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进一步提高教研活动质量的规定
为了规范教研活动,提高教研活动质量,进一步发挥以教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的作用。特制定本规定。
一、教研内容要求
1.每学期初,教研员制定本学期教研活动的时间和内容。根据安排组织教研活动,避免随意化。
2.教研活动要以“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重点,每次活动要有主题,有教案,有主讲人。积极推进教研内容的系统化、系列化,实现课程化。
3.开展课例研讨以及经验介绍活动必须事先请示主管领导,经批准后进行。
二、教研时间要求
4.教研活动一般安排教研日进行,上午8:30--10:30,下午2;00--4:00。
5.教研活动的次数根据学段和学科特点安排,原则上中学文化学科隔周进行一次,小学文化学科每学期安排三轮教研。其他学科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安排。
6.负责多个年级的教研员,教研活动要安排到各个年级和各层次教师。
三、教研管理考核
7.教研活动纳入每月的绩效考核和学期考核。没有按照要求完成教研活动的扣除当月聘岗工资。学期末没有完成要求的扣除学期奖励性绩效工资。
第二篇:浅谈如何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
审计质量是审计机关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讲究审计质量不仅是审计机关自身的内在要求,也是全社会和各级人大、政府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迫切愿望和要求,审计质量的高低体现出审计机关和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汉工作能力。随着审计机关审计信息化建设和计算机审计ao系统的运用,审计质量在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
势,但不可讳言,目前部分审计项目质量低下的问题依然存在。究其原因,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
一、审计项目质量不高的原因
1、审计准备工作不充分。一是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了解太少。尤其是对其所处的经济环境、业务流程、关联交易及其内控制度等未作审前调查;二是忽略了制定审计方案时的前置工作。如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后,未对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初步性复核,在编制审计方案前对重要性水平好审计风险未进行初步评估;三是审计方案过于简单。内容不详细,分工不合理,对审计工作缺乏指导作用;四是、对审计的目的不明确。对审计后应该达到什么目的、取得什么效果没有十分明晰的思路要求。
2、财会业务知识不熟练。一些审计人员财会业务水平不高,对被审计单位财会人员利用会计手段作弊看不出、拿不准、识不破,必然会使其违法乱纪问题蒙混过关,加大审计风险,降低审计质量。
3、对法律法规不熟悉。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对法律法规不熟悉的表现情形有:一是对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法律法规掌握不全面,知其一,不知其二;二是对相关的行业规章及其政策规定平时不注重收集和学习,待到审计碰到问题后,有的回避疑点,轻易绕过,有的临时抱佛脚,现学现用。
4、审计方法不当。有的审计人员审计方法运用不当或方法单一,抓不住审计重点,找不准问题隐藏的领域,泛泛而审,虽然下了功夫,费时费力,但顾此失彼,审计查得不深不透。
5、审计责任感不强。一些审计人员审计责任感不强,在审计中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淡化自己的职责,只求完成任务,不顾审计质量。
二、提高审计质量的几点对策
1、精心部署,周密安排审前准备工作。安排审计准备工作,要做到科学、合理,全面考虑,不能带有随意性;审计方案的内容要周全、详细,分工要明确、合理;审前培训工作要到位,要让审计人员全面了解审计目的、内容和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2、做好审计分工文件的收集、管理和保管等日常工作。一是要广泛地收集审计法规文件,指定专人保管,法规被借阅以后要及时追还,二是要做好法规目录分类、整理工作,以便使用时查找。有了足够的法规依据,就可为审计人员指明方向,直击要害。
3、加强质量控制,打造审计精品。一是要认真把好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五道关口”(项目计划关、制定方案关、实施审计关、审计报告关、审计结果跟踪落实关等),努力打造一批层次高、质量好,影响大的审计精品;二是要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提高工作标准、强化工作责任,增强干部责任心。
