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紫阳县人劳局整改措施把好五关
紫阳县人劳局为提高党员整改措施的质量,紧密联系本单位实际,突出把好对照反思关、内容细化关、时限确定关、质量审核关、监督检查关,进一步增强整改措施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一是把好对照反思关。引导党员在深入学习《党章》、《胡锦涛同志关于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六条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前两个阶段教育活动的成果,认真搞好“四个对照”,即:对照先进性具体要求、对照个人党性分析材料、对照支部提出的评议意见、对照整个先进性教育活动过程中征求的意见建议,紧紧抓住自身不符合“三个代表”、不适应“两个率先”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分析产生问题的主要根源,并注意把单位存在的问题细化到各自的岗位上、把个人存在的问题细化到具体的工作中,进一步明确整改思路,提高整改措施的针对性。
二是把好内容细化关。按照先进性教育活动“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和“务求实效”的目标要求,围绕新时期如何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定观点、定题目、定内容。重点把握好加强学习、践行宗旨、勤奋工作、业务能力、积极创新、提高效能、改进作风、遵守纪律、廉洁自律等方面要素,制定整改措施。党员领导干部的整改措施,还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等方面提出整改措施。本着有什么问题就定什么措施的原则,力求写准、写够,力求文字简明扼要。切忌泛泛而谈、千人一面。
三是把好时限确定关。要求党员在制定整改措施中根据问题的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明确整改时限。对具备整改条件的问题,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立即整改,6月底前见成效;需要通过努力才能解决的,创造条件在年内整改完毕;对一时难以解决的,明确整改时限,力争在明年基本整改完毕,让群众知道改什么、如何改,什么时候改,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整改措施,让群众感受到党员整改的诚意、决心和力度。
四是把好质量审核关。主要是进行“六看”,即看整改问题是否找准,看整改目标是否明确,看整改内容是否具体,看整改重点是否突出,看整改措施是否可行,看整改时限是否合理。党支部在确定党员整改措施前,组织一次专题组织生活会,由党员宣读个人整改措施,汇报、交流在整改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自觉接受党内群众的监督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退回党员本人修改完善。
五是把好监督检查关。党支部在公布整改结果前,组织党员过一次专题组织生活,宣读本人制定的整改措施,汇报、交流整改的进度和有效做法,以及在整改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发扬党员民主,自觉接受党内群众的监督检查,确保整改鼓实劲、不松劲。局党总支成员和党员局级领导干部对各支部和分管科、事业单位负责人整改措施进行督查,支部及时对党员个人整改进行督查。紫阳县人劳局为提高党员整改措施的质量,紧密联系本单位实际,突出把好对照反思关、内容细化关、时限确定关、质量审核关、监督检查关,进一步增强整改措施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一是把好对照反思关。引导党员在深入学习《党章》、《胡锦涛同志关于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六条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前两个阶段教育活动的成果,认真搞好“四个对照”,即:对照先进性具体要求、对照个人党性分析材料、对照支部提出的评议意见、对照整个先进性教育活动过程中征求的意见建议,紧紧抓住自身不符合“三个代表”、不适应“两个率先”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分析产生问题的主要根源,并注意把单位存在的问题细化到各自的岗位上、把个人存在的问题细化到具体的工作中,进一步明确整改思路,提高整改措施的针对性。
二是把好内容细化关。按照先进性教育活动“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和“务求实效”的目标要求,围绕新时期如何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定观点、定题目、定内容。重点把握好加强学习、践行宗旨、勤奋工作、业务能力、积极创新、提高效能、改进作风、遵守纪律、廉洁自律等方面要素,制定整改措施。党员领导干部的整改措施,还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等方面提出整改措施。本着有什么问题就定什么措施的原则,力求写准、写够,力求文字简明扼要。切忌泛泛而谈、千人一面。
