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课堂创新 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
编辑:心上花开 识别码:18-632287 9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12 21:27:58 来源:网络

第一篇:课堂创新 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

下篇高中语文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与评

析、兰亭集序

(国际教材人教版必修 1 第 5 课、山东人民版必修第三册第 8 课)

[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诗文是这一文化精髓载体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注重审美体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学习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兰亭集序》作为一篇传世经典,有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作品记述 三月三 日 修禊之时,群贤集聚兰亭流觞赋诗的盛况,并为所赋诗作序。作者借题发挥,别开一面,面对兰亭美景,不禁兴尽悲来,感慨万千,痛惜人生苦短,较为含蓄地表达了他的生死观。使原本简单的记游有了更深沉的蕴涵,耐人咀嚼寻味。因此在教学本课时,一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懂得课文的大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3)赏析语段,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4)了解民族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汉字是充满智慧和灵性的文字,我们有世界上唯一的文字艺术——书法。提到书法就不得不提到“书圣”,大家以为谁该承此冠冕呢?(王羲之),提到书圣又不得不提到他的 „„(《兰亭集序》),《兰亭集序》以其“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法艺术辉映千秋,流传广远。其实《兰亭集序》还是一篇淡雅洒脱、文思幽远的美文,可谓孤篇独绝,书艺双绝。作为文章的《兰

亭集序》,他的魅力到底何在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他。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梳理文句,突破难点、学生放声朗读全文,读准字音,并做标注。、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做标注,粗知文章大意。找出难懂难译的句子。3、四人合作交流解决难句,老师从学生的反馈中选择典型的难句及翻译投影。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引导:“之”字的理解,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标志。)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引导:抓重点词,“因”和“或”,结合上下文理解。)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以上教学环节,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既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又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整体感知,粗知思路、默读课文,给每段加小标题。、展示学生标题,交流讨论,教师小结。(投影)

第一段:叙雅集盛况(兰亭集会)

第二段:发人生感慨(感叹生死)

第三段:明作序要旨(作序缘由)、找出文中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同桌交流。

提示:雅集之“乐”——人生苦短之“痛”——古今之“悲”

(交流讨论,比较鉴别,共同分享教学资源,在交流中取他之长补己之短。)

四、赏析语句,领会内涵、品味语言、体味意境美

(1)朗读,指导读出节奏、语气。

(2)第一段用笔简洁洗练,结合文中所写内容,设想当时宴集情形,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要求:可借用文中的词“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等。展开合理的想象,有人物活动和情态,景物的渲染。)

(3)这段兰亭集会的描写历来为人称道,仔细品读,你认为它好在哪里?(①“暮春之初,会于兰亭”,“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时节之好;“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志同道和;“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景物美好;“流觞曲水,畅叙幽情”雅集之情趣。即在可乐之时,有可乐之人,观可乐之景,行可乐之事。②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仅16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尽现眼底,气氛清幽,使人心旷神怡。③“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倍感清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倍感宽广;“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倍感愉悦。④“群”、“毕”、“咸”、“集”此四字,尽显此行兴旺盛大之势,又由人及景,游目骋怀,俯仰天地,包揽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或静或动,或清或纯,皆清新淡雅之物,益显宁静致远之神气,暗隐君子淡泊之风。)

(4)下面是评论家方北辰、陈允吉对《兰亭集序》的评价,你对他们的评价有什么想法?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其内在之特色,还在于格调之淡雅。绘竹,只言其修而弃其绿,写水,只言其清而弃其碧。一切过于浓重之色不用,这是色调的淡雅。兰亭宴集,作者之喜悦不过分逾度,笔势始终从容沉稳,这是心境的淡雅。

——方北辰

△ 没有费力雕琢,着色清淡,用词浅切,更有清新之感。

——陈允吉

(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在朗读赏析中让学生感受语言传达的美妙情境。)2、研读语言,体悟作者的生死观

(1)本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作者缘何生“痛”呢?第三段的“悲”与

第二段的“痛”一样的吗?

