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生态园园林是经济增长、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含5篇)
编辑:空谷幽兰 识别码:18-734802 9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06 15:48:41 来源:网络

第一篇:生态园园林是经济增长、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

生态园园林是经济增长、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在人们生活水平口益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却面临下降的威胁,广大旅游者对回归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美景、享受原野风光和自然地域文化的需求与口俱增;同时许多旅游区面临着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污染和破坏的被动局面,影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生态园园林就此顺势而生,满足了广大消费者绿色消费的园林审美需求。

如何使旅游业的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又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既开发旅游资源,又保证持续利用,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寻求新的解决方法和应对措施。在西方发达国家,生态园林旅游现己成为社会潮流,人们热衷于到大自然、农区、牧区、林区去呼吸清新的空气,观赏自然景色,陶冶情操,松弛心神。因此,“生态园”园林体闲度假中心这一新兴的体闲度假场所便应运而生了。

在我国随着物质生活的口益安定和丰富,精神生活的追求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我国的生态旅游也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和提倡。1999年中国旅游主题定名为“99中国生态与环境旅游年”

并推出了系列的生态旅游产品与线路,可认为是国内首创生态旅游的开端;随后,国家旅游局又陆续推出了:中国体育健身游(2001年)、中国民间艺术游(2002年)、中国烹饪王国游(2003年)、中国百姓生活游(2004年)、第三届中国旅游年(2005年)。

这些主题明确、特色鲜明的旅游主题活动,大大加强了国人对旅游的热忱,因此也推动了生态园园林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大批于城乡之间的生态园园林:北京的大兴西瓜采摘园、上海的都市农业园、广东番禺的农业大观园、深圳的荔枝观光采摘园、昆明的团结乡、四川成都市郊区的“小农庄度假村”等。

特别是在2008年11月7口为进一步贯彻中共十七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部署,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国家旅游局决定将2009年全国主题旅游年确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主题口号为“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

作为一个新兴的事物,“生态园”的兴起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回归自然、民俗文化保护、现代旅游度假体闲等多重需求,它是以“生态园”这种新兴的园艺景观为资源载体,融观赏、体闲、娱乐、饮食、度假、体验于一体的新兴游憩形式,是经济、社会与环境生态紧密结合的切合点。

第二篇: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2004年07月27日中评网

1、经济增长的三大源泉

从理论上讲,经济增长的源泉归根结底只有三个:其一是常规投入的增长,即在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单纯地增加资本、劳动、和土地这三样生产要素;其二是引起资本质量、土地质量、和劳动质量变化的技术进步;其三是制度创新。相对来说,后两个是更加重要的增长源泉。因为即使是像中国这样的大国,今天大家也很清楚,并不拥有无限的资源。所有的资源用人口一除,往往在世界敬陪末座。而生产中只要有一种投入不足,其他要素就会出现收益递减的现象。例如,在土地面积固定的情况下,劳动和资本的边际收益都会递减。所以一味靠常规投入的增加谋求经济增长,前景是十分黯淡的。真正称得上地大物博的前苏联突然崩溃,其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前苏联曾以粗放经营为主,增长率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也曾傲视世界,但是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经过几十年的时间,实在也已走到尽头。对于中国这样的资源穷国,为后代计,绝不应该再去模仿前苏联的做法。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这两种经济增长的源泉则有无穷的潜力。技术进步推动生产可能性边界在不用增加投入的情况下不断向外扩张,而制度创新则通过社会组织的演进和企业管理的改进,将经济从生产可能性边界之内不断推向边界,使经济的潜力得以充分的发挥。

2、城市化是人类重要的制度创新

城市化可以被看作是人类制度创新的重要部分。城市化的作用是奇妙的。同样数目的劳动,资本,如果改变它们的空间分布,将它们集中起来,在同样的技术下它们竟能生产出更多的产量来。难怪大多数人只要能够在农业之外找到谋生手段,就会选择到人群聚集的城市生活,这一现象绝非偶然。据《地区和都市经济学手册》主编之一P·Cheshire,非农人口之所以愿意聚居在一起,主要是基于区位经济(economies of localization)和都市经济(economies of urbanization)两大原因。

首先解释区位经济。当存在规模报酬递增时,只要这种因规模报酬递增带来的好处没有穷尽,企业就会不断地扩张生产,以便从平均成本的不断下降中获益。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自然会雇佣更多的工人。而工人则会选择居住在靠近企业的地方,以减少通勤成本。随着人口越来越集中,为了满足该地区人们的各种消费需求,服务业就会应运而生。因此,这一类型的所谓公司城的出现可以用区位经济的理论来解释。

再看上述的都市经济。通过试错,企业迟早会发现,如果企业间彼此聚集,则每个企业都可通过共享某些公共投入,例如同一劳力市场,公共资本,城市基础设施,商业信息及新的技术革新等,降低它们各自的生产成本。由于这些公共投入或准公共投入的非排它性和非竞争性,使得一个企业使用这些投入不会影响其它企业的同时使用。通过聚集在一起,这些企业可以显著地降低生产成本。由此,当不同的企业在空间上聚集一起以寻求更高的效率和收益时,城市就会逐渐

形成。

区位经济和都市经济的综合影响,一般称为聚集经济(economies of agglomeration),或聚集效应(agglomeration effects)。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特性的企业并不一定选择聚集在一起。但是,只要这个企业有规模扩张的动机,则随着雇员人数的增加,必定会形成以它为中心的一个城市。同时,不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企业,尽管仍会保持较小的规模,但它们会有较大的动力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产业多样化的城市中心,以便通过共享一些公共投入而降低各自的成本。无论对整个社会来说,还是对各个企业自身来说,都可以通过共享已有的公共投入而获得成本降低的好处。

一旦企业决定设立在城市地区,无论这些企业是否存在规模报酬递增,只要通勤是有成本的,那么它们所雇的职工及家属都会选择居住在企业附近。难怪在发达国家,70%或8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及其周围。根据Bairoch(1988),早在1850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已达37.1%。1910年北美的城市化水平达到41%,1950年日本达到38%。在发展中国家,如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城市化水平也上升得很快。在无法负担同时建设多个大城市的贫穷国家,通常会有

