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新闻记者资格考试大纲剖析课件
2016年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
资格考试大纲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管理,做好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工作,根据《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办法(试行)》(广发人字〔 2005 〕 552 号),制定本大纲。
第二条 本大纲是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命题的依据,供考生备考时参考。
第三条 考试科目:
(一)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考试科目
综合知识;广播电视基础知识;广播电视业务。
(二)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科目
综合知识;广播电视基础知识;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笔试);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口试)。
第二章 综合知识
第四条 综合知识重点考察考生的知识面和综合素质,要求考生了解所列知识点。
第五条 综合知识考试时间、考试方式和试题类型:
(一)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
(二)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满分为 100 分。
(四)试题类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
第六条 综合知识内容包括:
一、政治理论知识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真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商品 货币
资本 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两大发现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 人民民主政权 统一战线 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主要内容、历史地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主要内容、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主要内容、历史地位、指导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
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个基本要求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及相互关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其目标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及其总目标
全面依法治国及其总目标
全面从严治党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十六字”方针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
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五化”发展战略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创新社会治理
总体国家安全观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
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正确义利观
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四)近期国内外重大事件
二、法律基础知识与相关法律法规
(一)法律基础知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我国的文化制度 使用语言文字的原则
(二)相关法律法规
宪法
刑法 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 破坏广播电视设施罪 侵犯著作权罪 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 虚假广告罪 诬告陷害罪 侮辱罪 诽谤罪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 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 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 传播淫秽物品罪
民法 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人身权 名誉权 荣誉权 姓名权 肖像权 隐私权
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合同
侵权责任
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著作权 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范围 著作权权利种类
著作权权利限制 表演者权利和义务 录音录像制作者权利和义务 广播电台、电视台权利和义务
保守国家秘密法 国家秘密范围 法律责任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本原则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
《广播电视管理条例》 禁止制作、播放的广播电视节目 广播电视新闻应当遵守的原则 广播电台、电视台使用语言文字的原则 广播电台、电视台审查节目的要求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三、经济学、社会学、文学常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供给与需求
自由经营与政府干预
资源配置
成本与收益
国内生产总值(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恩格尔系数
基尼系数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充分就业与失业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顺差和逆差
外汇与汇率
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
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
欧盟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社会化 社会角色 社会规范 社区 社会分层 现代化 社会保障
《诗经》 《史记》 唐宋八大家 《红楼梦》 新文化运动 鲁迅
郭沫若
沈从文
茅盾
《荷马史诗》 文艺复兴
莎士比亚
巴尔扎克
卡夫卡
第三章 广播电视基础知识
第七条 广播电视基础知识重点考察考生对广播电视工作认知程度,要求考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方针原则、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规范、广播电视常识。
第八条 广播电视基础知识考试时间、考试方式和试题类型:
(一)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
(二)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满分为 100 分。
(四)试题类型包括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
第九条 广播电视基础知识内容包括: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方针原则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与发展 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内涵要求
(二)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方针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 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
(三)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根本原则 党性原则的含义与基本要求 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 在新闻实践中做到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统一
(四)舆论导向
舆论导向的含义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基本要求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必须把好关、把好度
(五)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的实质 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 坚持建设性监督、科学监督、依法监督的原则 把握大局,提高舆论监督水平
(六)政治家办报办台
“政治家办报”的提出与发展 政治家办报办台的基本要求 在新形势下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台
