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制作
编辑:梦回江南 识别码:69-888716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01-27 16:21:29 来源:网络

第一篇:蜀相教学设计制作

《蜀相》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课标对高中阶段就选修教材诗歌方面的学习要求如下: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尝试诗歌创作。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者不仅需要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层面的掌握,更要求我们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学生加强关注,所以本人将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

我校近来推行的双主课堂教学模式是对课改的最好践行。首先,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发挥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教师从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就像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课堂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从而彻底杜绝教师在课堂上的满堂灌现象;根据知识建构的金字塔结构,学生合作讨论,讲给他人听是保持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因此应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合作学习和展示的机会;最后,通过当堂检测确保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教材分析】

《蜀相》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自主赏析模块的第三首诗歌。本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单元,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即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超越原意,推陈出新。)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杜甫被誉为“诗圣”,他为我们留下大量诗篇。《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诗歌鉴赏指导的最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推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杜甫其人及其诗歌风格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学生对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以及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并不陌生。根据课堂“三讲”和“三不原则”:学生会的没必要讲。高二的学生与高一学生相比,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都有提高,且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也非常强,那么再次学习杜甫的经典诗歌就不能简单的停留在“诗歌表达了什么”这一层面上,而应积极探讨“诗歌通过什么表情达意”,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堂主体地位。此外,高二六班部分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所以不仅要注意学生成长的大方向,还要留意个别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尽量做到因材施教,以学定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老师的辅助作用。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自主学习,了解杜甫其人及其诗歌创作风格。2.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分析诗歌意象,体会作者情感和作品的深层意蕴。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知人论世,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

学习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寻”、“自”和“空”在诗中的情感 【教学方法】

1.教法:本着新课标的精神和诗歌教学的特点,结合我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学情。主要采用启发式、探讨法、导学法、朗读法和教授法。其中以朗诵法、探讨法为主,启发式、导学法和讲授法为辅,结合导学案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法:自主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合作 教学过程 导入

流泪是情感的宣泄与释放,是至性至情的外在表现,是内心世界的交流与共鸣。

同学们,你们能讲一讲最近一次流泪的情形吗?

很多人都曾深情流过泪。陈子昂流了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白居易流了泪,“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欧阳修流了泪,“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苏轼流了泪,“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柳永流了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辛弃疾流了泪,“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哭泣流泪,只因内心情感的郁积。敢于尽情哭泣,是生命的勇者。今天,我们就走进《蜀相》,看看英雄又有怎样的心事。探究一

自由诵读

1.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

(1)、基调就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基本感情,我们通常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来把握它。

问:有谁能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感伤、叹惋。

(2)、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 明确: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3)、请一个学生朗诵,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评,再听诵读录音,再集体朗读全诗。

学法指导:结合背景,整体感知,把握基调,读出感情。2.了解诗歌格律,把握诗句节拍,再次诵读。

(1)、停顿在诵读时是非常重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2)、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诵读指导:要读准节拍,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会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思 1.如果让你把诗歌的情感用一个字概括,你会用哪个字?用原文回答。学生自学课文,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通过关键字词体会诗歌情感的能力,通过讨论前的自学,为小组讨论奠定基础。

探究二

集体诵读2 如果诗歌情感基调是哀伤的,那么诵读的语调应该是低沉的,语速应该是缓慢的,让我们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再一次感受诗歌的情感。学生在之前诵读和分析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再一次诵读诗歌。进一步通过诵读感悟诗歌感伤之情。

集体诵读3 在充分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再一次诵读,感受作者的悲情。学生集体诵读。在诵读中达到和作者心灵沟通的目的。

思2 诗的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英雄流泪,请问这里的英雄指的是谁? 根据出句可明确是诸葛亮,根据前文的分析也可知是杜甫本人。诗人写古人古事,常常会将自己与古人相对照,从而生发感慨。

议2 和同桌互相说一说,杜甫诗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并说说原因

知人论世 了解作家的思想、生平和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提炼归纳信息的能力。探究三

