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老子与心理健康的心得体会
编辑:雨声轻语 识别码:10-996737 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16 09:38:29 来源:网络

第一篇:老子与心理健康的心得体会

老子与心理健康的心得体会

陈钦杏 没有看这本书之前,一直对老子思想的认识存在着不少的误解。人们写作论述的时候往往喜欢引章据典,而老子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大师,他的观点被人们反复引用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了。然而遗憾的是,老子深邃的哲学思想在当代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中学时期曾经在语文课本学习过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和《孟子》中的几篇,然而反映道家思想的《老子》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老子的言论只是零星地散落在政治课本的辩证法一章,老师也没有给我们注解、加以分析。当时读到老子的“无为而治”,便以为老子主张治理国家就是什么都不做;听说老子“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便以为老子不崇尚贤人,要让人民没有知识、没有欲望。

这样的误解伴随我多年,一直到认真读过《老子》之后,才得以纠正。不禁感叹,读书人不应该望文生义,浅尝輒止,研究学问必须抱有客观、严谨和全面的态度。如果要评价某个哲学思想,连他的著作都没有好好读过,进而深入地思考、分析,就根本没有资格去论定它的好坏和对错。

这是一部伟大的著作,我想凡是仔细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被老子思想所蕴涵的非凡魅力所折服。古往今来的哲学家所研究的不外是如何认识人,认识世界,以及认识人与世界的关系。老子把他的观点整理、归纳在《老子》一书中,整本书不过五千字,文笔极其隐晦,然而字字珠玑,反映了博大精深的哲理,它对中国甚至整个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西方,《老子》远比孔子或任何儒家的作品流行,它至少出版过四十种不同的英文译本,除《圣经》之外远远多于任何其它书籍的版本,一直被认为是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中国书籍之一。

(一)自然

自然”是老子哲学,也是道家哲学的中心价值。我们现在说的“自然”,常常指自然界或大自然,但老子哲学中关心的焦点并不是大自然,而是人类社会的生存状态。老子所提倡的是一种因任自然的态度,也就是让世界万物能够自然而然地发展,而不去订立一个所谓的标准去干扰、加以约束。

在《老子》五千言中,提到“自然”的地方很多,譬如十七章的“大上,不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以及六十一章的“是以圣人欲不欲……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等等,都充分表明了老子对自然的推崇和赞赏的态度。

第十章有这样一段文字:“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大概的意思是说,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其能;长成万物,而不为万物的主宰。这就是微妙深远的德了。

读到这段的时候,我的感触特别深。联想到当今社会的家庭教育,家长们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总是按照一个自己认为合适的成才之道强加在儿女身上,导致现在小朋友身上的负担越来越大。他们每天背著沉重的书包去上学,放学后还要参加父母安排好的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其实所谓的兴趣班,有多少是按照孩子们的意愿向他们提供的呢?学音乐的孩子很多,但真正是自己喜欢的却很少。拿我和身边一个朋友来举例吧:小时候的我很喜欢弹电子琴,但父母并没有刻意栽培我,一直都是按著自己的兴趣买书自学,想弹就弹,也不去考什么证书。现在回想起来,跟电子琴有关的,都是满满的快乐的童年回忆;相反,我的那位朋友,她四岁开始就被妈妈强迫学钢琴,而自己不感兴趣,一直反抗、挣扎著考取了最高级的钢琴证书,她回忆里的钢琴,都是练琴时如何跟妈妈吵架的情景,以致现在的她再也不肯碰一点钢琴了。

中国有句俗话说得好:强扭的瓜不甜。按照老子的观点,生长、作育万物,就应该让

其自然而然地发展,而不是要成为万物的主宰。如此简单浅显的哲理,老子在质朴的古远社会已经提出,然而生活在现今高度文明发达的社会的我们,往往却容易忽视了这一点。

(二)无为

如果说“自然”是老子哲学的中心价值,那么“无为”就是实现这个中心价值的原则性方法。

“无为”按照字面理解就是没有任何行动或作为。一般人脱离《老子》的语言环境和历史情况,很容易产生这样望文生义的误解。其实老子思想的“无为”,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个概念,而是“实有而似无”。他所阐述的“无为”不是绝对空无,而是有实际效果的,能够做到“无为而无不为”才是老子眼中的理想境界。

在第三章中,他提到“……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第四十八章也说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从上面可以看出,老子思想里的“无为”其实只是手段,达到“无不为”的效果才是真正的目的。那么我们应如何理解“无为而无不为”呢?

