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课件
6理想教案(与课件配套)
编辑:梦醉花间 识别码:72-718450 课件 发布时间: 2023-09-27 19:53:30 来源:网络

第一篇:6理想教案(与课件配套)

理想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理解诗歌的主旨。③训练学生的联想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②理解诗歌的主旨。③赏析诗歌的语言。教学设计

一、营造氛围,走进诗歌: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我们刚刚学过《在山的那边》,诗中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它告诉我们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一个人就会不畏劳苦地向着一个目标前进。那么,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二、一唱三叹,诵读诗歌:

诗歌是情感的音乐,让我们踏着音乐的节拍,完成一次情感之旅,看谁与作者、与诗歌走得更近。

1、范读诗歌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朗读指导 第一节:明朗、坚定的语气;

第二至第八节:悲壮、沉思的语气;

第九至第十一节:劝告、警醒的语气;

第十二节:欢快、奋发的语气。

2、自由诵读 让学生充分阅读诗歌,把握文章蕴涵的感情。

3、竞赛阅读(自我展示)

教师可提问:有谁愿意为大家表演诗歌朗诵吗?

(通过激励,让学生形成竞赛阅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展示自我。更好地把握文章蕴涵的感情。)

4、集体诵读 思考: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全诗主要赞扬理想的意义,从历史意义,到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开头一节总说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三、浅斟低吟,品味诗歌:

品味文章重点句子或语段:

1、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或语段,说说精彩的原因。

2、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进行小组质疑答疑。

3、结合自己的社会生活和人生体验中找出例证,诠释诗歌中的种种意象。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通过理解研讨,深入思索,逐步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

通过交流,逐渐明确: 第一节: 采用比喻、顶针修辞方法,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联系实际,就很好懂。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树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这个理想像灯一样,照亮了夜行的路。这个理想像路一样,引中国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国,引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前两个比喻,从星星之火,到点燃熄灭的灯,说的是理想传播的过程,例如李大钊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是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有如一盏明灯了。

第二节:

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也不断提高。社会是逐步发展的,理想也是逐步提高的。一种需要满足了,就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理想。反过来说,理想逐步提高,也使社会不断进步。这一节的标点值得注意,第一行,第三行,句末用分号,句号只有两个,两个句子是从两个角度来说的。饥寒、温饱、文明,是从生活状况来说的。离乱、安定,是从社会秩序来说的。

第三节:

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理想,把理想比作珍珠,人类理想有如珍珠链。正是一代一代的理想,使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理想是人类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

第四节:

重点在后两句。“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与第1节第三句“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都说理想使人明确方向。“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这里说的是,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近,起初对长期性估计不足,越到后来越是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

(可让学生在《山的那边》找表达相同意思的诗句。“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第五节:

“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这是说,理想使人乐观。

(如,饥寒年头,有了温饱的理想,相信靠勤劳的双手一定能赢得丰衣足食,满怀希望,情绪就乐观了。)

“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这是说,理想使人充满斗志,顽强不屈地奋斗。

(例如,面对不幸,面对厄运,有了理想,相信厄运是可以战胜的,前途是光明的,就会不屈不挠地奋斗。)

“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就是说,理想使老年人的心理年龄非常年轻,他壮心不已,奋斗不息,是理想使他充满活力。

第六节:

本节的难点是“理想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

提示: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体验?比如,你是否曾经为了完成作业,而不得不舍掉了你爱看的电视节目?

(通过与实际联系,使学生明确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就顾不得个人发财,也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牺牲的是其他个人利益。)第七节:

本节的难点是“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而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欢笑里的酸辛。”在这一段里,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会有“欢笑”?“欢笑”里怎么会有“酸辛”?

