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宁波市城镇化调研报告
关于宁波市城镇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一. 前言:
习主席曾经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讲过:“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城镇建设,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二. 调查内容:
真是没有想到会议报告中会出现如此人性化、优美的名字,这样的城镇化之路,才是我们所期盼的理想之路。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建设速度飞快,然而我们在发展的同时伴随而来的却是高度污染。“一切以经济为先”的思想也导致了环境的日益破坏。
我们宜居的家园绝对不能建立在一块被污染的大地上。而我的家乡宁波,人文积淀丰厚,历史文化悠久,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兼海港城市,是中国大运河南端出海口、“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其中最具宁波代表性的宁波港被国际港航界权威杂志——英国《集装箱国际》评为“世界五佳港口”。还是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和化学工基地,是中国华东地区的工商业城市,也是浙江省经济中心之一。宁波开埠以来,工商业一直是宁波的一大名片。[20]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显示出巨大的活力和潜力,成为国内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但如今雾霾、水污染等事件的发生,让我们逐渐意识到城镇化的路上,可以迈开了步子使劲走但绝不能把环境踩踏在脚底,绝不能再走以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了。
三.调查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宁波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城市发展又拉动了经济的扩展,城市化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约束、城市管理体制不顺、发展动力不足等,宁波城市化发展明显落后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要真正做好城镇化发展,首先要做到以下两点:
1.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力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度重视生态安全,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发强度,增强抵御和减缓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历史文物保护水平。
2.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要优化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上面说到的城镇化建设,都与环保型发展息息相关。既然以人为本,宁波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关键是提升质量,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城镇化是长期的历史进程,要科学有序、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
除此之外,新型城镇化要找准着力点,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注重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要实行差别化的落户政策,加强中西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引导产业转移。要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和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在具体工作中,要科学规划实施,加强相关法规、标准和制度建设,坚持因地制宜。
宁波有这么一项计划:到202_年,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到202_年实施生活污水治理的村达到90%,完成600公里的生态河道建设,全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1%。从此可见宁波的城镇化建设充分考虑了因地制宜保护环境,以人为本。
宁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就地消纳,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202_年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到202_年,森林村庄达到1000个以上,森林城镇达到50个。提高对水源地、重要生态湿地、生态公益林的生态补偿力度。
综上充分可见宁波贯彻落实了中央的要求。
四.宁波各地区城镇化特点:
(1)海曙区,充分发挥商贸基础雄厚、服务产业发达、历史文化厚重的优势,以鄞奉路总部经济区、月湖文化创意街区、南站枢纽综合服务区建设等为载体,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智慧产业,优先发展现代商贸、金融服务、中介服务、文化创意业,努力建设成为宁波市中心商贸商务区和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
(2)江东区,以东部新城、中央商务区、核心滨水区、东外滩文化创意走廊等城市功能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贸易展览、金融服务、航运物流、文化创意、专业市场等现代服务业,高水平建成一批城市综合体,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基本消灭“城中村”,努力建设成为功能国际化、产业高端化、环境生态化的现代化核心城区和宁波的中央商务区。
(3)江北区,坚持城市化与产业升级同步发展,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港航服务、文化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加快“两江”北岸综合开发,推进甬江新城、姚江新城和慈城卫星城的开发建设,发展成为“城乡一体引领区、转型升级示范区、品质生活提升区”,建成宁波中心城区的北门户和重点城市拓展区。
(4)鄞州区,按照高端高新的发展导向,依托鄞州投资创业中心和明州工业园等平台,改造提升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转移淘汰铸造、电镀等高碳高耗产业,发展壮大光机电、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建设南部商务区、“创新128园区”、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基地等功能区块和城市综合体,大力发展都市型产业,全面融入宁波都市区建设,努力发展成为综合实力强劲、人民幸福安康、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品质城区。
(5)北仑市,是宁波港口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集聚地。要充分发挥港口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临港先进制造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重点发展石化、汽车、新能源、装备制造、钢铁等产业。大力发展铁矿石、船舶交易、石化产品、煤炭等交易中心,建设成为具有区域性资源配置中心。整合提升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大榭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和梅山保税港区,最终把北仑区建设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主要组成部分、华东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浙江省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6)镇海区,是宁波港口经济特别是石化产业的重要集聚地。做大做强临港工业,推动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临港产业集群建设,建设成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推进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建设,建设成为我国海铁联运枢纽港。高标准建设镇海片与三江片的生态隔离带。加快推进镇海新城建设,基本建成北部商贸商务中心和南部休闲大本营区,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余姚市,加快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步伐,推进传统产业集群发展,提升发展纺织、家电、塑料及模具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休闲旅游、服务与科技文化等新兴产业。高水平推进建设余姚中国塑料城,努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塑料交易平台。提升余姚科技园区等的发展水平,加快重点功能区的开发建设,努力把余姚发展成为浙江省区域性中心城市、宁波重要的文化生态宜居城市。
