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介入智障儿童数学教学的意义的论文(最终5篇)
编辑:雾凇晨曦 识别码:65-796262 教学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3-11-14 15:17:55 来源:网络

第一篇:信息技术介入智障儿童数学教学的意义的论文

信息技术介入智障儿童数学教学的意义的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信息技术介入智障儿童数学教学的意义的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智障儿童对事物的注意范围较为狭窄,对同一知识点的兴趣和关注度持续时间不长,注意力容易分散,对知识的理解难于用口头表达。这些特点对于教学的推进有很大的难处,而对于具有一定抽象度的数学教学来说,如何采取更为科学的教学手段与策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好学习方法,培养与提高智障儿童的学习能力,是一件事关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事项。现依托于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已经取得较大反响,对于智障儿童来说,引入信息技术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原理化解为浅显易懂的直观具体问题,这将发挥着极其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一、以信息技术的吸引力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思维能力低下、接受能力弱的智障学生来说,采取传统普通的板书教学,显然很难架起良好而顺畅的教学桥梁,难以促使他们保持强劲而持续的关注力,自然也难以激发他们深厚的学习兴趣。而通过借助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可以将课堂教学内容转化为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具体事例,可以将文字、图形、图片、声音、视频与动画等多类教学元素聚集在一起,并融为一体,为智障儿童展现出耳目一新的画面,或优美动听的音乐,或生成有趣的视频动画,可以促使智障儿童以听觉、视觉、肌肉感觉乃至其他触觉在全方位的刺激,以强大的吸引力牵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探究欲,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提升他们的理解力,提高他们的思维层次与水平,从而焕发出更加强劲的学习动力,最终获得更加优质的数学素养。

例如,引领学生进行4的认识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处理完成的课件,呈现出3只小鸟在小树上飞来飞去的动画场景,并带领大家一起数多少只小鸟,并提问动画中一共有几只小鸟,当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3只之后,点击电脑鼠标,让一只色彩不同于此前的3只的鲜艳小鸟徐徐飞入画面,然后久留于其中,接着配合着电脑播放的'悦耳音乐对孩子们提问:小朋友,大家都看到了吧,又有一只小鸟飞进来了,那现在画面上有几只小鸟呢显然,此时孩子们的注意力被悦耳的声音和色彩鲜艳而各异的小鸟所吸引,从而将精力集中于课堂教学,并投以专心致志的听讲之中,沉睡的思维也得以激活,将被动式学习模式转入到主动式中来,极大地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与自觉性。并通过展现一面迎风飘扬的国旗,让他们更好地掌握4的字形,同时配合顺口溜4像国旗空中飘来帮助记忆,由此,这样不仅促使学生较快地获取数学知识,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审美能力的提升,还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二、以信息技术的鲜活性引入生活化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应用的知识,同时又是高度浓缩的抽象知识。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可以为课堂教学增添生活情趣,增强时代感,促使教学与日常生活建立起更加形象、生动而具体的联系桥梁。而对于智力上存在一定问题的孩子来说,通过信息技术引入生活化素材,可以促使他们的思维和记忆得到更好地唤醒,让他们体验和感悟贴近生活实际的事例,帮助他们正确剥离数学知识,感受生活化的数学魅力,让数学问题展现得更加逼真和鲜活,从而更加有效地促使他们的数学能力得到更好地提升。例如:在引领智障儿童进行方程的认识学习过程中,通过引入信息技术处理过的多媒体,创设非常鲜活的生活化情境,比如,周末小明同妈妈来到超市进行购物,在画面上呈现出鲜活的超市售货架,以及日常生活用品以及孩子们喜爱玩的小玩具,并呈现出一些简明的标价。接着,示意小明手中只有1张100元的钞票,然后引导孩子们挑选画面中的几种商品,尝试着不同组合,分别可以采购到多少数量。进而引导他们建立关系式。或者利用电脑随机抽取的方式,选择几类商品,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引领他们构建抽象的数学模型,从而为他们学习关系等式这一新知获得切入点,搭建通俗易懂的理解桥梁,唤起多元数学认知能力。

