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家庭教育该教什么(共5则范文)
编辑:心上花开 识别码:130-798181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 2023-11-15 22:23:5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家庭教育该教什么(共)

家庭教育该教什么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几年来我一直都在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进行反复的强调,反复的阐述,其目的只有一个,即:让公务繁忙的爸爸妈妈,能够在百忙之中,抽时间,挤时间,来关心,来参与孩子的教育。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家庭教育该教什么,希望有所帮助!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人品教育,其次是心情教育,第三是鼓励教育,最后,家长要让孩子学会吃苦。

我看到过很多幸福的学生,也看到了很多被耽误的学生;我看到过很多贫困家庭最后因为孩子有出息而生活的满心幸福,也看到很多亿万富翁的家庭,最后因为孩子问题父母甚至患上精神分裂症。好多父母都和我说,俞老师,我把我所有的钱都捐给你,只要你能把我的孩子变成正常的、幸福的孩子。我常常对他们说,现在你们说这个已经太晚了,因为孩子是从一出生开始到18岁就基本定型了,所有的事情都要在18岁以前做完。

家庭教育的头等大事——人品教育

现在的中国进入了对家庭教育非常复杂的时代,社会里面有标准,家庭里面有标准,而且,这些标准还有可能是错误的标准。比如说,要求孩子在班里进前5名,考上北大、清华就算成功,到哈佛、耶鲁就更加成功,在我看来,都是错误的标准。因为它最后变成了家庭的惟一标准,而孩子的成长有很多标准,比如说人品是否高洁,个性是否健康,做事是否有创造力。中国现在的社会,把成功限定在一个特别狭小的范围之内,中国的成人世界里从不以一个人拥有多少真心朋友作为成功的一个标准,唯一的标准就是有钱,有地位,有财富。

我自己深深陷入到这样的痛苦之中。假如有一天新东方倒闭了,我一分钱都没有了,还会有人过来告诉我:“俞老师,你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那时候我才觉得这个人是我真正的朋友,真正认可了我的成功。

我觉得我成功,在于我非常愿意去帮助别人。我现在有条件可以向甘肃的地震灾区捐款300万元,可以为甘南建造一所新东方希望小学,当我们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也可以帮助别人。大家都认为做事情需要自己有才能,但还有另外一种办法,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从小成绩一直不好也不坏,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我从小学一年级起就一直打扫教室卫生。到了北大仍然如此,所以我们宿舍从来没排过卫生值日表。另外,我每天都拎着宿舍的水壶去给同学打水,有时候我忘了打水,同学就说:“俞敏洪怎么还不去打水?”但是我并不觉得打水是一件多么吃亏的事情。10年后的1995年,新东方已经做到了一定规模,我希望找合作者,就跑到了美国和加拿大去寻找我的那些同学。我为了诱惑他们回来特意换了一大把美元,每天在美国非常大方地花钱,想让他们知道在中国也能赚钱,我想大概这样就能让他们回来。后来他们回来了,但是给了我一个十分意外的理由。他们说:“俞敏洪,我们回来是冲着你过去为我们扫了4年的地,打了4年水。我们知道,你有饭吃肯定不会给我们粥喝。”这些人的加入奠定了新东方发展的基础。

所以,你的孩子没出息,问题一定出在家庭教育上,是否把孩子的人品和道德教育好,是孩子一辈子成功与否的关键。

培养孩子对生命的爱心——心情教育

我女儿天生就比较内向,我儿子就很外向,我女儿做事情慢条斯理,我儿子就比较急躁,这些都是天生的不同。除此之外,孩子的智商也不同,在一个班里,有的孩子永远是第一名或者第二名,而我们的孩子不管怎么努力都在中间,甚至后面。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要相信只要你的孩子没到白痴水平,只要孩子能正常的走进教室上课,就能够做出重要的大事来。

中国企业家协会有一千多个企业家,北大清华复旦毕业的还不到二十个,剩下的全是普通高校毕业的,甚至还有的是农民、工人、大专生、中专生等等。所以教育只能决定人生的一部分,不能决定一切。

