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doc(合集)
编辑:花开彼岸 识别码:18-733731 9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06 02:10:38 来源:网络

第一篇: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作者:胡织娥

来源:《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09年第06期

现实生活更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从古人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生活实践说,到现今的“大语文”教育观;从“传道,授业,解惑”到现在的开放式语文教学。先哲曾说,艺术即生活。语文更是如此。

一、从生活出发,培养学生语感

学生在阅读时能经常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使形象的浮现、感情的共鸣、思维的活跃达到迅速、准确、鲜明的程度。例如读朱自清的《春》,随着课文中一幅幅特有画面的展开,学生脑海中迅速产生相似的联想,仿佛置身于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如小草、花、春雨……从而进入一种审美的境界,得到美的熏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很自然使学生联想到自己捕捉小昆虫、玩各种游戏等童年有趣的生活画面。凡此种种,都说明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理解才真切、深刻,语感才越强。

二、从生活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活这本大书包罗万象,取之不尽,学生若经常“阅读”,能使其眼界更开阔、知识更丰富、思维更活跃、创造力更强。

教师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要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通过各种方式接触现实生活,阅读社会这本“活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花草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霜雪、天体运行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活的知识宝库。”可见,只有用“活书”,学生的学习才会活起来。因为从实践中来的知识是真正有用的知识,学好了这种知识,才会更具创造力。

三、从生活出发,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生活是作文之源。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教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同情弱者、同情不幸。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此拓宽他们的生活领域,激发他们的生活热情,激发他们写作、倾吐的欲望。

只有这样,学生写作时才会有“清甘的水喝”。生活素材的积累,积之愈厚,发之愈佳,学生写作时视野更开阔、材料更丰富、思维更活跃,写出的文章才更具真情实感。

然而,学生因阅历和经历所限,可写生活资料储备亦少,怎么办?我们可以借用“新闻’作为作文教学的船和桥。

龙源期刊网 http://.cn关注新闻所积累的大量信息,能激活思维由单一变多维,找到拓宽作文教学视野的船和桥。

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我们可以从各种新闻媒体中看到它的方方面面,大到影响全球,震动宇宙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重大新闻,小到百姓衣食住行的小镜头。且媒体形式多样,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互联网更带来了一片新天地,它们极大地开阔了作文教学的胸襟和视野,活跃了写作思路。新闻是百科全书,师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互动,有取之不尽的话题和议题。留心身边发生的新闻,养成对新生事物敏感吸纳和分析的好习惯,找到学会观察事物的船和桥。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赏析一些优秀的新闻作品,从中悟出作者是怎样调动“五官”观察采访的,同时要求学生多留意校内外发生的新闻,学会用新闻的敏感去观察周围的新人新事。这就是要求学生做发现新闻的有心人,训练自己具有一定穿透力的观察能力。像新闻那样用事实说话,用典型事例去记、去议,找到充实作文内容的船和桥。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要真实就要用事实说话,作文也要具有真情实感才有生命力,才能打动人,新闻中的事实除了泛指一般的事实外,主要是指典型的人和事。而这恰好是学生作文空洞的毛病所在,学生通过读、听、看新闻,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慢慢领悟事实在新闻和作文中的作用,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军营采访先进人物的突出事迹,促进学生学会运用典型事例作文。

第二篇:让学生在做中学语文

让学生在做中学语文

[摘要]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严重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如今教师不必摆出高高在上的样子,不应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爱怎么学就怎么学,给学生留有自主的空间。

[关键词] 快乐

画画

对话

动动手、试一试、演一演

争当小能手

新课程改革历时已近四年,个人认为贯穿“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观念。而真正认识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就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严重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我觉得如今教师不必摆出高高在上的样子,不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爱怎么学就怎么学,给学生留有自主的空间。一年级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是基础中的基础,一开始就要建立一种新的语言课程文化,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探究精神,营造一种自由自在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读得用心,想得开阔,说得畅快,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为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尝试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和学生在动手、动脑、商量、讨论、实验、争论中平等交流,在相应的课堂中我尝试着做了如下教学:

一、快乐识字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中对识字有这样一个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苏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材识字量很大,识字教学比较枯燥、乏味,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教材编写意图,探索识字教学方法。一年级(上、下册)语文教材识字部共有

四种形式;一种与汉语拼音穿插安排的“认一认”;一种是“词串识字”,一种是“转转盘识字”,一种是“看图会意识字”。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识字主动识字,体验识字过程的乐趣,并尝试探究自主识字方法,促进知识的感知和内化。

案例1: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的《识字》与《练习》编排的象形字,一个字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识字》中出现几个象形字“川、燕、舟、水、石”以表格形式展示每个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一看就能迅速地了解到汉字,尤其是象形字的造字方法:由画到字。教学时先从文字画入手识字,再引导学生将一个个文字画通过想象、说话、绘画,演变成一幅美丽的画,让学生在欣赏中学。最后再出示几幅文字画让学生猜字。

随着识字量增大,学生记得快,忘得也快,且易混淆,在教学中有意识引导学生去商量、讨论、分析字形,辨别字音字义,熟记新词,学生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有好多学生课堂上想出了独特识记方法。变机械枯燥识记为新鲜好玩的识字。如:新旧字比较识字、拆字法、换字法、编字诀、猜字谜、编歌谣等,而且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自己的识记方法,相比之下,教师的语言显得生硬,使其他学生更容易接受。

二、通过画画与作者对话

画一画,既是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同时也加强了对课文内容的内化。

案例2: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月亮湾》课文按照方位顺序来

介绍月亮湾这个村子周围的景物,我是这样来分析课文第二自然段。师: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课文。(学生按照喜好,在老师引导下分好小组,合作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书。)

部分学生用画画的方法来学习第二小节,老师让画画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以下自己画的景物。一生:我画了村子前面“月牙一样的小河”是弯弯的。一生:我画了清澈见底的河水以及河上的小石桥。一生:我用粉色画了河岸边盛开的桃花,许许多多。师:你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画的呢?(生商量)生:先画村子前面的小河、倒影,再画河岸边的桃花、农田,最后画村子后面的山坡、茶树。师:作者就是按这样的顺序来观察的。最后,学生结合自己的画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师加以点拨理解。课后小练笔,居然有不少同学模仿《月亮湾》一课,描写自己的村子或自己家的周围景色,有模有样,叙述条理清楚,语句通顺,真的让我感动。

在一些难以用话语向孩子解释的语句,课文也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图画或简笔画来进行释疑。

三、动动手、试一试、演一演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做一些小试验、小制作)探索科学,获取真知,满足自己的好奇新。如《乌鸦喝水》、《晚上的“太阳”》等课文,新教材上另有一些课文故事情节精彩,易于表演如《狼和小羊》、《青蛙看海》、《小松树和大松树》、《蚂蚁和蝈蝈》等等。案例3:《蚂蚁和蝈蝈》一课在教学完第一自然段后,先让学生在小

组内表演蚂蚁们正在搬粮食,搬得满头大汗的场面,然后指名戴上头饰表演,其他同学朗读句子(出示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学生表演得入情入景,可别小看了头饰的作用,它能把孩子带入文章的情境中,和课文产生共鸣。表演练习感情朗读,有的学生认为小蚂蚁太热了,重音读“满头大汗”;有的学生认为小蚂蚁搬粮食的方式多种多样,应强调读“有的”、“有的”。有的学生把重音放在“个个”上,强调蚂蚁没有偷懒„„《语文课标》指出:“阅读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在表演中既感受到合作的乐趣,又体会到了小蚂蚁的辛苦,表演后指名朗读时,充分体现了读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争当小能手