再来看第二章所说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这些话大致的意思是,圣人能够体合天道,顺应自然,以无为的态度来处事,实行不言的教诲。任万物自然生长,而因应无为不加以干预。

老子认为,无为之所以无不为,是因为世界上的万物在不受外部力量干涉的情况下,能够做到自然而为。水自然而流,花自然而开,草自然而长,农民自然去耕地,木匠自然去伐木…… 如此,每个人、每样事物各得其所,结果就是无所不为了。“无为”是一种原则性的方法,它的根本意义就在于维护了万物的自然发展,也就是刚才阐述的老子哲学里的中心价值-“自然”。

综观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西汉初期的统治者曾经推崇老子的思想,实行“黄老之治”,行无为之政,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来繁衍人民和聚集财货,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为后来西汉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老子在论述“自然”和“无为”时採取了“正言若反”、“以反彰正”的方法,这是《老子》一书中很重要的一个特色。如果把“正”称之为一切常规的现象,以及世俗的价值、标准或方法,那么“反”就是指与常规相反的情况,与世俗观念相反的价值、标准或方法等。老子特别擅长于发掘事物的两个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联繫。譬如在七十八章中,老子说“天地长久,天地所以能长而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我们一般人的眼光往往强调 “正”而贬低“反”,然而老子却能看到“反”的意义与价值。这样独特的思维方式即便到了今天,也是人们所不常具备的,这也是老子作为中国少数几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古代哲学家的伟大之处。

整体的宇宙,就是这一个宇宙,而宇宙是产生动、力这“二”个现象的根源,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进一步可以认为动力互相转换是自然存在因果关系。

老子认为,最后。道是宇宙存在基本源头,也可以认定在自然角度上这个道是指特定的运动轨道。人们对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认为他“道家”其实,对于德,老子不能忽略的另一个主要元素。德产生道和道产生德是互存的两个基本元素,这也是81章用《道德经》命名的一个主要内涵。与之对应的物理学上的动力学》可以认为道是由德决定的对应于运动轨道是由力产生的物理现象。任何轨道如:导弹的运行轨道,物体的运动轨迹都脱离不了力的作用。也就是道是被力所决定的因果关系。反过来,力是由运动的道所产生的现象是人类难于直观觉察到事件。关于这一点,将来的物理学定会给与正确的认识。因此,宏观地可以认为道德经可以对应于动力学,这是从物理学方面给与抽象观测的认定。由于当时动力学没有得到普遍的认识和推广,把“德”对应于“力”对于我分析老子的自然科学观或许会有点牵强附会。

社会科学方面,然而。道德更多的指人类社会的基本规范。由于人类更注重于社会问

题,因而在社会上指人类遵从的社会公德是一种道。人类道德方面,老子在社会公德提出了比孔子“以直报怨”更高层次的德”以德报怨”。

第二篇:《老子》心得体会

《老子》与《庄子》

读《老子》心得体会

虽然《老子》只有短短五千字,但就像刘勰讲的那样“五千精要”,读《老子》,发现老子的思想是超越时代的,对他的思想人们历来争议颇多,各种见解不绝于书,细细研读老子的思想,其思想价值确实是无法估量的,就是五十万字也不能将老子的思想道尽,我只能浅谈一下老子的无为思想。

一、“无为”的涵义

“无为”是《老子》书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解释,一直是见仁见智,各圆其说的,历代学者在解释它时,提到了“因任自然”,“无所作为”,“不妄为”等意义,这些解释都是单从字面上去解释老子“无为”思想的,认为“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干,不要什么作为,“无为”就是一种消极避世的人生观。在我上《老子》与《庄子》这门课之前,我也在一定程度上是这样认为的。

其实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无为而无不为”(第四十八章)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正如

“为无为,而无不治”(第三章)

“为无为, 而无不治”的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上轨道的。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前进。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一一乱为、妄为。“为无为”从“无为”的态度去“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

“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第二章)“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 工作、去创造、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弗有”、“弗持”、“弗居”即是要消除一己的占有冲动。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 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私欲。因而,老子又叫人不要妄为、要贪、不要争夺、不要占有、不违背规律。

二、“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无为而治”是老子治国之道的核心,他的一整套治国方略都是围绕这一思想展开的。老子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百姓。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第1页,共3页

《老子》与《庄子》

五十七章)

“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可妄为,不可强为,要顺其自然、“自然无为”。做君王的须知民意、顺民心,让百姓自然发展。“去甚,去奢,去泰”,即去掉极端的、偏激的、奢侈的为政态度,也就是要求君王为政不要对百姓太苛刻,不把个人意志强加给百姓。“圣人”就是得“道”的君王,他是没有固定意志的,他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百姓意志好的要善待,不好的也要善待,这样就得到了大善;百姓意志可信的要待以诚信,不可信的也要待以诚信,这样就得到大信。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通过“无为”而达到了最积极的“有为”。