三、借助信息技术的启迪力提升思维能力

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的思维方式,促使数学知识的逻辑推理得以更加直观地呈现,有效降低知识的抽象度。这对于思维发展较为滞后的智障儿童来说,显然更加有利于促进他们以直观的感知增强对数学知识的体验,由此产生思维启迪,渐进于对抽象数理的感悟和认识。例如,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10以内数字的加减法过程中,可以引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课件,比如:在画面中展现出1只可爱的小鸡,接着又有2只小鸡跳跃着进入到画面,此时,引导学生问1只小鸡加1只小鸡,是几只小鸡呀,显然,他们很快便可以得到1+1=2直观而具体的认知;接着变换画面,在水中游动着2只小鸭,接着又游入2只小鸭,引领孩子们认知2+2=4。继而,出示4只小马在草地上跑,接着又跑来者4只小马,不断地引入难度更高的问题,在不断启迪中,提升他们的思维力,在不知不觉中愉悦地消化和吸收了新知识。

综上,智障儿童的认知与思维方式大多停留在较为形象而具体的思维阶段,综合思维能力、逻辑推理分析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独立性思维能力以及思维的批判性都较为缺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直观、简洁、形象而生动的优势,促使在智障儿童的数学教学中,多种感官得以更加有效地激发与调动,生成浓厚的学习兴趣,不断提孩子们的升数学素养。

第二篇:浅谈信息技术在智障儿童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智障儿童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与其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法进行教育活动,以求实现教育和教学的最优化。它不仅在普通小学的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智障儿童的教育教学中更发挥着极其独特的作用。

一、有利于集中智障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信息的选择。心理选择某种信息,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选择的对象。智障儿童由于大脑发育受损,其主要缺陷之一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不稳定,走神之后收不回来,有的同学上课连5分钟、3分钟集中注意不走神也是很难做到的。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老师讲课也常常不能在他们的大脑皮层激起兴奋,对学习文化知识表现得十分淡漠。所以他们听课时,常常是似听了又似没有听,没有什么印象。另外他们总是精力非常旺盛,课堂上活动不停,一会儿转身,一会儿离开座位,一会儿交谈这个,一会儿交谈那个,一会儿大声喊叫,一会儿大声哭闹,注意力高度不集中,情绪十分不稳定,一节课下来,仅组织教学这个环节就让老师感到很头疼。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恰恰能满足这些智障儿童的心理,适应他们的需要。色彩鲜明的图片,生动活泼的画面,灵活多变的使用方法等能在课堂的一瞬间很快抓住智障儿童的注意力,激发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随着老师的语调、手势和讲解,在不知不觉中感知和掌握新事物、新知识,使他们感到易学、爱学、乐学。比如我在教学三年级第六册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幻灯、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借助直观手段,尽量增加感性材料,让他们亲自去看一看、听一听、读一读、摸一摸,利用多种感官进行感知,使比较抽象的知识生活化,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着快乐,没有超越智障儿童可承受的压力,学生自动自发参与的动机很大,他们个个都被优美的图片,奇特的方法吸引住了。有的同学在课堂上还情不自禁发出“老师,真好看!”的赞叹,抽象的数学变得直观形象起来,教学效果出奇的好。

二、符合智障儿童的思维特点,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

智障儿童的核心缺陷是思维发展滞后,这与他们的思维摆脱不了对具体事物和具体表象的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既不善于通过思维的间接性去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也不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又不善于把事物的属性从具体的、个别的事物中抽取出来,推而及于同类事物,并从同类事物中把这些属性归纳概括起来形成这类事物的概念。所以智障儿童对概念形成难,对概念理解难,使用概念也是混淆不清,这是智障儿童思维的致命弱点。而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特别是利用多媒体教学,能直接把画面呈现在智障儿童的面前,具体直观,容易在他们的大脑中形成表象,从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具体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例如:在讲解10以内的加减法中,为了让智障儿童了解加法的含义,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制作了课件:先出示一只黄色的小鸭子在淡绿色的草地上玩耍,又过来一只,问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学生很快做出回答:2只。这样在同学们的大脑中就留下了增多了的印象,逐步形成“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并起来。理解了加法的含义,再理解“连加”就容易的多了。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制作的课件:先出示6只黄色的小鸭子在蓝色的小河里游,又游过来一只,列式就是6+1,再游过来一只,问学生是几只?学生很快回答7只,就是在6+1的基础上再加上一只,列式就是6+1+1,一共加了两次,连加的含义很显然就是连加了两次。就这样,在老师精密的细致的编排及带领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在欢乐的愉悦中消化和吸收新知识,使每个同学在学习上都获得了一种成功的体验,树立了信心,发展了兴趣。

