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企业文化的思考
对企业文化的思考
什么是企业文化?
文化就是一种习惯,企业文化就是要培养全体员工最好的职业习惯。世界上最精密的设备和仪器都是德国人或瑞士人制造的,因为德国人崇尚纪律,养成了操作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虽然其他国家也能生产汽车,但就是造不出像奔驰一样的汽车,因为文化不同。文化就是一种道德,企业文化就是要培养全体员工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日本文化是团队精神文化,团队精神就是一种良好的职业道德。日本人在谈判过程中会说自己产品如何如何好,但决不会贬低其他日本同行的产品,这就是职业道德;而且他们注意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断改进自己的产品,这是一种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文化。
文化就是一种信仰,企业文化就是要树立全体员工正确的信仰,也就是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
文化就是一种追求,企业文化就是要培养全体员工的共同追求。搞艺术的人是艺术追求,因为有美的享受。搞数学的人,也是一种艺术追求,因为解出了难题,是美的享受。我们搞企业的人,产品得到消费者的喜爱,符合市场需求,创造高附加值,取得高额利润,赚了钱,交了税,给股东回报,给员工增加奖金福利,这也是一种追求,是一种美的享受。在一个企业里虽然各个岗位有不同的岗位标准,但是其职业道德却有共同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有信念,认同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具有奉献精神,尤其是管理干部决不能够患得患失,朝三暮四。
二是要有信任,管理干部和员工之间,管理干部相互之间,员工相互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宽容,要有团队精神。但是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管理的服从性,下级要坚决服从上级,平时可以称兄道弟,但工作时绝不含糊,强调管理要有执行力、要有序,要做到 “定位、就位、不越位”。
三是要有信用,自己干的活,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自己的工资,这也是最基本的信用。
第二篇:对企业文化内核的思考
对企业文化核心含义的思考
物资集团纪委李铁华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文化冲击的世纪,企业文化成为未来企业发展中最核心最持久的竞争力。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很多知名企业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但是不少企业家和人力资源管理干部也往往困境与此。对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它的核心内涵是什么,企业怎样才能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总感到有些迷茫。笔者通过学习有关专家的最新论述,整理出如下观点,馈赠大家,以供参考。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十分浩瀚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在从广义上讲,企业精神是内核,企业制度是框架,硬件设施是基础,员工队伍是主体,鲜明的个性和与时俱进的时代性是活的灵魂。
从狭义上讲,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以全体员工认同的企业精神和价值观,以和谐统一的经营战略和管理思想,以员工自觉遵循的行动准则和行为规范,以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声誉,绘制企业的愿景目标,形成企业的战略共识,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增强队伍的凝聚动力,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形成企业的系统竞争力。
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本身,既是理念文化,又是制度文化,更是行为文化。通过理念导向,制度规范,行动落实,作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过程和各环节,企业文化有着引领员工和企业价值取向,影响企业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的巨大能动作用。
企业文化的性能特点就如“水“。它的功能具有水的柔性,没有强制性,却有滴水穿石之力;它的性能有水所具的可贵性,拥有时不觉得重要,失去时就无法生存;它的作用有水所具的两重性,真应验了古语所曰“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辨证哲理。用好它能使企业长期持续发展,忽视它终将难逃厄运。
企业文化的核心含义是理念和精神。作为一种文化氛围,企业文化不是管理方法,而是形成管理方法的理念;不是行为活动,而是产生行为活动的原因;不是人际关系,而是人际关系所反映的处世哲学;不是工作状态,而是这种状态所蕴涵的对工作的感情和责任心;不是服务态度,而是这种态度中所体现出的精神境界。可以这样说,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而又流溢于一切企业活动之外。
企业文化的作用点在企业内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就是企业发现自身问题,解决自身问题的过程。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加入
WTO的新环境下,作为国有大企业集团,必须从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和危机观念入手,首先在思想理念上调整不适应市场化和国际化要求的东西,克服影响或阻滞国有企业发展的思想桎栲和经验教条,重塑有利于现代企业集团发展的理念。
企业文化建设的力点在企业的主要领导上。企业文化首先是企业家文化。真正出色的企业家必定是先进企业文化的旗手。企业领导人要义不容辞地当好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和传教者。美国微软的盖茨,工作再忙,每月多不忘亲自为员工讲几次课。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带头倡导文化理念,激发员工对企业的认同,从而形成企业的合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环节是构筑具有时代特征、企业特点、行业特色的理念系统。一个反映企业历史与现实、具有个性色彩的企业文化理念,是企业管理的灵魂,在企业发展进程中必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235字)【人力资源大家谈】
第三篇:对企业文化的思考23
对企业文化的思考
企业文化是什么?不是什么?
