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十三)第六感觉[5篇材料]
编辑:莲雾凝露 识别码:18-934415 9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04 12:17:07 来源:网络

第一篇: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十三)第六感觉

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

(十三)第六感觉

人人都可以做班主任,但是,成为一名优秀而智慧的班主任,是需要有一点天份的。有人生来就是那种适合当班主任的,无论怎样的班级到他手上都能带得顺顺当当,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学生,都能把他教育得像模像样。当然,再优秀的班主任也有搞不定的时候、搞不定的学生,这很正常,如果万能,也就不是人了。卓越的班主任只是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动性、对班级有着强有力的掌控能力、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着持续的影响……这里,我还想加一条,卓越的班主任对教育有着异乎寻常的感觉。

成为卓越的班主任要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但是如果缺少最后的百分之一,终究差一把火。这百分之一,就是感觉,或者说灵感。真正实现质的飞跃,往往就靠这决定性的百分之一。

感觉是什么呢?如果你的眼光对班级做一次快速扫描,能发现其中潜藏的问题;如果你从孩子的眼神和只言片语中嗅到什么;如果你能从孩子不经意间的言行举止中预感到什么可能将要发生,说明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感觉。

闪烁的言辞、游离的目光、突然的失态、意外的冲动,学生的一切实际上都写得明明白白,但是,没有感觉的班主任会不明就里或者视而不见,等到事情发生了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事有预兆。而有经验的班主任一定会敏锐地察觉到什么,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要么防患于未然、要么将危机化解于萌芽、要么能抓住教育的最佳时机。

这话说得虽然有点玄,但是同道中人都应该能理解我的意思。

有一次秋游,自由活动期间,学生三五成群地在玩耍,老师也有了一段难得的休息放松时间。我和我们德育校长以及几个同事坐在草坪上打牌。职业的习惯让我们时刻注意观察周边的情况,就像猫头鹰在打盹的时候一只眼睛还睁着,一点也不敢大意。正在打着牌,远远地一个男生急匆匆走过,没穿校服,手里抓着手机,表情有些异样。虽然距离比较远,看得不是很真切,但是我和校长当时都觉得有点不对劲。校长当时就对那个孩子的班主任说(那个班主任也在和我们一起打牌):这个孩子有些不对头,如果你们班要出什么事,第一个就是他。话说了没两分钟,一个电话打到那位班主任手机上,是另一位带队老师打来的,说你们班的学生聚在一起,好像有事。电话里说得很含糊,因为打电话的老师也吃不准。我们都要班主任赶紧过去看看,班主任走了没几步,我也站起来说:我也跟去看看。到了现场,除了几个学生站在那里,一片安宁,看不出有什么事。我们叫住几个学生问情况,都说没什么,大家准备去爬山,然后就离开了,刚才那个男生也在场。看着学生离开,我总觉得有问题,我赶紧对同事说:把那个男生扣下来,再问一问。这时,校长带着德育处的老师也赶了过来。男生对我们的询问依然是矢口否认,说真的什么事也没有,态度非常诚恳。看看问不出什么,就准备就不穿校服的问题教育他几句然后放行。我在旁边怎么看怎么不对劲,于是开始问他:

“脖子上的红印子怎么回事?”

“爬山时树枝划的……”

“身上的泥哪里来的?”

“刚才爬山时不小心摔了一跤……”

“摔了一跤怎么摔出鞋印子来了?”

“……”(无法回答)

teniu.cc范文网[CHAZIDIAN.COM]

“已经打过了吧?和谁?在哪里打的?”

学生无奈,说了刚才确实打过架了。再问:

“刚才是不是去喊人的?吃亏了,心里不服气是吧?一定要把面子找回来,对吧?”

“……”

突破口打开,迅速问明情况,展开工作,事态得到控制。你说校长的感觉灵不灵?这是多年从事德育工作练就的本领,能透过现象看见本质,从孩子的一个细微的举动能窥见他的潜台词。

故事还没说完。我们在现场立即对其进行教育,校长亲自谈话,一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再告诫此事到此为止,绝不能因为心理不平衡,继续寻衅报复,把事情扩大化了。

那个男生态度依然诚恳,对校长的话频频点头称是,并保证绝不会再惹事,一切到此为止。谈了很长时间,又吩咐班主任继续教育并注意观察,众人散去。

我总感觉事情没完,对那个男生的班主任说:今天要注意他,不要让他离开你的视线。这事没这么简单,他虽然答应校长了,但是明天他一定还会招集人马杀过去,要控制住他。

后来发生的事很简单,那个男生用电话招集了一些人,和对方约好了时间地点,第二天再次开战,规模超过第一次。结果,当然是那个男生受到了校纪的严惩。但是,有一件事我不知道,那就是班主任在第二天有没有或者说怎么做那个男生的工作的,因为不在一个办公室,所以我无从知晓。有的事班主任是无法控制的,但是我们能控制到哪里步,就应该尽最大可能控制局势,比如,如果明确感觉到那个男孩有事,在第二天就一定要和他寸步不离,把他扣在办公室,和家长联系好,放学让家长来接,如此一直坚持到学生的情绪彻底平静。如果再有什么事,那也是天灾人祸了。过去我班上一个男生,因为无故被人殴打,尽管做了大量工作,处理了当事人,他也保证不再继续追究,但是我仍然不放心,那天晚上,我想想不对劲,一直用手机保持和他的联系,不让他的情绪再次反复,同时我吩咐家长放孩子两天假,看住他,不让他到学校来,因为他一旦回到班上,听到同学刺激性的语言,会再次心理失衡,难保不做出冲动的事,等到他完全平静下来,他权衡利弊,理智终于战胜了愤怒,才没有后续的行动。这是题外的话了。

回到主题,我觉得感觉是可以培养的。产生感觉的前提是反思与观察。洞察力是优秀班主任的基本素质之一。对事情的发生要有预见性、对事情的发展要有预知性、对事情的结局要有预测性。(班主任工作 www.teniu.cc)反思就是回顾已经发生过的事情,看看还有哪些细节是事前没有注意到的,还有那些迹象表明事情会发生,还有那些措施是可以早一点采取的,这样,以后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就知道如何应对了。吃一堑长一智,感觉就是这样慢慢培养起来的。所以,反思并非事后诸葛亮,而是为今后的问题处理积累经验。勤于观察,练就我们一双火眼金睛,不放过任何可疑的蛛丝马迹。

