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202_年5月28日 教学班级:六年级
执教人:老地小学高丽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了解四渡赤水战役,理解“四渡赤水战役取得胜利”的深远意义,认识到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祖国昌盛、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了解四渡赤水的战争情况、历史背景、战斗背景、战争经过以及胜利原因,从中体会深远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四渡赤水战役,学生明白了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能打胜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要学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生懂得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重点:
学生了解四渡赤水的战争情况、历史背景、战斗背景、战争经过以及胜利原因,从中体会深远意义。
教学难点:
学生了解四渡赤水战役,体会战役中的深刻含义,领会战役精神,并且能把战役精神运用到学习生活中。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师生一起表演我的中国心手势舞,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播放视频,学生观看完视频,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视频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吗?学生回答引入课题——四渡赤水战役并板书课题。
二、新知呈现
1、学习四渡赤水战役战争情况。
作战时间: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5月9日,作战地区贵州省和四川省交界地区,参战部队:红一方面军;国民党军周浑元、吴奇伟两部8个师,湘军3个师,滇军3个旅川军12个旅,桂军3个师,黔军3个师。作战结果:共歼敌1.8万余人,俘敌3600余人。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2、了解四渡赤水的历史背景。
王明(1904年-1974年)原名陈绍禹,安徽金寨县人。早年参加过学生运动,在五卅运动中加入中国国民党。王明等人夺走毛泽东兵权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于1934年10月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
中央红军在“湘江之战”后仍坚持向湘西前进,使红军处于覆灭的险境。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主席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主动1935年1月7日,攻克遵义城。
随即,召开了具有转折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主席领导地位,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3、了解四渡赤水战斗背景。
中央红军突破乌江,进占遵义城,使蒋介石等人大为震惊急调其嫡系部队和川黔滇四省的兵力及广西军队一部,共约150余个团,从四面八方向遵义地区进逼包围。为摆脱这种险境,党中央决定,率师北渡长江,前出川南,与活动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4方面军会合,开创川西或川西北革命根据地。四渡赤水战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和形成的。
4、学习四渡赤水的战争经过。
一渡赤水,集结扎西,待机歼敌,二渡赤水,回师遵义,大量歼敌,三渡、四渡赤水,突破天险,摆脱敌人。
一渡赤水
1935年1月19日起,红1、3、5、9军团分三路先后从遵义、桐梓、松坎地区出发,向土城、赤水前进。24日,红1军团击溃黔军,攻占土城,并往赤水疾进。25日,红3军团抵达土城。26日红1军团在复兴场遭遇川军章安平旅、达凤岗旅阻击,红九军团在箭滩遭遇川军特遣支队徐国瑄部阻击,红军占领赤水计划受。
二渡赤水
我军进至扎西地区,敌仍判断我将北渡长江,除向宜宾段各主要渡口增兵外又调滇军和川军潘文华部向扎西地区逼近,企图对我分进合击。
2月18日至20日我军先头1个团先敌抢渡二郎滩,成功地掩护部队于2月18日至20日,在太平渡、二郎滩第二次渡过赤水河,并继续向桐梓、遵义方向前进。
24日占领桐梓。25日夜占领了娄山关。27日,在董公祠,击溃了敌人3个团的阻击,28日晨再次攻占了遵义城。29日,我军进占城南的老鸦山、红花岗、忠庄铺后,与敌驰援遵义的吴奇伟纵队2个师接触
我军乘敌立足未稳,发起攻击,经反复拼杀敌军大部被歼,吴奇伟带领残部企图逃过乌江除少数人员跟随其过江遁去外,其余尚未过江的1800余人和大批武器全部为我俘获。
遵义地区的这次作战,历时五天,击溃和歼灭敌2个师又8个团,俘敌3000余,是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以来取得的一次最大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打击了敌人的反动气焰。
三渡赤水
我军遵义大捷后,蒋介石于3月2日急忙飞往重庆,亲自指挥对红军的围攻,企图采取堡垒与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南守北攻,围歼我军于遵义鸭溪这一狭窄地区。
四渡赤水
