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低碳农业经济理论与实现模式探索
编辑:春暖花香 识别码:20-897958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03 23:24:41 来源:网络

第一篇:低碳农业经济理论与实现模式探索

低碳农业经济理论与实现模式探索

202_年10月10日 10:13 来源:《经济纵横》202_年第6期 作者:刘静暖 于畅 孙亚南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3

摘要:发展低碳农业是顺应农业发展内在规律要求及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必然选择。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发展依碳农业的重要性及其实现路径的相关文献,明晰了低碳农业经济的内涵、综合发展目标、特征及理论基础,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产业链互动模式和碳汇农业发展模式、立体农业模式等三种低碳农业实现模式。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农业,碳汇,实现模式

目前,在全球气候变化不断升级、国际碳博弈愈演愈烈、我国碳减排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低碳农业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实现方式备受社会关注。低碳农业作为新型农业发展方式,其内涵、特征、目标等基础理论尚缺乏深入研究,难以指导低碳农业发展的实践,制约了农业碳减排的步伐。因此,梳理以往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实际,对低碳农业的基本经济理论进行深入探索,提出适宜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模式,对丰富农业经济理论、促进低碳农业快速发展、实现农业碳中和、为未来国民经济发展释放碳排放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综述

(一)关于发展低碳农业重要性的相关研究

沃里克基于对二氧化碳、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提出必须改变当前的农业生产方式,改为发展低碳农业。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都倡导结合当地作物和自然资源特点,选择适当路径发展低碳农业。弗赖鲍尔等研究了欧洲农业生产和土壤固碳能力的问题,认为农业对增加土壤碳库作用潜力很大,应全力促进现代农业向低碳农业的转型。伴随着世界范围内低碳农业的逐渐兴起,我国学者也展开了低碳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如,王昀界定了低碳农业的含义,认为低碳农业就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排放最少温室气体、获得最大收益的经济模式,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是调整农业结构、建设现代农业、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必然选择。李晓燕、王彬彬认为,发展低碳农业是低成本实现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和快速步入农业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罗吉文认为,低碳农业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其发展有助于缓解人类能源、气候危机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二)关于低碳农业实现路径的探讨

联合国粮农组织高级官员纳蒂娅·西尔拉芭认为,土壤包括天然草原是一个巨大的储碳库,发展有机农业能够实现土壤固碳,抵消掉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4。刘瑞峰等研究认为,有机农业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向低碳农业的转型。哈钦森等基于对加拿大农业生产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农业碳汇的作用机理及其可行性,认为农业碳汇模式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首选模式。我国学者翁伯琦等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低碳农业的重要路径。陶良虎具体提出了四种低碳农业发展模式:节地、节水、节能的立体种养模式,三品基地模式,循环农业模式,休闲观光农业模式。罗吉文认为,应该充分发挥低碳农业的多元化功能,发展有害品投入替代模式、节约模式、清洁模式、循环模式、产业链模式、农业观光休闲模式等多种低碳农业实现模式。黄璜建议建设农田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农业区域系统和植物系统以实现固碳减排的发展模式。李晓燕和王彬彬提出了将节碳固碳行动与以碳汇交易机制、农民合作组织订单机制和农民利益共享机制为主的利益连接机制相结合的低碳农业发展路径。

二、低碳农业经济理论

(一)低碳农业的内涵

结合中外研究成果,我们认为,低碳农业是在全球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兴起的,以二氧化碳当量为基本度量指标,以低碳农产品为主导、以碳汇产品为支柱架构而成的低碳农业生产体系与产品结构,强调在生产链条中凸显二氧化碳低排放与高固化特质,旨在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改善农业小气候环境、保障消费者健康,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目标的全新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范式。

首先,低碳农业是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为综合目标的全新农业发展方式或新兴经济学范式。以往学者常常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唯一标准或目标,来判断某种发展方式是低碳的还是高碳的。这种认识容易误导实践界,使实践界产生生产力低下的自然经济农业也是低碳农业的错误认识,从而在农作物增长指标约束下踌躇不前。低碳农业并不排斥经济效益,而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低碳农业要确保农产品数量安全、农民收入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证其低碳属性,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实现农业小气候环境逐渐和谐、生物多样性相对稳定等生态目标,以确保社会正常运行与可持续发展这一终极目标。由经济目标、生态目标与社会目标三者组成了低碳农业综合目标。只有在三者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低碳农业,任何一个目标都是不可或缺的。

其次,低碳农业以低碳农产品为主要生产成果,旨在增加碳汇。以碳汇产品为新兴产品的低碳农业有别于生产中不断增加碳源的传统高碳农业。一方面,低碳农业以生产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农产品为主要内容。低碳农产品是指在原材料采集、生产环节、运输过程的全寿命周期,即从土壤到餐桌的整个过程均能做到尽可能减少碳排放、达到碳当量标准要求的农产品。另一方面,碳汇产品是低碳农业的特殊产品,包括林业碳汇、水业碳汇与草业碳汇等。当前,最直接、最能看到实效、最有利于实现经济目标、生态目标与社会日标三赢的项目,就是碳汇产品的生产。

最后,低碳农业的生产链条凸显了二氧化碳低排放与高固化特质。在低碳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碳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会降低,主要采用如生物肥、生物农药等替代物,会提高含碳产品的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效减少碳源。同时,在碳汇产品生产方面,低碳农业会通过提高二氧化碳固化与埋藏效率,以增加碳汇或碳库。

(二)低碳农业的特征

低碳农业与人们比较熟悉的循环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农业发展方式。低碳农业的独有特征在于:第一,低碳农业具有“三性”特征,即低碳农业发展的全球性、外部性和长期性。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客观上具有世界范围内时刻逸散循环的特点,所以低碳农业在发展范围上具有全球性,其发展成果具有收益共享的外部性,在发展时期上具有长期性。“三性”特征加上很多不可再生资源在分配上的“零和性”,必然引致低碳农业发展中不同时代的人类即当代人与其后代发展权的争夺,以及同一时代各个利益集团间的碳博弈。这在客观上要求发挥政府职能,加强低碳合作,引导低碳市场,推进碳交易。第二,低碳农业具有综合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大农业综合协调发展的“三化”特征。低碳农业不仅涵盖传统的以种养业为主的小农业,而且是包括林业、湿地、草地甚至海洋等领域的综合大农业。低碳农业是以生产低碳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模式,要求在产、供、销及其垃圾处理等各个环节实现产业化发展。低碳农业的发展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与动力,只有依靠各种低碳科技的发展创新与推广应用,才能最终实现低碳农业的现代化。第三,低碳农业具有可衡量、可报告、可检测的“三可”特征。“三可”特征被认为是低碳农业区别于其他环保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由于低碳农业具有可衡量、可报告与可检测的特征,低碳农业在目标制定、成果衡量、质量监测上才会有切实依据,使其发展阶段可知、发展成果可查、发展质量可测,成为一种优于其他农业生产方式的可量化、有抓手的发展方式。

