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蔡礼旭老师《太上感应篇》(1-49)心得分享(精选5篇)
编辑:七色彩虹 识别码:10-1135556 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11 21:46:57 来源:网络

第一篇:蔡礼旭老师《太上感应篇》(1-49)心得分享

誠敬講堂10儒道釋三根學習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一集)

蔡禮旭老師 202_/7/19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10-014-001

大家早上好。我們今天大家一起學習《太上感應篇》。師父一直強調,要成就這一生的道德學問,一定要紮好德行的根。而紮根當中,師父強調,要學習《弟子規》、《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還有《十善業道經》。我們從我們自己做起,從我們自己的單位做起,從我們中心,我們來紮好德行的根。

我們一定要立志,做佛菩薩的好弟子,做三教聖人的好學生,也要做師長的好學生。師長說紮根,我們就老老實實紮好根。而當然紮根顧名思義,這根紮下去了,他就立住不動搖,也就是能夠在處事待人接物、工作當中,都依照這幾部經典來處世待人,任何情況都不違背這三個根的標準,這個叫紮根。當然,要達到這樣的標準,那有一個努力的過程。

我們現在知道紮根重要了,所以我們受持這幾部經典。那受持之後要讀誦,因為讀誦熟悉之後,遇到境界的時候,他能夠起觀照。假如讀的遍數不夠,可能遇到事情的時候,還是隨順習氣比較多,那就立不住根基了。所以讀誦是必要的。當我們明白了這個讀誦的重要性,我們才不會讀的時候,好像有點心不甘情不願。人往往明理之後,他就會做得歡喜,「這個是真正對我有益處,這個是修學不可少的過程。」

孔夫子在《論語》一開始就說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應該是非常喜悅的事情。假如我們在學的過程當中,都覺得感覺不到喜悅,那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其實我們不明理。所以「理得心安」,知道這麼做了有意義,就越做越高興了。知道讀誦不可少,每天老老實實讀誦。老實人得利益,因為讀著讀著,他自自然然起觀照。遇到人事物了,突然那一句經句,就出來了,啊,當下沒有隨順煩惱,依教奉行了,覺得身心輕安,很歡喜,「欸,我突破自己了」,那就可以體會到讀誦的利益了,起觀照。而法喜,一定是從「解行相應」而來。《弟子規》當中告訴我們,「不力行,但學文」,就是有「解」,有了解經文道理,但是沒有去力行,「長浮華,成何人」。

今天有錄像,應該是我緊張,怎麼好像你們比我還緊張?所以你們要配合一下,我假如念到大家熟悉的句子,請大家配合一下。可能是我剛剛這個錄音機沒拿上來,造成大家的緊張。所以你看,我的緊張造成大家的緊張,還是我的問題。確實老祖宗講的沒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所以《弟子規》當中講的,「長浮華,成何人」,這個是傲慢習氣上來了。孟子講,「人皆好為人師。」有「解」而沒「行」了,他就落入一個學習的誤區了,懂了這些道理,自己沒做,看別人的過失。而當一個人被傲慢給障礙住了,他有沒有「不亦說乎」啊?鐵定每天很不舒服,看這個人也不順眼,看那個人也不喜歡,所以不會有法喜。「解行相應」,絕對有法喜。所以看我們學習傳統文化,有沒有深入,有沒有提升,用什麼看呢?每一天笑的次數有沒有增加。為什麼?「煩惱輕,智慧長」,就高興了。看什麼東西都有體悟,都有啟發,都有收穫,每天很充實啊,哪有不歡喜的道理? 可是「但力行,不學文」,都只是去做,道理沒搞清楚,可能就會做錯了,「任己見,昧理真」了。所以了解之後,要去「行」,而且要去突破,把它改過來。所以紮根,最重要是改習氣。

其實我們冷靜感受一下,我們最不高興、最生氣的是什麼事情?其中有一件,就是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犯同樣的錯,跟自己氣得不行,還睡不著覺。所以突破自己的習氣,才能紮好根基。所以紮根絕對不是,「好,我排好時間,《太上感應篇》幾個月、《弟子規》幾個月、《十善業道經》幾個月。師父說三年紮好根,把時間都安排好了,每一部經聽幾十遍」。

當然,有這樣的規劃,確實是需要的。因為我們假如薰習得不夠,一來,道理不透徹;再來,薰得不夠,觀照力起不來;觀照不夠,就談不上力行了。所以遍數要夠,所謂「長期薰修」。

古聖先賢有講到,說「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啊。我們現在是從小就沒有根基了,現在年齡又大了,又是成年了,這個時候,再不藉薰習之力,想要伏住煩惱,談何容易!而且,「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薰習的時間不足,打煩惱的時間就多;打得越多,就退得越多了。我們要警覺啊,「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不好好紮好這個根基,那什麼時候才能成就自己的道德,才能成就這一生的道業,那就遙遙無期了。所以一定要下大決心才行。

為什麼要下大決心?因為我們面對的是無始劫的輪回,是無始劫的習氣啊,不下大工夫,很難克服的。什麼是大決心呢?死都不怕,就怕守不住正念。要有這種氣概。「寧肯碎骨粉身」,都不願意忘失這個正念。人有決心了,所謂「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好,薰習很重要,可是假如我們薰著薰著又產生執著了,「啊,聽經叫學習」,邊聽邊執著,然後工作的時候都想聽經,沒有全心全意專注工作,那這個就不妥當了。薰習是「解」,「解」完要力行,才是「相應」,解行相應了,這個時候心境就不斷提升,任何境界不動搖。所以我們要理解到,紮根是解行並進。

而行在哪裡呢?一定把它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這個才是活的學問。學一句,做一句;學一句,改一句。

比方我們前一段時間,大家一起學習《了凡四訓》。是不是學完了呢?當然不是,我們聽了一遍《了凡四訓》的講解,師父的開解。那這一段過程當中,我們在工作的時候,有沒有曾經拿《了凡四訓》哪一句教誨來指導自己,來改了自己哪一個習氣?假如沒有、很少,那《了凡四訓》學完了沒有?那沒有「解行相應」哦,那《了凡四訓》這個根基就不算紮下去哦。

《了凡四訓》四個部份:「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比方「改過之法」裡面講到的,「一日不知非,則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則一日無步可進」,這一句怎麼落實在生活工作呢?那每天要靜下來,我今天有什麼事情不妥當,什麼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對,趕緊把它寫下來,寫下來印象深,而且提醒自己後不再造。印象很重要啊,自我提醒、自我鞭策,非常關鍵。為什麼?別人提醒有限,自己有這個態度了,二十四小時都能提醒自己。假如功夫到家了,連睡覺做夢都能提醒自己。大家學《了凡四訓》有沒有學到在夢中念《了凡四訓》啊?那就不簡單了,非常專注在學習了。

那我們講到這裡了,「我昨天有哪些念頭跟言行不對?欸,我在今天有沒有保持一個高度警覺性?」真的有這樣的態度了,每天都能發現過失去對治、去改過。

比方我今天已經犯了好幾個錯了。第一個,太緊張,連這個錄音的設備都忘了拿上來。緊張的根源在哪裡?我們「如斬毒樹,直斷其根」,所有煩惱的根源,我們得找到啊。有時候我們在思考,「啊,我怎麼會有這個習氣呢?」思考老半天,就過去了,沒思考透徹。根源要找到。根源啊,緊張,就是得失心作祟,沒有平常心。得失心還好聽一點,叫虛榮心,名聞利養的心。刻意要把它講好,反而講不好。要講好,最重要是真誠,「一念不生是為誠」。還有一大堆這些念頭、煩惱,那就不是真誠的狀況。所以今天就發現,很慚愧,都多少年過去了,這個得失心還這麼重,我想應該再去參加個大學聯考,看還會不會睡不著,還得吃安眠藥。這個是主動勘驗,在境界當中觀察自己有沒有去掉習氣。

改習,才能改命運啊!我們《了凡四訓》後面舉的幾個人物,袁了凡先生看到馮開之先生,「大變其幼年之習」,哇,他小時候那些習性都改掉了,了凡先生說他今年一定考上。所以人要改變自己的命運,進一步要能夠去「為人演說」,感化他人,都是建立在改自己的習氣的基礎上。

所以剛剛我們提到「觀照」,《了凡四訓》我們學過一遍了,一遍夠不夠?很明顯,不夠哦,我們還是記不住。所以這個叫「學貴自知」,學習不是像交作業,啪啪啪寫完,就像小的時候,老師派三十行作業,然後剛好鄰居有同班同學,坐在那裡比賽誰快,真的是字跡潦草、龍飛鳳舞。用這樣的趕的心去學習,不可能會有好效果的。所以不是趕作業,學每一句都要落到我們的心上,去觀照、去力行。

所以《了凡四訓》裡面,我記憶很深,行善的十條當中,「愛敬存心」,時時提起愛心、恭敬的心。像今天吃早飯,我就沒「愛敬存心」,還沒供養,我就吃了。這個是貪心作祟。所以一個人,用功夫在哪裡?在每一個境界,每一個當下,吃飯也可以練功夫的。今天一個孝子,他看到任何的食物,很自然的,先想到誰啊?父母啊。人家是性德流露啊。我自己看到吃的,如入無人之境,誰也沒想到了。薰習了這麼多年,還沒把三寶放在心中,還沒把眾生放在心中。

所以我們學習淨土法門,我們共同深入的大經,《無量壽經》,開始的時候就講到,「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既然我們的目標很明確了,「當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提到這個目標挺高興,你們好像怎麼沒有高興的表情呢?不要把它想得太難,《無量壽經》說,「其國不逆違」,「無極之勝道,易往而無人」,不是很難去的。可是為什麼很少人去?想得太難,不相信,「真的這樣就可以往生作佛嗎?」搞清楚了,就有真信切願了。怎麼往生?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把它做好。就是師父講的,「紮好三個根」,就符合標准了。然後又不希求、不貪戀世間的福報,一心念佛,就可以成就了,不是很複雜的事情啊。

而經上告訴我們,「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不難背,「普賢十願」,一定要背起來哦。還沒背起來,今天只有五十九分,不合格啦。為什麼?「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一句經文我們很早就讀過了,怎么還沒背起來?那代表我們求學問不夠主動。人不主動,就容易往後退了。學問成就,不可能是靠別人啦,得靠自己下功夫。我們連要行普賢大士之德,都沒把它背起來,那我們怎麼觀照?

好,明天就考,我們明天早課《太上感應篇》讀完,一起齊讀「普賢十願」。我現在給人家派作業,其實我也不輕鬆,派完以後,我都得陪著他們背出來。其實也是鞭策我自己。我現在教古文其實是誠惶誠恐,每一次叫他們背一篇,我就得跟著背一篇。我挺喜歡這種感覺的。為什麼?因為我容易懈怠,藉這個因緣,讓我不可以偷懶。所以我很感激因緣對我的提攜。

而普賢十願裡面講,「廣修供養」,這一份供養、禮敬的心,有沒有時時提起來?那吃飯的時候,就照著師父的教誨,「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法界一切眾生」,念三遍。哇,當下高不高興啊?你看,恢復本來的心量,高興啊!什麼時候不高興?迷失自己的真心了,在那裡斤斤計較的時候啊,最不高興了。所以我們真明白了,那是我們好日子不過,自討苦吃啦!「聖狂之分,在乎一念」,轉成普賢十願,轉成正念就高興了。當然,吃飯前供養,保證這一碗飯,結晶怎樣?很美哦,吃下去更健康哦。我們有沒有把日本江本博士的水實驗,好好運用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這個是先念三遍供養。供養完了呢?念「此食遍十方」,這個食物遍十方,「一切鬼神共」,一切眾生,我們希望他們都能接受這個供養,念七遍。最後,念十句佛號。那吃飯就是修普賢行哦,那很充實,每天都沒有混日子。

而我們今天吃飯的時候,把碗拿起來,欸,碗是誰洗的?我們大家自己洗的吧,是不?欸,我們在洗碗的時候,有沒有「愛敬存心」?「我把它洗得很乾淨,明天就有一個幸運的人拿到了。」我今天很草率,把它洗一洗,上面還有一點泡沫,「啊,算了算了,沒關係,誰吃到關我什麼事」,那就沒有「愛敬存心」,也沒有「禮敬諸佛」,也沒有「廣修供養」了。

真的哦,道在哪?一切時、一切處,都能愛敬他人啊,「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做每一件事情都高興。今天在工作當中盡心盡力了,我在「廣修供養」啊,我們把事做好了,讓更多的人接觸正法,得到正法的利益,工作就是普賢菩薩。

包含,不是對人愛敬哦,對一切事物都要愛敬。佛門,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在哪?徹法源底啊!「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個「諸佛」不指是人而已哦,是一切的動物、一切的眾生,都包含在其中,眾緣和合而生,都是眾生啊,所以這個「禮敬諸佛」,是一切皆恭敬哦。

所以師父講經都講得很清楚,那桌子你也要禮敬哦。當然你禮敬桌子,不是給它鞠三個躬啦。你用它很愛惜它,把它擦乾淨,禮敬,長養自己的恭敬心。而今天吃完了,我們把椅子放正,這就是落實普賢十願。尤其我們是最後一個走的,一定把八個椅子擺得整整齊齊,禮敬落實了。今天我們最後一個走的,完全沒有注意到這一點,那代表我們的「敬」沒有保持。更重要的是,我們浮躁了。心浮氣躁,眼前這些事物觀照不到,好像覺得一天很快就過去了,也不知道忙什麼。心沒靜下來,靜下來就能禮敬,就能知道什麼時候落實,處處都是依教奉行,把它擺好了,整整齊齊。

說不定哪一位同修突然說,「哦,聽說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在推廣傳統文化,我看看他們搞真的還是搞假的,到他們的餐廳看看,廚房看看。」結果一看,哇,椅子亂七八糟。那不要上去聽課了,光看椅子就知道了。人家內行人看門道哦。哇,他一看,不上去了,我們有沒有過失啊?有啊,我們沒給人家表演好啦,讓人家沒信心了,我們就沒有「廣修供養」了。所以這個「愛敬存心」,當下就可以用上。

好,所以今天跟大家交流到這個紮根,除了把道理搞清楚之外,更重要的,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去行了,解行相應,遇到任何境界,都能依教奉行不動搖了,這個根就紮下去了。那又一心念佛,這一生的當生成佛的因緣,就可以圓滿。

好,今天先跟大家談到這裡,謝謝大家。

首頁誠敬講堂10儒道釋三根學習【10-014】《太上感..《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二集)

點播下載MP3點播

視頻點播

MP3下載

視頻下載

繁體文稿

簡體文稿

全屏瀏覽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二集)

蔡禮旭老師 202_/7/20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10-014-002

諸位長輩、諸位同仁,大家早上好。

我們開始一起來學習師父講解教誨的《太上感應篇》。我們修學淨土法門,大家都很熟悉一個公案,就是鍋漏匠的公案。諦閑老法師跟鍋漏匠是小時候的玩伴,後來中年之後,剛好,鍋漏匠知道諦閑老法師已經出家了,而他覺得人生很苦,就找諦老要出家。諦老覺得他年齡大了,再出家,在佛寺裡面其實還是有很多活要幹,而且佛寺裡面戒律也比較嚴格,都要遵照那些作息,怕他受不了。可是他又堅持要出家,最後,諦老答應他了,不過跟他說:你既然要出家,那就要聽我的。鍋漏匠說:我出家拜你做師父了,我一定聽你的。結果諦老就給他安排了一個廟,然後就教他一句佛號,念就對了。結果他念了三年,站著就走了,而且手上還拿了幾個現大洋,連後事的錢他都不願意麻煩別人。當然這個心態很值得我們學習。

而在整個他修學的過程,很多心境非常值得我們效法。比方他非常的老實聽話。諦老叫他念佛,他連問念佛會怎樣都沒有問,他相信諦老絕對會給他最好的方法。他沒有當場要什麼結果的急功近利的心,他就是老老實實,「師父叫我這麼念,我就這麼樣念」,沒有絲毫的懷疑。

那我們想一想,現在要找這樣的學生容不容易?師父也常提到,當第一次去拜見李炳南老師的時候,李老師有提到三個條件。可能現在我馬上請哪個同仁上來講,我看大家都能講,是不?欸,沒有抽籤是吧。其實在修道的路上,比方說我們聽經聽半年、聽一年了,我相信每一個人,道理都懂不少了。但是,幾句道理落在我們的心上,進而付諸實踐?這個才是我們能得的利益。

那我們既了解,修學佛法是師道,那我們就要守師道的原則。所以李炳南老師說的,只能聽他老人家一個人講;要看的書,要他老人家同意;以前所學一概不承認。這第三點,把我們的傲慢放下,有傲慢沒法修道啊。

師父之前是跟章嘉大師學習,跟方東美教授學習,那章嘉大師是當時候的當代高僧。連跟章嘉大師學習都得放下,不然心裡面會留一個印象:我可是章嘉大師的學生。是不是?今天我們處事待人接物,假如有一個心態:你知不知道我是淨空老法師的學生?我們有這個心態了,就隨順習氣了,跟人相處,就顯得姿態比較高了。所以修道,真的要時時觀照這一顆心才行啊。

而跟著高僧大德學習尚且要懂得放下,我們是幾十年來,都是這些習氣把我們搞得亂七八糟的,我們還不肯把它放下,還不肯隨順聖賢、隨順師父教誨,那這一生修學,只能結個善緣、落個印象,當生要成就,就不容易了。

所以守這三個原則,效法鍋漏匠,最重要的就是老實、聽話。為什麼呢?因為師父是修行的過來人,過來人一看,就知道我們在修行的路上現在最缺什麼。聽話了,就得利益了。

所以師長知道我們現在根基不牢。其實,我們聽師父講「紮根」,聽了多久了?可能也幾年了。講「學《弟子規》」,我記得是應該是兩千年左右,師父就在強調了。那我們什麼時候才重視三個根的落實呢?我們心裡想想,讓當代的高僧大德講經說法勸我們五十多年了,結果我們一句都不肯做,這真的就是對不起老人家了。

所以師父現在最強調的:把儒道釋三個根紮好。所以,因果倫理道德,這個根基一定要穩。我們今天不能保證到底我們這一生能夠影響多少人(當然是好的影響),但最起碼,我們期許自己得要是一個好弟子的樣子,依教奉行。我們自己不是一個好的弟子,社會大眾看到我們說:啊,原來淨空老法師的學生就這個模樣啊,那這個淨空老法師的教誨也有問題,怎麼教出來的學生都是這樣。那我們不只落一個沒有依教奉行的罪,我們還加一條:把老法師都拖下水了。真的,很多師父所受的毀謗,是因為我們弟子沒做好,才造成的。所以《弟子規》講到,「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我們做不好,對聖教、對佛法,對師父老人家,都是一種玷污了。人有這種期許、這種志氣,才有向上的動力啊。修學的大根大本:孝親尊師。我們為什麼不能精進、不能提升?在孝親尊師的根上,不足了。這是一個人性德的根本所在。所以今天師父勸我們紮好三個根,是對我們這一生法身慧命大慈大悲的關懷。

而且,不只是師父給我們的關懷,這是我們整個淨土宗祖師的慈愛,傳承下來的。印光大師,淨宗十三祖,老人家在七八十年前,就已經大聲疾呼:要學習《了凡四訓》,學習《太上感應篇》,學習《安士全書》這些教導。因為了解到我們沒有這一個根基,這煩惱伏不住。所以師長講的,「了解因果報應,人不敢作惡」。因為了解到,連起心動念都有因果,起一個惡念,就感惡果來了。

站在儒家的角度,我們是學君子,學賢人,學聖人。佛家的角度,是學做阿羅漢,學做菩薩,學做佛,這樣的標準。這個是有志氣的人、自愛的人,不希望這一生空過。所以《論語》講,「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我們從個人的慧命,首先就要有高度的警覺性,深信因果。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懂得克制,不能起邪念,不能起惡念。以至於,延伸到整個社會國家的命運。其實是息息相關的了。我們今天處在當前的社會,我們假如不能夠提起一種使命感,那我們的慈悲心也不在了。慈悲心另外一面,就是自私自利的心了。我們護這個慧命。當前社會已經變成這樣了,我們還坐視不管,那我們就可以很清楚知道,我們的悲心不足了。在《無量壽經》當中有提到,「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已曾供養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我們一接觸念佛,大家都滿能接受的,也不反對。問題是,我們能歡喜接受念佛,代表我們「已曾供養諸如來」了,怎麼還在六道輪迴當中?這個就是我們很值得思考的問題了。

第一,雖然我們供養諸佛如來,但從來沒有百分之百的老實聽話,依教奉行,都摻雜自己的想法看法。其實說實在的,跟著師父學,摻自己的想法看法,那樣子是跟師父學了,事實上跟誰學呢?跟自己學了。連我們自己錯的時候,還拿著師父的教誨來「倘掩飾,增一辜」。那就很難得力了。

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一個共同的標準,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那無始劫來,我們供養諸佛如來,這個菩提心就從來沒有真正全然發出來。菩提心真的發出來了,絕沒有自私自利的心,絕沒有還看任何一個人不順眼,這不可能的。

所以修學是改心,擴寬心量。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當中,有不舒服、有對立、有看不順眼,根源是我們的心量太小。其實我們的心本來不是這麼小的,我們迷失了真心了,真心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把自己的心變得這麼小,那是糟蹋了自己,那是不懂得愛惜自己。我們懂得隨順性德,那是真愛自己了。

那「菩提心」,是根本啊。我們生在這個大時代,其實,是不幸,也是幸。不幸在,我們過去生的業力重,「業不重不生娑婆」,所以我們生慚愧心。為什麼是幸事呢?因為遇到這個大時代,眾生這麼苦難,能把我們的慈悲心給激發出來。

所以印光大師在七十多年前,在他的教誨當中就提到,「世亂已極」,這個世界亂,亂到極點了。我們想一想,七十多年前的社會亂不亂?跟我們現在比起來,我們現在的亂是他們那時候的幾倍啊?那就很難較量了。請問七十多年前,有沒有聽過父殺子、子殺父的?幾乎沒聽過。現在報紙打開那些事,七十多年前基本上都沒有。我們就看五倫關係就好了,父子、兄弟、夫婦關係,那是退得非常非常嚴重。印祖都看到我們現在的狀況了。印祖是明白人,大勢至菩薩再來的。我們一想到大勢至菩薩,就想到一段話了,「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佛菩薩像父母一樣在護念著我們,但是得我們肯聽父母的話。大勢至菩薩於虛空法界,護念佛人求生淨土。那老人家為什麼一直強調因果?就代表我們這個時代一定紮好這個根基。

所以「世亂已極,無可救藥,有志之士,何忍坐視?」真正有志氣,真正有使命感的人,遇到這個大時代,怎麼可以再坐視不管呢?而人心現在的狀況,不容易挽回,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而印祖是大智慧者,他能看到根本,他能看到善巧,所以印祖講,「人人知因果,家家有家教」,當所有的因果道理、所有的家庭教育,在每一個家庭茶餘飯後,都是談論這些道理,那這個社會就救得回來了。

那我們覺得很幸運,我們跟著師父,我們做的就是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我們這一生所做的事情,沒白做,是這個社會最需要的教育,那值得啊。而且我們要做的事業,是能把已死的人心,能夠讓他甦醒過來;要斷的中華文化,能夠把它承傳下來。這是非常可貴的事業啊。那我們有這個機會來做了,那期許自己,一定要把它做好。而今天要挽救世界,首先,我們得要先挽救自己啊。《大學》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本末,我們要很清楚,我們不能本末倒置了。而救自己,那儒家講「格物」,佛家講「熄滅貪瞋痴」,從習性下手。

那救自己要下決心,從我們最嚴重不良的嗜好、習氣開始。哪一些是我們最嚴重習氣呢?急躁,控制。什麼是最不良的嗜好呢?浪費時間,不肯勇猛精進。

我們要提升境界,不勇猛精進是絕對提升不上去的。面對的是無始劫的習氣啊,哪可以懈怠呢?哪可以放逸呢?是吧?我們以前說,你面對對手,我們以前看武俠片,是吧,你得先要看看人家的功夫到哪裡,你才去應對。我們現在的對手就是自己無始劫的習氣,怎麼可以掉以輕心呢?一不覺察,「種種違理情想,瞥爾而生」,就來了,就把我們的自性給障住了。

所以不可以浪費時間。而且今天我們在工作當中浪費時間,沒有做弘法利生的事,還到網路上去看一大堆有的沒有的,殺盜淫妄的東西還在看,拿著公家的時間去隨順習氣,這個造業就大了。我們拿著十方的供養,來養自己的習氣,假如冷靜下來,怎麼忍心這麼做呢?這不是糟蹋大眾的信任嗎?所以人怎麼提升?真正良心發現了,就不願意做這些事情了。

所以這個自救,怎麼救?我們昨天講到要解行相應。明理了,一定要落實在整個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當中。而且要安排好時間。不做好安排,每天這樣渾渾噩噩,時間就蹉跎過去了。所以為什麼安排許理事跟大家這幾個月做內部建設的課程?重點就在這裡了。我們自己學習、工作,能不能做好規範,做好計劃?能不能很清楚,在組織當中怎麼應對進退?怎麼配合團體運作,而不給人添亂?這叫盡忠啊。

一個人首先做人的根基要穩當。不可能說人做不好,然後可以成佛,那這個邏輯是不存在的。而做人的基礎:五倫八德。在團體當中體現:君臣關係。那我們如何當主管,如何當下屬,這個都要透過學習啊。我們如何當父母要學,如何當兒子要學,「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所以當我們不懂的,我們還不主動去學,我們看看我們這個傲慢,障住了我們多嚴重啊。

所以當主管,要深入君親師的精神,而且如何把君親師落實在生活工作裡面。我們當下屬的,盡忠職守,「進思盡忠,退思……」欸,《孝經》大家不是念了一段時間嗎?你們都還給孔夫子了嗎?我們昨天才講好了,會的要配合一下。「進思盡忠,退思補過」。

我們在工作當中如何轉《弟子規》呢?轉《孝經》呢?《孝經》告訴我們,「將順其美,匡救其惡」;「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這形容一個臣子、一個下屬,念念就為了團體好,為了他的領導好。這是慈悲心啊,這是真誠心啊。而《弟子規》講的,「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我們目標是要做賢人,做聖人,那我們不能在家庭、在工作裡面親憎我,我憎他,我看他不順眼,我跟他對立,那這個都不是跟經典相應了。這個時代怎麼體現修養,就在這裡。人家對我們不對,我們還是守住我們應盡的態度跟本分,這才可貴啊!

所以在這個時代,別人對不對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首先自己要做對,才能建立理智。學佛,「轉識成智」,轉情識為智慧。所以我們必須學習「組織倫理」,怎麼配合團體的運作。我們要學習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做好自己的計劃,很好的團體配合,成就弘揚正法的事業。包含「不學禮,無以立」,我們在團隊當中,跟人相處,言語進退得當,讓人家如沐春風,這個禮要學。包含接待客人,這一些電話來了,我們怎麼應該應對得當,這個都要好好的我們把它學好。

所以往後兩個月左右的時間,禮拜

二、禮拜四,是我們全體同仁的內部學習的課程,都是具體討論,怎麼把這些經教落實在做人做事當中。所以不可以請假,除非有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特別重要的事情,而且要主管批准才行。我們共同來學習,大家都知道那些做事的分寸、原則,大家「見和同解」。現在弘揚正法的事,說坦白話,已經是刻不容緩了,我們還內部裡面隨順很多習氣,不知道耗了多少時間,耗了多少精力啊。我們是來幹什麼的,我們得冷靜啊!我們不是來這裡隨順習氣、添亂的,我們是來這裡「為往聖繼絕學」的。

好,我們也希望透過這一段時間的內部建設,把我們中心整個運作上軌道,這樣我們中心的經驗,也能夠「廣修供養」,給所有弘揚傳統文化的單位。不然我們自己都上不了軌道了,那我們拿什麼去供養大眾呢?這樣我們普賢十願也才沒有白念嘛。

好,那今天早上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好,謝謝大家。首頁誠敬講堂10儒道釋三根學習【10-014】《太上感..《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三集)

點播下載MP3點播

視頻點播

MP3下載

視頻下載

繁體文稿

簡體文稿

全屏瀏覽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三集)

蔡禮旭老師 202_/7/21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10-014-003

(播放師長「淨土大經解演義」第八十三集光碟選段,長6分鐘。)

諸位長輩、諸位同仁,大家早上好。

那剛剛我們聽到師長給我們的勉勵,期許我們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能做好,紮好三個根,能夠把中華文化影響到全世界。我看大家聽完之後,怎麼表情有點沉重呢?我感覺很慶幸,這一生,有這麼重大的工作,我們可以去努力,最起碼這一生,沒有白來。

而我們冷靜觀察這個世界,假如這個世界是一個身體,生病了,那我們判斷一下,現在已經病到什麼程度了?還剩幾年可以救呢?這個中醫裡面有一句話叫「病入膏肓」,就不好救了。那現在的世界病到離「膏肓」還有多久啊?剩沒幾年了哦。師父在講《妄盡還源觀》的時候,說五年啊!在這五年再不加緊落實推廣,這個世界要救,就不容易了。所以每每思考到這裡,就很自然的想起孟子的話,「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世界的苦難就擺在我們面前,今天我們不盡心盡力去做,真的是有過:名過其實。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是修大乘佛法的佛弟子。那大乘佛法是慈悲為懷,大慈大悲,這是佛弟子的、大乘弟子的實質。擺在我們面前的社會世界是這樣,我們視若無睹啊,那我們就愧對大乘佛法弟子這一個身份。所以古聖先賢、君子,他覺得最羞恥的事情就是名過其實。我們現在還沒到聖賢境界,沒關係,我們盡心盡力去改習氣,去提升。而在那個盡心盡力改習氣的過程當中,就是「廣修供養」。

我們在這個改的過程當中,確實不輕鬆。改自己嚴重的習氣,那跟扒皮差不多,是苦的。可是俗話講的,長痛不如短痛。師父也說的,「咬緊牙關,此生證無量壽。」那個「咬緊牙關」,就是真的對習氣趕盡殺絕。「如是一心求淨方」,一心一意,持戒念佛,斷惡修善,「決定往生極樂國」。

好,那諸位同仁,咬緊牙關,要咬多少年?真正下功夫,習氣三年五年就能夠調伏,看我們有沒有下這個決心。發勇猛的心,立決定的志向,這一生一定要成就道業。

而剛剛師長也講到,在湯池是紮一個根,我們現在馬來西亞中心是紮三個根,《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我們穩紮穩打的來受持,來力行。大家想,「哎呀,那現在還沒做好啊,人家來看,怎麼辦?」一切時候,平常心對待。我們要呈現的是真實的狀況,人學習哪有說一下子就跳到聖賢的?那不可能。雖然我們還有不足,還有習氣,但是我們那種毫不退縮、盡心盡力的態度要拿出來,以師志為己志。

你看師父在全天下人面前,都這麼信任我們。師父說,「我相信他們能做得好。」那我們希望不辜負師父的信任,更重要的,不要辜負眾生對我們的信任。所以我們一起學習過《了凡四訓》,有一段話,我一直在體會。「愛敬眾人,即是愛敬聖賢;能通眾人之志,即是通聖賢之志。」何謂聖賢之志?何謂老和尚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就希望這個時代的人能安居樂業、家庭幸福。「吾合愛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為聖賢而安之也」,我們盡心盡力,怎麼安世人?世人有正確的思想,他的命運就轉變了。

那要有好的思想,「教學為先」,他要接受儒道釋三教聖人的教育,就可以轉過來了。那我們中心成立的目的,就是弘揚儒道釋三教的教誨。我們有為世人謀離苦得樂之心,剛剛師父也講,「必得諸佛菩薩、眾神的擁護。」所以我們並不孤單,我們時時都有無量無邊的聖哲、佛菩薩在保佑,我們要有信心。

所以在這個時代弘揚正法,在《華嚴經》常講到,「信為道元功德母」,得做出好的示範,人的信心才比較容易建立。有了信,他才肯去解,肯去學,進而他能行,他能解行相應,能證,他才能得利益。

其實這個過程,我們自己反思自己學習過程,應該就可以明白了。比方,我們什麼時候讀過《論語》?我在初中的時候就讀過《論語》了。那《論語》改變我的人生沒有?沒有啊。為什麼?明明我有讀到這本經了,我怎麼沒得利呢?因為我沒有看到誰把《論語》做出來了。我們就覺得:哦,四書五經就是讀來考試,然後放在書櫃上的,不是拿來利益自己的人生,那更談不上去利益別人了。可是今天我們為什麼生命轉變了?對經典生信心了?因為我們看到師父做到了!一個人的弘願,居然可以影響到全世界,而自己又成就了福德,成就了智慧。哇,那這樣的示現,讓我們太羡慕了,起而生信心,要效法!

我們看到師父,生死自在,八十四歲的長者,身體這麼健康。不老、不病、不死;財富自在:不需要錢的時候都沒有,要用的時候,要多少來多少。我講得都很高興,你們怎麼沒什麼反應?大家要知道,真理是在每一個人身上都能印證,那才叫真理。只有在某一個人身上印證,那個叫偶然。所以我們知道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那佛的每一句話,我們都是堅信不疑。所以,因為有師長給我們示現好榜樣,我們對佛經、對聖賢的經典生起信心。

而師長剛剛講到廬江三年做的實驗。世人也要看到,有一個地方透過倫理道德、透過《弟子規》,真的犯罪率下降了,離婚率下降了,人心善良了。他們一到這個小鎮裡,感受那個氛圍,終身難忘。我們好多地區,包含我們很熟悉的,新疆來的這些朋友們,青島,很多地方,他們分批分批到廬江學習。他們回去都是說,「要再建一個湯池」,在他們的地方建起來。信心,都是從看到好的樣子建立起來的。有「信」,才有「解行」啊,這個「信」太重要了。

所以《論語》裡面提到,「人能弘道」。為什麼「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不是說拿著四書五經就能教化人啊!是人能把「道」力行出來,讓人生信心,讓人感動。現在這個時代,人不看到真實的,不看到好樣子,你要讓他相信,不容易呀。現在人懷疑心比較重,但你不能怪他,他從小成長過程當中,感受到:原來道德說是一套,做又是另一套啊。你不只不能怪他,還要憐惜。這個時代,因為我們讀書人沒有言行一致,造成大眾不信任道德學問。不只不怪他們,是我們的責任啊。

而我們今天,要紮三個根。我們當前,紮因果,《太上感應篇》的根。我們自己有沒有信心?以至於,我們要期許自己,我們奉行《太上感應篇》,要給大眾信心:受持《太上感應篇》,身體不好的,變身體好了;求不到兒子的,生了個白白胖胖又有智慧的兒子來了。這個人心很有意思哦,你拿著感應的故事給他看,「你看,明朝,宋朝」,他一看,「又沒有現在的,那是古人做得到,現在做不到了。」所以為什麼要承先啟後?每一代都有真正做出感應的人,才能代代有信心啊。

那諸位同仁,這一代誰做啊?你們都不配合一下。哦,我知道了,你們因為剛學完《了凡四訓·謙德之效》,是吧?你們只是在內心裡面說,「好,就由我來做」,是吧?但你們比較謙退,沒有說出來,我可以理解。

而歷代,奉行《太上感應篇》的感應太多太多了。在南宋高宗時候,四川峨眉縣縣令王湘先生,他讀完《太上感應篇》非常感動,他就發願要力行《太上感應篇》的每一句教誨,要把它做到。結果他發願完沒多久,還沒有做到以前,就突然暴病,就死了。結果死了之後,他就感覺自己的神識飄到空中去了,然後親人的哭聲就像那個蜜蜂,很小聲。而當他飄到空中的時候,突然聽到空中傳來話,說這個王湘發願力行《感應篇》,所以他的福德增長,他壽命可以延長,又讓他回陽,回來了。所以一個人發願,一念遍虛空法界,都會有感應哦。結果回來之後,他確確實實盡心盡力去力行,而且還常常勸人。

行善,行自己發的願,要及時去做。我們常說,人生有兩件事不能等,行孝,還有行善。我們及早行善,我們生命中的業力,很快就能轉過去了。假如想行善了,可是沒有盡心去做,「一日無常到,方知夢中人」。一個修行人,最怕的,死魔啊!死一來了,我們的修行又要倒退了,又要重來了。生生世世不能成就,跟這個死魔有關係。人能夠及早行善,能夠長壽,利用這一生的壽命,斷惡修善,老實念佛,這一生就不死了!

所以這個行願要及時,而且,要願力大過業力。師父常講,什麼是再來人啊?人的願力可以大過業力,就可以了,就可以真正利益人了。我們再講具體一點,什麼是願力大過業力呢?遇到一切時一切處都先想別人,不為自己。都先念念為人著想,人的這個願力,慢慢的就超過業力了。好,所以我們當下跟人相處,時時保持這樣的態度。念念為他著想,「這個時候我應該怎麼做?」能念念為人著想,自己的貪,自己的瞋、痴、慢,自自然然就淡了。

這個是南宋的一個榜樣。

明朝有一個先生叫楊守業先生,他非常虔誠讀誦《感應篇》。他六十歲還沒有孩子。結果六十歲他生病,也斷氣了。結果,到了陰間的時候,也是有這個冥吏,陰間的官員告訴他,「你因為持誦奉行《感應篇》,所以你的命已經延長了,你以後還會有兒子。」結果後來他生了一個兒子,還考上進士,還幫他送終到老。福報轉得很快啊。而且活到一百零二歲。哦,一百零二歲,假如我能活到一百零二歲,那我還有六十五年可以活。哦,不錯不錯。

這個大家要了解,真正有道義、有情義,就要多活幾年。為什麼呢?你身邊親朋好友,這一生跟你有緣,來生不知道啊!《無量壽經》裡面講了,「善惡變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這一生命終了,各奔東西,下輩子哪記得上輩子誰是你爸,誰是你媽?誰是你哥,誰是你姐?都不知道了。可是假如珍惜這一生的親人的緣分,我們盡心盡力修行,然後自己對經教融通,趕緊把三個根的道理給親人朋友講清楚,把念佛求生的殊勝利益給他講明白,可能這一生結了這個法緣,以後不會誰都不認識誰了。會怎麼樣?同生極樂國啊。以後是怎麼樣?以後你們一家人,這個叫佛化家庭,以後你們一家人,可以同臺演出,是吧?往生西方以後說,「欸,我們現在回到吉隆坡,你演爸爸,我演媽媽。」分配好,怎麼樣為人演說。那個時候已經是阿惟越致菩薩了,不受業力影響。挺好哦?是啊,這些道理都明白了,就要有這個志氣,好好把握這一生這麼難得的親人的緣分。這也是真正報我們親人的恩啊!

包含你活得越長,你對你晚輩好的影響就更多了。那當然,也是讓這個時代的人,看到奉行三個根,奉行《感應篇》的殊勝果報。

杭州有一個先生叫汪源,家裡很窮,又沒有子嗣。結果他就發願助印《太上感應篇》。而且,他助印的時候,是誠心祈求他的母親能不生病、能高壽;祈求能有子嗣,對得起祖先。那後來,確實他母親也得高壽。

所以一個人如何能感動天地?孝心、誠心。

我們這一生,有沒有曾經祈求父母健康長壽?我們斷惡修善,讓福報能給自己的父母享。這樣的心都沒有發過,那我們說什麼大慈大悲,利益眾生啊,這是沒有根基了。孝心是愛心的根本所在。所以我們也共同發願,自己真正奉行《感應篇》,能讓自己的父母健康、長壽。

所以,古人已經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我們要承先啟後。而且《感應篇》對我們修學佛法,對我們當生成就,是非常關鍵的基礎。佛陀教化,三個最重要的階段:幫助我們第一個階段,轉惡為善;第二個階段,轉迷為悟;第三個階段,轉凡成聖。

而第一個,做人的基礎:轉惡為善。那我們從佛經裡面,來找轉惡為善的經文,很多哦。請問要找多久?所以印光大師慈悲,《太上感應篇》講轉惡為善,什麼是善,什麼是惡,講得非常仔細啊。所以這些大智慧者,他沒有門戶之見啊!因為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啊,他在一個民族的文化當中,截取它最可貴、最精華的,輔助整個佛法的興旺。

大乘佛法,發源於印度,在神州大地開花結果。因為它有更好的基礎,儒跟道的基礎,取代了小乘的基礎。所以《感應篇》,是斷惡修善非常完整的一本經典。你從佛經去收集,那要收集很久啊。轉惡為善,我們就能轉禍為福。

所以我們學習《太上感應篇》,會把《太上感應篇彙編》的這些故事跟道理,都會融到我們的課程裡面來。而《太上感應篇彙編》,是把儒道釋重要的教誨,完全融在裡面了。難怪印光大師要把《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這三本書,印了超過三百萬冊,不就是為了成就我們的道業嘛。所以我們學這一本《太上感應篇》,加上《彙編》的教誨、故事,也等於是把儒道釋的精髓學一遍了。所以我們以至誠的心,求儒道釋三教聖人加持,我們每天一起來共學,以他們為榜樣來奉行。

好,那今天早上先跟大家講到這兒,謝謝。

首頁誠敬講堂10儒道釋三根學習【10-014】《太上感..《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四集)

點播下載MP3點播

視頻點播

MP3下載

視頻下載

繁體文稿

簡體文稿

全屏瀏覽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四集)

蔡禮旭老師 202_/7/22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10-014-004

諸位長輩,諸位同仁,大家上午好。

我們學習《太上感應篇》,這幾節課,跟大家在交流到學習《太上感應篇》的重要性。在儒家有一句話,是夫子很重要的教誨。夫子在《論語·堯曰》篇裡面講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一個人不知命,那連君子的門都跨不進去了,更何況要成聖成賢,就更不可能了。所以我們必須知命:知道如何成就自己這一生的慧命;知道對於自己家族的使命;知道當前對於社會、民族甚至世界的天命。我們要明白,我們這一生才不會空過。不然,幾十年的歲月「如白駒過隙」,一下子就過去了。我們一定要很清楚我們的目標,我們這一生要成就的事情。

而成就慧命,那首先一定要能斷惡修善;進一步,破迷開悟;最後,轉凡成聖。再高的目標,它基礎在轉惡為善,而《太上感應篇》就是非常好的經典。

對於家族,「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一個人,不承傳祖先的家道,沒有造福後代的存心,說坦白一點,枉為人啊!連後代子孫都不關愛,那是有辱天地人三才的身份啊。

以至於我們現在整個社會、世界的狀況,最急迫的,就是因果教育。所以周安士先生,周安士先生寫的《安士全書》,印光大師說「天下第一善書」啊,不簡單啊。而周安士先生講到,「人人知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要想讓世道人心恢復到一個正常的軌跡,那得從因果教育下手了。

而我們昨天提到,我們自己真正奉行《太上感應篇》了,真正得到殊勝的果報,也給當前的社會大眾一個堅定的信心。所以我們普賢十願講的「請佛住世」,諸位同仁,先請誰住世?好像沒請出來。要先請自己啊。這個儒家都講得很清楚了,「人能弘道」,你得先自己做出來才行啊。夫子的教誨為什麼影響兩千五百多年的我們炎黃子孫?那是因為夫子他做到了!

好,我們知道了《感應篇》的重要性,對自己、對家庭、對世界、對正法久住的重要性,那我們就有這一份使命感跟志氣,來依教奉行,來斷惡修善。而對於我們是修學淨土法門,成就道業,依循這一個法門,很重要的:持戒念佛。沒有持戒的功夫,師父常講,念到風吹不透,雨打不濕,還是不能往生啊。因為《阿彌陀經》裡面講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五戒十善,是一個人最重要善的基礎。而《太上感應篇》對五戒十善,這佛門的根本法,講得非常清楚了。所以我們學習《感應篇》,就是趕緊把往生西方的護照要辦好。不能臨終的時候護照沒有,手忙腳亂,那這個就不行了。

而實在講,修行,什麼是真功夫?放下分別、執著是真功夫。「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那「智慧德相」是本有的,又不是去給人要來的,但它為什麼有障礙呢?「但以妄想分別執著,不能證得」。妄想,太高了,「不起心、不動念」,這個我們一下還達不到。我們時時觀照,不能分別、不能執著。那什麼時候會分別執著?我們一看到,「哦,他是女的,我是男的」,分別了;「我比較好看,他比較難看」,執著了,高下了,這些念頭都起來了。

所以修普賢十願好啊,「禮敬諸佛」,我們不要去分男分女、分高分下,一切都是諸佛如來,這恭敬心、真誠心就現前了。所以要不分別執著,不容易,除非自己有高度的警覺性。比方說,「我不喜歡這個工作」,那分別執著來了;比方說,「我討厭這個人」,那一天不知道起多少個分別執著。所以僧璨大師教誨得好啊,煩惱從哪裡來?愛憎,喜歡不喜歡來的;愛憎又起於分別。我們把煩惱的根源找到了,就是分別執著,才會有貪瞋痴慢。所以在一切人事物當中,要練習放下分別執著,「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大家有沒有經驗,念佛念得挺歡喜的,大家一起共修,念到法喜充滿,出來的時候,看誰都可愛。為什麼?因為那時候分別執著很淡了,見誰都高興。但是要保持。

所以這個時代修行,不遵循印光大師的教誨,想修行,難啊。「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能讓它斷啊。能念出聲來,念出聲來,因為那聲音聽在耳裡,「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我們的耳根很厲害,你念出聲來,「一歷耳根,永為道種」。當然,你在工作的時候,不要念到吵到人家沒有辦法工作,你小聲念,念到自己聽得到就好。或者默念就跟念出來一樣清清楚楚,那好。

印祖有一個方法,念十聲。你可以三聲三聲四聲,或者五聲五聲,都可以。因為念十聲啊,你假如一二三四,數到五十很累,是不?四十七、四十八有時候都數錯了,三十七跳到四十八去了。十聲不會數錯,十聲一個循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五聲了,就照著師父念的那個聲音就對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兩個循環十聲。每一句、每一字都很分明,十個循環,綿綿密密不斷,不容易打妄想,就不容易分別、不容易執著了。

而我們學佛,你說對人對事容易分別執著,學佛也會分別執著,起高下見。「《太上感應篇》、《弟子規》,世間法啦。佛法高,那個低啦。我是大乘根性,怎麼去學那些東西呢?」哇,開口便錯啊,「我高」,「我見」不就出現了嘛,「我相」不就出現了嘛,又分別,又執著了。而印光大師大智慧者,他沒有分別執著,他看到的是眾生的根性跟需要,沒有門戶之見啊,推薦的是儒家跟道家的經典,因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根基不足啦。

所以世出世法,世間法跟出世法,在哪裡分啊?在心上分啊。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一切法都是佛法、都是出世法。一個人沒有執著就出離六道輪回了,他怎麼還是世間法呢?可是只要有分別、只要有執著了,《華嚴經》都是世間法了。重實質,不重形式。

所以今天我們假如不明白這個道理,在學佛的過程當中,都會形成執著點,我們不知道。我們冷靜,師父叫我們紮三個根,講了多久啦?好多年了。我們就是不肯學,「我就是要學《無量壽經》,其他的我不學了。」那不是執著嘛。執著到什麼程度?師父的話都不聽了!那怎麼不是執著呢?所以,不能執著啊,得要依教奉行為好。師父是過來人啊,看到我們的程度,我們就是不肯紮根,就是想要開花結果,那沒有根,這是沒有生命的,遲早要枯掉,遲早要出狀況的。所以老實人得最大的福氣。

而且從佛經來講,成佛修學的過程,不離「淨業三福」。而「淨業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一個道理就落實在《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這三個根的基礎上。

所以,我們剛學完《了凡四訓》,雲谷禪師教給了凡先生功過格,這些紮實的功夫,還是必須下哦。時時以這三個根來觀照每一天自己的不足跟過失。而這個功過格,就是依據《感應篇》編成的。所以我們早晚課讀誦《弟子規》跟《太上感應篇》,「日日知非,日日改過」。所以我們紮基礎,得老實啊,不可浮躁,不可輕率,一字一句對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一言一行。改過了、改習了,才是紮根,才是立命。

所以佛門重實質,這個我們要時時去體會。去分別執著是實質,去習氣是實質。沒有回到實質,修的都是空中樓閣了。我們修成空中樓閣,那就自欺又欺人了。所以修行人「須先打破自欺一關,始有商量處」。

而我們剛剛提到,「人人知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所以人明白因果了,他懂得斷惡修善,不敢做惡事。假如一整個社會的人都這麼做了,那這個社會就安定、有福報了。

南宋,四川遂寧府有一個人叫周篪,他是奉行《感應篇》。結果,突然有一天他暴斃了,就到了陰間。結果到陰間的時候,看到旁邊很多的人都是餓死的。後來冥吏,陰間的官員就跟他講,說:你命中就是餓死的命,因為你這一世奉行《感應篇》,而且還把《感應篇》去跟人分享,勸導大家奉行,所以你這一生逃過了這個劫難,你以後會很長壽。他回來之後,就趕緊跟他的太太,跟親朋好友講。而且,這陰間的官吏還跟他講:你回去之後,要大量宣揚《感應篇》。

我們自己讀誦,自己力行;勸別人讀誦,勸別人力行。而且要勸別人流通。更好,勸別人講解《太上感應篇》。

當然,我們剛剛講到「請佛住世」,先請誰啊?你當然請你自己,好好深入《感應篇》,之後為人宣講,甚至每一句現身說法,「我自己是怎麼做的」,那我們相信,真感情,好文章,做到,就一定能說了。

只要能夠讓《感應篇》廣泛流通,這個社會能消除水災、火災、瘟疫、刀兵,還有盜賊。為什麼會消除盜賊?人心善了嘛,那盜賊他也有本善,也會受感化。所以人心才是化解災難的根本。我們剛剛念了一段,現在世界各地,太多這種事情了,根源在沒有這麼好的經典教化人心。所以「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而這個世界是息息相關,「地球村」啊。身為炎黃子孫,有這麼好的儒道釋法寶,得要推展到全世界,我們這世界的安危才能保得住啊。所以師父提到,如果把這三個根的教誨翻成各國文字(尤其翻成英文),大量流通到全世界,對整個人類都有好處。這一段話,講給誰聽啊?「當今之世,捨我其誰。」

我們辦了幾屆英文的培訓班,已經有企業界的老闆,他員工來應徵,他說,「你先到文化中心去上過英文的《弟子規》」,因為他馬來人,其他民族的他還不會講中文,「去上英文《弟子規》,才能夠到公司來上班。」

企業家現在講話很有影響力哦,是吧?他一講話,那些家長耳朵都豎起來了,「我孩子以後要出社會服務啊,哦,現在先應徵要問過有沒有學過《弟子規》。」我們好好弘揚,以後在馬來西亞還要問,「學過《太上感應篇》沒有?」哦,那這個風氣就流通開來了。

所以這個弘傳,刻不容緩。很多企業家在他自己的企業推展,員工的父母打電話來,流著淚啊,「我教了二三十年沒教好,居然是領導把他教懂事了。」感恩戴德啊。包含很多(現在這個社會說實在的,活著不容易啊,很多的苦難),很多憂鬱癥的人、很多想自殺的人,他聞到這些經典,就像見到曙光、光明一樣,能轉過來啊。所以今天他聽到了,可能他人生就不會走上絕路了。

我們時時,念著眾生的苦,我們這種提升精進的動力,就來了。不然,不念眾生苦,很容易懈怠。所以很多同仁在探討:怎麼樣能夠不退轉?時時存著「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的心,就不容易退轉。所以這樣的願心,保持。

而我們學習《太上感應篇》,這一段經文,我們分成七大段。

第一,總綱。這古聖先賢的教誨,第一句話,都是最重要的,包含了廣泛的義理,都含攝在其中。我們看《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後面的教誨就是在詮釋這一句總綱。《太上感應篇》一開頭,「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而後面都是在詮釋這一句。

第二段是示警,警告我們,「天地有司過之神」,人假如不修善,又造業,「大則奪紀,小則奪算。算盡則死」,不可以掉以輕心。

《了凡四訓》告訴我們,「千年幽谷,一燈才照,千年之暗俱除」,可是假如不趕緊行善,真正壽命到了,「欲改無由」啊,就墮到三惡道去了。墮三惡道不是開玩笑的,萬劫都有可能不復了。

而且,我認識一個企業家,他非常感激《太上感應篇》。真的沒人教啊,行惡、造惡都覺得,大家都這樣啊,他也不知道善的標準在哪裡,惡的標準在哪裡。結果他一讀《感應篇》,他偷偷跟我講,他說他沒有一句沒有犯啊!哇,讀完之後,那個恐懼啊,警覺性提得非常高。他心裡想,「我全犯了居然還有命,那真的是祖宗的福報啊。我不能再這麼折下去了,這麼糟蹋下去了。」

所以示警。

第三段,講善因善果。

第四段,惡因惡報。

第五段、第六段,又重複把殺跟盜,「橫取人財」,這是盜,重複強調。

最後一段,總結,進而勸勉我們。我看剛剛大家讀誦的時候,讀到「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好像讀到這一段的時候,聲音都拉高起來,這個代表人都有好善好德之心。「惡人語惡、視惡,行惡」,這個聲調稍微下降了,這代表人面對惡,都感覺不好。所以這個最後勸勉我們及早行善,善不能等。

好,那今天早上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我們明天正式進入《太上感應篇》經句的學習。好,謝謝大家。

首頁誠敬講堂10儒道釋三根學習【10-014】《太上感..《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五集)

點播下載MP3點播

視頻點播

MP3下載

視頻下載

繁體文稿

簡體文稿

全屏瀏覽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五集)

蔡禮旭老師 202_/7/23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10-014-005

諸位長輩,諸位同仁,大家上午好。

「太上感應篇」,這是經題。「太上」,是尊稱,尊稱道教的始祖:老子。老子,他生下來的時候,頭髮就是白的,所以……他道德學問又很好,稱他為老子。他的本名,姓李,名耳,號老聃。

我們傳統文化,是儒道釋三教,而三教的教誨,都是非常相應的。為什麼呢?因為聖賢人的教誨,它都是從性德流露,是相通的。那人假如有分別、執著,他就會比高下了,就會覺得不相同了。所以在清朝,雍正皇帝看到了這些學習儒釋道的學子,產生很多分別、執著點,所以寫了一篇《雍正皇帝上諭》。裡面就提到,「三教之覺民於海內也,理同出於一原,道並行而不悖」。三教的教誨,它都是相應的,「理同出於一原」,都是教人斷惡修善,這些教誨,都是從聖賢人性德裡面流露出來的。

所以「太上」,尊稱老子。「太上」,我們深入這個稱謂,「太」,是指至大,其大無外;「上」呢?就是至高。所以至大至高,其實,也是對性德的讚歎。所以,這個「太上」,就是我們自性的尊稱。所以這一段教誨,也是我們真心流露的時候,人就是這麼做人處世的。真心,用一般俗話講,就是每一個人本有的良心、良知。所以我們遵從《太上感應篇》的教誨,其實就是隨順自己的性德;不這麼做了,那就是違背自己的性德了。

世間人都很強調要聰明一點,很多父母也希望把孩子教聰明一點。其實小孩能保持天真,反而是好事啊。因為俗話講的,「聰明反被聰明誤」。所以人以為聰明,事實上,所思所想違背性德、違背《太上感應篇》,其實是被自己給誤了。因為違背性德,那是最吃大虧的事情,那就恢復不了性德了。所以隨順習氣,對人的傷害小,對自己的傷害最大。

而遵從《感應篇》的教誨,(我們違背性德,這個每一念是「感」,就會感來境界,就是「應」了),所以隨順性德,一念清淨,感來西方極樂世界了。

所以,人這一生,最值得珍重的,珍惜、重視,絕對不能絲毫掉以輕心的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精神、思想。為什麼是精神、思想呢?其實用感應的道理,我們的體會就更深刻了。一念淨,就跟佛法界相應、跟極樂世界相應,那佛界緣起了。

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有沒有感應?有。雖然我們現在,還沒有辦法感應到會有什麼發生,但是這個時代,什麼人最有福氣呢?老實聽話的,相信佛菩薩的教誨的,這樣的人最有福氣了。因為佛,他是徹底覺悟了,整個宇宙人生真相他都看到了,我們還沒看到,但是肯聽話照做,就得大利益了。這個時代能受益的:能相信聖人所說的話,相信「聖言量」。當然相信以後,進入解、行,真正去實踐了,他自己也會證入的。所以我們淨土宗祖師,蓮池大師,他老人家就講到,(他是臨終的時候講的),他說他已經好幾次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了。那感應就現前了。所以在佛經裡面提到,人只要至心念這一句佛號,西方極樂世界就開一朵蓮花了。你念得越真切,這個蓮花就越大。那諸位同仁,我們昨天的蓮花,變大還是變小了?那感應,每天有消長哦,「惟人自召」哦。

所以真正了解感應的道理,人對於起心動念,就非常的謹慎了。而當我們因緣成熟了,往生的機緣成就了,阿彌陀佛就拿那一朵蓮花來接我們了。所以大家念佛的時候,就觀想:蓮花愈來愈大了。假如我們起煩惱了,就觀想蓮花愈來愈小了,或者都要枯掉了。那這個時候,警覺性就會高了,愈念愈生歡喜心了。所以一念淨,往生西方的這個因緣就愈來愈成熟了;一念染,染著了,九法界的因緣就應了。

所以一個人,一個念頭,就是十法界的種子產生了。所以這個擺明了十條路在我們的面前,我們要走哪一條呢?佛菩薩只能把真理告訴我們,至於走哪一條路,這佛菩薩決定不了,「惟人自召」,那要靠我們自己了。俗話講的,「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而佛經上也給我們講得非常清楚,時時是六度存心,感菩薩法界;是了解「苦集滅道」,了解人我空相,這個是羅漢,聲聞道;了解十二因緣,是辟支佛,是緣覺道。

十二因緣,就是人為什麼會輪迴的原因所在。人很容易產生「愛」,「愛」之後,就要去「取」,「取」了就執著要佔有,那這個就輪迴心啊,就一直轉不出去了。所以人能放下佔有,不去貪愛了,那就不會在六道當中困住了。不過,這個能力都不容易哦。

五戒,感人道;十善,感天道。

師父常提醒我們,不往生,就不得了了。為什麼不得了呢?很難不墮落。「五戒,感人道」,那我們冷靜,我們自己起心動念、一言一行,跟五戒相不相應?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那我們學佛法,深入其經義,尤其大乘佛法,他持的是心戒。今天「不殺」,「欸,我又沒有殺害他人」。從相上,是講殺害;從心上,是指不惱害眾生。其實,我們在性格當中,非常的暴躁、強勢,就很難不惱害眾生了。

所以從儒家的榜樣,確實,我們謹記師父強調的,「學儒,要學孔子。」孔子是溫、良、恭、儉、讓。像夫子的風範,才能持好五戒,才能持「不殺」哦。

溫和、善良。溫和了,處事柔軟;善良,善解人意,不會常常記人家不好的,留在心中的呢,都是人家的優點跟付出,不計人家的過失、恩怨,「恩欲報,怨欲忘」,這是善良。而且,厚道,就像《了凡四訓》裡面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善良,就很厚道。恭敬,這個恭敬,對人,尤其我們修道,要從恭敬心培養起。佛家講,「禮敬諸佛」;儒家講,「毋不敬」,這是恭。節儉,時時想著節省下來的財力、物力,能夠讓更多人受用。其實節儉,就接近仁慈心,他時時都能把他人放在心上,希望他人能多一些受用。讓,謙讓、禮讓、退讓,這是孔子的修養。

所以師父講,「內修五德」,「五德」就是以夫子的修養做榜樣;「外修六和」,跟人相處能守六和敬。六和敬我們比較熟悉,「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而修六和敬,是「感」;真正成就六和僧團,化解劫難,就是「應」了。所以師父講到,這個世間只要有正法僧團出現了,這個世間、這個地區,就不遭難了。大家相不相信啊?其實,這個道理並不複雜。為什麼有真正六和僧團出現,可以化解災難?因為災難的根源是人心,人心有教化了,他一轉善念,這個災難就化掉了。而「人之初,性本善」,人是可以教得好的,而當這個僧團出現了,那最起碼四個人以上依照六和敬去做了,真做出來了,這個世界上的人一接觸了,他就佩服了,他的善根就流露了。所以世間只要看到真榜樣出來了,人心就會轉。假如沒有真正去做出來,那世間人就會想,「那都是講一套,做一套」,他對於聖人的經教,不容易產生堅定的信心。