第六感觉并非捕风捉影、无中生有,任何感觉的产生都有它的道理,虽然我们当时可能无法说清楚缘由,但是多留个心眼总不是坏事。这种感觉曾经多次让我果断采取行动,将危机提前化解,故事很多,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我总的看法就是不要忽视了一些看似无意义的细节。所以,我经常对学生的行为有一定的预见性,别人感觉很紧张的事,我往往认为没那么严重;而别人认为无所谓的事,我却往往如临大敌,一点也不敢大意。我经常会有逆向思维:危险总是在大家不在意的时候发生,而大家都很重视,往往就不会有问题。最后我们再分析一个典型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9月1日,新学期开学报到,某中学校长在给全校师生开会时,初三学生小伟在下面看Mp4,被班主任王老师发现,予以批评。第二天的自习课,小伟再次拿出Mp4看,王老师遂将Mp4暂扣并让小伟通知家长。此后小伟曾四次向老师请求归还Mp4,但老师没有同意。放学后小伟在家看书,并无异常。但晚上小伟的父亲回来后发现孩子不在家,以为他出去玩了,并没有在意。晚上九点半小伟仍未回家,这时小伟父亲发现了儿子写的一封信,居然是一封遗书,上面写着:

“……我永远是最倒楣的,今天我看了Mp4,其实我很想坦白,但是您的严厉和不近人情又怎么给我机会?老师发现后就拿我开刀,我无话可说也无颜面。如果您知道了这事,我就是生不如死,还不如解脱。电子书给了我慰藉,也使我越来越脆弱,我的愧疚使我想活下去努力回报你们,但是老师步步逼着我去寻找快乐的源泉。”

小伟平时学习成绩优秀,为人开朗、活泼,几乎年年都是三好学生,还获得过学校奖学金。他乐于帮助同学,做了不少社会工作,深得同学信任,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是,小伟这学期一开学像变了一个人,由开朗活泼变得沉默了。小伟多次说,看Mp4上的言情电子小说很是开心、过瘾,假期每天都如饥似渴地看。

小伟在遗书中写到:“爸爸妈妈,我实在是无脸见你们了,你们对我的希望如此之大,而我却无法回报给你们,失望注定要大。我在这个暑假里没有事做,便下了些电子书看,没想到一看就上瘾,每天每夜都要看,越看越是开心、过瘾。知道为什么吗?在学校老师只看上了我的学习好,有点能力,对我很严格。我的职务多,私事也很多,复习、看书秩序全乱了,老师就说我办事不力,同学之间关系越来越陌生……”

小伟父母认为校方,特别是班主任对这起悲剧的发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该校的校长则认为:事件不单单是由Mp4引起的。按规定老师有权暂时收下学生的东西。小伟上课间偷看Mp4被暂扣,是老师出于对何伟同学的关心,希望他好好学习,不要分心,老师的处理没错。老师已经让小伟通知其父母到学校来,所以在这件事的处理上学校并无责任也无过错。

这就是前不久起轰动全国的因Mp4被扣导致初三学生自杀事件。从事件的前半段来看,表面上似乎正如该校校长所说,老师的行为没有不当之处,孩子想不开自杀是不可预见的。但是我们分析一下,这起悲剧发生前是不是一点征兆都没有?如果有,那么为什么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没有注意到呢?

首先,小伟犯错误之前实际上有很多迹象表明他的内心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他在情感方面的需求从电子书上得到了慰藉。一个在别人眼里优秀的学生却迷上了电子言情小说,这种冲突已经让他的内心失衡,他觉得自己已经不优秀了,一旦犯了错,老师和家长都会否定自己。所以,虽说悲剧是因Mp4被没收引发,但在此之前,他已经对自己失望甚至绝望了。

其次,小伟的Mp4被收走之后,情绪是有变化的,比如他不停地去找老师要,目的就是想让自己看Mp4的这种“不好”的行为从老师心中消失,因为他是优等生,不想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而老师并没有注意到小伟内心的焦虑。小伟也怕家长知道这件事,再有,他的Mp4是借同学的,他也不想让同学因此受到连累。讲一句事后诸葛亮的话——如果老师把Mp4还给小伟了,就不会发生后面的事。虽然任何人都不会有先知先觉,这种事确实有不确定性,但我们的观察是不是还应该更细致一点?思想工作还要更积极跟进一点?班主任显然对这件事的后果估计不足,一方面可能是经验问题,另一方面小伟一贯的优秀也让老师失去了警惕。

再次,班主任的行为虽无明显过错,但是从教育的细节上讲,也存在着“观察不力”的问题,他没有注意到学生行为和心理上的细微变化,也没有及时采取行动,导致最佳挽救时机丧失。前一天发生的事已经足以引起班主任的重视——如果有一样东西比校长的讲话还重要,那我们一定要去思考,这是什么?它的诱惑力大到可以让小伟无视校长和学校的纪律,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原因。可惜的是,第一天班主任并没有行动,第二天在收掉小伟Mp4之后也没有进行教育,只是用了孩子们最怕的一招杀手锏——请家长,这就有些过于简单了。从结果来看,这是导致小伟离家出走的最重要的原因,当然也就是导致最后悲剧的诱因之一。小伟反复来索回Mp4,每一次都是一次教育机会,但是都被浪费掉了。

小伟索要Mp4未果,他带着“请家长”的任务回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教师可能因工作忙而忽视了,如果能早一点和家长取得联系,家长已经了解情况并进行教育了,小伟就没有机会做内心的挣扎或做出那个付出生命代价的决定了。一个十五岁的孩子心智毕竟没有完全成熟,在没有人的疏导情况下完全可能走向极端。此前只要有任何亲近的人(父母、同学或老师)开导他一下,悲剧完全可以避免,遗憾的是,没有人这样做。

最后,小伟离家出走后,学校采取的行动是比较积极的,但是已经回天乏术,处理这种事情的最好方法就是将它消灭在萌芽中,一旦出了问题后教师就显得很被动了。如果还想补充一点,那就是如果寻找的力度再大一点可能会好些,因为从离家出走到自杀,有19天的间隔,如果发动全部力量在此期间能找到小伟,当然也就阻止了悲剧发生。

