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大学生就业应更注重个人理想还是社会需求
编辑:风起云涌 识别码:18-694130 9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14 20:53:06 来源:网络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应更注重个人理想还是社会需求

谢谢主席,大家好!

看待一个辩题的前提是明晰辩题中的概念。在这个辩题中个人理想是指个人基于现实情况理性地对未来设定的奋斗目标,而社会需求则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实体范围内的社会需求或需要。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面临就业问题时,个人理想和社会需求都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因素,然而在基于何者可以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尽其能的标准下,我方认为大学生在面临就业问题时更需要注重个人理想。

第一、从理论层面上而言,个人理想的导向作用,可以为初入社会,思想还未成熟的大学生指明奋斗的方向;个人理想的调节作用,可以随时纠正偏离奋斗方向的大学生,使之无论是在顺境或者是在逆境,都会奋发进取;个人理想的激励作用,可以激励大学生不断提升自己,把美好的未来和宏伟的憧憬变成现实。我们只有更注重个人理想,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理想的三个作用,大学生们才可以在各个领域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做到人尽其才。而这些都是更注重社会需求所无法替代的。

第二、从事实层面而言,在个人理想的三层作用下,比尔盖兹创造了微软帝国,俞敏洪实现了人生价值和自我提升。纵观当今大学生盲目投简历现象数见不鲜,大学生为了一个工作而找工作,既无法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也无法达到职业本身的要求。而作为雇佣大学生的企业,需要的则是可以在自身岗位热情奋斗,主动付出的员工,而不是为了索取一个饭碗而就业的大学生。投入众多教育资源培养了大学生的国家,需要的则是可以引领社会各个领域的人才,而不是为了满足基本生活庸碌的小职员。一系列的事实告诉我们,大学生只有以个人理想作为就业的第一因素,才能同时满足个人、企业、国家的要求,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尽其能,而这是更注重社会需求所无法做到的。

第三、从价值层面而言,近年来各大高校为了迎合社会需求不断扩大大学生生源,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质量却年年下降。当我们庸庸碌碌地过完四年大学生涯之后,我们不禁问自己,我是谁?我来自何方?我又将去向哪里?可是又有几个大学毕业生回答的了呢?当代大学生有了托福雅思GRE,有了四六级证书,有了计算机二级,唯独缺的是个人理想。假如我们能在走进大学的那一天起,就树立个人理想,明确人生目标,大学四年当中脚踏实地地践行自身理想,逐步拉近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四年之后毕业时,又怎么会盲从,又何愁就业无门呢?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大学生就业更需要注重个人理想。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是、首要目标是满足社会需求还是个人专长

总结陈词

谢谢主席,各为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非常感谢对方辩友今天精彩的辩论,但对方在复杂的现实面前,陷入了迷惘。

迷惘有三,首先,概念模糊,对方辩友混淆了首先与重点的区别。我方认为,大学毕业生择业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先,并不意味着完全不考虑其他因素啊!

其二、对方辩友一味把个人发展理想化,殊不知个人理想的发展需要物质基础的支持。适者生存是古来就有的定律,适应社会需要才能求得生存,取得物质基础,再去发展。

其三、对方辩友缺少长远的眼光看问题,死板认定专长,否定人的可塑性的,否定了人的综合素质发展潜能。人的潜能无限,综合素质并不限定领域,尤其是大学生这种经过漫长的学习里接受了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性人才。

下面,我将再次重申我方观点:

第一、大学生就业,应首先根据社会人才的需要来考虑。当前普遍出现的大学生就业紧张的问题并不是大学生供过于求,而是因为大学生不正确的就业思想、就业理念所导致的。高不成低不就、好高务远、急功近利使得人才在市场上分布得极不均匀,即就业更应先考虑社会需求!

第二、从实际出发是一种务实精神,也是时代的需要。现在,每年有30%的大学生面临专业设置和职业结构的供需矛盾,要是抱定专长不放,岂不是为突出的供需矛盾雪上加霜吗?面对社会的宽广,如果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为什么不到新领域里去寻找一个合适的位置呢?