我們很冷靜觀察一下,身邊的人,哪一個人是因為直接看了佛經,就產生堅定不移的信心?那很少。我們今天聽師長講經,非常的信任,是因為師長他老人家做到了。所以教化要產生長遠的效果,最重要的還是要身教了,我們自己能做到了。有這樣的團體出現,「上天有好生之德」,祂也不想降災難啊。為什麼還是沒辦法要降災難?因為眾生不回頭啊,不能再讓他繼續造業了。所以災難降臨,也是慈悲啊!讓人不要再造更深的罪業,因為不回頭啊。可是假如眾生有回頭的機會,那一切神靈,都護念那個機會啊!所以昨天師父講的,真正依照經典去做了,師父說,用宗教的話,叫眾神靈都保佑了。

而人心轉變,靠教育。我們自己,也要把教育搞清楚了。那在這個時代,我們一提到「教育」就會想:我是大學生,我研究所,我受了不少教育了。而「教育」真正的含義,那不是只是學歷高而已啦。學歷,在這個時代主要是知識的傳授;而古代的教育,最重要的是道德的提升。「教」字,「上所施,下所效」,「育」是「養子使作善也」,都是強調德行、善心。

而且教育最重要的內容,有三個範疇。第一個,了解人與人的關係。今天,我們跟親朋好友相處,常常都會對立、衝突、摩擦,我們沒受好教育了。這五倫大道啊,人與人和睦相處了,我們才是懂道理了。所以我們這一個時代,叫「補習教育」,都是成年了,才來補這個重要的做人的課程。古代,他們有倫理道德承傳,甚至有大家族的家教教育,從小看到父母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他就懂得怎麼處世待人。所以第一個,人與人的關係。

第二個,是人與大自然的關係。我們沒有遇到師父講解這些道理,真的一輩子好多事情根本都搞不清楚,甚至連想都沒想到。人與自然的關係,對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是大課題啊,因為這個地球都快不能住人了。可是到底大自然跟我們有什麼關係,我們沒有讀經,根本不懂。「那個叫天災」,天災跟人心,它是分不開的。所以儒家講,《尚書》提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天作孽,尤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所以我們在探討環保問題、環境問題,假如不明白這個真相,沒辦法解決。我們看,這個社會面對很多嚴重問題,提出了非常多的理論,甚至於投入大量的金錢跟人力,反而沒有改善。我們說「環保」,這不知道致力於多少年啊。所以,不能找到根本問題,那是徒勞無功。

所以我們覺得非常幸運,我們能遇到徹法源底的教誨,儒道釋三教的教導。佛家講得很清楚,貪心感水災,瞋恚心感火災,愚痴感風災,人心不平感地震。這幾年,世界各地災難頻傳。我們冷靜去觀察,就清楚了,哦,為什麼那個地方水災多?為什麼那個地方風災多?根源,人心的貪瞋痴慢造成的。化解災難,還得從熄滅貪瞋痴慢下手。

而師父常講的,和諧社會,從我心做起,從我們自己做起。所以溫室效應愈來愈嚴重了,我們假如今天發脾氣了,那就是把溫室效應又加重了一分。所以假如把天下為己任,不願意再給這個世間添亂了,對自己起心動念、調伏習氣,就更下功夫了。確實,我們現在是跟這個世界是休戚與共了。

教育第三個重點,是了解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人與不同維次生命的關係。那《太上感應篇》裡面講到,「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我們的善心,都能跟天地鬼神相交感。所以,學習《太上感應篇》,是真正受好教育啊。明白因果,斷惡修善,這是德行很重要的根基。

剛剛跟大家講到「感應」,十法界都是心所感。貢高我慢、自大,感修羅界,阿修羅;貪心感餓鬼道;瞋恚心感地獄道;愚痴就感畜生道。所以我們一明白這個感應的道理,那我們自己就對自己負責了,不會怨天、不會尤人。而真正有決心當生成就自己的道業,這一份心是感,就能感得佛菩薩、眾神冥冥當中的加持,這個就是「應」了。但是假如我們沒有這個志氣,隨順貪瞋痴,那貪瞋痴是「感」,「應」是什麼呢?「應」是妖魔鬼怪哦,會加持哦。就好像一個人做壞事了,那旁邊惡心的人,「好啊,做得好」,那也是應哦。所以是得到助力,還是得到這些不好的感應,都要靠自己這一顆心。

所以「太上感應」這一個經名,就給我們很重要的提醒:遵從聖人的話,隨順性德,就會感來更美好的人生。那我們立下目標了,就好好依教去奉行。

好,那早上,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首頁誠敬講堂10儒道釋三根學習【10-014】《太上感..《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六集)

點播下載MP3點播

視頻點播

MP3下載

視頻下載

繁體文稿

簡體文稿

全屏瀏覽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六集)

蔡禮旭老師 202_/7/30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10-014-006

諸位長輩、諸位同仁,大家上午好。

我們上一次講到「太上感應篇」這個經題。「太上」,一般指太上老君,老子。而這些聖賢人的教誨,都是從性德當中流露的,所以這個「太上」其實也是可以延伸,指我們的明德、性德。人隨順性德,那會有很殊勝的感應。我們修學淨土法門,常說,「心淨則佛土淨」,所以清淨的心與性德相應,感的就是一真法界,極樂世界了。

我們上一次也提到,人的每一個起心動念,則十法界的種子就生了。所以真正了解這個感應的道理,對自己起心動念、一言一行都不敢疏忽了。所以我們也談到,一念貪心,可能招感來的就是餓鬼道了;一念瞋恚心,招感地獄道;一念愚痴,招感畜生道。而且,每一念、每一個言行,都像一顆種子一樣,有一個善因、善種,就感善報;有一念惡因、惡心,就會感惡報。所以,感應就像大自然這個種植一樣,你下了一顆種子,它遲早會開花結果。所以,俗話又講了,「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所以只要有種了這一個種子,遲早它是會開花結果的。

那很多人就緊張了,「那我以前種了這麼多惡種,怎麼辦?」這個感應的道理還有一個重點,叫「強者先牽」,哪一個種子最強,就先開花結果。所以我們現在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那這個種子它就先開花結果。而以前造了很多惡,我們那時候還不懂。而且造惡之後,它是一個惡種子,惡種子它要有緣,就好像一顆種子,要給它施肥、給它澆水,它才會成長茁壯,再結果。假如我們不給它這個緣,它這個種子就不會現果報了。所以假如我們從今以後,都是善念善行,都是一心求生淨土,那這個緣它強,就能先現好的果報。所以這個道理我們了解之後,就不會恐懼「那我以前造了這麼多惡因,怎麼辦?」

那我們也必須很冷靜的來觀照這些道理、觀照自身。為什麼呢?感應是隨時隨地的。我們今天感得在娑婆世界,這個就是「應」了,「業不重不生娑婆」,這個娑婆界在宇宙間算是比較濁惡的一個地區了。所以人真正了解這個道理了,那我現在生在五濁惡世,羞恥心就上來了,「同樣是宇宙間的生命,為什麼我是生在五濁惡世?」我們學完《了凡四訓》,「改過」當中有三種心非常重要:恥心、畏心、勇心。了解到自己過去生造的惡不少,才感來娑婆世界。

包含我們感得這一個身體,這個身體是惡臭不淨,七孔常出不淨之物,「惡臭不淨,無可樂者」,這個都是從感應的角度來提醒自己。你說人不懂這些道理,這個臭皮囊,人還花一大堆時間在裝扮它。花錢、花精神在一個臭皮囊當中下功夫,這個都是很可憐啊,把這個寶貴的光陰都給浪費掉了。所以人了解到,我今天有這個惡臭的身體,是過去生不善的念頭、不善的言行,所以就提醒自己,要轉,把這個業報身轉成「清虛之身,無極之體」。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了,就是無量光、無量壽了。

所以我們遇到這麼殊勝的緣分,要看我們自己好好把握,這個緣就可以接上了,所以「強者先牽」。我們沒有下這個決心,那我們無始劫的業力又會牽動我們,那牽動以後,這個惡果就很難避免了。

所以,有了自知之明才肯下功夫。因為事實上我們提到感應,我們提到「惟人自召」,每一個人都有印象。但是我們很冷靜的看,雖明白了這個道理,但是我們的善念多還是惡念多呢?是跟戒定慧相應,還是跟貪瞋痴慢相應呢?這個就是一個必須很冷靜的問題了。不是說讀過佛經、讀過聖賢經典,我們這一生就能得力了。是這一生能成就、能得大力,還是這一生只能結個緣?那就要靠自己決定了。

我們再冷靜觀照,我們現在的善念,比起,比方三年前、五年前我們剛接觸佛法的時候,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對人的恭敬、對人的關懷、對人的謙退,這些都是「感」。假如是退了,那我們得冷靜了,雖然接觸佛法,我們可能還是在退步。那怎麼克服呢?這個就彰顯了薰習的重要。薰習的時間不夠,正念提不起來,又被習性、業力給牽著走了。一定要薰到明理了,明理了一定會依教奉行。為什麼我們聽了以後,「惟人自召」都清楚,惡念還是止不住?實在講,理還不夠透徹。這個觀照、這個道理想通了,絕不敢懈怠,絕不敢減少薰習的時間。因為有自知之明了,不好好薰,伏不住煩惱啊。

所以我們觀察歷代很多修行的人,他們跟著善知識,十年二十年都不離開。這個給我們表演啊。他跟著善知識,每天薰習,不敢懈怠。除非他自己有成就了,他才出去弘法利生。有的已經有成就了,他還不出去,一輩子跟著這個善知識,給大眾表法,知道不長期薰習,伏不住煩惱。其實這個都是讓我們正視一個重點:要有自知之明啊。

那在這個時代,我們拜科技之賜,隨時可以親近善知識。我們現在光碟很方便,師父講解的《太上感應篇》,我們可以隨時薰習。光碟一放,很重要的,至誠恭敬的心去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在這個薰習的過程當中,也是對治習氣。對治什麼習氣呢?懈怠的習氣,不容易有恒心。下定決心,前幾天薰得比較用力了,可能過一個禮拜,就開始懈怠了。而且也調什麼習氣呢?調不恭敬的習氣。今天我們看師父講經的碟,可能一開始接觸的時候,非常的恭敬,甚至看以前還頂禮三拜。三年過去了,五年過去了,邊聽,邊打瞌睡了。所以夏蓮居老居士勸我們,「修行須打破自欺一關」,這個話非常的深刻啊。我們不觀照自己的心,觀照自己的狀況,要打破自欺,幾乎是不可能。因為我們觀照這個情況,就代表我們恭敬心已經退了,懈怠的心、傲慢的心現前了。甚至於聽經聽幾年了,聽的過程當中還邊聽邊懷疑這樣講對不對了。

所以,現在這個時代有科學的便利,我們應該更珍惜這個福報,薰習的功夫一定不能少。這個時代我們不薰習,起不了觀照能力。所以一有時間不能打妄想,一打妄想,很多煩惱就招感來了。一有時間就要精進,唯有精進才能生定慧,我們六度裡面講的,精進、禪定、智慧。唯有定力了,才能不被境界轉。沒有定力,我們的人生就像師父常講的,「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

我們一起學習《太上感應篇》,這個也是珍惜我們此生最大的福報。什麼最大福報呢?聞佛法。而且,聞念佛法門,還有「明師受戒」,還有師父這樣的高僧來給我們指導!哇,那你去哪裡找這麼大的福。但「禍福相倚」啊,是珍惜這個福,當生成就;還是糟蹋這個福,玩弄、消遣佛法?那這個禍福,還是「惟人自召」啊,就看我們自己下的功夫了。

好,我們開始來進入這個經文。我們看第一句經文: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這個『太上』,講到了。而「太上」,是道家的教誨,老子的教誨,而我們修學大乘佛法,它是奠基在儒、道的基礎上。因為佛陀講過,不先學小乘,而後學大乘,非佛弟子。而小乘在我們中國,東土,現在已經很少在弘揚了。那為什麼呢?因為儒家跟道家的教誨取代了小乘。佛法不執著,都是隨順各地的因緣。而我們華人讀儒家、道家的經典,就非常親切、熟悉。而且,儒、道的教誨當中,心胸也非常的寬大。我們看儒家強調的,「欲明明德於天下」,所以心量非常大。道家講,「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都是有念念為一切眾生著想的心。那我們了解到這一個歷史的典故,我們學大乘佛法,就一定要紮好儒、道的根基。尤其,這個大乘佛法奠基在倫理、道德、因果的基礎之上,所以,這個《太上》的教誨,很重要的,它包含倫理、道德,尤其是因果的教育。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一句話在經文的一開頭,這也代表它是整部經文的總綱領。聖賢人都是開智慧的人,所以他們第一句話都是最重要的重點。我們包含儒家《大學》開篇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後面的經文都是在詮釋這一句總綱領的。那「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是把感應的道理告訴我們;而「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把感應的事實真相、實際的情況,具體的說出來了。所以前一句是理,後一句是事。而我們常說「理得心安」,人把這個道理給搞明白了,心就不會埋怨、不會迷惑了。所以其實我們的心不能安,往往是理還不明。

所以我們看到第一句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這「惟人自召」就代表,禍跟福它沒有一定的一個形跡,都是人感召來的,絕對不是說上天要降給誰禍,降給誰福。禍福,根源都是自己感召的。

那我們假如用心來體會,都是人自己感召的,那當場,從此以後,不怨天,不尤人。為什麼?自己感召的啊,怎麼可以怪得了任何人?所以人只要怨天尤人,那就是跟這個真相違背了。所以假如我們跟《弟子規》來結合,「過能改,歸於無」,我們明白「惟人自召」了,趕緊改過。「倘掩飾,增一辜」,我們今天感召來不好的結果了,我們還要怨天尤人,還要指責他人,這個念頭就不明理,這個念頭叫「倘掩飾」,那就「增一辜」了。

而且我們是明知故犯。我們明白「惟人自召」了,還去責怪別人。所以修學之後,要更下定決心,不能再退回本來的習氣去了。就好像我們今天當教學的人,我們讀過這些道理了,那一個老師犯錯,那顯然他的罪跟一般的人不一樣。一個佛弟子在造罪,那顯然跟沒有學的人也是不一樣。

而「自召」,什麼在召?自己的身、口、意三業,在感召了。而身、口、意,其實它最根本的還是意業,人有念頭,才會變成一言一行。能守住念頭純淨純善,他就不造業了。所以經上常常提醒我們,「吉凶禍福,皆由心造」。六祖慧能大師也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而既然這個禍福都是心感召來的,但老子也說,「禍福相倚」。我們每一天念「心命詩」,那告訴我們,「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我剛剛談了這麼多感應的事情,大家心情是比較低落是吧?要聽到這些事實,越聽越高興,這個才是「福在受諫」啊。我們爸爸媽媽一講我們兩句,頭就低下來,臉就臭了。大福從哪兒來?從受諫來的。這一生真正要了脫生死、出六道輪迴,聽到正法,聽到別人指出我們問題,那要生歡喜心啊,不然很難調伏習氣了。所以「最要存仁道」,念念為人著想,這個命就開始轉了。

而這個「禍福相倚」,這個很有味道。福氣來了,生貪著,然後享受之後又放縱,禍就跟著來了。但是是禍來了,可是不怨天、不尤人,還能夠懺悔自己,去改過,那大福也就跟著來了。「自召」啊,它是可以轉的。

所以清朝,在崇明這個地方,有一個人士叫做黃永爵先生,他給人家算命,差不多六十歲,壽命就到了。結果他剛好有一次看到海上有一條船要翻了,他趕緊出十兩銀子,請漁船趕緊去救人,救了十多條命。結果後來,他又遇到那個算命先生了,那算命先生就說,「哇,你現在臉上陰鷙紋越來越多了,你會很長壽,還會很有福氣。」

大家知不知道陰鷙紋長什麼樣子?我也還不知道。不過我想,常常笑的人,陰鷙紋應該比較多。為什麼?給人歡喜嘛。常常裝著一個很凶的臉,那鐵定陰鷙紋就少。那大家想一想,越常笑的,這個額頭上面應該會有很多條,是吧?大家要善於觀察,你們以後聽師父講經多觀察一下,師父這裡那個陰鷙紋特別多。

結果,這個黃永爵先生確實後來活到九十多歲,無疾而終。而且生了個兒子,考上康熙時候科舉的榜首,後代都很興旺。一個本來短命無福之人,就因為盡心做好事了,他轉變命運,後來感召來的,就是非常好的果報了。

所以只要人肯下功夫,一定可以改造命運。「命實造於心,吉凶惟人召。」「其有曾行惡事,后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這些道理我們明白了,我們對「惟人自召」,不只不恐懼,還積極斷惡修善。

好,那早上,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

首頁誠敬講堂10儒道釋三根學習【10-014】《太上感..《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七集)

點播下載MP3點播

視頻點播

MP3下載

視頻下載

繁體文稿

簡體文稿

全屏瀏覽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七集)

蔡禮旭老師 202_/7/31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10-014-007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同仁,大家早上好。

我們學習《太上感應篇》,其實就是自愛,順著自己的性德來處事待人接物。而隨著深入的學習,要對感應、對因緣果報的事實真相,我們能更認識、更了解,進而肯定因緣果報的真相。這個「肯定」,到什麼程度?任何情況發生,我們都不懷疑感應的道理。比方,我們做了一輩子好事,晚年生病,還相不相信感應的道理?很多的人遇到這個情況,他就覺得聖賢佛菩薩講的沒道理了。所以能認識得夠深,才不會遇到境界的時候,生煩惱、生懷疑,甚至怨天尤人了。

我曾經遇到一個朋友,她的人生真的遭遇非常的坎坷。她父親癌症,她給我說到,她出入醫院,就好像自己家的廚房一樣熟悉。後來懷孕,生產的時候,還胎死腹中。為了照顧自己的父親,沒有辦法顧及婚姻生活,後來還離婚。緊接著,還有更不幸的事情,都發生在她身上。

所以我了解到她的這個身世,真的覺得,自己比起她,太幸福了。可是,很可貴的一點,是她雖然經歷人生這麼多的坎坷,她沒有一句抱怨,她只覺得,是自己的問題,自己做得不好。所以這一念心,我們當她的好朋友,都覺得不盡心盡力幫她,真的過意不去了。所以她不怨天、不尤人,那是因為她對因緣果報,她不懷疑,她能夠接受。進而,她能夠去斷惡修善。所以後來,她也改造她的命運了,現在也在學校教書,家庭也滿幸福的。

所以,在修學的路上,「信、解、行、證」。而這個「信」有多深,「解、行」才能不斷的推進。假如這個信心有限,深入理解,也很難得力。一個人要契入境界,他的「信、解、行」要融成一體,沒有絲毫的懷疑,理解了就趕快去做,這樣的人能夠契入境界。所以我們也要問問自己,自己信感應、信因果報應,到什麼樣的程度了?能不能屹立不搖?

當然,佛陀慈悲,把因緣果報的道理給我們多方的開解。比方,「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很多人覺得,「我這一生又沒有做壞事,為什麼我有這麼不好的人生際遇?」所以感應、因果的事實真相,它是通三世的,它不是只能看這一世的。所以今天我們遇到不好的事情,遇到不好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我們就要想起這一個道理了,「今生受者是」,那是因為前世造作不善業,才感召來這個果報。人真的明白這個道理了,對任何一件事情,絕不抱怨。「為什麼是我遇到?」因為是「惟人自召」,那是我前世造的不善業了。

好,所以真明白了,人生就不再埋怨任何事情了,甚至於都覺得,「事事是好事」。不只不埋怨,還覺得每一件事都是好事。為什麼?受了以後,這個果報不就消了嗎?這個帳不就結了嗎?這個冤不就還了嗎?俗話講的,「欠債還錢,天經地義」。而且又說,「無債一身輕」。大家想不想無債一身輕啊?想,是吧?那你就說,「來,放馬過來」,是不是?該了的趕緊了,不要我臨終的時候才來要,那就麻煩了。

那人能夠這樣,面對一切惡緣惡報,處之泰然,甚至感謝,甚至還期許自己,轉惡緣為法緣,「我要為他演說,不只還他債,還要跟他結法緣」,那這個就是菩薩心腸了。為什麼?我假如不跟他結法緣,他又給我討債,又造業,又墮到三惡道,那跟我有關係啊,我假如不跟他結惡緣,他怎麼會做這些惡事呢?他怎麼會來找我的麻煩,造這些罪孽呢?所以不只要還債,還要幫助對方這一生不要再墮落了,一定要轉法緣。這個是負責任的人、這個是知道因果的人、這個是慈悲的人,應該有的思維哦。

那怎麼樣可以真正轉惡緣為法緣?那我們修養就要好嘍,讓對方能佩服我們的德行。我們常講到,布袋和尚說道,「涕唾在面上,隨它自乾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大家念了這一首偈,有沒有觀想一下,自己先預演一下,有人跟你吐口水,你生不生氣呀?又生氣了,那就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了。立定目標了,「跟一切眾生結法緣,給佛菩薩臉上貼金」,有志氣。有這麼堅定的目標了,得要練功夫,練在一切境緣當中,心平氣和。

其實,不要常常想「我」,多替對方著想,就能心平氣和了。你看他給我們吐口水,他很生氣啊,他一下子瞋恨整個充滿他的身心,他難不難過?他難過啊。所以我只想著「怎麼樣讓他氣消下來」,那我不就不生氣了嘛!我會生氣是因為「你怎麼可以這樣對『我』!」那還是有個「我」嘛。

所以今天假如你先生生氣了,你馬上跟他講,「哎呀,對不起對不起,是我不對,你別生氣了你別生氣了,氣壞身體,是我最大的損失了。」你說,這種柔和的言語下去,他先生還氣不氣得了?你們都沒試過,是吧?佛法,要自己去力行、去印證,才知道真實不虛。轉自己的心,就能轉境界,叫「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就是心,就是「惟人自召」,自己的心念。

好,所以一個人了解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他不再怨任何的人了,他覺得每一件事情,惡緣,還債,好事;善緣,盡本分,成就對方。那「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

佛陀接著又講,「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經》上講的,「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啊,這個吉凶禍福都是自己求來的。

那當然,我們這一生求的最大的福:當生作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這麼大的福要靠什麼感召呢?「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個是最重要的感召了。那真的,這一生堅定要往生,那時時觀照自己的心,是不是菩提心?是不是跟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相應?心淨佛土淨啊,就感應了。「生則決定生」,這個心時時都跟這五心相應,跟清淨心相應,那一定可以往生,那頻道早就接上去了。「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那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法界啊,那我們存心、言行,都跟普賢十願相應,那這個也有把握往生了。

所以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用這五顆心觀照,用普賢行願來對照自己。時時面對一切眾生,不只是人,包含我們負責的事、面對的事物,都能恭敬對待,去盡心盡力,去愛護,去珍惜,都是禮敬哦。我們節儉,就是禮敬這些萬物了。

「稱讚如來」,面對任何人事物,都能看到人家的優點,都能看到人家的付出,這「稱讚如來」。

「廣修供養」,念念都是利益人的心,成就人的心,能夠捨己為人,這「廣修供養」。

時時能觀照到自己不恭敬了,自己不能欣賞別人的優點,不能捨己為人、念念為人著想,一察覺念頭偏掉了,馬上反省改過,這就「懺悔業障」了。

所以我們了解到「欲知來世果」,我們以後人生往哪裡走,是自己決定的,「今生作者是」。所以,了解到「惟人自召」,就不迷信了,因為了解宇宙人生因緣果報的真相了。

很多人到寺廟,去祈求佛菩薩、神明降福給他,這是迷信啊。福氣靠自己去修來的,感召來的,那不是神明、佛菩薩能給我們的。那佛菩薩也不可能代任何的人受任何的罪啊,因為那罪報「惟人自召」,那是自己召來的啦。所以真正明白這個道理,是依照佛菩薩的教誨,好好的斷惡修善、轉迷為悟,就能轉凡成聖,這個才是我們這一生要努力的方向、目標。

所以「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個道理一明白了,這一生盡心盡力、積功累德,這樣的人生就不會後悔了。假如明白這些道理了,沒有真正去做,遲早後悔。後悔,都是後面才來悔了。所以《無量壽經》提醒我們一句話,「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現在還年輕,精神都很好,再過二十年,頭髮都白了,體力衰了,再想勇猛精進,就不容易了。修行,要在當下用功啊,要趁年輕的時候用功啊。

那我講到這裡,諸位長輩不要說,「哇,那我完了」。任何時候,看決心啊,下了決心,「惟人自召」,一個人真下定「真為生死,發菩提心」,這一個心感召什麼?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這也是招感來的。那這個我們就要了解一個事實真相了,為什麼能招感來諸佛護念?因為一念遍虛空法界。師父這一兩年講了兩次《妄盡還源觀》,把宇宙人生真相告訴我們了:每一念周遍法界。大家動一個念頭,周遍法界哦。這一個道理細細想想,毛骨悚然。哇,起一個惡念,虛空法界佛菩薩都知道。我們以後還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呢,到時候這些菩薩就說了,「二〇一〇年七月三十一號,是吧?啊呀你看你還說要往生西方,還起那些這麼不好的念頭。」哇,那時候很丟臉。常常想想,動一個念頭,所有蓮池海會的菩薩都知道了,不好意思,生羞恥心啊,生慚愧心啊。

所以懺悔的力量,可以讓人不斷提升。所以往生西方的人,是積功累德的人,是能懺悔業障的人,能往生。

所以動一個堅定往生的念頭,真的感得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我們從《阿彌陀經》當中也可以了解這個道理。十方諸佛,各出廣長舌相,「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念《阿彌陀經》,念淨土經,又念佛的人,十方諸佛都護念,因為這個法門太殊勝了。這個法門可以當生成就,這個法門是把阿彌陀佛成佛的果地上的功德,拿到我們因地上來修啊,所以所得的真實利益,只有佛講得清楚。「唯佛與佛乃能知,聲聞億劫思佛智,盡其神力莫能測。」所以這個法門的殊勝只有佛徹底了解,叫難信之法,一般的人說不清楚。那我們假如老實念,就得力了。

我們就想一個問題就好了,唐朝的張善和先生,一輩子宰牛,臨終這些牛要來討命了,他嚇得半死,哀號啊。一個出家人經過了,趕緊點一炷香,讓他大聲念「阿彌陀佛」,他念了十聲就往生了。那我們想一想,這個「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有多大的功德!多大的力量!讓一個瞬間就要墮阿鼻地獄的人,念了十聲之後,當生去作佛。所以這個殊勝的因緣,我們肯死心塌地的抓住去念,那這一生絕對不會後悔,不會空過了。假如這麼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機會錯過了,那真是人生最大的後悔了。

所以這一生要能無怨無悔,就要了解感應的真相。知道是自己造作,感來惡報,無怨;知道這一生把握好當生成佛的機會,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可以當生成就,那就這一生絕對不會後悔了。

而我們了解到,善心、善行感善果,惡心、惡行感惡報。而人會造作惡業,根源還在因為他迷惑,迷惑了才會造業,才會感來這些惡報。所以人只要不迷惑了,就像一個人從小有好的家庭教育,他知道如何待人處事,他知道時時要為人著想、要厚道,他就不會造業了。

現在這個世間為什麼天災人禍那麼多?從小沒有好的教育,他迷惑,才造業。所以佛菩薩為什麼憐憫眾生?因為眾生迷失自性,造作惡業,那也不是他願意這麼做的,因為他不懂嘛,染上惡習了。所以《無量壽經》當中提醒我們,「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包容,進而憐憫,「為人演說」,要幫助眾生能接上正法的因緣。我們做得好,就能感動,就能化人。所以面對一切造惡的人,我們要憐憫,絕對不能指責,不能對立。

好。那這個感應,由心來感。而人的心,在還沒有妄動以前,也是清淨無染,非常清澈。只是一個妄動,產生了善惡念。善念偏向好事,惡念偏向壞事,慢慢的這個惡習越積越厚,最後習氣都伏不住了。那我們可以了解得到,其實所有惡行,最初,也是一個念頭不對而已啊,只是這個念頭錯了,沒有很好的把它糾正過來,那越積越厚,就越偏越遠了。

所以《易經》當中告訴我們,「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善惡果報,其實都是日積月累形成的。人假如對這個心念非常的敏銳去觀照,他就可以慢慢把惡念制止,善念增長。

所以在宋朝,有一位趙康靖先生,他察覺到要從根本起心動念來修,所以他就拿了一個瓶子跟黑豆、白豆,假如他起一個惡念,他就放一個黑豆下去;起一個善念,他就放一個白豆下去。一開始的時候,每一天起的惡念多,所以黑豆很多。當然,這個是正常現象,每個人在修行的過程當中,都是慢慢的把習氣轉過來,把念頭對治了。緊接著,下定決心去改過、去調伏,過一段時間之後,白豆比較多了,黑豆比較少了。最後,他連善念都不執著了,連這個瓶子跟黑豆、白豆都收掉了,心地清淨、透亮,不思善、不思惡了。

所以我們行善,最後,也不要執著善報。有求了,就感三善道去了;無求了,清淨心,就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所以趙康靖先生這個方法值得大家參考,因為用這個方法,我們就不自欺,能了解自己的狀況。

所以東嶽大帝曾經訓示過我們,「為善如春園之草」,春天的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人行善的態度,慢慢慢慢的他那個善就越來越提升了。「為惡」,行惡呢,「如磨刀之石」,他每天要磨刀,那石頭其實每天都有,「不見其損,日有所虧」。所以今天假如我們惡行不對治,每天都在折我們自己的福報了。每天惡念止不住,三年五年,這福都折完了。就像經上講的,「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了。但是每一天都是不斷的要求自己行善,三五年之後,善報就會現前了。

好,所以我們謹慎到,善惡都要在這個念頭當中去下功夫,而善行、善心要不斷的積累,才能改造我們的命運。

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

首頁誠敬講堂10儒道釋三根學習【10-014】《太上感..《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八集)

點播下載MP3點播

視頻點播

MP3下載

視頻下載

繁體文稿

簡體文稿

全屏瀏覽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八集)

蔡禮旭老師 202_/8/18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10-014-008

諸位長輩、諸位同仁,大家上午好。剛剛讀《弟子規》,我剛好有查了字典,「勿踐閾,勿跛bì(ㄅㄧˋ)倚」,那個字,念兩種念法,bǒ(ㄅㄛˇ),是走路不方便,走路的時候一拐一拐的叫bǒ(ㄅㄛˇ);bì(ㄅㄧˋ)是傾斜了叫bì(ㄅㄧˋ)。所以應該是,「勿踐閾,勿跛bì(ㄅㄧˋ)倚。

為什麼提出來呢?因為我們念對了,後面才念得對,接觸我們的人或者是下一代,他才念對。雖然只是一個字,但是還是要謹慎。因為我曾經在跟大家分享課程的時候,有朋友下了課就過來說,我這個字念錯了,念錯一個字,可能人家信心都會影響。謹慎,在修身跟處眾還是必要的。

另外剛剛吹冷氣,我趕緊到沒冷氣的地方去。因為修道,習氣不能去掉,往往孝道不圓滿。念念為父母著想,力行孝道,很多習氣就能放下。所以《弟子規》說,「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我們這個身體有損傷,有時候往往是逞強、好面子,「哎呀,人家都沒穿外套,只有我穿外套,不好看」。是面子重要還是孝道重要?這個天平大家秤一秤,哪個重要?當然是孝道。人能從「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他一言一行、起心動念,都會謹慎。

我們小的時候都說,「這個人真沒家教」,那我們就是以身污辱父母。人有孝心了,誰願意羞辱自己的父母,羞辱自己的家門呢?有了這一份孝心,內化的人,延伸到團體、企業,那他這個心就很自然了,他也不願意以自己的言行,羞辱了自己的團體,那他怎麼會不謹慎呢?所以修行,從根本修,從存心修行。

延伸開來,我們身為炎黃子孫,誰願意以行為污辱自己的民族呢?所以學習,「學貴心悟」。我們有沒有用心去感悟一句話的道理,然後轉成我們的存心,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的原則,這個就重要了。每天有所感悟,心靈都在提升;每天渾渾噩噩,心靈都在退步。「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個要很謹慎。

我們說實在的,福氣很大,這一段時間師長在我們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講經五十六個小時,大家也有機會親近師長。緣分殊不殊勝,不是師父決定的,是自己決定的。我們聽了一句,就像顏回的態度一樣,「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得到一個好的教誨,念念不忘,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那這樣聽一句,就有一句很大的受用了。

而且師長這一次講經的內容,包含彌勒菩薩的發十種心,可以往生極樂;還有普賢十願的修行,人到命終的時候,行普賢行的這個力量,會帶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以至於,這五十幾個小時內容,都在闡述普賢行,「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那諸位同仁,為什麼剛好師父這一段時間講普賢大士之德,剛好就在中心講了?這是偶然的嗎?你們怎麼無辜的看著我?人是珍惜、是向上,還是渾噩、墮落,就在這個關鍵上。佛菩薩來給我們講普賢行願了,我們還聽不入心,那這麼大的福報就被自己給糟蹋掉了。所以師父這一段時間給大家的開示,大家有機會在網上,哪一集對你的提醒特別大,要重複聽,要把這些法語印在自己的身上,這樣才是不糟蹋師父的教誨、苦心。

而老人家這一次講的是淨土大經,重要的,是勸我們要念佛求生淨土。那諸位同仁,大家想不想往生極樂?想。大家有沒有把握往生極樂?但《無量壽經》上面講,「無極之勝道,易往而無人」,它不是很難去的,可是為什麼很少人去?難在……師父常舉劉素雲居士的例子,劉居士,她修學最重要的態度:老實、聽話、真幹。什麼是老實?腦子裡面沒有自己的想法,隨順經典教誨,隨順師父教誨,這樣叫老實。你說這樣很難嗎?說難不難,肯放下就好;說簡單,也不簡單,自己習氣不放下,還是很難轉念頭。

你說師父最常講的,怎麼轉?「念念為一切眾生著想,不要為自己了。」這一句話我們念得都會背了,但是變成口頭禪,還是入心了?就在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當中勘驗,這個心態我們有沒有真正去落實。

而我們反問自己一個問題,既然「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佛菩薩哀憫眾生,就像父母愛子女一樣,請問,子女想回家了,父母有可能不接嗎?有沒有可能?不可能啊。而佛菩薩的慈悲,遠超過父母啊!父母是對我們一生一世的愛護,佛菩薩是生生世世,不疲不厭啊。那佛菩薩這麼大的慈悲,我們肯回去,哪有不接的道理?這個邏輯不複雜吧?但為什麼還是去不了?什麼把我們綁住了?什麼讓我們放不下?這個是我們自己要思考的重點。這個就是生生世世讓我們沒有辦法脫離六道的根源。所以為什麼說修行要從最難的地方下手?不然,又是當面錯過一個「百千萬劫難遭遇」的法緣。

而這個問題得靠自己了,「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師父講經,今年五十二年。我們客觀看一看,這五十二年來,師父的教誨,我們把哪一句放在心上?而且是念念放在心上,任何境界都提得起來?一句就好。所以為什麼說孝順是性德的大根大本。要孝順父母啊,我們不能糟蹋父母的養育、教育之恩啊;我們要孝順師父,孝順佛菩薩,不能糟蹋他們的苦心啊。這個心真的發出來了,不玩弄、不糟蹋這些教誨了,「如貧得寶,改往修來,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願輒得」,這個都是《無量壽經》非常苦口婆心的提醒。

所以人要脫離六道,做個清涼漢,得下大決心。所以「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我們聽聞佛法了解到,最大最大的福報:聽聞佛法,聽聞念佛法門,當生可以成佛!那我們已經遇到這個宇宙間最大的福報,「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大家假如心情不好,趕緊把這一句話拿起來念。你們的表情好像沒有接到這句話的喜悅呢。你們沒有融在剛剛這句話裡面,你們是不是還停留在剛剛的情緒當中?「哎呀,蔡老師今天挺兇的,罵我了,我好難過。」諸位同仁,我敢對天發誓,我沒有要罵哪一個人。而且我剛剛哪一句話是用罵的?這個句句都是經典的話哦,師父講的哦,我沒有罵人,這個《太上感應篇》說,要「語善、視善、行善」,不可以「語惡」哦,我假如罵人我就「語惡」了。「語惡」,「三年天必降之禍」,我已經明白這個積福的方法了,不能再幹「語惡、視惡、行惡」的事情了。

好,所以念佛當生成佛,這是人世間、宇宙間最大的福氣了,那再不珍惜,那就是最可惜的了,最後悔的事情了。師父講,「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就是這一些執著、欲望,給我們綁住了手腳,跳不出去六道輪回,往生不了西方極樂世界。所以用功,還得從「格物」下手,「息滅貪瞋痴」下手。

修道的過程,重在自知之明,不自欺,知道自己問題在哪裡。其實說到感應,隨時隨地,都可以印證感應。比方諸位同仁現在坐在底下,在中心服務,是不是感應?是不是?今天大家沒有發「為往聖繼絕學」的心,會坐在底下?有沒有人是夢遊過來的?沒有吧?這就是感應,有感,有應啊。今天大家沒有這個承擔,會遇到剛好八月三號辦宗教和平會議嗎?都被我們遇上了,而且我們還有機會去服務大眾,服務各個宗教的代表,廣結善緣,廣修福田,這些因緣是大家的心,自己去感得的。而我們在娑婆界,這一生是業報身,也是感應哦。為什麼會到娑婆界做人?「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重不生娑婆」。師父最近常講,情執一定要淡,就是這個情愛,迷惑,造業,受報了,才會到這個五濁惡世來啊。所以明白了,情執太重,就要好好的下功夫,要把情愛放下,尤其是控制佔有的念頭,這個要在一切人事境緣當中,練功夫要放下。所以「娑婆有一愛之不輕」,你貪愛什麼人事物,那個愛,有增無減,放不下,有人會對物品貪愛都有,對人、對事都會哦,假如這個貪愛放不下,臨終被此愛所牽,一生的努力,就泡湯了。所以怎麼可以不謹慎,觀照自己對任何東西不能貪愛,要放下。「極樂有一念之不一」,往生極樂,要「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才能往生。所以「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這個都是感應。

「愛不重不生娑婆」,那我們來娑婆界,就是我們這個貪愛重,貪愛再講直接點,自私心太重,這個是根本。所以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號「釋迦牟尼佛」?是透過這個名號,點出我們最嚴重的問題。從名號當中,都可以感受佛菩薩大慈大悲啊。任何做法,哪怕是名號,甚至是一舉一動,都是為了教化我們,用心良苦啊。所以「釋迦」是仁慈,對治我們嚴重的自私自利;「牟尼」是寂滅,是清淨的意思,讓我們對一切物品、對一切境界不貪愛,常保清淨心。「心淨則佛土淨」啊。大家有沒有感覺到,句句都跟感應有道理?我們剛剛念的這些句子,都不脫離感應的道理。

所以「極樂有一念之不一,則臨終為此念所轉」,我們還有貪瞋痴慢這些念頭,哇,就被它轉掉了,那一生的努力化為烏有,就很可惜了。所以師父常常期勉我們,「咬緊牙關,此生證無量壽」,要能念念保持佛號提起,能放下貪愛,放下習氣,這個就很重要。

而這個「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在深入經典的過程當中,很重要其實是了解事實真相以後,產生信心,在一切境界當中,不懷疑經典這些真理。而真正信心堅定了,任何境界來,都不會被轉。所謂「理得心安」,道理明白了,心就安定了,不會怨天尤人,不會自暴自棄。「惟人自召」了,自己負完全的責任,不會怨天尤人。為什麼不會自暴自棄呢?因為明白「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我們有如來智慧德相,「本有」,一定可以恢復;「不覺」,煩惱、執著、分別那是「不覺」,是妄心,它是沒有的,它是虛幻的,我們不給它力量,放下它了,它就控制不了我們。明白這些道理了,不會自暴自棄了。又知道虛空法界,是自己的一念變現的,這個道理了解了,那既是一念變現的,那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一念轉過來,境界不就完全轉了嗎?所以守住當前這一個念頭,就非常重要。我們說「從根本修」,不要把事情想得太複雜,宇宙是自己一念變現,想那麼複雜,回到自己的念頭,正念提起,這個最重要。「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嘛!我們有時候在面對境界的時候,提不起教誨,想得很複雜,腦子裡又轉了一大堆錯誤念頭,沒有這個必要。

所以「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了,我們明白這個真相,就不迷信了。師父有提到,佛菩薩雖然非常慈悲,但不能給人們添一點福,也不能代人們受一點罪,更不能免除人們一點罪業,求佛菩薩保佑,求神明赦免自己的罪過,這個都是迷信,不合感應的原理。「一切福田,不離方寸」,還是在自己這一顆心造作的。

而整個這個虛空法界,就是一個大型的因緣果報。不管是一個人、一個家、一個國,還是不離「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所以,在事相當中,佛菩薩所教誨的,不離因果兩個字。

今天社會動亂,世界不安,都是共業所感,如何化解這些劫難,唯有大家斷惡修善。「惟人自召」,那是心感召來的。所以,我們挽救世間的劫難,最重要的還是斷惡修善。而斷惡修善要靠教育,他才能夠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才懂得改過遷善。

確確實實,還沒遇到經典以前,很多人的善惡,都有偏頗。所以《了凡四訓》裡面告訴我們,「無有正法,何以參贊天地,何以裁成萬物,何以脫塵離縛,何以經世出世」。《了凡四訓》的義理,講得非常好,大家聽過師父二十集的教誨,希望大家每個禮拜最少讀一次,這樣,前面的學習所體悟到的東西會越深刻,那那二十個小時,就沒有白費,就會產生更大督促自己、提升自己的力量。

而師長後面幾天,都有講到教化眾生,要善巧方便。善立方便很重要。而這個方便當中,第一個,幫助眾生建立信心。「信為道源功德母」,人家不能建立信心,他就沒有辦法有成就了。不管是道業,還是事業,甚至是家業,沒有信心,誰也幫不上他的忙。「天助自助者,天棄自棄者」。所以從這裡看,信心很重要。

那第一個,首先我們自己有沒有建立對經典百分之一百的信心?這個得要問我們自己。我們自己信心都不足,講給別人聽,也很難讓人產生堅定的信心。

我們在其位,謀其政,我們現在是在一個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單位,自己都沒有信心,名不副實了。要進來做這個事情,就是要我有信心、有使命進來做,不然我們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講出來的話,甚至於還影響別人的信心,這個就不妥當了。

所以假如我們真的信心還不夠,那一定要趕緊下功夫,「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要有這個主動的態度。自己都不覺得有信心的事,不覺得重要的事情,我們在這個工作當中,就不能盡心盡力去做,就沒有盡忠啊!這個是享福、折福啦。修道之人,只希望這一生過得有意義,不是來享福,不是來折福的。

所以,第一個,自己要有信心。第二個,我們要了解,要讓大眾對傳統文化生起信心,就要有榜樣出現。我們思維到這裡了,那人要有志氣:我能給眾生立什麼榜樣?這是我們思維的習慣,每一個道理,最後一定要有下手處,不然叫白聽了,不然叫玩弄佛法了。念一念,跟自己一點關係都沒有,這是糟蹋佛菩薩的教誨。

那我們明白了,我自己要給眾生信心。那我是男子,男子的榜樣是什麼?是擔當啊,不退縮啊,值得信任啊,而不是懦弱啊。女子的榜樣是什麼?是柔和啊,是厚德載物啊,而不是強勢啊,而不是控制啊。當下都可以落實佛菩薩的教誨。包含家庭,包含我們扮演的每一個角色,有沒有這種使命,給世間做一個好樣子?

這個時代,我們的根性都不好。怎麼出六道?唯有靠自己的願力超過業力。這個信念太重要了。願力要大,「大心凡夫」才契機啊,能一舉一動都為了給世間人一個好樣子看,這個就是大心,這個就是願力。尤其我們穿的衣服,代表文化,代表我們自己的中心,所以我們互相期許,一舉一動,都要得體,不要隨順壞習慣,讓人家一看,「這個傳統文化中心的人,一舉一動都這麼隨便、這麼粗魯、這麼傲慢、這麼粗俗」,就很不好了。沒有人願意到中心來造業。但是也唯有我們謹慎,才能夠保住我們的修行,才能保住難得建立的一個大眾對我們的信心。信心太重要了,對我們自己、對一個團體的信心,我們要對得起大眾對我們,還有對團體的信心。希望大家一起護念這一個難得的因緣、難得的形象,為眾生、為正法,我們多做一些事情。

好,那早上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首頁誠敬講堂10儒道釋三根學習【10-014】《太上感..《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九集)

點播下載MP3點播

視頻點播

MP3下載

視頻下載

繁體文稿

簡體文稿

全屏瀏覽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九集)

蔡禮旭老師 202_/8/19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10-014-009

諸位同仁,大家早上好!

《弟子規》講到,要「寬為限,緊用功,功夫到,滯塞通」。所以求學問,還是要靠滴水穿石之功。所以,我們昨天發給大家這個功過格,每一天,大家對照這三個根來反思,行之一個月、兩個月,自己的觀照能力就會變得很強,就不會習氣使然,渾然不知,浪費每一天,就很可惜了。所以肯下苦功、肯老實,一定能夠受益。

而我們這三個根的功過格,要從心性上去反思。比方大家讀第一句,「父母呼,應勿緩」,說「這個跟我沒關係,現在父母不在我身邊」,那這一句就不用受持了嗎?第一個,父母不在身邊,但是父母從小到大給我們的教誨,我們有沒有領納在心上?時時拿著父母這些教誨,在自己的工作處事當中去落實,這個就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了。這個是不糟蹋父母的教誨,這個心境就是,孝子心中只有父母,想著父母的需要、想著父母的教誨,這個是性德。

再來延伸呢?在學校叫師父,在單位叫君父。我們這個時代,君臣關係特別缺乏。《了凡四訓》裡面有一段話,這個不會因時代而改變:「事君如天,古人格論,此等處最關陰德」。一個團體裡面的領導,他要負很大的責任。他做不對,自有他的因果,他要去承擔。但是我們在團體當中,我們自己心態對了,就種福田;心態不對,還是要造作罪業的。「一切福田,不離方寸」。這個世間很公平,公修公得,婆修婆得。所以假如說我們在團體當中,領導做不對了,他造的業更大。我們要生起憐憫心,怎麼樣做好、怎麼樣勸誡他、幫他,而不是去數落,或者盯著他的錯。隨時,福慧都在我們這一顆心當中。所以在處眾當中,時時我們守住師父講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的心,去面對一切境,都是好境界。而相信有這樣的存心,在五倫關係當中,都能把惡緣轉成善緣,以至於提升到轉成法緣。

我們這一生聽聞大乘佛法了,希望以菩薩的大慈大悲來處世待人,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了。什麼是新殃?我們的心離了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可能新殃就要產生了。修學要得力,不離善觀己心。善於用心,發覺自己心態的偏頗處,一發現,這一天沒有空過。發現自己的過失,師父說的,叫開悟;改正自己的過失,叫真修行。所以發現過失不是壞事,大家有沒有發現自己問題很高興?「哇,今天終於找到問題了,原來就是控制的念頭,原來就是太貪著了、太情執了」。發現了會歡喜,就能好好去對治它了,不會「倘掩飾」了,不會消極、不會退縮,就好。

而師父一直在強調這個「君親師」的重要性,因為這「君親師」在家庭、在學校、在團體當中,它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他也要提起一份很高度的責任,才能扮演好他的角色。那為君者,就要有為君者的風範;為臣者,就要盡為臣者的本分。

往生西方,很重要的,在世間一定要做到敦倫盡分,才能稱得上善男子、善女人。你團體當中不能敦倫盡分,就己經給團體添亂了,怎麼還有福德可言呢?所以目標明確了,當生成佛,首先要符合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就能去了,那我們發的就不是空願了。

《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經》,我們都從心性去反思,我們都從五倫去反思,所以這個「父母呼」,就可以是「師父呼」了。那諸位同仁,假如是師父呼了,那請問《弟子規》哪一句不是師父交代我們要做的?是吧?哪一句離開了古聖先賢的教誨了?你這一句真正放在心上了,把這些教誨拳拳服膺在心中,下這樣的決心,警覺性就很高。「父母呼,應勿緩」;「師父呼,應勿緩」;「領導呼,應勿緩」;假如大家心量再擴寬,「眾生呼,應勿緩」。

真的,修學的動力,慈悲為本。我們在很多境界當中提不起勁來,坦白話,自我太重,慈悲心提不起來。慈悲心提起來了,什麼都不是問題了。所有的情緒,它的罪魁禍首就是「我」。「我」不高興,「我」討厭,「我」想要,「我」不舒服,所有的情緒根源都在「我」。只要把「我」放下,念念為眾生想,這些煩惱就不見了。所以我們聞佛法最可貴的,就是能明白徹法源底的道理,這一生不再糊裡糊塗,這一生不再人云亦云。那這個是太大的因緣跟福報,這一生不用再用很多不徹底的道理,來安慰自己、來欺騙自己了,都用徹底的道理。煩惱的根源:我執。我們能夠在處世待人當中,慢慢的把「我」放下,能為對方著想。

所以,「父母呼」,到「眾生呼」,能受持「眾生呼」了,那這個就是「一切男子為我父,一切女人為我母」的心境去做了,那怎麼會懈怠呢?都是自己父母至親的事情,就不會懈怠了。修學的過程,最嚴重的,就是對治懈怠。大乘佛法說,菩薩修行,唯一善根,就是精進,不懈怠。

我們領會到哪兒,受持到哪兒。但是已經明白的事,就一定要督促自己去做到,不要再往後退了,不要得過且過了。而從心性上來受持這一句,就是誠敬的心,真誠恭敬。這樣做起來,父母呼了,「哎,媽,有什麼事嗎?」就很恭敬了。師父又常講,「禮敬諸佛」、「一切皆恭敬」,那我們來落實在生活裡面,任何人剛好找我們有事了,我們不會愛理不理的、不耐煩的、拖延的,趕緊去,「哎,有什麼事嗎?」不失禮於人,這就是受持這一句了。

所以每一句假如從心性當中去受持,包含「出必告,反必面」,這個是讓父母安心,不為我們操心,父母很清楚我們的狀況。那相同的,面對師長,我們「反必面」,師長來了,我們有機會親近善知識,也要把目前我們自己修學的狀況匯報一下,讓老人家知道我們的狀況,才好指導我們。所以我們修學狀況,可以跟我們的領導匯報,可以跟我們的上司匯報。師父有講,你最信任誰,他就是你的善知識,你可以把你修學的狀況跟情況,很真實的跟他講,他會把一些建議告訴你,這個也是「反必面」。

假如我們修學,一看到師父就躲得遠遠的,不好意思了,那叫「倘掩飾」,沒有勇氣面對問題了。包含我們在工作當中,面對領導者所交辦的事情,目前進度到哪裡了,要適當的匯報,讓他心裡有數,他就不會擔心了,就「反必面」了。從心性上講,自己不推託,自己能時時體恤父母、他人的擔憂,解掉他的擔憂,這是無畏布施。能設身處地他人的心,能去理解他,能在我們做事當中,讓身邊的長輩、領導對我們做事都很放心。而不是事情交辦下去了,前一天打電話,「我做不出來了,你看著辦吧」,那這個就沒有「反必面」了。

所以大家用心去體會每一句,從心性上去體會,都能用這個心境,再延伸到一切處事待人接物去,就很受用了。孔子講,舉一反三,就是從這個心境當中延伸出去。我們想,人的存心什麼時候不需要真誠?不需要恭敬呢?不需要慈悲呢?不需要細心呢?不需要柔軟呢?不需要平等呢?不需要覺悟呢?所以善學的,每一句經文從心性當中去體悟,然後在一切處事當中去觀照。

包含我們這個《太上感應篇》,舉一段家庭裡面的,大家一看,家庭,「我現在不在家裡住,在中心住」。那中心是不是家?學佛就是破分別、破執著啊。人家許哲女士,「宇宙是我家!」人家這個心念都破了分別執著了,我們要善學!什麼是功夫?減少多少執著跟分別,那是真功夫。假如把功夫放在一天能念多少佛,能讀多少經,那叫手段,那不叫功夫。實質的功夫,放下多少分別執著。人的執著愈少,貪瞋痴慢這些習氣沒有,跟人一定愈相處愈愉快。跟人愈相處,心情愈不好,鐵定執著愈來愈多,這是必然的。

所以,這不分別了。哪裡是家庭?我們是受三皈依的,還有沒有人沒受過三皈依?你看看,又執著了。你聽師父講經,聽這麼久了你還沒皈依?你的心還沒有皈依覺正淨?師父都在破我們的執著,「你自己在佛菩薩面前,至誠的念三皈依文,就對了」。重實質不重形式,不過剛剛舉手的很好,很老實。你不要被我嚇到,下次都不敢舉手了。

所以皈依佛門,佛門是個大家庭,請問佛門這個家有多大?盡虛空遍法界啊。「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說皈依,你看師父講:你們不要說皈依我,你說皈依我,叫破和合僧,這是一個整體,你居然分自、分他。所以我們遇到師父太幸運了,都給我們講真實的道理,不給我們搞情執,不讓我們愈學愈執著啊。經師易得,人師難求啊。

所以,假如以這樣的心量,以民族、以僧團、佛弟子的心量,那何處不是家庭?都把一切人當作兄弟姐妹一樣。以大乘佛法的標準,不是當一家,當什麼?一體啊!一體是什麼感覺?今天,你的大腿流血了,你會怎麼做?「還沒流五百cc嘛,還早,沒事,再流一點,反正又死不了。」那就不是一體了。一定是它馬上痛你馬上感覺,才叫一體啊。感同身受,是往那個契入一體的目標。真正的真實,佛家講倫理,不是講一家而已,講一體。所以佛菩薩達到契入一體了,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人家契入一體,就有這樣的能力恢復了。所以這個家庭,我們從當下來受持,中心就是一個家庭。

「貪婪無厭」,那就是提醒我們,任何東西都不可以貪求,在境界當中,放下貪心。當然這個貪啊,偶爾都會犯,但是警覺性要高。比方說昨天吃豆包,豆包一看,我挺喜歡吃的,我夾了一大一小。夾了一大一小,坐在椅子上,我就覺得我錯了,因為我一看,後面還有一些同仁,那個豆包快沒有了。所以我就是貪心起來了。人一貪心起來,就體會不到別人的需要了,「欲令智迷,利令智昏」。

大家有沒有一種感覺,當你狀態很好,聽完,法喜充滿,就覺得,那個狀態,該給人家笑一下就很自然;該給人關心一下,就做得很自在,而且特別敏銳,察覺別人的需要在哪兒。有沒有?那種時候就是放下自我了,很高興,自己這個性德透出光來了。可是突然,情緒來了,自私自利一起來了,那個光就慢慢就暗下去了,就只想到自己,沒想到別人了。所以這個去貪瞋痴慢疑,都要在處世當中,時時觀照自己的心。

「咒詛求直」,明明自己瞋恨心就起來了,還在告訴自己,「我挺正直的」,那不是自欺欺人嗎?而且人要體會到,只要我們是情緒的言語出來了,整個人與人的磁場都很不好了,都已經在破壞團體和諧了,還在說自己正直,那這個就不妥當了。

「嗜酒悖亂」,這個就是欲望不能控制、放縱,掌握不了自己身心的行為,那變欲望的奴隸了。這一句提醒自己了,「我什麼事不做,我就痛苦得不行」,從那裡開始對治。上癮了,被欲望控制住了。所以假如不喝咖啡就受不了了,那就可以從這裡下手。我不是說不喝,比方說一天喝六杯,現在「好!慢慢放」,一天喝三杯就好了。

真的,心性會貪著,那不是在這個東西上貪著而已,還會在其它地方貪著的。所以往生西方,清淨心最重要,清淨心就是不染、不貪。什麼東西,有,好;沒有,也好,才自在啊。有,帶著感恩心享受、帶著報恩心享受。你看,「這杯白咖啡,是宋老師回家鄉帶來的,從怡保帶來的。」這個有功夫,把感恩喝下去,把貪著放下。這樣就好,這是目標。你們不要明天不喝了,嘴巴在那裡抖,跑來找我。自己修行靠個人,好好自己調整、下功夫。

「骨肉忿爭」,這就是把爭要放下。

「男不忠良」,男子忠心、盡心盡力的態度,要出來。要讓人有安全感、有承擔力,善良。任何是非人我,到我們這裡來,都能夠變成互相包容體恤,這個就有「良」了。

「女不柔順」,女子,表厚德載物,能容。大地,包容一切萬物的不好。你看我們小時候發脾氣,不高興了,媽媽都是默默承受。哪有說我們發完脾氣,媽媽說,「我不理你了,我跟你一刀兩斷了」。有沒有哪個媽媽跟你這麼講?我們發了多少脾氣,多少傷父母的話,父母都容了。這個就是柔和,「忍辱如地,一切平等」。

女子柔和,能化解整個團體當中很多的情緒跟紛爭,所以女子有德了,安樂的「安」,我們看那個字,就是女人在屋檐下,發揮她的女德,這個團體就安了。但是歷代,假如女子專權、強勢了,那個國家就完蛋了。那國家都亡了,那更不要說家庭了。

所以這個「忠良」、「柔順」,這都是男女很重要的表法。

後面又講「每好矜誇」,就是要對治自己的傲慢心。人要懂得謙退,不可張揚。愈張揚,愈看不到自己的問題。

「常行妒忌」,妒忌心不能起。《弟子規》講的:「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人家是真在德行跟才能當中下功夫,我們要去效法人家的精進、人家的好學,不應該起嫉妒。這個嫉妒,是墮地獄的根源,一定要去掉。要「隨喜功德」,「稱讚如來」。尤其我們在末法時期,這個心態太重要了。還會跟人對立、還會嫉妒、還會批判,很難不造成團體的不和了。

所以《了凡四訓》,常念好。「吾輩處末世,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斂才智,若無若虛」。培養厚道,「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不要苟刻。但是假如是影響到整個團體的,那這個就要給負責的人講,讓他用善巧的方式去勸當事人。還是一顆為團體、為他好的心,就對了。

這個法是圓融的,「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翻然捨己而從之」,這「隨喜功德」,「稱讚如來」。

好,這個是跟大家交流一下,可以功過格,從心性、從君親師、從五倫,從這幾個角度去觀照,應該每一句,都能提醒到自己生活上的這些點滴。

而我們講《太上感應篇》,第一句,「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個教誨,不只是道家的教誨。「雍正皇帝上諭」講到,「三教」,儒道釋三教,「之覺民於海內」,對我們這個神州大地的教化,已經很久了。「理同出於一原」,都是勸人倫理、道德、因果報應的事實真相;「道並行而不悖」,相輔相成,讓這幾千年的老百姓,長治久安。所以在儒家講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我們看這個經典裡面的這個字,「必」,那就是絕對的,不容絲毫懷疑,也不會因為時代而改變,這是「必」字。

而在儒家裡面又有講到,《尚書·洪範》裡面講到「五福六極」。「五福」,就是積善感得的善報;「六極」,就是積惡感得的惡報。

「五福」大家比較熟悉,「壽」;「富」;「康寧」,健康;「攸好德」,就是有好善好德之心;「考終命」,就是臨終不迷糊,死得很自在。甚至是沒有死就往生了,清清楚楚到好地方去了,到佛國去了。

「六極」呢?「凶短折」,就短命;疾病;憂患;貧窮;然後時時惡念伏不住;懦弱。假如有這六種情況,那我們得警惕自己,要突破,不能被這個業力所支配。所以凡夫認命,智者造命,要轉變自己的命運。尤其,最重要的轉命基礎:改正自己的習氣。「改習為立命之基」,這個很重要哦。說,「怎麼我很多事都不順?都修行這麼多年了。」那我們問問自己,習氣去掉多少?習氣去掉多少,命運就轉變多少。

好,我們明天再舉幾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的例子,再跟大家來做說明,今天早上先跟大家談到這裡,好,謝謝大家!首頁誠敬講堂10儒道釋三根學習【10-014】《太上感..《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十集)

點播下載MP3點播

視頻點播

MP3下載

視頻下載

繁體文稿 簡體文稿

全屏瀏覽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十集)

蔡禮旭老師 202_/9/1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10-014-010

諸位長輩、諸位同仁,大家早上好。

前幾天我們剛辦完一期講座,在辦講座的過程,也是在落實《太上感應篇》。我們看到這些老師們,還有他們的孩子,在這兩三天的課程安排裡,他們挺有法喜,所以我們看了,也非常高興。老師他的教育使命,教育愛心能夠喚醒,對他自身的命運,以及他往後學生的思想、命運,都會有直接的影響。那我們看他們高興,我看同仁也很高興,所以這個《太上感應篇》說的,「見人之得,如己之得」,這個我們就是在落實了。