企业文化是企业所有员工为实现企业目标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尽心竭力、奋发图强的外在表现,它是一种氛围、是一种信念、是一种思想、是一种力量,但它决不仅仅是口号和标语,它的载体是企业内所有人的精神面貌、态度和价值观,是企业生机与活力的源泉。
企业文化的作用
如果把企业比喻成苍天大树的话,那么树上的支繁叶茂则证明了企业发展的繁荣与昌盛,树干的粗壮有力则说明了企业良好的管理与制度保障,而这一切获得都需要庞大的企业文化之根,源源不断的提供丰富的营养。
中国本土企业一变大就死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只追求繁茂的叶,而忽视了去培植粗壮的根,缺乏了能提供强大发展动力的企业文化的营养补给,企业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营养不良反应,虽然倒下的形态千差万别,但其根本的原因就是缺乏企业文化的支撑。共产党为什么能打败国民党?即不是武器装备,又不是经济实力,那唯一可解释通的就是共产党的政治思想工作的重大作用,这就是力量,这就是魂魄,这就是文化。
东方人在管理实践中关注人治,长于哲学思考,短于技术操作;而西方人则正好相反,因此东方人的企业想通过制定和实施严格的规章制度来提高管理水平则不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中国人的特点则更是如此,中国人善变,对限制规则有天生的逆反心理,对中国的企业管理者来说,不能不制定规则,但又不能依赖于规则,唯一行之有效的管理艺术就是软束缚,即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与哲学思考的关系
哲学是思想的舞台,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是自我超越的天梯。在对海尔
1集团张瑞敏的成功原因分析中,很多管理学家归结于他能把哲学思考融入企业的决策和管理中去。因此哲学思考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和根基,没有哲学思考的企业文化只能是一个空壳文化。
企业文化与领导者的关系
领导者是企业文化的缔造者、实施者和成就者,领导者的思想理念指引着企业前进的方向、改变着企业发展的历史、创造着企业发展的未来。从某种意义上讲,领导者的价值观决定着企业文化的基调,企业文化的内涵中必然体现着领导者的个性。
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企业文化的长期稳定性和连续性要求企业在制定企业战略时,必需要考虑对战略的重要影响,符合企业文化环境的企业战略实施就会变的容易,反之,企业文化将会成为企业战略实施的巨大障碍。
企业战略实质上是对人和钱的把握和运用,其最终实施的成果取决于人的精神面貌和资金的动作效果,而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精神中的目标、意志、愿望则更趋根源性。
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和流程设计的关系
制定企业制度和流程的目的不是去限制人的发挥,而是要让人发挥的更容易、更便捷、更有效。人即可以去制定制度又可以去突破和发展制度,但这种突破和发展不是随意的,而是要在一定的原则和一定思想体系指导下的突破和发展,是思想体系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是企业文化外延和内涵的辩证统一。
企业文化与企业员工个体之间的关系
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即受制于硬制度的约束,又受制于软文化的约束,两种约束依据环境的不同此消彼长,才可使员工有效发挥,这是现代管理理论的观点。但笔者认为,制度只能使企业走向健康,而文化好却能使企业走向快乐,试想在一个快乐的环境中工作的员工们将能为企业带来多少有形和无形的价值。
企业文化的层次
其层次可归结为:物质为表,行为为浅,制度为中,精神为本。
企业文化的特征
无形性:越是看不见的,无法度量的,往往越是最具有价值的。
软约束:对中国人来说,越软往往越容易被约束,越硬则越不容易约束。个性:世界上既然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人,那就不会存在完全相同的两种企业文化。
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越是稳健的,越是人们最值得依赖的。
企业文化的定位
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发现社会文化的特点,找准企业自身的特色,结合领导者的个性来定位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常量与变量
常量即企业文化的核心。美国GE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绝对不用的人是:有经验,有能力,有贡献,也有威信,但就是不认同企业文化,这种人不尽早清除,迟早要生出祸端。说明了文化核心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变量是随着企业发展与外部环境变化,而要随之调整和改变的思想认识、理念和价值认同。
