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乡镇新农村典型经验材料
编辑:枫叶飘零 识别码:18-1008650 9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25 03:10:37 来源:网络

第一篇:乡镇新农村典型经验材料

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促进新村经济发展

新和堡村位于县城南3公里处,错落有致的砖瓦房,整齐宽阔的水泥路,现代化的广场,描绘出一幅新农村景象。这就是阳高县委、县政府XX年实施移民搬迁成立的行政村,共安置8乡镇27村1200口人。

阳高县委、县政府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统领“三农”工作全局,围绕打造一流的生态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按照“政府引导、部门配合”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加大投入,强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和堡移民新村在建设上始终坚持一手抓规划,一手抓新农村建设,把村里基础设施建设做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投资370万元,硬化街内道路12公里,建公共厕所一处,村委会1处,门市46间,广场2处,新打机井1眼,配套井房1间,铺设自来水管道10公里,安装160kva变台一座,架设高低线路6.5公里。

在移民新村建成之后,及时成立了村“两委”班子,以党员为标杆,围绕高效产业,从种、养、劳务输出三方面发展新村的后续产业,保证移民“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

从202_年以来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全体村民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短短的一年内已建猪圈240个,发展种猪500头,育肥猪XX头,建竹竿拱型大棚350栋,发展万寿菊300亩,劳务输出300人,202_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540元。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县委、县政府对移民的支持,离不开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共同努力,离不开党的富民政策的扶持,主要做法如下:

一、组建强硬的新村“两委”班子

新村的发展离不开强硬的“两委”班子,村“两委”班子是党在农村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者和执行者,是党联系基层群众的纽带。新村“两委”班子是由搬迁户中品行好、有能力、有文化、有创新、有干劲、有经验的劳动能手、科技明白人组建起来的,同时班子主要领导都是多年来在旧村工作,具备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具备很强的处理农村复杂问题能力,具备浓厚的群众基础。组建的新“两委”班子有坚强的素质和战斗力。

二、加强新村“两委“班子自身建设

按照高标准“两委”班子的要求,全面加强自身建设,通过成立组织、完善制度、加强学习、提高素质,组建了一支公正、廉洁、务实,团结、奋进、群众信赖的“两委”班子。在具体工作中,“两委”班子成员全面践行“xxxx”重要思想,一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坚决同镇党委保持一致,妥善处理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稳定;二做解放思路的“引路人”,带头树立市场观念、科技人才观念、开拓创新观念和实干苦干观念,引导农民更新观念,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三做服务群众的“贴心人”,通过深入开展“党员三结合”、“党员一对一联系进步分子”、“双培富民”工程,带领农民闯市场、争当排头兵,为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四做富民兴村的带头人,树立与时俱进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以产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

建设新农村应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要以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为重心;抓住产能过剩转移机遇振兴农村产业,要注意建立科学的目标管理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本质要求就是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六大指标体系。其中第一位的、权重最大的是经济发展,核心指标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纯收入数值基本相同)。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

念,不是简单重复历史上拆旧房并村盖新房,其建设既要争朝夕,但又是一个较长过程。我国土地辽阔,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别很大,基础高低不均,因此只有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制定建设新农村的规划,才能做到低投入、高产出。东部地区有许多新农村的样板,可以参观学习,但不能简单复制,搞形象工程。这些新农村的典型的出现,有许多外部内部各异的条件和历史背景。只有挖掘他们本质的深层次的经验为我所用,才能使自己的工作落到实处。

以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为重心

安徽是处于中部地区欠发达的省份,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水平,低于大部分邻省。基于这一现实,建设新农村的重心应当是加速农村经济发展。

着重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202_年我省农村人均纯收入2640.96元,比上年增加141.63元,增幅5.67%。其中工资性收入增幅最大,在当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达1010.05元,占总收入37.9%。比上年增加125.43元,增幅为14.18%。在工资性收入中,外出从业得到收入635.4元,占工资性收入的62.9%,比上年增加43.67元,增幅为7.38%。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中,在省外国内从业得到的收入最多,为524.4元,占82.5%,比上年增加29.8元,增幅为6.03%。在乡外县内从业得到的收入57元,占8.97%,比上年增加8.79元,增幅为18.24%。在县外省内从业得到的收入54.03元,占外出从业收入的8.5%,比上年增加5.07元,增幅为10.36%。从上述分析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积累农村财富的重要来源。

