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2
编辑:心如止水 识别码:18-483028 9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5-23 15:11:21 来源:网络

第一篇: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2

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永宁乡初级中学李红丽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我国现实和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它既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我们要以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契机,建设生态文明,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引领下,发展生态文明。

20世纪以来,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全球的焦点问题,加之当前城镇化、工业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存在隐患大、矛盾突出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该《决定》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我们应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引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走向实践,也只有这样,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生活中,遵循自然的、经济发展的、社会发展的和人自身的发展规律,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人类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

(二)生态文明建设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①这深刻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本质。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扬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理念和素质,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① http:///ztbd/rdzl/stwm/201210/t20121024_240284.htm

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

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十八届三中全会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首先,十八届三中全会着重强调“制度”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纲要的形式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制度的制定,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硬性保障,并且“制度”的推进意味着期待已久的环境立法工作将取得实质性进展,这对以往长期缺少标准和依据的环保工作来说意义重大。其次,《决定》提出,要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此项改革意见的提出,明确了要将环保工作纳入地方政府工作考核。“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的提出,将对过去野蛮、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形成有效地制约,真正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存。《决定》还提出,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体现出将生态保护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地制度保障。

(二)十八届三中全会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决定》提出,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这对于过去资源的无节制使用和浪费以及对环境的肆意破坏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提出要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这一举措对于资源的保护无疑具有重要作用。还要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及破坏。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环保投入不足问题将有望得到

缓解,这对于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见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因此,我们应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导下,努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

(一)加强宣传,引导人们树立生态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有效地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深层次上讲是因为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他们之所以缺乏对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长期考虑,重经济利益轻生态环境保护,主要原因是他们的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意识薄弱,许多思想观念停留在原先固有的封闭的阶段上。所以,环境问题的解决、生态文明的建立,最关键的还是要解决人们的思想意识问题,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环保的生态意识是基础。要将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关于生态文明观念宣传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及每个个体,使人们牢固树立起生态意识,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使其深入人心。

(二)加强生态文明机制体制建设

生态体制建设是生态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础。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出现问题推卸责任、破换环境逃脱责任等,原因就在于制度的不健全,所以,我们必须学习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精神,加强生态文明机制体制建设,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对于无视法纪、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人要坚决惩处,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绝不允许“少数人发财、人民群众受害、全社会买单”的情况再出现。同时,建立了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还要严格执行,行政部门要严格执法,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制度都发挥应有作用,避免其形同虚设,切实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三)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

生态文明建设,资金的重要保障。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然而,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资金不足的“短板”。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要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这一措施的提出,无疑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资金缺口还很大,所以,还必须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例如,将生态文明建设资金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优先安排。财政安排生态文明建设项目专项经费,并通过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助、项目前期经费、政府投资股权收益适度让利等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为生态文明建设开辟广泛投资渠道;统筹安排生态农业开发、生态旅游开发、污染防治、水土保持、河道整治、植树造林、自然保护区、企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等项目资金,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开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对我们国家的重大意义,所以,我们要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旗帜的指引下,努力从生态意识、保障制度及资金投入等方面建设生态文明,将我国建设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协调发展的国家,实现伟大的美丽中国梦想。

第二篇: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新一轮改革大幕,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全面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方向,鲜明提出了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科学描绘了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宣言书”和“动员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肩负新的时代使命,我们要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落实好全会精神.披荆斩棘,正道沧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其独特的创造和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缔造出一幅丰富生动的发展图景。九十多年奋斗积累,六十多年建设发展,三十五载锐意改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益清晰鲜明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根本政治制度不断夯实,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建设不断加强,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巨大跨越。中国的“制度优势”成为一个个奇迹最贴切的注脚。

改革的实践在基层,基层改革者任重道远。人们不会忘记,3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之初,是安徽小岗村农民对包干到户的大胆探索,掀起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中国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正是建立在这样许许多多基层改革者的探索之上。如今,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仍然需要千千万万的基层改革者去主动作为,积极探索,不断细化、完善、落实会全会的一项重要要求。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引起高度关注,其规模、风险、未来发展轨迹、治理思路都将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审慎处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以及可能诱发的风险,十分必要。

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的未来。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号角已经吹起,让我们以更大的勇气去继续探索深化改革的道路与模式,以更坚定的信心去践行改革开放的理念,用新的姿态迎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

第三篇: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

学习心得

经过一周时间认真系统学习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精神,深刻认识精神实质内涵。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改革大局如何“落子”,全面深化改革如何开好局、起好步,万众期盼,更牵动着每一位中国人的心。第一要务就是抓发展,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困难,唯一的途径就是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唯有真抓实干,才能让维系亿万人民福祉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变为现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讲话,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智慧,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入阐释了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基本遵循。

《决定》的实施将深刻的改变着中国,将深深的影响每个中国的工作和生活,决定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会使得人民当家作主得到根本的保证。更加有利和谐中国的建设,更加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而法治中国的建设,能保证每个社会主义公民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存在。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这项也是老百姓目前最关心的几个问题之一,也关系到党能不能很好的长期执政,腐败问题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中国建设能不能取得成功的问题,是关系到党能不能长期执政的问题。决定的实施就是要把权力关到笼子里去,让权力真正是人民服务,让干部真正的成为人民满意的公仆。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是满足人民不断需求的物质文化水平的需求,也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让中华民族的崛起从硬件崛起到软件崛起。是中国成为文化强国,让中国的崛起造福中华儿女甚至造化世界人民,让优秀的中国文化走进人民的心中,走向世界。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让人民老有所依,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教有所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现在未来的世界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科技强大,世界一流,才会让中华民族在未来的世界有一席之地,才能真正的实现中国梦才能真正的实施中华民族的崛起。