三、有利于创设教学情景,使智障儿童保持兴趣

愉快和轻松是保持学生兴趣的法宝。智障儿童的好奇心强,但持久性差,要让他们保持积极主动、全神贯注的状态,难度很大。所以,我们必须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时时注意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以达到“以趣激学,以学促趣”。而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能随时向课堂输入愉快的教学气氛,能以丰富有趣的内容,生动鲜明活泼的画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吸引智障儿童,把比较抽象的,难于理解的知识加以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知识变得更加趣味性,简单化,根据课程的内容,利用多媒体制做课件,通过游戏、表演等形式,创设相关的教学情景。因为“活动”的整个过程,学生都亲历过,体验过。在教学中,只有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上都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才能体会到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例如我在教学“统计”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一幅欢快的游乐场的场景画面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有的小朋友在玩转转车,有的在玩翘翘板,有的在湖中划船,还有的在买饮料„„.然后提出要求:请同学们统计一下每种好玩的有多少人?完成统计表。同学们被生动场景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们很快就进入角色,学习兴趣提高了,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有吸引力了。

总之,在智障儿童的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吸引智障儿童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体验,提高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帮助智障儿童掌握和理解知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效果的目的。

第三篇:浅谈智障儿童的生活化数学教学

浅谈智障儿童的生活化数学教学

摘 要:智障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差,恰恰需要教育者,通过各种途径尽可能地培养和发展他相应的能力,矫正他们的缺陷。通过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培养解决生活的能力。笔者通过对智障儿童的数学教学,谈以下几点体会。关键词:智障儿童;数学教学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他主张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的中心就是生活。智障儿童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造成智力低下,学数学就显得格外困难。智障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差,需要教育者通过各种途径尽可能地培养和发展他相应的能力,矫正他们的缺陷。数学作为自然科学中最为抽象,同时也是最严密的科学门类之一,在弱智教育中,不仅有智障儿童难以很好学习的一面,同时,也有促进智障儿童发展的一面。智障儿童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智障儿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数学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之中, 优化数学学习环境,实行生活化教学。把课堂教学生活化即教学训练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训练形式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的课堂中增长知识, 提高他们实际生活的能力,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一、尊重智障儿童的生活需要,教学情境生活化

智障儿童的发育较正常儿童来说发育的比较迟缓,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比较慢,认知事物困难,特别是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认知较正常儿童都是很困难的。智障儿童心理和生理上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他们表现的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与周围的人们和环境建立联系,他们似乎与环境是隔离的,语言异常或者根本就没有语言,不需求拥抱,待人如同待物,很少目光接触,行为迟缓等。他们用来表示不满、表达意愿和要求的方式可能是动作,迟缓的目光,不清晰、不完整的语言等等。对外界的触觉很迟钝,有的还拒绝他人教导。即使老师挖空心思组织再有趣的游戏,他们也常常表现出没兴趣的样子。所以,数学的教学就要更贴近他们的生活才能让他们更好的理解和接受。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景,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使他们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智障儿童数学教学中,更要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既要符合智障儿童的认知特点,又要符合数学生活化的新理念,使智障儿童充分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之中,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学习中体验生活。如:在“数数”教学时,我们带智障儿童去观察他们熟悉的校园环境,要求他们说一说我们的校园有什么、有多少?通过观察,他们说出了校园里有多少树、路灯、花坛等数学问题。这样从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 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只要有心,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此来加深他们对数学的认识, 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感,使他们从生活实际中学到数学知识。