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强,比赛对于他们来说容易调动情趣,吸引注意力,老师如果在课堂中恰当运用比赛,便能收到意象不到的教学效果。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8》转字盘识字“晴、睛、情、蜻”。开始上课出示“青”字,谁能说说“青”喜欢和哪些偏旁做朋友组成一个新字,学生自由说,然后问:“你是怎样知道这些字的,又是如何识记的呢?分小组讨论交流,比赛哪组说的多,说的好。一分钟学生就迫不及待的举手想说。有的组说是预习书上知道的,有的同学是查字典知道的,有的同学说在路上看见的,回家问妈妈知道的。学生争先恐后的说出与“青”有关的形声字“晴、睛、情、蜻、清、请、倩、菁”,并通过商量讨论出区别识记的方法。一堂课下来每位同学都能熟记“晴、睛、情、蜻”四个字。

为了发挥每位同学的特长,面向全体学生,我还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教学内容上实行比一比、赛一赛、我最棒等活动。如课堂上实行小组比赛,男女生比赛、同桌比等,每学期班级还评选写字能手等等。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第三篇:让学生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学生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可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很难从生活中学语文,一方面是学生缺少对生活的观察,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语文从身边轻轻的溜走了,另一方面学生的课业很紧张,有时间还想多做几道题,或由于语文的成绩提升比较缓慢,所以急功近利的学生会忽视在平时对语文的学习,还有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成绩没有进步,就自暴自弃。平时给学生留观察日记,只有写人的认真观察了,而且局限在班级的同学,老师及家人。如果是观察身边的生活或者景物,学生往往会视而不见,缺乏思维,对身边的事物比较麻木。其实,学生作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一员,他们首先接触的、而且接触最多的就是生活世界。语文学习更是和生活息息相通、天然地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应该对生活有所感悟的。

记得一个晚自习,学生都听的很投入,在我向黑板上写题的时候,我偷偷的观察学生的反映,有无溜号的,就发现李国峰同学悄悄的站起来,向外面张望,难道走廊有人找他么?看看窗外没有人,也没有人敲门,我先留意下,看看是不是一时的溜号,我没有批评他,又过了一会,我发现我在向黑板写题的时候那个男生竟然半站起来向外看,我看了他一眼,让他知道,老师已经知道他在溜号了,希望他能够集中精力,注意听讲。可是没过多久,我发现他竟然又站了起来向外观看,我当时很生气,大声的说:“你到底想干什么啊,一堂课站起来三次,第一次我没说你,第二次看了你一眼,事不过三,你竟然还站起来第三次,你到底想做什么?”他说:“老师,我看外面的天怎么是红色的,太奇怪了,以前从未见过的啊!”他的话音未落,同学们都顺着窗户向外张望,胆大的同学甚至站了起来,透过班级的窗户,我看到了外面天空中的彩霞非常的美丽,在晚霞最美丽的时候学生都在上晚自习,学生对生活太缺少观察了,也难怪平时的写景作文都是从作文书上积累的大段文章,而不是发自内心来写的。我顺势给学生留个观察日记。让学生能够细心观察,结果学生有很深刻的体会。

应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与自然亲密接触。他们发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从内心产生了对生活的热爱。这其实也是一种更深刻的爱。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实质是不断激活生活体验的过程。同时,生活的体验又能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语文学习的内容,生活的体验越丰富,对语文学习内容的解读就越深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抓住各种有效资源,为学生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平时多观察,多感悟,使语文学习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学语文中感悟生活。

第四篇:引导轻度智力残疾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引导轻度智力残疾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内容摘要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智力残疾学生存在记忆力差,注意力难以集中,语言发展缓慢,思维水平低的特点,加强语文课程与智力残疾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的生活化。让课堂内容回归学生生活,充分利用智力残疾儿童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结合课文内容,创设生活情境;密切作文与生活的联系,让课堂中所学用于学生生活,引导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走入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

