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浅谈班主任工作的作用
编辑:琴心剑胆 识别码:18-1010878 9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26 18:20:11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浅谈班主任工作的作用

浅谈班主任工作的作用

西吉一小:樊维江

[摘 要]班主任是班级的直接管理者和组织者,班级是学校的基层单位,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学校的全局工作,直接影响全校的校风校貌及 教育 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的很多工作要通过班主任去布置落实。

一、班主任应具有的基本素质

1.做好班主任必须具备“爱心,信心,热心,公平、公正之心”和“愿意”与“乐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爱心,就是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热爱班主任工作,归结到一点就是要热爱学生,这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只有教师将整个身心扑在学生管理上,时时处处关心、爱护、理解学生,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拥护和爱戴,才能为管理好班集体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信心,是指对自己要有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管理好班级;对学生要有信心和对整个班级要有信心,并使之成为前进的动力。

热心(童心),是指对班级的各种事情要热心,不要让学生觉得你对班级的事情无所谓(让学生觉得你特别关注他们的每件事情),你教师无所谓,学生的态度也不想而知。

公平、公正之心,是指教师不能过分偏心,我们不是常听有学生说某某老师偏心吗?当然这不一定是事实,但却给我们提了个醒。作为班主任做事、处事要尽量做到公平、公正,这样在实施班级管理时你才能得心应手。

关于“二意”是专指愿意为学生和班级服务以及乐意为班级奉献的精神。

2.要有“伯乐”的品质

要善于发现班级和学生的闪光点,适时加以引导,让其具有生命力。这不仅仅局限于发现有才能,有品识的学生,在你心中每个学生都应该是人才,相信他们总有一天会成为千里马。只有这样你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整个班级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3.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1)思想创新,特别是现在实施素质教育,班主任的意识更需创新,你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几十个人,而是一项庞大的育人工程,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你所关注的和你所关心的不仅仅是那几个能升重点学校,所谓有出息的人。你应该明白,社会所需要的人可能都在你的班上,这样你的工作才更具现实意义,你的付出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2)活动创新,不要每期都循着老路走,要有创新,只有创新才更具活力。本来你面对的就是新生事物,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热情、奔放、好奇、发展。如果你不把握好这些特点,那你的班级可能是死水一潭,连那小小的涟漪也无法掀起,这样的班级能有活力吗?

第二篇: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及作用

(一)、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 1.班主任工作是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和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2.班主任工作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 3.班主任工作为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提供了条件。

 4.班主任是学校联系各班级的纽带,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 

(二)班主作的作用

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

2、班主作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源,在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起着导师的作用。

3、班主作是学校领导者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4、班主任在各方面教育力量的联系协调中起着纽带作用。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1.观察法

观察法是班主任在自然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了解和研究的方法。观察法是班主任工作中一种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

观察法的正确运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主要是确定观察什么和为什么要观察;(2)要有科学而可行的观察计划,主要解决怎么做;(3)要及时做好原始记录,主要是确保材料的客观真实性;(4)要对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去伪存真,透过现象找到本质;(5)写出结论,对观察作出准确、全面的终结性评价。

观察法的优点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材料直接源于观察过程,真实性强。但观察法也有缺点,观察对象和条件难以控制,表面现象干扰大,情境性和主观性因素多。因此,在观察法运用中,对观察材料的分析处理一定要慎重。

2.谈话法

谈话法是班主任有目的、有准备地与学生通过问答方式直接交谈,从中了解学生情况的一种方法。如果说,观察法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外部表现,那么谈话法则是通过学生的心里话,有意识地、主动地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活动。

谈话法也是班主任工作中简单易行的一种常用方法。为了保证谈话取得好的效果,谈话法的使用要注意以下几点。(1)确定好谈话的目的、内容;(2)对谈话的过程有周密思考,如先谈什么,后谈