事实上,我认为,一个动不动就离家出走的孩子不会做出轻生的举动,因为这已经成为他排遣心中烦恼、让情绪得以宣泄和平复的手段;而小伟这种一贯优秀的学生一旦出走,问题就十分严重了,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因为这是反常的举动。任何反常的举动背后都可能隐藏着更大的危机。小伟出走前的一些举动就很反常,但是因为不太“出格”而被忽视,如果小伟在办公室大吵大闹,引起老师注意,反而倒救了他。

很多偶然、巧合促成了最后悲剧的发生,如果我们能在任何一个“偶然”的环节稍加留意,事情都有可能向好的方向发展。班主任不应忽视学生的反常举动。学生任何“不对劲”的表现都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所以,我们就要从注意观察学生的异常举动开始,培养自己的教育感觉。

第二篇: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

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

(一):课前准备

德育 202_-09-17 02:33:19 阅读1723 评论50字号:大中小 订阅

我们往往会把班主任工作想象得很难很烦,大量的教师不愿意做班主任。带班其实并不像传说中的那样痛苦,当然,大家都说做班主任是要有智慧的,其实所谓的“智慧”,只是要去多观察、多动动脑筋、多去想一些办法——一句话,只要把心思放在班上,自然会有很多奇思妙想,自然会走进学生心灵,再加上勤快点,就差不多了。并非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我现在就在做班主任,每天也在重复着那些琐碎的工作。

班主任工作中也经常会有不得要领的问题,比如在课堂教学秩序管理中。按理,课堂教学应该是任课老师的事,班主任不用多插手,但是每个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每个班学生的素质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协助任课教师管理课堂也就成了班主任的工作之——做甩手掌柜,那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班上的教学秩序如果混乱了,班主任是脱不了干系的,人家只会说“某某班很乱”,这个“某某”就是班主任的名字,而不说几年级几班,也不会追究是哪一个老师教的这门课。这是班主任的宿命,当一天班主任就要承担一天。班级的教学秩序好了,任课教师上课轻松,学生受益,班主任的口碑就好,皆大欢喜。

班主任如何可以轻松一点,不至于那么累呢?那就要想办法。动了脑筋了,身体就可以轻松点,不爱动脑筋,身体就要受累。既不爱动脑筋又不想身体受累,那就还是别干了。消耗精力体力,有个规律,要么先苦后甜,要么先甜后苦。先期大量投入,后期坐享成果;开始偷懒,班级养成坏习惯了,后面就跟着受罪。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带班,把班级越带越顺,越带越轻松,有人越带班级越乱的原因。

班主任的精力是有限的,合理分配是非常重要的。这里面如果说有什么诀窍的话,可以用两句话来描述,第一句:“举重若轻、举轻若重”;第二句:“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两句话有一点关联。我曾经在给一些学校班主任做培训的时候讲过这里面的辩证关系,当然我的理解不一定都对,只能说是一家之言,听的时候还要注意甄别。比如我说:男孩子打架是轻(哪一个男孩在长大的过程中没有打过架?),向教室地面乱吐瓜子壳是重(参见我学生写的《他从雨中来》)。扭转一个人的思想是重,得慢慢来,出现了反复和退步没关系,看

淡一点,工作照做,心态放轻松一点;改变一个小小的坏习惯是轻,但是一个“小恶”能蔓延影响班级风气,必须花大力气来抓。什么事都管,会把人搞得很累,结果你会发现事情千头万绪,相当没有成就感。你想啊,教育是一个大问题,方方面面,各个环节,不是你一个班主任能搞定的,即使班主任再能干,力量也是有限的。所以,伤其十指,没有效果,还把自己的心态搞坏了。如果从一团乱麻中梳理一下抽出其中一根比较主要的,花上大部分的精力去好好处理,解决一个是一个,则情况就不同了,既能看到效果,又有了成就感。所以有一次在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专访时我说了一句:放弃该放弃的、拯救能拯救的。记者笑:前半句不能发。我说:那就把下半句记下吧。但是不管话怎么说,“断其一指”,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是我们带班的原则之一—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打仗。这是毛主席教导我们的,该记住。那么,什么是最重要的?没有。教育无小事,都重要。只有最先要解决的、最有把握解决的,没有最重要的。还是举前面说到的例子,课堂教学秩序。我们都有一个感觉,就是有时候一节课上得很顺,而同样的班级有时一节课上下来感觉又很糟糕,像是间歇性的,说不清楚原因。同样的学生、一样的认真备课,为什么学生的表现会起伏不定?我们不否认人的情绪是会波动的,那就要研究好的策略去以不变应万变。

一节课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课前准备的两分钟。课前准备好了,老师一走进课堂,神清气爽,烦恼皆消,马上进入状态,把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课前准备一团糟,老师先要花力气整顿秩序,声音高八度把下面的躁动压下去,到正式讲课,热情已经消去大半,接下来就就很难充分发挥。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话丝毫不假。明白了这个道理,班主任就应该知道力气往哪里使了。不要小看这两分钟,意义很大啊。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很多人已经没有了课前准备的概念,至少我进过的班级,很多情况下都是乱糟糟的。

我理想中的班级,应该是上课前打了预备铃,学生就迅速地坐到自己的座位上,书本等物品已经摆好,安静地等待着老师来上课,而此时的讲台和黑板都已经是擦得很干净了。这不仅是规矩,更是对人的尊重,最重要的,这一环节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学生的心不定,难以进入状态,课堂效率就低。

就这么一件小事,班主任要当做一件大事来抓,还不容易抓好。多年以前,我曾经为课前准备用了整整一个学期来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还是在一个比较好的班。我的要求就

是上面写的,为了督促大家做好课前准备,我请负责任的班干部一打预备铃就立即上岗执勤,劝诫那些忘乎所以的孩子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我本以为学生的素质还比较好,而且这件事本身不难,应该很容易做到,事实上结果真出乎我意料,困难重重。由此可见,一个好习惯的养成绝非易事,但一经养成,就可以长期发挥它的作用。一开始根本贯彻不下去,学生不买班干部的账,打了预备铃还是和以前一样,原来在说话的还在说话,原来站着的还站着,在他们心目中,打预备铃不算上课,打上课铃还不算上课,老师进课堂了还不算上课,甚至老师喊了“上课!”口令也还不算上课。那么什么算上课?老师板起脸来整顿课堂纪律时,才意识到已经上课了,声音才逐渐小了下去。老师刚刚开口讲课,那边再来个迟到的,一声“报告”把老师的话头打断,如此反复几次,一节课已经过去五分钟了。