生活语文

创设生活情境

智力残疾

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像生活一样广阔。不论是普通孩子,还是智力残疾的特殊孩子,如果学习语文被束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和语文教材里。学生远离社会生活实践,都是十分有害的。正因为如此,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新课标》特别强调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去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不断发展其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在《培智学校新课程设置方案》(11稿)的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目标中也指出:“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的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综合化,多样化和个性化,使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更有效地融合起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学生,特别是对于智力残疾学生,语文学习再也不仅仅是“读教材”,再也不只锁定在教室里。有

语言文字存在的地方就会有语文学习活动;有社会交往的地方,就能进行语文实践。语文教育必须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

普通学校的教师现在已积极投身新的课程改革中,正用大语文教育观、新课程的理念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创设一种开放、生动、多元、动态的学习环境。虽然特殊教育的新课程的改革正在准备中,还没有在所有的特殊学校中展开,但是,作为特殊学校的一名语文教师,也应该而且必须积极地投身于课改中,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智力残疾学生存在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差,语言发展迟缓、思维水平低下、缺乏主动性„„的特点,要想让这些学生学好语文是非常困难的。为了让他们学好语文,我们就要转变观念,充分利用好一切可以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特别要用好生活中的语文课程资源,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归,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强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密切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消除他们学语文的畏难心理,让智力残疾孩子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让孩子们享受学语文的快乐,从而提高培智学校语文教学的效果。

如何利用好生活这个大课堂,更好更有效地发展智力残疾学生的语文能力呢?现就结合我的教学实际,来谈几点作法:

一、让课堂内容回归学生生活。

(一)、充分利用智力残疾儿童的生活经验,培养智力残疾儿童的独立

识字能力,汉字难学,字形为最。对于智力残疾儿童来说,要记住汉字的字形的确十分困难。因为智力残疾儿童的记忆存在两个主要缺陷,一是识记速度缓慢,保持不牢固,再现困难或不准确。在学习新的知识时,智力残疾儿童只有在多次重复之后才能掌握且很容易遗忘。智力残疾儿童记忆的缺陷主要存在瞬时记忆和短诗记忆上,他们无法将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上,其原因在于他们不善于运用适当的复习策略。二是记忆的目的性差、选择功能薄弱。根据智力残疾儿童记忆的特征和缺陷,对于识字教学,要尽量贴近实际,生活化地识字。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体验、知识经验,使识字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结合,唤起学生大脑皮层中沉睡的信息,产生亲切感,提高识字效率。

1、再现生活情境识字。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教学的过程才能变得比较轻松。”比如学习“染”字,教师的讲台上摆放着一个水彩盒,一小瓶水和一些棉球。教师用水调好各色颜料,用镊子夹起一个棉球,浸到红色的水彩中,蘸了片刻,棉球被染成了红色。教师又夹起一个棉球放到绿色的水彩中蘸了片刻,棉球被染成了绿色。教师让几个学生将几个棉球染成了黄色、紫色、蓝色。之后,告诉学生,棉球浸到红、绿等水中,由白变成红、绿等颜色,这就叫“染”,大家看到这个字的下半部分,“木”表示一种植物,它能榨出使物体着色的颜料;“氵”表示制成燃料还需要加上适量的水(师指“染”字的左上角),把要染的东西放进有颜料的液体中经过多次浸、晒,东西就着色了,这个“九”就是表示多次的意思。这样,在愉快的实验中,学生理解了“染”字左上方的三点水,右上方“九”的来历,悟出了下方“木字底”的理据。于是“染”字随着这个有趣的实验,深深地扎在学生的脑海中,既准确地感知了字形,又理解了字义。

2、调动生活经验识字。每次学习生字时,我都会问:孩子们,这些字你们有没有在其他地方见到过?在哪儿见到过呢?这样引导学生把识字、记忆生字与平时生活联系起来,如在学习“塘”字时,有一个学生是这样记的生字“塘”的左右结构,左边是“土”,右边是“唐镜森(班上一个学生的姓名)的“唐”„„学生们都笑着说“对”,就是唐镜森的“唐”。我又问:“池塘的塘字为什么是土字旁呢?你们见过池塘吗?”同学们通过联系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池塘的堤坝大都是泥土筑成的,明白了塘字为什么是土字旁的道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记住了“塘”字。这样调动生活经验识字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古人云:“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也可以说,处处留心皆语文,只要我们老师、家长都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引导智力残疾学生在多彩的生活中识字,定能提高识字效率,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