(七)新闻真实性原则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定义的内涵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新闻真实的本质要求与具体要求实事求是是新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坚持准确、公正、全面、客观的报道原则 当前新闻真实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以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指导新闻工作 新闻报道必须以事实为依据 全面把握和正确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主流 发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作风
(八)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的含义 新闻价值的要素 新闻价值的客观性与综合性 新闻价值取向
(九)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三贴近”原则的含义和基本要求 “三贴近”原则是新闻宣传工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化 按照“三贴近”原则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
(十)社会效益第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十一)文艺方针政策 “二为方向” “双百方针”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统一 “三贴近”
(十二)对外宣传工作的基本原则
(十三)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
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十四)关于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二、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
(一)新闻工作者责任
新闻职业与新闻工作者
新闻工作的地位与作用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征 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修养
(二)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
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
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违反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行为
(三)广播电视工作者职业道德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2009 年修订颁布)
《中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职业道德准则》 《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 《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 《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从业人员廉洁行为若干规定》
《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自律公约》 《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章程(试行)》
(四)新闻工作者使用消息来源与避免利益冲突
消息源
明确的消息源
匿名消息源
权威消息源
付费的消息源 引语
尊重采访对象的合理要求
避免利益冲突
利益冲突带来的刑罚风险
有偿新闻
兼职与社会活动
新闻工作者的自媒体行为
三、广播电视常识
(一)新中国广播电视发展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北平新华广播电台 中央广播事业局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中央电视台 央广网
国际在线 中国网络电视台
(二)广播电视节目概述
广播电视节目 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 广播的传播符号 电视的传播符号
电视影像的要素
广播电视新闻的语言表达 广播新闻中音响与文字的关系
电视新闻中画面、音响与文字的关系
新媒体的概念和种类 广播电视节目中新媒体技术的应用
媒体融合
第四章 广播电视业务
第十条 广播电视业务重点考察考生的广播电视采编能力,要求考生掌握采、写、编、评的基本技能。
第十一条 广播电视业务考试时间、考试方式和试题类型:
(一)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二)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满分为 100 分。
(四)试题类型包括选择题、案例分析题、写作题。
第十二条 广播电视业务内容包括:
一、广播电视采访
(一)广播电视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要求
(二)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选题
新闻线索 确立选题的标准 选题的方法和步骤
(三)广播电视采访准备
广播电视采访的准备 采访提纲的撰写 记者在现场的介入方式
采访对象的选择
(四)广播电视采访方法
现场观察 开放型问题 闭合型问题 广播采录的基本要求 电视摄录的基本要求
二、广播电视写作
(一)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符合广播电视媒体特点 用事实说话
(二)广播电视新闻的结构要求
结构线索清晰 层次清楚 核心信息处理突出
(三)广播电视消息
广播电视消息 新闻要素 背景 导语 广播电视消息常用结构
(四)广播电视新闻专题
广播电视新闻专题特点 广播电视新闻专题表达手段 广播电视新闻专题常用结构
(五)广播电视现场报道
广播电视现场报道 现场直播
(六)广播电视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
连续报道
连续报道的基本要求 系列报道 系列报道的基本要求
三、广播电视编辑
(一)新闻编辑的主要职责和具体工作
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职责 选题确定 编辑工作流程 新闻报道的策划 选择稿件 修改稿件 制作标题 栏目编排 录制播出 直播导播 通联
(二)节目编辑合成
音像编辑合成 新闻类节目音像编辑的基本原则 广播新闻编辑手法和技巧 电视新闻编辑手法和技巧
情景再现
(三)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栏目编排思想 新闻编排技巧
四、广播电视评论
(一)新闻评论的特点与功能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的功能 新闻评论的特点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
(二)新闻评论的说理
论点 论据 论证 据事说理 对比说理
(三)广播电视评论类型
本台评论 本台短评 编后话 新闻述评 谈话类评论 舆论监督节目
五、广播电视报道类型及规范
案件报道
批评性报道
灾难报道
突发事件报道
死亡报道 暴力报道 年人报道规范
隐性采访
图片报道
报道中的禁用词
未成
第二篇:2016年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大纲剖析
2016年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是为国家和社会选拔合格导游人才的全国统一考试。考试的目标是以公平、公正的考试方式和方法,检验应试人员是否具有从事导游职业的基本知识、素养和技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规定,参加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成绩合格,与旅行社订立劳动合同或者在相关旅游行业组织注册的人员,可以申请取得导游证。
二、考试科目、语种与要求
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科目包括:科目一“政策与法律法规”、科目二“导游业务”、科目三“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科目四“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科目五“导游服务能力”。
考试语种分为中文和外语两种,其中外语类包括英语、韩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俄语等。
对上述科目内容,应试人员应分别从了解、熟悉、掌握等三个能力层次予以把握: ——了解,要求对导游从业相关知识能够准确再认、再现,即知道“是什么”; ——熟悉,在了解基础上,能够深刻领会导游从业相关知识及规定,并藉此解释、论证观点,分析现象,辨明正误,即明白“为什么”;
——掌握,要求能够灵活运用导游从业相关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即清楚“怎么办”。
三、考试方式
考试形式分笔试与现场考试两种,科目一、二、三、四为笔试,科目五为现场考试。笔试科目实行机考,各地使用国家旅游局统一的计算机考试系统进行考试。现场考试以室内模拟考试方式进行,由省级考试单位根据标准组织本行政区域内考试。
科目一、二合并为1张试卷进行测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其中科目
一、科目二所占比率各50%;科目三、四合并为1张试卷进行测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其中科目四所占比率不少于50%。考试题型均为客观题,分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两种。单项选择题每题有四个选项,有且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多项选择题每题有五个选项,可能有二至四个选项正确。每张试卷130题,其中单项选择题60题,每题0.5分,共30分;多项选择题70题,每题1分,共70分。科目五考试采用现场考试的方式进行,中文类考生一般每人不少于15分钟,外语类考生一般每人不少于25分钟。各省各考区中文考生“景点讲解”考察范围不少于8个,外语类考生“景点讲解”考察范围不少于3个。