我記得,在廬江湯池的時候,有一次講座,有一位女孩應該二十歲左右,跟他母親可能長期都處不好,那四天的課程下來,這位女孩也非常反思自己,孝道上有虧啊,所以她分享的時候,就上臺懺悔。結果她的母親聽了以後,自己也覺得自己做得不對,也起來反省。那最後這個母女抱在一起流眼淚,所有在場的我們的同仁也都很感動。所以有同仁就說到了,這五天的課程,哪怕就為了這一對母女辦,都值得了。這個心難得,確實是「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看到別人有煩惱,家裡不幸福,我們比他還著急,希望趕快解決他的問題。

而我們修行念佛法門,這個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機會。這麼難得的機會,錯失掉了,那人生最大的遺憾。那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說,「我很有把握往生」,那我們就能往生了。「我很有把握往生」,可能是我們太高估了自己了。凡事依照經典,依教奉行,這個很重要。《無量壽經》二十四品,三輩往生,往生正因,這個是能不能往生的保證書,寫得很清楚啊。在三輩當中,都有八個字,叫「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發菩提心」,是發大慈大悲的心啊,假如現前,來到我們面前的人,我們都沒有辦法「人飢己飢」,設身處地,那這個菩提心,我們顯然還沒發出來。所以一遇到念「阿彌陀佛」,我們好像感覺很容易接受,一點都不排斥,代表什麼?代表過去生就修過這個法門。但是為什麼修過了這麼殊勝法門,我們還是沒有成就呢?佛有念啊,心沒有發出來。所以我們為大眾服務的過程當中,是最好觀照自己的心的機會。我們能服務大眾,能利益大眾,生大歡喜啊,這個心就在工作當中,不斷的擴寬了心量。

最近師父用心良苦啊,在講經當中,多次提到我們念佛人的好榜樣:劉素雲女士。我最近,包含我們自己,在華嚴講堂,很幸運的,十幾天,有機會聽師父給我們教誨,都多次提到劉素雲居士的榜樣。而劉居士,她自己的修學過程,她說她迴向,都是迴向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她從來沒有為自己、為自己的家人單獨迴向過。所以她這一個分享讓我們感覺到,她這個念佛,那個心量,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她自己是一個省的處長,那官位不小啦,沒有私心動用關係去幫她的兒子跟女兒找工作,安排個機會,沒有。就毫無私心,念念為人著想。所以這個心,跟彌陀的心,跟慈悲心相應。這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她的先生是精神病啊,她跟她先生結婚四十四年。為什麼會提到這一段呢?因為佛友在跟她交談的時候說到,哎呀,劉居士啊,你是因為很幸運,家裡又不錯啊。你看我們看人家念佛念得很好,馬上想說,是因為她家裡,什麼什麼都很順,不像我家這麼辛苦啊,緣這麼不好。我們太容易給自己找藉口了。所以劉居士就點出來,其實她人生的考驗,比我們任何一個人都大,人家從來沒有退縮過,也從來沒有埋怨過任何一件事、一個人。這個是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人家非常非常的善良啊。

那為什麼嫁給他先生呢?因為她先生是她高中的同學,結果她的同學們就跟她講,說,「我們班你最善良,那這個某某同學又沒人照顧,你就嫁給他吧。」她說「好」。她自己到他先生家裡去,他的公公婆婆那個時候照顧她先生,已經照顧得都病了,兩個老人都已經不知道以後的日子怎麼過了。結果她給兩位老人說,「我就嫁給你兒子。」兩個老人當場哭啊,說,「我怎麼可以讓妳往火坑裡跳啊!」以前的人厚道啊,看到自己的兒子是這個情況,不願意再讓這個女子再受累啊,都很厚道的。

所以在修學的路上,不能去貪著境界,挑境界,輕鬆的、順著自己意思的,愈修愈貪著。修行最重要的,要想提升境界,就要不挑境界,就要在境界當中,放下分別,放下執著,這個是實學、實修啊。人太容易順著自己的意思了,而且要順著自己的意思,還要把很多事情想得一套一套的去說服別人。事實上就是隨順自己的分別執著,不願意安住當下,突破自己的執著跟習氣啦。所以我們修學這麼多年,境界不能提升,就是不能安住當下,歷事鍊心。很容易就逃避了,退縮了,合理化了,找藉口了。

劉居士她任何境界,她從來沒有退縮,盡忠職守啊!她的病已經很嚴重了,都沒有請過假,都在政府單位盡心盡力工作。她到進醫院住院前一天還在工作。我們都要在她的人生過程當中,看到門道,那是至善良、至忠、至孝之人啊。沒有把這個做人的倫常紮穩,念佛不容易相應。

所以印光大師,他老人家,高度智慧的高僧啊,三百年來第一高僧。印祖的話,不能不冷靜去思考,去受持啊。印祖提醒我們要「敦倫盡分」,要敦五倫啊,家庭當中,「父子、夫婦、兄弟」;出了家門,在社會與人相處,要敦「君臣」跟「朋友」的倫常,這樣才有「善男子、善女人」的基礎了。

印祖為什麼特別重視敦倫盡分?他老人家出家不久,剛好到一個居士家裡。這個居士家裡,個個信佛,而這個婆婆也信佛,媳婦也信佛。很有意思的是,各供一尊佛。這一尊是婆婆的,那一尊是媳婦的。然後,供佛剛好供在一個長桌上,桌子很長,放了幾尊佛像,發現這個媳婦去清理佛像的時候,只清理她那一尊佛前面的那個位置,她婆婆前面的桌面,她都不去幫忙掃。印祖看了,說,這樣學佛,還能成就嗎?這個不造孽已經不錯了。為什麼?名相上是佛弟子,事實上是不孝的媳婦。人家大眾心裡一想,原來學佛的,連孝順婆婆都做不到,這個佛不能學。這叫以身謗佛法。

所以相同的,假如我們五倫不能盡心盡力去做,不管是在我們的家庭,還是在我們工作當中,我們沒有辦法去盡本分,人家一看,哦,學佛的、學傳統文化的,連工作都做不好,那這個佛跟傳統文化不能學啦。所以做人的根基不牢,很難不以身謗法。

所以這些理我們不清楚的話,我們感覺在修功德,事實上是在墮落,在造孽,很可能自己都不知道。很多人,動不動,「我想出家,我要出家。」師父都說,「你先把三個根紮好再說。」欸,人家要出家是好事啊,怎麼師父沒答應他呢?那是真愛護他。「地獄門前僧道多。」諸位同仁,這句話不好聽啊,但要不要講?要不要講?要講啊。修行人,最重要的,要聽實話,不要聽好聽話。

台灣有一位法師,讓我非常的佩服。他有一次主法三時繫念,種種瑞像,連網路上的聽眾,不是現場哦,網路上的聽眾都看到瑞像,打電話致意,讚歎這一位法師。當我們同修要去把這些讚歎、殊勝,給這位法師講的時候,他剛開口,法師就跟他講,「所有好的,你一個都不用跟我講;所有批評的,你趕緊給我講。」這種心境,真的對修行來講,非常非常重要。就像《弟子規》講的,「聞譽恐,聞過欣」,才能夠在每一個境緣當中,真正找到自己的問題,提升自己的境界。

所以我們這一生,要珍惜這個法緣,還要時時依教奉行,「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那什麼時候發菩提心?什麼時候察覺,自己的心境,跟真正的菩提心,還有多大的差距?所以,假如這些問題,深入去思考,會感謝每一個境緣,提醒自己的心境還有差距。比方我們在服務大眾,我們有沒有不耐煩?有沒有不高興?那菩提心裡面沒有不耐煩,沒有不高興啊。我們跟同仁配合工作,有沒有情緒化?有沒有控制的念頭?有沒有對立?有沒有指責?那一有這種情況了,那這個同仁、這個大眾,那就是我們的善知識了,提醒我們差距還很大。師父一直講,修行人要得力,要歷事鍊自己的心。何處是道場?處處起心動念都是道場。

所以,我們學《太上感應篇》,體會到的道理、經句,一定要放在心上,當下落實在我們處事待人接物之中。所以《太上感應篇》第一句講的,「禍福無門,惟人自召」,這是道理,「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我們每一天都念這個《心命詩》,「心好命不好,禍轉為福報」。欸,我們修行這麼多年了,大家感覺命運轉了沒有?其實說實在的,命運有沒有轉,看習氣轉多少。這是重中之重啊,最根本的問題啦。我們學《了凡四訓》,也學了二十節課。改造命運,最重要的是改習氣,改習為立命最重要的基礎。習氣改了,禍就變福了。這不用問別人,也不用算命,自己就清楚了。所以修行的路上,勘驗很重要。勘驗自己:是進步還是退步?我習氣是增還是減?我的發心是增還是減?這要時時提醒觀照,馬上理智、正念,就提起來了。

劉素雲女士得了紅斑性狼瘡,這是絕症,這比癌症還厲害。但是她心地善良,她說道,「假如該走,那我回老家去了,回西方極樂世界去了;假如阿彌陀佛覺得,我還能給念佛人當榜樣,那我就好好的給念佛人當榜樣。」人家是願力啊,所以病不治,好了,現在成為我們念佛人的好榜樣啊。

所以諸位同仁,得紅斑性狼瘡好不好?對覺悟的人來講有沒有好壞?沒有,是吧?愈壞的事情,對他們來講,是供養大眾最好的時候了。諸位同仁,你們現在苦不苦?辛不辛苦?不苦不能廣修供養。都輕輕鬆鬆的,人家說,那有什麼了不起啊。所以現在給你得紅斑性狼瘡好不好?不好是吧?你不是「代眾生苦供養」嗎?你看,我們都挑境界了。但是大家要注意,要讓現在的人起信心,容不容易?你要做到讓他佩服啊。

跟大家曾經提起過,我教小學以前,跟陳真老師學習,我到她的班上看她教學上課。她去年初,大腸癌第四期。進病房的時候,她一點都不恐懼死亡,然後她告訴自己:假如命絕了,隨阿彌陀佛去;命不該絕,往後的日子一心一意為眾生做事情。結果開刀出來,癌症第四期,末期哦,開刀出來半年後,站上講臺繼續帶班,半年啊。幾個月後去檢查,醫生說沒了。今年暑假,在台灣給參與教師「幸福人生講座」的老師們上課,今年教書四十三年。

我們都說要行菩薩道,不能一點苦都吃不了啊。「切實功夫,須從難處做去;真正學問,都自苦中得來。」我們想挑境界了,本身就是貪著了。修行的核心是息滅貪瞋痴,我們本身的心態已經落入貪瞋痴,不可能在道中了,怎麼會有好的感應呢?心是能感,境界是所感。所以「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我們得勘驗,我們現在的狀況,是招感來好的境界,還是不好的境界;自己的修行是在進步,還是在退步。

《了凡四訓》裡面有個勘驗,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或覺心神恬曠;或覺智慧頓開;或處冗沓而觸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是吧?「或夢吐黑物;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或夢飛步太虛;或夢幢幡寶蓋」。諸位同仁,你這個月裡面,這段話裡面有感覺的請舉手。我現在是在統計一個狀況,你們就別謙虛了,謙虛我就沒辦法講了。

但是,「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或無事而常煩惱;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或聞正論而不樂」。比方說,現在在讀經、聽課,真的聽不下去了,那我們就要謹慎了哦,「聞正論而不樂」,聞實話而不舒服哦。「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夢顛倒,甚則妄言失志。此皆作孽之相也」。大家要冷靜哦,不是說在弘法的團隊裡工作,就是做善事哦。善惡禍福,在自己的心哦,不是在境界上。後面講「妄言失志」,假如我們常常起個念頭,「哼!我不幹了」,這就是妄言失志了,動不動,自己當初的願心,就動搖了。修行最重要的,願力要大過業力,不然都是隨業流轉。

好,所以我們要了解到,「善惡之報」,是「如影隨形」,就像影子連著身體一樣,而且很可能禍福在一念之間。所以在安徽,有個徽商,叫王志仁先生,他四十歲了,沒有兒子,算是沒什麼福報,遇到算命先生,跟他說,「你這幾個月會有大禍,躲不過了,你趕緊處理好一些事情。」結果,因為這個算命的,在他當地很有名,算得很準,他就趕緊去收一些賬,留給他的家裡。

剛好到一個地方,那個時候下著雨,河水也比較湍急,看到一個女子,帶著孩子跳河自殺。他一看到,趕緊招呼漁夫,誰把她救起來,給二十金。結果就救起來了。了解到這個女子想不開的原因,是因為家裡很窮,又欠債,養了一隻豬,好不容易養大了,賣了要還債,結果去賣了以後,拿到的是假的銀子,假錢,她心裡想丈夫回來一定會把她給打死的,她就想不開,就帶著很小的孩子就跳河了。救起來以後,結果這個女子回到家之後,把這個事情給他先生講了。他先生不相信,這個時代哪有這麼好的人,就帶她太太去找這個王志仁先生。

結果那個時候已經深夜了,這女子知道他住在哪裡,就去找他,敲門,請他出來一下。當下,他心裡想,妳是少婦,我是過客,這麼晚了還開門交談,還在房間裡面,給其他人看到了不好,妳一生名節都受損,講不清楚。他難得,救人命,而且念念為人家的名節著想,這心厚道啊。那女子的先生聽了非常感動,「我跟我太太一起來,你放心好了,請開門。」他才心安。把門一開,他睡的那個牆,因為下雨下很久了,塌了,把他整個床給壓碎了。所以按照命數來講,他就是要死在這個時候。但是救了命,而且是念念都是為人著想,結果就逃過這一劫了。後來,回去之後,又遇到那個算命的,看到他,「哇,相公面相看起來救過幾條命,你的命運已經改了。」可能他的臉已經充滿陰騭紋了。大家回去照一照,臉上的那個陰德陰騭紋,有沒有增加了。結果後來,他本來命中無子,連生十子,活到九十六歲。

所以確實是「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在他一念之間轉過來,整個命運就完全不同。不只他轉,他的後代子孫,都轉了。但是假如我們造惡,不只我們要受果報啊,後代子孫的命運,統統會連帶影響。我們明天舉一個本來很有福報,後來折完了,連子孫都要列為乞丐的例子,再跟大家做交流。

好,明天我們再來講這個故事。好,謝謝大家。首頁誠敬講堂10儒道釋三根學習【10-014】《太上感..《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十一集)

點播下載MP3點播

視頻點播

MP3下載

視頻下載

繁體文稿

簡體文稿

全屏瀏覽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十一集)

蔡禮旭老師 202_/9/2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10-014-011

諸位長輩、諸位同仁,大家早上好。

我們《太上感應篇》開頭講到的「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那這一句,首先我們要了解善惡的標準。善,感善報;惡,感惡報,「如影隨形」。而善惡的標準在哪裡?以佛門的標準,隨順性德,是善;違背性德,是惡。這個標準,就是很徹底。性德,師父常講的,真心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們的心念跟這個五心相應,這個是善。而且這個善,真心,是到一真法界去的,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違背這五顆心,是惡。尤其跟貪瞋痴相應,這個我們就要很警覺了,貪心感餓鬼,瞋恨感地獄,愚痴就感畜生道了。所以我們對這個善惡很清楚、很明白,就會很有警覺性,就會在念頭當中下功夫。

所以佛門講善惡,最重要的還是要轉迷為悟。迷了,就是惡;覺了,就是善。而覺迷的標準,當然我們還是都要依照經典來對照自己。而這個迷悟,師父常講的,念念為人著想,這個是覺悟,為什麼?眾生與我皆一體,這是覺,明白這個真相,所以念念為人著想。念念為自己著想,這個是迷惑。為什麼?把自己這個身當作我了,貪著這個我,從我又延伸出去,就是「我所」,我的錢財、我的房子、我的妻兒,這種種就延伸出去,其實有我就有貪著,那貪了就隨順貪瞋痴,就是迷了。

所以,佛門有一個比喻,這個大海裡,大海很遼闊,比喻一個人本有的法身。一個人的真身,虛空法界是自己的真身,是真正的自己,這個是真相。

看大家的表情,沒什麼反應。打一個比喻,大家有沒有做夢的經驗?連做夢的經驗都記不起來了,你們全放下了是吧?請問做夢的時候,有沒有山川大地?有沒有一切人物?誰變的?你看,人,心可以變一切境界哦!好,夢醒了沒有?昨天做的夢醒了,現在的夢還沒醒。我們叫夢中又做夢,雖然夢中的夢已經醒了,還是在做夢。

所以為什麼說善惡的標準在迷悟?悟了才不造業,才不會分別執著,分自、分他,又對立,又傷害,這就造業了。一體了,哪有傷害的道理?有沒有人看到某個人自己捶自己,捶得很凶,然後愈捶他說愈高興,真痛快!大家看過這種人沒有?可能要到精神病院才看得到,那叫不正常。一體的,他絕不傷害他自己這個身體啊。假如從這裡去觀照,人知道宇宙萬物跟我一體,他還傷害誰?就是不明白,他才有對立,才有傷害。所以這個悟,講徹底了,就是明白宇宙人生,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就是自己。

剛剛講到那個比喻,大海裡起了一個水泡,那個水泡,就是我們誤認為自己的身體就是我,那個水泡就比喻人誤會了這個身體是我。那水泡覺得水泡就是他,那他的整個身心,統統只著眼在這個水泡上。當有一天他知道,原來水泡不是我,大海才是我,他把這個水泡「啪」戳破,那他是誰?這個水泡是誰?就是大海嘛!所以佛菩薩都戳破了。所以佛菩薩在哪?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現身,這個就是他恢復自性,起的「法爾如是」的自在妙用,他可以千百億化身,因為他那個水泡戳破了,他可以「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那我們還沒戳破,眾生有感,我們怎麼應?我們沒辦法應啊!大家有沒有覺得兩隻手很不夠用?所以要學誰?觀世音菩薩啦。最重要的,祂恢復自性,才能起這樣的妙用。所以為什麼念念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往生之後,有彌陀本願威神加持,人的能力可以恢復到阿惟越致菩薩,可以幫助眾生。所以為什麼說念念求生的人,那一念心是慈悲心?因為他念念念眾生苦啊,自己能力有限,趕緊珍惜這一個這麼殊勝的機會,往生西方,一下子提升到這樣的能力,跟著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跟著清淨海會眾菩薩,能夠遊步十方去幫助眾生。所以蕅益大師講,念念求生淨土的心,是無上菩提心哦。

但是這一句話大家要會聽,不是求生淨土的心,是什麼?是「念念」求生淨土的心哦。不是一天冒了五次「求生淨土」,就是無上菩提心哦。今天有五個念頭求生淨土,有五千個念頭看人不順眼,那這個不是無上菩提心,這個我們得要勘驗清楚。不然到時候不能往生,「唉喲,那蕅益大師說錯了。」他們都是證悟的人,不會說錯,是我們自己理解錯了。

既然我們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我們不能再著在自私自利當中、自我當中,要放下這個執著,不能迷了。迷惑,一定造業。自私自利哪有不造業的?之後苦報就要來了。所以師長特別強調,一念生起為自己是迷,一念生起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悟。我們這個時代,不從念念為人著想下手,這一輩子不可能有成就,只是結個善緣而已了。這是真話啊。所以為自己是私,為眾生是公,「大公無私」就是覺悟了。如果人有絲毫私心,就不是究竟的覺悟、圓滿的覺悟了。

所以修學的過程,就是不斷的把私心放下。尤其在哪裡勘驗?在團體工作當中,這個就非常重要。大家冷靜去看看,現在的家庭,現在的團體,他要生活,容不容易?不容易哦。你看現在又大都市生活,那賺錢都不容易。我們自己回想一下,在我們父母那一代,他們的日子很不容易,他們很有道義哦。我父親,我是聽長輩們講的,不是聽我父親自己講的,我父親讀大學都是吃湯麵,那湯麵其實裡面都沒有什麼料的,就只有湯而已。那為什麼不敢吃麵,都是吃湯麵呢?因為家裡窮,不敢給家裡添負擔啊。為什麼說「忠臣出於孝子之門」?因為他這一念,時時為家庭著想的心已經內化了,他自然在團體當中,他可以委屈自己,他可以多去承擔一些。

他承擔得苦不苦?看大家沒什麼反應,你們沒承擔過。很多人在看德育故事,「哎呀,他怎麼苦成這樣?」那是自己苦,不是他苦;是我們自己想像說,哦,讓我這麼幹,我一定受不了了。但是他是「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他良心很安啊,他覺得他為家、為團體盡到了這一份道義了,心裡非常充實。

所以從家庭到團體,我們有沒有這一顆心,念念為家庭、為大局著想的態度,這個就是去私了。

家庭不容易,告訴大家,團體更難。為什麼?團體的人更複雜,他還沒有血緣、親情的基礎,這個時候更要互相包容,互相體諒,甚至於要勇於去承擔責任。看到沒有人主動去付出、去承擔,我自己先出來。不然,團體的工作到最後做不下去了,那就對不起大眾了。所以為什麼說「委曲求全」、「忍辱負重」?不能委屈吃虧的人,他不可能負得了重。我們在看歷史當中這些忠臣,我們對他肅然起敬,可是我們今天在團體當中遇到事情,有沒有他們的承擔跟氣概?還是就怕吃虧,都只想著自己,什麼事往外推?都讓團體、讓領導傷透腦筋,不知道怎麼幹事情。那我們在團體是添麻煩,不是幫忙了。時時要換位思考,為負責的人思考,為團體思考,這是去私心。

比方我們那時候在學校教書,排課容不容易?不容易啊。今天你給這個老師排這節課,他生氣了;給那個老師排這個課,他不高興了。那排課的人多難啊。那對於這個排課的負責人來講,誰最讓他歡喜,最讓他感動啊?「沒關係沒關係,剩下的都給我。」是不是?我們有沒有這種心?那「去私」只是理論而已,在我們的現實生活當中,我們還是用不出來。為什麼用不出來?「我」作祟嘛。「我」不舒服;「我」怎麼可以吃虧,為什麼不是他做?言語當中,都是比較,都是計較。這個時候想不起來了,「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我們本來在心境當中做不到的,我們現在做到沒有?這個才是真實的提升跟功夫啊。而且告訴大家,因果是處處都在的:我們不孝敬老人,我們老了就沒人照顧;我們不時時忍辱負重,為大局著想,改天我們負責事的時候,就沒人幫我們了。這個都是因果報應哦,都是感應哦。

所以這裡師父講到的,為自己是私,為眾生是公,這個確確實實,是我們修行的下手處。

而這個善惡,《了凡四訓》講得非常到位,大家可以好好的再複習一下。「有真有假,有端有曲」,這個端曲都是從起心動念的根本去看哦。「純是愛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憤世之心,則為曲。」今天我們在做弘揚中華文化的事情,好事啊,看起來很有愛心哦,可是在做事的過程當中,常常發脾氣,那這不是真愛心,這是什麼?這還是名聞利養的心。真的愛心怎麼會亂發脾氣呢?可是為什麼還幹得那麼起勁?因為幹這個事,人家很讚歎、很恭維,所以這還是名聞利養的心為動力哦。假如真正都沒掌聲了,沒有讚歎了,沒有利了,他做不做?真正有愛心,應該體恤身邊的人,怎麼會做這麼大的善事,結果都是傷害到旁邊的人,讓人家很有壓力?這個就不合邏輯了。所以,《了凡四訓》這個教誨,讓我們徹法源底去看善惡。「有大有小,有半有滿,有難有易」,這些幾個角度,我們好好的去深入。

「善惡之報」,善惡我們搞清楚了。而「如影隨形」,提高我們的敬畏心。

《了凡四訓》裡面講的,修行、改過,要發恥心,要發畏心,要發勇心。其實第三個勇心,跟前面兩個心是分不開的。這一生要調伏習氣,容不容易?不容易哦。要有什麼樣的心態呢?不怕死,就怕忘失正念,就怕念頭不對,死都不怕。「寧可碎骨粉身」,都不忘失這個正念。要有這種決心、氣概,才能把無始劫的煩惱對治、降伏。這個「勇」,從這裡出來的。這個「勇」,是「自己本有如來智慧德相,本有彌陀的真心,現在卻輪轉六道、隨順習氣,太糟蹋自己了,太對不起自己了」,這個羞恥心出來了;然後又跟佛陀比,又跟孔子比,羞恥心上來了;又了解事實真相,起心動念都有因果報應,起心動念,「天地有司過之神」,時時神明鑒察,這個敬畏的心起來了。所以人能夠提起羞恥,提起敬畏,都來自於他明白事實真相,真清楚了,不願意糟蹋自己了,不願意再造惡了。

所以昨天我們講到,王志仁,本來是四十歲,短命、無子,「如影隨形」,那個罪報真的跟著他。但是,「善惡之報」,隨人的善惡,它會轉。一念真心、一念大善心,他的業報就轉得快了。但是假如本來是福報,而且是大福,一念違背做人的道理了,可能這一念就把大福完全折掉。

有一個讀書人叫李生,他很會寫文章。很會寫文章好不好?你們希不希望很會寫文章?希不希望口才很好?大家想一想,俞淨意公口才好不好?他講起話來,所有的人「哇,太佩服,太厲害了!」結果是把自己的福全部折光了,生的孩子都死的死,不見的不見了,福折光的果報啊。所以德才是人生最重要的福的基礎。會寫文章,有才華,不見得是好事。

所以老祖宗提醒我們,才華,「身之災也」。為什麼呢?因為只要德行根基不牢,只要有才華,我還沒有見過不傲慢的。所以古人很謹慎,「才勝德,謂之小人」,這個對他自己的修學,以至於對團體,殺傷力都很大。所以有才了,德還跟不上,要更戒慎恐懼,調伏傲慢,趕緊把德行的根基,牢固下來。

這個李生很會寫文章,後來去參加科舉考試,他等於是已經考上舉人,要去考進士了。結果他要去衢州。衢州是南孔廟的地方。經過衢州的時候去住了一家客棧。結果這個客棧的老闆,在他來的前一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夢到土地公跟他講:明天你的客棧會來一個今年會考上進士的讀書人,他叫李生,你要好好接待他。

果不其然,隔天他來了,這個老闆非常殷勤招呼他。他有點受寵若驚,就問:你怎麼對我這麼好?他就把這個情況告訴他。結果這個李生聽了當然挺歡喜的,「哎呀,我今年可以考上啊!」結果當天晚上睡覺,他就想了個問題:我就要考上進士了,以後要當官,飛黃騰達,可是我以前貧窮的時候,娶的那個太太,可能不能做大官的夫人,不能給我面子。他就起了這個念頭。結果隔天他就去考試了。

結果隔天晚上,這個老闆又做了個夢,土地公又來了。土地公跟他講:這一個讀書人,還沒考上進士,就想著要把原配給休掉,這一念,把他的福給折掉了,他今年考不上了。

果然沒考上回來,老闆把這個故事又告訴他,他就非常慚愧、遺憾。

所以這個「善惡之報,如影隨形」,而且是一轉念,整個福報就不一樣。所以人真正明白這個道理,就不能起違背道德禮義的事情,福州有個讀書人,叫文紹祖,他給他兒子找了對象,下了聘,給柴家下了聘。結果下聘還沒娶,這個柴氏的女兒中風了。他就找他太太商量,「哎喲,還沒娶過來她已經中風了。」好,諸位同仁,娶不娶啊?你們怎麼沒有聲音了呢?人生最難的不是奮鬥,而是抉擇。每一個抉擇有沒有符合天理、道義?他就給他太太建議換一個。他太太很生氣的對他講:我有兒子,就讓他順天理,自然可以長久。背理傷義,違背做人的道理,是讓兒子快速招禍,不可以這樣。

結果一講完,因為文紹祖自己也是讀書人,這麼一講就不好意思了,「好好好,去去去。」假如是現在的人這麼講,你跟他說,「要順天理,不可以違背禮義」,他可能跟你講,「那你自己娶去吧。」他沒有那個讀聖賢書的基礎。所以打基礎很重要啊,人不學,不知道、不知義,所以辦班教學為什麼重要?人他都不懂了,你都沒法跟他講。

結果後來,真的把這個柴氏娶回來了。隔年,他的兒子就考上進士了。大家想一想,這個柴氏嫁過來感不感動?感動到什麼程度?沒有辦法形容吧,是不?你們要入戲一點嘛,你現在就是柴氏的心情,那種感動會讓任督二脈都打通呢。你們沒有這個經驗,你們人生沒有感動到這種份上的時候。結果後來柴氏的病好了,生了三個兒子,三個兒子都考上進士。哇,兩代人出四個進士,這個在歷史當中,你能找到幾家?就是他太太這一念「順天理」,「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大福就到他家來了。

好,那今天先跟大家談到這裡,謝謝大家。首頁誠敬講堂10儒道釋三根學習【10-014】《太上感..《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十二集)

點播下載MP3點播

視頻點播

MP3下載

視頻下載

繁體文稿

簡體文稿

全屏瀏覽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十二集)

蔡禮旭老師 202_/9/7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10-014-012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同仁,大家早上好。

我們上一次講到「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那首先要了解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假如善惡都分不清楚,那不造作罪業就很不可能了。所以我們這個時代,缺乏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所以幾代的人,對這個是非善惡的判斷,比較缺乏了。幾千年的歷史當中,都有父母教,整個社會風氣在教,所以人懂得去判斷。所以大聖大賢,諸佛菩薩在這個世間最重要的:幫助眾生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首先很重要的一個基礎,是轉惡為善,他要先懂得善惡判斷。

那我們在辦課程的過程當中,很多人接觸了《弟子規》,傳統文化,他才知道,他以前很多地方做錯了,做不對了,他懂得反省了,他的禍才能轉,他的福才能增。

我們剛好昨天剛辦完課程,昨天下午也緊接著英文班就開始了,用一句成語叫做「緊鑼密鼓」。這叫「送往迎來」,人剛送出去,新的人又進來了。因為剛好是我們馬來西亞的假期,現在人很忙碌,只有這個寶貴的假期,才有機會來接觸傳統文化。那大家累不累啊?你們怎麼沒反應了?說不累哦,騙人的,叫身累,是吧?心不累,心裡充實。「見人之得,如己之得」,有人接觸課程之後,能夠斷惡修善,能良心發現啊,我們覺得這個付出沒有白費了。

這一次英文班,有幼兒園園長,帶著好多老師一起來,這個難得了,他是領導者帶頭啊。而這個園長,他是東馬的,他是砂拉越的人。那就是我們去年到砂拉越去的時候,他聽了很受啟發,回去就在他們幼兒園推展傳統文化了。大家有沒有看到那個景象:他的小朋友們在讀《弟子規》,在給老師敬禮。我們要趕緊去播這個種啊,芸芸眾生,學習都有時間點,越小學,越早學,越好啊;越晚學,可能他就墮落了,甚至於習氣養成,不好調了。所以《禮記·學記》說,「當其可之謂時」,要抓住那個寶貴的機會點,「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所以這一次連續兩期講座,主要為校長職工會,他們選出的四個華小示範點,跟他們培訓師資。小孩子從小學一年級就可以學,那對他的一生,幫助都會非常大。不只老師來了,還有好多家長來了,這些家長都說,他們的家庭都有很大的變化。而幾位校長,確確實實都是「以身作則」,做得讓家長感動。所以一個有德行的校長,他整個學校的孩子,以至於孩子的家庭,都有福氣了。

這一次英文班有一位先生來了,因為他們昨天晚上自我介紹,他說到他為什麼來呢,說他太太來上完課,回去改變挺大的。從這裡就了解到,「為人演說」很重要哦,我們身邊人聞正法的因緣,跟我們息息相關。我們改變很大,改掉很多習氣,他們會覺得很好奇。所以這個先生看他太太改變這麼大,就問他太太,「妳最近很不錯哦,什麼原因?」他太太說,「你要知道,自己去上課。」所以他先生就來搞明白,到底發生什麼事,What happen?什麼事發生了?

所以我們今天希望把因果報應的事實真相告訴世人,我們自己也要做很好的表演,學了以後,斷惡修善,福報越來越好,做的事情越來越順,讓身邊的人深信善有善報,做一個因果感應的表率出來。這個在古代,依教奉行的人,果報都非常殊勝。

在宋朝有一個大將,叫曹彬。這個曹彬為人非常厚道,又非常謙虛,從不邀功。從不邀功的人,該是他的福報,還是他的福報。世間人假如明理了,「與人無爭,與世無求」了。一起爭的心就造業了,一起爭的心就跟人對立衝突了,本有的福折掉了,還得要受果報。所以這個因果報應的道理,不能不明白,不然就「小人冤枉做小人」了。這個曹彬從很多細微的地方觀察,體恤他人的苦痛,非常的細膩。他曾經有一個士兵犯了錯,被判軍棍幾十大板,結果過了一年才打。那這一些旁邊的部屬就很好奇,怎麼幾十個軍棍要隔一年才執行?他們不是很理解。後來曹彬就說,因為去年這個士兵剛結婚,假如那個時候我打了,他家裡的人會說,「就是娶了這個掃把星,我的孩子才會這樣」,那他的太太可能一輩子在這個家庭裡面,都會吃很多苦頭了。哇,對一個人的家庭這麼細膩。不只是這一個地方,是一切地方都看得到。包含他在打仗的時候,從不妄殺一人。

有一次到成都的時候,打勝仗了,然後擄獲很多婦女,他就找了一個房間,把這些婦女統統都放在這個房間裡面,然後找人特別看守。交代那個士兵,這個是要呈給上級的,絕對不可以輕舉妄動,有什麼閃失唯你們是問。那這個士兵就很警惕了,「這個是要呈給上級的」。因為兵荒馬亂,人就容易亂性,做出這些傷害別人的事情。後來戰爭結束了,這個曹彬就一一詢問這些婦女,是哪戶人家,趕緊送回去。假如是沒結婚的,無家可歸了,父母也不在了,還幫她找人家安家,嫁出去。你看這麼細微的地方啊,他能做到的,他絕對盡心盡力去做。

後來攻南京的時候,他還跟所有的大將說道,說,我生病了,只有你們可以幫我治這個病。曹彬也是善解人意哦,講的話都是這些將軍聽得懂的。你給這些將軍說「子曰」,他聽不懂,他不一定聽得懂哦。你給他講這些義氣的話,個個人都懂,馬上答應,歃血為盟,絕不妄殺一個人。所以在將軍當中,能得善終、子孫昌盛的,在歷史當中,微乎其微。

大家看,漢朝李廣,飛將軍啊,對付匈奴,那無人能出其右啊,但是他官都升不上去,殺生太多。最後到他的孫子李陵去打匈奴的時候,被匈奴抓起來,然後詐降,雖然詐降,還是滿門被抄斬。所以這個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所以曹彬,後來孩子、孫子都非常顯赫。他的一個孫女,最後做了皇后,都是他的善行陰德感召。

另外他有一個堂弟,叫曹翰,非常聰明。這兩個故事有一個重點,一個是非常厚道,一個是非常聰明。他的堂弟升官非常快,因為腦子很好,屢建奇功,在當代沒有人不認識他那個弟弟,曹翰。而有一次他在攻江州的時候,江州是江西的一個地方,攻了很久才攻下來。結果進門以後,把所有士兵全部殺掉,他憤怒嘛。結果他的後代不到三十年,就有淪為乞丐的人。

所以「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本來很大福報的人,只要造了大惡了,他自己跟後代馬上那個惡報就要現前。所以行善,一定要趁早,等到果報現前了,想要再行善,扭轉命運,就為時已晚了。那現在的人,功利主義比較重,看事情沒看這麼遠,你跟他講會有果報,他就說,「在哪裡?你給我看看。」不相信啊。

有一個人,叫屠潘奇,他有一天暴斃,死了,結果又活過來。而這個人,他這一生,造了很多惡孽:嘴巴罵人,甚至連神佛都罵;然後常常挑撥離間,讓人家父子兄弟都打官司;眼睛常常生氣,瞪自己的父母,瞪仙佛,瞪他人;那這個手,常常殺害很多的生靈;包含還欺負很多的女子,這種種惡行。

結果他暴斃之後又醒過來,為什麼醒過來呢?因為陰間的這些神明,覺得人不相信地獄有果報,讓他回魂示現。所以他首先把自己眼睛挖下來,他說「這個就是我怒視父母、怒視仙佛的果報」;又把雙手砍斷,「這是我殺害生靈的果報」;又把自己舌頭割掉,「這是我妄語、挑撥離間的果報」;又把自己的心臟拿出來,「這個是我為人陰險的果報」。所有造惡的器官,都被他一一切掉。就這樣呢,遍體鱗傷,六天之後才死掉。所以神明慈悲啊,告知我們不可以造作罪業,地獄果報,確實是存在的。所以這個「依正莊嚴」啊,這個人把果報呈現出來,這真的是依正莊嚴,才能警醒造惡之人。

所以歷史就是一部因果報應。我們熟知,在戰國時代,那個殺戮非常嚴重。大家有沒有聽過秦國的白起?這個白起,他曾經跟韓魏聯軍打仗的時候,殺了二十幾萬降兵。在跟趙國打仗的時候,殺了四十萬的降兵,坑殺了,把他埋了。兩千年了,那個地方還陰魂不散。所以人有這麼大的一個權勢福報,結果拿來造殺業。這個世間最嚴重的罪業:殺業跟淫亂,這個果報是最迅速的。

結果在歷史當中有記載,有一個人殺豬,結果那個豬上就寫著「秦白起」三個字。那時候已經離他去世一千多年了,真的豬上面就寫著他的名字。那都是警醒世人啊。那他不是當豬而已啊,他是到地獄受了很多刀山劍樹、肢解身體啊,因為他是殺人,然後出來做畜生,喘息一下,接著又要回地獄受報了。所以「弄權一時,淒涼萬古」,這個要很謹慎的。

那我們心裡想,現在不能亂殺人,那我們應該不會犯殺生的果報了?我們不容易犯殺生的果報,那我們可能會犯殺慧命的果報。我們弘揚文化,我們自己要以身作則,這是弘法了;我們言行不一致,那變謗法了,那可能就斷人家慧命了。師父說,斷人家慧命的果報,比斷人家生命還嚴重,因為他聞正法是「百千萬劫難遭遇」哦。

所以有志於弘法,一定要把自己的德行根基要紮穩,不是急著去利益他人,要先把自己的根基穩定,厚積薄發。師父常講,自己不能度,而能度人者,無有是處。大家也很有志氣,都希望師父講的,「十年深入一部經,以後就有能力演說這一部經,成為這一部經的專講」,這是很好的志向。前提呢?紮好三個根啊!有德行的根基,才能一門深入,十年有成就啊。假如德行根基不牢,名聞利養心還很重,傲慢心還很重,又可以不用幹事,十年就讓他在那裡讀書,在那裡講學給人聽,那他哪有不貢高我慢的道理呢。

孟子已經講,「人皆好為人師」,那古代是如此,我們這兩三代人沒基礎的,那更是如此。不可好高騖遠,我們要回到對治自己的習氣上,這個才是根本之根本。弘法利生,一定要建立在格物的這個根本上。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了,在一切處事待人接物之中,「善觀己心」,真的對治習氣。所有修行人,一定要打破最重要的一關,就是不自欺,自己念頭錯了,一定要對治,不可得過且過,不可找藉口。

所以我們接著要講到的,「月晦之日,灶神亦然」,這個灶神爺示現幫助俞淨意公。俞淨意公的道德學問,在我們之上很多,他都得打破自欺一關啊,不然也改變不了命運。灶神也提醒他,「意惡太重,專務虛名」,意念太邪惡,做的都是表面功夫,做給人看,要人讚歎的。而師父一直提醒我們,要修十善業。十善業分「身口意」三業,最根源的還是意業,身口都是隨著意念發出去的。所以俞公,他的修學提醒我們,一定要克服習氣使然,渾然不知。怎麼克服渾然不知呢?讀經、聽經的時候要想著,那是針對我的,不是針對別人的,不然我們邊聽都邊想著別人的過失,就很難受益了。

再來,別人直言給我們勸諫,一定要接受。「旁觀者清」,能給我們很多提醒,心胸要大,要接受得了忠言。不能人家講幾句實話批評我們了,就難過好幾天,那就很難修道了。《了凡

第二篇:太上感应篇例证语译

《太上感应篇》例证语译

前言

《太上感应篇》本为道教经典,其内容主要是劝人遵守道德规范,时刻止恶修善,自利利他。本书特别强调因果法则,主张人们应当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在因地上狠下功夫,以求善果,从而把握和改造自己的命运。这些主张,都与佛教的教义有相通之处。因此,不仅对于信奉道教的人来说,《太上感应篇》是一部重要的典籍,对于佛教徒来说,这部书也有较高的价值。

《太上感应篇》最初著录于《宋史、艺文志》,南宋理宗出钱刊布发行。从南宋以至明清,这部书的刻本和各种注本甚多。清初康熙年间,赵熊诏〈字裘萼,号学了氏〉撰有《太上感应篇注训证》。在其《自叙》中讲到,他在康熙庚午年(西元1690年)秋试时,第五次应试失败,痛苦不堪,准备带上平时所读的书和撰写的文章,投河自尽。但考虑到这样做将会使父母伤心,因此犹豫不定,几天以后,其父赵申乔劝他编撰《太上感应篇注训证》,并身体力行。一年以后,编写完成,赵申乔便为他刊印出来。后来,在康熙己卯年(1699),赵熊诏中举,己丑年(1709)中状元。《太上感应篇注训证》共四卷,除正文外,还有”注”、”训”、”证”。”注”主要是对《感应篇》中的部分文字作一些解释,以利阅读。”训”则是从义理上作一些阐发。”证”的内容最为丰富,大量引用证案,列举事例,以证明《感应篇》中所说的道理真实不虚。

考虑到今天大多数读者的实际情况,我们删去了赵书中的《航中帆自叙》、《例言》、《标旨》、《程诀》以及每节后面的”注”、”训”,只保留《感应篇序》、《太上感应篇》原文和”证”(译作”例证”加示序号),并译成现代白话文,更名为《太上感应篇例证语译》,以增加其可读性。《太上感应篇例证语译》一书,是由释海山、释大恩、释昌臻等法师发心主持下完成的。参加这项工作的有释隆云、王树华、龙昂、杜大威、李宁、赵嗣崇、李恕豪等。由于译者水平有限,时间仓促,错误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望读者随时加以指正。

正文: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译文】:太上说:祸与福,并不固定,全在人自作自受。善恶的报应,如同身形和影子一样,形正影正,形斜影斜。

【例证一】

周必大是庐陵人,曾负责管理临安府的和剂局。有一次,和剂局失火,有五十多人因这次事故遭逮捕下狱拟处死刑。周问狱吏:”假如这场大火是官员玩忽职守造成的,该当何罪?”狱吏回答说:”免职为民而已。”于是周必大甘愿承担失火责任,使五十多人得以免死。

周必大丢掉官职回老家,途中顺便去看望岳父。那天,大雪纷飞,岳父家的童子正在庭院中扫雪。头一天晚上,岳父梦见扫除积雪迎接宰相。这时,他叹口气说:”今天扫雪,原来只是为了迎接被免职的官员罢了。!”

周必大回家以后,刻苦读书,后来参加宏词科考试,到京城住在一个班直(皇帝的卫兵)家中,一天,主人携带一本小册子从外回来,周必大借来观看,原来是一本卤薄图(天子车驾次第称为卤薄)。于是便全部抄录下来,默记在心。考试时,正好出这个题目,因而考中了词科。以后,历官至宰相,封益国公。

起初,周必大作梦到了阴间,看见判官正在考核捏胎鬼。判官指着周说:”此人有阴德,应当做宰相,但相貌丑陋,该怎么办?”捏胎鬼请求准许他为周必大做一副宰相须,判官同意了。捏胎鬼走过去,抚摩周的下巴,为他种上了胡须。周必大醒来后,果然长出了胡须,还隐隐作痛。过了几天才不觉痛了。

后来,周必大罢相回家。一天,有个看相的人来见他,正好在大门前相遇。看相人问道:”相爷在哪里?”周忙向前行礼,然后谦逊地说:”我就是前任不称职的宰相。”看相人不相信,说:”你在骗我。”入座后,又要求拜见宰相。周还是那样回答。于是,看相人似有所悟,起身向前,用手捋着周的胡须说:”就凭这付帝王须,足以证明你真是宰相啊!”周必大大吃一惊,重重地赏赐了他。

【例证二】

宇文英迪当初在黔江处理一桩官司。

有一个叫扶爱之的人,因他曾经揭发某漕台(掌管水运事务)有舞弊行为,这时扶爱之正好因事获罪被押在狱中,有些官吏恨他,想罗织罪名加重害他。宇文英迪竭力为他辩解澄清,终于得到从轻处理。

三年以后,宇文英迪从南滨乘上水船回家,正遇上大雨,洪水暴发,波涛如山,船到河中,不料缆绳断裂,船夫一时束手无策,听任船只颠覆。突然一只小船冲浪而来,船上大声呼救,始得脱离危险。一看来人竟是扶爱之。宇文英迪大惊,说:”我过去只是公正地对待黔江官司,当时并非偏袒于你,你今日竟然冒险相救,难道真的知道将要淹死的是我,这岂不是上天有意这样安排,以显示事事有因果报应吗?”说完以后,两人久久地叹息。

【例证三】

清朝顺治年间,苏州人徐籀任黄岗县令。民间失火,烧了数百家房屋。男女老幼,露宿号哭。徐籀可怜他们,拿自己钱买席子,好让他们搭棚住下,席子买来还未来得及分给百姓,暂时堆积在堂前,这时正好官府一批银钱装在木箱里,准备转运走。强盗知道后,突然冲进县衙,劈开所有的箱子,四处搜寻都未能找到银子。强盗走后,发现官银还在堂前一堆席子下面,强盗没发觉。一检查,银子完好无缺。因此,徐籀得以平安地保住了官位。

【例证四】

清朝顺治四年,有个姓许的人随大军到广东,被任命为某县的县令。他一心想立功,便把乡间留长发的十四个人抓起来,诬陷他们为山中盗贼,向上级报告之后,全部杀掉了。杀时正当中午。就在这一天,许的家眷从老家来找他,路上遇见强盗,强盗杀掉许家的男人女人恰好也是十四个,时间正好也在中午。

【例证五】

户部郎某专管河西贸易收税,以苛刻贪婪著称。有一个贩卖绸缎的福建商人瞒了税,被他察觉,便把这个商人所有的绸缎拿来撕成两半,价值数千金的物品便这样作废了。商人十分愤恨,把这些撕成两半的绸缎全部烧掉以后,便离开了。过了很久,商人悄悄来到某官员的家乡,企图刺杀他。这时他由于贪赃事犯被罢黜回家来了。回来之后仍然贪婪不止,他家妻妾很多,便放她们出去卖淫,以收取钱财。商人来后听说此事,长长地叹了口气,说:”他算个什么官绅!竟甘心做这种事,遗臭万年。这是上天惩罚贪婪人的最好办法,何必杀他,不如留下来让上天狠狠惩罚他吧!”说完,便回去了。

【例证六】

明世宗嘉靖年间,苏州儒生黄彦士,与妻子感情很好。这时正遇上倭寇入侵,在避难途中,夫妻走散。颜氏异常恐慌,落荒而逃,晚上到一座古庙投宿。进门时。发觉门内已经有人,颜氏一惊连忙躲避。门内说:”娘子不用害怕,我是个尼姑。”于是相结成伴。等到天亮,尼姑说:”你是个年轻女人,恐遭人算计,我包裹里有僧衣僧帽,可以改扮一下。”颜氏听从了她的话,于是两人结伴同行。黄生失去了妻子,担心她会遇难,寻访了三年也没得到消息,单身在外漂泊,替别人抄书为生。这时,他的同学在浙江做官,便去投奔他。路过嘉兴时,正遇上巡海的大兵经过。船夫不敢开船,黄生趁机上岸找厕所,看见一棵枯杨树缝隙中有什么东西,便伸手进去,原来是一匣金子。他高兴地说:”这该不是上天赐给我的吧!”再伸手进去,拿出一个缘薄本子,里面写满了布施人的姓名。他严厉警告自己,说:”别以为失金可拿,应该想到这是三宝弟子供庙子的钱。”便叫船夫暂不开船,等候失主。过了一天,见一老尼姑一面用头碰树,一面大哭。黄生急忙向前问他为何哭泣。她说:”过去我曾发愿塑观音菩萨像。为此募集到三十两金子。昨天大兵突然到来,无处隐藏,只好把钱放在空树里,现在钱不见了,我只有一死了!”黄生马上把钱还给了她。尼姑非常感动,拜谢后说:”感谢您使我活了下来,我的寺庙离此仅二十里,何不去吃一顿饭,也好在菩萨面前禀报您的盛大功德。”黄生同意了。到庙门前敲门,应声开门的竟是妻子颜氏。两人相见,大哭不止。各人诉说别后经过,停留了好几天,有位姓汪的盐商听说了,聘请黄生到他家教书,后来按照成例进入国学(国家建立的学校),又被推荐任二尹,后来升迁为府判,生二子,其中一个为贡生。夫妇两个都以寿终。【例证七】

福建有一姓李的青年,喜好读书写文章。有一年,赴京应试,路过衢州,有个姓翁的店主梦见土地神对他说:”明天有个李秀才来,他是有希望考中的人,你要好好接待他。”第二天早晨,李生来了。主人殷勤款待,送给他干粮,并为他提供车马,李生问其原因,主人把所作的梦告诉他。李生听了非常高兴。晚上,他想到一旦考中得到官位,只是妻子相貌太丑陋,不配当官夫人,该换一个才对。李生走后,店主又梦见土地神对他说:”李生这个人居心不良,功名还没成功,就想抛弃妻子,现在他已失掉科举考试的希望了。”当李生再来时,店主对他非常冷淡,甚至不留他住宿,李生又问是什么原故,店主原原本本说给他听。李生又惊又愧灰溜溜地走了,一辈子都未得到功名。

【例证八】

李毅是吉州城的一名士兵。吉州城内有一个徐姓人家,派遣婢女把一支金钗送给亲戚家。婢女把金钗插在自己的头上。在路上,金钗掉落在地上。李毅看见后,拾了起来,并跟随这个婢女前行。他看见婢女走进一个大户人家的宅院后,又慌忙地跑了出来,到江边想投水自尽。李毅急忙喊住她询问原因。婢女哭着告诉他说:”我家主母性情暴躁且严厉,刚才叫我送金钗还人,在路上丢失了,她一定会把我鞭笞至死,不如先死为好!”李毅立即把金钗还给了她。婢女非常感谢。

后来,这个婢女嫁给梅林渡的一个村民。有一次,李毅因传送公文,将要渡河。婢女一定要请他到家中去,并买来酒菜款待他。这时,他们忽然听到渡口传来喧哗声,出门一看,渡船翻了。船上的人都淹死了,李毅因受婢女挽留,得免于难。

【例证九】

何澄因医术高明而闻名于世。同郡有个叫孙勉之的人已经病了很久了,孙的妻子俞氏请何澄到她家去为孙治病。何澄到了以后,孙妻引他到一间密室,说:”我丈夫久病,家中财物已经典卖干净,再也无钱治病。我愿意牺牲我的身子,换取你的医药钱。”何澄庄重地说:”你怎么能说出这种话来?放心吧,不要担忧,我会好好地给你丈夫治病的。你刚才所说的,不但会使我永远成为小人,娘子你自己也会失去贞节。即使能免于人们的指责,难道能逃避上天的谴责吗?”俞氏惭愧地退了出去。一天晚上,何澄正在打瞌睡,恍惚之中梦见神明引他到一所公署中去。座上的人说:”你治病施药有功,而且不愿在急难之中玷污人家的妇女,上天将赐你一个官职,钱五万贯。”不久,太子生病,皇上宣诏何澄进宫。一剂药下去便治好了太子的病。皇上赐给他官位和金钱,与梦中所说的完全相符。

【例证十】

明世宗嘉靖六年,全国闹饥荒,新建县有一家百姓快要饿死了。家中穷得来只有一个木桶,卖掉后得到三分银子。于是用两分银子买米,一分银子买毒药,准备与妻子儿女吃一顿饱饭后再死。饭刚煮好,正好里长来他家索取丁粮。这个人说没有。里长说自己走了很远的路才到这里,想在他家吃一顿饭后再走。这人又推说没有。里长来到厨房,见饭已煮好,责骂他撒谎欺骗。这个人急忙摇手说:”这饭你不能吃!”里长越发感到奇怪。这人才流着泪把实请告诉了里长。里长吓坏了,急忙把下了毒药的饭倒掉,埋在泥土中,说:”你不要这样。我家中还有五斗米,你跟我到家中去拿,可以吃上几天,说不定还有别的办法可以活命。怎么去寻短见呢?”这人感激地跟随里长去了。回到家中后,把米倒了出来,发现有五十两银子在米中。他惊奇万分地说:”这一定是里长用来缴纳给官府的税钱,放在这里面了。他救了我一命,我怎能忍心去害他呢?便立即把钱拿去还给里长。里长说:”我也很穷,哪会有这笔钱?这大概是上天赏赐给你的。这人坚持不肯接受。最后,两人平分了这笔钱。两家从此都衣食充足。

【例证十一】

明神宗万历年间,镇江人王成与哥哥住在一起。哥哥到广东去经商,已经很久了。王成私下想到嫂子很漂亮,把她卖掉,可得一大笔钱。便假传哥哥已经死在外面了的消息。嫂子听到后,痛哭不止,几乎丧命,只好为哥哥设灵堂,穿丧服。不久,王成巧言劝说嫂子改嫁,嫂子正言厉色地拒绝了。这时,正好有一个富商打算购买美妾,王成便引富商偷偷窥看嫂子,果然非常满意,便讲好了三百金的价钱。王成欺骗富商说:”我嫂子本来是想嫁人的,怕人家说闲话,表面装成为哥哥守节的样子。再有就是她眷恋娘家,不肯远行。你晚上带领一些人突然进来,看见穿白色孝服的女人,便把她抱上轿子,事情就成功了。计划定好后,王成便回去把这事告诉给自己的妻子。嫂子看见王成从外面回来,腰上鼓鼓囊囊缠着东西,进了自己房间,便从墙缝中窥视,案桌上全是白银。又听见王成与他的妻子说了很久的悄悄话,只听到”晚上来娶”四个字。王成与妻子说完话后,便出门回避了。嫂子明白了他们的阴谋,便假装笑容与王成的妻子搭讪说:”小叔子要嫁我,也是件好事,为什么不明白告诉我呢?”王成的妻子知道事情瞒不过去,只好说准备把嫂嫂嫁给一位富商,不愁一生的受用。嫂子说:”小叔子要是早一点告诉我,还来得及打扮一下。婚礼是吉庆事,穿白衣服不好。请把你的青衣借给我穿一下。”王成偏巧没有把嫂子穿白衣的事告诉自己的妻子,他的妻子一向很笨,于是她俩便交换了衣服,并摆设酒食道别。嫂子将王成的妻子灌醉后,悄悄逃回娘家。黄昏以后,商人带领人来了。看见一个白衣女人独自坐在屋里,便一拥而上。王成的妻子长得也有几分颜色,大醉以后,一句话也不能说,便被人抢走了。

天亮时,王成才回来。看见门户大开,两个小儿哭着要找妈妈,才惊奇地发现妻子也被抢走了。立即追到江边,只见江上帆船很多,正乘风航行,已无法追寻了。王成痛苦不堪,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又一想床头还有出卖嫂子得来的钱,可以用来再娶一个女人成家。回去开箱子一看,原来由于晚上没有关门,钱已被盗贼进屋偷去了,便捶胸跺脚痛哭不止。

这时,哥哥从外地回来了,肩上扛满了钱财,邻人都来贺喜。嫂子听说后,赶快从娘家回来。夫妻相见,悲喜交集。王成失去妻子,又丢失了钱财。两个儿子孤苦伶仃,终日哭泣。且无脸面去见自己的兄嫂,惭愧痛苦不堪,终于上吊自杀身亡。

【例证十二】

清朝康熙四年,杭州城遭大火,几天几夜不熄,烧了上千家的房屋。官员们都出动去救火。众人看见火光中有一个穿金甲的神人,手执红旗,围绕着一座宅院,左右指挥。火一烧到这里时,便退了回去。大火熄灭后,在一片瓦砾之中,只有这一座宅院孤立独存。原来这座宅院是一个北新关吏姓顾的房子。这时顾正奉命到江南出差,还未回来,家中只有妇人和几个孩子。大家都很惊讶,不知道为什么大火不烧他家。原来,当顾出差到江南的时候,泊舟在苏州河边。黄昏时,看见一个少妇沿河哭泣。顾问她为什么哭,她说:”我丈夫因为无法交纳价值五十金的粮食,被官府关在牢房里拷问追逼,命在旦夕。我不忍心看见丈夫先死,所以到这里来寻短见。”顾马上从口袋中取出五十金交付给她。少妇拜谢而去。顾办完公事后又经过这里,偶然间到酒店饮酒,酒店对面就是这个少妇的家,少妇看见顾,告诉自己的丈夫。夫妻俩邀请他到家中,置酒款待,留他住宿,少妇的丈夫对少妇说:”救命之恩无以报,你今晚就陪他睡觉来报答他。”到了半夜,少妇来到顾的房间,顾毅然拒绝,起身披上衣服,回到自己的船中。

顾回到家中,慰问的人接踵而至,纷纷询问他有什么回天的功德。顾茫然不知。经大家一再追问他,才说出了前几天发生的那件事情。大家屈指一算,与起火的时间正好一致。

【例证十三】

庐陵有一个县吏罗织罪名陷害一个僧人,案子刚刚定下来时,县吏的妻子在家中忽然看见两个身穿青衣的士兵手拿文书,从厨房中出来,对县吏的妻子说:”告诉你丈夫,不要枉杀这个僧人。”说完便出门去了。妻子惊恐万分,汗流浃背。因为家中的门关闭如故。县吏回来后,便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他,县吏吓坏了,第二天准备去把案卷偷出来,但为时已晚,僧人终于被处决了。僧人死的那天,县吏在路上遇到了那个僧人。县吏想尽办法祈祷忏悔谢罪,都无济于事。到了第十天上,县吏终于死了。

【例证十四】

明武宗正德初年,安徽商人王善到四十岁还没有儿子。有个看相的人,预测人的祸福非常准确。他一看见王善就忧愁地说:”你还没有儿子吧?”王善说:是的。”看相的人说:”你不但会没有儿子,而且到了十月,更有大灾难。”

王善认为他的话很灵验,急忙到苏州去收取财货,然后回去。

当时正值梅雨季节,河水猛涨,不能行船,只得暂时住在客店内。到晚上时,天空放晴,他到河边去散步,看见一个少妇投河自尽。他马上呼叫渔船,说:”谁能救起这个人,我出二十两银子。”船夫纷纷去救,终于把少妇救了起来。他便把二十两银子给了船夫。

王善问少妇为什么要寻短见,少妇回答说:”我丈夫外出做工,我在家中养了一头猪,准备用来偿还田租。昨天把猪卖了,不料收的钱全是假银子。既怕丈夫回来责骂我,再加上家中贫困,就不想活了,因此便投河自寻短见。”王善非常同情她,问一他头猪值多少钱后,便给了她双倍的钱。少妇回家时,在路上遇到丈夫,便哭着把这件事告诉了他。丈夫非常怀疑。晚上,夫妻俩一起到旅店去找王善,想问个究竟。到旅店时,王善已经关门睡觉了。丈夫叫妻子敲门。王善问是谁,回答说:”我是今天投河的那个女人,特来致谢。”王善厉声说:”你是个少妇,我是个孤身的外乡人,晚上怎么能随便见面呢?快快回去!如果一定要来,明天早晨与你丈夫一同来。”

丈夫的疑惑一下子便消除了,诚恳地说:”我们夫妇都在这里。”王善便披上衣服起来。当他刚刚走出房门时,只听房中”轰”地一声。他们惊慌地进去一看。原来店房的后墙因久雨而倒塌,床铺已被压得粉碎。他这时如果不起床,肯定要被压死。这对夫妻感叹不已,道谢后便离去了。

王善在回家的路上,又遇到那个看相的人。他一见到王善就惊奇地说:”你满脸阴德相,一定是做了有大阴德的事情。不仅免除了灾难,而且将获得不可限量的福报。”后来王善果然一连生了十一个儿子,其中有两人登第。王善一直活到九十八岁才去世。

【例证十五】

江宁旱西门有个回民叫哈九,以开饭馆为生。有一个江浦人带了一个口袋,里面装有五十两银子,遗失在店中。哈九追到江边,把钱还给了这个人。

他们分别以后,有一天这个江浦人回到家乡,看见大风吹翻了江中的船,落水的人很多。这人忽然想到:”我就当作哈九没有还钱给我,就用这笔钱来做好事吧。于是便呼叫渔船说:”救起一个人,我赏给五两银子。”渔船上的人纷纷去救人,但只救起一个人。一问原来是哈九的儿子。这件事发生在清朝顺治五年三月二十三日。

