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人体着装教学设计(范文)
编辑:落花人独立 识别码:69-997561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05-16 21:14:07 来源:网络

第一篇:人体着装教学设计(范文)

《人体着装》教学设计

任延玲

一、教材分析

本节节选《时装画表现技法》中人体着装部分,主要讲解人体在服装画中的作用及着装的步骤和方法,这部分内容是时装画表现技法中必学的基础部分,也是时装画中重要部分。

二、学情分析

我所授课的班级是服装专业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上学期我们学习了结构素描的几何形体,这学期学习了服装画人体和服装款式图的画法。学生对服装绘画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理解服装人体的作用。

b.掌握服装人体着装的表现方法和好步骤。2.能力目标

a.学生能够独立按照人体的动态进行穿着各种服装。3.情感目标

a.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服装画人体着装的表现方法和步骤。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六、教学过程

1.导入(3分钟)

a.复习提问服装画人体比例的绘画方法,主要巩固服装画人体的重点知识。b.学生讨论服装人体的作用?讨论结果:表现服装的作用。

教师导课:这节课我们就好学习,服装在人体上的表现,即人体着装表现。——(引入新课)1.新课讲授(13分钟)标题:人体着装表现

(一).人体着装表现的方法和步骤(讲授方法:采用启示、讲授、演示法)根据服装的特点选择人体姿态。

教师展示图片,根据图片讲解如何选择人体姿态。将服装穿着到人体上。教师展示图片,讲解服装穿着到人体上应注意的几项问题。画出服装的细节及服饰品。教师根据图片讲解服装的细节部分。3.课堂练习(15分钟)

练习内容:将教师所示(服装款式图)穿着到人体上。练习形式:分组练习。4.教师点评课堂练习(5分钟)5.拓展知识(2分钟)

欣赏图片让学生观看不同的服装的着装效果。

七、小结(1分钟)

总结本课重点内容。

八、作业安排(1分钟)

根据本课堂的人体姿态,设计一款春秋女休闲装。

九、板书设计

人体着装表现

1.根据服装的特点选择人体姿态。2.将服装穿着到人体上。3.画出服装的细节及服饰品。

十、教学反思

第二篇:人体着装简案

《人体着装》简案

学习目标:授课教师:赵艳霞 知识目标:

1、理解服装人体的作用

2、掌握服装与人体的关系

3、熟练掌握人体添加服装的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对同一姿态的人体添加各种款式的服装。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学习重、难点:

在人体上添加服装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

通过欣赏图片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学习内容

1、小组讨论分析并总结出在服装画表现中人体的作用。

2、探究服装与人体的关系。

3、随堂练习添加服装的方法(重点学习)

(1)、教师讲解并演示

(2)、学生展示

三、结束语

四、课堂作业

1、根据所学知识,对同一人体添加不同款式的服装。

2、思考题

为了使添加服装的效果更生动更真实,还要在服装上勾画一些衣纹。那么根据下图所示,请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1)、衣纹多出现在哪些部位?

(2)、各部位的衣纹形状相同吗?它们分别为什么形状?

(3)、不同面料的衣纹又该如何表现?

第三篇:人体的组成教学设计

人体的组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用类比(建筑物的层次、结构)的方法举例说明人体的构成。2 能借助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3能归纳出绝大多数生命体是由细胞构成的。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各种细胞的外形有什么区别。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等方法初步认识人体的组成及显微镜的使用。教具准备:

人体结构模型,显微镜,各种细胞装片。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从外部形态上看,人体由头、颈、躯干、四肢组成。那么人体内部有哪些器官呢?这些器官又是如何构成我们人体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体的组成。

(二)新课教学

◆活动1:认识人体的组成 1.出示人体结构模型。

提问:说说我们人体内部由哪些器官组成?把你所知道的人体内部器官说出来。

2.参照P20图,将人体内部的主要器官在自己身体相应的位置上找出来。3.介绍人体的主要器官、系统的名称。

器官:心脏、肺、胃、肝脏、大肠、小肠、肾脏、脑 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

4.讲述:我们已经认识了建筑物的组成,说说它和人体的组成有哪些相似之处? 提示:

(1)观察教材P21图片。

(2)用类比的方法:人体的结构层次与建筑物的结构层次。

讲述:细胞相当于“砖结构楼房”中的砖;组织(由许多细胞组成)相当于墙(由许多砖砌成);器官(由不同的组织组成)相当于房间(由不同的墙面围成);系统(由不同的器官组成)相当于单元(由多个功能不同的房间组成);人体(由八大系统组成)相当于楼房(由多个单元建成)。(3)同学间相互交流。人体的构成:

各种人体细胞——各种人体组织——各种人体器官——各种人体系统——人体

5.提问:通过对人体结构的认识,说说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学生:细胞

“我们已经知道了组成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就是细胞,那么细胞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吧!” ◆活动2:观察细胞

1.提问:与人体一样,构成其他动物、植物生命体的基本单元是细胞。关于细胞你都知道什么? 学生交流。

教师:细胞非常小,想想我们用什么工具观察它们? 学生:显微镜。

2.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

(1)出示显微镜、介绍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方法。目镜、镜筒、物镜、镜臂、载物台、镜座(2)观察细胞 步骤:

①将细胞的装片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②调节显微镜,直到能看清楚细胞为止。③观察细胞,并描述自己看到的细胞形状。

学生分组观察各种细胞的装片,并把自己的观察结果画下来。3.交流。

教师:刚才我们借助显微镜观察了一些细胞,你观察了哪几种细胞,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不同类型的细胞在外形上有什么区别?细胞是怎样构成人体的? 学生讨论、交流。

4.教师小结:绝大多数生命体都是有细胞构成的。有的结构简单,只有一个细胞;有的结构复杂,由数亿个细胞构成。人体内的细胞不断地吸取氧气和养料,排出二氧化碳废物,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源源不断地提供物质和能量。板书设计: 人体的组成

1.人体的内部器官

心脏、肺、胃、肝脏、大肠、小肠、肾脏、脑 2.人体的主要系统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 3.人体的构成

各种人体细胞——各种人体组织——各种人体器官——各种人体系统——人体

4.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5.显微镜的构造。

目镜、镜筒、物镜、镜臂、载物台、镜座

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构成人体的主要器官和系统,包括其名称和大致的解剖位置,运用类比的方法,理解由细胞、组织、器官到系统的结构层次关系,借助显微镜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激发学生探索生命世界的兴趣。

第四篇:《人体的呼吸》教学设计

注重探究体验 培养实证意识

——《人体的呼吸》教学设计

一、背景说明:

莲都区202_年第一学期小学科学教研组长会议将于11月28日在我校召开,我除了作讲座还要上一节研讨课。考虑了一下,决定上四年级上册《我们的身体》单元中的第3课《运动起来会怎样

(一)》——前段时间和朋友探讨过这个内容,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我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打算在课堂中作一次探索实践。由于我校四年级学生已上了这个内容,因此只能放在三年级上。

二、教材剖析:

综观教科版3-6年级的科学教材,《我们的身体》是唯一一个涉及人体知识的单元。这个单元包括七个部分的内容,为学生们提供了认识自己身体结构和功能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身体的各种活动都需要各个系统的协调运作,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他们的健康意识。

本节课是《我们的身体》单元的第三课时,原题为《运动起来会怎样

(一)》。反复研读教材后,我认为课题中所说的运动,仅仅是引发学生关注呼吸的切入点,运动和呼吸的关系固然重要,但它只是呼吸系统知识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放在比较全面了解呼吸系统的功能上。基于这一认识,我将课题改为《人体的呼吸》,以便更好的突出本课教学重点。

教材安排了运动前后一分钟的心跳和呼吸次数的测量——显然,每个人同时测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是不可能的;若按教师用书的建议两人一组,一人测量心跳另一人测量呼吸,剥夺了部分学生的体验机会;即使花时间测得了心跳的次数、知道了运动前后心跳的变化,但对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却没有作更深入的研究,直到下一节课《运动起来会怎样