“无为而治”是一种高明的治国艺术。老子认为最好的统治者是“太上不知有之”,不知道有你的存在,是: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十七章)

好的统治者是悠闲地治理自己的国家,很少向百姓发号施令,事情成功了,百姓未受任何侵扰,百姓都说自己本来就是这样。这样的帝王便可“无为而无不为”了。

老子的“无为而治”也是古代帝王术的总结。他指出: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第二十九章)

国家是非常神圣的东西,是不能勉强去治理的,谁去人为地治理天下,谁就会把天下搞乱;谁要用心地把持天下,谁就会失去天下,帝王应“以无事取天下”。

三、无为与自然

无为是道的表现,不可避免的需要有自然的思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无为即自然,无为的一个特点就是行事符合自然的状态。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自然的状态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自然一定要是真的,只有真的才有可能是合理的,是美的。从环境的角度看,远古甚至更早,一切物质没有意识,宇宙寂静没有欺骗,没有谎言,没有任何的不真实,它存在着,无数岁月,真实的存在。即便是到如今,环境被严重破坏的今天,你依旧可以 欣喜的发现,自然环境中仍有一些单纯的真实的存在着的美,驿外断桥边的野梅花,山谷中的野百合,诸如此类。另一方面,从人的个体来讲,虚伪做作的人永远不可能是自然的,只有情动于内,声发于外,一切顺从自己的内心才是自然,伤心时哭泣,高兴时微笑,心中所想即所为,就如刚出生的婴孩一般。即使不做到这样,也不必时时刻刻戴着面具,整日勾心斗角。可悲的是当今社会,太多的人活的很凄凉,为名为利为了那些身外之物虚荣之物而抛弃了自己的自然本心,早已忘记了赤子之心。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

第3页,共3页

《老子》与《庄子》

为。”(第三十八章)

真正的自然不会被注意,真正的自然不必什么荣誉与表扬,真正的自然每个人一出生就有了,悲哀的是越大越少,厉害的甚至利欲熏心,良知泯灭。自然渗透到无为方方面面,无为即自然。

四、结语

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的哲学并不是一种西方意义上的知识学体系,而是一种生命的智慧,一种对“道”的追寻。老子“道”的学说,就是对宇宙万物的形而上的把握。它的宗旨,不在玄远的空洞世界,而在生活的实践之中。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它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基础;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则是一种达至善治的智慧。老子的哲学是一种大智慧,对于人类一切事务,包括管理在内,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艾鹏程

202_年4月20日

附:

看过《老子》八十一章之后,我觉得比较重要的各章是:

1,2,5,7,8,10,16,27,29,37,43,44,57,63,78.所读书目

[1] 《老子今注今译》,陈鼓应,商务印书馆,202_年

[2] 《张其成讲读<老子>:大道之门》,张其成,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2_年 [3] 《老子的智慧》,林语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_年

[4] 《解析<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莫纯玉,《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2_年

第3页,共3页

第三篇:《老子》心得体会

《老子》与《庄子》

读《老子》心得体会

虽然《老子》只有短短五千字,但就像刘勰讲的那样“五千精要”,读《老子》,发现老子的思想是超越时代的,对他的思想人们历来争议颇多,各种见解不绝于书,细细研读老子的思想,其思想价值确实是无法估量的,就是五十万字也不能将老子的思想道尽,我只能浅谈一下老子的无为思想。

一、“无为”的涵义

“无为”是《老子》书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解释,一直是见仁见智,各圆其说的,历代学者在解释它时,提到了“因任自然”,“无所作为”,“不妄为”等意义,这些解释都是单从字面上去解释老子“无为”思想的,认为“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干,不要什么作为,“无为”就是一种消极避世的人生观。在我上《老子》与《庄子》这门课之前,我也在一定程度上是这样认为的。

其实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无为而无不为”(第四十八章)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正如

“为无为,而无不治”(第三章)

“为无为, 而无不治”的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上轨道的。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前进。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一一乱为、妄为。“为无为”从“无为”的态度去“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

“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第二章)“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 工作、去创造、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弗有”、“弗持”、“弗居”即是要消除一己的占有冲动。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 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私欲。因而,老子又叫人不要妄为、要贪、不要争夺、不要占有、不违背规律。

二、“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无为而治”是老子治国之道的核心,他的一整套治国方略都是围绕这一思想展开的。老子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百姓。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第1页,共3页

《老子》与《庄子》

五十七章)