什么,选择什么地点、时间、采用什么方式等,做到心中有数;(3)谈话态度要亲切、和蔼、诚恳,尽量不使学生感到紧张,更不能造成对立情绪;(4)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采用灵活多样地谈话技巧,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说出真心话;(5)和学生谈话时,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话;(6)谈话后写出谈话记录,记下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此外,班主任还应注意利用非正式的谈话形式了解学生。非正式谈话是根据学生的特长、爱好、有意识地在活动和交往中与他们多接触。由于非正式状态下没有特定形式、地点、时间的限制,学生易于敞开心扉,有利于班主任从中了解学生。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班集体不是自发形成的,它有一个发展过程。一般认为,刚组成的教学班,经过班主任长期系统的组织培养工作,由松散的学生群体转变成为健全的班集体,大致要经过组建、初步形成和形成发展三个阶段。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要求及方法

(1)确立目标

班集体目标可分为远期、中期、近期三种。远期目标就是指全班同学经过较长时间的共同努力而达到的目标,它是中期、近期目标提出和设计的重要依据;中期目标是指阶段性的或者专项性的奋斗目标,是实现远期目标的条件和保证;近期目标是指向于当前的奋斗目标,它是远期、中期目标的具体化。三种目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目标系统,它们之间相互衔接、相互影响。

(2)建立班委会

(3)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4)组织开展班级活动

(三)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1.优秀生的教育工作

(1)加强理想教育(2)客观评价 2.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

第一,以爱动其心。

第二,以理服其人。

第三,以智导其行。

(四)营造优雅的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建设,首先要从教室布置开始。班级要做到“八有”

(五)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1.加强与任课教师的团结合作

2.做好班级少先队工作

3.做好家长工作

(六)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制定和总结,是班级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是班主任工作达到预定目的的重要保证。

学校教育制度是我国教育制度的主要部分,是接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而系统实施的,具体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四个阶段。

学前教育,又称幼儿教育,是指实施幼儿教育的机构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和幼儿的身心特点,对入小学前的幼儿进行有计划的教育,其主要任务是使儿童身心获得协调发展,为人小学接受小学阶段的教育作好准备。实施学前教育的机构主要有托儿所、幼儿园、附设在小学的学前班等,其年限从1年至3年不等。初等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打下文化知识基础,具备基本的写算能力,为接受更高一阶段的教育做好准备的教育。初等教育是国家学制中的第一阶段,又称小学教育。我国实施初等教育的机构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对6至12岁左右的儿童实施教育的普通小学;另一类是为未能接受初等教育的成年公民开办的成人初等学校,主要是进行扫盲教育和基本的文化知识教育。此外还包括承担实施小学教育任务的其他机构,如招收儿童、少年学员的文艺、体育及特种工艺等机构。

中等教育是指在初等教育基础上继续实施的中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中等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分为初级中等教育和高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实施中等教育的机构也分为两类,一类主要为普通初级中学和普通高级中学,还有一类就是初等和高等的职业学校。中等教育的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一个国家劳动者的素质,对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高等教育是指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各种专业教育,一般分为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从事社会服务的多重任务。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主要有专科学校、独立设置的学院、大学等。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明确提出了教育的发展目标:“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报告还明确提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课程标准的意义与功能:

《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从以上规定中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

☆它是按门类制定的;

☆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由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因为无论教材还是教学,都是为这些方面或领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服务的,而评价则是重点评价学生在这些方面或领域的表现如何,是否达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因此,无论教材、教学还是评价,出发点都是为了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那些素质的培养,最终的落脚点也都是这些基本的素质要求。

可以说,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这也正是各国极其重视课程改革,尤其是极其重视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的重要原因。现在英美等国纷纷组织全国最强的力量、投入大量物力经费研制各科课程标准,表现出他们对国家课程标准的日益重视。无论教材怎么编,无论教学如何设计,无论评价如何开展,都必须围绕着这一基本素质要求服务,都不能脱离这个核心。

但是,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并不等于课程标准是对教材、教学和评价方方面面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对某方面或某领域基本素质要求的规定,主要体现为在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因此,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但对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如教材编写体系、教学顺序安排及课时分配、评价的具体方法等),则不做硬性的规定。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观

