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师教学心得体会
教师的激情是语文课堂上的灵魂做语文教师30多年了,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在课堂上如果老师能够激情满怀,精神抖擞,那么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将会才会充满信心,充满生命的活力。反之,一堂不温不火而没有燃烧的语文课,绝对算不上是好课。因为不冷不热,不痛不痒;燃烧则不充满,因此,教师的激情才是语文课堂的灵魂。
记得第一次执教朱自清的《妈妈的账单》一文时,我彼得母亲对儿子特殊的爱所深深感染,人类猥琐自私贪心在博大宽容面前显得如此之渺小。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反应很平淡,一篇我以为会给人以心灵震撼的文章,为何在学生面前失去了魅力?难道是学生精神家园荒芜了?他们真的是冷漠、自私、浮躁、叛逆、不负责任,还是我的教学出了问题?我课后反思得出,最根本的原因是课堂上只有讨论问题的声音,而没有读书的声音,只有老师的自我感动,而没有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没有激起学生与文本、与作者情感的共鸣。正如一位老教师所言:“如果语文还是只知道在那些没有生命的字词句上反复折磨学生,不愿为学生的思想与精神的生长奉献智慧,那么我们就不能指望语文有打动心灵的力量。所以后来再教此文时,我对教学设计作了很大的调整。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文中那份毫不张扬的深沉而博大的母爱,我讲了自己小时候由于贪玩差点酿成大祸,母亲在狠狠的打了我之后,心疼我,又怕我看见,偷偷的躲在没人的地方哭的故事后,我发现有许多同学眼中噙满了泪花,就连平时特别令人头疼的几个调皮的学生也都低下了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脸上写满了复杂的表情:几份懊悔、几份自责、几份感叹……接着,我又让学生选取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谈谈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感受到的父母挚爱。在这堂课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感动:为学生的表现而感动。”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情感“,是我在备课时设定的教学目标之一,当然也是教学重点,更是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的情感是不能支配的,也是不能计算的,但经过这堂课,学生情感的火花还是如约而至。我想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因素:
第一、教师的情境创设与真情引导”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罗曼&8226;罗兰教师自己没有激情,就无法激起学生的感情。只有自己先被感动,先有了是非、善恶、美丑、爱憎的鲜明态度,出言才会真切,才会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说
过:”被感情支配的人能使人们相信他们的情感是真实的,因为人们都具有同样的天然倾向,惟有真实的生气或忧愁的人,才能激起人们的愤怒和忧郁。“如果说情境的创设只是为了营造一种情感体验的氛围的话,那么我认为教师只有拥有真情实感,才能生发出好的情境,有时教师的情感甚至就是一种情境。真情实意伴随着语言的流淌,能扣击学生的心扉,在学生心灵深处弹奏,以引起悦耳的共鸣,达到体验的最终目的。我想学生的表现也正是在我动情引导下的自然流露。teniu.cc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二、在读中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智慧。
用教师之情去打动学生之情,再去体验文章之情,确实能激发学生情感。老师激情澎湃的朗读让学生沉浸在文中那份毫不张扬的深沉而博大的父爱之中,也激起了他们的情感共鸣。老师为文造境,学生披文入境,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急切地想与文本展开对话。
有一位前苏联的教育家曾经说: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内容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教师的激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激情课堂”教学氛围,相信语文课堂上演的不再是枯燥的独角戏,而是充满跳动的音符!
