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搞好班子团结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编辑:寂夜思潮 识别码:18-833917 9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12 11:50:00 来源:网络

第一篇:搞好班子团结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团结是班子建设的生命线。党委书记作为“一班之长”,要最大限度地调动成员积极性,使分散的个体能力形成整体的合力,维护和加强班子团结,发挥班子整体作用,就必须善于把握好班子建设中的“五个关系”。

一、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书记要时刻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置于集体之中,而绝不能放在集体之上。一是要有党性原则。时刻想到自己的责任和在班子中应该发挥的“中枢”作用。既看到自己是班子中的普通一员,又要看到在责任上不同于他人,用责任感约束和指导自己的言行。二是要有“常人”心态。时刻明确自己只有比别人多做的工作,没有比别人丝毫特殊之处。要求大家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遵守的,自己首先遵守,不特殊、不例外。三是要有容人的胸怀。书记要处理好自己与其他委员的关系,必须善于换位思考,胸怀一定要坦荡。好话、孬话、刺耳话,都能听进去;易事、难事、窝囊事,凡事都能装进心中,受得了委屈,吃得了亏;对有功之人不嫉妒,对犯错之人不嫌弃,求大同、存小异。

二、“磨合”与“摩擦”的关系。“磨合”是班子成员相互了解,互相适应的过程。“磨合”,需要的是谨慎的态度和善于自责的品质。只有慎小、慎初、慎权、慎欲,多看自己的不足,敢于否定自我,彼此才能全面熟悉、真正了解,才有利于促进班子成员之间形成稳固的、团结和发展的、宽松的“摩擦”环境。在工作实践中,适度的“摩擦”,有利于班子成员取长补短,有助于班子内部民主气氛的形成。班子一旦出现“摩擦”,作为“班长”既不能大惊小怪,也不能掉以轻心,而是要用心把“摩擦”建立在班子成员敬业之心、团结之心、秉公之心的基础之上,做好“粘合”工作,使大家心想一处,拧成一股绳、形成一股劲,保持“磨合”中的良好心态。这样,即使在某些问题上出现一时的争争吵吵,甚至争得面红耳赤,也不会动摇班子的集体凝聚力。

三、扬长与补短的关系。班子的团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素质的合力。根本的问题,是处理好扬长与补短的关系。“扬长”,就是善于发挥班子成员的自身特长,让大家能有展示才华的机会;“补短”,就是要针对每个同志的弱点与不足,敢于压担子,把他们放在陌生的工作环境和困难面前去锻炼,实施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多出点子、多教方法,又不能大包大揽,越姐代店,一杆子插到底。

四、有情与无情的关系。感情是团结的纽带,讲感情才能出凝聚力。放弃原则,当老好人,搞庸俗化的感情,表面上有情有义,实属无情;敢于较真,勇于真诚批评和帮助他人,看似无情,却胜过有情。在政治上不能相互关心,谁进步、谁落后,似乎都与己元关;在思想上互不相助,谁滑坡、谁出错都不关自己的事,开展批评“蜻蜓点水”,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工作上互不通气,各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生活上无原则的彼此“关照”,表面上“有情有义”、和和气气,实际上各怀鬼胎。这些都是班子团结最大的隐患。这种庸俗化的感情是一种腐蚀剂,对内对外都是有百害无益的二作为书记,要善于分辨什么是假“有情”,什么是真“无情”,积极提倡同志间真诚的感情,坚决纠正和反对搞“庸俗化”的“有情”,使班子在有情与“无情”中达到融合。

五、会上与会下的关系。一是会前充分的调查研究。“班长”在会议召开之前对所研究讨论的问题要有一个清醒的了解,就必须做好广泛深入的调查,做到情况明、底数清。正、副书记之间对一些重大的问题,在深度和广度上要搞好交流。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敏感问题,尽可能在常委之间进行沟通。沟通可以增强班子团结的基础,消除班子团结的隐患。二是会上充分发扬民主。会上,书记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强加于人,而是认真倾听委员们的认识、想法和群众的意见,综合分析,得出符合实际、符合上级要求的结论,使会议的决议建立在可靠的群众基础上。三是做好会后的思想工作。作为书记,在决议形成后,决不可认为万事大吉,而是要精心组织对决议的执行,特别是要主动找那些意见被否决的同志,谈谈心、顺顺气,再次交换意见,消除他内心意见被否决后形成的怨气或怒气,使他能对决议的执行从被动变为主动,党委“一班人”才能同心同德,朝气蓬勃地工作。