我们家长必须有一个本领,在任何情况下,既能督促孩子进步,又能保持孩子的自尊不受伤害。你要保证孩子得第一名高兴,得最后一名也高兴,让孩子觉得活在世界上很美好,培养孩子对于生命的热爱,是家长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美国电影《当幸福来敲门》里的男主角是美国最有钱的人士之一,但他曾经也是穷光蛋,家里贫困,没上过大学,靠推销东西为生。有一次他在纽交所门前碰到了一个满面笑容的人,那个人是个股票经纪人,他就以为当股票经纪人很幸福,于是他就努力当股票经纪人。后来他认识了一个股票经纪人培训班里的人,那个人开始看不起他,后来发现他玩魔方很厉害,而这个人恰巧也有同样的爱好,于是被这个人的魔方技巧深深的吸引了,他们两个也成为了好朋友。这个人因此获得了机会,变成了美国最有名的股票经纪人,实现了亿万富翁的梦想。

这个电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在影片的最后,这个人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讲述他自己的故事。他启发我们每一个人,真正的幸福不是别人送来的,而是自己努力争取来的。而现在的家长对孩子是十分娇惯的,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比如孩子看上一个玩具,家长不买他就不走,最后家长没办法只能给买了。于是孩子就有了这样的心理,只要他坚持家长就会让步。我在给儿子买东西前,会分析他要的东西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就坚决不买,如果合理也不能轻而易举给他买,我是必须让孩子完成一项任务才给他买。

给予适当鼓励,激发无限潜力——鼓励教育

我先讲一个故事。美国有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上初中刚开始学物理的时候,他的物理成绩很差,只考了8分。物理老师找他谈话,让他好好学物理。学生说我不喜欢就是学不好,老师特别聪明,他告诉这个学生,别的同学都是60分及格,你下次只要考到9分就算及格。学生一想我随便划个勾就能及格,很容易,于是就答应了,结果下次考试考了28分。虽然28分,老师还是没有理由在全班面前表扬他,因为还是不及格的分数。这个老师很聪明,她让全班同学把上次的考试成绩和这次的成绩做一个减法,上次考了90,这次还是90,一减就是0,上次95,这次93,一减就是﹣2,这样减到最后,就一个同学剩下了20分,就是这个同学。老师把所有同学两次考试的分数差写在黑板上,问了个问题:“哪个同学进步最大?”全班同学异口同声说某某。这种鼓励方式不但没有侮辱色彩,而且有很大激励色彩,这个学生一下就兴奋起来,从此喜欢上了物理,并最终成为了全世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老师的教育方式十分重要,但是家长的教育方式更重要,因为孩子更加看重家长的一言一行。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你的孩子是全班最后一名,你怎么对待你的孩子呢?大部分家长的反应都是打一顿或者骂一顿。孩子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但是没有办法,他就考了0分你怎么办呢?你还不断的伤害他,到最后他可能就不学了。我建议家长朋友们站在长远的角度上去想一想,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到底有多少差距。难道没上大学孩子一辈子就没出息了吗?绝对不是!就像我刚才说的,只要把孩子教育好了,不管做什么都是有出息的。我可以举自己的例子。在高考的时候,我第一年没考上,第二年没考上,第三年才考上了。我用了三年的时间和我的同学拼了一年,我在北大毕业的时候,我们全班50个同学,我是全班倒数第五名,但成绩并没有阻碍我做成自己的事业。

我有一种自我解嘲说法:其实当第一名也确实不容易,因为他走得很辛苦,往前面一看,一个追赶的人都没有,往后面一看,全班都在追自己,追的自己半死不活,所以第一名没有什么好当的。当最后一名多幸福呀,往前一看,都是被自己追的半死不活的人,往后一看,一个追自己的人都没有,你想这种生活多潇洒呀!当然这种观点不能和孩子说,你一定要学会怎么鼓励孩子。

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记清楚,绝对不能让孩子吃住你,在鼓励的同时,父母也要给孩子定规矩。

第二篇:家庭教育中该谁说了算?(

在家庭生活中,如何教育孩子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夫妻间争吵的一个主要“议题”,也是家庭“权力斗争”的一个诱因。因为父母都爱孩子,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如果观点出现分歧,就可能会理直气壮地推行自己的教育主张。即使是温柔的母亲,也会毫不相让。“凭什么你说了算!”,恐怕是每个人会萦绕于心头的气愤。

那么,家庭教育中到底应该谁说了算?是爸爸,还是妈妈?是高学历的,还是相对不高的?是官大的,还是平民百姓?是有经济实力的,还是实力平平的?是管得多的,还是管得少的?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没有标准答案,我只能晒一下我的选择:让孩子说了算。

在我们家其实主要是按照我倡导的思想来教育孩子的(当然我们的思想基本一致),这貌似是我说了算。但是我一般都是尊重孩子意愿,或者直接让她来决定的,所以实际上大部分事情是孩子说了算。即使是我想推行我的想法,我也是跟她“请示汇报”,和她商量,或者和她谈判,总之征得了她的同意才去做。为什么让孩子说了算?