第三、社会需要是指满足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需求。不否定当社会需要与个人专长结合时是完美的双赢,但是这种完美只占到总体的17%左右。基于社会需要的客观现状,我们不得不明智地把社会需要摆在首要位置上,把大学生就业更有利于个人社会价值地实现。

第四、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社会的进步即社会的需求,我们也就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一味的追求个人意愿只是一厢情愿。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而人的社会价值恰恰是个人的社会活动对于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需求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大学生就业须以社会需求为客观前提 先求生存后谋发展。满足了社会需求才能就业,才能有能力去发展个人专长。现在的社会是一个节奏飞快、竞争激烈的社会,大学生,尤其是本科大学生,整体供大于求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个成年人,无业可立,何谈独立生活?何谈长远发展?何谈理想与抱负?何谈回馈社会与亲人?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认为:“大学生就业的首要目标是满足社会需求”!反方四辩陈词完毕,谢谢大家!

第三篇:辩论整理版(大学生择业应更注重个人需要还是社会需要)

正方观点:

1、个人需要并不等同于片面追求个人的利益,它虽然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同样认同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与奉献。

什么是就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首先是社会的选择,企业的选择。大学生应该想的是如何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可能实现自己追求的价值:挣钱、获得社会承认、实现人生理想等。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人愿望应当处于从属地位;就业目的应该是单纯的———接受挑选!

就业的目的,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主要有三个:一是获得某一具体的社会劳动岗位,取得一定的经济报酬,从而获得自身生活资料的来源,即维持生计;二是在职业劳动中,逐步适应社会,完成个人的社会化过程,有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即实现自身价值。更重要的是,完成国家、社会所赋予的历史任务,这是高校毕业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2、从个人的角度分析:大学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地方。所谓“术业有专攻”,每一个大学生都会成为某个领域的专业人才,都有自己最擅长和最适合的工作。

大学生择业,应该是受市场人才的需求来考虑。当前普遍出现的大学生就业紧张的问题并不是大学生供过于求,而是因为大学生不正确的就业思想所导致的。高不成低不就,好高务远,急功近利使得人才在市场上分布得极不均匀。另外,专业调配不合理也是导致就业压力增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根据个人需求决定大学生就业是错误的。固而,社会需求对大学生则业更为重要。

当今大学所培养的不仅仅是专业性知识人才,更是综合应用型的人才。这样大学生才不至于受环境太大的影响去选择工作,而是锤炼成一块金子,到最需要他的地方去工作奉献。并不是削尖了头脑往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去挤,而是站起来对西部开发公司说一声:我要去。金子在哪都能发光。在黑按,特别需要他的地方,将会实现更大的自我价值、大学生择业以个人需求为重能更好的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择业对个人需要进行衡量的同时,已经将社会需要内化。

首先纠正下,社会需求并没有剥夺一个人选择工作的权利,所有人都是自由的去选择他们愿意从事的,愿意去投入的工作来做,但是这都是考虑社会需要的前提来做的决定。再来考虑一个现象,为什么会出现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仅仅是因为大多数人都考虑个人需求去从事生物学研究,从医?我想多数人追求和平的生活吧,那为什么人们没都去经营农场,去写作什么的?这就是社会需求更重要的最好体现了!

第一,马斯洛过分地强调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人的价值就是一种先天的潜能,而人的自我实现就是这种先天潜能的自然成熟过程,社会的影响反而束缚了一个人的自我实现。这种观点,过分强调了遗传的影响,忽视了社会生活条件对先天潜能的制约作用。第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带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一方面,他提出了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趋势。另一方面,他又在一定程度上,把这种需要层次看成是固定的程序,看成是一种机械的上升运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通过思想教育可以改变需要层次的主次关系。

第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只注意了一个人各种需要之间存在的纵向联系,忽视了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往往存在多种需要,而这些需要又会互相矛盾,进而导致动机的斗争。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个人爱好更重要还是高薪更重要

大学生就业个人爱好更重要还是高薪更重要

我认为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发展个人兴趣爱好更为重要,以下是我对该观点的论述。

很多大学生再被问到就业什么更为重要的时候,给出的“理想职业”的答案几乎都是月薪过万,年薪几十万,成为企业或公司的管理人员等高薪职业。因此我们常常认为理想就是实现某些物质利益。

然而李开复曾经在谈到大学生就业“职业理想”的时候举例子说他的一位同事,在认为自己赚够了钱之后,就去他的环球旅行,当时他才三十多岁。几个月之后,他发现自己当初的决定是错误的,他虽然不用担心温饱,但是他并不快乐,因为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工作的过程,而不是获得的报酬。由此例李开复提出了“职业理想”并不等于高薪的观点

