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学习国学经典之感悟
编辑:雨声轻语 识别码:10-1109611 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19 18:27:4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学习国学经典之感悟

学习国学经典之感悟

怀集县凤岗镇下南坑小学 李管兴

摘要:国学可谓博大精深,简短精悍的文字,蕴含着无尽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历史沉淀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记录风雨,贮藏丰碑,凝结精魂,激励后辈,需要我们一辈子去学习、去感悟。通过品读“国学经典”,教孩子懂“孝”会“爱”明“礼”;通过研读“古典诗词”,引孩子熏陶感悟文学思想;通过教学“国学经典”,提高教师自身素养。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领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能有更多人继承并发扬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学经典 学习感悟

国学可谓博大精深,简短精悍的文字,蕴含着无尽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历史沉淀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记载风雨,贮藏丰碑,凝结精魂,激励后辈,值得大家一辈子去学习、去感悟。国学经典中蕴涵着许许多多关于做人、做事的道理,蕴涵着许许多多关于理想、志向、胸襟、气概、情操、正气、修身、奉献等哲理,所以,品读国学经典可以让我们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悟古训的深刻内涵,启迪智慧、开启心灵,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一、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教孩子懂“孝”会“爱”明“礼”

现在不少孩子都是“小脾气”“小磨蹭”,不听话,不听劝,犟嘴„„,父母叫其洗澡、收拾玩具或暂停看动画片„„说了几遍也不见他们动弹。每遇到这种情况,趁机教教《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自己教一句、让孩子随着学一句,再讲解一次,使之分明,父母招呼自己,应立刻答应;父母要求自己做一些事,也要很勤快;父母教导的时候要恭敬地聆听;对父母的批评要愉快地接受。告诉他,从古至今,孩子都是这样尊敬父母的,由此使他们学会尊敬父母长辈、懂规矩。

“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女的本分。“孝则弟”更是以“孝”的意义为主题,教会孩子如何为人子女,如何孝敬长辈,对其一生的成长都大有益处。《弟子规》中“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使之明白,看见人家没有空闲就不去打搅;看见人家身体不舒服,也不去请教问题;自己不想要的、不希望的,也别强加给他人。《三字经》运用大量历史典故,言语简练,意义深刻——“养不教,父之过„„”“昔孟母,择邻处„„”当大家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茫然失措,顾此失彼时,这些古老的语言可以给我们指引方向,相信一个从小就能对:“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称尊长,勿呼名”“融四岁,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耳熟能详的孩子,肯定能讲礼貌 ,尊敬长辈的。在以后的岁月中再也不会对亲人、对社会冷漠无情,会有着美好的情操和积极进取的心态。

二、通过研读“古典诗词”,引孩子陶冶感悟文学思想

古典的诗词是国学中的一朵奇葩,其语言之精练,韵律之优美、蕴涵之丰富,是我国语言文化中的精髓,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研读古典诗词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认知视野,而且能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涵养他们的性情与审美能力,丰富其精神世界,拓展思维空间,开阔视野。她引领着我们倾听一段段经典,描绘出一幕幕古典诗词后动人的历史画卷。我们读着这些文字,明意悟情,与文字同喜、同悲„„比如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指在遥远异乡的我,知道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每个人都插戴着茱萸,却唯独少了我一个人。王维就很容易将思念亲人的心情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大家面前了呢?李商隐的《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就表达出离别的感慨,人生的无奈,以及偏值春暮,倍加感怀的感情。《长亭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下子把依依难舍的离别气氛渲染出来,让学生们的情感完全被慑住,不由自主随声附和,产生共鸣,大家都感受到并沉浸于离别的情感之中。杜甫的《望岳》中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还可以让学生深刻领会出迎难而上的强烈情感和拼搏精神,表达出学生自己在学习生活中舍我其谁,谁与争锋的雄心壮志。

三、通过教学“国学经典”,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教师要“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弟子规》中也讲到“将加人,先问己”,要先正己再去化人。要去要求别人,首先自己要先做到。老师为了在“国学经典”教学中把课讲好,达到较好的效果,一定会多花时间静下心来品读经典。潜心的阅读和刻意的积累,会让老师自身有了一定的文化积淀,更加善于思考、远离浮躁,更加具有人格魅力和智慧,自己的谈吐间流露出的文化气息会自然地辐射到学生身上,使孩子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还能有利于我们在课上、课下,有意、无意地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从而使教育发展保持旺盛的朝气与活力。

