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学反思第13课古代的编钟|沪教版
编辑:悠然自得 识别码:10-679331 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07 00:30:53 来源:网络

一人上课齐上阵

——《古代的编钟》课后反思

今年的校园学术节活动,我接到任务进行陶泥教学,从起初的担忧到中期的纠结,以及反复失望到后面的柳暗花明、重拾信心,可以说,经历的点滴都是渗透着成长的足迹。

首先是起初的担忧:

1、对于陶泥课,我是完全没有自信的,因为之前从未开过课,自己对泥工的了解也并不很透彻,所以当接到任务时,我是胆怯的。当然在之后同事们的鼓舞中,我也渐渐觉得挑战高难度也是挑战自我的一种表现,作为一位成熟型的教师,应该对各类课型都得心应手,在这样的思想转变中,我逐渐接受了这一教学内容。

2、同样是陶泥教学,四年级第二学期的单元学习内容都是对于古老事物的学习,如编钟、兵马俑、古鼎,这些都是学生平时陌生的,在认识层面又缺乏理解,所以这也是教学所需要关注的。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想,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缺失,不正需要我们在美术课上的渗透吗?学生对于陌生的事物反而能激发学习的兴趣。

其次是中期的纠结:

在确定了教学内容之后,首先就是选材选料,因为是泥工,牵涉到很多材料的问题,在此期间也经历了不少纠结:

1、一次性纸杯和塑料杯之间:纸杯的优点是结实足以支撑泥块,但它的缺点就是容易潮,学生在衬裹之后,由于泥块本身有湿度,容易变形。而塑料纸杯防水效果好,但在衬裹时它容易走形,不易塑形。在这两者纠结之下,经过教研组合力思考,相处一个妙招,那就是给纸杯涂上一层丙烯起到防水的作用。

2、一个纸杯和半个纸杯之间:从完整的审美角度上,一个纸杯更立体,更全面,更逼真。但是考虑到课堂时间的有限性,学生来不及完成整个的编钟。于是我们就想,由于编钟具有强烈的对称性,掌握了半个就是学习了一个,在课堂上,我们只要把方法讲到位,半个会做,一个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3、摆放和悬挂之间:摆放的话,作品仿真效果不强,但容易摆放,悬挂仿真效果,但必须纸杯足以受力,经过几次实验之后,我们借助杆子支撑。

4、自选材料和配套材料之间:配套材料的陶泥上学期的时间太久易干易裂,这学期的陶泥又太湿,难以塑形,而陶泥课在制作时对陶泥的干湿程度很有讲究,于是,我们就采购了韧性比较好的乐陶泥,但刚到货后发现乐陶泥保湿特别好,直接不能取用,于是我们又通过一次次的实验,计算出它间隔多少时间为最佳使用状态。

再次是目标的锁定

首先是对本堂课的课前分析:

1)技法:之前的陶泥技法都是单一的学习,而经过前三年的累积,四年级是技法的综合运用阶段,所以在泥工技能的表现上更加丰富。

2)造型:之前的制作基本都是以平面为主,而现在是从平面到立体的变化,就要求学生对事物进行整体性思考,需要有有一个全面的考虑。

3)内容:从之前身边熟悉的事物到远古陌生的事物,需要借助大量的信息图片让学生来了解对传统事物的美感体验,包括鼎、兵马俑。

编钟最大的特点在于它造型整体呈现对称美,基于这样的分析和思考,从追求美感的体验出发,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对称表现,不仅是其功能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所追求的审美。而外形的对称借助模具进行,所以把重心放在纹样的对称表现上。

最后是环节的设计

为了突破这一教学目标,1)发现对称美:教学一开始就运用音乐感知、图片欣赏,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编钟,并发现了解对称美及其内涵。

2)认识对称美:通过视频及辨析环节,让学生快速复习衬裹技能,并进一步了解对称的表现形式,让学生对表现对称有了一个确定的认识基础。

3)尝试对称美:在有了一定的认知,学生尝试表现对称美,从认知到操作学生还存在着个别差异性,所以尝试环节的资源搜集和研究成为本课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一组组作业的对比,改进,归纳,进一步总结大小、位置、方向等几个呈现对称美的元素。

4)创作对称美:在学生创作之前,借助优秀作业欣赏,知道具体叠加和压印,表现出丰富的层次。

在评价环节,有设计地从对称性、层次性和含义几个角度去分析,并以此拓展纹样的内涵,也是让学生对传统纹样的内涵的了解,感受历史文化。

一堂课在摸索、纠结中完成了,在这个过程中,教研组的成员给予了充分的后勤保障和智慧共享,出谋划策的,设计课题的,修改ppt的,分发材料的,试讲做学生的……让我很感动,虽然开始胆怯,但正因为有了这个团队的集体协作,才让我觉得不再孤单与无助,这才是凝心聚力的时刻,这才叫“一人上课齐上阵”!

2016-5-18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学反思第13课古代的编钟|沪教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