我们的生命价值并不在于拥有多少金钱,而在于做了多少有意义的事,事业比金钱更为重要,因此我认为大学生就业个人兴趣爱好更重要。

我们大学生毕业以后就面临着这种就业的选择,虽然高薪很诱人,兴趣爱好不能当饭吃,发展兴趣爱好需要有金钱做后盾。但是选择高薪而忽略个人兴趣爱好,只能满足一时的经济需求,却会换来我们一生的遗憾。许多人认为先选择高薪职业,以后才去慢慢培养自己对它的兴趣,这种方式就像解放前人们先结婚后

NBA里的飞人乔丹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遇到了挫折,因为别人枪杀了他的父亲,威胁他退出NBA。他退出了NBA后加盟了一支职业棒球队,在那里的几年里他找不到自己感觉,碌碌的过来了。后来他重新回到了NBA,创下了NBA的神话,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从事自己的兴趣爱好才能创出自己的成就。如果他没有回到NBA,那他就不会为我们带来一场场精彩的比赛我们也许还不会认识这个人。

人是万物的灵长,需要精神和物质两方面需求,而精神的愉快并不是金钱可以换回来的。但是我们知道金钱是赚不完的,如果我们放弃精神追求,一味地追求物质享受,那么人作为高级动物、万物的灵长又将体现在哪里呢?

正如许多中国人和美国人买房子,中国人总是等到自己把钱攒够了才买房子,而买过房子自己住不到几年就去世了。美国人则不然,年纪轻轻就买房子了,等到自己老了才把钱还完,但是他住了一辈子新房子。两种人同样一辈子,为什么不学学美国人呢,为什么不能先选择买房子呢?为什么不能选择自己兴趣爱好的职业呢?

金钱不是万能的,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你会尽心尽力的去工作,这样你的办事效率就会很高,你自然会得到老板的赏识,得到相应的高薪报酬。

又有许多人则打算先找一份高薪工作,工作几年后再换自己的兴趣爱好职业。这种想法看似很好,其实只是天真的想法。往

第五篇:辩论赛关于个人意愿与社会需求对大学生就业哪个更重要

辩词

1.正方观点:以个人需要为前提,做到物尽其能,更能发挥个人价值,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故个人需要对大学生择业更重要。

2.正方一辩陈述正方观点:“个人需要对于大学生择业更重要”.选手列举了权威的问卷调查报告,并阐述了职业,大学生,大学生择业三者的相互关系。

3.正方观点:

1、个人需要并不等同于片面追求个人的利益,它虽然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同样认同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与奉献。

2、从个人的角度分析:大学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地方。所谓“术业有专攻”,每一个大学生都会成为某个领域的专业人才,都有自己最擅长和最适合的工作。、大学生择业以个人需求为重能更好的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择业对个人需要进行衡量的同时,已经将社会需要内化。

4.个人需要对大学生择业更重要。不仅从生产关系,进到了生产力,还从个人对于社会的重要性,谈到了择业的目的,要理有理,还不乏广阔的知识面。

5.我觉的还是选择自己喜欢的好,只有喜欢才会认真的去做,才想去更好的展现自己的才华,这样也是为社会做贡献啊!而且还可以实现自己的自身价值,有何不好吗?这样的人生才有趣有价值。而且你喜欢,证明你在这方面有天赋,这样你可以把这个工作推到更高的高度上。对社会来是说,它更需要创造型的人才!

6.当然是以自己的兴趣了啊!你喜欢了做起来才会快乐,你才可以为自己工作付出更多的心血。而且你喜欢,证明你有这方面的天赋啊,你才可以在这里改革创新,这样一样也是为社会服务啊!而且不但、满足了自己的爱好,还可以证明自己的自身价值,何乐而不为呢?