4、强化措施,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高质量的审计项目呼唤高质量的审计人员。只有不断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才能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加大培训力度。有计划地安排审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通过培训促进审计人员更新知识,开阔视野,掌握先进的审计手段,提高业务能力,坚持集中教育培训与实践练兵相结合,培养专业领军人才;二是大力提倡审计人员进行自学。鼓励审计人员提高学历层次,参加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会计职称考试,打造专业化团队。三是要对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应常抓不懈,增强审计人员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防止审计人员思想滑坡,道德失缺。
5、健全和完善审计激励与约束机制。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质量奖励制度;要强化审计三级复核,严把审计项目质量关;要完善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对不顾审计风险,工作草率,产生严重后果的要追究审计人员的责任。
第三篇:提高区级教研质量的几个关键环节
提高区级教研质量的几个关键环节
南京市建邺教师进修学校 唐德海
教研员是教学研究的实践者和组织者,教研活动的本质是教研员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实现有效教学或有效研究的活动过程。多年来,教研员在实施新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很大作用。然而,通过调研,我们也不难发现,由于学科教研员的不同,活动质量却有较大的差异,有的教研活动质量较高,受到学校教师的欢迎,有的则不然。那么,这些差异是如何产生的?从哪些环节着手可以有效提高教研质量?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问题的提出
案例一:主体、分层要落实。一次区学科教研活动,其主要内容是教材分析。活动完毕,笔者与一位中年教师交谈,这位教师说,我年年参加这样的活动,许多内容我们都知道。教研员要我们在教学中要分层,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但教研员如何分层,如何发挥我们主体作用?这样的活动没有吸引力。
案例二:如此“合作学习”。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对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却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课堂上看似热闹,收效甚微。课后与教师交流时,这位教师不假思索地说,“你们教研员在教研活动中提出:教学中要组织学生互动、开展合作学习。本来,我并未准备这样上的,因为你们来听课,所以这样调整”。教研活动收到这种效果,笔者听后愕然。
案例三:影响区教研质量的表现。每年一度教研质量问卷调研,许多教师在肯定了教研员工作后,归纳了影响教研质量的表现:
1、教研活动不分层;
2、教师主体不到位;
3、公开课热闹不适用;
4、参与“校本”无准备;
5、活动手段不先进;
6、准备工作不充分;
7、用昨天的问题代替今天的问题;
8、用自己想象中的问题代替教师的问题;
9、用个别教师的问题代替大家的问题;
10、对教研员工作没有评价标准„„。
以上三个案例可以看出,教研员如何发挥好研究、指导、服务的作用,充分发挥其专业引领的作用,有诸多问题值得探讨。笔者认为,“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教研行动——反思提升”是教研工作的四个重要环节。只有牢牢把握这四个环节,教研活动才能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才能得到学校、教师的欢迎。
一、认真调研,发现真问题,是提高教研质量的前提
任何研究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教研工作更应如此。长期以来,有的教研员习惯了面对几
十、几百位老师讲授教材、课程标准;习惯了在办公室伏案勾画理想的课堂,设计理想的教学;习惯了用自己想象中的问题代替教师的问题„„。然而,往往忽视了调研。教研员要反问自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哪些问题?哪些是教师的真实问题?哪些是全局性的问题?哪些是个别教师的问题?哪些是观念方面的问题?哪些是教学技巧、策略上的问题?教师喜欢什么形式的教研活动?哪些数据证明我们的工作有效、高效?等等。
由此可见,发现问题,掌握第一手真实资料,是教研活动能有针对性的前提。没有调研,心中无数,开展活动必然盲目、低效。为此,我们要到教学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寻找问题,从根本上推动新课程的实施。为了了解教师中的真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下几个方式进
1、问卷调查
设计相关量表对学校、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可以了解某个时段中教学中的问题或教师希望解决的问题,可以了解教研活动质量。对教研室来说,这种方式可以了解全区教研工作状态,从而引领教研员更好地为学校、教师服务。近几年来,我区坚持问卷调研(见附件
1),从实际情况来看,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对教研员来说,可以针对教师在教学存在的真问