二、培养智障儿童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知识对于智障儿童来说是抽象枯燥的,但数学知识本身并不乏丰富的情趣因素。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对于激发弱智儿童的求知欲望,调动智障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智障儿童由于生理、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导致了智障儿童对数学学习无兴趣和被动状态。要改变智障儿童的这种学习状态,就需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这就成为对智障儿童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智障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知识与生活情景紧密地联系起来,还原数学情趣,充分调动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知识的传递。例如:我在教学一位数的加法时,我创设了生活教学情景:先请4位小朋友到前面做游戏,接着又请了一次是3位小朋友,以充满情趣的游戏形式引导 出:“4+3=7”,这样,同类游戏反复之后,学生便自然而然地得出了它们的计算方法。生活情景地创设使数学知识地学习充满乐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把客观上的“要我学”内化为主观上的“我要学”。

三、重视个体差异

智障学生是一个群体,他们有很多共同的特征,可以共同活动、共同学习。但由于智障儿童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差异他们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这些差异对于他们的学习能力、内容、进度、方法等均有影响。因此,教师应当考虑智障儿童不同的特点,进行分层训练和指导,尽可能地调动全体智障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们提倡在生活化教学中,重视个体差异,实施个别化教学,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教师在备课时,要把握好智障儿童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熟悉每个智障儿童的兴趣爱好以及特殊需要所在,选择教学内容,制定分层目标。如:教“购物”时,A组智障儿童要知道物品的名称、作用,认清价格,会计算付钱找零等;B 组智障儿童只要弄清买什么东西, 会认手中的钱是多少;C 组智障儿童要在老师的帮助下购买指定的东西。这样,根据个体差异,对同一内容有不同的要求,使不同层次的智障儿童达到自己的目标层。个别化教学并非一对一地教学,而是强调智障儿童的个别差异,施以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个别化教学方式可以个别地教,也可以分组或集体教。因为智障学生个别差异较大,集体教学时间少些,个别辅导应该多些,其形式可以多样化。例如,圆桌式辅导:教师、学生围在一起,教师、学生有说有笑地进行指导;也可以采取分组形式,根据智障儿童差异,将情况相近和相似智障儿童组织在一起进行分组。例如, 把操作比较困难、动作技能较的学生分成一组,集中学习后,让他们反复练习操作动作;有言语障碍的学生,教师在课上要给他们多提供说话和发言的机会。有几个属于轻度智障学生,理解力较强,但记忆力较差,在学习定义、计算法则时,不让他们死记,先让他们解计算过程, 根据理解去记忆, 鼓励他们把意思说出来。这样,为各类智障儿童提供学习信息,个个参与、人人发展。

四、注重数学教学运用的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数学教育寓于生活实际。要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始。弱智儿童的数学教学更应该从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实际入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够在生活中恰当的运用数学是数学生活的重要的价值。智障儿童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来能够适应社会,自食其力,而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生活空间中反复学习,在社会实践中重复感知,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如在教学生认识元、角、分票值后,结合生活实际,模拟乘公共汽车,老师当售票员,学生当乘客,要求学生分层次买票:A组学生自己拿钱买票;B组的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拿钱买票。又模拟在商店里购物,老师当营业员,学生当顾客,A组学生自己拿钱买所需物品;B组学生拿好钱买指定物品。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吃饱”“吃好”,在数学课上学到了生活中实用的东西,突出了数学的实用性、这是抓好智障儿童数学教育的关键所在。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运用数学的方法和数学思想能够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难题。要想提高智障儿童的生活技能,就应该从小做起,在低年级的数学中采用生活化的方法进行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每一个儿童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培养智障儿童处理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的学会生活的技能,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 潘雅萍 浅谈智障学生的生活化语文课堂[J].学周刊,2011,2.[2] 黄丽琴 智障儿童的数学教学如何生活化[J].教书育人,2006,11 [3] 董培红 浅淡中度智障儿童数学教学方式[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11 注:允许编辑对论文进行调整