“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可妄为,不可强为,要顺其自然、“自然无为”。做君王的须知民意、顺民心,让百姓自然发展。“去甚,去奢,去泰”,即去掉极端的、偏激的、奢侈的为政态度,也就是要求君王为政不要对百姓太苛刻,不把个人意志强加给百姓。“圣人”就是得“道”的君王,他是没有固定意志的,他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百姓意志好的要善待,不好的也要善待,这样就得到了大善;百姓意志可信的要待以诚信,不可信的也要待以诚信,这样就得到大信。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通过“无为”而达到了最积极的“有为”。

“无为而治”是一种高明的治国艺术。老子认为最好的统治者是“太上不知有之”,不知道有你的存在,是: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十七章)

好的统治者是悠闲地治理自己的国家,很少向百姓发号施令,事情成功了,百姓未受任何侵扰,百姓都说自己本来就是这样。这样的帝王便可“无为而无不为”了。

老子的“无为而治”也是古代帝王术的总结。他指出: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第二十九章)

国家是非常神圣的东西,是不能勉强去治理的,谁去人为地治理天下,谁就会把天下搞乱;谁要用心地把持天下,谁就会失去天下,帝王应“以无事取天下”。

三、无为与自然

无为是道的表现,不可避免的需要有自然的思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无为即自然,无为的一个特点就是行事符合自然的状态。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自然的状态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自然一定要是真的,只有真的才有可能是合理的,是美的。从环境的角度看,远古甚至更早,一切物质没有意识,宇宙寂静没有欺骗,没有谎言,没有任何的不真实,它存在着,无数岁月,真实的存在。即便是到如今,环境被严重破坏的今天,你依旧可以 欣喜的发现,自然环境中仍有一些单纯的真实的存在着的美,驿外断桥边的野梅花,山谷中的野百合,诸如此类。另一方面,从人的个体来讲,虚伪做作的人永远不可能是自然的,只有情动于内,声发于外,一切顺从自己的内心才是自然,伤心时哭泣,高兴时微笑,心中所想即所为,就如刚出生的婴孩一般。即使不做到这样,也不必时时刻刻戴着面具,整日勾心斗角。可悲的是当今社会,太多的人活的很凄凉,为名为利为了那些身外之物虚荣之物而抛弃了自己的自然本心,早已忘记了赤子之心。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

第3页,共3页

《老子》与《庄子》

为。”(第三十八章)

真正的自然不会被注意,真正的自然不必什么荣誉与表扬,真正的自然每个人一出生就有了,悲哀的是越大越少,厉害的甚至利欲熏心,良知泯灭。自然渗透到无为方方面面,无为即自然。

四、结语

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的哲学并不是一种西方意义上的知识学体系,而是一种生命的智慧,一种对“道”的追寻。老子“道”的学说,就是对宇宙万物的形而上的把握。它的宗旨,不在玄远的空洞世界,而在生活的实践之中。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它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基础;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则是一种达至善治的智慧。老子的哲学是一种大智慧,对于人类一切事务,包括管理在内,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艾鹏程

202_年4月20日

附:

看过《老子》八十一章之后,我觉得比较重要的各章是:

1,2,5,7,8,10,16,27,29,37,43,44,57,63,78.所读书目

[1] 《老子今注今译》,陈鼓应,商务印书馆,202_年

[2] 《张其成讲读<老子>:大道之门》,张其成,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2_年 [3] 《老子的智慧》,林语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_年

[4] 《解析<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莫纯玉,《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2_年

第3页,共3页

第四篇:《老子》心得体会

《老子》与《庄子》

读《老子》心得体会

虽然《老子》只有短短五千字,但就像刘勰讲的那样“五千精要”,读《老子》,发现老子的思想是超越时代的,对他的思想人们历来争议颇多,各种见解不绝于书,细细研读老子的思想,其思想价值确实是无法估量的,就是五十万字也不能将老子的思想道尽,我只能浅谈一下老子的无为思想。

一、“无为”的涵义

“无为”是《老子》书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解释,一直是见仁见智,各圆其说的,历代学者在解释它时,提到了“因任自然”,“无所作为”,“不妄为”等意义,这些解释都是单从字面上去解释老子“无为”思想的,认为“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干,不要什么作为,“无为”就是一种消极避世的人生观。在我上《老子》与《庄子》这门课之前,我也在一定程度上是这样认为的。

其实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无为而无不为”(第四十八章)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正如

“为无为,而无不治”(第三章)

“为无为, 而无不治”的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上轨道的。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前进。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一一乱为、妄为。“为无为”从“无为”的态度去“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

“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第二章)“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 工作、去创造、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弗有”、“弗持”、“弗居”即是要消除一己的占有冲动。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 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私欲。因而,老子又叫人不要妄为、要贪、不要争夺、不要占有、不违背规律。