题,及时生成教研专题,调整教研行为。遗憾的是,目前,教研员通过问卷调研的形式了解教学实情的不多。
2、个别访谈
个别访谈这种形式由于个别交流,简便易行。可以用于问题诊断,容易发现教研中的问题,了解教师需要解决的困惑,因而容易被大家接受。但目前在教研员中确定主题,制定访谈提纲,有目的做,在相当程度上还缺乏。我区教研室定期组织教研员到中小学开展“教学实践周”活动,教研员带着专题,通过访谈,和教师交流,取得第一手教研信息,为教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视导观察
教学视导是教研员的常规工作,通过教学视导,可以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了解教师在教学中的好的做法,了解校本教研的成功经验,为教研提供鲜活案例。我区的一些教研员,通过视导,了解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是否科学有效,了解学生的学情,了解教研组、备课组的活动情况。发现校本教研典型经验,及时通过教研现场会的形式进行推广,收到良好的效果。
4、成绩分析
教学质量调研,是目前教学质量管理的一种常见的手段。通过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数据背后的问题,可以了解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教学效果。同样一个班级,为什么不同的教师,其学生的成绩为什么不一样?是教学态度的问题,还是教学观念上的问题,还是教学策略、技巧的问题?等等。我区教研员每次质量调研后,通过成绩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到学校跟踪听课,帮助教师分析原因,提出整改建议,受到学校的欢迎。
二、明确目标,精心设计,是提高教研质量的保证
教研目标不明,设计随意或无准备,是教研活动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设计指的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案、设想、构想、策划,教研活动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教研活动前的精心设计,是提高教研质量的保证。无数事实证明,教研活动的低效来源于教研目标的不明确,设计的随意,它使教研活动流于形式而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教研活动设计要从教师教学实际中的问题出发,不能从教研员假想的问题出发。在教研活动的设计时,我们要回答这样的问题,教师存在哪些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指导,哪些指导很有必要,哪些指导可能多余?本次教研活动要达到什么目标?有哪些资源可利用?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手段指导效果最好?等等。
1、教研目标要明确
教研活动要有清晰的教研目标,教研目标要能明确告诉人们,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所达到的结果是什么。制定的教研目标要符合教师的实际,要把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学技能及学习兴趣,作为制定教研目标的出发点,这样,才能增强教研内容的针对性。对于某一次教研活动,目标可以较小而具体,可以通过设计一个课例,讨论一个案例,或是解决教师教学中一个困惑的问题,从而实现活动目的。如:新课如何导入?差生成因分析与转化策略,校本
课程如何开发?如何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中小学教学如何衔接?等等。我区教研室为此设计了“教研活动备课本”,要求教研员在设计时填写教研目标、活动主题、参与对象、过程设计、活动要点记录、活动反思等,从制度上保证这项工作的落实。
2、教研设计要分层
我们知道人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也不例外。分层教研可以帮助教师缩小差距,并使每一个教师得到提高和发展。事实证明,教研活动不分层,必然会引起一部分教师的不滿,本文中的案例一就是典型的例子。从目前情况来看,这种现象还很严重。分层教研,虽然使教研员的工作负担增加,但能换来了教研效益的最优化。因为教研活动的针对性更强,不同层次的教师节约了时间成本,从而使教师对教研员的工作更加认可与支持。
教研员要关注不同层面学校的教师,将参加活动的教师分为若干变化的群体,针对不同群体的需要调整设计。在分层教研设计中,首先要关注针对性,就是教研的内容、要求、方法和手段是针对某个特定层面的教师的;其次是主体性,就是在设计中要更多思考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提供怎样的服务和指导;第三是阶段性,就是根据内容的变化和教师的具体需要在不断的调整和变化。在分层设计中,可按教师的需求分层,可根据年龄分层,可根据学校类型分层,可根据教师专业水平分层等等。有的教研员根据教师从教的时间,按“师适应期、成长期、发展期、成熟期”进行分层教研,收到较好的效果。
3、参与校本要准备