一、两个城市扩张得很快,因为新兴企业及其雇员都会试图向这些城市转移,以便通过分享聚集效应而获益。

3、城市的外溢效应——技术进步的最佳环境

在给定投入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条件下,城市化不仅能够通过产生聚集效应而增加经济效率,而且可以通过产生外溢效应(spillover

effect)而促进技术进步。Lucas(1988),Romer(1986,1990)以及其他一些人都十分强调技术外溢在导致内生增长方面的重要性。在城市地区,在高度密集的人群之间有着广泛密切的互动,使得这种外溢效应在城市地区的效率更高(Glaeser et al 1992)。Hassler和Mora(2000)在最近的一篇论文中证明,增长的速度越高,越能有助于人力资源的社会配置更多地以内在能力而非社会背景为基础,而人力资源的社会配置越是以内在能力,而非社会背景为基础,就越是能促进增长速度的提高。他们的发现对于解释城市化的好处意义重大。城市化水平越高,就越能使更多的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越能使他们找到更好发挥其禀赋优势的工作机会。城市化并使得人们能够更快、更及时地积累和更新他们的人力资本。城市化通过将不同才能,教育背景,种族,文化和语言背景的人们密集在一起,为技术进步和外溢提供了最适宜的环境。而后者恰恰是内生增长的源泉。事实表明,进入近、现代来,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与农业社会不可同日而语。究其原因,城市化的高度发达,使不同专业的科学家、不同特长的技术员高度集中。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指的就是人多,主意就多。城市化的这种优越的环境使专家们能够容易地相互联系、定期聚会,切磋商榷,启迪思路,激发灵感。他们也能相对容易地为自己的研究找到鉴定、资助、或为自己的发明找到市场。这就大大加快了技术进步的速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城市化是进步的源泉,文明的象徵,现代化的标志。城市化的好处,大概是相信“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种小农意识的人所无法理解的。

4、城市化是解决就业的不二法门

70年代末之前,中国的服务业一直未受鼓励,因为当时政府曾认为,所有未从事工业生产的人口都应该去种地养活自己。直到目前为止,与其它国家相比,服务业的发展仍然滞后。从容纳就业的能力的角度来看,服务业远远超过制造业。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正是服务部门吸收了从农业部门和制造部门源源不断释放出来的剩余劳动力。目前,像美国这种国家,服务业吸收了80%以上的劳动。当年,不少人推断,随着机械化,自动化的迅速发展,像美国这样的国家的失业将越来越严重。颇有些幸灾乐祸的味道。但是,美国不但没有出现过剩劳动力,反而成为吸收外来移民最多的国家。其秘诀便在城市化的高度发展,为服务业的充分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但是,中国经历了80年代和90年代初服务业的飞速增长之后,近年来这一部门一直没有什么发展。服务业的停滞正好发生在就业压力空前严重的时候,实在令人担心。如果说,80年代前,当时的错误观念造成了服务业的不发达的话,那么现在阻碍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城市化的低水平。因为服务业只有在人口高度集中的条件下才能获得大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低下使得服务的成本在广大非城市居民中变得极高而失去市场。同时,城市对外地民工的排斥,也使城市人口难以扩大,在服务业就业的劳动成本难以下降。

第三篇: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本站推荐)

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

从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出现了高增长、低通胀、高效益的良好局面。2003、2004年和2005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均保持在9.5%的高位上。同期居民消费价格仅分别上升1.2%、3.9%和2.3%;国家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4.9%、21.4%和14.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分别增长44.1%、36.0%和19.1%。粮食产量止跌回升,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宏观经济运行保持这样的良好状态,是非常难得和令人鼓舞的。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运行中潜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两年多来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等行业投资过快增长拉动起来的,也就是说,是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推动的。近两年的能源消耗总量分别增长15.3%和15.2%,经济增长的能源弹性系数由1996—2002年的年均0.21分别上升到

1.61和1.60。投资弹性系数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之比,由1996—2002年的1.44倍分别上升为2.92倍和2.72倍。由此说明,获得同样的经济增长速度所需要的能源和投资在大幅度上升。2004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球的4%,但消耗的一次性能源约占全球的12%,淡水占15%,氧化铝占25%,钢材占28%,水泥占50%。这种增长结构对一些重要资源特别是铁矿石、氧化铝的需求,超过了国内市场的供给能力,而大量依赖进口也受到了国际市场供给与运输能力的限制。因此,这种粗放型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它已成为当前经济运行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1995年在制定“九五”计划时,中央就明确提出要使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多少年过去了,我们在转变增长方式上也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来看没有突破性进展,特别是近两年来粗放型增长方式明显回潮。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技术上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由于缺乏技术,对那些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和产业,我们虽然有市场、有资金、有劳动力,但眼看着效益很好的投资项目却干不了,只能长期依赖进口;而那些国内技术比较成熟、但处于产业链低端的项目,却成为吸引投资的热点,出现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因此,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是转变增长方式与结构调整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了消除经济增长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实现经济的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就必须在增长方式转变上迈出实质性步伐。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利用自己的技术成果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对信息产业等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物质消耗少、环境污染低、能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的产业的投资,真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彻底告别粗放型增长方式。归根到底,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避免大起大落的关键之举。

实现自主创新的条件已经具备

实施自主创新的战略,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较大幅度地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目前在我国的条件已经具备。首先,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国内生产总值总额已居世界第七位,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三位;去年国家财政收入已达2.6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7万亿元,有能力增加技术开发的投入。其次,20多年来,我国已引进了大批先进技术和设备,大大缩小了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目前在每个行业都有一些企业的技术装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第三,多年来我们培养了大批人才。仅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就达2170万人,有科学家和工程师226万人,形成了专业门类齐全的科研队伍。每年科技经费总额达3500亿元。第四,我国已涌现出一批依靠自主

创新迅速发展起来的企业典型,证明中国人有能力进行技术创新。他们的成功经验,增强了我国企业以自主创新求发展的信心。例如:

海尔集团公司1983年至今的产品销售额年均递增70%,已由一个街道集体小厂成长为一个销售额上千亿元的跨国家电企业。重视技术开发,是海尔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海尔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5%,有一支强大的科技开发队伍,拥有专利3000多项,现在平均每天都有两个以上的专利产生。

