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课件
九级数学下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教学设计(新版)青岛版(新)-课件
编辑:寂夜思潮 识别码:72-667195 课件 发布时间: 2023-08-31 13:09:03 来源:网络

第一篇:九级数学下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教学设计(新版)青岛版(新)-课件

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预习要求:

1.先精读教材P149-P152初步了解圆锥的有关概念,再针对预习案二次阅读教材,解答预习案中的问题;疑惑随时记录在“我的疑惑”栏内,准备课上讨论质疑.2.本节要点是:计算圆锥的侧面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中的最短路径,通过观察圆锥的形成过程,理解它的基本概念,认识它的底面、侧面,感受“面动成体”的过程,体会转化思想。

3.制作一个直角三角形,绕一直角边进行旋转,观察旋转后的几何体,思考圆锥的形成过程。4.剪一个扇形,并将其卷成一个圆锥,思考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怎样的平面图形。5.回顾半径为r,圆心角为的弧长公式和扇形的面积公式。课前准备与提示:

带上我们的激情,动力和目标,让我们前行!送给孩子们一句话:只要激情在,一切皆有可能!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圣诞节当天老师收到了一顶圣诞帽,(展示图片)给出问题:帽身是什么几何体? 学生:圆锥

给出问题2:若圆锥形帽身的母线长为40cm,底面半径是10cm,你能计算出制作这顶帽子的帽身所需要的布料吗?(不及接缝用料)引导学生思考要计算圆锥形帽身的用料,也就是计算圆锥侧面展开图的扇形面积,用刚刚结束的圣诞节为主题引入新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跃跃欲试,老师手里的这顶圣诞帽到底用料多少?带着这个问题开启新课。——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解读学习目标

首先.理解圆锥的基本概念,会计算它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并能解决最短距离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思想.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学习目标的解读,让学生明白本节课要学习哪些知识,要达到哪些能力学会哪些思维方法)探究学习

要求以及要点:

1.结合手中的圆锥理解圆锥的侧面展开过程及相应的对应关系,并能推导圆锥侧面积公式,探究圆锥中的最短路径问题。

2.自主探究过程中遇到的疑惑用红笔进行勾画和标记,以备讨论过程中解决。3.注意总结题目的解题规律、方法。原生态展示:

学生当堂完成探究,个别小组进行现场展示,大屏幕打出展示分工任务以及展示小组和地点以及展示要求.展示完成的小组回到原地继续完成其他题目。展示要求:

①展示人及时到位,规范快速。注意总结题目的易错点和考查知识点,尝试总结规律方法。

②其他同学认真完成探究案,并注意勾画疑难问题,准备在讨论中解决。展示结束同学完成探究案其他题目。

展示分工以及展示位置如图: 展示具体内容(详见附录本节课预习案以及探究案)

A B C 通过学生的原生态展示能够很好地发现学生容易出错的关键点,以及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和限时训练能力。学习超市(组内→组间讨论)重点探究:

1.面动成体:直角三角形 → 圆锥 例1 2.圆锥中的最短路径:将曲面转化为平面,将曲线转化为直线 例2 要求:

1.组内先一对一讨论,再互相交流,红笔标记未解决问题,在组间进行交流,仍未解决的疑惑问题及时写在黑板的疑问区。

2.组间讨论时题目注意总结题目的解题规律、方法和易错点。

通过学生在组内的讨论发现问题,借助小组的力量第一次完成智慧的碰撞,找到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然后自由自合。在新生成的小组内继续讨论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应变能力,让学生自由发挥,老师课前进行必要的培训提升学生的点评能力。

超市结束后,让学生自主整理5分钟,思考本节课收获以及规律方法的总结。表述反馈

1.将你的疑惑提出来,我们一同分享 2.将你的所得说一说,我们共同分享

通过学生的自主总结,让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节课基本知识,并能从中知道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在超市过程中,点评同学的点评程度。

在学生自我总结的过程中老师给予相应的总结提升,进一步凝练本节课知识点以及回扣目标。拓展提升

回扣本节引课,通过本节课的知识能否解决开篇问题,圣诞帽的帽身用料。通过例2,进一步拓展圆锥中的最短路径问题。

如图,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为1,母线长为3,一只蚂蚁要从底面圆周上一点B出发,沿圆锥的侧面爬过母线AB的轴截面上另一母线AC上,问它爬行的最短路径是多少? 首先让全体学生进行思考,现场作答,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整理巩固

整理本节课的收获,落实本节课的学案。学科班长进行总结

学科班长对本节课的情况进行总结,老师结合初三的学生特点进行情感升华,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善于转化,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困难问题容易化,相信未来的你一定不平凡!