二、“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无为而治”是老子治国之道的核心,他的一整套治国方略都是围绕这一思想展开的。老子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百姓。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第1页,共3页

《老子》与《庄子》

五十七章)

“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可妄为,不可强为,要顺其自然、“自然无为”。做君王的须知民意、顺民心,让百姓自然发展。“去甚,去奢,去泰”,即去掉极端的、偏激的、奢侈的为政态度,也就是要求君王为政不要对百姓太苛刻,不把个人意志强加给百姓。“圣人”就是得“道”的君王,他是没有固定意志的,他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百姓意志好的要善待,不好的也要善待,这样就得到了大善;百姓意志可信的要待以诚信,不可信的也要待以诚信,这样就得到大信。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通过“无为”而达到了最积极的“有为”。

“无为而治”是一种高明的治国艺术。老子认为最好的统治者是“太上不知有之”,不知道有你的存在,是: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十七章)

好的统治者是悠闲地治理自己的国家,很少向百姓发号施令,事情成功了,百姓未受任何侵扰,百姓都说自己本来就是这样。这样的帝王便可“无为而无不为”了。

老子的“无为而治”也是古代帝王术的总结。他指出: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第二十九章)

国家是非常神圣的东西,是不能勉强去治理的,谁去人为地治理天下,谁就会把天下搞乱;谁要用心地把持天下,谁就会失去天下,帝王应“以无事取天下”。

三、无为与自然

无为是道的表现,不可避免的需要有自然的思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无为即自然,无为的一个特点就是行事符合自然的状态。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自然的状态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自然一定要是真的,只有真的才有可能是合理的,是美的。从环境的角度看,远古甚至更早,一切物质没有意识,宇宙寂静没有欺骗,没有谎言,没有任何的不真实,它存在着,无数岁月,真实的存在。即便是到如今,环境被严重破坏的今天,你依旧可以 欣喜的发现,自然环境中仍有一些单纯的真实的存在着的美,驿外断桥边的野梅花,山谷中的野百合,诸如此类。另一方面,从人的个体来讲,虚伪做作的人永远不可能是自然的,只有情动于内,声发于外,一切顺从自己的内心才是自然,伤心时哭泣,高兴时微笑,心中所想即所为,就如刚出生的婴孩一般。即使不做到这样,也不必时时刻刻戴着面具,整日勾心斗角。可悲的是当今社会,太多的人活的很凄凉,为名为利为了那些身外之物虚荣之物而抛弃了自己的自然本心,早已忘记了赤子之心。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

第3页,共3页

《老子》与《庄子》

为。”(第三十八章)

真正的自然不会被注意,真正的自然不必什么荣誉与表扬,真正的自然每个人一出生就有了,悲哀的是越大越少,厉害的甚至利欲熏心,良知泯灭。自然渗透到无为方方面面,无为即自然。

四、结语

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的哲学并不是一种西方意义上的知识学体系,而是一种生命的智慧,一种对“道”的追寻。老子“道”的学说,就是对宇宙万物的形而上的把握。它的宗旨,不在玄远的空洞世界,而在生活的实践之中。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它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基础;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则是一种达至善治的智慧。老子的哲学是一种大智慧,对于人类一切事务,包括管理在内,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艾鹏程

202_年4月20日

附:

看过《老子》八十一章之后,我觉得比较重要的各章是:

1,2,5,7,8,10,16,27,29,37,43,44,57,63,78.所读书目

[1] 《老子今注今译》,陈鼓应,商务印书馆,202_年

[2] 《张其成讲读<老子>:大道之门》,张其成,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2_年 [3] 《老子的智慧》,林语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_年

[4] 《解析<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莫纯玉,《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2_年

第3页,共3页

第五篇: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一: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

寒假之前学校组织大家学习了道德经的前两讲——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学完后当时心灵很是触动,于是利用寒假时间又继续学了道德经的其它几讲,当然触动还是挺多的。

我觉得《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理解。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一定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来理解。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系统地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找出规律,逐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来世界的运行规律。所以对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的许多内容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具有指导和教育意义的。例如“功成身退”“宠辱不惊”等为人处事的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为人处事的基础。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少私寡欲”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灵药,让我们正确的看待得失,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以上是我对“道经”总的认识,下面就具体谈谈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的感悟认识。

每个人都有私有欲,面对私欲,必须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可以算是得道。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达到道德最高境界。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虚,人类的道德观念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其中不乏有些人冲破道德的底线,追求权力,物质,金钱,荣誉。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为人谦虚、心态平和、淡泊名利、时刻反省,尽职尽责!。