需要注意的是,统计分析表明,在本县外乡从业得到的收入,绝对数虽小,但发展势头很猛,比202_年增长18.24%,比在省外从业得到的收入增加12.21个百分点。它从侧面反映了我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态势,并且显示了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抓手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减少农村人口,实施“一抓三促”的发展战略,即抓农村劳动力转移,促农地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202_年已超过10000多万。当今劳动力转移就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载体,省外企业是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载体,省内、县内企业出是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载体,从经济效益着眼,后者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即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并向更高层次创业发展,加力发展县域经济,壮大载体空间和承重力;二是提高劳动力素质,尤其是外出务工者的素质。农村劳动力转移,本质是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必须付出成本。有远见的农民,为了结束贫困,倾其家产为子女上学求知识;各级政府更要想方设法教育和培训农民。中央已作出分期实现农民九年免费义务教育的计划,大力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工程,关键是层层落实。城市中青年就业今后每年增加,仅大学毕业生每年有250万人,因此农民进了城,面对城市竞争,如果没有人力资本,没有岗位必须的技能,缺乏竞争力,就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好的工作。我们调查,苏北地区比较贫穷的市县,凡是农民进城打工的月工资一般在千元左右;我省农民进城打工方向地主要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但月工资一般只在五六百元。原因是前者在转移前大部分进行了技能的专业培训。我省各市县对劳动力转移前的技能培训也有做得很好的,但总体数量较少,需要政府在财力上的支持和各部门形成合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共同把这件事做好。

重视渔业、林业的开发。在现阶段,在农民收入中,农业收入是大头。从农林、牧、渔业收入结构看,202_年我省渔业收入有跨跃式发展,虽然收入绝对数小,但透出的潜力很大。当年农民家庭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1278.19元中,渔业人均收入33.47元,但比上年增加18.39元,增幅达121.98%。其次是林业收入人均29.17元,增加4.33元,但增幅达17.41%。历史上“珠三角”一些省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就是把低收入的粮食作物改造精养鱼塘,实现了农民收入的突破,本省粮食自给不足,就从安徽、江西、四川等产粮省调入,造成这些产粮省机会成本的损失。当然,粮食是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石,全局高于一切,当前和今后我们不可能复制某些省市过去的结构调整做法。但在相当长时间里,农业收入不可能有大的增长,需要别辟蹊径。202_年,我省农业收入人均1031.24元,比上年减少8.64元,减幅0.83%。粮价上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

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

建设新农村应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要以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为重心;抓住产能过剩转移机遇振兴农村产业,要注意建立科学的目标管理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本质要求就是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六大指标体系。

其中第一位的、权重最大的是经济发展,核心指标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

纯收入数值基本相同)。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不是简单重复历史上拆旧房并村盖新房,其建设既要争朝夕,但又是一个较长过程。我国土地辽阔,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别很大,基础高低不均,因此只有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制定建设新农村的规划,才能做到低投入、高产出。东部地区有许多新农村的样板,可以参观学习,但不能简单复制,搞形象工程。这些新农村的典型的出现,有许多外部内部各异的条件和历史背景。只有挖掘他们本质的深层次的经验为我所用,才能使自己的工作落到实处。

以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为重心

安徽是处于中部地区欠发达的省份,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水平,低于大部分邻省。基于这一现实,建设新农村的重心应当是加速农村经济发展。请支持原创网站wenmi114.com

着重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202_年我省农村人均纯收入2640.96元,比上年增加141.63元,增幅5.67%。其中工资性收入增幅最大,在当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达1010.05元,占总收入37.9%。比上年增加125.43元,增幅为14.18%。在工资性收入中,外出从业得到收入635.4元,占工资性收入的62.9%,比上年增加43.67元,增幅为7.38%。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中,在省外国内从业得到的收入最多,为524.4元,占82.5%,比上年增加29.8元,增幅为6.03%。在乡外县内从业得到的收入57元,占8.97%,比上年增加8.79元,增幅为18.24%。在县外省内从业得到的收入54.03元,占外出从业收入的8.5%,比上年增加5.07元,增幅为10.36%。从上述分析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积累农村财富的重要来源。