第四篇:浅谈智障儿童数学课堂教学

浅谈智障儿童数学课堂教学

——姚庆厂

智障儿童是指在发展时期即已产生的一般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同时伴有适应性行为缺陷的儿童。他们的典型特点就是:注意力分散、有意记忆差、思维缺乏目的性和灵活性、数理概率差、数前概念和计算能力更是他们的学习障碍。本人通过这几年对这类特殊儿童的教学,使班上8名智障儿童的数学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能掌握5以内加减运算的有3人,能进行10以内加减运算的有3人,有2人能进行简单的应用题运算,现就智障儿童的数学教学,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注重教育的趣味性,增强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兴趣是孩子学习的驱动力,是有效学习的法宝。特别对于注意力分散、接受能力慢、抽象思维差的智障儿童来说,如何在教学的过程中,让智障儿童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主动地吸收知识、掌握技能、培养能力很重要。例如在向学生教授5的组成(分解、合成)时,首先给学生5只漂亮可爱的小狗玩具,让他们做小狗找朋友的游戏,以提起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然后,启发他们把5只小狗分成两部分有几种分法,让他们在摆弄小狗的过程中学习5的组成知识,最后老师再归纳总结出5有4种分法,可以分成4个数组等等。这样,孩子通过游戏的、直观的、主动的教学,掌握了数理的概念。

二、注重教育的差异性,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虽然智障儿童有共同的身心特点,但他们每个人又都是

不同的独立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而且他们的智残程度也不相一致。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把学生硬套进一个模子里,必须从实际出发,做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避免出现有的孩子“嚼不烂”、“吞不下”,而有的孩子却“吃不饱”的现象。例如教学生认识数字时,可通过玩扑克的形式进行,对程度高的学生可玩1—10的倒数及相邻数;对程度低的学生,则只要求玩1—10的倒数及相邻数;对程度低的学生,则只要求玩1—10的数字配对就行了。总之,根据智障儿童的不同情况,设立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激发不同能力和水平的智障儿童学习的兴趣,做到人人有参与,个个有进步,全面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增强教育的目的性

智障儿童所学到的知识最终的目的就是让他们能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应用。因此,在智障儿童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训练的内容必须来源于智障儿童的生活实际,教学的目的必须服务于智障儿童的生活,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例如,教学生学习认识人民币,可在课堂上模拟商场里购物的游戏,让孩子分别扮演商场的售货员及顾客等,学习认识商品的价格,认识人民币的币值,进行钱币的找赎等。当学生能在模拟的情景中学会人民币的使用后,老师再带他们到附近的商场或超市进行实地教学,这可以加深学生的对事物的认识和处理方式。

只要我们采取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把不同的教学目标融入到生动有趣的各种游戏中,让他们能适应日常生活的需求,从而达到智障教育共同发展进步的目的。

第五篇:信息技术 智障儿童素质发展的助推器

信息技术:智障儿童素质发展的助推器

【摘要】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手段,在培智教育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从拓宽认知视界,优化学习方式,促进官能康复,实施精细管理,培养适应能力,完善评价机制,维护心理健康等维度,用真实生动的教育案例,详细阐述了信息技术对智障儿童的素质发展所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智障儿童 素质发展

随着我省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工程和区域教育现代化工程深层次进展,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培智学校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应用。从认知技能、学习方式、适应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有效改善了培智课堂教学活动难组织、智障儿童知识技能难掌握、身心素质难评价的“三难”现状。

随着特殊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强势推进和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发展培智教育、提高康复质量、发挥育人功能的主要手段,为培智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活力,为智障儿童的认知发展、官能康复、心理健康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提供了便捷的途径,搭建了高效的平台。

一、激趣益智,拓宽认知视界。

在培智学校开设的课程中,学生最喜欢的莫过于微机课程了,虽然他们有的计算机操作并不熟练,在搜索和打开网页时还存在一定的侥幸和偶然的成份;有的在文本输入、应用程序控制、软件运行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有瞎猫碰死耗子之嫌,但这些都不妨碍他们对计算机课程狂热的向往。一下课,他们就会围到讲台前,动动鼠标、摁摁键盘;一到微机课,他们就欢呼雀跃,兴高采烈地奔向微机室。

究其原因:

(一)陌生的、新颖的、未知的网络环境,对智障儿童来说是一个充满活力、诱惑与挑战的全新世界。唤醒他们的好奇心,点燃了他们的求知欲,激起了他们深入探究学习的兴趣。

(二)开放的、虚拟的、交互的网络平台,为智障儿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或者游戏的主题,营造了平等、民主的氛围,促进了他们的智力发展。