注:后附本节课预习学案,探究学案

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预习案

班级:________ 小组: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等级: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理解圆锥的基本概念,会计算它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并能解决最短距离问题.2.体会转化的思想。

3.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重点】圆锥的形成过程以及圆锥的基本概念,计算圆锥的侧面积、表面积.【难点】准确进行圆锥有关数据与展开图有关数据的转化.【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先精读教材P149-P152初步了解圆锥的有关概念,再针对预习案二次阅读教材,解答预习案中的问题;疑惑随时记录在“我的疑惑”栏内,准备课上讨论质疑.本节要点是:计算圆锥的侧面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中的最短路径,通过观察圆锥的形成过程,理解它的基本概念,认识它的底面、侧面,感受“面动成体”的过程,体会转化思想。知识回顾

请写出右图半径为r,圆心角为的弧长公式和扇形的面积公式

二、基础过关

1.圆锥的形成

请从旋转的角度叙述圆锥的形成过程,以右图圆锥为例。

将Rt△OAB绕它的一条直角边 旋转一周,便得到一个。另一条直角边OB旋转所成的面是圆锥的 面,斜边AB旋转所成的面是圆锥的 面。2.圆锥的侧面展开

(1)结合图形,写出圆锥的顶点,母线,高。

若圆锥的高是h,底面圆的半径是r,母线长为l,试写出h,r,l三者之间的关系:

(3)将圆锥的侧面沿它的一条母线展开,得到的图形是

(4)比较圆锥和它的侧面展开图,探究圆锥的母线与侧面展开图的半径有什么关系?圆锥的底面周长与侧面展开图中的扇形弧长有怎样的关系?

若圆锥的底面圆的半径为r,母线长为l,则圆锥的侧面积公式是什么?表面积公式是什么?

预习自测

一个扇形,半径长为30cm,圆心角为120度,用它做成一个圆锥的侧面,那么这个圆锥的底面半径为________.圆锥的底面半径为3cm,母线长为6cm,则这个圆锥侧面展开图扇形的圆心角是_______.3.若圆锥的底面半径r =4cm,高线h =3cm,则它的侧面展开图中扇形的圆心角是 ______.4.如图,若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半圆,那么这个展开图的圆心角是___度;圆锥底半径 r与母线 l 的比r :l = ______ ;这个圆锥轴截面的顶角是_______.5.圆锥的侧面积是底面积的2倍,这个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扇形的圆心角是 _______.6.已知:在RtABC中,C90,AB5,BC3,求以AB为轴旋转一周所得到的几何体的 A 表面积.DC

B

四、我的疑惑

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探究案

班级:________ 小组: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等级: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理解圆锥的基本概念,会计算它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并能解决最短距离问题.2.体会转化的思想。

3.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重点】计算圆锥的侧面积、表面积,以及圆锥中的最短路径问题.【难点】准确进行圆锥中的数据与展开图有关数据的转化.例1.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长分别为3和4,分别以它们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一周,求所得的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例2.如图,圆锥的底面半径为1,母线长为6,一只蚂蚁要从底面圆周上一点B出发,沿圆锥侧面爬行一圈再回到点B,问它爬行的最短路线是多少?

第二篇: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教案

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第一课时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了解圆柱的侧面、底面、高、轴、母线、过轴的截面等概念,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矩形.

2.使学生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或全面积.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圆柱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过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

3.通过实际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

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圆柱的实物观察及有关概念的归纳向学生渗透“真知产生于实践”的观点;

2.通过应用圆柱展开图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向学生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3.通过圆柱侧面展开图的教学,向学生渗透化曲面为平面,化立体图形为平面图形的“转化”的观点;

4.通过圆柱轴截面的教学,向学生渗透“抓主要矛盾、抓本质”的矛盾论的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新知,使学生领略主体图形美与平面图形美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层次.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1)圆柱的形成手段和圆柱的轴、母线、高等概念及其特征;

(2)会用展开图的面积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2.难点:对侧面积计算的理解.