(二)、结合课文内容,创设生活情境,联系生活,理解课文内容。对轻度智力残疾儿童,要通过教育,使他们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而智力落后儿童的思维长期停留在直观形象阶段,抽象概括水平低,我们现在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日制培智学校语文教科书的许多内容陈旧,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缺乏时代气息,学生学起来不感兴趣,有的课文讲的道理十分抽象,智力残疾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在备课、上课时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生活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语文、运用语文。创设生活情境的手段很多,如教师进行形象性描述,可借助影片,音乐渲染等多媒体手段。例如《蚕姑娘》一文,这课描写的是蚕的生长过程,对于农村的孩子,由于有生活经验,理解起来不是很困难,但对于城市的孩子,特别是智力残疾孩子要理解蚕的生长过程就很困难的。为了很好地帮助城市的智力残疾孩子理解课文内容。我特意买了小蚕,带到班上教孩子们养蚕,引导孩子们观察蚕的样子,变化,并用数码相机拍下了每一次蚕眠的照片。有了这些生活体验,再来学习《蚕姑娘》时,学生们较好地理解了蚕的生长过程及蚕眠蜕皮的现象,而且还在养蚕的过程认识了桑树、桑叶,培养了孩子们的爱心、责任心和对蚕的喜爱之情。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言:“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之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

为中心的教科书。”如果我们坚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相信轻度智力残疾学生的阅读能力能逐步得到提高。

(三)、结合习作教学,创设生活情境。

与正常儿童相比,智力残疾儿童语言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也要迟缓一些。在所拥有的词汇量方面,智力残疾儿童要少得多,且理解不全面、不准确,因此,习作对于轻度智力残疾学生来说是十分困难的。对轻度智力残疾学生习作指导,一定要将生活引入课堂,让学生明白习作交流就是生活的倾诉,而决不是一件单调枯燥的事。习作内容的选择尽量贴近生活,以实用为中心。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采取多种方式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如可让学生先动手做一做、说一说,再写一写;能带学生去社会生活中实地观察就要克服一切障碍和困难带学生亲自去看一看,然后再说一说、写一写;或利用多媒体再现生活等。例如教学全日制培智学校语文 觉得作文也不那么难了。

二、让课堂中所学用于学生生活。

课堂上学语文,是为了在生活中用语文,我们要以教材为基础,不断开拓学生运用语文的空间。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是很丰富的,我们要指导轻度智力残疾学生立足语文,用眼睛、耳朵去关注语言之外的事情。比如时事的、历史的、人情风俗等等,有选择地、艺术地结合到语文教学中去。因此,要选用恰当的活动做“跳板”,让课中所学用于学生实际,如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例如在学习了一些生字新词后,智力残疾学生由于记忆容量小,保持差,易遗忘,再现困难。这就需要让学生对这些汉字反复学习、充分练习,如果练习、复习的形式机械重复、单一,儿童就会感到乏味,对练习、复习失去兴趣,效果也差。因此,我们要开展多样的活动来达到复习巩固所学生字词的目的。如鼓励学生自制生字词卡片,用打牌的游戏来识记学过的生字词,或自制卡片贴在家里的墙上经常读一读,认一认。或猜字谜、送生字回家、给生字找朋友等。在教室前面的黑板上,每天写着根据学生所学的生字编写的儿歌,让学生自由练读,以增加与生字见面的机会,巩固识记效果。引导学生开展在生活中识字的比赛,让广告、商店招牌、路标,电视屏幕等也都逐渐成为学生识字的教材。这种有意识地引发学生自主、自由地把识字与生活相联系的做法,不仅强烈地激发了孩子们识字的兴趣,也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识字能力。