在颈联当中,诗人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提示: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开:指帮助刘备开国 济:辅佐刘禅继位 天下计:雄才大略 老臣心:忠心报国 探究四

说一说,在首联当中,哪些词语用得比较传神,有何作用?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明确

丞相——不称“蜀相”,亲切

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柏森森——自为问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明确:自、空。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景中更含有诗人对忧国忧民的热血知音少的感慨。

情景相融而莫分也。——宋

范晞文《对床夜语》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神于诗者,妙合无限。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清王夫之《姜斋诗话》

诵读4 总结课堂,结尾诵读 有感情的在诵读中结束课堂。在已学习的基础上再次以诵读感知怀才不遇之士的悲情。

评 根据学生展示的成果,教师以干练简洁、一针见血、有推进型的语言进行评价;或者采用生生互相评价的方式对展示的讨论成果予以评价。学生展示讨论成果,认真聆听他人的回答,并思考提出问题。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的运用可以促进学生深入问题的思考,对他人的评价实际是对问题的二次思考,不仅有利于建立竞争模式,也可以推动思维的深化,避免自学流于形式化。

检 学生5分钟时间完成课堂练习,夯实基础、加深理解。对所学知识是否掌握的检测,有利于巩固课堂所学。布置作业 记录作业 通过作业巩固知识。

课堂检测

1.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一问一句,写“丞相祠堂”。一个“寻”字,饱含着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意、热爱之情,其急切之态也跃然欲出。

B颔联描绘了古词的春日景色:春光照耀绿草,绿草辉映石阶;隔夜黄鹂,婉转地唱着歌儿。

C颈联先写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刘备曾三次访问他,商量天下大计,次写诸葛亮毕生辅佐刘备、刘禅,开创大业,匡济危时。

D尾联是说,诸葛亮出师未捷就死了,给历史留下了永远的遗憾,所以“长使英雄泪满襟”。

2.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业绩。“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观念。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5.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蝶恋花(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D 2.B 3.参考答案:“穿”指穿行,数指数数。在萧萧落叶中穿行,穿字写出了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只得数着飞过的流萤。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4.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意境。

5.答: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第二篇:《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课标对高中阶段就选修教材诗歌方面的学习要求如下: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尝试诗歌创作。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者不仅需要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层面的掌握,更要求我们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学生加强关注,所以本人将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

我校近来推行的三一六课堂教学模式是对课改的最好践行,三一六模式即三要素、一不准、六环节。首先,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发挥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教师从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就像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课堂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从而彻底杜绝教师在课堂上的满堂灌现象;根据知识建构的金字塔结构,学生合作讨论,讲给他人听是保持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因此应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合作学习和展示的机会;最后,通过当堂检测确保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教材分析】

《蜀相》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自主赏析模块的第三首诗歌。本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单元,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即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超越原意,推陈出新。)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杜甫被誉为“诗圣”,他为我们留下大量诗篇。《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诗歌鉴赏指导的最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推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杜甫其人及其诗歌风格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学生对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以及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并不陌生。根据课堂“三讲”和“三不原则”:学生会的没必要讲。高二的学生与高一学生相比,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都有提高,且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也非常强,那么再次学习杜甫的经典诗歌就不能简单的停留在“诗歌表达了什么”这一层面上,而应积极探讨“诗歌通过什么表情达意”,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堂主体地位。此外,高二六班部分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所以不仅要注意学生成长的大方向,还要留意个别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尽量做到因材施教,以学定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老师的辅助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自主学习,了解杜甫其人及其诗歌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分析诗歌意象,体会作者情感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知人论世,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学习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寻”、“自”和“空”在诗中的情感

【教学方法】

1.教法:本着新课标的精神和诗歌教学的特点,结合我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学情。主要采用启发式、探讨法、导学法、朗读法和教授法。其中以朗诵法、探讨法为主,启发式、导学法和讲授法为辅,结合导学案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法:自主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环节】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以杜甫和诸葛亮的画像导入:一位是一代贤相,他用至诚开创了蜀汉三分天下的辉煌;一个是大唐诗人,他用带血的喉咙嘶哑地吼出了盛唐气象破灭的哀伤,忠心也好,至诚也罢。都抵不过人生长恨水长东,南阳卧龙终成梦,少陵野老泪满襟。当这两位圣贤相识时,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认真聆听,走入文本