同时,通过有针对性地推荐一些经典书目,带领学生品读、领会,那么,低智的动画卡通片或无聊的电视剧将不会再成为学生们课余生活的重点。“最是书香能至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当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诵读经典达到一定时间后,老师欣喜地发现,学生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明显增强了。时不时还能引经据典,说得头头是道。这对孩子表述内心、认识世界以及人际情感沟通与交流的丰富性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国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我衷心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学习的行列中。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领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让更多人继承并发扬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第二篇:国学感悟之诚信草稿

国学感悟之诚信

在古代孔子以四种内容教育学生,那就是文、行、忠、信,从这就可以看出诚信的重要性。当代看来,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基石;是个人成功的秘诀;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建设的重点。即使如此,古往今来,缺乏诚信的人多得数不尽数,可他们却似乎都活的很自在。难道诚信真的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理念吗?今天我们到底还需不需要讲诚信?

诚信是做人的基石,我们定要讲诚信。我们作为当今中国的大学生,我们的信念的信仰应该比一般人更加的坚定才对。当然,这仅仅是主观上的认为。客观上,考试作弊,说谎,不守信用等行为无不在校园里露脸。就拿考试作弊来说,只是为了取得一时的欢心,只是单纯的追求及格而不用补考的侥幸心理,但是他们从未想过自己到底有没有真正学到了知识,有没有真正做到了问心而无愧。又如说谎问题。“老师,今天我肚子有点痛,所以不去上课了”。“老师,今天下大雨我鞋子湿了,没得换,所以不想去上课了”。等等„„。听到这样的话老师能不无奈吗?可在背后,老师根本就不知道学生找这样的借口是为了在宿舍玩游戏,或者是睡懒觉。这都是校园生活的真实写照„„。

古话说得好,“人而无信,不可知其可也。”从这话也可以看出诚信在一个的生活中占有多大的分量。一个人如果没了诚信,那他就失去了生活的支撑点,就只能被社会所孤立,被朋友所抛弃,最终只能默默地接受失败。所以要想得到别人的信任,首先就要自己讲信用。商鞅立木为信,在当时战乱的年代里,人心正处于惶惶之际,商鞅为了在人民心中树立威信,在城门立下了一根三丈之木,并在当众许下诺言说:谁能把这根三丈高的木头搬动即赏五十金。当时几乎没有人相信会有如此高的赏金,几乎没人敢出手。但是重赏下必有勇夫,他成功了,商鞅并没食言,立即赏那人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中树立了威信,终于通过变法使秦强大而统一了六国。这就是诚信的威力,它能使你成功,让你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风险和坎坷,都颠扑不破。又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博取褒姒一笑,公然点燃烽火台欺骗诸侯。虽然褒姒笑了,欢心了,但是不讲诚信的恶果即将到来。五年后,西夷太戎大举攻打西周,周幽王再燃烽火台,诸侯们却没到,有了前面的教训,谁还愿意上第二次当呢?。结果周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被俘,西周灭亡。这一事例很清楚的告诉我们,要是一个人没有了信誉,那他就丧失了安身立命的根本条件。

如今,学校开展的国学教育课程就是为了提高我们的自身思想素养和行为修养,让我们树立一张诚信的通行证,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的美好和谐。所以我们必须躬行于诚实,更好地为社会为自己的天空开一片蓝天。

第三篇:学习国学经典的感悟

学习国学经典的感悟

“国学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折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又为这个志向做出了什么呢?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这个恐怕有人很少考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对“远大”的理想大加赞扬,对现实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认为这是学生胸无大志的表现,没有出息的表现。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现实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边际的。比如:我们教育学生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学生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专家提出:学生能主动捡起一片纸,这就是爱国!所以我们教育学生励志,不妨把眼光收回来,放在眼下能付诸行动的,哪怕为了理想只迈出一小步。

首先,学习国学经典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其次,《国学经典》让我学会感恩、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再次,《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领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阅读《国学经典》,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总而言之,在古文经典中,古圣先贤把思想、理念、精神中的精髓传承给我们,我们颂读《经典》,能够聆听到圣贤的教诲,对我们是莫大的幸事。学贵力行,圣贤文化的学习,贵在把它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才能从中得到真实的利益。诵读《国学经典》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一路向前,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诵读《国学经典》,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文化共有的精神家园,以民族精神修炼人格,借圣贤思想启蒙智慧,用文化经典涵养生命。有圣贤藏于心,笃于行,德必向善,学必精进,功自然成。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会坚持不断地阅读《国学经典》,遵循古圣先贤的教诲,把圣人的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第四篇:国学感悟