(三)互联网中海量的信息,拓宽了他们的认知视界,让他们有一种走出狭隘的井底看到广阔的天空的豁然开朗的体验。

以曾经风靡一时的益智游戏《连连看》为例,分门别类的水果连连看、蔬菜连连看、动物连连看让智障儿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五大智力因素得到集中强化发展;聚合思维中的归类意识得以萌发;在成功闯关、游戏难度攀升时体验成功、挑战自我的心理情感得以产生;在能量耗尽、积分归零的情况下,虽然屡战屡败,仍然屡败屡战时,自我调控能力、风险规避意识、遇到困难扬长避短、遭遇失败再接再厉等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心理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二、整合课程,优化学习方式。

新课改理念强调“要建立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作用的多元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对培智教育来说,实现新课程理念所倡导“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创新、教学方式的优化、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都不是难事,只要培训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就可以实现。

囿于培智教育的发展现状,智障儿童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差异等不争的客观因素,“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命题,已经成为广大培智工作者致力探讨和研究的课题。“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亲历体验的学习方式”对智障儿童来说,同样存在活动组织难、目标实现难、效果评价难的三难现象。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可以让智障儿童在特定的环境——开放、虚拟、互动、平等的网络环境下,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利用网络平台,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摸索、发现、探讨、交流、体验、验证等过程,来建构认知体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构建主题学习网站,实现个性学习。

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课程,构建主(专)题学习网站,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各种与主题相关联的教育教学资源,指导智障儿童利用主页提供的学习菜单进行个性化学习。在《寻找春天》的生活常识课中,我制作了一个以“春天”为主题的学习网站——《春天在哪里》,为学生提供了古诗儿歌、语言训练、趣味数学、歌曲绘画、音效视频等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读、背、说、算、唱、画、听、看等手段,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感官来寻找春天、触摸春天、感受春天。

由教育者精心设计或选择的教学软件和教学主页还有利于对智障儿童实行分层次教学,为每个智障儿童提供更多的可供自主选择的学习材料,让不同智力水平的智障儿童在主题框架内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二)应用专业学习软件,实现自主学习。

一些常用的学习软件如金山打字通、金山画王、音(视)频播放器、计算器以及由教师自行设计的教学课件,如用Authorware编写的10以内、20以内、100以内的加减法题库等,都可以作为智障儿童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在反复的强化训练过程中,在大量信息持续不断地正强化刺激下,锻炼了智障儿童听、说、读、写、算、画、唱的技能,提高了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专业人士编写的学习或评估软件。如泰亿格电子(上海)有限公司生产的启智博士早期语言评估与干预软件系统,应用计算机技术,通过专业的仪器,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对智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发展水平。

(三)基于网络互动平台,实现协作学习。

基于学校网站或班级主页的BBS论坛、留言栏、评论栏等网络互动平台,可以让智障儿童在身心完全放松的情况下,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相互之间的思维碰撞,实现协作式学习。在《春天在哪里》的主题学习网页中,智障儿童利用《我找到了春天》的论坛平台,将自己检索到的有关春天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漫等讯息上传,让全班同学实行资源共享,并相互发表评论,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三、训练感官,促进感统康复。

智障儿童由于感觉统合失调而引发的学习、生活、活动障碍的问题屡见不鲜。近年来,以刺激感官为手段,训练感觉为目的的感觉统合训练日益盛行,五花八门的训练器械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不少人误以为,只有通过专门的器械,对儿童进行听、视、触、嗅、味、前庭和本体等感觉的训练才是感统康复训练。事实上,智障儿童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耳、眼、手、脑高度兴奋,相互配合,感觉学习、运动学习得到发展,这也是感统康复训练。他们在敲击键盘、点击或滚动鼠标的时候,手指与键盘接触力量的轻重缓急、十指之间的相互协调性、前后左右的方向感都得到了强化训练。在应用快捷键或鼠标进行选取、拖拽、点击等操作的过程中,左手的拇指、食指分工合作,右手的拇、食、中三手指的弹、按、滚、拖等精细动作均得了训练。计算机操作,使得智障儿童的听觉、触觉、视觉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特别是当智障儿童通过反复强化、刻苦努力,他们的键盘操作、文本输入熟练程度达到盲打的水平时,视觉不平顺、听觉识别不足、前庭平衡失常等感觉统合不协调的现象就会减少,本体觉就会得到锻炼。眼睛不用看,就会本能地进行相应的操作,达到了人机一体的自动化程度。