提示:

A在生活中,你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吗?让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认识人生价值)

B如果是“你碰到被误解的寂寥”,你还会坚持自己的“理想”吗?让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第八节:

说的是理想对人生的意义,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所谓“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第九节:

任何人都可以树立理想,即使是罪人,一旦树立了理想,他也可以获得新生;即使是浪子,一旦树立了理想,“浪子回头金不换”。“理想是还魂的仙草”,是说,罪人之所以为罪人,是因为丧失了灵魂,为邪恶的念头所驱使,为非作歹。树立了理想,就恢复了良知,恢复了正常人的灵魂,就能重新做人。“理想是慈爱的母亲”,是说,理想能引导着浪子走上正轨。

(第八、九节难点是诗人说:“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使不幸者绝处逢生”“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可笑的诅咒着眼前的环境。”可提示:你同意这些说法吗?同学们之间交流一下。同意与否都要学生说出理由。)

第十节:

联系历史背景就不难理解了。十年浩劫,“四人帮”歪曲马克思列宁主义,推行他们那套假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被他们糟蹋了,玷污了。因为他们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动摇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窃了。妖魔玷污了理想,你能不能识别真假,对真正的理想坚信不移,这是一种考验,也可以说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理想之所以会被扒窃,在自己一面,也因为不够执著,所以说一要找回来,二要提起警戒,“以后要当心”,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第十一节:

夸耀自己当年的功勋,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劳簿上争名夺利,当然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却不愿为改变眼前的环境而奋斗,当然可笑。

第十二节:

“理想开花”两句是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阴,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同样可让学生在《在山的那边》找内涵相同的诗句:“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四、联系生活,畅谈理想: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放飞心灵,仿写诗句:

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六、布置作业:

收集一下有关名人追求理想的动人事迹,做好笔记。

第二篇:童趣教案(与课件配套)

童趣

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②积累词语同时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③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读,诵读积累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童年》,及儿童趣事漫画。(2)、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变幻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你有美好的童年吗?童年的生活是否还历历在目?今天我就带你走进童年时代,我想会勾起你们许多美好的回忆„„说说你童年的趣事。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中的趣事,会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或许还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2、作品、作者简介

3、教师导学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二、诵读积累,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并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2、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藐(miao),项为之强(jiang),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

3、解释词义,疏通文意

(1)、学法指导:用组词换词法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

1.组词法或加字法。

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

2.换字法。如昂(抬)首(头)观之;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2)、释义:

拟作 自己 徐喷以烟 慢慢地 鞭数十 用鞭子打 以虫蚁为兽 把„当作„ 故时有物外之趣 所以 方出神 正 盖一癞蛤蟆 原来 项为之强 脖子通“僵”僵硬 果如鹤唳云端 果真 驱之别院 驱赶

(3)、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词句。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e.果如鹤唳云端。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j.徐喷以烟。k.以草为林。l.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4、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5、反复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一)合作探究: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1、学了这篇古文,你有什么感受?你最喜欢哪一段?

2、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3、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

(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留蚊于帐,“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2)把丛草、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神游其间”。(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4、这几件事有什么“趣”?课文中是怎样写的?

(1)“怡然称快”(2)“怡然自得”(3)“兴正浓”

5、为什么说这些“趣”是“物外之趣”?(“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6、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是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第1自然段“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二)互动释疑:你还有哪些疑问,请说出来,大家一起探讨解决。如:*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四、背诵比赛,加深理解

男女生比赛,限时背诵课文。

注意语音停顿,节奏分明。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五、联系生活,体验拓展

1、生活体验: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 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2、拓展延伸: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a、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提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b、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提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富于联想和想像,加之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

3、总结:同学们,《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 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第三篇:13 苏州园林教案(与课件配套)

苏州园林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2、认知目标:学习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理解课文说明语言多样性。教学设想:

1、学习重点:总分式的结构和生动严密的语言。

2、教学方法、手段:利用幻灯等直观式教学手段,便 于学生理解课文。对学生掌握总分式结构进行学法指导。课堂教学力求讲练结合。

3、预习要求:

(1)粗读课文,给预习提示中加点的字注音,标注小节。(2)思考问题:《故宫博物院》一课介绍御花园时称“进入苏州园林”,由此可见苏州园林地位如何?(从文中找答案)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叶圣陶,1894年生,我国现代作家、著名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22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The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苏州古典园林)