(二)、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社区是学生重要的生活环境,是步入社会的基础,因此,要引导轻度智力残疾学生自发地运用课堂所学,去解决生活中发现的问题,从中让学生感受爱,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如:邻居阿姨的一件衣服忘了收,不知被风刮到哪儿去了,你会怎么帮助她?引导学生可以在社区公告栏写一则寻物启事,既复习了写启事的知识,又使孩子体验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多好?„„这就是在生活中学用语文的例子。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杜威也曾提出“教育即生活”,这就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我们只有引导轻度智力残疾学生走出书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走入生活,让轻度智力残疾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让孩子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才能最终实现智力残疾儿童语文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叶林.中重度学生汉字认读能力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5(03)

2、刘仁增.让识字教学焕发生命活力.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2)

3、叶立群,朴永馨.特殊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 次印刷

4、全国培智学校新课程设置方案(11稿).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国培智学校新课程方案研制组.2004

5、汤盛饮.特殊教育概论――普通班级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

第五篇: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生活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生活

冠山联校庙沟小学

白旭华

语文教学走进生活不仅是教学的需要,更是生活的需要。学语文就是为了更好的运用语文,运用其为生活服务。俗话说:生活之中处处皆学问。在生活中蕴含着语文教学,鼓励学生睁开慧眼,寻找生活与语文教材的结合点。在教学时,教师如何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并获得有活力的知识,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呢?

一、教学回归生活,让语文充满活力。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教学时,我们应以课堂为起点,让教学贴近生活,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生活的底蕴去诠释生活的经验去解读语文材料,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这样,才能赋课文以生命和活力,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1.搜集资料,丰富学生生活。

语文负载着,传承着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用人类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哺育后代,是语文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由于文中涉及的一些人或事,和学生存在着较大的时空距离,学生在认识时往往不够全面,甚至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在教学时,我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教学《长城》一文时,学生对事物的背景不够了解,很难理解和体会文章内涵。为了拉近学生与语文的距离,在教学前,我让学生利用各种渠道搜集相关信息。同学们兴趣盎然,情绪高涨,纷纷把自己的搜集到的劳动成果呈现了出来。这样充实了学生的生活,拓展了他们的学习空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2.尽情表演,再现生活。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贴近生活实际。要理解、读懂它们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文字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教学时,我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尽情发挥,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或是及时捕捉文章中的信息,让学生在想象中把文字变换成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愉快地、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内容,真切地体会到作品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在学习《去年的树》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小鸟信守诺言这种品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抓住四次对话让学生进行表演,使学生懂得小鸟为完成诺言不辞劳苦找到了由树点燃的灯火。学生们积极投入,通过声情并茂的语言,精彩形象的表演,学生非常轻松的总结出课文的中心。

二、拉近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距离。

现在的教材内容大多来源于生活,贴近孩子生活实际,孩子们读起来亲切。为了更好的让孩子体会教材蕴含的生活韵味,就得使教材与生活的距离拉近。

首先,要让孩子做有心人,让他们“留心事物,观察生活。” 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我在教学时常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如教学《猫》一文,其实猫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都是比较熟悉的。一提到猫,孩子们立刻就会说出猫的一些特点,但是究竟怎样把猫的特点展现给人们,孩子们并不知。所以,在学文之前,我就布置孩子们去观察身边的猫,它的外形是怎样的,怎样抓老鼠等,并记录下来。然后在课堂上让孩子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与课文相比较,找到差异,了解怎样就可以把事物写具体。课后,我再让孩子们观察狗,指导他们怎样观察,并把观察到的运用语言描述出来。这样孩子们在观察、感受生活的同时,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留心观察的好习惯,让课文与生活的距离近了不少。