1935年3月21日,红军第四次渡过赤水,开始了当年“擒贼先擒王”的“斩首行动”。毛泽东“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面下令小部红军大张旗鼓地北上,一面却率主力昼伏夜行,秘密南下奔袭蒋介石所在的贵阳。在这一过程中,毛泽东迫使蒋介石按照红军的意图三调滇军,为红军进军云南让开了路。
为粉碎敌人新的围攻,我军将计就计伪装在遵义地区徘徊寻敌,以诱敌迫进,然后再转兵西北,寻求新的机动同时,以红3军团向西南方向的金沙佯动,调动敌周浑元部向南和吴奇伟部向西,尔后转用兵力攻击鲁班场守敌。我军这一行动果然调动了敌人
当敌吴奇伟部北渡乌江和滇军孙渡部靠近我军之际,3月11日,我军突然转兵向北,于15日进占仁怀,16日从茅台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再入川南。敌误以为我军又要北渡长江,急忙调整部署,向川南压逼我军,企图再次对我形成合围聚歼我军于长江南岸地区。
毛泽东把第四次渡赤水看作自己一生中的“得意之笔”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是毛泽东当然牢记自己在组织上真正成为全党全军的领导人后成功指挥的第一仗。二是红军长征中化险为夷的关键一仗。可以说正是这一仗的成功,才奠定了红军长征能够胜利到达陕北的基础,也奠定了毛泽东作为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主要成员全权指挥军事的地位。
5、知晓四渡赤水胜利的原因。
通过军事方面:一、我军首先能够从敌我双方的实际情 况出发,不断调整行动方向。二、我军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争取和掌握了战场主动权。三、我军在运动战中,正确地处理“打”与“走”的关系学习,体会四渡赤水的深远意义。
但是,红军一渡赤水后,由于敌情急剧变化和张国焘不执行党中央的命令,北渡长江已不可能,又果断率师向扎西集结,在川黔滇边境寻求新的机动,直至二渡、三渡、四渡赤水,最后巧夺金沙江,终于实现了北渡长江的计划。
其次,我军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争取和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四渡赤水战役,从总体看是敌强我弱,红军在各路强大敌军围追堵截的情况下,常常处于被动地位。但是,由于毛泽东等以高超的指挥艺术,巧妙地隐蔽我军战略意图,有计划地调动敌人,造成了我军许多局部的优势和主动,从而使整个形势向着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方向变化,终于打破了敌人妄图围歼我军的战略计划。
最后,我军在运动战中,正确地处理“打”与“走”的关系。中央红军在战略转移初期,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领导者消极避战,实行逃跑主义,只走不打,始终摆脱不掉敌人的围堵。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等直接指挥下我军避敌之长,击敌之短,一再造成敌人的错觉,积极创造战机,大量地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
政治方面:一、领导因素,一渡与二渡时,毛泽东尚未取得军事行动领导权,是由朱德全权指挥的。二渡之后,成立了三人军事小组。
毛泽东才参与领导了三渡与四渡。二、朱德早年曾在云贵川一带作战对这一带的地形与民情十分熟悉。三、情报工作的成功。
6、体会四渡赤水深远意义。
四渡赤水战役历时三个多月。这次战役,红军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迂回穿插于敌人数十万重兵之间,积极寻求战机,有效地歼灭敌人。从而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粉碎了敌人妄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使中央红军在长征的危急关头,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
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吸取前几次战斗的教训,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为红军赢得了时机,创造战机。
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
歌曲:《四渡赤水出奇兵》
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 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7、.教师小结:同学们,悉数今天的万千变化,我们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喜悦,而这份激动与喜悦又是谁带给我们的呢?让我们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答案!同学们,灾难深重的岁月里,是谁让人们看到了光明,是谁让人们翻身做了主人,是中国共产党!和平建设的年代里,是谁带领人们高歌猛进走上康庄大道,还是中国共产党!所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更不会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份比山高比海深的恩情,我们又怎能忘怀? 梁启超先生在他的《少年中国说》中曾有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文字: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他告诉我们,民族要强大,国家要昌盛,依靠的是每一个中华好少年!让我们牢记先辈的谆谆教导,树立崇高的信念,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