(由“兰亭集会”,想到“人之相与”,虽“静躁不同,趣舍万殊”,但“欣于所遇,快然自足”,然而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是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所之既倦,情随事迁”,因而感慨系之。其次是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是生命的短暂,“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由此看来“死生大矣”。兰亭集会再美好也会转瞬即逝,世间万事莫不如此,更何况生命呢?由聚到散,由宴集到人生,顿生感伤之情。作者悲古人,因为他对生命的体验与古人的体验是相似的,“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与怀”,作者亦悲后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日”,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从今人及古人再及后人,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一“悲”不同于上段的“痛”,将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推及到整个人类,由己悲人,更加地深刻。)

(2)以下是关于《兰亭集序》的评论,对于这些评价你有什么看法?△玩此文中段,因乐极生悲,感死生事大,见不可不随时行乐之意,乃旷达一流。

——清代 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

△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清代 吴楚材《古文观止》)

(3)王義之的悲叹,是乐极生悲的消沉,还是苍凉概叹中的旷达,你怎样看?

(王義之有悲叹但并不悲观,第二、三段在情绪上较低沉,但从根本上说表达了对生命的深沉眷恋和执著:生命有尽时,这是无法摆脱的,惟有及时行乐,把握美好的瞬间,珍视短暂的生命。这实是看透生死的旷达,它是作者面对自然宇宙,对死生的深沉的思考,是深情的,也是超然的。)

(4)文人墨客登临山水,面对自然,慨叹生命短暂的诗句很多,请你举例说明一些。

(投影)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王勃《滕王阁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前赤壁赋》

死生亦大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殤为妄作。

—— 王羲之《兰亭集序》

(5)作为后之览者,临文有何感想?试以“文人——山水——生命”为话题,简说你的理解。

(提示:他们走进自然,欣赏领略山水风物时,也融入了个体的生命体验。即面对浩瀚无穷,引发了浓重的生命意识,引起对生命本体的思考:人不仅是社会中的存在,更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每个个体生命都独立地面对整个宇宙,尽管生命生长消亡,生生不息,但个体生命是亘古不变的宇宙中的一瞬,生命唯其短暂才要更加珍视,悲叹生命的短暂无常正是这种认识的反衬。这种面对宇宙天地对生命存在的深层思考,成为一种传统的文化心理。它更多的激励后人应该积极地对待生命,热爱生命。)

(以上设计体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主体性,在思考、探究中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有自己的体验和思考,甚至和作者能产生共鸣。)

五、拓展延伸,总结提高

师:面对山水、自然,王義之的思考是有一定的哲学渊源的,这不得不谈到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死观:

儒家重视人的社会存在和现世存在,认为道德仁义远较个体生命重要,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伦理观,希望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重价值而轻死生,对死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

道家对死亡有较深刻的认识,代表是庄子,他用虚幻的理想境界掩盖现实人生苦难,也掩盖了对死亡的恐惧,主张将个体的人返回到自然状态,取消死生差别。《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

到了魏晋,社会陷入持久的动荡混乱中,“天下名士,少有全者”浓重的死亡意识笼罩着这一时代。对死的恐惧和对生的忧虑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士人们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他们不凭仁义道德,也不凭自然万物来消解死亡意识,而是直接面对死亡,“援儒入道”

在政治上调和儒道,人生中追求玄远、超越。注重个性和精神的自由,重清谈尚玄学。、针对以上诸种说法,谈你的看法,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生命?如何看待生死?、教师归纳小结:

儒家的生死观,重价值而轻死生。这固然有积极的意义,不可否认,没有生命何来价值,价值是对生命存在的超越,但决不能离开生命空谈价值。庄子教会我们坦然达观地看待生死,死亡并不恐惧。但现实人生中死生毕竟是不同的。魏晋士人在传统哲学的缝隙中找到了一种存在的方式。表面的颓废消极中深藏着他们的人生理想,对生命的追求和留恋。生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有生必有死。我们无法回避自己的死,但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的生。生命中纵有暗淡,只要心火不灭。虽然不是诗意的栖居,也应使生如夏花般绚烂。毕竟,生命只有一次。

(《兰亭集序》是对人生的感悟,有一定的哲学内涵。了解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从中吸取民族的智慧,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 评析 ]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特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阅读实践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以上教学设计中,学生的自学时间较充足。第一,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改变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逐句串讲的教法。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二、让学生带着问题作定向阅读,理解文章内容。学生根据问题在文中寻找答案,就是理解、感悟、思考、转化的过程。、引导学生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中安排了“语句赏析”及“拓展延伸”等教学环节,对《兰亭集序》的语言,让学生谈其感受,要求学生结合中国传统哲学的生死观谈谈自己的生命认识。这些没有规定的答案和现成的模式,学生必须调动自己的经验和思维来创造,可能并不尽人意,但学生的个性和思维在过程中得到了展现。学生不是仰视文本,而是和文本进行了生动具体的对话。

