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乘法教学设计大全
编辑:天地有情 识别码:69-1061797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07-05 09:22:13 来源:网络

第一篇:乘法教学设计大全

小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

乘法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认识乘号,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2、通过多种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构建乘法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感受加法与乘法的密切联系,体会乘法的简捷性。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教学难点:经历构建乘法意义的过程,感受加法与乘法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魔术表演。瞧!(课件出示P5页的主题图)同学们,你看到了多少?

对你的同桌说一说。再请学生汇报(师板书)。

板书:5+5+5+5+5+5+5+5=40(8个5)

同学们观看这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引出多个加数都相同时,计算太麻烦了。

师:同学们!你们在写算式时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畅所欲言。(麻烦,容易出错)

像上面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一种更简便的方法,这种简便方法是什么呢?这正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新知探求 1.初识乘法

老师还是先给大家介绍一个新伙伴“乘号”,板书:“×”。

乘号,它像汉语拼音里边学过的什么?齐读“乘号”两遍。

怎样写乘法算式呢?我们只要去数一下是几个几就可以了。比如:(在老师的指引下数1个7,2个7,3个7,4个7)是4个7。所以写成乘法就是5+5+5+5+5+5+5+5=40(板书)8×5=40 读作:8乘5等于40。

或 5×8=40 读作:5乘8等于40。(学生齐读两遍)2.认识乘法各部份的名称

乘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一样,我们也跟它各部份取了一个名字。(老师同时板书)

板书:8 × 5 = 40 5 × 8 = 40 ↓ ↓ ↓ ↓ ↓

因数 乘号 因数 等号 积 3.教学例2 老师: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按老师的要求摆:每次摆4根,摆3次,然后再想一想“一共摆了多少根?怎样列算式?”学生一般都会列加法算式,老师应激励并用数“几个几”的方法,指引学生把它写成乘法算式。

老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乘法?用乘法有什么优点?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相同加数的加法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6页,自主练习第1题

学生用学具“小棒”先摆一摆,再填空。再次强调用数“几个几”的方法来填乘法算式。2.教材第6页,自主练习第2题

看图列式(强调:先用几个几的数,然后再列乘法算式。)3.教材第6页,自主练习第3题

(四)、课堂活动

1.同桌一起试一试,一个同学写出加法算式,另一个同学写出对应的乘法算式。2.找朋友.把意思相同的题用线连起来。(课件展示)9+9+9 3×4 3+3+3+3 1×4 1+1+1+1 7×5 7+7+7+7+7 3×9

(五)、应用拓展

现在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跟着跟着老师去看表演。(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的情境图)让学生细心观看情境图,并让学生说说画上的内容,老师要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情境图中,魔术师所用的道具上。你能提出和今天这节课有关的数学问题吗?怎么列乘法算式?(强调用“几个几”的方法去数,然后再列乘法算式)

(六)、指引总结

1.这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要明白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加数,在这两个数中间写上乘号。读乘法算式时,按从左到右的次序读。这节课,每个小朋友都学习了不少新知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知识。

(七).课后练习

第二篇:《小数乘法》教学设计

《小数乘法》教学设计

大学路第二小学 胡瑞君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第一课时 小数乘整数(1)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2_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

主题:小数乘法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学习目标的设置】:

(一)确定学习目标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陈述

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

2.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而小数的书写方式、进位规则均与整数相同。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十分注意加强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整数乘法的经验迁移到小数乘法中,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重点说明将元转化为角的方法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四年级下册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小数,会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运算,并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三位数计算的方法,具备了学习本单元新知识的基础,而且教材十分重视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利用常见的十进制计量单位元、角、分和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让学生了解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的联系,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将整数乘法的法则经验迁移到小数乘法中,为下面学生学习小数乘法和小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让学生学会探求模式、发现规律,掌握算理,学会知识内容。

(二)学习目标:

1、创设购物情景,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小数乘整数的问题,初步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

2、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评价方案

1、从学生购物情境中的回答和交流,以及做题的正确情况,判断是否达成目标1.2、通过做题的正确情况,判断是否达成目标2.活动预案

一、复习铺垫:

填空:

2.5元=()角 3.75元=()元()角()分

0.72元=()元()角 355角=()元

103角=()元

二、学习新知:

1、谈话引入:节假日时,有不少的小朋友们结伴到珍珠湾去放风筝,……

2、出示主题图:

(1)从图中你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回答。

你能帮这个小女孩解答这个问题吗?如果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

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集体交流:

方法一:3.5+3.5+3.5=10.5元

方法二:3.5×2=7元 7+3.5=10.5元

方法三:3.5元=35角 35×3=105角=10.5元……

说得不错,能把竖式列出吗?(重点说明将元转化为角的方法。)

(2)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提出问题并独立解答。

引导学生提出买风筝计算钱数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再请几位同学说一说。

买9个鱼形风筝要多少钱?

