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三下科学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太阳、地球、月球全部课时含随堂练习题
编辑:红尘浅笑 识别码:69-996824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05-16 10:31:54 来源:网络

新教材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3.1

仰望天空

3.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3.3影子的秘密

3.4月相变化的规律

3.5月球-地球的卫星

3.6地球的形状

3.7地球——水的星球

3.8太阳、月球和地球

3.1

仰望天空

【教材简析】

本课作为单元的第1课,学生开始认识太阳和月球。首先是以分享会的形式,让学生谈谈已经知道的关于太阳和月球的知识,学生将这些知识点整理在太阳和月球的韦恩图中。这是一个单元前测,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接着通过比较照片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特征。学生围绕“太阳比月球大很多,但为什么它们看起来一样大?”这个问题展开探索,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经历利用模拟实验探索宇宙问题的过程,最后学生继续完善韦恩图。学生将掌握图片比较、模拟实验两种探索天体的学习方法以及利用韦恩图比较事物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整理知识的方法。通过本课,学生对于太阳和月球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会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宇宙的相关知识十分感兴趣,也很好奇,他们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已经对太阳,地球和月球有了一定的了解,例如知道三个天体都是球形的,太阳是十分巨大的,月球本身是不发光的等等。但学生对这些知识仅限于书面知识的获得,很少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去研究这个问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太阳是一颗恒星,太阳给地球带来光照和热量。

2.了解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但是它们的表面各不相同。

3.理解太阳和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不同。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对比图片的方式收集加工太阳和月球的信息。

2.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用模拟实验的方式去探索一个问题。

3.能利用韦恩图整理知识,比较两个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目标

1.激发对天空的好奇心,乐于探索星空。

2.乐于陈述自己已有的认知,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3.能利用模拟实验收集的证据论述自己对探究问题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科学家利用不同的技术探索宇宙。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太阳和月球相同点和不同点。

难点:学生能利用韦恩图、图片比较、模拟实验等方式通过分享、交流、完善来整理知识,比较两个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小组:一个圆形纸筒,一个大圆卡片(代表太阳),一个小圆卡片(代表月球)。

【教学过程】

(一)聚焦:关于太阳和月球我们都知道什么?

1.猜谜语,激兴趣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来猜谜语,看谁猜得又快又准。

一个球,圆溜溜,东边升起西边落。

夜里人人看不见,白天有它亮堂堂。

一个球,圆溜溜,阴晴圆缺时时变,时像圆盘时像眉,夜里有它影相随。

2.揭示课题。

教师引导:没错,就是太阳和月亮,今天我们的科学课就从这两则谜语开始。(出示课题)仰望天空,探索宇宙的奥秘。关于太阳和月球,我们知道什么?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我们先从这谜语里去找找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预设相同点:球体,东升西落;不同点:太阳出现在白天,月亮出现在夜晚等)。

3.引导使用韦恩图,用关键词记录。

教师引导:这韦恩图我们都认识,中间部分是写相同点,两边记录不同点,我们要学会用关键词来记录。(教师边说边把刚才交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用关键词记录)。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请像老师一样用关键词记录在自己的韦恩图上。

(二)探索:进一步认识太阳和月球

1.小组内分享我知道的同学之间的分享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记录好了可以和组员们分享一下。当然我们要乐于分享自己所知道的,也要善于倾听别人分享的知识,及时记录补充韦恩图。(教师巡视,并引导完成快的同学到黑板上板书。)

2.班级分享我们知道的请小组代表来分享你们知道的,下面的同学认真倾听,有补充的积极举手。

3.比较图片了解太阳月球更多的基本特征。

刚才同学们通过分享又了解了很多关于太阳和月球相同和不同之处,现在请看老师带来的视频和图片,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预设1:图中太阳和月亮都有光?太阳的光和月球的光有什么不同?(太阳自身发光发热,月球反射太阳光,不发光也不产生热)太阳是一颗恒星,会发光发热,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绕着地球转。(板书恒星

卫星)

预设2:这一组照片展示的是太阳和月球的表面,你们发现了什么?(太阳表面能看到黑子,月球表面有很多环形山.)

(教师在学生分享交流过程中进行韦恩图的补充,也引导同学们及时把新发现更新在韦恩图里。)

4.模拟实验解疑惑

a.教师引导:我们都知道太阳大,月球小,为什么我们平常抬头看它们,觉得差不多大小呢

?说说你们的想法?(出示太阳和月球的大小比例图)

预设:是因为距离不同,距离越远,看起来就越小。太阳和月球谁离我们近,谁离我们远?对,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距离更近,所以看起来和太阳差不多大。怎么来证明我们的想法是正确的呢?请小组讨论一下。

b.老师可以提供三样材料,你们觉得这三者分别模拟的是什么?(纸筒模拟地球上的观察者,大圆片模拟太阳,小圆片模拟月球。)可以怎么来模拟实验,找到太阳月球看起来大小差不多的原因。(出示纸筒、大小圆片)请小组上来模拟一下。

预设:通过小组的模拟演示引导学生得出两点:纸筒、大小圆片在一条直线上;通过移动大圆片距离来调节。

c.模拟实验温馨提示:

1.三者在一条直线上,保持纸筒和小圆片不动,移动大圆片。

2.当大圆片看上去和小圆片大小一样时,请一位同学“跨步”测量一下大小圆片与纸筒间的距离。

3.实验之前分好工,合作完成。

d.分享实验心得,出示太阳和月球实际距离,更新韦恩图,记录最新获得的知识。

(三)研讨: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1.研讨:你知道了什么?

今天我们通过分享、图片比较、模拟实验,你知道了太阳和月球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2.拓展:你还想知道什么?