1、孩子最了解自己的想法、情况,所以其实她是最有发言权的。

2、孩子自然有上进心,希望把事情做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有此驱动力,我们要做的只是顺势而为。(从孩子们身上看到的向上的力量是那么蓬勃,所以大人只要不去扼杀就好了)

3、我经常和孩子商量,她也会“学会”和我商量。我是讲理的,孩子也学会了讲理(大人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孩子)。所以不必担心她会一意孤行。

4、孩子总是要靠自己的,我们不能时刻呵护着她啊,不如早早放手。

第三篇:散文教学该教什么(共)

散文教学该教什么

小说是旁叙体,作者可以直接叙述人物和事件。戏剧文学是代言体,靠作品中人物自身的语言塑造人物、描绘环境、展开情节。诗歌是韵体,文本自身的形式因素本身就是内容性存在。散文也要写到一些人物和事件,也有人物语言描写,散文自身的形式因素也非常重要,但散文之所以是散文,最大的特点是:散文是对自我的叙述,散文是自述性文体。在文学四要素中,“作者”这一要素凸显在散文其他要素之前,小说、戏剧文学很少有作者的自述,诗歌是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但这种思想感情往往隐藏在节奏、韵律、意象、意境等文本要素中。唯有散文,直接是作者内心的独白。散文阅读,就是直接聆听作者的心声,就是与作者的直接对话。散文阅读教学以“贴近作者”为纲,组织起“世界”、“文本”、“读者”的教学。

从现在散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散文教学的关键是从文本中分剥出作者的存在。在散文中,作者以两种方式存在,一是直接呈现,或直接述说自己的经历,或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另一种是把自己隐藏在这些述说中,隐藏在字里行间,隐藏在语言的细节中。散文教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

①散文写了什么人和事;②作者对自己所写的人和事有什么看法,有怎样的情感倾向;③读者从何处感受到作者对自己所写的人和事的看法和情感倾向;④读者对散文所写到的人和事有什么看法,持什么样的情感态度;⑤读者对作者的看法和情感态度又有什么看法,又持什么情感态度。

第一步是基本,是为下面的教学服务的。第二步是关键,我们学课文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握课文中写到的人和事,而是为解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解读和鉴赏,关键都在走进作者。第三步是重点,因为作者的感情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需要细心体会,才能有所领悟。第四步是读者的引入,第五步则是进一步强化读者(学生)对作者的体贴与领悟。

散文教学有两种基本模式。如果作者的思想情感十分复杂,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对这种十分复杂的思想感情的认识和体验上。例如教杨绛的《老王》,先教老王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一步很简单,从课文的描写中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再引出问题:老王死了,作者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一直“不安”,作者为什么说对老王而言自己是个“多吃多占”的人。这个问题,单纯看课文,是得不出答案的,必须引入时代背景,必须引入作者的生平,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那个特定的时代的“知识分子”与社会底层“贫民”之间的特殊关系,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会作者特殊的内心世界。“资料的引入”是其重要的教学方式。如果作者的思想情感并不十分复杂,但思想情感表达十分曲折精致,教学重点就应放在对文本的细读上,对语言方式、表达方式的细致分析与领会上。例如教《安塞腰鼓》,作者对安塞腰鼓的热爱是一目了然的,学生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但是课文通过特有的语言节奏与表达方式、对安塞腰鼓的特点、对安塞腰鼓热烈的内心世界、对作者沉浸于其中的陶醉与痴迷,作了具体细致的描述与渲染,学生对课文的节奏和表达方式没有具体的体验,就不能具体深刻地领会作者隐含在课文的炙热情感。因此,教《安塞腰鼓》,重点是“语言节奏和表达方式”。

第一种情况,抓住作者来教,目的是走进作者,第二种情况,抓住文本来教,目的也是走进作者。散文教学,总的教学指向就是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因为散文之所以为散文,就是跟读者交心的,散文教学就是直接跟读者交心的。诗歌教学该教什么