第二篇:搞好班子团结应处理好四种关系

搞好班子团结应处理好四种关系

无数事例说明,一个单位的领导班子团结协作,该单位可以由后进变为先进;如果领导班子不团结,彼此勾心斗角,再好的单位也会被拖垮。笔者认为要搞好班子团结,必须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

一是处理好党政主要领导之间的关系。如果党政一把手不团结,其领导班子成员就会无所适从。要处理好党政主要领导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就是要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主动沟通,真正做到互敬、互谅、互让,互相支持。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政主要领导谁也离不开谁。正如一些领导干部发自内心的话所说:“经理、书记互相补台,好戏连台;经理、书记互相拆台,一起下台”。在实际工作中,书记要自觉维护行政领导的权威,碰到矛盾时,要敢于引火烧身,主动积极地做好疏导工作。行政领导要尊重书记,遇事多商量,把行政工作自觉置于党委的监督之下,支持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二是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民主集中制原则既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共产党人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单位里的重大事项应由集体讨论决定,不能一个人说了算。一般来说班子团结出问题,症结往往就在这里。有的领导在一般问题上非常民主,而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却独断专行,这样即使形成了决议,在贯彻实施过程中也必然困难重重。实践证明,能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是一个班子能否长期搞好团结的关键,也是衡量领导者党性修养和综合素质的尺度。

三是处理好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领导班子在解决内部矛盾和分歧时,首先,要讲原则性。在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问题上要态度鲜明,决不能当和事佬,这样才能在班子内部形成正气。其次,维护班子团结要讲究灵活性。在非原则问题上要有涵养,要掌握让步和妥协的艺术,要能大度容人,善于团结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一道工作。

四是处理好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的关系。有些单位主要领导忙得焦头烂额,而副职却无事可做。一把手埋怨副职不得力,副职则埋怨一把手不放权。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的关系没有处理好。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党政一把手不论大小事都事必躬亲,这绝对不是好现象。党政主要领导应该集中时间和精力研究发展战略,规划未来,并依据发展远景需要做好当前决策和用人两项主要工作,其他方面则应大胆放权给分管领导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倘若领导班子成员能够妥善处理好上述四种关系,不仅班子团结有了保证,而且单位的各项工作也会取得更大的成效。

第三篇:建设经济圈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文章标题:建设经济圈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打造“一小时经济圈”既是**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形成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关键,更是实现大城市带农村的破冰之举。我认为,在建设“一圈两翼”布局的过程中,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

妥善处理非均衡发展和均衡发展的关系

非均衡

发展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加快发展的成功理论和实践,均衡发展是目的,非均衡发展是手段。在建设“一小时经济圈”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好非均衡发展和均衡发展的关系。

一是推进“一圈”和“两翼”协调发展。“一圈”与“两翼”的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是目的,“一圈”的“加快”和“率先”发展是重要手段。因此,在“一圈”和“两翼”的用力方面需要妥善把握,既要千方百计促进“一圈”加快发展,又要适度兼顾“两翼”的经济发展;既要避免出现只注重非均衡发展导致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的现象,又要避免出现过份注重均衡发展而导致的“均衡慢发展”的现象,以重点突破“一圈”之功,带动“两翼”共同发展,进而实现全市协调发展之效。

二是增强外延拉动带的综合竞争力。核心是外延的基础,外延是核心的延伸,核心强则动力足,外延强则辐射大。因此,在发展的策略上一方面要增强核心动力,另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外延拉动带的综合竞争力,以更充分发挥“一小时经济圈”的整体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是扶持外延拉动带短板区县加快发展。毋庸讳言,“一圈”之内的23个区县中,有部分外延区县经济总量偏小、实力偏弱,是“一圈”发展的短板。木桶理论的原理告诉我们,要最大限度发挥“一小时经济圈”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需要外延拉动短板区县的迅速崛起。因此,在注重推动“一小时经济圈”整体发展的同时,更应该加大扶持短板区县的力度,在基础设施、重大项目、产业布局及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支持。

妥善处理区域竞争与区域合作的关系

竞争与合作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竞争增强活力,合作使双方或多方共赢。

一是加强“一圈”内各区县的分工协作。建设“一小时经济圈”要注重从整体和全盘考虑“一圈”内各区县的产业发展重点,避免产业趋同导致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招商引资恶性竞争的现象。要引导各区县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项目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和优势互补,通过区域合作来做大规模、壮大产业、形成集群,切实发挥好聚集效应。

