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法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编辑:落花时节 识别码:18-632720 9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13 03:11:16 来源:网络

第一篇:法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法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http://.cn2010年08月31日10:50人民网-人民日报

法国是欧洲第一农业生产大国,其农业产值占欧盟农业总产值的22%,农产品出口长期位居欧洲首位。近年来,随着环保理念越发深入人心,对生态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法国农业逐步走上了生态发展之路。然而,由于从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技术上要求高,生产成本增加,承担的风险大,法国生态农业发展状况一度与其农业大国的地位不相称。生态农业又称自然农业、有机农业,它吸收了传统农业的精华,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核心,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及功能,在洁净的土地上,用洁净的生产方式生产洁净的产品,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法国生态作物种植面积约为100万公顷,从事生态农业的单位或农户达2.5万个,其规模虽还不算大,但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

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需求催生了生态农业的大发展。法国生态农业促进署的调查显示,82%的法国消费者购买过并愿意继续购买生态食品,76%的被调查者认为生态农业是解决环境问题和保障人类健康的有效途径。正因为如此,虽然近年来法国生态农产品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但仍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从发达国家设立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现实来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势在必行。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包括法国在内的一些发达国家用绿色壁垒限制农产品的进口。绿色壁垒也称生态壁垒,有关国家通过制定、颁布和实施严格的环保法规和苛刻的环保标准,使国外非生态农产品难以进入。生态农业能够有效地控制和提高农产品品质,并可应对国家间加设的绿色壁垒,所以法国更加重视生态农业的发展。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有专门条款要求欧盟成员国发展生态农业。法国也于20世纪90年代制定实施了生态农业发展计划。

为进一步鼓励生态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法国政府于2008年再次颁布了“生态农业2012年规划”,旨在提高生态农业产量,同时将生态农业面积扩大3倍,力争达到占可耕地面积的6%。这一规划提出的主要措施包括:第一,设立1500万欧元的基金,用于支持生态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产品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的渠道;第二,对从非生态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的农户提供免税等优惠待遇;第三,加强对生产部门的技术支持和对相关人员的知识培训;第四,在制定农业法规时,充分考虑生态农业的特性和要求,从政策层面上放宽限制;第五,在生态农产品消费方面,政府加强引导,目标是到2012年,使生态农产品的消费比重超过20%。

第二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编者按:根据市场的需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是农业产业

化的必由之路。我省是农业大省,要立足资源优势,努力发展农产品的加工工业,藉以带动前头的种养业以及后边的市场销售业,达到产业互动、农民增收的目的。编发此文,意在引起读者进一步的思考。

省委领导最近强调:“要按照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基本思路,形成合力,加快全省经济发展”。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但县域经济二元特征突出,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关联度低,产业互动性差,产品附加值低,生产规模小,市场半径短,缺乏竞争力,形不成优势产品和特色经济,这些都直接影响四川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实施。

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关键是抓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其它产业相比,农产品加工业具有与市场结合紧密和生产过程中劳动生产率递增、产品收入需求弹性较大、产业关联效益显著等特点,是能够带动第一产业、壮大第二产业、促进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

在国内,许多兄弟省区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河南省的“莲花牌”味精厂,拥有年加工14万吨的生产规模,总产量居世界第二,占有国内46%的市场,年均加工和消化原粮35万吨。河南省的“春都”、“双汇”、“郑荣”三大火腿肠企业,产品占全国市场的70%,年加工和消化生猪1600万头、肉牛400万头。河北省的“露露”、“旭日升”、“妙士”三大饮品企业对地区经济发展贡献也很大,“妙士”乳制品带动了1万多养牛专业户和20多个村的甜玉米生产。这些龙头型农产品加工业,既拉动了种植养殖业发展,加快了工业的发展,又推动了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运销业的发展,产业关联效应十分显著。

相比之下,作为生猪生产第一大省,我省的猪肉加工量还远低于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我省的农产品加工业还很不发达。实践证明,只有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的道路,农业和农村经济才能提高到新水平。农产品加工业能够促进一二三产业的互动,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延长农业的产业链,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使农民直接参与农产品在生产、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增值过程,农民除获得种植、养殖业的收入外,还可分享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的部分利润。而只有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附加值,增加就业机会,才能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有力地推动城乡共融。

加入WTO后,发展高价值、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出口尤为重要,这是扩大农产品出口创汇的一条主要途径,没有深加工、精加工农产品的出口,农产品出口永远只能停留在低层次。我省要建立大的龙头企业,不仅要扶持省内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鼓励省内的资本投向农副产品加工业,更重要的是向省外、国外招商引资。据分析,近两年中全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可望超过500亿美元,五年内可能接近1000亿美元。一些大食品加工业跨国公司,也正在调整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点。如果把我省的猪肉、牛羊肉、蔬菜等的价格优势、劳动力优势、市场优势向大型跨国公司进行宣传,加大面向国外、省外招商力度,突出抓好猪牛羊禽肉类加工项目、菜油加工项目、薯类深加工项目、大米加工项目等的引资和建设,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就能不断发展壮大。总之,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抓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是实现一二三产业