(二)》才涉及关于血液循环的知识。那么,把教材69面“测量一分钟的心跳”这一活动放在了下一课时进行,应该是明智之举。

排水集气法要不要让学生小组都参与这个实验?我认为怎样收集空气并不是本课的重要内容,重点是利用收集到的空气和一般的空气进行对比实验,而且这一节课已安排了不少学生的体验活动,所以这个活动我仅作为演示实验,只让 学生对过程和原理作简单的了解。

三、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1)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初步了解呼吸器官在人体中的位置。(2)知道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将氧气吸收,同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3)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增加肺活量。

2、过程与方法:(1)在体验活动中感受呼吸过程中的气体变化。(2)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做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探究体验活动以及分析实验现象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证意识。(2)认识到耐心、细致地完成测量活动的必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体验和实验的方法,验证呼吸前后气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2、教学难点: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呼吸前后气体发生了变化,并试着解释“为什么运动后呼吸加快了。”

五、材料准备:

1、演示实验:水槽1个、集气瓶2个,毛玻璃片2片,吸管,火柴。

2、小组活动:保鲜袋每人1个。

3、其他材料:课件,记录单,呼吸变化统计图。

六、教学过程:

1、游戏揭示课题:(5分钟)

(1)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就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称是“你能憋多久”。规则如下:自然站立,闭上嘴巴,鼻子停止呼吸,看看自己憋气多少时间,觉得难受就坐下并自由呼吸。

(2)教师计时,学生体验。

(3)说说感受:刚才的活动有什么感觉?(很难受,不舒服)为什么会觉得难受?(因为没有氧气)哪里没有氧气?教室里吗?(不是,是身体内)身体内为什么会缺少氧气呢?(刚才我们没有呼吸)

(4)揭示课题:恩,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人体的呼吸》(板书:人体的呼吸)(5)关于呼吸的知识,我们班的同学肯定知道不少,谁来简单的说说?

[设计意图:我看过不少资料,导入新课主要采用这两种方式,其一是按照教材思路直接揭题后马上测量呼吸,其二是消除紧张为理由让学生深呼吸从而引出课题,这两种导入都简洁自然,很不错。但我考虑的是,学习是要建立在学习者原有知识基础之上的,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巧妙地提取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连接点,学生才会觉得这是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而不是老师要我学的知识,从而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探究活动中来。当然,这种设计对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2、认识呼吸器官:(8分钟)

(1)深呼吸,说说空气是从哪里进入人体,猜测一下它会经过哪些地方,又是从哪里出去呢?

(2)学生体验后交流。

(3)引导:在呼吸的时候,其实有许多人体器官参与了这个过程,这些器官我们可以统称为„„(呼吸器官)(板书:呼吸器官)

(4)观看课件“呼吸演示图”,认识主要呼吸器官,并让几个学生描述一下空气在人体流动的路线。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在体验和猜测的基础上,观看直观的“呼吸演示图”和“呼吸器官图”,从而有效借助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落实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的教学目标。]

3、体验空气变化:(7分钟)

(1)过渡:这些空气一进一出,是来我们人体“旅行”吧!那你们觉得,这些空气经过人体的旅行之后,会不会改变呢?

(2)体验活动:反复呼吸同一袋空气。(课件提示:先装一袋空气,然后用袋口封住嘴巴和鼻子,反复呼吸,觉得难受就停下,同时把袋里的空气拧紧不要让它跑了。)

(3)交流感受。

(4)提问:在这个实验中,袋子里空气的总量有没有减少?(没有,还是一袋空气)那为什么到后来我们不能继续这样呼吸?(说明空气的成分发生了改变)

(5)小结:是啊,如果空气没有变化,我们应该可以一直这样呼吸下去。3 而现在,我们不能在一袋空气中长时间的呼吸,说明经过呼吸的空气确实发生了变化。

[设计意图:亲身体验,感受更深!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经过呼吸后的空气确实发生了变化,教材安排了“反复呼吸同一袋空气”活动,是非常恰当的。我想强调的是,要让学生参与活动是很简单的事,怎样把体验活动做足做细,这才是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了“旅行”这样的一种描述,让学生思考空气经过人体的旅行之后有没有变化,体验后安排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分析为什么我们不能长时间呼吸同一袋空气,从而让学生领悟到袋子中的空气确实发生了变化。从猜测到体验再到思辩,真正实现了学生科学思维的提升。]