学生讨论完成。学会使用将元转化为角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乘整数,可以转化为以角或分为单位的整数乘法进行计算。

四、作业设计:

1.基本知识:

填一填:

1.2.8+2.8+2.8+2.8+2.8=()×()

2.2.19扩大()倍是219.305缩小()倍是3.05.2.综合知识:

(1)课本第2页“做一做”.3.拓展训练:

练习一第13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

3.5 转 35角

× 3 × 3

10.5 化 105角

教学反思:

小数乘小数,主要是先把小数扩大后当成整数来进行乘法计算,得到积后又缩小回去,这里要注意的是,小数乘法要末位对齐,而小数加减法是小数点对齐(有部分学生出现在乘法中把小数点对齐的错误)。

第三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运城市垣曲县皋落岭回小学)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皋落中心校——张巧霞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本第56-57页。

教学设想:

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课中让学生自己去经历观察、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的过程,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为:温故互查、欲求新知— 自主合作、探究新知—巩固新知、尝试运用—内化新知、拓展提升—总结评价。新知探究分为三大块:

(一)生活问题,形成表象。

1、课件出示情境图,让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形成表象。

2、学生根据表象,寻找等式,使感性认识得到进一步的积累。

(二)模写等式。通过模写等式为归纳规律提供依据。

(三)探索规律。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规律。经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用语言和字母表达乘法分配律就水到渠成。教学目标:

1、发现、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2、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的分配律,并能初步运用。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究、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让学生参与推导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关 键:指导观察分析算式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欲求新知

1、回忆我们学过的运算定律并用字母表示:

2、口算:

34×100=

25×4=

125×3×8=

(10+4)× 25=

34×72+34×28=

最后两题能不能很快算出结果?老师一眼就能看出,你们知道这里藏着什么秘密吗?有兴趣探讨吗?

(设计意图:复习学过的运算定律并用字母表示,进行口算训练,为学习新课埋下伏笔。在口算训练的同时问最后两题藏着什么秘密,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生活问题,形成表象(1)、出示情境图(课件)

问: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3)、反馈交流情况。

由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结果(有选择地板书)。

学生A:3×10+5×10 学生B:(3+5)×10 =30+50 =8×10 =80(块)=80(块)

(结合插图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师:这两个算式有着怎样的关系?(相等)可以用那个符号连起来?(等号)请大家读一读这个等式:(3+5)×10=3×10+5×10 我们再来看,(出示课件)还有别的方法吗?(4+6)×8或4×8+6×8 你能看得懂这两种是怎么想的吗?这两个式子有怎样的关系?(4+6)×8=4×8+6×8

师:这两组等式真有趣,明明是不同的算式,却能得到相等的结果。他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观察(配合手势)!你发现等号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同桌之间说一说。

(结果相同,都用了乘法和加法,参与运算的数是相同的。不同的地方是运算顺序不同。)

师:那等号左右两边的式子分别是怎样计算的?具有这种特征的两道式子是否都相等呢?

2、照样子写式子(教师巡视)。

3、探究、验证。

(1)、小组讨论:(出示学生写出的等式)

观察这几道等式,你有什么发现?(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指名汇报)。

(2)、合作探究

是不是任何三个数组成这样的算式都具有这样的规律呢? 请同桌

合作来试一试:

左边的同学任意找出三个数写出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右边的同学写出对应的算式,再分别算出结果,看是不是相等。

(3)、如果不计算,你能想办法说明(4+6)×9 和4×9+6×9也是相等的?

(左边10个9,右边4个9加6个9也是10个9)

对。除了从结果上看,我们还可以从乘法的意义去理解它们是相等的。

这样的算式写得完吗?能不能想办法表示所有的情况?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a+b)×c= a×c+ b×c

(对于学生的表现教师给予肯定,并加以表扬、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

(4)、归纳小结:

这就是我们的数学前辈们早已研究得出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也就是(课件出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三、巩固新知,尝试运用

1、填一填

(12+200)×3=□×3+□×3 15×(40+2)=□×40+□×2

2、数学游戏:找朋友

(1)找出得数相等的两个算式,(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一共出示了四组算式,让学生在辨别正误的同时,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提问: 22×7+18 和(22+18)×7 是朋友吗?如果要让它们成为朋友,该怎么改?