文学作品由世界、作者、文本、读者四要素构成。所谓世界,即文学作品中描述的生活。在文学领域,并不是生活是什么样的,作者就写成什么样,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对生活有加工改造,有一个“变形”。同样,以文本形式存在的文学形象,与作者的创作意图也不完全一样,文学形象一旦产生,就有它自己的规定性,有它自己的生命力,文学形象自身的规定性对作者的创作意图也有超越,即“形象大于思想”。这是文学领域的第二次“变形”;在文学领域最后一个要素“读者”这里,还有一次“变形”:并不是文本是怎么样的,读者就一定能看到什么,就只能看到什么,读者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认知经验、阅读经验出发,对文本有所补充、改造,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文学领域的这种“变形”,在诗歌表现得最为突出。在诗歌中,“世界”在作者的创作过程中有较大的“变形”,有时基本看不到,或者只看到一些碎片,而这些碎片与诗歌内容又没有直接关系,即使是叙事诗,“世界”也不是以原生态进入诗歌的,诗歌创作与鉴赏的基本过程是:

①“世界”本身的规定性被诗人的主观性打破或重组,在这个过程中,诗人的主观意志起支配作用;②诗人把对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转换成诗歌文本形式,在这个过程中,诗歌文本固有的规律和要求对诗人的主观意志有制约性;③读者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认知经验参与到文本解读中,在这个过程,读者的经验系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其中“诗人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转换成诗歌文本形式”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对于诗歌创作来说,它是诗人的主观意志找到了承载和表现,对于诗歌阅读来说,它使读者找到了激发自己固有经验系统的媒介。这既是诗人主观意志的存在和表现,又是激发读者固有经验系统的媒介“诗歌文本形式”,即“节奏”、“韵律”、“意象”、“意境”。诗歌的魅力,诗歌与其他文学形式最大的不同,即在于此。同样,诗歌阅读的魅力,阅读诗歌与阅读其他文学作品的最大不同,也在于此。诗歌阅读教学,就是以“节奏”、“韵律”、“意象”、“意境”为基点。一方面,由此往前追溯诗人的主关投射,另一方面由此向内调动自己的经验参与,从而实现想象、移情和认知的目的。诗歌教学的基本模式是:

①梳理、凸显诗歌文本的节奏、韵律、意象、意境;②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经验和阅读经验;③用学生的经验,对诗歌文本的节奏、韵律、意象、意境展开想象、移情和认知活动;④有些情况下,需要让学生描述自己的想象、移情和认知过程;⑤有些情况下,需要让学生呈现自己的想象、移情和认知结果。

例如教《双桅船》,首先,梳理诗歌的意象,获得“船”和“岸”两个主要意象。其次,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以自己的经验为起点,“感受‘船’和‘岸’的关系”:船不能离开岸,船也必须离开岸,否则船就没有意义了。最后,用这种“船和岸”的情感模式来展开对诗歌文本意象的想象和移情,构建“远航情结”和“恋岸情结”的二重感情结构。至此,《双桅船》的教学目的基本达到。小说教学该教什么

“小说是虚构的”,这是小说作者与读者的“默识”,也是小说进入阅读时的特定情形。这种特定情形,决定了作者创作小说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创作追求,决定了读者对待小说的基本态度,也决定了小说阅读的基本方式:读者阅读小说,不仅关心小说写了什么,更关心小说是怎么写的。如果我们把“小说写了什么”称为“故事”的话,那么“小说是怎么写的”则可以称为“叙述”。小说教学,不仅要教“故事”,更要教“叙述”。

教“故事”,具体内容包括:情节教学、人物教学、环境教学。传统的小说教学都是这样教的。

教“叙述”,具体内容包括:

1.叙述者。我们读小说,总是要读到一些人和事,这些人和事总是由一个具体的的人说给我们听的。这个叙述者不是作者,作者是创造叙述者的人。例如鲁迅是《孔乙己》的作者,《孔乙己》里的“我”(即咸亨酒店里的那个小伙计)才是叙述者。不同的人,叙述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会因为每一个人的角度、立场、情感、认识而关注不同的方面,会以不同的方式来说,会对所说的东西有不同的态度,会说成不同的样式,一句话,不同的叙述者,会给我们不同的叙述,也会让我们遭遇到不同的文学世界。我们读小说,确定这个叙述者,从而获得叙述者的角度、立场、情感、认识是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有了这一步,我们就可以构建一个被叙述者(人物)、叙述者、看叙述者(读者)和创造叙述者(作者)之间的张力性的结构,从而打开小说的内部隐喻系统,走进小说的内部世界。

2.叙述方式。这里所说的叙述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叙事方法,比如语言描写、肖像描写这一类,而是指叙述者在述说人物和事件时的基本立足点和整体风格。在当代,小说叙述方式使用比较多的有写实、写意、心理、荒诞、象征、反讽等。