苏联心理学家对心智技能进行了非常系统的研究,其中以加里培林为代表。

加里培林认为,心智动作既不是神秘的灵魂的特性,也不是人脑固有的特性。心智动作不同于外部的实践动作,但来源于实践动作,心智动作本身是外部的实践动作的反映。心智动作是通过实践动作的“内化”而实现的,“内化”是外部动作向内部的转化,也就是内部的动作映象形成的过程。实践动作的内化要经过一系列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动作执行方式得到不断改造,而关于动作本身的映象也相应地发生质的变化。所以,实践动作的内化过程是一种能动的反映过程,并非是机械的“投射”或“延伸”过程。加里培林认为,心智动作是外部的、物质活动的反映,是外部物质活动向反映方面——知觉、表象和概念方面——转化的结果。也就是说,心智动作的形成要经过一系列的阶段,在每一阶段,心智活动的性质与水平都发生相应的变化。

加里培林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从事心智动作形成的研究,并于1959年系统总结了有关的研究成果,正式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由于心智技能是由一系列的心智动作构成的,所以心智动作的形成过程与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是一致的,心智动作的形成阶段也可用来说明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成以下五个阶段。

(1)活动的定向阶段。活动的定向阶段也就是了解、熟悉活动,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从而在头脑中建立起活动的定向映象。这就不仅要向学生呈现活动的模式,而且要说明活动的目的、客体和方式。以

加法运算为例,它的定向就是要在演示这种运算时,使学生知道这种运算的目的就是求几个数量的和;知道运算的客体就是事物的数量;知道运算的操作程序(步骤及次序)及方法(运算的方式)。

(2)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这个阶段也叫做“活动以物质或物质化形式形成的阶段”。活动的最初形式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物质化的。这两种活动形式的差别,不在于操作。它们的操作都是用手来完成的,都是外观的活动。它们之间所不同的主要是动作的客体。在物质的活动形式中,动作的客体是实际事物,是对象本身。在物质化的活动形式中,动作的客体不是对象本身,而是它的代替物,如模型、蓝图、图解、图样、标本,以至记录等。这些东西模拟出实物的某些本质的特性和关系,使学生能够使用它们进行外部活动,把它们加以对比、测量、移动和改变等。在这些情况下,涉及的是关于实物的特性和关系的物质描绘,是关于这些特性和关系的物质化。因此,加里培林把使用这些客体的活动叫做物质化的活动。

(3)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的特点是活动离开了它的物质或物质化的客体,以出声的外部言语形式来完成实在的活动。例如,在加法运算的教学中,在儿童面前摆出两组不等的实物,让他们把每组都数一数,然后把实物收起来(或是闭上眼睛,或是把实物盖起来),要儿童用出声的言语计算出它们共有多少。加里培林认为,活动向言语方面的转化不仅意味着用言语来表达活动,而且意味着在言语中完成实在的活动,意味着活动具有了新的言语形式。

(4)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这一阶段同前一阶段不同之点,在于活动的完成是以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形式来进行的。这种不出声的外部言语要求对言语机制进行很大的改造,因而这种言语形式涉及重新学习及掌握。这一点在儿童学习由朗读过渡到默读时,表现得较明显。这一阶段在智力活动形成的教学上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

(5)内部言语阶段。内部言语阶段是活动达到智力水平的最后阶段,也就是名副其实的智力活动的形成阶段。一般认为,由外部言语过渡到内部言语,在言语的机能与结构上都发生重大的变化。在机能方面,如果说外部言语经常是与他人进行交际的手段,是指向别人的,内部言语则完全失去了这些功能,而是“为自己用的言语”。内部言语是为调节智力过程的进行而服务的。它在结构上也发生重大变化,不再是扩展的与合乎语法的,常常被简缩成不合语法的结构。