教研走向校本是教研活动的本质要求。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新型的自下而上,上下相结合的教研运行机制,要求教研员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和职责。然而,现实中,一些教研员不重视校本教研,参加校本教研时,没有准备,随意性较大。笔者认为,教研员参与校本教研前要做好以下几个准备:首先,要了解校本教研的有关理论。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学习发生在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真实情境”中,教师学习凭自身的经验进行“意义建构”,以及相互作用的“对话”、“合作”与“人际互动”等。教师在学校工作实践这样的真实情境中,更能有效地进行认知学习和反思,观念变化、经验积累成为可能。教研员只有明确了为什么,做什么,如何做,从而明确角色定位而不越俎代庖。其次,要了解学校开展本次校本教研目的,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那些理论支撑?这样,可以事先收集有关理论素材,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做到有的放矢,为教师服务。第三,外引内联,为学校提供信息服务,在校本教研中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的作用,引导教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三、聚焦问题,形式多样,是提高教研质量的关键
笔者认为,聚焦问题的活动,是教研活动务实的重要表现,是提高教研质量的关键。没有实质内容、不能解决教师中的问题,只能无病呻吟,当然不为教师欢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操作性强,实效性大的教研方式,必将受到教师的称赞。
教研活动要避免出现下列现象:空洞大道理讲的多,解决具体问题的少;教研活动给出结论多,让教师思辨的少;形式的东西多,具体的办法少。教研活动要贴近课改,贴近教师实际,形式多样,在针对性上下功夫。
1、带着问题,听中研
从目前来看,集体性的教研活动还是主要的活动形式。带着问题,听中研,就是通过一人讲众人听的形式,开展的教研活动。主讲者可以是专家、名特优教师、教研员,但更要发挥教师的作用。通过讲座、报告、主题发言等形式,可以向教师介绍先进的教育理论、教学策
略、教学方法等等。
针对一些教师教与学不同步的问题,我区有的教研员给大家介绍“建构主义理论”,收到较好的效果;为了加速骨干教师的成长,使骨干教师明确发展方向,看到自己存在的不足,有的教研员请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讲自己成长的经历,教师听后反响很大;有的教研员在教研活动前,让教师介绍自己最近学习的一篇有关理论文章,时间短,成本低,效果好;我区各学科教研员请名特优教师开设讲座,上观摩课,事后开展“我向名师学到什么的大讨论”,活动效果非常好。
2、提供案例,看中研
提供案例,看中研,就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或两个相同或相近的案例,激发并引导教师在学习、讨论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这样教师能够清晰地明辨一个理念或一种策略。这些形式的特点是能引起教师的兴趣,能让教师更好地联系自己熟悉的教学实际,提供了更多的资料和经验,使大家都多多受益。
我区小学语文教研员开展的“大语文”研究活动,组织教师到学校,看一个个真实的案例,组织教师观摩后研讨;我区开展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形成一种教研模式,通过观摩不同教师提供的相同教学内容的课例,找出共性部分,比较优劣,教师感到可看、可学;针对校本教研中出现的问题,我们通过校本教研现场会,让学校介绍成功做法,这样的案例,参加者回去后立即可以效仿。许多教师感慨地说,希望教研员今后多提供这样的案例。
3、沙龙研讨,聊中研
区级教研的过程应是教研员和教师互动交往的过程,交往的双方都是主体,教研员要从教研中的管理者、传授者、控制者、主导者,转变为教研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沙龙研讨,聊中研,就是给教师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研究氛围,不机械照搬理论,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根据关心自己的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让不同的观点碰撞,比较,鉴别,让彼此的感受、认识、体验、经验进行对接或重构,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教研新局面。这样的教研可以照顾到个体差异,让教师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培养教师创造性思维。
我区承办省教研室的“有利于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立项课题,在此课题的研究中,主要以“沙龙式”的对话形式进行,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家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讲真话,研究效率高。
4、聚焦问题,做中研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要重视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我们常常要求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试问,教研员又怎样发挥了教师的主体作用的呢?笔者认为,自我发展不仅是教师的义务,而且是教师的权利,每位教师都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我们要关注教师本人在专业发展的能动作用。这就向我们提出,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我们要聚焦问题,让教师在实践中去感知、理解和内化教育理论。