(三)低碳农业符合农业演化发展规律的诉求

环境气候变化存在其自然周期性。尤其应注意的是,根据气象学的研究,除了人为因素导致气候变暖外,从自然气象规律的角度讲,目前世界也正处于一个自然气温明显波动上升的阶段。因此,人类正面临着严峻的气候变化危机。从农业生产方式的生态影响看,人类的发展进程必然会经历一个由低效低碳到化学高碳,再到高效低碳的过程。在原始社会,由于认识自然的能力低下,人类对自然界充满了敬畏,只能顺应自然,依靠刀耕火种、畜力人力生产,对环境干预很少,属于低效低碳的农业生产。到了封建社会中后期,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深入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逐渐开始试图征服甚至肆意掠夺自然。伴随着化学和机械工业等高效生产方式的普及,人类在不断破坏生态系统的基础上累积着物质财富,结果导致的各种形式的”自然力报复“威胁着人类生活,使社会与经济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境气候瓶颈。随着人类灾难意识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倡导发展高效低碳农业。低碳农业不仅具有生态功能,而且会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可见,低碳农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发展,是当前自然气温波动上升这一客观阶段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变化及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步提高的必然趋势。而在我国,无沦是出于对世界环境保护的责任,还是为了实现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应当选择低碳农业的发展道路。

三、我国低碳农业实现模式的选择

目前,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障碍。首先,存在生产习惯约束。经过长期的化学农业生产,一方面,农民对现有农业生产方式产生了路径依赖,短时间内很难转变;另一方面,土地和动植物对化肥、农药以及饲料的依赖在短时间内也难以转变。其次,存在土地分散经营问题。在我国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分散的农业生产导致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形成规模效应,难以形成农业生产者之间统一的低碳行动,不利于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再次,存在农业劳动力素质障碍。农民的低素质、短视性和逐利性不利于农业的低碳化发展。最后,存在低碳技术困境。国内低碳技术水平不高,仍面临很多核心技术难题,且国际间还存在低碳技术合作壁垒。因此,必须基于我国国情,采取多样化的低碳农业实现模式和路径。

(一)以碳排放最小化为目标的产业链互动模式

产业链互动模式是在农业的低碳发展中充分重视包括产、供、销以及农业垃圾处理在内的产业链上所有环节,实现从土壤到餐桌的全程低碳。首先,实现农产品生产源头的低碳化。借鉴有机农业和生物农业、绿色农业的经验,发展低碳农用机械,开发绿色生物肥料和杀虫剂等低碳农用品,实现农用品的低碳升级。在农用品的生产过程中,通过改进工艺水平,以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其次,实现农产品生产过程的低碳高效。如,通过区域土地监测和土地治理,针对土地营养状况进行肥料调配,从而提高肥料利用率;改进灌溉方法,采取滴灌技术,减少灌溉中的用水消耗,提高灌溉效率。再次,实现农产品加工、深加工和运输阶段的低碳升级。农业生产是初级生产,需要通过对农业初级产品进行加工、深加工才能提高其附加值。而在农产品加工中,应该采用低碳的生产技术,杜绝过度包装,同时采用低碳的运输方式。此外,应建立健全碳足迹认证体制,通过碳足迹排查和碳标签注册等方式,对每一个进入消费领域的农产品进行碳足迹考量,规范低碳农产品认证体系,努力通过“低碳高价”驱动农业生产主体主动加大低碳农业投入。最后,做到农业废弃物处置合理化、垃圾资源化。农业是人类直接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生产部门,其生产中存在很多转化损失。这些损失一部分是无法避免的,但也有些是可以通过转变生产方式使其最小化的。如,可以通过开发秸秆饲料、秸秆还田和秸秆发电等技术,使秸秆得到合理处置,从而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

(二)以碳捕获为方向的碳汇农业模式

农业虽是碳源部门,但也具有碳汇功能,而其碳汇属性也是发展低碳农业的潜力和空间所在。因此,应充分重视森林、湿地、海洋和草原等碳汇能力的发挥。首先,通过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还草,恢复和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生态涵养功能的复杂系统,也是强大的碳储库。应当通过还林、还草,充分发挥植物的光合作用,将以二氧化碳的游离形式存在的碳素固定到植物中,从而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实现碳素向自然生态系统的还原。其次,做好碳森林建设规划,最大限度地实现森林碳汇效应。碳汇森林的建设是一个相对长期的项目。在碳汇森林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和林木品种差异,根据区域特点,种植碳汇水平高、经济和生态效益好的林木品种,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灌溉方法与合适的种植间隙,以提高单位土地的碳储能力,使森林碳汇成效最大化。最后,发展森林旅游,实现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对接。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通过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氧吧,开发生态农业、森林休闲度假和疗养等旅游项目,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同时,赢得社会效益,充分发挥森林的多重功用。

(三)以碳中和为要求的立体农业模式

立体农业模式是把农业看作一个涵盖传统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渔业的大系统,通过恢复和重建自然食物链,实现各种生物间的相互制约与发展,使动植物和谐共生的农业生产模式。第一,实现动植物种养结合,减少对农业生态系统的人为干预,实现农业生态圈重建。如,将水稻种植与鱼、鸭养殖结合生产“免耕稻”,利用鱼、鸭为水稻除草虫,从而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在减轻农民生产负担的同时,降低人类生产活动对生态的干预,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两个双赢。第二,加强间种、套种,实现农业生产的空间立体化。通过套种、间种、在种植中留通风道等方式,提高耕地的生产利用率,实现生产空间上的立体化;采取换茬种植的方式,以保护土地、维护土地中的有机质,实现生产时间上的立体化;通过种植、养殖品种的科学合理搭配,实现平面土地“分割”成上、中、下层的立体化生产。

