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微风拂过我家乡
微风拂过我家乡
乡风像一个指南针,在繁华的城市中为人们指引正确的方向;乡风像一谭清水,洗去人们在喧闹城市的浮躁;乡风像一面镜子,照映出人们在面对世间万千的想法······
走在繁华城市的街道,看着周围来来往往的人从身边匆匆经过。一阵微风吹过,仿佛把我带回了故乡。
“快点,马上要开始了。”我着急地喊道。“好,这就来。”当我们一家赶到时,电影还没有开始,周围有人就已经早早的搬着凳子落座了。这是村里年年都会组织的一个活动,为的就是促进乡亲们的关系,促进子女与老人的感情。很多孤寡老人没有办法走出这个村庄,留守老人和儿童没有与自己的'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机会,这个活动就是一次机会。播放的仪器很简单,一块幕布,一台投影仪,一台电脑就足够了。电影播放过程中,遇到感人情节。坐在身旁的子女一边擦自己的泪水,一边不忘给自己的老父亲、老母亲擦拭泪水;遇到激动的情节,时不时的拍一拍老人的背,平复老人激动的心情;孩子们遇到感兴趣的地方,也会询问自己的父母,父母耐心地一一给予他们回答······偶尔会有人中途离开,也都是轻手轻脚的,生怕会影响到别人。大家都在为对方着想,乡里乡亲和睦相处,尊老爱幼,这就是良好的乡风。
漆黑的夜晚,月亮早已害羞的躲在云层里了,只有几颗星星时隐时现地挂在天上。整个村落里静悄悄地,偶尔能听到草丛里传来蟋蟀的叫声,只有各家各户门前的灯笼还在坚守着。
小时候,我曾觉得每天晚上点亮灯笼,直到第二天早上才熄灭好浪费。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在全家人睡着后把灯给熄灭。于是我就真的付出行动了。这一天的晚上,全家人都睡了。我也装作睡觉的架势爬上了床铺,等大家都熟睡后,我爬起来,装作去上厕所的样子,把灯笼熄灭了。结果第二天父亲早起熄灯时发现了,询问我们姊妹几个谁干的。刚开始我也装作毫不知情的样子,可年幼的我的表现怎能躲过父亲老鹰般的眼睛,于是父亲狠狠地训斥了一番。当时的我觉得愤愤不平,可面对其他乡亲们对父亲的询问,父亲对他们的解释说是灯坏了,我又有些自责了。从那时起,我明白了原来家家户户夜晚留灯是为了让走夜路的人看清方向,给远方的面对黑暗的陌生人带来光明,带来希望。村子里的人不约而同的一直保留着这个习惯。我想,用自己的行动帮助的别人,这就是良好的乡风。
微风拂过,带来一丝丝的惬意。良好的乡风,传播的是善良与温暖。
第二篇:拂过心灵的微风——龙应台的《目送》
拂过心灵的微风——龙应台的《目送》
龙应台是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分子,并且很罕见的,她的作品在欧洲、大陆、台湾三个地区都十分受欢迎。虽然是一位女性,但她的文笔却如同冷光乍现的宝剑,给人以犀利锋寒的印象,颇有些“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意味,风靡一时的《野火集》就是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可是她2009年出版的散文集《目送》却彻底颠覆了这种印象,这本散文集笔调细腻柔软,仿佛秋日午后的微风,轻轻地拂过人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使无数的读者为之感动倾倒。
这本散文集最早的成因,是因为2004年的时候龙应台父亲的逝世。在此之前她从未有过至亲离世的经历,她自己也说:“我到了五十岁,才上别人十几岁就上过的人生课程,我的父亲过世,第一次上课就是这重大人生事件。” 有了对生死的经历之后,她开始觉得大部分社会议题其实都只是枝微末节。加上她的母亲又患上失忆症,这促使她对亲情、生死、人生的内涵有了更深刻思考。她自己称“整本书,也就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所以这本散文集的题材并不是龙应台以往的时政和文化问题,而是以父母子女之间的情感为主要内容,详细地描写了她几十年中与父母孩子之间的琐屑小事,并兼及对生命的内涵的深刻求索,杂有对世界大局和时事的关切。
有关父母子女之间情感的篇目,本书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背影》”的《目送》。