(7)慈溪市,全面实施“效益和谐新慈溪”总战略,坚持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以杭州湾新区、观海卫卫星城和慈东工业区为载体,大力发展商贸金融、商务办公、休闲旅游、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家电、轴承、化纤、汽配等四大传统产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四大新兴产业,完善“一个中心、四个片区”市域空间结构,建设成为杭州湾南翼现代化海湾城市、长三角新型城镇化示范区。(8)奉化市,发挥生态资源、人文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休闲旅游、高端人居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构筑纺织服装、汽车摩托车配件、气动元件、厨卫家居、船舶制造五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会展服务、创意设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建立起以水蜜桃、花卉苗木、竹笋等为核心的精品效益农业体系,全面融入宁波中心城,努力建设成为宁波现代都市产业拓展区、宁波南郊现代化生态城市、海内外著名旅游城市。
(9)宁海县,要以绿色发展为特色,提升新型生态化、加速新型工业化、突破新型城市化,改造提升模具、文具、灯具、五金机械、汽车配件、电子电器等六大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打造区域性现代商贸、生态休闲旅游、现代物流“三大中心”,加快建设六大城市功能区,推进三门湾区域、宁海湾区域、大温泉区域的开发建设,努力发展成为生态型宜居宜业的现代化中等城市。
(10)象山县,抓住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和象山港大桥建设的机遇,深入实施“桥海兴县”总战略,以海洋产业开发为特色,提升发展修造船、纺织服装、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努力实现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的重大转型,打造成为现代化滨海休闲城市、宁波的滨海新区和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先行区。
再说一下宁波的城镇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城市化快速推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化率由1980年的18.2%提高到202_年的63.7%,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总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小城镇发展阶段、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和新型城市化发展阶段。这既是宁波城市化实践的一个阶梯式推进过程,也是对城市化认识的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
1.小城镇发展阶段(1980—1990)。(1)发展动力主要得益于体制机制改革的先发优势,使得农村集体经济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口集中、城镇集聚的过程。(2)城市化水平由1980年的18.2%提升到1990年的31.1%,年均提高一个多百分点。(3)这个时期城市化的特色是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农村工业化模式,造成了“村村像城市、镇镇像农村”、“亦工亦农、亦城亦乡”的城乡景观,一方面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城镇的离散发展。
2.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1990—202_年)。(1)发展动力主要得益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1998年浙江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不失时机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战略决策。宁波市“十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包括城市化在内的“四大战略”。这一期间,宁波成功进行了乡镇企业的转制和撤区并乡扩镇,完成了鄞州撤县建区。(2)城市化水平到202_年达到了57.2%,年均提高约1.6个百分点;建成区面积也提高到120多平方公里。(3)城市化特色是典型的“要地不要人”、“兴城不兴业”“重量不重质”,土地利用一定程度上呈粗放的发展形态。
3.新型城市化发展阶段(202_年—至今)。(1)发展动力主要得益于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的融合发展。202_年,宁波召开了全市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走集约高效、宜居宜业、环境友好、协调和谐、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努力构筑宁波都市区”。(2)城市化水平由202_年的57.2%提高到202_年的63.7%,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20平方公里提高到242平方公里。(3)这一时期城市化的特色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化发展,实现“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战略性转变,城市化内涵和质量大大提高。
宁波正在逐步转变城镇化的方式,着力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破解推进城镇化的难题,扎实推进全市新型城镇化工作。
五.案例:
宁波市鄞州区集市港镇新市民翁意芬觉得自己已经彻底市民化了:
翁意芬:以前住农村的时候想什么时候到宁波去,现在集市港就是宁波了,什么东西都有。身份是农民,享受的是城市居民的福利待遇。
城镇化的进程,无可避免让一些近郊农村变成了城市。进城后的新市民该到哪里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正在从一个“镇”向“城”蜕变的宁波市鄞州区集市港镇,面对土地日益升值的诱惑,预留大片土地建设美丽乡村、休闲都市田园,新市民依然嗅得到乡土味。
乡愁在哪里?乡愁就在家门口。要实现这样的美好目标,还需城市管理者抵挡得住房地产化的诱惑,回归人的城镇化。宁波市发改委体制改革处处长王强:
要更加强调从城乡一盘棋的角度来考虑我们的城镇化。若干年后,我们能够淡化城与乡的概念,那说明我们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这个目标基本实现了。
第二篇:宁波市空气质量调研报告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202_年暑期社会实践
调研报告
题 目 宁波市空气质量指数调研暑期
社会实践团调研报告
所在学院
信息学院 队 长 宋健 联系方式
团队成员 陈泽斌、钱聿浩、高翊榆、乐栎砾、林豪、池弘扬、方帅、何韬立、姜泽、崔沈成
指导教师 王海波
宁波市空气质量指数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调研报告
赴宁波市空气质量指数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
摘要:
一、马斯河谷事件:1930年12月1日至5日,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由于工业区处于狭窄盆地中发生气温逆转,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在近地层积累。三天后,有人发病,其症状为胸痛、咳嗽、呼吸困难。一周内有60多人死亡,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