(2)整理卡片,分组计算比赛

甲组 乙组

① 100×31+2×31

①(100+2)×31 ② 9×(37+63)

② 9×37+9×63 ③(22+18)×7

③ 22×7+18×7

女生计算甲组的三道题,男生计算乙组的三道题.看谁算的快。

(设计意图:制造冲突,引出认知矛盾)

师:男同学这组为什么算的慢?你们认为这样比赛公平吗?你们有没有办法很快算出得数?(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简便计算的方法:把乙组题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另一种形式,使计算简便。)

(3)、小结:能口算,并且能凑整

十、整百数,算起来比较简便。利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这一环节进行充分运用,渗透简便运算的意识)

四、内化新知、拓展提升

1、回应课首: 指名口算最后两题,并说说怎样想。(10+4)×25=

34×72+34×28=

(设计意图:前后呼应,既显示了内容的完整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2、试一试85×101 怎样计算简便

五、总结与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意识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3+5)×10 = 3×10+5×10

(4+6)×8 = 4×8+6×8

(a+b)×c = a×c+ b×c

教学反思:

通过以上的课堂教学尝试,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迁移,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际问题引入,学生较易接受与理解。

2、能够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作用,使他们能在教师的提示、指导下,渐渐发现了几组算式之间存在着的联系,找到规律,再通过举例,验证自己所找到的规律,并且再启发他们说出了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的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既让学生有独立观察、思考、练习的机会,又安排了小组讨论,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使全体学生的学习愿望都能得到满足。因此,这堂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从学生的练习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对这个内容掌握得也较好。由于学生差异大,所以我在面向全体方面做的还不够,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并改进的地方。

第四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师: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加法运算律中的加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以及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并能应用这些规律解决问题,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探究乘法运算律中的乘法分配律。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会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师: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芍药每行12棵,牡丹每行8棵,芍药与牡丹各种了9行。芍药地长15米,牡丹地长10米,它们的宽都是8米。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芍药和牡丹一共多少棵?芍药和牡丹的种植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米?

师:请大家拿出导学案,我们先来解决自学指导一:芍药每行12棵,牡丹每行8棵,芍药与牡丹各种了9行。芍药和牡丹一共多少棵?先想想思路,再列综合算式解答。写完的同学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的做法。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生1:我先求芍药和牡丹各有多少棵,再求一共有多少棵。12×9+8×9=108+72=180(棵)答:芍药和牡丹一共180棵。

师:这位同学是用12×9+8×9求的。(板书)还有不同的做法吗?

生2:我先求每行有多少棵花,再求9行有多少棵花。(12+8)×9=20×9=180(棵)答:芍药和牡丹一共180棵。

师:这位同学是用(12+8)×9来求的。(板书)这两个算式的结果都是180,所以我们就可以用等号连起来。

师:接下来大家再做导学案的自学指导二:芍药地长15米,牡丹地长10米,它们的宽都是8米。芍药和牡丹的种植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米?先想想思路,再列综合算式解答。写完的同学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的做法。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生1:我先求芍药和牡丹各种了多少平方米,再求一共是多少平方米。15×8+10×8=120+80=200(平方米)答:芍药和牡丹的种植面积一共是200平方米。

师:这位同学是用15×8+10×8求的。(板书)还有不同的做法吗?

生2:我先求两种花一共的长是多少米,再求两种花的种植面积是多少平方米。(15+10)×8=25×8=200(平方米)答:芍药和牡丹的种植面积一共是200平方米。

师:这位同学是用(12+8)×9来求的。(板书)这两个算式的结果都是180,所以我们就可以用等号连起来。

师:现在我们来看这两组等式,(12+8)×9=12×9+8×9,(15+10)×8=15×8+10×8,有什么共同点?

生1:等号的左边有括号,右边没有括号。生2:等号的左边有1个9,右边有2个9.生3:等号的左边是12+8的和乘9,等号的右边是12×9加8×9的和。生4:都有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

师:说得真好,之前我们学习的运算律里只有一种运算。而这里有两种运算。师:如果不看应用题,只看算式,你知道(12+8)×9和12×9+8×9为什么相等吗? 生1:12个9加8个9就是20个9。师:如果从左向右看呢? 生2:20个9拆开就是12个9加8个9。

师:道理其实就是这样的。把刚才大家说的概括起来就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两个数分别乘这个数,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指算式写)

师:那么这是不是又是一个规律呢?我们来举例验证一下吧。请大家拿出导学案,按照上面算式的特点,在验证卡的横线上写出两个算式。写完后小组成员交换,相互验证。师:叫两个同学来说一说你写的算式。火眼金睛。符合吗?为什么?