2、(解题)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足以说明苏州之美。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今天我们学习的《苏州园林》会给大家一个答案。(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

1、字词注音:请同学顺序读出,用幻灯片打出正确答案,集体朗读两遍,标注到课文中。(补充的当堂注音)

轩榭、重峦叠嶂、丘壑、嶙峋、镂空、蔷薇。

补充:相间、斟酌、模样、对称、庸俗、阑干。

三、分析总体结构

1、回答思考问题,导入课文学习:(预习布置粗读课文)

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

明确:a、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标本地位决定了苏州园林值得鉴赏、不该错过,即:窥苏州园林之一斑,见各地园林之全豹!

b、用作比较的方法,通过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⑷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说明这个特点从哪向个方面说明:(四个“讲究”)。板书: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映衬近景远景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

这样力求完美,目的是什么?愿游览者“如在图画中”。⑸(操作方法)如何体现出出入画的原则?

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提问:

a、四个语段按照什么顺序,各语段间能否互换?

b、布局、配合、映衬和层次用的是否精准?

明确:“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

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三)详解重点段落,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画意美

1、请同学读第三段,思考

⑴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突出自然之趣,决不讲究对称。)

⑵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2、齐读第四段,试着给语段分层。(精讲)

⑴苏园中是否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园主人造假山和池沼的原因是什么,遵循的是什么原则?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怡情山水、置身山间,让人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烦忧!达到“ 叠山理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⑵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⑷池沼的安排有何讲究? 池沼大都引用活水,池沼设计因地制宜,桥梁安排决不雷同,河岸边沿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3、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⑴自读这一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应注意些什么?

注意高树与低树、落叶树与常绿树、季节不同的花树的相间映衬,栽种中式的藤萝、不栽西式宝塔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行道树。

⑵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四、精读4、5两节:

1、根据图片看课文是怎样表现出苏州园林的特点,(4-5节为主)。(1)这一节说明了什么?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2)哪一句是中心句?哪几句写假山,哪几句写池沼?这是哪种结构形式?1句、2-3句、4-11句,总分式。

(3)写池沼除了写水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还写了桥、石岸、花草、鱼。处处写“画”。(4)“艺术”和“技术”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概念层次高下不同文章重点突出的是前者。(5)“雷同”能否用相同“相同”替换,为什么?

不能替换,感情色彩不同。

小结:总分式结构(中心句—支撑句),说明语言的严密性(板书在教学目标上)

2、自读第五节回答问题(不讨论,根据第四节为例做)

(1)结构形式?(怎么找出来的?)总分式(第一句中心句,下面分说了栽种和修剪两部分)。

(2)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描写、议论、说明。这些体现了说明语言生动性。

4、讲析第6自然段

⑴在苏园里安排“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为了避免一览无遗、为了体现柳暗花明;为了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为了给人“如在画中、美不胜收”的感觉。

⑵你能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谈谈你对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理解吗?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白雪皑皑,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是景外有景,景中有景……

(四)、略谈其他段落

1、完成或达到了四个讲究后苏州园林就可以成为处处完美了吗?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

2、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苏州园林的彩绘也“自出心裁”。这几节是紧紧围绕“处处入画”的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三、反馈和迁移

1、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完美的图画的效果,你能从文中找到例句证明吗?(从游览者的角度来谈)

2、游览苏州园林有没有最佳观赏角度和观赏时间?谈谈你的看法!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3、“鱼戏莲叶间”和“荷动知鱼散”这两句诗意境上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句?