人生短暂,笑对人生也是过,心情烦躁也是过,我们何不在工作学习中端正心态呢?谦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并不是象人们所说的谦虚就是虚伪,我觉得谦虚有两层意思,谦是谦卑,是一种处事的修养,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虚就是虚心学习,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当别人夸奖你时,你完全可以说声“谢谢”,因为这是别人对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说你就此停滞不前了,还需要虚心求教,找出不足,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心态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仅如此,平和的心态还可以帮助处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之变得融洽。观看《道德经》后,我觉得接受老子的思想是一种愉悦,是一种洗礼,是一种灵魂的滋养。

现代社会的道德问题似乎已被人们淡忘了。中国以“礼仪之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传统道德自应继承光大。而我们呢?我们应做些什么呢?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无为而治,任何时候做到宽容(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向善(对善良的人善待他,对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谦卑(要能如水的品质)、知足常乐(凡事适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贫乐道,放下名利、放下虚荣、放下固执,多一些知足、宽容和快乐)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二: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1265字)

《老子道德经》44章中讲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德与亡孰病?甚爱必大废,多藏必厚之。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5章中又讲到“祸莫于不知足,咎莫大于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这两段话的大概意解是:名利和身体比起来哪个更重要?身体和物质比起来那个更珍贵?得与失比起来哪个才算有害?样样都要,必然导致大废,取藏的越多,所遭的失也越多。故知足的人才能长久。

于丹在解读儒道的理论中讲了这样一句话”什麽样的学习是最好的学习?就是能改变自己的学习”我们平时经常说要培养一个良好的心态,但真正的做起来并不是很容易。我的经验就是多学习,学习就像一面镜子,通过学习来认识自己,看清自己,并且学会掌控自己。

在这个市场经济繁荣,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些差距有来自社会的,家庭的,自己的。所以,一个人要想在这种诱-惑力极强的社会中快乐,平和的生存,就一定要看清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你的生活空间,在你的事业中,在你的家庭中你想要的是什麽?其实老子讲的道理并不深奥,而且很实际,就看你怎样去认识。“知足不辱,知足者富”,知足,不等于不努力。而知足的人,他首先是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不会贪婪,他不会要那些自己根本够不着的东西。

就像练太极拳,大多人初衷都是为了健康身体而进入,但到后来为什麽差距会很大呢?。这就是看练拳者心理想要什么?想要达到健康,就要踏踏实实的按照拳理去练,只要你用心,你就会达到你的目地,因为你要的很实际。你要的是展示,你要的是人前的显露,可能你的心就静不下来了。表面的东西得到了,可你的拳没有静下心去练,你的功夫可能也就是表层的功夫。所以你要的东西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

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你一定要问自己想要什么?生活中,我想要的就是平安,健康。所以我很知足,我每天的生活就像小河的流水一样,平平静静的。因为我要的不多,好像上天都能满足我的要求。但有一点,我不风光,我不出色,可我很努力。不论是家庭,还是自己的生活安排,我都会尽心尽力去做,我要的都得到了,但不等于我停止不前。

“知足者富”知足,本身就是一个心态的体现,知足的人能静,不浮躁,所以他会用他的努力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富”这个富不是一般人眼里的富。我记的在和一个朋友聊家事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家庭生活是给自己过的,而不是给别人看的”所以这个“富”实际的意义就是自己的一种感受,而不是一种对外的炫耀。人要学会为自己活着,我说这话不是说自私,而是说人不要为别人怎样看待你而活着,否则会活的很累。

人们都知道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有一个比喻,健康是1,其他的都是0,但实际操作起来就不是那麽会事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在当今社会体现的更是淋漓尽致。人要的东西太多了,到后来连自己是谁可能都不知道了。“天-怒”你要的太多了,天都怒了,所以到后来一定会受到惩罚。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甚爱必大废,多藏必厚之”之理。

看了博友的点评,我要想再上加两句。博友讲“平安是金子,健康是银子。看看我金银都有了,所以我不是应该知足,而是必须知足。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三: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2889字)

通读了老子81章的《道德经》一个特别强烈的感受是老子思想所处的智慧高度和对自然的领悟及对人类社会关系的宏观视角。对事物发展的辩证和转化能给出融入自然规律的基本解剖。特别难能可贵的能够脱离“从众定势思维”习惯而独立地接近于自然。

老子《道德经》另一个广博在于任何人读之可以感悟出个体自己领域内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每个人都可以读出自己贴切的答案和个体标准。

老子对自然存在科学、宇宙守恒、人文、国家管理、战争、人性、生命、名利、权位甚至物理都有自己独到精确和细致的认识。以上是从宏观上对《道德经》感受。而在微观上。

下面对《道德经》某些段落、重要的文句与自己的观念给出个人的感受:

非常道;名可名,1首句:道可道。非常名。1章)

自然的方面可以指自然规律,道”可以泛指。如:星系的运动轨道,物质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运动轨道和方式;人文方面可以指人道、道德、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

可道”指出宇宙自然规律的确定性和因果关系。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规律的可以被人类认可和确定的现象。

非常道”又指出人类一旦用言语文字来表达就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用物理的观念来分析就可以认为是一种动态的存在使一切都不确定。也可以认为是指出人类的有限性而难于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准确的自然动态。

名可名是老子认可了人类思想活动对自然的命名。另一方面,名可名”就是人类对一切现象的命名。又用“非常名”区分了人类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

非常道”就道出了人类不同参照系下的各种理论体系的存在一种自然存在现象。所以这样的一对排比句道出了宇宙无常和人类有常的界限。前面简单的6个字“道可道。

2无为而无所不为”一脍炙人口的名句。

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违反社会规则的事件时,无为。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无所不为。当然,这里对“什么是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律”无为”事件的判断是必须具有各种层次的经验和高度智慧。

就不要只身跳入海里。不跳海就是一种“无为”这种不跳入水里就是一种经验的无为”而这种无为会给你生命存在带来关于该问题的保障,举一些在自然低层次且简单的例子;例如:不会游泳。这种保障就是一种变相的无所不为”上面举的例子是较为简单而浅显的例子,任何人都可以根据经验给出相应的各种参差不同层次的无为”和“无所不为”

地法天,3人法地.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

特别是老子在那个时代能够发现出了所看到天被“道”所包容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宇宙观。更有对宇宙的存在给出了终极的自然存在观,这是一句用大小来定性宇宙存在相互包容顺序。而不是给出“神造”自我臆测,这也是当时时代难能可贵的自然客观存在观念。

还有一句话是人也大”这一句主要是对人类精神伟大的特指,这一章里。换句话,可以认为,人类的精神思维世界可以包容天地而存在4战胜以丧礼处之(31章)

以不战而胜为上上,老子在强兵反战与孙子的战略思想同出一辙。而战胜以丧礼处之。说明老子对生命的尊重和不得以而为之的战争策略。

一生二,5道生一。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

很有趣和抽象的本解突出用现代物理的思路与之对应。为何老子认为三生万物,这一句话里。说明老子认可这个宇宙是只有三样最基本的东西吗?那么,寻找这三样事件与现代物理学对应的什么?就个人的分析就是运动”空间”自然力”这三样;可以认为万物都是这三个事件组织而成的事件,没有更多于这三样的东西存在这是对三生万物的物理分析。

二生三的物理意义。二”就是动”力”这二个事件的存在产生物质的三”三就是万物。再往上推,从此可以推出。一生二”中的一”指的整体的宇宙,就是这一个宇宙,而宇宙是产生动、力这“二”个现象的根源,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进一步可以认为动力互相转换是自然存在因果关系。

老子认为,最后。道是宇宙存在基本源头,也可以认定在自然角度上这个道是指特定的运动轨道。人们对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认为他道,因此把他称为“道家”其实,对于德,老子不能忽略的另一个主要元素。德产生道和道产生德是互存的两个基本元素,这也是81章用《道德经》命名的一个主要内涵。与之对应的物理学上的动力学》可以认为道是由德决定的对应于运动轨道是由力产生的物理现象。任何轨道如:导弹的运行轨道,物体的运动轨迹都脱离不了力的作用。也就是道是被力所决定的因果关系。反过来,力是由运动的道所产生的现象是人类难于直观觉察到事件。关于这一点,将来的物理学定会给与正确的认识。因此,宏观地可以认为道德经可以对应于动力学,这是从物理学方面给与抽象观测的认定。由于当时动力学没有得到普遍的认识和推广,把“德”对应于“力”对于我分析老子的自然科学观或许会有点牵强附会。

社会科学方面,然而。道德更多的指人类社会的基本规范。由于人类更注重于社会问题,因而在社会上指人类遵从的社会公德是一种道。人类道德方面,老子在社会公德提出了比孔子“以直报怨”更高层次的德”以德报怨”关于这一方面的分析范文有很多的解释更好,就不在这里进行更多的瞎扯。

甚至对不确定性、悖论的数学物理关系都能给出抽象的合理分析,另外老子对于宇宙自然的相对性、物极必反、中庸之道、道无常、柔弱刚济、处事处世、大小上下、重轻强弱等等相对、绝对的分析都能给出最大参照系的分析和包容。这种分析虽然不能给出方程的确定性,然而却能指出方程的不确定性问题。也就是当时的思维可以直达物理学目前的最高境界“不确定性原理”