文章所描写的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事件,而是一个个的片断:儿子上小学的第一天,十六岁赴美学习的机场,上大学在街边等车的身影;父亲送她到大学任教的早晨,赶往医院看望父亲的周末,在火葬场对父亲最后一刻凝望。
和朱自清的《背影》不同,龙应台是把亲情放入到生命的地过程中去描绘,从而引发了读者更深刻的思考。在作者送别儿子的三个片断中,都是她一次次地目送着儿子的背影而去——“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母亲的深情与失落在这样一句话中表现得含蓄而忧伤。由幼儿到少年再到青年,这是每一个人必经的成长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子女会迫不及待地离开父母的羽翼,义无反顾地去寻找自立天空,那种迫切使得他们很少会回过头来看看一直默默注视着自己背影的父母。因此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自古以来,父母的爱往往是比子女的爱更加深厚,并且是无条件地付出。可是每个孩子的成长都只能独自完成,无法代替,所以做父母的‚不必追‛。以一往无悔地深情,默默地注视着子女飞向更高更远的天空,这大概是全天下父母的共同的忧伤和自豪吧。
接下来作者又描写了三个目送父亲的片断,正是这三个片断使文章的内涵有了哲学意义上的升华。在这三个片断中,作者的身份由‚母亲‛转换到了‚女儿‛,被目送者是从中年到老年再到走到生命终点的父亲。作者将对父亲的情感融于一次次目送中,如同柠檬水一般,看似无色,入口后却留下了淡淡的酸涩。
最后作者又用同样的感慨作为了文章的结尾: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时再读这段话却又有了不同的含义。子女对父母的深情往往是在父母衰老的过程中愈加深沉,因为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恐慌。可是生命的终点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所以做子女的“不必追”。以不舍和依恋的目光,默默地注视着父母走向人生的终点,这大概是所有做子女共同的无奈和悲哀吧。
幼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死亡,‚儿子‛和‚父亲‛六个片断恰好构成了人的一生。儿子,就像作者的过去,被父母深情地目送着;父亲,就是作者的未来,将被子女深情地目送离去。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这饱含深情的被目送与目送中度过,最终归于尘土——这是一个无尽的轮回,而其中永恒不变的,就是那父母子女间的深情。
书中这样写亲情的篇目占了很大的部分,如《明白》一篇,描写的就是作者回忆和自己的朋友二十岁和五十岁时谈论自己母亲的情况,在岁月的流逝中描写子女对母亲的感情变化。《雨儿》一篇写的是作者照顾患失忆症的母亲的过程中,围绕自己乳名而产生的一些小细节,表现了母女间脉脉的温情。《为谁》写儿子教她学做菜的过程,这件小事的结尾却十分耐人寻味——当她说学会了,以后可以做给儿子吃时,儿子却说‚我不是要你做给我吃。你还不明白吗?我是要你学会以后做给你自己吃。‛
除了对亲情的感悟,书中还有一部分篇目着重对生命内涵进行了深刻的思索,如《山路》《寂寞》等。
《山路》这篇文章写的是作者在一次演唱会上的所见所感。好友蔡琴的说的一句话而引发了她的思考——‚你们知道的是我的歌,你们不知道的是我的人生,而我的人生对你们并不重要。‛
由这句话作者想到蔡琴前夫的逝世,看到了患难情深的胡志强夫妻,看到了坐在众人中的马英九,这些和她同时代的,和她一同走在历史的山路上的人。
而当蔡琴开始唱起《恰似你的温柔》时,她却想起了一个不在场的人:‚此刻,一辈子被称为‚才子‛的沈君山,一个人在加护病房里,一个人。‛
这其实是作者对生命的一种思考,同时代的人,甚至是走在同一条道路上的人,都是孤独的。其实,人生的本质就是孤独。就像蔡琴所说的,她的人生意义只有她自己才能理解,幸福或痛苦是别人无法了解的。无论是手掌大权的政治家,还是相濡以沫的夫妻,还是名满天下的才子,都不可能改变这一点。正如作者最后所说:‚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而在《寂寞》中这种思考则表现得更加明显。除夕夜,朋友因为将作者独自一人留在山上而内疚地打来电话时,她却回答说:‚亲爱的,难道你觉得,两个人一定比一个人不寂寞吗?‛