第三篇:班主任工作心得:榜样作用

记得一位名人曾说:“播撒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撒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撒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撒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我认为对于班级管理工作来说是播撒一种榜样,收获一种进步。榜样是一种力量,是一面镜子,是一面旗帜。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对于班级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我所说的榜样包括教师和学生。而在这两者之中,我更侧重教师的榜样作用。因为小学生活波可爱,好动不好静,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其同伴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更何况教师了。因此,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我事事从我做起,以良好的形象做好表率,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我接手的四年三班,在全校老师的眼中可能是一个优秀的班级,但经过几天细致的观察却发现与所说相差悬殊:学生顽皮得很,惰性也相当严重。不说学习,就说教室卫生吧,就与学校精细化管理对卫生的要求相差甚远。虽然有值日表,但除了个别几个同学外,其它一个个都不愿意动手。开了几次班会进行教育,一般是今天说了今天起作用,到明天就忘到脑后了,甚至一转身就忘了,效果很不好。这让我很是苦恼,自己没当过班主任也没有经验,事事对于自己都是新鲜的、陌生的、困难的。该怎么解决那?想到一般古代皇帝亲征军心都会大震的事,经过课上、课下同同学交谈和细心观察,我发现这些学生都很注重感情。我认为可以试一试“感情牌”与事事亲躬的方法:什么事情都从我做起,进而感化、带动学生。于是每当我看到同学桌下有垃圾时,就轻轻地走到教室的后面,拿起簸箕和扫帚把这些垃圾扫走。有时蹲下身子,捡起地上的纸片,看了又看,故意从孩子的身旁走过,再把它扔进垃圾桶。很多孩子当时脸就红了,慢慢的低下了头。有时听见同学窃窃私语:你看老师都亲自捡纸片了。在他们看来,干活只是学生的事情,教师是不会干这样活儿的,也没有老师会亲手去干。老师都亲自去做了,自己还有什么理由不干哪。这时一部分思想觉悟高的同学便加入到自觉打扫卫生的行列中来。慢慢的一部分学生不仅做到了不乱扔垃圾,而且看到教室里的纸屑也能主动捡起来。比如我班的张铭珈和史斯洋。这令我十分欣慰。这就是榜样的力量,这就是无声的教育,虽然我一句话没有说,却用无言的方式对他进行了教育。虽然这些对于老师来说只是举手之劳,但对学生心灵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当然,发现了这样的同学,我也会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通过一定的正强化来巩固:在班级右侧的奖励墙上写上他的名字,为该组写上正字的一笔,鼓励大家学习。

最让我欣慰的是有一天早起下着大雨,我来的早打着伞在担当区捡垃圾。不一会儿,回头发现几个同学也拿着雨伞冒着大雨在那捡垃圾,雨水已经淋湿了他们的衣服…… 目前,我班的卫生状况较之以前有相当大的改善,同学几乎都能够自觉的去搞卫生,而且搞得也不错。我希望越来越多的同学拿出搞卫生的精神状态去努力学习,把成绩提上去,为构建和谐的四年三班做贡献。

这就是我做班主任的工作方法:塑造自身,带动同学,赢得信赖,促进发展。

第四篇: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一)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1.班主任工作是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和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4.班主任是学校联系各班级的纽带,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

(二)班主作的作用

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

2、班主作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源,在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起着导师的作用。

3、班主作是学校领导者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4、班主任在各方面教育力量的联系协调中起着纽带作用。

第五篇:品德教育对班主任工作的作用

《教育学》期刊202_年4月刊推荐稿件

品德教育对班主任工作的作用

刘建

摘要:班主任工作的立足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处理大量具体业务工作和日常班级管理工作,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有意识有目的有导向地去塑造学生的灵魂。这篇文章从开展好班级管理工作入手,以故事、活动、表扬、评价等几方面阐述实施思想品德教育作用。

关键词:品德 渗透 故事 活动 表扬 评价

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骨干力量和得力助手,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引路人。在小学学校工作中,应该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在小学阶段,学生还是一个无知的儿童,他们自约能力差,同时又缺乏持久性,加上小学生的思想波动大,对他们的管理稍有松弛,不是学习落下,就是思想涣散。班主任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方法和途径也是灵活多变的。以下是我就实施班主任工作中品德教育的一些做法。