企业文化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正确理解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设计的关系。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表象,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为基础,企业形象设计的再好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2.正确处理企业文化与企业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企业作为社会的成员和一
分子,有义务和责任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也是企业文化内涵所要求的。
3.处理好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结合问题。文化是人的文化,人力资源
管理是开发人的潜能,因此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渠道注入企业文化的内涵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企业文化的发展与变革
实质上在于更新观念,即从身份平等观向效益平等观转变,从封闭经营向开放经营转变,从利润至上向事业至上转变,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向“无功变是过”转变,从“重硬轻软”的管理理念向“软硬并举”的管理理念转变,从依赖意识向自立意识转变。
MBA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优势
企业文化建设是思想建设、理念建设和价值观建设,这就需要建设者以哲学思考为基础来分析、综合、提炼企业的精髓,但在这一过程中又不能脱离企业发展的实际和需要,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然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和应用,是一种即要求理论研究又要求实践总结的工作。MBA教育本身要求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来达到实践能力的提升,是管理思想和实践艺术的紧密结合,它要求学员来源于实践,经过管理理念的加工处理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讲,MBA教育是符合企业文化建设需要的。
经理人杂志对MBA的评价是:“有MBA的企业不一定是个好企业,但没有MBA的企业一定不是个好企业”。但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的教育制度并不是很理想的,从招生到培养都以分数作为标准,这就造成了一些很有潜质、也需要进一步提高的管理者被拒之门外,而招进了一些高分低能的学员,他们抱有不正确的求学和学习目的,仅是为了一张文凭,且不知好的工作也需要高素质的支撑,没有含金量的文凭如同废纸一张。若我是人力主管我是决对不会聘用他们的。但这并不能否定MBA教育本身,MBA学员中还是有不少带着实践中的问题来求学的,他们的学习目的和目标很明确,且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虽然学习短暂,但收获颇丰。其实判断MBA学员的优劣很简单,只要了解他的上学目的就可知晓。
我的探索之路
我对管理的接触是在大学担任学生干部的实践中开始的,由于我善于总结,在回公司实习了很短时间后就被调到了管理岗位,在当时的国有企业盛行关系之风中,像我这样即没有关系又没有经济基础的人如此快的提升,当时被人称作“传奇”,其实我心理很清楚那不是什么传奇,只是我总结出了一些同龄人还没有总结出来的道理和认知,但那时的认知也仅是浅层次的。
对我冲击和影响最大的是我在负责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复杂和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即有技术问题,又有管理和认识问题,他们交织在一起让我一时找不到问题的症结和原由。我苦苦的思索那里才是问题的关键,但始终找不到问题的答案,直到一次去天津出差与天津轻院的马老师聊起此事,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我的知识库中没有这样的参考材料,同时他还建议我去系统的学习一些管理和思想理念性的知识。之后通过对自身和环境的慎重分析,我决定选择MBA。
现在我很庆幸我的选择。MBA不仅是我思想成长的沃土,更是开拓视野的山峰和未来创造价值的源泉。谢谢宁大!谢谢MBA!