第二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青州三中

一、程云香设计说明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书法作品,历来为人推崇,被尊为“墨皇”,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其实,作为入选教材的文章,它也是文辞优美,识见高远,脍炙人口。这堂课主要是借助这篇文章了解一下王羲之的世界观和思想情感

二、导语(展示课件)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十分精妙的文言文。此文32个4字,字字珠玑,脍炙人口,广为后人传道,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又一优美的华章。这篇文章就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篇文章。

三、教学目标(展示课件)

1、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2.在了解兰亭宴会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人生哲理。(“因文悟言”)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生发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掌握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特点,体会行文的巧妙。

教学方法

学生借助音乐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使用多媒体手段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使课堂更加生动、热烈,教学效果更好。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1、王羲之的籍贯和生平(课件展示)

2、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成就(课件展示)

3、王羲之《兰亭集序》字帖(课件展示)

4、兰亭景点(课件展示)

二、介绍文体“序”(课件展示)

三、朗读课文

1、学生读课文达成目标

1、.找出读不准的字2.、找出难以理解的句子

3、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学生先自读然后找学生读最后齐读,教师针对学生读课文时出现的问题一一作出纠正。

2、放录音(课件展示)

达成目标(1)纠正自己读错的字音(2)欣赏优美的文章,听清文章的语气、节奏(3)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四、分析课文第一段

1、学生在音乐的陪伴下齐读第一段,体会作者的情感,并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纠正,最后教师展示答案

兰亭集会的盛况(图片展示)

信可乐也(图片展示)

五、分析课文第二段

1、第一段作者在写景当中抒发了乐的情感,现在我们来解读一下文章第二段先请同学们朗读这一段,读的时候要注意以下问题。这一段可以介绍王羲之所生活的时代背景。

第二段,这一段,作者交代了哪几种人生态度?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用文中原句回答)

2、、如何理解|作者的“痛”?

六、分析课文第三段

1、作者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一下第三自然段体会一下本段文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找出文中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痛”。

2、作者由乐而忧,由生而死,由痛而悲,在情感的不断升华中体现了他对人生的理性思考,由个体的生命短暂,到整个社会的人对生命的理性思考。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

3、学生讨论问题:比较课文第二段与第三段,想一想 “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

4、、在音乐的陪伴下朗读全文,体会作者由乐儿痛,由生而死,由痛而悲的情感。

七、全文总结

学生讨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王羲之的人生观?

第三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

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乐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根据学生学习的要求,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信”等词的词的义项;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乐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用多媒体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和《兰亭集序》的图片,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指引。)

用略带神秘感的导语引起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好奇和重视:

“书法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字美感的艺术。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部富有传奇色彩的书法作品。它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它是所有热爱书法的人心中的至宝,传说它的真迹已经随着唐太宗眠于地下,可是流传下来的拓本也是人们心中的珍藏。它就是文质兼美的《兰亭集序》。”

用多媒体展示王羲之的生平简介以及后人对《兰亭集序》的评价,让学生简单了解。

2、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与节奏,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

听完录音后,让学生自由朗读一遍,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

在诵读之前提出学习要求,让学生在自由诵读的过程中标划出重点字词和知识难点,作为之后要解决的问题。在学生齐读时教师作诵读指导。

3、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在通过诵读初步感知文意后,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

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

比如第一段中的“修、毕、咸、修,长、高、引、信”等重点实词。学生在自主阅

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作用,而且在合作探究中尝试自己总结文言文阅读的规律。对于学生自己处理不了的难点,教师做重点指导。

4、落实文言文基础知识

用多媒体展示课文中重点字词,找学生回答问题,以此来落实文言文知识。

5、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自主解决了文言知识后,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行文思路和内涵意义

进行探究。

问题一:在每一段中找出表达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或字词。

问题二:在文章中,作者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是什么让作者的感情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呢?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让学生在每一段中找出表达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或字词,教师根据回答点拨各段大意。在明确文意的情况下,这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学生应该能总结出作者的感情是体现在“乐、痛、悲”这三个字上。但是,由于学生生活阅历上的局限,他们很难理解作者在游乐的时候为什么会生出“悲痛”之感,这也是学生理解文意的难点。根据这个情况,就可以设计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讨论探究,激发学生的思维。要求学生结合文本思考,回答。