可见,激情需要点燃,需要走进文本与读者的内心。教育是“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一种思想影响着另一种思想”,李镇西老师认为:“一个教师要以自己对所教学科的态度去影响学生,用发自内心肺腑的职业情感去感染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热爱。”语文教师当然不一定是诗人,但他应该具备诗人的气质;语文教师也不一定是作家,但他应该拥有作家的情怀。我们不是给学生讲语文,也不是带着学生学语文,而是用自己的语文气质感染学生—对任何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来说,他讲《十六年前的回忆》,他就是李星华;他讲《记念刘和珍君》,他就是鲁迅;他讲《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他就是恩格斯……教师本人应该“语文化”,并自然而然地去“化”学生。这里所讲的“语文化”,就包含着教师对语文的热爱与激情。
当然,激情不是表层的张扬,也不是肤浅的铺陈;不是华而不实的渲染,也不是冗余累赘的堆砌;不是声嘶力竭的叫喊,也不是矫揉造作的表演;不是拙劣的东施效颦,也不是可笑的邯郸学步。激情是真实的、由衷的,而且又是感人至深、振奋人心的情感的自然而
充分的流露。激情进入语文课堂,激情——语文课堂的灵魂。第二篇:语文教师教学心得体会
名企就业 奥朗教育 七天拿学历 高薪求职
语文教师教学心得体会
教师的激情是语文课堂上的灵魂
做语文教师30多年了,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在课堂上如果老师能够激情满怀,精神抖擞,那么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将会才会充满信心,充满生命的活力。反之,一堂不温不火而没有燃烧的语文课,绝对算不上是好课。因为不冷不热,不痛不痒;燃烧则不充满,因此,教师的激情才是语文课堂的灵魂。记得第
一次执教朱自清的《妈妈的账单》一文时,我彼得母亲对儿子特殊的爱所深深感染,人类猥琐自私贪心在博大宽容面前显得如此之渺小。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反应很平淡,一篇我以为会给人以心灵震撼的文章,为何在学生面前失去了魅力?难道是学生精神家园荒芜了?他们真的是冷漠、自私、浮躁、叛逆、不负责任,还是我的教学出了问题?我课后反思得出,最根本的原因是课堂上只有讨论问题的声音,而没有读书的声音,只有老师的自我感动,而没有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没有激起学生与文本、与作者情感的共鸣。正如一位老教师所言:“如果语文还是只知道在那些没有生命的字词句上反复折磨学生,不愿为学生的思想与精神的生长奉献智慧,那么我们就不能指望语文有打动心灵的力量。所以后来再教此文时,我对教学设计作了很大的调整。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文中那份毫不张扬的深沉而博大的母爱,我讲了自己小时候由于贪玩差点酿成大祸,母亲在狠狠的打了我之后,心疼我,又怕我看见,偷偷的躲在没人的地方哭的故事后,我发现有许多同学眼中噙满了泪花,就连平时特别令人头疼的几个调皮的学生也都低下了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脸上写满了复杂的表情:几份懊悔、几份自责、几份感叹……接着,我又让学生选取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谈谈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感受到的父母挚爱。在这堂课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感动:为学生的表现而感动。“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情感”,是我在备课时设定的教学目标之一,当然也是教学重点,更是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的情感是不能支配的,也是不能计算的,但经过这堂课,学生情感的火花还是如约而至。我想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因素: 第一、教师的情境创设与真情引导
“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罗曼&8226;罗兰
教师自己没有激情,就无法激起学生的感情。只有自己先被感动,先有了是非、善恶、美丑、爱憎的鲜明态度,出言才会真切,才会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说过:“被感情支配的人能使人们相信他们的情感是真实的,因为人们都具有同样的天然倾向,惟有真实的生气或忧愁的人,才能激起人们的愤怒和忧郁。”如果说情境的创设只是为了营造一种情感体验的氛围的话,那么我认为教师只有拥有真情实感,才能生发出好的情境,有时教师的情感甚至就是一种情境。真情实意伴随着语言的流淌,能扣击学生的心扉,在学生心灵深处弹奏,以引起悦耳的共鸣,达到体验的最终目的。我想学生的表现也正是在我动情引导下的自然流露。
第二、在读中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智慧。
用教师之情去打动学生之情,再去体验文章之情,确实能激发学生情感。老师激情澎湃的朗读让学生沉浸在文中那份毫不张扬的深沉而博大的父爱之中,也激起了他们的情感共鸣。老师为文造境,学生披文入境,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急切地想与文本展开对话。有一位前苏联的教育家曾经说: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内容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职称论文招代理老师 奥朗教育www.teniu.cc
QQ1323850258
名企就业 奥朗教育 七天拿学历 高薪求职
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教师的激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激情课堂”教学氛围,相信语文课堂上演的不再是枯燥的独角戏,而是充满跳动的音符!