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关键。

相关链接:

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农产品加工只占农产品总量的10-20%,而发达国家达80%。我国食品加工业总产值仅为农业总产值的30-40%,欧美国家高达200%。美国在粮食增值方面,是我国的5至7倍。在美国,玉米可以加工成2400多种产品,而我国只有100种;我国的小麦加工品种不足30个,美国超过150个。麦当劳、品客薯片使土豆增值近百倍。据专家测算,价值1元的初级农产品,经加工处理后,在美国可增值3.72元,日本为2.20元,中国只有0.38元。

第三篇:某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调查报告

**县是河北省东南端地处偏僻的一个农业大县,本世纪初被定为国家贫困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农业县传统优势,将龙头企业建设作为推动主导产业乃至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来抓,坚持围绕特色强龙头(企业),围绕龙头壮龙身(基地、市场、中介组织等),围绕龙身摆龙尾(农户),全县农业特色产业渐成气候,呈现出多龙竞舞之势。2003年以来,全县有新建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工业龙头项目19个,亿元以上项目3个。[teniu.cc文章-http://www.teniu.cc/找范文,到teniu.cc]2005年初,**县被省定为扩权试点县,为进一步加快富民强县步伐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特一主”产业形成多“龙”腾飞之势

目前,**县业已形成面粉、花生、香油三大特色产业和养殖主导产业“三特一主”产业群,为县域特色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和持续动力。

——面粉产业成为全国最大面粉加工基地。全县有较大面粉企业43家,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日加工小麦200吨以上企业有16家,亿元以上面粉企业2家,全县日加工小麦能力10000吨,从业人员4000人,年产值31亿元,利税2.7亿元,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面粉加工基地县。“龙头”企业五得利集团拥有5个分公司,18条生产线,日处理小麦6200多吨,是全国最大的面粉加工企业、国家标准化试点企业、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中国食品工业百强企业、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五得利”牌面粉被评为国家名牌产品,五得利集团总裁丹志国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

——花生产业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型经济。花生年种植面积50万亩,总产15万吨。南李庄、张集、金滩镇三大花生市场年交易量达25万吨以上,交易额10亿多元,市场辐射冀、鲁、豫、辽、蒙等11个省市,带动3000多农民群众从事花生加工和流通,是长江以北最大花生集散地。全县有总投资500万元以上花生深加工企业9家,其中千万元以上企业2家,名福植物油、名龙花生、名威花生、康宏食品等一批深加工龙头企业年加工花生4万吨以上,已形成食品、油脂、饮料三大系列、十几个品种,创出花生油、烤花生、分级筛选花生米等一批名牌产品。花生龙型产业年利税1.9亿元,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农业产业化龙型经济”,**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花生之乡”。

——香油产业香遍全国。**小磨香油“油香磨小名大”。全县拥有小磨香油专业村40多个,7500多个香油专业户遍布全国,年生产小磨香油4.5万吨,占全国香油总量四分之一,从业人员3万人,年产值13.5亿元,年利润3.6亿元。2004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小磨香油之乡”。县内投资百万元以上香油加工企业4个,亿元以上加工企业1个。去年以来,新建了总投资1.2亿元的中国**香油城项目,年内竣工投产后,**香油产业将实现由分户经营向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管理的跨越,**将成为全国香油名气最大、销售量最多、销售范围最广、从业人员最多的小磨香油加工县。

——养殖产业成为增收富民第一主导产业。目前,全县重点养殖乡镇12个,养殖专业村78个,养殖龙头企业投资百万元以上的有14家,千万元以上2家。冀南牛业、京华养殖、亚基饲料、正大饲料等一批养殖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示范带动了全县养殖业发展。全县养殖业总产值突破8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

多“龙”腾飞从壮大龙头开始

**县委、县政府以工业化思路抓农业、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县域工业化,围绕发展壮大县域特色产业,主攻产业化龙头项目,不断拓展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升级。

1、在龙头企业项目选向上围绕特色做文章。围绕打造“三大基地”(全国最大的面粉加工基地、最大的花生集散地、最大的小磨香油加工销售基地),育壮扶强产业龙头,着力做大做强做长面粉、花生、香油三条龙型经济。面粉产业,投资2.3亿元的得利城面粉深加工项目被列为省重点项目,一期工程年底可完成主体工程,投资6000万元的美佳香馍食品项目已竣工投产;花生产业,投资5000万元的名福植物油项目已竣工投产,名威、名龙花生深加工扩建项目相继开工建设;香油产业,成立了中国**小磨香油协会,投资1.2亿元的中国**香油城项目即将竣工。

2、在龙头企业业主选择上让民营经济唱主角。对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从资金、土地、税收、工商、信息等方面给予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对民营大户实行县级干部联系制、挂牌重点保护制、优惠政策扶持制,并成立面粉、花生、香油三大产业推进指挥部,建立起“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支队伍”的推进机制,重点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内引改制县