问题一:乐由何来?(天时地利人和“信可乐也”)

问题二:“痛”在何处?(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问题三:由何转悲?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一、二两个问题是对文本的分析,比较容易解决。问题三需要老师结合着学生的生活实际加以引导,通过生活中的已有的体验去感受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的感慨。这三个问题环环相扣,思考讨论中就理解了作者的情怀。

6、问题研讨(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问题:

人生犹如一场盛宴,欢乐的时光总是稍纵即逝。王羲之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他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这一问题?

结合自己的人生观和生活体验,说说你对人生的看法。

(学生可结合自己的人生观自由发言,各抒己见,以此突破难点即理解作者由乐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其中蕴涵的积极情绪。)

7、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最后对课文知识进行梳理,便于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以练习题的形式来梳理

知识点,用多媒体展示。

1、请按下列要求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A、说诗的产生:(“一觞一咏”)

B、说诗集的由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C、说编集的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2.与“信可乐也”中的“信”相同的一句是:[ B]

A.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B.言必信,行必果

C.文信美矣

D.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

3.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C]

A.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译:面对着欢乐的事,顷刻之间就成为过去的事。

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作一样也是虚妄的。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译:人与人相交往,很快就度过一生。

D.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译:后人看待我们今天的人,也要根据我们今天的人看待前人的情况。

作业:(1)背诵全文(2)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3)搜集有关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资料,相互交流。

第四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王羲之

学习目标:

1、结合注解通译全文,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变化,体会文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教学方法:

师引导、生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抓住文中有关“修禊事”的介绍,结合作者和背景知识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句读、抑扬。

2、生在老师指导的基础上自读课文

三、检查学生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情况

1、重点词语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

茂林修竹:高高的一觞一咏: 喝酒

所以游目骋怀: 使······开畅

或取诸怀抱: 有的人

向之所欣:以前、过去

列坐其次: 旁边 信可乐也: 实在 趣舍万殊: 取、取向

不能喻之于怀:明白

2、重点句子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抬头观望广大无穷的宇宙,低头细察繁多的地上万物。(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虽然没有热闹盛大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可以畅叙幽藏心中的情感。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本来知道把生和死等同起来是多么荒谬,把长寿和夭亡看作一回事是错误的。

(4)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后边读到这篇文章的人,也将对这篇文章有同样的感慨。

三、合作探讨,体会文中所蕴含的人生感悟

1、本文是一篇通过写景叙事来抒发人生感慨的散文,请在文中勾画出作者表达情感的句子,并精读相关内容,找出作者因何而“乐”、因何而“悲”,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人生感悟。明确:

①、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 信可乐也。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②、作者“乐”的原因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板书:景美、人贤、事乐)③、作者“痛”的原因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板书:人生短暂、世事无常)

2、面对有限的人生,短暂的生命,同学们有何启示?我们应该如何走好明天的路?

明确:珍惜时间,珍爱生命。

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认识了生活的全部意义的人才不会随便死去,哪怕只有一点机会,就不能放弃生活。

四、小结

总结课文内容,结合汪国真的诗,再次强调时间的价值,生命的意义。附:

热爱生命 汪国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五、乐

景美、人贤、事乐 板书设计

痛(悲)

人生短暂、世事无常

第五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是东晋时期王羲之的一篇书法作品,文笔很美,但思想略显消沉,其中以学生现有知识积累和阅历,很难深层次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学习中往往觉得枯燥无味,加之要求全文背诵,学生不得不囫囵吞枣地背,兴趣索然。我设计的这节课是在认真学习魏书生教育教学模式之后的大胆尝试探索,意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采取的具体方法有:

1、用文学语言讲授美文。为学生营造一种文学氛围,使学生入情入景,走入文中,走到作者内心中去。

2、引导学生美读。诵读训练中采用教师范背、男女生赛读、个人朗读、学生齐读和听读相结合的方法。真正做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3、知识点的讲解采用师生互相提问的方式构建开放式课堂,培养学生质疑、析疑、解疑的能力。

4、力求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5、不失时机地给予学生鼓励和信心,尤其注意给学生个人提供表演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感,从而激发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提高其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教学流程

