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编辑:梦醉花间 识别码:69-1058830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07-02 22:04:59 来源:网络

第一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

秋思

一、导入:

秋天是一个容易让文人墨客伤感的季节,远离故乡的游子最容易在这个季节里感时伤世、慷慨悲歌,在古诗词中有很多的体现, 也有不少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杰作。同学们知道吗?在元代,有一位叫马致远的著名曲作家写了一首经典之作《天净沙·秋思》,就是其中最为著名作品之一,写的就是漂泊羁旅的游子之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习,共同感受一下在那遥远的年代, 一位离乡游子秋日的情怀。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66页,自由朗读。

二、背景知识简介

1、课题由两部分组成, 与词相似,“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

2、关于曲。元曲与唐诗、宋词是文学史上的三座艺术高峰。曲在元代兴起, 它开拓了一条大众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学途径, 在格律、字句和情调上有较大自由。元曲包括两种文体: 一种是剧曲, 又叫杂剧, 属于戏剧一类;一种是“ 散曲”, 属于诗歌一类。散曲从结构上又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小令通常是独立的单只曲牌, 按曲调创作, 每一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 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 常用于写景、抒情。《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3、关于作者。作者马致远, 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同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任工部主事。他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 在诗人精心选择和渲染的画面中, 渗透着浪迹天涯的旅人在秋天夕阳下的孤独与愁苦。这首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被誉为“秋思之祖”。

三、文章分析

1、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 人们常说,“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这首元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呢?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请大家齐读这首小令。

这首小令一共五句,共28个字,在这短短的28个字中,一共提到了哪些事物、景物?——藤、树、鸦、小桥、流水、人家、道、风、马、夕阳。

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藤是什么样的藤?枯藤,树是老树,鸦是昏鸦,桥是小桥,水是流水,家是人家,道是古道,风是西风寒风,马不是肥膘的马,是瘦马,太阳是即将落山的夕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九种景物是在夕阳西下这样一个大的色彩环境下的,夕阳西下,时间愈来愈晚, 光色惨淡、昏黄, 更使以上景物倍添迟暮苍凉的情调氛围。这些景物烘托出了断肠人的那种心境。

这些景物都是我们在秋天里常见的景物,可是它们在“断肠人”的眼中,却有这样不同。你能否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绘一下小令中的这幅画? 【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孤独的瘦马。夕阳已经朝西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天涯。

作者在这首小令中,用极其简约的文字,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这些景物构成的这幅图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悲凉、凄凉、萧索,哪句话是画龙点睛之笔,最直接的道出了作者此时的悲伤心情?——断肠人在天涯

什么是“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结尾句呢?——低沉、凝重、滞缓 齐读这句,注意感情和节奏的控制。

通过这样的朗读,我们可以感知作者内心悲痛欲绝的情感。

请同学们再读全曲,思考:是否曲中每句都是悲伤的基调?都要读得如此低沉凝重呢? 生:不是,“小河流水人家”,色彩较为清丽明净。师:“小河流水人家”,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师:思考,这句的基调是否与全曲的悲愁基调不和谐呢?这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师:衬托(反衬)。通过“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气盎然而又恬美、安适的景象,衬托出游子还在“古道西风“中骑着瘦马飘零无归的悲凉。人贵直,文贵曲。乐景写愁使愁更愁,使情更伤!请同学们在理解这首元曲基调的基础上,再次饱含感情地朗读一遍。

我们说这首小令的画龙点睛之笔是最后的“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散曲的题目叫“秋思”,可全篇28字中,并无一词提及到“思”,到底“断肠人”在“思索”什么,思念什么,让他这样情伤呢? 生:游子思归。

师:处在上述环境中的人是“ 天涯游子”, 他因思乡愁而“断肠”, 作者把游子思归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自然景物中表达出来,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我们常说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师:《天净沙·秋思》则妙在情景交融,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九种事物,用白描的手法,渲染了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每一个词都深刻而准确地体现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断肠人的独特感受,烘托出天涯游子愁肠寸断的情愫。王国维说它“纯是天籁,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可见其艺术性价值之高,真不愧为“秋思之祖”。

再次朗读,体会情感

收集有关秋思的诗词

第二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次北固山下》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文学常识,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

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四课(板书)

二、作者简介和题解。(预习检测)

1、作者、背景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思:思绪)。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明义。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范读。

3.作划分节奏的指导并齐读。

(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的《思乡曲》)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教师小结,指导朗读要求:①节奏停顿②轻重缓急③抑扬顿挫④感情充沛。

四、解释下列词语(小组讨论1分钟+展示)

(1)枯藤:干枯的枝蔓

昏鸦: 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2)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3)断肠: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4)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五、检查翻译

展示完,小组起立同桌之间复述句子意思(2分钟),抽学生(小飞侠)复述诗句意思)

过渡:看来同学们掌握得还不错,理解了诗意,这首诗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呢? 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探究案

六、品析诗句 感悟诗情

1.此曲表达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具体通过哪些景物表现出来的?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独立思考2分钟、小组讨论2分钟。小组展示)

师做引导,三张图片()

七、写作手法

清代学者: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首小令通过描写这么多的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呢? 寄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八、小结

当堂检测:

第三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青分楚豫(教学设想:《天净沙·秋思》反映的是游子思乡之情,而《君子于役》则反映的是妻子思夫之情。这两篇文章能不能结合起来学呢?)