生活的寂寞无聊,能够通过陪伴来消除,而生命的孤独,却与陪伴无关,那是生命深入骨髓的本质属性。
当意识到生命的孤独,如何面对它就成了人生挥之不去的课题。作者引述了晚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指出了张岱把那种孤独感当成了审美需要,作为审美情趣来看待,可张岱的墓志铭字里行间仍然充满了孤寂与苍凉——生命的孤独,一时可解,却无法可除。
所以作者在最后提到:‚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或许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吧。‛
在《什么》一文中作者因为父亲的逝世‚看见了这一生从未见过的最深邃的裂缝、最神秘的破碎、最难解的灭绝‛,因而开始追寻生死大问,希望通过对佛经的研读获得心灵的解脱。在《俱乐部》一文中作者以第二人称的口吻,假设了某人对身后事的探讨,针对未来的死亡做出的选择种种行为,来引发面对死亡人们应采取什么态度的思考。还有一些篇目如《魂归》《胭脂》等,则是将亲情与对生死的思索结合,使读者感动之余也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本书中还有一部分篇目是沿袭了龙应台一贯的创作题材——对时事和世界大局的关注。如《跌倒——寄k》一文中针对一则台湾中学生自杀事件,用大量的提问引发了读者的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一个年轻的孩子放弃了自己的生命?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阿拉伯芥》由丹麦人把阿拉伯芥这种草改变基因,使之具有测雷功能的事件,引发了对战争根源的思考。
龙应台在本书的序言中引用了王阳明的话:‚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句话用来形容这本书的阅读感受是再恰当不过了。这本书就像微风一样,能够轻柔地拨动每一位读者的心弦。不同的读者能在其中得到不同的感悟与共鸣,总有某一种感性或理性在不知不觉中被唤醒,正如作者所说:‚每个人,来到‘花’前,都看见不一样的东西,都得到不一样的‘明白’。
第三篇:春风拂过
校园的樟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①春风拂过,万物复苏,处处都能感受到绿的气息。
②一走进校园,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不是花枝招展的玫瑰,不是争奇斗艳的海棠,而是那一排排粗壮的樟树。它们 就像守护校园的忠诚的卫士,时刻列队待命。
③樟树的皮很是粗糙,验证着岁月的流逝,给人饱经风霜的感觉。它像一位淡泊宁静的谦谦君子,从不参加春华与秋实的争妍。它默默地时刻散发出阵阵香气,那若有若无的幽香啊,不仅能驱赶令人生厌蚊虫,而且能让靠近它的人展眉舒怀、解困消乏。课间我们常常来到树下玩耍,这香气让我们神清气爽,疲乏顿消。一把把飘香的绿伞下,常常看到手捧书本静静阅读的同学,书香与树香融入我们的心里,校园便多了一分美好的气息。更可贵的是,樟树这种回味悠久的芳香不会因生命的轮回而淡去,反而能历久而弥香。樟树最高贵的地方大概就在这里吧。
④秋风渐起,满眼枯黄,落叶一地,唯有这一排排樟树仍撑起这一片绿色。俯身捡起一片樟叶,慢慢地咀嚼,微微有一丝清凉,凉中带涩,味道奇特无比。此时你会不由自主地深呼吸,那芳香又越过你的味觉,深深地钻进你的鼻腔,你的咽喉,一直钻进你的心里,让你含着这奇特的叶子,久久回味。拈叶细看,青的像玉,红的像火,金的像霞,构成了一幅幅绚丽的图案。虽经秋风而不衰败,虽零碎成泥而不颓废。树上的叶子依然绿得深沉,即便这飘零的叶子也去得那么壮美。端详着手心里的这一片温润有致的青玉,让人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使人如痴如醉;更让人想起宁折不弯的英雄那大义凛然之气。樟树主干粗壮挺拔,像一个胸怀宽广的伟丈夫,有着铁一般的脊梁;侧枝伸展弯曲,树叶婆娑,又像一位温柔多情的少女,舒展着婀娜多姿的身子。我喜欢刚柔并济的樟树!
⑤樟树气度不凡,我怎能不对它肃然起敬?