三是把好时限确定关。要求党员在制定整改措施中根据问题的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明确整改时限。对具备整改条件的问题,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立即整改,6月底前见成效;需要通过努力才能解决的,创造条件在年内整改完毕;对一时难以解决的,明确整改时限,力争在明年基本整改完毕,让群众知道改什么、如何改,什么时候改,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整改措施,让群众感受到党员整改的诚意、决心和力度。
四是把好质量审核关。主要是进行“六看”,即看整改问题是否找准,看整改目标是否明确,看整改内容是否具体,看整改重点是否突出,看整改措施是否可行,看整改时限是否合理。党支部在确定党员整改措施前,组织一次专题组织生活会,由党员宣读个人整改措施,汇报、交流在整改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自觉接受党内群众的监督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退回党员本人修改完善。
五是把好监督检查关。党支部在公布整改结果前,组织党员过一次专题组织生活,宣读本人制定的整改措施,汇报、交流整改的进度和有效做法,以及在整改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发扬党员民主,自觉接受党内群众的监督检查,确保整改鼓实劲、不松劲。局党总支成员和党员局级领导干部对各支部和分管科、事业单位负责人整改措施进行督查,支部及时对党员个人整改进行督查。
第二篇:人劳局存在问题整改措施
人社局存在问题整改措施
通过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广大干部职工的意见建议,人社局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
1、敬业精神缺乏,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部分职工存在对工作要求不高,习惯于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和执着追求激情。工作上满足于完成应付的日常工作,缺少向更高目标努力奋斗的动力。对群众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水平不平,存在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
2、人才瓶颈制约依然存在,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
随着全区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由于越来越大。由于**受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工作环境和人才引进的方式渠道狭窄、投入不足等因素影响,人才引进存在诸多困难。五支人才队伍发展不平衡,总量相对不足。特别是高中级人才和专门人才不但数量小,存在“需要的进不来,不需要的出不去,优秀的留不住”,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3、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两难”问题亟待解决 今年以来,各地频现“招工难”,我区也不例外。一方面企业招工难。开发区中小企业比较多,外向依存度比较高。去年以来,1
随着经济的逐步转暖,企业订单增多,用工需求短时间内急剧膨胀,导致用工矛盾集中显现。企业招用工不规范,工资待遇低,不参加社会保险的现象普遍,职工没有安全感。企业对劳动者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基本上没有成形的企业文化,职工的归属感不强,造成了企业招工难。另一方面大学生、农民工和部分就业困难群体存在就业难。大量以农村初高中毕业后不能继续升学的新生代农民工,因受技术水平等的限制,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在城镇的部分下岗失业人员也因自身素质难以适应新就业岗位需要;部分大学生所学专业与企业急需不能对接,以及到基层、民营企业就业的渠道不通畅等,造成了部分就业困难群体就业难。
二、整改措施及努力方向
1、以三力建设为核心,加强干部队伍素质建设,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以“三力”建设年和素质提升年活动开展为契机,积极创建“令行禁止、创新有为、社会满意”机关服务品牌,努力增强全局、责任、纪律三项意识,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统一思想认识,实现有效作为。在思想上形成共识、工作上形成合力、制度上形成统一、资源上形成整合,形成全局“一盘棋”思想。发扬团结一心、合作共事的优良传统,端正心态,踏实做人,勤奋工作,保持苦干实干的作风,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二是讲究工作方法,实现和谐作为。自觉地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放在全市、全区工作的大盘子中去认识、思考和把握。突出重点、打造亮点,着眼时代潮流和事业发展要求,用创新来摒弃定势思维、用创造来求解发展难题、用创业来推动事业发展。