太阳诞生以后,地球和月球也相继诞生,它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已经有几十亿年了,有太多的未知值得我们去探索。关于太阳和月球,你还想知道什么?(可学生提,也可以教师引导说: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月球的阴晴圆缺是怎么回事?太阳光给地球带来哪些影响?影子的变化和阳光有关系吗?通过提问,期望激发兴趣,也能向本单元后面几课进行延伸拓展。)

请用提问或者打问号的方式记录在这张韦恩图上,我们可以用今天学到的图片比较、模拟实验、查找资料等各种方式去探索答案,并把找到的原因再用关键词记录在韦恩图上,这张韦恩图就将是我们的这一单元的知识清单。

3.作好上第二课的准备,教师提供记录单,指导学生分组观察记录影子一天的变化。具体要求在第二课教学设计的准备部分。

【板书设计】

1.仰望天空

太阳

月球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第1课是单元的起始课,在本课中需要多次使用到活动手册中的韦恩图。该韦恩图记录了学生对太阳和月球的认识,在后面几课中学生也将使用到。

第1次记录是在聚焦环节中,当教师提问“你知道哪些太阳和月球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时,就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记录,但教师要强调书写关键字。第2次记录是在探索环节的分享会和图片对比之后,学生已经了解了更多知识,让学生及时更新并记录。第3次记录是在探索环节结束后,学生需要继续完善该韦恩图。该韦恩图贯穿整个单元,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时调整课堂进度。

【作业设计】

1.下列特点,太阳和月球共有的特点是()。

A.会发光

B.都是球体

C.表面有环形山

2.()是地球的天然卫星。

A.月球

B.太阳

C.太阳和月球都是

3.月球地貌最主要的特征是分布着众多的()。

A.沙漠

B.火山

C.环形山

3.2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教材简析】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这节课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第2课。通过前面1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特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这一课起,学生将要开始探究光与影。本课将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活动“制作简易日晷”来激发学生探索光影的兴趣。学生需要在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一天的时间去观察,测量并在观察记录纸上画下小短杆的影子变化情况。日晷制作完毕后,学生还要分析影子变化和太阳位置变化的关系。本课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从提出问题、观察记录、制作日晷、研讨分享等过程,充分锻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知道太阳的位置变化会对地球上物体的影子变化产生影响。但影子变化的具体规律,即当太阳的位置发生改变时,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就会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认识是比较模糊的,他们并不能准确表达出这些规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2.了解日晷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

3.知道太阳的位置变化会引起物体影子的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制作简易日晷的方法。

2.尝试小组合作,制定简单的观察记录计划。

3.结合观察记录纸,实事求是地分析一天之中影子的变化情况。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参与小组活动,主动承担小组任务,学会与他人合作。

2.在实验观察中感受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3.对科学观察活动保持较高的兴趣,积极投入到长时间的观察记录中。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古时候人们利用生活中的现象和大自然的规律,设计计量时间的仪器,从而方便生活的过程。

2.关注自然规律对技术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难点:进行长时间规范地观察记录,研讨分析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及与太阳位置变化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PPT、学生材料一组。

小组:一块A3大小的纸板、一张A3大小的观察记录纸(见附件1)、两个票夹、一根4厘米长的短杆、指南针、记号笔、直尺、小组讨论记录单(见附件2)、手电筒、日晷套装(工具箱)等。

【课前准备】

在第1课下课前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一块A3大小的纸板、一张A3大小的观察记录纸、两个票夹、一根4厘米长的短杆、指南针、记号笔、直尺,根据老师下发的微课视频-“阳光下物体影子的观察记录方法(见附件)”(可以通过“之江汇APP”课前导学或者班级群等平台发送视频),以4人小组为单位提前记录一天中物体的影子,要求一天中至少记录5次,其中上午、下午各2次,中午1次,记录过程中如有困难可以及时请教老师,下节科学课带来。建议老师在下课时间对学生的记录情况进行关注和指导,及时纠正记录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

[材料准备:多媒体PPT、学生观察记录纸]

1.教师引导: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布置同学们以4人小组为单位记录一天中物体的影子,咱们都带来了吗?(学生齐说:带来了)

2.揭示课题:咱们干得真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利用咱们带来的观察记录纸来研究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板书: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二、探索: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材料准备:多媒体PPT、学生影子观察记录纸、小组讨论记录单]

1.提出问题:(课件出示问题)在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什么规律?(板书:影子的变化)下面请各小组先根据本组记录情况在组内讨论交流一下这个问题,并把讨论结果用简单的文字记录到“小组讨论记录单”上,讨论时间3分钟。

2.小组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交流:哪一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请每个小组学生依次上台汇报,每个小组汇报结束后本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如有意见也可以举手补充)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有选择板书:长短、方向。

4.师小结追问: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都发现一天中的影子上午长,中午短,下午长,会由长变短,再变长(板书:长→短→长);影子的方向会像时钟一样顺时针转动,会由西北到北,再到东北(板书:西北→北→东北)。

三、研讨:太阳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材料准备:多媒体PPT、学生影子观察记录纸、手电筒]

1.那么请大家再思考一下,根据影子的变化规律,太阳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呢?(学生汇报预设:上午影子在西北,太阳在东南方;中午影子到了北方,太阳在南方;下午影子到了东北,太阳在西南……)师追问:太阳还有其它变化吗?(学生汇报猜测)

2.师小结追问:同学们,这些只是我们的猜测,要知道太阳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怎么办?(学生汇报预设:我们可以再去观察一下小短杆影子不同时太阳的变化……)师引导:但是直接用眼睛观察太阳对眼睛伤害很大也很危险,如果老师提供手电筒(出示手电筒)这个实验材料,在教室里我们可以怎么观察?(学生汇报预设:可以用手电筒模拟太阳)

3.师引导:是的,这种方法科学课上把它叫作模拟实验,大家注意看:(师拿出其中一个小组学生的影子观察记录纸,在中心处放上小短杆后,用手电筒在小短杆的东南方照射,直至出现的影子与8:00时记录的影子重合),这时手电筒的位置在哪里?它的位置怎样?(学生汇报预设:在东南方向比较低的位置……)

4.布置模拟实验任务:是的,8:00时手电筒在东南方较低的位置,这说明太阳也是在这个位置。通过这个模拟实验可以很直观地模拟太阳的位置变化,那么其它几个时间太阳的位置又在哪里呢?请大家在小组内试试看,看谁能把所有影子的太阳位置给模拟出来?做实验前老师还有一个要求:请大家找到每个时间影子的太阳位置后想一想太阳的位置从上午8:00到下午4:00是怎样变化的?