四、评价激励,完善人格特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网络的普及,在培智学校(班)内建立智障学生素质发展或个性成长的电子档案的条件已经成熟。我认为电子档案至少有以下三大优势。

(一)信息传输安全可靠,数据处理客观科学。

家长、教师、学生本人通过口令进入后台管理界面,及时进行更新。涉及隐私的内容,可以通过注册用户和VIP用户的方式进行管理,保证学生个人信息的安全可靠。

实验的数据通过专业的软件或固定的程序进行自动处理,即时生成图表,减少人为计算的误差。

(二)实时异地互动,打破时空限制。

残障学生成长档案袋各建设主体间不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更新和补充。相互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以及评价建议可以通过留言、论坛、信箱等方式进行。

(三)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

有了电子档案,传统的纸质文本无法体现出来的视频、声音等成长信息也有了呈现的载体,电子档案记录的成长信息更加丰富,对学生的评价更加生动。

电子档案及时、客观、生动地记录了学生的成长动态,是学生智力发展、心理完善、技能养成、素质提升的写真。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动漫都可以作为电子档案的记录形式,在信息化、数字化的环境下,档案的记录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化。

智障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网友评价等方式,对自己的成长历程作出冷静、客观、公允的判断,及时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尽力避开或弥补自身的缺陷,发挥自己的特长,完善人格特征。

五、调节情绪,维护心理健康。

信息技术在培智学校(班)内的应用,有利于创建一个和谐、团结、快乐的学习团队或集体,调节学生的情绪,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把信息技术实践活动作为一项强化刺激物。

智障学生大多喜欢玩电脑,虽然他们操作起来不如正常人那样熟练,但他们哪怕是按按键盘,动动鼠标,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利用学生的这一爱好,选择了一些适合他们玩的,操作步骤相对简单易学的小游戏和趣味性、知识性较强的网站(页)作为完成任务、获得成功的强化物。智障学生只要在学习、常规、劳动、运动的任意一个方面有了进步,得到老师的表扬,就可以玩电脑游戏或上网一定的时间从而获得自我满足和崇高自豪感。

(二)调节学生的情绪,渲染学习的氛围。

智障学生的情绪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不少培智教育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验。每逢阴雨天气,智障学生的情绪便会呈现出不稳定的状态,有的烦躁不安,手脚不住;有的自言自语、喋喋不休;有的举止异常,行为乖张,俗称“作阴天”。

遇到这种情况,我一般给学生播放一引起轻音乐或民乐,或者播放一段学生热衷的动漫,或者让学生打一会儿自己喜欢的小游戏,以此来分散他们的注意,调控他们的情绪。

我国古代素来重“礼”“乐”。《乐记》中说:“„„乐至则无怨。乐行则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平和,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这里谈到了音乐对生理和心理的作用。轻柔舒缓的音乐有利于智障儿童自我调节情绪,让自己的情绪跟随音乐的节奏张弛有度,趋于平稳。

有趣的动画片、好玩的电脑游戏不仅可以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而且还能渲染充满活力与生机的学习气氛,让智障儿童心情自然放松,并由衷地感到快乐。

六、精细管理,建设和谐团队。

在网络环境下,培智教育已经走出学校教育孤军奋战的绝地,逐步向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联合体的体制转型。教育管理者、教育者、学生、家长、亲友、爱心人士(志愿者)组成了一个齐心协力的和谐团队,为智障儿童的生活技能习得、身心素质发展提供了持续增长的动力。

(一)家、校、社联系纽带

信息技术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学校、家庭、社会之间联系的纽带。在我们江苏,80%以上的特殊教育学校(班)建成了自己的网站(页),即使没有建站的学校,也有部分班级利用各大门户网站提供的博客和空间平台,建成了班级管理博客、学生成长电子档案、联系群等网络实体。

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利用学校网站或班级博客,了解学校的日常教学行为,对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以及班级的学科教学目标、教改措施有了深层次的了解。学生家长可以从“教学日志”栏目里了解到老师的教学内容以及自己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情况,从“家校互通”栏目里可以了解一些家庭辅导的内容,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向教师提出可行性建议,教师根据家长提出的合理性建议,及时对教学设计作出相应的调整。