参考文献:

[1]Warrick,R.A.Carbon Dioxide,Climatic Change and Agriculture[J].Geographical Journal,1988,vol.154(2)。

[2]Freibauer,Annette; Rounsevelt,Mark D A; Smith,Pete;Verhagen,Jan.Carbon sequestration in the agricultural soils of Europe[J].Geoderma,202_,vol.122(1)。

[3]王昀。低碳农业经济略论[J].中国农业信息,202_,(5)。

[4]李晓燕,王彬彬。低碳农业:应对气候变化下的农业发展之路[J].农村经济,202_,(3)。

[5]罗吉文。低碳农业发展模式探析[J].生态经济,202_,(12)。

[6]刘瑞峰,陈彤,Rainer Haas.有机农业对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作用浅析——以新疆伊吾县有机农业发展为例[J].农业考古,202_,(3)。

[7]J.J.Hutchinson,C.A.Campbell,R.L.Desjardins.Some perspectives on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agriculture[J].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142(202_)288-302.[8]翁伯琦,王义祥,雷锦桂。论循环经济发展与低碳农业构建[J].鄱阳湖学刊,202_,(3)。

[9]陶良虎。中国低碳经济[M].北京:研究出版社,202_:107-111.[11]黄璜。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作物研究,202_,(4)。

[13]张宪英。我国低碳农业解读及其发展路径初探[D].上海:复旦大学,202_.[14]史新峰。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2_:17.[15]余新华。两型农业驱动的当下要务[J].求索,202_,(12)。

作者简介:刘静暖,女,吉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低碳经济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经济理论。

第二篇:低碳农业与可持续发展探讨

低碳农业与可持续发展探讨

温室气体排放的温室效应造成全球气候变暖,正在深刻影响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重大挑战。农业生产既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又具有汇集和转化温室气体的功能,同时其过程还要受到温室效应的严重影响。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低碳农业已成为人们探索追求的目标。如何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实现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等石化农资产品使用减量化,农业废弃物的再利用、再循环,进行保护性耕作,充分发挥农作物、林木和草地植物的碳汇潜力和价值,减排增汇,既能遏制温室气体排放影响气候和改善环境,又能提高农业经济和社会效益,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进行了文献资料分析和实地调研,对我国的低碳农业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思索探讨。低碳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1.1 构建低碳农业与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史上的新阶段,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几代领导人和人民大众60年努力奋斗的目标。202_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还系统提出了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政策措施。低碳农业和可持续发展也就是我们现在及未来需要探索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是要从高碳高效农业转向低碳高效农业。并且,过去的原始农业也是低碳农业,这不是我们所需求的农业,因此,准确地说,我们追求的现代农业就是要发展低碳高效农业。

1.2 构建低碳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关键。

低碳高效农业的特点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是节约型、效益型、安全型、友好型农业。简言之,它是高综合效益的生物多样性农业经济模式。它是人类继传统工业化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与品质,满足人类需求后,进一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两型社会”建设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国家综合战略举措。在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引入国际视野和现代理念,注重借鉴汲取国内外现代农业建设的经验教训,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的低碳农业技术,先试赶闯,创新出一条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城乡统

筹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现代农业发展新途径。低碳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在发展低碳农业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巨大的贡献,但也还存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依然任重道远。

2.1 农业生产方式不尽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严重不足,资源利用效率相对低下。如土地总量较大,位居世界第三,但人均耕地面积仅0.085hm2,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为了应付日益膨胀的人口增长需求,我国过去采取了一系列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已成为我国低碳农业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是土地利用改变,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破坏和降低了森林、草地植物的碳汇功能。

二是土地利用与施肥方式不合理。为了追求农产品单产,提高农地复种指数,大量使用化肥,导致农田土壤退化,土壤中有机碳大量丢失排放,引起农业生产报酬递减,进而造成整个农业生态系统脆弱,病虫害频繁发生,进一步加大化肥和农药使用的恶性循环。

三是农业灌溉方法不当。占我国有效水资源利用量77%的农业用水未采用节水灌溉,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加上大量施用化肥、牲畜粪便有害排放等导致水资源污染严重;过度开采地下水以保障生活和农业用水,这又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进一步加剧了土壤退化和沙漠化,降低了农业碳汇功能。

2.2 农业生产废气大量排放科学研究表明,农业生产与经营是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来源,其中农业生产的废气又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来源。

一是畜禽集约化养殖、水稻种植、肥料施用以及农业秸秆燃烧等活动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

二是农村乡镇企业工业和农业机械化的使用已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由于农用动力机械排放标准低于城市用车,且油品质量也低,所以农用动力的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农村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2.3 过量使用农用化学物质。

农用化学物质包括农药、化肥、农用薄膜、化学除草剂、作物生长剂等。在现代农业生产中,虽然农用化学物质的投入对保障农业增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如果不合理使用或过量使用也会造成低碳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我国是化学品生产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农药和除草剂对防治作物病虫草害具有重要作用,但往往含有各种毒素,农药残留可在生物体内蓄积,并对多种生物造成危害。我国农药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总用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我国农用化学物质的过量使用,不仅其生产过程的典型高能耗和高污染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而且造成土壤和水环境严重污染,造成土壤等碳素贮存库和转化器功能的减弱或丧失。

2.4 农业废弃物处理方式不合理,低碳价值观念有待提高。

农业废弃物包括种植业的秸秆和集约化养殖业产生的畜禽粪便废弃物等。在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发展模式中,生产环节单一,往往有意无意地把种植业与养殖业分割开来。每年农作物秸秆有7亿吨,除一部分还田外,更多的是当作废弃物焚烧,结果不仅浪费资源,又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这些有机废弃物中大约含有的6000多万吨农作物必须营养成分氮磷钾总量甚至比目前我国化肥产量还要高。此外,更重要的是还有大约6亿多吨,目前我国土壤急需要的有机碳。

我国要实现低碳农业和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农业发展模式的变革,而且是包括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要从高碳理念向低碳理念的一系列革命性变革。必须完成低碳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跳跃,转变农业发展观念和生活理念,牢固树立我国低碳农业和可持续发展意识。3 构建低碳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加强宣传,科学决策,建立完备政策法规体系。