总书记系列讲话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坚定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特就特在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上。要以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中国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历史担当,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共识,成为激励全体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旗帜和高昂旋律。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必须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注重

统筹协调,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决不能偏离这个方向。要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凝聚改革共识,大胆探索实践,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打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

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提出了关于国际关系和我国外交战略的重要论述,必须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选择。要更好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完善外交总体布局,全方位推进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多边外交和各个领域外交工作,积极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按照亲、诚、惠、客的理念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贯彻正确义利观。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坚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坚持领导带头、自上而下,严

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作风建设。坚持为民务实清廉,贯彻整风精神,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将按照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发展蓝图,规划全面深化改革路线图,部署具体施政纲领,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改革,为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锻造新引擎。在今后的工作中把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方向、大胆探索实践,推动组织工作内容、方法、制度改革创新,把三中全会赋予的任务一项一项落到实处,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保证。

第四篇:如何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一、改革开放的主要成果、主要经验,以及如何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目标、改革方向、出发点和落脚点。

主要成果:

《决定》指出,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第一、改革开放的成果既包括物质成果,也包括精神成果,物质成果最重要体现到精神成果上来。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道路、理论体系、制度3方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的成果,共同构成了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所有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根本保证,最值得我们倍加

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等,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是立党立国的头等大事。

主要经验:

《决定》全面回顾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总结出4条重要经验。

第一、关于“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这一条讲的是党的政治路线问题。

第二、关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

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这一条讲的是党的思想路线问题。

第三、关于“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条讲的是党的群众路线问题。

第四、关于“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

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的可行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这一条讲的是改革的方法论问题。

重大意义:

《决定》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今儿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第一、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要求全面

深化改革。

第三、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些列重大问题,继续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势头,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指导思想: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总目标:

《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

第二、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

求。

第三、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我们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把治理能力建设

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改革方向:

方向至关重要。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政策取向和最终成败。《决定》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这就要求不仅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其他各领域改革都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从而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四大在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来成功实践、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经济有益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第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师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人类社

会迄今为止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人的创造力、增强社会活力最为有效的手段。

第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原则。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史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根本的经济基础。

出发点和落脚点:

《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全面深化改革指导思想的关键要素之一,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

第一、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解决当前社会突出问题的迫切要求。

第二、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迫切要求。

第三、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我们也要看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最主要的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必须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把“蛋糕”做大,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如何理解“三个进一步解放”,如何理解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

展的重要基础;以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三个进一步解放”:

《决定》提出,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这“三个进一步解放”,既是改革的核心,也是改革的目的,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机统一。“三个进一步解放”核心是人解放,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必要条件。

第一、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和原动力。

第二、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目的和归宿所在。

第三、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也是解放和发展社会会生产力的重要基础。

如何理解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决定》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践的新概括,是对基本经济制度内涵的丰富和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具体体现。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党的文件第一次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这样并且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

从实践看,经过35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并不断得到完善,所有制结构逐步调整,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自身也得到了极大发展,在发展经济、促进就业等方面的比重不断变化,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决定》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决定性作用”的提法,使我们党在理论上的又一重大飞跃,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梳理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必将对加快市场化改革、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第一、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机制,主要包括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以

及激励和约束机制。

第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没有否定或忽视政府作用,而是要求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第三、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992年初,邓小平

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解决了我们思想上的一个禁锢,即社会主义也可以发展市场经济。在此基础上,我们党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指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失常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但“基础性作用”的定位并不彻底,容易让人理解为“基础性作用”之上还有一个更高曾面的“决定性作用”,而且容易把“决定性作用”理解为政府的作用。这就为政府对市场直接干预、过多干预、不当干预开了口子,提供了理论依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总结改革开放35年来的历程,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解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使我们党在理论上一个新的重大突破,必将进一步加快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决定》提出,必须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这是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思路的核心所在。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和“六个紧紧围绕”,构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思路。强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主要是因为:

第一、经济体制改革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制是其他各方面体制机制的基础,其他各方面体制

机制都是基于经济体制来设计和构建的。

第二、现阶段只有经济体制改革能够带动全方位的改革。“五位一体”的全面改革,涉及面广,必须分清主次、突出重点,而不能平

均用力、分散用力。

第三、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牵引其他方面体制改革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做法,必须继续坚持。

第五篇: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

——经济体制改革

面对十分负责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规定任务,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召开十八界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其中最新颖的就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市场配置作用。会议强调: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情况,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会议对市场角色作了全新定位,特别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此前的表述,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两字之差,区分出来的是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新定位。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表述,更加强调市场作为资源主要分配者的地位,其中隐含的强调信号是,政府应该习惯于做市场仲裁者的地位,习惯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担当主要供应者的作用,为民生托底。除非市场失灵,政府理应管住“闲不住的手”。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法制的不断完善,政府在经济社会中理应改变角色,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放开法律法规不禁止的市场,完善市场规范机制,降低市场壁垒和准入机制,让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建立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让市场真正的体现决定性作用。

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