【例证十六】

余干县有个姓吴的船夫,与儿子一同送一个商人到瑞洪去,商人走后,把一袋银子忘在船上。吴检查船舱时发现了这笔钱,担心被儿子看见,便把钱放在柴灰之中。儿子要开船,父亲故意迟迟不开。商人返回,寻找遗失的钱,父亲便全部还给了他。商人请求均分这笔钱,父亲坚决推辞,说:”我多的钱都不要,难道会要少钱吗?”商人向上天拜谢后才离去。儿子愤恨地埋怨父亲说:”有横财到手都不愿意要,硬是要还给别人!”父亲笑着说:”我们父子终日划船,尚且得不到温饱,横财难道能够随便要吗?”说完便叫儿子开船。儿子赌气不开船,父亲只好自己划船了。但船在水面上老是旋转,就是开不动,好像有什么东西阻碍了船舵似的,便下水去查看。原来水面下有一个箱子,里面装了二百两银子。船夫就这样成了富家。

【例证十七】

有两个山东人合伙做生意,一个狡猾,一个老实。他们每人带了五十两银子。那个狡猾的商人在海边上把老实的商人灌醉,用刀刺他的腹部,抢了他的钱后,把尸首丢进海中,便驾船走了。不久,海风从反向吹过来,把尸体刮到沙滩上,被当地人发现后掩埋了。凶手回家后,把抢得的钱埋在床下,欺骗死者的家属说:”他已经到天津去了。”

凶手有一个弟媳,一向很愚蠢,完全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几天以后,忽然被鬼所托,口中喃喃说道:”我就是那个被某人所害死的商人,把我的钱埋在床下,我的尸体在某个地方。”她不断大声鸣冤叫屈,街巷里人人都听得见,因此这件事便无法掩盖。被害者的家属来查问这事,凶手的弟媳又详细地叙述了一遍。一边说,一边哭。官府知道后把她抓起来审问,她又像过去那样详细地叙说。官府下令去她家搜查,被害者的钱全部在床下找到。又派人去找尸体,尸体也没有腐烂。等到记录犯人口供的文书完备之后,凶手的弟媳才苏醒过来,但已完全回忆不起先前说些什么事情了。

【例证十八】

从前,四川有一年闹饥荒,有个人背了五斗米经过巫山的一村落,投宿在一个木匠家中。木匠与妻子商量,打算晚上把这个人杀掉,抢他的米。他们的儿子并不知道这一阴谋,因此与背米的人同睡一床。到二更天,背米的人去厕所,木匠拿着斧头来到卧室。在黑暗之中,他看见一个人正在熟睡,就用斧头砍碎了他的脑袋。然后喊叫妻子说:”快来,五斗米属于我们了!”妻子举火一照,原来杀死的竟是自己的儿子。夫妻俩非常悲痛。背米人从外面听到以后,吓得逃跑了。第二天早上便报告了官府,官府逮捕了木匠,并绳之以法。

【例证十九】

支祖宜的妻子喻氏,二十五岁。她的婆婆黄氏双目失明,要求苛刻,性情急躁。喻氏顺从婆婆,非常勤劳,没有一丝怨言。有一次,支祖宜因喝醉了酒,把别人掀倒在地,掉了两颗牙齿。为了避免刑责,愿意赔偿别人的钱财,就把喻氏的陪嫁钱用来抵偿。喻氏毫无怨言。

一天晚上,喻氏梦见自己别人追捕,指责她说:”你前生是邻居牟容的妻子,三十岁时患点小病。你婆婆七十多岁了,煮粥给你吃。你因为口中无味而厌食,嫌婆婆烦人,多次哭着叱责她。到临死的时候,对着婆婆呼天说“天哪!天哪!她活到七十岁都不死,我才三十岁就要死,为什么这样不公平?你家的司命神报告了上天,上天降旨用雷火烧死你。但当时你已经断了气,因此没有行刑。今案牍仍在,三十年算一世,现在应当结案了,明天早晨你将死于雷击。不过,你今生有孝德,因此事先告诉你一声。”喻氏惊醒了,半夜起来啼哭。婆婆说:”你是因为我儿子用去了你的陪嫁钱,觉得一辈子都无法补偿而啼哭吗?”喻氏说:”不是。”

第二天淩晨,喻氏起来沐浴,换上新衣服,拜别婆婆,说:”媳妇三年来没有好好侍奉婆婆,现在请准许我暂时回娘家,可能我要遭不测之祸而死,希望婆婆自己多保重!”婆婆对她的这番话,感到十分惊异。

喻氏回到娘家,辞别父母,又说了将受不测祸死的话。自己点了一炷香,站在屋子南边一棵大树下,对天祈祷说:”我由于前世所作的恶业,应当受死,只是想到丈夫贫穷,婆婆年老失明,谁来服侍他们呢?这是我的第一件心事。父母从小教育我,今天却被上天所诛杀,给家门带来耻辱。这是我的第二件心事。我身怀有孕,已经七个月了。万一能生一个儿子,支家也有个后代。这是我的第三件心事。我知道,前两件事都不能避免,只是支家无后这件事或许可免。我请求上天延续我三个月的期限,待分娩后再死不迟。”

这时正是盛夏最热的时候,阴云密布,白天就像黑夜一样,又是刮风,又是打雷。恰好梓潼帝君察知此事,便奏请上天,以里中一个蛮横的女人来代替她。富人张实的妻子马氏,对待婆婆十分无礼,管制丈夫就像对待奴仆一样。上天命令用雷火烧死她,喻氏免除了天刑。

【例证二十】

安徽歙县有一个商人,由于没有儿子,纳了一妾。一年以后,生了个儿子,商人自然非常高兴,给儿子取了一个名官叫”继祖”,不久又出外经商了。临走时吩咐妻子好好照顾这个儿子。妻子假装答应了。

等商人一走,妻子就命令妾把儿子放在地上,每扔一个饭团在地上时,就叫儿子爬在地上,用嘴去衔来吃。于是把儿子的名字改成”狗儿”。一叫”狗儿”,儿子便答应。有时,妾去抱儿子,妻子大怒,一定要把儿子丢在地上方才罢休。到三岁时,儿子仍然只会在地上爬,像狗那样吃东西。丈夫回来时,妻子假装做出愁眉苦脸的样子,说:”家门不幸,生个儿子像狗。”商人一看,儿子果然像狗,于是便愤恨地踢死了儿子。妾惧怕妻子,不敢向商人道出实情。由于痛惜儿子,就上吊死了。没过多久,妻子忽然倒在地上,像儿子那样吃东西。丈夫哭着说:”我的儿子这样,妻子也是这样。上天惩罚我多么惨痛啊!”邻人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他,才知道这件事情的果报。当邻人说完之后,妻子便悄然死去了。

【例证二十一】

河南开封有个老翁,大儿子已结婚,与老人分开居住。小儿子订了婚。这时正遇上周王选宫女,女家害怕被周王选去,催促老翁家早日完婚。老翁苦于家贫,便把自己典当给富家当仆人,把典来的钱用来办理小儿子的婚事。新媳妇入门,拜见了婆婆而不见公公,悄悄问丈夫,丈夫没有告诉她原因。新媳妇便去问婆婆,婆婆才向她泄露了真情。

新媳妇非常悲痛,说:”为人媳妇,怎能忍心让公公给别人当奴仆呢?”于是便取下首饰,叫人带给父母作为抵押,请求父母把彩礼退还给夫家,以便把公公赎回来。父母觉得女儿很贤惠,把钱给了她,并未接受她的首饰。新媳妇把钱放在床头,准备第二天去赎公公回来,正遇上大媳妇回来了,新媳妇便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她。这个大媳妇不仅不孝,而且还非常贪心,便寻找机会把钱偷走了。

第二天早上,新媳妇发现钱没有了,丈夫反倒怀疑妻子中途反悔。新媳妇无法为自己辩白,又痛惜无法赎回老人,便上吊死了。

收殓后的第三天,婆婆叫大媳妇拿着食物去祭奠亡人。突然,雷雨大作,传来了叫门的声音,婆婆以为是大媳妇回来了,但声音又不像,便隔着门问是谁。回答说:”我是新媳妇。”婆婆吓坏了,以为是鬼,从门缝里一看,果然是新媳妇。婆婆打开门问她:”你是人还是鬼?”回答说:”我是新媳妇。”婆婆说:”你已经死了三天了,怎么又活了过来?”新媳妇说:”我起初好像是在作梦,神魂飘摇,不知道到了哪里?刚才听见雷声,便不知不觉来到这里。”婆婆叫新媳妇进门来,与邻居家的女人一起到停放灵柩的地方去看。棺盖已经揭开,大媳妇跪着死在地上,手上还拿着那笔钱。

【例证二十二】

明朝尚宝司(明官职)叫袁忠彻。有一天,到一个朋友家中去,看见一个僮仆秀丽且机警,尚宝给他看相之后,劝这个朋友把僮仆赶走,说他将不利于主人。这个朋友不忍心这样做。后来他多次对这个朋友讲。朋友不得已,听从了他的话。

僮仆走后,无家可归。住在一座古庙里,晚上,看见墙角有件破烂衣服,里面裹着的黄金白银有好几百两。本来想拿走,忽然叹了一口气说:”我因为命薄,无故被主人赶了出来,现在一下子得这么多的钱,上天不会答应的。”于是仍把钱包好等候在那里。到了天明,果然有个女人号啕大哭着走来,四处张望。僮仆问她哭什么,她说:”我丈夫是个军人,因为犯了过失关在牢里,将被处死。某指挥正好办理他的案件。我卖掉家中的贵重东西,又四处借贷凑够一笔钱,打算送给指挥。经过这座古庙休息,不慎丢失了。我丈夫这次死定了。”僮仆仔细询问她失掉多少钱,所答完全吻合。于是全部还给了她。这女人万分感激,想酬谢他一部分钱,僮仆拒不接受。

女人走后,不久,她的丈夫得到释放。他们思念这个僮仆的大恩大德,逢人便说。结果被某指挥听到了,认为这僮仆绝不是寻常的人,派人查访。找到之后,把他收养在家中。由于指挥以前没有儿子,便将僮仆收为养子。

过了几年,僮仆承袭了指挥的职务,回来拜望原来的主人,主人叹息说:”尚宝的相术差得太多了。”这时正好尚宝来访,主人让他穿上过去的旧衣服,捧茶出来。尚宝吃惊地说:”这不是从前那位童子吗?”主人故意说:”我把他赶出去以后,他无家可归,又让他回来了。”尚宝笑着说:”你不要戏弄我。他现在不是你的仆人,是堂堂三品武官啊!他的相貌神态都与从前大不相同,一定是做了大善事才能有这样的地位。”僮仆向他叙述了事情经过。更加感叹尚宝相术的确奇妙。

【例证二十三】

李孝寿任开封府的知府时,有一个举子被他的仆人淩辱。举子气不过,写了张状纸想送开封府去告发,被同房间的举子劝解住了,因此状纸没送。等到举子的气消了之后,拿起状纸,开玩笑似地摹仿起李孝寿判案的样子,说:”不用再查,决定重杖三十。”仆人怀恨在心,第二天偷走了状纸,跑到开封府去告,说:”秀才竟敢私自学着知府审案,自己随便惩处人。”李孝寿遂即命令追查此事。举子来到开封府,详细陈述了事情经过。知府对仆人说:”这位秀才所判的,正合我意,确实不必再查了。”命令衙役根据这张状纸所判决的,将仆人如数重杖三十。仆人回去后,不久便死去了。

【例证二十四】

汤君聘在《再生录》中写有这么一段。说他死去之后,遇见观音菩萨对他说:”从前,功名利禄寿命,生来就已确定。现在,人作善恶转眼就报。至于要根据人们善恶薄册,一月一造,一日一报,还有什么来世造、儿孙造、日后造等等说法,都来不及了。如某家子弟原本该登第,却因这家人无故踹蹋字纸,以致丧命;还有某人本该考取功名,由于本人行为不检点,必须养心息虑改过,方可登第;再有某人竭力做善事,只因功行尚未圆满,没有立即给他赐福,如能继续精进下去,以后必定会登第云云。”他听过之后,默记着这些人的姓名,结果都一清二楚地应验了。

正文: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译文】因此,天和地都设有专门记载人们过失的神,根据人们所犯过失的轻重,决定削减其寿命的多少。一旦减寿紧接着就会贫困,处处都会碰上忧愁和患难。人们都厌弃他;刑罚与祸殃也会跟定他寸步不离;吉祥喜庆想得也得不到;凶神灾星不断降祸给他。待到寿数被削减完了,堕入三恶道,悔之晚矣!

【例证一】

有个姓田的人,在他还没有及第时,非常英俊儒雅,同乡的许多少女都到他那里去,想委身于他。于是,他便躲避到邻郡的南山寺去读书。寺旁的少女到他那里去,想委身于他的人比乡里还多。田某心里知道,接纳这些少女是不应该的,但心中却按捺不住。他忽然看见一位神明,非常矮小。这位神明最初只在睡梦中出现,后来白天也跟随着他。神明对他说:”你本来有大福,因为寻花问柳的心思较多,被削减得将要没有了。上帝命令我监视你,如果从今天起改正过来,还不至于失掉中进士做御史的机会,子孙还有一半的福禄。”田某猛省过来,痛改前非,不久便及第,官只做到御史而已。

【例证二】

陈公才学识渊博,擅长写文章。他去考举人时,梦见一位道人,对他说:”你是位“醉魁”,考试会连连告捷,可以进入秘书省担任司谏官,官位可升到御史中丞。醒来以后,他把这个梦告诉他妻子的弟弟。妻弟说:”醉字就是辛酉两字,应该是下一届科考。

到辛酉年,陈公才果然在乡试时中举,但紧接着去考进士却没有考中,他怀疑梦中的道士骗自己。回家来到济水边上时遇见一位道人,很像梦中所见的那位。陈不觉心动,那道人也对着他笑。于是,道人带他到一棵大树下坐下。陈问那道人为什么梦中所说的话和事实不符。道人说:”天数本来是一定的,但转变在人自己。你中了乡举之后,起的恶念太多了。比如你所做的某某五件事就很不好,你买的那三百亩田,损阴德太多。像你这样,老天怎么会不夺去你的福报呢?从今以后,你若能好好修养品德,多做善事,也许还能保住性命不至横死;若不如此,老天会连你的寿命都一齐夺去的。”听了这番话,陈痛哭流涕,再三拜谢。这时,道人突然不见了。

陈公才回家后,告诫自己的家人和亲属,叫他们尽自己能力多做善事。和从前比起来,他简直变成了两个人。后来他结束了科考活动回到乡间,过着清贫的生活,到寿终而逝。

【例证三】

唐朝的郭霸因滥杀无辜而立了功,一下子就升做了五品官。可惜一个月后就得了重病,御史去看望他时,看见一位老巫师。巫师说:”郭霸的病无法救治了,有几百个鬼,满身流血围着他,拉的拉,扯的扯,咬的咬,都叫喊不能放过他。有位穿绿衣服的人,埋怨穿红衣服的人说:”早就该死了,怎么还拖延这么久?”穿红衣服的人说:”前段时间他还没有当上五品官,所以还没让他死。”过了一会儿,郭霸用刀从自己乳下刺进去,并大声叫道:”太痛快了!”就在那天夜里,郭霸死了。那时正值大旱,郭霸一死,天就下了一场透雨。

有一天,天后武则天问外面发生了些什么事情,郎中官张元一回答说:”外面有三件喜事,天旱下了雨,中桥修建落成,郭霸死了,三件事都值得庆祝。武则天笑着说:”郭霸遭人憎恨竟到这种程度啊!”

【例证四】

浙江建德的王廷当诸生时,省上的提学大人主持县上年考后,正好有分守官某参政到县上办理公务,诸生们都去参拜他。谈话中说到考试的事,参政只问了问第一批考取了多少人,后补的还有多少人,其他事都没有问。过了几天,有位任分巡官的某佥事又来了,也和考生谈到考试的事。他只问了考试时有多少人被取消资格,多少人降级,多少人受罚,其他的事都没有问。

王廷与其他诸生私下议论说:”两位大人,问的问题相反到这种程度,我们都记住这件事,看看他二人这辈子官运怎样?”

后来参政大人的官做到户部侍郎,儿孙都取了功名。佥事升任陕西副节度使。上任路上遇到强盗,财物全部被抢光,仅保住了性命。到任不久,又遇上安化的王造反,最后落得腰斩的下场。(这难道不是说,一个提问就能分出祸福吗?”言为心声”的确不虚。存心刻薄,一言一行都是刻薄的。能享受长久福泽的人,决不这样。)【例证五】

山东济阴有位姓王的读书人,一向为人奸诈凶恶。他参加每隔三年在省举行的秋试时,文章写得很好。同考官举荐了他。但一到填写榜示时,他的卷子突然找不着了。榜写好了,同考官才发现王生的卷子就在自己的袖筒中。同考官非常懊悔,召见王生,答应用其他方式作弥补。

不久以后,这位同考官调到诠部(选拔官员的部门)做官,王生便交纳一些粮食进入国子监(官办高等学校)。到王生参加考试时,那位同考官正好在录用考生选派官职的部门工作。他见王生来了,很高兴,暗中挑选了一个最好的职位,假托为被破例恩准照顾的名额,让王生入选。到公布名单时,同考官却因父亲去世已丁忧守孝离去了。三年以后,同考官复职,仍然在原来的机构工作,王生也因为等候派官时间很久了,被授了一个官职。刚授职几天,王生的母亲就去世了,他要守孝三年又无法做官了。同考官怜悯他运气太不好,推荐他去给抚军作家庭教师,三年下来可以得到一千两银子。王生去了还不到一个月,抚军又因故被免职了。王生愤懑气恼得了病,不久就死了。

【例证六】

湖州仪凤桥有姓宣的三兄弟。老大比较老实,两个弟弟品质都很恶劣。三兄弟都很穷,他们的住房和地皮连十两银子都值不上。他们的邻居中有位姓倪的知县,退职回乡,准备扩展住宅的房舍,就用一百两银子,把他们的住房地皮买了。三兄弟将所得一百两银子平分后,宣老大买了点田地种庄稼,仅能使全家得到温饱,宣老二买了些豆子过太湖去贩卖,结果船翻而死。宣老三却得了疯病,拿刀杀人,到街市上放火烧房子,被捉到官府,打得差点死去。放他回家以后,仍然疯狂如故,大家就用铁链子把他锁在桥柱子上。他的妻子到处求神烧香替他消灾。后来,又请巫师到家中,宰杀牲口,祭祀驱鬼,花了许多钱。眼看着存放在床头上的卖房产分的银子就花完了,这时锁在桥柱上的宣老三突然一下子就清醒了。别人问他前段时间是怎么回事,他回答说不知道。

正文: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

【译文】还有主人生死夭寿的三台神,和察人善恶的北斗神,他们在人头上,人若犯有罪过,就即刻录入恶籍,根据罪过轻重,削减其寿命,或十二年,或百日。

【例证一】

明朝徐有贞,供奉北斗星君非常虔诚,每天他一定要向北拜四十九次,每逢初七、十七、二十七都要沐浴斋戒。明英宗天顺年间,他因罪进了监狱,他推测自己的罪行不可能获赦免。一天晚上,他梦见自己到了一所府第,有一位头戴王冠的人坐在上面,许多官员抱着册子站在两旁。徐有贞向他叩头,请他救救自己。戴王冠的人命令旁边官员察看册部。一会儿,查阅的人说:”这个人一生中没有什么大罪恶,只是受奸臣迷惑,诬陷谋害过忠臣于谦。他是应该下狱,但还不至于死罪。应该命令执掌雷电的部门救他。”等到徐有贞过堂受审时,他被严刑拷打,痛苦到极点,正在这时,突然刮起大风,雷声大作,雨水把平地淹了三尺,审讯大堂上的烛灯也被吹灭了,而且房上瓦片石块乱飞。上官知道这件事后,十分害怕,停止了对徐有贞的逼供拷打。徐有贞得以不死,被贬谪去防守金齿。

正文: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

【译文】更有住在人身上的三尸神,每到庚申日(天神断决事的日期),便到天上去,禀告人所犯的罪过。

【例证一】

陈子霄崇尚道教,有人对他说:”你想修道,必须在庚申这一天,通夜不睡觉,使三尸神无法进出。”子霄写了一首诗回答说:”不守庚申更不疑,此心常与道相依。帝天已自知行止,任尔三彭说是非。”(诗的意思是说:我不在庚申这天守通夜,我心中也没有什么疑虑,因为我的心常与道同在,上天对我的一切行为都很清楚,任随姓彭的三位三尸神说是说非去吧!)

正文: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译文】家中的灶神,月末那天,同样会上天告人罪过。【例证一】

淮郡有位士人,酒醉后调戏一位婢女。婢女奋力抗拒才免于受辱。那天正值月底没有月亮,四更天的时候,他的妻子突然对他说:”我刚才作了个梦,梦见一位带星冠穿酱色衣服的人,随从捧着文本册部,向我指指划划,然后就走了。旁边有个老人说:”这是你家的灶神。”这人听了后,心中惊惧,不敢说自己做过的事。后来,他为婢女挑选了一户人家,将她嫁出去了。这时他才对他妻子说:”你过去梦见灶神那天,我曾调戏过这个婢女,她坚决抗拒才得以脱身。晚上就有灶神来警告。这件事虽然没有做成,但我的不良心思却动了,所以掌管命运的神才来追究。过去因为怕你起疑心责难婢女,所以没对你说。今天特别说出来,表明我改过的决心,也证明婢女的贞洁。”

正文: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

【译文】总之,大凡人犯下过失,根据其过失的大小,削减其寿命,长者十二年,短者百日。【例证一】

苏曾经遇到一位看相的人,说他做官可到尚书二品。后来,他做官到三品时,病得很厉害。梦中有神对他说:”你的命救不了了。”苏于是把看相的人说的话告诉神。神说:”看相的人说的是实话,并没有骗你,但是因为你做桂州府官时,有两个差人状告他们的县官,你为了维护县官,用棍子把这两个人打死了,所以你的寿命减少了两年,官也做不到二品了。”

【例证二】

合州的都吏孙亮,一天看见阴间的使者来追捕他。孙亮说:”看相的人说我寿命是七十三岁,现在我才六十二岁,你是不是追错了呢?”使者说:”你做了不为人知的,应受谴责的三件事,所以寿命减少了十一年。你同郡的人马清,因婚姻的事打官司,别人本来理由很正当,你却故意使他受冤屈,不秉公办事,所以减少寿命三年。公差孙侑本来没有过错,你为了讨好太守,编造他的坏话,使他遭到鞭打,又减少你三年寿命。你的姨母骂你,你推她,使她摔倒在地,又减了你五年寿命,所以你的寿命到现在就完了。”孙亮找不出话对答,于是就死了。

正文: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译文】这些过失,大大小小共有好几百种,人要想得长寿,必须先行警觉不犯这些过失才行。【例证一】

高主簿是四川眉山人,生了个儿子叫眉郎。聪明却不幸早死,全家人都很伤心。一天主簿突然暴亡,不久又苏醒过来。他说:”有两个公差来叫我,到了一个处所,像是州官的府第。一会儿,看见一个人穿着道士衣服,手拿念珠,从里面走出来。仔细一看,原来是我的父亲。父亲责问我说:“你曾经做过不公道的事,你知道不知道?”我问是什么事。我父亲说:“你在判递铺(传递公文和货物的驿站)的杀人案时,冤枉了别人,所以老天爷故意夺去你的爱子。幸好你还积了点阴德,所以没有一下子夺去你的寿命。你今天回到人世,一定要忠心为国,孝顺长辈,不要谋私利,戒杀戒淫,不要贪婪,不要发怒,只要按我说的去做,可以保你平安到寿终,不听我的话,你的官位和寿命都要削减。”“

【例证二】

明孝宗弘治七年,吕琪到郊外春游,遇到一个已经死了的过去在他的衙门里当差的人。拿出一张写了字的纸牌子给他看,对他说:”我现在又在东岳府当差。今天接到上司的批示,要提走七十二个人的性命。名单中有你,我因为和你是熟人,不忍心逼你。你赶快回家去把要办的事办完,等我到浙江和另外一个地方去,把那里该提的人提完,约一个月,回来再提你。”

吕琪回家后,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儿子们。他说:”我这一生,还有三个心愿没有了。我下面的人中,某家老五死了,还没有给他办丧事,这是第一件事。有个女子已二十岁了,还没有给她办理婚事,这是第二件事。有一条路垮塌了很久,还没有修,这是第三件事。”于是他马上拿出钱,叫儿子们去把三件事办好。事办完后,他买好棺木寿衣,闭门谢客等死。几个月过去了,他却安然无恙。儿子们都认为他是乱说的。

年三十晚上,吕琪又遇见上次遇见的那个差人。向他作揖,笑着说:”前次勾魂,正走在路途中,突然上面发下一道免提牌。牌上说你在阳间做了三件善事,所以单单释放了你一个人,又给你增加了二十年寿命。”吕琪在这以后一直和往常一样很健康,果然又过了二十年才死。

【例证三】

江苏华亭地方有位姓赵的,到青浦去探亲。他看见一艘船扬起风帆,飞块地朝他驶过来。船上站了一个人,仔细一看,是他已经死了的仆人。他非常吃惊地问那仆人是怎么回事。仆人答道:”我现在在阴间做事,上司命我取三个人的魂。”赵某问他是哪三个。他回答说,一个湖广人,一个就是赵某要去探视的亲戚,还有一个是谁,差人不肯说。姓赵的问他:”莫非是我赵某人吗?”差人回答说:”正是。”赵某非常骇怕。当他走到他要探视的亲戚家门口时,已经听到里面的哭声了。他赶紧回到住处,又看见他那位仆人。仆人说:”主人暂且不要害怕,如果到晚上我都没有来,你这次就可以免死了。”赵某问他是什么原因。他说:”我在路上看见有人替主人开脱说主人全家人都戒杀。”那天晚上,那位仆人果然没有来找他,赵某终于安然无恙。这件事发生在明朝万历三十四年七月初七日。

正文: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译文】凡顺乎天理合乎人心的善事,就应去身体力行;凡逆乎天理违背人心的恶事,就应该警觉不做。

【例证一】

有一位读书人到省上去参加考试。文章写得自己很满意,所以就在省上等着发榜。有一天,他偶然到一座寺庙走游玩。寺院的房檐下有一个以看相赚钱谋生的人。读书人上前请问,看相的说:”你的骨相寒薄清苦,就算你有班固、司马迁那么好的才学,文章写得比韩愈、欧阳修的还好,也很难成名。这位读书人不相信,榜发出来,果然没有考上。他又去向看相的请问这一生的命运。看相的人说:”凭你的骨相,怎么敢给你说什么好话呢?不过,与其迫切求取功名,不如花点大气力积阴德。这样也许可以改变你的命运。”

读书人在回家的路上,自言自语地说:”我的确很贫穷,周济别人,做好事,又怎么办得到呢?”这样翻来覆去地犹豫不决,很多天都拿不定主意。一天突然想到:”我平时曾到一些学馆去教书,看见那些做老师的,常常误人子弟,罪过最大。我从今天起,用心研究教学的道理,通过这种方式来积德,也差不多吧。”

三年以后,他又去参加考试。他到寺院中去寻找看相的人,那人还在那里。行礼之后,看相的人说:”先生精神饱满,光彩照人,这次考试,考上是毫无疑问的。”发榜时,果然榜上有名。这位读书人去庙里感谢看相的,并问道:”为什么过去谢绝我那么严峻,现在又这么准确地给我预测?”看相的人说:”我记不起了。”读书人把前次的事仔细说了一遍。看相的人说:”你的外形和骨相全部都变换了。用心于教学事业,这不是阴德是什么呢?以后的福德还大得很呢。”

【例证二】

戴渊年轻的时候,仗义行侠,行为却不检点,经常在长江淮河一带,抢劫商人旅客。陆机休假回洛阳,带的财物很多。戴渊支使一些年轻人去抢劫。他自己则在岸边坐在躺椅上,指挥左右的人,安排得头头是道。陆机在船上远远地对他说:”你有这么高的才干,怎么就只当个强盗呢?”戴渊于是泪流满面,丢下剑,归顺了陆机。陆机与他结为朋友,推荐他过江去做官。后来戴渊的官升到征西将军。

正文:不履邪径,不欺暗室。

【译文】人的一言一行乃至一念之间,也不应偏离正道;即使处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也不应明知故犯。

【例证一】

江宁县有位书生去赶考,他所投宿的旅店对面是某指挥官的府第。指挥官有个女儿,刚长成人。她看见这位书生风流潇洒,于是对他十分有意。考试完毕,这位小姐就让她的婢女把心意告诉这位书生。并对他说,指挥官到别处去了,约他晚上去相会。这位书生害怕损伤了品德,不敢应允。与书生同住这一旅店的一个朋友,一向为人轻薄放荡,偷听了婢女和书生的谈话,那晚假装成这位书生前去赴约。晚上光线昏暗,婢女没有认出他,就把他带进去了。这位小姐就和他寻欢作乐,事后很疲倦,不知不觉就睡熟了。正好这晚指挥官回来了。他看见门未关闭,心中很疑惑,突然间闯进去看见那里的情形,心中大怒,拔出佩剑把他两人一齐杀掉,然后到官府自首。第二天发榜,书生第一榜就中了进士。他于是对人说:”假如我轻薄放荡,现在名字已经登在录鬼薄上了!”

【例证二】

陈良谟要到江西广德游学,同学张司训对他说:”归安的武大尹今年秋考时一定会当主考官,我介绍你去拜见他,考场上可得点方便。陈良谟答应了一声就出来了,但他私下认为,考上考不上是各人的命运,用不正当的方式谋求进身之阶,只会让有识之士瞧不起。于是借口身体不适,没去拜见武。后来陈良谟考上了,选中他的人正好是姓武的主考官。如果当初去拜见了这位考官,那么以后他们二人都会有污点了。

【例证三】

京德为人忠厚,讲信用,不欺骗人。他有位朋友病得很利害,担心自己的儿子不长进,悄悄地把一千两银托付给京德。对他说:”我死后,这个孩子一定会游荡不务正业,等他快饿死的时候,就把这笔钱交给他。”后来,他的儿子果然如他所说的,穷得来无法过日子了。京德这时才把他叫来,责问他说:”你父亲是有产业的家庭,你怎么弄成这副模样啊?”这位公子十分惭愧地低着头,没有答话。京德说:”我有点小东西,对你会有好处,但怕你又拿去花在饮酒作乐上。”这位公子指天发誓之后,京德取出了他父亲以前存放的银子交给他。银子上他父亲打的封条写的字原封原样一点都没有变。这位公子哭着说:”我父亲临死时,只叫我好好对待京先生,哪里想得到今天会得这么大一笔钱呢?这充分证明京先生对我父亲生死不渝的友谊啊!”从此以后,这位公子改过自新,节俭度日,成了家,立了业。京德自己的儿子京仲远官位做到宰相。

【例证四】

秦君昭年轻时到京城去游历。他的朋友邓某人备了酒在路旁为他送行。过了一会带了一个小姑娘来,是个美人儿。他叫小姑娘上前拜见秦君昭。指着这姑娘说:”这是我为某主事买的小妾,幸好你的船顺道,可以替我捎带着送去。”秦君昭不敢答应,邓某就生气了,说:”就算是你把她据为己有了,也不过是二千五百贯钱罢了,你又何必生硬地推辞呢?秦君昭只好勉强答应了。他们乘船缓缓地驶到了临清县。天气慢慢热起来了,晚上蚊虫很多。秦君昭就叫小姑娘进帐子与他睡一处。这样,一直到了京城。他把小姑娘安置在旅店里,拿着朋友的信去拜见那位主事。主事问:”你是带着家眷一道来的吧!”秦君昭回答说:”没有。”主事心中十分不快,马上叫人用小车子把小姑娘接回去。三天过后,主事来感谢秦君昭,说:”你真是位有道德的人。昨天我已给我姓邓的朋友写了信,好让他知道,你果然没有辜负他对你的托付啊。”主事与他一起开怀痛饮后才告别而去。秦君昭就在那一年考中进士。他的子孙中一直有人做大官。

正文:积德累功。

【译文】人应当不断地积累功德。【例证一】

薛在明朝弘治十五间,考中进士。在这之前的一个月,他梦见他的父亲与另外两个老人在一起。那两个老人中,有一个身躯只有普通人一半那么大,另一个的身躯比一半人还要小。他们三人一齐对薛说:”你只说考中举人,考中进士都很容易,你哪里知道在这之前先要考核我们的阴德。这中间我们受了多少辛苦,才有你今天的荣耀和显赫啊!”孩子,你自己也应多积点德,用来留给你的子孙。”薛问他父亲,两位老人是谁。他父亲指给他看说:”那位半人大的就是你的祖父,最小的那位就是你的曾祖父。”

【例证二】

罗循是江西吉水地方的人,很有阴德,曾经与几位伙伴一同到京城去。他丢失了一件粗布衣服。与他住在同一旅舍的一位书生发现了那件衣服。他拉着罗循去找到拿走他衣服的那个人,拉着那人穿的衣服对罗循说:”这不是你的衣裳吗?”罗循说:”与我那件不过偶然有点相似,但并不是我的衣服,”说完就赶快离开了。他对同舍书生说:”失去一件衣服,对我并没有多大损失,而他得个坏名声,以后怎么在读书人中自处呢!”后来罗循考取了进士,官居副使。

到了壮年时期了,他还没有儿子。有一天办公事路过一座寺院,看见那里停放着七口棺材没有下葬。他把自己的官俸捐出来,叫和尚把那些棺材埋了。晚上梦见神人,赏赐给他一个童儿。于是夫人就生下儿了罗洪先。他替孩子取号为念庵,就是一念之善的意思。明嘉靖八年,殿试时念庵得了第一名,后来成为著名的理学学者。

【例证三】

文毅公商辂的父亲曾经在严州做府吏。他经常劝同事奉公守法,不要在文字上耍花样害人。官员都听命于他。下属各县有囚犯押解到州府,凡有冤屈,他一定要替他们申诉,救助他们,许多人因此保全了性命。一天晚上,太守远远地看见府吏的官舍放射光亮,寻迹象查看,不是火光。第二天早上,太守问官员们昨晚上家中发生了什么事。商辂的父亲说:”我家里生了一个儿子。”太守觉得这件事很奇特,就说:”这一定是个贵子,满月后,抱来让我看看。”孩子满月后,抱到太守家堂屋里去,太守一看又惊奇又羡慕。命令下属打开黄罗伞盖,送孩子回官舍。后来,商辂考举人,进士,殿试都是第一名,连中解元、会元、状元,并进入内阁为相。

正文:慈心于物。

【译文】仁慈为万善之本,所以,人应以仁慈的心,去周济贫苦,放生戒杀。【例证一】

范文正公小的时候,又孤单又贫穷。他每天只吃少量的碱菜稀饭,勤奋刻苦地读书。有一次,他问一位看相的说:”我能当上宰相吗?”看相的人说:”不行。”他又问自己能不能做个有名望的医生。看相的人十分惊奇地问:”为什么你先问的地位这么高贵,后问的又这么卑微呢?”范公回答说:”因为只有宰相和名医才能救人。”看相的人说:”你的仁爱心到这种程度,是一个真正的宰相。”后来范仲淹真的作了参知政事

(副宰相)他的儿子范纯仁,也当了宰相。【例证二】

松陵地方有个渔翁名叫李正,他住在一个很僻静的小港湾旁。一天傍晚,他捕到了一些鱼,就买了点酒独饮。一会,有一个人站在他门外。李正问:”你从哪里来?”那人说:”我不是阳世间的人,是鬼,死在这条溪中很多年了。我见你一人独饮,想找杯酒喝。”李正说:”你想喝酒,就坐下来吧。”鬼便坐下来和他对饮。一会儿,酒喝完了,鬼告辞离去了。以后,鬼经常与李正来往,差不多半个月了。一天鬼对李正说:”明天,代替我的人就要来了。”李正问:”是什么人。”回答说是个驾船的。第二天,李正在河边等候,果然有个人驾着船来了,但没有发生任何变故。到晚上鬼来的时候,李正问:”为什么没让他代替你呢?”鬼说:”那个人小的时候父母就死了,他要抚养他的小弟弟,我把他害死了,他弟弟也活不成,所以把他放了。”又过了半个月,鬼又说替代他的人来了。果然有个人到岸边来,但走来走去,转了几圈又走了。李正又问他为什么不取他作替身。鬼说:”这人的老母无人依靠,我怎么能害他呢?”李正说:”你有这样的善心,决不会长久落在阴间的。”过几天,鬼对他说:”明天有位妇女来替我,特地来拜见告别。”第二天晚上,李正看见一个妇女站在岸边,几次想跳水,结果又上岸走了。鬼又来了,李正问:”为什么又放弃这次机会?”鬼说:”天帝是爱护生命的,这位妇女刚怀有小孩,如果伤害他,就弄死两条性命了。我作为一个男人,淹死在这水边上这么多年,还找不到一条生路,何况这个孕妇。她在这里要什么时候才能找到出路啊!即便是让我的魂魄消散在水里,我也决不忍心做这样的事。”说话间,泪水流了下来。过了几天,鬼穿着大红袍子,戴着官帽身佩玉带,领了一大群随从,来与李正告别。他说:”天帝因为我仁慈有道德,爱惜生命,下诏封我作这里的土地神。”说完就不见了。

【例证三】

韦丹快四十岁了。考明经(又叫贡生,国子监的学员)没有考上。有一次,他骑着一头跛驴到洛阳中桥,见渔翁捕了一只鼋(鳖的一种),有好几尺长,放在桥上。那只鼋呻吟着,只剩几口气,眼看就要死了。观看的人像一堵墙似的,都想买下煮来吃,只有韦丹觉得它很可怜。问了问价,要二千大钱。那时天气很寒冷,他身上的衣服没有可脱的,于是就用自己所骑的驴子与渔翁交换,然后把鼋放回水中,自己步行回去了。

当时,有位胡卢先生,不知从哪里来的,行为举止十分古怪。他占卜问事像神仙一样灵验,韦丹便去请问命运。韦丹一去,胡卢先生忙得倒穿着鞋子到门边来迎接他。十分高兴地对韦丹说:”我一心盼你来,已等了你好多天了,怎么这么晚才来啊!”韦丹说:”这次来就是拜见先生。”胡卢先生说:”我的朋友元长史,一说起你就赞不绝口,托我求见你,现在我们就一起去吧!”韦丹暗自考虑了很久,说:”先生,你是不是弄错了,我只是来请你占卜一下前途。”胡先生说:”你的前途我怎么能知道呢?元君是我的师父,你应该自己去仔细问他?”于是柱着拐杖与韦丹一齐到了通利坊。穿过一些安静幽雅的小巷,到了一小门前,轻轻叩门,有人应声开门,立即请他们进去。走了十多步,又有一道木板门,又走十几步,才看见大门。门庭规格十分宏大壮丽,很像公候的府第。有几个丫环,都非常美貌华丽,连忙出来迎接宾客,进去一看,里面摆设新颖华贵,异香满室。一会儿,一位老人,眉毛胡子都是白的,身高七尺,穿的裘皮衣服,系着皮带,由两个仆人扶着走出来。老人自称元浚之,先向韦丹下拜。韦丹十分惊异,连忙上前还礼下拜,并说:”我是个贫穷没地位的读书人,想不到老人家这样抬举看重我,实在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老人说:”我这老头子眼看着就要死去的生命,是你赐还给老夫的啊!先生虽然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但我这个受恩惠的人却常常想以自己的生命来报答你啊!”韦丹才猛然明白,这位老人就是那只大鼋,但始终没有明白地说出来。老人于是安排珍馐美味款待他,玩了一整天,韦丹准备回去。老人从怀中举出一卷文字交给他,说:”知道你想问自己的命运,所以我就到天上有关衙门去,把你一生的官和遭遇抄了一份,就算是对你的一点报答吧!当官不当官都是你自己的命,只是贵在自己事先能知道罢了。”老人又对胡卢先生说:”希望你借给我五十贯钱,给韦君买个坐骑,让他早点西去,就是我的愿望了。”韦丹一再拜谢,告辞而去。第二天,胡卢先生送了五十贯钱给他,用来解决旅途中经费问题。那卷文书清清楚楚地说,明年考试能高中。又说某年做某官,共作十七任官,年月日都写得很清楚,最后将升任江西观察使,直到御史大夫。末后三年,大厅前皂荚树开花时,将有变迁,往北返家乡。以后就没有说了。

韦丹非常珍惜地保存着这卷文书。以后中进士,做官,完全如文书所说,一点不差。洪州府大厅前有一株皂荚树,是棵古树,传说这棵树如果开花,这里的主人就有忧伤事。唐宪宗元和八年,韦丹在洪州做官。一天早上,皂荚树突然开花了。韦丹立即辞官回乡,途中去世。他的儿子韦宙官至尚书仆射同平章事(即宰相),韦岫官至福建观察使。

开初,韦丹遇见元长史时,心中觉得很奇怪,后来又去他的住处寻找,就找不着了。韦丹去问胡卢先生,胡说:”他是神龙,变化无常,你怎么找得到呢?”韦丹说:”既是如此,为什么又会在中桥遭难呢?”胡卢先生说:”灾难困厄,普通人和圣贤,神龙和小虫虫谁都免不了,这又有什么奇怪呢?

正文:忠孝友悌。【译文】为臣为君应尽忠道;为子女对父母应尽孝道。兄与弟,同气连枝,所以,兄对弟应当友爱;弟对兄应当恭敬。

【例证一】

明永乐年间,李时勉做侍读时,奉皇上的命令,陈述十五件事,其中十四件都被皇上应允执行。明成祖去世,仁宗继位,改元洪熙。李时勉上疏谈论当时的政事,与皇上意见发生了对抗,皇上发怒,命武士用金瓜(卫士所用的武器,顶端为瓜形,饰以黄金)捶打他十八下,拖出金殿,降为御史。后来又因说话议事与圣旨意思相背逆,被下到锦衣卫狱中。开初,他的肋骨被金瓜打断了,到挨棍子时,断了的肋骨一下子自己又接上了,一个月后伤就好了。第二年,明宣宗继位,追究他抵忤仁宗的事情,下令叫士兵给他带上枷锁押到大殿上当面拷问。才一会儿,又命令王指挥到狱中去把他绑到西市斩首。王指挥由皇宫端西门出去时,他已被绑着进了皇宫端东门,所以没有碰见。他被拉上殿后,皇上问他为什么忤触仁宗。李时勉把当时上疏所陈述的事由一条一条背了出来。说到第六件事时,伏在地上不说了。皇上一再追问,他回答说:”天子威风太大了,我无法详细回忆。”皇上笑了笑说:”这件事的确是不好说的,谏稿还在吗?”他回答说:”烧了。”皇上说:”真是个忠臣啊!”命令卫士把他的枷锁取了,恢复了他的官职。

【例证二】

明景泰年间,章纶作仪制郎(礼部官员)因改换太子的事向皇上进言,获罪下狱,在狱中囚禁时间长了,头上长了虱子,痒得难受,很想有把篦子篦一下。忽然,有一群雀鸟共衔一样东西坠落在院子里。他拿起来一看,是一把新作的带有牙边的篦子。章公感谢神灵的赏赐。把篦子小心地珍藏起来。一天下大雨,章纶移到干的地方去睡,他刚挪开一间床那么宽的地方,墙轰的一声就倒塌了。如果他不移动一下,就压死在墙下了。

【例证三】

明朝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谋反。他谎称家中的井里涌出美酒,请皇上去观赏。胡家的府第在西华门附近,守西华门的内使云奇知道了胡的阴谋。他奔跑着冲向皇帝的仪仗队,拉着皇帝的马勒子要想报告那里的情况,由于紧张,气太急,一时说不出话来,皇帝怪罪他太不恭敬。左右随从就把他拉下去一阵乱打。云奇的右臂已被打断了,临死前,始终竖着一跟指头,指着胡贼的府第,一直不肯收回去。皇上明白了他的意思,登上城楼往下俯看,看见胡惟庸府第内,屏障围幕间,有刀枪戈矛,兵丁埋伏了好几层,马上派人把胡惟庸捉拿了。胡惟庸的党羽都伏罪而被诛杀。皇帝想召见云奇时,他已死了。皇上非常悼念他,追封官爵,赐厚葬,并派六户人春秋两次祭祀时,为他扫墓祭奠。【例证四】

李善是南阳李元的家奴。由于瘟役,李元一家都死了,只留下一个儿子名叫李续。生下来才只有十天,奴仆们私下商量,要杀掉李续,瓜分他的产业。李善暗地里背着李续逃到山中。他亲自喂养,他的乳房竟生出了乳汁。李续还是幼孩,李善凡事都跪着向他禀告。到孩子十岁时,李善和他一齐出山到县上去状告了那些奴仆们。县令钟离意,把那些奴仆全部抓来杀了。皇上因为李善的义举召他到朝中做官。拜他为太子舍人。后来又升迁日南去作太守。李善从李元坟墓经过时,一里以外就脱掉官服,穿起从前的衣服,拿起锄头到坟前除草,跪拜痛哭,非常哀伤。又亲自做菜去祭奠。祭拜时,他哭着说:”老爷、太太,李善来了。”住了几天才走。后来他又升任九江太守。李续也做了河间府从官。

【例证五】

元朝末年,大明的部队攻克燕京。元朝的大臣危素和黄约定以死殉国。黄投井而死,危素逃到报恩寺,也想投井。一个和尚把他拉住,说:”你一死,国家的历史也就断了。”因此危素未死。明太祖朱元璋仍然任命他当大学士。皇上虽然因他才学好,把他当作顾问,但心中却很鄙薄他的人品,有时竟叫他”危狗”。有一天,皇上到东阁查看,危素走过来,他的鞋子发出”咄咄咄”的响声,一直响到门帘里面。皇上问是谁,他回答说:”是老臣危素。”皇上说:是你么?我还以为是文天祥来了呢!”危素十分恐惧,吓得周身是汗。皇上说:”危素!你如果真是元朝的老臣,为什么不到和州去守余阙的庙去呢?”原来余阙十分忠于元朝,因不投降陈友谅而死了,明太祖赞扬他的气节,为他修庙祭祀他,所以派危素去做庙里烧香的人,让他于心有愧。不到一年,危素就因忧愁而去世了。

【例证六】

明朝太宰杨巍,每次上朝参拜完以后,就回到家中闭门谢客,穿起便服侍奉他的母亲。他为母亲端洗脸水,倒痰盂,搔痒擦背,所有的事都亲自去做。春天,他穿起平民百姓的衣服,把老母背在背上,在花丛中漫步游荡,树枝摇曳,花香扑鼻,他们在树荫下欢快娱乐玩一整天。不久,他以供养老母为理由,请求归乡,他的母亲一直活到一百零四岁。

【例证七】

江苏昆山的顾恂五十岁了,生了个儿子叫顾鼎臣。稍稍长大一点时,写了一篇陈述自己衷情的表文,每天晚上焚香,告请上天,愿意把自己的寿数加给父亲。慢慢鼎臣长大成人了。一天晚上,他作了一个梦,梦见一只黄鹤从天上飞来。走近一看,原来是他自己焚烧告天的表文。表文后面写了一个很大的”元”字,下面用朱砂红笔批注说:”鼎臣愿减少自己寿数加给父亲,出于一片至诚之心,父亲增加二十四岁,儿子中状元。”后来顾恂寿命果然活到八十多岁,亲眼看见鼎臣中了状元,名满天下。

【例证八】

陈荣是福建建宁人,他对母亲非常孝顺。明朝天启年间,县城遭水灾,老百姓被水淹没漂流。陈荣和他母亲被冲散,在两处各自都抱着一根木头。当陈荣到达岸边时突然遇见了母亲。原来,一艘官船中有位郡守夜晚作梦,梦见神对他说:”明天中午,有孝子来搭你的船。”太守于是将船靠在岸边等待。到了中午,一根木头冲到岸边,陈荣就附在木头上。太守非常惊奇地问他:”怎么你的孝心竟感动了上天呢?”陈荣说:”我哪里知道什么孝不孝,我只知道有个老母亲,一时一刻也不敢忘记罢了。”

【例证九】

杨乙是江苏武进圩桥的人,曾经给同镇的徐老汉家当酒保,挣的钱,全部拿回家供养父母。一有空,他便独自伤心落泪,徐老汉瞧见了,告诫他别这样,他呜咽着答不出话来。一天,他突然要告辞回家,无论怎样留他也留不住。他说:”父母年岁很大了,说不定哪天不幸死了,我会一辈子遗恨,我不过是想回去让他们高兴高兴罢了。”回去后,他就去讨口,讨到食物,就是自己饿极了,也不敢尝一口,总是先供奉了父母。如果要到了酒,就跪着捧给父母,等父母端了杯子,自己才肯站起来。他还时常唱歌跳舞,逗父母高兴。像这样过了十年,他的父母先后去世,他又为父母乞讨棺材,脱下自己身上的衣服为他们装裹入殓。那时正是严冬,他光着身子也不顾,把父母埋在野外,自己露宿在坟边,白天夜晚,伤心哭泣。崇祯六年,徐老汉病重,到了冥府,刚到阎王的殿前,就听见有人向上传话,差役报告:”杨孝子到了。”他一看来人,就是他原来的酒保。这时阎王急忙走下台阶迎接。请杨乙换衣,戴上帽子,系上袍带,请他在上位坐下。阎王又向杨乙作揖,说:”天帝嘉奖你诚挚的孝心,下达指示,特别任命你作一方之神。”接着,又献上歌舞,设宴款待他。那时,徐老汉站在一旁,杨乙看见他,就对阎王说:”这是我的熟人,请你赏赐他生还。”阎王同意了,对徐老说:”你回到人间,要多多劝人行孝道,孝顺一定有好报,杨大人就是最好的证明。”徐老汉苏醒后,马上派人去探访杨乙的消息,杨乙已经死在他父母坟墓旁了。于是就传扬他的故事,劝导世人多行孝道。

【例证十】

明朝弘治辛酉年,(西元1491年)山西省和顺县有一个粮户,上完粮,到布政司去领过关文书,突然看见他们县的县官到省城南门来了。县官撤去了仪仗和随从,只带了一个仆人为他牵马。他对粮户说:”你暂且和我一道去会议厅看一看。”粮户就跟着他去了。一会儿,全省的府、州、县级任正职的官员都到齐了。于是就进会议厅去,见一位大官坐在上面。府州县的官员们依次序一一就座,喝完茶,一会儿,一个传达命令的使者把一卷文书放在桌上,说:”上天降下的山西省新举人的榜到了。”拆开榜文,旁边有一个官员唱读榜上的名字,道:”第一名,李翰臣,大同府学生。”大同府的县官站起来答话,说:”这人孝顺友善,爱做好事。”到第六名,叫陈桂,和顺县的官员答应说:”这人对继母能尽孝道。”到第四十一名,县官回答说:”这个人不孝,还把他的弟弟赶出去给别人当佣人。”大官就拿起笔把他的名字抹了。以后又有官员回报了哪些人有哪些罪过,共好几名,大官都像前面一样,将他们的名字抹了。名单唱念完了,大官又叫官员们推荐自己知道的人才。大家推举了二十五个,大官挑选了九个,叫记录抄写的人连忙写好。又指示传令的使者说:”本月二十五日,考生就要进场了,赶快把名单送上去,不要误了事。”粮户把这些都一一记在心上。第二天,他领取了通关文书回家,到了槃陀驿,遇见了陈桂。他对陈桂说:”你今年要考中第六名。”陈桂不相信,他就把看到的事讲给陈桂听了。到发榜时一看,陈桂果然中第六名,其他的也全部应验了。

【例证十一】

钱塘人吴,明朝洪武年间在四川做官。他的父亲吴敬夫十分思念他,于是写了一首诗寄给他。诗中说:”剑阁淩云鸟道边,路难闻说上青天。山川万里身如寄,鸿雁三秋信不传。落叶打窗风似雨,孤灯背壁夜如年。老怀一掏钟情泪,几度沾衣独泫然。”吴收到诗以后,始终留恋自己的官位,不愿意回去。到吴敬夫去世,才因守孝离任还乡,不久他也死去了。

【例证十二】

陈世恩是夏邑地方的人,明朝万历十七年的进士。他有兄弟三人,老大为孝廉,老二就是陈世恩。三弟年纪还小,喜欢浪荡游玩,早出晚归,习以为常。孝廉正颜厉色地规劝他,也不悔改。陈世恩对孝廉说:”你这样只会伤了感情,没有益处。”他于是每天晚上亲自守候在大门外,等他弟弟走进门后,亲自把门锁好,又问弟弟冷不冷,饿不饿。像这样好几晚上,弟弟非常悔恨,不再很晚回家了。到陈世恩地位很高时,孝廉已去世了。有个叫吴三的,是孝廉妾的弟弟,来探望他姐姐,衣服穿得很破烂。陈世恩请他坐在对面一齐吃饭,三弟从外面来,对他哥说:”另外找个地方安排他吃饭就行了嘛!何必当成客人对待呢!”陈世恩说:”这位偏房嫂嫂无儿无女,年纪轻轻寡居,为我们兄长守节,我感激她敬重她,因此推及到他的弟弟身上。坐在对面吃饭又有什么妨害呢?弟弟也很感叹佩服。陈世恩有两个儿子,都中了进士。

【例证十三】

黄士俊是广东顺德的人。到京城去参加会试。半路上听说兄长病危,十分感叹地说:”哪有急切追求功名而慢待手足之情的道理呢?”于是连忙返回家中,亲自给兄长熬药喂药,眼睛都不闭一会的守了十几个昼夜。兄长的病慢慢好了。万历三十四年冬天,他又北上去参加考试,快到京城时,他梦见自己进了皇宫的大殿,在朝廷上拜见皇帝,皇帝说:”你今天才来呀!我现在第一个就要用你呵!”第二年果然考中了状元。

【例证十四】

江西的过东明家中很富裕,他的小妈所生的弟弟很穷又是个无赖,东明骂他,把他赶了出去。他想他这位弟弟一定会报复,心中惧怕,于是找了些事由让他死在狱中。没过多久他看见他弟弟踉踉跄跄地跑进了马房,他连忙去看,马生了匹小马驹。东明知道这是他弟弟的魂魄托的胎,非常警惕。这匹马驹十分驯服可爱,因此东明又很喜欢它了,但是始终不敢接近它。把它卖到附近村子去,它又偷偷跑回来,见到东明作出十分依恋的样子。东明就忘记了以往的戒心,上前去抚摸它,那匹马更加俯首听命于他,当东明更加靠近它时,它便接连向东明腹部踢去,东明于是倒地而死。

【例证十五】

明嘉靖年间,河北宝坻有个叫杨威的人。他哥哥杨成很有钱财,临死时拿出一千两银子,流着泪交给他,说:”我的儿子太小了,我耽心他不懂事,弟弟你把它收下,等我儿子长大了,你分一半给他。”杨威假意答应了,但到时候却不给他侄儿了。杨成的妻子就到本县县令张大人那里告状,张大人无法判决。那时,正好抓了一群盗贼在旁边。盗贼见到杨威,就叫喊着说:”这个人一向都很穷,现在突然就发财了,一定同我们一样,是抢来的钱。”杨威连忙说:”我的钱是我哥哥死的时候寄放在我这里的,怎么会是抢的呢?”县令笑着说:”是老天爷派这些强盗来给你哥哥作证人啊。”于是,把那笔钱全部判给了他哥哥的儿子。

正文:正己化人。

【译文】人先修身,以善为本,做出表率,然后,才去感化旁人。【例证一】

房景伯做清河太守时,具丘有位妇女,举出事实,告她的儿子不孝顺。房景伯的母亲崔氏,把这妇女叫到自己家里来,和她对着吃饭。并叫妇人的儿子规规矩矩站在门边上,观看房景伯为他们添饭上菜。不到十天,儿子认错,请求放他回去。崔氏说:”他现在脸面上觉得惭愧,心里并不以为然,没有真正认错。”仍然让他呆在那里,这样过了二十几天,这位儿子叩头认错,头破血流,母亲也流着泪请求回家。后来这位儿子成了有名的孝子。

【例证二】

忠宣公范纯仁做洛阳的长官时,谢克家从河阳到洛阳来。到了白司马坡,他在路边旅舍中休息喂马。这时他看见一个老头坐在墙边晒太阳。有人来告诉老头说:”你家黄牛犊被人偷了。”老头坐在那里动都不动一下,也不问一句话。过了一会,又有人来告诉他牛犊丢失的事,老头脸色平静,若无其事,慢条斯理地对那人说:”你不要去找,一定是邻居开玩笑,把它藏起来了。”谢克家心中觉得这老头有点不同一般,就走过去问他说:”老人家,你家中丢失了牛犊,别人一再地告诉你,你却不管,这是为什么呢?”老头笑着说:”范大人住在这里,谁愿意当小偷?这是决不可能的事。”不一会,牛犊果然回来了。

正文:矜孤恤寡,敬老怀幼。

【译文】人间不幸,属孤儿寡妇,值得怜悯;尊老爱幼,人间美德。【例证一】

刘弘敬一家世代都住在淮河淝水一带。他有百万家财,但十分注意道德修养,从不炫耀于人,人们也不知道他家富有。有位善于看相的人,在去寿春的路上遇见了他。刘弘敬请他过去问话。看相的人说:”你很有钱,不过再过两三年,你的死期就到了,有什么办法呢!”刘弘敬说:”长寿短命都是老天爷决定的,先生,你告诉了我,我又该怎么办呢?”看相的人说:”相好不如道德好,道德好不如度量大好。你虽然寿命不长,但德行厚重,度量更是宽大,所以暂时先订两年的时间。这期间希望你积极地修善积德,这样,寿命也许能延长。我三年后,还会到这里来。”刘弘敬流着泪送走了相师。他回到家中,急忙安排身后的各种事情。他有个女儿要出嫁,需要四个女奴陪嫁过去。他花了八十万个钱,买了四个女子。其中有个叫兰荪的,长得很漂亮,风度姿态十分出众,与其他奴仆迥然不同。刘弘敬询问她的来历,那女子只是哭得像个泪人,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过了很久,她才对刘弘敬说:”我本是名门之女,家住洛阳一带。我父亲作为一个小官,留任在淮西。遇到吴元济造反作乱,父亲遭杀害,家产被没收入官。我从此流落烟尘,满腹冤屈,无处控诉。亲人们被掠,也不知他们的下落。我已被卖了几次了,今天又卖到这里来了。”说完,又放声痛哭。刘弘敬感叹万分,说:”读书人家的女孩子,受这么大的冤屈,我不为她申冤雪恨,神明一定饶不过我。”他又询问这女子家中其他人的情况,知道她外祖父姓刘。于是把她的卖身文书烧了,收他做外侄女,又从自己家财中拿了五十万个钱,在自己女儿之前,先把她嫁出去。就在那天晚上,他梦见一个人穿着普通老百姓的衣服,手上奉着一卷书简,远远地就向他下拜,泪流满面地说:”我就是兰荪的父亲,感念你的恩德,没有什么可以报答你,听说你寿命快完了,我应该为你去恳请天帝,所以特来告诉你。”过了三天,他又梦见兰荪的父亲站在院子里,穿着紫袍,手捧象简,跟了许多侍从,十分威严。一边称谢一边对他说:”十分幸运,天帝应允了我的请求,同意延长你的寿命二十五年,并保持三代富豪。那些残害我一家的人,都要立案处理。天帝怜悯我受了冤屈,任命我承担重要职务,让我主管淮海一带的山川河流。”说完鸣咽落泪,一再拜谢而去。过了三年,看相的人又来了。他迎着刘弘敬,并向他贺喜,说:”你的寿命已延长了,一定是积了阴德,感动了上天,从现在开始,还有二十五年,福禄泽及三代。”刘弘敬于是才把兰荪的事告诉他。看相的人十分感叹,认为这真是件奇特的事。以后刘弘敬的福寿果然如所说的一样。