考试成绩采用百分制,中文类现场考试分为五大项:语言和礼貌仪态占20%,景点讲解占50%,导游服务规范占10%,应变能力占10%,综合知识占10%。外语类现场考试分为六大项:语言和礼貌仪态占30%,景点讲解占30%,导游服务规范占10%,应变能力占5%,综合知识占5%,口译占20%。
四、各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一:《政策与法律法规》大纲
(一)考试目的
通过本科目的考试,检查考生对党和国家的基本国策、根本制度、根本任务、重大方针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办法等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二)考试内容
1.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序言及总纲的内容,熟悉《宪法》规定的我国基本国策、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和国家机构,掌握《宪法》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熟悉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的规定。
2.了解《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和总目标,熟悉依法治国的五大体系、六大任务;熟悉依法治旅的意义和措施。
3.熟悉《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国办发〔2013〕10号)和《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的主要内容以及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了解我国旅游业“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规划指标、主要任务。
4.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以下简称《旅游法》)的立法背景、框架,熟悉《旅游法》的立法目的、适用范围、发展原则等总则的内容,掌握《旅游法》的基本内容、主要法律制度及其相关法律责任。
5.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消费者及其权利、经营者的义务、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合同的订立、形式、内容和履行、变更和解除、违约责任的承担等规定;掌握《旅游法》关于旅游服务合同的规定。
6.熟悉和掌握《旅游法》《旅行社条例》《旅行社条例实施细则》关于旅行社设立、经营范围、经营原则、经营规范、旅行社的权利义务等法律制度及其相关法律责任的规定;了解《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的主要法律制度。
7.熟悉和掌握《旅游法》《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和《导游人员管理实施办法》关于导游人员的资格考试制度、执业证书制度、计分管理制度、年审管理制度、等级考核制度的内容和执业行为规范、导游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及其相关法律责任;熟悉和掌握《旅游法》《出境旅游领队人员管理办法》关于领队人员职责、义务及其相关法律责任的规定;了解和熟悉《导游领队引导文明旅游规范》关于引导的主要内容和具体规范的规定。
8.了解、熟悉和掌握《旅游法》《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重大旅游安全事故报告制度试行办法》《重大旅游安全事故处理程序试行办法》关于旅游安全的法律制度、安全事故处理及其相关法律责任的规定;熟悉《旅游法》《旅行社责任保险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责任保险及其旅游意外保险的相关规定。
9.熟悉和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关于中国公民和外国人出入境证件的规定,中国旅游者出入境的权利义务及其相关法律责任,外国旅游者入出境的权利义务及其相关法律责任的规定;了解和熟悉《航空法》关于承运人的权利义务及其相关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关于承运人的权利义务及其相关法律责任,旅客权利义务的规定;《国内水路运输管理条例》关于承运人的权利义务及其相关法律责任的规定。
10.了解《旅游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关于饭店经营者权利义务的规定;熟悉和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关于食品安全保障法律制度及其相关法律责任、食物中毒的处理的规定;了解《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关于娱乐场所的管理制度、经营规则规定及其相关法律责任的规定。
11.熟悉《风景名胜区条例》关于风景名胜区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规定及其相关法律责任的规定;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关于文物及文物保护的规定及其相关法律责任的规定;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关于自然保护区区域构成、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规定及其相关法律责任的规定;了解《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关于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定义、国家保护和国际保护的规定。
12.了解旅游纠纷及其特点;熟悉《旅游投诉处理办法》关于旅游投诉及其构成要件,掌握投诉案件的受理和处理的规定;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争议的解决的规定;了解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旅游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的规定。
科目二:《导游业务》大纲
(一)考试目的
通过本科目的考试,检查考生对导游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素质要求和行为规范、导游服务规范及服务程序内容、标准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同时考查在导游服务中应用相关知识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
1.了解导游服务的产生及其发展,以及我国导游服务的发展历程;了解导游服务的概念,现代导游服务特点;熟悉导游服务的性质、地位与作用;熟悉中国旅游行业核心价值观,掌握导游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
2.了解导游员的报考条件;熟悉导游人员的定义、分类;掌握各类导游员的职责、从业素质及礼仪规范要求;掌握导游员应有的修养以及工作中的行为规范。
3.掌握全陪、地陪导游服务规范及程序和服务质量要求。
4.了解散客旅游的类型,熟悉散客旅游的特点,掌握散客导游服务程序与质量要求。5.掌握游客个别要求的处理原则;掌握旅游者在住房、餐饮、娱乐、购物等方面个别要求的处理办法;掌握游客要求自由活动、亲友随团活动、转递物品和信件以及要求中途退团或延长旅游期限的处理办法;掌握儿童、老年游客、残疾游客等特殊游客的接待技巧;掌握商务游客、宗教游客、探险游客的特殊接待要求。
6.了解旅游事故的类型、特点;熟悉旅游事故的成因;掌握旅游事故处理的基本原则和程序;掌握旅游计划和行程变更的处理办法;掌握漏接、错接、空接和误机事故的预防与处理办法;掌握旅游者证件、行李、钱物遗失和旅游者走失的预防与处理办法;掌握旅游者越轨言行的处理办法;了解旅游者投诉的原因,熟悉旅游者投诉的心理,掌握旅游者投诉的处置办法。
7.了解自然灾害的类型;掌握地震、台风、洪水、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重大传染疾病的应对措施;掌握旅游交通事故、治安事故、火灾事故、食物中毒、溺水等事故的预防和处理办法;熟悉晕车、中暑等旅游常见疾病和急症的防治知识,掌握旅游者旅游过程中患病、死亡的处理办法。
8.了解导游员带团的理念,熟悉导游员带团的特点和原则;掌握导游员同游客交往的原则和技巧;掌握导游员引导旅游者行为,调动旅游者游兴的方法;掌握导游员同旅游接待单位、导游服务集体之间以及同司机之间合作共事的方法。9.了解导游语言的概念、特点,熟悉导游语言的基本要求,掌握口头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体态语言的运用;熟悉导游讲解的原则和要求;掌握概述法、重点法、类比法、悬念法、虚实法等多种导游讲解方法的应用技巧。
10.了解旅行社主要业务和旅游产品的类型,熟悉入出境应持有的证件和需要办理的手续以及我国海关有关入出境物品的规定;熟悉航空、铁路、水运购票、退票和携带物品的规定;了解我国可兑换人民币的外币种类、旅行支票和信用卡的使用规定,熟悉旅游保险的种类及相关知识;了解信用卡知识;熟悉外汇知识;了解国际时差、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度量衡的换算。
科目三:《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大纲
(一)考试目的
通过本科目的考试,检查考生对旅游和旅游业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中国旅游业发展概况,中国历史文化,中国旅游景观,中华民族民俗,中国四大宗教,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典园林,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风物特产,旅游诗词、楹联、游记的选读,中国港澳台地区和主要旅游客源国概况等内容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的程度。
(二)考试内容
