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中学
郑兰竹
教学目标:
2、品味诗歌语言,理解“山”、“海”的象征意义,领悟诗歌主旨。
3、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并树立为人生目标不畏艰险、坚持奋斗的意识。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教学过程:
一、题目共享,情境导入
1、板书课题,揭秘内心想望
如果给你这样一个题目,让你写点内容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你会写什么?(追问)你希望山那边是什么呢?为什么?
2、小结:不同性格的人,经历不同,心境不同,内心的感受,情感的表达也大不一样。同学们刚才说到的这些已不再单单指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而是赋予了其象征意义。
3、情境导入:
在王家新的笔下,山那边是什么?(海)为什么是海呢?先来了解王家新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出示资料)
这个20岁之前都没走出过大山的孩子内心的追求到底是什么,我们一同走进王家新的情感世界。
二、粗读共识,读准读顺
1、教学学习诗歌的技巧:学习诗歌,以读为主,归纳为朗读三部曲。首先读通,在此基础上读懂诗歌的基本内容,最后读出感情,这样才能与作者的灵魂碰撞,与作者的思想共鸣。
2、出示第一步朗读要求:读通;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读得正确流利。
3、提示:朗读时注意“啊”的音变。
山那边的山啊(na)今天啊(na)那雪白的海潮啊(wa)是的!人们啊(na)
3、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4、指名读,检查初读效果,扫清字词障碍。
三、细读共议,感知文意
1、出示第二步朗读要求:读懂;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仔细、用心的默读诗歌,琢磨体会诗歌大意,之后小组合作讨论解决以下问题:(1)这首诗写了“我”“山”“海”之间的什么故事?请用精炼的语言概括。(2)诗歌分为两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提示:可以从时间上、内容上、象征意义上的角度考虑)
3、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补充归纳总结。
四、品读共话,赏析悟情
(一)配乐范读,初悟情感
1、出示第三步朗读要求:读情。
2、师配乐范读。
3、生交流听读后体会到的作者情感。
(二)范例引导,归纳方法
1、教师点拨指导品读赏析诗歌第一小节。
提出学习要求:第一小节中,你是从哪体会到作者的情感的?请找出来细细品味,并有感情的朗读,还可以读一读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2、生按要求思考朗读。
3、交流,教师适机点拨学习方法,指导朗读。
预设指导1:
“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表达了“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而要追求新的天地的理想。抓住关键词赏析,应读出好奇向往的感情。预设指导2: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铁青着脸”,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零分”指幻想的破灭,“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现实给我的幻想打了个零分,比喻我的幻想全部落空。“!”更强调了我极度沮丧的心情。从修辞方法、句子含义、标点等角度赏析。应读出失望、沮丧的情感。
4、归纳赏析诗歌的方法。
(三)自主学习,小组共赏
1、按要求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做到圈一圈、写一写、说一说、读一读。
(圈一圈关键词句,写一写理解感悟,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体会见解,并给组员读一读自己喜欢的语句,最好小组内比一比,看谁读出了自己的体会,读出了感情)
出示学习要求:
按照第一小节赏析诗歌的方法品读第二小节,并在小组内交流。
提示:a.抓住关键词、句、标点;b.体会情感;c.理解内涵;d.修辞的妙用。
2、集体交流,小组代表发言,其他成员补充。教师相机点拨归纳,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品读鉴赏预设答案指导:)预设品读鉴赏内容:
A.“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感叹号体会到了作者坚定的信念,海不再是现实世界中的海,而是作者心中的海,是信念,是理想。
朗读时应读得坚定有力。
B.“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比喻的修辞,动词的运用得当。“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他扎下深根。在朗读时,“飘”和“扎” 应该重读。
C.“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这句的三个量词用得特别好。“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这句诗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期望一举成功,要能承受住失败和挫折。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D.“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枯干的心灵”比喻失去理想,疲惫失望的心。“夜夜奔来”运用拟人的修辞,写出了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鼓起信心向前走”“喧腾”等几个关键词写出了“我”没有因为挫折和失败的打击而气馁和放弃,依旧满怀信心地追逐着、努力着,因为理想一直在远方向“我”召唤着。朗读时一定要充满对理想的渴望。
E.“在不停地翻过无数次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不停地翻过”“一次次地战胜”“ 终会攀上”等关键词让我们体会到人生的哲理:唯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坚持不懈,才能最终实现人生的理想。“照亮”可以使人想到“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从而体会到理想实现时的惊喜之情。朗读时应慷慨激昂,充满了无限的惊喜。
五、总结共情,升华情感
1、总结诗的内涵,了解长大后的王家新。
2、联系生活,体验反思。
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3、拓展:有人说,我一直不停地努力,却屡战屡败,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却发现理想依然距离我那么遥远,让我看不到一点希望,除了放弃,我还能怎么办呢?