引起学生兴趣,迅速进入课堂状态,为新课做好准备,学生初步感知杜甫对武侯的崇敬之情。

以诗话的语言营造课堂文学的氛围。

集体朗读1

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诗文的学习尤其是这样,让我们一起把诗歌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诗歌

初次诵读诗歌,正音正字,初步把握情感。

学生示范诵读

请一个学生评价集体朗读,并示范诵读。

学生评价,并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诵读一次。

学生评价,使得评价机制多元化。同时让学生懂得如何用欣赏的眼光去寻找他人的长处与优点,并用恰当而巧妙的语言让他人愉快地接受自己的建议。

1.如果让你把诗歌的情感用一个字概括,你会用哪个字?用原文回答。

学生自学课文,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通过关键字词体会诗歌情感的能力,通过讨论前的自学,为小组讨论奠定基础。

集体诵读2

如果诗歌情感基调是哀伤的,那么诵读的语调应该是低沉的,语速应该是缓慢的,让我们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再一次感受诗歌的情感。

学生在之前诵读和分析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再一次诵读诗歌。

进一步通过诵读感悟诗歌感伤之情。

诗歌通过一个“寻”表达了杜甫拜谒诸葛武侯的迫切心情,请问在《蜀相》中,杜甫分别找寻到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导学案在小组之内讨论

自主学习,重在主动性,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渴望获得知识的个性心理特点,学生可以产生积极的认知倾向和情绪状态。这时对学生而言,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享受和体验。

通过对祠堂外部氛围的营造、内部景象的描写和对诸葛亮功绩的追述,表达了杜甫对诸葛亮的崇敬倾慕之情和自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学生在自学中进一步了解作者蕴藏在字词中的情感。

经过合作探究,学生展示作者寻到了什么,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其中着重体会“柏森森”、“自”和“空”表达的情感,以及颈联以乐景写哀情的表达方式。

学生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并补充表达自己对诗歌情感的体会。

当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时,才说明自己真正理解到位了。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方式是判断其对知识是否真正掌握的重要尺度。

在诗歌学习中,应有文本意识,紧扣字词体会情感,从而做到读者、文本和作者的多重对话。

集体诵读3

在充分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再一次诵读,感受作者的悲情。

学生集体诵读。

在诵读中达到和作者心灵沟通的目的。

思2

诗的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英雄流泪,请问这里的英雄指的是谁?

根据出句可明确是诸葛亮,根据前文的分析也可知是杜甫本人。

诗人写古人古事,常常会将自己与古人相对照,从而生发感慨。

议2

和同桌互相说一说,杜甫诗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并说说原因

知人论世

了解作家的思想、生平和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提炼归纳信息的能力。

诵读4

总结课堂,结尾诵读

有感情的在诵读中结束课堂。

在已学习的基础上再次以诵读感知怀才不遇之士的悲情。

根据学生展示的成果,教师以干练简洁、一针见血、有推进型的语言进行评价;或者采用生生互相评价的方式对展示的讨论成果予以评价。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认真聆听他人的回答,并思考提出问题。

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的运用可以促进学生深入问题的思考,对他人的评价实际是对问题的二次思考,不仅有利于建立竞争模式,也可以推动思维的深化,避免自学流于形式化。

学生5分钟时间完成课堂练习,夯实基础、加深理解。

对所学知识是否掌握的检测,有利于巩固课堂所学。

布置作业

记录作业

通过作业巩固知识。

【板书设计】

蜀相

杜甫

第三篇:《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学习诗人运用衬托、借景抒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3.理解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惋惜之情以及自己功业未成的感慨。