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手段,深入宣传低碳农业的必要性、扶持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技术。低碳农业与可持续发展是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选择,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以及农业技术的革新。调动各方面发展低碳农业的积极性,培育全社会参与共识,大力倡导低碳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和全民积极参与的低碳农业发展体制,大幅

度提高全民参与能力,提高参与国际社会低碳农业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能力。

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投入。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扶持正在起步的低碳农业,研究扶持政策和发展措施,结合实际,循序渐进,分阶段、有重点、有目标地积极推进低碳农业。

3.2 合理开发和集约高效利用农业资源,突出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一是要严格保护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强调施用有机肥,调控化肥施用,增加土壤有机质。

二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规范投入品使用。

三是大力推广立体种养模式,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积极采取科学的工程措施,改造落后的机电排灌设施,积极发展防渗渠道和管道输水,大力推广喷灌、微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杜绝漫灌。

3.3 积极研发低碳农业技术,形成低碳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一是适时调整农业结构,优化作物布局,改革耕作制度。发展对CO2利用高的作物,增加种植密度,控制和减少空地面积,保持全年有充足的吸收和固定CO2的绿色面积。调整农作物的育种目标,培育耐中高温型、耐低肥、抗旱和抗因高温引发病害的新品种。增加抗旱作物种植面积,发展旱作农业,建设水利工程,人为调节降水在地表重分配。

二是采用先进施肥和病虫防治技术。提倡化肥深施,推广缓释长效肥。加强研制高效低毒或无毒农药,加强生物防治和农作物抗病虫育种工作,发展农业灾害预报防治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三是研究生物质能燃料替代石化燃料消费,提倡非经济产量资源化利用。进行农作物副产品深加工利用,如扩大秸秆作为饲料、工业或手工业原料的比例;推行秸秆过腹还田,覆盖免耕等保护性耕作,发展沼气,严禁就地焚烧;利用农村丰富资源发展清洁能源如风力发电、秸秆发电、秸秆气化沼气、太阳能利用。

四是充分利用耕地资源。气候变暖有利于多熟种植,应因地因时提高复种指数,调整耕作制度,变农业经济的二元结构为三元结构。

3.4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循环农业。

一是突出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大力发展附加价值高的特色农产品生产。要进一步抑制高耗能和高排放涉农企业生产,积极开发和生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能源消耗低的农产品。

二是突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企业进园区,形成农产品加工集群,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

三是突出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将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和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进行循环利用、多次利用、多次升值。

四是突出发展乡村旅游业。乡村旅游业是低耗能、低污染的“无烟产业”,应充分发挥广大农村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底蕴深厚文化,大力开发休闲度假、生态观光、文化体验、农事参与、餐饮接待、康体修学、特色农产品加工观光等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

第三篇:低碳农业与可持续发展探讨

摘 要:总结了我国构建低碳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分析了我国构建低碳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我国构建低碳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低碳农业;可持续发展。

CO2,CH4等温室气体排放的温室效应造成全球气候变暖,正在深刻影响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重大挑战。农业生产既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又具有汇集和转化温室气体的功能,同时其过程还要受到温室效应的严重影响。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低碳农业已成为人们探索追求的目标。如何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实现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等石化农资产品使用减量化,农业废弃物的再利用、再循环,进行保护性耕作,充分发挥农作物、林木和草地植物的碳汇潜力和价值,减排增汇,既能遏制温室气体排放影响气候和改善环境,又能提高农业经济和社会效益,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进行了文献资料分析和实地调研,对我国的低碳农业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思索探讨。低碳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1.1 构建低碳农业与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英国202_年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其引伸概念低碳农业

(lowcarbonagriculture)是指农业生产与经营中排放最少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最大收益的农业发展模式,它是低碳经济的基础。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概念最先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提出,它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低碳农业与可持续发展两者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是目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因果链,只有构建低碳农业,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纵观人类农业发展进程,可将农业发展历史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工业化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三个阶段。相应地按照农业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以CO2为主)排放多少,即碳经济概念,则可将农业发展历史划分为低碳低效农业发展阶段、高碳高效农业阶段和低碳高效农业等三个阶段。低碳低效农业发展阶段即原始农业阶段,以刀耕火种为主要特征,维持原始生态环境,没有工业化农业造成的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农业生产低碳(排放)和低效率。高碳高效农业阶段是工业革命以后的传统工业化农业阶段,以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高碳排放工业产品为主要特征,农产品单产获大幅提高,正处于这一发展阶段的我国农业体现高碳高效率。低碳高效农业发展阶段即我国今后构建的现代农业阶段,要求保持传统农业的高效率,从而满足人口不断增长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需求,同时,还要进一步减排温室气体,构建低碳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史上的新阶段,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几代领导人和人民大众60年努力奋斗的目标。202_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还系统提出了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政策措施。低碳农业和可持续发展也就是我们现在及未来需要探索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是要从高碳高效农业转向低碳高效农业。并且,过去的原始农业也是低碳农业,这不是我们所需求的农业,因此,准确地说,我们追求的现代农业就是要发展低碳高效农业。

1.2 构建低碳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关键。

低碳高效农业的特点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是节约型、效益型、安全型、友好型农业。简言之,它是高综合效益的生物多样性农业经济模式。它是人类继传统工业化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与品质,满足人类需求后,进一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针对传统工业化农业发展中出现的资源消耗大、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农业发展战略,这种发展能够有效合理利用与保护土地、水资源、植物和动物遗传资源,而不会造成生态环境退化。

202_年12月,中国国务院批准“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型社会”建设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国家综合战略举措。在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引入国际视野和现代理念,注重借鉴汲取国内外现代农业建设的经验教训,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的低碳农业技术,先试赶闯,创新出一条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现代农业发展新途径。

1.3 构建低碳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维护国家声誉和体现国际责任的要求。

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构建低碳农业是一场涉及农业生产模式、农村和农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发展低碳农业并不是未来的事业,而是应该从现在做起,关乎每个人的事情。防范全球变暖,需要国际合作,关乎全球每个国家和地区。因此,构建低碳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中国农业发展本身的需要,更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体现对全球农业发展作贡献和尽责任及义务的要求。

第四篇:低碳农业汇报4

哈尔滨市低碳农业开展情况汇报

农村能源建设是发展低碳农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节能减排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节能减排,推进低碳经济技术、清洁能源技术推广利用的具体实践活动。开发低碳技术,促进绿色增长,符合国家开展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按照省农委“关于低碳农业开展情况调查”的通知要求,我办重点对我市近期低碳农业开展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现将有关调查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对策建议做如下汇报:

一、低碳农业开展的基本情况

近几年,农村能源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开展低碳农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太阳能利用

截止到202_年底,我市在8区10县(市)累计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8.9万平方米;建设被动式太阳能房33.86万平方米;太阳能保温猪舍252.96万平方米;新建太阳能路灯7000延长米。

2、风能利用

截止到202_年底,哈尔滨市依兰、木兰两县建成风力 发电场8处,其中依兰县建设7处风电场全部实现并网发电,总装机容量35万千瓦,年节约标准煤63万吨,年减少排放二氧化碳近154万吨,减排灰渣9.6万吨。木兰县1处风力发电场安装了20台风力发电机机组,年发电量2800千瓦时,年节约标准煤2万吨。年减少排放二氧化碳近4.9万吨,减排灰渣0.3万吨。

3、农村沼气利用

截止到202_年底,我市阿城区、五常市、巴彦县等16个区、县(市)共建户用沼气池36742个,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建设56处,沼气工程16处。年产沼气588万立方米(折标煤4212吨),年减少排放二氧化碳10277吨,年处理粪便7.3万吨,年产沼渣沼液45.5万吨。

4、生物质综合利用

截止到202_年底,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呼兰、道外、五常、双城、宾县等区、县(市)建设年产5000吨以上秸秆、稻壳固化成型燃料加工项目近20处,年产生物质固化燃料30万吨以上,年节约标煤20多万吨,年减少排放二氧化碳近49万吨,减排灰渣3万吨。另外,还有秸秆气化、秸秆发电、生物质采暖和碳棒加工等生物质综合利用项目。

5、其他农村能源综合利用同步进行

截止到202_年底,我市累计建设户用燃池14138个;改造节能烤烟房202_座,节能砖瓦窑771座;推广实用型 省柴节能炕连灶50.62万铺。

6、初步建立农村能源服务体系

在成立哈尔滨市农村能源科技开发服务中心的基础上,目前已有双城、通河、阿城、依兰等4个区、县(市)成立了农村能源服务中心;全市16个区、县(市)成立了125个农村能源村级服务站。以市级农村能源服务中心为龙头的我市三级农村能源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7、农机节能及装备水平稳步增长

截止202_年末,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681.7万千瓦,比202_年(下同)增长 16.8%;拖拉机保有量达到29.3万台,增长17.2%,其中,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8.7万台,增长31.8%,大中型配套农具10.8万部,增长33.3%。全市落实国家农机购臵补贴资金13627万元,淘汰高耗能农业机械设备,新购臵机具8209台套。

二、低碳农业建设取得的成效

农村能源建设取得的成果对我市开展低碳农业,提高生物质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有效缓解能源供需矛盾,实现农村节能减排,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循环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一是农村能源综合利用项目可以有效的解决养殖业面源污染、农村生活用能清洁化、农业用肥无害化、村屯环境卫生清新化等与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的难题。二是农村能源综合利用项目带动了养殖业、绿色种植业和农村相 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排放物的回收利用、农民增收节支和低碳农业的发展。三是农村能源建设有利于低碳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村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近几年,我市积极的开展低碳农业建设工作,并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

1、太阳能利用开辟了绿色能源,成效显著。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低碳能源,在广大农村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对发展低碳经济,推动农村节能减排,实现农村经济绿色增长,起到关键的作用。具有实用性的是太阳能房和太阳能路灯。

第一,太阳能房建设比较突出的典型是阿城区亚沟的岳吉小学,学校两层楼校舍全部采用的是被动式太阳能技术,节能减排效果非常明显,据测算,该所小学年节约标煤近20吨,年减少排放二氧化碳近49吨,被动式太阳房每年可比普通房的采暖期缩短近2个月,采暖只做热量补充,点火时间也将缩短,太阳房即节约了能源又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是建筑节能的发展方向。

第二,太阳能路灯推广的典型是呼兰、五常、木兰等区、县(市)。202_年我市在五常市杜家镇、常堡乡中华村、拉林镇;呼兰区沈家镇郭堡村、沈家镇沈家村;木兰县利东镇利东村累计新建太阳能路灯7000延长米。农村街道照明的实现,是开辟绿色照明,践行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有利于 更好地开展社区活动,强化社区意识,加强邻里沟通,提高社区安全系数,有效地保证了儿童放学,夜间出行的安全,延长了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时间,潜移默化地改变农民的生活习惯,有效促进了农村和农民文明水平的提高,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随着太阳能的广泛应用,实现了农村热能利用低碳化,既节约化石能源,又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2、风力发电推动了低碳农业的发展。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低碳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其蕴量巨大,全球的风能约为2.74×109MW,其中可利用的风能为2×107MW,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要大10倍。近几年,我市在沿江地区、山区和半山区资源较好区县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取得一定成效。风能利用比较突出的是依兰和木兰两县大型风力发电场。依兰新建的富强和辰光两处风力发电场,位于风力资源丰富的大脑袋山和抽风砬子山,建设规模均为33台单机容量1500千瓦的发电机组,年发电10万千瓦,年节约标煤18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44万吨。木兰县引进资金11770万元,在蒙古山山脊安装20台50米高的风力发电机机组,实现年发电量2800千瓦时,将年创产值1800万元,节煤约2万多吨,实现减排二氧化碳4.9万吨。总体看,风电发展到目前阶段,其性价比正在形成与煤电、水电的竞争优势。数据显示,风力发电对两县发展低碳 经济、完成节能减排目标贡献很大。

3、沼气推动了农村用能结构的转变。农村沼气是开展低碳农业的重要内容,是通过生物质微生物转化,完成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近几年累计建设的农村户用沼气、养殖小区沼气工程、联户沼气工程和大中型沼气工程,使我市四万户农民生活用能实现了清洁化、低碳化,庭院种植实现绿色化。为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我市在双城、道里、通河、依兰、阿城等区县建成5个三位一体低碳农业示范项目。示范项目以沼气为纽带,把猪(禽)舍及厕所、沼气池、日光温室结合在一起,将种养业结合起来,把畜禽粪便填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气用于农户炊事、照明、温棚加温及二氧化碳施肥、果品保鲜等,沼渣、沼液用于农作物基肥、鱼塘饵料,沼液作追肥、叶肥、喂猪、浸种等,以此拉长生物间生态链条,使整个农业生产过程达到自净,同时带动了农村改水、改厕、改厨和庭院绿化美化,促进农村环境大改善,实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转变农村用能结构,发展低碳农业的目的。