第四篇: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调查报告

××县是河北省东南端地处偏僻的一个农业大县,本世纪初被定为国家贫困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农业县传统优势,将龙头企业建设作为推动主导产业乃至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来抓,坚持围绕特色强龙头(企业),围绕龙头壮龙身(基地、市场、中介组织等),围绕龙身摆龙尾(农户),全县农业特色产业渐成气候,呈现出多龙竞舞之势。2003年以来,全县有新建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工业龙头项目19个,亿元以上项目3个。2005年初,××县被省定为扩权试点县,为进一步加快富民强县步伐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特一主”产业形成多“龙”腾飞之势

目前,××县业已形成面粉、花生、香油三大特色产业和养殖主导产业“三特一主”产业群,为县域特色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和持续动力。

——面粉产业成为全国最大面粉加工基地。全县有较大面粉企业43家,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日加工小麦200吨以上企业有16家,亿元以上面粉企业2家,全县日加工小麦能力10000吨,从业人员4000人,年产值31亿元,利税2.7亿元,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面粉加工基地县。“龙头”企业五得利集团拥有5个分公司,18条生产线,日处理小麦6200多吨,是全国最大的面粉加工企业、国家标准化试点企业、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中国食品工业百强企业、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五得利”牌面粉被评为国家名牌产品,五得利集团总裁丹志国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

——花生产业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型经济。花生年种植面积50万亩,总产15万吨。南李庄、张集、金滩镇三大花生市场年交易量达25万吨以上,交易额10亿多元,市场辐射冀、鲁、豫、辽、蒙等11个省市,带动3000多农民群众从事花生加工和流通,是长江以北最大花生集散地。全县有总投资500万元以上花生深加工企业9家,其中千万元以上企业2家,名福植物油、名龙花生、名威花生、康宏食品等一批深加工龙头企业年加工花生4万吨以上,已形成食品、油脂、饮料三大系列、十几个品种,创出花生油、烤花生、分级筛选花生米等一批名牌产品。花生龙型产业年利税1.9亿元,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农业产业化龙型经济”,××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花生之乡”。

——香油产业香遍全国。××小磨香油“油香磨小名大”。全县拥有小磨香油专业村40多个,7500多个香油专业户遍布全国,年生产小磨香油4.5万吨,占全国香油总量四分之一,从业人员3万人,年产值13.5亿元,年利润3.6亿元。2004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小磨香油之乡”。县内投资百万元以上香油加工企业4个,亿元以上加工企业1个。去年以来,新建了总投资1.2亿元的中国××香油城项目,年内竣工投产后,××香油产业将实现由分户经营向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管理的跨越,××将成为全国香油名气最大、销售量最多、销售范围最广、从业人员最多的小磨香油加工县。

——养殖产业成为增收富民第一主导产业。目前,全县重点养殖乡镇12个,养殖专业村78个,养殖龙头企业投资百万元以上的有14家,千万元以上2家。冀南牛业、京华养殖、亚基饲料、正大饲料等一批养殖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示范带动了全县养殖业发展。全县养殖业总产值突破8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

多“龙”腾飞从壮大龙头开始

××县委、县政府以工业化思路抓农业、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县域工业化,围绕发展壮大县域特色产业,主攻产业化龙头项目,不断拓展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升级。

1、在龙头企业项目选向上围绕特色做文章。围绕打造“三大基地”(全国最大的面粉加工基地、最大的花生集散地、最大的小磨香油加工销售基地),育壮扶强产业龙头,着力做大做强做长面粉、花生、香油三条龙型经济。面粉产业,投资2.3亿元的得利城面粉深加工项目被列为省重点项目,一期工程年底可完成主体工程,投资6000万元的美佳香馍食品项目已竣工投产;花生产业,投资5000万元的名福植物油项目已竣工投产,名威、名龙花生深加工扩建项目相继开工建设;香油产业,成立了中国××小磨香油协会,投资1.2亿元的中国××香油城项目即将竣工。

2、在龙头企业业主选择上让民营经济唱主角。对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从资金、土地、税收、工商、信息等方面给予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对民营大户实行县级干部联系制、挂牌重点保护制、优惠政策扶持制,并成立面粉、花生、香油三大产业推进指挥部,建立起“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支队伍”的推进机制,重点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内引改制县企,鼓励民营企业购买、兼并、租赁、参股、控股集体企业、破产企业,盘活资产,打造新“龙头”。目前,通过政策支持、牵线搭桥,由民营企业购买兼并破产企业3家,租赁9家,参股6家,酒厂、油脂厂等县办企业一经民营注入,活力显现。

3、在龙头企业发展力量上全民参与。实行“1+x”项目机制,将党政机关推向项目建设第一线。全方位、多渠道拓宽招商方式,积极探索网上招商、中介招商、以商招商。激活民营招商主体,以“民企”引“民企”。引导民营企业积极招商引资,走出去学习先进理念和管理知识,引进人才、技术和资金。上半年,组织民营企业经营者到沿海开放地区——京、津、沪,有针对性重点招商5次,吸引18家外地客商到××投资置业,引进资金5.2亿元。狠抓工业城载体建设,“筑楼招亲”。在城区东部215省道两侧规划建设了8平方公里的“××府工业城”,实现了“五通一平”,目前,已有10个项目入内建设,建成4个,近期又有5个项目相继入内开工建设。