可见,激情需要点燃,需要走进文本与读者的内心。教育是“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一种思想影响着另一种思想”,李镇西老师认为:“一个教师要以自己对所教学科的态度去影响学生,用发自内心肺腑的职业情感去感染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热爱。”语文教师当然不一定是诗人,但他应该具备诗人的气质;语文教师也不一定是作家,但他应该拥有作家的情怀。我们不是给学生讲语文,也不是带着学生学语文,而是用自己的语文气质感染学生—对任何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来说,他讲《十六年前的回忆》,他就是李星华;他讲《记念刘和珍君》,他就是鲁迅;他讲《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他就是恩格斯„„教师本人应该“语文化”,并自然而然地去“化”学生。这里所讲的“语文化”,就包含着教师对语文的热爱与激情。当然,激情不是表层的张扬,也不是肤浅的铺陈;不是华而不实的渲染,也不是冗余累赘的堆砌;不是声嘶力竭的叫喊,也不是矫揉造作的表演;不是拙劣的东施效颦,也不是可笑的邯郸学步。激情是真实的、由衷的,而且又是感人至深、振奋人心的情感的自然而充分的流露。激情进入语文课堂,激情——语文课堂的灵魂。
职称论文招代理老师 奥朗教育www.teniu.cc
QQ1323850258
第三篇:教师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教师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由于我班学生知识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接下来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教师语文教学心得体会,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光阴似箭,任时光飞逝,我辛勤工作,蓦回首,点滴作法涌上心头,存在的问题还需努力解决。以下是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由于我班学生知识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比如,在书写方面,我大力强调规范性,要求行款整齐,字迹工整,并努力克服错别字,“规”字右边本该“见”而非“贝” 字,这类似的问题我进行了大力更正。又如,对修辞手法的判断运用,对各种句式的变换,对病句的修改,对生字新词的理解运用,对近、反义词的积累等,我都逐一进行讲解或强调,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语文能力。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学生的学习要体现自主、探究、合作。因此我在教学中往往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课程内容,以求学生能尽兴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完成自已的探究,真正体现自主性。要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旺盛的学习劲头,教师也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加以探究,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中,我时而以读代讲,自主感悟;时而鼓励学生各抒已见,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时而采用一些别开生面的方式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方法的学习。搞好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有很大的好处的。有的同学为什么老是玩,可成绩却不错,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我们强调上课专心听讲,及时对知识进行巩固,然后还要及时复习。有人说,聪明与否,在于是否思考。这是很关键的,我们要着重指导学生学会思考。睡前回顾当天所学,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方法多,但要适用,易行,便于操作,还要督促学生坚持。
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感到“吃不饱”,而成绩差的学生又常常“吃不了”。这就给我们教学提出了一个难题,必须保证优生够吃,差生能吃。不然,都会有意见的。我常常用的方法,在作业中使用“自助餐”的形式,要求必须全面完成的基础上,优生可以自选一些操作实践题,使之能够有所为。通过一学期的实践,我觉得这方法十分有效,来期还将大力推广应用。
本期的教学内容,分为八个单元。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我都进行检测,针对学生存在的知识点问题,及时解决。对确实困难的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个别教育,使之掌握,并能运用。由于抓好了章节过关,本期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有了提高。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运用,只有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之后,才能运用。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
1、优秀文段朗读。通过学生自主收寻优秀文段,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增加的同时,学生必然收获了许多东西。
2、迎国庆,办小报的活动。收集春联写春联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把办好的小报贴在快乐园地里,全班同学进行讲评,谈乐感受,给每个同学都评乐分数。
3、整理词汇,收集词汇活动。符合各种要求的词汇,在不断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的词汇积累有了明显的增多。在限时比赛中,比的是学生的反应和机敏,学生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训练了动脑的能力。
4、进行讲演比赛。班级中进行的讲演比赛,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时间不在长短,关键是要勇于参与。在这个学期中,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和经常开展语文活动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是有直接关系的。