为此,教研员通过收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和典型的教学事件,形成专题,组织教师进行实践操作,在操作中研讨。如:如何设疑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重难点如何处理,合作学习如何有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如何二次备课,如何写反思日记等等,由于教师是研究的主体,他们是具体研究的操作者,这就使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更加明显。
如何把握中考目标,提高复习课质量,是教师关心的问题。我区英语教研员以此为专题,组织各校备课组开展集体攻关,开展了专题研究。通过复习课课件比赛,教师分专题整合了一批教学资源,教研员通过打包分发,将研究成果以电子讲稿(30
多个,近千页)的形式及时发送给全区英语教师,教师非常欢迎,他们说,这些课件是我们自己做的,适合区情,在研制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提高了复习课的质量,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效、实用,我们愿意参加。
5、合理组合,分层研
合理组合,分层研,就是教研活动的方式上,把统一的教研活动与分层的教研活动相结合,由单一性的教研活动向多层次、自主性活动方式转变。通过分层教研、专题教研、分片教研等方式开展教研活动。在分层教研中,无论是研究课、集体备课还是调研检测命题等等方面,要发挥区中心组教师、学科教师的主体作用。既要发挥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的作用,也要发挥条件一般学校教师的主体作用。
我们可以按年龄分层,对于新教师,教研员要把教研的重点放在课程标准、教材的解读上以及如何提高组织教学的水平上;对于中年教师,我们可把教研的重点放在教学的策略、方法手段的运用上;对于骨干教师,我们可以重在教学技巧、教学艺术的研讨上,通过与专家面对面,激发他们奋发向上。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要求,有时,教研的侧重点也不同。对于小学科,因人数较少,备课组活动进行,教研员应组织成立“校际备课组”,定期检查、指导,提高备课质量。
学校生源差异,必将引发教学行为、教学方式的变化。因此,教研员要重视并引导校际联合体研究活动,这种教研可以缩小学校差距,促进校与校之间的交流与共享,互助引领,使资源共享,促进教学质量提高。近几年来,南京市教研室组织校际联合体的分层教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6、信息技术,网中研
网络教研改变了教师的学习状态,改变了教研供给不足的状态,改变了教师成长环境,创造了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机会,促进了教研的知行结合,可以做强做大教研。
博客教研在技术层面上是一种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教研形式,是一种自主、平等、对话、协商、共建、共享的教研机制。使教研能够提供面向全体和个性化的服务,促进教研走向校本和师本;使教研得以连续和跟进,促进教研走向深入和提高;使教研能够获得专家的系统引领和深度跟进,促进教研突破难点和制高点。这里,介绍两个常见的教研平台。课例研讨及网络教研资讯平台:开展网上与现实相结合的教学研究和课例研讨,帮助教师探究问题、案例写作、专题学习和自我研修,推广成熟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共享教学经验,开展网络教师培训。课题研究及教科研平台:侧重课题研究及教研信息发布、成果展示、资料形成等方面,利用网络积累资料、优化研究过程。在教研工具平台的开发与应用过程中,应事先确定一个整体的发展思路,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坚持“开发一个,成熟一个”的原则,注重有效性与实效性相结合,使每个平台在实际使用中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从而稳步有序地推进教研的可持续发展。
四、反思小结,提升水平,是提高教研质量的重要一环
基于问题解决的教研反思,是教研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就不可能为以后工作提供经验教训。教研员要善于透过现象反思事物的本质。经常反思的人还有这样的感觉,许多创造性的工作方式方法令你在惊喜之余往往会产生新的思路。然而,一些教研员对反思提升这一环节比较忽视,往往教研活动完了,也就完了,至于对本次教研活动中提出的问题或对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解决得怎样,问题解决的策略是否合理,总结反思的比较少。笔者认为,为了使教研质量可持续提升,教研员要养成反思的品质,要反思过程,反思效益,并将教研中的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提升为课题。
1、反思过教研活动结束后要回头思考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我们要反思,教研活动中,目