4、在龙头企业环境打造上建立“服务跟着项目走”的政策机制。奉行“两个坚持”招商原则。坚持“凡是项目到××只能说办成,不能说不行”,坚持“凡是条文规定都要变成有利××发展的绿灯”。县成立项目审批中心,实行职能部门集中“一条龙”办公、“三制一式”办证服务,做到了“进一个门办好、交一次费办成、在承诺日办结”。对项目审批过程中的有关费用能免则免,能减则减,严格执行“一证一书一卡”制度。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关于环境兴县的暂行规定》,从优惠政策、服务承诺、组织领导、责任追究等方面,制定了31条具体规定,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服务龙头企业项目提供了有力保障。今年以来,全县新增工商个体户和民营企业312家。

5、在龙头企业发展战略上立足高起点创名牌。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大力开展“创名牌、引名牌、联名牌、靠名牌”的“四名”创建活动,规定对企业获得和帮助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分层次给予5-50万元奖励。鼓励上高新工业项目,加大科技投入,支持民营企业引进技术、人才、设备。同时,积极引导企业推行标准化生产、质量认证制度,推广运用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2004年,五得利牌面粉荣获“中国名牌产品”,邯雪牌面粉被评为“省名优产品”,凯发牌面粉荣获“绿色食品”称号,分别填补了省、市空白。目前,全县有13家面粉公司、6家花生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美佳食品正申报有机食品、iso1400环境管理体系、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第五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提升都市农业整体水平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提升都市农业整体水平

武汉市农业局

付明星

(2010年7月9日)

摘要:经过近10年的探索实践,武汉都市农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提升武汉都市农业整体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武汉农产品加工业这些年来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着加工龙头实力不强、品牌创建落后、精深加工不够、产业外向度不高等薄弱环节。对此,必须在产业布局、科技创新、政策扶持、完善机制等方面下大功夫,把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武汉

都市农业

农产品加工业

对策建议

自本世纪初起,武汉开始进行建设都市农业的探索和实践。2006年10月,《武汉都市农业发展规划(2006年—2020年)》正式出台,标志着武汉都市农业建设步入快车道。本文试图阐述武汉都市农业建设中重视和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必要性,并通过分析武汉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特点、存在的问题和有利条件,提出下一步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对策建议。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提升武汉都市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1.1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构建都市农业产业体系的需要 建设都市农业,必须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实现从农业与二三产业相互分离的传统生产性农业向农业与二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农产品加工业处于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带动,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相互连接在一起,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丰富农业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形成较高程度的产业纵向一体化,促进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市场化,进而打通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区隔,诱发和整合仓储、运输、保鲜、包装、营销等相关产业,构建完善的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1.2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培育现代新型农民的需要。农民是都市农业建设的主体,提高农民素质,培养现代新型农民,是都市农业建设的根本。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 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方式,将原料基地的农户纳入企业的产业体系。由于当前农产品市场对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的较高要求,企业为了树立产品的品牌形象,就会利用自身的技术、管理、信息等优势,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通过专题讲座、现场指导、发送科普读物等形式培训农民,组织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进而以企业的先进经营理念影响农民、以企业的现代管理方式引导农民、以企业的诚信经营实绩引领农民,逐步转变农民 的种养观念和生产经营理念,培养和造就适应现代工业化社会需要的现代新型农民。

1.3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拓展农产品市场空间的需要。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国外农产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我国大多数初级农产品的供给逐步都从短缺走向了过剩,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如何进一步拓展农产品市场空间已成为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另一方面,近些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根据国际经验和规律,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开始由直接消费初级产品为主向间接消费加工食品转变。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接近4000美元,正处在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的阶段,一般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已从“温饱型”阶段开始向“享乐型”阶段转变,饮食需求呈现出多样化、方便化、营养化、安全化、个性化的新特点,市场上出现的从吃水果向喝水果、从喝牛奶向吃牛奶等方面的转变,就是这种发展趋势的有力注脚。当前农产品消费市场上的新变化,要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与之相适应,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必然会给农产品拓展新的市场空间。

1.4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发挥武汉都市农业辐射示范功能的需要

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主要内容是按 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目标,以武汉市为主体,发挥武汉在城市圈中的龙头和辐射作用,同时增强武汉城市圈内“1+8”城市在产业、金融、交通等方面的关联度,通过改革缩小城乡差别。这就要求武汉都市农业不仅要发展自己,还要以辐射示范、引领区域农业发展为己任。

近年来,武汉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科技、人才优势,强力推进农业科技与管理创新,积极推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输出先进的农业经营管理理念和科技成果,向武汉城市圈及中部地区展示农业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已基本形成产业特色明显、优质高效和持续增长的都市农业框架,成为中部地区主要的农业物流信息流、农产品加工、种子种苗繁育和农业科技示范中心。