我意识到,想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从整治这个顽症开始。为了帮助班干部和任课教师把好课前准备这一关,我得扶上马,还得送一程,自己要辛苦一下,每次上课前,我都当做是自己去上课,到教室门口出现一下,提醒学生此时应该做什么。根据学生的整体素质,养成这个习惯要花去几个星期乃至几个月的时间不等,但是一旦上了规矩,大家养成习惯了,就不必再为这种事烦恼了。从长远的角度看,这个精力花得值!先苦后甜。

班主任要有服务意识,为任课教师、为学生提供很好的服务,这并不有损班主任的尊严。正如我在以前写过的,班主任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幸福,也要让任课教师感到幸福,让他们愿意来上你班的课,愿意为学生多付出一点,人都是有感情的。有的任课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并不是很强,遇到调皮的学生、纪律不好的班级,有一种很无助的感觉,学生又是很势利的,欺软怕硬,老师就特别希望班主任在这样的时候能帮他一把,这种帮助就像雪中送炭,远比教师节时送个花或者小礼物重要得多。班主任要掌握不同任课教师的能力和心理,及时地予以协助。帮人就是帮己,最终受益的,还是你的班级和你自己。

我历经这么多年、教过那么多班级,确实看到有的班主任,特别是一些差乱班的班主任,课前基本不到班级来,可能是自己也不想看到那些不好的现象吧,可以理解,但是如此一来,班级就会越来越差下去、乱下去。反过来说,扭转风气也是简单的,只要你班主任在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学生面前,大胆地管理,坚持下去,一定会成功。可惜,我只能当一个班的班主任,所以我经常感慨:这个班要是我来带,半个学期我就让它变样!(我实在想不出来还有哪个班级比我的六班更难带)

最后再提醒一句,班主任千万不要在课前准备时到教室去发通知、讲事情、收东西,一通话讲完了,抬腿走人,把一个骚动的课堂甩给任课教师,如果这样你还不如不到教室来。所以,即使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布置,拜托,到快下课时等在教室外,等任课教师上完课走出课堂,你再进去,随便你怎么说,此时即使学生闹翻了天,也不会影响课堂教学了。

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

(二):巧打时间差

德育 202_-12-12 16:37:00 阅读1019 评论12字号:大中小 订阅

我是个比较偷懒的人,做班主任这么多年,虽然自认为还算敬业,但是绝不属于老黄牛。总体来说,我还是比较贪玩的,所以,很多人认为我没有资格成为优秀班主任,因为他们总觉得我投入不够——一个感觉上的误会导致我永远被排除在优秀教师之外。我觉得自己挺冤的,工作没少做,怎么给人感觉不务正业。这里面有个原因,我的工作时间和其他人有些不一样,外松内紧。

智慧地做班主任,就是要学会把握关键的时间点,即管理上的盲点。大家(当然包括学生)都在忙的时候你可以休息,等大家都休息放松了,管理就出现真空了,这时就是你班主任该上场的时候了。学生一起在上课,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学校的管理中确实有盲区,学生容易出问题,管理的真空时间就是班主任要填补的。所以,你要在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别人都大意的时候提高警惕。很多中学都搞坐班制,这实在是一个低能的做法,为了防止一部分不自觉的老师溜号,让所有的老师都整齐地坐在办公室。这不是做教育,这是在生产产品。以我个人体会,在办公室的工作效率极低,且效率和人数成反比。大家都坐在那里,只要一个人起个头,大家都参与进来,闲谈扯淡,从服装到饮食,从股票到房价,一个话题议论完,不多少时间又换一个。我这个人,实在不适合坐班,所以,过去无聊时,就经常在办公室玩,上上网,玩玩游戏。这闲谈没关系,上网也无妨,玩游戏就会被认为不务正业,而且是纪律所不允许的,话说重一点,就是师德问题。实在没办法,坐在那里,就干不成事——效率高也有效率高的苦恼。如果我做校长,一定会给每个教师一定的自由时空,原则是工作干好,不出问题。其实关键不在于每天工作多长时间,而在于工作时间时间分配在哪里,同样是每天工作十个小时(我是指班主任在学校的时间,应该差不多吧),除了上课,分在办公室里的时间有一半就够了,其余时间应该去看书、去写东西、去家访、去和学生闲谈、去考察学生活动的场所。多么希望有这样的政策啊。

班主任的工作时间应该和学生的作息时间有交叉,如果学生上课,你上班,学生下课,你下班,那么你怎么有时间和学生相处做你的教育工作呢?如果学生上课,你上班,学生下课,你还在上班,那你就是老黄牛,是劳模。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劳模的,想偷懒的办法就是:学生上课,你处理自己的事;等学生下课,别的老师都休息的时候,你来了。所以,班主任应该在课间经常到教室去,不仅仅是检查,更要和学生闲谈,时间不长,但是这样的交流会让学生和你很容易接近。

我们学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是走读的,管理上的难度比较大。在很多年前,我做了一件事。当时中午放学后学生是没有人管的,可以在教室休息也可以不回学校。本来,午休时间在校园里散散步、晒晒太阳或自由地读一点书,应该是一件很美好的事,也是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是,这要看学校的氛围。如果中午时间学生在校园里追打哄闹、奔走呼号,闹得鸡犬不宁,或藏身于校园周边的网吧、游走于大街小巷公园,抽烟、谈恋爱,那就大煞风景了。当时我发现中午时间学校出现了管理真空,心想,这个环节不抓住,万一出了什么问题,麻烦就大了。平时我可以偷懒,但是在关键的时间点上偷懒是会出问题的。好吧,别人不管,我把中午的时间管起来。我把中午不回家吃饭的同学统计好,要求他们中午在规定时间内回到教室,午休或自习或自由阅读,我来值班。其实我知道把学生这样管起来也有不好的地方,但是反复权衡利弊,还是决定这样做了。这一举措自然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中午两个多小时那么多孩子属于三不管的失控状态,最不放心的就是家长了。那时,学校对中午的管理没有要求,每到中午,我就抱着一堆本子或书,到教室和学生在一起,他们做他们的事,我做我的事。当时,别的班孩子很自由,到处乱跑,想在哪里就在哪里,只有我们班的学生,都回到教室午休,因为独特,也就成了一道风景线。每每有别的班的同学或老师从我们教室外走过,看到我的班级井然有序的样子,不知道是庆幸还是羡慕。我也没多想,就这样一直坚持做了,效果很好。