5.学生模拟实验,师巡视指导。

6.汇报交流:哪一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学生汇报)

7.师总结:是的,通过刚才的模拟实验我们进一步证实:由于太阳的位置是由低-高-低,所以影子的长短发生了“长→短→长”的变化;又由于太阳是东升到南,再到西,而影子的方向和太阳正好相反,所以影子的方向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板书:太阳位置变化)。

四、拓展:认识日晷

[材料准备:多媒体PPT、学生影子观察记录纸、日晷套装]

1.同学们,古代的人类十分聪明,他们早就发现了影子的这种变化规律,还利用这种变化规律发明制造出了用来计时的工具——日晷,下面请大家通过视频来认识一下真正的日晷(课件出示日晷介绍视频和照片)。

2.请大家仔细比较一下,视频和图片中的日晷与我们制作的简易日晷有什么不同之处?

3.学生汇报交流。(学生汇报预设:图片中的日晷是斜着摆放的,它的晷面是与斜着放的,晷面上面标着十二个时辰……)

4.师小结:是的,古人根据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反复验证改进,最终才制成了计时更为准确的日晷。

5.布置任务:(出示日晷套装)老师今天为大家准备了“日晷套装”,请大家在课后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说明书组装好日晷,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来请教老师,并用它到阳光下试着计时,同时与我们自己记录的简易日晷记录纸(学生影子观察记录纸)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下节课把你们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学,好吗?请小组长上台领取材料,下课。(建议有时间的话可以在课堂上先进行组装和使用指导)

学生作品样例:

【板书设计】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本课的科学记录都在学生自制的简易日晷上,所以学生活动手册中没有本课的内容。

【作业设计】

1.制作日晷排序。

①在纸板中心立上短杆。

②根据太阳或指南针找方向。

③在纸板上描绘影子。

④对准方向、平放纸板。

正确步骤:()→()→()→()

2.选择题。

(1)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最短。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2)()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

A.望远镜

B.日晷

C.指南针

(3)日晷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变化是()。

A.相反的B.相同的C.无法确定

3.3影子的秘密

【教材简析】

《影子的秘密》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第三课。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对影子的变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本课中学生将继续深入探索影子的秘密。

聚焦板块,通过观看图片聚焦问题“影子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学生知道光源、遮挡物和屏(接收影子的平面)是影子产生的条件。

探索板块,通过产生影子,让影子发生变化,手影游戏三个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理解影子产生的三个条件和影响影子变化的因素。同时让学生经历通过实验探究问题的过程。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影子的秘密进行总结归纳,并了解影子的变化和太阳位置的变化是有联系的。

拓展板块,通过观看天然遮挡物——云的各种形状,感受云朵带来的影子变化和大自然的魅力。

【学情分析】

影子,三年级学生非常熟悉。绝大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过与影子相关的经历,如上节课制作简易日晷的活动,还有小时候的踩影子游戏和手影游戏等。三年级学生对于影子的形成以及变化过程也有初步的认识,但是他们并没有系统地梳理和学习过影子背后的“秘密”——形成和变化的条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知道光源、遮挡物和屏(接收影子的平面)是影子产生的条件。

2.知道光源和遮挡物的变化会导致影子长短、大小和方向的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光和影的实验,耐心观察和记录影子的变化情况。

2.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分析光源,遮挡物和影子三者之间的关系。

3.掌握模仿和创作不同的手影的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1.乐于参与活动,对探索“影子的秘密”有一定的兴趣。

2.积极寻找改变影子的方法,体会创作手影带来的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影子成像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2.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光影的世界里,人们对光影规律有各种各样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能总结影子形成和变化的条件。

难点:通过实验和游戏等活动,理解影子产生的三个条件和影响影子变化的因素。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手电筒、小木块、白纸、皮影戏道具。

小组:手电筒、小木块、白纸、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二、聚焦:揭示课题

[材料准备:多媒体PPT]

1.教师引导:上节课我们观察了阳光下的影子,这些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示PPT,预设:长短不同,方向不同)

2.那么影子的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呢?(预设:太阳位置不同导致的)

3.影子千变万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影子的秘密。(板书:影子的秘密)

二、探索:影子变化的秘密

[材料准备:多媒体PPT、手电筒、小木块、白纸]

(一)产生影子

1.猜测:产生影子需要什么呢?(预设:太阳、人、大地)

2.如果我们想把影子搬到教室里,你打算如何做?(预设:学生说说产生影子的方法并演示)

3.老师今天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材料(展示材料:手电筒、小木块、纸),你能让他们产生影子吗?这些材料分别模拟了什么?这些材料在影子产生中起了什么作用?(预设:手电筒模拟的是太阳,发出光;小木块相当于人,挡住光;白纸模拟的是大地,接收影子)

4.教师实验前提示:2分钟内利用所提供的材料产生影子。在产生影子的过程中不要把手电筒对准眼睛。时间到了把材料马上整理好并且坐端正。

5.学生利用材料产生影子。

6.小朋友们都开动小脑筋产生了影子,那产生影子需要哪些条件?(预设:光源、遮挡物、屏)

7.提问:影子是怎么产生的呢?(预设:光源发出光,光照射到屏上。遮挡物挡住了一部分的光,这时光照不到的地方就是暗的,就形成了影子。)