4、生物质建材推动农村住宅建设的革命。我市结合新农村建设和节能减排工作,在农村新建住宅中积极推广应用稻草砖和稻草板等新型节能墙体材料。目前已在通河县富乡村建成一处稻草板房节能住宅示范项目,在五常二河乡新庄村建成一处稻草砖节能住宅示范项目。这项技术不仅有利于 节能减排,发展生物质农业,而且使大量的农业废弃物得到结合利用,以达到逐步替代红砖、节约采暖能耗、减少烧砖取土对耕地的破坏。

5、低碳农业项目实现商业化发展、市场化运行。长期以来,农村能源项目大都属于公益性较强的事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比较明显,但经济效益较差,建后运行一直存在问题,针对机制问题,我市部分区县在农村能源发展机制上得到创新,他们采取与企业联合建设,走商业化发展、市场化运行的机制。把农村能源作为产业来对待,实现装备大型化、经济规模化、产业集约化、生产专业化,提高生物质利用效率和水平,充分综合利用农业剩余物推进低碳农业的发展。近几年,我市开展低碳农业经济的典型是黑龙江省龙能燃气投资有限公司在宾西镇投资建设的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商业化示范项目。

该项目是宾县通过招商引资,由企业投资,政府扶持,成功建设黑龙江省第一家小城镇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商业化示范项目,也是黑龙江省农村能源202_年生物质能源产业化发展的样板工程。该项目主要包括秸秆颗粒燃料示范项目、秸秆沼气示范化项目、有机肥生产线三个子项目。项目总投资 2300万元(其中农业部项目资金290万元,省投资240万元,企业自筹1770万元)。该项目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牛粪和秸秆资源。除牲畜粪便和农村生活垃圾,每年有107 万吨秸秆得到充分利用。项目投入运行后,预计年产沼气483万立方米(标煤折36.2万吨),可解决宾西镇4000户居民用上高品质生物燃气,年生产秸秆固体燃料2万吨(标煤折1.4万吨),年发电657万度,生产1.58万吨有机肥,可保证万亩农田使用有机肥。该项目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整套技术组合科技含量高。该项目采用投资方与黑龙江农业机械工程研究院共同研制的干法沼气发酵技术,与中国科学院大连物化所和东北林业大学联合开发沼气精制提纯工艺技术,瑞典毕普公司自动控制技术。是全国唯一产业化的沼气精制提纯工艺技术。该项技术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提纯后,沼气甲烷纯度提高至95%以上,可与天然气媲美。

第二,率先引进国际先进控制技术。在国内首先采用欧洲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应用瑞典碧普有限公司开发的智能过程控制技术(IPAS),使沼气生产和运营水平实现高效智能化生产和现代化管理。

第三,采用商业化运行模式。在国内按照欧洲先进国家大型商业化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模式建设的首个商业化大型生物质能源项目。项目按照企业管理、商业化运营模式,成立哈尔滨宾西沼气有限公司,采用小城镇燃气热力供应网络服务管理系统,直接对技术参数控制、产气成本控制、安全消防预警、计费收费系统进行网络化管理。燃气入户按照 商业化运营模式,查表收费。

第四,秸秆固化技术领先。本项目采用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模式为全国首例。该项目固化致密度高(热值3500-3900千卡,相等于煤炭90%,价格为煤炭的60%),项目安装两组农业部农业规划设计院设计的万吨级秸杆颗粒燃料成型机组,该机组处理能力和规模目前全国第一。实现生物质能源的综合利用。

6、农机节能和农机机械设备更新取得新进展。202_年,我市推广的农机技术,继续以水稻全程机械化、玉米机械收获和提高机械化程度作为重点,积极探索适于提高蔬菜品质和产量的机械化技术。全市重点推广了10项农机节能新机具、新技术,其中试验示范项目4项,重点推广项目3项,普及推广项目4项。加大农机节能节油技术研发力度,市农机研究所加大了农机具的研发力度。开展了悬挂式灭茬松耙碎土复式整地技术及机具、动力式联合整地机、水稻节水免耕插秧侧深施肥技术及机具、玉米全程机械化高产耕作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稻田保护性少耕节水技术及机具、稻田保护性少耕节水技术及机具的研发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该项目的建设即为当地节能减排做出贡献,又探索出了一条农村能源开发利用商业化发展、产业化运行的道路,为我市未来发展低碳农业、绿色经济指明了方向。

三、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近几年我市开展低碳农业方面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农村能源建设和农机节能工作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项目投入和配套不足、开发利用慢、农机节能技术落后、配套政策和服务滞后等问题。

1、农作物秸秆、稻壳、畜禽粪便、农村生活垃圾等利用率偏低。我市广大农村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年畜禽粪便总量2334.3万吨,能够集中收集转化利用的不足3%;秸秆可开发量为3632万吨,用于固化成型加工和转化的不足5%。集约化、规模化生物质开发利用项目少,由于大型沼气工程和生物质固化燃料项目建设起步较晚,产业化发展尚属初级阶段,2、低碳农业市场化运作机制不健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农村能源综合利用新技术、设备和产品需要通过市场转化形成更强的生产力。目前我市农村成熟适用的节能技术、生物质深加工产品和节能产品等集中物流市场尚未形成,技术支撑体系和节能咨询服务市场尚未建立,低碳农业市场化运作机制不健全,对农村节能产品和节能服务业缺乏必要的支持。

3、资金投入与建设需要不相适应。一是配套资金投入不足。长期形成“一多一少”现象,即国家项目建设资金争取的多,地方配套资金少,使项目建设标准降低,建设速度减缓。二是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服务体 系建设明显滞后,设备、技术人员缺乏,服务收费难,运行费用和服务人员工资难以解决,致使服务站运行困难,严重影响到建后效益的发挥。三是科技开发能力弱。由于研发工作经费少,自主创新、新项目实验受到制约。

4、缺少扶持政策。农村能源建设涉及多领域和多部门,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公益性很强,需要各级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尽管国家、省已出台了一些宏观政策措施,但我市在信贷、税收、服务体系、新技术开发和低碳产业政策等方面仍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