我也知道,成天把学生关在教室并不是什么好办法,作为一种调和,我的学生可以在中午时间自由地做一些事,看他们喜欢的读物,只要不影响其他人休息,我不干涉。当然,最好能睡一会儿,以免下午上课打瞌睡。学生开始不太习惯,因为他们觉得中午这段时间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不要人管。但是一段时间之后,他们逐渐适应并发现了午休的好处。在个性与统一的问题上,这次我站到了“统一”这边,其最大的理由就是不想出现管理的真空,这是符合国情、校情、学情的。如果学生的业余时间都能得到很好的安排,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我们做班主任的就可以省去不少精力,但是,放眼望去,现在的学生能干什么?不是去网吧就是闲逛,这一闲,就容易无事生非。学生的很多偶发事件,都是在我们管理真空时出现的。后来,有些班级的班主任开始效仿我的做法了,中午值班是自愿的,没有任何报酬,所以愿意做的就做,不愿意的也没人强制。再后来,学校也发现了中午这段真空时间,正式出台政策,搞午间管理,排上值班教师,还发给值班教师一点费用。然后,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开始搞午间管理。最后,所有的学校都搞了午间管理,我倒反而觉得有点别扭了,为什么要一刀切呢?我之所以这样做,是觉得有必要,而且我愿意,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学校所有的人都需要呢?当然,这是题外的话了。

说这个案例,不是说午间管理有多重要,只是想说明一个道理:班主任就是要学会发现管理上的盲区、盲点(时间点或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不能疏忽大意,更不能视而不见。

第三篇: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一):课前准备

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

(一):课前准备

我们往往会把班主任工作想象得很难很烦,大量的教师不愿意做班主任。带班其实并不像传说中的那样痛苦,当然,大家都说做班主任是要有智慧的,其实所谓的“智慧”,只是要去多观察、多动动脑筋、多去想一些办法——一句话,只要把心思放在班上,自然会有很多奇思妙想,自然会走进学生心灵,再加上勤快点,就差不多了。并非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我现在就在做班主任,每天也在重复着那些琐碎的工作。

班主任工作中也经常会有不得要领的问题,比如在课堂教学秩序管理中。按理,课堂教学应该是任课老师的事,班主任不用多插手,但是每个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每个班学生的素质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协助任课教师管理课堂也就成了班主任的工作之——做甩手掌柜,那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班上的教学秩序如果混乱了,班主任是脱不了干系的,人家只会说“某某班很乱”,这个“某某”就是班主任的名字,而不说几年级几班,也不会追究是哪一个老师教的这门课。这是班主任的宿命,当一天班主任就要承担一天。班级的教学秩序好了,任课教师上课轻松,学生受益,班主任的口碑就好,皆大欢喜。

班主任如何可以轻松一点,不至于那么累呢?那就要想办法。动了脑筋了,身体就可以轻松点,不爱动脑筋,身体就要受累。既不爱动脑筋又不想身体受累,那就还是别干了。消耗精力体力,有个规律,要么先苦后甜,要么先甜后苦。先期大量投入,后期坐享成果;开始偷懒,班级养成坏习惯了,后面就跟着受罪。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带班,把班级越带越顺,越带越轻松,有人越带班级越乱的原因。

班主任的精力是有限的,合理分配是非常重要的。这里面如果说有什么诀窍的话,可以用两句话来描述,第一句:“举重若轻、举轻若重”;第二句:“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两句话有一点关联。我曾经在给一些学校班主任做培训的时候讲过这里面的辩证关系,当然我的理解不一定都对,只能说是一家之言,听的时候还要注意甄别。比如我说:男孩子打架是轻(哪一个男孩在长大的过程中没有打过架?),向教室地面乱吐瓜子壳是重(参见我学生写的《他从雨中来》)。扭转一个人的思想是重,得慢慢来,出现了反复和退步没关系,看淡一点,工作照做,心态放轻松一点;改变一个小小的坏习惯是轻,但是一个“小恶”能蔓延影响班级风气,必须花大力气来抓。什么事都管,会把人搞得很累,结果你会发现事情千头万绪,相当没有成就感。你想啊,教育是一个大问题,方方面面,各个环节,不是你一个班主任能搞定的,即使班主任再能干,力量也是有限的。所以,伤其十指,没有效果,还把自己的心态搞坏了。如果从一团乱麻中梳理一下抽出其中一根比较主要的,花上大部分的精力去好好处理,解决一个是一个,则情况就不同了,既能看到效果,又有了成就感。所以有一次在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专访时我说了一句:放弃该放弃的、拯救能拯救的。记者笑:前半句不能发。我说:那就把下半句记下吧。但是不管话怎么说,“断其一指”,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是我们带班的原则之一—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打仗。这是毛主席教导我们的,该记住。

那么,什么是最重要的?没有。教育无小事,都重要。只有最先要解决的、最有把握解决的,没有最重要的。还是举前面说到的例子,课堂教学秩序。我们都有一个感觉,就是有时候一节课上得很顺,而同样的班级有时一节课上下来感觉又很糟糕,像是间歇性的,说不清楚原因。(班主任工作 www.teniu.cc)同样的学生、一样的认真备课,为什么学生的表现会起伏不定?我们不否认人的情绪是会波动的,那就要研究好的策略去以不变应万变。

一节课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课前准备的两分钟。课前准备好了,老师一走进课堂,神清气爽,烦恼皆消,马上进入状态,把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课前准备一团糟,老师先要花力气整顿秩序,声音高八度把下面的躁动压下去,到正式讲课,热情已经消去大半,接下来就就很难充分发挥。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话丝毫不假。明白了这个道理,班主任就应该知道力气往哪里使了。不要小看这两分钟,意义很大啊。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很多人已经没有了课前准备的概念,至少我进过的班级,很多情况下都是乱糟糟的。