[教学重点] 掌握“自”、“空”的用法,学习诗人运用衬托、借景抒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杜甫借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抒发自己匡扶社稷、建功立业之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座的各位同学对成都的武侯祠都很熟悉,有很多都去过那里,在瞻仰先贤遗像的时候我们都有一番自己的感慨,下面请同学给大家分享一下你当时的感受。(学生发言)师总结:每个人的阅历都不一样,所体验到的也就不尽相同。下面我们来学习杜甫的《蜀相》,看杜甫对诸葛亮又发出了怎样一番感慨。

二、诗歌分析: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读准字音,教师指导朗读。老师范读,学生再读。

2.解题:

从诗歌题目上看,此诗咏历史人物,补充介绍怀古咏史诗的区别。吟咏历史人物,借古人故事抒发自己的感慨。3.解释诗歌大意。

(二)研读诗歌。

1.杜甫工于七律,他的多数诗歌严格按照律诗的格律要求和起承转合来写的,正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从本诗来看,诗人吟咏诸葛亮又是如何来写的呢?

总结:第一联作者自问自答,先从蜀相祠堂的方位写起,祠堂在那翠柏丛生处,给人一种严肃幽静之感。第二联写祠堂周围的自然景色,由上联的写景自然过渡到第三联的写人写事,回顾诸葛亮一生的才德功业,为两朝尽力,然而终究“出师未捷身先死”,一代将才功亏一篑,抱憾离世,表达了对昔人已逝,风采不再的惋惜,后人每念及次,莫不落泪沾巾。全诗结构谨严,浑然天成。

2.赏析第二联:这一联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由上联的远望古柏森林而近视祠堂内的景象,碧草疯长,黄鹂相鸣,看似一派生机,却蕴含作者的深情,借景物的欢乐衬托环境的凄清荒凉。

3.阅读思考:怎样理解《蜀相》颔联中“ 自”、“ 空”二字的意蕴? 虽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却凄凉凄清,无人赏听。借乐景写哀情,感物思人,自然而然过渡到下面写人写事。

4.拓展延伸:总结古诗词中的“空”字的运用。

“六朝如梦鸟空啼”、“凤去台空江自流”、“人自伤心水自流”、“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怀古咏史:①荒凉、寂寞、凄清,②以乐景衬哀情,③无人赏听,深沉感慨,④物是人非的悲凉,⑤自然是永恒的,山水无情。

5.体会作者的感情: 问:最后一句这里作者落泪的原因除了惋惜诸葛亮抱憾离世,未完成功业以外还有没有其他?

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和当时的写作背景我们知道,杜甫一生哀国哀民,时刻关心天下百姓,我们曾经学过他的许多诗歌都是感叹国家兴亡,黎民艰辛的。比如:《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忆名句,而此时的他寄居成都,仍不忘关心国家大事,一心想要奔赴前线,为国效力,可叹他没有遇到像刘备那样的贤主来问他安天下的计策,也没有机会能够将自己的才华得以展示。从“天下计”中可以见得他的匡时雄略,“老臣心”可以见得他的报国苦衷,不仅仅是对诸葛亮统一天下理想未能实现的无限惋惜,也是在感叹自己未遇明主,如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

感情变化:赞美—惋惜—哀叹

带着这种体会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之美。

6.本诗主要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以乐衬哀。

三、结语:

此诗怀古寄志,借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抒发自己匡扶社稷、建功立业之情。提醒学生:不管是咏史诗还是怀古诗都是借古人古事,结合自己的身世抒发自己对古人古事的认识评价,寄托自己的对现实的感慨,其中写景的句子多数都蕴含作者的感情。这类诗歌大家以后会学到很多,随着学习的深入,大家会体会得更多。

四、板书设计:

《蜀相》—杜甫

起: 自问自答 庄严肃穆

承 : 写景“自”、“空” 叹惋、无人欣赏

抒情 睹物思人、追怀先哲 转: 评价 雄才伟略、忠贞不渝 合: 怀念、惋惜、自叹

五、教后反思:

第四篇:《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2、明确杜甫诗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写作特色。