1.2.3 武汉都市农业的辐射示范领域重点是农产品深加工 首先,这是由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决定的。建国以来,我国长期处于农副产品短缺状态,三年自然灾害更是给国人带来了深重的劫难。为国民的温饱提供产品一直是我国农业的第一要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农业科技的高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使我国农产品产量逐年大幅度提高。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粮食、油料、蔬菜、畜禽等大宗农产品产量已经由长期紧缺转变为基本饱和丰年有余的状态。人们衣食需求从吃得饱、穿得暖,已经转变为吃得好、穿得美,这就 要求农业的发展必须适应国民的消费需求变化,把农产品深加工摆在重要的位置。

其次,这是由区域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实际决定的。中部六省,几乎都是全国的农业大省,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产量大。仅以粮食为例,2004年中部粮食总产1.48亿吨,占全国粮食总产的32.6%,近几年全粮食增产的56%以上来自中部。但相对广东、浙江、福建、上海、山东、北京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产品加工业显得较为落后。以湖北和广东作对比,2009年粮食、油料、蔬菜作物产量,湖北分别为2309.1万吨、314万吨、3200万吨,广东分别为1314.5万吨、84.6万吨、2567.2万吨;而同期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湖北为

亿元,广东为

亿元。由此可见,中部地区要想实现由农业大省到农业强省的跨越,必须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最后,这是由武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决定的。自武汉实施都市农业建设以来,市政府把农产品加工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实行优先发展战略,从产业布局、科技创新、政策扶持、服务环境等方面下大气力加以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460家,产值达到850亿元,形成了以汉口精武、中粮、光明、高龙、如意、益海嘉里、统一、希望等为龙头的禽类制品、肉制品、乳制品、水产、蔬菜、油脂、粮食和饲料加工八大产业集群,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1,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武汉在中部地区已 经成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排头兵。此外,武汉还具有区位、交通、市场、物流、科教等方面的明显优势,理应充分发挥辐射示范功能,引领武汉城市圈及整个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突破性发展。武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2.1 发展特点

2.1.1 产业规模迅速扩张

近几年,在各种有利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武汉农产品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张。2009年,全市46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850亿元,比2007年的500亿元净争350亿元,年均增长35%。依托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龙头企业重点项目建设,全市农产品加工能力显著增强,年生猪屠宰加工能力达到300万头,乳制品加工能力达到45万吨,粮食、饲料加工能力分别达到60万吨、240万吨,蔬菜、水产品加工能力分别达到90万吨、14万吨。通过加工业的带动,全市共发展农产品正规化基地(连片规模2000亩以上,水电沟路渠等设施配套)93万亩,网络农户45.6万户,连接基地面积339万亩,畜牧养殖小区173个。

2.1.2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这几年武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立足本地农业资源优势,优先发展市场需求旺盛、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加工,逐步淘汰市场趋于饱和、附加值低的加工 品种。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禽类制品、肉制品、乳制品、水产、蔬菜、油脂、粮食和饲料加工八大产业集群。通过加工业的带动,武汉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形成了一批有规模、有特色的种植业板块、畜牧养殖小区和水产片带,全市蔬菜、畜牧、水产、苗木等特色优势产业占到农业经济总量的85%以上。一是特色的种植业规模大。全市鲜玉米、鲜豆类、鲜花生、鲜薯类和两用油菜、优质稻、种子稻生产规模发展到120万亩。二是先进的园艺业迅速发展。全市瓜菜种植面积发展到537万亩,总产1269万吨,以苗木花卉、茶叶、速生丰产林为主的林业产业规模扩大到130万亩。三是集约的畜牧业步伐加快。全市年存栏(笼)1万头以上生猪、3000头以上奶牛、10万只以上蛋(肉)鸡、10万只以上水禽的规模化畜牧养殖小区发展到173个,畜禽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综合水平达到65%以上。四是高效的水产业异军突起。全市河蟹、鳜鱼、鮰鱼、小龙虾等名优水产养殖面积发展到了130万亩,名特优水产品产量比重达到68%。

2.1.3 龙头企业实力增强

2009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934个,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25家,省级龙头企业4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7家。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80亿元,比上年增加20亿元,企业平均销售收入1.18亿元,其中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的龙头企业103家,比上年增加35家;过1亿元的龙头企业52家,比上年增加22家,其中益海嘉里(武汉)浪 油、武汉统一、武汉双汇、武汉中粮4家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

2.1.4 加工园区建设提速

近两年,武汉农产品加工“一区五园”规划稳步实施,东西湖国家级食品加工区2009年引进新项目22个,引资14.6亿元,园区内企业销售收入突破150亿元;黄陂武湖农产品加工园被授予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园内入驻涉农企业60余家;汉南卓尔农产品加工园一期已经建成17栋标准厂房,引进8家企业;蔡甸姚家山农产品加工园正抓紧进行三通一平,已引进2家企业;江夏大桥农产品加工园已正式开始基础设施建设。