【例证二】

杜环是金陵的人。父亲杜一元,喜欢交结四方有名望的人。有位叫常允恭的人,和他交情很好。后来,常允恭在当兵部主事时死在九江。常的母亲六十多岁了,无家可归。她去投靠安徽安庆太守谭敬,谭敬从前是允恭的朋友。但却不愿接待她,张氏非常难堪,东走西走,最后到了金陵。她打听杜一元的消息,过路人告诉她,杜一元已死了,他的儿子杜环住在某某地方。张氏穿着破烂衣服,冒着雨到了杜环家中。见到杜环后,她哭着叙述了自己的情况,杜环也流下了眼泪,杜环又叫妻子出来拜见她。杜环的妻子马氏,脱下自己身上的衣服,让她把湿衣服换了,又捧出饭菜让她吃,为她安排了睡的地方。那时,战乱后正逢饥荒之年,老百姓连自己亲生骨肉的生命都保不住。张氏看到杜环家中很穷,坚持要出去访寻其他老朋友。杜环派丫环陪她一起去,找了半天,一个都没找着,又回到杜家。杜环和他下面的人都把她当作母亲一样对待。张氏气量狭小,性情急躁,稍不如意,就生气骂人。杜环背地里告诫家里的人,侍奉她一定要小心。张氏爱生病,杜环就亲自给他调治药汤。过了十年,杜环作为赞礼郎到会稽去参加祭祀活动,遇到张氏的小儿子常伯章。杜环把他母亲的情况告诉了他。他满不在乎地回答说:”我也晓得这件事了,只不过因为路途太远,不能来罢了。”杜环回家后,过了半年,常伯章才来。那天正好是杜环的生日,常伯章和张氏母子抱头痛哭,杜环家里的人都认为这样太不吉利了。杜环立即制止家人,叫他们别这么说。杜环说:”这是人之常情,哪里会有什么不吉利呢?”过后,常伯章借口有别的事走了,从此再不管他母亲的事了。杜环事奉张氏更加小心在意。但是张氏因为想念儿子,病情一下子就加重了,又过了三年去世。临死前,她把手举起,向杜环说:”我连累杜先生很久了,祝愿杜先生的子孙后代都和你一样好。”杜环为她安排入葬,每年为她祭墓扫坟。杜环的官做到太常,子孙也都很显贵。

【例证三】

吉水滩有个高楚生,哥哥死得早,他就把哥哥的两间地基占了修建楼房。修房时,又把哥哥埋藏在地下的钱挖出来据为己有。嫂嫂家里孤儿寡母,不敢与他争论,只有早晚焚香,悲切地哭泣,呼唤老天爷开开眼。明弘治二年(1489年)的五月十八那天,忽然风雷大作,把高楚生的楼房从他哥哥的房基上移开了,一尺一寸都不差。高楚生趴在地上吐血而死,家中的房舍又被火烧得精光,他的妻子儿女只好讨口度日。

【例证四】

杨亿二十岁时就中了状元,与周翰、朱昂一同做官。杨亿对他们很轻慢,欺侮他们年老。周翰说:”你不要欺侮我,这老字最终还是要留给你的。”朱昂摇手说:”莫留给他,莫留给他,免得被别人轻侮他。”杨亿果然刚到壮年就死了。

【例证五】

明代宗景泰年间,杨翥予告假回乡,他进进出出都骑一头驴子。他邻居有个老汉,老年得子,孩子一听见驴叫就惊吓,杨公立刻就把驴卖了,从此步行。另一件事,杨家老人的墓碑被农民的小孩子推倒了。守墓的家丁跑着去告诉杨公。杨公问:”小孩受伤没有?”回答说:”没有。”杨公说:”真是幸运呵,叫他家中的人好好照顾小孩,不要害怕。”杨公官做到宫僚,食尚书俸禄。

正文:昆虫草木,犹不可伤。

【译文】昆虫和草木,应予爱护,不可随意伤害。【例证一】

薛嵩天性仁慈从不杀生,即便如虱子一类的东西,也不伤害它。有天晚上他梦见被子上很多虱子,虱子慢慢地变成一寸左右长的人,对他说:”受你恩赐,也不是一天了,你今天有急难,这正是我们为你效命的时机。”于是在他的被子上排成队伍,一会全部都死光了。薛嵩惊醒了,这时灯火还没有熄。他叫侍儿来看,被子上有血迹,横竖一尺多宽的地方都是死虱子。后来他调查知道那晚上有刺客来,使用的是把古剑,很锋利,不管是什么只要一接触了,立即斩破。刺客见到血,以为他必死无疑了,就去回报他的主人。第二天来探看,他却安然无恙,是虱子替他死了。

【例证二】 明朝秀才吴宽,在一座寺院中读书,并收学生讲学。寺院前面有株银杏树,有两臂围拢那么粗,高有六七丈。寺里的和尚皎如要卖掉它,讲定卖十两银子。那天晚上,吴宽梦见一个白胡子,身躯高大,穿着绿袍子的人,一再向他下拜,流着泪说:”我与寺院做邻居已有一千年了,皎如和尚要杀我,希望你能救我。”吴宽醒了,知道这是银杏神。他急忙去对和尚说:”这棵树有神,不能砍伐。”和尚不相信,说:”有一半钱我已收来用了。”吴宽说:”我用自己教书挣的钱帮你偿还。”和尚答应了,树才得以保全。后来吴宽去参加会考,到第二场时,他写完考卷时间还早,就坐在那里闭目养神,忽然看见穿绿袍的人来了,对他说:”前次承你救命之恩今天特别来保护你。今天的考题是写贺表,你写成谢表了。”吴宽一下惊起了,一看试卷,果然写错了,连忙改正。那年中了状元,后来官做到大学士。

正文: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

【译文】若遇别人行为不端,应劝其改恶从善;若遇别人遭遇灾祸,应给予帮助解救。当遇到别人作善事时,应生欢喜心,促其成功。当别人有困难时,或疾病、或死丧、或饥寒,或逋欠,此时应竭力相助,勇往不疑;当别人遇危难时,或覆舟失火、或家破人亡、或遭人坑害,此时应鼎力相救,绝不应瞻前顾后。

【例证一】

明成化年间,有个老秀才,每次考试都考不上。一天晚上,他孤灯独坐,烦闷叹息,觉得十分无聊。突然有强盗翻墙进屋来。秀才看见他了,说:”冒着雨,夜里翻墙过来,也够辛苦的,想来你也是不得已才这样的呵?”盗贼老实对他说:”我不是小偷,我是军营里的士兵,因为赌钱输了,欠了账,怕受军令处罚,不敢回去,所以来求你帮助的。”秀才说:”我有两匹绢给你,明天,我再去你们长官那里替你说情。”小偷拜谢而去。过了三年,秀才又去考举人,他梦见一个士兵对他说:”我就是得了你的绢的那个士兵,还来不及报恩就死了。这次,你能中举了。”那次科考,他果然考上了。接着又考取了进士。又梦见那个士兵对他说:”你将要做益州的官,有索你的命的人来,我会保卫你。”后来,他果然被选派到益州做官,路上碰到强盗,正想杀他时,恍恍惚惚地,有个穿着军服的士兵把他救了。

【例证二】

张建封才学渊博,善言谈,又会写文章,他为人慷慨,崇尚气节,自认为一定会取得功名,尚书裴宽解职回家,路途中看见一人坐在树下,衣服很破旧,裴宽和他交谈,觉得他不同凡响。对他说:”凭你的才学和见识怎么可能长期贫穷没地位呢?”便将船上的钱财和奴仆都送给他。这人接受了,一上船就对奴仆进行教导整顿。裴大人更觉得他不一般。后来才知道他叫张建封。张建封后来做了徐州使。裴宽的子孙后来都得到张建封的报答。

【例证三】

谭元春是楚地人,父亲曾离家去襄阳。一天早上,刚开船,忽然听到岸上有啼哭声。他急忙停下船去问讯,原来是乡上的差役丢失了一大笔钱,无法赔偿给官府,想投水自杀。谭父安慰他,说:”你的钱并没有丢失。”马上去取了一大包钱给他。那人说:”这不是我的钱,我怎么敢乱拿呢?”谭父说:”拿去就是,不要多说。”天启七年,谭元春梦见神对他说:”你要努力鞭策自己啊!你父亲在襄阳的事发作了。”他一下子惊醒了,把这个梦告诉了母亲,问道:”父亲大人在襄阳是不是做过什么不好的事啊?他母亲把上面这件事一一告诉了他。那年,他在乡试时中了解元第一名。

【例证四】

忠烈公刘理顺是开封府杞县人。他乡试中举后,老是考不中进士,于是在二郎庙中读书。一天,他听见哭声十分哀伤。前去一问,原来有个人在外七年没有回家,他的老母亲很穷,想把媳妇嫁出去,使他们婆媳俩都能活下去。她已经收了远方商人的十二两银子,晚上媳妇就要跟随商人到南方去了。她们婆媳两人不忍分别,所以悲伤哭泣。刘公听了以后连忙回去叫仆人,说:”你回去取十二两银子来。”仆人说:”家中已没有钱了,只有交纳粮食税的银子十多两,明天就要送到官府去。”刘公说:”你马上去取来给我,粮食款再想办法。”于是他假借她儿子的名字写了一封信,信上说离家七年,赚了五百多两银子,十天以后才能回来。先寄十二两银子安慰家中的人。接着找人把信和钱送去。婆媳二人得了银子和信,把情况告诉了远方的商人,于是商人解除了婚约走了。老妇人总觉得信上的字迹不像她儿子写的,心中很疑惑。邻居们说:”信可以是假的,银子总不是假的吧!”过了十天,儿子果然回来了。他的行踪和赚钱的情况,和信中说的完全吻合。老母把这事说给儿子听,儿子十分震惊,说:”这是神人在怜悯我呵!”刘公那年准备回家,二郎庙中的庙祝看见二郎神亲自送他。第二年,开科考试,刘公果然中了状元。后来,这位儿子在庙里看见刘公题的诗,才知道书信和银子都出自他的手。他们全家上门感谢,刘公始终不承认有这件事。

【例证五】

罗一峰公叫罗伦,江西人。春天他去京城参加举人会试。一天晚上住宿在山东一家旅舍中。仆人在院子里拾到一只金圈子,他把它藏了起来,没有告诉别人。又走了两天,罗伦对仆人说:”路费不够了,怎么办?”仆人说:”别发愁。”就拿出金圈子,把经过告诉了他。罗伦非常生气,打算亲自把圈子送还给别人。仆人搬着指头说:”这样一去一来,考试就赶不上了。”罗伦说:”这个东西一定是婢女仆人弄丢了的,万一主人拷问时找不回来,一定会把他们打死。我宁可不参加考试,也不能让人死于非命。”回到那家旅舍,才知道果然是一个婢女泼洗脸水,金圈子随水泼掉了。女主人用鞭子打得那婢女差点死去。丈夫责怪妻子不仔细,妻子也气得上吊寻死,幸好救了下来。一家人正闹得像开了锅的水。罗公把金圈子还给他们,全家人都很感激,看热闹的人围得像一堵墙,大家都赞叹不已,都说他一定会考中状元。罗伦赶快卖掉衣物,急急忙忙赶到京城。已经是二月初四了,他匆匆忙忙答好卷子交了,结果考中了状元。

【例证六】

江苏高邮县的张百户到淮安去,他乘小舟靠近湖的堤岸,远远地望见一只小船在波浪中时沉时浮,有人蹲在船背上呼救。张百户觉得那人很可怜,连忙拿出十两银子,招呼渔船前去救助。把人救过来一看,竟是自己的儿子。原来他儿子听说父亲要来,就到湖边来等候,结果被大风吹落水中。父子二人互相拥抱,又惊又喜一同回去了。

又,明朝正德年间,海水涨到了虞县。被水冲走淹没的居民不计其数。海水稍微平定一点后,有人驾着木筏子来捞取水中的货物钱财。一个人拿着竹竿刚站在水中,就看见一个女子,年纪大约十七八岁,手上扶着一个竹箱子,在水中一浮一沉地漂了过来,马上就要靠岸了。这个人贪图她手边的竹箱,就把她弄沉在水中。当他把竹箱打开看时,里面只有一个写有姓名生辰八字的字帖,才知道这女子就是他聘定了还没过门的妻子。这个人因此痛心悔恨而死。

正文: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

【译文】待人应具有平等心,不应动唯恐人得宁使人失的念头,应该不妒人得,不喜人失才对。【例证一】

朱文公的脚有毛病,有个道人为他针灸,一下子就觉得轻便了。朱文公很高兴,赠道人一首诗说:”几载相扶藉瘦筇(音穷,竹杖),一针颇觉有奇功。出门放杖儿童笑,不似从前勃(音剥、素,跛行貌)翁。”道人得诗后就走了。过了几天,脚的毛病发作得更厉害了。找那位道人,已不知去向。朱文公叹息着说:”我并不想追究他的过失,只不过想把以前写的诗要回来,怕他用来引起别人的误会罢了。”那天晚上,朱文公梦见神对他说:”你的善良念头感动上天了。”他的脚病很快就好了。

【例证二】

南阳文达公李大父,到洞庭湘江一带去卖棉花。有三位商人用三百两银子买了他的棉花后,把棉花寄存在旅舍里,忽然被火烧掉了。商人痛哭流涕想去自尽。李对他们说:”货还没到船上,还是我的东西,钱应该还给你们。你们损失这些钱无法生活,我还可以尽力经营,把钱赚回来。”说完马上就把钱全部还了。商人哭着拜谢而去。那天夜里家中的人作了个梦,梦见两个穿红袍的神,称贺李公的阴德,赏赐他们一个玉童。后来,他的孙儿李贤生升任宰相。

正文: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

【译文】不宣扬别人的短处;也不夸耀自己的长处。见人做恶事时,应加以劝阻;见人做善事时,应大肆宣扬。

【例证一】

文征明在一个富贵人家住宿。主人还没出来,文公就躺在帐幔中等他。一会,一个朋友来了,他四处看了看,看见桌上有只金杯,急忙装在袖筒中走了。这人是文公的老熟人。主人出来时,文公迎上去对他说:”我今天因为一件十分紧急的事要钱用,看见你桌上的金杯,想借去到当铺中去典当一点钱来用,等不及了,已命仆人拿走了。你看怎么办?”主人只好答应。文公又说:”杯子有多重?值多少钱?过几天如果拿不回来,我就赔偿银子给你。”主人又说好好。文公回家后卖了自己的田赔偿杯子,但始终没有说出其中的缘故。文公后来得高寿,享有很大的名声。他的孙儿文震孟中了状元,任宰相。

【例证二】

令狐为一典故请教温庭筠,温回答说:”这个故事出于《南华经》,并不是什么冷僻的书,希望相公管理政务之余,多花点时间读读古书。”令狐很生气,上奏皇上说温庭筠有才学无品行,不让其登第,温于是一辈子坎坷。温庭筠的诗中说:”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

【例证三】

魏舒年轻时,同乡的人很不理解他,他常穿着皮衣到深山大泽去打猎捕鱼。忽然,一天他给自己安排了功课,自我督促花一百天钻研一部经,结果考中了进士,还升作了尚书郎。当时,朝中想把郎官中没有才学的人淘汰一些,魏舒马上挟起被卷出来,说:”我就是该淘汰的人。”后来,将军钟毓常召集参佐官练习射箭,魏舒担任长史,常去给他们记录成绩。有一天,射箭的对手不够,命魏舒充数。魏舒音容仪范,闲静文雅,百发百中,使满座惊愕,没有任何人能胜过他,魏舒却没有一点骄傲的表情。钟毓表示歉意说:”我没有让你发挥才干,就好像这次射箭一样啊!”后来,魏舒官至司徒。

【例证四】

蔡攸被提升掌管秘书省(掌握书籍、文史、着作等事务的中央机关)。

夏天,恰逢在馆供职的人都在班上吃瓜,蔡攸就命令大家谈点有关瓜的故事,说一个故事,吃一片瓜。在座的人都很有分寸,不敢多说,所以只有蔡攸自己谈得多一些。有位校书郎董彦远不知趣,接二连三讲了好几件事,并且这些故事都属于冷僻典故,一般人少有听到过,在座的人都十分惊叹佩服。但没过几天,董彦远就被排斥到外地去了。

【例证五】

明朝有位地方军事长官叫汤印绩,年轻有为,才智出众,诗词文章也写得颇佳。但是他性情十分傲慢,常自夸是文武全才,可以独当一面,所以大家叫他”汤一面”后来他调往陕西当参将,与匪寇交战,被一箭射中咽喉,倒地而死。于是人们又把他称作”汤一箭。”

【例证六】

明朝成化年间,苏州人陆完年轻时就很重气节。他在郡上官办学校读书时,有个宦官叫王敬,与锦衣卫(皇宫卫队,后为特务机构)的千户官王臣一道,奉命到湖南湖北以及江南一带采购药材、书籍。他们一路走一路骚扰。到苏州时,地方官员尽力奉承迎合他们。一时间,气焰嚣张不可一世。一次三个学生因故没有去迎送,王敬就发怒了,命令学官把所有学生都关起来,罚他们抄书,白天黑夜不准休息。那时很快就要秋试了。老师学生你看我,我看你,无不抚胸长叹。只有陆完高声叫道:”我们是受朝庭供养的学生,怎么能给这些阉人当抄书差役呢?”于是带领几十人在路上守候,当王敬等人经过时,抢起拳头把他们痛打一顿,并发誓要杀死王敬以泄公愤。王敬、王臣十分害怕,到老百姓家躲了起来,半夜便偷偷地逃跑了。那时陕西三原县的王恕正担任当地的抚军。陆完他们就去找他告状。王恕对王敬、王臣的恶劣行径也非常清楚,马上一一上疏奏明皇上。王敬等人还未回到京城,王恕的奏章就先到了。皇上十分震怒,派官员以枷锁押解他二人进京。王敬发配作净军(阉人编成的部队),王臣砍头于闹市,把他的脑袋传于各地示众,陆完的名声因而遍于朝野,后来陆完中了进士,在等候由皇上亲自宣布名单的传胪典礼时,有个太监上前询问说:”谁是殴打王太监的苏州陆秀才?”大家都露出了惧怕的神情。这时陆完挺身而出,回答说:”我就是。”那阉人见他刚直有气势,竟什么也没说就走了。大家见了更加敬重他的胆识。

【例证七】

杨溥当宰相执掌朝政时,他的儿子从家乡到京城来。杨公问他,所经过的郡县中,哪些郡守县令比较贤明。他儿子回答说从江陵过路时,那里的县令特别不好。杨公问道:”为什么呢?”儿子说:”天台人范理。他接待孩儿相当简便。”杨公暗暗记住了这位官员,很快就推荐他为德安知府,后来又把他提升为贵州布政使。有人劝范理应当写信去感谢杨公。范理说:”宰相为朝庭选派人才,并不是对我个人有什么特别的私人感情。”到杨公去世时,范理才祭祀他并痛哭,表达对知己的感谢之情。

【例证八】 宋朝缙云还是平民时,元旦那天起得早,出门就遇见大鬼好几批,形象很狰狞。缙云喝叱他们,并问他们去干什么?他们回答说:”我们都是疫鬼,年初要到人间去散布瘟疫。”缙云问:”我家也有吗?”鬼说:”没有。”缙云问:”我家为什么能例外呢?”鬼说:”你家三代人都积德,看见别人有恶劣的事就制止,看见别人有善良之举就表彰。你家子孙都要光显门庭,我们哪里敢到你家来呢?”说完就不见了。那一年,温疫流行,只有缙云一家安然无恙。

正文: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

【译文】人应知足,不论兄弟分家,或与朋友分钱,当辞多就少。受到侮辱时,不生怨恨心;受到宠荣时,应生惊恐心。

【例证一】

张士选从小就是孤儿,由叔父恩养,待如亲生儿子一样,叔父有七个儿子。有一天,叔父对士选说:”我应该主持你们兄弟分家了,将家产平分成两份,你得一份,其他兄弟合得一份。”士选说:”我不忍各位兄弟合得一份,请无论如何平分为八分。”叔父不允许,士选坚持推让,最后只好按他说的办。当士选才十七岁的时候,就被推荐入京应试。

同宿舍的有二十余人。有一个术士将这些考生都观察了一遍,指着士选说:”科场高中及第的,只有这位少年。”同宿舍的人都斥责术士说:”我们都是久经考场的,怎么会反而不及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儿?”待发榜后,若不像你说的那样,就向你脸上吐口水!”术士回答道:”文章的好坏,我的确不懂,但我见这少年满脸洋溢着阴德的福气,所以赞许他能高中。”发榜后,果然如术士所说。

【例证二】

浙江慈溪县有两个书生,同到吴江县寻找教私塾的工作。甲找到的工作是教一年得九两银子,乙找到的工作只有六两银子。乙对甲说:”仁兄家里只有嫂子一人吃饭,九两银子有余,而兄弟我家则上有父母,六两银子是不够用的。”甲严肃地说:”老兄说得很对。”就将九两银子报酬的塾馆让给了乙,自己去教只有六两银子的那家。甲教塾馆后,有一天偶然翻阅残书,找到外科方剂数则,就将其收藏在书箱内。年终辞馆回家途中,看见一个人很急迫地寻找医生,问明情况,自称主人是山东布政司官员,在乘船赴任途中,忽然患背疮非常痛苦。甲书生一想正与所藏的方剂相合,就到船上按脉诊视,照方用药,官员的病很快就好了。布政官员大喜,赠以百两银子,又听说教书让馆之事,更加敬重,就将他推荐给慈溪县令,在县令的帮助下进入县学。

【例证三】

浙江武林人李某,家中素来富足,有一个占星家推测李某将于某月某日会遇到”难星”,必然大祸临头。李某到凶期时,闭门静息。到了下午,就出门到仅隔几条街的外祖父家去。忽然有背柴的人钩挂住他的衣服,并挂破了一个口子,李某出乎意料,心中大为恼怒。转而一想到占星者的预言,就和颜悦色,放背柴的人走了。背柴人既惭愧又感动,回家后就向家里人说了这件事。当时正值酷署,又热又渴,就喝了一大碗冷水,随即暴死。家里的人也就不能把这件事归罪于李某了。李某便得以安然无恙。

【例证四】

王曾,考取状元。回青州时,地方长官郡守等命令父老乡亲奏乐到郊外迎接。王公换了衣服,乘小马车从其他的城门入城去拜望地方官,郡守大吃一惊,说道:”听说您来了,已经派人去迎接您,城门官还没有报告您先生到来,怎么就到了?”王曾说:”我无才,侥幸考中头名,自己正感惶恐,哪里还敢劳烦郡守与父老乡亲们的迎接哦!所以我变换服装,瞒过欢迎的群众与城门官就进来了。”郡守感叹地说:”先生真可以称得上状元,前程不可限量啊!”

后来王曾成为著名宰相,被皇上封为沂公。【例证五】

沂公荣获状元,皇上传诏下达时,诏书中第四名叫张中,在殿廷上喜不自胜,拉住沂公的手说:”怎么才能使家乡人知道呢?”沂公没答话。回去后,他悄悄地对亲近的人说:”此人不会有远大前程!”后来,张中任县官,不久就犯罪被罢免了。

【例证六】 杨廷和为相主持国政,两个弟弟和儿子都很显贵。他儿子杨慎还考中状元,人们来恭贺时,杨廷和焦虑地说道:”你们知道木偶戏场吗、开演奏乐时,依次将木偶陈举出来,戏演完后,就全部把木偶拿出戏场,这就是曲终的时候。人的家庭,气数是有限的,今天发泄耗损得如此多,只能增加我的恐惧。”

过了不久,杨公因为议论朝庭的大礼仪,不合皇上意,辞去相位。儿子杨慎也被贬官远去云南边地。兄弟也因贻误公事被判罪。人们由此都信服了杨公的先见之明。

正文: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译文】当人真心立善去掉了贪吝心时,给予别人恩惠,不会要求报答;送给别人钱物,也不会事后追悔。

【例证一】

明朝弘治年间,江苏太仓县人顾芳为州府属官。县城外卖饼的江家,在他管辖区内。江某被仇家诬蔑为盗贼,关在狱中,顾芳知道是冤案,向府官报告了实情,江某才得被释放。江氏夫妇带着女儿特来感谢他,江女年方十七岁,长得很美。江某对顾说:”感谢你的大恩,没有什么报答的,愿将小女送给你作待妾。”顾芳坚持不允,推辞了。

后来江家更加贫穷,将女儿卖给商人。几年以后,顾芳任属官的考核期满,到京城去,调拨在韩侍郎门下办事。有一天因公事见侍郎,时值侍郎外出,只好坐在堂槛下等候,正逢夫人出来,急忙回避。夫人一见他就立即召见。顾芳跪在阶下,匍匐在地上叩头。夫人说:”请起,请起。先生莫非就是太仓县的顾提控么?”顾芳说是的。夫人说:”您认识我么?”顾惊愕了。夫人说:”妾就是卖饼人家的女儿啊!自从离开先生后,幸而好商人把我当成干女儿养起来,后来嫁给相公作侧室,随后继承正夫人位置。今天的富贵,一丝一毫都来源于先生所赐,每每想起,恨自己无由报答先生的恩德,今日相遇在这里,实在很幸运。”

侍郎大人回来后,夫人就将此事告诉他,侍郎说:”这是个仁义的人啊!”于是上奏朝廷,孝宗皇帝闻奏后大加称赞,随即任命顾芳为礼部主事。

顾芳有三个儿子,都是进士及第。【例证二】

明朝万历十年冬,安徽某商人去九江,见江边有船遭到抢劫,船中人赤身倮体呼号哭泣。商人停下自己的船去搭救,内有孝廉七人,商人发给他们衣食,并送路费让他们回去。也不问他们叫什么名字。

第二年,被搭救者中考取进士的有六人,其中一人为福建莆田人方万策。后来分道巡视嘉州湖州一带,依次巡视到李。宪副屠冲阳设宴招待他。

当时,商人已经破产,卖身于宪副家为奴。方万策一见他在席间侍候人,大吃一惊,赶紧招呼到桌前,问他来历,并提醒他还记得八年前曾救活过数人吗?商人已经忘记了此事。很久后才说,曾在九江搭救过遭抢劫的人。

方万策就离席长跪说:”恩兄啊,被你搭救的七人中就有我呀!”于是将情况告诉屠某。出资将商人赎卖回官署,款待一个多月后,赠送数百两银子,并写信给同难者,发起捐助,商人从此大富,仍然回到徽州。

【例证三】

倪闪是沙县的人,聪慧好学,喜好施舍。每逢外出,总随身带着钱财,遇见贫穷的人,就将钱放在他家里,不管人家知道不知道,倪闪被地方举荐,但多次考试都未考中,于是有人讥笑他说:”先生每天周济穷人,为什么却多次落榜呢?”莫非老天爷不长眼吗?

倪闪更加奋发布施,绝无悔心。有一年闹饥荒,路旁饿死的人一个紧挨一个,倪闪设了个粥棚周济灾民,救活了上万人。第二年,倪闪又去赴试,乡里人很多都梦见倪家门外锦旗高竖,上写着「粥阴功”四个大字。当年,倪闪果然中了状元,后来官做到尚书。

【例证四】 张奇,爱作善事,乐于施舍。有次偶然外出,看见一个道人生病,睡在路旁污泥之中,于是邀请道人回他家调养一段时间,病终于好了。道人离去时说:”先前寄放在你家的二十两银子,现在该还我了。张奇的妻子明知道这是讹诈,但还是用一点钗环首饰之类赠送给他,可道人坚持要二十两银子,张奇居然就如数给了他,毫不后悔。

后来,张奇的儿子被关在监牢里,将被押赴刑场处死,狱吏急迫地索要二十两银子,就可以变通免于死刑。张奇仓卒之中来不及筹款。这时忽然从旁边走来一个人,代张奇缴了款。于是,张奇儿子才能够免于死刑。仔细观看来人,原来是先前那位道人。

正文: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

【译文】被称为善人的人,人人都会尊敬他,上天会保佑他,福禄富贵都属于他,各种邪魔都远离他,神灵也会保护他,凡是他所想办的事情,一定会成功。

【例证一】

傅作雨是江陵人,担任吏部主事,后来请求到外地做官。他在所管辖的岭北一带,捕获盗贼一千多人,只斩杀了为首的人,对胁从者,一律宽恕,因而虔州人称为”傅佛”,并修祠堂祭祀他。当时江西的巡抚中丞张岳与傅作雨的哥哥傅作舟有矛盾,就迁怒于他,草拟奏文弹劾他。张岳的母亲知道后,大吃一惊,说:”这个人正是人们所称道的“傅佛”啊!怎么可以因为他兄长的缘故而诬陷他呢?于是弹劾的事就搁置起来了。几个月后,张岳不让他母亲知道,坐在密室中整理以前草拟弹劾的奏章。这时屋梁忽然坠落,砸碎了案桌。夜里,又梦见关圣人斥责他,并告诫他应当像伯夷叔齐那样不念旧恶。张岳醒来吓出一身冷汗,急忙邀请傅作雨及同僚,告诉他们这件事,公开表示忏悔,并且感叹说:”傅公,神人都在护佑你啊!”从此以后,张岳把傅公引为知己,并将他推荐给朝廷。

【例证二】

浮梁人戴珊在水边的小楼上读书。

一天夜里听见鬼说话:”明日有一个妇女将会在这里淹死,我有替身了。”戴公一大早就守候在水边。果然有一妇女蓬头号哭着走来。戴珊急忙下楼问她情由,她说:”我很不幸,丈夫酗酒赌博搞得倾家荡产,还逼迫我当娼妓。我本是良家女子,宁愿投河而死,也不愿意使自己的父母蒙受羞耻!”戴公劝慰她说:”你轻生的念头是错误的!”便叫自己的家人将这女子挽留在家里休息。不多时,狂暴的丈夫跑到这里,气喘吁吁地呼叫妻子。戴公指责他说:”你为什么将妻子逼迫到这个地步,就是因贫困,也不应该这样做。我给你们银子一锭五十两,以解决困难吧!”夫妻俩哭泣道谢而去。当天夜里,又听见鬼叹息说:”酸秀才坏了我的事。”另一个鬼说:”为什么不加祸于他呢?”回答道:”上帝认为这个人心好,已经委任他做阴德尚书了,我怎么能加祸于他呢?”后来,载珊果然成为御史,官升至尚书。

【例证三】

徽州人程孝廉居住在小河边,河小桥窄。有一个女子探亲经过桥上,不慎落在河中。程急忙派人救护,这女子的衣服和鞋子都湿透了,不能回家,程叫妻子为她烘烤衣鞋。天黑后,叫妻子陪同女子在家住宿,自己搬到书馆中去住。第二天一早亲自送这个女子回家。家中的公婆等人一听见这个消息,就认为媳妇在外过夜,已经失去贞操了,打算把她休掉,程孝廉竭力为她表白说明事情经过,才作罢。这个女子出嫁才一年,丈夫就死了,生下一个遗腹子。寡妇纺织持家,教子读书。曾经流着眼泪对儿子说:”你今后如果成名,应该报答程孝廉先生的恩德。”

这个孩子二十岁时,即被选拔出来赴京应考。丙辰年在京城参加考试。试卷作完后,突然大哭。程孝廉恰好也在邻号应试。问这孩子为何哭泣,少年回答道:”文章写得很满意,可惜拿在灯房检查阅读时,不小心被烧掉几行,现在已经成为废卷了。”程孝廉说:”你既然不用了,可以送给他人。”少年说:”就奉送给你吧!”程孝廉于是就将此文抄录入试卷中。

一发榜,程果然高中。少年就问程公:”你积有阴德吗?上天之所以用我的文章来为你成名啊!”程孝廉说:”阴德不敢当,我记得在二十年前曾经救过一个落水女子,夫家嫌弃她,我发誓证明她清白无辜,后来她们夫妇才得谐合。只有这件事情给我一点安慰。” 少年满面流泪,伏在地上对他说:”先生就是我母亲的恩人。”于是将母亲要自己报恩的话说了一遍,对程公恭敬礼拜如同恩师一般。

【例证四】

常熟人徐翁,喜好做善事。对贫穷人救济衣食,对病人施舍药物,对死者赠送棺材寿衣,对婚嫁女送给衣服嫁奁,几十年都不厌倦。

夜晚有鬼在门外叫:”千不诓,万不诓,徐家秀才做了举人郎。”当年,徐翁的儿子徐果然由乡试考取举人。徐翁从此更多做善事,积德益厚。

鬼又在门外唱歌:”千不诓,万不诓,徐家举人直做到都堂。”后来徐果然又中进士。官一直做到两浙巡抚。

【例证五】

怀仁县杨秀才的妻子刘氏,早年守寡,家道很富裕。听说官府督查贫穷户纳税过于严厉,就到县衙,愿以家财十万贯钱缴纳给官府,借以免去贫穷户的税款。于是,就缴空了七间房子所藏的钱。三昼夜以后,忽然七间房又装满了钱。其中有一木牌,上面写着“麻青”二字。看见的人都惊讶万分。有人说:”青州有个姓麻的大户人家,可能是他家的钱吧!”于是循迹去问,果然如此。麻家人说:”积蓄了三代人的钱,一夜之间都失去了。”刘氏就派专人去麻家,希望能将钱归还失主。麻家的人说:”我们家的福份消退了,钱财应当属于有德行的人,今天再去取回来,是违背天理的。”刘氏知情后说:”我既然已经捐献给了官府,哪能够再占有。”于是将这笔钱财全部施舍给贫穷的人,而她的家产却日益更加富裕。有个孙子还考取了进士。

【例证六】

毛节是武进县人。明朝洪武年间,以乡中”三老”的身份升为御史,在江西做巡按。

一日他穿便服到所管辖处巡行,遇一老年妇女呼天抢地哭,毛节问她哭什么,老妇说:”地方上有“小姑神”,每年必须用童男童女祭祀她,供她吃掉,如若不然,灾殃就会不断到来。我不幸生了两个儿女,大的已经被巫师选去了,今年又临到小的了,所以很悲哀!”

毛节走一里路后,又遇见一位老妇,也哭得很伤心,又问她什么原因哭,回答说:”我有一个儿子,已经承担家业了,现在被妖怪摄持,快要死去,如果儿子死了,我也就没有生路了。”

毛节回到官署,就写了一篇申讨的公文,交给县官,拿去召唤城隍神。县官早晨起来,就到城隍庙里焚烧公文,退到下边小睡了一下,梦见城隍神说:”穿绣袍的官员以公文相召,理应立即前往,无奈我是阴界的官员,不敢早晨来拜会,只能夜里来。”县官就向毛节汇报了情况。

当天晚上,毛节点着蜡烛坐在堂上。二更天时,有穿大红袍的长跪在庭前。毛节责问道:”国家封你为城隍神,应当为老百姓祛除妖邪祸害,为什么放纵两个妖精出来作怪!”城隍惶恐地解释道:”我德行不够,确实敌不过妖精。被称为小姑神的是一只白狐狸,迷惑男子的是他家老树精。您大人光临此处后,妖精们都已经逃跑了。”

第二天,毛节命令拆毁小姑山祠,砍伐了老妇儿子家里的大树。那个地方从此安静了。【例证七】

明代忠肃公于谦当秀才的时候,听说”星宿阁”楼上有邪魔鬼魅,能迷惑人,夜晚在那里住宿的人都会死去。于谦有一天乘着酒醉就睡眠在那楼上。三更天,看见有五个仕官打扮的赴宴回来,前行仪仗队刚到,听见有人说:”丞相在这里!”五个人都惊骇逃散,遗留下两个金杯在窗外。

第二天早晨,于谦把金杯装在袖筒里下山,听到路旁行人都在说,昨夜某家以酒席敬献五通神,忽然失去金杯两个。于谦于是将杯子带去交还给失主。才知道这家人因为女儿病了,在作祈祷。

于谦一来,女儿的病就好了,那家人大为喜欢,愿将女儿嫁给于谦——这就是后来的董夫人。后来于谦任兵部尚书,并且加封为太子少保。当时,石亨有个心爱的姨太太,名叫芳华,才貌超群,凡亲友来他家,都要叫出来相见。有一次,于谦来到石亨家。石亨为了在于谦面前炫耀,就叫芳华出来。芳华感到很为难,虽然丫环们不断催促,她终于没有出来。于谦走后,石亨进入内室大发脾气,芳华就走进墙壁中回避了,说道:”邪不胜正,道理固然。我本来不是人,实际上是一株古桂树,变成人类形象。今天于公秉赋着光明正大之气,我哪里敢接近他呢?你难道没有听说过武三思的爱妾,不敢见狄仁杰吗?我从此与你永别了。”说完之后,就不见了。

【例证八】

钟云是丹阳人。刚满二十岁时,到昆陵去办事,傍晚才回家。走了几里路,忽然有两个青衣婢女打着灯笼为他引路。钟云问她们从哪里来的,都不答话。离丹阳还有几里路的时候,天快要亮了,青衣婢女跪在钟云面前告辞,说道:”我们是被常州府城隍派遣的,因为先生正直无私,特地来护送你。”

【例证九】

永嘉人许及之,世代修积善业。家中侍奉神明非常恭敬。夜里有盗贼进门,全家人都没有察觉。许及之梦见盗贼来到后,有个巨人举矛驱逐贼人,随即惊醒。起身查看,则大门已开,而家中完全没有丢失东西。天明,看见一只长矛被投掷在门外。回来焚香的时候,而神像手中所持的长矛已经不见了。全家无不惊讶,立即向神礼拜。

【例证十】

延庆州人黄钟,四岁就成为孤儿,被伯父养育。伯父很贫穷,夫妻俩每天吃糟糠,偶尔弄到一点米,都让黄钟吃,黄钟很感激他们的情意。才六岁时,就流着泪告诉伯父,希望读书,成就功名,以报答伯父母。然而伯父太穷,不能出学费送他上学。

有一天,州官蔡公梦见城隍神说:”你所管辖的郡中有一小儿,日后要当顺天府尹,现在贫穷不能上学,然而他有一念善心,期望报答养父养母,已经感动了神明。先生你可以周济他。再就是这孩子白天庙中玩耍时,踩过我的肩头。”第二天州官到庙中,仰视神像的衣冠仪容,完全像梦中所见的那样。而左肩上果然有小孩子踩过的痕迹。

州官召集在庙中玩耍的孩子们,恐吓地讯问他们,才知道是黄钟所作,问他为什么,说是上去摸雀窝的小鸟。然后问他家里情况,知道了他家中的贫穷状况。州官就每月供给大米一石,让孩子的伯父养他。又为他找了一个高明的教师,送他去学习,州官自出学费给教师。

过了三年,州官卸任离去了,这时黄钟才十岁,已经能作文章,而州官竟一点也不泄露梦中所得的预言。十八岁时,黄钟由地方官推荐进京应考,随后中进士及第。

州官蔡公辞官回来,特意来看黄钟,才将梦中之事告诉他。黄钟拜谢,以老师的礼节接待他。后来果然官做到顺天府尹。在这之前,他的伯父已过世,伯母已嫁了别人,黄钟事奉蔡公非常恭谨,孝敬供养胜过亲生父母。

正文: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译文】人诚心行善,久而久之,善信而终可成神仙,想成为天仙,就应积累一千三百件善事;想成为地仙,就应积累三百件善事”

【例证一】

《梓潼帝清河内传》说:”我原先是吴越一带的人,诞生于周朝初年。我曾经投生七十三世,都是士大夫身,从来没有残害过百姓,虐待过手下的小吏。西晋末年,又降生在越西地方,是在丁未年二月三日辛亥子时诞生的。生时,祥光如同帷幕笼罩在家中,黄云弥漫在野外。我儿童时不爱好嬉戏,白天读诵很多书籍,晚上也不与其他的小孩子玩耍,常自笑自乐,居民凡是有求神祈祷的,我就讥笑他们。以后夜里常作梦,梦见自己或者化为龙,或者化为王者,持掌天符,或者化为管水府的官员,自己也感到颇为奇怪,也不甚相信。后来,有一年春夏秋农时大旱灾,女巫跳神求雨,也没有效验。我就夜晚到水边,以梦中自己的官衔告诫河伯,当时自己还犹豫忸怩,不敢肯定能不能行得通。忽然阴云从四面涌来,风雷骤起,一位官吏在我前面顶礼,并说道:”通判大人请搬家吧!”我就说:”弄错了,我是张家老者的儿子,叫张亚。”官吏说:”奉命前来敦促你。”我说:”家人怎么办呢?”官员说:”你先到上任处去吧!”我正惶恐不决的时候,官吏将我扶上一头白驴腾空而去。俯首再望乡里,风雨声中什么都看不见了。

到了一座山,形若凤凰伏卧,下有古湫深潭。官吏引我进入一个巨大的洞穴,洞门有几柱石笋。官吏说:”要求雨,祷告这石笋最灵验,它的名字叫“雷柱”。”正要撩起衣服进洞穴,官吏又说:”先生还记得您曾经是周代的人,投生七十三次,都以积阴德传家,一直到今天吗?”我才恍然大悟,如同大梦初醒一般。

官吏又说:”先生的户籍在天上,得到了神仙的品位,人世间少有人知道。晋朝很快就要中兴,先生可以找个地方去宏扬教化。”我说:”感谢天使的告知。”进入洞穴后,接近地面而足不沾地,身体好像飞腾在虚空中一样。穴中有禁卫人员,我的全家人已被送到那里了,几天以后,我又改扮成儒生,前往咸阳。

【例证二】

魏国公韩琦,少年时就中进士,官位显赫,任安抚使。赈灾救活饥饿的人民一百九十多万,又救活因遭水灾而流浪的人口七百万。在大名府当知府时,下属路秠呈上公文,末尾忘记署名,韩琦看完公文后,用衣袖盖着文件,抬头与路秠谈话。讲完后,从容将文件交还,路秠退下后才发现自己犯了不小的失误,一面自己深感惭愧,一面赞叹说:”魏公真是天下的盛德啊!”

有人献给韩琦两只玉杯,是绝世之宝,韩琦用一百两银子收为珍贵古玩。每逢宴请宾客,就将玉杯放在一张桌子上面,盖上锦锻。有一天宴请漕运的官员,一个小差官不小心将桌子碰倒,两只玉杯一齐摔碎,全体赴宴人员大为惊愕,差官跪倒在地,请求赐死以谢罪。然而韩琦神色不变,笑着对客人说:”大凡事物的成坏都是定数。”

又对差官说:”你失误并不是故意的。”所有的客人都感叹佩服。

韩琦在山东武定府作统帅时,曾夜晚写信,叫一位士兵手持蜡烛站在一旁照明,那士兵偶而张望别处,蜡烛燃烧了韩琦的胡须,他只用衣袖拂捋了一下胡须,照样写下去。过了一会,回头一看,已另外换了一位士兵了。韩琦担心主管的官员会鞭打刚才那名士兵,急忙把他喊回来,对管事的说:”不用换人,他现在已经懂得怎么持蜡烛了。”

士兵当中有一个私自逃走去看他母亲的,几天之后才回营房,按照法律应该杀头。那个士兵说:”母亲已衰老多病,又在附近不远外。我常常担心不能再见她了。虽然确实知道擅自探望必犯死罪,只求一见,就是死了也不遗憾了。”韩琦感到很凄恻,了解情况的确属实后,就通融将他释放了,军队之中无不感动得流泪。

韩琦刚刚执掌大权的时候,用了三十万贯钱买了一个姬妾张氏。张氏长得很美,写好契约,张氏忽然流泪。韩琦问她原因,张不愿以实情相告。韩琦说:”你既然不愿意说,我也不需用你了。命令手下人烧毁契约,将张氏遣返。张氏惊惶恐惧地流着泪说:”我原来是修职郎郭守义的妻子,郭守义在湖南做官。部里使者因挟私仇,弹劾守义,使他丢官免职。现在已是深秋,年终将至,我担心全家会饿死在京城,所以愿意出卖自己来养活守义和儿女。”

韩琦很怜悯她,就留下卖身契,让她拿着钱回家,并传告守义,如果的确是无辜丢官,可以向朝廷申诉。冤情若能昭雪,你再回到我这里来。张氏很感激地离开了。

郭守义后来果然得以申雪冤情,接着就调往淮右为官。张氏也如约而来,韩琦不让张氏见他的面,派人告诉张氏:”我位居宰相,岂能让士人的妻子做我的小妾,原来你的卖身钱想必已经用完了。”于是用卖身契包二十两银子交给张氏,并告诉张氏说:”帮助你的丈夫好好做官,善养郭氏的儿女。”

张氏见不到韩琦,望着大门涕泪不止,百拜而去。

韩琦后封魏国公,年岁很高时,在相州逝世,皇上追谥为”忠献”,五个儿子以及孙子曾孙均卿相。韩琦的部下官员孙勉,因为杀大鼋在阴间受责罚,曾看见韩琦为紫府真人。

正文: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

【译文】若是人起心动念不合义理规矩,或者待人处事常常违背事理。这些都是迷误所致。【例证一】

张木担任浮梁县令。县中有一庙极为灵验。每逢有县令到,一定要用一大杯酒来祭祀。一边倒酒,一边就没有了。张木怀疑有妖精在作怪,在祭祀中估计妖怪已经醉了,就取下围席捉拿,果然是一个老猿猴,已经烂醉如泥了。准备将老猿押到街市上公开杀头,不久猿猴酒醒了,低下头准备受刑不敢仰视。然后说道:”我死固然没有什么,然而多年来我很有些积蓄,丢弃了很可惜。您大人虽然很廉洁,但县上财政匮乏,拿去可以补充财政的不足。”张木心动,刚一询问资财的藏贮处,猿猴已经跃身而逃了。

【例证二】

楚地有一孝廉,在庙中读书。在神像前出入,都必然恭敬下拜。一天晚上,他妻子梦见神说:”你丈夫对我很恭敬。他没有儿子,我已经向上帝请求,让他得一个儿子。妻子说:”丈夫可望考取进士吗?”神说:”希望你们夫妇始终尽量行善,我要竭力向上帝为你们请求,但是禄籍已经定下来了,恐怕不会有多大效果。

孝廉回来后,妻子把这件事全都告诉了他。孝廉说:”我只不过是因为进出向神致敬,并没其他的恳求。”有一天,孝廉将娼妓留宿在庙里。当天晚上,妻子又梦见神说:”你丈夫以污秽触怒了神明,刚好有巡游的神到下界来视察,已经将情况向上帝汇报,现在将受到神的谴责,功名和儿子,都没有希望了。”

第二天,妻子敦促他回家,问他昨晚做了什么事,孝廉隐瞒着不说,妻子又将梦中之事告诉了他,孝廉才感到彻底失望。然后择日子请道士们办法会来祈祷消灾,法会刚办完,就听见台阶下铁链声,停了一会,孝廉突然死去。

正文:以恶为能,忍作残害。

【译文】把做坏事当成是能干;无慈悲心,随意残伤毒害生灵。【例证一】

明武宗正德十四年,陈拣塘到吏部候选北上,乘船停泊在王家渡。忽然见船上的人与当地人打架。拖回来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家僮,经讯问是家僮没有道理,就谴责了家僮几句,并让当地人离去。船上有个新认识的同科某人,突然挽袖露臂而起,大骂土人道:”嘿!你等是什么人,竟敢上我官船来抢劫,反而诬蔑我船上的人打你。”随将当地人捆起来鞭打,并召集地方上保正等人,指责诬告那个当地人,那人叩头乞求哀湣后,才被骂走。在座的人都交口称赞某人有才干,被责备的家僮,也私下埋怨主人而认为某人对自己才好,某人也扬扬自得,对陈拣塘说:”老兄太迂腐了,眼下当官的人,全在善于玩弄谋略而已,“人心天理”四个字已经用不着了。”陈拣塘颇感失意不作回答。

进京以后,某人被授予绍兴的司理官,在任上又编写罗织人罪,后调到刑部任职,更加刻薄肆虐,不久以考察名义被贬为沔阳县丞,背上发鎽疽,烂穿至胸口而死,并且无后代。

【例证二】

诸葛昂、高瓒二人极为奢侈残忍,并互相攀比赌胜负。高瓒请诸葛昂吃饭,煮了两个十多岁的小孩子,把头颅和手脚端上来,共同吃下。诸葛昂后来请高瓒,先叫爱妾出来倒酒,爱妾无故笑了一下,诸葛昂把她喝叱下去了。一会儿便把爱妾蒸熟了,使她坐在银盘中,仍然涂上脂粉,穿上锦绣,命令两个青衣婢女抬到筵席上来,诸葛昂撕下腿肉请高瓒吃,席上座客都吓得遮住眼睛不敢看,而诸葛昂则不慌不忙地取乳房肥脆的部位吃,大饱之后才作罢。

后来这两个败类都遭遇劫乱,劫贼搜求二人的金银珠宝不曾得到,就将他们绑在房椽上,一寸一寸地割下他们的肉,烤熟了下酒吃。

【例证三】

徐可范爱好打猎,杀害很多动物。曾经取活鳖将甲凿穿,把烫油倒进去,说是”鳖饼”。又将驴系在室内,用盆盛五味佐料汁放在驴前,四面围着烧火,驴渴,将五味汁喝完,然后取驴的肠胃作美食。

后来徐可范生病,恍惚看到大群鸟兽们来啄食自己的肉。自感痛楚万分,叫人在自己的床下生火,并且用油和醋来浇灌自己身体,还要用网来罩住自己,才能够得一点安睡。他要死的时候,瘦得只剩下一身焦黑的枯骨。

正文:阴贼良善。【译文】阴谋陷害善良的人。【例证一】

李林甫还没有显达时,曾遇见一个道士告诫他说:”先生你前生多行善,名字已经排在神仙的名册上,就算不能白日升天,也可以当二十年太平宰相,他日大权在手,切忌不要干阴险害人的事情。” 李林甫发达显贵之后,倚仗皇上的宠爱,陷害他人。每天晚上坐在偃月堂,闭门构思害人的计谋,想好了就喜悦地走出来,第二天必然有人被诛杀或放逐。

久而久之,又梦见道士对他说:”先生你忘了我的话吗?现在你已经有罪了。”于是命令随员将李林甫引至一处,耳中只听见风声水声,房舍还森严整齐,帐帏床榻也华丽奢侈。李林甫高兴地说:”住在这里也还不错。”道士笑着说:”这是披鳞甲的动物所居之处,这里异常惨苦,你还以为不够险恶吗?”李林甫惊骇得出了一身冷汗后醒来。

不久,李林甫大白天被鬼殴打,七窍流血而死。第二年还被朝廷挖出棺木斩尸。后来,乡里中有一头牛被雷击死,身上有”李林甫”三个字。另个,惠州打雷,击毙一名妓女,腋下写着「李林甫恶毒害人,玩弄权术,上帝命令天雷击毙”等字样。又有一个姓陆的人杀鸡请客,而鸡背上清清楚楚地现出”李林甫”三个字,人们大为惊讶,不敢吃。

【例证二】

秦桧妻子王氏,曾经与金兀术私通。日夜唆使秦桧杀岳飞,岳飞受诬陷下狱后,还没有最后定罪。秦桧在东窗下,用手划桔柑皮,若有所思。王氏说:”擒虎容易放虎难。”秦桧就写了个纸条交给狱官,不久,回报岳飞已死。第二天,岳云、张宪都被押赴闹市砍头。全国人都饮泪而泣。秦桧从此后显得形神昏愦。有一天全家游西湖,忽然看见一巨人严厉地说:”你残害忠良,罪该碎尸万段!”回家后,就背上发疽。

但他还继续制造大冤狱,阴谋陷害张忠献、胡文定等全族人。在他授意下,大理寺已将公文呈上来了,秦桧努力克制病痛,坐格天阁处理政事。狱吏递上公文,秦桧想落笔批示,手颤抖得竟然不能写字。几天后,就鎽疽溃烂而死。他的嗣子秦熹也死了。有个押役叫何立,到东南方去出差,恍惚间到了阴间。看见秦熹带着铁枷,就问:”太师在哪里?”秦熹哭着说在丰都。何立按他所说的地方前往,果然看见秦桧与万俟都带着铁枷,受尽毒打,他们对何立说:”可以告诉夫人,东窗之下害岳飞的事,报应已经发作了。”

不久,王氏也被鬼捉去,秦桧最终绝了后代。

正文:暗侮君亲。慢其先生,叛其所事。

【译文】阴奉阳速,暗中轻蔑欺瞒君主和父母;以轻慢、奚落的言行对待自己的老师;以下犯上,对待上级,缓急不相依,利害不相顾。

【例证一】

奸贼秦桧的妻子曾经到皇宫内。显仁太后说:”最近子鱼大的很少。”秦桧妻子说:”我家里有,应当孝敬一百条。”回来后告诉秦桧。秦桧责备她说话失实。下来与幕僚商量,于是进献了一百条青鱼。太后拍掌大笑说:”我说这个婆子粗俗,果然是。青鱼很像子鱼,而事实上并不是子鱼,差异太大啦!”