二是推动“一圈”与“两翼”区域协作。“一圈”与“两翼”合作主要体现在产业的对接、项目的扶持以及劳动力转移等方面,既要统筹“一圈”与“两翼”的整体协作,也要考虑对口帮扶区县产业对接与互补,增强区域协作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推进川渝经济合作。川渝经济共生性强、竞争性大,既需要积极推进川渝合作,共同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又需要在重大项目、重点产业以及招商引资等许多方面参与激烈的竞争,增强双方的经济活力。建议在“一圈”的外延区选二至三个区县作为川渝经济合作的示范点,建设川渝经济合作的桥头堡。这样既能增强“一圈”外延区的综合竞争力,又能推进川渝地区更为紧密的合作,促进成渝腹心地带的迅速崛起,增强成渝两个极核辐射带动能力。

妥善处理政府推动与市场调节的关系

建设“一小时经济圈”既是顺应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举措,也是政府加强对区域经济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打造“一小时经济圈”需要政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来推动市场机制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一是完善有利于“一小时经济圈”发展的基础设施。政府应着力规划和建设一系列与“一小时经济圈”加快、率先发展相适应的交通设施、水利设施、能源设施和通讯设施。

二是健全推动“一小时经济圈”加快发展的政策体系。要实现“一小时经济圈”特别是外延拉动带的迅速发展,政府应充分发挥直辖市的体制机制优势,加大探索创新力度,进一步简政放权和强化政策扶持,通过政策引导,调动社会各界投入“一圈”发展的积极性,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一圏”集中,推动“一圈”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是优化促进“一小时经济圈发展”的社会环境。建设“一小时经济圈”关键在营造一种促进创业、促进创新、促进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为市场机制的充分发挥创造条件和提供保障。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抓好解放思想和更新观念,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真正形成人人思发展、谋发展、抓发展的社会氛围。

妥善处理自我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一是要使“一小时经济圈”的规划、战略始终与全国、全球的经济发展相适应,使之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在发展过程中,要适时准确分析把握发展现状,研究全国、全球发展趋势,不断提高对外开放

水平,以大开放促大发展。

二是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等既要市内统筹,也需要在全国范围来谋划。在产业布局方面,要注重打造优势产业和填补西部地区产业空白,注重与周边地区产业的错位发展和配套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注重加强与全国其他省市特别是周边省市的合作与衔接,做好交通网络的连接,打造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积极引进周边地

区能源和资源,弥补我市水、电、气、煤等资源的不足。

三是既要注重发挥“一小时经济圈”对“两翼”的带动作用,更要充分发挥对周边省市的辐射作用。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调节,形成一小时物流中心,努力引导“一小时经济圈”外居民和人才往圈内集中,促进市外周边地区产业与一小时经济圈配套。

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就现阶段而言,“一小时经济圈”内各区县同全国大多数的区县一样,不可能新发展的工业企业都是低耗能、高环保的企业,同时在短期内也难以完全淘汰和改造现有的工业企业。全面实行低能耗、高环保的新型工业化,显而易见不具有现实性,也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对此我们一方面应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特别是要突出重点,抓好主城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长江、嘉陵江、乌江的“三江六岸”生态长廊建设,搞好各区县主要河流和小流域的水质保护,打造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的新兴直辖市。

《建设经济圈要处理好五个关系》来源于teniu.cc,欢迎阅读建设经济圈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第四篇: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03日 06:36 | 来源:经济日报

[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举报/纠错 ]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如何理解总目标?如何准确把握总目标?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需要处理好哪些关系?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

记者:《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您怎样理解这个总目标?

江必新:总目标的作用是为全面深化改革定位导航。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

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对此,各方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

但是,对于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大家有不同看法,有的认识还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为此,中央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总目标的目的就是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可见,总目标不但关乎全面深化改革的前进方向,也是打赢这场攻坚战的决定性因素。

记者:在您看来,如何准确把握这个总目标?

江必新: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处理好制度自信与完善发展的关系、道路坚守与治理现代化的关系、体系建构与能力提升的关系、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的关系、总体目标与根本目的的关系。

记者:怎样处理好制度自信与完善发展的关系?

江必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根本的制度保障。具体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外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顺应民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始终坚持、充分自信。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制度自信并不意味着制度本身完美无缺,不需进行任何改革。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本身需要不断加以弥补和改进。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体系,需要与时俱进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变革,在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中进一步增强全党全国人民的制度自信。

记者:怎样处理好道路坚守与治理现代化的关系?