需要注意的是,统计分析表明,在本县外乡从业得到的收入,绝对数虽小,但发展势头很猛,比202_年增长18.24%,比在省外从业得到的收入增加12.21个百分点。它从侧面反映了我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态势,并且显示了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抓手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减少农村人口,实施“一抓三促”的发展战略,即抓农村劳动力转移,促农地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202_年已超过10000多万。当今劳动力转移就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载体,省外企业是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载体,省内、县内企业出是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载体,从经济效益着眼,后者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即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并向更高层次创业发展,加力发展县域经济,壮大载体空间和承重力;二是提高劳动力素质,尤其是外出务工者的素质。农村劳动力转移,本质是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必须付出成本。有远见的农民,为了结束贫困,倾其家产为子女上学求知识;各级政府更要想方设法教育和培训农民。中央已作出分期实现农民九年免费义务教育的计划,大力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工程,关键是层层落实。城市中青年就业今后每年增加,仅大学毕业生每年有250万人,因此农民进了城,面对城市竞争,如果没有人力资本,没有岗位必须的技能,缺乏竞争力,就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好的工作。我们调查,苏北地区比较贫穷的市县,凡是农民进城打工的月工资一般在千元左右;我省农民进城打工方向地主要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但月工资一般只在五六百元。原因是前者在转移前大部分进行了技能的专业培训。我省各市县对劳动力转移前的技能培训也有做得很好的,但总体数量较少,需要政府在财力上的支持和各部门形成合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共同把这件事做好。

重视渔业、林业的开发。在现阶段,在农民收入中,农业收入是大头。从农林、牧、渔业收入结构看,202_年我省渔业收入有跨跃式发展,虽然收入绝对数小,但透出的潜力很大。当年农民家庭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1278.19元中,渔业人均收入33.47元,但比上年增加18.39元,增幅达121.98%。其次是林业收入人均29.17元,增加4.33元,但增幅达17.41%。历史上“珠三角”一些省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就是把低收入的粮食作物改造精养鱼塘,实现了农民收入的突破,本省粮食自给不足,就从安徽、江西、四川等产粮省调入,造成这些产粮省机会成本的损失。当然,粮食是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石,全局高于一切,当前和今后我们不可能复制某些省市过去的结构调整做法。但在相当长时间里,农业收入不可能有大

第四篇:大旗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

发展农村生产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毕克齐镇大旗村党支部先进事迹材料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毕克齐镇大旗村党支部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使全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明显提高。

一、基本情况

毕克齐镇大旗村位于大青山脚下,110国道北。全村总人口1634人,总户数453户,耕地面积2358亩,是全镇较大一个村子。大旗村党支部共有党员36名。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村党支部、村委会结合本村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并广泛发动群众,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中。

二、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村党支部通过积极帮助农民解决奶牛贷款,联系购买奶牛,开展奶牛养殖技术培训班等措施,大力扶持奶牛养殖,现在该村奶牛已发展到209头,基本形成规模。奶牛养殖业的发展,不但促进了农民增收,而且推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村民们大量种植玉米、优质牧草等,为奶牛养殖增加了发展后劲。从而形成了为养而种,以种促养的良好格局,促进了农民增收。目前,大旗村正依托鸟素牧场园区的建设,实现奶牛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大旗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积极筹措资金,经过几年的努力,共兴建无公害蔬菜大棚110座,占地220亩,全部施用农家肥,按照绿色食品系列化标准种植经营。生产出的无公害蔬菜远销呼市及周边乡镇、飞机场等地,深受消费者喜爱,有效地促进了农民的增收。现在大旗村正着手建造蔬菜批发市场,力争使本村的蔬菜种植业有更大的发展。