【例证二】

张方平即使在平时,也从来是衣服穿整齐后才吃饭。大热天与女婿王巩一同进餐,叫王巩解开衣带可以凉爽一点。他自己的衣帽依然整齐如故。王巩看见后,也不敢宽衣。张公说:”我从一个普通的读书人,能得到现在的显贵地位,即便是一碗饭都是皇上恩赐的。重视皇上的恩赐,敢不敬重吗?你现在吃的是我的饭,虽然敞开衣服,也是无妨的。”

【例证三】 长溪百姓陈元,入赘到岳父家,以捕鱼为业。他的母亲想念他,前去探望,陈元心中很不乐意。母亲察觉到了,就想回去,而陈的妻子坚持要挽留,于是才住了下来。第二天,陈元捕得鱼,知道母亲还没走,就将鱼藏了起来,说是风大,没有捕到鱼。

他母亲走后,陈元指责妻子:”今天所捕得的都是上好的大鳗鱼,你何苦留下这个老太婆?”然后取出鱼来看,鳗鱼全都变成大蛇,昂头咬陈元的喉管,将他咬死了。

【例证四】

夏玑是吴县人,他的父母夜晚曾经坐在窗前,在月荫下,看见一个白衣少年醉后浪行。父亲说:”是谁家的少年郎吃了狂药到这般地步?”走近敲门,才知道是夏玑。他父母没有说什么。后来夏玑登第中了进士,正准备补官,父亲才说起他前日的丑态,他于是接受了严厉的教训,保证终身不饮酒。后来被任命为河南道的御史,来到先人墓前祭祀,抚军大人也亲临墓前,酌酒半杯以庆贺他升官,并说:”你已经光宗耀祖了,可以饮这一点酒。你的祖宗在九泉之下肯定已经得到荣耀的封赏。破一次戒也没有关系。夏玑流着泪谢绝了,一点酒也不饮。

【例证五】

钱塘有个姓都的人,天资颇为聪敏,在张先生门下读书。每逢作文,老师都直率地将他的文章删改很多。都某私下想:只有我的文章写得不好吗?这些酸腐的教书匠,依靠我们才能谋生,我如果走了,他就要缺少一些收入了!于是把书卷起来扬长而去。”

第二天,都某翻开书竟一个字也不认识了,后来终于死于非命。【例证六】

山阴人唐彬,最初跟随会稽人章学习。章曾叫唐彬写经文的含义。写好后,章认为他没有用心,严厉地叫他改写,写好后又叫再改,如是三次,乃至于将唐彬的作文摔在地上,而唐的脸面自若。章才说:”这个孩子可以教育。”然后取唐的文章略为批点几个字说:”你的文章已经写得很好了。” 过不多久,章与唐彬同时登第考取进士。当唐彬以御史官的身份回乡时,章还没有授予官职,而唐彬对章执弟子的礼节仍非常恭谨。

【例证七】

谏议官刘超被贬谪到江州,带了两个仆人一起去上任,所养的那条狗也跟随他前往。仆人因为思念家乡,想回去看看。刚到江州,仆人便欺骗刘超说:”外面有流言,说皇上下了密诏,不能保全你的性命。你的家属该怎么办呢?”刘超仓猝之中说:”你们为我准备饭菜,待我吃完后,就拿毒药来,我甘心去死,希望这样能保住我的家属。”饭菜准备好以后,刘超分出一些给狗吃,说:”我现在要死了,你将依靠谁呢?”狗狂叫着不肯进食,突然奔向厨房和堂屋,把两个仆人都咬死了。刘超便没有服毒。几天以后,被皇上赦免,回到京城。

【例证八】

杨忠是戴献可的仆人。戴献可家中很富有,有庄园在昌国县,多鱼盐竹木之利。戴献可叫杨忠管理他的这一处庄园。戴献可死后,儿子戴伯简年少,奢侈浪费,喜欢与那些不法少年交往。不几年,家产耗尽,只剩下昌国县的庄园,只好搬到那里去居住。杨忠夫妇很恭敬地侍奉他,并且把家产的帐目本交给他。戴伯简又像过去那样滥用财物,与他交往的那些少年又来找他。杨忠哭着劝谏他,他也不听。有一天,戴伯简与那些狐朋狗友一起饮酒赌博,杨忠拔出剑来,走上前去,抓住那个最坏的少年,摔倒在地上,骂道:”我侍奉主人三十多年,郎君年幼,你引诱他干这些坏事,使家产耗尽。幸好我还保住了这一点产业,你要是让他倾家荡产,我就先割下你的脑袋,然后再到官府去自首请死,到地下去报答主人的恩德!”这个人认了罪,答应从今以后不再到戴家来。于是杨忠便给了他几匹绸缎,打发他们走了。杨忠流着泪,向戴伯简道歉说:”老奴惊犯了你。希望郎君从今以后改正以前的过错,只要你听任我尽心为你服役,要不了二三年,原有的产业可以恢复。如果做不到,老奴便去投海,不忍心眼见郎君饿死,使家门蒙受耻辱。”戴伯简惭愧地哭泣着听从了他的话。几年以后,果然全部恢复了原来的产业,而杨忠侍奉戴伯简却更加恭敬顺从。杨忠死后,他的妻子儿女梦见杨忠对他们说:”我因为忠于主人,上帝已经命令我担任本境之内的神明了。”

正文:诳诸无识,谤诸同学。【译文】无故欺骗无知识的人;讥讽诋毁自己的同学。【例证一】

明朝万历年间,京口人张某的文章颇有名气。但七次考试都未曾入选。于是在文昌阁住宿,希望梦中得到指点。当夜,梦见文昌帝君忿怒地指责他说:”上天对你的惩罚已经到了,还期望考中科举吗?你反省十五年来,富豪人家聘请你,奉金给得很丰厚,而你传授的抵不上收入的十分之一,经历了五家人,都只是改写一点文字,欺骗别人的父兄,误人子弟终生!现在你吃的穿的都很充足,你却不想一想这些东西是怎样来的。你召集学生来到塾馆里,却让他们聚众赌博。当老师的人能够这样做吗?”张某不敢答话,惊吓醒来,因此足不出户。

有一天,他的学生急匆匆地跑来报告说:”某学生因为赌博斗殴,被另一学生打死了。”张某因失职被传讼吃官司,蒙受刑罚羞辱,花光了钱财郁悒而死。

【例证二】

三山人苏大璋研究《易经》有名声。戊午年乡试,梦见考中第十一名。偶尔与学友说起,学友也是同科考试的,并且也研究《易经》。

那位学友就投诉监察官,认为苏某自称确能考中很有把握,必然与考官私下有契约,希望追查此事。

到填写发榜名额的时候,第十一名果然是个学习易经的人写的文章。监察官拿着检举信给所有的考官看,并说:”如果检举揭发属实,各位先生怎样解释你们的评选!”于是抽出另一备用试卷更换原来的第十一名。

到拆号的时候,由换用试卷考中的,正是苏大璋,由考中而改换了备用试卷的,就是那个检举人。

第二年,苏大璋又考取进士,检举者忿恨而死。

正文:虚诬诈伪,攻讦宗亲。

【译文】待人毫无诚意,甚至对待自己的同族亲戚,也要无中生有妄加污蔑,阴谋相蒙假意相欺,故意刁难向人揭露他们的隐私,这是非常不道德的。

【例证一】

司马光说:”我小的时候剥核桃吃,姐姐来帮我剥核桃皮,剥不下来,就走了。一个丫头用开水一烫,就撕下皮了。姐姐转回来问,是谁剥下核桃皮的,我说是自己剥的,父亲这时恰好走来听见,呵斥说:“小子!怎么可以撒谎,况且还是在骨肉之间,能这样做吗!”我从此一辈子都不敢说不合实际的谎话。”

【例证二】

张璩若爱诬蔑他人,揭露人家的隐私,即使是近亲,也不免遭他诬陷。明武宗正德已卯年,他经过南较场,空中飞来一颗石头子,正打中他的前额,回家后流血一斗,舌头伸出几寸长死去。

【例证三】

湖北麻城刘仲辅从小就仁厚忠恕。与夫人董氏结婚那天晚上,有个小偷入室。刘公惊讶地起来一看,原来是认识的人,就说:”原来是你,想来是因为太穷了才出此下着。”于是拣了好几件夫人的首饰给他,并嘱咐道:”你如果改正了,我永远不说出去。”

他夫人经常问这个偷儿是谁,他说我已经答应不说了。直到刘公去世,一个家族子弟抚着棺木沉痛悲哀。人们才怀疑就是原来那个小偷,但早已改恶从善了。刘公官做到参政,享年九十八岁。儿子孙子曾孙玄孙都考取科举,做显达的官。

正文:刚强不仁,狠戾自用。

【译文】待人接物,使气任性而又尖酸刻薄,天性乖僻而又自以为是。【例证一】

明朝嘉靖十三年间,浙江考官马呈瑞主持考务工作的前夕,管供给的张焕梦见考官入考场时,有一个女子紧跟在后面,遍身流血。张焕就驱逐那个女子,女子说不要赶我走,我是来报仇的。梦醒后将此事告诉各位同事。

不多久,听到马呈瑞病重,监考的人认为张焕擅长医术,请他进去诊断,看后知道已不可救药了。病人临终,只说帮我驱逐这个女人。询问马某的仆人,才知道他从前在镇江当官的时候,娶个姨太太姓金,才貌双全。有一天,收到她父亲的信,倚窗帘阅读。马呈瑞正从外面归来,金氏因刚过门很羞涩,于是将信嚼了吞下肚子。马某怀疑是她情人寄来的,就命令剖开腹部取出书信,人的气还没有断,信就拿出来了。看后才深感痛悔。前不久又路过此地,忽然心动得病。

【例证二】

明崇祯年间,沁水县人孙六,凶恶成性,欺淩蔑视同辈人。有一天他的兄长突然昏倒,仿佛看见一座官署的墙上悬挂榜文,观视的人很拥挤。一问,说是天榜,都是新贵人的名次。分为十科,首先是孝弟,其次是正直,再其次是阴德,其他的都是各种善行。最后才排到文章学问,只有几人而已。榜尾用大字写着永不考取的有若干人。首先是凶暴放肆的孙六。他兄长苏醒后,私下将这件事与妻子说了。那年科举考试果然又将孙六排斥在外。后来孙六因事发被诛杀。

【例证三】

文恪公王鏊编修苏州地方志,大家希望邀请杨君谦共同参加这项工作。文恪公以为君谦爱说别人的坏话,不愿意与他共事,自己单独搞。待《姑苏志》写成,派人送给杨君谦看,他正在洗头,还来不及取一本细读,只一看书名就说不通不通。派去的人回来如实汇报,文恪公认为这是他狂傲的表现,不值得与他计较。有一天会到杨君谦,问起他先前说的话是什么意思,杨回答说:”这次修地方志由本朝编辑,应该题名为《苏州志》,“姑苏”是春秋吴王所筑台的名字,用来作现在地方志的名称可以吗?”文恪公这才大为佩服杨某的精辟见识。

正文:是非不当,向背乖宜。

【译文】狂妄犴猾的人待人处事,总是爱将是非颠倒,主张什么反对什么都与道义不合。【例证一】

宋朝的林希任中书舍人,章想让他掌管皇上的制诰,以便陷害元年间执政的大臣,并且还答应让他参与执掌政权。林希有长久不得志,也就心甘情愿为他效劳。凡是元厅年间执政的大臣被贬职的诏命都是林希写的,其中竭尽丑化毁谤之能事。他草拟文件过后,将笔扔在地上说:”已经败坏了自己的名誉和节操。”后来得病,十个指头烂掉,舌头溃烂死去。

【例证二】

明代宗景泰五年的时候,给事中徐正秘密地请皇上召见,对皇上说现在的大臣,有希望上皇英宗恢复皇位的,有希望被废黜的太子接替皇位的,不可不加防范,最好是将沂王迁到沂州去,将上皇居住的南城宫的锁,用铁汁灌死。

皇上听了这些挑拨的话大怒。将他废黜成卫经历。他又上奏章,请求必须按他说的办,再一次被贬出京城,到边疆作铁岭卫。

到天顺复辟,即英宗发动政变推勫代宗,重新执政。将徐正押到京城,引见的时候被惊吓得流出青色的大便和尿。人们都说这是被惊破了胆。然后被分尸。

又有某个御史,是滑县人,说南城的树太多,事情有些不妙,于是将树全部吹光了。当时正值盛夏,上皇曾在树下歇凉,看见砍树,当知道什么原因后,感到很恐惧。上皇复辟后,将那位御史下到狱中,用棍棒打死。

正文:虐下取功,谄上希旨。【译文】为上者作恶,往往为了邀功请赏,不惜让其下属作出牺牲,以别人膏血换取自己功名;为下者作恶,常常为了迎合上级意图,奴颜婢膝,百般谄媚奉承。

【例证一】

五代的时候,王审知入晋安执政,经费很缺乏,有个孔目陈岘献计,让有钱人来当”私市官”。恣意向他们征收钱财,只给很少的薪水。搞得有钱人连连叫苦。陈岘因此得到王审知的宠信,升为支计官。过了好几年,忽然有两个公差拿着文书到陈岘住的里弄中,问陈支计家住哪里。旁人问有什么事,回答说:”他献计设置私市官,结果倾家荡产的人很多。那些私市官过世的先辈都在水西大王那里告了状,大王派我们来追捕他。”陈岘当时正是非常得势的时候,人们畏惧都不敢向他说。第二天陈岘从官署跑回来,急忙召集家里的人设斋,气色惊惶恐惧,乡里人又看两个公差进入他家中,等不多时就听说陈岘突然死亡。

水西大王,就是王审知的兄长王潮、有祭祀他的庙宇在那里。【例证二】

宋朝崇宁年间,丰相之在建州居住,有个道士来拜访,仔细一看,原来是京城中上清储祥宫的住持。问他来有什么事,回答说:”我已经不是人了,特地来有所祈求。明天我将在你家中投生成狗,希望你好生待我。”丰相之惊奇地问道:”你有道行,何至于落到如此地步?”回答道:”我最初修道持戒,原来没做过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只因为看见朝庭贬低苏氏文学,于是请求磨掉储祥宫苏氏所撰写的碑文,所以我获罪受到天谴。”丰相之问:”上帝也看重苏氏的文章吗?”回答道:”不是这个问题,而是说不应该迎合上面的旨意啊!”说完后就消失了。

第二天,家里的狗果然生了小狗,其中一只身黑头黄,怀疑就是那个道士变的。【例证三】

明朝正德年间,皇上起驾巡游南京。寇天叙以府丞的身份代理府尹的职务。每天戴一顶小帽穿一件微贱的衣服到厅堂办公。江彬每次派人来索要钱物,天叙假装没有看见,走近了才起立说:”南京的老百姓穷,仓库也匮乏,不能够置办什么供品,府丞官之所以只穿短小的衣服到衙门办公,是专门准备好以便随时被逮捕!”江彬知道寇天叙顽固,于是便不再勒索。

明武宗听到这件事以后,立即将冠天叙升官,他的子孙都很显贵。

正文:受恩不感,忿怨不休。

【译文】得旁人恩惠不知报答,私仇小怨常记在心。【例证一】

有位士人任谈话畿尉,办理盗贼的案件。有一个盗贼戴着枷锁到堂前,士人独自坐在厅上,盗贼乘机告诉他说:”我其实并不是强盗,先生若肯放过我,日后必然报答你。”尉官见他相貌不凡,而且惊异他能说出这种话来。于是晚叫守狱兵将他放了,并让守狱兵和他一齐跑掉。

天亮以后,狱中犯人不见了,守狱兵也逃了。尉官只受到遣责的处罚而已。

数年后,尉官任满,旅游经过一县,听说县官的姓名与跑掉的盗贼相同。去拜访,果然是那个人。于是他留尉官在官衙中厅一同吃饭休息,整整十几天不到内卧室去住。县官的妻子感到奇怪,问是怎么回事。县官说:”我受人活命之恩,很惭愧没有报答。”他妻子说:”你没听说过大恩是不报答的吗?恐怕泄露出去就麻烦了,为什么不抓住时机„„。”县官沉默了很久,才说:”你说得很对。” 尉官恰好在隔壁听到这些话,急忙叫上仆人逃跑,连衣服都未来得及取。到晚上,已跑了五十多里,在村店投宿,喘息平定下来,才与仆人详细说明前后经过,正相对流泪。忽然有个人从床底下持匕首出来,主仆二人都惊骇得倒下,那个人说:”我是义士,县官派我来杀害你,正好听到你说的话,方才晓得县官忘恩负义,要不然,冤枉杀死长者。先生不要睡,我要去取他的人头来为你雪恨。” 于是捧宝剑而去,出门像飞的一样。回来时喊道:”现在是二更天,贼头取来了!”尉官叫人点上灯火一看,对着头大骂而笑。然后与义士作揖告别,义士已不知去向何方了。

【例证二】 明朝天启年间,有一举人,文章做得很好,但多次考进士都不成功。有一次又参加省试,同考官看了他的试卷后,再三称赞赏识,就推荐给主考官,主考指出文章中的小毛病,不打算录取。同考官力争说:”他已是三次失败了,我看他的文章,恍惚见到他忧伤的面容和一片苦心。若放弃这份试卷,宁肯缺一个名额,发誓也不再取其他的!”便叹息着流下了眼泪,主考官也深受感动。然后将此卷放进预选的档案里。

同考官派人对那个考生说:”你若不是因为我的原故,几乎就名落孙山了,文章贵有知已,我哪里有图人报答之意,只是希望你知道我的心意罢了。”那个考生唯唯诺诺地应酬了一下。

考生下来便对人说:”我的文章本来就好,何须他人帮助,而且推荐上去的名额是有定准的,不是这个就必然是那个,他何必要说什么了解我”。竟然不去拜访同考官。

到发榜的时候,这个考生的试卷仍被同考官录取,同考官晚上梦见神说:”这个人忘恩负师,上帝已经取消了他录取的份额,你应该选拨品德好的人,何必用这个负心的人!”这位同考官惊觉后,就取缔了那个考生。他的进士考试最终都未成功。

后来他因多年举人的身份准备送去预选官员。他便去拜访一位大官,愿意依附在他的门下,以便补一美职。那个大官是原同考官的同乡,就谴责他说:”你对恩师尚且如此,何况对泛泛拜见的人呢!”就拒绝接受他。只给了他一个不好的职位。这个人狼狈而去,不久就遭到罢免了。”

【例证三】

桑维翰作宰相,有旧友韩鱼来拜访。桑维翰默然不答话,韩鱼退下来后说,桑公是我的旧友,今天一见,有凛然不可侵犯的神色。第二天就去告辞。桑维翰说:”我已上告皇上,奏请了你的名字,授予学士职位。”一会有两个公差抬箱子出来,打开一看,是皇上的文诰与官服朝笏等物。

过一段时间后,桑维翰对韩鱼说:”羌岵秀才在哪里?他以前大为羞侮我,现在我执政,他还在民间贫贱之中,君子不念旧恶,你为我写信请他来,也应该给他个官当。”

羌岵被召来后,叫他在相府中担任一个职位。忽然有白衣官吏多人,将他拖在大厅上,大喊羌岵谋反,羌岵大声说:”韩鱼叫我来接受官位,我有什么罪?”终于被斩杀。韩鱼急忙跑来相救,已来不及了,哭得非常伤心,说:”羌岵的死是我引起的。”就称病退还原籍了。

后来桑维翰坐在小厅中,看见羌岵来说:”相公随意杀人。我曾与相公同在科场,偶然开句玩笑戏弄,为什么报复如此残酷?我已经申诉到天帝那里,天帝怜悯我无辜,授予我司命判官职位。前日的事情你作主,今天的事就是我作主了。

桑维翰于是死去,手足都有伤痕。【例证四】

杨州泰兴县有个叫司大的人,是乡里中富裕之家陈氏的佃农。因家贫不能交租,想用他租佃的田转租给他户,收回押金。田边有个叫李庆四的人,私下贿赂田主家的儿子,收回司大的租田,然而押金少退了十分之一,司大心感不平,回来看见李庆四与那些参与写契约的人正在杀鸡备酒请客,便走入宴席,李庆四想阻止司大入席,先拿一杯酒让他在外面喝打发他,司大更加忿恨而去。晚上对妻子说起此事,并表示此仇必报。妻子劝他说:”我们贫穷是命,与别人有什么关系?”司大不听,晚上持火把去烧李庆四的家,听到室内有人生小孩,司大心里暗想,自己的仇人是他家的家长,怎么忍心杀害他们母子,于是将火把丢在沟中回家了。

司大后来无以为生,便用押金去磨豆浆、酿酒过活,慢慢家境逐渐富裕起来。而李家反而越来越穷,仍然将所租的田转租他人,取回押金。司大还用李某的办法,收回了田,而且也少给十分之一的押金,那些写契约的中间人,还是原来那些人,都相互看着而感惊叹。司大为泄原来的忿恨,也准备了鸡肉酒席,也不让李入席,先以一杯酒打发他。

李庆四不反省自己的错,愤怒地认为司大对自己太刻薄。回去后用油点着火放在破盆中,晚上去司家放火,司大的妻子也正好生孩子,李庆四正犹豫时,听见有人开门,立刻丢了火就跑,其实并没有人出门。

司大后来在现场捡得纵火器具,检验盆底写有李字,就感叹地说:”以前我去烧他家,因生小孩而得免于被烧,这是天意,非人力所能避免。” 于是便带了五千个钱到李家,说:”昨天我无礼,没有请你共同饮酒,现在愿意表示一点小意思谢罪,感谢你不追究我的过错。”李某怀疑他的动机,就自称有病不能应约去饮酒,一再邀请后才起来,一起来到酒家。司大捧杯敬李庆四说:”你的孩子某年某月某日子时生,而我的孩子是前夜子时生的,积怨的事情切忌不要再做了。”因此将前后情况都如实说出来。然后把酒为誓,并告诉酒店的伙计们说:”大家都看见这件事,可以用来警策世间的人。”于是共同痛饮尽欢,司李二家还相约为亲家。从此后两家都致富,交往日益密切。

正文:轻蔑天民,扰乱国政。

【译文】当官的,视民如草芥,横征暴敛,漫不经心,又好大喜功,任意更改国家政令,危害百姓。

【例证一】

唐朝大历二年,秋天的大雨损害了庄稼,只有渭南的县官刘澡报告说县内秧苗没有损失。皇上怀疑,命令御史朱毅前往视察,实际上受灾有三千多顷。皇上感叹道:”县令是主宰老百姓生计的官,没有损失还应该说成是有损失,以使百姓少纳税,现在他不关心民众的生计竟然到了如此地步!”立刻将刘澡贬官作南浦尉,在上任途中刘澡就死去了。

【例证二】

仆射王安石,最初在谯地做幕僚的时候,清查逃亡农民的土地,看到因年岁饥荒而流亡在外的有好几千家,就力求安置他们,向皇帝上疏、言所需事项,乞求发放贷款购置耕具、牛与种子,朝庭都许可了。一天晚上,他住宿在蒙城驿,梦见空中有一个着紫色绶带的人拿着象牙朝笏,把一个绿衣童子送过来。说:”你本来没有儿子,上帝嘉奖你有爱民的深心,用这个来表示送给宰相你一个儿子。” 后来,王安石果然官至宰相,王安石变法以后,下民非常愁苦,乃至于有出卖妻儿的人。后来宋神宗有所省悟,将王安石贬到金陵。王安石的儿子王尤其剽悍阴险,害人刻毒残酷,三十三岁就发鎽疽而死。王安石悼念不已。

忽然有一天,王看见一个人升堂向他参拜,原来是从前的下属官员,已死去很久了。王安石惊问他从何处来,知道王的下落吗?属官说,如果想见郎君,可以在某天晚上僚属家中看到。安石依他说的,顷刻间,见原来那个穿紫袍的官员倚案而坐,几个狱卒押解一个囚犯上来,全身枷锁,血流满地,呻吟的声音,使人不忍听,原来正是王在对官吏说:”希望早些了结案子。”这情境一会儿便消失了。安石不觉失声痛哭,第二年,王安石死了。

王安石的亲友郭权,昏死后醒来,说看见一所监狱,名称题为”机正”。其中有一个贵人被枷锁铐住,白胡子大眼睛很像刘忱,是因为不愿意指出是王安石的缘故。

王安石的女儿是蔡卞的妻子,派人去问郭权,曾看见王老相公没有?郭权说没看见,你们只是多做些好功德吧!

【例证三】

范讽为御史中丞官时,有一个门卫官,工作了四十余年。他经历的中丞有三十多人,往往能评价他们的贤明或下劣,如果中丞贤明,他在下边唱喏时,他所执的梃杖必然是横着拿,若中丞下劣,其挺杖就直着拿。传扬已久,当中丞的人就担心门卫官直着拿挺杖。

有一天,门卫官的梃杖拿直了,范讽惊异地问他是什么原因,他说,这次看见中丞请客,对厨师再三再四地打招呼,今后若当上宰相,说一件事也喋喋不休,岂不是很烦扰人吗,内心感到鄙弃,不自觉地将梃杖拿直了。

范讽再三表示惭愧,感谢他的劝谏。

正文:赏及非义,开及无辜。

【译文】奖赏不义的人,无罪的人反倒受刑罚。【例证一】 明朝成化年间,章瑾向皇上献宝石,被提升为镇抚司。皇上命令太监怀恩传这道圣旨。怀恩说:”镇抚司掌管天下所有的案件,是武臣的最高职位,怎么能让章瑾担任呢?不肯传旨。皇上说:”你敢违抗命令吗?”怀恩说:”不敢违命,只是担心违背国家法度。”

于是皇上让覃昌传旨。怀恩又叫兵部尚书徐子俊上奏章,希望从中再劝谏皇上,徐子俊推辞不敢做这件事。怀恩叹息道:”我早就知道外庭当官的没有人坚持正义,”后来怀恩因为正直被贬到凤阳。

弘治初年,怀恩被召回京师,官居司礼,帮助孝宗皇帝治理天下,终生受恩宠荣耀。【例证二】

安徽新昌县令黄某,原来在袁州当司法官,后来向子长继任他的职位。向子长因为有事到江西南安府,事情办完后将回,另外一州的判官郑某有个妹妹,嫁到袁州,希望与向子长同路。于是他们邀请黄某同去袁州,黄某不肯去,他们竭力相请后才同意,然而心中很不乐意。到了袁州以后,黄又想在城外住,向子长将他拉入官署,坐定之后,子长要到里面去办事,让黄某到客房休息,黄某像没听见一样。到他近旁大声呼喊,而黄瞪眼不回答。一会发出大叫声,好像痛不可忍的样子,于是大量B077出血痢,通宵都不停止。子长与郑判官对他说:”先生原不想来,只是因为我们二人的缘故才来,先生还有什么话,希望强打精神告诉我们。”

黄某睁开眼睛倾听,忍着痛苦说:”我原来在这里当官,宜春县武官派了三个弓手,到乡下买猪和鸡,十天之后都没回来,三个人的妻子告到郡守那里,郡守与武官有旧交,武官便欺骗他说:”地方上有一伙盗贼,已探明他的巢穴,所以派三个去侦察,以采买为名义,现在久久不回,可能已被盗贼杀害了。希望能够召集士兵,一起去抓捕这伙盗贼。”郡守同意了他的说法。武官于是前往搜捕,在山里逗留了两个月,毫无收获。

当时有四个村民在野外耕地,样子很憨厚,武官叫下属拿两万钱召他们来说话:”有三个弓箭手被盗贼杀害了,武官来追捕,但长时未抓着犯人。你们四人就假装盗贼去应付差事,他日结案后,表面上说是杀头,实际上不过打十来板就释放了,你们如此贫穷,今天各得五千钱去养活妻小,岂不甚好?你们到了官府,若问你们是否杀人,就回答杀了。于是吃饱了坐牢,预计过不多久就放你们回家了。” 四个人答应照办,于是捆来县衙,当时县官不在,由司户官主持政务,审核后,囚犯服罪,就送府查办,当时正好我主管工作,根据案情报告,得出判决斩首。就选择日子到街市行刑了。我观察这四个人,不像凶恶的样子,便支开狱中的公差,询问他们的实情,都说不冤枉,我又对他们说”你们如果真是犯了这种罪,明天脑袋就要搬家,再接不拢了!”他们这才吓得相对哭泣说,先以为可以生还,回家后得钱用,不知道真的是要死啊!于是全部说出了真实原委。

我大吃一惊,全都解开了他们的捆绑。武官察觉了,暗中对郡守说,狱中管事的人接受囚犯的贿赂,导致翻供。第二天,我到府中去汇报情况,郡守盛怒地责骂我:”你自己定案已结束,怎么又因为受贿赂而妄加改变呢!”说:”既然知道了他们冤屈,哪敢不为他们辩白?”郡守不得已,只好将案情移到记录部门,又转到县上再审,按法律应当再向司法部门申诉。郡守说:”如果这样,那么这个地区的错案就相当多了。便逼迫着要维持原判。我根据道义力争,经过十多天仍不得昭雪。临到要杀囚犯的时候,郡守说:”若是黄司法官不签名认可,到时候必然将我告到朝庭。”于是派遣同僚对我说:”囚犯必定要死,你因执毫无用处,今天就在案卷后边勉强签个名算了,个个都知道这事是郡守决定的,你有什么罪过呢?”我因力量单薄,寡不敌众,就勉强画了押。四个人无辜死去。过两天,两个县吏和院中两个官员突然死亡,又过了几天,代理县令也死了,武官已经调任他职,被雷击死,而郡守则中风不起,前后相距才一个多月。

我有一天下班,看见那四个囚犯来拜我,说:”我们冤枉受死,向上帝申诉,已告准了,上天要逮捕你,我们恳求说:”这个冤情之所以被提出来,是你黄司法官力争的,现在七个人都死了,足以抵偿我们的小命了。”上帝说:”假使他不画押,你们四个人就可以不死,原来上报定罪的案卷,就是以他为首!”我们哭拜了四十九天,上帝才答应你缓死三年,当期限到的时候,我们就要到这里找你。又拜过才去,刚才一进门,四个人已经先在这里了。我之所以不想来,就是这个原因。现在已经无话可说了。”

向子长问:”鬼在哪里?”黄某说:”都恭敬地站在前面。”向子长与郑某设案焚香,穿着严肃的衣冠,礼拜祈祷:”你们四位高尚的灵魂在此,黄君将死去,情势是不能解脱了,但也应该许可他与母亲妻子诀别。何必将大病加在他身上,使他如此痛苦。”祈祷完后,黄某高兴地说:”鬼接受请求了。”他的病痛立刻停止。又过十天,黄某告诉向子长:”我母亲已经来了,请为我备轿子出去迎接。”子长说:”派遣出去接你亲属的人还没回来,哪能这么快就来了。”黄某说,四个鬼魂已通知过了。于是出去,果然相遇于院门之外,黄某与母亲掀开轿帘一拜,然后死去。

正文:杀人取财,倾人取位。

【译文】为一己私利,图财害命,搞垮别人,取而代之。【例证一】

巴郡太守的从官伊庭仪,因为太守有病,代摄郡中行政事务。地方上有个叫张威的人,他的家奴叫万贞,投井死去。万家向郡府投诉,说张威将万贞杀死后投入井中。张威不堪刑法逼供,于是屈打成招。事实是万贞先犯家规,张威施以鞭笞,不过三日,万贞偷窃钱财逃跑,被张威觉察,万贞考虑到难逃惩罚,于是自尽,并非为张威所杀。

此事被定案后,张威的儿子用大珍珠一百枚,派人送给伊庭仪,希望借此能免父亲的死刑。伊某当时不便收取,就说:”你回去告诉医生,用小药箧带些祛风药来,虽在人前也不要忸怩。” 于是伊庭仪大宴宾客,备酒菜十分丰盛,医生到后,被请入座,酒过三巡,医生起来说,要向庭仪献药箧。庭仪收入后堂,随又表现出后悔的样子,心想事情做得不光明,恐怕会招来诽谤议论。又叫人将药箧拿出来,药箧上的封条都没撕去,于是又叫医生亲自将药箧打开,从中取药出来分献给众人。

第二天,张威的案子被坐实,紧接着真的就砍头了。

张威的儿子走上街大哭,仰面对天喊冤说:”还有神灵明鉴查实这件事吗?”恰好被梓潼帝君看见。晚上追逮伊庭仪及张威父子与医生的魂魄审问,了解到实情。伊庭仪说:”珠宝是自己谋取的,箧中药是早就准备的,将装珠宝的药箧与备好的药箧在后堂交换了。后来因为怕太守知道此事,所以不敢为张威翻案。”

帝君命令将伊庭仪背上打二百鞭。天明以后,几个当事人醒来,都说梦见同一件事,正在大家惊讶的时候,忽然听说伊庭仪背上发鎽疽,号呼一个月左右死去。

【例证二】

上谷人侯生,先是娶南阳人韩氏女为妻,已经五年了。

韩氏曾梦见有几个穿黄衣的人,将她引至一庭院,看见一女子二十岁左右,生得高大美丽,穿的衣裳是绛色,围裙是天蓝色,装饰着金玉钗环,自称卢氏。对韩氏说:”我与你结仇很久了,你知道吗?”韩氏说:”我是个妇女,从不出深闺,哪里来的仇呢?”卢氏面色严厉,说:”我前身曾经当官,你诬陷我有罪,取而代之,使我丢官,被排斥在卑微境地而死,这难道不是仇吗?我现在已向上帝申诉,得以洗雪从前的冤屈,使我来取代你,你很快就会死去。”

韩氏惊悸醒来,心中忧虑此事,又不敢说,从此神色沮丧,好像有病一样。侯生问她的情况,就将梦情说了。一年以后韩氏死了。

过了数年,侯生娶兰陵肖家的女子为妻,肖氏常穿绎色衣服,天兰色围裙,又生得高大美丽,侯生将韩氏的梦告诉她,肖氏说:”我娘家本姓卢,幼年,舅舅很爱我,收我做他的女儿,所以卢为我的小字,这样看来,你亡妻的梦是可信的。”

正文:诛降戮服,贬正排贤,淩孤逼寡。

【译文】诛杀已经降服的人;贬斥打击正直的人;倾压排挤贤能的人;欺淩威逼孤儿寡妇。【例证一】

蔡居厚在郓州当知府,有梁山劫贼五百人来投降,全都被他杀死。第二年,以兵部侍郎的职位在南京祭祀明朝皇帝的祖庙。他鎽疽发于背,就请道士设蘸坛禳解谢罪。又请他的亲信王珙代写告上帝文焚烧,以表白他的心意。第二天蔡居厚就死了,第三天王珙也死了。很快王珙又苏醒过来,说:”不久前到了幽冥官府,主管人指责我代人作不实的文书,欺骗上帝。我说文字都出自蔡居厚的意思,我不过只是写成文字而已。一会儿见很多鬼将蔡居厚牵出来,披枷戴锁,相貌枯瘦。又见二鬼提一桶血,从头向他浇灌,浇得他大叫,向左右乱拉,痛苦极了昏绝过去。很快他又苏醒过来,醒来又浇,既浇又昏绝。他远远地对我说:”你回去告诉我夫人,我在这里,只是审理我在郓州犯的事。”

【例证二】

文清公薛,一贯不畏惧臣官王振,王振非常恨他。这时,正好有个武官病死,他的妾生得艳丽,王振的侄儿王山想夺过来,武官的妻子不同意,妾因诬蔑武官的妻子毒杀丈夫。都御史王文审问此案,已经强迫武官的妻子服罪。

薛当时担任司法部大理寺的少卿,知道武官妻子的冤情,几次驳回王文的定案。王文为了谄媚王振,就教唆御史弹劾薛收取贿赂,所以解脱人的罪责。竟然判处薛的死刑,下到狱中。薛怡然自得,读《易经》作为自己消遣。他的三个儿子,要求用一个来代替父亲受死,两个流放为父亲顶罪,不被许可。

将要斩决薛的时候,王振有个老仆人在灶下流泪。王振问他,回答说薛少卿难免一死,所以哭泣。王振问他怎么了解他呢,回答说是同乡,于是详细地讲述薛的平生。王振稍微解除了对薛的怨恨,薛得免于死,被革除官职,放回乡里。

后来,明英宗率军出征瓦刺,被瓦剌的军队击败,护卫将军樊忠在英宗身边,用所持的铁锤捶杀王振,并说:”我为天下百姓诛杀这个贼人!”

消息传到北京,王命令将王振抄家,将王文碎剐于街市,全族亲属无论老少都被斩首。【例证三】

明朝万历年间,狄某在云南定远任县官。县上有个富翁死了,他的妻子得数万金遗产。富翁的兄弟贪图遗产,将妇人告到县衙,私下对狄某说:”追得遗产平分。”

狄某因此拘捕妇人拷打刑讯,乃至用铁钉钉足,开水浇乳房。于是榨出所有四万两银子,县官果然分得两万。妇人抱恨而死。

后来狄某解职回家,有一天正在午睡,忽然看见原先那个妇人拿着一个小团鱼挂在床上,立刻就不见了。狄某大惊。不久,狄某浑身长鎽疽,就像团鱼那样,用手一按头足都动,疼痛彻骨。他的五个儿子,七个孙子都长这种鎽疽,相继死去。

正文:弃法受赂,以直为曲,以曲为直。人轻为重,见杀加怒。

【译文】贪赃枉法,授受贿赂,曲直颠倒,无罪者定有罪,有罪者定无罪;轻罪重判,对无罪的人,见而生恨,无故加刑。

【例证一】

候鉴在江夏当县令,与胜缘山长老居约有旧交,每有闲暇,就去拜访他。人一到,居约便已经摆好茶具相迎了。有一次,人去后没有摆茶具伺候,侯鉴奇怪地问是怎么回事?居约说:”侯公每次要来,土地神必先预报,但这次没有预报,所以怠慢了。”

侯鉴大吃一惊,请居约询问缘故,当天晚上,居约又梦见土地神说:”侯鉴本来应该当宰相,我属他管辖,所以常来通报。最近他接受胡氏六十两银子,冤枉判断了一件事,天庭已经削去了他宰相的官职,但是还可以作监司。与我没有统属关系了。所以不再来通报。”

居约以实情相告,侯鉴也惆怅地自感有所失,后来果然官只作到监司,且很快就被解除官职了。【例证二】

新都县丞徐谦,被召去调查一个案件,住在犍为一户姓徐的家中。前一天晚上,徐家主人梦见神明对他说:”明天徐侍郎要来你家,应当好好款待他。”第二天,徐谦果然来了,主人便盛情款待他,留他住宿。当徐谦办完事回来的时候,主人又梦见神明对他说:”徐谦这次接受了五百两银子的贿赂,害死了七条人命,上天已经扣除了他十年的寿数,官也不能再升了。”于是主人便不再接待他。徐谦惊讶地问主人原故,主人便把梦中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他。徐谦听后,满面惭愧。回去后,又改派其他职务,还未上任便死了,只活了三十四岁。

正文:知过不改,知善不为,自罪引他。

【译文】明知自己有过错,却不愿意改正。

知道善事,却不愿意去做。自己有罪责,却又诬陷他人。【例证一】

江苏江阴有个叫张畏岩的人,学问好,很擅长写文章。他在甲午年秋试时,寄宿在一座寺庙里。考试结束发榜,却榜上无名。于是张畏岩破口大骂试官有眼无珠,不识有才学的人。这时,站在他身旁的一位道人手捋胡须,微笑着。张畏岩于是迁怒于他,愤然吼道:”你凭什么笑我?”道人不紧不慢地说:”我是笑相公您的文章一定写得不好呀。”张畏岩更加生气了,说:”野道,你又没有读过我的文章,凭什么说不好?”道人答:”我听说做文章的关键在于要心平气和,今日见相公这副愤怒的样子,您的心中怎么会平静呢?文章又怎么可能写好呢?”张畏岩被说得心服口服,又诚心向道人请教,道人说:”如果命中注定榜上无名,文章写得再好,也无济于事。最根本的问题是要转变自身才行。”张畏岩继续问:”如果命中已注定榜上无名了,怎么才能转变呢?”道人解释说:”定命虽在天,但真正把握住命运的,还在自己。如果能努力地行善积德,还有什么福报不能得到呢?”张畏岩叹息着说:”我只不过是个穷书生,怎么去布施行善呢?”道人回答:”培福积德,重要的在于心,如果我们心中时刻存在有善念,那么就功德无量。就好比做人要“谦虚”一样,并不花费分文。您榜上无名这件事,为什么不自己反省却骂试官呢?”张畏岩听了如梦初醒,向道人行礼致谢。

三年后,张畏岩作梦进了间很高大的房子,房中有本应试者的名册,名册中间有很多空行。张畏岩问站在身边的人:”这些空行是怎么回事?”那人回答:”科举考试中举的人,都是福德具足没有过错的人。这些缺行,都是本应中举的人,但又新造了恶业,因此将名字取消了。”这人又指着后面一行说:”你近三年来止恶行善,如果能坚持不懈,或许可以补进去,希望你努力。”在这一年的科举考试中张畏岩果然名列第一百五十名。

【例证二】

太仓王文肃公,一贯清高自负。他的孩子不幸夭亡了,文肃公很悲伤,于是去忠肃庙祈梦。夜里果然梦见忠肃公对他主:”你曾因为舍不得一张名帖,使得二十七人含冤而死,你还记得这事吗?”文肃公感到万分悔恨。原来曾经有某官吏诬报一些海商为海盗,很多人都知道这些海商确属冤枉。出于怜悯,一齐向文肃公求救,希望他写一封信去解救这些人。王文肃公坚决不肯。这样,二十七人都被拷打致死。文肃公这时才痛悔地说:”我曾经听说有个叫罗念庵的人被免官回乡,途径芜湖,和这里的关使项东瓯是老朋友。有个姓杨的商人犯了死罪,愿意拿出千金保全性命。念庵开始坚决不同意,静下心来一想:难道一条性命就这样断送了?于是就写信请求东瓯暗地帮助解救。后来这个商人果然免于死刑。我在这件事上比起念庵来差得太远了。我原来只是想成全自己的清高,没有想到却遭到上天的惩罚。由此可见,凡是能行方便且力所能及的事情,应当根据情况去做。不能因为要维护自己个人的名声,看见善事而不去做。”

【例证三】

明朝万历年间,吏部司胥官冯某,舞文弄墨,收受贿赂,被吏部尚书告到刑部。吏部的选官觉得这件丑事有伤体面,便想救冯某。但是,冯某并不知道吏部选官的打算。他暗中计谋,一定要让这件事牵连自己的上司,这样负责审讯的官员会有所顾忌,吏部尚书也定能从宽处理。于是便供道:”我收受贿赂其实是进献给上司的,我只不过是从中办理这件事而已。”审问的官员感到疑惑,便告诉了吏部的选官。选官非常生气,便要求依照法律严惩,于是便判处冯某重刑。

【例证四】

明朝隆庆年间,湖北荆州掌管狱讼的推官魏剑,去彝陵断一桩人命案。有个叫徐少卿名宗的人,家里供奉着梓潼帝的神像,预事非常灵验。忽然一天夜里,徐少卿梦见梓潼帝对他说:”明天有一个姓魏的推官要从这里经过,这个人今后前程远大,不久将到吏部做官,你应先结识他。”第二天,天还没亮,徐少卿就出去打听,得知魏剑果然来了。于是急忙穿戴好衣冠前去拜见,表现得非常诚恳、殷勤。魏剑离去几天以后,夜里又作了个梦,梦见梓潼帝说:”可惜呀,因为这个魏剑推官滥用职权受贿四百金,使无辜者含冤而死。因此,上帝已取消了他今后的一切官位做为惩罚,他的寿命也不会长了。”于是徐少卿就暗地里注视着这件事。果然,不久魏剑就因母亲去世回家,后被派遣去济南补官,升为户部主事职。一年后,死于京城。家中也日渐衰落。【例证五】

江西人雷申锡,在科举中名列前茅,参加殿试后的第二天,却死于京城。于是喜讯与哀讯一起传至雷家,他妻子闻讯后日夜痛哭。一天,忽然梦中见到雷申锡,如生前一般,对她说:”我过去也是个大官,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因此我生生世世都做士大夫。但后来由于给犯人判刑时,轻罪重判,使犯人屈死。因此,我又遭到三世在得意的时候暴死的惩罚。上一世起初怀才不遇,后来忽然官至要位,但却在上任途中而亡。这次又是这样,已经两世了,再有一次,我就可以还清宿债了。”

【例证六】

明朝崇祯末年,吴江百姓张士柏的妻子,年轻守寡,相貌较好,于是张士柏的哥哥张士松,暗地里把她买给了地方豪强徐洪做妾,陈氏却始终蒙在鼓里。张士松料想陈氏的性情刚强,知道不可强求。于是让邻家一个姓俞的老太太假装借宿,和陈氏住在一起。深夜,张士松等人破窗而入,在老太太的协助下,将陈氏拖入船中,陈氏大声哭叫,宁死不从。事发后,陈氏的父亲陈俊告状到直指使者(朝廷直接派往地方处理事情的官员)。

直指使者委托县令章日炘审查此案。徐洪却暗地贿赂权贵宦官,伪造假状,反诬陈氏有骂夫之罪,狱吏对陈氏施以酷刑,强行逼供,关入监狱。陈氏痛哭绝食三日。这时,恰逢司理来了,听说此案冤屈,于是让陈将实情向直指官路振飞倾诉。诉完,陈氏就当场自杀了,血流满地,但死不瞑目。直指官慌忙从堂上下来对着尸体连连作揖,一再表示此案一定要澄清,陈氏才闭上了双眼。直指官立刻将此案情告诉了县令章日炘。张士松和徐洪被绳之以法,死于杖下。县令章日炘也因此被贬官,在回去的船中,看见船里全是鬼,晚上就忽然死了。帮助行此恶事的邻家老太太不久也暴死了。受贿伪造假状的权贵宦官不久也成了哑巴,终生不能说话。

【例证七】

李若水是淮南掌管狱讼的司理。一次有五个强盗被捕入狱,招认与一个和尚是同党,于是五强盗被斩,和尚也随之被抓获。这个僧人连喊冤枉,李若水相信强盗的话,命令严刑拷打。晚上,狱吏用湿纸糊住僧人的口鼻,身上压上很重的土袋。不久,僧人腹部裂开,死于酷刑。一个月后,参与此案的狱官李能忽然大叫道:”和尚!和尚!这事和我没关系,是司理派我们这么干的!”说完就死了。第二天,推司刘元也突然死了。第三天,李若水忽然小腹绞痛,大叫而死。不久,参与此案的所有人都相继因病而死,无一幸免。

【例证八】

一个姓阎的巡抚到江南巡察。一天有人来诬告镇江人周志廉是强盗。周志廉是个富人,由于害怕被严刑逼供,就出重金求有权势的人为他申冤。阎对此案更加怀疑。于是对周志廉严刑拷打,周竟死于杖下。不久,镇江的郡守卢仁前来拜见阎,阎生气地说:”你为什么带囚犯周志廉来?!”卢仁被问得莫名其妙,不知如何回话。阎紧接着又厉声喝道”你旁边的那个人就是周志廉!”随即忽然昏倒,第二天就死了。

【例证九】

志公(即梁朝高僧宝志)住在灵隐,有两个和尚与他在一道。其中一个和尚去瓜园买瓜,主人生气地说:”那些当官的有钱的人都还没有来买,你凭什么先吃?”拒不卖给他。但另一个和尚接着前去,园主却高兴地卖给了他,并且说:”你一定是又渴又热吧!”临走时还送他一个瓜。二人对此事感到很诧异,就向志公请教,志公说:”五百年前,这个园主因犯重罪被处死。你们二位当时是监刑。其中一人很怜悯他,就是今天得到西瓜的人;另一个人却说:”自作自受。”毫无恻隐之心,就是今天没有得到西瓜的人。”

【例证十】

鲁公范质还未当官的时候,有一天坐在封丘的茶馆中,手中拿着一把扇子,信手在扇面上题了一句诗:”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忽然一个长相又丑又怪的人走过来,行礼后说:”酷吏的残忍和含冤入狱人所受的屈辱,比之炎热的夏日要厉害得多。您有朝一日要改变这种状况呀。”说完,拿过扇子就走了。

几天后,范鲁公途径一座庙宇,庙中有个木鬼,样子和在茶馆中见到的那人酷似,并且扇子还在他的手里呢。范鲁公感到非常奇怪。后来,他做了朝廷的高官,首先就研究律条定罪轻重是否合理,有无罪证,官吏是否秉公执法。后来,奉皇帝之命重新拟定律条,命名”刑统”。

正文:雍塞方求,讪谤圣贤,侵淩道德。

【译文】阻止技艺流行;诽谤嘲笑圣贤及其著述;侵害淩辱有道德的人。【例证一】

明朝万历年间,松江人董其昌大师的书画非常值钱,而饥寒的人士来求书画,他都慷慨地赐与。晚年辞官乡居,游览苏州,他所乘的船停靠在虎丘。正好大雪过后,天清气爽,董公游兴大发,想站在高处,眺望雪景。于是便带上酒肴登山,进入一间僧舍,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书生,见到董公慌忙躲避。董公询问此人是谁,舍中僧人回答道:”是山前私塾的教师,因为天气寒冷,来这里要杯酒吃。”董公说:”我正好有些酒菜,把他请来一起喝吧。”和尚把书生叫出来,董公问他姓名,书生回答:”叫许运通。”董公笑着说:”许君的命运通达,何必担扰自己不发迹呢?”书生连忙起身行礼,说:”听说您老能改变别人的命运,听了您这一句话,我就再也没有什么忧愁了。”董公面露喜色,问:”今年有人请你教书吗?”书生答说:”暂时还没有人请,只好去卖卜算命为生。”两个谈得很投机。分手的时候,董公说:”三天以后,可来寒山寺找我。”书生按时前往,董公出外相迎,笑着说:”我已经为您办理好了“运通”的事情了。”书生感到莫名其妙。董公继续说:”您既然擅长占卜,为什么不去京城施展技艺呢?”书生说:”我早就有这种愿望,可是因家中拖累,又没有路费。”董公说:”这事并不难。”于是拿出一张纸,写上”吴门许运通卖卜。”七个大字,又拿出一副松绫,在上面写了一篇送行序,盛赞许运通占卜技艺之高超。董公说:”你一到京城,就把这牌子和字挂出来,一定会起很大作用,我还担心你路费不足,再送给你一幅画,卖了它可以换些钱,可补足路费。书生再三拜谢后告辞了。卖了画,换得二十两银子。就搭运粮船到达了京城,租了一间房,把董公写的招牌挂在门旁,将字挂在屋中的墙壁上。来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都交口称赞他占卜技艺高超。不久名声远播,达官贵人都请他去。不到十年,许运通就家蓄千金。不久,他交纳了钱财,进入国子监,考取了武英殿中书,衣锦还乡。这时董公已年迈。董公去世后,许生为他服了三年的”心丧”(学生在心中对老师的悼念)。

【例证二】

李卓吾倚仗自己有才学而十分放肆。中举以后做了郡守,专门喜欢以批驳前案为新奇,以诋毁古代圣贤为高明。他曾经编了一段对话。一人说:”如果没有孔子这位大圣人,那么我们还会像在茫茫黑夜中一样,不见光明。”另一人笑着回答:”照你这么说,那么孔子出生以前,古人们都是靠着纸烛照路行走的了?”对于孟子、二程、朱熹几位古代大思想家,诋毁得更加厉害。还经常抨击那些有修养的儒士。李卓吾晚年的时候儿子死了,他更加肆无忌惮。后来削发为僧,极端仇视读书人。被张给事上奏,受锦衣卫审问,畏罪自杀于狱中。

【例证三】

蔡羽住在洞庭西山,用禾杆绑成一个儒生的人形,而且腰腿都能曲折。每当蔡羽读儒家传注,遇到与自己的看法不合时,就大加咒骂说,某人大错。并且喊书僮把草人牵来跪着,用木杖痛打,不久,蔡羽得怪病死了,而且满身都是杖痕。

正文:射飞逐走,飞蛰惊栖。填穴覆巢,伤胎破卵。

【译文】射猎飞禽走兽;震惊潜伏在地下的虫类及栖息在树上的鸟类;填塞虫穴和破坏鸟巢;伤害兽胎和击破鸟卵。

【例证一】

明朝万历年间,镇江钱参将的部下一士卒,在水闸边捕获了一只雁,用笼子关起来放在船尾。空中还有一只雁紧紧地尾随着船飞,一路悲惨啼叫,笼中的雁也悲啼不止。船在江上行了一百里路,两只雁仍依依不舍。当船要靠岸时,空中的那只雁忽然飞下来,两只雁交颈而死。钱参将听说了这件事,大发雷霆,把这艘船上的每个士卒各打三十杖作为惩罚。捕获大雁的那个士卒,一个月后莫名其妙地把自己勒死了。

【例证二】 德兴程家,世世代代打猎为业,很富有。一天去城里交租,看见街上有卖纸做的野兽面具,就买了六个回来,分别送给六个孙子。孩子们欢天喜地地戴上野兽面具,在堂下嬉闹。这时家里的十条猎犬忽然一拥而上,一阵狂咬,大家慌忙用木杖驱打也无济于事,六个孙子全被咬死了。

【例证三】

方孝孺的父亲,准备埋葬孝儒的祖父。一天夜里,方孝儒的父亲忽然梦见一个穿红衣服的人跪在他面前乞求道:”你父亲要埋葬的地方,我们九族已居住了几百年了,子孙繁多,请求你给三天时间,待我们全家都搬去后您再掘地葬父。”方孝孺的父亲睡醒后,对梦中发生的事不相信,第二天就去挖那块墓地,发现了一个大洞,宽六尺多,洞中有赤色的蛇一千多条,长约好几尺。于是方孝孺的父亲就堆起干柴,点燃火烧了蛇洞,升起的烟雾直冲他们家中。几天以后,方孝孺出生了。长相奇特,舌头又长又细,可以舔入鼻孔中。他幼年时很聪明,长大后官做到建文帝的侍学讲士,对建文非常忠心。最后整个家族都被永乐帝杀害。

【例证四】

有个书生平时好静,他房前的树上有个雀窝,雀鸟叫得书生心烦意乱。夜里,书生趁雀鸟栖息之际,用竹竿挑着点燃的爆竹去惊吓雀鸟。不久,书生就生病了,最后惊悸而死去。

【例证五】

有个叫恒谦的,一天他坐在屋里,忽然看见几千个一寸长的小人,都披甲持矛,驾车乘马,从一个洞中出来,金光闪闪、如太阳般耀目。小人走进房中,以几百人一群,由将领指挥互相厮杀。小人和马的动作都极敏捷,还能攀着桌子登上灶台去找食物,找到后就聚在一起吃。一会儿,又都回到了洞中。桓谦怀疑这些小人都是妖怪。一天正好遇到蒋山上的道士,就把这件事讲给他听了,道士叫他用石灰把洞穴堵上,桓谦照做了。后来又掘开洞穴,发现里面有成千的大蚁都闷死了。不久,桓谦和道士在同一天生病,全身腐烂成灰泥而死。

【例证六】

徽州府衙门里,在一棵古树上有个鹰巢。一个皂隶用木棍把它捅坏了。这时太守王梦龙正伏案办公。一只鹰忽然冲下来衔起一个皂隶的头巾飞走了。一会儿鹰发现报复的物件不对,又把头巾衔回来,抓起毁巢皂隶的头巾,并啄伤了他的头。太守急忙问外面发生了什么事,知道情况后就命令用木棍把鹰赶走。不久,那个皂隶头部的伤口成了疮,十多天以后,疮溃烂而死。

【例证七】

京城里有个专门宰羊的屠夫,经常刳出羊胎,取出小羊羔。一天他得了重病,昏沉之中看见一群羊带着很多小羊羔来绑他,两只羊捉住他的手,几只羊一起按住他的脚,还有一只羊用刀直刺他的喉咙、血流了几斗之后昏过去。过一会又苏醒过来,家里人看他脖子上全是血,大家非常惊奇地去观看,果然有刺伤的地方。刀孔一边大,一边小,和杀羊的方法一样。几年后刀口都没有愈合。

【例证八】

在江苏太仓刘家河,有个天妃宫,建于明朝永乐初年。有个老和尚掌管寺中香火。一天老和尚从外面回来,发现锅里煮着两个蛋快要熟了。急忙问侍者从哪弄来的?侍童回答说:”我从鹳巢里掏来的。”老和尚很慈悲,命令侍者把蛋放回鹳巢。侍童说:”蛋都快熟了,放回去还有什么用?”老和尚哀悯地说:”我并不希望蛋还能有生命,只是希望母鹳不悲伤而已。”几天后,鹳巢忽然出现两只小鹳,老和尚感到很惊讶,连忙让侍童把鹳巢取下来一看,果然是两个蛋孵化的。巢中还有一根一尺多长的小木棒,上面交错着五色花纹,香气四溢。侍童把这根香木供于佛前。后来有个日本人来中国朝贡,遇到太风,停泊在刘家河,进庙烧香,拈香时发现了这根香木,感到很惊讶,连忙问值多少钱。老和尚搪塞道:”这是三宝太监郑和捐献的,怎么敢卖钱呢?如果谁能帮助建后殿的观音阁,就送给他。”日本人急切地说:”我等不了那么久,就出钱吧。”于是放下五百两银子,把香木拿走了。几年后,这位日本人又来到天妃宫,想拜见那位老和尚,可是老人已圆寂了。老和尚的徒弟问:”那根香木为什么是宝物?”日本人说:”那是根仙木呀!”烧了它可以使灵魂还体,有起死回生之效,就是聚窟州出产的那种“还魂香”

正文:愿人有失,毁人成功。【译文】幸灾乐祸,嫉妒别人;希望别人犯过失,破坏别人已成之功。【例证一】

明代宗景泰年间,侍郎王伟起初担任职方郎中,后来由于忠肃公于谦的举荐被越级提升。王伟看到忠肃公的威望越来越高,内心非常嫉妒,想暗地诬陷忠肃公,以便得到皇上的恩宠,以表示他和忠肃公没有什么私交。他暗地里日夜监视着忠肃公,企图抓住他的把柄,以便诬告。但一直没有机会。有一天,忠肃公在调遣部队时出现了点儿失误,自己并未察觉。王伟发现了异常欢喜,立即悄悄奏明皇上,说:”于谦最近办事草率,完全失去了一个大臣应尽的职责。”当时皇上很信任忠肃公,并未轻信王伟。于是就把忠肃公召入内殿,把王伟的奏章拿给忠肃公看,忠肃公立即叩头认罪。皇上说:”我了解你,你不必把此事挂在心上。”忠肃公下殿后,王伟急忙迎上来问:”今天皇上召见您是什么事呀?”忠肃公微笑着说:”如果我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你尽管当面指出好了,我并不会不接受呀,何必这么做呢?”边说边拿出王伟的奏章给他看,王伟顿时感到无地自容。从此,全朝的人都很鄙视他。

【例证二】

举子刘起和徐俊一起去参加省试,并约定在考场中互相检查试卷。要交卷的时候,刘起觉得徐俊的答卷比自己的水平高得多,恐怕他考取。于是假装挤入人群中把卷子偷偷地扔在地上。回来后,刘起骗徐俊说:”你的卷子丢了。?徐俊听后边哭边到处寻找。过了一会儿,遇到一个公差,见徐俊着急的样子,就问徐的姓名,然后从袖中取出试卷还给了徐俊,说:”我看到有人把它扔在地上,就捡了起来。”

这年考试发榜时,徐俊金榜题名,刘起却一辈子也没有考中。【例证三】

五代时,有位高僧严持净戒,和一位道人相识,两人谈得很投机。临别时,道人对高僧说:”日后你遇到危难时,可来某某处找我。”后来这位高僧为吴越王讲经,登上了沉香宝座,忽然生了”人面疮”,疼痛难忍。这时他记起了道人的话急忙去找,两人见面后,道人让他用亭前的水去洗疮,僧人刚刚捧起水,疮就说话了:”先别忙,你曾读过《汉书》吗?知道袁盎害晁错的故事吗?你就是袁盎,我就是晁错。你曾经杀了我全家,但无奈你十世都是高僧,戒行精严,我始终没能找到报复的机会。这次你登上沉香座讲经,受到皇上的赏识,滋长了名利心,因此我便能趁机报复你,现在承蒙道长用太乙甘露度化了我,我们的怨仇就此了结了。”于是,僧人用水冲洗”人面疮”,顿觉痛彻心骨,立刻昏厥过去。很久才苏醒过来,疮便渐渐萎缩了。

正文:危人自安,减人自盛。

【译文】

但求自身安乐,让别人处于危险境地;让人吃亏,自己得便宜。【例证一】

湖南保靖州的扬太、王周、钱火儿和一个大汉一起赶路,遇到下大雨就在悬崖下避雨。忽然一只老虎蹿了出来,三人一起把大汉推到前面挡住老虎,以保全自己的性命,此时山崖忽然崩塌,老虎惊慌而逃。大汉安全无恙,站在崖下的三人反而被石块压死了。

【例证二】

李士衡在翰林院任职,一次奉命出使朝鲜,武将余英任副职。在朝鲜他们接受的一切馈赠品,李士衡都不以为意,委托余英保管。在回国的船上,余英担心船打湿自己的物品,就把李士衡的东西垫在船底,自己的东西放在上面。过海时风起浪涌,几乎要把船吞没。船长急忙请余英抛掉一些物品以减轻船的重量,避免沉船。仓皇之中余英随手把堆积的大约一半物品抛入大海。风停了,他们脱险了。余英检点物品时,才发现抛入海中的东西全是自己的,李士衡的东西由于堆在船底,所以完好无缺。

【例证三】

常州的苏掖官做到监司,家里十分富有,可他却很吝啬。每当添置产业时,总是竭力地压低价格,斤斤计较,直至和卖方争得面红耳赤。他最喜欢乘人之危,以最低的价格购进上等货。他曾经购买一幢别墅,与售房人反覆争论,一再压价。他的儿子在一旁说:”父亲,你应当多出一点钱,这样,今后我卖这幢别墅时才能多得一点钱。”苏掖听了之后很惊讶。从此后便有所觉悟。

正文:以恶易好,以私废公。

【译文】

以自己坏的偷偷去换别人好的;假公济私,徇私误公。【例证一】

清朝顺治年间,江西人吴湛七以卖布为业。他在卖布的时候,总是把质料好的布作样品,先取得买主的信任,一旦买主选定布料,他就用劣布更换好布,做得非常巧妙。有个商人事先知道吴湛七卖布的伎俩,他得到样布后就蹲坐在布上,使吴湛七无法换布。吴湛七见状急忙从柜台里迎出来,齐整衣帽,恭恭敬敬地给商人行了个礼,商人连忙起身还礼。就在这时,吴湛七已暗地派人更换了那匹好布,但商人还不知道,他把劣布带了回去。由于质量差,价格连买时的一半都不到,一气之下商人上吊自杀了。不久,吴湛七也病了,大喊着:”把我绑在火床上了!”他的背后果然出现像热铁烙过的红印。接着又高叫道:”天呀!为什么钩着我的脊椎骨称我呀!”再看他的脊柱,真的鼓起一寸多,好像真的有人在拿着钩子称量他。忽然吴湛七大叫着要喝水,他的孩子急忙端来开水。他又喊道:”不要!要阴沟里的水!”有人开玩笑地把阴沟里的水舀了来,吴湛七果然狂饮而尽。这样持续几天后,就死了。

【例证二】

明穆宗隆庆年间,杭州有个举子叫诸葛一呜,在大佛寺读书。一天偶然在佛像后面盘腿坐着,忽然看见一个金盔金甲的人从里面走出,把诸葛一鸣吓了一跳。那人连忙说:”你别怕,我是天帝派下来发放秋季科举考试黄榜的。”一鸣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自己是否能中,金甲人回答说:”今年不行,不过你明年榜上有名。”一鸣听了后,苦苦地向他哀求,”发榜人”看一呜挺可怜的,就说:”你有个亲友这次能考中,可以和他替换。但你考中后不能刻朱卷(1),不要去参加会试,这件事万一被发现了就要触犯天条,必将大祸临头。”一鸣一一答应了。那年,在浙江的考场上一呜拿出准备好的试卷,悄悄地放在亲友试卷下面。御史批阅未完,忽然空中传来一个声音:”一鸣考中。”御史很惊异,急忙打开试卷一看,名字果然是”一鸣”,于是就将此卷选中。事后一鸣忘记了事先与金甲人的约定,就入京城去参加会试。刚进入考场看见关圣人坐在门前,那个”金甲人”被捆绑着伏在桌案下面,披头散发,满脸血污,一看见一鸣就慌忙说:”事情被发现了,你也逃不脱了。”一会儿有个士卒来搜查一鸣,忽然有篇文章从一鸣的袖子中掉出来,于是被以”考试作弊”罪驱出考场。第二年考试,一鸣的亲友金榜题名,正是上次考试应得的名次。

注:

(1)刻朱卷:科举制度中试卷名目之一。明清两代乡试及会试场内,应试人的原卷(即”墨卷”)须誊录人用朱笔誊写一遍,方送考官批阅,称为朱卷,以防考官营私舞弊。

【例证三】

江苏六台县的县官林克正邀请风水师仰思忠前来选择墓地。林的姻亲家方氏的父亲也是县官,死后还未安葬。林克正就推荐仰思忠去找寻墓地,并已经找到风水好的墓地了,正要点穴时,突然下起大雨,便没有点穴。夜里思忠梦见一位老人问他:”你今天选择的墓地理想吗?”思忠回答:”不错。”老人又说:”这块好地不要给他,这位方大人生前做考官的时候,曾经营私舞弊,冤屈了三个举子,阴祸就要来临。如果把方大人埋在这里,他的子孙将会显赫。这并不是天意。”思忠醒后去询问林克正有关方大人生前的事情,果然同梦中的一样。于是他赶忙找了个借口回家乡了。三年后,思忠遇见方家的同乡,便问:”方大人入葬了吗?”乡人回答:”还没有,因为和一家有权势的人争夺坟地,出了人命案,官司打到现在,方家的家产也所剩无几了。”

【例证四】

明朝弘治二年,江苏长洲秀才王恒去参加省试。有个考官要卖考题,而且急着要以低价售出。同学奚纯找王恒商量一起买下来,事情几乎将要办成了。夜里王恒梦见自己考试中了第十一名,但是忽然父亲死了,接着妻子也死了。妻子的父亲也死了,不久自己也死了。醒后觉得这事很奇怪,就借口自己还年轻,才疏学浅,不想一下子得到做官的机会。退掉相约的事,奚纯生气地说:”你真是个没福气的人,我自己去做这事!”于是奚纯花了数十金买下考题,果然中了第十一名,和王恒梦中的名次一样,王恒感到事情不妙。不久,奚纯的父亲、妻子和妻子的父亲都相继死去。王恒更加惊异了。后来奚纯也死了。王恒把梦中的事情讲给人们听,然后说:”假如当时我参与了买考题的事,今天也一定必死无疑了。”

正文:窃人之能,蔽人之善。

【译文】剽窃他人成果;掩盖别人的优点。【例证一】

唐代李播以郎中掌管蕲州。一天,有个自称举子的姓李的读书人来拜见,正巧李播生病,就派子弟去会见,李播的子弟接过书生呈上的诗卷一看,正是李播当年参加科举时做的文章。书生走后,把诗卷呈给李播,李播也非常惊讶。第二天,李播叫儿子把书生请来,慢慢盘问。书生说:”诗文的确是我平生苦心所作,不会有错”儿子说:”这是我父亲过去写的,你不要瞎说了。”书生听后脸色一下子就变了,急忙解释说:”我确实在瞎说,我化了一百钱在京城书铺中买来的,真不知道是您家大人亲笔所写。”儿子把这事转告了父亲。李播笑着说:”这种无能的人,实在可怜呀!”于是把书生留下来吃住几天,临走时又送给他一些绸缎。书生礼谢后又恳求道:”我带着您的诗文在江淮一带已经有二十多年了,我冒昧地请求您老人家,把您的诗文赠还给我,以使我的旅途增添光采,可以吗?”李播说:”这些诗文是我过去当举子时所作的,在旅馆投宿时就丢失了。现在我是个年老的郡官,诗文也没什么用,完全可以赠送给你。”书生高兴地把诗文塞入袖子里。李播问他:”你现在要去哪儿?”书生回答说:”准备去江陵投奔岳丈卢尚书。”李播继续问:”你岳丈现在任什么官职?”书生说:”现在是荆南节度史。”李播追问道:”什么名字?”书生答:”卢弘宣。”李播听了禁不住拍掌大笑着说:”秀才,你又错了,卢尚书是我的岳丈。”书生羞得无地自容,狼狈地叩头告退,仓皇而逃。

李播感叹道:”天下居然有这种无耻的人,这就是自欺欺人的果报呀!” 【例证二】

明朝万历年间,江苏江阴县修订县志,一个廪生很有才华,参加修订。他翻阅旧县志,见到两位节妇的事迹不够翔实,便私自把这部分内容删去了。晚上廪生回家时路过城隍庙,忽然看见两个妇女走了进去,他尾随在后。入庙后两个妇女走到城隍神像前哭诉着:”我们苦守一生,留下美名,被记载在县志中,可这位廪生不顾事实,却把我们的名字删去了。”城隍神安慰她们说:”这位廪生本来明年科举可以考中的,鉴于他如此轻视贞烈妇女,就取消他的名字吧,让他接受一点儿教训。”两个妇女拜谢之后,哭着走了。廪生听了他们的对话,惶恐不安地回到家。第二年,果然因为考试成绩太差,被取消了廪生资格。他竟由于愤恨,忧闷而死了。

【例证三】

常州进士蒋煜任麻城县令。一次有个卖豆腐的人,在路上捡到五两银子,带回家拿给妻子,妻子说:”去捡银子的地方等着,就可以找到失主还给他。”他家的邻居目睹了这件事,很敬佩他们的品行。不一会儿,丢钱的书生果然回来找银子,双方对证后,卖豆腐的人把银子全部还给了失主。旁观者都称赞他,并劝书生拿出五钱银子做为酬谢。书生不肯,卖豆腐的人也生气了,双方竟然争吵起来。一气之下,书生状告到县里,谎称自己丢失了十五两银子,被卖豆腐的捡去现在却只还了五两,剩下的私藏了,恳求官府追回。蒋煜对案情进行了调查,初步了解了情况,又把卖豆腐人的妻子和邻人,以及路上劝书生给酬谢费的人一起召来。再次进行核实,结果与初步调查的定论相吻合。于是蒋县令责问书生:”你果真丢了十五两银子吗?”书生仍然一口咬定。蒋煜果断地说:”你丢失的银子的数目,与他捡到的不合,你的银子肯定被其他人捡到了,可再去寻找,这五两银子不是你的”于是县令把银子赐给了卖豆腐的人,书生只得目瞪口呆告退,县里的人都称赞县令断案公正。

正文:形人之丑,讦人之私。

【译文】尖酸刻薄地丑化他人;揭露别人隐私使之难堪。【例证一】

明朝时浙江嘉兴的周某很小就进入府学读书。他非常聪颖,但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中。于是发心多做善事。只要听到晚辈或亲友谈论女子的私生活,他就立刻正言厉色的制止。为了教诲少造口业,还做了一篇《口业文》。万历年间,周某已年迈,便不再去考试了。他的弟子们纷纷去应试,并且恳请老师也一同到省上去。有一天,偶然外出,遇到布政使出行,来不及回避,便被手下人捆绑起来。布政使看见被捆绑的是一个老儒生,便出题叫他写一篇文章。布政使读完文章后非常称赞,觉得周某是个人才,就请示上司让他参加科举考试。发榜的前一天夜里,周某梦见已故的父亲对自己说:”你上一世的时候很年轻就中了进士,因此倚仗着有权势十分傲慢、放纵、目空一切。于是上帝罚你今生屡试不中。上个月有个秀才应该今天中榜,但因为奸污了一名少女,被从榜上除名。文昌帝君见你写了篇《口业文》,教诲不少年轻人,积了很多阴功,就把你的名字补上黄榜做为奖励。你考中以后要更加精进,不断修福德,报答天神的思泽。”周某醒后,异常高兴。第二天发榜时果然榜上有名。第二年,做了御史官。

【例证二】

周师厚和张商英是老朋友。一次,周师厚有一点儿官府剩余的酒,委托张商英帮助卖了,不科张商英却把这事禀告了朝廷,周师厚因此被贬官。后来张商英写信把一个举子推荐给舒,想请舒以权谋私。舒想:这个人曾经无耻地出卖了朋友周师厚。于是把来信交给朝廷。张商英也被免官了。

正文:耗人货财,离人骨肉。

【译文】设陷阱害人从中取利;挑拨离间别人的骨肉亲情,使之离散。【例证一】

郑荣是个生性狡诈的人。同村有个官家子弟,平时游手好闲,和郑荣是好朋友。两人在一起吃喝嫖赌,无恶不作。狡猾的郑荣把他的钱连用带骗,不久官家子弟就一贫如洗了。郑荣当他的帮闲,终于成为富人,而那个官家子弟却沦为乞丐,不久就死了。后来郑荣用骗来的钱做盐生意,到处奔波了二十年。一天在湖中忽然遇到了强盗,相貌和那个官家子弟一模一样。那人手持尖刀,进船后,就把郑荣父子捆绑起来,奸污了郑荣的女儿、媳妇,掠夺了船上所有的财物,扬长而去。郑荣不久贫困而死,他的儿子沦为了乞丐。

【例证二】

丁年轻时很有才气,性情豪爽,爱好赌博,因此也常遭到父亲的责骂,却不思悔改,于是父亲一气之下,就把他赶出了家门。丁流落到京师,通过各种手段,进入了太学。一天,偶然经过相国寺,有个算命先生惊喜地说:”“您的气色太好了!我在这里给很多人看过面相,您的最好。”算命先生问过丁的姓名后,就在墙壁上写道:”今年状元是丁。”从此丁愈发高兴傲慢了,赌博也更加厉害了。听说考生中有两个从四川来的生员,很有钱,就请二人聚赌。丁连连取胜,最后赢钱注六百万。几天后,丁又来相国寺,算命先生一见他就诧异地问:”您的气色怎么这么糟糕?绝对没有希望考中了,更何况中状元。”边说边急忙将墙上的纸撕下来,叹息道:”简直是败坏我的名声,这次确实算错了。”丁急忙询问原因。算命先生说:”看相讲究先看人的额头,如果颜色黄润,而且有光泽就是吉相。如今您的额头又干又黑,一定是存心不良,得了不义之财,触怒了天神。”丁心里很害怕,急忙把实情告诉了他,并不解地问:”我们只是随便玩玩而已,竟这么严重吗?”算命先生驳斥道:”你不要说是玩耍,凡是有关财物的事情,都有天神监护着,接受了不义之财,自然要减损福报。”丁听后,悔恨交加,急切地问:”那么,我把钱还给他们行吗?”算命先生说:”如果你发心悔改,天神一定知道。你果真能改恶从善,还能得第六名。”丁急忙赶回去,把钱还给原主。果真,发榜时一个叫徐铎的考生中了状元,丁居第六名。

【例证三】

清朝顺治年间,浙江有位孝廉,他的朋友贪恋某人妻子的美色,就想占有。这位孝廉就给他出主意,散布流言蜚语,挑拨她的丈夫,说他的妻子与他人有私情。那人听信后,就打算把妻子休掉,便与孝廉商量。孝廉就竭力促成这件事,并帮助他写休书,草稿写好了,那人抄写完后便走了。这时正好来了个卖笔的,孝廉就去选购笔,回来后草稿不翼而飞了。后来去参加会试、带着那支笔进入了考场。谁料那张休书草稿从笔管中掉出来,被搜查的人发现,断定他在作弊,他在监考官面前大呼冤枉,最后受到处罚并除名。

【例证四】 明朝末年陕西发生战乱,袁高义带着全家离乡背井,逃避战乱。他唯一的儿子才八岁,不幸走散了。逃到江南后,袁高义打算买妾再生个孩子。这时正好有对夫妻生活极贫困,丈夫对妻子说:”这种整天挨饿的日子太难熬了,真不如死了好。他的妻子是个相貌较好的少妇,听了这话哭泣着说:”请把我卖了吧,换几十两银子你还能勉强过些日子,等以后你有了钱再娶,也比死了好。”丈夫哭着同意了。于是请媒人去告诉袁高义。袁高义付了三十两银子,把少妇接回家。在新婚之夜,少妇背对着灯悲哭不止。袁高义盘问她:”喜事为什么要哭?”少妇流着泪水,悲悲切切地说:”我本是个良家妇女,只因为贫穷饥饿所逼,实在忍受不下去了,为了保全丈夫的性命,我才卖身。现在回想起我们往日的恩爱,可现在我又要另嫁他人,怎能不伤心呢?”袁高义觉得少妇很可怜,不忍心。就请邻家的老婆婆来陪伴她。天亮后,让她丈夫把她带回去,并送给了他们一百二十两银子,以便能做点生意。夫妻二人感动得连连拜谢。哭着回家了。后来丈夫开了药店,听说湖北的药材价钱便宜,就去武昌买药。旅店主人要卖一个男孩,这个孩子相貌很俊俏。丈夫暗想:”袁公对我有救命之恩,我早想买个年轻姑娘献给他,却始终没有合适的,就先把这个男孩给袁公吧,至少可以帮助干点活儿。于是就向店主问价,店主回答:”一岁一两银子。”丈夫拿出十二两银子买下男孩。回来后献给袁公,袁公对男孩子仔细端详,惊奇地发现正是自己失散的儿子,父子抱头痛哭,然后又开怀地笑起来,真是悲喜交加,骨肉离散已有五年了,袁公也已是年过半百的人了。这个孩子因为在江湖漂泊了几年,很有胆略,又能骑马射箭。长大后屡立战功,官至参将。成家后生了五个孩子。袁公也多次受封。后来他的孩子衣锦还乡来看老父。袁公感叹道:”当年我不忍心拆散人家恩爱夫妻,所以自己的父子团聚,又子孙满堂,享受荣华富贵。由此看来,怎么能说上天不公平呢?”