2.1.5 标准化生产初见成效

近年来,武汉农产加工企业十分注重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品牌培育、保护和开发,通过提升传统品牌,引进嫁接外地知名品牌,培植开发新品牌,着力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一是强化质量安全,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全市共建成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5个,近30万亩,培育了蔡甸莲藕、洪山菜薹、梁子湖螃蟹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3个。二是强化科技支撑,打造精品名牌。将农产品加工纳入全市科技重大专项,由政府“埋单”对重点项目进行攻关。全市已有30多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组建了自己的研发中心,建立了19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聘请全市各大专院校的专家为龙头企业和农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咨询、指导及培训。市政府出台政策,对获得 省级以上农产品品质认证、管理认证、名牌产品称号的,分档分级进行奖励,有力地促进了农产品品牌建设,创造了一系列精品名牌。目前,武汉农产品加工企业拥有中国名牌2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湖北省名牌27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志产品548个。

2.1.6 利益联接机制不断完善

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联接千万农户,一头联接市场,要得到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形成围绕区域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大市场带动大龙头,大龙头带动大基地,大基地联接大群体(农户)的生产经营格局。这几年,武汉抓住《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施行契机,鼓励和扶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至2009年底,全市依法登记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03家,出资额达到71054.42万元,共有登记成员7128人,联接带动19.57万农户发展专业化生产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企业+市场”的生产加工经营服务模式和“基地+专业合作社+市场”的生产经营服务模式,解决了企业和市场与农户的利益联接问题,加工龙头企业获得了稳定、批量化、标准化的原料供给,农户获得了稳定的产品需求和价格保障,从而使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链条拉得更紧。2.2 存在问题

2.2.1 加工企业规模偏小

尽管武汉近几年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势头良好,但多数企业处于小规模经营,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家庭作坊,难以创建知名品牌和形成整体优势,更难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即使是规模较大的125家市级、省级和国家级龙头企业,放在全国范围内看,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地区比较,规模依然偏小。2009年武汉市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只有4家,排在第一的益海嘉里(武汉)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42亿元,与杭州娃哈哈集团的432亿元、河南漯河双汇集团的400.7亿元相比,差距很大。非龙头企业则大多受规模的限制,无法进行现代化生产,也无力开拓外面的市场,只能靠自己产品的低价销售占据农村或本地市场,使得收益甚微,企业难以支撑,生命周期较短。

2.2.2 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

武汉是我国传统的重工业基地之一,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还是近些年的事情。由于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尽管近些年武汉充分发挥科教大市的优势,也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拿出大笔资金支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但总体来讲,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与武汉的资源禀赋、科教优势、发展速度还不相适应。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独立的研发中心和专门的研发经费,拥有自主产权的专利产品为数不多,企业瞄 准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不强,全市除30余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建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外,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和专业研发人员。

2.2.3 品牌创建相对滞后

虽然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创造的产值较为可观,并形成了八大产业集群,但精品名牌少却是不争的事实。目前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只有爱帝针织内衣和统一果汁饮料2个中国名牌,均于2004年评定,此外,汉口精武鸭于2007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自2004年以来,6年时间内,武汉市没有培育出一个农产品加工业中国名牌。上述3个品牌,不论是在全国的知名度,还是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都强差人意。爱帝针织内衣在全国的知名度还不高,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6.9亿元,实缴税金1420万元,市场占有率明显偏低;武汉统一果汁饮料得以上榜很大程度上是凭借了台湾统一企业的品牌影响力,虽然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10.7亿元,实缴税金1.4亿元,但与娃哈哈、汇源果汁、可口可乐等行业巨头相比,差距很大;汉口精武鸭2009年销售收入才4.6亿元,实缴税金也只有724万元,显然还处于成长初期。

2.2.4 精深加工较为薄弱

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在90%左右,我国只有45%左右;发达国家农产品深加工占80%,我国只有30%。以上两项指标,湖北省和武汉市目前尚无权威数据可查,但有专 家推算武汉市分别为55%和40%左右。从武汉市已经形成的农产品加工业八大产业集群来看,粮食、油脂、蔬菜、水产、饲料等半数以上的产业集群以粗加工为主,即使是以深加工见长的乳制品、猪肉制品和禽蛋制品产业集群也存在着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少,产业链条拉得不长,加工产值在行业中占比较小等问题。以粮食和水产加工为例,武汉市2009年粮食总产139万吨,湖北省粮食总产达到创纪录的2039万吨,武汉市仅有佳宝糖业1家规模以上粮食深加工龙头企业,该企业年转化大米26万吨、玉米12万吨,虽然转化量占到武汉市粮食总产的27%,但武汉市早已推行压棉减粮的种植政策,粮食总产已减至历史的低点。若放到全省看,其转化量只能占到2%左右。2009年武汉市水产品总产42万吨,湖北省达到340万吨,而武汉市水产品产业集群的年加工能力只有14万吨,且有相当比例属于粗加工,即使满打满算,只能消耗全市水产品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全省水产品总产量的4%。