迄今为止,小说大致上可以分为传统小说和现代小说两大类。传统小说以三要素为主要构成,教这类小说,抓住了人物、情节、环境就抓住了根本。当然主题也很重要,但主题是我们从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环境中探究出来的。现实主义小说是这一类小说的典形代表,比如《项链》、《祝福》等。这一类小说,“故事”本身是教学重点,“叙述”的教学是为“故事”的教学服务的。其教学模式是:

①情节梳理;②环境分析;③通过情节梳理和环境分析掌握人物性格;④综合小说情节、环境和人物性格,探寻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小说的主题。

在现代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这些要素退居次要位置,作者的认识、观念和情感凸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在传统小说中,作者的认识、观念和情感是我们从“故事”中分析出来的,是由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本身显现出来的,我们通过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获得对作者的理解,可能与作者的想法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但现代小说直接就是表现作者的认识、观念和情感的,并且是作者写作之前就已确定了的,小说的一切,包括里面碎片化、模糊化的人物、情节、环境,都是这个确定的内容的阐释或象征。这一类小说,“叙述”是教学的重点,其教学模式是:

反思读者(学生)的阅读感受;由读者的阅读感受导向对叙述方式的认识;由叙述方式导向对叙述者的认定;由叙述者导向对作者的体认。戏剧文学作品该教什么

戏剧是“演给人看”的。戏剧生成于“看与被看”的关系中,“有人演,有人看”是戏剧存在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方式。

戏剧文学就是指剧本,它是戏剧的文学设计。首先,它是人物角色的文学设计。剧本对人物角色的文学设计与小说等叙事性文学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只不过因为剧本是要演出的,受演出方式和场地的限制,情节要更集中。另外戏剧不是第三者的叙述,戏剧只能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自身,在表现手法上也受到限制。但在“叙事性”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剧本同时还是演员的文学设计。在戏剧中,人物的命运、性格和内涵是通过演员的表演传递给关众的,演员在表演人物时,重要的不是呈现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而是人物语言和动作背后的“动机”,即人物内心的冲突。所谓“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剧本一方面也在设计人物内心的冲突,演员根据剧本对人物内心的冲突的设计来确定表演“形体、动作、语言、服饰”的具体内容和方式。这是剧本与小说、诗歌、散文最大不同之所在:它既包含人物的设计,也包含演员的设计,二者统一在演员的表演性上。读剧本,既读角色的命运,性格和内涵,也读演员的表演。

戏剧文学的这一二重性特点,决定了剧本阅读的基本方式,这就是所谓“场面思维”。一方面,我们要向演员那样读剧本,将剧本还原成舞台上的表演;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把自己想象成观众,切身体验到剧场的气氛。戏剧文学阅读教学的关键,是教给学生讲剧本还原为“剧场”的“表演”的知识与能力。具体地说,戏剧文学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使学生获得“进入演出”的感觉,所谓“演员感”“舞台感”的获得。其实质是在学生心中建构起人物与演员之间的表演关系。演员的表演与人物之间,是有“戏剧性变形”的,我们要依从“戏剧性变形”的规律来关看与理解和人物。例如在教《等待戈多》时,如果单纯从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本身来读剧本,学生将一无所获,但如果从演员的角度来理解人物的台词和动作,让学生通过理解演员对人物的“戏剧性变形”,建构起演员的表演与人物的内心之间的内涵性关联,学生就能找到理解戏剧的通道。

第二,使学生确立“看者”的视角,所谓“关众感”“剧场感”的获得。在观众与舞台之间,是有一段距离的,这既是物理的距离,也是心理的距离。这段距离造成了关众与舞台上的演员及演员表演的人物之间的分离,从而在观众心中建构起人物、演员与自己之间的“观看”关系。一方面,“别人给我看”,另一方面,“我在看别人”;一方面,“别人是有意给我看的”,另一方面,“我知道他是有意给我看的”。在学生心中建构起这样一种“戏剧性契约”意识,是正确理解剧本一切要素的心理前提。例如教《过客》时,如果没有“剧场意识”,没有“观众意识”,没有“作者把这些呈现在剧场里,是加过工的;作者把这些有意给我看”、“我来看这些话,是要看这些话,这些动作背后的东西”的意识,学生是无法理解《过客》的深层含义的。在阅读《过客》的时候,作者(当然也包括演员)想让“我”看什么?他特意让“我”看这些话、这些动作是想干什么?这些话、这些动作有什么特点,它们代表了什么?“我”会在这里看到什么?“我”实际上看到了什么?在剧场里,“我”看到这些,“我”会有什么感觉?当学生这样追问的时候,才能读懂《过客》,或者说,就开始读懂了《过客》。