4、播放力克胡哲(尼克·武伊契奇)的视频。
5、激情诵读,升华情感。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1、搜集其他励志故事,举办“放飞梦想”故事会。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山 海
“我”
↓ ↓ ↓ 象
爬山寻海
↓ ↓ ↓ 征
不怕困难 + 百折不挠 坚持不懈 == 理想(成功)
情感:好奇→喜悦→疑惑→失望→坚信→渴望→惊喜
第二篇:《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⑴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⑵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⑶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3、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学习方法】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投影仪、录音机。
【学习设置】
一、文感知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前准备
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时在班里交流。
三、文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中国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题)
(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四、朗读文
《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在进行读诗的指导。
五、整体感知
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提示:“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六、问题探究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七、体会感知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诗句中加粗的词语: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教学方式】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问题,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在学生(过渡)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处,认真进行品读。
1、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2、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朗读指导】
教师讲授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
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
【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2、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后记】
朗读技巧的指导是本教学的重点,以读代讲是本最大的成功之处。
第三篇:《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1.在山的那边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知识和能力目标: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深入诗歌意境,体
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过程和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
准确,能初步读出语气。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
求奋斗的情怀。
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本课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贯彻“课程标准”精神要有个好的开头。要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教师要引而不发,路让学生自己走,教师起引导、扶助、鼓励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
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
2、题目解说:从表面上来说,“山那边还是山”这样的发现,自然不过
是“山那边是海”一类幼稚幻想的破灭.然而,“山”在诗中,是阻碍诗人通向他无比向往的“大海”的一个屏障,是一种阻碍他梦想实现的现实存在.所以,这种挫折也就预示了诗人生活中所有的伤痛和失败,它超越了具体的生活经历而成为一种普遍性的情感经验的象征.与之相对应,“海”则是那种永远呼唤着我们出发的诱人的愿望的象“在山的那边”
二、朗读感知:
1、读得字正腔圆。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痴(chī)想隐秘(yīn)凝成(níng)...
诱惑(yòuhuò)喧腾(xuān)瞬(shùn)间.....
2、听课文录音,注意诵读中的语气、语速、语调、停顿、重音等。
3、朗读指导:朗读基调因文而异
以诗歌为代表的古韵文,应抑扬顿挫地读,通过音调的变化来领会作
品内涵,感受诗人情感,体验诗歌意境。
短小精悍的美文,应舒缓流畅地读,从字里行间寻找与作者的共鸣,从而深入到作品的思想和情境中。
小说、剧本这类情节性强的文章,应把握好文中人物的性格,设身处
地地去品读,从而领悟作者的意图。
4、自由读,读得抑扬顿挫。
5、齐读:融入自己的诵读体会。
6、默读:读出问题,学生把自己发现的问题在课文中做标记,然后把
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美读导航:读出音韵美,读出意境美,读出意蕴美。
(注:括号里标注的是语气)
一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好奇)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向往、憧憬)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伤心、失望)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失望、沮丧)
妈妈,那个海呢?(困惑、渴望)
(语速平缓,以儿童天真的语气读出“我”的渴望与困惑。)
二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肯定、坚信)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深情)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渴望、坚定)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深情)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坚定)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惊喜)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兴奋、欣喜)
(语速稍快,语调上扬,惊喜、兴奋。)
诵读就是读者与文本的一种对话方式,是一种对文本创造性的感知过
程,它既是读者对文本意义的一种建构、内化,同时也是文本的言语积淀为读者语感的过程。
三、小组交流、探究发现的问题。
1、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一个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而愿追求新天地的孩子.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
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是青色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象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
分”就是说幻想完全落空。
4、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
苦奋斗。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5、“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枯干”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该
怎样理解?
“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在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6、“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话蕴涵作者怎
样的意味和感情?
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照亮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
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四、课堂小结: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
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广泛运用象征手法,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正如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其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没有信心?好,那就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
五、布置作业:
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
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六、板书设计
童年:向往、困惑,自然界的海(实)
在山的那边——海百折不挠、必定成功
成年:感悟、坚信,信念凝成的海(虚)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重点突出了两点:
1、侧重于学生的朗读训练。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的意味如水中盐、花中蜜,老师既翻
译不出,也讲解不出,而只能靠学生反复朗读去体味。在学习这首诗时,教师充分注意和发挥了朗读的作用,灵活地运用范读、指名读、齐读、快速读、激情诵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悟哲理,品味意蕴,培养朗读能力。
2、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作为第七册的第一篇课文,《在山的那边》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奠定基
调的作用。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在第一节课上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刻意放大了学生讨论、发问、自由交流等环节所占的比重,以此唤起他们的参与热情,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为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第四篇:在山那边教学设计
1在山那边
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学生: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检查学生预习字词(出示)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形似字辨析。
3.解释词语。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a.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b.再挑选意义重音。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出示句子)◆“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①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②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五、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①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②全班激情齐读。
六、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业。
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c.抄写生字。
第五篇:在山的那边 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一、由谈“梦”导入新课:
1、教师充满感情的说:
童年是五彩的、童年是灿烂的、童年是多梦的,我们的童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梦想,你的梦想是什么?是做一个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家?还是做一个周游世界的旅行家?一个运筹帷幄的军事家?驰骋赛场的运动员?挥毫泼墨的书法家?引吭高歌的歌唱家?慷慨激昂的演说家?感情白法奔放的文学家?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梦想是什么?