其次,还要让学生“动手查找,了解生活。”如,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文中的事物和学生的生活差距太大,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够全面。教学时,我常常组织学生到图书室、网上去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次,还要激发创意想象,想象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然而幸福生活永远属于那些敢于想象,善于创造的人们。在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对生活充满想象的。由于这类题材的文章大都是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所以给学生的理解增添了一定的难度。语文教学时应注重孩子对生活的想象,鼓励他们根据课文的描述大胆地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通过绘画、叙述等形式记载下来,将文本中的抽象文字具体化。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同时也训练了孩子对生活的憧憬。例如,《新型玻璃》一文描写的是一种新式的装饰材料,孩子们大都对它没有过多的认识。为了让他们对玻璃有新的认识,我让学生大胆地想象、创造,并把自己设计的各种玻璃用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孩子经过大胆的设计与想象,果真设计出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作品,而且还联系生活实际介绍了各自设计的理由。孩子们经过设计大赛,对玻璃进行了大胆的想象,对于学生与文本的融合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三、生活走进语文,时时处处感受生活。

生活时时处处皆学问,它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教师应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1.校园生活中的语文。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教师要善于将这座舞台上发生的点点滴滴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如上周我们组织了一次个歌颂祖国朗诵比赛,比赛前学生们都积极参与,活动结束后学生们还沉浸在那热烈的气氛中,我对他们这种反映没有忽视。于是我就在课上让同学们以这次活动为材料,布置习作练习,由于这些对他们是喜闻乐见的,所以质量比较高。适时的捕捉机会让学生大胆地去说一说、去讲一讲、去写一写,对学生真的感受生活。在教学课文《风筝》一课,我就运用了这样的方法。这篇课文用朴实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孩子们放风筝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的伤心和憧憬。我想如果仅仅从语言中让孩子去感悟,可能他们的感受并不深。为此,我特意组织孩子们去放风筝,然后利用班会让他们大谈放风筝之感。从他们激动得通红的脸上,我感受到此时,孩子的感受已经和作者的感受很好地交融在一起,以后对作品的感悟也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学校这座舞台上经常会发生的一些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都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孩子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报名费主动交给老师,五年级的三位同学一年四季帮助同班残疾学生上学,某班开展了一项有趣的活动,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说、去讲讲。

2.家庭生活中语文。自孩子出生,家庭便成了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五彩纷呈的家庭生活,为孩子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自己的舞台。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家庭中的语文课程资源,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3.社会生活中的语文。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充当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是为语文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天空,而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个体活动。如,学了保护环境一单元,可以让学生做动物专家,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一下动物的可爱和它们的美;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善待自然,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就是善待自己”等环保宣传实践活动。群体活动。学校开展的“敬老爱老院献爱心”活动,对学生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它把语文置身于社会生活中,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了解社会的窗户,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时时有语文。

四、创设各种情景,再现生活内容。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有的课文内容仅仅从语言文字层面来体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如果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就能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观看相关的影片等方法,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如我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时,借助多媒体,再现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最后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感人场面,同时配以我抑扬顿挫的朗读,丰富多变的表情、精心挑选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了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身临其境,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不但如此,课文中某些词语的理解,也可以通过再现生活来实现。如在教学理解“悠闲”一词中,学生有些困难。于是,我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暑假干了些什么。这时,孩子们会谈到“逛公园、爬山、捉知了、吃冰棍„„”,然后再追问他们此时的心情如何,孩子们自然会说到“轻松、自在、快乐”。最后水到渠成的告诉他们这样的感受就是“悠闲”。在理解这个词语时,通过让他们的脑子里再现生活的场景,轻而易举地就突破了难点,实现了教学目标。

其实课堂教学是在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是师生间感情和知识信息的交流,二者的交织流动,共同汇成教学过程中信息回路的总流。若能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再现生活,使学生在高昂和愉悦的情绪中,随问而思,随引而发,便可加大信息回路的总量,从而收到可喜的教学效果。总之,生活中处处是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学习的平台,只有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走近生活,学生才会更爱语文,才能令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不断提高。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doc(合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