师:同学们学过历史,知道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吗?(《诗经》)师:《诗经》305篇,其中有一篇名叫《君子于役》,我们今天先来欣赏一下该诗的第一节。(投影,包括诗的第一节以及主要词语的解释。)师:请参照注释大致了解诗歌的内容。(正音,释义:君子:曷:栖:埘:)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师: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农村晚景图,画中充满恬静的气氛)师: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妻子对丈夫的无限思念之情)师:此诗写法上的一个特点是什么?(情景交融)

师:如果我们把在家苦苦等候的妻子理解为所有盼望在外亲人归来的家人,如果我们把在外服役的丈夫理解为所有在外流浪的游子,我们没想到啊,家人的这一望就是一千多年!一千多年过去了,那个游子啊,他还在外面流浪。不信,请看这首曲——《天净沙·秋思》。(投影《天净沙·秋思》)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注意节奏、重音、情感。)

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听老师轻声读,将曲中描绘的所有的景象组成一幅画。师:听完老师的朗读,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师:你认为画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羁旅之情或思乡之情)师: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学生研读赏析。)

师:我们现在读到这首曲仍能被曲中所表达的感情所深深感染。你有过“断肠人”的经历或者你看过、听过其他“断肠人”的故事吗?(用自己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强化这种感情。)师:一切景语皆情语。《君子于役》与《天净沙·秋思》为了表达“思”之情,各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景”。你如果要表现某种“情”,你将选择哪些“景”呢?(生自由答)师:今天,我们学了两首诗(曲),一个望归,一个思回。让我们在音乐的伴随下再来深情地再现离我们遥远而又很近的感情吧。

第四篇:《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昆明市第十四中学 谭富荣

一、教学目标

1、诵读整首小令,体味词的韵律美。

2、品味这首小令,体会其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背诵整首小令。

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游子的凄苦心境。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语(2分钟)

秋天是一个适合抒情的季节,许多诗人、词人都在这个季节里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句子。例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范仲淹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等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别致的描写秋景、抒发秋情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板书)。

2、朗读而成诵(15分钟)

①师配乐范读

②学生齐读

③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④老师指名读

⑤学生自由读

⑥学生分组读

⑦学生配乐诵读:先个人读、再齐读。

3、分组看“景”、察“情”、问“法”(20分钟)

①五人为一组,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这首小令写了哪些景物?

第二、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第三、这首小令使用了什么手法?

②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第一、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阳十种景物。十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增添景物的个性,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

第二、这首小令在最后一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从第一点中“十景”的某些修饰语和“断肠人”这个角色名称可以挖掘出这首小令的情感。

第三、这首小令主要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十种景物并置,一词一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景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思乡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所以,这十景也有“触景生情”之妙,看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而生的凄凉之情,看小桥、流水人家引发的游子思乡之情,两者的作用之下,更能凸显“断肠人”三字。另外,这十种景物还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

4、总结(3分钟)

①师小结: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传神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凄苦之情,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是写秋景、抒秋情,情景结合的佳作。

②师生配乐朗诵《天净沙·秋思》

六、作业安排

将小令《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散文,要求有景有情。

七、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读:韵律美

品:景——十种景物、秋郊夕照图

情——游子的凄苦、思乡之情

法——借景抒情、一词一景,动静结合

第五篇:《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

一、导语设计

七百多年来,当人们提起“乡愁”这个词语,就自然会联想到这篇作品。它巧妙地运用了名词的串联,运用景物烘托的手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一个特定的氛围中,使作者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的环境有机地统一在了一起,生动地表达了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深沉的悲哀。

二、作家作品简介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等15种。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

秋思》最为著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天净沙

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天净沙”是曲牌名。

三、合作探究,感知理解

1、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朗读: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齐读„„

3、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这首小令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按文章的层次作简要的分析。

讨论明确:

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

四、品读赏析

全班再次有感情朗读。

品味语言,体会独特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作者写景,既不夸张,也不用典,纯勇白描勾勒,语言凝练,言简意丰,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五、学生大声诵读,当堂背诵,教师抽查。

六、小结 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确,我们通过朗读,将文字转化为画面,体会其中的意象,从总体上感受了诗歌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他的艺术境界,我们的文学素养有了一定的提升。

教学反思

本篇的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

1、将学生的诵读和想象的训练作为诗歌教学的重点:通过诵读,给学生创造语感,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及诵记能力;通过想象,给学生创造画面感,训练思维感悟能力。

2、在诗歌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整体感悟和局部赏析,注重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注重激发学生个体的情感和审美体验。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