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的体会(大全)
编辑:风月无边 识别码:10-1001958 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20 10:10:19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的体会(大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的体会

校: 院

别: 专

业: 姓

名: 指导教师:

东北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江海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的体会

进入研究生阶段的第一学期修了江海燕老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一课程,感触颇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一课程对我们来说应该并不陌生,毕竟从初中开始,我们就开始接触政治理论的学习,但是这次最大的不同是,江老师从两大方面论述,比较系统的介绍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历程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政治思潮及实体。好多内容听起来津津有味,觉得好多的东西很新鲜,好多的观点是自己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下面从两个部分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第一部分是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及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历程。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包括早期的乌托邦社会主义、中期的平均共产主义和晚期的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是英国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莫尔,他的著作《乌托邦》一书,是空想社会主义史上的第一部杰出的作品。直到1832年“社会主义”一词被提出,它迅速在世界各地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经济学家A.布朗哥第一次把“乌托邦”和“社会主义”联系起来,使用了“乌托邦社会主义”这一名词。

乌托邦是莫尔空想的国家,一个航海家航行到了一个奇乡异国,即乌托邦,在那里财产是共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者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由秘密投票产生。但是,乌托邦紧紧代表着当时人们的一种改变现实的愿望,这种理想中的社会被认为是不存在的,是虚无缥缈的。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标志马克思主义作为成熟的科学理论正式诞生了。从此,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并且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如果没有《共产党宣言》的出版和指导,工人运动可能还要在黑暗中继续徘徊和摸索。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是参考了好多好多伟大的思想家们的著作而逐渐形成的《共产党宣言》,在此之前,有好几个有关社会主义思想的版本,大家各为其说,但马克思、恩格斯认真研读后认为,除了空想社会主义以外的社会主义都是反动的,是不科学的。

《共产党宣言》问世后就一直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圣经”,称为各国无产阶级及其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引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进行。1917年11月,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掌握的政权——苏维埃政府诞生了。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了苏联。列宁逝世后,斯大林获得政权。他通过残酷的手段清洗了所有的政治对手,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同时以肃反的方式对党、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展开了大清洗。斯大林成功地把苏联改成了一个工业和军事强国,在他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苏联军事也比以前强出好几倍。他领导苏联度过1929年袭击了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随后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苏联红军和盟军在1945年攻占了纳粹德国全境,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捍卫了正义,捍卫了和平。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悲壮的一页,仅此一点,苏联就无愧于一个大国的称谓。二战后,斯大林与其他社会主义盟国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同美国和北约相抗衡。在20世纪中叶,美国和苏联两个大国隔洋相望,共同主导了世界未来几十年的走向。

但是1991年底,世界上第一个且领土面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了。苏联刚成立时内忧外患,没有被打败;经济大危机,没有被摧毁;世界第二次大战,没有被消灭,反而自身阵营力量在不断的壮大,出现了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是苏联在没有战争和外敌入侵的情势下自行解体,令世人震惊与沉思。我们可以把原因归为好多方面,但是最重要的是,那时的苏联执政党已经脱离了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不信任社会主义,不清楚自己要走的路线,执政党没有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没有把自身的问题解决掉,自己把政权丧失了。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家纷纷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时至今日,世界上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仅有五个:越南、古巴、老挝、朝鲜和中国。资本主义国家阵营不了解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抨击中国是资本主义社会,将会变成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第二部分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政治思潮及实体

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和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基本上对立,关系紧张,但是在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往往都存在共产党组织。其中以欧洲共产主义组织中的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的共产党发展最好,欧州共产党反对暴力革命,主张和平过度,他们积极的宣传自己的思想,势力一度很强大,在国家占有很大的地位。但是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欧共的实力大减,虽然以后有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实力有所恢复,但是均不若以前。社会党国际组织于1951年6月在联邦德国法兰克福召开的国际社会党代表大会上成立。成立之初,宣布其纲领为民主社会主义,主张走区别于二者的第三条道路,即民主社会主义之路。提出以民主方法建立起“人人平等的福利国家”,强调民主、自由、平等和人权,反对一党制,主张多党制和分权主义,实行混合经济,提倡市场竞争,不反对私有制。