4、检验空气变化:(10分钟)

(1)猜测一下空气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氧气减少或者二氧化碳增加)(2)实验:火柴检验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①教师说明:火柴燃烧是需要氧气的,当氧气不足或没有时,火柴就熄灭了。我们要检验呼吸后的空气氧气是不是减少,就可以用这个方法。

②请一个学生拿着自己反复呼吸过的那袋空气上台,问:能不能直接把火柴放进去?(不能,会把袋子点着或熔化,里面的空气还会跑出来。)

③怎么办呢,教师今天告诉大家一个好方法:排水集气法。(课件演示说明)边看边随机询问:为什么要瓶口朝下?瓶子里的水被谁挤出来了?

④收集两瓶反复呼吸过的空气,贴上标签,放一边。

⑤我们还应该收集一般的空气,这样才能对空气的变化进行比较。也收集两瓶。

⑥火柴检验,学生观察。

(3)交流自己的发现。(一般的空气里氧气较多,反复呼吸的空气里氧气大量减少。)

(4)延伸:科学家们专门对人体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进行了研究比较,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课件: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比较)

(5)概括: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把氧气吸收,将其他气体排出体外的过程。(板书:气体交换)

[设计意图:在学生体验到空气变化的基础上,安排了用实验来检验空气的 4 变化,加强知识建构。本来,这里我准备安排两个实验,一是用燃烧来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是用澄清的石灰水来验证二氧化碳的增多,但因为偷懒没有准备好第二个实验材料,只能略去。在收集空气时采用的“排水集气法”,我的处理是作为演示实验,只让学生对过程和原理作简单的了解,以便节省时间突出重点进行对比实验。]

5、人体运动与呼吸的关系:(8分钟)

(1)看来,呼吸对我们人体是非常重要的,你知道在平静时自己一分钟大约呼吸多少次吗?如果作剧烈运动后,呼吸的次数会不会变化呢?想不想测量一下?测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不能刻意控制呼吸,及时记录在记录单上。)

(2)先后测量平静时和运动后的呼吸次数,记录。(3)组织交流,并在黑板上完成呼吸变化统计图。

(4)讨论:为什么运动后呼吸的次数就会增加呢?(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呼出和吸入气体的数量也比平时多。)

(5)倡议:经常锻炼身体,会增大我们的肺活量,获得更多的氧气。(有关肺活量的知识作机动内容,看时间情况决定要不要展开。)[设计意图:课上到这,大约用时30分钟,有关心理研究表明,学生这时往往会呈现学习疲惫状态。为此,我安排呼吸次数的测量,利用运动这一容易吸引学生的兴奋点,使课堂教学继续朝有效、有序的目标前进。还有,在讨论中明白呼吸和运动的关系,明白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体现学习的价值。]

6、总结延伸:(2分钟)

(1)通过今天学习,知道了什么?

(2)运动后呼吸会发生变化,心跳呢,下节课来研究。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梳理所学,建构比较完善的知识概念。]

七、板书设计:

人体的呼吸

呼吸器官 气体交换

第五篇:《人体的运动》教学设计

《人体的运动》教学设计

三阳学校 李晓红

教学目的:

1、知识性目标:概述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理解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

2、技能性目标:学会观察长骨的结构,认识骨膜、骨质和骨髓;

学会鉴定骨的成分,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性目标: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关注全民健身运动。

教学重点:

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骨的成分。

教学难点:

鉴定骨的成分,骨的成分与物理特性的关系。

教学方法:利用实物结合挂图,穿插实验,多媒体展示。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请同学作一个屈肘动作。

设问:这个动作由人体的哪些部分参与完成的? 答:(骨与肌肉参与完成)

讲述:我们在第一册第5章第三节里就学到了人体的八大系统,其中就有运动系统,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胳肌组成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有关这些方面的知识。

