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林丽萍暑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暑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学院:数学计算机学院
班级: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2班 姓名:林丽萍 学号:12011242894
暑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是论语中的一句话,说的是一个人整夜不食不寝去思考钻研一个问题,没有什么好处,不如亲自去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必经之路,在这个路上,你不在是个孩子,在锻炼,在成长,跌跌撞撞,且歌且行。青春的光阴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奋进的号角与激昂的乐谱,也许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来,也许要为了完成任务而焦头烂额,也许要为了即将开展的活动做着准备,但我们是快乐的。不论是在街头分发传单普及法律知识,还是在孤寡老人家扫地擦窗。我们的内心都感到无比的充实。浮云遮眼之势,更在一览众山之躯。
我们实践,我们快乐。作为实践,这样的一项活动,也必须有其流程经营。从开始的确定主题,到队员的选拔再到实践的开始,分工,任务的布置,或许疏一看,甚易。但实则不然,在这过程中不是冷冷的追求学术上的严谨,更是寻找种人心向往的科学之美。孙中山说“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
不论那一天大家为了提高团队工作效率方案的讨论争论不休,不论在外采访村民的队员被烈阳晒伤,汗珠滴落早已浸湿全身的队服,更不论晚上熬夜写报告,总结全天,准备到深夜。那天的采访,分发传单,以及访问孤寡老人,走家串巷成为了我们的主线,奔波于乡村城镇的各个小巷街头,我们询问着,调查着,目的只是完成实践,让自己明白更多属于我们,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真谛。只因为我们知道,孵化梦想,需要汗水与坚强的臂膀,我们付出,我们收获,我们快乐。
这次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看望孤寡老人。看到老人第一个感觉是:难受!虽然去之前心里已经做好了准备,但当我亲眼看到时,还是难以抑制心中的心酸,为儿女操劳了大半生,如今却在应该安享晚年时来到这样一幢小房子里面过着辛酸的日子。
毕竟,我不是记者,不是以强者的身份来看望他们,不是以强者的身份来给予他们同情,我只是一个后辈,只希望用自己的努力让老人们的生活能多一些鲜活的色彩,让老人们的生活少一些忧郁。
首先要做的,便是尊重老人。也许他们脾气有点坏,也许他们对我爱理不理,也许他们头脑不清醒,也许他们耳朵不好使,我便耐心地和他们慢慢地说,关切地问他们的生活状况,叫他们一声“爷爷、奶奶”,长时间的孤独让他们有一些封闭,要融化这层隔阂需要时间,也需要关怀。我们还为老人们精心安排了节目,以此来给他们单调的生活送去一份欢笑、一点温暖。另外还帮助他们打扫了房间里面的卫生,擦干净了模糊得已经看不清的窗户,拖干净了很久没有打理的地板。
活动的时间过的很快,很快要和老人道别了, 看见老人用期盼的眼光看着我们,80岁的老奶奶拉着我的手:“你下次还会来吗?”我大声说:“会的,会的,因有你们在,我一定会来。”我心里很酸,毕竟我们人数有限,不可能每个老人都和他们聊会儿,关爱老年人的今天就是关爱我们自己的明天。正如古代先贤所倡导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要像对待自己的长辈一样,善待天下所有的老年人。尊老爱幼是我们的应该做的事,而且,每个人都有老了的那天……
如果你家里有一个孩子,请告诉他,孝敬老人乃做人之本;如果您身边有一个老人,请走近他,让他感受到晚年的温馨;如果您是一位成功人士,请率先垂范,与老人分享您成就的甘甜;如果您是一位有识之士,请献计献策,为老年人营造金色的家……
老人,他们也年轻过。年轻人,我们也将老去。善待老人就等于善待自己。这是我从这次实践真正正了解到的,触动到我心灵的感受。
“ 在大学里学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叫做自学的能力 ”。这次实践后才能深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除了计算机操作外,课本上学的理论知识用到的很少很少。刚开始去的时候,还真有点不习惯。很多东西都不懂,幸好有其他人耐心帮助,使我在待人接物、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次实践还使我深深体会到在工作中我们必须勤于动手慢慢琢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遇到不懂的地方,自己先想方设法解决,实在不行可以虚心请教他人。
回想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学到了很多,从我接触的每个人身上学到了很多社会经验,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而这些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
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没有工作的机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
在工作上还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社会经验缺乏,学历不足等种种原因会使自己缺乏自信。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的,只要有自信,就能克服心理障碍,那一切就变得容易解决了。
知识的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犹如人的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这次接触的实践活动,对我来说很陌生,要想把工作做好,就必须了解各方面的知识,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应用于工作中。
而且还要有足够的热情和爱心,主要关于此次我们暑期实践活动里面包括去看望孤寡老人的内容,虽然我们只尽了自己所力所能及的一点点爱心,但是看到老人感激的眼神,深深地触动到了我们每个人的心。让自己觉得我们的付出没有白费,我们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这次亲身体验让我有了深刻感触,这不仅是一次实践,还是一次人生经历,是一生宝贵的财富。在今后我要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磨练自己的同时,使自己未踏入社会就已体会社会更多方面。
第二篇:暑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朱丽萍)
暑期社会实践总结
———11会电 朱丽萍
暑期社会实践,怎一个“充实”了得。