我理想中的班级,应该是上课前打了预备铃,学生就迅速地坐到自己的座位上,书本等物品已经摆好,安静地等待着老师来上课,而此时的讲台和黑板都已经是擦得很干净了。这不仅是规矩,更是对人的尊重,最重要的,这一环节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学生的心不定,难以进入状态,课堂效率就低。

就这么一件小事,班主任要当做一件大事来抓,还不容易抓好。多年以前,我曾经为课前准备用了整整一个学期来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还是在一个比较好的班。我的要求就是上面写的,为了督促大家做好课前准备,我请负责任的班干部一打预备铃就立即上岗执勤,劝诫那些忘乎所以的孩子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我本以为学生的素质还比较好,而且这件事本身不难,应该很容易做到,事实上结果真出乎我意料,困难重重。由此可见,一个好习惯的养成绝非易事,但一经养成,就可以长期发挥它的作用。一开始根本贯彻不下去,学生不买班干部的账,打了预备铃还是和以前一样,原来在说话的还在说话,原来站着的还站着,在他们心目中,打预备铃不算上课,打上课铃还不算上课,老师进课堂了还不算上课,甚至老师喊了“上课!”口令也还不算上课。那么什么算上课?老师板起脸来整顿课堂纪律时,才意识到已经上课了,声音才逐渐小了下去。老师刚刚开口讲课,那边再来个迟到的,一声“报告”把老师的话头打断,如此反复几次,一节课已经过去五分钟了。

teniu.cc范文网[CHAZIDIAN.COM]

我意识到,想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从整治这个顽症开始。为了帮助班干部和任课教师把好课前准备这一关,我得扶上马,还得送一程,自己要辛苦一下,每次上课前,我都当做是自己去上课,到教室门口出现一下,提醒学生此时应该做什么。根据学生的整体素质,养成这个习惯要花去几个星期乃至几个月的时间不等,但是一旦上了规矩,大家养成习惯了,就不必再为这种事烦恼了。从长远的角度看,这个精力花得值!先苦后甜。

班主任要有服务意识,为任课教师、为学生提供很好的服务,这并不有损班主任的尊严。正如我在以前写过的,班主任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幸福,也要让任课教师感到幸福,让他们愿意来上你班的课,愿意为学生多付出一点,人都是有感情的。有的任课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并不是很强,遇到调皮的学生、纪律不好的班级,有一种很无助的感觉,学生又是很势利的,欺软怕硬,老师就特别希望班主任在这样的时候能帮他一把,这种帮助就像雪中送炭,远比教师节时送个花或者小礼物重要得多。班主任要掌握不同任课教师的能力和心理,及时地予以协助。帮人就是帮己,最终受益的,还是你的班级和你自己。

我历经这么多年、教过那么多班级,确实看到有的班主任,特别是一些差乱班的班主任,课前基本不到班级来,可能是自己也不想看到那些不好的现象吧,可以理解,但是如此一来,班级就会越来越差下去、乱下去。反过来说,扭转风气也是简单的,只要你班主任在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学生面前,大胆地管理,坚持下去,一定会成功。可惜,我只能当一个班的班主任,所以我经常感慨:这个班要是我来带,半个学期我就让它变样!(我实在想不出来还有哪个班级比我的六班更难带)

最后再提醒一句,班主任千万不要在课前准备时到教室去发通知、讲事情、收东西,一通话讲完了,抬腿走人,把一个骚动的课堂甩给任课教师,如果这样你还不如不到教室来。所以,即使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布置,拜托,到快下课时等在教室外,等任课教师上完课走出课堂,你再进去,随便你怎么说,此时即使学生闹翻了天,也不会影响课堂教学了。

第四篇: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十一)教育的契机

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

(十一)教育的契机

做教育是需要等待的。等待什么?一个是等待孩子们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多小时候不明白的道理自然就明白了,懂事了。所以,有时候看上去老师并没有教给他们什么或刻意地去影响他们,他们也自然就会了,其实老师的影响始终都在,只是没有显现出来,有时就连学生本人,也不一定意识得到。正如我们有时看到孩子的举动很奇怪,说我没教过你你怎么就会呢?孩子的回答通常是:我也不知道从哪儿学来的,反正就是会了……

另一个等待,就是等待一个最佳的教育机会。教育的契机有时候是需要耐心等待的。前一段时间一直在讨论一个老话题:德育的实效性。因为这个问题始终在困扰着教育工作者。我们会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在学生身上投入的教育精力都打了水漂,学生要么徘徊不前,要么反复无常,要么甚至在你的教育之下反而在退步。如果用物理学的概念来解释什么是高效的德育工作,那就是我们的教育要和孩子成长的需要形成“共振”。如荡秋千,你用的力和秋千摆动的节奏吻合,秋千就会很快荡得很高;如果你用的力和秋千的运动方向不一致,结果是什么大家都明白。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教育的效果很好而用同样的方法有时候却根本没有效果的原因。教育是很复杂的工程,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太多了,不是靠教师一个人的力量就能改变多少的。我们能否在平时大量“无效”的教育基础之上,抓住学生成长中的关键点,促成他的飞跃?这是很考验教师的耐心和智慧的。

等待并非消极地守株待兔,而是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时刻注意学生情绪、心理的变化,等到那个机会来临时,不惜工本也要把难关攻克下来。捕捉和把握机会的能力很重要,就像球星,他的过人之处就是总能在最合适的时间出现在最合适的地点,完成决定成败的关键一击。

衡量一个班主任业务能力高低的标志之一就是看他能不能发现或制造出教育的契机。机会其实是无时不有的,只是我们经常没有注意,如果我们能经常琢磨它,就一定能练就这种洞察力。以下我们做一点简单地分析。

教育的契机何时出现?在我看来,有三大类情况:一个是利用常规的活动发掘德育的内涵,及时地进行教育。任何官方组织的重要活动或班级的集体活动都是很好的德育题材,即使打扫卫生也有深入挖掘的余地。但我们发现,越是正规组织的活动,学生的关注程度和参与热情就越差,这里的原因有两点:一个是活动是自上而下的,并非来自学生自发的要求,或者即使学生有需求也因为是官方组织的,学生因逆反心理而不合作;二是我们的教育形式过于老套、手段过于陈旧,就那么三板斧,学生都能背下来了。低年级学生的因为新鲜,还当回事,在学校时间长了,看到每年都是那一套,谁还会感兴趣?走形式、走过场,是德育工作实效性差的最大原因。以上两个原因是互相有联系的。我们经常怪现在的学生听不进正面教育,搞不懂他们真正对什么感兴趣?其实我们也可以反思,如果你是学生,你愿意每次都听那些陈芝麻烂谷子吗?内容是正面的,但是再好的内容也要学生愿意接受才会有效果。我们把学校每年的教育活动梳理一下就会发现,重大的节日、纪念日(比如六一、五