(二)让影子发生变化

1.上节课我们制作日晷发现影子会变化,影子是怎么变化的呢?(预设:上午影子比较长,然后慢慢变短,过了中午后影子又慢慢变长。影子的方向变化会像时钟一样转动)

2.提问:在课堂上,我们怎么让小木块的影子发生变化呢?想一想改变小木块影子的方法。(学生边说边演示)

3.教师实验前提示:将白纸放在桌子上,在5分钟之内尽量寻找多种方式改变小木块的影子,每改变一次用画图的方式将方法记录下来并画上影子。(演示:用箭头表示手电筒并画出影子的样子。)时间到了把材料马上整理好并且坐端正。

4.学生寻找改变影子的方法并记录。

5.交流汇报:你是怎么改变影子的?影子的什么发生了变化?(预设:学生根据记录单交流)

6.教师总结:当我们改变光源的照射角度时,影子的长短和方向会发生变化。当我们改变遮挡物的形状时,影子的形状会发生变化。

(三)手影游戏

1.其实影子的变化在生活中应用很多,我们还可以利用影子的变化,玩很多游戏。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玩的吧!(观看影子变大变小游戏)

2.在刚才的游戏中,影子的什么发生了变化?是什么导致的呢?(预设:影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是光源和遮挡物之间的距离不同导致的。)

3.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玩玩手影游戏。我们一起来看看游戏规则。

手影游戏规则:在2分钟时间里,小组合作利用教室里的地面、桌子或者墙壁等作为屏创造手影。(1).改变手影大小。(2).改变手影形状。(3).改变手影的方向......在做手影游戏时要保持安静,比一比哪个小组做出的手影变化最多。时间到了马上坐回位置。

4.学生创作手影。

三、研讨:影子的秘密

[材料准备:多媒体PPT]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影子是怎样产生的?(预设:学生简单描述。光照射到屏上,遮挡物挡住了一部分的光,这时光照不到的地方就是暗的,就形成了影子。)

2.影子可以产生哪些变化呢?(预设:影子的大小、方向、长短和形状都可以发生变化。)

3.那么太阳一天的位置变化情况是什么样的呢?这个位置变化又是如何影响影子的变化呢?(预设:太阳在东时,影子在西......)

四、拓展:生活中影子的应用

[材料准备:多媒体PPT、皮影戏道具]

1.我们发现了影子的秘密。其实影子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很多。人们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电影,艺术家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皮影戏,科学家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无影灯,让医生们在手术时不再受影子遮挡视线的困扰。

2.在生活中我们仰望天空,天空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云朵,有些像船,像老虎,像桌子,它们是天然的遮光物,当阳光撒下的时候,会在天然的接收屏(大地)上形成影子。例如阴天,其实我们就都生活在云的影子里。

3.最后我们一起来扮演角色,完成一段皮影戏表演。

【板书设计】

3.影子的秘密

影子产生的条件:

光源、遮挡物、屏

改变

影子变化

光源的照射角度

长短和方向

遮挡物的形状

形状

光源和遮挡物之间的距离

大小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在学生开始实验操作前,指导学生将改变影子的方法画在平行四边形(接收影子的平面)上,光源用箭头表示。实验时学生画清楚光源和小木块的位置并画上影子的样子。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找出四种不同的方法。

【作业设计】

1.关于影子产生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物体就一定有影子

B.有光就一定有影子

C.有光源、遮挡物和屏才会有影子

2.如下图,改变被照射物体的远近,影子()会发生变化。

A.大小

B.形状

C.方向

3.如下图,改变木块的摆放,影子()会发生变化

A.大小

B.形状

C.方向

3.4

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材简析】

《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第4课。月有阴晴圆缺,学生在二年级时就知道月亮会变化,但是很难将月亮变化与日期进行对应,本课通过围绕月相卡片,进行观察、排序、装订成册等活动,使得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本课不要求学生掌握月相变化的原理,只需要学生认识到在一月之中,月相有一个不断变化的,从缺到圆,再到缺的过程。

聚焦板块,教材展示了一幅月球的照片,提示学生这就是月相。以前学生已经知道月相会变化,“那么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既是聚焦问题,激发学生观察月相,同时也是本课的探究问题。

探索板块,探索环节共分为三个活动,层层递进——了解更多的月相图片,给月相图片排序,装订成册。通过这三个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月相变化规律的探究兴趣。教材简明扼要地提出探索问题是“在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提示学生,时间节点为一个月。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对在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规律进行总结归纳,知道“月相会变化,月初是弧形的,月中是圆形的,然后又变成弧形的”,上半月亮面朝西(右边),下半月亮面朝东(左边)。

拓展板块,通过观察月球的运动,鼓励学生去观察,激发学生更加关注天空、喜欢上天文、喜欢上科学观察的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从小就有观察月亮的经历,例如中秋节与家人赏月等。虽然他们已经注意到月相会变化,有时候圆,有时候是像小船一样的弧形,他们在二年级科学课中对于月相还有过长时间观察和记录,但是他们很难将月相变化与时间对应起来,他们更多关注的是一天,或者某个时间的月相,而对月相在一个月之中的连续变化,知之甚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月相是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2.知道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图片排序,制作月相图片手册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概括月相变化规律。

2.在教师引导下,掌握处理图片信息的方式。

3.能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调整。

科学态度目标

1.对月相变化规律保持好奇心,保持观察月相的兴趣。

2.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倾听别人观点的同时修正自己的认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自然现象规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人们探索太空更多的秘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月相图片进行观察、排序、装订成册等活动,使学生对一个月内月相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难点:根据一个月里月相变化的顺序给月相图片排序。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月相变化图片,燕尾夹。

【教学过程】

三、聚焦

[材料准备:多媒体PPT]

(一)出示两张月相图片(初三、十五)

这两张图片大家认识吗?回顾月相概念:月球发光部分的形状,就是月相(预设:认识,这是月相)

提问:我们在二年级就专门观察过月相,说说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预设:有时是弯的,有时是圆的;每天不一样)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预设:弯,圆)

排序:这两张月相的顺序谁在前谁在后?(预设:十五的在前,初三的在后)

小结:我们要用排序的方法来观察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二)出示课题:月相变化的规律

二、探索

[材料准备:每组月相卡片、票夹]

活动一:给七张月相照片排序

1.(PPT出示七张月相的照片),这些月相照片,同学们曾经观察到过吗?能根据一个月内的先后顺序给七张照片来排一排顺序吗?