整个实践历程中,自己付出了很多,也同样得到了很多。尤其宝贵的是:这种收获是我一生的财富!作为队长,我觉得更多的是压力和厚望,看着队员们忙忙碌碌的燃烧自己,想着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能让整个团队越来越好,所以每一次的分工,每一次联系,每一次出发都显的极为重要。
在走访文化宫南音乐社,泉州高甲戏剧团,木偶戏剧团,梨园古典剧院,闽台缘博物馆以及文广新局等的路上,虽然骄阳似火,困难重重,但我们的队员仍有说有笑,因为我们觉得社会实践就是一个锻炼、学习的过程,我们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保持饱满的心情,让自己的能力在这次的实践中得到很好地提高。
在暑期社会实践我和队员一起确定主题、商讨策划、查找资料、设计问卷、联系负责人、准备问题、实地采访、设计PPT、展板、调研报告的过程中,我们会为怎么设计工作牌绞尽脑汁,只因它代表着我们的团队;我们一起吃饭一起熬夜一起行动一起讨论,为了同一件事情同欢喜共忧愁;…点点滴滴,都是最真的情谊。想象着马上就要上交一份完整的总结和一份满含心血的实践报告。我心里有太多的感触!毕竟这一段时间凝聚了我们队员太多的汗水和心血,也融入了我们太多的煎熬和期待。
以下是我在是实践中的收获与感悟,以及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一.在社会上要学会如何与人沟通。经过负责剧团找各剧团的团长的联系方式,让我明白与人沟通的重要性,懂得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没有工作的机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所以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尤其是对人的态度要好,要礼貌。
二.在社会中要足够的加自信。在多次与剧团的领导接触中,我明白了自信的重要性。你没有社会工作经验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的能力不比别人差。在实践的过程中:不要因为一些人的拒绝而灰心。不要被走访过程中的一两次的失败而放弃,要学会越挫越勇,要有良好的自我调节。
三.在社会中要克服自己胆怯的心态。实践的时候,知道要自己联系剧团负责人,约时间走访等。自己觉得困难挺多的,又缺乏社会经验,等种种原因使自己觉得很渺茫。几次的尝试就是为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如在电话里和他们洽谈见面时间,找人那负责人电话等、都要学会勇敢,要战胜自我,只有征服自己才能征服世界。有勇气面对是关键,如某个名人所说:“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
四.生活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扩张自己的阅历。知识犹如人体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竭,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生锈。老人们都还在孜孜不倦的学习,更何况是我们是新世纪的接班人呢?知识的力量伟大的,通过实践我更加发现知识的重要性,所以我以后要更加努力学习。
暑期社会实践是体味人生的“百味筒。”如果要想体味一下生活的酸甜苦辣咸,我觉得参加一次社会实践真的很重要。我们能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更深层了解自己的不足与缺陷,在今后的学习中更明确自己学习的目标,生活的方向。
这一程,这一次经历,于我意义重大。我不再仅是温室里的花朵,初次接触社会,感悟很多,体会颇深,谢谢给我这次机会的所有人,谢谢一起相伴走过这一路的所有人。
第三篇:心得体会 汤丽萍
听送课下乡优秀教师的心得体会
9月15日抚顺市师德标兵在我苇子峪中心小学为期一周的送课活动。听了下乡送课优秀教师的课之后,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好的办法,真是受益匪浅。
尤其是听了宁丰老师的《忆江南》深有感触。
一、这堂课重点应让学生理解《忆江南》这首词的意思,这是这堂课的基础,当然,《忆江南》这首词学生难理解的地方并不是很多,所以宁老师在这一环节时,精心设计提问,如问学生:作者对江南熟悉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并让学生抓重点字词,如“旧曾谙”、“红胜火”、“绿如蓝”等,老师引导,学生领悟、理解。通过这些步骤的设计,整堂课,教师虽然没有全面讲解整首词,但学生却基本上都弄清了词的意思,效果自然不言而喻:时间少,效果佳。
二、通过这首词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白居易对美丽江南的无限热爱之情。由此及彼,激发孩子的爱美情操。这一点既是这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努力达到教学效果,教师在这堂中有几处让我深受启发:
1、注重朗读。朗读是孩子真正不断领悟古诗词之重要的方法。在指导学生如何朗读方面,这节课也有不少地方值得我学习。首先,读的层次因时因人而异,如在学生刚刚接触古诗词时,点学生起来朗读,这时的朗读要求就是要学生读得正确、流利,不同的孩子读的效果也不一样,有好有坏,这时宁老师非常注重正面评价学生,如努力发现每个孩子特别优秀的地方,并及时的表扬.。
2、明确朗读的要求,努力做好示范,如在起初读时,一些学生没有掌握好词的节奏,控制不好朗读的语气时,宁老师一边在指导孩子该如何读时,并一边读给学生听,然后再让学生读,这样学生读—教师指导—教师范读—学生再读,经过这一环节之后,作为一名听课者,能明显感觉学生朗读的变化与提高。
3、循序渐进,边读边悟,悟后精读。整堂课中,宁老师总是带领着学生们理解诗意,体会诗情后,每悟一处,就让孩子们带着自己对诗词情感的体会再读,这样反复的朗读,螺旋式的提高,朗读的效果也是这一遍遍的读中越来越明显。注重内容的拓展,积淀诗词内涵,为学生能更好的了解、感悟作者与文字精心准备。这首诗,让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难,老师虽然也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但毕竟这首词文字有限,要让学生从这短短的二十几个字中,能更深刻的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毕竟不易,再加孩子年龄小,知识储备及生活经历都很有限。为了能克服这一局限,宁老师在后面部分分别引入了白居易的有关《忆江南》的另外几首词,并引导学生对这几首词做了一些简单的了解,这样在原诗词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孩子们也从这些拓展的内容中更多的了解到了白居易这个人物的特点及他与江南所曾经有过的浓厚的情感,作者内心所蕴含的与江南的那种难以割舍的依恋之情跃然纸上。这样,一堂课的上下来,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个人情感上,都丰富了不少。
这五位老师精彩之处就是从细节出规范学生,从细节让学生快乐成长,这说明老师是一个很细心的人,教师从学生的点点滴滴对学生进行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教育。教师一句很经典的话“不管做什么事情,重要的是贵在坚持”,我想这一点我们每个人真的很难做到,即使是做到了,我想坚持的时间不一定很长,我要学习这些教师,做就坚持到底的工作作风。