3、通过朗读和想象,进一步激发对作者忧国忧民崇高精神的崇敬之情。学习重点

1、理解“寻”“自”“空”在诗中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明确杜甫诗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写作特色。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当爱国诗人屈原报国无门在绝望和忧愤中发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惆怅;戎马一生的文天祥在壮志未酬之时也独自吟唱了“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悲寂,那么,一生不得志的杜甫在独处时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怀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蜀相》。

二、课前检测(见多媒体)

三、熟读成诵

1.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

明确: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学法指导:结合背景,整体感知,把握基调,读出感情。2.了解诗歌格律,把握诗句节拍,再次诵读。

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四、整体感知

诗的首联、颈联、颔联,尾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首联:以问路时的问答形式,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况。颔联:写入祠后所见所闻。颈联:精辟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 尾联:叹惋诸葛亮壮志未酬

五、品味探究

探究一:说一说,在首联当中,哪些词语用得比较传神,有何作用?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明确

• 丞相——不称“蜀相”,亲切 • 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 柏森森——自为问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探究二: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明确:自、空。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景中更含有诗人对忧国忧民的热血知音少的感慨。探究三:在颈联当中,诗人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提示: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开:指帮助刘备开国

济:辅佐刘禅继位

天下计:雄才大略

老臣心:忠心报国

探究四: 诗歌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英雄”指谁?

明确:诸葛孔明、功业未就者、诗人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涕泪满裳!• 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 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

这两句诗为什么会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明确:每逢国家动荡之秋或偏安之时,总有一些诗人们将诸葛亮形诸笔墨,通过热切地呼唤英灵来寄寓自己希望当代英豪站出来平定天下的理想。

六、课堂检测

七、小结

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八、拓展延伸 作业

1.比较《武侯庙》和本诗,说说二者在思想感情表达方面有何异同?

明确:《武侯庙》确实不错,但相比而言,还是显得有些浮薄,不及《蜀相》含蓄深厚。从思想情感上看,《武侯庙》显得太过冷清,而《蜀相》满怀痛惜与悲怆。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壮志未酬的悲慨未在《武侯庙》中体现。

2.比较上述两首诗中的“空”字的艺术效果

《武侯庙》中“空”字与“秋草”相连,意思是“只有秋草”,写出的只

是荒凉,而《蜀相》中的“空”则与“黄鹂”“好音”相连,以盎然的春意反衬祠堂的冷清,表现出了诗人的孤单冷落,为后面的悲怆之情的抒发做出很好的铺垫,显然更为深沉,更耐人寻味。

3、炼字(分析诗眼意蕴的题型)

(一)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二)答题步骤 1,解释这个字

2,解释这句话。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

3,答手法。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

4,答思想感情。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例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话,含义最深的是哪两个字?试作简要分析。

诗眼是自和空。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作者寓情于景,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第五篇:《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

一、课前导入

郭沫若先生曾写了一副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大家知道这幅对联写的是何人吗?(生:杜甫)

这幅对联高度地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今天,我们再次走进杜甫。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对于读书有着独到的见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坚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他有着积极入世的思想和伟大的政治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是,时局动荡,官场腐败,他的政治理想最终破灭。饱经风霜的他对于人民的苦难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潦倒之时,他内心忧伤: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他心怀天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的诗歌真实的反应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如三吏三别,因此,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他成就卓越,被称为“诗圣”。

今天我们继续走进杜甫,赏析其诗歌《蜀相》。(板书:标题、作者)

二、文题解读

首先,我们来看题目蜀相。释义:蜀国的丞相。杜甫写的这位人物是?(诸葛亮)问:作者为什么不直呼其名,而要以官职相称呢?

