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溶液的组成教学设计(通用)
溶液的组成教学设计(通用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溶液的组成教学设计(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溶液的组成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
1、知道溶液是由溶质、溶剂两部分组成2、知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3、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定义
4、初步学会有关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简单计算
5、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实验等能力。
二、重点、难点:
1、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定义
2、初步学会有关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简单计算
三、课前准备:
1、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简析:
先结合媒体展示,讲解引入本节主要内容的教与学。本节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溶液组成的成分,我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并完成书本P158“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其中我给“活动与探究”的设计要求为:二人一组,每组只做一个实验,再组与组讨论交流,自然地引出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和计算式。接着采用学生阅读和老师归纳强调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初步学会有关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简单计算,最后联系实际,设计一道与无土栽培知识相关的题培养学生实际应运能力。有关溶液稀释问题的简单计算和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方法等安排在下堂课继续探讨学习。
2、多媒体课件
3、仪器:烧杯、玻璃棒、药匙、天平、量筒。药品:蔗糖
四、教学过程
学习课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想
引入课题
【导入】通过上一节内容的学习,相信大家对溶液的认识还是记忆犹新的。
【媒体展示】复习:溶液是一种、的物。
【导入】溶液在人类生活、生产中都有很大的用途
集体口答
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常识性介绍工农业生产和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溶液
【媒体展示】动画: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与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生成蓝色沉淀
【讲解】实验室和工业生产中的许多化学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媒体展示】图片:喷洒农药
【讲解】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等的使用也离不开溶液
【媒体展示】图片:病人输液
【讲解】水溶液更与空气一样,对于生命活动是必不可少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都是通过溶液输送到肌体的各个部位的。
【引入】既然溶液如此重要,我们就有必要去了解更多有关溶液的知识
观察思考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溶液的组成的认识
【板书】§6-2溶液组成的表示
【提问】溶液有哪两部分组成?
【媒体展示】动画:品红溶液的形成结合媒体展示对溶质和溶剂的概念进行阐明
【讲解】先结合书本“高锰酸钾溶液的形成”加深对溶质和溶剂概念的认识。
【板书】结论:m(溶液)=m(溶质)+m(溶剂)
【提问】书本P158“交流与讨论”说出你知道的日常生活中溶液的组成的例子
【媒体展示】溶液组成的典型举例
溶液溶质溶剂酒精溶液酒精(液)水糖水蔗糖(固)水盐酸氯化氢(气)水植物油的汽油溶液植物油(液)汽油X的Y溶液XY
【提问】由此看来:1、溶质原来的状态是什么?
【小结】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
【提问】2、什么是最常用的溶剂?
【小结】水是最常用的,酒精、汽油也是常见的溶剂
【引入】在实际的应用中,光知道溶液由哪两部分组成是不够的,很多时候还需要知道溶液中各成分间的质量关系
课前预习、讨论
集体回答
小组代表将预习交流结果举手发言
观察分析,思考后回答
观察分析,思考后回答
培养自学能力
检验学生主动学习的效的`果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同浓度蔗糖溶液的实验配制
不同浓度蔗糖溶液的实验配制
【板书】二、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媒体展示】
M(溶质)/gm(溶剂)/ml实验1320实验2550
【讲解】结合媒体展示明确活动要求:
1、实验要求:二人一组,每组只做一个实验(教师结合以上媒体展示进行分组)
2、探究要求:组与组之间交流、讨论:
①哪组配的溶液更甜?
②你能通过有关数据的比值来说明吗?(提示:水的密度一般用1g/ml计算)
教师巡视、纠错。(内容包括:天平调零、要放相同质量的纸、药品要放左盘、轻拍手腕、量筒要放平、要用滴管、读数的方法)
【提问】①指定小组回答:哪组配溶液更甜?