1.文章从、、、四个方面写了校园里的樟树,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其中详写的是。
2.文中“刚柔并济”的意思是。请用横线画出文中具体表现樟树“刚柔并济”的句子。
3.“一把把飘香的绿伞下,常常看到手捧书本静静阅读的同学,书香与树香融入我们的心里,校园变多了一分美好的气息。”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联系上文第三自然段中的“这里”指
5.“······更让人想起宁折不弯的英雄那大义凛然之气”,读这句话,你想起那些宁折不弯的英雄?请写出他们的名字、等。
6.文中最后一段的作用是:
令箭荷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①考研失败,
第四篇:当你的黑发拂过我的脸庞爱情诗歌
当你的黑发拂过我的脸庞
我激动的心跳到你的唇上
渴望静静的偎在你的身旁
诉说我的思念和忧伤
当你的黑发拂过我的脸庞
谁能从思念里滤出难忘的时光
我把等待搁置到浪漫的夜晚
用你柔柔的发香,进入我身体的每个地方
当你的黑发拂过我的脸庞
深情里沉侵着你朦胧的目光
你不要担心、也不要忧伤
我会呼唤清丽的风
拂去你爱的彷徨,连同
你前额的泪光
哦,你的低语,你的轻叹
都是对爱的呼唤
当你的黑发拂过我的脸庞
这一刻我多么希望
把温热的唇送上
当你的黑发拂过我的脸庞
我心潮澎拜,像涨潮的海洋
当你的黑发拂过我的脸庞
我爱你就像爱我的生命一样
第五篇:当秋风拂过我的脸 演讲稿
当秋风拂过我的脸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晚上好!很高兴能再次站到这里,畅谈我的感想。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当秋风拂过我的脸》。来到实验中学已经四年了。四年里,目睹过学校顺应时代的变革,领略过长者春风化雨的教导,有过怅然,但更多的是收获!前些天,聆听了曾校长的报告,让我对师者之魅力有了新的认识:
魅力,源于敬业。
脑中时常浮现出这样一组塑像:描述的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师者手持书卷,神情庄肃,目光深而平和;弟子则列布四周,或诵习、或沉思、或舌辩、或聆听,上有飞云朗日,下有青松古石。我的心中突然涌出一种然莫名的感动,多么和谐的师生图,多么真切的师生情啊!遥想两千多年前,他讲课的杏坛不过是一个大土堆,何以将三千学生从四面八方吸引过来,一生追随他左右?从夫子的“韦编三绝”里,我读出了答案——这就是孔子的魅力。这就是敬业的魅力!
魅力,贵在无声。
有一段时间,我曾为班里放学之后窗户不及时关,门不及时锁而深感苦恼,反复说教,不见效果。我曾想过大发雷霆,再三强调爱护公物的重要性;也曾想过抓住一个最后走的学生,“杀鸡儆猴”,但最终我也没有舍得。记得一天下午,我特意留在教室,当最后一个孩子离开之后,我一一关紧了窗户,关上了电灯。我的行为正巧被返回来拿东西的学生魏晓彤看到了,她没有说话,眼睛直直的看着我,我没有吱声,只是对她笑了笑。她像意识到什么似的,连忙对我说,“老师,让我来吧!”从那以后,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先是魏晓彤走到最后,接着是巩佳荀,接着是刘娇„„就像是安排好的值日生一样,他们不但下午放学检查,课间操他们也是走到最后检查开关。我动容了,我没有安排特定学生负责,也没有给检查的学生发黄卡,加分数,而我的学生却实实在在的一直这样做着。
爱在举手投足间,清风无言花自开。老师的魅力也许就是一缕和煦温暖的悄悄吹入学生心田的风吧,正如泰戈尔的诗句“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而我已飞过。”
魅力,重在关爱。
新学期第一天,当我满心欢喜地走进教室时,却发现了一个空座位,随后得知,那是班里一个小女孩的,开学前的晚上,女孩的爸爸由于车祸离她而去了。孩子到校后,神情有些恍惚,时而透过窗户远眺,时而低头沉思,大大的眼睛里时常噙满泪水。在一次作文中她写道:老师,您知道吗?这几天都是我自己步行来上学的,每次来学校都要走上四十分钟,我真的好累!以前都是爸爸送我上学的,可是初中还没开始,他就无情的离开了我。他再也不能送我来上学了。老师,妈妈病倒了,好几天起不了床。我和妈妈都想爸爸!
看完孩子的话,我已热泪盈眶,泪眼朦胧中,我给女孩写下了批语:孩子,谢谢你能向老师说出你的真心话,爸爸是看到你长大了,应该学着照顾自己和妈妈了,才离开的。爸爸以前经常送你上学,说明你正是爸爸最最疼爱的女儿啊!他一定在时刻牵挂着你和妈妈,希望你们过得快乐啊!你和妈妈不高兴,爸爸会很伤心的。孩子,爸爸不在的日子里,学着长大吧!不能让爸爸担心,好吗?
此后,小小的作文本,成了我们交流的桥梁。不久,我看到她和同伴骑车走向校园;看到她热情地与同学们打着招呼;长征时,同伴走不动了,我看到她帮同伴背起书包向前走去„„孩子变了,我体味到了师者的幸福!
春日的阳光洒遍大地的每个角落,这个孕育希望的季节里,作为教师的我在祈盼秋天:
当秋风拂过我的脸,我从孩子们澄澈的目光里看到成熟!当秋风拂过我的脸,我在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里听到希望!当秋风拂过我的脸,为我送来瓜果遍地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