1.了解旅游活动的类型、主体和客体;熟悉中国旅游业的构成及发展概况;了解入境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和我国出境旅游市场的特点;了解中国旅游业的标识、主要国际性旅游组织的名称与标识;了解世界旅游日、中国旅游日的由来及意义。
2.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熟悉中国历史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成就;熟悉中国科技发明主要知识;掌握中国哲学、文学、中医中药、书画艺术和历史文化常识。
3.熟悉中国旅游地理相关知识;掌握中国地貌类型及代表性地貌景观;掌握山、水、动物、植物、天象等自然景观知识;熟悉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度假区等。
4.熟悉中国56个民族的地理分布与特点;掌握汉族、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满族、壮族、苗族、土家族、黎族、藏族、彝族、白族、纳西族、傣族的习俗文化。
5.了解中国宗教的地理分布特征和中国的宗教政策;熟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创立、发展和在我国的传播情况;掌握四大宗教的形成、教义、教派、经典和标记、信奉的对象、主要称谓、主要节日与习俗以及各宗教建筑的著名建筑;熟悉宗教旅游景观的相关知识。6.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熟悉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件与特点;掌握宫殿、坛庙、陵墓、古城、古长城、古楼阁、古石桥和佛塔的类型、布局和特点。
7.了解中国古代园林的起源与发展;熟悉中国古代园林的特色和分类;掌握中国古代园林的构成要素和造园艺术、构景手段和代表性园林。
8.了解中国烹饪的发展历史及风味流派的形成;掌握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特点及代表性菜品;熟悉中国风味特色菜——宫廷菜、官府菜、寺院菜的特点和代表菜品;熟悉中国风味小吃与面点;掌握中国传统名茶、名酒的分类与特点。
9.了解中国陶瓷器的发展简史,熟悉我国陶瓷器的主要产地和特色;掌握我国三大名锦与其特色以及四大刺绣与其代表作;熟悉我国漆器、锡器、铜器的主要产地与特色;掌握玉雕、石雕、贝雕、木雕、竹雕的主要产地、制作方法和特色;熟悉我国文房四宝、年画、剪纸和风筝的主要产地和特色。
10.了解中国汉字的起源及诗词、楹联格律常识;熟悉楹联的类型和名胜古迹中的著名楹联;掌握古典旅游诗词名篇的内容和艺术特点;熟悉历代游记名篇的内容、艺术特点和作者。
11.掌握港澳台地区的基本概况、民俗风情和著名景点;熟悉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基本概况、著名景点与风物特产,了解印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西兰、荷兰、瑞士、巴西、南非、土耳其、埃及等国著名景点风物特产与民俗。
科目四:《地方导游基础知识》大纲
详见附件(可从国家旅游局官网通知公告栏下载)科目五:《导游服务能力》大纲
详见附件(可从国家旅游局官网通知公告栏下载)
2016年《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大纲
(一)考试目的 通过本科目的考试,检查考生对旅游和旅游业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中国旅游业发展概况,中国历史文化,中国旅游景观,中华民族民俗,中国四大宗教,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典园林,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风物特产,旅游诗词、楹联、游记的选读,中国港澳台地区和主要旅游客源国概况等内容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的程度。
(二)考试内容
1.了解旅游活动的类型、主体和客体;熟悉中国旅游业的构成及发展概况;了解入境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和我国出境旅游市场的特点;了解中国旅游业的标识、主要国际性旅游组织的名称与标识;了解世界旅游日、中国旅游日的由来及意义。
2.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熟悉中国历史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成就;熟悉中国科技发明主要知识;掌握中国哲学、文学、中医中药、书画艺术和历史文化常识。
3.熟悉中国旅游地理相关知识;掌握中国地貌类型及代表性地貌景观;掌握山、水、动物、植物、天象等自然景观知识;熟悉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度假区等。
4.熟悉中国56个民族的地理分布与特点;掌握汉族、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满族、壮族、苗族、土家族、黎族、藏族、彝族、白族、纳西族、傣族的习俗文化。5.了解中国宗教的地理分布特征和中国的宗教政策;熟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创立、发展和在我国的传播情况;掌握四大宗教的形成、教义、教派、经典和标记、信奉的对象、主要称谓、主要节日与习俗以及各宗教建筑的著名建筑;熟悉宗教旅游景观的相关知识。
6.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熟悉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件与特点;掌握宫殿、坛庙、陵墓、古城、古长城、古楼阁、古石桥和佛塔的类型、布局和特点。
7.了解中国古代园林的起源与发展;熟悉中国古代园林的特色和分类;掌握中国古代园林的构成要素和造园艺术、构景手段和代表性园林。
8.了解中国烹饪的发展历史及风味流派的形成;掌握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特点及代表性菜品;熟悉中国风味特色菜——宫廷菜、官府菜、寺院菜的特点和代表菜品;熟悉中国风味小吃与面点;掌握中国传统名茶、名酒的分类与特点。
9.了解中国陶瓷器的发展简史,熟悉我国陶瓷器的主要产地和特色;掌握我国三大名锦与其特色以及四大刺绣与其代表作;熟悉我国漆器、锡器、铜器的主要产地与特色;掌握玉雕、石雕、贝雕、木雕、竹雕的主要产地、制作方法和特色;熟悉我国文房四宝、年画、剪纸和风筝的主要产地和特色。10.了解中国汉字的起源及诗词、楹联格律常识;熟悉楹联的类型和名胜古迹中的著名楹联;掌握古典旅游诗词名篇的内容和艺术特点;熟悉历代游记名篇的内容、艺术特点和作者。
11.掌握港澳台地区的基本概况、民俗风情和著名景点;熟悉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基本概况、著名景点与风物特产,了解印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西兰、荷兰、瑞士、巴西、南非、土耳其、埃及等国著名景点风物特产与民俗。
总体目标:通过本科考试,检查考生对江苏的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以及地方风物特产的了解程度;检查考生对长江旅游区、太湖旅游区和徐海旅游区等区域旅游资源的熟悉程度;检查考生对江苏旅游资源、旅游产业、江苏各旅游区及区内各地级市的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及旅游资源的掌握情况。
第一篇 江苏概览 第一章 地理特征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考试,检查考生对江苏省的地理特征、行政区划、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了解程度。
考试内容:
一、了解江苏省的行政区划,掌握江苏所下辖的13个地级市的名称,并了解各地级市的分区。
二、了解江苏的地理位置、名称由来、地形特征和气候特点。
三、从农业、工业、科教、商贸、城市风貌、交通和通信等方面了解江苏的经济发展状况。
第一篇 江苏概览 第二章 历史概述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考试,检查考生对江苏省悠久的石器文化、重要历史变迁以及科学文化的了解程度。
考试内容:
一、了解江苏省旧石器文化和新石器文化的代表、文化遗址以及基本情况。、二、了解吴越春秋、徐福东渡、楚汉争雄、六朝金粉、鉴真东渡、南唐偏安、明朝定都南京、郑和下西洋、天京风云、民国时期等江苏的重要历史变迁。
三、了解江苏籍以及在江苏活动的著名人物及其重要成就。
第一篇 江苏概览 第三章 旅游概述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考试,检查考生对江苏省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分布的掌握情况,检查考生对江苏的旅游度假区发展状况以及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一、掌握江苏西南部山丘岗地、东北部低山丘陵等自然资源的名称、地理位置及资源状况。
二、掌握长江、淮河、秦淮河、京杭运河江苏段、太湖、洪泽湖及江苏近海等江河湖海自然资源的名称和资源概况。
三、掌握文人山水园林的造园艺术和境界,掌握江苏园林的地方风格。
四、掌握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江苏的传播,掌握江苏宗教景观的主要特征。
五、掌握江苏博物馆的分类和代表博物馆的名称。
六、掌握江苏的传统民居、陵墓、官式建筑、人造景观等建筑景观的特点和分布。
七、掌握江苏的旅游度假区发展历史及共同特点。
八、掌握江苏省旅游经济、旅游目的的形象以及旅游产业规模的发展情况。
第二篇 区域旅游资源 第一章 长江旅游区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考试,检查考生对长江旅游区概况及区内各地级市概况的掌握程度,对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南通等各市主要旅游资源的熟悉程度。
考试内容:
一、掌握长江旅游区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气候特点及主要风景名胜区的名称。