具体来说,民主社会主义不认同马克思主义,但也不反对马克思主义,他们主张有多元信仰。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人民是不平等的,是存在剥削,存在压迫的社会。民主社会主义也是不认同共产国际的,他们认为共产党是一党制,是独裁的,他们主张在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所谓的真正的民主,而民主最根本的是体现在政治民主,政治民主的标志就是实现多党制。所以他们以有时联合有时批评批判的策略对待社会主义国家。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存在着社会主义实体,比如以色列的基布兹。犹太民族是一个一直以来都惨遭虐待的民族,他们曾经被赶出家园,被迫流浪在世界各地,大多流浪者从事着当地人不愿意从事的脏苦累的工作,遭人欺凌。但是他们也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有着令人羡慕的商业头脑和爱家园之心。虽然犹太民族经过了202_多年的漫长流浪生涯,但是这并不能改变其天性,他们仅仅受一本书的呼吁,便不远千里回到了他们祖先生活的地方,开拓家园。他们成立了基布兹,在那里,是那些空想社会主义者们曾构造的理想的国家,人人平等,基布兹里禁止故宫和剥削,他们崇尚劳动,规定每个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参与劳动,在基布兹内部进行民主管理。开始,这项管理方案极大的促进了农业及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保障了基布兹里面人们的生活,也使得以色列的农业成为了最发达最高效的种植,人们可以安居乐业,注重素质的培养,离婚率最低等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基布兹并不是一个世外桃源,它不是封闭的组织,它和外界有一定的交流,以色列政府及一些社会组织也在不断的援助以维持基布兹内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

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基布兹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人尤其是年轻人,他们不再满足于这种稳定的,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们觉得自己的发展受到了基布兹的条框的束缚,那些服兵役或者留学的年轻人,更倾向于留在外面闯荡。这严重阻碍了基布兹的发展。虽然基布兹也做出了一些的内部调整,例如发给一定的工资,在一定条件下允许雇佣他人等。但是,我认为基布兹想要长期的生存,发展下去,除了这些细微的调整和外部的援助是远远不够的,基布兹迫切需要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以上两方面的内容是我学习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的一些心得体会,恳请江老师批评指正!

第二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会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会

第二单元,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基础上,再一次重温了总书记系列讲话以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党校老师结合国情、市情深入浅出的分析,并通过实例讲解中央、市委的举措,使我们在以往的理解认识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加深了领会。正如开班时政法委副书记指出的那样要常温常新,以此达到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高能力素质的学习目的。

1、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实践和理论的主题。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实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段话是对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科学内涵的准确定位。为新形势下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思想上政治上理论上提供了科学依据,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没有丢掉马克思主义,而且以一系列新的独创性的重要理论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深刻理解这个论断,联系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实践,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民族复兴的道路,国家富强的道路,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是管用的理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制度,是生命力旺盛的制度。我们学习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就是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把握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辩证统一

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要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实践探索”不能用后一个历史时期否定前一个历史时期,也不能用前一个历史时期否定后一个历史时期。习总书记关于“两个历史时期”的论述,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党的历史特别是新中国历史,正源清本,凝聚共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也就是说,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虽然然有着重大差别,但归根到底是一脉相承的,统一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正确认识这两个历史时期,不只是个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要牢牢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辩证统一,关键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真理。方法是要学习认识历史,尤其是要学习好党史。了

解掌握尊重历史,防止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坚持既不能否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也要坚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不动摇。

3、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

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路线和基本原则。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可能性就会越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懂了的就努力创造条件去做,不懂就要积累学习研究弄懂,来不得半点含糊。我们对待理论学习也是一样,一定要端正学风,要发扬钉钉子精神,要真学,要力求甚解,要学懂学通,并加以消化吸收。

4、坚定信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忠实践行者

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矢志不移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做好当前每一项工作,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革命理想信念高于天,没有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思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风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一切迷茫迟疑的观点,一切及时行乐思想,一切贪图私立的行为,一切无所作为的作风,都是与此格格不入的。