二、多诺拉事件:1948年10月26日至31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由于该镇处于河谷,10月最后一个星期大部分地区受反气旋和逆温控制,再加上26至31日持续有雾,使大气污染物在近地层积累。二氧化硫及其氧化作用的产物与大气中的颗粒结合导致致害因素产生。期间有5911人发病,占全镇人口的43%,症状是眼痛,肢体乏力、酸痛,呕吐,腹泻;死亡17人。
三、洛杉矶光化学烟光雾事件: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洛杉矶全市50多万辆汽车每天消耗汽油约1600万升,向大气排放氮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一氧化氮。洛杉矶市依海邻山,全市处于5万米长的盆地中,汽车排出的废气在日光的作用下形成以臭氧为主的光化学烟雾。关键词:呼吸、污染、健康
前言: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突飞猛进,生态坏境已成为世界瞩目的问题。空气污染是坏境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人类生活影响最紧密的因素,报告对空气中污染物的来源和历史上曾经因空气污染而引发的重大安全事故做了简单的介绍以及对宁波空气质量指数变化的分析,旨在引起人们对空气污染的重视和防范。
空气污染的危害:
一、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人需要呼吸空气以维持生命。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大约2万多次,吸入空气达15~20立方米。因此,被污染了的空气对人体健康有直接的影响。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呼吸道疾病与生理机能障碍,以及眼鼻等粘膜组织受到刺激而患病。比如,1952年12月5~8日英国伦敦发生的煤烟雾事件死亡4000人。人们把这个灾难的烟雾称为“杀人的烟雾”。据分析,这是因为那几天伦敦无风有雾,工厂烟囱和居民取暖排出的废气烟尘弥漫在伦敦市区经久不散,烟尘最高浓度达4.46毫克/米3,二氧化硫的日平均浓度竟达到3.83毫升/米3。二氧化硫经过某种化学反应,生成硫酸液沫附着在烟尘上或凝聚在雾滴上,随呼吸进入器官,使人发病或加速慢性病患者的死亡。
由上例可知,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很高时,会造成急性污染中毒,或使病状恶化,甚至在几天内夺去几千人的生命。其实,即使大气中污染物浓度不高,但人体成年累月呼吸这种污染了的空气,也会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及肺癌等疾病。
二、对植物的危害:大气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对植物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当污染物浓度很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急性危害,使植物叶表面产生伤斑,或者直接使叶枯萎脱落;当污染物浓度不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慢性危害,使植物叶片褪绿,或者表面上看不见什么危害症状,但植物的生理机能已受到了影响,造成植物产量下降,品质变坏。
三、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大气污染物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1、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从工厂、发电站、汽车、家庭取暖设备向大气中排放的大量烟尘微粒,使空气变得非常浑浊,遮挡了阳光,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据观测统计,在大工业城市烟雾不散的日子里,太阳光直接照射到地面的量比没有烟雾的日子减少近40%。大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天天如此,就会导致人和动植物因缺乏阳光而生长发育不好。
2、增加大气降水量:从大工业城市排出来的微粒,其中有很多具有水气凝结核的作用。因此,当大气中有其他一些降水条件与之配合的时候,就会出现降水天气。在大工业城市的下风地区,降水量更多。
3、下酸雨:有时候,从天空落下的雨水中含有硫酸。这种酸雨是大气中的污染物二氧化硫经过氧化形成硫酸,随自然界的降水下落形成的。硫酸雨能使大片森林和农作物毁坏,能使纸品、纺织品、皮革制品等腐蚀破碎,能使金属的防锈涂料变质而降低保护作用,还会腐蚀、污染建筑物。
4、增高大气温度:在大工业城市上空,由于有大量废热排放到空中,因此,近地面空气的温度比四周郊区要高一些。这种现象在气象学中称做“热岛效应”。
5、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近年来,人们逐渐注意到大气污染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问题。经过研究,人们认为在有可能引起气候变化的各种大气污染物质中,二氧化碳具有重大的作用。从地球上无数烟囱和其他种种废气管道排放到大气中的大量二氧化碳,约有50%留在大气里。二氧化碳能吸收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使近地面层空气温度增高,这叫做“温室效应”。经粗略估算,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25%,近地面气温可以增加0.5~2℃。如果增加100%,近地面温度可以增高1.5~6℃。有的专家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照现在的速度增加下去,若干年后会使得南北极的冰熔化,导致全球的气候异常。
空气中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
PM2.5(细微颗粒):细颗粒物又称细粒、细颗粒。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虽然细颗粒物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细颗粒物粒径小,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影响很大。PM2.5的来源:主要分为人为源和自然源两种来源。自然源包括土壤扬尘(含有氧化物矿物和其他成分)海盐(颗粒物的第二大来源,其组成与海水的成分类似)、植物花粉、孢子、细菌等。自然界中的灾害事件,如火山爆发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火山灰,森林大火或裸露的煤原大火及尘暴事件都会将大量细颗粒物输送到大气层中。人为源包括固定源和流动源。固定源包括各种燃料燃烧源 ,如发电、冶金、石油、化学、纺织印染等各种工业过程、供热、烹调过程中燃煤与燃气或燃油排放的烟尘。流动源主要是各类交通工具在运行过程中使用燃料时向大气中排放的尾气。
PM10(可吸入颗粒):能在大气中长期飘浮的悬浮物质称为飘尘。其粒径主要是小于10微米的微粒。由于飘尘粒径小,能被人直接吸入呼吸道造成危害;又由于它能在大气中长期飘浮,易将污染物带到很远的地方,导致污染范围扩大,同时在大气中还可为化学反应提供反应床。可吸入颗粒的来源:可吸入颗粒物(PM10)在环境空气中持续的时间很长,对人体健康和大气能见度影响都很大。一些颗粒物来自污染源的直接排放,比如烟囱与车辆。另一些则是由环境空气中硫的氧化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及其它化合物互相作用形成的细小颗粒物,它们的化学和物理组成依地点、气候、一年中的季节不同而变化很大。CO(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大气中分布最广和数量最多的污染物,也是燃烧过程中生成的重要污染物之一。大气中的CO主要来源是内燃机排气,其次是锅炉中化石燃料的燃烧。CO是含碳燃料燃烧过程中生成的一种中间产物,最初存在于燃料中的所有碳都将形成CO。一氧化碳进入人体之后会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进而使血红蛋白不能与氧气结合,从而引起机体组织出现缺氧,导致人体窒息死亡。因此一氧化碳具有毒性。
NO2(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在臭氧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为产生的二氧化氮主要来自高温燃烧过程的释放,比如机动车、电厂废气的排放等。二氧化氮还是酸雨的成因之一,所带来的环境效应多种多样,包括:对湿地和陆生植物物种之间竞争与组成变化的影响,大气能见度的降低,地表水的酸化,富营养化(由于水中富含氮、磷等营养物藻类大量繁殖而导致缺氧)以及增加水体中有害于鱼类和其它水生生物的毒素含量。氮氧化物主要损害呼吸道。吸入气体初期仅有轻微的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如咽部不适、干咳等。常经数小时至十几小时或更长时间潜伏期后发生迟发性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出现胸闷、呼吸窘迫、咳嗽、咯泡沫痰、紫绀等。可并发气胸及纵隔气肿。肺水肿消退后两周左右可出现迟发性阻塞性细支气管炎。慢性作用: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及慢性呼吸道炎症。个别病例出现肺纤维化。可引起牙齿酸蚀症。