2.学生给七张月相照片排序(全班,黑板上演示排序),请2位学生到上面板演,其他学生补充,最后统一结果。(关注学生排序的方法)

3.师生小结排序的方法:我们可以先确定哪些月相先出现,哪些月相在中间,哪些月相在最后,然后再排序,这样排起来就方便多了。

活动二:给一个月的月相图片排序

1.(PPT出示一个月的月相照片),接下来,我们就要用刚才学习的方法来给一个月里更多的月相照片排序,想试一试吗?(学生:想)

2.出示活动要求:同桌合作给一个月的月相照片排序,排好序后,看看一个月内月相是怎么变化的。

3.学生给月相排序,教师全班巡视指导,并将小组的排序结果拍照,以备交流时上传。

三、研讨

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规律

[材料准备:多媒体PPT]

1.上传有代表性的几组学生的排序照片,全班交流

(交流关注点:1.排序的结果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一组交流,全班补充。

2.视频播放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

3.学生观察月相变化的视频,同时调整自己制作的月相变化照片顺序,做一个月相纸牌。

4.小结,形成共识:一个月里,月相变化是有规律的(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最后教师板书:弯-----圆------弯;上半月亮面在右边,下半月亮面在左边)

四、拓展:观察月球的运动

[材料准备:多媒体]

1.学生观察星空。

2.观察星空后,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设计】

4.月相变化的规律

下半月亮面在左边

上半月亮面在右边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本课的科学记录已体现在学生自制的一个月相变化的纸牌上,所以学生活动手册中没有本课的内容。

【作业设计】

一个月内,月相变化正确的是()

3.5

月球-地球的卫星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的第五课时,从教材内容上通过对月球更多秘密的探索,利用展示图片、查阅资料、模拟实验等活动丰富学生对月球的认识。图片学习和模拟实验是学习天文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前面几课已经有了较好的体验和尝试。本课将涉及查找课外资料这种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进行信息的提取归纳总结。

从教材编排的目的上,本节课是在前面几节课关于太阳、月球和地球的探究讨论的基础下,利用照片对月球进行一个近距离的观察,指导学生从多维度地去认识月球,掌握月球的基本信息,解决月球是否适合人类居住等问题。

【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4课的学习以及学生的日常积累,他们已经对月球有了比较多的认识,包括月球的月相变化规律、月球的形状、月球与太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等。但月球还有很多值得学生探索交流的地方,在本节课基于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通过学生图片比较、查阅资料、模拟实验等方式来培养学生寻找和收集信息地能力,通过课堂实践培养学生科学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

2.知道月球的表面有很多环形山。

科学探究目标

1.掌握观察对比图片学习天文知识的方法。

2.了解查找资料的多种方法,学会整理收集的知识。

3.通过模拟环形山实验,意识到模拟实验是理解和推理天文预测的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1.保持探索月球秘密的好奇心和兴趣。

2.积极搜索资料,乐于与同学分享。接纳别人的观点,善于分享和敢于修正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不懈努力,人类对月球的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完善。

2.了解月球的特征,认识到月球环境不适合人类居住,进而更加珍惜爱护地球环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多种方法探索月球的秘密

难点:通过多种方法探索月球的秘密并进行月球信息的整理汇报

【教学准备】

教师:月球信息整理卡、课件、月球资料

小组:沙盘、沙子、各种大小的球、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四、聚焦:揭示课题

[材料准备:多媒体PPT]

1.教师引导:“地球移民”一直是人类寻找第二家园的计划,寻找到一颗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能减轻地球的负担,而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就是月球,它适合人类居住吗?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几十亿年来一直陪伴着地球。(PPT出示月球图)我们已经观察月球,知道了月球的一些特点。

2.提问:月球上还有哪些秘密呢?(预设:环形山、没有水、空气)

3.揭示课题:我们继续来探索月球知识,揭题。(板书:月球-地球的卫星)

二、探索:月球的特征

[材料准备:每组一盆沙盘、大小不同的球、记录单]

(一)观察月球

1.我们在地球上观察了月相,远远地观察着月球,月球表面又是怎样的?观看月球表面视频,发回来的月球正面的图片(ppt呈现月球正面图),观察这张图,你有什么发现(预设:有暗的有亮的,暗色部分较多)

提问:这些暗色部分和亮色部分分别代表什么呢?

2.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家们利用先进的仪器,又发回来了一张月球背面照片(ppt呈现月球背面图),观察这张月球背面图,你又有什么发现(预设:有暗的有亮的,亮色部分较多)

3.师总结:月球它是个球体,它的正面和背面都有平原、高地,但是月球背面有更多的环形山。

(二)查找月球资料

1.我们通过观察月球的正面和背面图片,近距离的看到了月球表面的特征,月球还有哪些秘密我们能发现呢?

2.老师给每位同学提供了一份科学家收集来的“月球情报”请同学们阅读“月

球情报”资料,将你感兴趣的月球信息整理成月球小档案,来进行展示交流

3.学生阅读资料,整理月球小档案。

4.交流研讨:月球小档案能让阅读的人迅速了解月球的基本特征与信息,你的月球小档案与别的同学一样吗?欢迎你来补充交流。

5.同学们整理的月球小档案很详细,包含了月球的年龄、大小、与地球距离

等基本信息。这为我们“地球移民”计划提供了很重要的信息。

(三)模拟环形山

1.教师引导:地球上有很多山脉,月球上我们也看到了许多环形山,这些环形山是怎么来的呢?