5、农机节能技术研究服务有待加强。目前我市使用的农业机械,很多存在着功率低、设备小、产能低、设备旧、耗油大等问题,不能达到环保、节能、高效的要求。科研力量和资金不足,导致农机节油技术的研发滞后。

四、下一步发展思路和目标

哈尔滨市可再生能源资源非常丰富,发展低碳农业潜力大。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资源遍布我市8区10县(市)。按照资源的配臵,分层次加强我市农村可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对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农业节能减排,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低碳农业为主线,以大幅提高农村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减排为目的,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终端用能效率为重点,逐步淘汰陈旧农用机械,转变落后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在低碳农业和农村能源发展方面,总体思路是:“机制创新上项目,管理创新强服务,科技创新求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农村能源建设项目,逐年加大农村能源开发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服务意识。

2、重点项目。结合低碳农业,规划一批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重点项目,202_年我市计划安排四个低碳农业重点项目。一是在宾州建设一处利用生活废弃物为原料的沼气集中供气试点项目,日处理垃圾360吨,日产沼气3.2万立方米,年产有机肥7.3万吨,可向宾县3万户居民提供生活燃气。秸秆资源丰富的区县建设5个大型秸秆固化、气化试点项目,二是在道里区建设一处“产、学、研、训”一体化的农村能源综合服务及实训基地,该项目依托农业部工程规划院和德国沼气协会。该项目承载着低碳农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实验示范等任务。项目建成后将发挥低碳农业技术研发、新能源技术试点示范展示、节能技术指导服务、农村能源技能培训等功能,三是生物质固化燃料生产加工基地及物流交易中心项目,该项目依托物流交易中心实现生物质商品流转,项目包括10处生产基地,60个原料加工基地。项目建成可以实现低碳能源的原材料收集、加工运输、成品储存、商品交易,预计年加工和交易量可达100万吨。四是在宾西开发区建设一个农村可再生能源装备制造项目。该项目主要 是制造自主创新的沼气膜提纯技术与生产系统、可移动式干法沼气发酵系统和沼气热电联产机组等发展低碳农业适用的成套设备,该项目有利于我市低碳农业和节能减排产业的发展。

3、发展目标。短期目标,202_年低碳农业发展目标是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20处,生物质固化项目5处,太阳能路灯15000延长米,建设农村能源服务站80处。在双城市、香坊区、道里区、阿城区开展对水稻、食用菌、蔬菜的沼液浸种、沼液的叶面喷肥等进行相关试点,对沼渣、沼液集中开发,形成产业。中期目标,到202_年,我市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达到100处以上,生物质固化项目达到20处以上。农村使用清洁低碳能源的农户达14万户,覆盖率达10%,项目户每年减少用能支出500元,农村可再生能源占农村总能耗从目前的1%提高到5%,年可替代标煤80万吨,处理农村畜禽粪便30万吨,秸秆40万吨,生活垃圾10万吨,年可产有机肥20万吨。

五、意见和建议

各地应大力发展低碳农业项目,贯彻绿色能源理念,加快推进农村用能结构调整。

1、制定低碳农业规划。各区、县(市)应当从制定规划政策措施入手,实施节能优先的方针,提早制定低碳农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推进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综合利用以及生物质能与建筑一体化的科研、开发和建设,加强农村可再生能源资源分布和利用情况的调查评价。

2、开展低碳农业项目试点。实施生物质气化、固化等一批具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试点示范项目。把大型农村能源项目建设与低碳农业发展、农村节能减排、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建设、农村卫生、老区建设相结合,大力推进乡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集中整合资源,共同推动大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生活节能,更新改造传统的省柴节煤炉灶和节能炕,加快省柴煤灶(炕)的升级换代。推广应用保温、省地、隔热新型建筑材料,发展节能型住房,降低秸秆、薪柴等农业废弃物直接用于终端消费的比例,稳步发展清洁的低碳能源。

3、加强技术创新与对外交流合作。加强与科研院校、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以他们的技术优势为依托,根据低碳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优先发展新项目、新技术,集中资金、集中力量开发新能源技术和能源商品。建立政府、科研院校、企业之间的科研投入机制。在研究低碳农业成果应用方面享有优先权与政策补助。进一步提高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能力。培育一批低碳农业试点示范项目,建立农村能源科技示范园区。以生态为目标,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庭院生态循环经济与企业产业化的有效结合。充分发 挥低碳农业项目的综合效益,促进低碳农业项目产业化发展。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因为地市与省外先进地区没有直接交往,不掌握其他外省先进地区的农村能源动态。省能源管理部门每年应组织基层能源管理人员到省外考察学习。

4、增加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对已建成的户用沼气项目,应当合理布局服务体系。对已建户用沼气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划定一个距离不远、还能够辐射到的区域配备一个村级服务站。要把建设质量和建后管理服务作为农村能源建设的生命线。过去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使用者的信心,给农村能源建设带来许多副面的影响,加大建后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投入,给予政策扶持,要按照市场化规则,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政府应将服务体系建设资金中划定一部分资金用于服务站运行的日常支出(包括:房租费、水电费、设备维修费、油料费、服务人员工费等等),持续扶持几年,并允许服务站搞多种经营创收,逐渐走市场化运行的道路。

5、做好低碳农业项目库储备工作。各区、县(市)应当及早做好项目规划和储备工作。尤其是大型沼气工程、秸秆固化工程和低碳农业项目库的储备,对已建成的大型沼气工程应及早研究运行机制。

6、推进农业机械节能。加大农机节能的研发力度,应当增加农机节能的科研和工作经费,开展高能油耗检测技术 推广和机油添加剂推广,努力降低农用机械耗油。同时建立农业机械更新报废制度。农业机械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尽快建立农业机械更新报废制度,使那些使用年限长且耗油高的旧机实行强制报废,同时给予农机手一定的报废机具补贴,加快更新淘汰老旧农业机械设备、高能耗老旧渔船和装备。提高农业机械生产性能,推广节能型船用柴油机、燃油添加剂和主机余热利用、燃用重油等节能技术产品。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农村能源办公室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十日