大旗村地处大青山脚下,村东西北三面为沙卵石土地,人多地少,土地质量差。为了切实解决人多地少的实际困难,1999年该村率先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开展冲积扇治理,村党支部带领全体干部群众积极进行开荒造田,几年来,共改造荒山荒坡202_多亩。充分利用地域优势,率先发展林果种植业,栽植优良品种大紫李、大杏、123、海红等各色果品,建成了以大紫李子为主的经济林3600亩,成为全旗及周边地区远近闻名的特色果品生产基地。在大旗村的带动下,周边几个村也大力发展村果种植,使全镇的林果业得到空前的发展,目前,全镇林果种植面积达万亩,形成了规模。随着林果、蔬菜种植业的不断发展,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广大农民自发组织成立了“林果协会”、“蔬菜协会”,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进一步促进了特色农业的发展。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经济实力的增强,促进了村内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村党支部坚持为民办实事,组织村民先后硬化村内道路3500多米。202_年以来,大旗村本着改善办公条件,对外提升形象的目的,排除重重困难,多方筹集资金,投资新建了宽敞舒适的村委会办公室,并配套了健身器材,改进了卫生室医疗设施,增设了文化大院草原书屋,还新建戏台一座,既有效地改善了办公环境,又极大地提升了村庄形象,同时也为村民的文化娱乐、体育卫生等创造了更好的条件。近年来,大旗村还积极争取旗开发办的大力支助,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整修了田间路,衬砌了渠道,新打了机电井,极大地改善了生产条件。

四、充分发扬民主,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大力整治村容村貌村风。

在各项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扬民主。村里成立了“两议会”,每逢村党支部、村委会做出重大决定,都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征得群众的同意。严格执行村务政务公开制度,设立了村务公开栏,规范了村务公开的时间、内容、形式,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增强了工作的透明度,真正做到了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从而推动了农村的民主法制进程,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

村党支部广泛发动群众,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对村主要街道的垃圾、秸秆进行了清理。村内成立了综治领导小组,治保组和民事调解小组,建立健全了群防群治网络,制定了村规民约,积极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几年来,村里无重大刑事案件,无聚众赌博等社会丑恶现象,无越级上访、聚众闹事等事件。村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农村的稳定和谐。

五、坚持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广辟农民增收渠道。随着林果蔬菜种植业的不断发展,大旗村的果蔬产品逐年增加,农民既要管生产又要管销售,实在忙不过来的时候,只能将自家的产品赔钱贱卖,经济损失难以估量,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为了解决村民的实际困难,村党支部召集村民商议对策,决定在村口新建农产品批发市场,可是资金来源又是一大难题,支部成员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一方面发动群众进行筹资筹劳,目前大旗村农产品批发市场主体工程已峻工,很快投入运营。

总之,近年来,大旗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整治村容村貌村风,使全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显著提高,在小康路上前进了一大步。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介绍

西和县苏合乡老庄村新农村建设典

型经验介绍

苏合乡老庄村位于县城西北10公里处,全村共12个村民小组448户2165人,于202_年底列为西苏新农村示范长廊建设试点村。三年来,苏和乡老庄村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环境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实际,按照“政府主导、村民主体、搭建平台、脱贫致富”的总体要求,以新农村建设规划为蓝图,以灾后重建为基础,以产业为依托,坚持“五化”配套,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全面促进老庄村全面建设协调发展,建设富裕、和谐、生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截止目前,老庄村新农村示范点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1398.6万元,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主要成效

(一)结合实际、规划先行

县、乡党委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专题研究确定了新农村建设思路。建设新农村,规划是前提。好的规划是推进新农村建设这一系统工程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此,乡村两级广泛进行调研,充分了解村情民意;组织外出参观,认真借鉴外地经验,为做好规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规划中,我们立足高标准,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在全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中,从整体上,针对村内实际作出具体可行的环境整治规划、经济建设规划、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力求体现因地制宜,富于特色的建设理念,突出重点发展马铃薯、经济林果及劳务输出等特色产业经济。

(二)健全组织、落实责任

成立由乡镇领导任组长,村书记、主任,任副组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实行领导、干部分工负责制,确定各自的工作职责,层层落实责任,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合力。

(三)政府主导、民主决策

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老庄村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以财政投入为主,引导与动员群众为辅,通过宣传发动,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激发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各方面力量,有序推进我村新农村建设;目前村民基本上都能配合政府、投工投劳。

(四)整合资金、提高效率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村以提高新农村建设效率为目的,优化整合扶贫、农业、交通、财政、新农办等部门的支农惠农政策及资金,集中投向基础设施、环境整治、农田水利等建设项目,集聚和放大项目资金的使用效应,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的规模和层次。