2.学生质疑。

3.教师引导:陨石撞击说是目前公认的形成环形山的原因,请同学们观察这些材料,我们如何来模拟环形山的形成?这些材料分别模拟了哪些物体?

4.学生实验并记录模拟后的月球表面。

5.学生交流:(找特例:环中环,环相连)。

6.学生实验交流:进一步模拟环形山特例,并说说形成原因。

7.学生交流:月球适合人类生存吗?

(四)探索月球的新秘密

1.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探索,你对月球还有新的问题吗?

2.学生记录:我对月球的新问题。

三、拓展

教师播放月球对地球的影响视频。

四、总结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月球特征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归纳总结。

五、练习

1.月球和太阳的韦恩图。

2.作业本练习。

【板书设计】

五.月球-地球的卫星

月球的特征:

1.没有水、空气

2.有大量环形山

3.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月球新信息填写在第1课韦恩图(课后总结练习用)

2.环形山模拟后的月球表面,实验后记录

3.关于月球的新问题记录。

【作业设计】

1.下列属于月球特点的请在□内打√。

□球形

□有引力

□有海洋

□有环形山

□有月海

□年龄约45亿年

□有空气

□距地球约38万千米

2.地球的天然卫星是()。

A.太阳

B.金星

C.月球

【阅读资料】

姓名:

请在资料中选择你感兴趣的列入“月球小档案”

月球信息资料

1.月球年龄:45亿年

2.月球表面温度:零下120摄氏度到150摄氏度

3.月球结构:月壳(厚度60-65公里)、月幔(厚度1000公里)、月核(温度1000摄氏度)

4.月球直径:3474.8公里,地球的1/4,太阳的1/400

5.月球到地球的距离相当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的1/400

6.月球的体积大概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差不多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左右,月球表面的重力约是地球重力的1/6

7.月球表面有阴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区域,亮区是高地(月陆),暗区是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带(月海)

8.月球有大量环形山:

环形山的形成现有两种说法:“撞击说”与“火山说”。

“撞击说”是指月球因被其他行星撞击而有现在人类所看到的环形山。

“火山说”是指月球上本有许多火山,最后火山爆发而形成了环形山。

现在的科学家主张的是“撞击说”。

9.轨道运动:月球以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转

10.月球自转: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进行自转,周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个恒星月,所以我们看不见月球背面

3.6

地球的形状

【教材简析】

《地球的形状》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第六课。通过前面5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特征,知道两者的形状都是球形,同时也建立起地球的形状是球形的科学概念。而本节课学生将经历古人探究地球形状的过程,并通过两个模拟实验来推理出地球的形状。

聚焦板块,通过情景设置,重回古人探究时代,设问古人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发思考。

探索板块,环节一从“天方地圆”说的猜测入手,了解古人是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猜想。环节二尝试用模拟实验证明“球形”说的猜想,通过实验来寻求证据。通过模拟实验,观察船模在球面上和平面上移动进行观察,收集“地球是球形”的证据,环节三通过麦哲伦的环球航海旅行实地测试,学生尝试“航海”一周,证明地球是球形的。环节四,通过月食的形成,模拟实验,证明“地球的影子”,推理地球的形状。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对本节课的模拟实验观察到的信息,进行推理论证,通过寻求能够验证猜想的证据,根据证据推理出地球是球形的。

【学情分析】

学生已知太阳和月球都是球形,初步建立地球也是球形的前概念。但是他们并不了解人类探究地球形状的过程,比较迷信书本,不善于提出质疑,缺少通过寻求证据支撑猜想的能力。通过本课,让学生明白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经历了猜想、验证、实践漫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求真的过程。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推理,尝试用证据来验证猜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理解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

2.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科学探究目标

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证据,推理、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观点。

2.用图示符号整理记录实验结果。

3.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感受古人在认识自然规律时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学探究的兴趣。

2.积极参加模拟实验,乐于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

3.倾听不同的观点,收集证据,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技术的进步可以不断让人们更好认识自然现象,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

2.感受自然规律的发展需要经历人们的不断探究。

【教学重难点】

模拟实验探究月食的成因,理解“地球投射在月球的影子上总是圆形”。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船模、手电筒、乒乓球,地球仪。

小组:地球模型、船模、手电筒、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五、聚焦:揭示课题

1.我们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而地球是太阳系当中的一颗行星。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

2.我们知道这个事实,得益于我们的高科技(天文望远镜、卫星技术等),更得益于古人对地球形状不断探究过程。

3.地球的形状对于我们来讲,是一种知识。但是对古人来讲,它仅仅是一种猜想?

4.古人是如何不走出地球探究地球形状呢?与我们现在相比,他们受限于哪些条件?(预设:从古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5.今天我们走近古人,和他们共探地球的形状。(板书:地球的形状)

二、探索:地球的形状

(一)猜想:天圆地方

1.教师出示“天圆地方”图片。一开始古人猜测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你觉得他们是根据什么来猜测的呢?

2.观察是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天空有弧度,似乎是圆的,大地是平的。观察到的现象可以作为猜想的证据,那么地球真的就成了“天圆地方”了吗?