不断提高工作标准和质量,争取在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继续拿第一、争冠军。三是狠抓工作落实,实现主动作为。提倡立说立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强化为民意识,带着感情、带着爱心干工作,用真诚、细致、周到、高效的服务,去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四是注重形象塑造,实现满意作为。牢固树立人人是窗口、处处是形象的意识,把部门满意不满意、社会满意不满意、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加强学习业务知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以全部的心思、高效的节奏、务实的作风,紧盯目标,苦干实干,为完成全年的任务目标开好头、起好步。
2、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断加大人才工作力度
充分利用开发区已有的有利条件,制定出台《十百千人才计划》和《鼓励人才创业意见》,围绕汽车发动机、制浆造纸、海洋化工等大项目和特色产业集群,发挥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科技孵化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的载体优势。紧紧抓住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三个环节,进一步完善人才服务体系,落实好奖励政策。从2011年开始,5年内引进10名博士以上的产业发展领军人才,100名硕士以上的产业发展支撑人才、1000名本科以上的产业发展骨干人才,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好的人才队伍。加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力度,扩大鉴定范围,培养造就更多实用人才。相关科室要主动深入企业调查研究,了解企业需求,鼓励企业克服“坐等上门”的思想观念,投入重金聚集关健人才和紧缺人才,发挥好人才引进主体的作用。要进一步畅通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主动靠上做好服务,落实好各项扶持优惠政策,在全区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2、采取措施对症下药,千方百计破解“两难”现象
一是畅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技职院校、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对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举办分行业、分层次的专场招聘洽谈活动,方便广大毕业生求职就业,强化政府部门与高校的合作,有利于多种形式促进毕业生实现就业。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鼓励职业中介机构规范化发展,提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引导重点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增加人力资源储备,提高人力资源引入效率。
二是严格执法,引导和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严格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引导企业善待职工、尊重职工、关爱职工、培育职工和稳定职工。督促企业畅通职工表达诉求的渠道,吸收职工合理的建议和想法,并形成长效沟通机制;建立企业稳定用工的培训机制,加强职工的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全面提高职工综合素质。
三是跟进服务提供咨询,积极做好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积极做好大中专毕业生的失业登记工作,引他们更新就业观念,放低身段先就业后择业。将生活困难家庭、单亲家庭和城镇零就业家庭与农村零转移就业贫困家庭作为重点服务对象,提供政策咨询,帮助其实现就业。
四是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减少结构性的“用工难”或者“就业难”问题。坚持“两个面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面向广
大就业困难群体,以大中专毕业、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的培训为重点;面向劳动者和企业的现实需要,增强培训的针对性。综合开展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活动,不断加大培训投入,拓宽培训模式,广泛实行对接式和订单式培训。