②能通过有关数据的比值来说明吗?可以的,请举手发言(可以是溶质与溶剂的比,也可以是溶质与溶液的比)
③实验计算的结果。边提问边完成媒体展示
【媒体展示】数字按横行逐一展示
m(溶质)/gm(溶剂)/gm(溶液)/g实验132023≈13%实验255055≈9.1%
【引入】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用多种方法(譬如前面书上出现过的体积分数等)来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象以上探究活动中m(溶质)与m(溶液)之比,是我们在化学上最常用的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之一,叫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生分组实验、讨论、交流
小组代表回答
小组代表举手发言
集体口答
练习增强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活跃课堂气氛
为学习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作预备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和计算式
【板书】㈠溶质的质量分数
【媒体展示】
概念: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
【板书】计算式:
【讲解】溶质质量分数越大,说明溶液中溶质的相对含量越大。俗称浓度越大。接下来我们一起通过例题来掌握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和解题格式。
思考、理解、记录
为学习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作预备
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的计算
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的计算
指导学生阅读P160例题后板书强调格式
【板书】
1、有关概念的计算
例1书本P160例题
解:ω(溶质)=400g/(400g+100g)×100%=80%
答: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80%。
【媒体展示】图片:作物的无土栽培图示、花卉的无土栽培图示
【讲解】无土栽培突破了土壤、气候条件的限制,利用营养液栽培作物。无土栽培营养液是多种化合物的水溶液。例如:
【媒体展示】
几种作物无土栽培营养液中各溶质的质量分数表
种类肥料番茄/%茄子/%硝酸钙晶体Ca(NO3)?4H2O3.543.54硝酸钾晶体KNO34.047.08磷酸二氢铵晶体NH4H2PO40.771.15硫酸镁晶体MgSO4?4H2O2.462.46
【媒体展示】
根据上表计算:为配制适用于番茄生长的100g无土栽培营养液,需硝酸钾晶体的质量为多少?
(8.08g)
学生阅读理解
记录、熟悉解题格式
观察、思考、分析
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在本上练习
培养学生自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激发学习兴趣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准确记住公式
巩固此类型题的解题方法
本节小结
【讲解】结合板书强调本节重点:本堂课的重点是知道溶液是由溶质、溶剂两部分组成,学会简单的举例和判断,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定义和初步学会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有关溶液稀释问题的简单计算和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方法等我们将在下堂课继续探讨学习。
回顾、记忆
加深对本节重点内容的印象
布置作业
【媒体展示】
1、复习巩固
2、预习书本余下内容
积极思考,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
§6-2溶液组成的表示
m(溶液)=m(溶质)+m(溶剂)
㈠溶质的质量分数
1、有关概念的计算
例1书本P160例题
解:ω(溶质)=400g/(400g+100g)×100%
=80%
答: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80%。
溶液的组成教学设计2重点难点
溶质的质量分数有关计算;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
教学方法
讨论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
仪器:烧杯、玻璃棒、药匙、天平、量筒。
药品:
硝酸钾、水蔗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在相同质量的水中加入一匙糖或两匙糖所形成的糖水的甜度不同,糖加的越多越甜,那么,从溶液的有关知识分析糖、水及糖水各是什么量?
[演示实验]用A、B两个烧杯各取50克水,烧杯A中加入5克蔗糖,烧杯B中加入10克蔗糖,并用玻璃棒搅拌至蔗糖全部溶解。
[讨论]1、在上述两种溶液中,溶质、溶剂各是什么?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各为多少克?
2、两种溶液哪一种浓一些?哪一种稀一些?为什么
[引入]浓溶液与稀溶液只是说一定是的溶剂中溶质含量的多少,它不能准确的表明一定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多少,怎么才能确切的表明溶液的组成呢?
这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
[板书]溶液组成有几种表示方法,初中先学习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的组成。
[板书]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定义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
[讨论]这两种食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板书]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
[投影]例题1、见课本
[讨论]例题1中的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各为多少克?
[板书]
解:溶质的质量分数=
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讨论]1、在14%中的100与溶解度概念中的100克的含义是否相同?
2、在14%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各占多少?
[引入]溶质的质量分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而在实际生产中又往往需要把现有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或减小。
[讨论]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如何使原有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或减小?
[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做实验,实验内容如下,用A、B两个烧杯各取90克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再向A烧杯中加入10克硝酸钾,向B烧杯中加入10克水,并用玻璃搅拌至全部溶解。
[讨论]
1、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多少克?
2、在原溶液中的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各是多少克?
3、向原溶液中增加10克硝酸钾(全部溶解)或增加10克水后,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各是多少克?
4、上述形成的两种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小结]在原溶液中,如增加溶质质量则溶质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升高;如增加溶剂质量,则溶剂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降低。
[本课知识小结]
1、掌握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2、理解向溶液中增加溶质或溶剂的质量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变化规律。
第二课时
重点难点 根据溶解度求溶液中溶制裁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相互换算的计算。
教学方法 启发式。
教学用品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提问]
1、什么叫溶解度?溶解度强调哪些方面?