华为公司在通信行业能够站在全球技术发展的前沿,关键是重视技术创新。今年公司销售额将超700亿元大关,其中出口50亿美元。全公司2.3万名职工中,从事技术开发的达

1.3万人,去年技术开发投入为45亿元,占销售额的10%。

奇瑞公司在汽车行业是一个后来者。他们投放市场的第一台轿车就是自主开发的产品,现在不仅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站稳了脚跟,而且在国外建立了两个总装厂。奇瑞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10%以上,从事技术开发的人数占全国汽车行业的60%。

像这样的典型还有很多。凡是经营成功的企业和有远见的企业家,都高度重视技术开发,舍得在这方面增加投入。如果像这样的公司中国有1000家,那么就不会出现资源的瓶颈制约,中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就有了可靠的基础。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

经济增长是靠资本、资源、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推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不同,经济增长会呈现不同的方式。如果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资源和劳动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来推动,增长就是粗放式的;如果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来推动,增长就是集约式的。

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就是使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和物质消耗推动,转向主要依靠提高各类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推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从1980到2005年,按可比价格计算,每万元GDP能源消耗从13.26吨标煤下降到4.75吨标煤,下降64.2%。这样的下降幅度既不逊于发达国家,也不逊于发展中国家。根据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指标》,按国际购买力平价(2000年美元)计算,从1990年到2003年,我国每千克石油当量产生的GDP增长了114%,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只增长21%,其中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分别只增长11%、40%和20%。

但是,这种明显的成绩是以过去经济增长粗放程度过高为基数的。从单位产品实物量能耗、物耗的绝对水平来看,与世界先进水平甚至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特征依然十分突出。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为30%,比世界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从总体上看,经济增长方式远未实现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

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资金投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大幅度增加。2003-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6.8%,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13.6%,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也呈增长之势。展望未来,资源环境形势更加严峻,加快增长方式转变任务更加紧迫。深刻认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体制根源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与我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整体技术水平有关,具有一定的客

观必然性。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城市化进程远未结束,以住房、汽车需求快速增长等为代表的消费结构升级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必然会使我国现阶段的增长呈现出某些高物质消耗特征。

但是,应该看到,导致增长方式粗放有深刻的经济体制方面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是:价格体系未能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比如,水资源是我国最为稀缺的资源,但我国的水价却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低水价导致了对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农业用水的低价格,弱化了节水技术和设施的投资激励,固化了农业的大水漫灌方式;居民用水的低价格,造成了生活用水的严重浪费。再比如,土地也是我国最稀缺的资源,但长期以来,由于土地征用、交易制度不完善,致使大量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被低价征用,转让价格没有充分反映土地的稀缺程度,从而降低了稀缺土地资源的使用成本,形成了粗放利用土地的惯性。企业成本未能充分反映其全部社会成本。通过制定和严格执行一定的质量、安全、能耗、物耗以及污染排放等标准,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协调,是市场经济中需要政府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明确和严格的标准之下,企业为了达到社会要求,就需要进行技术创新、更新设备或加强管理,从而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目前我国不仅缺乏比较完善的社会标准体系和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于已有的法规标准,也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这一方面使企业丧失了进行技术创新、设备更新或强化管理以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排放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另一方面也使一些企业敢于在执行现行标准和政策时弄虚作假、顶风违规。

税费政策不合理。比如,当前在煤炭等矿产资源开采方面,由于资源税实行按照开采量征收,开采过程中往往发生只开采易开采部分和遗弃不易开采部分的现象。这不仅造成了矿产资源的严重浪费,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采取综合措施,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涉及经济、技术、社会等多方面体制和政策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通力合作。需要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技术进步、加强生产管理、鼓励理性消费等多方面采取综合系统的措施。要真正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国策,当然,最根本的是要为经济的集约化增长提供一个良好的体制环境。当前,要从如下方面入手,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优化经济结构,增进结构效益。经济结构不合理既是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的表现,也是导致经济低效运行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把优化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抓手。一要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制造业,大力开拓服务业新领域,抓紧构建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附加价值高、吸纳就业多的产业结构体系。二要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形成既有利于规范、有序、有效竞争,又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的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布的格局。三要优化所有制结构,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形成各种所有制企业相互竞争而又共同发展的局面。四要优化出口结构,促进技术水平高、附加值大的产品增加出口,提高比重。增加政府投入,促进资源和环境技术的进步。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必须大力开发新能源、新材料、资源节约、污染处理、生态治理和恢复等方面的技术。这些技术研发成功后社会效益比较明显,但研发过程投资密集,研发失败的风险比较大,单个企业或者研究机构研发积极性不高,使得这些技术的供给难以满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因此,要加大政府对这些技术领域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在相关技术领域进行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

提升管理水平,减少管理漏洞。从政府的角度讲,应当通过制订严格的物耗、能耗和污染排放标准,并依法严格执行,从外部促使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转变生产方式。从企业角度讲,则要通过不断采用新的管理理念,完善激励机制,实施供应链管理,优化生产和工艺流

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倡导理性消费,反对铺张浪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消费模式。因此,要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消费者对我国基本国情和面临挑战的认识,增强其合理消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同时,要通过完善消费政策,提倡文明、环保和节约的生活方式。

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完善相关制度。一是加快重要资源价格改革,增加粗放利用资源性产品的成本。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煤炭、水等重要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让市场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三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严格土地法制,合理调整土地收益分配机制,适当增加利用土地的成本。落实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切实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根据新的资源供求形势,进一步完善国土资源规划,强化规划约束和用途管制,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严格控制征地规模,健全并坚决执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制度,确保土地价格形成的公开化、透明化。四是完善税收制度。从生产、销售(包括到国外销售)、消费等各个环节,鼓励节约,抑制浪费。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履行好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和恰当地界定政府的经济职能及其社会管理职能。要通过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等,创造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的宏观经济和社会环境。同时,要完善各类质量、安全、环保等法规和标准,强化执法体系,提高执法能力;强化对产权特别是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技术创新;打破市场垄断和市场封锁,维护市场秩序。(