3.疑点及解决方法:学生对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为什么是底面圆的周长有疑虑,为此教学时用模型展开,加强直观性教学.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在小学,大家已学过圆柱,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圆柱形的物体,涉及到圆柱形物体的侧面积和全面积的计算问题如何计算呢?这就是今天“7.21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要研究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

圆柱是生产、生活实际中常遇到的几何体,它是怎样形成的,如何计算它的表面积?为了回答上述问题,首先在小学已具有直观感知的基础上,用矩形旋转、运动的观点给出圆柱体有关的一系列概念,然后利用圆柱的模型将它的侧面展开,使学生认识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并能将这矩形的长与宽跟圆柱的高(或母线)、底面圆半径找到相互转化的对应关系.最后应用对应关系和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三〕教学过程

(幻灯展示生活中常遇的圆柱形物体,如:油桶、铅笔、圆形柱子等),前面展示的物体都是圆柱.在小学,大家已学过圆柱,哪位同学能说出圆柱有哪些特征?(安排举手的学生回答: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面,这两个圆相等,侧面是曲面.)

(教师演示模型并讲解):大家观察矩形ABCD,绕直线AB旋转一周得到的图形是什么?(安排中下生回答:圆柱).大家再观察,圆柱的上、下底是由矩形的哪些线段旋转而成的?(安排中下生回答:上底是以A为圆心,AD旋转而成的,下底是以B为圆心,BC旋转而成的.)上、下底面圆为什么相等?(安排中下生回答:因矩形对边相等,所以上、下底半径相等,所以上、下底面圆相等.)大家再观察,圆柱的侧面是矩形ABCD的哪条线段旋转而成的?(安排中下生回答:侧面由DC旋转而成的.)

矩形ABCD绕直线AB旋转一周,直线用叫做圆柱的轴,CD叫做圆柱的母线.圆柱侧面上平行于轴的线段都叫做圆柱的母线.矩形的另一组对边AD、BC是上、下底面的半径。

圆柱一个底面上任意一点到另一底面的垂线段叫做圆柱的高,哪位同学发现圆柱的母线与高有什么数量关系?(安排中下生回答:相等.)哪位同学发现圆柱上、下底面圆有什么位置关系?(安排中下生回答:平行)A、B是两底面的圆心,直线AB是轴.哪位同学能叙述圆柱的轴的这一条性质?(安排中等生回答:圆柱的轴通过上、下底面的圆心)哪位同学能按轴、母线、底面的顺序归纳有关圆柱的性质?(安排中上学生回答:圆柱的轴通过上、下底面的圆心,且垂直于上、下底,圆柱的母线平行于轴且长都相等,等于圆柱的高,圆柱的底面圆平行且相等.)

第三篇:九级数学下册.二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新版)青岛版(新)-课件

二次函数的应用

教材分析:

二次函数是中学数学中的第三类基本函数,是数形结合的典型之一,是中学数学的知识重点。二次函数的应用本身是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后,检验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综合考查。最值问题是生活中利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最常见、最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问题之一,它生活背景丰富,学生比较感兴趣,对于面积问题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为求解最大利润等问题奠定基础。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掌握求面积最大这一类题,学会用建模的思想去解决其它和函数有关的应用问题。学情分析:

对九年级学生来说,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以后,对函数的思想已有初步认识,对分析问题的方法已会初步模仿,能识别图象的增减性和最值,但在变量超过两个的实际问题中,还不能熟练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本节课正是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而设计的,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符合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呈螺旋式上升的规律。教学目标:

1、经历数学建模的基本过程。

2、会运用二次函数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3、体会二次函数是一类最优化问题的重要数学模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

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课是应用问题,重在通过学习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故而本节课以“启发探究式”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解决问题以学生动手动脑探究为主,必要时加以小组合作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不但使学生学会,而且使学生会学”的目的。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展示学生的学习效果,适当地辅以电脑多媒体技术。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21.二次函数y=x-2x+3的顶点坐标是,当x 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 时,y有最 值,是。

22.已知二次函数y=x-2x+3,当0≤x<4时,当x 时,y有最 值,是。

23.已知二次函数y=x-2x+3,当2≤x<4时,当x 时,y有最 值,是。(学生自主做完后,交流答案,教师适时进行纠错指导。)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由易到难求二次函数最值的过程,为二次函数应用做好铺垫。)

二、新知体验:一“形”多“模”

体验一:如图,矩形ABCD的一边靠墙,另三边用长为60米的竹篱笆围成,若矩形的宽为x米,面积是450平方米,求这个矩形的长。

体验二:若矩形的宽AB长为x米,面积为60平方米,写出矩形的长y(米)与x(米)的函

数关系式.体验三:若矩形的宽AB长为x米,另三边的长为60米,写出矩形的长y(米)与宽x(米)的函数关系式.体验四:若矩形的宽AB长为x米,另三边的长为60米,写出矩形的面积s(平方米)与宽x(米)的函数关系式.(学生积极思考,自己解答,小组内讨论,教师给予引导。)