五是搭建平台举办招聘会,“难难”碰头求双赢。招聘会作为人力资源有序高效流动的重要载体,为劳动力供需双方各得其所提供了平台。因此,为求职者和用工者架起“鹊桥”,通过举办多形式的招聘会,让“两难”聚头,对促进就业、缓解招工难现象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六是拓展基层劳动社会保障所功能,加快建立企业用工预警预报制度。充分利用市、区、街道、社区(村)四级劳动保障服务平台,让各基层劳动社会保障所开展并承担一些为所属企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和服务的工作职能。关注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定期发布企业用工相关预测信息,有序引导企业选人及求职者择业,通过帮助、督促其规范用工管理、善待员工,缓解用工缺口,维系生产经营正常化。
第三篇:把好“五关”斩断用人腐败
把好“五关”斩断用人腐败
2014-08-01 10:28 来源: 人民论坛8月上 作者: 姚 桓
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当然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除此之外,重要的是把好入口,选好干部,防止隐患。恰恰在这一关键问题上,多年来用人方面的不正之风乃至腐败现象屡禁不止。总结经验教训,一个重要问题是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扬民主有机结合起来,并从制度上加以落实和保障。
如何认识党的领导与发扬民主相结合
首先在认识论上,要正确认识党的领导与发扬民主的辩证关系,防止片面性。党管干部是坚持党的领导、巩固执政地位的战略举措。问题在于,党的领导在任何时候都要通过各级党组织工作体现,而党组织又由人组成,无论怎样强调党的领导、集体领导,归根结底是落实到“人选人”。人是有局限性的,在选拔干部这一重大问题上,既会有“看人走眼”的片面性,又可能掺杂个人考虑和私心杂念,完全做到客观公正很难。因此,发扬民主极其重要。在我们国家,人民的民主权力不能只体现在人民代表大会的任免权上,也要体现在党的干部工作的一些具体环节中。另一方面,民主又不是万能的,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干部工作中的民主改革探索也容易出偏,有些群众仅仅从眼前利益、个体利益的满足出发衡量干部,“只要对我有利,就是好干部”。何况由于信息不对称,群众也难以完全准确地了解干部。离开党的领导去高谈民主,不仅难以纠正不正之风,也给一些不良分子可乘之机。所以,唯一的出路是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扬民主相结合。其次要解决的认识问题是,在选人中上下意见不一致怎么办?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其思想、行为是多样的,优点往往和缺点相联系,因而对人的理解最难,加上信息、角度、利益关系不同、价值取向不同,对人的看法上下不一致是正常的。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党组织存在官僚主义或者个别领导用人取向不对;或者是一些群众不了解情况、存在情绪化因素;或者干部在工作中得罪了人。更大的可能是上下两方面的意见都有片面性。这种不一致恰恰可以成为互补。一些群众对干部的看法是有片面性和情绪化因素的,需要党的引导;同时,党组织了解干部也往往只看到他在领导面前表现的一面,忽视他对群众的态度、感情。党组织了解干部,往往侧重干部的政治思想、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而他的品德、做人如何却看不到或看不清、看不深,因为有些干部往往把他最好的一面展示给领导,一些缺陷、一些致命的缺陷在领导面前有所收敛,而面对下面的群众则毫无顾忌。我认为,这些年选拔干部工作一个教训是只重视政治思想(重政治思想非常必要,但是流于表面、表态、站队)而忽视了品德,听其言而忘记观其行。在这方面,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尤其是在干部的人品、做人方面,可以发现组织部门看不到的问题。因此,应当把选拔干部作为在党的领导下贯彻群众路线的过程,看作深入了解干部的过程,看作党委成员、组工干部提高选人用人水平和能力,向群众学习又引导群众、提高群众民主素养的过程。认识达到这个高度,就不会为“上下看法不一致”而来回摇摆、裹足不前。
党的领导与发扬民主相结合,需要科学、周密的制度去保证、落实 一是明确规定选拔干部的各种程序,包括动议、民主推荐、组织考察、民意测评、讨论决定、公示、任命等各个环节的具体做法。在这里,一定要把民主推荐、民意测评作为必要性程序而不是选择性程序;唯此,方能杜绝“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现象。