在本期的教学中,我采取语文课代表竞争制,每次考试分数最高者就是语文课代表,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语文基础知识得到了提高,语文能力得到了增强。
第四篇:语文教师教学心得体会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教学理论中的精彩一笔,陶先生认为做就是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只有采用做这样的实践环节才能让教与学合一。陶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重要的其指导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即要让学生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做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语文的规律。可以说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是通过具体的做,将教师教授语文知识技能的过程与学生在应用中学得新知、提高能力的过程整合为一种综合的教学活动。
首先,语文实践活动是一种语文活动,紧密结合语文教材的各种做的活动应当是语文综合活动的基本内容。其次,语文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语文活动,各学科与语文相关的做的活动都应该是语文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再次,语文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语文综合活动,各种贴近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做的活动,也应该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下面谈一谈以做为中心进行三年级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紧扣教材做,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三年级首次出现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个全新的内容,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却是完全陌生的。再加上三年级的学生往往问题意识淡薄,他们还不太会主动引发问题进行思考。因此教师首先要紧扣教材,巧妙地设计和安排各种做的活动,缩短学生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之间的距离,引发学生对于活动内容的高度关注,以此来落实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的每一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名篇佳作,也是学生学习语文最主要的途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首先可以紧扣每一篇课文展开1.紧扣课文内容的表演活动陶行知先生指出,唤起了兴味,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各学科教学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根据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直觉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我们经常性地安排一些紧扣课文内容的表演活动。如在《揠苗助长》、《鹬蚌相争》、《掩耳盗铃》等多篇课文的教学中进行课本剧表演,在《西湖》、《东方明珠》等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比绝招、小导游表演等。这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熔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炉,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气质,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审美情趣。
2.紧扣课文内容的制作活动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要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头脑。紧扣课文内容进行各种有趣的制作活动既能让学生动手动脑,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三年级课文中有不少制作活动的切入点,如学习《槐乡五月》一课后,可引导学生编写一篇咱们可爱故乡习作等。在活动中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想像能力得到了锻炼,审美、鉴赏、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3.紧扣课文内容的拓展活动
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中的课文,不是以传统一篇一篇课文的形式而是以一组一组课文的形式出现的。一组课文一个主题气将一篇篇课文融合在一起,根据这样的编排特点,语文综合性活动的内容除了可以紧扣一篇课文做,也可以紧扣一组课文的主题进行设计,拓展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二、整合教材做,丰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我们应该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寻找各学科之间的关联点,设计出多学科整合的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后的活动不仅在数量上添砖加瓦,而且在质量上高屋建领,极大地丰富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