标制定的是否合理?主体作用发挥了如何?是否能够有效地解决了预设的问题?问题真的被解决了吗?如果问题没有很好地被解决,要进一步搞清究竟是由于所设计的方案本身是否合理,还是因为方案的执行发生严重偏离,等等。
2、反思效益
我们干任何事,都应该讲究效益。有的教研活动事半功倍,而有的事倍功半。一个教研活动结束后,我们要问一问自己,花费的时间是否恰当,投入产出比是否最优化,运用的手段是否合理?是否以较少的时空取得较多的收获?教师是否真正理解了理论并能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合理的运用?是否引发了教师思考和继续学习的愿望,是否引发了新的思考,产生新的专题
3、提升为课题
问题课题化”是区级教研的重要策略和途经。在平时,我们感到,一些日常的教学问题虽然不断被解决,但教师却很难从整体上转换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也就导致了教研同水平反复。为此,我们要针对教学中的一些典型问题、热点问题、症结问题开展专题性研究,力图使“问题”转化为研究的“课题”,并促进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教研员要在解决日常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捕捉一些关键的,值得设计、追究的研究课题。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问题解决”,但同时也促使教研员自身的提高。
我区提出,教研员要通过抓一个课题,带出一支队伍,出一批成果。一些教研员,组织骨干教师成立课题组,对课改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有计划,重点地进行研究。针对一些教师受传统智力观影响,过分注重学生逻辑能力的现状,我区数学教研员组织教师开展了“多元智能理论与数学教学的整合”研究,通过这一省级课题的研究,现在教师不再只因学生逻辑能力差异而评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发现、培养学生的其它智能;针对省级重点课题“计算机辅助教学运用时机的研究”,全区21个学校成立了子课题,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的研究,提高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推动了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此课题被省教研室评为“优秀课题”。
不过,并非任何教学问题都构成教研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教研课题。
“国家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提出:“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努力将教学研究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学校,逐步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认真研究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中小学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这为教研工作指明了方向。为了提高教研质量,我们要深入了解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调整教研机制,要在实效性上多思考,多研究。只有从教学问题上入手,在设计方案上把关,在教研中聚焦问题,在活动后不断反思,教研工作必然受到学校、教师的欢迎。
第四篇: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民主生活会质量的思考
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民主生活会质量的思考
党员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是发展党内民主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加强党内监督、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水平和党性修养的有效什么,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一项重要措施。这也是为我们党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所证实了的行之有效的党建措施,对于解决召开民主生活会,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积极制定整改措施,对于解决党员干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民主生活会的质量是党员干部党内民主生活的生命所系,没有质量的保证,就没有充分的民主;没有充分的民主,就没有问题的充分解决,党的先进性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由此可见,党员干部的民主生活会质量至关重要。
一、当前党员干部民主生活会丰在的问题