2、20 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其中溶质、溶剂、饱和溶液各多少克?
3、什么叫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
[设问]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引导学生要件、找出区别和联系?
[投影]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
溶解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
条件
一定温度
不定温
状态
饱和
可饱和可不饱和
计算式
单位
克
无
[引入并板书]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S为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
[投影]例题2(见课本)
[板书]解例题2
[投影]例题3
指导学生分析、讨论质量分数计算公式的变形,如何计算溶质、溶液的质量。
[板书]解例题3
[提问]如果我们要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需要哪些仪器和操作呢?
[板书]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玻璃棒。
步骤:1、计算
2、称量、量取
3、溶解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对溶质质量分数及溶解度的概念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对它们之间的换算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对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有了初步的了解。
溶液的组成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溶解现象,从微观的角度了解溶液形成的两种变化过程和吸热、放热现象。
⑵、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关系,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溶剂。
⑶、了解乳浊液的形成,知道几种常见的乳化现象,并能简单地区分“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实验介绍和思考,学会对实验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⑵、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认识到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关系。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溶解现象及其和“乳化”的区别。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思路:
【教师叙述】同学们喝过糖水吗?尝过盐水吗?他们有什么味道?为什么他们和清水的味道不一样呢?因为糖水和盐水中溶解了糖和盐。今天我们来学习“溶液的形成”。
1、溶液的形成活动一:认识生活中糖水的形成【回忆思考】生活中大家都喝过糖水,糖水是怎么形成的?你能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这个过程吗?
【总结交流】师生共同总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教材中的实验,教师可以简单的介绍这些实验。)
活动二: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讨论交流】生活、生产中你见过哪些有关溶液的用途?(化学实验中在溶液中反应可以加快反应;植物的无土栽培技术;医疗过程中的注射现象;鱼池中的鱼较多时用喷泉的形式增加含氧量等。)
2、乳浊液的形成活动三:认识生活中乳化现象
【讨论交流】结合教材中的实验,回忆生活中使用洗涤剂的过程,讨论乳浊液的形成和乳化现象。
【总结交流】共同总结乳浊液的概念,了解生活中的乳化现象。(用洗涤剂清洗油污)
活动四:区分“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现象
【讨论交流】根据教材的介绍和自己的理解,讨论“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有什么区别?
【师生总结】“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扩散到另一种物质的分子当中所形成的混合物,而“乳浊液”则是一种液体被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并不聚成较大的油珠而存在于水中所形成的一种混合物。“溶解”与“乳化”是一种过程,具体区别如上。
3、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
活动五:探究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实验设计】学生根据教材第30页“活动与探究”内容,设计实验。
【阅读教材】学生阅读教材中第31页的内容,了解溶解过程中的“扩散”和“水合”过程。
【思考练习】完成教材第33页中的“习题”内容:第1、2、3、5题。
【总结反思】学完本节课,我们知识了哪些内容?
【拓展资料】教材第31页的“资料”内容。
1、教材第33页“习题”第4题。
2、教材第32页的“家庭小实验”。
溶液的组成教学设计4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2)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3)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溶液形成的现象及其组成的分析,初步形成有表及里,由浅入深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
2)通过一些实验探究,进一步学习对比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初步形成从多角度、多侧面来认识同一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产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1、溶液的概念,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2、溶液的特征与组成;
三、教学难点
1、从微观上理解溶解现象;
2、溶液与溶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教学方式
课件、板书等手段;实验探究、课堂讨论、启发引导、合作与交流等方法;
五、教学过程
板书 溶液
特征:均一、稳定
溶液的形成组成:溶剂、溶质
溶液的命名
溶液的组成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
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
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
[教学过程]
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
(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1.溶质+溶剂 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 溶质(溶解前的状态)溶剂(状态)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固体)水
碘酒 碘(固体)酒精
稀硫酸 硫 酸(液体)水
稀盐酸 氯化氢(气体)水
5.师生活动4:
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
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1.学生实验:在1、2、3号试管中做三个小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水中。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对比自己所做的三个实验,总结得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4.教师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汽油中。
5.师生活动2:对比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媒体)。
溶质 溶剂 溶解情况
碘 水 碘难溶于水
碘 汽油 碘溶于汽油
高锰酸钾 水 高锰酸钾溶于水
高锰酸钾 汽油 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
植物油 水 植物油难溶于水
植物油 汽油 植物油能溶于汽油
总结得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板书: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质、溶剂等]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2.要求学生在所做过的三个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验证。
3.学生交流设计方案。
4.学生实验(在实验前提醒学生:滴加酒精的过程中不要振荡,滴加结束后振荡;要留心观察振荡前后的现象)。
5.教师总结:如果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还会发现酒精和水这两种物质能以任意比互溶。
1.学生实验:观察3号试管中的液体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现象。
2.学生实验:向3号试管中滴加2-3滴洗涤剂,按照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顺序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3.比较浑浊液体1和浑浊液体2(媒体)。
4.建立乳浊液的概念: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5.学生实验:比较滴加了洗涤剂和未加洗涤剂的两支试管的干净程度。
6.分析洗涤剂的去污原理:
第二篇:《溶液组成的表示》化学教学反思
今天给学生上的是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上新课之前对上一节的作业进行了处理,花的时间比较多,加之这一节的教材编排不是很理想。所以整个课堂时间不够用。在介绍溶液的组成之前介绍了溶液的用途,但并没有专门的小标题,而是在一段话中。所以我在处理时,要求学生进行了标注———溶液的用途。在介绍溶液组成前我要求学生回顾溶液的组成是什么?学生回答是溶质和溶剂。我再提问:如何知道一个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量是多少呢?从而引入新课———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对活动天地的处理,没有在实验室完成,也没有给学生做演示实验。我的理由很简单:这个实验设计不好,演示的可视性太差,做分组学校没有过多的仪器。
因此我是这样处理的:让学生讨论用这两种方法配得的溶液哪一个更甜一些。
1、8g 的白糖溶解在 40g 的水中2、10g 的白糖溶解在 50g 的水中
学生有两种结果:一是两个一样甜,二是第二种方法配得的溶液甜。
然后分别让学生进行回答。一样甜是因为白糖与水的比值相等。第二种方法甜是因为白糖比第一种多。然后教师进行了分析。得出化学上不是用白糖与水的比来表示其组成而是用白糖与白糖溶液的比来表示其组成。这时可让学生计算其相应的比值。得出的结果是一样的说明一样甜。从而说明它的浓度是一样的。
让学生看书上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相关内容。
教师进行了总结。
溶质质量分数的表达式及相关的变式。请学生阅读书上的例题。对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相应的巩固。
给学生要重点强调的是:计算过程要带单位,要明确每一个数据代表的化学含义是什么。
然后请学生完成在线测试。在这三个题中主要是对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进行了练习,学生对第三题中的第四个选项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偏差:将ag的水加入ag30%的食盐溶液中。学生对第二个a认为是溶质的质量,所以导致计算上的错误。
在讲溶液的配制中,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配制溶液的四个步骤。
在这里要结合中考中的一些题型,给学生补充配制过程中需要哪些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同时给学生分析:要操作过程中如果称量是物质与砝码放反了、量液体时俯视或仰视、倒液体时有飞溅等几种情况下,所配制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会有怎样的变化。
关于溶液稀释的计算,教材上并没有进行介绍而且教材后的习题中也没有出现这类题。但我想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还是经常遇到这类问题。所以在处理上我用了两种方法进行处理:一是先讲溶液稀释该怎样做?二是让学生感受练习册上的习题,然后再讲。我感觉第二种方法效果应好一些。
第三篇:溶液的组成第二课时
第一节第二课时 乳化现象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学校: 辛安二中年级 :初四 科目: 化学教师姓名: 由智莉 使用时间: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洗洁精对油污的作用现象认识乳化作用和乳化剂。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4、了解溶液的部分性质和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一般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重点: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难点:利用实验和数据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
力。
【教学方法】
1、边实验、边分析、边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
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
【教具】课本P5活动天地1-2,P7实验探究1-2所需仪器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导航,激发学趣】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为
了对溶液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将溶液作出分类。
【自学互助,合作探究】
二、乳化现象
1、自学讨论P5活动天地1-2,填写三个实验现象。
2、食用油能溶于,却不易溶于。而洗洁精、洗衣粉和洗发液等物质可以使食用油以的形态分散在水中,形成不易、的混合物,这种现象叫做。例如:油与水,在容器中分成层,密度小的在上层,密度大的在下层。若加入适当的洗涤剂在强烈的搅拌下,油被分散在水中,形成,该过程叫做。洗涤剂含有乳化剂,乳化剂的这种作用叫做。
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什么叫饱和溶液?