1.反方观点:社会提供岗位,是个人就业的前提。社会所提供的正是社会所需要的。故社会需要对大学生择业更重要。

2.反方一辩对正方一辩的论点进行驳论,并提出了社会需要对大学生择业更重要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和职业的存在以及大学生如何择业都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个人需要应该服从社会的需要。

3.在攻辩阶段,正反方犀利激烈的辩论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在正方暂居上风的情况下,反方展开了反攻,提出了为什么十年后国家要恢复高考制度等一系列深刻的问题。而正方选手也不示弱,积极应对,以四两拨千斤的回答博得阵阵喝彩。

4.反方认为社会需要才是更重要的,片面的强调个人需要会导致人们走向个人主义的极端。正方认为个人需要更重要,只要兴趣使然就可以把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提出若一味服从社会需要就会与机器无异。

5.反方观点:

1、对大学生而言择业不仅取决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而且还与环境因素和择业的可行性等密不可分,这些所牵涉的都与社会需求密不可分。

2、择业时,也应以全局为重。当个人的爱好与社会需要发生冲突,以及与个人价值实现相矛盾时,我们就应当个人服从大局。

3、大学生的专业对口已成明日黄花,满足社会对人才的日益需求才是最可行的办法。

6.社会需要对大学生择业更重要:

社会从原始的群居部落到现在的高度文明,每一步的发展过程都需要不同的人才、不同的思想,无论是高尚的。还是低贱的,只有每个人依据社会的需要而合理的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才有可能真正的融入这个社会,才有可能真正的为这个社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7.倘若个人只是一味的注重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需要去生活、去工作、去学习,而没有意识到自己只是社会这个大海里的一朵不起眼的小浪花,那么个人只有渐渐的远离这个社会,在不知不觉中消殆了自己,最后只能以一声叹息为自己画上终点。

正方先就祖国正需要大学生积极的投身西部大开发为例,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辩题,再到农村的发展、建设,又到现今科技发展需要大学生,要大学生远离小我,实现大我。

【摘 要】本文通过对毕业生及其单位的调查,分析了用人单位所需人才的特点和大学生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情况,提出高校要建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教学改革,努力开拓和发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准确定位,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 【关键词】高等教育;毕业生;调查;社会适应性【正 文】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毕业生的情况,准确地把握社会的需求,笔者对宁波大学历届毕 业生及就业单位进行了跟踪调查,并作了相关的评析。

一、调查的基本概况

此次调查,我们采用问卷、个人访谈相结合的方法,由教师和学生利用暑假和课余时间,奔赴上海、杭州、宁波、嘉兴、余姚、慈溪等地区,对宁波大学各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调查以宁波地区为主,宁波问卷占总问卷的60 %左右。我们对毕业生所在单位和部门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44份,回收率为72 %;对毕业生的自我评价问卷发放400份,回收286份,回收 率为71.5 %。回收问卷的有效率均为100 %。

毕业生自我评价有效样本的基本特征:

性别比例中男性占51.6%,女性占 48.4%。这种抽样结果与我校历年招生比例大体相当,从总体上反映了我校学生的性别分布。

时间跨度:包含了宁波大学的首届到2001届的毕业生,其中90届(宁波大学第一届毕业生)至95届占28.7%,95届至01届71.3%,这使得此次调查结果全面反映了宁波大学自建校以来至今毕业生的情况。专业分布:有经济、管理、外语、计算机、法律、土木工程、水产养殖、应用数学等,涵盖了宁波大学所有重点建设专业。学历结构:本科占84.2%,专科占13.0 %,本科双学位占2.8 %。被调查者从普通员工到经理都有。其中普通员工占73.4%,组织领导层占26.6%。这既说明此次调查结果集中了各个层次人员的意见,也反映了我校毕业生 在社会各行业的就业分布情况和组织领导能力的发挥。

二、调查基本内容与分析

1、用人单位所需人才特点。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所需人才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高质量、多规格、复合型人才倍受青睐。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一方面还保持着传统的衡量指标,另一方面有学历10.5% 社会活动能力13.4%学习成绩优秀8.5%外语水平好15.0%性别4.9%专业理论功底扎实6.1%毕业学校5.7%能较长时间地为本单位服务8.9%专业对口6.1%有相关的社会实践或工作经历10.1%

毕业生生源地3.6%为人踏实、诚恳7.3%了现代多元的审度。专才型需求相对平稳,通才型需 求大幅上升。(见表1)