第三,是学生建立“精神共享”意识,所谓“参与感”、“一致感”的获得。剧场一方面造成关众与演员之间的心理距离,另一方面造成了关众与关众心理上的”一致性”,即“我们大家一起看他们”的心理。在剧场里,人被分成两类,一类是演员,一类是观众。观众在现实生活中有各种身份,但在剧场里。他们只有一个,他们只有一个身份。看戏是一种集体体验。“集体体验”是看戏得以实现的心理前提。看《长亭送别》的教学,就是要体验这种与他人(包括与演员和其他观众)的“精神共享和参与”的过程。而《长亭送别》的教学,就是要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假想”剧场气氛来实现这种“精神共享与参与”。

戏剧的文学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对“戏剧模式”的获取。说得更准确点,就是这种“基于戏剧模式的阅读模式的获取”,包括演员感、舞台感、观众感、剧场感等的获得。这是戏剧文学教学的精要。如何通过语言阅读获取只有戏剧工作才能获取的演员感、舞台感、观众感、剧场感,正是戏剧文学教学的艰难性之所在。【作者简介】 李海林,曾先后任湖南省华容县第二中学教师、副校长,湖南理工学院师范技能教研室主任、公共课教学部主任、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湖南省岳阳市教育局副局长,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为上海市洋泾中学校长,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出版《言语教学论》《语文课程论稿》《语文教学科研十讲》《李海林讲语文》《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新探》等专著,主编《1978-2005 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副主编《新课程语文教学论》等著作。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一等奖,上海教育科学院学校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第四篇:略读课文该怎么教

略读课文该怎么教

高台中心小学 唐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各种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都安排略读课文,略读能力的培养开始得到重视。我们语文教研组对略读课文的教学研讨也开展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从一开始的迷茫到现在的略有感悟,我们教师花了很多的精力。7月份我去陕师大参加学习,聆听了教育前辈们的讲座,受益匪浅。下面我根据所学习的讲座,结合先前的课堂实录来和大家交流略读课文的基本教学模式,希望能对大家起到一点点的帮助。

一、什么是略读

叶圣陶在《略读指导举隅》前言中写道:“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运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简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识运用。从某种程度上说,略读比精读更重要。学生在校是时候,为了需要和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文章;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和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所谓应用。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全在国文课的略读。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李德成主编的《阅读辞典》对略读的解释是:“略读,就是泛读,是一种不求深入精研,只求概览大意的读书方法,其基本特点是观其大略”《语文课程标准》把精读、略读和浏览三种阅读方法并列,要求第二学段“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西药搜集信息。”综合以上各家的说法,我们认为“略读,就是以抓住文章主要信息为基本目的,大略地、非精细地读。叶圣陶在六十多年前已经强调略读的重要性,今日世界迈进了信息时代,信息的数量以十分惊人的速度增长。在吸取信息的时候,很多场合只有读得粗一点,快一点,才能读得多一点。在这个时代,略读能力的培养无疑更为重要。

二、教师要研读教材,整体把握教材,明确教学目的.《桂花雨》这篇课文叙述了我看到盛开的桂花,就想起童年摇桂花的乐事,由桂花又想起故乡的桂花,表达了殷切的思乡情.(1)描写摇桂花的语句,体会摇花的乐趣,感受童年的趣味.(2)描写分享桂花乐的语句,体会分享果实的乐趣.(3)描写桂花香气迷人的语句,体会爱桂花的情怀.(4)描写妈妈以及我想起家乡的桂花,体会思乡的情意.三、找准教学切入点和突破口,打开导学之门.在阅读课文中,导语以及导语中的问题就是上课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自主学习的最好切入点和突破口,教师围绕导语问题导入课文教学,以问题为切入点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读后思考或者交流反馈思考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课文意思以及课文所含着的思想感情.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向、载体,是一堂少讲多读、精讲多练的教学切入点和突破口.四、注重发挥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老师的主导作用.1、学生的以读为本:读中说,读中想,读中品,读中感悟.一节课,如果学生不动口(读、说、交流)、不动手(划词找句、摘录做笔记、写一写)、不动脑(听中思考,看中思考,读中思考),仅仅是在静静聆听老师的讲解,学生没有了其他的学习任务之后,学生就会很容易感到单调无聊、枯燥无趣;时间一长,学生疲倦、走神、分心的表现就呈现,老师也会感到无助、无奈且不知问题症结出在哪.就《桂花雨》这篇课文提出以下教学思路:(1)齐读课题,质疑中营造教学的兴趣