一逐层铺垫,创设情境

1、课前交流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知道大家是**中学哪个班的同学? 生;**班。

师:听说**班的同学都非常聪明,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生:(笑)是真的。

师:那大家今天有没有信心在各位专家老师面前展现一下我们**班的风采呢? 生:有。

师:好,那我们大声齐喊三遍“我有信心”,好不好? 生:(声音洪亮地喊)“我有信心,我有信心,我有信心。”

石:今天老师还要给在座的同学提个要求,那就是——所有的同学都要动脑、动嘴,你可以想错,但是不能不想;你也可以说错,但是不能不说,能不能做到? 生:能。

师:好,我们正式上课。起立!

2、导入课文 师:(以轻柔的钢琴曲为背景音乐,淡雅的古典画面为背景画面)

浙江绍兴的兰渚山是个美丽的地方,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许多兰花。虽然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自从有了王羲之和41位名士在这里的集合,于是兰渚之亭就流芳千古,大大超过了兰花的清香。当年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纷纷记下了各自的千古风流,而王羲之为这些诗所写的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按下来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幅书画作品。(多媒体展示书法作品)生:(集中精力仔细看)

师:这幅书法作品精美吗?好在哪里?

生:从这幅作品中我读出了中国象形文学的古雅与优美。生:我看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

师:然而今天我们不仅要欣赏其书法的美,更要欣赏其文章的美。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入《兰亭集序》这篇美文。(展示课题)

师:这篇文章是要求全篇背诵的。是不是难了点? 生:(齐声)嗯。

师:那好,今天老师就给大家示范背全文

(配古筝音乐,配相关画面,有感情地背诵全文)生:(鼓掌)

师:老师今年都三十多岁了,尚且能够完整地将全文背下来,大家说,同学们应不应该背下来? 生:(齐声)应该。师:有没有信心背下来? 生:(齐声)有。

师:那么背诵的基础是什么? 生:多读生:理解

师:今天我们就以朗读和理解为准则学习这篇文章。请同学们齐读全文。

生:(齐读)

3、解题

师:到这里,老师就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了:

„„„„

二(精彩片段)师生互动疏通文意

1、学生朗读 师:文言文的学习离不了朗读,今天老师今天想给大家组织一次男女生朗读比赛,看看咱们班究竟是男生实力强还是女生实力强。师:全体男生起立,齐读第一自然段 男生:(精神十足,大声朗读)女生:(鼓掌)

师:非常棒!同学们在自学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难懂的字词句?请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2、学生自由提问 生:(默然)

师:同学们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要敢想、敢说、敢做,敢于提问题,我们只有具备了质疑的能力,才会培养出答疑的能力。如果能提出把老师难倒的问题,你可就太了不起了,谁来?

生:(迟疑,站立)老师,“茂林修竹”的“修”字如何理解? 师:哪位同学帮他解释一下“修”的意思?

生;老师,我认为“修”在这里是“长“的意思。

师:很好,那么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有没有见到过这种用法? 生:(思考)

师:上学期我们学过——《邹忌讽齐王纳谏》 生:(七嘴八舌)“邹忌修八尺有余”。师:对,这两个“修”是同一个用法。大家还有不会的字词句吗? 师;抓紧时间提问,如果你没有问题,老师可有问题要问大家呀。生:纷纷提问。

师:(同学给予解答或教师解答)

3、教师提问 师:同学问完了,老师也有几处处疑问,需要向同学们请教,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就重点字词设计的问题)生:(有人跃跃欲试)

师:(鼓励)不要怕出错,今天老师就是要给大家一个说错话的机会,想想看,从小到大,有谁给过你这种机会?好,有同学勇敢地站起来了。生:我想“所以游目骋怀”的“所以”是“用来„„”的意思。师:对,以前我们也学过这个用法,想想看—— 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很好,那么哪位同学试着为我们翻译“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这句话。生:(默然)

师:试试看,答错没关系。

生:(犹豫)“强大的秦国不敢对赵国出兵的原因是我们两个人在。” 师:(赞叹地)你好厉害,要知道这可是高中语文第六册的内容呀

师:(补充)这就是我们在高中阶段要学习的“所以”的第二种用法——表示原因。找找看,本文中还有没有这种用法?