4、(提供相关网站)文章结尾叶老说“可以说的不止以上这些”的确,苏州园林值得我们了解的还有很多很多,介绍苏州园林的方法和思路也不会只有本文的一种。它要我们亲身去体验、用心去品味、执画笔来描绘、写文章来赞美……

四、提高和延伸(代作业)

1、古木深深,绿荫如盖是惠荫园水假山的又一特色:花木的栽培按春花、夏荫、秋果、冬阳的景观效果布置;山顶轩外曾有一棵盘根错节、势若虬龙的大紫藤树,上面密密匝匝的藤萝,覆盖在屋子四周。春来紫藤花怒放,就像一串串悬垂着的紫色缨络……

以以上段落的内容为蓝本,结合所学自己编写几道题目。

2、给以下四幅图各起个好听的名字,选取你最喜爱的一幅写上一段美文。(蕉窗听雨、晚意金秋、苏园冬韵、深院幽庭)

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叶圣陶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角落的图画美 门窗的图案美 色彩的的谐美 总 分

教学后记:学生对苏州园林的特点把握得还不错,对文章的写作层次也有较深的印象,但对园林“隔而未隔,界而未界”的境界理解得不是很透彻。

一、专家名人说园林。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陈从周 《闲步网狮园》/刘国正

寒花瘦竹岸边生,小阁回廊叠画屏。我欲踱桥还却步,一池倒影怕人惊。

元代维则的《狮子林即景》鸟啼花落水西东,柏子烟青芋火红。人道我在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世界文化遗产: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环秀山庄。

中国园林博物馆: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见证了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

第四篇:醉翁亭记配套课件教案

醉翁亭记(主备人:钱路)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学会翻译文言文。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3.理解古人“与民同乐”的思想。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请同学们说说你了解的关于作者作品简介。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土,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

2.请同学谈谈创作的时代背景。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的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检查预习

(一)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滁 壑 琅琊 辄 霏 晦明 暝 伛偻 山肴野蔌 洌 觥筹 阴翳

(二)朗读全文,试翻译课文。

1.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l)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耶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平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指导: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朗读指导: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此外,还要注意骄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2.请学生小组合作翻译课文,注意课下注释对词句的解释。有问题标记出来,全班讨论。3.师生共同解决疑难。

三、词语小结

3.而 表并列 泉香而酒冽(轻读)也 表陈述 环滁皆山也。

表承接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轻读)

表肯定 山之僧智仙也。

表修饰 杂然而前陈者(轻读)

表感叹 在乎山水之间也

表转折 而不知人之乐(重读)

四、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从朗读入手引导背诵。

二、合作探究

(一)小组合作交流问题:

1.本文共有21个“也”字,每一个都表示一小层的意思,如此层层相因,逐步推进,使新的艺术境界不断出现,内容不断加深。请看看,每一小层都讲了什么内容? 2.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如何表现主旨的? 3.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4.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

(l)引子:环滁一琅琊一酿泉一醉翁亭(亭的环境)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亭名的由来)

(2)写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乐亦无穷(风景画)‘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人情画)(3)议论:太守归---宾客从---禽鸟乐(归时情景)同其乐----述以文(点明主旨)讨论并归纳:

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扣“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至“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入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

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宴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

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穴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的勾出全文的主旨。讨论并归纳:

(l)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l)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乌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怕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二)再次背诵全文。

三、小结

四、教学反思

第五篇:5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案(与课件配套)

亲爱的爸爸妈妈

训练重点:

理解文章中心,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教学方法:

本文是对法西斯的控诉词,抓住一组组矛盾统一的事物进行分析探究。(历史——现实,美丽——沉重,忏悔——狡辩,引文——正文,人性的呼唤——罪恶的枪声)课时安排:2课时 步骤:

一、导入课文:

1、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伴随着“亲爱的爸爸妈妈”这声稚嫩的呼唤而来的,常常是充满爱意的笑脸和亲切的呵护。但在47年前的克拉库耶伐次,伴随着这声呼唤的却是灭绝人性的枪声。面对曾经发生的惨剧,我们对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对和平与幸福,也许回有更多认识和更深的思考。

2、图片展示:德国入侵

3、文字描述:

奥斯威辛集中营是一个规模庞大的杀人工程,由奥斯威辛--比克瑙集中营为主的33个集中营所组成1940年4月27日,党卫军头子希姆莱下令建立奥斯威辛的第一个集中营,以后在其周围又陆续建立起几十个集中营,6月14日,第一批波兰政治犯被运到这里,成为奥斯威辛的首批“囚犯”。

接着,随着希恃勒的铁蹄践踏整个欧洲,集中营的规模急剧扩大,很快就关押了欧美24个国家的“囚犯”。“囚犯”们在集中营被迫从事采石、筑路、修渠等繁重的苦役,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口粮却少得可怜。艰苦的劳动,再加上恶劣的饮食和生活条件,往往使许多“囚犯”不足数月便惨别人世。

然而,奥斯威辛集中营还不仅仅是一个苦役犯监狱,从1942年起,它就成为一个巨大的屠杀犹太人的中心,集中营中设立有形形色色的大规模杀人设施,毒气室、焚尸炉,以及专为各种屠杀活动服务的“医学实验室”。为实施希特勒对犹大人“最后解决”的种族灭绝计划,德国法西斯把欧洲各占领国的犹太人一批批运到这里,赶进伪装成浴室的大毒气室加以杀害。据记载,在奥斯威辛集中营曾创造过每天毒死6000人的纪录。曾担任该营长官的鲁道夫〃盖斯在纽伦堡法庭供认,他所使用的毒气是一种剧毒的氰化氢,施放后只需3至15分钟便可将室内的人全部毒死,每次可毒死2000人。在奥斯威辛,被毒气屠杀的达200万人之多。遇难者的随身财物被劫掠一空,就连死者身上的牙齿、头发及至皮肤都不放过。法西斯用受难者的人皮做手套和灯罩,用头发做成褥垫,把死者假牙上镶的金子熔化后存入德国国家银行,其累累罪行令人发指。

同学们,今天我们都有安稳的,幸福的生活,能够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但是在半个世纪前曾有许多的孩子,他们并没有如此幸运,他们生活在动荡的年代里,战争不断,饥饿侵袭,甚至时刻面临着死亡,他们渴望的是什么呢?而作为幸福一代的我们在看了这篇文章后,大家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作者简介:

聂华苓,美国华裔女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

萨特,法国哲学家、作家、评论家。著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

5、正音:

肃穆 荒谬 憧憬 呵护 杀戮 悼念 屹立 蜿蜒 恍惚 明赫白 聂华苓

二、感知课文:

1942年6月 ,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并焚毁了这个村庄。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体部分可分为哪几个片断? 提示:抓住文中记叙的要素梳理情节,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作者一行来到克拉库耶伐次参加纪念活动:

第一部分写来到坟地的所见所闻。借莫马之口,诉说当年大屠杀的惨状;写亲眼所见,写南斯拉夫人民冒雨参加盛大的纪念活动。

第二部分具体记叙这次纪念活动,记述朗诵、合唱、歌剧等等演出活动。

第三部分记述作家的座谈。

第四部分是写参观纪念馆,从摘录的被残杀的人留下的片纸只字可以看出。课文四个部分是

纪念活动的四个片断:

一、来到纪念地

二、看纪念演出

三、参加座谈会

四、参观纪念馆

2、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想? 要和平,不要战争。

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三、课文研究

1、除了与纪念活动有关的文字,作者还写了些什么?有什么用意? A、课文还联系列南京大屠杀。作为华裔作家,一颗“中国心”使她想到了南京大屠,那更是惨绝人寰的杀戮,被害者达30万人,日本法西斯匪徒的疯狂,更是灭绝人性,惨无人道。作者把西方与东方联系起来,在宽广的层面上突出世界和平这个主题。

图片展示:南京大屠杀 B、还写到了什么内容 另外,课文还写到一位西德作家和一位日本作家的发言。西德作家真诚的忏悔赢得了人们的宽容和尊重。日本作家则是自私的狡辩,想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责,只能引来人们的反感与冷落。作者这样写,意在警示人们:至今还有人不愿正视历史,仍为侵略辩护,这潜伏着新的危险。