(2)齐读导语,学生找出问题(即学习的任务)老师小黑板展示问题,再次齐读.(3)自由朗读课文,自主思考、探究问题,划出相关的片段语句,自学认读生字词.(5)默读课文,再次边读边思考三个学习的问题,自己找到认为的答案后,允许同桌、前后桌交流自己的思考.(6)以问题为突破口,进入师生共同学习、交流、品读、体会的教学过程.2、教师的以读促讲:(1)点拨启发操作步骤:师:谁能告诉大家第一个问题的思考?学生读答指导学生再感情齐读,读出想的味道理解语句中的重点词,比如于是、又、还有理解语句意思再齐读 师:有哪些摇花乐?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又是怎样的情景,让我如此难以忘怀?(切入导语的第二个学习问题.)指导过程:同上.在学生疑惑之处,在学生难于启齿之处,在学生思路不够开阔顺畅之处,老师给予启发.本篇课文,疑难的字词句以及表达手法都不是新知识,也没有太大的难度,老师只要注意利用一些语句进行比较、做换词、换句的巩固训练即可;在课堂上,让学生读好,读出味道,读出感情,才是主要的学习表现,老师无须过多的讲解,只要点拨重点词的理解与语言表达的手法就可以,达到以读促讲的境界.(2)总结开路每一个片段的学习之后,每一个新的学习引入之前,每一篇课文学习结束时,老师的过渡语言是整堂课教学思路是否流畅、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的关键,是老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共鸣,与作者同呼吸共感悟同一心声的润滑剂.

第五篇:垂直和平行该教什么

“平行和垂直”该教什么

《平行与垂直》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第一课时,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是学生在第三单元角的度量认识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基础上安排的,也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基础之一。平行与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随处可见平行与垂直的原型。学生的头脑里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充分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关系。本课时主要解决平行和垂直的概念问题。

教学这个内容,我们先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1、教学过程中,我们在内容上需要思考什么?

垂直和平行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平行,一是垂直,而每个内容又包含两个知识点,教学时,我们按照教材提供的素材内容进行教学,学生能完全理解吗?

2、学生把黑体字的概念背下来就懂了吗? 教材在呈现例题内容学习之后总结性的得出:

在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如果按照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学生在经过简单的探究之后即可达到目的,只要强化把这个内容背下来就可以了,事实上这种做法效果真的有如人愿吗,学生真的就能懂了吗。

3、学生在智力开发上如何引领?

课本所提供的素材是在一张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并以此为探究起点,探究出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两种情形,即平行和垂直,那么这种方式在学生的智力开发方面到底能达成怎样的效果呢?

4、学生的学习兴趣支撑点如何构建?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对学习的对象一旦有了兴趣,学起来便事半功倍。问题是,如果按照课本所提供的素材,用画一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学生就真的兴趣盎然的学习起来吗,那么学生的兴趣点又在哪呢,又该如何构建呢。

下面就看看一个案例。

(案例)

教学过程

一、导

1、大屏幕出示一条直线,让学生说它是我们的哪位朋友、它有什么特征

2、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探

(一)认识平行线

1、每个同学用铅笔把你刚才想象的两条直线画一画。

2、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集中显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

4、展示图形,并编上序号。这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 如图

(1)尝试把展示出的图形进行分类。(教师参与讨论,强调学生说明分类的标准)(2)根据研究需要,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重点讨论看似不想交向两头延伸后相交的,因为直线是可以无限延伸,因此应该是相交的)

总结: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和不相交。让学生任意延长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使学生发现这两条直线永远不相交。

5、我们把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读有黑体字的句子)

6、平行线的表示法:如果直线a和直线b平行,我们可以说:a是b的平行线,也可以说b是a的平行线,还可说a和b互相平行。用字母表示:a//b读作a平行于b。

7、学生表演(教师要求两个学生用肢体动作表演什么是平行,并用语言表达: 是 的平行线。)

8、基本练习:下面那图中哪些是平行线? „„

(二)认识垂直

1、学生观察相交的几组图形,说出发现什么?(相交成直角、相交不成直角)

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读有黑体字的句子)

2、垂直的表示方法:记作a⊥b,读作a垂直于b。

(这里要再次强调是在同一平面内,举出异面垂直的关系)

3、表演说:(教师要求两个学生用肢体动作表演什么是垂直,并用言表达: 是 的垂线。)

4、基本练习(课件)

(三)让学生说一说生活当中在哪里见过平行与垂直的位置关系吗?