SO2(二氧化硫):主要来源煤和汽油等含硫化合物的燃烧,使硫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对大气可造成严重污染。容易被空气中的粉尘催化氧化,进而形成硫酸型酸雨。(化学式2SO2+2H2O+O2=2H2SO4)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易被湿润的粘膜表面吸收生成亚硫酸、硫酸。对眼及呼吸道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大量吸入可引起肺水肿、喉水肿、声带痉挛而致窒息。O3(臭氧):空气中的臭氧不是污染源直接排放的一次污染物,而是通过污染源排放的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在大气中通过光化学反应生成的。虽然臭氧在平流层起到了保护人类与环境的重要作用,但若其在对流层浓度增加,则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臭氧对眼睛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对肺功能也有影响,较高浓度的臭氧对植物也是有害的。在交通拥挤的主要机动车干道,特别是在气温高,天气晴朗,紫外线强烈的夏秋季节均有臭氧的身影。近年来已证实大城市的大气污染物“烟雾”,是在紫外线的作用下,臭氧参与烃类和氮氧化物的光化学反应,发生二次污染,形成具有强烈刺激作用的有机化合物――光化学烟雾,其中臭氧约占85%以上。城市中的主要污染源:
一、汽车飞机火车等机动车排放的尾气
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氧化氮及一些固体颗粒(PM10、PM2.5)尤其是含铅汽油,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含铅汽油在经过机动车使用后以固体微粒状态随尾气排放出,随风扩散。铅被吸入人体后绝大多数会存在于骨骼中,比较稳定。但是当人体中因某种因素破坏体内平衡时,铅便会从骨骼中转移到血液中,从而引发铅中毒状态。儿童铅中毒,还会造成智商降低,出现过失和捣乱等行为。
二、工厂排放的废气
工业活动是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工厂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种类繁多,性质复杂,有烟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卤化物、碳化合物等。未经处理就排放的工厂废气对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的危害巨大。
三、城市居民燃烧煤炭等燃料做饭取暖排放出的烟尘
城市中特别是北方城市大量民用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需要消耗大量煤炭,煤炭在燃烧过程中要释放大量的灰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污染大气。特别是在冬季采暖时,往往使污染地区烟雾弥漫,呛得人咳嗽,这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污染源。
冬季与夏季城市空气质量指数的差别及原因:
从季节角度来说,由于冬季降水较少,气候干燥,刮风天气较少,光照较弱,日照时间短,逆温层最夺取,且温度较低,大气对流不活跃等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质扩散的因素较多。夏季由于太阳辐射很强,大气对流活动旺盛,逆温层的生成存在时间缩短,且降雨天气较多,降雨量很大,对污染物质清除作用明显,使空气污染程度相对减轻。
所以经归纳冬夏空气质量差别的主要原因有:
一、冬季天气寒冷,以下沉气流为主,污染物不易扩散。
二、冬季取暖燃烧大量能源,废气排放较多。
三、冬季空气流动速度慢,导致浓度增高。城市空气中的污染物夏季与冬季的区别: 夏季主要污染物:
由于宁波市夏季温度较高,空气流速快,降雨充沛,所以从总体上看夏天的空气质量要明显好于冬季‘。其中夏季由于降雨频繁雨且受季风气候影响风力较大,并且夏季绿色植物的覆盖面积要明显多与冬季,所以夏季空气中的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浓度要明显低于冬季;但是由于夏季温度高、光照强烈,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等一次污染物,在高温和强烈的阳光的作用下易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臭氧,造成二次污染。冬季主要污染物:
由于冬季气候干燥,降水较少,且空气流动相对于夏季大大降低,造成空气中的污染物无法清除导致冬天空气质量指数要明显高于夏天。其中冬季的污染物主要为空气中的PM2.5与PM10,、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其中臭氧含量相对于夏季较少。
空气质量指数一天之内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
由上图可以看出正常情况下每当晚高峰开始时,空气质量指数就会有一个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个上升趋势将一直持续到20时,此时空气质量指数达到最高峰;20时之后空气质量指数开始下降直到凌晨1点才恢复正常。其原因在于傍晚17时开始是上下班高峰期,车流量巨大,汽车所排放出的尾气中含各种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以及各种颗粒物使城市中空气中的污染气体浓度明显增高。早高峰也是相同原理。
但是以上分析仅限于正常情况,即遇大风或雨天空气质量指数早晚的高峰趋势并不明显。7月13日:
7月16日:
以上两图空气质量指数都较低(50以下),而且24小时内无明显的变化趋势,七月13日为阴雨天,而七月16日宁波市风力较大。空气质量指数受雨水影响的原因:
一般空气质量指数是依据空气中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物质的浓度来计算的,而其中二氧化氮与二氧化硫都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从而降低了其在空气中的浓度;而且空气中的颗粒物在下雨天会受雨水的冲刷而大幅度地降低其在空气中的浓度。
空气质量指数受风力影响的原因:
由于汽车工厂等因素城市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相对较高,风力的影响可以使外部较为良好的空气进入城市,而城市中污染物浓度较高的空气将会向别处转移,从而达到类似于稀释城市中被污染空气的作用。
从污染源的角度分析,一般晚间12点以后至早晨6点这段时间的空气质量是最好的,而在白天空气质量相对于深夜差。
如何减小空气污染对生活的影响(选择正确的锻炼及出行时间)
一、出行避开空气污染最严重的时间段
早晚车流量较大,汽车尾气的排放使这段时间的空气较差,应尽量减少出行,特别是在空气污染较严重时(AQI100以上时)。
二、锻炼时间的正确选择
网上曾经疯传一条外国健身教练因在北京坚持跑步,八个月后因肺癌死亡,虽然其真实性有待确实,但在北京那种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每天户外跑步并不是什么好事,其空气所含污染物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虽然宁波市的空气质量相对较好,但是选择正确的锻炼时间依旧非常重要,一天之中污染最严重的时段是晚高峰时期,锻炼应该避开这个时段,锻炼身体的本意就是为了健康,但在污染严重的空气中锻炼其实已经违背了初衷。
三、重视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没有任何其他环境污染能像空气污染这样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关,对人而言空气污染损害人体不可避免,因为人时刻都暴露在空气中,而且人类生存离不开空气,空气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最重要的条件。
对宁波市空气污染治理的意见:
对空气污染的防治方法有很多,但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的方法是控制污染源。
一、工业区合理布局:
对工业区的合理布局是解决大气污染的重要措施。工厂不宜过分集中,这样可以减少一个地区内污染物的排放量;另外,还应该把有原料供应关系的化工厂放在一起,通过对废气的的综合利用,减少废气的排放量。同时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强制性使工厂对排放的废气进行无害化处理。
二、减少交通废气的污染:
减少汽车废气污染,关键在于改进发动机的燃烧设计和提高汽油燃烧质量,使汽油的到充分的燃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从而减少有害废气的排放。
三、改变燃料结构:
实行从煤向燃气的转换,同时加大对研究其他清洁能源的支持力度,如太阳能、氢燃料、地热能等。如果等让清洁能源完全代替石油、煤等旧能源,污染源将不再存在,所以空气污染问题也将结束。
四、绿化造林改善生态坏境:
茂密的丛林能过滤风中携带的大粒灰尘,树叶表面粗糙不平,有些还带有绒毛,有的能分泌粘液和油脂,因此能吸附大量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等到下雨时,树叶经过雨水的冲刷,吸附的灰尘会回归地面,而树叶又能重新吸附空气中的悬浮颗粒,如此往复,能使空气质量得到改善。
由于宁波市是一个沿海城市所以夏季宁波市受季风影响比较大,季风有利于保正宁波市的空气质量,所以春夏时节宁波空气质量普遍在良好及以上,空气良好意味着对健康的影响较小;当空气为优时,则说明不会对人们生活造成任何危害,所有人群都可以展开各项活动。相对于其它地区而言,宁波市的空气质量比较优良,只要避开污染高峰时间段出行与锻炼,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较小。
第三篇:临泉县城镇化调研报告
临泉县城镇化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_-4-1信息来源:发展规划处
临泉县是农产品主产区,国家限制开发区域,人口众多,其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在皖北地区县域城镇化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剖析临泉县城镇化发展,对于推进皖北新型城镇化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临泉县城镇化发展基本情况。
临泉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隶属阜阳市,周边分别与豫皖两省9个县市区接壤,总面积1818平方公里。202_年,地区生产总值116亿元,财政收入7.8亿元,户籍总人口225万,辖31个乡镇、1个工业园区。从人口规模看,城镇常住人口5万以上的1个,2--3万的2个。1--2万4个,0.5-1万14个,0.5万以下10个;从发展类型看,城关镇和鲖城镇工业发展基础较好,杨桥镇是传统商贸型乡镇,瓦店镇有较为专业的山羊贸易市场,其他28个乡镇多为农业型乡镇。
(一)临泉县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1.城镇化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202_年,全县城镇化率,按户籍人口计算约为20%左右,按常住人口计算为40.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9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为49.8:20.7:29.5,农业占了半壁江山。城镇功能严重不足,人均占有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较少,多数镇供水能力不足,污水处理能力、垃圾处理能力不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2.县城和产业基础较好的镇是人口集聚的主要方向。十一五”以来,县城和产业基础较好的镇吸纳人口较快,人口数量按年均5.4%的速度增长,主要来源是本县的农业人口。县城人口所占比重从202_年的9.25%提高到202_年的13%。
3.人口外流仍持续小幅上涨。临泉县的外出务工人口众多,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劳务输出密集地,近年来前往长三角务工人员比重不断上升。202_年全县外出务工人员约为60万人,202_年约为65万人,202_年员为68.6万人,逐年上涨。
4.土地规模化经营初现成效。从202_年开始,临泉土地流转开始大幅度增长,截至202_年底,全县土地流转面积50.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9.8%,土地规模经营户1777户。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一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据统计,农民租给规模经营户的价格在800至1200元,农民将土地出租后多选择外出务工,收入普遍比以往有较大提高。二是使大规模的机械化耕种和专业化种植成为可能,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节约了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三是解放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城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土地流转的外出务工的人员约占全县外出务工人员的三分之一。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1.城镇规划的指导性和约束力不足。一是规划综合考虑不足。正在修编的城乡建设规划中,编制单位太过注重城市规模,对支撑人口集聚的产业发展,以及水资源等问题考虑较少。二是规划标准偏低。新修编的规划面积约为87平方公里,除去河流等约61平方公里,约要建成60万人的大城市,需要对地下管沟有所考虑,然而因资金问题,新规划仍按地下管网设计。三是规划的约束性较差。在城南新区,规划中的医院,因投资商的要求,改建成了体育场馆。
2.产业支撑能力差。一是总量小,202_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仅80家,规模工业增加值也只有19.8亿元,全县企业呈现小、散的状态。二是产业层次低,临泉县的产业主要为化工、酿造、机械电子、皮革加工等,其中,化工和酿造属于传统产业,机械电子多为组配产业,皮革加工主要是蓝皮的加工,处于产业的低端。三是尚无带动型的龙头企业。近年来,临泉县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但多数招商项目为代工企业。
3.水资源匮乏。临泉县多年地表水资源量为3.7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资源为3.67亿立方米,多年平均中深层地下水安全开采量0.6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可用水3.86亿立方米。202_年,全县年用水量2.37亿立方米,其中,居民生活用水0.44亿立方米,农业用水1.73亿立方米,工业、建筑业用水0.17亿立方米。预计202_年全县用水量达到4亿立方米,将超出多年平均可用水量0.14亿立方米。特别是,临泉县居民用水为深层地下水,目前县城取水深度已达到600米,已近极限。其他乡镇也多在200到300米,潜力有限,且深层地下水恢复和补给十分困难。
4.土地占补矛盾较为突出。临泉县土地后备资源丰富,从全县看土地整治潜力较大。但是,受土地指标和先补后占政策的制约,建设占用耕地和补充耕地之间矛盾日趋紧张。比如,转移安置过程中,必须先将安置点的建设用地补上,这个前提是地方政府要有一块等大的空余建设用地,没有这个前提,各项工作就很难推进。
5、资金短缺问题严重。临泉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工业发展不足,县级财力薄弱,202_地方财政收入可支配财力为4.48亿元,仅占财政总支出13.7%,其余86.3%主要依靠转移支付。全县每年仅工资支出就达8.4亿元。除了保工资、保运转之外,临泉很难再挤出资金用于城镇化建设。同时市场化融资能力较差,临泉县城市建设投融资公司成立以来,才成功融资2次,贷款1.38亿元。面对不断增长的城镇建设资金需求,资金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二、几点思考
通过在临泉5个不同类型城镇和开发园区的调研,我们对以临泉为代表的皖北同类型地区县域城镇化发展进行了初步思考。
(一)把加快农业现代化作为推进皖北县域城镇化的基本前提
从世界现代化历程看,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历来注重对农业的扶持,不断缩小农业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差距,非农产业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比值下降到1.2~2.1。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能够促进农业生产要素组合比例趋向合理,实现三次产业生产率同步提升。目前,我省非农产业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比值高达3.9,省土地流转面积2314.5万亩,其中耕地1537.9万亩,约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24.7%。土地流转率在全国居第九位,中部地区第五位。面对多重约束,我省要在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走集约型增长的发展道路;通过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促进农业的规模报酬递增,不断减少农业的就业需求,为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提供更加充足的食品、原材料和人力资源保障。