正文:侵人所爱,助人为非。

【译文】强夺别人珍爱的东西,帮助他人作恶事。【例证一】

刘自然是秦洲人,掌管乡军。一次要组织乡兵去四川作战,纪县乡民黄知感被列在乡兵名单上。要出发的时候刘自然听说黄知感妻子的头发很好,就想得到。于是诱骗黄知感说:”如果能把你妻子的头发献上,就可以免服兵役。”黄知感急忙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头发可以再生,人死不能复活。”你如果南征不还,我留着这一头秀发还有什么用?说完忍痛剪下了头发。黄知感觉得很痛惜,但为了不去远征只好如此。黄把妻子的头发献给刘自然后,万没想到,刘自然出尔反尔,仍要黄知感去当兵。不久,黄知感就战死在战场上。他的妻子日夜向天哭诉,祈求公道。这年刘自然也死了。不久,黄知感家的母驴忽然生下一头小驴,在胁下有”刘自然”三个字。这事在县里一时传开,郡守听说了,马上让刘自然的妻子和孩子来辩认。他的孩子说:”我父亲生前最喜欢喝酒吃肉,这头小驴如果也贪恋酒肉,就是我的父亲。”于是拿来酒肉,小驴居然喝了几升酒,吃了几块肉,吃饭后仰天悲鸣,眼泪簌簌流下。刘自然的儿子想用重金赎回小驴。但黄知感的妻子坚决不同意。她每天用鞭子抽打它,说:”我要替丈夫报仇。”刘自然的儿子看到这种情况,也羞愤而死。

【例证二】

宋朝政和年间,宋徽宗下令兴建太极宫。派宋升为都运官,负责这项工程。宋升为了使墙光滑,到处搜集牛骨灰涂在墙壁上。由于命令严厉,时间紧迫。百姓只得大肆屠杀牛马,挖掘坟地寻骨来满足工程的需要。当时孙贶、韩容都是宋升的下属,孙贶对这种残暴的行为很反感,就借口有病不干了。而韩容却请求挖掘五代时的一片墓地寻骨取灰。后来孙贶突然死了,灵魂去了泰山,看见一扇门,门上写着「清彝”两个大字。有个差役手执铁叉呵令他供出灭绝别人家族的罪状。孙贶说:”我当时正因为这件事才辞官的,恐怕弄错了。”一会儿,几个鬼差拉出一个戴着枷锁的囚犯,旁边还有鬼用铁扇不断地抽打他,囚犯遍体鳞伤,一会儿被打昏过去,一会儿又苏醒过来。一看,原来是宋升。孙贶努力为自己辩解,终于被释放了。出来时韩容也被抓来了,差役用铁扇恶狠狠地抽打他,并命令供出九族的罪状。韩容哭着哀求道:”我确实有罪,但祖辈是无辜的,灭掉我九族,是不是有点儿过分了?”一会儿殿上传旨:”只命他供出家室的姓名吧。”韩容供完后和宋升一起被赶入地狱。孙贶又回到了阳间。不久,韩容全家子孙都死了。

正文:逞志作威,辱人求胜。

【译文】仗势欺人,作威作福;侮辱人家,淩驾于人。【例证一】

江苏松江府张以诚,年轻时便考取了状元。他性格坚毅,自强不息。但他的父亲和哥哥却倚仗着他的权势,横行乡里。有人被欺辱后,来向张公哭诉。张公规劝父亲和哥哥,但他们非但不听,反而骂道:”我难道是倚仗着你的势力吗?”张公也无可奈何。后来再有人来告状,张公就说:”你去诅骂张状元快死,张状元死了,他家中的人就不会仗势欺人了,你们也就平安了。”万历四十三年,张公果然得急病死去,从此以后,他的哥哥和父亲每天被人唾骂,吓得连门都不敢出。

【例证二】

浙江有两个新举人去京城参加殿试,得意洋洋,旁若无人。途中住在一家旅馆,散步的时候碰见一位老人,身穿孝服,恭敬地向二人行礼后,问他们准备去哪儿。两个新举人回答说:”跟你说了你也不懂,我们是举人,要去京城参加殿试:”老人说:”噢,原来是孝廉公呀!”两人轻蔑地说:”这老头儿还读过书,竟然也认识“孝廉”两个字。”老人又客气地说:”如果二位不嫌弃,请到村里喝茶吧。”二人一起去了。老人设酒菜热情地招待他们,二人坐在上座,夸夸其谈。老人端坐在下座不露声色,静静地听着,不一会儿,一个穿孝服的年轻人走来,恭敬地行礼。老人介绍说:”这是我的大儿子。”两个新举人见来人举止不凡,忙问老人:”您的孩子一定读过书吧。”老人回答:”惭愧,他通过了殿试,现任布政官。”两位新举人听后显得局促不安,想起身告辞,被老人挽留住。一会儿,又有三个穿孝服的年轻人走来,向二位新举人恭敬地行礼后,老人又介绍说:”这是我的二儿子、三儿子、四儿子。”两位新举人说:”您有一个功名显赫的大儿子,其他孩子也一定不逊色吧。”老人谦虚地说:”哪里,哪里,他们三个都忝登甲榜。二儿子现在任御史,三儿子现任知府,四儿子刚中进士还没任命。”两位新举人听完老人的介绍,羞愧地对老人深深地行了一礼,说:”我们说话过于放肆,不知道您老人家功高位显。”老人笑着说:”不敢当,我只是忝为某部侍郎。”二人听后,羞愧满面,汗流浃背,匆匆告辞了。回到旅馆一打听,才知道老人是白中复,他的夫人刚去世,所以全家都戴孝。一家竟然出了五位进士,真是令人敬佩呀。

【例证三】

郑国公富弼退位后归乡,有一天骑驴外出,路上遇到水南巡检官。巡检官的马弁大声呵道:”骑驴的人,快下来!”富弼扬起鞭子口赶驴继续前行。马弁又厉声喊道:”你不肯下来,是什么官?”富弼扬起鞭子说:”我叫富弼。”马弁不知道富弼是谁。巡检官惊叹道:”哎呀!是丞相。”赶忙下马伏在道旁行礼。富公连看都没看他一眼,骑着驴走了。

【例证四】

李宗愕的父亲文正公执政时,李宗愕为避免权势嫌疑,出入时骑的马和随带的仆人,与一般没有官职的人一样。有一天遇到一个贵人的侍卫,这个侍卫不知道李宗愕是位贵公子,便叱责和淩辱他。以后,当李宗愕见到这位侍卫,都主动避让他,因为他担心这个侍卫知道他的身份后,会惭愧万分。

【例证五】

杨守陈担任洗马的官职,请假回乡。到了驿站,驿丞官不知道杨公是什么官,就与他平起平坐。笑着问他:”您的职务是洗马,一天要洗几次呀?”杨公也笑着回答:”如果勤快些就多洗几遍,如果懒了,就少洗几遍。”一会儿,有人禀报御史驾到,这位御史是杨公的学生,跪着问候杨公。驿丞马上伏在地上叩头行礼。当他看见御史眼睛看他处的时候,便向杨公请求宽恕。杨公含笑点头,毫不介意。

正文:败人苗稼,破人婚姻。

【译文】任意糟蹋,破坏别人的庄稼;阴谋破坏他人婚姻。【例证一】

明朝万历戊子年间,由于闹饥荒粮价普遍上涨。在饹山城北有块洼地,很适合种早稻。到了秋天,种下的早稻已成熟,在这饥荒之年显得愈发宝贵。乡民杨立驾着空船刚做完生意回来,随身带着赚来的十八两银子。在夜幕下,杨立发现那二亩稻田,饱满低垂的谷穗,使他贪心顿起,于是趁着夜色将谷穗割下,装上船匆匆回到家。到家后忽然发现带在身上的十八两银子丢了,急忙回去寻找,恰好看见几个人正坐在田垄上开怀畅饮。从他们的谈笑中得知稻田的主人”失稻得金”,正和邻人举怀庆贺呢。杨立自知有愧,有苦难言,沮丧地回到家,自此以后,他事事不如意,不久郁闷而死。【例证二】

有个名叫钱益的仆人。一次,他的主人想霸占邻家的田没有得逞,就命令钱益把几斗稗草种子偷偷撒到邻家的田里,破坏农作物的生长。钱益对妻子说:”人家辛勤耕作,怎能忍心去破坏呢?”但是又不能违抗主人的命令,怎么办呢?聪明的钱益就偷偷地把种子蒸熟了,然后再撒入邻家田里。主人见邻田已撒满了稗草种子,很放心。后来却不见种子发芽,主人感到莫名其妙。不久,钱益有了一个儿子,相貌端庄,长大后中了进士。钱益的主人却忽然疯了,有神仙附体说:”因为某年某月某日晚上的那件事,上天赐给钱益一个才貌双全的儿子,他们的主人将断子绝孙。”关于这件事家里只有钱益一人知道,后来钱益因儿子做官受封。年迈后重病缠身,自知寿命不长了。扶乩降神说:”因为你三十年前做了善事——没向邻家撒稗子,你的寿命还要延长。”病果然好了,钱益又过了几年才去世。

【例证三】

王生是定兴县古城镇人,年仅十五岁,才思敏捷。在村里私塾旁边有个土地庙,一天夜里全村的老人们同时梦见神仙告诉他们:”王生日后将做郡守。”有个人觉得自己官位卑下,每当王生从门前经过,心里总是忐忐不安,希望能在门前设个屏障,避免拜见这种尴尬局面。第二天村里的老人们聚在一起,各自谈起夜里梦见的事情,竟然连神仙所说的话都一模一样。于是大家对这件事确信无疑了,就动手准备做屏障的材料。可是到夜里又梦见那位神仙说:”不必设屏障了,最近某家有桩美满的姻缘被王生拆散了。此事触怒了上帝,把他未来的功名富贵全消了。”老人们惊奇不已,一打听,果然有这么回事。自此以后王生一生坎坷,始终没能中举。

【例证四】

清朝顺治十六年,杨州陈某,年轻时和村里的两个朋友结为异姓兄弟。陈某为大哥,老二只有一个女儿,和老三的儿子订了婚。老三死后家境贫寒,见到这种情况,老二想毁婚约,陈某竭力劝阻。一天陈某进城,遇见一位已故去的朋友对他说:”我现在在阴间做招魂官,昨天接到命令,该轮到你了,快回去准备一下吧。两天以后,我就要来。”陈某最担心的就是老三的儿子那桩婚事了,他匆匆的赶回家,请来了盟弟两家的子女,对老二说:”你之所以不想办成这桩婚事,就是嫌老三家贫,现在我把家产分给老三的儿子一半,你的女儿就可以出嫁了。”立刻当面办理分产手续,于是两家成亲。然后说:”我死了也能瞑目了。”到了第三天,招魂官果然来了,陈某说:”好了,我的事情处理完了,我们可以走了。”招魂官答道:”不用去了,上帝为了表扬你牺牲自己的财产,成全这桩婚事的行为,特延长你的寿命做为奖励。”话音刚落,招魂官就不见了。陈某果真长寿而终。

【例证五】

南昌人李某贩卖木材,段某卖针,刘某算命。在嘉靖年间,因为饥荒,都迁居湖北金沙洲。由于相邻,又是同乡,因而感情非常深厚。李某有个侄儿名叫李桥,依附他的叔叔,很能做诗文,靠教几个学生为生。刘某给他看相算命,认为他将会富贵,便从中撮合,让李桥聘娶段某的女儿。明穆宗隆庆四年,李桥要去省城应试,打算娶段女一起前往。这时,段妻变卦,认为富贵并不一定可靠,怎么可以舍弃爱女,让她到他乡去呢。于是便找了一个姑娘,冒充段家的女儿嫁给李桥。李桥和刘某都不知道。李桥回去后,便考取了,被任命为成都的地方官。上任时经过湖北,送了许多东西给段家的父母。段家的女儿这时已经嫁给了姓萧的儿子,做的是最低贱的事情,生计一天不如一天。段女私下羡慕那位冒充的姑娘得到荣华富贵,终于忧郁而死。

正文:苟富而骄,苟免无耻。

【译文】发了不义之财而骄横跋扈;侥幸逃脱惩罚而不知廉耻。【例证一】

清朝顺治年间,徽州有个乞丐,背驼如弓,颈下还有一块突起的骨头,因此经常面朝天。眼睛鼻子都向上,虽然不足三尺,但食量大得惊人。每天拿着碗沿街要饭,却总也吃不饱。没有办法,只好去喝阴沟里的浊水以饱腹。他自称能知道前生的事情,并且经常对人说:”我前生是个富翁,可最初却很穷,和官宦人家来往,赚他们的钱,牟取暴利,渐渐发了财,人也越来越骄横无理了。我过了二十年花天酒地的生活就病死了。阴司想罚我下世变条狗,但判官不同意,说:”狗吃饱就睡,太舒服。见到生人还要仗势狂吠逞凶,仍像个骄横的富人。应当罚我做个贫穷下贱的人,偿清宿债。”我前世经常昂首挺胸,目中无人。所以今世罚我做个驼背。上世气势汹汹,喜欢听人奉承,今世罚我面朝天。前世好饮酒吃肉,吝啬贪婪,今生罚我食不果腹。等还清二十年的宿债,再让我坠狗胎,继续受苦。”

【例证二】

明代永乐初年,明成祖下令将建文帝时群臣上奏皇帝的一千多本封事,拿出来让解缙、李贯等人负责整理,只留下有关军马钱粮的奏章,其余有对当今皇上不利的全部烧毁。皇上用平和的口气对解缙、李贯说:”你们应当有封事吧。”大家都没说话,只是李贯俯在地上叩头说:”我确实没有上奏,练子宁,方孝孺等人简直不懂得顺应天理,所以干这些蠢事。”皇上生气地说:”你认为这样做好吗?国家正处于危难之时,你做为辅佐皇上的臣子难道能一言不发吗?”皇上因此很蔑视他。后来李贯也受到牵连,死在狱中。

【例证三】

明末李自成推勫明政府统治后,下令三月二十一日明朝的文武百官都要来朝见。当时在民间抓到了明朝的皇太子。皇太子对李自成说:”文武百官非常无耻,明天肯定都来朝贺。”到了那天,来拜见李自成的文武百官果然有一千三百多人。更可悲的是,还有人请求李自成现在就命题考试,以便封官得位。李自成长叹道:”国家有这种败类,如此不忠,天下怎能太平!”当时就起了杀心。几天后,开始杀戮,明朝大臣投降的,都拷打追赃,并且污辱他们的妻妾。只有为保卫明朝在战斗中阵亡的将领家属,才免于难。李自成的军队经过门口,拜谢而去,不敢侵犯。

正文:认恩推过,嫁祸卖恶。

【译文】冒认功绩,推卸过错;偷梁换柱嫁祸于人,卖假货坑人。【例证一】

明英宗时权臣石亨覆灭后,(明英宗天顺四年,石亨以图谋不轨罪,下狱而死),明英宗召见李贤询问”夺门”之事(1)。李贤说:”当时也有人叫我去参加,但我不敢去。”英宗听了很惊讶,李贤解释道:”因为皇位本来就是您的,如果景泰帝的病好不了,文武百官上表请您重定,那这不是名正言顺吗!为什么要以夺为功呢?这个“夺”字今后不能拿来示后人。那些劝谏您的群臣完全是贪图富贵功名,根本不为国家考虑。万一景泰帝事先察觉这件事,石亨之流固然不值得可惜,但不知陛下您怎么逃避罪责。只不过侥幸成功,才使得石亨之流能够贪天之功据为己有。”英宗听完后恍然大悟,下诏说:”凡是以“迎驾夺门”冒认功劳升官的四千人,全部予以免职。”

注:

(1)1449年,明英宗被瓦刺(蒙古的一支)俘虏,兵部尚书于谦拥立英宗弟朱祁钰即位,即景泰帝。次年英宗被瓦刺释放。1057年(景泰八年),石亨等人趁景泰帝病重,发动政变,夺宫门废景帝,杀害于谦,奉英宗重定。

【例证二】

苏无知是两浙考官,他暗中叫儿子与一个和尚秘密拜访富家子弟,把试题卖给他们,得赃款一千多两银子。读书人都很恨他,做了一块木牌,挂在他家门上,上面写着:”出卖举子苏无知,不欺顾客。”不久,事情发作,苏无知假装自己也是被别人欺骗,让儿子赶快逃跑,躲避官府的捉拿。官府最后只把那个和尚和买试题的七个富家子弟抓获,都死在了狱中。后来苏无知得了疯病,经常看到那已死的七个富家子弟站在他身旁,用鞭子抽打他,边打边愤怒地说:”你们父子俩人做了伤天害理的事,凭什么牵累我们!”苏无知被免官后死在归途。他的儿子被强盗供出,不久也死在狱中。

【例证三】

李绪担任永安军(相当于州)的地方官,当时永安军盗贼横行,他恐怕自己遇到危险,就推荐范铏取代自己。范铏到达永安军后,不久,盗贼攻入城内,范铏全家遇害。李绪改调到临安,在上任的途中也遇盗贼,全家也被杀害。比范铏被害只晚了十天。

【例证四】

明朝万历二十三年进士陈某在未考取时,在一家中教书,与这家的主妇私通。这件事只有在一起的一位姓金的人知道。陈请求金千万不要把这件事说出去,答应自己做官后定有重谢。金答应保密但并

第三篇:行善兴家,太上感应篇

与众分享

必读经典————《太上感应篇》:

太上曰: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计算。

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则上诣天曹,言人罪过。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

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不履斜径,不欺暗室。

积德累功,慈心于物。

忠孝友悌,正己化人。

矜孤恤寡,敬老怀幼。

昆虫草木,犹不可伤。

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

见人之得,如己之得。

见人之失,如己之失。

不彰人短,不炫己长。

遏恶扬善,推多取少。

受辱不怨,受宠若惊。

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

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

以恶为能,忍做残害。

阴贼良善,暗辱君亲。

慢其先生,叛其所事。

诓诸无识,谤诸同学。

虚诬诈伪,攻讦宗亲。

刚强不仁,狠戾自用。是非不当,向背乖宜。

虐下取功,谄上希旨。

受恩不感,含怨不休。

轻蔑天民,扰乱国政。

赏及非义,刑及无辜。

杀人取财,倾人取位。

诛降戮服,贬正排贤。

凌孤逼寡,欺法受赂。

以直为曲,以曲为直。

入轻为重,见杀加怒。

知过不改,见善不为。

自罪引他,壅塞方术。

讪谤圣贤,侵凌道德。

射飞逐走,发蛰惊栖。

填穴覆巢,伤胎破卵。

愿人有失,毁人成功。

危人自安,减人自益。

以恶易好,以私废公。

窃人之能,蔽人之善。

形人之丑,讦人之私。

耗人货财,离人骨肉。

侵人所爱,助人为非。

逞志作威,辱人求胜。

败人苗稼,破人婚姻。

苟富而骄,苟免无耻。

认恩推过,嫁祸卖恶。

沽买虚誉,包贮险心。

挫人所长,护己所短。

乘威迫胁,纵暴杀伤。

无故剪裁,非礼烹宰。

散弃五谷,劳扰众生。

破人之家,取其财宝。

决水放火,以害民居。

紊乱规模,以败人功。

损人器物,以穷人用。

见他荣贵,愿他流贬。

见他富有,愿他破散。

见他色美,起心私之。

负他货财,愿他身死。

干求不遂,便生咒恨。

见他失便,便说他过。

见他体相不具而笑之,见他才能可称而抑之。

埋蛊厌人,用药杀树。恚怒师傅,抵触父兄。

强取强求,好侵好夺。

掳掠致富,巧诈求迁。

赏罚不平,逸乐过节。

苛虐其下,恐吓于他。

怨天尤人,呵风骂雨。

斗合争讼,妄逐朋党。

用妻妾语,违父母训。

得新忘故,口是心非。

贪冒于财,欺罔其上。

造作恶语,谄毁平人。

毁人称直,骂神称正。

弃顺效逆,背亲向疏。

指天地,以证鄙怀;

引神明,而鉴猥事。

施与后悔,假借不还。

分外营求,力上施设。

淫欲过度,心毒貌慈。

秽食馁人,左道祸众。

短尺狭度,轻称小升。

以伪杂真,采取奸利。

压良为贱,谩蓦愚人。

贪婪无厌,咒诅求直。

嗜酒悖乱,骨肉忿争。

男不忠良,女不柔顺。

不和其室,不敬其夫。

每好矜夸,常行妒忌。

无行于妻子,失礼于舅姑。

轻慢先灵,违逆上命。

作为无益,怀挟外心。

自咒咒他,偏憎偏爱。

越井越灶,跳食跳人。

损子堕胎,行多隐僻。

晦腊歌舞,朔旦号怒。

对北涕唾及溺,对灶吟咏及哭。

又以灶火烧香,秽柴做食。

夜起裸露,八节行刑。

唾流星,指虹霓。

辄指三光,久视日月。

春月燎猎,对北恶骂。

无故杀龟、打蛇。

如是等罪,司命随其轻重,夺其计算,算尽则死。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

又诸横取人财者,乃计其妻子家口以当之,渐至死丧。

若不死丧,则有水火盗贼,遗忘器物,疾病口舌诸事,以当妄取之值。

又妄杀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杀也。

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

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

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

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

故:

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

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

胡不勉而行之!

第四篇:观蔡礼旭老师讲座有感

《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

管理学院 461201班 学号:46120110 姓名:邝晓睿

形式与政策课后作业 观蔡礼旭老师《幸福人生讲座》有感

很庆幸这学期有一门《形势与政策》课程,庆幸能有一个老师带领我们一路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首先感谢王幼英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这一门《幸福人生》的讲座,让我再次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开始真正爱上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珍宝,让我开始以中国的道德观念寻找幸福。

“弘扬传统文化”一直作为一个响亮的口号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喊着。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身体力行地做到弘扬传统文化?恐怕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令人失望的。而蔡礼旭老师就是这少数中的一位令人尊敬的传承与弘扬使者。说实话,按照今天的审美标准,蔡礼旭老师并没有一个俊朗的外表,普通话也不是那么标准,但蔡礼旭老师却吸引来了如此庞大的观众群,魅力何在?我想这都是因为蔡礼旭老师将传统文化融入到了自己的灵魂里,一个与传统文化为伴的人从一言一行中由内而外地散发着中国学者的魅力。

蔡礼旭老师以古代圣贤留下的经典《弟子规》为基点,结合列举生活中的小事,为我们证实老祖宗留下的思想文化才是最适合我们用来做人处事的。列举的实例让我们觉得贴切又熟悉,很容易从中产生共鸣。蔡礼旭老师还不断将演讲内容扩展,广泛引用老祖宗传下来的各部经典里的名言,以此来在我们心中重新树立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以此来教导我们依照中国传统文化里的道德思想行事,以此来揭示日常生活中难以理解的疑惑,以此来引导我们参悟经典里老祖宗总结出的人生智慧。

当下许多矛盾的社会现象普遍存在着:老人跌倒后社会的漠视;本 科高材生犯罪现象多发;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坐在单车后笑的极端物质追求;父母对孩子无底线的满足,孩子对父母无节制的索取。这些背弃我们传统观念的社会现象的存在一直让我困惑。在看了《幸福人生》讲座后,我终于想明白,这些矛盾出现的重要原因便是:我们在传承了5000年华夏文明的中华大地上却大力推行着西方思想。然而中西方文化是存在诸多冲突的,这些冲突让人们的思想变得矛盾。许多传统道德在西方自由思想,资本主义追求利益最大化思想的冲击下,慢慢被人们抛到脑后,人们开始变得物质,变得狂躁。然而,传统文化才是我们幸福人生的思想支撑啊。正如蔡礼旭老师说:“人要幸福,首先一定要把错误的观念导正过来才行。”

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短短二十四个字,在上王幼英老师的课程之前,我仅仅是当作顺口溜一般看看。在王幼英老师的讲解下,我才发现这都是圣哲人几千年来荜路蓝缕,用他们的智慧,用他们的血汗,累积的这么宝贵的资产啊!《弟子规》何止二十四个字那么简单。再观《幸福人生》讲座,蔡礼旭老师又进一步为我们阐释了这之中的大智慧。《弟子规》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这也是我观蔡礼旭老师讲座感触最深的一点。

在当下,在父母无私的给予下,我们总是自然而然的认为父母无私的给予是父母的义务,我们本该接受父母的一切。也因此,我们向父母索要的变得更多,甚至变本加厉。老师讲的那个一少年把父母毒死的故 事却是让人瞠目结舌。孝道在那个少年心里分量到底是有多低,才能做出这样的事?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想想自己在生活中虽然没有做出这般境地,但相对古人那般的孝道也相差甚远。在我小时候,一直以为我在父母心中是最宝贵的,他们都要为我付出,都得为我服务,我就是他们的中心。听了蔡礼旭老师的话,我努力把自己从这个偏激的思想泥潭里拔出来,去理解父母有自己的生活,而我是父母生活的一部分,不是中心更不是全部。我不能霸道的认为父母就应该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呼之即来,而不需要的时候挥之即去。父母因为对我的爱才容忍了我的放肆和傲慢。我要求父母明明白白的知道自己的爱好、口味、习惯。却不曾想,我了解父母的爱好、口味、习惯吗?我要求父母在我刚回到家就有一桌的热饭菜等着我,却不曾主动为父母奉上一杯热茶。

小时候父母经常不在我身边陪伴,导致我一直怨恨着他们没有陪我度过我的童年,留我一人独自长大,留我独自羡慕着他人的父母能在他们身边陪着他们玩乐,陪着他们聊天,为他们解难,给他们依靠。这样的怨恨导致我与父母的话越来越少,对他们越来越冷漠,甚至对父母的热切关怀也以恶劣的态度作为回应,就更别提主动去了解父母的生活喜好了。在内心,我对他们建起了一堵厚墙,不让他们来碰触我的真心。父母成为了我生命中最熟悉的陌生人。

听了蔡礼旭老师的演讲,我不禁反思,父母他们生活也不易,要在这复杂的社会中打拼,要给我一个安定的家,一个充实的物质生活,他们在客观原因下不得不留下我去外地工作。作为父母,谁会愿意错过孩 子最美好的童年呢?如果条件允许,哪个父母不愿意亲眼记录儿女的点滴成长呢?而作为儿女,如《三字经》所说要“首孝悌”,就要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要理解父母的难处。百善孝为先。如蔡礼旭老师所说,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行孝道要注重细小,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而与我而言,孝道要从推翻那堵厚墙开始,多与父母沟通,让父母了解我的生活和睦幸福。让自己的言行不要让父母伤心难过。平常多关心父母的身体,多了解父母的生活爱好。当父母生病时,应当全心全意来尽自己的孝道,好好照顾父母,让父母早日康复。其实,生活中只要我们做出一点点关心父母的事,父母便会觉得很幸福。父母累了,多为他们分担些家务,主动给父母奉上一杯热茶,主动为父母做一份早餐,不要拒绝父母的关怀。懂得时时看到父母的需要,「冬则温,夏则凊」,从点滴小事中践行孝道,暖父母心比物质更重要。

如蔡礼旭老师所说:从基本的孝道开始,做好子女本分,才能经营出一个幸福的人生。生活似酒,人生像画,岁月如歌。我们每个人都在最求幸福,却总与真正的幸福背道而驰。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追求的往往只是别人认为的幸福—华丽的外表、显赫的权势、丰厚的家产等,却忘了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幸福,终究不是活成别人那样,而是能够听从自己的内心生活。或许正是由于人生中有太多的浮华,才会使幸福的距离显得那么遥远。其实幸福很简单,听从我们内心深处的需要,建立一个和睦的家庭便是幸福,让父母健康快乐便是幸福。作为子女的我们,守孝道,让父母幸福,这便是幸福。

第五篇:《礼记学记》_蔡礼旭老师主讲

《礼记.学记》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一集

我们来看这一篇《礼记?学记篇》。这一篇文章在我们十三经里面的《礼记》这一本经文里面,《礼记》里面有很多篇我们耳熟能详的文章,尤其其中有四篇跟教育息息相关:第一篇是《大学》,也是从礼记出来,第二篇是《中庸》,第三篇是《乐记》——音乐对于整个人心的教化、社会的教化功能;第四篇就是我们现在要看的《学记》篇,而《学记》把整个教育的理论分析得很清晰、脉络也是很分明,虽然只有短短一篇文章,《礼记?学记》的内容,假如您要看外国的教育心理学,绝对要看好几本,才能把这一篇文章讲清楚,而且好几本看完后,我不保证你越清楚,为什么?你看的那么多本有时候还不是同一个人写的。这么精辟的文章居然在两三千年前就出现了,所以很多的教育理论真正的、我们说的版权所有的是谁啊?(答:老祖宗。)老祖宗有没有来收版税?没有,老祖宗写这些文章的时候真正的最重要的目的是想到什么?造福后代啊!让人真正明白教育的核心、教育的重要,进而造福于他的学生、造福于他的孩子、造福于世世代代子孙,所以我们要深刻去体会老祖宗的存心,当你用这一份心、用这一份恭敬,你就很能契入这些文章。

因为这一篇是文言文,可能大家也不是很熟悉,我就念一段,诸位老师也一起念一段,我们再作讲解:

「礼记?学记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好,我们看第一句。一个人的形式,这个“虑”就是懂得谋划,懂得思虑;“宪”就是做事有原则,他发虑宪,然后自己很积极地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假如有这样子的人,那他应该会小有名声,别人遇到他的时候也会很尊重他,看起来也是个翩翩君子,“足以謏闻”,但是“不足以动众”,能不能影响一群人?还不可以带动一群人跟着他走,这个是比较小的志向,一个读书人小的志向。

“就贤体远”,能够亲近贤德的人,向他请教,甚至于是请这个贤德的人出来做事,用这一些贤德的人,然后能体恤远方的人民,有这样的胸襟气度的人,“足以动众”,但是“未足以化民”,化民是教化人民。诸位老师,教化人民最重要的是要达到什么目的啊?是让人民吃好的、穿好的吗?最重要的是什么?他的道德,教化人心,让他人心的思想观念导正过来,才是化民,所以就贤体远可以动众,但是还没有办法达到教化人民、改变社会风气的一个深远的效果。所以,“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成为风俗,成为整个社会的风气,那他就必须用什么方法?教学的方法,才有可能达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从这一句话看出来,君子是指读圣贤书的人,所以读圣贤书的人就应该立志作什么?化民成俗的工作!

那我们来想一下,一个君子要化民成俗要先从哪里下手?(答:修身。)标准答案!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请问大舜他在孝顺父母的时候,有没有想到他以后会当皇帝呀?会当一个领袖啊?没有,他绝对没有那个妄求,他只想着要把自己的本分做好。也由于德行一点一滴地提升,所以他自然教化的力量就水到渠成出去,绝对不是他拿着大把的钞票,到邻里乡党去跟他说:“你们拥护我吧,我一个人给你们五百块人民币。”不是这样子的,这个教化人民绝对透过自己的德行、自己的身教、自己的言教,才能达到教化的作用。

在这几天当中,我们也常常提到一位年轻人,就是106岁的许哲女士,请问她有没有化民成俗?有没有?请问她教化的只是那几十个老人吗?还有谁?整个新加坡、整个华人、整个世界。这个许哲女士在美洲巴拉圭,待了很长一段时间,完全不求回报,在那里做医护的工作,相当不容易。也由于她的至诚,很多人因为她的行为而受到很深的感动,所以我也曾经放专访她的带子给我们中心的老师看,看的过程有人眼泪哗啦哗啦地流,有人哈哈大笑„„诸位老师,他哭什么?他笑什么?你们觉得呢?你看,有人说,掉下什么泪呀——惭愧的眼泪!有人是掉下什么——感动的眼泪!有人掉下喜悦的眼泪。那个哈哈大笑的我没有问他,但是我直接感受他的笑声那就是觉得说,做人应该这样才有味道,可能在很多做法上他也觉得非常认同,所以听了之后很欢喜,比方说听到“你们煮饭还要切、还要洗、还要炒、还要洗碗,很麻烦,直接生吃就好了”,因为生吃才能真正吃到食物的能量,所以现在强调“生机饮食”,每天吃一些生菜,对于你的整个的体力有很大的帮助。请你要把菜洗干净,然后要保证那个是有机生机的,不然吃了农药也不好。

所以其实一个人真能化民成俗,绝对不是他有一个欲望:我要去影响一堆人。不是这个样子,而是他敦伦尽分。你看,我们的大舜敦了他家里的伦常,尽了他为人子的本分,所以就产生教化作用;许哲女士没有结婚,但是她敦的伦是什么伦?尽的分是什么分?她说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兄弟姐妹,所以她也敦伦,她也尽分,所以就产生无远弗近,没有边际的教化力量出来。

我们说万丈高楼平地起,都一定要从自己修身功夫才会产生这种教化的效果。现在我们很多时候常常就听到别人说我度了谁、我又度了谁„„有句俗话讲,“泥菩萨过江,自身都难保”,自己的修身功夫不扎实,表面上看,我们好象把他引到路上来了,到时候他到半路的时候问你,到底现在往哪里走?你又讲不出个所以然,他还会怪你。所以还是要以自己扎实的修身功夫、用你的身行、用你的身教让人家自然而然被你感动,朝着你的方向去走,这样子最自然不过。那你也不要听错,听成说,好,一定要修身到一定境界了,我再出来,所以今天回去之后,我就关在自己家里三年不出门。我们中庸之道谨防过与不及。

其实化民成俗应该是时时都可以做得到,象那一天我们在庐江讲课,讲了几天之后,他的里面的工作人员跑来找到我们老师说,你可不可以给我一本《弟子规》?那老师就问他,你为什么要《弟子规》?他说你们这些人看起来都很善良,来打电话的时候旁边都放一本《弟子规》,所以我想弟子规应该很好。有没有化民啊?有!你看我们现在的保宪宾馆这些工作人员,一人一手《弟子规》,那一天,我们把碗筷端过去的时候,还看到他们在那里看《弟子规》。所以你看我们的一言一行都跟人群在产生互动。

我到海口去刚好有一次坐车,坐公车,你看我有很多故事都在哪里发生?都在公车上、都在马路上,所以一个人对道理的体会,绝对不会离开生活,离开生活就没什么道了。所以又是**,犹如**后面两句“离世觅菩提,犹如寻兔角”,前面两句你们没想起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寻兔角。”兔子有没有角?没有。你看那个佛字,在我们佛家讲佛是觉悟的意思,那你啥时候学,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学,这个叫做学圣学贤学做个明白人。

我在搭公车的时候刚好发现有一个人在抽烟,怎么办?这个时候弟子规就出来,“怡吾色,柔吾声”,这个时候要让他不能恼羞成怒,因为成人什么最贵?面子最贵,所以我就过去跟他说:“先生,我有气喘,你可不可以不要抽烟?”我话一讲完,这个年轻人可能从没遇到过这个事情,所以他一下子不知道要怎么面对我,又想骂我,可是又骂不出来,就这样咬字不清„„之后我看他态度这样,我的脸稍微没有什么变化,还是依然保持微笑,然后慢慢把脸提起来,继续握着我手把,不要他对你恶劣的时候你就给他怒目相向,到时候报纸就会报出来:有一个人劝人家不要抽烟,结果打起架来,后来点点点。这样就不好,那以后就没有人来劝人家不抽烟了,我们还是和颜悦色面对他。后来我就没看他,我就开始闭上我的眼睛,我说人之初,性本善,我一定要唤起他的善根,所以开始跟他祈祷,我一路就帮他祈祷。结果我就稍微闻了一下,没有烟味了。后来我下车之后,刚好有两个老师一起跟我坐车,他们就说这个男士瞄了我两次,看一下,然后低下头,久久又看了我一下,然后就把烟掐掉了。所以事实上你只要用一个诚心去劝告,人家都可以接受。但是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自扫门前雪,那社会风气会怎么样?越来越恶化。

我讲了这个故事之后,我们有一个老师她就开始依教奉行。那一天她上公车之后有一个人上来了,抽烟,她说先生我有气喘,结果又上来一个在前面抽,她就必须爬起来去跟他讲,“先生,可不可以不要抽烟?”,结果没抽。坐回来,才刚坐下去,又有一个人抽烟上来,她说这莫非是圣贤人要考验我是不是真心?所以她就连劝了四个。结果第五个上来又抽烟了,结果是第一个人说,不要抽烟了!人要经得起考验,考验你是不是真心的,所以境界来的时候要屹立不摇,这样才能化民成俗。我们为人师,其实一举手一投足,都在影响学生,都在产生教化作用。

我们看这一句它是指的君子,一个读书人,他应该立一个大志,就是化民成俗的大志,所以开头就告诉我们:求学问首重,哪一件事啊?立定志向,志向就好象在人生的大海当中,你有一个目标。假如为学没有目标,努力有没有用?可能努力半天你刚好往反方向走,当你发现走错了,再拉回来,人生已过了数十年秋了,所以学习应该让孩子从小就立定正确的人生志向,他的学习才会扎实。

昨天有提到范仲淹,他读书的时候立什么志?良相、良医,他立的志就是要造福于民。诸位老师我们思考一下,一个孩子以造福于民来读圣贤书,他的深入度、他能体会出来的道理,跟一个学生是为了要有一份工作、有一份收入,用这样的态度来读圣贤书,请问读出来的效果,有没有一样?差多不多?差很多。第一个心态,范仲淹的心态可以契入圣贤学问,第二个心态,可能连契入都没契入。所以当他有这一份志向的时候,他的整个学习效果、吸收效果,一定会非常好。

一个人在这个世间要有大成就,都是立对了志。在奥运会当中,我是很少看电视,但是因为奥运会是大事,里面应该会有很多这些资讯、这些发生的事可以教育小孩。刚好那一天,我一打开电视就看到两面金牌是我们中国人得到,第一面就是刘翔,你看他跑出了平奥运会纪录的佳绩,让我们东方人在田径场上确确实实是争了很大的光荣,结果你看中国人得到金牌的时候第一个感谢的是谁?还有一个小女孩不是跑一万公尺马拉松,你看她拿着国旗一边绕的时候,口里喊的什么?“爸爸,我做到了!”所以我们从这里体会到一个人能有巅峰的成就,他背后的动力在哪?在报恩啊!在报父母恩、在报师长恩、在报国家恩啊!所以志向重要。

我们接着看下一段: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刚刚提到立志,我们中国近代周恩来总理贡献很大。周总理在8岁的时候念书,突然有一种感受,他说要为什么而念书啊?(答:为中华之掘起。)你看有这样的志向,所以他的成就不凡。所以我们面对孩子,也要让他有高远志向。我跟很多家长沟通,我说你希望你的孩子以后能经营出什么样的人生,父母都会回答什么?好的大学呀?很多父母都说:“其实我也没有什么要求啦,只要他健康就好了,只要他快乐就好了。”从小引领他就是没啥志向,那他能够走出快乐人生吗?不行!我们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了无所得。你引导孩子从小就是你不用什么发展了,你能吃饱就好了,那他怎么可能会有大的格局。所以孩子的价值观,直接是受父母的影响,这个至关重要。

「玉不琢,不成器」,中国的文章里面很善用一个方法,叫什么?比喻,辟喻,而这个辟喻对小孩子的教学至关重要,因为小孩在他的年龄里面属于具体运思,他的脑子还不能够抽象思考一些东西,所以你能形象地让他去感觉,他就容易理解。你看“学如逆水行舟”,他就可以去感觉到,哇,你不努力往前,它就会什么?后退啦!孩子才会体会到“学如斜坡骑车”,你不骑就掉下来,这种形象的比喻会开启他一些理解的能力。所以我们往后在跟孩子引导也可以善用一些辟喻的方法。

「人不学,不知道」,玉再好,没有经过雕琢,也不能成为很高贵的器皿;人假如不学习,也没有办法了解这些圣贤人的大道理。从这里也透露出来,人要接受教育,也要接受琢磨,才能有大成就。但是现在的孩子特别怕吃苦,有没有?特别不能承受挫折压力,这个就是小时候磨炼太少。

我常常讲到这里,我会跟学生讲一个故事,有两颗很大的石头,很有灵性,被挑选到佛寺,一个新建的佛寺,准备刻一颗本师——根本的老师,释伽牟尼佛像,结果两颗当中,其中第一颗比较好,那就先雕这一颗巨石。在雕的这个过程,这个石头一直喊痛,就跟这个雕刻师说:“哎哟,我撑不下去了,你就别雕了吧!”雕刻师跟它讲:“你再撑一会儿,再过两个礼拜就好了。你假如能撑得过来,你将成为万人膜拜的佛像。你再撑一会儿,你就会有所成就。”后来又雕了两天,他发脾气了,跟我们现在的小朋友一样,不干了!没办法,它不配合,雕刻师也很难雕琢它,就把它先放在一旁。雕刻师就去跟第二颗石头讲:“我现在要雕你,会痛,你能不能忍受?”这第二颗石头就说:“我绝对可以忍受,你就尽你的全力吧,我一定好好配合。”所以雕第二颗的时候,这个第二颗石头通通没有抱怨,吭都不吭一声,所以在正常地进度之内就雕好了,所以它就成为万人膜拜的佛像。结果因为来的人太多了,踏得尘土都飞扬起来,所以寺院就想了一个办法,不能再这样一直踏着黄土,所以一看到旁边有一颗巨石,就把它打成碎片,铺在哪里?铺在地上,成为万人践踏的碎石。一颗石头成为万人膜的佛像,一颗石头成为万人践踏的碎石,诸位小朋友,它们的判别在哪?一个能够忍受痛苦,挑战提升自己;一个人不能忍受挑战。所以不学本事,什么都不愿意接受,到最后只会被人践踏、被人轻视。所以诸位小朋友,你假如啥本事也不愿意学,也不愿意吃苦,到最后你走到社会上一定会被人家怎么样„„你不要给他讲死,你只要设问他,让他自己去思考。这个叫“开而弗达”,开是启发他,但是话不要一次讲尽,这样他才会思考。所以我们常常善用辟喻,善用一些故事,去启发孩子的一些正确观念。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他的人民,这个“君”,我们是当动词用,统治、统领他的人民哪一件事最重要?教育最重要,他有好的教育,民心才会好;他有好的教育,人才才会出来,国家才有栋梁,所以这是根本,治理国家最重要的一件事。“兑命曰”,兑命是书经里面的一篇,“念终始典于学”,你要了解一件事物的自始至终的道理,一定要学习经典,学习这些圣贤的教诲才可以,也要时时刻刻念着教育念着教学,才能真正求到学问。

这一段是谈的国家的目标,前一段是君子化民成俗,是个人的目标,这一段是“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是以一个国家、一个团体的目标来说明。那为什么个人的目标排在团体前面?为什么没先谈国家先谈个人?国家是由什么?一个一个人组成的,所以每一个人的志向正,国家的志向也一定会正,所以根基还在每一个人的修身上面,那以这个国家重视教育的程度,就会影响人民的素质。

全世界得诺贝尔最多的国家是哪一个国家?你们猜猜看,以色列人。色列人非常重视教育,他们的成年礼要把圣经读出来,你看他们的孩子从小就接受神圣教诲,那存心不同,对父母、对他人、甚至对国家的态度,都是从小扎根,色列人假如发生火灾,学校里发生火灾,先救谁出来?先救老师,因为老师是他们教化下一代最重要的力量。所以从这一个动作,“师严则道尊”,当他尊敬老师的时候,所有的人学习学问就会很恭敬,所以这个尊师很不容易,当整个社会国家能做出这样的风范,那我们的师道就能够树立起来。

有一次色列人小姐得到世界小姐选美冠军,请问一个小姐得到世界小姐选美冠军,你想她头脑里面会先想哪一件事?一般的人,这么漂亮的小姐又选上了这么大的头衔,先想到什么?这个好莱坞会不会来找我了,这个所有广告会不会找我签约了„„想着是往后的荣华富贵。结果这个以色列人小姐选美选上的时候,刚好记者来问她,他说你之后有什么打算?她说我明天要回国——因为以色列跟中东国家发生战争,她说我明天就要回国,我要加入这一场战役,我要守卫我的国家——你看他们受的教育。结果这个世界小姐冠军一回到以色列,以色列快速就打了一场胜仗,鼓舞了全国的民心。所以教育的观念影响一个人那是一辈子,我们一定要把这一些正确的做人做事的道理从小给孩子扎根。

刚刚讲的两段一个是个人的立志,一个是治理国家应该立的志向,是教学为先,是把人民教育好。我们看下一段: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第一个念xiào,是个古字。这一段又运用一个辟喻,所以能善于辟喻的人,他教学的时候就很活泼。

虽有很好的美食,你不吃就不知道它美味在哪里;虽有至道,你不学,也不知道这个道,有多么地善、有多么地对人的贡献。我们看到这个至道,突然就想想这个《孝经》的一段话,《孝经?开宗明义章》说,“先王有至德要道”,先王有什么至德要道啊?孔夫子就讲,这个至德要道用下去之后,“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这个方法好不好?(答:好。)好,你知不知道?(答:知道。)哇,你知道了!孔夫子就这么问曾参,“汝知之乎?”,你知道吗?这曾参听完马上站起来,跟老师行礼说:“学生不聪明,还不知道。”接下来呢,你会怎么讲?“我不知道。”然后就站在那里,大眼瞪小眼。要怎么样?请教!赶快问啊!曾参假如没有问,我们现在就缺一本经典,叫什么?《孝经》就没出来了,是吧?师资道合,这个学生呆若木鸡,孔夫子能够讲出来吗?所以这个曾参很不简单,他“参不敏,何足以知之。”请老师教导。然后夫子就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所以至道是什么?孝!所以我们第二段里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叫“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而教学又以什么为先呢?孝道。所以我们来看,中国造字就已经告诉我们,教育要教什么?教孝,最重要要先教孝。一个孝,一个文,我们把它折开来,要教孝也要教文,那中间还得教什么?“入则孝”,“出则悌”,生活当中还要“谨而信”,人与人当中的言语信用的建立,要懂得爱护他人,还要懂得亲近仁德之人,最后“余力学文”,所以《弟子规》把前后的次第都给你列出来,教育就是要教这些东西,《弟子规》确实把教育的纲领掌握住了。所以这个至道就是孝道,要好好教孝道,自然而然他的德行就会开显出来。

后面讲到一段整个教学的师生的互动状况,学然后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这个学除了是学生学以外,还会是什么?老师自己也要不断学习。所以,以老师的角度,他学了之后也就学了自己不足的地方,赶快再充实自己。教,然后知道困难的地方,看到学生的表情,知道吸收有限,赶快请教别人,所以我们强调教育要注重什么?伦理,注重先验的承传。

我刚好很幸运遇到一些很有经验的老师,肯把几十年的教学经验很无私地告诉我,这样的老师好不好遇呀?不好遇,能感是心,所感是境界,当你的心真诚到那个境地的时候,人就会出现了。所以刚好有一次我有一个小学同学,小学同学到现在的交情已经将近20年了,刚好20年,很好的交情,我们曾经同甘共苦。一起骑着一台摩托车,后来,我的手断了,他的手没断,因为他坐后面,给我摔到水沟里面去,他的重力整个往我身上撞,所以我就“啪”左手就断了,要有这种共患难的经验感情才会深。结果他很老实,也没交过女朋友,也不容易交了一个女朋友,第一个女朋友,也是最后一个女朋友。交了之后他很高兴,他就带到我们家,说要给我看,我说好,就一起过来我看。她的女朋友开口就是我们老师告诉我什么,闭口又说我们老师教了我什么。我听了很好奇,一个人,老师对他的影响听起来比父母还大,让我很惊讶。那个时候我不是老师,我还在补习班准备考试,考师范院校,我还跟教育八杆子还接不上。我听了之后很感动,就情不自禁就说:“我可不可以跟你们老师见面?”结果话讲得太快了,后来私底下想一想,才跟人家第一次见面就提出要求,有点不近人情。我隔天就打一通电话跟他女朋友讲,我说我看还是算了吧,这样太唐突了。他女朋友说:“我已经跟我们老师讲了,他说象你这样的人要赶快进入教育界!所以给他约好礼拜天跟你一起吃饭。”就约好。他老师教书已经30多年,今年已经第35年。见面的时候刚好我朋友就开着车载我去,我们坐在后面,她老师坐前面。结果她的老师跟我住的地方相差500公尺,你看,这么有缘的人缘份还没到就是什么?就是见不到,真是很微妙!在同一条路上。结果他接了之后,这个老师刚坐下来,回头讲的第一句话,他说:“我教书30多年,我的学生教我很多东西。”你惊不惊讶?面对一个还没教书的老师,这一句话深刻。然后他又接着讲,他说学生犯错的时候就是我们教他的时候,所以不能乱发脾气,一发完脾气这个机会教育点就怎么样?就错过了,不只错过了,孩子所留下的不是他犯了什么错,而是老师很凶,而是下一次犯错不要被老师看到就好,所以这一个心境就会影响孩子对这件事情的认知,所以我在这几年的教学当中也体会到,很多学生发生状况的时候你会赶快什么?找方法来解决,所以你的能力也会增长起来。当每一位老师在教学当中都抱持着教学相长的态度,那每一个学生也是我们一面镜子,也是我们的老师啊,从他们的回馈当中,我们可以了解我们不足之处。所以透过这个老师的这些很精辟的话,我们就牢记在心,然后透过在教学当中体认教学相长的喜悦。

而引导一个孩子是不是只有一次的谈话就可以让他扭转乾坤?有没有可能?不可能,所以除了态度对之外,教育确确实实要很有耐性,而且要时时观察才能因材施教。我在来海口以前,刚好接了一个班,而我在接这一班的时候都印证陈老师,这个教书30多年的老师给我的这些提醒我都印证到。因为我在接这一个班级的时候,他的老师教书教了40年,结果后面一个学期撑不下去了,他说:“我再也教不下去了,我40年来从没带过这么难带的班。”所以他连最后一个学期也不愿意带毕业,所以六年级下学期没人带。刚好很巧我从澳洲回来,我的同学刚好在那个学校,就打电话了一通给我。我本来想多学一点东西,就先不要去教了,结果我的同学补了一句话:“这一个班是全校最难带的。”我们一听怎么样?反而斗志提高,“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所以就:“好,我去带!”