我们通过这次学习培训,系统的学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理论,增强党性修养、坚定信念、从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为推动认真做好本部门工作。努力把学习的体会和收获,不断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开展工作的举措,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习的成果转化为推动政法体制改革、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融入做好本职工作的具体行动中。

第三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富”共赢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迄今为止最高的文明形态,是我国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介绍了生态文明的含义,详细地分析了其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区别和联系,并就我国目前面临的严峻的生态危机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最后从四个方面给出了相应的措施:提高全民意识;做大生态经济;健全法律体系;发挥宏观调控。

关键词:生态文明;含义;必要性;措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与此同时,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越来越严重,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最近大面积“雾霾”天气的出现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恐慌,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只有建设生态文明,才能避免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开创出一条文明的、生态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生态问题、环境问题早在10多年前就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十八大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要求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并进一步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目标和四大措施,表明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为我们今后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方向。

一、生态文明的含义

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但人类社会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一种文明形态,即生态文明,它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说它们有联系,是因为生态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这一点上,它是与物质文明一致的。而生态文明所要

求的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人类要自觉、自律,树 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在这一点上,它又是与精神文明相一致的,毋宁说它 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它们有区别,则是指生态文明的内容无论是物 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包容,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这种文明的宗旨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实现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生态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是人类迄今为止最高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和工业文明具有鲜明的特色,工业文明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往往忽视了自然资本的亏损以及对自然发展的维护,认为自然是人类的奴隶,自然资源是取自不尽、用之不竭的;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掠夺与被掠夺、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自然的一切都是为人类这一物种服务的,人类成为自然界的中心。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人类必须树立人与自然的平等观,从维护社会、经济和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的有限性,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1、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的宏伟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然而我国长期推行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削弱了生态资源基础,甚至使得很多自然资源濒临灭绝,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直接的突出矛盾赤裸裸的摆在我们面前。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不能为了追求经济的增长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力更是有一定限度的。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才能得以长久地生存与发展。

目前,我国的生态状况十分严峻。全国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全国沙漠和沙化土地面积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5%;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为世

界的1/5和1/8,森林覆盖率居世界第130位;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27%;668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因缺水影响城市工业产值202_亿元;尚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等等。生态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因素之一,面对如此严重的生态危机,只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下大力气改善生态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实现。

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观念,作为一种基础的价值导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希望喝上干净的水、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住上舒适的房子等。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自然生态保持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并与人们和谐相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无法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任重而道远。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2、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产品,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也日益严重。一些地方将经济发展等同于GDP增长,单纯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资源消耗惊人,环境污染严重。不文明的消费模式也对环境和资源造成很大压力。这种高耗能、高污染、高浪费、低效益的发展模式,这种竭泽而渔式的发展,对生态破坏极大。从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到节约节能、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对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的深刻变革,而且是对经济发展理论的深刻变革。对工业化道路进行深刻反思,重新认识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以最小的生态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方向。党中央继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现在又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正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潮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生态文明的工业化道路,它要求减少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走一条既能节约资源,又能使人与环境友好相处的经济发展之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3、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人类文明形态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提出并长期坚持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思想。十六大报告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道,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明确提了出来。从此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这“两个文明”建设变成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这“三个文明”建设。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这一新观点,这是我们党对人类文明形态认识的深化和提高。因此三个文明建设发展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这“四个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极大地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四个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和协调发展,必将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4、生态文明建设是树立负责人大国形象和地位的必然选择。

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全世界各个国家来共同解决。我国在发展理念和方式的转变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而不像一些发达国家那样把破坏环境的负面效应转嫁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身上,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建设生态文明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球生态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在为人类共同的未来做出实实在在的新贡献。

只有充分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把生态建设融入到现代化建设的主过程中,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建立美丽中国的目标。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经济落后的忧患意识较重,但对于环境保护落后、生态建设落后的忧患不够,对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内在关系和结构性矛盾认识不足,导致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威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把生态文明摆在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同等重要位置和高度,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积极推进绿色消费,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同时建立完善的环保教育机制,尤其要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只有使人们从小就懂得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才能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才能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切实防止破坏生态的悲剧重演。