(二)亲友团助威平台

在智障儿童的身边,凝聚着一群热爱他们、关心他们健康成长的亲朋好友,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各有各的特长和优势,他们组成了“智障人士亲友团”。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声援培智教育,为智障儿童呼吁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关心智障儿童;为培智教育出谋划策,让智障儿童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在网络平台中,亲友团与家长、教师形成教育合力,在班级建设与管理,知识技能培训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宣传队”、“智囊团”、“助威团”的作用。

(三)志愿者沟通桥梁

随着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志愿者)对智障儿童充满着同情与关爱,他们渴望走近智障儿童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心灵。信息技术让他们的这一美好愿望得以实现,为他们与智障儿童,与培智教育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社会爱心人士可以通过网络这座桥梁,全方面、深层次地了解智障儿童的生活、学习、身心的发展概况,有针对性地自主开展一些对学生身心健康、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等方面的扶助行动,从身心、物质、精神等方面对智障学生进行援助。

这样,教师、学生、家长、亲友团、志愿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以班级博客、电子信箱、QQ群、电子成长档案等网络媒介为平台,实时沟通,扬长避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组建成一支有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和谐团队,发挥出了教育的合力。

七、加强沟通,培养适应能力。

智力障碍儿童普遍存在生活自理能力差、社会适应行为水平低、道德行为失范倾向严重等现象。

由于他们自身心理发展迟缓,导致个性发展受阻,加之参与社会交往的活动少,社交范围狭窄,所获得的生活经验相对有限。因此,他们的社会适应行为往往表现出缺少鲜明的个性;自主性,独立性较差;人际关系简单;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固执;是非观念、道德意志薄弱、易受外部环境和他人言行、情绪的暗示;自我控制能力差,伴有不可遏制的冲动性等现象。

现实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戴着有色眼镜,用鄙视、冷漠的眼神看待智障儿童,这更加剧了智障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弱化的趋势。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并日臻完善的今天,网络已经触及世界的每个角落,成为人际交往的主要方式。智障儿童也能够以网络为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视频语音聊天、发表论坛评论、留言、短信(飞信)互发或者发送电子邮件、贺卡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观点,体验与人交往的乐趣。

我利用腾讯QQ平台,组建了一个由老师、家长、学生、志愿者组成的QQ交友群,帮助智障儿童结识新朋友,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人沟通的技能。在群聊时,家长和老师可以对陌生人的消息进行监控,实时保护智障儿童。

我还经常鼓励学生在班级博客或好友的个性空间里发表评论或留言,相互之间加深了解,增进友谊。每逢节假日,我都要向学生和家长发送电子贺卡,当然也会受到许多学生发送的电子贺卡。智障儿童在与亲人、熟人、陌生人等不同角色进行交往的过程中,积淀了与不同身份、不同角色的人进行沟通与交往的情感体验,锻炼了交际的技能,掌握了谈话的技巧,为他们日后走进社会、融入生活积累了经验,夯实了基础。

在网络中环境下,由于网络的虚拟性、超时空性,智障学生可以屏蔽自身的缺陷,掩藏自卑的心理,超越智力缺陷和其他伴生疾病所带来的孤寂与苦恼,参加到各种自己感兴趣的群体中,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在交往中处于平等甚至掌握交往的主动权而成为对话的首席,而不用像平时那样,看别人的眼神,受别人的脸色,被动地进行不平等的对话。

在网络中,他们可以走出传统世俗的阴影,舒展自己的心情,以正常的社会人的身份加入到各种群体中,超越时空,释放情感,尽情尽性地挥洒自己的个性,使他们真正成为独立的社会人。从这一意义上说,网络甚至是治疗智障儿童社会交往能力低下,恢复他们人生自信的灵丹妙药。

综上所述,多媒体信息技术对于智障儿童来说,其服务、康复、评价、调节诸方面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广大培智教育工作者应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更深更广地挖掘其教育功能,将信息技术的优势与培智教学的内容,与智障儿童的心理特征、智力水平结合起来,从而全面提高培智教育教学质量,共同促进智障学生身心素质显著提升。

信息技术介入智障儿童数学教学的意义的论文(最终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