一、把品德教育渗透于故事中 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教育时,光讲大道理是无济于事的。初中生也很喜欢听故事,班中几个最顽皮的学生听我讲故事时,也安静下来了。我就抓住他们这一心理特点,常常通过讲故事、看故事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既不伤害他们的自尊,也使学生受到了教育。

例如:为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给他们讲“科学家爱迪生的故事”,使他们从故事中体会到科学家爱迪生那种勤奋好学、热爱科学的优良品质,进而懂得学习必须要刻苦认真;对于安全事故隐患的问题,我不是讲一些不着边际的大道理,而是举一些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如九(2)班一男生因为在宿舍里抽烟引发火灾,造成身体及整个头部的烧伤、烫伤,让他们引以为戒;更何况学生本身就不许抽烟,为更好地充实学生心目中学习的榜样,我还经常逛书店,收集课外故事书,或是买来诸如勤学、诚信、智慧、美德等方面书籍,放在班级的一角给他们看,供他们学。在他们不断地看故事、讲故

事中不知不觉地以他人为榜样,成为一个真正热爱科学、立志成材的人。

二、把品德教育渗透于活动之中 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之中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导行途径。我启发学生去发现班上同学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在课后我要求学生每人制作一张“心愿卡”,写上自己学习的对象以及怎样向他学习的措施,作为一期“队角”的内容。每个人找到了自己的不足,看到了别人的长处,并确定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这样的活动,为同学们创造了一种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和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全班出现了你追我赶的可喜局面,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班队活动渗透教育。班主任工作是纷繁复杂的,班主任经常为一些事情搞得焦头烂额,可事情的结果却往往不如人意。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需要选班干部了,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要举行一项活动,没有人愿意参加,或者想参加却不敢报名。这种时候,就需要我们的思品教育来帮一把了。像这个学期刚开学,要挑选新一轮的班干部,要为校运动会选拔运动员,要给参加校运会的乒乓球、篮球赛的运动员安排作息时间表。事情这么多,该怎么办呢?针对本班情况,举行了一次“人才招聘会”(主题队会)。让学生先寻找自己和其他同学的闪光点,再通过自我介绍、表演等,竞选产生了班级里的班长、中队长、文娱委员、卫生委员、体育委员等一批优秀的小干部,并且顺利地为球赛和校运会选拔好了人才。并且,每一个学生都发现了自己的长处,加深了对班级的热爱,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教育学》期刊202_年4月刊推荐稿件

我的收获也是前所未有的,既加强了对学生的进一步了解,也为自己的班主任工作节省了不少时间与精力。

三、把品德教育渗透于表扬之中 爱听表扬的话儿童的心理特点,其实每个人都爱听表扬的话,只要表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上课了,大部分同学在嚷嚷,没做好上课准备。如果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倘如从乱哄哄中找出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齐全的同学进行表扬,其他同学更会仿效,秩序井然。

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我常常用表扬某个学生思想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后进学生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如有的学生不爱劳动,不愿意打扫卫生,我就表扬那些热爱劳动的学生。有的学生不认真学习,不遵守纪律,我就表扬那些刻苦学习、遵守纪律的学生。这样,把有声的表扬和无声的批评结合起来,使受到表扬的同学从中受到教育,没有受到表扬的同学从中得到启发,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四、把品德教育渗透于评价之中 身为班主任,对每个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有一个较全面、正确的了解,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我在教室里开辟了一条“银河”,一周进行一次文明小星星(开朗之星、正义之星、诚实之星、勤奋之星、孝敬之星、信任之星、坚强之星、奉献之星等)的评选,将小星星贴到“银河”里。由于活动切合了学生童话般的心理,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那一颗或几颗星星。因此,孩子们的积极性空前,他们在集体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获得了全面发展。

总之,当一名班主任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很难。但是只要我们班主任在不断实践、总结中去摸索,掌握一套不定法的本领才能把学生容纳在一个温馨的大家庭中,我们的教育才会在孩子的心中撒满阳光。

浅谈班主任工作的作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