(二)移民就业和移业就民相结合推进皖北地区县域城镇化发展
皖北地区是我国能源和粮食主产区,资源富集,交通区位条件优越,是我省内需潜力较大的区域。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可以避免因过度劳务输出造成区域内技能型劳动力短缺,导致竞争力进一步下降。皖北人均水资源量约470m3,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1/2,不及全国的1/4。目前,皖北地区以不足全省1/5的水资源量,支撑了全省约1/2的耕地和人口以及全省主要电力、煤炭生产的用水量,特别干旱年份,缺水率达30%。因此,从水资源承载能力来看,皖北地区不适宜走高密度城镇化和大规模工业化的道路。针对当前皖北地区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民收入过低和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滞后的现状,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有序组织劳务输出,采取移民就业和移业就民相结合办法,能够有效缓解经济增长诉求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
(三)加快形成适度集中、多点分布的县域城镇布局形态
目前,皖北地区城镇供水以地下水为主,一些重点城市,如阜阳市、亳州市、淮北市、宿州市等存在程度不同的地下水超采现象,引发地下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根据水利年报资料,淮北地区23% 个县级以上城镇主要开采中深层和深层承压水,承压水开采量占城区实际开采量的比例平均达到80%以上。广大农村地区(含乡镇居民点),则以潜水为主要供水水源,潜水开采量占农村实际开采量的比重超过98%。《安徽省国土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规划》明确提出了“控制皖北缺水地区城市采用地下水,防止地下漏斗引起城市地面沉降。”受水资源的瓶颈约束,皖北地区中心城市发展的规模受到制约,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应是在进一步发展中心城市和县城的基础上,加快县域重点镇的发展。通过培育一批布局较为均衡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县城和重点城镇,形成下一阶段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极核,带动一批小城镇的发展,使数量庞大的农村转移人口在区域内形成较为均衡的城镇人口分布。
(四)科学合理选择产业发展方向
202_年,皖北地区单位GDP能耗、SO2排放量、COD排放量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约高20%、26%、100%,单位工业增加值耗水量比全省平均水平约高4%。产业结构与脆弱的生态环境不协调性明显。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皖北地区缺水和环境脆弱状况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根本改变。因此,必须改变粗放式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从而实现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要改变资源开发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迅速壮大机械制造、电子、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规模,形成新的主导产业。严格环境准入,限制高耗水、高排放产业发展。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加快煤炭、电力等高碳产业低碳化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快产业集聚、生态化发展,推进循环工业园建设,促进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对策建议
(一)积极推动人口向皖江地区转移。
基于皖北和皖江地区不同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必须建立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差异化人口流动机制,促进皖北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向皖江地区转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促进职业教育移民,鼓励皖北和皖江职业院校合作办学,引导皖北农村学生到皖江职业院校接受职业教育并在当地就业。加大皖北农村应历届初高中毕业生到皖江就读职业院校资助政策力度,所有中职生可享受3年免学费、2年助学金政策,提高高职生助学金比例,并优先推荐在当地就业。选择部分县市探索开展皖北皖江之间人地挂钩试点,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相挂钩。积极拓宽南北区域合作领域,加强皖北与皖江地区市县政府在人口流动、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合作,促进人口从皖北向皖江有序迁移。
(二)允许新型城镇化试点资金用于老城区和重点镇的城镇建设。
根据调研的实际情况来看,临泉等我省部分县级工业园区和乡镇产业园面积相对较小,且大部分紧邻县城老城区和镇区。应该充分利用老城区和集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这类工业园区城镇生活服务功能,加快实现产城一体。当前,我省正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开展新型城镇化试点。在试点过程中,对于面积较大、距离城区较远的县级开发区,新型城镇化试点资金应重点支持开发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其城镇服务功能。对于面积相对较小且紧邻城区的县级开发区和乡镇产业园,要允许试点资金用于老城区和重点镇的城镇设施建设,促进工业园区共享老城区和集镇的服务功能,促进城区与开发区,集镇与产业园的融合发展。
(三)探索先占后补的周转用地办法。现阶段,由于县级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较少,以临泉为代表的皖北各县主要依靠土地整治、土地置换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来获取建设用地。在土地整治和置换过程中,由于普遍缺乏多余的周转建设用地,难以实现先补后占。为了加快破解县域城镇化的土地瓶颈,在严格占补平衡的原则下,可探索实行先占后补的周转用地办法。对建新拆旧需要新占农用地或耕地的,可先行占用农用地进行建设,待村民搬入新居后,将旧址复垦,利用复垦的耕地补充村庄建设先期新占的耕地。使用周转用地的村庄,可按照周转用地面积的1.2倍补充归还耕地,以确保耕地不减少,实现占补平衡。
(四)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以临泉为代表的农业大县和人口大县必须大力推进农业规模经营,从而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互促共进、协调发展。研究制定金融、税收、补贴等相关扶持政策,大力培育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有序流转,大力发展土地托管、租赁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逐步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强化信息沟通、政策咨询、合同签订、价格评估等流转服务,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支持探索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制度。
(五)把引江济淮作为推动皖北“四化”协调发展的重大工程。皖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水资源条件与经济社会发展极不相适应,供需矛盾突出,已经严重制约了皖北地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在实行适度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战略同时,必须尽快实施引江济淮等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工程,满足不断增长的用水需求,促进皖北“四化”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引江济淮(巢)、淮水北调工程程,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引淮济阜、引淮济亳、引芡济蚌等区域性调水工程,实现皖北地区全覆盖。另一方面,引江济淮调水工程应以满足城镇生活用水为主,兼顾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