二、掌握南京的城市概况,熟悉中山陵、明孝陵和阳山碑材、梅花山、灵谷寺、朝天宫、秦淮风光带、夫子庙、江南贡院、南京城垣、总统府、雨花台.雨花台烈士陵园、莫愁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博物院、汤山温泉、甘熙故居(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梅园新村纪念馆等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
三、掌握镇江的城市概况,熟悉金山、焦山、北固山、南山景区、镇江博物馆、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茅山、宝华山、赛珍珠故居等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
四、掌握扬州的城市概况,熟悉瘦西湖、大明寺、个园、何园、扬州双博馆、扬州汉陵苑、朱自清故居、汪氏小苑、扬州城遗址等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
五、掌握泰州的城市概况,熟悉凤城河风景区、梅兰芳纪念馆、溱湖风暴区、郑板桥故居、施耐庵陵园、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等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
六、掌握南通的城市概况,熟悉狼山景区、濠河风景区、南通博物苑、南通纺织博物馆、张謇故居和张謇墓、水绘园等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
第二篇 区域旅游资源 第二章 太湖旅游区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考试,检查考生对太湖旅游区概况及区内各地级市概况的掌握程度,对苏州、无锡、常州等各市主要旅游资源的熟悉程度。
考试内容:
一、掌握太湖旅游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及气候特点。
二、掌握苏州的城市概况,熟悉沧浪亭、网师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虎丘、寒山寺、西园寺、玄妙观、文庙、全晋会馆(苏州戏曲、评弹博物馆)、盘门三景、环秀山庄、灵岩山、天平山、洞庭东山、洞庭西山、江南古镇、苏州乐园、金鸡湖景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常熟市沙家浜风景区、虞山风景区、南宋方塔、翁同龢故居等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
三、掌握无锡的城市概况,熟悉太湖鼋头渚风景区、锡惠园林文物名胜区、蠡湖·蠡园、中央电视台无锡影视基地、灵山胜境、薛福成故居、东林书院、徐霞客文化旅游区、善卷风景区、竹海风景区、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等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
四、掌握常州的城市概况,熟悉环球恐龙城、环球动漫嬉戏谷、天宁寺、红梅公园、东坡公园、篦箕巷、瞿秋白纪念馆、春秋淹城旅游区、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南山竹海、常州博物馆等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
第二篇 区域旅游资源 第三章 徐海旅游区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考试,检查考生对徐海旅游区概况及区内各地级市概况的掌握程度,对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等各市主要旅游资源的熟悉程度。
考试内容:
一、掌握徐海旅游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点及主要风景名胜区的名称。
二、掌握徐州的城市概况,熟悉云龙山、云龙湖景区、云龙公园、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徐州博物馆、龟山汉墓、汉文化景区、汉画像石艺术馆、项羽戏马台、沛县汉城等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
三、掌握淮安的城市概况,熟悉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吴承恩纪念馆(原吴承恩故居)、韩信故里、清晏园、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明祖陵、河下古镇和码头古镇、洪泽湖古堰景区等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
四、掌握盐城的城市概况,熟悉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大纵湖旅游景区、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中国海盐博物馆等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
五、掌握连云港的城市概况,熟悉花果山景区、孔望山风景区、将军崖岩画、连岛度假区、徐福故里、东海温泉旅游度假区等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
六、掌握宿迁的城市概况,熟悉龙王庙行宫、西楚古城(项王故里)、洪泽湖湿地公园、骆马湖旅游风景区等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
第三篇 风物特产 第一章 工艺美术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考试,检查考生对丝织品、刺绣、陶瓷、书法绘画及其他工艺美术品的基本知 识的掌握程度,拓宽考生的知识面。
考试内容:
一、掌握云锦和宋锦的基本知识。
二、掌握苏绣、缂丝和乱针绣的基本知识。
三、掌握紫砂陶、均陶和精陶的基本知识。
四、掌握吴门画派、扬州八怪、金陵八家、娄东派和虞山派和京江派的基本知识。
五、掌握金陵刻经、金陵金箔、汉白玉插屏、灯彩、漆器、玉器、剪纸与刻纸、绒花扬州雕版印刷、苏扇、微雕、桃花坞木刻年画、红木器、花边、惠山泥人、梳篦、留青竹刻、南通扎染、蓝印花布、风筝、启东版画、贝雕画、水晶工艺、桃雕、根雕、天然叶雕、睢宁儿童画、沭阳干花的基本知识。
第三篇 风物特产 第二章 民俗风情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考试,检查考生对江苏传统民俗、传统旅游节日、其他民俗旅游活动和方言的了解情况。
考试内容:
一、了解江苏的寿诞、婚嫁、节庆、建房、交往等传统民俗的基本知识。
二、了解江苏的金陵灯会、溱潼会船节、中秋赏月、除夕寺庙听钟声等传统旅游节日的基本情况。
三、了解南京国际梅花节、中国(南京)长江国际旅游节、雨花石艺术节、中国苏州国际旅游节、苏州西山梅花节、周庄国际旅游艺术节、同里之春国际旅游艺术节、吴中太湖桂花节、太湖开捕节、苏州天平红枫节、苏州虎丘庙会、无锡梅村泰伯庙会、无锡国际梅文化交流活动、宜兴陶瓷艺术节、扬州烟花三月旅游节、扬州运河名城博览会、镇江圌山清明踏青节、镇江茅山道教庙会、镇江焦山瘗鹤铭国际书法节、彭祖庙会、汉文化国际旅游节、云龙山庙会、常州溧阳茶叶节、中华龙城(常州)旅游节、东海水晶节、连云港之夏、骆马湖渔火节、皂河龙王庙会等其他民俗旅游活动的基本情况。
四、了解江苏语言的分区,熟悉吴方言、徐州方言、江淮方言和通泰方言的主要特色。
第三篇 风物特产 第三章 地方菜系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考试,检查考生对江苏地方菜、江苏特色宴席、江苏特色名馔的了解情况。
考试内容:
一、了解江苏菜的发展简史和江苏菜的共同特点。
二、了解淮扬菜、南京菜、苏锡菜、徐海菜的覆盖的地域范围、发展历史、特点和代表名菜。
三、了解南京随园菜(宴)、镇江乾隆御宴、无锡乾隆江南宴、无锡“西施宴”、秦淮小吃、扬州红楼宴、常州保健膳食、苏州太湖船菜、苏州茶肴宴、南通八仙宴的基本知识。
四、了解金陵盐水鸭、金陵叉烤鸭、叉烤鳜鱼、炖生敲、清炖蟹粉狮子头、三套鸭、大煮干丝、水晶肴肉、拆烩鲢鱼头、梁溪脆鳝、松鼠鳜鱼、叫花鸡、碧螺虾仁、万三蹄、淮安软兜、朱桥甲鱼、平桥豆腐、砂锅鱼头、金蹼仙裙、黑椒生炒甲鱼、丁香排骨、活鱼锅贴、淮临珍珠翡翠汤、泗阳膘鸡、烹河豚、清炖狼山鸡、鼋汁狗肉、羊方藏鱼、盱眙十三香龙虾等江苏特色名馔的基本知识。
第三篇 风物特产 第四章 土特产品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考试,检查考生对江苏名酒、江苏茗茶、名点小吃、著名特产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水平。
考试内容:
一、掌握洋河大曲、双沟大曲、高沟大曲(今世缘酒)、汤沟大曲、丹阳黄酒等江苏名酒的基本知识。
二、掌握洞庭碧螺春、宜兴阳羡茶、南京雨花茶、茅山青峰茶、溧阳白茶、花果山云雾茶、苏州茉莉花茶等江苏名茶的基本知识。
三、掌握雨花石汤圆、奥灶面、鱼汤小刀面、镇江锅盖面、富春点心、蟹黄汤包、常州大麻糕、常州加蟹小笼包、黄桥烧饼、藕粉圆子、嵌桃麻糕、阜宁大糕、苏式月饼、松子枣泥麻糕、文楼汤包、饣它汤、淮安茶馓等江苏名点小吃的基本知识。
四、掌握南京板鸭、镇江香醋、扬州酱菜、卤汁豆腐干、常州萝卜干、溧阳风鹅、无锡油面筋、长江刀鱼、太湖银鱼、太湖莼菜、无锡水蜜桃、阳澄湖大闸蟹、东山杨梅、白沙枇杷、溧阳白芹、泰兴白果、靖江肉脯、南通文蛤、吕四海蜇、如皋火腿、高邮咸鸭蛋、东方对虾、紫菜、宿迁金针菜、花亭百合、八集小花生、泗洪大枣、小孩酥糖等江苏著名特产的基本知识。
第三篇 风物特产 第五章 地方戏曲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考试,检查考生对江苏主要地方戏、主要地方曲艺的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
考试内容:
一、了解昆曲、淮剧、锡剧、扬剧、淮海剧、苏剧、柳琴戏、江苏滑稽戏、泗州戏等江苏地方戏的基本知识。
二、了解苏州评弹、扬州评话、扬州清曲、苏北大鼓、南京白局等主要地方曲艺的基本知识。
附录1 旅游景区基本知识
考试目的:
通过附录1考试,检查考生对旅游景区的概念、类型、等级及与旅游景区相关的重要旅游资源等旅游景区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
考试内容:
一、了解旅游景区的概念、旅游景区的类型和旅游景区的等级。
二、了解世界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与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等重要旅游资源的基本知识。
附录2 江苏省重要旅游资源
考试目的:
通过附录2考试,检查考生对江苏各类重要旅游资源的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一、掌握江苏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数量及名称。