二、具体做法

(一)大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狠抓基础设施建设

以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实现“五化”标准,土壤、大气、水质无污染,环境质量达标为发展目标,将推进农民聚居点建设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完成宅基地垫方4715立方米,建设住宅新区1处,异地住房重建63户,完成了影响新农村安全的山平沟、种家沟、王家沟三条流域的排洪治理,新修村社道路8公里,小巷道硬化10700平方米,完成“一池三改”120座,便民桥一座,新建通讯网络一处,新修排水渠6000米,新修了500米的护村河堤,新建护坡一处350米,新修文体活动中心一处及配套设施。新修集雨水窑80眼,小口井50眼。彻底改变了居住条件差、行路难、吃水难等问题。

(二)增强发展后劲,发展产业建设

通过几年的努力,已形成马铃薯、经济林果和劳务输出三大主导产业,沿川坝栽植核桃1000亩,栽植梨树300亩,种植中药材80亩,油葵种植600亩,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500亩,引进良种猪100头,农民技术员培训200人/次,劳务技能输转培训50人/次,成立经济合作社,发展养殖业,吸纳养殖农户60多户;加大劳务输转力度,年输出青壮劳力650人/次,创收740多万元。经过培训,户均掌握1—2门农业生产技术,劳务输转人员掌握1—2门专业技能,劳务产业已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之一。经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培训及新科技的运用,户均收入增长202_多元。

(三)紧紧围绕“五化”目标,切实改善村容村貌 以治理“五乱”环境整治为抓手,以实施新农村环境“五化”工程为载体,在全村全面开展了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等整治活动。清理河道200米,清除建筑垃圾150方,拆除残垣断壁30余处,拓宽并硬化村内道路1600米,浆砌边沟2500米,小巷道治理10700平方米;沿西苏路老庄段种植绿化树600株,行道树495棵;安装路灯12盏,粉刷亮化巷道墙面8300平方米,种植草坪200平方米;老庄村主巷道墙面上 以宣传民俗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为主形成了800平方米的文化宣传墙,刷新宣传栏12个,固定标语15条;完成了新农村院内房前屋后的柴草、垃圾,清理了路边的粪堆和杂草堆,新建垃圾深埋点1处,放置固定垃圾箱3个,配备垃圾清理车1辆,栽植了美化树种200多株。全乡人居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实行门前卫生“三包”责任制,责任到户到人,实

行谁破坏,谁负责,谁清理,其他路段村委会安排专职卫生清洁人员定期打扫清理,做到时时保持路面清洁,路路保持畅通。

(四)加强民主管理,全面提升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水平为了加强民主管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村民委员会工作制度,进行了财务公开,完善了民主议事制度,健全了工、青、妇、团组织,加大村级阵地建设力度,新建人口婚育文化园一处,“特殊党费”维修活动室一处,新建五保家园一处。提高综合治理水平,建立了群防群治等治安体系,达到“平安乡村”建设标准;改善教育教学条件,提高新农合参合率,修建了了文体广场,解决了农民就医难、上学难的问题,极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全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为提高对农服务水平,每户配发了对农服务资料袋(以“政策进农家、法律进农家、科技进农家、道德进农家、健康进农家、帮扶进农家”和各种优惠政策及服务指南为主要内容),全村“五保户”供养率、特困户救助率达到60%以上,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95%以上,电话入户率达到60%以上;加大了精神文明力度,使群众转变观念,村民基本养成良好生活和卫生习惯,遵纪守法,三年内无刑事案件发生,同时开展“十星文明户”、“好儿媳”、“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农户参评率达到100%,全村共评选出9星级文明户10户,8星级户17户,7星级文明户13户,“好儿媳”10

人,“五好文明家庭”11户,对评选出的各类先进户及个人进行了表彰鼓励,通过该活动的开展,群众的精神风貌有了大的转变,争做“好”氛围更加浓厚。新建了综合文体广场1处,文化、体育得到广泛普及。

老庄村新农村建设有效改善了全村农业生产条件,改变落后生产状况,普及小型农业机械,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产业化发展,从根本上解决该村的贫困问题;彻底改变散乱、闭塞的落后人居环境,改变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意识,使群众融入到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的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中来;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和健康质量水平显著提高,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崭新面貌,从而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对苏合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血肉联系,体现显著的社会综合效益,促进苏合和谐社会发展的进程。

乡镇新农村典型经验材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