第四篇:经济深度调整是目前我国保增长的关键

经济深度调整是目前我国保增长的关键

一 目前我国经济稳定增长面临的严峻形势

我国经济增长从2011年开始就一直处于下行状态2011年第一季度增速为9.7%,第二季度跌到9.5%,第三季度跌到9.2%,第四季度是8.9%,跌到了9%以下;2012年第一季度为8.1%,远超出我们的预期,增长速度下行的风险不断加大 怎样实现稳定增长,尤其是把增长稳 定在7%这个底线以上,实现7.5% 的目标对此现在有两种思路:一种思路希望能够救市,通过救市的方式把增长速度稳定在 以上即达到 ;另一种思路强调借这次机会对中国经济进行深度调整,在深度调整中实现稳增长的目标我坚决反对救市,因为这次我们没有救市的能力救市需要动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而这两个政策基本上没有动用的空间.1.从货币政策来看到

2011年底,我国的货币供应量是85.7 万亿元,GDP 是 47.3万亿元,已经达到 190%还多,这个比例远远高于2007 年和 2008年的150% 左右,已经偏高根据研究,发达国家的货币供应量与GDP比例达到100% 后开始回落,如美国这一比例现在是 51%.很明显,货币政策基本上没有动用的空间 如果要动,只能调整一下存款准备金率而已,把 2011年的 21%调整到 19%左右,这种状况是微调,不是救市。

2.从财政政策来看

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借债来刺激经济.使用财政政策有一个上限,就是借债的余额,其最高限度不能超过当年GDP 的 60%。如果用这个指标来衡量,现在使用财政政策的空间也不大。我国目前的借债余额有两种说法根据国家审计署的数据:地方债务为 10万亿元-11 万亿元,中央政府债务为 4万亿元-5万亿元,加起来就是 16万亿元左右,相当于GDP 的 37%左右。但是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的研究结果,现在各种债务加起来已经达到 28万亿元,相当于 GDP的70%。使用财政政策也没有救市的可能。

我国目前稳增长的唯一出路是对经济进行深度调整怎样对中国经济进行深度调整?从稳增长的阶段来看,目前应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

二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我们的体制红利已经吃完,现有的体制很难保证再有7% 以上的增长速度。只有对我国经济体制进行深化改革,才能产生新的内在性的增长动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尽快调整政府主导型的经济体制

政府主导型的经济体制必须进行调整,重点是重新界定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1)企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是现代社会的三大组织,是以法律为基础的平等的社会组织。我国没有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法,民间组织在某种意义上讲还缺少法律平台,所以现在最主要的还是政府和企业这两大社会组织按照目前的体制,政府一直在领导企业,这实际上就搞错了,应该是各司其职:企业依法经营,政府依法管理 毛泽东时代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政府是搞无产阶级专政的 ;邓小平时代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府搞经济建设下一步政府要退出经济建设的中心,成为一个社会公共管理主体,因为它已经不是经济建设的中心,经济建设的主体是企业。

(2)市场是资源配置最主要的机制。所谓市场就是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资源在企业的平等竞争中得以配置政府不再是资源配置主体,政府要参与资源配置,不能采取行政 的方式,而要采取市场化的方式我国资源配置有三项离不开政府:土地公共建设项目政府消费 如土地不能审批而必须拍卖,公共建设项目不能审批而必须招标,政府消费要进行市场采购土地公共建设项目和政府消费只有彻底走向市场配置,才能充分释放企业之间竞争的活力。

(3)政府必须从审批制转向备案制。既然不是领导企业的主体,而是社会公共服务和管理的主体,对企业就不能搞审批制,而要转向备案制 备案制就是政府主要公布准入条件,只要符合条件,任何企业都可以从事这种经营活动,在政府备案即可。

(4)政府的公共权力要受到一定约束。人类社会由三大权力体系构成:人权体系产权体系和公权体系(公共权力包括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三者是相互制衡的,不能相互侵犯,如公共权力不能侵犯产权权力,不具有司法权力的政府行政机构不能查封企业财产,就是司法机构如果没有立案也不能查封这样是要保护企业,保护企业的产权权力,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

(5)企业对政府有完整的法律诉讼权。既然是平等的社会组织,任何一方都有完整的法律诉讼权,即企业可以告政府 最近调研的时候有人说:不告收拾我,告就更要收拾我了 这显然不行既然已经赋予企业完整的法律诉讼权,企业就应该维护自己的利益。

(6)政府不能作为国有产权所有者的代表。如果政府作为国有产权的所有者代表,有两个问题解决不了:一是这种管理产权的政府机构和它管理的企业永远是政企不分;二是如果政府作为国有产权的所有者代表,就成为一些企业的后台老板(而有的企业没有后台老板),同时政府又是社会公共管理主体,在处理企业之间的关系时,就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在发达国家,代表全体人民行使财产权的都是各种资产管理公司,它是企业,而不属于政府。

(7)政府征税应以其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为依据税收不应该以经济增长速度为依据,而应该以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为依据。政府是公共服务的主体,在提供公共服务时需要成本,应该收税,而收多少税,要以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为依据 要解决企业的税收负担问题,一定要调整税收依据,否则企业很难再有继续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

(8)政府不能与企业争利。政府是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主体,而不是一个赢利机构,所以不能与企业争利政府投资的是公共产品,赢利项目应该由企业来投资如修一条高速公路,不收费就是公共产品,由政府来投资建设;如果收费进行商业运作,就应该由企业来投资 界定政府和企业投资权限的标准,就是政府投资的是公共产品,商业运作要交给企业

2.关注民营经济发展发展

民营经济是深化改革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 目前民营经济发展实际上遇到两个障碍。

(1)理论障碍。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在众多的生产要素中只有劳动创造价值,其他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尤其是资本不创造价值 按照这个理论,民营经济就具有了剥削的性质,让资本拥有者分得那么多收入,他们就一定会考虑自己的未来,担心什么时候会动手解决他们的问题,这影响的就不是投资的问题,而是民营企业积极性的问题现在很多富二代对接班没有兴趣,原因是创业的一代和第二代的诉求不一样,创业的一代因为穷只管干好解决生存问题,第二代早已解决了生存问题,害怕接班之后成 为剥削阶级,这需要解决的是平等民权民主的问题因此,理论上的改革迫在眉睫理论改革很难,能不能有震撼人心的调整很关键如果没有振奋人心的调整,民营企业的积极性就很难调动起来。