第五篇:澳大利亚低碳农业考察报告

澳大利亚低碳农业考察报告

根据202_-202_中澳农业交流团组计划,去年11月,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检测所、农业部国际交流中心组成的低碳农业考察团一行5人,赴澳大利亚进行了考察。根据澳方安排,考察团走访了墨尔本市的莫纳什大学和梅尔基金会、悉尼市议会、瑙拉市马尼拉生物乙醇厂、多尔比市生物乙醇有限公司、昆士兰科技大学等单位,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议题与澳方有关单位进行了深入座谈,对澳大利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进行了系统总结。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澳大利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

(一)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澳大利亚十分重视农业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从农业布局到具体技术措施都围绕着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环境进行。一是努力提高耕地质量。近10年来,该国政府每年投入5000万澳元,支持耕地质量提升技术研发。以保护性耕作技术为例,政府对购买免耕播种机的农民补助10%的购机费,对改传统播种机为免耕播种机的农民补贴50%的技术改造费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澳大利亚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耕地面积已占80%。据澳大利亚农业部协调员Colleen女士介绍,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改善耕地土壤结构、提升有机质含量的同时,能够节水30%-40%,促进粮食增产20%-30%。二是有效节约水资源。在农业用水方面,澳大利亚规定灌区内的农户对灌溉和畜牧用水拥有的使用权与其拥有的土地面积相挂钩。同时,在灌区内建设和完善用水信息计量监测系统。例如,在新南威尔士州部分重点监控的农业灌区内,地表水用水计量设施普及率达94%,地下水用水计量设施普及率达34%。三是推行适宜的耕作方法。许多农场在麦茬地放羊,以羊粪肥田,并利用豆科植物,实行麦豆轮作,促进耕地资源合理利用。四是平衡土壤营养成分。澳大利亚土壤缺乏活性的硼、铜、锌、锰等微量元素,影响作物的生长和羊毛的产量与质量,通过增施微量元素肥料,提高耕地产出率,效果显著。

(二)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基金。澳大利亚建立了保护生态环境用途的公共基金,各级政府可以从中获得资金支持。例如,为了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地方政府在事权和财权上的相互推诿,1997年澳大利亚环境部和农牧业部共同成立了预算总额为15亿澳元的自然遗产保护信托基金会。该基金会通过对项目提供资金帮助,带动了其他资金的投入,促进了联邦和州两级政府在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相关政策的协调和统一。在农业方面,该基金近年来的最重要贡献是改善了澳大利亚农业主产区――墨累?达令盆地主要河流的生态系统和水体质量。在这个区域,信托基金会提供1.63亿澳元,以鼓励农民使用生物防治、天然农药、低氮低磷化肥等环境友好型技术,同时为农民从事生态恢复的投工投劳支付报酬。经过10年的努力,盆地内土地盐碱化趋势得到遏制,河流局部蓝藻爆发事件大大减少,墨累?达令流域河岸生态系统基本恢复。

(三)开展农业生态补偿。澳大利亚向潜在排放污染或破坏生态的农业生产者征收一定的税收,用来补偿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澳大利亚针对畜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向畜牧业生产者征收一定的税收。近年来,政府还探索实施“押金―返还”制度,实现对生态的补偿。例如,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生产之前必须缴纳一定的押金,保证将其畜禽粪便转化为有机肥,并合理施用到田间。这样,企业在某一地区生产,就必须租用一定面积的耕地来消纳粪肥。而且,押金是否返还给企业必须通过验收来决定,通常是将土壤质量同邻近未遭破坏的相似区域进行比较。如果企业未能通过验收,那么保证金就会被罚没,充实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基金中。为了避免加重企业负担,澳大利亚政府并不要求用现金支付保证金,而是通过银行或其他经认可的财政机构采用全额担保的方式实现保证金的财务担保。

(四)建立农业生态产权交易市场。由于大面积垦荒和过度放牧,澳大利亚的森林草原覆盖面积一度萎缩。为解决这个问题,澳大利亚政府探索开展市场化的生态产权交易。考察团拜访的新南威尔士州就在碳汇产权交易方面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该州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碳汇市场。在这个市场上,二氧化碳排放较多的造纸、钢铁等企业既可花钱购买其他企业的指标,也可以购买森林、草原等农业资源所有者的碳汇产权。配合碳汇市场,该州通过立法赋予碳汇产权法律地位,对超标碳排放者加重处罚力度。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将新南威尔士州的经验推广至全国,国会于202_年通过农业碳汇首次授信法案,规定农民和其他土地经营者可以通过保护森林、草原甚至合理耕种农作物而获取碳汇信用额度,其他碳排放者可以通过市场从农民手中购买碳排放额度。这样,农业的生态价值就通过市场化的产权交易方式得以实现。

(五)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促进温室气体减排。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澳大利亚政府通过制定税收减免和生物燃料配额制消费等政策,大力推进生物质能源发展。澳大利亚生物质能主要以非粮农作物和畜禽废弃物、林产品及废弃木材,以及藻类、水黄皮、短期轮作的灌木桉树等新型能源作物为原料,生物质能源的种类主要包括生物燃料、燃气、生物发电等。澳大利亚政府明确规定,消费者使用含有燃料乙醇的汽油,每升免税36澳分。新南威尔士州要求所有的交通燃料中必须加入6%的生物乙醇燃料。目前,生物质燃料已经占整个澳大利亚交通运输燃料的0.5%,通过对废弃木材等生物质热化学转化产生的生物电已接近澳大利亚年电力消费的1%。尽管比例不是很高,但澳大利亚各级农业部门都对生物质产能特别是新型能源作物的规模化持乐观态度。例如,藻类每年可生产3.96亿升生物柴油,水黄皮每年可生产0.9亿升生物柴油,二者相加可以替代4.2亿升化学柴油,约占目前澳大利亚化学柴油使用量的23%;生长周期较短的灌木桉树每年可以生产4.3亿升乙醇,可折合2.9亿升汽油,占目前澳大利亚汽油年使用量的15%,或者可用于生产20.2亿千瓦电能,约占目前该国年发电量的9%。与玉米、甘蔗等传统生物质能源原料不同,新型能源作物可以种植在比较贫瘠的土地上甚至污水当中,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可以稳定生态系统。例如,水黄皮可以种植在沿海的盐碱地上,藻类可以直接在污水中生长,二者都可以清洁土壤和水质,提高土壤质量。灌木桉树可以种植在沙漠邻近地区,既可以防风固沙,又能够改造局部小气候,甚至能够改造沙漠。

低碳农业经济理论与实现模式探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