第四篇:新型城镇化调研报告
湖南省汨罗县白水镇城镇化建设调查报告
胡尊国
一、相关理论
城镇化的逻辑起点是人口、土地和资金的流动,这三大要素的“流动能力”引起城镇规模经济、专业化、交通运输、市场贸易的变化,进而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镇化的空间地理分布形态。要素流动最终呈现的形式是生产结构、就业结构、消费模式以及居住方式的四个转变。
二、调查方法与程序
我们首先预想新型城镇化建设可能面临的财政支出、土地产权及产业形成问题,并制作出问卷,然后对白水镇新镇容、西长村以及闵家新村的经验和实际做法进行实地调查和访问调查,发现可取的经验并分析成功的原因,而后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分别对这种新型城镇化模式地提出了设想和个人建议。
三、现状与背景
(一)白水镇经济地理现状:白水镇位于汨罗境内东南部,距长沙70公里,距岳阳90公里,距汨罗市区22公里,距湘阴20公里。面积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万亩,辖2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350个村民小组,共7556户,总人口36176人,其中农业人口30062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镇域有河名白水江,源出玉池乡白鹤洞,由东南向西北流经镇域,注入湘江,白水镇因其而得名。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二批建设宜居小镇、宜居村庄示范名单,汨罗市白水镇西长村榜上有名。住建部此次公布第二批示范名单,共确定全国45个镇为宜居小镇示范、61个村为宜居村庄示范。宜居村庄示范要求田园宜居、村庄宜居和生活宜居。
(二)西长村:距汨罗市区15公里,村域面积4.25平方公里,辖20个村民小组、农户407户,全村共1642人,人均年收入达13100元。西长村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全村森林绿化率、覆盖率达90%以上,全村有珍贵树木800亩,油茶林800亩,苗圃200亩、垂钓中心50亩、休闲娱乐场地50亩,果蔬基地250亩,休闲娱乐产业50亩,是湖湘地区珍贵苗木种植、销售和生态休闲旅游基地。西长村采取村村联办的方式建有小学和幼儿园,还即将与湘雅医院共建养老山庄,成立了农房安全管理小组,定期对村属农房安全进行评级评价,对危房进行改造升级。近年来,该村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后获得“全国美丽乡村”“全国休闲农业与旅游星级园区”“ 湖南省农村新型集中社区建设试点村”等荣誉。
四、白水城镇化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78—1990 年,由于临近火车站等区位优势,周边几个城镇的人口集中商品批发,物流,贸易等活动,同时当时的乡镇企业经济,诸如纺织厂,氮肥化工厂等具有一定效益。第二阶段: 1990—202_ 年,改革开放后,镇国有企业受到沿海产品和技术冲击,其间年均增长率急剧下滑,最终企业全部倒闭,政府财政陷入严重困境,教师、乡镇政府职员工资无法支付。
第三阶段: 202_—202_年,镇领导班子换届给白水镇提供了新的发展转机,镇政府坚持规划引领思想,已经编制完成202_-202_年近期发展规划和202_-202_年远期发展规划,着力打造宜居开放型城镇形态,实施“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能人参与”的策略。
白水镇发展的路径可能出现诺瑟姆所谓的“S”道路,即城镇化率在30%之前,是小马拉大车,走得很慢;城镇化增长率从30% 会城镇规模迅速扩大。
五、白水城镇化策略与发展
白水城镇经济之所以发展较为成功,是因为在这个地理空间上形成生产结构、就业结构、消费模式和居住方式的“城镇化”,主要是下列三个条件推动:(1)地理区位优势或距离缩短
地理区位或距离是指商品、服务、劳动力、资本、信息和知识穿越空间的难度程度:对于商品和服务贸易所谓“距离”,最关键的含义是城乡之间、不同城市之间贸易活动的时间和交易成本,就小城镇而言,大城市之间外围城市具备被产业辐射的优势。此外,沿海港口、河流水运、铁路交通枢纽位置特别重要,白水镇就具备这样的区位优势,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均跨镇而过,同时距长沙70公里,距岳阳90公里,距汨罗市区22公里,距湘阴20公里又是其天生的自然条件。此外镇政府还进一步通过完善本地基建投资来减少交易成本和通勤时间,具体做法是:硬化道路、场坪4.6万平方米,喷涂交通标志1200平方米,安装监控22处,改造电网8000米,架设路灯480盏等。(2)密度的提高
白水镇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国防科大外场训练基地入驻,通过该基地科研活动、后勤供给、学术会议等拉动当地的消费,逐步形成要素集聚机制,促进人流、物流、资本流、信息流的地域集聚,使得规模经济的效应越明显,生产集中到一个地方的动力就越强,从而实现生产密度的提升;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也是市场潜在需求最大的地方,贸易更容易实现。(3)开放度的增加
开放度的提高是要打破对商品、服务、资本和知识跨地区流通的限制性因素,对白水镇而言最容易着手的就是引导社会资本流入本地。首先,政府主动出面与在外地经商本籍人士沟通,寓外乡友回乡投资,比如,建设西长村就是由徐伟平。杨建伟、戴海波三个本地老板牵头,村组群众以土地入股模式。依靠广大民众强烈的自我创业、自我发展的欲望,发展民营经济和“草根经济”;打破人口流动的界限,吸引外镇人口定居买房。
有限度的政府公共职能对于以上三个条件是一个必要的补充,但这个“度”应该在一定范围内,即需要更好地让市场力量得以发挥,让人口、土地和资金的流动更加畅通,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时, 决定城市增长的不再是本地的资源禀赋, 而是城市本身集聚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能力。
六、白水镇具体措施
(1)财政收入主要是土地出让收入,也就是所谓的土地财政,通过土地挂牌新建商品房,吸引周边镇或外出务工人员回家置业。202_年镇总财政收入3500万元,其中一半地税收入、土地出让收入近1000万元左右,其他地方税种年800-900万元,转移收入420万。
(2)成立城镇自治委员会,该成员由本地有影响力人士构成。建立规范的有地方特色的环境整治方案,成立环境管理小组,聘请保洁员日产日清,每户门前有垃圾箱,道路两边摆放垃圾桶1000多个,统一制作门店招牌600余块,建设了新的3个绿化广场或公园。
(3)树立西长村、闵家巷村示范村榜样,以基础社会建设为抓手,以文明屋场创建带动整个西长村发展,建立西长生态农业科技园、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如鸡鸭野外放养养殖,提高附加值。促进生态旅游发展,珍稀树木花草为龙头提高乡村观光农业的档次。闵家新村接待中心为基础的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产业开始启动,辅助以民俗建设和筹建高级疗养院。
(4)西长村土地流转3000亩,农民入股农业公司,获得收益分成。同时引进了农林综合开发公司湖南青果公司,与种植珍稀林木花草,包括红豆杉,竹柏,罗汉松,日本樱花,美国红枫,紫薇,红叶石楠。(5)村务公开,民主管理。
六、白水镇的困境与思考
(一)从财政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白水镇还是没有摆脱土地财政的漩涡,尤其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缓慢,房地产市场进入转型调整期,这种投融资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是值得担忧的。
(二)不管是新型城镇化还是农村社区建设,土地问题是核心问题。全省、甚至全县的城乡统一的土地交易市场没有看到有重大突破,自下而上地推动土地政策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的路径是受阻的。
(三)“半城镇化”或“不完全城镇化”仍然是白水镇没有摆脱的困境,大量本地农业转移人口离开祖辈耕种土地到外地或县城务工获取收入来源,他们在白水城镇购置住宅仅仅为了方便小孩就近读书,其社会保障、认同感和归属感都处于非常初级阶段。
(四)无产业支撑的过度城镇化受外界经济环境影响极容易变为“空城”,而且白水镇存在产业结构雷同, 特色产业不明显, 主导产业不突出等现象。城镇长期繁荣发展与产业发展有直接的关系,以美国旧金山附近的小城镇帕洛阿尔托为例, 该镇是一个只有5.6 万人的小城镇, 在发展过程中, 依托毗邻斯坦福大学的优势, 发展包括电子、软件和生物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 成为世界上最充满活力的小城镇之一。
(五)对回流劳动力缺乏具体政策或做法,这次人口回流历史转型格局值得关注。人口回流过去20多年,流动人口从内陆走向沿海,目前基于中国已经到来的老龄化、中国特有的人口流动方式(与国外不同,中国的人口流动是以单个劳动力为单位,而不是以家庭为单位),可以预计,未来20年,跨省流动人口将减少,省内、市内和县内人口流动将增加。202_年以后,人口回流的趋势开始变得明显,初步判断,这将是中国新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在空间地理的重新流动和配置,也将显著影响中国未来的城镇化格局。