第四篇:对技工学校引入企业文化的思考
对技工学校引入企业文化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技工学校的教育成果必须贴近市场需求和企业需求,要求必须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以学校为主体,以企业文化为主导,以课程文化为亮点,以实践教学为桥梁,以文化交流为平台,通过工学结合、基地建设、文化交流、管理互融将两种文化深入的融合,共同建造和谐、健康、文明、先进的校企文化。
关键字: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工学结合
技工学校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建国初期,为迅速培养能适应工业现代化建设的工人阶层,而引进西方现成的教育模式,率先在军工企业建立起来的培养技术工人的学校,后扩展到全部厂矿农林企业。十年文革中曾停办,后随着改革开放对技能型人才的剧增需求而重新焕发青春。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技工学校也进入市场化运作。但和教育部门所属的中等职业教育不同的是,技工学校培养人才更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培养的一般为实用型人才。
技工学校教育其实就是就业预备教育,学校教育的目标定位就是培养服务于生产一线的初、中级的技能人才。这种定位要求技工学校教育更要贴近社会需求、贴近企业需求。企业也要求技校毕业生能零距离就业,即能“进得去、顶得上、留得住”。但是从现实来看,不少学生还不习惯于这种要求。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面对全新的、与校园文化氛围差异很大的企业文化氛围,心理准备不足,不习惯企业的管理方式方法——进不去,所学知识和工作实践脱节——顶不上,不适应一线的工作岗位——留不住。学生角色不能立即转变为企业员工的角色,导致毕业 1 与就业的磨合期变长,不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究其原因,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目前技工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创新意识不够,自我封闭,缺乏和企业文化的交融和对接。所以在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为时代特征的现实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怎样适应就业的要求,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向开放型的校园文化推进,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的意义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的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在教育理念的导向下,在特定的教育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具有个性化的特定文化,是在学校特定区域内形成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是教育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的重要途径。[1]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经营实践过程中,由企业管理者倡导的,在大部分员工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文化氛围、企业形象等的总和。[1]它反映着一个企业特有的、为社会所公认的品格、素质、作风、精神以及公众形象等的文化沉淀,它是企业的核心精神。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二者既有紧密的联系,又有着本质的区别。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都属于社会文化,具有文化的一般属性,归根结底,都是以实现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都是以人为核心的管理文化,都具有培养人、塑造人、引导人、感染人的功能。学校主要是在教育中培养人,让人具有使用价值;企业主要是在使用中培养人,利用已有的培养功效,让人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能力;其作用力均在人内在的价值上。两者的形成过程都存在一个不断吸收其它形式的社会 文化且与之相互融合并促进自身发展的过程。[2] 但学校与企业从根本上来说,仍然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组织,在校企合作中,两者之间的文化理念、文化战略、发展模式等方面必然存在着矛盾,甚至在某些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冲突。由于两种文化追求的目标、价值观、人员要求、管理风格、成果要求、工作模式等方面存在许多的差异性,因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错位阻碍了“人材”向“人才”的转变。校园文化形成的认知倾向没有摆脱学历本位的禁锢,从而难以向职业文化本位跃迁。两种文化之间的失衡与跨度必然增加了毕业学生的适应成本,更导致了就业障碍与转化潜力的提升。只有通过文化理念、制度选择、行动倾向使得两种文化相互对接,深层次地交流与沟通,并最终达成文化层面的相互交融和相互依赖,才能够使校企合作具有持久性和生命力。
二、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的实践要求
1、以学校为主体
学校应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整体规划,注重宣传和吸纳优秀企业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如质量意识、市场意识、品牌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等,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以为企业培养大量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最终办学目标,以为企业服务的质量作为基本的价值标准,树立企业化的办学理念,实施像企业那样严格、规范、标准的管理,不断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努力构建企业化的校园文化,使培养的人才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符合企业的需求,通过源源不断地向企业输送人才,从而影响和提升企业文化。
2、以企业文化为主导