二是在民主推荐、民意测评中要充分发挥党委(党组)的领导和把关作用。这种领导和把关作用,主要体现在确保民主推荐、民主测评风清气正。包括:向参加者宣传党的干部方针政策、干部标准,实事求是地介绍干部,及时纠正过程中出现的拉票、贿赂、串通一气、打击别人抬高自己等问题。民主推荐不能定框框,民意测评更不能做“引导性提示”或者任何暗示。既要支持和鼓励群众讲真话、心里话,又要教育群众认识到,讲真话不是情绪化,而是理性化,认识到选拔干部是重大政治问题,关系到党、国家全局和本单位事业发展,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准确、充分地汇集民意、提高民主质量上。三是明确规定在考察候选者时,除考察思想政治、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廉政表现外,还要了解候选者的政治品德和人品,了解他对党和人民是否忠诚,如何做人。因为如果干部对党和人民不忠诚、讲假话、缺乏做人基本道德,其思想觉悟是根本靠不住的。这方面的考察有难度,但也有一些办法,如把品德人品问题细化,了解候选者对上对下态度是否反差过大、常和哪些人交往、在“八小时之外”干些什么,是否热衷于搞关系网,是否敢讲真话、不虚伪,心胸是否开阔,对他人进步是否嫉妒,是否有同情心、是否幸灾乐祸,等等。
四是切实用好民主推荐、民意测评结果,坚持“多数群众不拥护,不能提拔”。这一条是中央早已经明确的,应视为选拔干部的 “底线”。问题在于,对于“多数群众”的认定,常常与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范围有关。应当适当扩大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参加者的范围,以验证是否得到群众公认。为尊重民意,可以考虑规定,一次民意测评未通过,要经历较长时间才能再次启动选拔程序;两次民意测评未通过,不再列入考察对象。同时,既要充分重视多数群众意见,也不能忽视少数人包括个别群众的意见,要在准确了解干部情况和群众意见基础上,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干部的德才表现。对于与事实有出入的群众意见,在选拔干部工作结束后,要进行解释、说明,这同样是尊重民意、贯彻群众路线。总之,做到“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我,也不简单唯下,要唯实”。
五是把任前公示作为选拔干部的最后一道关口,认真把关,而不能当作形式。任前公示时提意见的往往是少数人、个别人,但要充分重视,特别是在廉政、品德人品方面的意见。发现问题认真核实,对一些问题线索也要严肃对待,深入调查,如果一时搞不清楚,暂时不考虑任命。和平时期的任命干部,情况不清楚应延缓一段时间,一般不会影响工作,相反,匆忙任命则可能造成后患无穷。
(作者为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兼职教授)
第四篇:镇村“两委”换届把好“五关”
镇村“两委”换届把好“五关”
自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开展以来,郑坊镇对各项工作进行了精心组织和周密部署,深入把好制度建设、宣传动员、组织建设、离任审计、纪律监督“五关”,确保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开展。
把好“制度建设”关。该镇成立换届选举工作指导小组,制定了《郑坊镇村党组织和第八届村委会选举工作实施方案》,并创新性地制订了《村委会换届选举规程》,规范换届工作中的每一个操作细节,确保换届工作合法、规范、高效进行。
把好“宣传动员”关。该镇采取广播、标语、宣传栏等形式,广泛宣传村级组织换届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法律法规,对群众关心的交叉任职率、妇女干部配备率、选民登记等事项进行重点宣传,使其了解和掌握选举的方法步骤和法律依据。把好“组织建设”关。以本次换届为契机,该镇在各村大力推行村两委干部交叉任职,努力选配一批精干、高效的农村干部队伍,增强全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号召力和凝聚力。
把好“离任审计”关。该镇抽调精干人员,采取明查与暗访、听取汇报与走访群众、深入实际与审核台账票据等相结合的方式,对离任村干部的财务收支、集体债权债务、三年内的民生工程实施情况等各项内容进行逐一审计,有效保护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把好“纪律监督”关。该镇充分利用多种监督途径,加强对村“两委”参选对象的监督和管理,确实保证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目前,该镇9个行政村新一届支委全部到位,产生支委23名,其中妇女支委比例占20%。
第五篇:把好公文审核五关 提高公文处理质量
做好审核把关工作 提高公文处理质量
公文是政府机关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公文处理是政府部门办公厅(室)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公文处理的一个极其重要环节就是公文核稿。公文的核稿把关工作,就是要为领导及时审阅和妥善处理公文、正确决策和果断抉择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果审核把关不严,往往直接影响公文的质量和行文的不规范,影响领导的正确决策和行政的效率。因此,做好公文处理过程中的核稿把关工作,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全心全意为领导决策服务,是秘书工作的重要任务。如何做好公文的核稿把关工作呢?