(四)学生阅读课本56页---57页

三、练 练习卡习题

四、思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这是一部分教案,教师也是按照这个方案完成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学习的效果基本达成。但是总体上看,总觉得这个课有些欠缺,于是按照前面所设想的四个方面又进行了重新思考。

1、教学内容的思考。

垂直和平行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平行,一是垂直,而每个内容又包含两个知识点,要教学平行,首先要研究了解的是什么是同一平面,然后才是研究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平行问题;教学垂直也是一样,首先要研究了解的是什么是同一平面,然后才是研究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垂直问题,因此,教学时,我们需要分两步走,第一步,必须有意识地渗透第一个知识点:什么是同一平面。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我们可以出示一个长方体,在A面放两根小棒,B面放两根小棒,A面的两根小棒是在一个平面内,B面放两根小棒是在另一个平面内,那么A和B两个面在这个长方体上能形成一个面吗?很显然,他们是处在两个位置的不同的面,因而这四根小棒不可能算是在同一个平面内。再看教室,地板是一个平面,墙面是一个平面,地板和墙面不能构成同一个平面。从而也就解决了学生如何理解同一个平面的问题。第二步,在理解同一平面的基础上研究平行和垂直,这是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两种情形,要么平行,要么相交,而相交才有两种情形,不垂直的相交,垂直的相交。到这里,也就完成了整个内容的教学。

2、背黑体字概念只是学生从表面上了解一些有关平行和垂直的知识,不能让学生有效地从

深层次去掌握平行和垂直的具体知识。

教材在呈现例题内容学习之后总结性的得出:

在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如果按照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学生在经过简单的探究之后即可达到目的,只要强化把这个内容背下来就可以了,事实上这种做法至少有一点我们可以给出结论,即机械式的记忆。即使是学生通过操作后再去读背,也是按照教师指定的线路或是限定的模式去执行,学生没有了自主,既然没有自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无从谈起。于是,按照前面的设想,让学生以长方体的两个面为探究的起点,认识并理解什么是同一个面,这种做法的目的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所以,黑体字需要背,但不是机械记忆,而是理解记忆。

3、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

小学生思考问题最多的方式就是具体形象思维,从形象思维到具体思维,再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在小学生的脑袋中,形象思维是一些模糊有型似是而非的东西,具体思维就是看得见摸得着并能借以观察思考的对象。课本所提供的素材是在一张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并以此为探究起点,探究出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两种情形,即平行和垂直,这种方式在学生的智力开发方面只提供了一般的思维线路,照此下行,学生并没能想到更深刻的一些东西,在智力发展的培养和开发上,并没有达到这节课的顶峰值。按照前面说提供长方体思维方式,从立体图形的几个面归结到一个面,更加具体的、有深度的认识和理解了什么是同一平面,学生的思路拓宽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增加了,为知识的认识层次提供了更好的技术基础和思维保障,也让学生的思维智力活动得到一次质的升华。

4、让兴趣陪着学生完成一堂课。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歌德也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对学习的对象一旦有了兴趣,操作起来便事半功倍了。问题是,如果按照课本所提供的素材,用画一画的方式来探究解决问题,学生就真的兴趣盎然的学习起来吗,那么学生的兴趣点又在哪呢,又该如何构建呢。

学的兴趣。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改变素材和知识呈现的方式和途径,让知识离开教材又不脱离教材;呈现学生喜爱的材料,对学习材料添注知识要素,让学生围绕喜欢的材料探究知识。

思的兴趣。首先是切分知识点。如果不改变知识点的出现顺序,不把一个大的知识点分解成若干个小的知识点,学生就不会找到思维的切入点,学生的思维机器就不会运转起来,就不会达成有效开发学生智力这一命题。其次是设置梯次问题,让学生的智力有效发挥,不要用没有难度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玷污学生的智力。如前所思,将“在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分解成同一平面和平行两个知识点,让学生经过操作探究理解来达到认知的目的。

练的兴趣。一是练习题型的设计要有梯度,由易到难,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二是设计练习时要顺应儿童的心理特点,比如闯关练习,爬梯练习,趣味游戏练习„„等等,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当然,就这个内容来说,要教哪些,该教哪些,面对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时候,还是应该有所思量的,不能一概而论,还要多费匠心,在这里只是呈现一些管见罢了。

家庭教育该教什么(共5则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