(1)表示尊敬(2)对其功绩的肯定(联系到师生关系)

三、怀古咏史诗

作者是唐代诗人,所写的对象却是三国时期的名人,所以说明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歌? 怀古咏史诗。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一类诗歌的相关知识点。

含义:诗人借所咏的古人,所怀的古迹,所忆的古事来表达自己感受,抒发自己情感的诗。

1.诗歌的内容是:怀古人、忆古事,咏古迹。

2.常用手法:以小见大、借古讽今、今昔对比、运用典故 3.表达的主题:(1)总结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借古讽今

(2)感叹物是人非,国家兴亡,昔盛今衰

(3)讴歌历史人物,寄托哀思,壮志未酬、报国无门

四、整体感知

那么,作者想要借诸葛亮抒发什么感慨呢?下面,我们就走进文本赏析诗歌。首先请一位同学来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1.学生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听朗诵,明确基调——伤感 3.自由诵读,体会情感 4.全班齐读,诵读展示。

五、赏析文本 读完诗歌,我相信大家一定对诗歌中的某个字或者某些句子有着深刻的感受和独特的理解。所以,你一定想要迫不及待地想要把你的想法大声呼喊。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给五分钟实践相互交流,然后大胆地展示你们的感受。

(一)首联

1.寻:有主动寻找的意思。作者主动寻找丞相的祠堂,目的是为了缅怀和追思丞相。表达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2.柏森森:柏树茂盛的样子,说明树木繁盛,年代久远,无人砍伐,爱惜树木,即爱戴诸葛亮。表达了对诸葛亮的爱戴敬仰之情。

(二)颔联 3.自、空:“自”:有独自的意思,空有白白地,徒然的意思。这两句说的是碧草照映着台阶独自呈现春色,黄鹂隔着树叶空唱动听的歌声;如此优美的景色,但是与之相称的丞相诸葛亮却已经不再,有一种凄凉的色彩;作者借景抒情,运用反衬的手法,以乐景称哀情,展示了内心的寂寞和悲凉。

(三)颈联

师:如果颔联两句是写景,那么颈联两句是写人、写事,歌颂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诸葛亮是智慧的化生,是忠诚的楷模。大家可以举出具体事例说明吗? 生:白帝城托孤,《出师表》都体现了诸葛亮的忠君。生:七擒孟获、草船借剑等,体现了他的神机妙算。

师:概括诸葛亮一生的伟大功绩:三顾茅庐,三分天下,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师:作者又是用哪两句概括诸葛亮伟大功绩的? 生: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师:这两句中概括其功绩的关键词是哪些? 生:三顾、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明确:三顾指的是三顾茅庐;天下计指的是三分天下,也指的是隆中对,两朝指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开指的是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指的是帮刘禅匡济国家,老臣心指的是报国的中心,展示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质。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雄才伟略的崇敬仰慕和忠心为主的称颂。

(四)尾联

师: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显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让人为之叹息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地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未捷指的是他为了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后来,率领大军占领了五丈原,和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最后,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所以诗人说他:“出师未捷身先死。”作者对此的感慨是“泪满襟”。这句话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生:献身精神的敬仰,功业未成的惋惜。师:所以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应该怎样诵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应该重读。颈联应该读出对诸葛亮的赞赏,尾联应该读出伤感和惋惜,尤其是“泪满襟”三个字。

师:这里的“英雄”指的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 生:失败的英雄,是那些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的英雄。师:这里“泪满襟”的“英雄”包括作者吗? 生:包括。

师:我们经常说“知人论世”,文以载道,作者由人及己,感同身受才能抒发出如此深厚的情感。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经历使得杜甫感同身受呢?

六、背景介绍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O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作者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他以天下为己任,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理想,但是却一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一事无成。师:所以作者借助蜀相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生:壮志未酬,报国无门

师总结:是的,除了对蜀相雄才大略的敬仰,对其忠心为主的称颂,还有对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

七、再读诗歌,背诵诗歌 师:如果不是感情深厚,写不出如此文质兼备的文字。让我们怀着对蜀相和杜甫深沉的敬意,再读全诗。(学生齐读)

师: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试着背诵全诗。

八、迁移拓展

其实,杜甫多次写到过诸葛亮。他曾经作过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PPT)

作者在诗歌中盛赞了诸葛亮的伟大成就,也点明了他最大的遗憾。鉴赏诗歌《八阵图》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赏析】: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蜀相教学设计制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