2.2.5 产业外向度不高

2009年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出口创汇1.4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0亿元,只占全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1.2%。而据有关资料显示,2007年,山东省青岛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530亿元,和武汉市同年水平基本持平,但其农产品出口交货值达到160亿元,占该市全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30%。可见,外向度不高是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的一个典型特征,也是武 汉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精深加工业发展必须突破的一个“瓶颈”。

2.3 有利条件 2.3.1 农业资源丰富

武汉市现有耕地 309 万亩,宜林地 160 多万亩,荒地、滩涂近10 万亩,水面 320 万亩,其中可养水面 180 万亩,土地资源丰富;2009年粮食总产139万吨,油料总产20万吨,蔬菜总产666万吨,果用瓜总产604万吨,生猪出栏260万头,鲜奶产量12万吨,禽出笼4960万只,水产品产量42万吨,农产品品种多,产量大。湖北省共有耕地4803万亩,养殖水面1100万亩,主要农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淡水水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粮、棉、油、猪、禽、蛋、菜、果、茶、食用菌、魔芋等,在全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省丰富的农业资源,可资武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所用。

2.3.2 区位交通优越

武汉位于京广、京九铁路大动脉与长江黄金水道交汇处,历来有“九省通衢”的美誉,东去上海,西抵重庆,南至广州,北上北京,距离均在 1200 公里左右,处于中国经济地理的核心位置,是我国少有的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邮政、电信于一体的重要交通通讯枢纽。

2.3.43 科教优势明显

武汉是华中地区的科教文化中心,拥有大专院校 52 所,各类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 452 家,两院院士 48 名,各类专业技 术人员 50 多万名,华中农业大学、中科院水生所和植物所、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等农科高校(包括涉农院系)、科研院所 20多家。

2.3.4 政策扶持有力

今年中央1号文件从多个方面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政策引导和支持。“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将为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市场需求空间;“稳定发展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推进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突出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等政策措施有利于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量足、质优、安全的加工原料;“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有利于加工企业与农户形成良性利益机制,实现互利双赢等等。2009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意见》,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了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环境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武汉市经济发展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基本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基础,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措施将更加直接和有力。加快武汉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未来几年,是武汉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武汉必须牢牢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 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重大战略机遇,乘势而为,多管其下,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为武汉都市农业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1 科学规划,打造具有武汉特色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体系

围绕全市优势农业主导产业,着力发展猪肉制品、乳制品、禽类制品、水产品、粮食、油脂、食用菌、蔬菜等八大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切实推进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实行大、中、小企业并举的方针,在培植一批各行业加工大龙头、形成产业支撑的同时,在农产品加工领域培育一批小而精、小而特的加工群体,逐步形成大、中、小型企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猪肉制品加工。充分利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饮食结构调整的机遇,大力发展生猪精深加工,以生猪养殖小区为依托,做大做强武汉双汇、武汉中粮、武汉升阳等猪肉制品加工企业和品牌,逐步形成小包装分割肉、不同风味的精包装熟食制品和西式火腿等深加工产品和多个产品系列。2015年,达到年出栏生猪300万头、屠宰加工生猪400万头的规模,使武汉成为全国重要的生猪生态养殖、交易和猪肉制品加工中心。

乳制品加工。充分认识乳制品市场的广阔前景,加快惠尔康扬子江武湖扩建和武汉九州乳业建设,着力开发风味酸奶、高钙特浓奶、铁锌钙奶等市场竞争力较强的液态奶产品和牛初乳口服 免疫蛋白深加工产品,做大做强湖北友芝友、武汉光明、武汉惠尔康扬子江等乳制品加工企业和品牌。2015年,达到年加工乳制品60万吨的规模,实现乳制品产业跨越式发展。

禽类制品加工。充分发挥武汉“百湖之市”的资源优势和“汉口精武”的品牌优势,大力推进亿只鸭产业工程,加快汉口精武水禽种苗、养殖、屠宰和深加工项目建设,积极开展羽绒、鸭肠、鸭血等副产品的深度开发,做大做强汉口精武、武汉飘飘、华发羽绒等禽类制品加工企业和品牌,逐步形成禽类产业的区域化养殖、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现代化加工、一体化经营。2015年,达到年加工禽类1.2亿只的规模,使武汉成为全国最大的水禽加工中心。

水产品加工。充分把握武汉水产资源优势,积极调整和优化水产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系列鱼制品、风味食品、速冻食品等,积极推进水产品加工企业改造升级,做大做强武汉高龙、黄陂海浩、武汉德炎、武汉高龙、武汉源香等水产品深加工企业和品牌。2015年,达到年加工水产品20万吨的规模。

粮食加工。充分认识粮食加工业对武汉的贡献和对农业生产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粮食深加工,提高粮食加工的深度和广度,加大对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综合利用,积极支持粮食加工科技型企业开发果糖、生物酶、氨基酸等产品,支持武汉华丽环保等企业利用水稻、小麦废弃物开发环保产品和包装材料,支持武汉正达、武汉通威武汉希望等饲料加工企业提高对粮食的利 用率,延长粮食产业链。做大做强武汉统一、武汉佳宝、武汉中旺、武汉顶益食品等粮食深加工企业和品牌。2015年,达到年转化粮食100万吨的规模。