(六)应该借鉴和吸引“重庆地票”的经验,加快土地改革的步伐。重庆地票是一种权利凭证,将闲置、废弃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包括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复垦并经过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所产生的可交易和转让的用地指标。通过交易购得的“地票”,可以纳入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增加等量城镇建设用地,并在“落地”时冲抵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通过“地票”交易,外出务工的农民把老家闲置的农村宅基地、基本用地转化为一笔可观的收入,在城镇购房或租房、消费,帮助农村沉睡的土地资本实现价值。
如果存在这样的猜想:白水镇的开发商是否能买入白水镇某其它行政村的地票,将其用于白水镇郊区土地开发?如果能实现顺畅交易过程中,白水镇建设土地“占补平衡”仍然能够得以保持,增加了建设用地但整体耕地并没有减少。同时又能为白水镇其它村民闲置的土地提供的收益机会,又能扩大镇区面积及人口规模,加剧进一步集聚。
第五篇: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实现城镇化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县乡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全县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那么,在新形势下,乡镇城镇化道路究竟怎么走?结合工作实际,通过我们##区县政协小组的调查研究和深入思考,结合##区县城镇化建设实际谈一下对乡镇城镇化建设粗浅的看法。
一、##区县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在##区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城镇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许多镇政府所在地建设了广场,中心大街安置了路灯,大部分村也都修通了水泥路。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0.58%。村镇规划建设有序推进,小城镇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但在环境卫生等方面还存在以下一些实际问题:
一是环境卫生投入不足,卫生死角多。完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需投入大量资金,而镇村财力十分困难,存在资金缺口问题。
二是环境卫生监督力度不够。农村群众环境卫生意识较薄弱,人畜混居以及改厕不够全面,卫生环境差,垃圾乱扔乱堆的现象比较普遍,住在集镇所在地街道的居民,垃圾随手往路边扔,而居住在农村里的群众由于还没有建立垃圾填埋场,垃圾大部分往河里倒,造成水源污染,影响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三是原有村屯规划不合理。房屋建设杂乱无章,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没有统一规划,影响村容村貌,绿化率普遍低下,大多数村没有绿化带。但现要规划整治,没有资金来源。
四是个别群众对收取卫生费实行上门收集袋装垃圾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五是商品市场与周边地区发展不平衡,易受影响。
二、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领导机制,落实工作责任一是乡镇党委、政府成立村容村貌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分管卫生工作领导任副组长,党政办、村镇规划、城管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和部署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把任务分解到村到户,把责任落实到人,形成职能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是落实村容村貌管理责任制。成立环境卫生监察组,由工作责任心强的干部担任,全面负责环境卫生监察工作,聘请专职保洁员和垃圾清运员,并与他们签订责任书,同时制定了乡镇村容村貌管理细则及垃圾清运
管理办法,将工作责任落到实处。三是各村配备土地与规划协管员,明确工作职责,配合乡镇职能部门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工作。
(二)宣传工作到位,营造浓厚氛围一是在干部大会、农村工作例会上,通过以会代训的形式,乡镇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宣传村容村貌整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统一镇村干部的思想,增强工作责任感,并进行周密布署,把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抓好落实。二是通过张贴标语、出板报、发放宣传材料以及驻村入户宣讲等形式,积极开展“乡镇是我家、美化靠大家”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不断增强干部群众的卫生意识、规划意识和环保意识,提高群众自觉参与村容村貌整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大整治力度,改善人居环境
一是为提高环境卫生整治效果,建立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把环境卫生监管和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彻底分开。成立环境卫生监察队,由正式干部任队长,专门负责环境卫生监管工作,不参与具体的卫生保洁工作。集镇范围内的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发包给社会人员经营,由其聘请保洁员和垃圾清运员,具体负责环境卫生保洁、垃圾清运及农贸市场的日常管理工作。二是加大经费投入,不断完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上门收集袋装垃圾。在集镇街道按每户每月收取适当卫生费,单位则按垃圾量收费,每天上午8:00准时出车上门收集并清运垃圾,做到垃圾日产日清。进一步扩大集镇区域的垃圾收集和清运范围。
四是定期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活动。在重大节日期间,由乡镇政府统一部署,组织各村、各单位、中小学校进行环境卫生大整治,重点清理道路两边的暴露垃圾、卫生死角、废弃土以及乱张贴物等。
五是以点带面,促进农村环境卫生工作全面开展。把中心村确定为环境卫生整治重点村,推行袋装垃圾和集中填埋处理,彻底改善村容村貌,目前正积极做好这些村的垃圾填埋场选址等前期准备工作。
六是积极开展创建文明乡镇、文明单位、文明村及开展爱国卫生月等活动。居民住宅区、单位室内要求做到“六面光”;各沿街店面、住户实行“门前三包、门内达标”;统一组织除“四害”,确保群众的健康安全。
七是全面开展农村改厕工作,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
八是加强牲畜养殖业污染治理,要求建立沼气池等,引导立体种养,污染物达标排放,并严格把好规划和审批关,控制养殖规模,促进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九是抓好新农村规划,严厉打击违法滥建行为。结合新农村建设,在重点村建立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另外针对环境卫生方面建议: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转变群众观念,提高他们的环境卫生和规划意识,增强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继续加大经费投入,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为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3、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一方面是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全面实行袋装垃圾、上门收集垃圾、集中填埋处理以及改厕工作,重点做好中心村村容村貌整治工作,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促进全镇村容村貌的改善。另一方面是加强新村规划建设,进一步做好新农村建设示点工作,统一规划,人畜分离,创建整洁、优美的农村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