江必新:总书记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道路,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头等大事”,“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道路决定命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决定》重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回避矛盾,中国未来的发展面临的问题很多,遭遇的困难很重,可能的风险很大。惟有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走得通、走得久。

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既改革不适应实践要求的体制机制,又不断构建新的制度和体制机制,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制度和体制机制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推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

记者:怎样处理好体系构建与能力提升的关系?

江必新:体系构建指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即构建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发展和完善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能力提升,指的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也就是提高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科学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孕育高水平的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解决中国各种问题,实现各项既定目标,关键要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长期以来,我们十分重视制度建设,通过不懈努力不断完善各方面的制度和体制机制,但在如何发挥好制度效能方面重视不够。所以在接下来一个阶段,我们党和国家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将要把治理能力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我个人认为,国家治理能力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能力:整合意志、凝聚共识之能力;维护秩序、确保国安之能力;发展经济、保障福祉之能力;化解矛盾、维护和谐之能力;保障权利、控制权力之能力;缔造人文、弘扬价值之能力;维护生态、保护环境之能力;依法办事、依法治国之能力。这些能力提升的过程,也就是我国各方面制度和体制机制的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实际效能的过程。

记者:怎样处理好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的关系?

江必新:改革开放以来,历次三中全会都研究讨论深化改革问题,但此次三中全会研究的是各个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

全会《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走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反映了社会呼声、社会诉求、社会期盼,凝聚了全党全社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智慧。

为了确保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实现,《决定》又强调了“六个紧紧围绕”的具体目标,即: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可以这样说,“六个紧紧围绕”,就是在道路确定、方向明确的基础上绘制的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航向标。坚持“六个紧紧围绕”,就能够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记者:怎样处理好总体目标与根本目标的关系?

江必新:这里说的根本目标,指的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标,即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三个让”中的前“两个让”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第三个“让”是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来的。

《决定》把至关重要的这“三个让”组合起来,作为我们党领导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根本目的,既有新意,更有心意,它表明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面改革进程中,一以贯之地倡导劳动与资本的统一、效率与公平的统一、财富创造与财富分配的统一,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统一。

所有这些,归根到底都要通过不断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来实现;都要通过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把社会财富的蛋糕不断做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来实现。

旗帜鲜明地提出这样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和根本目标,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指导性,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道路的坚守、对善治的向往、对未来的担当。

第五篇: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要处理好的五个关系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要处理好的五个关系

摘要: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如何做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本文提出要处理好五个关系:学生党员发展中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组织上入党与思想上入党的关系;学生党员学习与工作的关系;班级建设中的党团关系;学生群体中的党群关系。

关键词:高校党建,大学生党建,学生管理

一、质量并重:正确处理学生党员发展中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由一个当初几十人的小党,能发展成为领导13亿人口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有70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确非易事,党员数量的增加表明我党队伍在不断壮大,战斗力在不断增强。在高校中发展学生党员,正确认识和把握质量和数量的辩证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具备质与量两种规定性,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党员的质和量是构成党员队伍的两个基本要素,党员质量的好坏体现和决定着党的性质;党员数量的多少标志着党存在和发展的范围、规模,没有一定数量,质量也难以保证。我们必须做到质量和数量并重,不但要把质量做精,而且要把数量做大。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为了追求数量而降低党员质量和标准;二是只讲求质量而忽视党员数量发展。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佼佼者,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高校发展学生党员工作,应在坚持质量的前提下保持党员发展的适当规模,吸收更多的优秀大学生加入到党组织中来。

首先,严把“入口关”。发展党员要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以及“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做到“发展对象公开、发展程序公开、审批结果公开”,把好“政审关、履行入党手续关和转正关”。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教育,组织他们学习党的知识,明确党的性质与宗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这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极为关键。

其次,加强教育和管理,注重学生党员发展后的再教育工作。当今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变化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学生党员的先进性与纯洁性也倍受考验。学生党员的思想要跟得上不断变化发展的客观实际,就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先进性。通过全面的经常性的教育,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和定期思想汇报工作,真正打牢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基础,增强学生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加强党员管理,坚持和完善党的各项制度,从体制和机制上入手,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始终保持学生党员的先进性。

最后,畅通“出口”,时刻注意纯洁党的队伍。党作为一个鲜活的有机体,必须建立优胜劣汰机制,不断吸收先进分子,汲取先进思想,淘汰不合格的成员。党内消极腐败现象的存在,会影响到学生党员之中,影响党组织的战斗力。我们必须加大力度搞好廉政文化进校园的工作,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教育,坚决把那些不符合党员标准的人清除出党的队伍,从而确保党的肌体的健康。因此,要建立和完善学生党员考核监督机制,督促学生党员不断进步与保持纯洁性。这样才能把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成为“组织精干、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具有很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精锐之师”。