经过几十年的党建实践,党员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工作态度、利益要求等方面都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党员干部也不例外。在新的政治经济形势下,我们党的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党员干部的民主生活会质量,尤其是一些基层组织的民主生活会质量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够深刻。一是有的党员干部对民主生活会的重要性和严肃性认识不够,有的人甚至觉得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民主生活会过时了,仅仅把民主生活会当作任务去完成,只注重程序和形式,不讲求质量和效果。二是一部分民主生活会的组织者有消极畏难情绪,领导班子成员在生活会上开展批评怕伤感情,会前征求意见时,有的同志不敢讲真话怕打击报复等等。三是会议程序简单化,缺乏高度负责的精神,把生活会等同于一般会议,该把关的没有把关,该严肃的没有严肃起来,甚至有的用学习会和工作会代替生活会。
2、会议主题不够明确。由于会前准备不充分,围绕主题安排的学习时间没有达到要求,成员与成员之间谈话谈心不够深入,发言村庄油有认真准备,征求意见不够广泛深入,渠道不多,形式单一,没有严格按照“群众提、自己找、上级点、互相帮”的要求去落实。导致会议议题不集中,针对性不强;随意性较大。党内民主生活会越来越没有了生活会的味道,甚至越来越“生活化”。有的只谈成绩不谈问题,“表扬和自我表扬相结合”,生活会开成了评功摆好会。
3、查摆问题不够较真。自查问题不能实事求是,没有做到“真、实、像”,存在着谈理论学习多、谈理想信念少,谈工作多、谈思想少,谈努力的方向多、谈具体整改的措施少等方面的问题。开展相互批评不够严格规范,对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只三言两语、轻描淡写,有的用共性问题代替个性问题,有的甚至用批评的方式表达表扬的意图,用成绩掩盖问题。
4、整改措施不够有力。民主生活会的目的是解决存在的问题。一些单位虽然对存在的问题找得很准,但由于落实流于形式,全部精力用在会上,会后意见梳理、完善整改措施、通报有关情况等不够重视,研究得不够透彻,拿不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或整改措施不够明确具体,没有做到责任到人而无法抓好落实,最终导致问题仍然是问题,矛盾仍然是矛盾,存在着虎头蛇尾的现象。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社会因素,也有党组织原因,还有党员自身原因。概括下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党性观念不强。近年来有些党员干部放松了政治理论学习,放松了自我要求,理想信念发生动摇,有的甚至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思想观念不能与时俱进,辨别是非能力退化,抵御腐蚀能力弱化,对金钱、物质、个人利益考虑过多,对社会上一些负面
现象不能正确认识,尤其是当个人利益受到冲击时,便心理失衡,抱怨组织、抱怨领导,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不能清醒地认识,予以改正;对党内不良现象不能理直气壮地提出批评,努力纠正;对正确的东西不能旗帜鲜明地加以肯定,大力支持,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组织纪律观念淡化。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种转型不仅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冲击,而且也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剧烈震荡。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导致一些人理想信念动摇、价值取向异化、社会行为失范。受社会不健康思潮的影响,一些党员干部组织纪律观念淡化,认为人情硬于原则。于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关系学”搬到党内生活中来,并以此作为判断是非、处理问题的标准。遇事不是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上,而是处处考虑“关系”,事事考虑得失利弊,丧失党性原则,有的甚至违法违纪。
3、组织调控不得力。有些单位民主生活会的质量不高,有的是因为一把手重视程度不够,组织力度不大,会中把握方向、调控火候不当;有的是因为主要领导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时,表率和示范作用发挥得不好,不愿提醒,不敢较真,只求“一团和气”;有的是因为班子内部民主空气不浓,班子成员之间相互谈心沟通不够,不能真正做到开诚布公、坦诚相见;也有的是领导缺少民主,使人不敢开展正常的同志间、上下级间的批评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影响民主生活会质量的关键因素。
三、做法探讨
1、加强学习
2、营造氛围
3、改进方式,探讨做法。
第五篇:浅谈如何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这样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 经验+ 反思。毫无疑问,教研活动正是教师集体经验总结、问题反馈、集思广益的良好平台,对教师个人的成长和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有着重大的帮助作用。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着、变化着的过程,光靠班主任或