二是在注重人才业务素质和技能的同时,对个性和人格要求进一步提高。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选才更多地强调人的综合素质、道德人品及创新能力。象广州宝洁、汇丰银行在人才招聘中都没有严格要求专业对口,只要测试合格哪个专业都可录用。我们在对企业招收员工过 程中注重因素的调查也表明“事业心”、“开拓创新”等因素是企业所十分强调的员工品质。

在我们对“企业选择人才影响因素”的另12项调查显示,“学历”、“社会活动能力”、“学习成绩优秀”、“外语水平好”是招收员工的重要筛选依据;但“为人踏实、诚恳”、“能较长时间地为本单位服务”,即工作作风和对企业忠诚度也与上述指标不相上下。可见社会对人才个性与 人格越来越注重。(见表2)表3 大学生对知识模块掌握情况

项目

〖〗较好 〖〗一般 〖〗不够好〖〗用处不大〖BHDG1*2,WK6,WK4,WK4,WK5,WK6W〗

专业知识〖〗29.4%〖〗51.9%〖〗8.8% 〖〗10.0% 外语能力〖〗24.0%〖〗28.0%〖〗33.6% 〖〗14.4% 电脑实务〖〗21.6%〖〗4.6% 〖〗29.7% 〖〗4.1% 人文知识〖〗16.3%〖〗60.6%〖〗12.5% 〖〗10.6% 理工知识〖〗14.9%〖〗52.2%〖〗18.6% 〖〗14.3% 经济理论〖〗14.0%〖〗51.0%〖〗28.7% 〖〗6.3% 法律知识〖〗11.2%〖〗43.5%〖〗34.8% 〖〗10.6%

三是学历及其知识层次依然是紧缺人才的重要指标。

对毕业生的需求层次调查表明,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重点在本科层次,但硕士、双学位等 高学历需求比例有攀升趋势,学历作为进入社会各领域的敲门砖依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情况。

(1)在知识结构上基本上能满足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需要。

对毕业生知识面的调查显示,有近半数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的知识面较宽,近两成认为很宽,近三成认为一般,只有少数认为较窄,难以适应工作的新要求。对知识模块的掌握情况看,毕业 生在社会上的适应度较好。(见表3)表4 大学生适应胜任工作情况(单位 %)

12.6% 〖〗独立完成70.4% 〖〗完成17%

自感工作胜任情况〖〗独立创新0% 〖〗不能

13.8%〖〗获先进奖励28.3%〖〗成绩平平55.3%〖〗工作结果情况

〖〗突出受重视2.5%从表3可以看出,毕业生认为掌握较好的是专业知识、外语能力和电脑实务,不能胜任各项指标的共同点是都以掌握程度一般为主,这样的知识模块掌握情况基本适应社会应用的需 要。(2)毕业生基本上能在较短时间内适应社会,并较好完成工作任务。在对自感适应工作时间的调查显示,71.7%的毕业生在半年以内就能适应工作,男女毕业生对适应工作的评价基本一致。但也有小部分同学对从校园环境一下子过渡到社会环境适应很慢,有个别的毕业生甚至在两年以后还觉得难以融入社会。对自感工作胜任情况和工作结果情况的对比调查显示,毕业生独立完成工作能力较强,但创新能力相对欠缺。从工作结果情况看,表现突出的不到43%,这与独立完成工作能力的比例比较,相差很大。(见表4)表5 大学生对各项能力的自我评价

项目

〖〗强〖〗较强〖〗一般〖〗较差

自学能力〖〗18.2%〖〗47.2%〖〗30.2%〖〗3.8% 解决问题能力〖〗15.7%〖〗53.5%〖〗25.8%〖〗5.0% 调适能力〖〗12.8%〖〗46.3%〖〗37.2%〖〗3.7% 核算能力〖〗12.5%〖〗42.5%〖〗41.9%〖〗3.1% 人际交往能力〖〗12.5%〖〗32.5%〖〗49.4%〖〗5.6% 表达能力〖〗10.6%〖〗45.0%〖〗40.0%〖〗4.4% 创造能力〖〗10.2%〖〗33.8%〖〗46.5%〖〗9.5% 自我管理能力〖〗8.4%〖〗46.5%〖〗38.7%〖〗6.4% 经管能力〖〗8.1%〖〗29.4%〖〗60.0%〖〗2.5% 分析能力〖〗6.3%〖〗43.7%〖〗43.7%〖〗6.3%(3)毕业生对职业稳定时间的要求越来越短,边工作边学习成为大众趋势。