结果第一天去他的老师拿着孩子的名单,一个一个给我说明:这个孩子单亲,这个孩子奶奶带的,这个孩子怎么样调皮„„讲了19个男生,女生比较少介绍,因为小学阶段女孩子都还蛮乖的。结果介绍完19个,他就讲了一句话,他说就这三四个比较乖了。你听完这个报告之后你心里有什么感受?突然陈老师的一句话就出现了:孩子犯错,就是我们教他的时候。

所以一进去之后就知道他们班上有“四大天王”,不是刘德华,四个学校常常都要叫去教训的4个学生。其实我细细观察4个孩子其实都很善良,只是没人好好教他而已。其中有一个,他的脸部表情特别凶,那我就把他找过来,我说:“吴同学,你的脸为什么这么凶?老师有得罪你吗?”他说:“没有。”脸还是很凶。我说:“你这个表情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他说:“五年级,上学期。”他连自己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凶恶都知道,很有意思。我就跟他说了,我说:“你这样的表情会让人家误会,好象你看人家不顺眼,还是在生人家气,所以你以后啊表情要放轻松一点,不要这么凶。”他听完之后点点头:“好。”有没有变得比较温柔?没有,他就回去了。

我们当班主任的时候,确确实实没有时间去办公室跟同事闲聊,因为你才接他一个学期的时间,要能赶快了解这些学生,你才能够因材施教。你对他的信任跟认识不足,你要教导他容不容易?不容易,所以每一次下课其实我们两个耳朵都怎么样?竖得很大,表面上是在那里改作业,事实上是两个(耳朵)在那边收集什么?讯息。结果刚好几个同学就说,这个吴同学曾经帮他妈妈卖过衣服。一个六年级的男孩,能去帮妈妈卖衣服你觉得容不容易?不容易呀,他那个五六年级的孩子,面子就看得很重了,但是他还肯去帮他妈妈卖衣服,代表这个孩子很有孝心。

我掌握了这个资训觉得有孝的孩子特别容易教,所以我就开始给他承担一些责任。他行为偏差,我就拿他过来,去帮学校维持秩序,到一、二年级去,有这些一、二年级的孩子大吼大叫,你就过去跟他说你不能乱叫,把他名字登记下来,他就变成纠察队了。他自己挂了一个牌子是纠察队他会不会乱做事?他就不敢,后来做得还有声有色。做了之后我就慢慢引导,我说给你当一个礼拜的班长好不好,他吓得半死,硬是不肯,我这样子半推半就才给他劝好说就一个礼拜,他就真的上了。从那个礼拜之后他就一直做到学期末没有再换过了,就上瘾了。在承担责任上我们是一点一滴循序渐进引导,你能不能强度一下子很高?第一次就说,来班长给你做,那他一定不能接受,慢慢累积他的信心。

不只在做事方面信心,他在学习方面也要给他信心。所以当他在上课的时候,比方说他在上数学课,他回答得很好,他的思虑很敏捷的时候,我们就会借这个当下,就跟所有的同学讲,你看,其实这个吴同学非常聪明,他面对这个问题居然会这样思考,很不简单!孩子的信心可以从老师的一点一滴的肯定怎么样?重新拉起来。结果这个孩子第二次月考,考了全班第五名,全班都很惊讶。鼓励要及时,他有这么好的表现,我就带他出去吃饭,跟几个同学一起出去吃饭。当天下午我们在校门口集合,他的母亲骑着一台摩托车把他载过来。载过来之后一看到我,就哔哩啪啦讲了一段话,他的母亲说,她说:“我这个孩子读书读了五年半,从来没老师看到过他,没有老师重视过他。”我们听到这一段话觉得也是很心酸,一个这么好的孩子,都没有人去引导,没有人去启发。所以当他的妈妈聊到这里我就把话接过来,我说这个孩子非常优秀,他在这一段时候之内当班长当得很好,帮我们处理哪一些事啊修理得有条不紊,而且很有领导才华,他在学习方面有哪一些优点„„我就这样娓娓道来,讲了差不多五分钟。这个孩子在哪里?他就站在你的身旁,站在他母亲跟老师的身旁,足足听了五分钟,我相信这一段话他会记多久?(答:一辈子。)我们确确实实不是说刻意要去称赞他,而是发自内心对他的一个肯定。

后来毕业了,我们毕业当天有一个规定,要把全班带出校门,是我们老师亲手把他们送出去的。结果刚好要送出去以前我就颁奖,把一些奖都颁完。很巧,可能是上天的安排,颁奖之后只剩下一个奖,怎么办?你假如颁给某一个同学,同学会怎么想,老师偏心。所以我就讲了,我说:“最后这一个礼物我们颁给这一个学期德行进步最多、成绩进步最多的同学,你们提议颁给谁?”他们会讲谁呀?那当然就讲这个吴同学了,所以是不是我颁的?不是我颁的。所以这个吴同学来领了这个奖回去就坐在他的位子上,一坐下去一个大男生就唏哩哗啦就哭起来了。当老师的人站在讲台上啥都看得到,你看我们以前当学生的时候都以为怎么样?老师看不到,在底下做啥事其实都看到了。

我这几天刚好一些老师提到某一个人,我马上就说,这个学友他的表情是什么样。他们都很惊讶,说为什么我都看到每一个人的表情?那一个曾经差一点就误入歧途的朋友,他三天听课只有一个表情:两个眼睛全神贯注,嘴巴从来没有合起来,都是这样„„所以他要回去的时候很激动,一定要跟我见一面,我对他印象真的非常深刻,他非常认真。

那这个同学哭起来我也是看得很清楚,当他哭的时候我就告诉我自己,我说我这一辈子只会为感动掉眼泪,绝对不会为伤心掉眼泪。我心里就想,假如他继续哭,我待会就过去好好安慰安慰他。结果之后出来整队就开始带下去了——我们在四楼,就把他带下去。结果带的过程我回头一看他还是哭得很伤心,我想,好吧,我要出马了。就把他们停下来了,我就走过去,我就用我的左手握住这个同学的右手,这个动作一做出来想说这一只手就拍一拍他的肩膀。结果左手握住他的右手才刚握住,这个孩子马上拼命地喊着:“谢谢老师!谢谢老师!谢谢老师„„”一声接着一声,我在那个当下被他电到了,我突然明白不是男生会电女生女生电男生,男生也会电男生,一个真情流露的时候真的是很感人。我在那个当下没有办法言语,眼眶泛着泪水,不能掉下来,不然会失态,我就在那里深呼吸两三次,后来走到队伍前面就把他们带出学校。

带出学校之后我一个人走回校园,突然有一个很深的感受,我说不是我教了这个学生,而是这个学生教了我一个很重要的为人老师的一门课,什么课呢?他明白地告诉我,没有孩子不能教。一个被称为四大天王的孩子都可以在四个多月之内有这么大的转变,所以孩子能不能有大的转变,都在于我们为人师的这一颗真诚心,所以教学相长。

「兑命曰:“学学半」。这个学是一个古字,它是这么写,它是指教的意思,所以教学相长。

我们接着看底下一段,这一段是提到了古代的学校的组织,还有学习的目标。这一篇文章事实上它有四个重要的结构,那我们来思考一下,请问您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你会想到哪些问题?比方说你现在要推展经典,请问你会想哪一些问题?噢,为什么做,为什么做是关键,为什么要做?为什么要教育?为什么要读经?这一个你要非常清楚,不然做到一半你会很迷茫,为什么要做。再来还有哪一个问题?怎么做。再来,还有,做什么,是不是?你做的内容是什么。再来,你一做就做到底了,方法需不需要调整?内容需不需要修正?都有可能需要,所以最后还有一个环节很重要,要检查方法内容对不对,这就叫**的功夫,这一个问题就是管理学里面四个最重要的核心,不只是管理学,你一个人的道德学问跟这四个问题息息相关,比方说我们常常听到很多人说,我学圣贤的学问学了五年了、学了十年了„„讲这样的话有没有意义?没有意义,学圣贤的学问是比时间啊?比什么?比你的实践、比你的功夫,所以这个在修证修行当中叫作什么?勘验,勘验你这些学问是真的还是假的。所以要能屹立不摇,能知类通达,能权变,这个才是你的真实学问,所以你要勘验,要检查。这四个就是我们教育体系里面四大问题。

为什么做叫教学目标。为什么读经典?因为要让他背很多,是不是?不是,读经典的目的在哪? “读书志在圣贤”,这才是教学目标。那当你在看到背的过程中,他长傲慢了,那这个时候你应该怎么样?要调整,不能继续下去了!你不能说继续再看看吧,很多时机你错过了,到时候拉都拉不回来。所以我们时时要修正一下,要验证一下有没有跟目标偏离了,“行百里路半九十”,你要时时看看有没有跟着目标走,所以这个是教学目标,就是我们刚刚讨论的几个章节,干什么?要立志,要化民成俗的志向。

第二个,什么,这个叫教学内容。这一篇文章第一重要的是教学目标,是要立志,第二个要讲解的是教学的内容,第三个,如何做,是什么?教学的方法。第四个呢?教学出来之后的效果,所以叫什么?教学评量。我们这个教育学里面这些名词常出现。请问诸位老师,这四个里面哪一个最重要?(答:立志。)目标是影响什么?(答:内容。)内容会影响什么?(答:方法。)所以根本点还在立志。你看这一篇文章才刚开始,立志谈了多少次?很多次了。

我们下一段除了这个教学的组织之外提到的就是立志,而这个立志不是高远志向而已,它是把分段的目标——学一年学三年学五年应该达到什么效果,都立定出来。好,我们来念一下: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前面提到了“家有塾”,这个家,25个家庭当中会设一个私塾。“党有庠”,这个党也是一个组织,就是500家称党。有一个庠的组织来教学生读书。“术有序”,这个是一个乡的学校,有12500家叫术,术有序。“国有学”,一个国家都会有一个国学,我们叫作国子监,提供很多成绩很好的读书人可以到大学里面来深究。“比年入学”,比年是指每一年都招生。“中年考校”,隔一年会有考试。接下来就提到了我们读书有哪一些分段的目标,要去力行,在这里我用一个表跟诸位老师作说明。

目标是要“化民成俗”,但是“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要从基础开始。所以把一个孩子教好,绝对不是一个月两个月的功夫,我们要很有耐性。“七年视论学取友”,前面七年的功夫可以称为什么?小有成就,这个称为小成。“九年知类通达”,这个谓之什么?大成,强立而不反。“近者说服,远者怀之”,达到这样的效果。

好我们看这个表,小成要多少年?7年。小成跟大成差多少年?为什么可以从小成变大成,在短时间之内**,根本原因在哪?(答:根基厚。)根基一定要扎牢,不然绝对不可能有这个效果。我们来看一下,“一年离经辨志”,能够句读,把经典读得象断句,要懂得,然后辨别他自己的志向,老师也透过很多的引导让他理解圣贤人的存心用心,进而立志成圣成贤,这个方向。“三年敬业乐群”,所以我们从这里可以了解到,一个人道德学问要有,最主要他对于学问的心要怎么样?敬!恭敬!所以要敬!所以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所以为什么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成就不一,原因在哪?在对学业的恭敬,还有对老师的恭敬。“乐群”,所以我们从这里看到孩子生活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建立起来,而且很多的学问都是用在与人相处当中,所以要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因为在前五年当中跟老师已经有默契了,所以老师也知道怎么跟他互动,他就很能常常亲近老师。但是我们注意看,什么时候才开始博学?几年?不是一开始就******,是先把与人相处还有存心态度扎好,扎了五年之后才开始广博学习,所以我们扎圣贤人这一句教诲纲领最少最少要扎五年。古代人要扎五年,现在要扎几年?十年?十五年?人贵自知,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有所成就。那我们来想一下,明明我们的根基比不上古人,古人都扎五年,我们肯定要扎十年!但是几个人有这个耐性?这个值得我们深思,想都我们会想,也都知道,但是不一定悟到,不一定做到,更不可能得到,所以确确实实要把根扎好。

再来“七年论学”,对学问可以怎么样?举一反三,悟性开了。这里为什么不用交友,要用取友?有什么?判断能力!什么样子的人值得亲近,什么样子的人应该敬而远之,这种分寸拿捏,人情练达,有一个基本的功夫了,九年之后,道理明白了,彻法底源,很多对人的仁爱之心,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些道理都搞清楚了,理得心安,所以「知类通达」,道理明白,遇到境界呢,「强立而不反」,所以这个叫解行相应。知类通达是什么?开解了,强立而不反呢?落实在行为当中,解行相应,解行圆满,谓之大成。

这一段话里面我们要注意底下有一段说明,他说「此大学之道也」。原来《学记》里面这一些目标,跟《大学》相互呼应。所以《大学》如何做到,要透过《学记》里面的方法来做到,你要透过这种教学、这种学习。

我们把《大学》跟《学记》来对证一下,大学里面开宗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一个人道德学问成就了,他就能够明明德。在亲民,所以亲近人民,这个“亲”字还当“新”字讲,你亲近人民的真正目标在哪?每天陪他嗑瓜子看电视吗?目的在哪?新民,也就是大学里面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让你的人民所有的思想观念不断提升,每天进步,教化他们,就能达到“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的效果,这个是亲民。最后,“止于至善”,所以化民成俗,跟大学的三个目标完全一致。也从这里了解到,明明德是自利,先把自己修身做好;亲民是化他,教化他人,化民成俗叫自他圆满。所以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所以大学的理论跟我们其他圣人的教诲不谋而合,我们在接受圣贤教诲,不要又在其中生了很多分辨,这样会障碍你的修身。

第二集

我们7月份在深圳办了两场学习课程,有一个老师过来跟我们讲,蔡老师啊,你们是卖化妆品的。我听了也没懂,他说来上完课两三天之后变好,笑容都会增多,所以看起来特别容光焕发,所以心境一变,相貌就会变,死灰复燃由心生。成长会带给一个人喜悦,开智慧会带给一个人法喜,真有味道。刚刚这一段要达到一个长远的目标,必需从眼前一步一脚印踏起,最后这一段讲了 [蛾子时术之],蛾子是指蚂蚁,那蚂蚁呢,时时刻刻衔土,找寻它的房子,这个蚂蚁有没有说今天是礼拜天,我要放假一天?没有,它非常单项耕作,这个求学问要契而不舍,长时薰修,所以《弟子规》说,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就通了。所以求学问确确实实要不断努力,不能半途而废,所以我常常说一个人要成就学问,就好像面对80万大军看电视剧,都会突然有一点联想,一个人要成就学问,就好像赵子龙救阿斗,怎么救?抱在怀里杀出一条血路,面对我们的坏习惯,能不能有丝毫的迟疑,说明天再改,后天再改,你这么一迟疑,这些大军又把你打回来。到最后你可能原地打转,谁是阿斗啊?恶习,是阿斗啊,阿斗是你的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把它保护好要让它杀出重围,所以呢不能松懈。我们在学问有所成就了,这时就没问题,你可以游步十方都没问题,通达,强立而不反,强立而不反,就可以转化别人,感化别人,你什么时候能够达到这个水平,能够存入这个境界,那你的亲友就什么时候得到教化,达到离苦得乐,所以成就自己真正的挥汗如雨是为了赶快去成就别人,那我们看下一段。

下一段呢,提到了很多学校里面的管理方法,我们来看一下,「大学始教„记曰:凡学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我们古代人在论理道理在论开之后,结尾都拿什么?是拿一句经典的文字就告诉大家,不是我个人的意思,不然你讲完事,都是你个人的意思,都会想说:“那是你说的。”诸位老师,我们在讲课讲完之后都会举《易经》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有没有?所以呢我们的文章论理结尾都是拿古圣先贤经典的教诲,很稳重,很厚实,假如一个人跟你讲话呢,开口闭口都是“我觉得”“我认为”,你听完之后啊,你相不相信他?你觉得那是他说的,是吧,这个大学一开始的时候,它是皮弁祭菜,这个皮弁,是指穿着礼服很庄重,参加开学典礼。现在这个时代都觉得方便就好。方便呢太过了就变成了随便,所以只想到自己方便就不会想到团体的,一个团队的精神。所以我们还是鼓励一个学校穿校服。当然校服不要选得太丑,得很漂亮、很庄严,让学生穿起来很欢喜,而当每一个人都很庄重、肃穆礼服的时候,整个的开学典礼的气氛就很庄重,而这种庄严肃穆啊,收摄孩子比较燥动的心。让他安住,理解到要上学了,要专心了,祭菜,是一个礼仪,代表开学典礼祭祀古圣先贤,让学子对古圣先贤老祖先先生起一个尊重向往,示敬道也,代表对道德学问的恭敬,第二个,宵雅肄三,官其始也。以前的读书人志在圣贤,志在造福于民,所以他们的出路大部分是当官。那现在也没这么多官可以当,其实啊,他到企业去当主管也算啊,学问不要解死了。宵雅肄三是指《诗经》里面的小雅,雅里面有三篇文章叫《鹿鸣》《四牡》及《皇皇者华》,这三篇文章叙述一个读书人立志爱国,立志报效国家的这种情操,所以以这种故事去引导他,他就建立起报效国家的情操、情谊。它告诉我们一切要慎于开始,假如你第一天上学穿着花花绿绿的,还穿露背装,尊敬学问吗?所以不可能。所以要慎于始,任何一个开始你都要谨慎对待,它会影响到他一开始的态度,好。再来「入学鼓箧,孙其业也」。这个孙呢,就是让他谦逊,谨慎,面对学习,进入大学,鼓,鼓可以振奋人心,也是收摄他的心,箧是书夹,装书的书包。把它打开来,拿出第一本书,很认真的要开始学习,孙其业也,这都是一种礼仪。但是这些动作啊,让人产生内心的恭敬。所以我们面对古代人这一些礼仪,不要只看外在,你一看外在就会觉得呢很烦,你更应该去理解到它内在的本质,是恭敬。而当你抓住这个本质是恭敬,理解之后你就会把它活用在现在的社会生活当中,所以才会学得活。那我们看一下现在这一些做法,适不适合在现在的学校里面用,适不适合,适合啊,你开学典礼啊,这些动作一做,开学典礼的时候对孔夫子行三跪九叩礼,学生看了,他们会在那里交头接耳,会在那里讲话吗?不会,你当下的气氛就营造出对学问,对圣贤的恭敬。好,所以这个有赖于我们这些教育从业人员,细细思考,这些礼仪不可废,什么样的礼仪才可以摄心,产生恭敬心。这个值得研究。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我们说,没有威严的话很难把孩子教好,所以要恩威并施,那聊到这一句啊,这涉及到一个很敏感的话题,什么敏感话题?孩子能不能打?因为这里有摄影的关系,所以我说话就要特别的谨慎,因材施教啊,我们往往在理解一个事情的时候啊,只在外在的表相看结果,只在枝末着眼,你说不打,你就在那里打、不打转来转去,我们请问一下,为什么打?为什么不打?你的存心是什么?所有的要先从存心去思考,这根本,所以我们的存心是要把这个学生怎么样?教育好。既然我们存心要把这个学生教好,所以因材施教啊,要他能接受,他能得利嘛。再来研究方法,这个孩子,你骂两句他马上眼泪掉下来,低下来很惭愧,就像我这样的学生你要不要打?不要打嘛。所以我很侥幸。我父亲从未打过我。真没有。每次我犯了大过,我的父亲真是太生气了。棍子拿在手上,你给我进来。这个时候我脚步非常缓慢,我的爸爸奶奶在旁边做了一个动作,被人家亲是活该,谁叫你不遵守规矩,不只这样讲,这样讲完两个老人家就一起上楼去了。我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所以每一次犯错,脑里就想着一定要接受教诲,因为没有援兵,然后我妈妈一句话都不讲,就坐在旁边看我爸爸训我,然后我妈妈头都低低的。因为看我我会怎么样,用一种可怜的眼神看着她,她怕她也撑不住了,所以不看我,但是很奇怪,当我们生起惭愧心的时候啊,父亲脾气就自然而然降下来,然后就开始训我,每一次都说啦,我们两个都没什么口才,为什么你的口才这么好?我说我父亲的口才很好,他每次训我的时候都不用打草稿,我就从这点点滴滴中学出来的。我妈妈听到这里就说啦,你小时候啊,每一次你父亲讲一堆,我都在想你到底懂不懂啊,我就跟我妈妈讲,我确实听得懂,尤其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孩子,你要自爱一点,你自己自爱,人家才会敬你,才会尊重你,你自己糟蹋自己啊,别人就不会疼爱你,他就一直讲自爱自爱。”我妈妈都在想,我到底有没有听懂。其实孩子的领会力很强,甚至于人与人的沟通不是只有文字啊,而是心哪。父亲那种恨铁不成钢的用心啊,我们领受得到,所以孩子只要有惭愧心,只要有反省的心啊,棍子不要动了。但是假如你遇到的孩子啊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棍子,那你就看着办吧。诸位老师,我没有说可以打,但是我们为人父母的确确实实你要观察孩子的这种性格,能够让他改过的方法,那你就自己斟酌,那学校环境现在确实不太适合,怎么样?在台湾动一次棍子你可能要花10万人民币。因为家长他假如不明理,他就觉得你打了我的孩子,他就恶言相向甚至告上法庭,那你就没这个必要了。所以我们当老师的要顺势而为,尽心尽力顺势而为。以前为人父母,孩子在学校被老师打,你看二十年前,回家敢不敢讲,不敢。因为讲了之后还会再打一顿,隔天父母领着孩子去谢老师。老师,感谢你对我的孩子特别的关怀,特别的教训,还感谢老师。这个动作一做下去啊,孩子往后敢不敢造次啊,父母与老师联手,我哪还有生存空间,还是老老实实的做个好孩子吧!好,夏楚二物啊,当然不单是棍子,更重要的还有一种是你的威严,在孩子心目当中的这种地位。假如你有这种威严,这种地位,你讲的每一句话对他都会有一种摄受力,都有一种质疑,他的力量出来,那打孩子什么时候不能打了呢,我讲给父母听。现在这个空间你们还是谨慎一点,不能打了就算了,但是要建立你的威严。我们假如打他的时候,他的眼神里对你只有恨意,这个时候就不能再打,再打下去绝对是冤家对头了。这个时候你只能以德感化他,给他谆谆教诲。好所以我们还是要善于去观察,善于去拿捏。

好,下一句「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这个在古代呀,一定是大祭,大的祭典之后,去视察这些大学里面的学子的学习状况很好,因为呀不会常常有事没事跑到学校去看,师也好,学生也好,教学教从容,比较从容所以游其志也,让他的志向很自然的去发展。看现在的教学有没有这样,现在是三天两头去学校看一看,学校的学生要表演一些什么给我们看,一个学期有多少活动啊。我以前教书的时候感受很深,学生搞一个活动心很浮燥,慢慢把他的心定下来了,下一个活动又来了,真是疲于奔命啊,我们要确确实实了解教学的目标在哪?在养孩子的人格,德行啊,不是给他一大堆活动,给他一大堆花拳秀腿的东西。所以从事教育的人,真正要为孩子的德行教育负责任哪。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这个提到了就是常常观察一个孩子目前的学习状况,观察的过程不要急着去指正他,要去引导他,稍微观察他,把他整个才情都掌握好了,时机点抓好了,就可以去引导他,他也会觉得老师的言语之中流露对他的关心,这个时候你再指导他,他也会很能接受,一个人很多的心境转化都有一个过程,你也不能急燥。因为我们老师每天对他喋喋不休会产生什么效果?他会觉得我们很烦,所以你观察久久给他一句,这么一句对他的心灵很震动,那你往后讲的一句话,他都会很重视。再来,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幼者除了很小年纪的人之外,这里指的是新加入学习的这一些学子。好,刚到一个学习环境啥都搞不清楚,所以马上就举手问一堆问题,恰不恰当。不恰当。连状况都还没搞清楚,不适合发问,最好要坐一阵子把老师现在讲的什么课本讲到哪里,来龙去脉搞清楚了,然后上课的规矩应该怎样去互动,搞清楚了,这个时候才适合什么,发问问题,所以无规则不成方圆,上课的规矩也应该建议起来,所以叫学不躐等。学习也有所规矩,遵守纪律,不要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此七者,这七项做法,是教育里面的一个伦理,教育里面的一个方法叫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从政的人就要先学会如何办事情,读书人就必须先立定志向,所以讲到这里我们这个“志”已经出现多少次了?好多次。诸位老师,您从这个门出,您立了什么志了?好成圣成贤。来给这位老师掌声鼓励。人有志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所愿不得,所以要有这个志向,好。那我们办这个班立的是什么志?噢,范仲淹的志,我们一下次办活动就找一张范仲淹的照片,让他来给我们提醒提醒,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好,我们接着看下一段是教学的内容,应该含设哪些内容。

念一下:「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敬孙务时敏,阙修乃来]其此之谓乎。这个教学内容我们一开始,时教必有正业,就是在学校里有固定的作息制度,固定的学习内容,春天学什么,夏天学什么,秋天学什么,都有固定的课程,那现在我们的课程普遍都是第一节语文,第二节数学,第三节自然,第四节社会,第五节音乐,第六节美术,第七节体育。上来有什么效果,他的脑子在想什么?好像很丰富,每天他脑子都在想第一节上什么,第二节上什么,第三节想,第四节再想,所以古代教学它比较强调专一。现在学《弟子规》就把《弟子规》学好,现在学《孝经》就专注把《孝经》学好,这一科,就花这一两个礼拜,这一两个月把这科学透好好把它扎实,下一个月再换下一个科目,心是定的,心不定绝对学不到智慧,学不到真实学问。净寂光通达,心是定的,心要清净,自性本善的智慧才能散出来,所以诸位老师您去观察一下现在十八到二十岁的年轻人你看得出定性吗?因为他们就是学一大堆,学得很杂之后出来的。所以为人师啊,在这一点上要谨慎去对待,我是在小学任教,所以我学《弟子规》啊,就让他们扎扎实实给他们学上三个月,学上五个月,我们就见缝插针,形势比人强,不要硬干,但是只要你有那一份心,你看我什么时候教《弟子规》,我所教的科目啊,数学、社会、伦理、健康、体育,请问我教这么多科都在教什么?都在教《弟子规》。因为所有的行为都是从心发出来的,所以我讲健康,就会导回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甚至在教自然科也可以教德行。比方说他看到青蛙,青蛙比方说在一条河流发现很多青蛙,青蛙的身体颜色会跟岩石的接近,所以你教他背青蛙分成10种,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哇,背了之后,跟那个行为有没有关系,跟那个德 行有没有关系,没关系。我就跟他们说,连青蛙都懂得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你们懂不懂得保护自己的生命,甚至于你们懂不懂得保护自己的生命,甚至于你们懂不懂得保护你自己的思想,你看你们都不懂都去打那些电动玩具,打得脑子里都想什么,垃里垃渣的东西,你就那个大学生疯狂杀人的例子去给他们听,你看你们的脑子都在被这些东西残害,没有保护自己,再来你妈妈对你很多要求都为了什么?都为了保护你,怕你学坏,你却没看到你妈妈的用心,这个时候帮妈妈怎么说说话,亲师合作,有很多话,妈妈进他都不听了,你 一点他念头就转,有没有人喜欢骂人,你以为你妈妈骂人啊,你不知道骂人,骂完之后,多伤身体吗?你妈妈宁可伤害身体也要把你教好。所以你妈妈骂完不是很衰,是要记住教训。下一次不要再犯这样你挨骂换得进步,你没有被白骂。你妈妈也没有白骂你好。所以礼仪,做人的道理可以涵摄在所有的学科当中,最主要还是老师的修身功夫,所以「时教必在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当学生放假的时候,还是有一些暑期作业,让他的学习不会中断。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这个是指我们的音乐教育,所以你看操缦是一些指法,这一些指法都是基本,所以你看学一个东西,有没有马上就学曲子,有没有基本的功夫要扎好,但是你看现在所有的技能,都强调快,你来我这里学,三个月保证你可以得奖,这样的老师你要不要去跟他学。这样的老师多不多,多啊,学的根本都学歪了。所以杨淑芬老师在教书法,永字八法不知道要学个半年一年,光一个点就要点个上千点,厚积薄发。当他这个永字八法学的很纯熟,这些字怎么样,哪有一个笔法跳出永字八法呢?所以一个大楼能盖多高,关键在哪?在地基,所以我们为人父母、为人老师切记学问第一重要是立志,第二重要是什么,基础啊,要扎好,绝对不可以侥幸好,这里提到的是音乐教育,我们中国也很注重音乐教育,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好,那你要放中国的音乐给他听,还是西方的中国的。但是现在,学音乐都学哪里的?西方。对啊。因为西方的月亮圆。因为什么没有民族自信心,因为不懂,不懂你没有信心。你看我们有一些稍微些许认知的,都不会被外界所影响。中国的学问太深了,你不容易一下子了解,你看我们的音乐分级分几个声,五音,宫、商、角、徵、羽。这五章跟大自然怎么样,融成一体,跟金、木、水、火、土还跟你身体的内脏,肝、心、脾、肺、肾,都是相呼应的,所以你看,人一听到这优美的音乐,身心都轻安起来,所以因为太深了,我们看不懂,但是你去思考一下,我们听的都是中国的这些音乐,心情怎么样,很轻松、很振奋,那你听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你的心情会怎么样,那心有时候会怎么样,揪起来。诸位老师,一个人的理智还没有建立起来你就一大堆的情事在他的生活当中发生,这个孩子会怎么样,绝对感情用事,一个人这种情绪,情感要你教吗?你看那个七、八岉的人唱的那个情歌,给我一杯忘情水,你看他脸部表情是什么,还真有点那个样子,好苦啊。不用你教,你去煽动他,他那个情事往外冒,等你发觉他感情已经太丰富了,太感情用事了,拉得回来吗?慎于始,所以康熙皇帝啊,他的皇子皇孙二十岁以前连诗词歌赋都不让他看,你就看得出他的用心跟智慧。先把什么要建立起来,理智。做人做事的正确方法要建立,不然哪,一定会被感情牵着走,所以你看西方的音乐有几个音哪?七个音,我们的五音是哆、唻、咪、搜、啦,很平稳。你看另外两个音,发,西,发跟西在一首曲子里出现很多保证你听完情绪会怎么样,起起伏伏,因为他那个叫半音。这两个音会常常触动你的情事,所以你看我还没有谈过恋爱,唱情歌,会唱到底下的人掉眼泪,后来我被这么好的喉咙居然拿来害别人,可不可惜。一个人一生的生跟堕,就在一念之差。我每次看到刘德华都会很欢喜,假如刘德华来讲课,哇,那不得了,是不是,我相信这些他会拥护他。有没有人认识刘德华,好。所以我们对于音乐要有更深入的理解。

「不学博依,不能安诗」,这个诗经里面有很多的比喻,虫、鸣、鸟、兽很多名字,我们读了之后,从这些万物当中反观自省,提升自己的智慧,那也由于接触这么多的比喻,所以在讲话当中就能知识丰富,讲起话来也能够引经据典,善用比喻就很能跟人沟通。所以学博依之后,就能深入诗经领受诗中的道理。那我们看诗经第一篇是什么?「关关雎鸠,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求」。孔夫子在五经当中常常提到《诗经》,有没有诗叫温柔敦厚,不学诗无以答言,诗三百一言以敝之,曰,诗无邪。一个老师常常提的东西代表什么,代表什么很重要,那《诗经》这么重要,第一篇居然是讲一种鸟类,好,很多人不明白,我曾经去初中演讲,跟初中生问,说什么叫窈窕淑女,初中生说身材姣好的女性。有可能吗?不可能,那最主要在谈五伦之首夫妇之道,所以关雎这种鸟类,找到伴侣之后,终身不换,它透过这个鸟类告诉这些成人连鸟不愿意背弃它的伴侣。那我们人可以不如鸟乎?有没有骂他,没有。听懂的怎么样?生惭愧。我怎么可以不如物呢?听不懂也没有跟他结冤仇,所以你看这个《诗经》很有味道,它所产生的教化,确确实实含义很深。还有一篇「蓼蓼者莪,菲莪依蒿 哀叹父母生我劬劳」,你看一个孝子看到植物,他看到一种植物母株一棵、两棵那个株啦。母株啊,他生长的后代都环绕在他的旁边,看到这个景象,绝对好幸福,都可以跟在父母旁边奉养父母,他自己怎么样,没有这个机会,所以我们从这个诗篇,看得出来这些孝子时时刻刻念着父母,想要奉养父母,所以从这个诗篇提醒我们不要象他一样遗憾。所以谈这些花草树木最重要的是要提升我们的德行。是要警戒我们的心习,所以你看古代人真的是非常用心,希望能够教育好他的学生,教育好他的下一代。

好,再来,「不学杂服,不能安礼」。这个杂服凡指食、衣、住、行都可以。涵摄在里面,也就是学礼仪,学洒扫应对进退。好,所以带孩子到哪一种场合当中,你应该让他穿适合的服装去,然后接待客人哪,扫地怎么扫,这一些都应好好教。他的脑筋也要变得很灵活。「不兴其艺,不能乐学」,这个很多,而这些我们说的艺啊指的是六艺。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这些东西一学之后,他也会,会有兴趣,就象我们前几天举的他在接待客人,内心也会很喜悦,好也得到一些肯定,也得到一些做事的方法,他很高兴。那这个书法他可以学习,他的兴趣好。杨老师教的一个学生五岁,他写书法一写写多久,写二个小时,他的书法写的比我还好,当然我不是 很差。真的,而且是站着写,然后旁边还放着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放一个礼拜之后 他怎么样他会读了。好,会读了,所以确确实实我们用善巧方便的方法,孩子还是会乐于学习。好。后来有一个姐姐,我的姐姐呢:我拿着相机说你再写的更好,我就拿来给你拍摄,小孩子,每天就很勤奋,在那里练习。给他一些鼓励,那接下来呢,「故君子之于学也」,君子学习的态度是什么呢?他面对这些学习的,这些课程,他的态度是「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藏焉呢就是时时放在心上,修焉时时修正时时提起来,叫历事练心。息焉,放假的时候,道德学问有没有放,没有还是在他休息的时候,在他到郊外走走的时候,都在认证老师所教的这些道理,好。他也在认证他可能在公车上认证,他可能在走人行横道的时候在认证。好,最后游焉,这个游,就是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时也在学习,当然了行万里路能有很好的学习,根本也在立志。有志向的人才会抓住点点滴滴的学习机会成就自他。「夫然」他有这样的心境,「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诸位老师,请问一个问题,请问您啊这一生有没有五天学习状态象这样强,所以你看,我们的潜力很大的,只要我们保持这样的学习态度,这个道业必成,必然可以化民成俗。好,所以呢,虽然离开老师,「虽离师辅而不反」,他也不会被境界转,可以强立而不反。兑命曰:恭敬,逊是谦逊,用恭敬谦卑的态度然后时时刻刻很勤奋,「务时敏」,这个敏就是很勤奋,「厥修乃来」,这个乃来就是自然而然,你的道业就会水到渠成,因为你是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好,那这个是好的学习态度,跟学习效果。

接下来,我们看呢,是不对的教学方法。不对的教学现况。然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我们来看一下,「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术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好,他说到呢,现在的教学者,请问这个今之教者,指的是什么时代的人,是当时。多久以前,二千多年前,所以你看犯的错误哪,拿现在对照,对照还是有,所以老祖宗还是有先见之明,都看到教学者的心态不对,方法不对一定会产生负面效果,好,我们来看一下,「呻其占毕」,这个呻哪,就是很啰嗦,每天拿着课本一直念,念完之后就说你给我做到,不做到就处罚,你每天就是一直这样子念着他的教科书,这才叫照本宣科,学生一听好象在填鸭子一样,所以学的会学呆了,学呆了不会变通。因为你呻其占毕的目的就是要考试,考试一定要有标准答案,那孩子就不会思考,跟他没有互动,没有互动,保证你啊,这种上课方式,上十分钟后,学生的表情怎么样,他马上会回馈给你一脸呆滞,再来,「多其讯言」,就是一人堂,从头到尾学生没有插半句话,都是他的话,这个没有思考也没有互动,所以这个就是太急躁,一定要教这么多,强调一定要教这么多,塞到最后呢,没什么效果。所以你看我们在跟学生讲话时,能不能象机关枪一样,你那个机关枪的速度,听到最后就麻木了,有没有。所以,不只是老师。你看很多小孩子面对一些很啰嗦的家长他的表情是什么?你们怎么笑了?再来「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这个就是强调快速,孩子被推得很难受,推到最后会怎么样,有一个人在背后一直在推着你,你的感受会怎么样,很不舒服。所以到最后就厌学了么?「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以现在的现象就是赶进度,尤其是那个考试前二、三个礼拜,三四个礼拜,一直赶进度,那学生学习的效果非常差,你只要让他学习的心一直往下落,要再拉起来就很困难。好,「使人不由其成」,对待学生不真诚,学生能不能感受到可以「教人不尽其材」,教他的方法没有针对,他的需要针对他能接受的方式去教他,所以他也不愿意受孝。所以「其施之也悖」,你用的这些方法反效果,悖就是背离,「其求之也弗」,要这种方法要求孩子好学,求孩子学问能增长绝对达不到目的。这个弗就是背道而驰,「其速之必速」。那你上了一个学期的东西他跟你用多久,所以我们现在回想起来我的高中生活就记住两句话,先在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您的记性已经开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你看三年就记1句,可不可惜,太可惜了。初中就记两句,人不可以没有傲气,但不可以没有骨气。你看我们这些同学上了高中之后,很多高中没毕业就被退学了,智商都在一百四五十之上啊。由于老师教导他的方法不对,让他对老师产生怨恨,对老师产生怨恨,对学问呢,那一定背弃了,所以我们看在眼里,觉得很万幸。有一句话讲,总在遇缘不同,而好的缘不容易遇,所以我们既然为人师就要期许自己的别人的善缘,是别人的贵人,是我们学生的贵人。好,台湾考试,大学联考,最后一节课考完,会发生一个现象,学生从三楼,从四楼把书怎么样,学生很单纯,他的情绪直接就表现出来,就扔下来,其实我们反观一下大人,请问我们大学毕业出来工作之后这个动作有没有做,啊,有没有,没有,没有丢书包,没有丢书,学习怎么样,很多就中止了。老师教的多坏,然后开始接受社会大学教育,然后开始污染,越来越油条,越来越世故,有没有对,然后研究出来一套学问,讲的好象很有道理,其实根本没道理,所以去之必速,是因为孩子感受不到圣贤学问的快乐在里面。你看我们现在求学问还要不要人家拿一根藤条在旁边说你给我念书,需不需要,当一个人学习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时候,你根本不需要催他了。好,不需要催他了,所以如何引领孩子入这个圣贤学问很欢喜的入啊,这个就有赖我们老师修身的功夫再加上下一段要讲的教学方法,他就很能接受,所以我们昨天邵老师也讲到上一堂课本来都规定几分钟啊,四十分钟,但是由于用一种很善巧的方法来教孩子,孩子有时一上就上1个小时20分钟,有没有厌烦,没有好,接下来会讲这个方法,所以「教之不刑」,教育啊,这个刑就是规范规矩,教育没有按照规矩,没有按照正确的方法,已经很久了,「教之不刑,其此之谓乎」。就象上面讲的「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速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所以我们为人师要防范这些过失。

第三集

接下来是讲大学之道。教学的方法诸位老师,这个手册,假如要细讲,您看要讲多久?所以最重要。我们是带着这一份体会,珍惜中国老祖宗的教诲,这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往后回去呀,一定要不断的精进,不断的努力。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禁于未发」,就是他还没有发作的时候,你就要去预防,所以这个方法叫作预防法。所以哪一些事情要去预防?孩子还没发脾气以前,还没有脾气很大以前就要预防。孩子还不会自私的时候,你就要预防。这些都是禁于未发。「当其可之谓时」,「当其可」就是及时法,刚好有个机会,你可以教他,这个时候你就要抓紧机会,去教导他。那在「当其可」当中,我们中国古代最注重的就是胎教。孩子在胎中,事实上,他的耳朵也都听得到,这时候你能够播一些很优美的音乐,去影响他,念一些经文给他听,他就会生植在他的内心当中,还有更重要的,母亲的起心动念,母亲的行为风范,无形当中都会影响这个胎儿。所以这个胎儿秉承母亲的这一种善良的本性、心性,素质就会很好。所以呢,我们的古代很有名的,叫作三太,古代有三太,周朝,出了很多圣贤,他们都有很好的母亲。太姜、太妊、太氏。太姜生了季历,太妊生了周文王,太氏生了周武王跟周公,所以说娶到一个好太太,家里可以旺三代。相对的,娶到一个不好的太太,家庭会怎么样?噢,所以这个「当其可」,那其实呀,换作我们现在的教育名词,叫作「机会教育点」。出现了。你就要教他。好,再来「不陵节而施之谓事孙」,「不陵节」,意思就是循序渐进,不要一下子给他一大堆东西,很杂的东西让他学的很透,这个之谓孙,叫作渐进法。渐进法。

第四个「相观而善之谓摩」,用《弟子规》来讲叫「见人善,即思齐」,这个就是现在很流行叫观摩法。所以其实这四种方法,老祖宗在几千年前都说明清楚了。老师呀,给孩子的引导,对孩子影响很大。比如说刚好有一个小女孩,今天编了两个辫子,老师就说,哇,这个小女孩编两根辫子看起来真好看。隔天会怎么样?隔天就有好几个女孩一起编辫子过来。那互相观摩,互相学习,学习效果我觉得非常好。所以我在这一条当中有一个活动,就是每一个月有同学生日,那我就把这两三个同学的照片,叫他们一个人交一张照片过来,然后这些生日的同学,就让每一个同学写他的优点,然后这些生日的同学,这些优点,主把它汇集起来,都贴在他的照片底下,那一个月就摆出来。那我在引导他们的时候,就写了两句话,我说,慧眼识英雄,所以呢,他们要学习、观察别人的优点,那就是慧眼。下面一句话叫:狗眼看人低,我没教他,怎么写啦,他们就会自己选择。所以就不断的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对于写的人是一种学习,对于被称赞的人呢?怎么样,也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感动。他觉得呢?别人也是能看到他的优点,他也代表自己呀,能够越来越好,这个叫相观而善。那其实呀,这些都可以成一个班级的班风,假如这个班级呢,同学和同学之间都能够互相学习,那孩子的忌妒心,就会减少。甚至于会消失。好,这四个方法,那用错方法可能教育会失败。接下来举的是六个会让教育失败的方法,刚好跟前面四个方法是相反的。「发然后禁」刚才是禁于未发,还没发作就懂得把他引导到对的方向,但是这个错的方法是已经发生了,还觉得说,啊,孩子脾气太大了,不行。啊,孩子太傲慢了不行。这个时候再来要求还容不容易呀。所以「则扞格而不胜」,很难把他再扭转过来。所以,那些在十多岁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好不好受?苦不堪言,都不知道明天会干出啥事出来。然后常常呢,父子一对面就快要打起来了,这个叫扞格而不胜,反而也没什么效果。所以我们教育者,为人父母的要防危杜渐,绝对不要等事情发生了才来解决,那会很辛苦。再来,「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可以好好学习的时机过了,再来学习会怎么样,很辛苦。这一句话念完,有没有老师心有息息焉?不过有开始,就怎么样?不会太晚,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再来,所以不要时过然后学,再来「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你一下子给他学一大堆,学得这么杂,他学得烦得要命,根本就不想学,所以现在很多小孩子很怕礼拜六,礼拜天,因为礼拜一到礼拜五都怎么样,排得满满的,所以父母,真正要静下来,思考到,到底这些方法对孩子有没有效果,是让他好学,还是让他厌学?「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好,所以呢我们学习,一定要有好的同学才能够互相砥励,互相督促,互相帮忙,所以各位老师回去之后,各个地区,可以成立读书会,但是你不要一个月聚一次,时间不可太长,要常常把自己的读书心得,把自已的教学感受能够互相交流。两个礼拜就聚一次,甚至一个礼拜就聚一次,效果更好。我们常常几位老师坐下来,光讨论一两句《弟子规》的经文如何教学,一讨论就是二三个小时,真的,大家集思广议,感觉特别好,对彼此的教学,怎么样,有很大的帮助,教起来也轻松,别人很多的好的方法我们都可以拿来运用。

「燕朋,逆其师」燕朋,就是指接近一些不好的朋友玩乐,游手好闲的朋友,那就会违背老师的教诲。所以中国话说:宁可终年不读书,不可一日近小人。所以一定要让孩子懂得分辨朋友,不然,影响太深远了。所以前面有讲到,要有论学取友的功夫,选择好。「燕辟,废其学」,这个燕辟,指的是一些不好的场所,像这些电动玩具店,这些玩乐的地方,我们说玩物丧志,所以现在的定性更不够,所以我们说孟母为什么三迁?确确实实孩子没有定性之前,你一定要尽力让他有好的环境,可以学习,所以说,邵老师在那边讲课当中有提到,一个孩子有一个亿的时候,他会想到什么?想到办学,想到办医院,想到了这些助人的这些思想,为什么?接触的环境不相同,他就会延伸出这一些善念出来?所以这是少成若天性。好,这六个是教之所由废,因为这六个是不对的方法,所以教育就会荒废掉。那君子即知教之所由兴的方法又知道教育所以会荒废的原因,然后才能够运用好的,舍弃坏的,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君子教导的方法是「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导是引导,导而弗牵,是引他,不要让他觉得,你硬是拉着他鼻子往右走,往左走,人家拉着你的鼻子,你是什么感受?不舒服,所以引导他,不要让他觉得,像是控制他,他会觉得很不舒服。所以则和。「强而弗抑则抑」这个强是鼓励,抑是压抑,所以你鼓励他,不要压制他,他学起来就会欢喜觉得很欢喜很轻松进而弗达,则思,这个开是启发,启发他,但是道理不要一次全部都讲透,留一些空间用设问的方法让他来思考,所以叫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个和易以思,就是一个教学的技巧,教学的方法,所以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一个教学法我们用一个故事来做说明。

汉朝时候,有一个人叫蔡顺,他是一个孝子,这个蔡顺有一次出去采桑椹,拿了两个篮子,我问小朋友,他为什么拿两个篮子?为什么?两种不同的什么?两种不同的桑椹,他为什么拿两个篮子?为什么?(桑椹有生的,有熟的),生的还要拿回来吃。噢,有酸的有甜的,好,对,没错,他拿两个篮子,一个采很甜的,紫的发黑的,这个桑椹放在一个篮子,那有一点红色的,不是那个紫的发黑的,放在另外一个篮子,分成两个篮子提回来,诸位小朋友,为什么他要分开?越黑,越紫的,越甜。不那么黑的,不那么紫的,怎么样,比较酸。所以呢,他为了把甜的留给母亲吃,酸的留给自己吃。所以诸位小朋友,蔡顺做到了《弟子规》哪一条,「亲所好,力为具」,所以拿回去的时候,不巧,刚好遇到了盗贼,盗贼把他抓起来,准备要伤害他,一看,两个篮子,这个盗贼很好奇,就问他,你为什么拿两个篮子采?拿一个就好,结果蔡顺呢,实话实说,告诉他,结果盗贼一听,感动了,诸位小朋友,盗贼都杀人放火,他会不会感动?会,为什么?因为他有什么?良心,他有孝心,所以只要你的德行够好,一定会感化一些坏人,所以诸位小朋友,我们面对坏人,要不要找警察?要用我们的德行去感化他,这样他也能够浪子回头金不换,那结果呢,那些盗贼,不只放了他,还把他们这个山寨里面的米,还有一些水果都送给他。小朋友,要不要接受,要,为什么要接受?(回答,为了供养他的母亲,也为了成全盗贼的那一份善心),掌声鼓励,存心是善的,噢,看到那些盗贼,确确实实,是一片善心,希望也能够供养他的母亲,但是我们思考一下,假如他拿回去这一些米跟这一些水果,刚放下来,官府来了,张三家的米为什么在你家,李四家的水果怎么在你家,这个时候你会怎么样?(回答:还给他),还给他,去哪里还?这个时候,你会百口莫辩,你可能会被抓去,所以诸位同学,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你一定要搞清楚,见得思义,这是君子九思当中的一思,见得思义,义是正当,人要获得任何东西以前,一定要思考,我适不适合接受,而这个东西来路是不是正常的,你要考虑。所以要见得思义。所以你又把君子九思教给学生。所以,诸位老师,这一个故事里面讲了几个大问题?亲所好,力为具,甚至于也讲到了自然科学,要黑一点的才甜,是不是?也是常识。再来,还有哪一个道理,见得思义。再来,每一个人都有什么?良心,都可以唤醒的。所以其实,我们当老师的,也要什么境界?理事无碍,你在讲一个故事的时候,也要把理怎么样?套进去,你在讲道理的时候也要配合什么?故事来说,假如你今天在讲一个道理,假如十分钟,没有任何的事讲,你的学生眼睛会怎么样?呆滞,你理事不圆融,没有配合,假如你今天呢,从头到尾都讲故事,学生哈哈哈,从头笑到尾,笑完了以后呢,他带回去什么?啥也不会,没有,甚至于下一次,老师在讲道理的时候,他会说,老师这个我听过了,他没有领受其中的道理。进而去提醒他的生活他的作用。假如你又把道理融进去这一个故事他听十遍、听二十遍,怎么样,也不会厌,甚至于每一次听,他都会有不同的领受,所以理事一定要相配和。我们在讲故事的过程,在论理的时候,一定要融入导而弗牵,引导他,好让学生很自然的进入这个故事的情境之中,强而弗抑,当我们看到这些圣哲人我们可以告诉他,蔡顺可以做到,我们也可以做到,「圣与贤,可训致」。透过这些圣哲故事,鼓励他,也愿意去效仿,去成长,开而弗达,启发他去思考,有没有把道理一次都讲透?没有,去让他思考、去感受,让他启发道理,讲出来,所以这些就是一个教学当中的技巧,叫和易以思的教学法。

接下来是学者有四失。学习者有四个过失,教学的人,必然要知道。其实现在我们为人师,为人父母,我们的根基也没有扎得很稳,毕竟中国的圣贤教育失去了三代,所以,这一句话虽然是说我们教育的孩子有四个过失,我们一定要反观自省,自己有没有这四个过失。所以一个好学生,才能当一个好老师,一个人连好学生都做不到,有没有可能当好老师。不可能。所以君子务本,先从我们自己做起,人之学也,有什么过失呢?或失则多,学就贪多,贪一大堆东西。但是呢,学不进去。所以我们现在既然知道《弟子规》是圣学的纲领,就好好的先把它学好,把它落实。或失则寡,有一些呢,学习一点点就满足了,就不想再学了,这个是没有远大志向,或失则易,过失在哪里呢?在太轻率,觉得学啥都太容易了,没有一个深入的一种态度,这个易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学一学,就变来变去。这里学一学又变到另外一个学问去,另外一个领域去,学了半年,没有一样,怎么样?深入到这个功夫里面去。所以这个就好象一个人,撅了五十口井,但是一口也没有,怎么样?也没有淘到水。好,这是我们不能犯这样的过失,或失则止,这个止是固步自封,画地自限,所以学习一定要先相信自己可以办得到,要信自己。勿自暴,勿自弃,自己肯踏出一步,会感得你的老师,对你的指导,你假如固步自封,人家也无从指导起,这是四种失。所以呢,为人师的人,要知道学生可能会犯哪一些过失,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才能去协助他改过这些过失。所以教也者,长善救其失。

这句话在《礼记?学记》里边,「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于唱歌的人啊,人家听到他的歌声,就想跟着他一起唱起来。「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于教学的人,别人一听他的教诲,就很想继承他的志向,也来从事教育,所以我之前谈到的这位教了30多年的陈老师,他就有很多学生。往后从事哪一个行业,教师如果你教出来的学生,他都学我这一辈子死都不愿意当老师,那我们就要反省一下自己了。所以一个善教的人,他讲话,「约而达」,简约,但是几句话就讲的很通答,「微而臧」,很微细,却很能开显的很精妙。很精湛,「罕譬而喻」,由很小的比喻道理就能让学生明白,所以能够做到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有这样的讲课能力还有风范,就能让学生听了他的课,很愿意照着他的教诲去做,也很愿意继承他的志向。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君子知道求学问的秩序,难易顺序,就知道应该怎么样去引导,「而知其美恶」,知道学生的优点跟缺点。他才懂得如何因材施教,「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他能广博比喻,然后能够当一个很好的老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为人师要处处为他的学生着想,管理好他的学生。为人师的能力提升起来,也能够去当一个长官,当一个父母官,「能为长,然后能为君」。他能治理好一个地区,他就有能力当一个小国的国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子」,一个人当教师能够当的好,把当老师的这个存心、原理原则能够掌握的很好,他也有能力治理一个国家。总归,4500年的教诲当中,总归三个字,就是君、亲、师。不管为人君,为人师,他只要能掌握这3个字的内容去力行,他都可以把他的角色做好。「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所以选择老师不可以不谨慎。记曰:「三王四代为其师」。此谓乎。三王跟四代,这个三王是伏羲氏、皇氏、宣元氏,神农氏,这都是我们的老祖宗。四代是指舜、夏、商周这四代,这贤君都是因为有这么好的老师,他们才有这么高的德行与才华,此之谓乎,下一段强调的是尊敬老师。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所以古代君王,有两种臣子。不以臣子之礼相见。一种就是他的臣民跟他的祖先长得很象,出来呢,在祭祀的时候坐在那里,这样做的应该是皇帝的亲戚,才会长的象他的老祖宗吗,坐在那里。供,供就是供大学去礼敬,去膜拜的,这一个亲人,就不用去跟他行君臣之礼。不然呢,你看到他的时候是以一种恭敬的态度面对他,因为他把他当做祖先吗,那等一下呢,又要跟他行跪拜礼,那这样感觉怎么样,就很奇怪了,这是一种情况。另一种情况呢,是尊师重道,所以呢,不以君臣之礼想见而以宾主之礼,我们说东道主,所以皇帝坐东边,他的老师坐西边,所以皇帝是一国之君呐。那一国之君都这么样尊师了,那全国人民就都跟 着效法。好。所以尊敬老师之后,则道尊哪。对于道业就会尊重,就会好学。好,接下来,我们谈到的是学习方法。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很会学的人哪,老师教的轻松,效果又很好,「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不会学习的呢,老师很勤劳而教出来的效果减半。从而怨之。他自己学不好,还会怨谁呢,还会怨老师,那一个人如何善学呢?底下有问呀,「善问者,如功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一个很会问问题的学生呀,他会由浅慢慢问到深处,让老师可以很尽兴的引导他,然后啊,师资道合,理论清楚,他把问题也解决了,相说以解,就把问题解决。不善者,就不会这样,不善问的人呢,一问呢,就问那个很深的问题,甚至于老师讲3分钟,又跳到另一个问题。好,那我再问你一个问题,讲一会,他又说我再问你一个问题。这样的人多不多。请问他问教师问题问什么?他想考老师是真的,还是假的。他就不相信中国德行真的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吗?有没有人有这种态度的,就东问一些,西问一些,实际上他们信心没有建立起来。「善待问者」,一个人呀,也要善于等待老师问他问题。他也懂得如何回答。「如撞钟」,你问他小问题呢,他就则小鸣,问他小问题,就简短回答,问他大问题的时候呀,则大鸣,叩之以大则大鸣。大问题也能问答完整。「侍其从容,然后尽其声」。我的在问学生问题的时候呀,也不要太急躁,让他能从容回答。让他想一下,你不要一问他问题呢,你说好,那下一个同学,这样对他来讲,他会觉得怎么样?要让他有一个空间,思考一下,就可以答出来。所以要待其从容。我们老师的心哪,在跟孩子互动的时候不能太急躁,你越不急呀,他的心越能缓下来,越有可能有一些很好的答案会出现。不善待问者,反此,有一些学生那,你问他小问题,他给你扯到十万八千里去了,这人就是不善待问呢。如此皆进学之道也。

所以呢,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当人的老师,只会背诵一些经典,背诵一些诗句还不够。更重要的要有悟性,要有德性,要有记性,为人师最重要的要先有什么,要有德性,要有悟性。再来,还要有记性。这个记性,我自己已经讨论过了。怎么样把记性提升呀,烦恼清,智慧长,烦恼越清,记忆力慢慢就恢复了。好。你要明理,你就不会担心自己记忆力不好,悟性也随着你的德行,你会对很多事物呀,很容易去领受。我们举一个例子,刚刚照相呀,后面的背影是什么,刚刚留下来的时候,我们的陈大哥,他说旁边这一颗树在后面会好看,所以我们就听专家的话。站在一颗树的前面,什么树呀,“铁树”你们怎么,都没发现人家精心挑了一颗树当背影。你们都不知道,你们太专注了,是不是我穿的西装太好看了。你们都没看到,是什么,君子之德啊。昂扬直立而不屈呀。我那时候刚好跟学生讲,他们那时候刚好出去玩。你们看,竹子呀,他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什么地方,气节,哪一个地方让你觉得有气节,一节一节的,还有没有,大自然都是学习的榜样,我们老师有这个悟性呢,孩子时时刻刻都在观照,第2个呢,我们说他是什么?空的心,虚心,常使虚怀纳雅言很虚心,受教,肯听别人的劝告,不自大。还有没有,学生们答案会出乎老师的意料,他说老师,竹子什么都可以用,叶子可以包粽子,枝干可以建房子,竹笋可以吃,所以你看他是牺牲奉献,任何一个地方对人都有用。竹子处处有用,你有什么用。你看处处都是奉献,我们再来看,竹子都是一节一节的,所以人生都是不断突破向上,而它是一支很有力,代表很正直呀,很有节气。你看到过一枝竹子 吗?有没有看过,没看过吧,所以你看竹子懂得相观而善,懂得互相聚在一起,这可是利用环境的影响。境相、环境,你看这么多都是起码立的,就没有一枝是弯的,你找一大群好人耳濡目染,也变成一个好人,还有,坚强不屈,你看竹子都是很直立的,所以我们透过生活的万事万物也可以启发孩子的悟性。所以当老师的呢,也要有这个悟性。下一句,「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学生,你明明 看的出来他有疑问,但是他问不出来,这个时候你就要主动的引导他,启发他,所以这个你也要很善于观察。有两句话,诸位听听看,「为诸众生做不请之友」。另一句「只闻来学,未闻往教」。还有没有,你看一定,今天你没有学习的心,你去找他,他会很烦,我等一下还去挣钱,你来干什么,这样反而会让他生烦恼。所以最重要的是观察他学习的心有没有成熟了,这才是根本。所以为诸众生做不请之友。因为这个人好学的心已经出来,恭敬的心已经出来,这个时候,纵使是半夜三更,你也要怎么样,氢可以让他长学问的这些东西呀,赶快把他送过去「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当你告诉他一些道理呀,听不明白,这个时候,你不要硬塞,稍微往后退一步,再继续观察时机然后再告诉他,能不能他听不懂,跟他发脾气呀,发脾氯可前功尽弃呀。所以呀,凡事要看机缘成不成熟,不可勉强。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之者,可以有志于学矣」。我们来看这三个例子,也是谈到学习方法,一个冶炼金属器皿的工匠呀,他的孩子呢,会让他先学把兽皮制成衣服。因为把兽皮制成衣服的难度比较低,而去冶炼一个铁器的难度比较高,比较危险,所以他先让孩子去学习做事的步骤。而且要很有耐性。从简单做起,到最后才去做高难度而且很可能会有危险的技能。所以从简单的先学起,再来,「良弓之子,必学为箕」。一个很有能力制造弓箭的工匠,他会让他的孩子先学习做那个簸箕。用竹子做扫地用的簸箕。是弓比较难做,还是簸箕呀,当然是弓,但他这两样东西呀原理原则相近,都要去对于物体的韧性很敏锐,所以就从很简单的,很基本的让他磨炼起。第二种,你要训练一匹小马驾车,就告诉他绑在老马驾车的马车后面,让他先习惯跑步。习惯马车的速度。所以从举的这3个例子,我们可以理解到学习重在循序渐近,打基础,从一些根本,一些基础先扎起,不要一下就学很难的。从基础抓起。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比就是懂得用比喻一些万物让学生领会一些道理,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我们从这一段来看,也就是示范比喻给我们看,这个鼓它不属于五种声音里面的,宫、商、角、徵、羽,他不属于,但是在乐队里面假如没有鼓声,好像就缺了一样东西,「所以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水不属于青红赤黑白这五色,你要画美丽的国画,缺了水你又画不出来,所以后面强调的是师无当于五弗,老师不属于你服丧的亲戚关系,不属于,但这5种亲戚关系假如没有老师的教诲,五种关系会不会亲密呀,亲密不起来。所以这就是运用比喻的方法,让我们领受老师很重要。「君子曰:大德不言,大道不器,大信不约,不时不齐」,所以君子说有德行的人不官,就是指你把他放到哪一个位置,他都能把他做好。大道不器,大的道理绝对不局限于某一个时间,某一个空间,所以我们说呢,孝是大道,有没有放到中国可以放到美国不行。有没有三千年前可以,三千年后不行。没有,大道都是可以超越时空,不会被局限。大信不约,一个真正的诚信。绝对不会局限在一个小小的信约上,我们守信的目的,信义信义,守信的目的,是要去做正义的事情,假如是被威胁,是要去做坏事了,信要不要守。所以这都要去用智慧去判断。孔夫子有一次发现一个臣子要叛乱,魏国有一个臣子要叛乱,这个魏国的叛臣,把孔子团团围住,他说你不能把你看到的去跟魏国国君讲,你发誓不讲我才要放你走。孔夫子说,好,我发誓不讲,壕个军队一撤走,孔夫子说来我们去魏国。子路一看呢,说夫子你已经答应别人了,怎么可以去违背,那这个就是学什么?大信不约,真正的信,就是为了要去做正义的事才守信,学问要懂得抓本质,懂得变通。大时不齐。你看四时寒暑,春夏秋东,就能够让万物在这样的时节里面去发展,「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古代圣王他在祭祀的时候都是先祭河,然后才祭海,百川汇集然后海,不忘本,所以说诸位务本,从这里我们也体会到一个人学习,纵使他很有成就,对于父母还是终生感恩,终生孝敬这个才是德,我们对于老师,纵使成就高过老师,面对老师我们依然存着挚诚,感恩的心,没有丝毫变化德行,这叫不忘本。

《学记》终

蔡礼旭老师《太上感应篇》(1-49)心得分享(精选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