企业的主导性作用表现有三:一是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物质支持。很多企业利用自身雄厚的资金和设备优势,通过设立专项奖学(教)金,共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经常提供人才市场信息、行业发展趋势、业内成功人士的资料等途径,使得校园文化凸显出职业化、社会化的个性特质。二是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企业派出有学识水平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和管理人员,举办讲座、带实习实训。三是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企业与学校共同设立研发中心、培训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通过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创建职业人才培养标准和教学管理文件,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订单式育人模式,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等举措,带动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及就业品质的提高。
3、以课程文化为亮点
课程文化是指按照社会对学生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技工学校教育课程文化,集中表现为科学与人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和课程活动观,并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三个层面上展示其主要内涵及特点。[3] 学校在广泛的社会调查和人才需求预测基础上,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及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共同参与,根据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适时改革课程体系,搞好课程开发,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并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等,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学校应突出技能实训环节,在专业课教学中采用一体化教学、仿真训练、任务教学等,教学环境尽可能与企业环境融为一体。
4、以实践教学为桥梁
企业一线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最好场所。在课堂知识学习和校内实习实训的基础上,在校外企业单位经历实际的生产、经营、服务、生活等实践,能提高学生诸多素质,如敬业精神、责任心、质量意识、服务态度、合作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团队精神、风险承受能力等职业素质,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及身心健康范畴的职业素质在企业一线工作中的反复磨练和熏陶中逐步养成。[3] 学校应坚持将职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的教育融入实践教学环节,从而让学生在就业时赢得主动。一方面实现校园环境的企业化,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实训,并邀请校企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来校参与教学管理与实习指导,尽可能将校内的实习实训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训练环境;一方面把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学生作为职业人(而不是学生)去参与企业生产。不仅注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且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从一开始就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在实践中受到现代工业精神的熏陶和严格的职业素质的教育。实践教学使学校与企业的关系由单向入职转变为双向介入,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零距离配合、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贴近、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
5、以文化活动为平台
校园文化活动应突破原有的诸如建立校园社团、举办文化艺术节和汇报演出等传统模式,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制度建设、团队素质训练、模拟职业面试、技术创新竞赛、创业竞赛等渗透企业文化元素的新活动,营造学技术、练技术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中接近并达到企业职业素养要求。[3] 一是将学生课外文化活动与企业职工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融合、渗透在学生课外活动中。二是学校与企业之间构建无障碍的文化交流平台,将企业文化中优秀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及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并渗透到学校的校风建设、学风建设当中,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三是与企业联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举办文化节、科技节,安排各类学术讲座和专业竞赛活动,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等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效地融入校园文化。四是举办成功企业家报告会,让学生得到直观的启示,通过他们真实的事迹来感染学生,进一步促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3]
三、我校引入企业文化的实践措施
技工学校在竞争激烈的职业教育市场中要求得生存并不断发展,实践表明,创建自己的办学特色就是一个重要的举措。它是一所技工学校区别于其它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特点和核心竞争力,体现于其办学的个性化特征。具体表现在办学理念、培养定位、专业特色、管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上,但最终还是通过校园文化体现出来。只有吸收优秀的企业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和企业文化进行交融和对接,才能形成自己特 点的、百花齐放的技工特色的校园文化。
1、工学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的根本途径。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它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双向介入,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实务运作人才。通过校企之间的这种全方位、高深度的工学结合进行人才培养,可以促使学生尽快熟悉企业的职业规范、道德要求、团队意识等文化内容,帮助学生尽快成长。同时,通过这样的方式,又可以将企业的职业知识、职业道德、职业文化等内容不断地融合到教学内容之中,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效嫁接。