二、掌握江苏的世界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数量及名称。
三、掌握江苏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数量及名称。
四、掌握江苏的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数量,熟悉其名称。
五、掌握江苏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熟悉单位名称。
六、掌握江苏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数量及名称,熟悉省级旅游度假区。
七、掌握江苏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数量及名称,熟悉省级风景名胜区。
八、掌握江苏的全国5A级旅游景区数量及名称。
九、掌握江苏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及名称,熟悉省级自然保护区。
十、掌握江苏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数量及名称,熟悉省级森林公园。
十一、掌握江苏的国家级地质公园数量及名称。
第三篇:导游资格考试大纲
2016年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是为国家和社会选拔合格导游人才的全国统一考试。考试的目标是以公平、公正的考试方式和方法,检验应试人员是否具有从事导游职业的基本知识、素养和技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规定,参加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成绩合格,与旅行社订立劳动合同或者在相关旅游行业组织注册的人员,可以申请取得导游证。
二、考试科目、语种与要求
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科目包括:科目一“政策与法律法规”、科目二“导游业务”、科目三“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科目四“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科目五“导游服务能力”。考试语种分为中文和外语两种,其中外语类包括英语、韩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俄语等。
对上述科目内容,应试人员应分别从了解、熟悉、掌握等三个能力层次予以把握: ——了解,要求对导游从业相关知识能够准确再认、再现,即知道“是什么”; ——熟悉,在了解基础上,能够深刻领会导游从业相关知识及规定,并藉此解释、论证观点,分析现象,辨明正误,即明白“为什么”;
——掌握,要求能够灵活运用导游从业相关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即清楚“怎么办”。
三、考试方式
考试形式分笔试与现场考试两种,科目一、二、三、四为笔试,科目五为现场考试。笔试科目实行机考,各地使用国家旅游局统一的计算机考试系统进行考试。现场考试以室内模拟考试方式进行,由省级考试单位根据标准组织本行政区域内考试。
科目一、二合并为1张试卷进行测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其中科目
一、科目二所占比率各50%;科目三、四合并为1张试卷进行测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其中科目四所占比率不少于50%。考试题型均为客观题,分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两种。单项选择题每题有四个选项,有且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多项选择题每题有五个选项,可能有二至四个选项正确。每张试卷130题,其中单项选择题60题,每题0.5分,共30分;多项选择题70题,每题1分,共70分。
科目五考试采用现场考试的方式进行,中文类考生一般每人不少于15分钟,外语类考生一般每人不少于25分钟。各省各考区中文考生“景点讲解”考察范围不少于8个,外语类考生“景点讲解”考察范围不少于3个。考试成绩采用百分制,中文类现场考试分为五大项:语言和礼貌仪态占20%,景点讲解占50%,导游服务规范占10%,应变能力占10%,综合知识占10%。外语类现场考试分为六大项:语言和礼貌仪态占30%,景点讲解占30%,导游服务规范占10%,应变能力占5%,综合知识占5%,口译占20%。
四、各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一:《政策与法律法规》大纲
(一)考试目的
通过本科目的考试,检查考生对党和国家的基本国策、根本制度、根本任务、重大方针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办法等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二)考试内容
1.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序言及总纲的内容,熟悉《宪法》规定的我国基本国策、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和国家机构,掌握《宪法》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熟悉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的规定。2.了解《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和总目标,熟悉依法治国的五大体系、六大任务;熟悉依法治旅的意义和措施。
3.熟悉《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国办发〔2013〕10号)和《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的主要内容以及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了解我国旅游业“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规划指标、主要任务。
4.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以下简称《旅游法》)的立法背景、框架,熟悉《旅游法》的立法目的、适用范围、发展原则等总则的内容,掌握《旅游法》的基本内容、主要法律制度及其相关法律责任。5.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消费者及其权利、经营者的义务、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合同的订立、形式、内容和履行、变更和解除、违约责任的承担等规定;掌握《旅游法》关于旅游服务合同的规定。6.熟悉和掌握《旅游法》《旅行社条例》《旅行社条例实施细则》关于旅行社设立、经营范围、经营原则、经营规范、旅行社的权利义务等法律制度及其相关法律责任的规定;了解《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的主要法律制度。
7.熟悉和掌握《旅游法》《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和《导游人员管理实施办法》关于导游人员的资格考试制度、执业证书制度、计分管理制度、年审管理制度、等级考核制度的内容和执业行为规范、导游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及其相关法律责任;熟悉和掌握《旅游法》《出境旅游领队人员管理办法》关于领队人员职责、义务及其相关法律责任的规定;了解和熟悉《导游领队引导文明旅游规范》关于引导的主要内容和具体规范的规定。
8.了解、熟悉和掌握《旅游法》《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重大旅游安全事故报告制度试行办法》《重大旅游安全事故处理程序试行办法》关于旅游安全的法律制度、安全事故处理及其相关法律责任的规定;熟悉《旅游法》《旅行社责任保险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责任保险及其旅游意外保险的相关规定。9.熟悉和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关于中国公民和外国人出入境证件的规定,中国旅游者出入境的权利义务及其相关法律责任,外国旅游者入出境的权利义务及其相关法律责任的规定;了解和熟悉《航空法》关于承运人的权利义务及其相关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关于承运人的权利义务及其相关法律责任,旅客权利义务的规定;《国内水路运输管理条例》关于承运人的权利义务及其相关法律责任的规定。
10.了解《旅游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关于饭店经营者权利义务的规定;熟悉和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关于食品安全保障法律制度及其相关法律责任、食物中毒的处理的规定;了解《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关于娱乐场所的管理制度、经营规则规定及其相关法律责任的规定。
11.熟悉《风景名胜区条例》关于风景名胜区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规定及其相关法律责任的规定;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关于文物及文物保护的规定及其相关法律责任的规定;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关于自然保护区区域构成、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规定及其相关法律责任的规定;了解《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关于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定义、国家保护和国际保护的规定。
12.了解旅游纠纷及其特点;熟悉《旅游投诉处理办法》关于旅游投诉及其构成要件,掌握投诉案件的受理和处理的规定;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争议的解决的规定;了解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旅游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的规定。科目二:《导游业务》大纲