四、国庆、元旦、教师节、青年志愿者日),常规的活动(比如春秋游、运动会、家长会、黑板报、大扫除)从组织到形式基本上都是千篇一律的,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是最没有创意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当然也是没有多少效果的,甚至还有反效果。学生在这种毫无生气毫无新意的活动中变得麻木而厌恶。这样,我们就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教育机会。改变这种状况的办法就是在传统的活动中寻找新的突破,把自上而下的发动变成自下而上的推动,具体的方法多种多样,在这里不能一一列举,总之思路要变,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班级,学校只提供统一的时间、地点,方案各个班级自己拿,然后组织评比,给好的方案发奖,这不就比自己辛辛苦苦为学生设计方案学生还不领情好得多吗?很多事情,换个思路,来个逆向思维其实就变复杂为简单了。在我的教育实践中,这类活动比较典型的如《我带学生做生意》系列、排练运动会入场式,等等,都是依托学校的大活动搞出自己特色的真实案例。我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过,优秀班主任的素质之一就体现在能挖掘活动的德育内涵上,如同一个精明的商家能从日常生活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敏锐地嗅出商机。

常规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在集体活动中每个人得到的收获是不同的,而第二种情况的针对性就更强一些,那就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的组织引导下开展的活动,比如我曾经带学生开展的户外拓展训练、毕业旅行等,这类活动方式很灵活,首先是学生自己喜爱的,当然效果比较好。

我主要想讲的是第三类:针对学生个体的教育机会。我们都知道这样的现象:如果你的力不用在点子上,即使很用心用力地去做教育,效果也是很有限的。教育不是靠使蛮力的,不是说时间、精力投入进去马上就能见到效果的。(班主任工作 www.teniu.cc)反过来说,如果你的付出没有回报,你会怎样?是就此放弃,还是再坚持一下,还是再思考一下策略是否得当?我觉得后两者才是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放弃就意味着前功尽弃。当我们的教育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时,我们得去想想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们投入的精力是否帮了倒忙?因为明摆着有时你越教育他,他越反感你。我认为关键不在我们说什么话,而是在说话的时机上。那么,我们怎么去发现教育的契机呢?

首先,打个比方,如果给你一个任务,要你在一面墙上开一个洞,你会怎样做才最省劲?当然是先把墙面仔细敲打一遍,找到有空洞的地方然后再动手。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也是这样,你要首先研究了解学生,找到他最关心在意的地方予以突破。所以,不要盲目动手,教育之前先调研,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医学上有个方法,叫“试探性”治疗,意思是在我们不明确或暂时无法查出病员的病因时,先根据初步的推断用一些方法试着治疗一下,如果哪种方法见效,就选择这种方法继续治疗,同时可以借此从反向找到病因。我们可以通过看似漫无目的的闲聊去了解学生真正需要帮助的地方,就像你用锤子敲打墙面听声音一样,找对了地方再下功夫。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开口说话,不是你去训导他,一定要隐藏你的真实目的,闲谈就是闲谈,要让学生放下心理戒备,在不知不觉中被你引出真心话来。

其次,从机会的偶然性上讲,学生遭遇重大事件就是一个难得的教育契机,千载难逢,千万不要让它溜掉了!智慧的班主任总能抓住这样的良机,也善于把坏事变成好事。比如学生打架了,而且比较严重,你的第一反应是:“机会来了!”而不是:“糟了,又出事了!”,因为事情已经发生,抱怨除了把自己心态搞坏之外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了,此时应该抓住机会,用学生亲身经历的事件来教育他,比空洞的说教有用得多。在学校里处分学生算是最高规格的处罚了,处分之前要教育,不能光宣布处分就完事了,那除了让学生沮丧和记恨之外就没有更多积极的意义了。处分之后更要加强教育,因为有“撤销处分”这个现实的目标,这是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上让你始终把握着教育的主动权。我曾经把班上被处分的学生组织成一个小组,选一个组长,让他们定期开会,定期写思想汇报,定期征求各科老师的意见,做好事加分,做坏事减分,可以用做好事来抵消做坏事的恶劣影响,表现好提前撤销处分,表现不好延期,想撤销前先写申请,一次不行来两次,设定目标去完成……不断花样翻新,轮番轰炸,让他们眼花缭乱,个个被制得服服帖帖。学生的家庭状况、个人情感问题,这些看似“棘手”的问题,其实都是教育的良机。学生在遭遇重大事件时,最需要真诚的关心和帮助,此时他的内心有强烈的依靠感,雪中送炭好过锦上添花,在他们最矛盾、最难过、最孤独的时候,就是你乘虚而入开展教育工作的时候,此时的教育效果可以最大化。

有时,教育的契机在纠结中闪现。钓鱼时,如果一条大鱼咬钩,此时硬拉反而容易将弦崩断,正确的方法是拉一拉、放一放,反复地收线放线,一张一弛,时松时紧,在反复地拉锯中等待最后收获的良机,而最后收线的时候,一定是鱼精疲力竭之时,这种精疲力竭不仅是体力上的,更是心理上的。实战经验告诉我们,当学生反抗力气最大的时候,硬碰硬的教育不仅费力,而且效果极差,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和经验,完全可以和学生“耗下去”,控制着局势但并不急于发起最后攻击,因为你知道时机尚未成熟,必须珍惜这宝贵的“最后一击”,最佳机会往往只有一次,所以要一剑封喉。为了一个学生剪头发的小问题,我足足和他耗了将近一年,(参见《到了翻越高山的时候》),这一年,我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因为所有人都在看我怎么收场,堂堂的老班连一个学生的头发都搞不定,还在这里吹什么牛!领导不信任我,认为我软弱无能,对刺头学生束手无策。这一年,我打打放放,如同七擒孟获,最后抓住机会连头发带其他顽症一并消灭。我有时更多地是站在一个战略的高度做教育,不太计较一时的得失,这其中,不仅有等待,更有忍耐,还有无奈。按功利主义的观点,我的教育可能是不成功的。是的,我的教育可能是不成功的,但是我要么不改变,要改变就是本质上的,从人性的层面上的。话说回来,什么是成功的教育?用高压政策使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表面的省心省事,把学生制住就是成功了?我不稀罕。