2、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做强做大生态经济。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不要发展经济,而是要坚持科学发展,使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和谐共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更重要的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所谓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遵循生态学规律,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自然、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涉及生产、流动、消费各个环节以及地区、产业、企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建设生态经济,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形成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方式;大力调整优化工业产业结构,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鼓励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3、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体系

法律作为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的调整社会关系的工具,法律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合理开发方面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特别是要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估管理办法,探索和推行绿色GDP考核办法;同时坚决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把生态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

4、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有资本主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有宏观的计划性,在统筹社会发展,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方面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所以政府在制定政策以及发展产业经济的同时,一方面要考虑经济效率,也要考虑生态效益。另一方面政府要鼓励生态环保型经济的发展,让重视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的企业和个人获得良好的收益,让不重视环境、浪费资源的企业和个人无利可图。除此之外,在干部考核方面,不能再单纯地以GDP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唯一依据,还要考察他们如何解决环境和社会等问题,尤其要考察其在处理生态与经济矛盾时的决策表现是否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

四、结 语

虽然我国现在存在着很多环境问题,但是近几年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确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当前,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总趋势正从冲突走向和谐,环境保护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如今,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说明党中央已经把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当作一件非常重要紧迫的事情。相信在今后,只要我们怀着极大的热忱投入到生态文明的建设中来,从每一个人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我坚信当每一个人都具备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并付诸实践,为生态的保护和平衡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一定能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实现“绿富”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孙新章, 王兰英等, 以全球视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_(23)(7)9-12.[2] 陈劭锋, 苏利阳等, 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构想[J], 科技促进发展, 202_(4)9-25.[3] 朱天福, 陈颖珍, 时代呼唤绿色GDP核算[J], 中国发展,202_(1).[4] 卢福财, 环保产业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_(1)5-7.[5] 钟宿方, 生态社会主义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 理论界, 202_(8).[6] 方世南, 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J], 学习论坛, 202_(29)(1).[7] 谷树忠, 胡咏君, 周洪, 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J], 资源科学, 202_(35)(1)2-13.[8] 鲍荣华, 吴初国, 着力改善环境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浅议从源头防治北京空气污染,202_(2).

第四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会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会概论1、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党中央领导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

2、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3、延安整风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

4、党的七大刘少奇代表党中央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提出“毛泽东思想”。

5、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内涵包括: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并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理论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8、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的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

9、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它们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即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旗帜问题至关要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11、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3、党能够在新时期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理论基础、时代背景、历史根据、现实依据。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没有毛泽东思想)

15、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开始形成: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直至土地革命时期。(成功的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走向成熟:遵义会议以后,直至抗日战争时期。(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和党的建设思想)

继续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是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时期。

16、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7、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8、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19、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20、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和使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

21、党的十五大是邓小平理论正式确立命名的阶段。1999年把邓小平理论载入宪法。

22、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理论。

23、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写入党章,202_年写入宪法。

24、三个代表是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25、202_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国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26、202_年9月,党的十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27、202_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28、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是全体社会成员),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9、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30、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党的十二大)

31、毛泽东在1929年6月写的一封信中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

32、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提出了“关于主观主义”的问题。

33、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初步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

34、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第一次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界定。实事求是是党校的校训。

3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6、202_年,胡锦涛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37、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38、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39、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作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其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是三大作风中最根本的,强调的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40、实事求是是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41、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必须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理论创新一定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42、认清中国的国情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贵州师范大学

作业题目:提高互联网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影响力研究 任课教师姓名

段晓蕾 学号:42012100007

52年级:202_级

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学院(部、所):马克思主义学院

任课教师评分:

提高互联网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影响力研究

【摘要】意识形态建设是我们党的根本性建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固本强基的伟大的战略性工程,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特点,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任何一个阶级都有两个队伍,笔杆子队伍和枪杆子队伍,而枪杆子队伍最终要靠笔杆子队伍来领导,通过上课关于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的讲解和自己阅读相关的书籍,并紧密结合党的十八大精神,谈一谈现代互联网对意识形态领域额建设的影响。