二、端正动机:正确处理组织上入党与思想上入党的关系

组织上入党就是经历一定的过程、履行一定程序加入到党组织中来。大学生组织上入党是其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其成长进步的一种全新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思想上入党是指共产党员对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真正信仰与坚持,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和不懈追求,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认同与自觉践行,对党员身份拥有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思想上入党是一辈子的事情,有的人虽然组织上入了党,但入党动机并没有真正解决;有的人入党时入党动机是正确的,但入党后放松了政治学习和理论学习,放松了“三观”的改造,结果很可能蜕化变质。思想上入党是对党员永恒的要求,避免让思想上不入党的人组织上入党。

每一位要求入党的大学生,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为什么要入党的问题。然而,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包括入党动机,呈现分化和入党动机不纯的现象。有一些已组织上入党的大学生党员和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把入党作为达到某种功利目的的跳板,并非真正为信仰而入党,“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减一半”。为了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员的质量,在学生党员的发展、教育和培养中一定要处理好组织上入党与思想上入党的关系。

一方面,教育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既要组织上入党,更要思想上入党,做到“未进党的门,先做党的人”。要使他们认识到,组织上入党并不等于思想上完全入党,思想上入党比组织上入党更难,因为组织上入党一生一次,思想上入党一生一世。人的思想是不断变化的,过去正确并不代表现在正确,今天正确也不代表明天正确。如果党员们忽视了思想上入党,放松了党性修养和世界观的改造,那么即使加入了党组织也不是合格的党员,必然会被党和人民所抛弃。只要每个学生党员不断解决好思想入党问题,始终把握好思想入党这个根本,就能够自觉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检查自己的言行,防止出现“先紧后松”的现象,永葆共产党员的本色。

另一方面,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引导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树立正确的“三观”。从端正入党动机入手,使他们厘清对党的认识,“进了党的门,做好党的人”,保证“思想上入党一辈子”,真正做到组织入党与思想入党的高度统一。只有把更多的思想上与党保持一致的优秀大学生吸收到党内来,才能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才能真正帮助大学生党员成长成才。

三、学工结合:正确处理学生党员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和骨干,一般都会担任学生干部,开展学生工作,为学生和学校服务,这就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党员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首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党员正确认识学习与工作的辨证关系。学习和工作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学生的天职是学习,要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坚持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习作风。对学生党员,不仅要求是学习上的佼佼者,还要为学校和同学服务,要边工作边学习,既要学习好,又要工作好。从根本上说,学习与工作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组织开展各种活动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会影响到学习,但做好工作的同时往往可以培养能力,会更好、更有针对性地促进学习。作为学生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不但要以做一名合格的学生党员为压力、动力来抓好自己的学习,还要充分认识到做学生工作的意义,要积极主动地为同学服务,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

其次,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党员科学安排时间。如何在工作和学习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一门艺术,需要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摸索。工作和学习在时间上是矛盾的,用于工作的时间多了,学习时间就少了;反之亦然。工作和学习可以说又是统一的,学生党员通过学生工作,锻炼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本身也是一种“学习”。处理好学习和工作的关系要求科学安排时间,珍惜时间的价值,提高学习的效率、工作的效率和时间的使用效益。学生党员要学会分辨主次,重要的事情要先做,次要的可缓做,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面。要有“补时间”的意识,因工作而耽误了学习时间,要尽量利用其他时间补回来,为了工作往往要牺牲一些休息时间是必须的。学生党员的时间通常比普通学生的时间更珍贵、更紧迫,所以不能被动地等待,要主动去驾驭时间,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时间去工作和学习,随时抓住可利用的时间处理工作和学习的矛盾。

最后,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党员学会劳逸结合。学生党员要边工作边学习,这就意味着要比其他人付出更多的劳动,苦与累自然少不了。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驰。”如果整天埋头学习,常开夜车,在精疲力尽、昏昏欲睡时,还来个“头悬梁锥刺股”,虽然刻苦钻读,但势必会事倍功半,不如休息一下,放松自己绷紧的神经,然后再学,这样的效率会高些。学习如此,工作也是如此。玩的时候要玩得开心,娱乐虽花去一点时间,但却换来充沛的精力以及工作上的高效率。作为学生党员要适当地给自己施加压力,应该严于律己,尽量把工作和学习搞好,这样才能在同学中树立起威信,真正起到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作为学生党员还需要具有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端正学习和工作的态度,勇于克服学习、工作上出现的种种困难,不畏艰难,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必定能够做出成绩,为学校、为同学做出应有的贡献,也为个人的日后发展奠定更加厚实的基础。