生:(认真找)“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师:非常好,一定要记住这两种用法。下一个问题„„ 生:(抢答)

师:(适当点拨补充)„„(对高中生来讲,文言文的知识点既难懂又枯燥,所以如何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环境中自主的探究学习就显得很重要了。这个教学片段采用了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质疑、析疑、解疑的能力。课堂中,既有学生向学生提问,又有老师向学生提问;既有学生回答学生,又有老师回答学生;既有解决新问题,又有复习旧知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知识点的,并且教给了学生学习文言字词的一般方法。)

三(精彩片段)精雕细琢赏析课文

1、鉴赏第一段

师:请全体女生起立,齐读第一段,我们一定要超过前面男生的朗读。女生:(大声齐读)男生:(鼓掌)

师:我想先请一位同学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生:记叙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相关情况。师:(板书)简练点,就是“记叙集会盛况”。师: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是一个怎样的集会? 师:首先写了时间,几个四字短语? 生:三个。师:齐读。

生: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师:接下来写什么? 生:地点。师:怎么写? 生:会稽山阴之兰亭。

师:在遍地兰花的兰亭集会真是让人兴奋的一件事情,那么集会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修禊事也。

师:对,举行消灾祈福的仪式,那么来者均为何人? 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师:来者都是高雅之士,接下来如何描写集合的环境? 生:“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师:(出示相关画面)作者仅仅用了16个铿锵悦耳的字眼就写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流小,飞花溅玉。

想一想,这些美景给我们怎样的感觉? 生:赏心悦目 生:心旷神怡

生:神清气爽„„„„

师:如果你是诗人,置身于如此美景中,你会做什么? 生:做诗。师:还有呢? 生;饮酒。

师:所以接下来写到的是—— 生:(齐声)活动。

生:(齐读)流觞曲水,一觞一咏,畅叙幽情。师:(出示“流觞曲水”画面)请大家描绘此情景。生:(沉思)

师:(引导)文人都是高雅之士,他们的聚会自然免不了酒与诗„„

生:他们流觞曲水,诗兴大发,纷纷临流赋诗,虽然没有丝竹管弦之胜,仍然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生:看到这幅图,似乎时光倒流,回到了当年的兰亭盛会上,我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们儒雅的风度和其诗意人生。

师:(忘情地)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的三月三日,还会有许多书法家、文学家、画家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师:如此美的环境,如此美的聚会,还有如此美的—— 生:天气。

师:怎么写的?

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师:接下来,作者定会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仰看,天地是如此的广阔,宇宙是如此的浩淼;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得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眼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于是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 生:“信可乐也”

师: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也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大家说,文章写的美不美? 生:美。师:美在哪里?生:景色写得美。生:天气写得美。

师:还有呢?生:人物美。生:活动美,也就是风流美。师:语言美不美?生:美。

师:哪位同学概括一下语言的特点? 生:优美。生:节奏感强。生:清新。生:朴素易懂。

师:这一段写的信息多不多?生:多 师:字数多不多?生:不多。师:语言的什么特点? 生:简练。

师:所以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概括语言特点: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师:接下来就请一位同学化身为集会的诗人,为我们有感情地诵读第一段。生:(自告奋勇)抑扬顿挫地读。师生共同鼓掌。

师: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按照上面的思路试着背这一段。生:(齐背)

(大屏幕展示全段写作思路:)

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乐 目的:修禊事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活动:一觞一咏,畅叙幽情精练优美 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朴素清新

(赏析美文,就要营造一种学习美文的氛围。本教学片段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和文学性语言将学生带到了兰亭集会的场地,让学生入情入景,幻化为集会主人,设想当时的情景,谈论自己的看法,从而顺理成章地理清了文章的行文思路,并深切地感受到了文章的语言魅力和作者蕴涵于其中的思想感情,同时在赏析的基础上加强诵读,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鉴赏第二段(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悟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静)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躁)欣于所遇,曾不知老之将至 情随事迁,令人感慨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死生亦大矣

人生短暂 世事无常

四:授之以渔,学以致用

1、学法指导

师:如果说文章第一段可以用一个“乐”字概括,第二段可以用一个“痛”字概括,那么第三段又可以用哪一个字概括呢? 生:(在段落中找)“悲”。

师:那么作者么悲的是什么,又因何而悲呢?请同学们课下自学第三段。注意自学古文的方法,概括一下有几个步骤? 生:(七嘴八舌)

课堂创新 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