2、什么叫不饱溶液?
3、仔细阅读P7实验探究1-2,填好表格。
【交流展示,诠释疑难】
1、本实验中采用哪些方法实现饱和溶液与不饱溶液的相互转化?你还能想到其他方法吗?
改变温度()增加溶剂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改变温度()增加溶质
注意事项:⑴理解“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因为改变温度或溶剂的量,饱和溶
液和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
⑵明确“某种溶质”,对该溶质来说是饱和的,对别的溶质来说不一定是饱和的;
⑶“不能继续溶解”是指该溶质在一定条件下溶解的质量到了最大限度,即最多溶解的量。
【梳理归纳,强化训练】
1、衣服和餐具上的油污,用水洗不掉,为什么在水中加入洗涤剂就能洗掉呢?洗涤剂起什么作用?
2、练习:用汽油或加入洗涤剂的水都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二者的去污原理相同吗?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4、说明:①此转化条件适合于大多数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固体物质。如硝酸钾、氯化铵等。
②对于极少数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不适合。例如熟石灰,若通过改变温度把熟石灰由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应升高温度,而将其由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则需要降低温度。
5、浓、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在一定量的溶液里,含溶质的量较多的是浓溶液,含溶质的量较少的是稀溶液。对于含不同溶质的溶液,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反之亦然。但对于同种溶质来说,在一定温度时,其饱和溶液一定比其不饱和溶液要浓。
【课堂检测,评价反馈】
1、下面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含有溶质很多的溶液B、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C、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D、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从1L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取出100mL液体,则原溶液发生的变化是()
A.溶液由饱和变成了不饱和B.溶液中会析出晶体
C.溶液中只有溶剂减少了D.溶液中溶剂和溶质都减少了
3、饱和溶液用水稀释变成不饱和溶液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
A.溶质的质量B.溶剂的质量
C.溶液的质量D.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
4、下列关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B.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在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D.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5、下列有关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B、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C、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6、下列现象不属于乳化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是()
A、用洗洁精洗去碗盆上沾染的油污
B、用洗衣粉清洗就餐时不小心沾染的油渍
C、用汽油洗去衣服上沾染的油墨
D、各种日用洗涤剂、化妆品的配制
二、简答题
1、将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试举出三种可以采用的方法.①; ②; ③。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乳化现象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一、乳化现象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布置作业】
A、《伴你学》知识梳理
B、《伴你学》反馈练习【课后反思】
第四篇:溶液的渗透压教学设计
溶液的渗透压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1.教学内容(任务)分析
溶液渗透压是化学教材中与临床医学联系极为密切的一节,临床护理上输液及电解质紊乱、水盐平衡失调、水肿等患者的护理处置,都涉及到溶液的渗透压知识。该教材着重介绍了溶液渗透的概念、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较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旧教材相比适当降低了难度,知识面加宽了,密切了和医学联系。
2.学情分析
(1)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自我努力,自我获取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提高。如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进行阅读、讨论解疑,学生在这种学习活动中,学习兴趣提高了,渐渐变成会学的人。
(2)帮助学生抓住关键,掌握重点知识掌握是由厚到薄、由表及里的过程,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溶液产生渗透现象的原因及溶液渗透压之所以产生的关键是膜两侧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不同造成的,而理解这一点,就能较好掌握了本课的内容。
3.设计理念
联系临床和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编写的意图,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和班级学生特点,本课时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溶液的渗透的定义及产生的条件;熟悉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了解渗透浓度的计算;熟悉医学上的常用的等渗液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现象的能力、综合思维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富有爱心的良好情操。
教学重点:溶液的渗透概念、渗透压与浓度关系、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教学难点:渗透浓度的计算。