《道德经》哪个时期,总而言之。甚至在当代仍然不失为一部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直至“天人合一”简明而客观的经典著作。

以万物为刍狗'5章)6'天地不仁.不以任何参照系和任何道理来阐述“天地”不仁”这样的思想是摆脱了人类局限思维和个人情感的10个字。这是一句最高自然观的句子。

您发现的一切客观现象就被固化了这一参照系的正确上面,因此,最大的自然现象不应该有参照系。然而有参照系的事实是实证性的结果,换句话说实证的真理必需有参照系。1以什么为参照物将产生不同的视角效果,这是物理几何学浅显的道理.当您选择参照物或参照系时。

包括所有的数学、物理学、社会学范畴和方程式。因此,2人类对事物的理解一般都是建立在某个参照系下的结论。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我可以看到人类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到对红移的错误理解,都是参照系统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当人类以宇宙整体为参照系和建立了动力、力动学说时,必然产生宇宙中心的基本学说。

数学上是被称为悖论的问题。而我宇宙中心依据是根据力来源于宇宙中心的相对运动。当然,3至于我宇宙以外是否存在其它事件是人类不能企及的事件。更多的数学、物理证明在数学与物理的统一之《哲学原理》一书上有更详细的实证性逻辑推导。

无参照系,上面的分析仅仅是一家之言,着重用与当代物理学有一些必然联系的视角来分析,使之有以更宽的视角和不同于专业道家的分析来充实内涵。至于和各专家有南辕北辙的分析结论也正是《道德经》魅力之所在自然是简单的所以《道德经》本身也是简单的仅仅是老子所包含的参照系是一个最大的参照系而已,甚至可以认为老子是具有无参照系的思想。也就没有偏见,这正是《道德经》最伟大之所在。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四: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1107字)

道家弟子经常把《道德经》当经念,这本是道教徒的日常作业。而朗读、背诵文字是我国传统的、重要的文化学习的方法之一,历来学习四书五经都是要会背诵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习《道德经》也不例外,多读能背自然对认识《道德经》有益,但读上万遍可以修炼成什么我是怀疑的。当然在轻松自如的环境下,多读几遍《道德经》对身体也不会有害,如同在掌握正确的姿势下练习书法,通过气息的调节,臂腕指的运动,手眼神的配合,对身体会起到保健作用的。这好像练太极拳,柔中有刚,静中有动。可如今认可这种看法的并不乏人,听说还有教授,我就奇怪了,这些人是否已背诵《道德经》万遍了?是否已达到什么境界了?高寿了?是否可不食人间烟火了?可以不教书了?如不是,是否这种说法不灵?我可能是孤陋寡闻,我是没有见到哪个人,即便是道长,因修炼《道德经》成了什么了。(神话故事和金庸武侠小说里有,可那是虚构的。)我觉得任何事物都不要神化了,走到“心诚则灵”“的分儿上就不是科学了,科学是要让事实证明的。-

在学习目的明确后,边看书边思考也是很重要的,完全信书则被书拖着走,进入迷信的境地。在通读几遍某个版本的《道德经》后,可再找来另一个版本作比较的学习,看看其中那个讲的有道理。如只读《道德经》的原文,对时下的年轻人和古汉语欠缺的人来说是较困难的。在这学习的过程中,还要不时地对一些章句进行反思,这既可加深对章句的理解,也可找出一些人超乎老子本义的判断,这就是独立思考。但这个独立思考要思之有理,考之有据,要结合老子的身世和他所处的社会背景去思考,不能抛弃历史事实任凭自己随意的想象,尽情地发挥,甚至武断地结合眼下的社会去解读老子。如把老子的“不出户,知天下”说成是老子在2500多年前就知道有网络了,岂不笑话!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道德经》,可以有上千种解释,但老子只有一个,老子就是老子,历史上有这么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太上老君那个神。-

另外,对大多数学习《道德经》的人来说,不必拘泥原文的某个字,因为《道德经》版本成百上千,至今没有一个标准的原版。202_多年来历经历代多人的传抄、编辑,在文字上出现差异是很正常的。校正、厘定这些版本应是专家学者的事,历代不少专家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如不再出土新的《道德经》版本,再重复做这些考证,似无太大的现实意义。现在对多数学习《道德经》的人来说,读懂原文,理解其意是主要的,不然易陷入咬文嚼字的误区,而偏离了认识《道德经》的本意。-

以上只是本人简单谈谈学习《道德经》的方法,不一定是全面和正确,仅供初学或想了解《道德经》的人参考,谈不上什么思维建议,还望得到研究老子《道德经》大家的指正-。

老子与心理健康的心得体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