他们说出了我们年轻人的心声,多学习,多借鉴,一直是我们年轻人要学习的,我们只有用心的学习,用心的去观察每一个学生,我想每一个学生身上的亮点一定会被我们的火眼金睛发现。
俗话说:“谁爱学生,学生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学生。我们要善于接近学生,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我们对学生要有满腔热情,用爱的情感去打开学生的心扉,让他们吐露心中的积怨与秘密,解除其心理负担,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成长氛围,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的能力,以迎接明天社会的严峻挑战。
汤丽萍
第四篇:心得体会 林占萍
《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教学的机智典型案例研究》
心得体会
甘肃省天祝县天师附小 林占萍
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智慧越丰富,预设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就越多,课堂才能彰显出勃勃生机,才能让更多的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探究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调整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只注重教学方式的改变,不重视提高教师的应急素质;只关注学习主体的发展,不关注教学客体的自身改善的工作重心。探究教师的课堂应急机智的培养和运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当然,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学习主动权回归学生显得尤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比较开放,课堂纪律较难把握,又常常存在着占用课堂时间过多,个人自主学习不深入,小组或团队合作流于形式,学生间交流缺乏实效,更谈不上探究的实效性。
在我们传统课堂教学中,往往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学生这个的主体,教学内容教师说了算,教学手法教师定,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出题学生做。学生围着教师转,学生接受知识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这样的课堂教学,只能培养出没有主动学习精神的人,培养出不会学习的人。那学生能力的提高就更不可能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就是告诉我们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自主性学习,被动的学习方式不是非常差的学习方式,主动的学习方式,适合空间上(能力而不仅仅是知识)开放性、时间上长期性的学习,与现代社会的开放性相吻合。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合作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它也只有建立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在合作探究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合作、交流、探究,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小组合作探究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例如:针对一年级小学生特点,可以先尝试两人小组合作,即同桌之间的合作交流,养成基本的合作习惯后,再进行四人小组合作,即前后桌间进行,做好小组分工,养成合作习惯。最后再逐渐扩大小组的规模。这样的合作探究是建立在自主学习,明确分工的基础上的,既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作用,又能增强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以达到相互启发、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目的。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判断、推理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活动,所以在小组合作探究时,必须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绝不能敷衍,流于形式。学生经过自己充分的思考和探索,学习过程才能得以充分展示出来,期待的学习成果才能瓜熟蒂落。那些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很难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什么深刻、值得回忆、回味的东西。有的可能造成学生后继学习的障碍。这些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合作探究,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估等全程把握。要使合作学习能始终卓有成效,仅仅依靠教师事先的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在开展合作探究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探究的顺利开展。因此,除了事先宣布合作规则外,在
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探究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比如说: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但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有耐心,向学生反复说明任务的内容及操作程序。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④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了任务。如果是真正完成了任务,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备用活动:帮助其他组完成任务或可以自由活动,前提是不能影响他人。