三、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式、讨论法、讲解、实验分析、对比。
四、教学媒体(教具)的选择和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教材、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组织方法及课时安排
在教学过程设计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引导启发式教学方式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渗透现象、渗透压及在医学上的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可以分小组以抢答形式来回答问题。
教学以渗透现象的演示实验为切入口,通过学生观察实验,逐步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得出溶液的渗透概念、渗透产生的条件及溶液的渗透压概念,然后阐述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及渗透压在医学上的应用。
六、教学过程
(1)创造情境,设疑引趣(2min)
创造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设疑 “将海水鱼和淡水鱼交换生活环境后,鱼儿还会自由自在生活吗? ” 学生马上回答说 “不行”。“为什么不行? ” 学生不知,表现出极大兴趣。“同学们今天学习溶液渗透压后就可以知道答案。而且还可以知道咸鸭蛋为什么是半空的等生活中的现象。”
(2)观察实验,诱导提问(10min)
做好溶液扩散和溶液渗透的实验,给学生以直观、鲜明的印象,实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并引导分析半透膜液面上升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和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诱导提问导出溶液渗透和溶液渗透压的概念。
(3)课件演示,比较讨论(10min)
课件演示同演示实验相比更节省课堂时间,更细微展示了半透膜内不同葡萄糖溶液时的液面高度,及红细胞在不同NaCl溶液浓度时的形状变化。课件展示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各液面的高度,不同浓度时红细胞的形状,从而讨论得出渗透压与浓度关系的结论,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难点讲授,练习巩固(8min)渗透浓度和溶液浓度较易混淆,渗透浓度是指溶液中能产生渗透现象的各种溶质粒子的总浓度,可明确指出对于非电解质是用溶液浓度mmol/L来表示,对于电解质是用各离子浓度之和mmol/L来表示,举例题供学生练习巩固。例1:计算ρB=50g/L 葡萄糖溶液的渗透浓度是多少? 例2:计算ρNaCl=9g/L氯化钠溶液的渗透浓度是多少?
(5)自学解疑,举例讲评(8min)
应用所学过的知识来指导实践,并能与护理专业相结合,是护理人员应具备素质之一。可通过自学解疑来加强这方面的锻炼。教师设疑引导学生自学 “例1中的50g/L葡萄糖溶液和例2中的9g/L氯化钠溶液为什么在护理上被称为等渗液? 如果大量输液不是等渗液会有什么结果? ”带着疑问在学习溶液渗透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自学、阅读、讨论及分析得出:大量输入低渗液红细胞会出现 “破裂”,大量输入高渗液红细胞会出现 “皱缩” 的严重后果。为加深学生理解,可再举例讲评,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渗透压在临床医学上的重要性,从中使学生感受到护士的责任重大,在护理治疗中要多为病人着想。
(6)归纳总结,布置作业(2min)
根据教学目标指导归纳总结出本节的学习内容、知识要点,并对本次课教学情况作一评价。
(7)板书设计
第三节 溶液的渗透压
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1.半透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2.渗透现象:溶剂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由纯溶剂进入溶液(或由稀溶液进入浓溶液)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
注:①移动的是溶剂水分子。
②渗透方向:纯水→溶液。稀溶液→浓溶液。3.渗透平衡:动态平衡。
4.渗透现象发生条件: ①半透膜
②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5.渗透压
七、课后拓展
1.列举生活中溶液渗透现象两例,并解释原因; 2.教材课后习题。
八、教学反思
学生操作不够熟练,课后仍需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训练。情景模拟时,学生经验的不足导致在角色表演过程中不够深入,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探索思考,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指导。
第五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范文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浓稀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加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饱和与不饱和跟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达到对知识的迁移,同时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以七年级已学过的“物质的溶解性”中的性质课件为切入点,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操作、分析及归纳,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大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让他们体验了科学探究过程的艰辛,培养他们对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及团结协作的团体精神。
二、重点: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2、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
三、难点:
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动画
小花熊和小伙伴在森林里玩累了,满头大汗地跑回家,一进门就喊:”妈妈,妈妈,我要喝糖水!”
熊妈妈:”好,妈妈倒给你喝.”
熊妈妈将一玻璃杯放在桌子上,向玻璃杯中倒水,然后向其中加一勺糖,搅拌,糖全部溶解.小花熊喝了一口以后说:”不甜,不甜” 熊妈妈:”好,妈妈给你再加点儿糖.”
熊妈妈取了一勺糖放如水杯中, 搅拌,糖全部溶解.又取了一勺糖放如水杯中, 搅拌,杯底有糖剩余.小花熊:”妈妈再加点糖.熊妈妈:”傻孩子,已经很甜了,再加也不会更甜了.” 小花熊:”为什么呀?”