三、联系生活做,激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陶先生认为:生活是一部活的教科书,我们的教育不限于学校的形式,整个社会是我们的学校,全部生活是我们的课程。他极力主张把学生从学校这个鸟笼中放飞到大自然中去自由朝翔,到生活的大风大浪中接受人生洗礼。的确,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选择贴近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必然会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年级语文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环保主题的课文。为了从小搞羌学生的环保意谅,我们在三年级下学期安排了主题为关心周围的环境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先让学生自由结合组成小组,共同商定一个活动计划,想一想开展的方式和内容,然后大家分头行动。有的小组进行了细心的观察和记录:称了称家里每天产生多少垃圾、算了算自己家一年用掉多少吨水。活动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劲头十足,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第五篇:语文教师课程教学心得体会
导语:教师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师课程教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语文教师课程教学心得体会
做语文教师30多年了,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在课堂上如果老师能够激情满怀,精神抖擞,那么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将会才会充满信心,充满生命的活力。反之,一堂不温不火而没有燃烧的语文课,绝对算不上是好课。因为不冷不热,不痛不痒;燃烧则不充满,因此,教师的激情才是语文课堂的灵魂。
记得第一次执教朱自清的《妈妈的账单》一文时,我彼得母亲对儿子特殊的爱所深深感染,人类猥琐自私贪心在博大宽容面前显得如此之渺小。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反应很平淡,一篇我以为会给人以心灵震撼的文章,为何在学生面前失去了魅力?难道是学生精神家园荒芜了?他们真的是冷漠、自私、浮躁、叛逆、不负责任,还是我的教学出了问题?我课后反思得出,最根本的原因是课堂上只有讨论问题的声音,而没有读书的声音,只有老师的自我感动,而没有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没有激起学生与文本、与作者情感的共鸣。正如一位老教师所言:“如果语文还是只知道在那些没有生命的字词句上反复折磨学生,不愿为学生的思想与精神的生长奉献智慧,那么我们就不能指望语文有打动心灵的力量。所以后来再教此文时,我对教学设计作了很大的调整。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文中那份毫不张扬的深沉而博大的母爱,我讲了自己小时候由于贪玩差点酿成大祸,母亲在狠狠的打了我之后,心疼我,又怕我看见,偷偷的躲在没人的地方哭的故事后,我发现有许多同学眼中噙满了泪花,就连平时特别令人头疼的几个调皮的学生也都低下了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脸上写满了复杂的表情:几份懊悔、几份自责、几份感叹……接着,我又让学生选取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谈谈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感受到的父母挚爱。在这堂课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感动:为学生的表现而感动。“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情感”,是我在备课时设定的教学目标之一,当然也是教学重点,更是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的情感是不能支配的,也是不能计算的,但经过这堂课,学生情感的火花还是如约而至。我想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因素:
第一、教师的情境创设与真情引导
“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罗曼&8226;罗兰
教师自己没有激情,就无法激起学生的感情。只有自己先被感动,先有了是非、善恶、美丑、爱憎的鲜明态度,出言才会真切,才会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说过:“被感情支配的人能使人们相信他们的情感是真实的,因为人们都具有同样的天然倾向,惟有真实的生气或忧愁的人,才能激起人们的愤怒和忧郁。”如果说情境的创设只是为了营造一种情感体验的氛围的话,那么我认为教师只有拥有真情实感,才能生发出好的情境,有时教师的情感甚至就是一种情境。真情实意伴随着语言的流淌,能扣击学生的心扉,在学生心灵深处弹奏,以引起悦耳的共鸣,达到体验的最终目的。我想学生的表现也正是在我动情引导下的自然流露。
第二、在读中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智慧。
用教师之情去打动学生之情,再去体验文章之情,确实能激发学生情感。老师激情澎湃的朗读让学生沉浸在文中那份毫不张扬的深沉而博大的父爱之中,也激起了他们的情感共鸣。老师为文造境,学生披文入境,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急切地想与文本展开对话。
有一位前苏联的教育家曾经说: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内容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教师的激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激情课堂”教学氛围,相信语文课堂上演的不再是枯燥的独角戏,而是充满跳动的音符!
可见,激情需要点燃,需要走进文本与读者的内心。教育是“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一种思想影响着另一种思想”,李镇西老师认为:“一个教师要以自己对所教学科的态度去影响学生,用发自内心肺腑的职业情感去感染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热爱。”语文教师当然不一定是诗人,但他应该具备诗人的气质;语文教师也不一定是作家,但他应该拥有作家的情怀。我们不是给学生讲语文,也不是带着学生学语文,而是用自己的语文气质感染学生—对任何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来说,他讲《十六年前的回忆》,他就是李星华;他讲《记念刘和珍君》,他就是鲁迅;他讲《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他就是恩格斯……教师本人应该“语文化”,并自然而然地去“化”学生。这里所讲的“语文化”,就包含着教师对语文的热爱与激情。
当然,激情不是表层的张扬,也不是肤浅的铺陈;不是华而不实的渲染,也不是冗余累赘的堆砌;不是声嘶力竭的叫喊,也不是矫揉造作的表演;不是拙劣的东施效颦,也不是可笑的邯郸学步。激情是真实的、由衷的,而且又是感人至深、振奋人心的情感的自然而充分的流露。激情进入语文课堂,激情——语文课堂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