油脂加工。充分调动武汉地区油脂加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力度,扩大深加工能力,重点培植益海嘉里(武汉)有限公司、华泰植物油(武汉)有限公司、武汉中排粮油有限公司等油脂加工企业和品牌,在生产色拉油的基础上,发展专用油,逐步推广烹调油、煎炸油、起酥油等产品,开发油脂精炼副产品生产卵磷脂、甘油等高附加值产品。2015年,达到年加工油脂60万吨的规模。

食用菌加工。充分重视食用菌产业近年在武汉突飞猛进发展的新形势,围绕以新洲徐古为中心的百里食用菌生态长廊、武汉来福如意食用菌产业园、蔡甸汉中食用菌产业园、黄陂祁家湾谦森岛白灵菇生产示范园、江夏纸坊街食用菌产业园、洪山区青菱街杨林食用菌产业园等6大食用菌产业园,强力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重点培植武汉长华、武汉高源、武汉如意、武汉天添等食用菌加工企业和品牌,加快食用菌生产全程机械化、品种优良化、加工延伸化、园区智能化步伐。到2015年,达到年加工食用菌30万吨规模。

蔬菜加工。充分挖掘武汉蔬菜生产、加工潜力,主攻净菜保鲜加工,加快淹制菜提档升级步伐,引进开发水生菜深加工,促进生鲜蔬菜加工产品上档次、上规模、上品牌。运用现代工艺,依托武汉如意、武汉新辰等企业和品牌,充分运用生物保鲜、真空气调保鲜等技术开发蔬菜保鲜产品,支持以富泰天乐、武汉香满园、武汉天慧、武汉世林福幸等莲藕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蔡甸莲藕”品牌,不断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藕汤、藕粉、藕面条、速冻鲜食籽莲、莲籽膨化食品等系列产品;扶植武汉小蜜蜂公司发展壮大,开发甜酸藠头、甜酸黄瓜等产品。2015年,达到年加工蔬菜150万吨的规模。

3.2 科技创新,提升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产品核心竞争力 围绕农产品加工中带普遍性、关键性、突出性的技术难题,大力开展技术攻关,积极引导科研单位与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合作;对重大农产品深加工科技攻关项目继续采取政府出资、对外招标攻关等办法,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强对落后加工工艺的技术改造、配套完善和先进加工设备的研制与引进,加强高新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业中的推广运用。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利用技术市场、星火培训、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等多种途径,发布信息,传播技术,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加大企业创新力度,培植壮大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对获得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企业,市政府一次性奖励100万元。

3.3 优化配置,建设稳定的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 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区域主导产业,积极引导优势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加快 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支持以新洲的食用菌、蔬菜、禽蛋,黄陂的生猪、芦笋、优质稻,江夏的名特水产、生猪、蔬菜,蔡甸的西甜瓜、莲藕,东西湖的设施蔬菜,汉南的名特水产、绿色食品(蔬菜)为主的区域板块建设,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引导农民按标准组织生产,为农产品深加工业提供充足优质安全的原料。

3.4 完善政策,扶强重点骨干龙头企业

依托武汉特色农业资源优势,通过政策扶持、招商引进、兼并重组等途径,培植一批在全国同行业有竞争力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尤其是要鼓励引导现有优势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租赁、产业链延伸、品牌联盟等多种形式做大做强。力争到2015年,全市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达到2个;过30亿元的达到6个;过10亿元的达到15个。

抓住世界发达国家、地区和国内沿海地区产业升级、转移的有利条件,大力开展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大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落户武汉。针对目前武汉具有较强资源优势,但尚无深加工龙头企业的领域,实行项目招标,引进企业开发,对农产品深加工重大项目建立资料库,实行上网推介,实行招商引资责任制和目标管理,结合农博会、展销会,组织深加工企业集中展位开展招商,力争每年有一批大型加工型项目落户。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市财政每年安排适度规模的资金,重点扶持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基础设施建设、新产品开发、重大技术攻关、品牌创建以及贷款贴息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允许农产品加工企业以自有不动产、动产以及商标、农村土地经营权等开展抵押质押贷款。各区每年要拿出一定数量的用地指标,安排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拓展发展空间。对纳入市农产品深加工业的重点项目用地,优先安排、优先审批,各项费用按最低标准执行。扩大绿色通行证办理数量,对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在武汉市境内行驶的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的运输车辆,全部办理绿色通行证。优先保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生产和新建项目用电,对符合农业生产用电类别的专业化种养业项目,执行农业生产用电电价政策。各级监察部门和纠风办要严肃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3.5 利益联盟,建立协作配套的产业化经营机制

以深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为抓手,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快速发展。在全市大力推广“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企业+市场”的生产加工经营服务模式和“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市场”的生产经营服务模式,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专业种养农户有机地联接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从而逐步建立起协作配套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开创在一体化生产经营中农业增 效、农民增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良性发展的新局面。

法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