国学感悟

——第三次周末大讲堂学习心得

我在这期的“周末大讲堂”中有幸聆听了国学大师黄育华老先生的讲座,感受颇深,受益良多。

年逾古稀的黄育华老先生,与我同乡,也是我一直尊敬的长辈,虽然平日也曾受点滴教诲,但对国学依旧只是略知皮毛。经过此次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回味思考,感受如下。

一、多读书、读好书。黄老先生开篇讲到“君子不重则不威”,重代表的就是知识的力量。无论是孔子学生的庐墓,还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词在当时社会引起的震动,都说明了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的修养,也能培养自己的权威。办公室是联系上下的中枢部门,接触面广,工作要求标准高,办公室工作人员不但要有丰富的业务知识,更要有渊博的文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领导、服务基层,这就需要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多读书、读好书,不能因工作忙碌而少读,也不能自负知识渊博而不读,要愈忙愈碌愈读书。毛泽东曾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伟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

二、点滴做起,培树素养。黄老先生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传统文化也就是国学的精髓。我的理解是,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三、学会尊重任何人。“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办公室的主要职能是服务,工作中无论对领导,还是对群众,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我想我们的工作水平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可以说,国学知识犹如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内涵。在国学各个学术流派存在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充满人文智慧和写有人生真谛的论述,其敏锐的观察、合理的推定、经验的告诫,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更是一国安邦济世之基。作为中华子孙,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党员,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我们年轻一代党员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中的精髓,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26日,省直机关治庸问责工作领导小组在梅岭礼堂举行报告会,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省直机关工委书记李春明作了题为《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湖北跨越式发展》的辅导报告。

李春明指出,实现湖北跨越式发展,不仅要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科学的发展路径,需要物质资源的高度集聚,还要有思想理念、文化氛围、体制机制、科技进步、政务效率等软资源、软实力、软环境的有力支撑。为此,必须积极推动思想大解放,大力培育发展文化,加快创新体制机制,着力优化商务环境,切实加强作风建设,进一步提振精神状态。

李春明强调,省直机关是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履行着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职责。当前,要以开展治庸问责工作为抓手,通过“治庸提能、治懒提效、治散提神、治软提劲”,进一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思想统一到跨越式发展上、把心思集中到跨越式发展上、把力量凝聚到跨越式发展上、把成果体现到跨越式发展上。省直机关广大党员干部要不辱使命、勇于担当,争当终身学习的模范、爱岗敬业的模范、改革创新的模范、廉洁奉献的模范,努力当好推进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排头兵”。

第五篇:学习评论员文章之感悟

学习《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之感悟

在中央、省、州、市党委的倡导下,笔者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认真阅读了《集中精力把两会精神贯彻好》、《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满怀信心迎接党的十八大》三篇文章及省委秦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实质内涵,领悟到以下几点,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首先,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与领导制度,实践中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要求每一名党员及各级党组织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维护中央权威,保证党的路线和中央的决策顺利执行;在发展党内民主的同时,切实加强和健全党内监督,严肃查处违纪党员,坚持做到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即一个干部,不管职位有多高、地位有多显赫,只要在位不为人民服务,而为个人或小集团谋私利,党和人民决不能容忍。

其次,要准确把握云南科学和谐跨越这一大局。在中央、省、州、市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坚定信心和决心,以国家全面实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为契机,坚持统筹兼顾,稳中求进这一总基调,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努力构建云南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按照全国两会的部署,针对制约我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在巩固发展云南“十二五”开局良好势头的同时,扩大对外开放,借鉴沿海地区敢闯敢试的开放经验,大胆创造沿边开放新奇迹。力争202_年前实现云南省委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四个翻番,两个倍增”的目标,增进广大人民幸福感的同时,推动云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再上新台阶。

最后,作为一名新时期政法干警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头脑,进一步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贯彻落实好全国“两会”精神。始终坚持做到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尊崇法官职业道德,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捍卫党的领导、捍卫社会主义政权、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扎实推进我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保驾护航,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二O一二年五月十四日

学习国学经典之感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