第一,在对公文进行核稿把关时,应当依据国务院《公文处理办法》、《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的规定、原则和要求,并根据领导的指示精神,从全局出发,仔细审核、客观分析,对公文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发现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具体来说要重点把好四关:即体例格式关、行文关、政策法规关、文字关。
(一)把好公文格式关。为了使公文规范化,必须按《公文处理办法》规定的体例格式行文。首先要弄清楚所核稿公文的体例是规范性公文、指令性公文、指导性公文、知照性公文、公布性公文、商洽性公文、报请性公文,还是记录性公文。其次,要对秘密等级、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识、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成文日期、印章、附注、主题词、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印发日期等公文的组成要素,按照《公文处理办法》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的要求,全部认真审核一遍,不能认为这些不重要,没有涉及公文的核心内容就一带而过。
(二)把好公文行文关。根据发文机关与受文机关之间的组织关系、发文机关的职权范围和公文的运行方向来把好公文的行文关。一是可发可不发的文件,尽可能不发,以减少发文,提高行政效率;二是把好行文关的关键就是要正确确定和使用公文文种。公文文种的确定和使用,一要按照公文管理法规的统一规定确定和使用,不能乱起名称;二要依据发文机关的权限,不可超越职权;三要依据行文关系和行文方向确定和使用;四要依据行文的具体目的和要求确定、使用。如对上级机关是汇报工作、反映情况,还是请求给给予支持帮助;对下级机关、单位是布臵、指导工作,还是答复、批准有关事项等具体的目的和要求确定和使用文种。
(三)把好政策法规关。这一关主要是审核公文的内容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对与之相悖的,要退回相关拟稿人员进行修改完善,特别是对规范性文件,要本着成熟一个出台一个,不成熟的,坚决不呈批或发文。否则,文件一旦发出就会引起不必要的混乱。如引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甚至会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四)把好公文文字关。公文在文字上要求明确、简洁、通畅和准确无误,篇幅长的应当压缩,空话、套话也应删除。对错字要改正、漏字要补充,对文字、句子表达不准确的地方要修改。把好文字关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法规、相关专业业务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到怎么贯彻落实上级工作部署的重大问题。在文字表述上,还要特别注意一些重要概念的提法是否准确、恰当。
第二,做好公文的核稿把关工作,要加强责任心、加强学习、勤于实践,同时还要注意材料的收集积累。
一要加强责任心。在公文核稿中,对词不达意,丢字错字、错数等问题,应当及时发现并予以修改,不能把这些低级错误留给领导去纠正。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关键是要有责任心,要认真仔细,一丝不苟。公文核稿是一项责任心很强的工作,责任是做好各项工作的灵魂,工作负责是对秘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如果工作责任心不强,做事马马虎虎,应当发现的问题,没有发现,应当提出修改意见的没有提出修改意见,加之,领导事务繁忙,很容易导致公文质量低下,不能很好地发挥公文领导指导、规范约束等作用,影响行政效率。
二要加强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学习。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健全完善,法律法规的数量越来越多,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规范的内容越来越细。同时,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情况比过去更复杂了,新情况、新问题更多了,对办文的要求也更高了。特别是在煤矿安全监察工作的 办文中会经常遇到一些煤矿生产技术专业性比较强的问题。因此,秘书人员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地加强党的方针政策的学习,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加强煤矿安全专业知识的学习,加强文秘专业业务的学习,并学以致用,才能把好公文的核稿关。因此,公文核稿工作不仅要有较强的责任心,而且要熟悉自己分管的业务,要具有多方面的知识,要博览群书,博采众长。
三要勤于实践、善于总结。公文核稿人员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这种“文字功底”主要是指文字表达能力,就是要通过书面方式把领导的意图及反映的事情、事项,简明扼要、准确无误地表达清楚明白。这也是一种“学问”和“技能”。这种“学问”和“技能”,不完全是从教科书上学到的,也不是通过大学中文系就可以直接培养出来的,有许多是长期实际经验的积累,是通过实践逐步锻炼出来的。因此,平时要注意从多方面学习锻炼,不断总结经验,用起来就比较得心应手。
四要注意材料的积累。对情况了解不够或掌握的不是第一手材料,心里就没底,据此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但没有参考价值,而且很可能会给领导造成误导。因此,了解情况一定要做到细致、全面、准确,要尽可能掌握第一手材料。另外还要注意积累有关重要问题的历史过程和信息资料,一旦需要,就能够及时提供给领导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