对职业稳定的调查显示,大约有三成的毕业生打算在第一个单位里工作1—2年,近三成的回答2—3年,不到一成的回答3—4年,另外三成多的回答在合同期内。表6 毕业生认为人才所应具备的精神(单位 %)选项〖〗比例〖〗选项〖〗比例

科学的理想信念〖〗0.8〖〗为人民服务〖〗2.6 艰苦奋斗〖〗5.5〖〗强烈的进取心〖〗12.6 竞争意识〖〗12.8〖〗商业意识〖〗7.9

高度的责任感〖〗10.5〖〗时间观念〖〗5.4 效益观念〖〗5.9〖〗团结协作〖〗5.6 创新开拓〖〗9.3〖〗战略眼光〖〗4.3 法制观念〖〗6.2〖〗务实精神〖〗10.6 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一生只从事一个职业已成为“过去式”。在不断择业的流动中,各项能力的持续锻炼提高成为毕业生适应社会的决定因素。这些能力一部分是在校期间塑造形成的,但更多的是在进入社会后永不间断的继续努力中获得的。在我们对各项能力的自我评价调查中显示,毕业生对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最为满意,其次是对调适能力、核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等较为满意,最后是创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经管能力、分析能 力,对这四项的评价相对信心不足。(见表5)(4)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议。

从此项调查可以看出,毕业生建议增强竞争意识、强烈的进取心、务实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的教育和培养,对商业意识、时间观念、效益观念、创新开拓和法制观念等比较重视;而科学的 理想和信念、为人民服务观念则相对薄弱。(见表6)

三、调查引出的思考

1、社会适应性人才的特点变化。

首先,更强调知识结构的综合性和开放性。本次调查资料显示,社会最需要的是同时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现代化科学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当代社会的发展,各学科、各行业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交叉和界限模糊的趋势,开放状态成为社会适应性人才知识结构的重要因素。

其次,更强调智能结构的动态性和创新性。本次调查也显示,不断吸纳新知识,并将其与原有知识优化组合,使自身的知识结构处于动态状况,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大学生也成为社会迫切的需要。同时,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能够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进行创造性思 维、具有创新意识,成为长期立足社会的必备素质。

再次,更强调个性品质的进取性和竞争性。本次调查资料还显示,在社会各方面竞争更为激烈的今天,团结协作、拼搏进取、敢为人先的进取性、竞争性品质成为人才进步的动力源泉,也是上述知识结构、智能结构不断发展完善的有利杠杆。这一因素越来越成为人才是否能 适应社会的衡量指标。三 辩论赛评判细则

1、时间提示

辩论各阶段每方队员在用时尚剩30秒时,记时员以绿色警示牌提醒,用时满时,以红色警示牌示意终止发言。终止警示牌举起时,发言辩手必须停止发言,否则作违规处理。

2、开篇立论

提倡即兴陈词,引经据典恰当。未脱稿适当扣分。

3、攻辩

(1)攻辩由正方二辩开始,正反方交替进行。

(2)正反方二、三辩参加攻辩。正反方一辩作攻辩小结。正反方二、三辩各有且必须有一次作为攻方;辩方由攻方任意指定,不受次数限制。攻辩双方必须单独完成本轮攻辩,不得中途更替。

(3)攻辩双方应正面回答对方问题,提问和回答都要简洁明确。

(4)选手应站立完成各阶段辩论,落座视为完成发言。

(5)每一轮攻辩阶段为3分钟。用时满时,以红色警示牌终止发言,若攻辩双方尚未完成提问或回答,不作扣分处理。

(6)四轮攻辩阶段完毕,先由正方一辩再由反方一辩为本队作攻辩小结,时间不超过2分钟。正反双方的攻辩小结要针对攻辩阶段的态势及涉及内容,严禁脱离比赛实际状况的背稿。

5、自由辩论

这一阶段,正反方辩手自动轮流发言。发言辩手落座为发言结束即为另一方发言开始的记时标志,另一方辩手必须紧接着发言;若有间隙,累积时照常进行。同一方辩手的发言次序不限。如果一方时间已经用完,另一方可以继续发言,也可向主席示意放弃发言。自由辩论提倡积极交锋,对重要问题回避交锋两次以上的要扣分,对于对方已经明确回答的问题仍然纠缠不放的,适当扣分。