(预设:观察到的现象可以作为猜想的一种证据。)

1.学生学会质疑,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要验证猜想,我们需要寻求更多的证据来支撑。(预设:学会质疑,主动寻求证据。)

(二)验证猜想1:模拟并观察远处驶来的帆船

[材料准备:帆船模型,泡沫块,地球仪]

1.人们在猜测地球是“天方地圆”的同时,不断观察和思考,去寻找探究地球形状的方法。在海边的人们发现,远方驶来的船总是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身。你们觉得这种现象会支持哪种猜想呢?(预设:学生预测支持的猜想。)

2.学生讨论支持的猜想,引导学生需要用模拟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出示准备材料:(预设:船模模拟船只,地球仪模拟地球,桌面模拟平面。)

3.小组活动,合作实验。学会用平视的方法观察。

观察后讨论:通过模拟实验你们发现了哪种现象符合我们生活实际。(预设: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推理地球是球形的。)

(三)验证猜想2:月食的成因

[材料准备:手电,乒乓球,泡沫块]

1.引导:在漫长的历史中,古人还在继续寻找证明猜想的证据,在观察月相的时候,发现一个特殊的现象。

2.出示月食动图,教师讲解月食的形成原理。是谁的影子挡住了太阳的光线?(预设:地球的影子)。

3.引导:到底是什么样形状的地球能产生圆弧形的影子?(预设:球形)

4.教师演示实验,手电筒模拟太阳光,乒乓球模拟地球,白色平板模拟月球表面。

(四)实践证据:麦哲伦环球航海

1.导语:人们根据生活现象找到了地球是球形的证据,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不接受这个观点。只有不断寻求证据,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2.不走出地球,古人还是找到了地球是球形的有力证据。(预设:引入麦哲伦环球航海图。)

3.如果地球是球形,那么沿着一个方向走,绕着地球一周就能回到原点。出示航海图,学生利用地球仪“环球”一周。

(五)更多证据:

随着人类科技的的发展,走出地球,寻找到更多的证据。(预设:出示图片)

三、研讨

1.学生反馈交流:你能用模拟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来说服“天圆地方”说的古人,哪些信息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2.提问: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是球形的?

【板书设计】

地球的形状

猜想

球体

天圆地方

证据

观察

帆船

月食

麦哲伦航海

……

【作业设计】

(1)在研究“对比观察船模在球面和平面上的移动”实验时,一开始就观察到了整个船模,说明了他是在()上移动;先观察到船模帆的顶部,之后又观察到了整个船模,说明他是在()上移动。

A.球面

B.平面

C.两个面都可以的(2)他用手电筒照射一球形物体,得到该物体的投影是()。

A.圆的B.方的C.都有可能

(3)通过阅读了解到,1519年航海家麦哲伦带领船队绕地球航行了一圈,证明了地球是()。

A.球形的B.方的C.无法判断

3.7

地球—水的星球

【教材简析】

《地球—水的星球》这节课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第七课。通过前面6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太阳和月球有了比较好的认知,还专门用一个韦恩图去整理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本节课要用科学方法了解地球是一个液态水十分丰富的星球,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面积。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激发学生思考地球的独特之处。

探索板块,主要有四个部分,首先是通过观察地球仪,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的特征。第二,让学生注意到海洋集中了地球上大部分的水,河流湖泊也有水资源。第三,通过数格子的方法量化陆地与海洋的面积。第四,在第一课的基础上,比较地球与太阳、月球的相同与不同。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对陆地和海洋的大小比例有个大致的了解——三分陆地,七分海洋,对丰富的液态水带来的好处有清晰的认识。

拓展板块,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星球上有没有水是探索生命的重要依据。

【学情分析】

在前面6课的学习中,学生认识了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特征,掌握了太阳与月球的异同点。但是,对于地球的特征,学生还没有深入地学习。他们对于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以及探索水在地球上所占比例的认识还不到位。在他们已有知识的体系中还没有建立起地球与太阳、月球的异同之处,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在本课时要完成的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地球是一个液态水十分丰富的星球。

2.了解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

3.理解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面积。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收集证据。

2.能耐心观察地球仪和世界地图,整理记录陆地和海洋的相关信息。

3.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科学态度目标

1.观察细致,乐于合作,勤于思考。

2.乐于分工合作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知道水资源对于人类的意义,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体验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带领我们认识更多的地球秘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地球仪和世界地图,整理记录陆地和海洋的相关信息。

难点: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小组:地形地球仪、透明卡纸、地图、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六、聚焦:观察地球的特征

1.教师引导: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太阳和与月球的一些特征,知道太阳与月球有很多异同之处,本节课我们将研究新的天体---地球(板书:地球),那么地球表面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吗?

2.学生观察地球仪后描述。

3.教师分析学生的表述,聚焦到地球的水资源。

二、探索:地球——水的星球

(一)观察地球的水域

1.教师:从外太空看地球,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地球拥有丰富的液态水。请同学们再次观察地球仪,找一找地球上的水域有哪些?(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教师把记录单发放给学生。)

2.学生分享观察后的结果。

3.教师小结:地球上大部分的水集中在了各大海洋,这些都是地球上的咸水。

4.教师出示放大后的小区域地图,观察其中的湖泊、河流,并渗透淡水分布面积较小,资源比较缺乏。

(二)比较陆地和海洋的面积

1.教师:地球上的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比一比,谁大谁小呢?(学生预测)

2.你们有办法知道吗?(教师出示世界地图)

3.学生分组讨论,寻找比较的办法并分享。

3.教师出示透明卡纸(含格子),提问:有了它,你们觉得可以怎样来测量。

让学生思考:①怎样数不容易遗漏格数。②遇到半格、小半格、大半格怎么办?

(预设:①将其覆盖在地图上,然后通过数格子的办法,统计格子数。

②用横着数或竖着数的方式,超过半格记一格,不到半格不计,以打“√”的形式统计陆地的格数,海洋格数用总格数-陆地格数)

4.教师分发透明卡纸(含格子),学生小组实验并记录。

5.交流研讨:呈现各组数据,说说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所占的格子数,两者

相差的格子数。

6.教师小结:地球是一个“水球”,是一个拥有丰富液态水的星球(教师板书补充题目:水的星球),你认为地球上有丰富的液态水会带来哪些好处?