(设计意图:这四个体验的求解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它们都是数学中的模型,函数的取值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有无数个,其中二次函数还有最值,从而进入本节的学习。)

三、新知应用:一题多变

(一)例1 用篱笆围成一个有一边靠墙的矩形养鸡场,已知篱笆的长度为60m,问:应该怎样设计才能使养鸡场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高程生到黑板板演,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做出;然后小组内展示、交流,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

(设计意图:例1是把体验4转变成了一个实际问题,首先要建立函数模型,在选取变量时学生可能会有困难,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哪两个变量,就把其中的一个主要变量设为x,另一个设为y,其它变量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找等量关系,建立函数模型,实际问题还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画图象观察最值点,这样一步步突破难点,从而让学生在不断探究中悟出利用函数知识解决问题的一套思路和方法,而不是为了做题而做题,为以后的学习奠定思想方法基础。)

(解答例1之后及时让学生总结方法,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思想方法基础。)归纳总结:如何运用二次函数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1.首先求出函数解析式 2.求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3.通过配方变形或利用公式法,求它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学生畅所欲言,自己归纳得出二次函数应用求最值的步骤。)

(二)变式训练1:用篱笆围成一个有一边靠墙的矩形养鸡场,已知篱笆的长度为60m,墙长32m,问:应该怎样设计才能使养鸡场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变式训练2:用篱笆围成一个有一边靠墙的矩形养鸡场,已知篱笆的长度为60m,墙长18m,问:应该怎样设计才能使养鸡场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例

1、变式

1、变式2围绕同一个背景,使用一题多变,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其异同及解法的不同。变式2是在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对自变量取值进行改变,意在体现对函数图象顶点、端点与最值关系的理解与应用。通过此题的有意训练,学生必然会对自变量的取值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注:在实际问题中求解二次函数最值问题,不一定都取图象顶点处,要根据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来确定。

四、知识升华:多形一变

如图,ABCD是一块边长为2m的正方形铁板,在边AB上取一点M,分别以AM,MB为边截取

两块相邻的正方形板材,当AM的长为多少时,截取的板材面积最小?

c

(学生自主完成后,组长本组内交流答案,高程生讲解,教师适时点评。)

(设计意图:此题是对本节所学知识的进一步升华与巩固,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解决这类问题,首先要建立二次函数的数学模型,将生产实际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转化为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

五、课堂小结: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实际问题实际问题的解答数学模型回归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数学结论

(1)利用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可以解决实际几何问题。

(2)实际问题的最值求解与函数图象的顶点、端点都有关系,特别要注意最值的取得不一定在函数的顶点处。

(对本节知识的总结,先让学生交流总结,然后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对于最值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思路。)(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归纳,使所学的知识及时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

六、堂堂清检测题 基础题:

1.已知某矩形周长为20厘米,一边长为x厘米,当x= 时,此矩形的面积最大,最大是平方厘米。拓展题:

(2014•四川成都)在美化校园的活动中,某兴趣小组想借助如图所示的直角墙角(两边足够长),用28m长的篱笆围成一个矩形花园ABCD(篱笆只围AB,BC两边),设AB=xm.

2(1)若花园的面积为192m,求x的值;

(2)若在P处有一棵树与墙CD,AD的距离分别是15m和6m,要将这棵树围在花园内(含边界,不考虑树的粗细),求花园面积S的最大值.

七、布置作业:必做题:P51、1;能力题:P56、4 教学反思:

函数的应用一直是数学中的一大难点,如何让学生灵活运用函数的相关性质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是我们一直在探讨和思考的问题。性质的应用应是在对性质掌握熟练的情况下进行,并且要注意教学策略,知识的应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中的建模思想。

第四篇:九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课《孔乙己》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课件

孔乙己

鲁迅

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理清思路。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2、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3、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小说主题。教学难点: 作品内涵。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悉课文,理清思路。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知道,偷就是窃,窃就是偷。同学们说对不对?但有人说:窃不能算偷,你觉得这个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们的衣服大概三五天就要换洗吧,但有的人一件衣服似乎穿了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个人还真有点怪?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呢?但鲁迅的小说中却有这样一个人,他就是──—孔乙己。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小说。