6、观众提问

7、总结陈词

个人需要对大学生择业更重要

谢谢主席,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能和法学部的4位优秀辩手就辩题展开辩论,我方观点是个人需要对大学生择业更重要,旨在通过这场辩论为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提供帮助,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择业观.那既然讨论择业,就是在即定职业中讨论如何选择的问题,是在选择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问题.而非讨论职业是由何而来的问题.社会为我们提供了职业,但我还是根据喜好根据我的主动意识支配我作出选择.职业有以下几个特征:经济性,它首先是要能解决劳动者的经济问题,满足其衣食住行的基本个人需要,社会性,是体现劳动者作为社会人的个人价值,促进性,职业的存在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由此看来,职业最根本和最多的还是以满足个人需要而存在.在如今,个人的发展

和国家的发展并没有本质上的矛盾, 今天我们对待个人需要应有一个深度认识,以个人需要为重并不等同于片面的追求个人利益,个人需要应包括物质、精神、个人价值观等具有广泛意义的需要.如归国华侨,他们放弃了国外的优越条件,但他们不正是追求作为一个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的爱国情操,满足个人价值观的需求吗?大学生作为人才资源,我们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无论我们作出怎样的职业选择,其出发点和归属点都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正是从这个角度考虑,以个人发展为重能更有效的实现上诉目标.其有效性就表现在大学生作为某个领域的专业人才,选择自己擅长和爱好的工作其责任和奉献意识更能表现,也只有在这样合适的职位上最能够发挥个人聪明才智,才能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其次,从社会的角度考虑,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必须量材使用,只有每个人从自身的特长出发,充分考虑自身的发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岗位,才能够使每个人的效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形成整个社会人才资源的最佳配置,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更加有效的推动社会和国家的进步.试问让对方辩友做财务是合理配置吗?由此可见,以个人发展为重,正是要求广大的大学生寻求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把个人发展与祖国需要结合起来,在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当然我们也看到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但这不是追求个人需要所导致的问题,也不是按社会需要就能解决的问题.这是中国国情,是社会供给生产关系不匹配的问题,是人口过多所带来的竞争问题.最后我想引用一句话:世界上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有太多的年轻人从来没有发现自己真正想做什么.敢于追求梦想才是最美的人生,那是你心灵的选择

什么是“个人需要:

打个比方说,如果一个人其它天赋都不错,就是音乐天赋比较弱,而他为了追求邻居小妹妹,非得要去学钢琴......这时,学钢琴是他的个人需要吗?我想不是。个人需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判断出来的,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对于肠胃不好的人,不论他们本身爱吃什么,水煮鱼或哈根达斯都不能是他们的个人需要,而只有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粥类才更符合他们的个人需要。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区别在于实际情况的来源,前者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后者是根据社会的实际状况来进行判断的。

公务员和西部大开发的例子(反驳)

说到这里,我们先看考公务员一例。是不是那么多人都真的适合当公务员的呢?显然,不论于公还是于私都不是。凭良心讲,公务员不好当。很多人不过是看到了公务员行使权力的机会,有着相对稳定的福利待遇,实际上不过是“只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而已。甚至说,对于有些人而言,就算挨了打,也未必吃得着肉。并且,绝大部分基层公务员也是每天起早贪黑、忙忙碌碌的,未必就比其它工作省心。对于这许多人而言,仅仅是幻想着公务员工作有多么美好,就根本不管实际情况、也不管自身的实际长处和短处,这不能算是“个人需要”,只不过是跟风式的盲从而已。

而对于西部大开发一例,我并不认为那个与个人需要有什么矛盾。话说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在上学地点找工作的,并且也并不是每一个学校的地理位置都很优越的,况且西部有些城市发展得也很好嘛。例如,重庆、西安、兰州、成都等等城市以及正在发展的广西北部湾地区,我看就不错。与其留在一线大城市蜗居,可能还不如去这些中等发达城市来的理想。在这些中等发达城市,要企业有企业、要科研有科研,500强企业和著名高校应有尽有,在当前趁着西部大开发的机会到西部工作,成为某个单位某个领域的领军人物,怎么就不符合个人需要了呢?

大学生就业应更注重个人理想还是社会需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