师:经过我们的验证,发现这还真是一个规律,叫“乘法分配律”,(板书)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知道为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吗?(把一个数分开,分配到两个算式里)刚才如果我们一直举下去,能举多少个例子?(无数个)这时我们就可以用字母来表示数了。你知道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a+b).c=a.c+b.c,那么a.c+b.c=(a+b).c吗?

师:我们知道运算律能使计算简便,那乘法分配律能使计算简便吗?试一试。拿出导学案,做一下自学指导三: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135×6+65×6 135个6加65个6,就是200个6。=(135+65)×6 =200×6 =1200 12×105 这是两个数相乘,我们要把其中一个数进行拆分,变成3个数。105 =12×(100+5)个12,拆成100个12加5个12。=12×100+12×5 =1200+60 =1260 师:乘法分配律还真能使计算简便,其实早在二、三年级时我们就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我们以三年级为例,在三年级上册学习长方形的周长时,我们就是用这样的两种方法进行计算的,而在三年级下册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竖式时,我们也是把12拆分成2和10,然后再分别和23相乘,最后把两个积加起来得到的。看来,乘法分配律在我们数学上应用的还真是非常广泛。大家是不是对乘法分配律理解得更透彻了?接下来,我们就做几个题练一练。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四、课堂小结,单元回归。

五、达标检测,当堂反馈。

第五篇:认识乘法 教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

(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乘法是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的简便形式的创造过程,从中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

能力目标:让学生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在根据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的活动中,培养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教学中,继续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教学重点: 建立乘法的概念,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1、师生谈话,通过“玩”的谈话引出游乐场,并出示情景图。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先谈谈玩的事情,有兴趣吗?谁给大家说说,你去那些地方玩过?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游乐场的图片。(出示图片)

2、学生观察情景图,鼓励学生说一说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给学生充分表达想法的机会。

3、师生共同提问题并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有意识的把相同加数得算式写在一起

【设计意图】 在“玩”的谈话中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学生观察情景图,交流发现的信息,根据了解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事物,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有利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二、自主探究,认识乘法

1、观察写出的所有算式,启发学生发现相同加数算式的特点。给学生充分观察交流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初步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定义。

师:根据大家提的问题,我们写出了这么多算式。现在我们一起观察一下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会说出不同的意见,如果学生发现不了特点,教师可引导,这边几道算式的加数有什么特点?学生可能一个一个算式的说如:3+3=6种加数都是3„„教师概括:每个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设计意图】

在观察、讨论的过程中了解算式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的习惯和简单归纳的能力。也是认识乘法的必要过程。

2、教师说加法算式,学生写,有意识地说一个长一点的加法算式,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引出学习乘法的需要。如:100个3相加,归纳求几个几相加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用乘法计算。

3、学生自己写算式,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法,并介绍乘法的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

学生自己写算式,一方面了解学生对相同加数的理解水平;另一方面,为后面改写算式创造素材,重要的是引出学习乘法的意义。激发学习乘法的兴趣。

4、鼓励学生把其他几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空间,巩固所学知识。

5、通过交流学生学习的成果,使学生初步体验用乘法计算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比较简便。

三、揭示课题,体验生活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乘法,(板书课题:认识乘法)其实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我们的周围就有很多可以用乘法来解决的问题,如我们每只手上有5个手指头,我们的双手就有2个5可以有2×5=10或5×2=10来计算。

师:在生活中你还能举那些这样的例子吗? 生交流

四、简单应用,形成能力

1、教师提出摆花片的要求,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独立操作,然后交流摆的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注意了解学生写算式的情况,使下面的交流活动做到心中有数。

3、交流计算方法。对直接写出来乘法算式的同学给予激励性、导向性评价,并让学生读一读写出的乘法算式。

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很好,老师想奖励同学们一些苹果,同学们看大屏幕,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4、乘法的简单应用,考查学生能否会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出示:同学们看小花猫也来为我们喝彩,谁会算一算来了多少只小花猫。

5、拓展练习,呈现算式并讨论。

师:3+3+3+3+2能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为什么?

五、反思回顾,总结收获

同学们,这一堂课上的快乐吗?快乐重要,但学习知识更重要。想一想这节课你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今天我们只是初步认识了乘法,今后还有很多内容等待我们去学习呢。学会了知识,在今后的实际生活中就能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乘法教学设计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