日本首相小泉表示明年还将参拜靖国神社

新华网消息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10日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明年他将再次参拜靖国神社。

在小泉内阁的17名阁僚中,经济产业大臣中川昭

一、国家公安委员长小野清子和农林水产大臣龟井善之当天表示,将于8月15日参拜靖国神社。其中龟井善之表示将以“个人身份”参拜,小野清子和中川昭一表示将以“国会议员”身份进行参拜。

另外,日本行政改革担当大臣金子一义、金融兼经济财政大臣竹中平藏表示,将在8月15日以外的日子里参拜靖国神社。文部科学大臣河村建夫说,他已经参拜过靖国神社。环境大臣小池百合子和财务大臣谷垣祯一表示,尚未决定是否参拜靖国神社。德国总理 请受害国人民宽恕

5月8日,德国民众在首都柏林向苏联烈士纪念碑献花,纪念二战期间为解放德国牺牲的苏联士兵。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宣布投降,欧洲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新华社记者 徐显辉 摄

据新华社电 德国总理施罗德7日给俄罗斯报纸撰文,对纳粹德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俄罗斯及其他各国人民造成的伤害表示道歉。

施罗德在给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7日刊发的文章中写道:“我们对通过德国人之手和以德国人之名给俄罗斯及其他各国人民造成的伤害表示道歉,请求宽恕”。

施罗德表示,他把普京总统邀请他出席俄罗斯为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在首都莫斯科举行的“5〃9”庆典活动视为“莫大的荣幸和对德国人民信任的标志”。他已决定出席这一庆典活动。这是战后德国总理首次受邀参加这项庆典活动。

此前,施罗德和普京在接受德国《图片报》的专访中均强调,“绝对不要再有战争,绝对不要再有暴力”。无论是德国人还是俄罗斯人都有义务和责任“永远记住那场战争”,两国将共同为加强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安全与稳定而努力。

2、请找出文章中的议论性的句子,说说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A.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这里不仅是描写天气,而且在渲染气氛,“天地亦与人同哀”。连用四个句号,成为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表意功能,易激发读者的想像,使读者充分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气氛。

B.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如何理解这看似矛盾的议论。)其实并不矛盾。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跟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这是何等荒谬

3、他们坐在书桌前……(引用迪桑卡的诗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诗句歌唱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孩子们的生命才起步,他们努力学习,向往将来‘‘在阳光下奔跑”,创造人生的业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成长,丝毫没有意识到近在眼前的死亡威胁。歌唱孩子们的可爱和希望,正是对纳粹强盗的控诉。

4.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为什么给“人”字加引号?)这个引号起强调作用,强调人的价值、生命的价值。

5.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涵义)作者强调不能忘记历史,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

6.一位作家讲话之后,日本人也要讲话了。(称他为“日本人”为什么不说“作家”?)日本作家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责,他在自私地狡辩。作家本应具有人类的良知。作者不称他为作家,说“日本人”,表明了作者对他的鄙弃。许多人与西德作家握手,在无言之中表明人们对日本人的反感和唾弃。

7.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明赫白得到众人的宽恕和尊重)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非常深刻,情感非常真挚,态度非常诚恳。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强盗犯下的,明赫白是没有责任的,他却代上一代人受过,他把自己与整个民族看成一个整体,表达了整个民族的反省,所以赢得了人们的宽容和尊重。

四、研读引文,筛选关键词句。

1、关键词句:“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关键词为“沉重”“美丽”。

沉重的记忆“指什么?“美丽的记忆”又指什么。“沉重”是指纳粹屠杀无辜者的凶残,“美丽”是指塞尔维亚人民的英勇。“沉重的记忆”指纳粹党在克拉库耶伐次埋葬了7000名被残杀的人。“美丽的记忆”指克拉库耶伐次的人民被敌人杀戮的那一刻所表现出来的整个民族的英勇。

2、正文前面为什么引用萨特的话?