(一)考试目的
通过本科目的考试,检查考生对导游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素质要求和行为规范、导游服务规范及服务程序内容、标准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同时考查在导游服务中应用相关知识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
1.了解导游服务的产生及其发展,以及我国导游服务的发展历程;了解导游服务的概念,现代导游服务特点;熟悉导游服务的性质、地位与作用;熟悉中国旅游行业核心价值观,掌握导游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
2.了解导游员的报考条件;熟悉导游人员的定义、分类;掌握各类导游员的职责、从业素质及礼仪规范要求;掌握导游员应有的修养以及工作中的行为规范。3.掌握全陪、地陪导游服务规范及程序和服务质量要求。
4.了解散客旅游的类型,熟悉散客旅游的特点,掌握散客导游服务程序与质量要求。
5.掌握游客个别要求的处理原则;掌握旅游者在住房、餐饮、娱乐、购物等方面个别要求的处理办法;掌握游客要求自由活动、亲友随团活动、转递物品和信件以及要求中途退团或延长旅游期限的处理办法;掌握儿童、老年游客、残疾游客等特殊游客的接待技巧;掌握商务游客、宗教游客、探险游客的特殊接待要求。6.了解旅游事故的类型、特点;熟悉旅游事故的成因;掌握旅游事故处理的基本原则和程序;掌握旅游计划和行程变更的处理办法;掌握漏接、错接、空接和误机事故的预防与处理办法;掌握旅游者证件、行李、钱物遗失和旅游者走失的预防与处理办法;掌握旅游者越轨言行的处理办法;了解旅游者投诉的原因,熟悉旅游者投诉的心理,掌握旅游者投诉的处置办法。7.了解自然灾害的类型;掌握地震、台风、洪水、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重大传染疾病的应对措施;掌握旅游交通事故、治安事故、火灾事故、食物中毒、溺水等事故的预防和处理办法;熟悉晕车、中暑等旅游常见疾病和急症的防治知识,掌握旅游者旅游过程中患病、死亡的处理办法。
8.了解导游员带团的理念,熟悉导游员带团的特点和原则;掌握导游员同游客交往的原则和技巧;掌握导游员引导旅游者行为,调动旅游者游兴的方法;掌握导游员同旅游接待单位、导游服务集体之间以及同司机之间合作共事的方法。
9.了解导游语言的概念、特点,熟悉导游语言的基本要求,掌握口头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体态语言的运用;熟悉导游讲解的原则和要求;掌握概述法、重点法、类比法、悬念法、虚实法等多种导游讲解方法的应用技巧。
10.了解旅行社主要业务和旅游产品的类型,熟悉入出境应持有的证件和需要办理的手续以及我国海关有关入出境物品的规定;熟悉航空、铁路、水运购票、退票和携带物品的规定;了解我国可兑换人民币的外币种类、旅行支票和信用卡的使用规定,熟悉旅游保险的种类及相关知识;了解信用卡知识;熟悉外汇知识;了解国际时差、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度量衡的换算。
科目三:《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大纲
(一)考试目的 通过本科目的考试,检查考生对旅游和旅游业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中国旅游业发展概况,中国历史文化,中国旅游景观,中华民族民俗,中国四大宗教,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典园林,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风物特产,旅游诗词、楹联、游记的选读,中国港澳台地区和主要旅游客源国概况等内容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的程度。
(二)考试内容 1.了解旅游活动的类型、主体和客体;熟悉中国旅游业的构成及发展概况;了解入境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和我国出境旅游市场的特点;了解中国旅游业的标识、主要国际性旅游组织的名称与标识;了解世界旅游日、中国旅游日的由来及意义。2.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熟悉中国历史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成就;熟悉中国科技发明主要知识;掌握中国哲学、文学、中医中药、书画艺术和历史文化常识。
3.熟悉中国旅游地理相关知识;掌握中国地貌类型及代表性地貌景观;掌握山、水、动物、植物、天象等自然景观知识;熟悉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度假区等。
4.熟悉中国56个民族的地理分布与特点;掌握汉族、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满族、壮族、苗族、土家族、黎族、藏族、彝族、白族、纳西族、傣族的习俗文化。
5.了解中国宗教的地理分布特征和中国的宗教政策;熟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创立、发展和在我国的传播情况;掌握四大宗教的形成、教义、教派、经典和标记、信奉的对象、主要称谓、主要节日与习俗以及各宗教建筑的著名建筑;熟悉宗教旅游景观的相关知识。
6.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熟悉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件与特点;掌握宫殿、坛庙、陵墓、古城、古长城、古楼阁、古石桥和佛塔的类型、布局和特点。7.了解中国古代园林的起源与发展;熟悉中国古代园林的特色和分类;掌握中国古代园林的构成要素和造园艺术、构景手段和代表性园林。
8.了解中国烹饪的发展历史及风味流派的形成;掌握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特点及代表性菜品;熟悉中国风味特色菜——宫廷菜、官府菜、寺院菜的特点和代表菜品;熟悉中国风味小吃与面点;掌握中国传统名茶、名酒的分类与特点。9.了解中国陶瓷器的发展简史,熟悉我国陶瓷器的主要产地和特色;掌握我国三大名锦与其特色以及四大刺绣与其代表作;熟悉我国漆器、锡器、铜器的主要产地与特色;掌握玉雕、石雕、贝雕、木雕、竹雕的主要产地、制作方法和特色;熟悉我国文房四宝、年画、剪纸和风筝的主要产地和特色。
10.了解中国汉字的起源及诗词、楹联格律常识;熟悉楹联的类型和名胜古迹中的著名楹联;掌握古典旅游诗词名篇的内容和艺术特点;熟悉历代游记名篇的内容、艺术特点和作者。11.掌握港澳台地区的基本概况、民俗风情和著名景点;熟悉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基本概况、著名景点与风物特产,了解印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西兰、荷兰、瑞士、巴西、南非、土耳其、埃及等国著名景点风物特产与民俗。
第四篇:资格考试大纲
资格考试大纲(2011版)
一、基础知识科目
基础知识科目是与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相关的贸易和法律基础知识,包括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内容、商品学的主要基础知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等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
(一)国际贸易实务基本知识。
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贸易买卖合同;国际贸易货物运输。
(二)商品学基本知识。
商品;商品学;商品质量;商品质量管理;商品标准;商品目录;商品编码;HS编码制度。
(三)检验鉴定业务法律法规。
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律制度;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公司法律制度;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合同法律制度;海商法律制度;产品质量法律制度;标准化法律制度;计量法律制度。
二、检验检测科目
检验检测科目主要包括概率与数理统计、进出口商品学、标准化、计量学理论及实验室检验与质量控制等基本内容。
(一)进出口商品检验;管理体制;进出口商品检验机构概况;技术法规;基本工作程序。
(二)概率论基本知识;数理统计;标准化;标准;计量学。
(三)产品质量及质量检验;抽样检验;四大类商品检验。
(四)检测数据处理及检测质量控制:误差及测量不确定度;有效数字;数据处理与分析判定;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检测质量控制技术。
(五)实验室质量控制。
第五篇:2011新闻记者
【22】产业属性是新闻事业的本质属性。
答:(1)这一观点是错误的。(3分)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产品的生产流通与市场规律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新闻产品也有进入市场进行流通的客观环节,因此不可避免地在流通领域体现出较强的商品性,要按市场规律运行。(3分)
(3)新闻事业从其基本功能来看,主要是报道和评价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它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意识形式,本质上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范畴。(3分)
(4)新闻媒体固然可以通过广告来获得巨额收益,但其广告功能或者说产业功能、经济功能,是建立在其反映现实生活这一意识形态功能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新闻事业首先是一种意识形态,其次才可说是一种产业。(3分)
【23】党性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改革的最大绊脚石。
答:(1)这一观点是错误的。(3分)