【关键词】意识形态互联网现状挑战影响力

互联网是20世纪的重大科技发明,它深刻改变了信息交流和传播的方式。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普及,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切实提高互联网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影响力,是一个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一、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及其社会影响

互联网原本是美国军方的研究项目,最初设计是为了提供一个能在紧急状态下保持畅通的通信网络。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建立了大学之间互联的骨干网络,迈出了互联网历史上的重要一步。20世纪90年代,整个网络开始进行商业运营,向公众开放。几乎在互联网商用之初,我国就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今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呈现一些新的特点:一是在信息形态方面,信息传播以文字形式为主向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媒体形态转变。目前我国网上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占互联网流量的50%以上。二是在应用领域方面,我国互联网正从信息传播和娱乐消费为主向商务服务领域延伸,电子商务迅速发展,互联网开始逐步深入到国民经济的更深层次和更宽领域。三是在服务模式方面,互联网正从提供信息服务向提供平台服务延伸。以博客、播客等为代表的web2.0服务模式使互联网的平台功能更加突出,网民不仅是信息的消费者,也是新的提供者、创造者。四是在传播手段方面,传统互联网正向移动互联网延伸。随着3G网络的发展,手机上网正在成为新潮流,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媒体形态不断涌现。

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今天,每个有能力上网的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发表言论,并与他人直接进行互动。这使得更多的人有几乎参与到社会舆论的构建中来,施加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紧密相连,互相影响,出现网络问题社会化、社会问题网络化等新态势。在某种程度上,互联网已经成为推动公共事件解决的重要力量。

“天价烟”、“天价吊灯”、“最年轻市长”等社会、时政事件的关注,也无不从网络发端。可以说,互联网已经不再只是一个虚幻的世界,它已经对现实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总的来说,互联网促成了人类传播方式的革命性飞跃,催生了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深刻影响了社会舆论的形成机制和传播途径,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作为覆盖广泛、快捷高效、影响巨大、发展势头强劲的大众媒体,互联网已经成为当前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起影响和地位日益突出。

二、互联网给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新挑战

互联网大大削弱了传统的社会控制。由于大众媒介不仅是信息载体,更是一种重要的舆论工具,政府往往视之为社会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将其牢牢掌握起来,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和控制。长期以来,政府是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和“把关人”,人们接受的是经过帅选的信息,受众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选择余地不大。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开放性和离散性的特点决定了信息源头更加多元,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完全自由的,在相当程度上不受政府的管理和控制。互联网能实现低成本的大范围信息传递。任何人不需要通过政府机构批准和检查,就能够在网络上制作网页,或者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论坛、电子公告栏乃至及时通信工具等方式传播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意义上属于国家控制的信息发布权力迅速向社会发布转变,国家的权威也大大削弱。在新的形势下,主流意识形态要能说服人,为民众所信仰,发挥其功能,难度越来越大。

互联网成为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前沿阵地。互联网技术发展于美国,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和公司对IP地址、域名解析、搜索引擎、新闻源等大量信息基础设施拥有主导权。目前,网上超过80%的信息是英文的。互联网商用不久,就有专家指出:这种新的技术优势“使得美国得以利用其强大的‘软力量’手段,发挥它的理想、意识形态、文化和经济模式及社会政治制度的吸引力”。美国政府宣称“要开辟一个新的战场,其目标就是西方价值观通知世界,实现思想的征服”。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也声称:有了互联网,对付中国就容易了。《纽约时报》宣称,互联网与中国进行历史 性大决战,百战百胜的中国将在互联网的斗争中败北。美国国会拨专款,用来对付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采取的网络监管措施。西方发达国家在互联网上大肆传播资产阶级价值观念,如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想,甚至使种族主义、宗教仇恨等信息在网上传播,并渗透到网民的思