(2)法律障碍。首先是宪法障碍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其他所有制经 济如何共同发展?不同所有制其发展的主体地位已经有所区别了既然宪法有差别,民法 刑法等也难以做到平等对待这个问题最近争论很大,有人提出是否可修改成我国实行混合经济 所有经济成分都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任何一种成分都有其劣势和优势,它们相互补充 相互竞争共同发展,在法律上是平等的这个提法比较好,哪一种经济成分为主体,有四个评价指标,即看其对经济增长 税收就业和技术创新的贡献按照这四个指标来评价,我国民营经济已经占主体地位。

3.解决二元经济问题

我国现在还是城乡二元经济一般来讲,二元经济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所以从增长的角度看,必须要解决城乡二元经济问题 二元经济的解决需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以下三个一体化的统一。

(1)城乡价格形成机制一体化。即农产品与工业品价格形成机制应该一致现在的情况是,一产生通货膨胀就认为是农产品涨价造成的,就打压农产品价格 其实,放开农产品价格 加大对穷人的消费补贴,才是解决问题的良策 而动辄打压农产品价格,农民难以依靠生产 销售农产品富裕起来 因此,城乡价格形成机制要一体化,而市场是形成商品价格的基础。

(2)城乡民生享受一体化。即农村人和城里人应该平等享受国家的民生支出民生就是三件事,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应该平等地享受 现在农民进城打工只有就业机会,没有社会生存机会,因为不能享受城市的民生投资 最近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留守儿童,我国现在有6500万留守儿童,因隔代抚养身心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二是被父母带进城但只能在农民工子弟学校上学的孩子。农民工子弟学校与城市孩子上学的学校差异较大,会使孩子心理产生落差。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未来人生将是一种什么状态,这个问题需要研究。

(3)城乡产权制度一体化。现在城乡的产权制度不一样,如城里的人买了房子有产权,既可以抵押也可以买卖,而农民宅基地上的房子既不能抵押也不能买卖;城里人办企业有产权,既可以抵押也可以买卖,而农民的耕地既不能抵押也不能买卖也就是说,农民的两部分财产(房子与耕地)都没有产权,没有产权就很难有财产性收益,所以很穷这背后的问题是土地制度农民的土地是集体所有,城里的土地是国家所有,集体所有土地是小产权,国有土地才是大产权。为了完成工业化城市化,只好强拆迁强征地,结果引发了重要的社会矛盾,且这一矛盾越来越尖锐。这既不能怪地方政府,也不能怪农民为了自己的利益用暴力手段反拆迁反征地,根源在于制度设计不合理,就是利益分配不合理资源和利益到底怎么配置与分配,确实需要认真研究。

三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要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获得一种新的动力这种动力。不是靠货币投放,而是靠增长方式的调整。过去三十多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外需人口红利和投资,这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三大元素,而目前这三大增长元素的力量已经弱化外需已经很难支持我国经济的增长,人口红利基本上已经消失,并且劳动力价格还要高速上涨,同时,也不可能再靠投资继续拉动经济增长,投资的背后一定是货币多投放,财政多借债,目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基本上已没有运作空间原来维持增长的这三大元素已经逐渐消失,需要寻找新的拉动增长的元素,这就是内需、技术创新和消费。经济增长方式要从原来的出口导向型转向内需推动型,从以成本优势为特征转向以技术优势为特征,从投资拉动型转为消费支撑型。增长方式转变说起来容易,也容易形成共识,但是真正运作起来很难。

以技术创新为例,这是从成本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的关键,但并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技术创新有两个要点:一个是实验室经济问题实验室经济就是现代化的实验室以企业方式运作 美国人讲实验室经济是技术创新的孵化器,是物质基础,因为任何人离开这种实验室经济都不能把知识转化为技术实验室经济是重要的经济形态,近一年来我一直在关注这个问题另一个是人才制度实验室经济是技术创新的物质基础,人才制度是技术创新的人才基础 这种人才制度是以强调人的差别为核心的它强调人是四种差异的统一:天赋的差别决定能力的差别,能力的差别决定岗位的差别,岗位的差别决定收入方式的差别,收入方式的差别决定收入水平的差别 它是以差别为核心安排这种制度的,这种理念在我国实行难度比较大 一个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为什么大部分走不出来,因为要走出来必须成为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不是单纯的技术创新问题,而是整个民族思维的创新,没有这种创新理念确实很难走出来。所以研究增长方式转变是中长期目标,短时期通过调整把速度维持在我们所要求的水平上是可以的,彻底的转变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增长方式转变要把消费作为重要支撑点,关键是要提高居民收入,因为老百姓消费水平低的原因还是收入太低要重新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机制,调整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和劳动收入的关系这种调整背后是利益的重新分配。

四 调整经济结构

从短期看,两个产业的问题很大:房地产和服务业这两个产业必须调整,因为这两个产业在短期内调整是能够发挥作用的。

研究房地产业不能绝对化或政治化,调整房地产业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房价回归理性;另一个是让房地产业继续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这两个目标是统一的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多个阶层,房地产业的调整应该从一刀切走向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如计算房地产的价格收入比,收入是指一年几百万元几十万元还是几万元的收入?房价是指高档房还是普通房的价格?如果只讲平均价格和平均收入说明不了问题,而是要区别对待 我们重点要解决的是穷人没有住房的问题,即保障性住房的问题,但是保障房的价格不能统计在房地产价格里面,因为它属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一种另外一个是普通房价的问题,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

服务业调整起来见效比较快,对近期有意义服务业分为四大类:一类是消费性服务业,就是为生活服务的服务业,主要表现为餐饮和商贸 ;第二类是商业性服务业,这是个很宽泛的产业概念,从金融机构投资银行,到会计事务所、咨询公司会议中心培训机构等都属于商业性服务业;第三类是生产性服务业,即直接为生产过程服务的服务业,如有的企业为所有钢厂服务,或调整工艺流程以实现节能环保,或在钢水出口处加一种原料而成为一种新的产品等;第四类是精神性服务业,即为精神生活服务的服务业 精神服务也是一个宽泛的产业概念,娱乐、影视旅游文化出版等都属于这一类这四大类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很有意义,而且在短时期内会对增长有贡献因此,短时期的稳增长要加大对服务业的调整我曾经研究过,如对服务业减税1元钱,可以让它的产值增长6元钱。