我校与华骋集团已成功举办两届“华骋班”,实行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实践证明,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实践情境中更容易感悟优秀的企业文化,逐步把外在的行为要求转化为校园文化主体自身的内在需求;学生在与企业员工的交流中,学到了他们高超的技艺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学生通过亲眼目睹现实生活中竞争的激烈性,认识到了“市场不相信眼泪”,从而增强竞争、效率和成才意识,炼就不怕艰难、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到企业参加大量的实践锻炼后,有利了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学生能在具体的技能训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了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其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 外,企业文化还加快了学生的社会角色转化,促进了学生社会心理成熟,培养了作为未来职业人的全面的职业综合素养。
2、基地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制度化建设是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联姻”的重要基础。
坚持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方针, 积极开辟并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依托规模大、技术强、管理先进的企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学生对新技术的认知和适应能力,是实现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有效手段,同时也为有效地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只要能坚持下去,将会达到一个“利在企业、益在学生、誉在学校”的“三赢”局面。[4] 我校与华骋科技集团、良平机械集团、南极机械集团、泰盈科技有限公司、泰隆减速机集团、海泰机械集团、兆胜船舶机械集团、河海机械集团、凤灵乐器集团等大中型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除每年定期将专业教师送入企业与企业普通员工同岗实践外,将顶岗实习的学生分批送入这些企业,进行带薪实习,并且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轮岗实习,让学生接触到不同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真实情况,领略到不同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求与特点,为他们树立主人翁精神和敬业精神、顺利实现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打下基础,促使他们早日实现“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3、文化交流。文化活动的交流、共享是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的基本平台。
我校的实践举措之一是将学生课外文化活动与企业职工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2008年国庆节,我校与鼓楼购物中心有限公司开展合作,举办校企联谊活动。由学校提供人员和节目,企业提供表演场所和经费,双方共同排演,并参加了鼓楼购物中心“十年庆”活动,电视台作了专门报道。这种双赢的活动模式,使在校学生与企业员工交上了朋友,大大拉近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距离。
实践举措之二是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融合渗透在学生课外活动中,如参加全国校园风采大赛、职业生涯设计大赛、创新大赛,举办创新点子征集活动、金牌工人学习活动,定期播放一些能充分体现企业文化的影视片,在演讲比赛、辩论赛或文艺演出中融入企业文化的相关内容等,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和接受企业文化。
实践举措之三是举办“企业杯”学生科技活动和专业技能竞赛,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等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效融入。2009年、2011年,我校举办了两届学生专业技能竞赛,由企业冠名并提供比赛经费,由企业委派技术人员担任指导老师和评委,邀请企业老总为获奖学生颁奖。这种方式使学生的实践活动与企业和市场更为贴近,同时也为企业挑选优秀毕业生创造了机会、提供了平台。
实践举措之四是举办成功人士报告会。学校每年都会聘请成功创业的往届毕业生和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老总来校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让将要走向社会和企业的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方面的准备。
4、管理互融。学校与企业管理方式、管理理念的不断交融与借鉴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重要途径。
我校把学校的实训实习教室包装成企业“车间”,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邀请企业管理人员驻校参与日常管理,邀请企业技术人员驻校参与实习指导,并把学生包装成企业“工人”,统一穿上实训服(厂服)、带上工具包、凭胸卡进车间上岗,接受企业的管理制度。同时加强对“员工”组织纪律性教育,严明时间观念,不得迟到早退,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上岗生产,营造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促进学生职业认同感。
总之,由于技工学校培养人才的特点,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要引入、吸收、渗透更多的企业文化,要将职业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内容融入校园教育教学中, 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得到体现,使培养的人才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能够不断放大文化对学校建设和企业发展的效应,提高校企文化的品味和内涵,营造出和谐、健康、文明、先进的校企文化氛围。