三、研讨:地球和太阳、月球相比较

1.教师:地球和太阳、月球相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预设:地球上有生命、液态水丰富、空气等)

2.学生反馈交流

四、拓展

1.教师:就像同学们说的,科学家在探索太空时,星球上有没有水的存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因为有水就有生命存在的可能。

2.教师追问:水对于我们人类这么重要,你觉得我们平时应该怎么做?

【板书设计】

7.地球——水的星球

地球上的水域:海洋、湖泊、河流

海洋面积大,陆地面积小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在学生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陆地和海洋的面积前,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统计(横着数或竖着数),超过半格记一格,不到半格不计,以打“√”的形式统计陆地的格数,海洋格数用总格数-陆地格数。

【作业设计】

1.地球上的液态水最主要存在于()。

A.海洋

B.岩石

C.空气

2.下面两幅图中蓝色部分分别是杭州西湖和嘉兴南湖地图,请将透明计算纸覆盖在地图上,比较后发现()面积大。(以下两幅图的比例尺相同)

杭州西湖

嘉兴南湖

8.太阳、月球和地球

【教材简析】

本课是单元的最后一课,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将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梳理,教师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能力进行评价。在本课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分组制作一张关于地球的主题海报。每个星球都有自己的主题颜色,例如太阳是红色,月球是灰色,地球也不例外。但是地球的颜色非常丰富,可以是森林的绿色、海洋的蓝色、火山的红色等等。鼓励学生确定和围绕某个主题颜色,然后通过各种方式查找、整理资料,最后合作完成一张主题海报。教材对于地球主题海报的制作步骤给出了详细地介绍。收集和选用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是做好海报的关键。这一环节可以事先布置任务让学生准备材料,在课堂上完成制作任务。也可以将制作任务放在课外进行。

【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单元已经对太阳、月球和地球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认识了三个星球的基本特征,也了解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但是学生对三个星球还没有进行一个整体的梳理,知识点比较分散。本节课,教师引领学生制作三个星球的主题海报(重点是制作地球主题海报),在完成制作后,将学生的海报进行展示,让学生间相互学习,这样学生就能充分地认识地球。本课将充分锻炼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工合作,展示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有不同的主题颜色。

2.了解地球的资源十分丰富,颜色也是五彩缤纷。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比较科学的方式获取、加工、筛选、整理信息。

2.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定简单的制作海报计划,包括海报主题、分工合作等。

3.掌握制作主题海报的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分工合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在小组合作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乐于展示交流自己的观点,善于学习他人优秀的做法和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验到地球的资源十分丰富,适合人类的居住。

2.认同地球相比于其他星球,是十分美妙的,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需要我们共同保护。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围绕某一主题收集相关资料,制作地球主题海报。

难点:通过制作地球主题海报,对保护地球家园产生责任感。

【教学准备】

每组同学:海报资料、双面胶、彩色笔、卡纸等。

【建议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聚焦:

1.情境铺垫:我们已经对太阳,月球和地球有了很多认识(展示图片),每个天体都有独特的特点,如果让你用一种颜色代表太阳和月球,你认为是什么?

2.学生给太阳和月球上颜色,并说明原因。

3.提问:地球上有很丰富的资源,比如水、土壤、岩石和形态多样的动植物。地球与太阳和月球相比,十分特别,那么地球应该是什么颜色呢?

4.小组讨论,学生表述。教师小结并板书记录。

二、探索

1.大家准备了很多关于地球的资料,这些介绍地球的资料里,我们能找到关于地球不同的颜色,今天我们要选择一种颜色,为地球制作一张属于这个颜色的海报2、2.请小组先讨论一下,如果要给地球制作一张海报,你们将选择什么颜色?

3.小组讨论。

4.确定了地球主题海报的颜色后,接下来需要做些什么呢?

出示海报制作流程图:

⑴.收集图片文字:

采用电脑搜索、做笔记、图书馆查阅等方法收集与地球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收集资料可安排在上课前,上课时将收集到的资料带过来)

通过以上方法收集图片和文字资料,需要注意些什么?(学生讨论)

教师适当指导:①确定资料来源的正规性②判断资料的科学性③对资料进行比较,选用能更好表现主题的图片和文字。

⑵.筛选收集到的资料:小组确定主题海报的颜色色彩,并根据确定的颜色去寻找地球上适合这个颜色的资料,例如选择蓝色,就要选择水资源、鲸鱼、冰山等蓝色方面的资料(资料可以是图片,有可以是文字)。

教学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课堂上,现场利用平板收集与地球颜色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第二课时

⑶.制作地球主题海报:学生分工明确,合理利用收集到的文字和图片。采用手抄、绘图、图片剪贴等方法制作海报。(统一提供大卡纸、胶水和剪刀等工具)。

学生开始制作海报

⑷.制作完成并展示:各组将海报进行展示,让学生互相观摩学习,提醒学生每个小组要有一个讲解员留守,给其他小组同学进行介绍。

观摩期间,鼓励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记录下来。(教师也可以邀请优秀的小组宣讲员上台进行班级分享。)

三、研讨

1.通过观摩主题海报,同学们了解到了地球的什么新知识?

2.学生结合自己的观摩记录,回顾自己在制作和观摩时学习到的新知识。

3.相比太阳月球,你知道地球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4.学生可以说一说发现的地球最大的不同点,教师适时板书。

5.教师小结:

通过制作地球主题海报,你对地球家园有了怎样的认识?鼓励学生积极提出关于地球家园感兴趣的问题,关于地球还想知道哪些知识,并记录下来。同时对学生进行保护地球家园的情感教育。

【学生活动手册说明】

本课的科学记录已体现在学生自制的地球主题海报上,所以学生活动手册中没有本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

太阳、月球和地球

太阳:红色

月球:灰色

地球:蓝色、绿色、白色、彩色……

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新教科版三下科学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太阳、地球、月球全部课时含随堂练习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