二、简介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三、熟悉课文,理清思路。

1、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和时间? 地点:鲁镇咸亨酒店

时间:“这是20多年前的事”(由此理解孔乙己生活的时代背景。)

2、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孔乙己悲惨的后半生。

3、自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孔乙己,一个()的人。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皆可。最后提供一些经典的观点作为参考:

鲁迅──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叶圣陶──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李欧梵(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刘再复(美学家)──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

钱理群(北大教授,鲁迅研究专家)──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

4、孔乙己的后半生事情应该很多,课文写了孔乙己哪些生活片段?重点写的是什么? 孔乙己两次到酒店喝酒,分茴香豆,偷书被打折了腿。孔乙己两次到酒店喝酒。

5、研读(1~3段)。

①、咸亨酒店喝酒的人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从衣服、地点、方式三方面启发答问)

②、这里的“短”和“长”,“外”和“里”,“站”和“坐”等对立词语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等级森严,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社会环境)

③文中写长衫主顾喝酒时有一个词很有表现力?请找出来并说说好在哪里?

“踱”字写出了长衫主顾趾高气扬、悠闲自得的神情;“要酒要菜,慢慢坐喝”写出他们有钱有势还有闲。

④、掌柜对长衫客、短衣帮以及小伙计态度上有何不同?这说明掌柜是怎样的人?

掌柜对长衫客:极力逢迎,恭敬侍候;

对短衣帮:不讲情义,恣意剥削;

对小伙计:凶狠无情。

说明掌柜虚伪、势利、冷酷,媚富欺贫,唯利是图。

⑤、小伙计所管职务和所处环境有什么特点?交代这些有什么作用? 特点:单调无聊“叫人活泼不得”。

作用:反衬出“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为孔乙己出场作了铺垫。

⑥、小说开始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酒店里各种人物及其相互关系,有什么作用? 咸亨酒店是孔乙己活动的空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文章通过对咸亨酒店格局的描写,自然而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形象而又深刻地揭露了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掌柜对“短衣帮”与“长衫客”的不同态度,店内单调无聊、令人窒息的气氛,让人感受到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冷酷、虚伪的关系,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样的特殊身份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就注定了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熟悉课文,理清思路。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2、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

一、分析孔乙己性格特征。

1、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性格决定命运。孔乙己的后半生是悲惨的,从文中哪句话可看出他的悲惨结局?“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提问:“大约”与“的确”是矛盾的啊!作者这么用有什么用意?“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2、我们来看看孔乙己有怎样的性格?阅读(4~9段),思考: ①、文中哪句话反映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怎么反映的?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明确:“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②、孔乙己一出场就给人一种与众不同但又不伦不类的印象,紧接着在与酒客们的对话中充分地展示了了自己的性格。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句子并说说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热衷功名、自命清高、迂腐、爱面子、自欺欺人同时又不失善良守信。他喝酒时的动作作者用了一个很有表现力的词?请找出来体会其作用。“排”是指一个接一个按着次序摆,这里形象地写出了他摆阔、炫耀的心态。

③、文中有一句话反映了孔乙己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请找出来并说说是怎样的地位?“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可有可无的,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③、你对孔乙己的感情是怎样的?孔乙己使哪些人快活?孔乙己的哪些方面使人快活?从中你们可以看到一个怎样的社会?

感到快活的人包括酒客、掌柜、孩子、“我”。语言被嘲笑、行为被嘲笑、外貌衣着被嘲笑、遭遇被嘲笑。民众的麻木、冷漠、缺乏同情。

3、分析课文(10~13)自然段。孔乙己第二次到酒店喝酒时,他的外貌、语言、动作与第一次相比有什么变化?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孔乙己的生活境况如何?

首次出场

末次出场

身材高大

盘着两腿,下垫蒲包

青白脸色

脸上黑而且瘦

穿一件长衫

穿一件破夹袄

睁大眼睛说,争辩

不屑置辩 颓唐

不十分分辨,好像恳求

“排”

“摸”

分析:孔乙己的言谈行为都旨在维护一个读书人的体面,尽管事实上早已受尽侮辱嘲弄,斯文扫地,却从不肯放下面子,丢弃自尊;所以明知别人是逗乐取笑,也全力与之争辩,或摆出超然的姿态,来表明自己比短衣帮高出一筹。可最后一次他竟然“不十分分辨”,甚至有恳求的眼色,平日的生命力已消失殆尽了,距死期也不远了。从“排”到“摸”,反映了他境遇的窘迫,已近末路。从发展的趋势看,孔乙己的处境每况愈下,不久便会死去。