1.2.3.4.叶淑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1).张婷.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研究—以天津滨海职业学院为例.中国优秀硕士论文.雷久相.加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渗透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06(12).何力.企业文化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7(4).
第五篇:对企业文化营销开展的几点思考
对企业文化营销开展的几点思考
摘要:文化营销是目前企业营销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之一,“一流的企业卖文化,二流的企业卖产品”这一论断正在成为共识,文化营销开辟了企业营销的新领域,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文化营销方面开始了不断的实践探索。本文对于文化营销的内涵进行了一个具体的阐述,探讨分析了当前企业在文化营销方面存在的一些典型误区,针对这些误区,结合笔者自身的理解,根据企业文化营销的关键点,提出了企业做好文化营销的关键在于把握好消费者的文化需求、科学设计产品的包装以及宣传语,注重营销方式创新以及产品品质的提升结论。
关键词:文化营销;内涵;误区;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01
文化营销是营销领域的一个重要创新,作为将文化以及营销进行有效融合的新型营销模式,其在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不过从我国企业目前文化营销情况来看,很多企业并没有掌握文化营销要领以及精髓,文化营销水平整体偏低,这客观上要求企业要在文化营销方面加强诊断分析,不断进行文化营销策略的调整以及完善,从而实现企业文化营销水平的持续攀升。
一、文化营销内涵阐述
文化营销简单来说就是利用文化来进行营销活动的开展,文化需要属于人们相对高级的需要,通过赋予产品更多的文化内涵,将商品作为文化的载体,可以丰富企业以及消费者之间交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要。文化营销大行其道的现实背景在于一方面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文化成为了产品与众不同的卖点,另外一方面则是消费者在产品文化方面的需求不断彰显,文化成文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重要因素,对于消费者来说,越来越关注产品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文化。文化营销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产品文化是否与消费者文化需求能否契合,如果二者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共鸣,则意味着文化营销的成功,反之则会导致文化营销失败。
二、企业文化营销开展存在的误区
1.文化营销浮于表面
文化营销有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方面就是表层文化,另一方满就深层文化,表层文化主要是指产品的设计、包装、造型等等,深层次的文化包含价值观念、审美标准等等。目前不少企业在文化营销方面停留在表层文化层面,文化营销中没有做到表里如一,企业文化营销中传达给消费者的文化是一个内容,而企业实际的价值理念则又是另外一个内容,文化营销陷入一个追求形式以及文化口号的误区之中,严重的影响到文化营销的实效性。
2.营销方式落后
从营销方面来看,很多企业文化营销中依然采用的是比较传统的做广告、做促销等模式,这些营销方式效果比较差,企业往往投入了大量的营销资源,但是并不能取得预期的营销效果。实践证明,这些传统的营销模式与企业文化营销的开展要求并不匹配,无法较好的凸显出来企业的产品文化。诸如一些文化讲座、产品体验、有奖竞答等文化意味更浓的营销方式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这大大削弱了让企业文化营销效果。
3.产品品质不够理想
脱离产品品质来进行文化营销这是文化营销的大忌,任何时候产品品质都是文化营销的最坚实支撑,如果产品品质不够理想,那么企业文化营销也就成为空谈,虽然能够凭借一时的文化噱头来吸引到一些消费者,但是却不能够留下这些消费者,消费者必然会选择用脚投票,从而导致企业文化营销的失败。目前很多企业文化营销中,对于产品品质的提升重视不足,很多消费者使用产品之后会大失所望,这对于企业文化营销来说十一个巨大的负面影响。
三、企业做好文化营销的具体策略
1.注意消费者文化需求把握
对于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来进行分析把握这是文化营销的起点,如果没有对消费者的文化需要有一个比较精准的把握,则意味着企业文化营销将会失去方向,从而会给企业文化营销的失败埋下隐患。因此企业文化营销中要多花费必要的时间以及精力来进行消费者文化需求的一个把握,围绕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来进行文化营销内容设计、文化营销方式创新,从而让产品文化能够打动消费者者,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让消费者主动购买产品,并有效地提升消费者对于企业产品的忠诚度。
2.科学设计产品包装以及宣传语
科学设计产品包装以及宣传语也是企业做好文化营销的关键一环,企业产品文化必须要借助于产品包装、宣传语这种物质文化传递给消费者,让消费者感知到这种文化。可以说良好的产品包装以及宣传语可以让企业文化营销效果的提升达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包装设计层面要充分体现出来企业的文化内涵,宣传语要能够将产品文化进行精准的传达,宣传语要朗朗上口,打动人心。
3.注重营销方式的创新
企业文化营销方面需要注意营销方式创新,企业要以文化为载体来开展营销活动,重点在营销活动中将产品文化的特点凸现出来,举例而言,企业可以进行产品文化体验之旅,发放一些文化小册子,举报一些文化培训或者邀请一些消费者到企业进行参观,感受企业良好的产品文化,利用这些软营销方式来改变以往的推式粗暴的营销方式,让消费者在感受到企业良好产品文化的情况下,去认可企业的产品文化以及产品,并成为企业的忠诚消费者。
4.不断提升产品品质
企业文化营销工作的开展中,必须要充分认识到的产品品质本身的重要性,不能够舍本逐末的来片面追求文化而忽视产品品质提升。产品品质提升方面有两个基本内容,一方面就是人无我有,即创造新的产品或者让产品具有新的功能,另外一方面就是人有我优,依靠产品卓越的质量形成与竞争对手的有效的区隔。在产品品质提升方面,需要企业严格标准,加大产品研发投入,通过提供给消费者超出心理预期的产品,来赢得客户的满意。
产品同质化的不断加剧使得目前消费者需求差异越来越集中在产品文化层面,这意味着企业尊重以及顺应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注重文化营销活动的开展,营销重心要从产品向文化转变,注重产品文化的传递,从而利用文化的引导作用来全面的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参考文献:
[1]赵佳伟.企业文化营销与核心能力[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02).[2]陈文武.企业文化营销有关问题的思考[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4).[3]柳兴国,王敏.企业文化营销的态势分析[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