从中长期来看,结构调整主要是两个产业: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长期增长主要依靠这两个产业的调整我国是一个传统制造业大国,不是现代制造业大国,现代制造业市场已经被美国和欧盟两大经济主体瓜分从增长角度来看,我国要从传统制造业转向现代制造业 如我国是飞机需求大国,现在空中客车公司年产量的20%,波音公司年产量的27%卖给了中国,如果我们能自己生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会有多大!同时,我国也是装备需求大国,石化设备的75%是进口的。我国制造业的调整一定要注意加速发展现代制造业,而且现在是调整的最好时期。

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有七项: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因为这些产业既具有战略性又是新兴的,对经济增长将具有更大的意义。如新材料将影响到许多产业。欧洲实验室宣布发现了反物质材料,加拿大实验室2010年宣布发现超光速材料,两个英国人发现了超薄材料,这将影响许多产业的发展。最近全世界都在讨论第三次工业浪潮,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三者的融合会加速人类社会第三次工业化进程。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从中长期来看,我们要把握好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两个重点;从短期来看,则要调整好房地产业和服务业如果能够把握好,在2012-2013年两年内能够对房地产业和服务业实行最佳调整,让增长速度维持在7%以上,实现7.5%是没有问题的。

如果我们2012年开始对经济进行深度调整,我国最少还可以有30年7%以上的较快增长。如果忽视了对经济的深度调整,经济出现较大问题可能会在2015-2017年。妥协也是现在处理经济问题的重要办法,可能在底线上也会妥协。如果对我国经济及时进行这三个方面的调整,我国经济还会有良好的发展态势。

第五篇:经济深度调整是目前我国保增长的关键

经济深度调整是目前我国保增长的关键

魏杰

2013-3-1 17:56:04 来源:《中国流通经济》(京)2012年9期

【作者简介】魏杰(1952-),男,陕西省西安市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1991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兼任中国国有资产管理学会副会长、环境文化促进协会副会长、国务院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研究所所长,长期致力于中国宏观经济问题、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国有经济改革问题、企业财产制度问题、非国有企业以及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研究,主要代表作有《中国经济之变局》、《中国企业文化创新》、《中国企业战略创新》、《中国企业制度创新》等,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4

【内容提要】目前我国经济稳增长的唯一出路是进行深度调整。第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新界定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尽快由政府主导型的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关注民营经济发展,消除其理论上和法律上的障碍;解决城乡二元经济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第二,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出口导向型转向内需拉动型,从以成本优势为特征转向以技术优势为特征,从投资拉动型转为消费支撑型。第三,调整经济结构。从短期来看,要调整房地产业和服务业;从中长期来看,要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At present, the only way for us to sustain economic growth is to carry out profound restructuring.First, we should deepen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al reform.We should redefine the rel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transform the economic system from government-oriented to market-oriente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conomy, eliminate the theoretical and legal barriers which are hind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conomy,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to realize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Second, we should practically transform the pattern of economic growth, namely transform it from export-oriented to domestic-demand-oriented, from taking cost advantage as the characteristic to taking technological advantage as the characteristic, and from investment-oriented to consumption-supported.Third, we should adjust the economic structure.In the short run, we should adjustment the industries of real estate and service;and in the long run, we should develop the moder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nd the strategic new emerging industries.【关 键 词】保增长/经济深度调整/经济体制改革/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结构sustain economic growth/profound restructuring/economic institutional reform/transform the pattern of growth/adjust the structure

一、目前我国经济稳定增长面临的严峻形势

我国经济增长从2011年开始就一直处于下行状态。2011年第一季度增速为9.7%,第二季度跌到9.5%,第三季度跌到9.2%,第四季度是8.9%,跌到了9%以下;2012年第一季度为8.1%,远超出我们的预期,增长速度下行的风险不断加大。怎样实现稳定增长,尤其是把增长稳定在7%这个底线以上,实现7.5%的目标。对此现在有两种思路:一种思路希望能够救市,通过救市的方式把增长速度稳定在7%以上即达到7.5%;另一种思路强调借这次机会对中国经济进行深度调整,在深度调整中实现稳增长的目标。

我坚决反对救市,因为这次我们没有救市的能力。救市需要动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而这两个政策基本上没有动用的空间。

1.从货币政策来看

到2011年年底,我国的货币供应量是85.7万亿元,GDP是47.3万亿元,已经达到190%还多,这个比例远远高于2007年和2008年的150%左右,已经偏高。根据研究,发达国家的货币供应量与GDP比例达到100%后开始回落,如美国这一比例现在是51%。很明显,货币政策基本上没有动用的空间。如果要动,只能调整一下存款准备金率(Deposit-Reserve Ratio)而已,把2011年的21%调整到19%左右,这种状况是微调,不是救市。

2.从财政政策来看

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借债来刺激经济。使用财政政策有一个上限,就是借债的余额,其最高限度不能超过当年GDP的60%。如果用这个指标来衡量,现在使用财政政策的空间也不大。我国目前的借债余额有两种说法。根据国家审计署的数据:地方债务为10万亿元~11万亿元,中央政府债务为4万亿元~5万亿元,加起来就是16万亿元左右,相当于GDP的37%左右。但是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的研究结果,现在各种债务加起来已经达到28万亿元,相当于GDP的70%。使用财政政策也没有救市的可能。

我国目前稳增长的唯一出路是对经济进行深度调整。怎样对中国经济进行深度调整?从稳增长的阶段来看,目前应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

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我们的体制红利已经吃完,现有的体制很难保证再有7%以上的增长速度。只有对我国经济体制进行深化改革,才能产生新的内在性的增长动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尽快调整政府主导型的经济体制