想意识之中,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当前,互联网上有较大影响的西方意识形态主要有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无政府主义、民族主义、信息恐怖主义等。要看到,只要我国加入国际互联网,网络世界的而文化冲突就难以避免,并且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这种冲突将呈现范围扩大、形式多样和发生频繁等特点。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西方传媒信息的渗透和影响下,一些人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的目标,有的人甚至崇拜西方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成为“西化”的俘虏和仆从。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构成巨大冲击,对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战场。

三、提高互联网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影响力

发挥互联网对意识形态的积极影响力,要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作用,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众舆论,提高网民参与,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染力、说服力、辐射力。

(一)领导干部要学会运用和驾驭互联网

各级领导干部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者,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和净化网络舆论方面担负着重要责任。要引导领导干部认识到,我们党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情,是一个重要渠道。在互联网时代,如果领导干部不愿、不会、不能应用互联网与群众保持沟通,就很可能变成现代社会的“聋子”和“瞎子”,就难以实现正确的领导。中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通过互联网了解和掌握舆情,听民声、察民意,加强正面宣传,引导网上舆论。还强调,对网上出现的各种负面信息,要客观分析、正面回应,不能漠视、回避。有鉴于此,应该把运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能力当做衡量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参照,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勤于上网、善于上网,主动地、经常地、真诚地在网上与群众交流,以更好地了解民情、体察民情、吸收民智、激发民力,使互联网成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心贴心交流的重要渠道。

(二)增强重点新闻网站的舆论引导力

人民网、新华网等重点新闻网站是网上新闻信息传播的主渠道,是其他网站登载新闻的重要来源,应不断加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在网上新闻信息传播中发挥导向和标杆作用。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上宣传人民网、新华网等重点新闻网站是网上新闻信息传播的主渠道,是其他网方式和方法,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尊重网民、服务网民,实事求是、公开透明,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在这方面,需要做到:一是把握时点,反应快捷。面对重大时间特别是突发性事件以及涉及民生的热点问题,重点新闻网站应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抢占先机,力争把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处理问题的态度、解决问题的举措最早、最快、最准地告诉广大网民,压缩负面消息的传播时空,把公众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二是实事求是,敢讲真话。掌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敢讲真话是前提。重点新闻网站应勇于面对社会热点和难点,开诚布公地用真实的信息、真诚的态度给群众释疑解惑,消除误解和隔阂,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三是超前策划,主动引领。目前,我国有的主流新闻网站在重大事件的超前关注和整体策划上海落后于传统媒体和商业网站。在一些重大社会热点问题面前,事后宣传的方式在互联网时代只能让重点新闻网站陷于被动。这就要求重点新闻网站必须围绕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主题进行超前策划,适时主动地设置网络议题,掀起网络舆论高潮,占领网络舆论制高点。

(三)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网站

在适当增加对网上理论阵地建设投入的前提下,要着力建设专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网站,全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上网”工程,形成网上强有力的主流意识形态。要建设网上党校——运用多媒体等技术开发网上远程教育系统,加快党校教育现代化步伐,扩大党校教育覆盖面,使每个党员都能在“网上党校”深造,提高自身理论素养。

(四)切实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面对网络文化对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日常生活的负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尽快实现观念、体制、内容、手段等方面的改进和创新,以增强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这是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解决好的重要问题。在互联网上,要避免单纯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搬到网页上的机械的纯文字的教育宣传,要用多种表达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各方面内容变成众多的主页,提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充分利用文字、图像、声音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方式在网络上表达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比如用幽默的,充满艺术魅力的语言,用包括卡通、漫画、戏剧、游戏、影视作品、小品等形式表达教育内容,还可以把优秀的民族歌曲、健康的音乐放在网页上,使人们在欣赏浏览中愉快地接受主流文化价值观的熏陶和灌输。开展心理咨询,对人们的思想问题答疑解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人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互联网应用的主体人群。利用互联网开展细想政治工作,是适合青年特点、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要认真总结高校创办“红色网站”的经验,切实建设起一支思想水平高、网络业务强、熟悉学生细想状况和上网规律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要》,中央文献出版社202_年版。

[2]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编:《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3]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2_年版。

[4]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读本》,学习出版社202_年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的体会(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