师:为什么呀?为什么再加糖,糖水也不会更甜呢?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 实验1:取一只试管,加入适量水.向水中逐渐加白糖,直到试管底部有少量不溶解的糖出现,搅拌后不消失.师:这个现象与动画上的是不是一样? 师:哦,好象水已经吃饱了,再加糖它也吃不下了.你们说是吗?像这种状态的溶液,通常就叫饱和溶液.板书: 饱和溶液: ________不能继续溶解______的 溶液 师:如果还能继续溶解糖,这种溶液就叫做 生:不饱和溶液
师:对,叫做不饱和溶液,现在我们继续研究刚才得到的饱和溶液.请大家思考一下,这样才能使试管底部剩余的糖也溶解掉呢? 生:给它加水 师:对 实验2:向试管中加适量水,直到晶体完全溶解
师:看,加水以后,糖继续溶解了,也就是说,溶液变得不„„.不饱和了
师:对,从这里我们看到,溶液饱和还是不饱和跟溶剂多少有关,所以我们说饱和溶液时,还要加上一个条件’在一定量溶剂里’ 板书:填上在一定量溶剂里
师:还有没有其他办法,使试管底部剩余的糖也溶解掉呢 我们来看下面的实验
实验3:加热试管,直到晶体完全消失 生:呀!糖又溶解了
师:那现在的水还能不能接着”吃”糖呢?是不是饱和了呢? 实验4:向试管中加少量糖,全部溶解
师:水又能溶解糖了,说明加热之后,溶液变成„„„..水还是那么多,为什么刚才溶液是饱和的,后来又不饱和了呢? 生:温度升高了
师:对,这说明,溶液饱和不饱和还跟什么因素有关?(温度)所以,当我们说某种饱和溶液时,一定要指明”在一定的温度下” 板书;填上在一定的温度下 继续动画
熊妈妈:”因为水吃饱了,它再也吃不下糖了 小熊似乎明白了„„„
小熊喝了几口水后,放下杯子说:”妈妈,我不想喝了>” 熊妈妈:”你不是喜欢喝糖水嘛,为什么不喝了?” 小熊:”我不喝,就是不喝”
熊妈妈想了想,拿出了一包橘子粉加到水里,橘子粉全部溶解,水变为橙红色.小熊很惊讶,问:”妈妈,你不是说水”吃饱”了吗?它怎么又能吃了呢? 熊妈妈:”傻孩子,妈妈说它吃饱了,是说它吃糖吃饱了,没有说它不能吃别的东西呀? 师:饱和糖水里是不是能继续溶解其他物质?能不能接着溶解橘子粉,食盐,味精呢? 师”对,如果注意观察,我们在平时可以观察到类似的现象。下面我们用其他物质做一做实验,看看情况是不是相同。
实验5:向试管中加约5毫升水,再加入食盐,震荡,直到底部的食盐不再溶解为止。把一部分上层清夜倒如另一只试管,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的硝酸钾、硫酸铜晶体,振荡,硝酸钾、硫酸铜晶体全部溶解。
师:原来水这么“贪心”,吃饱了还可以吃别的东西。刚才我们配制的饱和溶液是不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是不是硫酸铜的饱和溶液?在“饱和溶液”前面是不是还要再加一个条件? 生:是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
师:很好,所谓饱和溶液是指“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 溶质的饱和溶液。请同学们把黑板上这句话再作补充和修改。什么是饱和溶液?
(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师:不饱和溶液如何定义呢?
生: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师:怎样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怎样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现在我们用比较典型又比较便宜的氯化钠和硝酸钾做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在你们的桌子上有食盐或硝酸钾,请你们先配制他们的不饱和溶液,讨论、尝试把它变成饱和溶液,然后再讨论、再尝试把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饱和溶液如何变成不饱和溶液?你们想出了几种方法?(加溶剂,升温)
反过来,从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加溶质,降温)师:溶液从饱和到不饱和我们可以加溶剂,从不饱和到饱和能不能也通过改变溶剂的量来达到呢?怎样用实验证明?这个问题留给你们思考。
师:有时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人们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饱和溶液是不是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不是一定是稀溶液呢?
实验6:取一大钥匙硝酸钾放入一支装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振荡,硝酸钾全部溶解;取一小 钥匙氢氧化钙放入另一支装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振荡,有不溶物。现在知道答案了吗?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小结:
这节课 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