四、党团合力:正确处理班级建设中的党团关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坚持把党支部建在班上,努力实现本科学生班级“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在党支部建在班上后,不少基层党团干部对班级中党团的关系认识不清,有些误以为两者是平起平坐的组织,是互不联系、各自为政的,因此相互争资源、争人员;有些误以为有其中之一就可以了,自觉不自觉地弱化另一方的作用,出现了党支部和团支部工作混淆,相互干扰,或者相互推诿、相互弱化的现象。因此,要正确处理班级建设中的党团关系,使其形成合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首先,班级党支部要发挥引导作用,团支部要积极追随,当好助手。党领导团、团接受党的领导是历史形成的,也是被党章和团章所确认的。班级建立党支部后组织发展的工作任务更加繁重,如果班级党支部独立开展许多面上的教育活动,那么学生党员干部的工作压力就会很大。因此,党团支部应该有分工有合作。党支部要重点做好本支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与培养工作,以及上级党组织布置的工作,同时发挥引导作用,积极为团组织出谋划策,为团组织把好方向,积极指导团支部或者与团支部联合开展教育活动,不宜单打独干、独立开展过多面上的教育工作。团支部要积极追随党组织,自觉结合党组织的工作重心和思想教育的主题,在党支部的指导下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做好班级成员面上的教育工作,而不是另起炉灶,自己组织自己的活动。

其次,班级党支部要发挥示范作用,团支部要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当好后备军。团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团结带领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是共青团的根本职责。”班级党支部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一名党员就是一名旗帜”等活动形成班级争先创优的氛围,带动更多的青年向党组织靠拢。学生党员自身思想的成熟也要经历一个过程,群众的监督和外在的指导对他们的成长非常重要。高校中非党员的普通学生大部分都是共青团员,因此,团支部一方面要充分发动团员青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认真落实推优入党工作,毫无保留地为党组织输送优秀青年;另一方面要发挥作为先进青年群众组织的监督和建议作用,发动青年对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的表现敢讲话、讲真话、谈实情,对班级党支部的工作提建议,从而确保党员的发展质量和班级党支部的良性发展。

最后,班级党团支部班子要有机融合,构建坚强的班子。班级党团支部出现各自为政的情况,除了是因为学生干部的认识不足外,还因为两个支部的班子没有有机地融合。按照团章的规定,团员加入共产党后仍保留团籍。因此,在班级党团支部的班子建设中,可以把团支部班子成员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团支部班子成员,让团支部书记在班级党支部支委中任职,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促进党团支部工作的良性互动。

五、共建和谐:正确处理学生群体中的党群关系

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在社会政治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党历来把同群众的关系比作“鱼水”关系,水无鱼则无生机与活力,鱼无水则无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营造和谐的党群关系,是党的自身建设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同样,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处理好学生党员与普通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学生群体中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尤其显得重要。这一命题也为处理党群关系、丰富党建工作理论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蕴涵了极大的理论探索空间。

首先,要发挥学生党员在学生群体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学生党组织的吸引力、影响力。学生党员生活在广大学生之中,与广大学生是“鱼水”关系,时刻与广大同学进行着密切的信息、思想、情感的交流,相互影响,共同成长。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在其个人成长、发展的过程中,要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和在关键时刻、重大活动中的骨干带头作用,示范、影响更多的同学向党组织靠拢。

其次,要建立完善普通学生评价、监督学生党员的机制和氛围,促进学生党员时刻保持先进性。要定期考核学生党员,要求学生党员保持与普通学生的密切关系。在与学生党员的密切交往中,普通学生可以通过舆论、评价等方式,约束学生党员的思想和行为,形成评价、监督机制,帮助学生党员更好的成长、发展。

最后,完善和优化学生党员与普通同学之间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学生群体中的党群关系可以互动,互相优化。学生党员和普通学生大学学习的目的都是增长知识和能力,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班级建设、学生活动、社团组织、宿舍生活等大学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学生党员示范、影响、带动普通学生,并向普通学生学习;普通学生监督、促进学生党员进步、发展,并也向学生党员学习。学生群体中党群关系的双方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建和谐,共同发展。

搞好班子团结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