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和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和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三者互为一体,有相互促进,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真正的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思考、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而直至感到豁然开朗,探究中学习,亲历并体验探究过程,在深入思考和交流讨论中获得感悟和深入理解,最终达到“教而不教”的境界。
第五篇:心得体会 林占萍2
教学中的“教育机智”
-----《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教学的机智典型案例研究》的点滴体会
甘肃省天祝县天师附小 林占萍
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智慧越丰富,预设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就越多,课堂才能彰显出勃勃生机,才能让更多的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探究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所谓教学机智就是指教师通过敏锐的观察,灵活的思维,果断的决策对教学中的各种信息反馈作出有效的反应和机敏的处置,以求最大限度得开启学生的才智,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由此可知,教学机智是教师在进行创新教学过程中所特有的心理品质,这种品质往往可以成为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课堂教学是变化无穷的,往往哪个会出现许多“意外因素”,也就是所谓的教学生成。
“教学的技巧在于能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师以预先设计的环节来展开教学,然而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比如,学生把课堂中要探索的结论课始就说出来了,不难的一个问题,学生却卡了壳„„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应机智地作出变动。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本打算先让学生实践操作:测量圆的周长,然后感受这样的测量方法有局限性,有较大难度,再鼓励学生去探索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哪知道当我拿着圆形物体问学生:“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能知道这个圆的周长吗?”学生就给了我一个措手不及,“我知道最简单的方法,量出这个圆的直径,再去乘3.14就可以了。”我心想:“糟了,下面要探索的结论
就被说出来了,怎么办?”于是我灵机一动,追问道:“3.14是什么意思啊?”真有不少学生补充了出来:“3.14好象是圆周率。”“姐姐告诉我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14倍。”„„我又顺势说道:“看来大家课前对于圆的周长做了不少的了解,‘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14倍’这个结论可靠吗?你们验证过吗?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眼见为实,想办法验证这个猜想,怎么样?”就这样,顺着学生的思维展开教学了,为学生个性化的活动和发展创设更大的空间。
“智”在自省,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感染学生。古语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在课堂中出现个别失误是在所难免的,作为一位教师,不仅应对学生发现自身的错误感到高兴,而且还应该自我反省、及时纠正。
有一次,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我就出现了一次失误。书中定义“1平方厘米就是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而我在教学时说成了“1平方厘米就是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有学生立即反驳:“老师,你说错了。1平方厘米是面积单位,正方形是图形,它们不能等同。”我顿时陷入了尴尬的境界,意识到了自己犯了一个概念性的错误,应该马上补救。首先我肯定了这个同学的发言,并且及时地纠正了自己错误的说法,而后又借助这个错误教育学生要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这样做,我发现不仅使学生在思维严谨性上受到了一次教育,我自己也在发现失误和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得到了提高
“智”在谦虚,以积极的学习心态激励学生。“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其实,在实际学习中,教师不一定事事处处都比学生强,学生也未必事
事处处均不如教师。因此,作为一位数学教师,就应当具备虚心向学生学习的心态和及时向学生学习的机智。
有一次,数学作业发下去了,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道:“老师,你改错了!”我拿过来一看,没发现哪改错了啊!原来是这样一道应用题:学校图书室把新买来的图书按4:6 :5的比例分别分给四、五、六年级,已知六年级分得50本,问学校新买来图书多少本?大部分学生都是这样解答的:4+6+5=15 50÷5/15=150(本)。而那位说改错了的学生却是一步就算完了:50×3=150(本)于是我问他:“能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吗?”他说:“我是这样想的,四、五、六年级分得本数的比是4:6:5,那么分得份数的平均数就是5,刚好是六年级分得本数50本,用50×3就可以算出三个年集一共分得本数。我听完他的发言十分惊讶,应该说孩子这种创新思维的精神震撼了我,我立即对这位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大加赞赏,肯定了他的做法更加简捷,科学,而后也为自己在批改时未深入思考而感到惭愧。借此机会,我也激励其他学生: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有些想法大家能比老师想得更巧妙。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而且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在这个旅程中,需要我们教师有双慧眼、有颗慧心,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去发现生成的美丽。不过教学机智不是天生的,更不能寄托于教师随心所欲的“灵机一动”,它需要教师经过艰苦磨炼和用心领悟才能形成,需要积累各方面知
识,俗语说:“厚积才能薄发”。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充满活力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