政府主导型的经济体制必须进行调整,重点是重新界定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

(1)企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NGO)是现代社会的三大组织,是以法律为基础的平等的社会组织。我国没有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法,民间组织在某种意义上讲还缺少法律平台,所以现在最主要的还是政府和企业这两大社会组织。按照目前的体制,政府一直在领导企业,这实际上就搞错了,应该是各司其职:企业依法经营,政府依法管理。毛泽东时代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政府是搞无产阶级专政的;邓小平时代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府搞经济建设。下一步政府要退出经济建设的中心,成为一个社会公共管理主体,因为它已经不是经济建设的中心,经济建设的主体是企业。

(2)市场是资源配置最主要的机制。所谓市场就是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资源在企业的平等竞争中得以配置。政府不再是资源配置主体,政府要参与资源配置,不能采取行政的方式,而要采取市场化的方式。我国资源配置有三项离不开政府:土地、公共建设项目、政府消费。如土地不能审批而必须拍卖,公共建设项目不能审批而必须招标,政府消费要进行市场采购。土地、公共建设项目和政府消费只有彻底走向市场配置,才能充分释放企业之间竞争的活力。

(3)政府必须从审批制转向备案制。既然不是领导企业的主体,而是社会公共服务和管理的主体,对企业就不能搞审批制,而要转向备案制。备案制就是政府主要公布准入条件,只要符合条件,任何企业都可以从事这种经营活动,在政府备案即可。

(4)政府的公共权力要受到一定约束。人类社会由三大权力体系构成:人权体系、产权体系和公权体系(公共权力包括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三者是相互制衡的,不能相互侵犯,如公共权力不能侵犯产权权力,不具有司法权力的政府行政机构不能查封企业财产,就是司法机构如果没有立案也不能查封。这样是要保护企业,保护企业的产权权力,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

(5)企业对政府有完整的法律诉讼权。既然是平等的社会组织,任何一方都有完整的法律诉讼权,即企业可以告政府。最近调研的时候有人说:不告收拾我,告就更要收拾我了。这显然不行。既然已经赋予企业完整的法律诉讼权,企业就应该维护自己的利益。

(6)政府不能作为国有产权所有者的代表。如果政府作为国有产权的所有者代表,有两个问题解决不了:一是这种管理产权的政府机构和它管理的企业永远是政企不分;二是如果政府作为国有产权的所有者代表,就成为一些企业的后台老板(而有的企业没有后台老板),同时政府又是社会公共管理主体,在处理企业之间的关系时,就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在发达国家,代表全体人民行使财产权的都是各种资产管理公司,它是企业,而不属于政府。

(7)政府征税应以其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为依据。税收不应该以经济增长速度为依据,而应该以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为依据。政府是公共服务的主体,在提供公共服务时需要成本,应该收税,而收多少税,要以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为依据。要解决企业的税收负担问题,一定要调整税收依据,否则企业很难再有继续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

(8)政府不能与企业争利。政府是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主体,而不是一个赢利机构,所以不能与企业争利。政府投资的是公共产品,赢利项目应该由企业来投资。如修一条高速公路,不收费就是公共产品,由政府来投资建设;如果收费进行商业运作,就应该由企业来投资。界定政府和企业投资权限的标准,就是政府投资的是公共产品,商业运作要交给企业。

2.关注民营经济发展

发展民营经济是深化改革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目前民营经济发展实际上遇到两个障碍。

(1)理论障碍。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在众多的生产要素中只有劳动创造价值,其他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尤其是资本不创造价值。按照这个理论,民营经济就具有了剥削的性质,让资本拥有者分得那么多收入,他们就一定会考虑自己的未来,担心什么时候会动手解决他们的问题,这影响的就不是投资的问题,而是民营企业积极性的问题。现在很多“富二代”对接班没有兴趣,原因是创业的一代和第二代的诉求不一样,创业的一代因为穷只管干好解决生存问题,第二代早已解决了生存问题,害怕接班之后成为剥削阶级,这需要解决的是平等、民权、民主的问题。因此,理论上的改革迫在眉睫。理论改革很难,能不能有震撼人心的调整很关键。如果没有振奋人心的调整,民营企业的积极性就很难调动起来。

(2)法律障碍。首先是宪法障碍。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其他所有制经济如何共同发展?不同所有制其发展的主体地位已经有所区别了。既然宪法有差别,民法、刑法等也难以做到平等对待。这个问题最近争论很大,有人提出是否可修改成我国实行混合经济。所有经济成分都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任何一种成分都有其劣势和优势,它们相互补充、相互竞争、共同发展,在法律上是平等的。这个提法比较好,哪一种经济成分为主体,有四个评价指标,即看其对经济增长、税收、就业和技术创新的贡献。按照这四个指标来评价,我国民营经济已经占主体地位。2004年到现在民营经济的增长贡献是63%以上,对税收的贡献是60%以上,对就业的贡献是80%以上,技术专利的绝大部分也属于民营经济。

3.解决二元经济问题

我国现在还是城乡二元经济。一般来讲,二元经济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所以从增长的角度看,必须要解决城乡二元经济问题。二元经济的解决需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以下三个一体化的统一。

(1)城乡价格形成机制一体化。即农产品与工业品价格形成机制应该一致。现在的情况是,一产生通货膨胀就认为是农产品涨价造成的,就打压农产品价格。其实,放开农产品价格、加大对穷人的消费补贴,才是解决问题的良策。而动辄打压农产品价格,农民难以依靠生产、销售农产品富裕起来。因此,城乡价格形成机制要一体化,而市场是形成商品价格的基础。

(2)城乡民生享受一体化。即农村人和城里人应该平等享受国家的民生支出。民生就是三件事,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应该平等地享受。现在农民进城打工只有就业机会,没有社会生存机会,因为不能享受城市的民生投资。最近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留守儿童,我国现在有6500万留守儿童,因隔代抚养身心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二是被父母带进城但只能在农民工子弟学校上学的孩子。农民工子弟学校与城市孩子上学的学校差异较大,会使孩子心理产生落差。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未来人生将是一种什么状态,这个问题需要研究。