二、领会小说的主题。造成孔乙己悲惨后半生的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偷窃挨打,困顿而死 制度因素──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社会因素──民众的麻木、冷漠、缺乏同情 性格因素──好喝懒做、偷窃

原因似乎是多方面的。可是民众的“冷漠麻木”正是他们用传统等级观念来衡量他人(试想丁举人满口之乎者也,只会使人肃然起敬);而孔乙己的好喝懒做也是因为他怀抱旧式知识分子的价值观,纵然未能通过科举一展才华,但也决不可与芸芸众生为伍。归根结低,孔乙己死亡的根本因素是封建的社会制度。

三、拓展延伸。

封建的科举制度已在1906年被废除了,鲁迅写作本篇小说,他的本意可能是批叛封建科举制度的。但今天的我们重读本文,又该有怎样的启发和感受呢?

努力学好科学知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板书设计

偷窃挨打

科举毒害

死?──死。

封建社会制度

好喝懒做

(悲剧的制造者)己

民众麻木

第五篇: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曾听一位奥数老师说过这么一句话:学数学,就犹如鱼与网;会解一道题,就犹如捕捉到了一条鱼,掌握了一种解题方法,就犹如拥有了一张网。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希望大家喜欢。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4页例

1、例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们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们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负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

①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1.8千克。

④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

(3)展示交流。

……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交流、检查。

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

(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① 同桌交流。

②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们发言板书。

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板书:… …)

强调指出:像过去我们熟悉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

4.进一步认识“0”。

(1)看一看、读一读。

谈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去年12月份某天,部分城市的气温情况(课件出示)。

哈尔滨:-15 ℃~-3 ℃

北京:-5 ℃~5 ℃

深圳: 12 ℃~23 ℃

温度中有正数也有负数,请把负数读出来。

(2)找一找、说一说。

我们来看首都北京当天的温度,“-5 ℃”读作:“负五摄氏度”或“负五度”,表示零下5度;5 ℃又表示什么?

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这两个温度所在的刻度吗?(课件出示温度计,没有刻度数)为什么?

现在你能很快找出来吗?(给出温度计的刻度数,生到前面指。)

说一说,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

(课件配合演示: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5℃,在它的上面找5℃。)

你能很快找到12 ℃、-3 ℃吗?

(3)提升认识。

请学生们观察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们发言的基础上,强调: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零上温度。)

“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在学生们发言的基础上,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总结归纳。

如果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

(完善板书。)

5.练一练。

读一读,填一填。(练习一第1题。)

6.出示课题。

同学,想一想,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认识了哪位新朋友?你能为今天的数学课定一个课题吗?

根据学生们的回答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选择板书课题:认识负数。

7.负数的历史。

(1)介绍。

其实,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课件配音播放):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运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对正数和负数就有了记载。魏朝数学家刘徽在该书的注文中则更进一步地概括了正、负数的意义:‘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古代用算筹表示数,这句话的意思是:‘两种得失相反的数,分别叫做正数和负数。’并且规定用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由于记录时换色不方便,到了十三世纪,数学家还创造了在数字上面画斜杠来表示负数的方法。国外对负数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并且也出现了各种表示负数的形式,直到20世纪初,才形成了现在的形式。但比中国晚了数百年!”

(2)交流。

简单了解了负数的历史,你有什么感受?

三、练习应用

今天,负数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依然有着广泛的用途。让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件逐一出示:

1.表示海拔高度。(“做一做”第2题。)

通常,我们规定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米,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可以记作_____________;吐鲁番盆地大约比海平面低155米,它的海拔高度应记作_____________。

2.表示温度。(练习一第2题。)

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温度是零上126℃,记作_________℃, 夜间的平均温度为零下150℃,记作_____________℃。

3.(出示电梯按钮图)小红的家在五楼,储藏室在地下一楼。如果她要回家,按哪个按钮?如果到储藏室取东西呢?

4.表示时间。(练习一第3题。)

5.“净含量:10±0.1kg”表示什么意思?

四、总结延伸

1.学生们交流收获。

2.总结。

简要、具体地评价学生们的收获,并强调:关于负数,生活中还有更广泛的应用;走进负数,还有更多的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相信同学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会有更多的收获。

九级数学下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教学设计(新版)青岛版(新)-课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