进行演示实验,(1)请一名同学拿起一根长骨,用刻刀的柄敲一敲,用手弯一弯。师问:感觉如何。

生答:敲不碎,很硬,有弹性。(2),请一名同学用用刻刀将骨表面的一层膜分离出来,并用镊子夹住这层膜,轻轻地拉一拉。

师问:感觉如何? 生答:(坚韧)

讲述:这层膜的坚韧的结缔组织膜叫骨膜。它覆盖在骨的表面,其中含有骨细胞,对骨的生长和再生有重要作用。骨膜里有血管和神经,对骨有营养作用。骨折时有疼痛感就与神经有关。

指导学生观看长骨的纵剖面:里面的结构各是什么?

讲述:骨质有两种:

1、骨密质:致密而坚硬,抗压力强。

2、骨端内疏松是骨松质:呈蜂窝状,可承受一定的压力。

骨髓:骨髓腔中的骨髓---红色:具有造血功能。黄色:失去造血的功能(7岁后)骨松质内的骨髓:始终保持红色。骨髓取出看到长骨里呈管状。

小结:利用多媒体打出骨的基本结构;骨由骨松和骨密致骨髓腔和骨髓构成。设问:长骨呈管状,与人体的运动有什么关系?

生答:坚而不重,硬而不脆,适于支撑和运动,联系生活:自行车的管状结构。过渡语:我们从小长大,不知摔过多少次跤,但是我们并没有经常发生骨折,而老人却最拍摔倒,为什么?

实验:进行骨的锻烧,将肋骨浸入试管里15%的盐酸中,观察其现象。教师演示:骨在锻烧时,其颜色的变化,轻轻敲打它,结果如何?

(指导学生操作,并督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使用酒精灯的事项)浸过后的肋骨变软了。

讲述:通过上述实验,知道了骨煅烧后的很脆,浸过的骨很柔韧。

提问:骨在煅烧时,烧掉了什么?剩下了什么?骨入在盐酸中,骨中的什么物质被溶解出来了?剩下的是什么?

生答:烧掉的是有机物,溶解的是无机物。小结:骨由硬脆的无机物和柔韧的有机物组成。

(利用多媒体打出有机物和无机物含量表,并讲述青少年时期应注意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以免脊柱变形。)

过渡语:了解了骨的结构和骨的成分之后,我们来了解一下自身骨的名称。利用多媒体打出骨胳的示意图。

我们进一步来了解一下骨胳与人类直立行走和适应的特点。(1)教师出示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自制图。

并讲述四个生理变曲形成的过程:新生儿的脊柱除了骶曲外几乎是直的,出生后三个月能抬头时,由于头部后肌肉的持续紧张,颈部的脊柱向前凸,出现颈曲,六个月会走时,由于胸部的脊柱向后凸,出现胸曲,一岁行走时,腰部的向前凸出现腰曲。

(四个生理弯曲,增加了脊柱本身的弹性,缓冲了剧烈运动时对胸的震荡,有利于维持身体的平衡)

(2)足弓:人体足部形成足弓,像三脚架一样,并且有弹性,增加了站立时的稳定性,减轻运动时对脑的震荡,保证足底部的血管和神经免受压迫。小结:多媒体课件打出人体骨胳适于直立行走和运动的特点。板书:

人体的运动

骨膜

一、骨的结构

 骨质 

骨密质 

 骨髓 

骨松质

 无机物

二、骨的成分 

 有机物

教学反思 :

本节课设计完整,思路清晰,环环相扣,注意学生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通过模拟教学让学生思考讨论,也有利于增强学生体验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1)计划没有变化快,计划再周祥,教案再完整,在课堂上,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我总是力求一节课都能按照自己的设想来完成,总想把学生思路固定在我的思路中,怕学生表达不明白,教师总是说的太多,以后,在课堂上,尽量做到让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2)由于我急于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整个过程显得有点紧。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的机会。我今后需要修正。

我努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合格的教师。

《人体的运动》教学设计

三阳学校 李晓红

人体着装教学设计(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