一、两个老师是不可能驾御好它的,而在经常的,开展正常的教研活动中,老师就可以互通信息,加深感情,建立团队协作精神,形成合力,共同把工作做好。同时,在对外交流的教研活动中,可以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就不会固步自封,可以使整个学校整体发展和提高,也可以帮助别人,使其发展,互利互惠。
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的教研活动往往不能达到提高教师能力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目的,成了一项既定的教学任务而已,活动流于形式,教师们也没有积极性。
下面,根据本人的一点认识,简单谈谈我们怎样才能让教研活动具有有效性和实用性。由于我是今年六月份才接手教导主任工作,以下的想法都是我的初步设想,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可能有不足甚至不合理的地方,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提高和完善: 活动前:
出现的问题一:目的不明。主要是主持者选定的研讨主题过于空泛,落不到实处,没有具体的针对性,结果是导致参与者要不是泛泛而谈,就是无话可谈,活动自然谈不上有效性。
对策:教导主任和教研组长不能闭门造车,必须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和教师一起去观察、调查,寻找在教师中存在比较普遍的真问题;另一方面又不能就事论事,就问题谈问题。而必须通过认真研究,敏锐地发现问题的实质,从而将问题转换成一个明确的研讨主题,这样才能确保有“物”可研。活动主题不必要搞得“大而全”,“小而精”、“实用”的主题才是确保研讨成功和有效的前提。出现的问题二:教师积极性不高,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参加。提到教研活动,很多老师会说“我改作业的时间都没有,还搞什么教研啊”、“教育研究是专家的事,我们又不是专家”等等,这一方面是教师认识不够,但最终的根源在于:我们以往的教研活动没有时效性和实用性,导致老师们“不感兴趣”。对策:要让教师对教研活动“感兴趣”,前提是:一是教研活动必须对教师的成长有帮助,教师感到参加一次活动,让自己有所收获,得到提升;二是能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只有“有用”“实用”,才能让教师们及基地参与到教研的整个过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另外一方面,教研活动的主持人不是活动的主宰者,要把教师放在教研活动的主体地位上,从活动的策划、主题的遴选、活动后的落实、执行情况等都应该尽可能地让教师参与其中,而不是到了召开讨论会时教师才参与进来。正因为教研主题是在教师的参与下共同确定的,教师就清楚地知道了为什么要开展这次教研活动,这次教研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自己应该如何去主动参与,从而也就使教师从“要我参加教研活动”转变为“我要参加教研活动”。教师们对教研活动的来龙去脉都有所了解,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积极性也就发挥出来了。活动中:
出现的问题一:对主题的研究不够深入:我们的讨论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对一个问题的讨论还在进行中,就因为某人一句题外话或一个幽默而偏离了讨论的中心,或者是跳到了下一个主题,导致研究不够深入,没有达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效果,最后不了了之。
对策:教研活动是一个科学、严谨的学术讨论会,主持人要牢牢地把握研讨的主基调,善于捕捉发言中的一个个“闪光点”,引导教师们围绕主题不断深入,层层剥离,呈现出问题的核心,并集中大家的智慧,找到解决的办法。出现的问题二:有始无终:也许有的问题并不是大家在一次活动中三言两语就能解决的,对于一时间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的问题,往往就不了了之。对策:对于悬而未决的问题,教研组要及时地通过查资料、与教师交流等多种途径,尽快找到突破口,在下一次活动中提出来让大家继续研究,直到最终形成妥善的解决方案为止。
出现的问题三:“研”与“教”脱节。我们以往的教研往往只停留在浅层次的上课、听课、评课、经验总结方面,始终是“就课论课”的形式,而没有指向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这样的教研是没有生命力的,显得苍白无力,谈不上有效性和实用性。
对策:教师的进步和提高、教法的完善,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的不断循环、提高过程,所以,在研究课题确立后,一定要边实践、边总结,再实践再总结,不断丰富和完善。在此期间,组内的老师们都要全面地了解课题的进展,把大家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共识上升为理论,再用这正确的理论去指导教改实践。
总之,教研活动是一项为教师成长和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服务的教育实践活动,必须要“研以致用”,活动的各个环节要合理安排,需要教研组织者的精心设计,力争取得实效,才能得到教师们的支持,也才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