(2)新闻工作的党性要求主要内容包括:在思想上,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新闻工作的指针,宣传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体系;在政治上,要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使之成为亿万群众的自觉行动;在组织上,要接受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宣传工作的纪律。(6分)
(3)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是新闻改革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保证。我们新闻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强化新闻媒体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性质,成为党和人民掌握得更加得心应手,更有战斗力的舆论工具。这是新闻改革必须坚持的方向。(3分)
22、新闻工作者坚持党性原则,就不能做到真实、客观、公正。
答:(1)这一观点是错误的。(3分)
(2)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思想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在政治上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在组织上接受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宣传工作的纪律。(3分)
(3)新闻真实性指新闻报道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对象,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使报道结果符合实际;新闻客观性指新闻报道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对象,以客观叙述为表达方式;新闻公正性指新闻报道为对立的双方提供平等反映意见的机会。(3分)
(4)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只有遵循党性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对客观事物进行科学分析和准确判断,才能从根本上做到报道的真实、客观和公正。(3分)
23.资本主义新闻自由是金钱控制下的新闻自由。
答:(1)这一观点是正确的。(3分)
(2)新闻自由是公民的一种民主权利,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体现和运用,是公民政治权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分)
(3)资本主义新闻自由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是依赖资本家财政支持的自由。(3分)
(4)资本主义制度下新闻自由的实质是金钱指挥下的自由。金钱对新闻自由的控制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出资创办媒体。作为自己一手操纵的喉舌;第二,收买和兼并他人的媒体,扩大势力范围,形成媒介垄断和舆论垄断;第三,通过参股控股,获取媒体的决策权和操作权;第四,通过广告媒体的选择,控制媒体的传播方针。(4分
24、论述社会主义新闻舆论监督的意义。
答:(1)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传媒运用新闻舆论手段对社会所实行的监督(2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闻舆论监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有机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利用新闻媒体对社会公共事务
行使民主权利而进行的监督活动。(4分)
(2)社会主义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推动力。新闻舆论监督提高和深化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是树立民主与法制意识的有效手段。(2分)
(3)社会主义新闻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重要方式。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实行的舆论监督,是一种公众广泛参与、公开表达意见的社会监督,对于发扬人民当家做主的精神,保护公众参政议政的热情,具有重要作用。(2分)
(4)社会主义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维护和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言论自由权、舆论行为权,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2分)
(5)社会主义新闻舆论监督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有效途径。社会公众可以在重大决策制定前后或实施过程中,对决策进行广泛的评议和论证,为政府部门提供可靠的民意和社情参照,从而为各项政策的制定与完善贡献力量。(2分)
(6)社会主义新闻舆论监督是揭露腐败、反对官僚主义的有力武器。新闻舆论监督在惩治腐败、倡导廉政、强化执法力度、保持政令畅通、加强行政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反对官僚主义、监督干部尽职守责方面作用重大。(2分)
24.论述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的合格标准。
答:(1)在我国,新闻工作者既是党的喉舌,又是人民的喉舌,他们担负着反映人民意志,引导人民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大任务,倍受党和人民的关注和重视。一个新闻工作者只有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承担起新闻工作者的职责。(1分)
(2)理论素养。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一方面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新闻工作的根本指针,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分析、报道和评论新闻事实,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一方面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基本知识。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3分)
(3)政治素养。对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而言,政治素养包括:在政治上有较高的觉悟和严肃的态度,自觉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四项基本原则,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立志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3分)
(4)法律素养。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应当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和牢固的法制观念,他的全部工作和一切行动,包括新闻采访、写作、编排、制作、播出及其他相关活动都须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行事。(3分)
(5)道德素养。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的道德素养,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作为普通公民所应具备的社会公德素养,另一方面是作为新闻职业活动者所应具备的新闻职业道德素养。(3分)
(6)业务素养。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的业务素养,包括调查研究的能力、语言文字功底、知识储备以及现代传播手段的使用能力。(3分)
2.简述《中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职业道德准则》的基本内容。
答:(1)《中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职业道德准则》共分责任、真实、公正、导向、品格、廉洁和附则七大部分。(3分)
(2)《准则》要求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必须(a)切实担负起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利益、传播先进文化、推动人类文明的崇高使命和社会责任;(b)坚持客观公正的职业理念,忠于事实,追求真理;(c)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d)恪守敬业奉献、诚实公正、团结协作的职业道德;(e)严格做到遵纪守法、清正廉洁,反对任何形式的“有偿新闻”。(5分)
3.简述正面宣传与新闻批评的关系。
答:(1)正面宣传和新闻批评都是新闻事业运用新闻手段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2分)
(2)正面宣传,指的是对社会主流与光明面所进行的肯定性和赞扬性的报道与评价;新闻批评,是指运用
新闻手段对社会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及落后反动势力所作的揭露和批评。(2分)
(3)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不要大量集中展示消极面。社会生活中需要进行批评和揭露的事情,不能都搬到报纸、广播和电视上来,批评性报道的内容要有所选择,不能搞“有闻必录”。一个时期内,批评性报道不能过于集中,以免引起负作用。(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