(3)城乡产权制度一体化。现在城乡的产权制度不一样,如城里的人买了房子有产权,既可以抵押也可以买卖,而农民宅基地上的房子既不能抵押也不能买卖;城里人办企业有产权,既可以抵押也可以买卖,而农民的耕地既不能抵押也不能买卖。也就是说,农民的两部分财产(房子与耕地)都没有产权,没有产权就很难有财产性收益,所以很穷。这背后的问题是土地制度。农民的土地是集体所有,城里的土地是国家所有,集体所有土地是小产权,国有土地才是大产权。为了完成工业化、城市化,只好强拆迁强征地,结果引发了重要的社会矛盾,且这一矛盾越来越尖锐。这既不能怪地方政府,也不能怪农民为了自己的利益用暴力手段反拆迁反征地,根源在于制度设计不合理,就是利益分配不合理。资源和利益到底怎么配置与分配,确实需要认真研究。

三、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要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获得一种新的动力。这种动力不是靠货币投放,而是靠增长方式的调整。过去三十多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外需、人口红利和投资,这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三大元素,而目前这三大增长元素的力量已经弱化。外需已经很难支持我国经济的增长,人口红利基本上已经消失,并且劳动力价格还要高速上涨,同时,也不可能再靠投资继续拉动经济增长,投资的背后一定是货币多投放,财政多借债,目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基本上已没有运作空间。

原来维持增长的这三大元素已经逐渐消失,需要寻找新的拉动增长的元素,这就是内需、技术创新和消费。经济增长方式要从原来的出口导向型转向内需推动型,从以成本优势为特征转向以技术优势为特征,从投资拉动型转为消费支撑型。增长方式转变说起来容易,也容易形成共识,但是真正运作起来很难。

以技术创新为例,这是从成本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的关键,但并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技术创新有两个要点:一个是实验室经济问题。实验室经济就是现代化的实验室以企业方式运作。美国人讲实验室经济是技术创新的孵化器,是物质基础,因为任何人离开这种实验室经济都不能把知识转化为技术。实验室经济是重要的经济形态,近一年来我一直在关注这个问题。另一个是人才制度。实验室经济是技术创新的物质基础,人才制度是技术创新的人才基础。这种人才制度是以强调人的差别为核心的。它强调人是四种差异的统一:天赋的差别决定能力的差别,能力的差别决定岗位的差别,岗位的差别决定收入方式的差别,收入方式的差别决定收入水平的差别。它是以差别为核心安排这种制度的,这种理念在我国实行难度比较大。一个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为什么大部分走不出来,因为要走出来必须成为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不是单纯的技术创新问题,而是整个民族思维的创新,没有这种创新理念确实很难走出来。所以研究增长方式转变是中长期目标,短时期通过调整把速度维持在我们所要求的水平上是可以的,彻底的转变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增长方式转变要把消费作为重要支撑点,关键是要提高居民收入,因为老百姓消费水平低的原因还是收入太低。要重新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机制,调整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和劳动收入的关系。这种调整背后是利益的重新分配。

四、调整经济结构

从短期看,两个产业的问题很大:房地产和服务业。这两个产业必须调整,因为这两个产业在短期内调整是能够发挥作用的。

研究房地产业不能绝对化或政治化,调整房地产业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房价回归理性;另一个是让房地产业继续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这两个目标是统一的。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多个阶层,房地产业的调整应该从“一刀切”走向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如计算房地产的价格收入比,收入是指一年几百万元、几十万元还是几万元的收入?房价是指高档房还是普通房的价格?如果只讲平均价格和平均收入说明不了问题,而是要区别对待。我们重点要解决的是穷人没有住房的问题,即保障性住房的问题,但是保障房的价格不能统计在房地产价格里面,因为它属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一种。另外一个是普通房价的问题,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

服务业调整起来见效比较快,对近期有意义。服务业分为四大类:一类是消费性服务业,就是为生活服务的服务业,主要表现为餐饮和商贸;第二类是商业性服务业,这是个很宽泛的产业概念,从金融机构、投资银行,到会计事务所、咨询公司、会议中心、培训机构等都属于商业性服务业;第三类是生产性服务业,即直接为生产过程服务的服务业,如有的企业为所有钢厂服务,或调整工艺流程以实现节能环保,或在钢水出口处加一种原料而成为一种新的产品等;第四类是精神性服务业,即为精神生活服务的服务业。精神服务也是一个宽泛的产业概念,娱乐、影视、旅游、文化出版等都属于这一类。这四大类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很有意义,而且在短时期内会对增长有贡献。因此,短时期的稳增长要加大对服务业的调整。我曾经研究过,如对服务业减税1元钱,可以让它的产值增长6元钱。

从中长期来看,结构调整主要是两个产业: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长期增长主要依靠这两个产业的调整。我国是一个传统制造业大国,不是现代制造业大国,现代制造业市场已经被美国和欧盟两大经济主体瓜分。从增长角度来看,我国要从传统制造业转向现代制造业。如我国是飞机需求大国,现在空中客车公司年产量的20%、波音公司年产量的27%卖给了中国,如果我们能自己生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会有多大!同时,我国也是装备需求大国,石化设备的75%是进口的。我国制造业的调整一定要注意加速发展现代制造业,而且现在是调整的最好时期。

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有七项: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因为这些产业既具有战略性又是新兴的,对经济增长将具有更大的意义。如新材料将影响到许多产业。欧洲实验室宣布发现了反物质材料,加拿大实验室2010年宣布发现超光速材料,两个英国人发现了超薄材料,这将影响许多产业的发展。最近全世界都在讨论第三次工业浪潮,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三者的融合会加速人类社会第三次工业化进程。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从中长期来看,我们要把握好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两个重点;从短期来看,则要调整好房地产业和服务业。如果能够把握好,在2012-2013年两年内能够对房地产业和服务业实行最佳调整,让增长速度维持在7%以上,实现7.5%是没有问题的。

如果我们2012年开始对经济进行深度调整,我国最少还可以有30年7%以上的较快增长。如果忽视了对经济的深度调整,经济出现较大问题可能会在2015-2017年。妥协也是现在处理经济问题的重要办法,可能在底线上也会妥协。如果对我国经济及时进行这三个方面的调整,我国经济还会有良好的发展态势。

生态园园林是经济增长、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含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