萨特的话是很精辟的,特别是说他的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可以作为全文的一个引子,回味起来,又是本文的点睛之笔。从萨特的话又可以看到克拉库耶伐次留给人的警示已越过国界。

3、“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和对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

4、为什么着重再现孩子们被屠杀的历史?

孩子们天真无邪,一直在父母亲人的关爱下幸福的生活,他们也思想单纯,力量弱小,不可能做出对纳粹不利的事来,灭绝人性的纳粹分子却残酷地杀害孩子,这我们强烈的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使我们对法西斯强盗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五、探究思考:

1、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克拉库耶伐次之行”,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课文通过再现被残杀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反衬法西斯的残酷。“亲爱的爸爸妈妈”突出孩子们撕心裂肺的最后一声呼喊,让我们想见当年那场屠杀的情景,对残杀者的凶残感受得更为深切。

2、结尾处,为什么要引用死者的遗言? “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 最后摘录的被残杀者留下的只言片纸,就是拾取人性中最为闪光的几个瞬间,控诉了泯灭人性的战争。

六、课堂小结:

这确实是一个沉重而美丽的记忆。我们崇敬塞尔维亚人的英勇,认同他们的历史观,让我们用良知、用正义和着作家的心声一同呼吁: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七、作业:

1、另一位作家讲话之后,日本人也要讲话了。“……南京大屠杀是事实。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也有广岛原子弹,也有一片沉寂。”

你准备怎样反驳他,请写出你的讲话稿。

2、看下面一篇短文,结合文中引用的诗歌,谈谈你对“珍爱和平”的感受。

请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

二战时期,在一座纳粹集中营里,关押着很多犹太人,他们大多是妇女和儿童。他们遭受着纳粹无情的折磨和杀害,人数在不断减少。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和她的母亲一起被关押在集中营里。一天,她的母亲和另一些妇女被纳粹士兵带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她身边。人们知道,她们肯定是被杀害了。当小女孩问大人们她的妈妈哪里去了,为什么这么久了还不回来时,大人们沉默着流泪了。后来他们就骗小女孩说,你的妈妈去找你的爸爸了,不久就会回来的。

小女孩相信了,她不再哭泣和询问,而是唱起妈妈教她的儿歌,一首接一首地唱着,像轻风一样在阴沉的集中营吹拂。她还不时爬上囚室的小窗,向外张望,希望看到妈妈从远处走来。小女孩没有等到妈妈回来。一天清晨,纳粹士兵用刺刀驱赶着,将她和数万名犹太人逼上了刑场。刑场上早就挖好了很大的深坑,他们将一起被活活埋葬在这里。面对死亡,人们在恐惧中发不出任何声音。

人们一个接一个地被纳粹士兵残忍地推下深坑。当一个纳粹士兵走到小女孩跟前,伸手要将她推进深坑中去的时候,小女孩睁大漂亮的眼睛对纳粹士兵说:“叔叔,请你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要不,等我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我了。” ……

谈谈此时你内心的感受吧,对同学们或者对与你们同龄的青少年朋友们说说学习了这一课后让你感受颇深的是什么? 总结:

这确实是一个沉重而美丽的记忆。我们崇敬塞尔维亚人的英勇,认同他们的历史观,让我们用良知、用正义和着作家的心声一同呼吁: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八、在音乐中结束课文。

让我们一起来祈祷和平!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啊,多少祈祷在心中;让大家看不到失败,叫成功永远在.让地球忘记了转动啊,四季少了夏秋冬;让宇宙关不了天窗,叫太阳不西沉.让欢喜代替了哀愁啊,微笑不会再害羞;让时光懂得去倒流,叫青春不开溜;让贫穷开始去逃亡啊,快乐健康留四方;让世界找不到黑暗,幸福像花开放.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啊,多少祈祷在心中;让大家看不到失败,叫成功永远在.让大家看不到失败,叫成功永远在.教学后记:通过学习,学生体会到了振兴中华对和平的重要。

6理想教案(与课件配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