2、各抒己见,各抒己梦
3、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都各自谈了自己美好而朦胧的梦,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这篇课文《在山的那边》就是叙述了一个大山深处的孩子的梦想,那么他的梦想是什么呢?我们先来读读这篇文章,这首小诗。
二、整体感知:
1、那个大山深处的孩子的梦想是什么呢? ——大海,对大海的向往。
2、那个孩子为了自己的梦想做过什么呢? ——他在不断的努力,并且一直不停的追寻着它。
3、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
——不是,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在山的那边》,看看这个孩子到底寻找的是什么。
三、再次诵读课文,详细分析课文内容:
1、标题为“在山的那边”,那么,山的那边究竟是什么呢? ——海
2、提问:“山的那边是海”,这个“海”是怎样的“海”呢? ——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全新的世界”
3、为什么说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和海是“全新的世界”?揭示“海”的象征意义。
举例提示:A、试想一想,云南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大学的校园是怎样?引导学生说了这一问题以后。这些大学的校园里你没有到过,只是你想像中的校园。用诗中的句子来说,这些大学就是你想象中的“海”;所以说,“海”是作者主观想象的海,并不是自然景物中的大海。但是,当你一踏进这些校园时,学校里的一切,就会给你一种特别美的感觉,这种感觉用诗中句子来回答——全新的世界。B、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所说的“海”是指人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或者说奋斗目标,即理想。(还可以举:搬进新家里、考入七中育才、经过苦思苦想而完成的一道数学题、通过整理房间后进去房子时的感受等例子来说明。)
板书:海——奋斗目标(理想)的象征
4、既然说“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那么,作者为了实现看到这个“全新世界”的“海”,沿途中经历了 怎样的艰难险阻呢?
——“山”
5、既然是“山”,那么,“山”又有何特点呢? —— “山”:“铁青着脸色”、“无数座山”。
6、“铁青”、“无数”的含义?请举例说明:为什么说山是“铁青”和“无数”的?
A、小学——中学——大学(时间长、困难大、苦、坎坷)B、怒江峡谷——昆明——北京——世界(路途遥远艰辛)C、人民生活贫穷落后——小康(科技发展慢)
D、爱国人士——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付出了血的代价,才有今天的“全新世界”)
E、今天我们的努力将回成为“明天”的“全新世界”
7、揭示“山”的象征意义。提示:板书——山——奋斗之路(阻拦前进的障碍物——困难重重、挫折)
四、板书设计:
人——山——————————到————————————海 铁青、无数——————到达——————————全新的世界(困难挫折)
奋斗之路—————漫长、艰险、曲折、起伏———奋斗目标(理想的世界)
(困难重重、挫折)
五、教学反馈:、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补充如下:
A、为什么说“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提示:体验失败或者挫折的内心感受以后而 总结出自己如何去面对现实的过程,则可以解决此问题了;另外,关键是要弄清“枯干”的含义——形容对理想的渴望。所以,这句话说的是,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也要勇敢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B、“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一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会这样想?
(提示:神态描写——体现了我对生活充满好奇的心理,对未来世界的向往。)
C、“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中扎下了深根”句中“种子”指什么?能“飘来”的东西应是轻的,为什么能扎下深根?
(提示:“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飘来”写出童年的我对人生的这里似懂非懂的神态。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对人生感悟越来越深,所以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D、“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节诗的含义?(提示:通往理想的道路不是平坦的、一帆风顺的,在前进的路上回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不向困难地头和弯腰,最终就必将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谱写出灿烂的人生来。)
2、掌握字词:痴想、隐秘、喧腾、一瞬间、阴郁、凝成、诱惑等词的读音和含义。
(含义:A、发呆的想B、隐蔽、不外露C、喧闹沸腾D、一眨眼之间E、天气低沉郁闷;(气氛)不活跃F、聚集在一起G、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吸引、招引。)
3、背诵这首诗。提问:谁知道,我国还有哪些作家是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 明确:沈从文——从湘西群山中走出的作家。沙汀——从四川西北部群山中走出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