再其次,如果机会抓住了,但是最终没有成功,那就太遗憾了。为了不让机会白白溜走,一旦实施教育行动,就要竭尽全力,不屈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是比拼耐力和信心的时候,也是考验你决心的时候,一旦学生出现思想上的松动,就赶紧跟进,步步为营,不断巩固阵地并扩大战果,直至取得胜利。学生的任何动摇、反复都不能撼动你的决心,一路将战斗打到底。典型的案例我收录在《教育是这样做的》中了,仅供参考。

对于一些经过设计的教育活动,一定要注重它的系列性、渐进性,谋求通过一次活动后续的系列教育达到效益的最大化。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们开展一次活动并不容易,如果轻易把它放过去了,机会也就丧失了。在实践中,我总结出一个套路,在几次骨干班主任培训讲座上,我都给老师们推荐了,那就是:搞活动——写感悟——重提升——出效果。一年多前我在班上组织了一次户外拓展训练,结束后,让同学们写小结,然后点评讨论,围绕着一次活动开了不下三次班会,反复对活动的意义予以强化、迁移,对当时处于低迷期的班级起到了很好的振奋人心、增强集体凝聚力、鼓舞士气的效果。那次活动的案例《翻越毕业墙》被载入教育部的全国班主任培训教材《精神家园共营造》,成为一篇经典案例。

成功与失败永远是相对的,也是瞬息万变的,有时仅在一念之差。刘邦和项羽楚汉相争多年,刘邦总是吃败仗,怎么也打不过项羽,刘邦只赢过项羽一次,就是垓下之战,但是就是这一次胜利,让项羽体验了霸王别姬的悲壮,也成就了刘邦的霸业。那是决定性的,改变了历史。可见机会的重要性。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在无数次的失败之后,只要抓住一次机会,让学生幡然醒悟,也不枉我们长期的坚持——这是愚钝还是智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种命题,不仅在教育上存在,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哲理?

teniu.cc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五篇: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十四)“三个一”

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

(十四)“三个一”

学校举办教育论坛,我被点题,说一说有关家校合作,提升教学效率的问题。因为事情比较多,也没有好好整理,大致列了几条提纲,匆匆讲了几句。其实在我的日志中,已经有很多关于家校合作的文章和案例,最近才写了一篇《爱的本能》,不过,在论坛上讲话,也不能过于个性化,还是要说一点能较为通用的常规做法,毕竟很多案例都有其特定的背景,交代清楚很费事。

有人说,细节决定一切;有人又说,小中见大。和家长沟通,大道理不谈,方式方法也可按下不表,单是从一些细节处理上就可以看出班主任是否用心。我谈了自己和家长沟通时“三个一”的体会。

“三个一”真的没有任何神奇的地方:“一把椅子”、“一杯热水”、“一句寒暄”。

先说“一把椅子”。我们条件有限,接待家长就在办公室。办公室的椅子人手一张,没有多余的。来了家长,不管为什么来,是主动找上门来还是我们约请过来的,不管学生是优等生还是犯了天大的错误来解决问题的,老师第一件事是到处找不在的老师的椅子,让家长坐。谈了一半,椅子的主人回来了,再去找别的空椅子。有时一次谈话能“几易其椅”,但是无论怎样,始终要让家长坐着。

你见过家长来了老师无动于衷的吗?原来该干什么还在干什么,家长来了,最多点个头,手上的活照旧。我见过,而且不止一次。这情景有点像我们找有关责任部门办事,是门难进脸难看,有时面见领导也是这样,让你在那儿等着,我手上的事比你重要得多,等我忙完了再来搭理你。——这样做不对,这是缺乏职业道德和修养的表现。班主任和家长是什么关系?合作者、朋友……从来不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班主任有没有一点服务意识?家长来访,先放下手头的活计,让家长坐下,是一种起码的尊重,如果手头的事还没有处理完,和家长打个招呼,先把家长安顿好,再继续处理。更不能你坐着,让家长站着和你说话。如果手边实在没有多余的板凳或椅子,那就站起身来和家长说话。

所以,一把椅子,体现尊重。

我破旧的办公桌里常备一次性杯子,一是为了有时学生生病要吃药临时拿个杯子盛水,二是来了客人可以招待一下。家长也是客人,待客之道,人之常情。给家长倒杯水,家长一般都会拒绝,但是我们坚持要倒,特别是谈话时间比较长,更要如此。如果说,一把椅子体现了尊重,那么一杯热水就体现了一份关心。这也是一个细节,但是这个细节很重要,可以一下子加深你和家长的感情。

所以,一杯热水,体现关心。

家长来了,不管你生孩子多大气,不管家长的素质如何,先打个招呼问个好,该有的礼仪还是要有的。当前两件事都办完了,开始和家长谈话了,我一般不先直奔主题,而是先寒暄几句废话:怎么样,最近还好吗?还是那么忙吗?气色不错啊?……这些废话,看似和谈话的主题没有一点关系,但是既可以拉近和家长的距离,也可以缓解家长来找老师的紧张和不安。

所以,一句寒暄,是一份温暖,让人如沐春风。

教育其实很简单的,就是做好做人之道。感染,是在无形中的,不留痕迹的。整天把“教育”、“素质”挂在嘴边,不一定做得好教育。实实在在地去做,哪怕是再小的事。习惯成自然,自己不觉得别扭,别人不觉得虚假。人格魅力,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培养起来的。

我们很多老师都会感慨,不仅现在的学生难教,家长也越来越难缠,素质低的家长也很多。我深有体会,我也接待过满嘴喷着酒气的家长,也接待过无理取闹的家长,也接待过满腹牢骚的家长。这些家长,各有各的问题和苦衷,有的家长自己也是不成功的教育的产物,的确素质不高。(班主任工作 www.teniu.cc】

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十三)第六感觉[5篇材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