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关于发挥科技创新作用
编辑:倾听心灵 识别码:20-660403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27 21:31:06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于发挥科技创新作用

关于发挥科技创新作用

助力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各市、县(市、区)科技局(委),有关单位:

特色小镇建设是我省加强供给侧改革持续增强增长动力的重要举措。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为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作用,更好服务和助力特色小镇建设,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结合特色小镇建设规划布局建设众创空间或星创天地。市县科技部门要加强与特色小镇建设单位的沟通和联系,立足特色小镇主导产业发展技术需求,主动谋划并建设众创空间(星创天地),鼓励打造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特色小镇,通过提供工作和社交空间,搭建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吸引科技人员入驻特色小镇创新创业,将特色小镇打造成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重要基地。对布局特色小镇建设的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符合条件的优先认定为省级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并报国家众创空间备案,纳入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管理。

(二)支持特色小镇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根据特色小镇主导产业定位,支持有条件的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专业科技

企业孵化器。已建有科技企业孵化器并有条件整体搬迁入驻特色小镇的,设法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补偿支持整体迁入特色小镇。鼓励国家和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结合特色小镇的产业定位和技术需求,在特色小镇设立分孵化器,充分发挥和利用已有的资源和管理经验为特色小镇创新创业提供支撑和服务。

(三)在特色小镇布局建设技术市场。市县科技部门要结合特色小镇建设的产业定位,谋划建设专业网上技术市场或分市场,充分利用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实现网上信息发布、成果展示、对接洽谈、签约交易等功能,形成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创新服务链,打通特色小镇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通道,加强有效科技成果供给。鼓励有条件的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实体技术市场。

(四)围绕特色产业布局建设企业研发机构和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根据特色小镇主导产业创新研发、创意设计等需求,支持地方高新技术龙头企业牵头或若干家企业联合在特色小镇建设企业研发机构或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符合省重点企业研究院的,优先纳入省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计划,并给予省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相应政策的支持。

(五)谋划设计并启动实施一批特色小镇科技项目。市县科技部门要结合特色小镇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要求和特色小镇建设规划,在产

业技术创新、科技与文化融合、智慧旅游、产品创意设计和创意生态农业等方面主动谋划设计并启动实施一批科技项目,符合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要求的,优先给予立项支持。

(六)启动实施特色小镇专题研发计划。倾斜支持特色小镇主导产业科技攻关,结合特色小镇主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需求,通过竞争择优的方式实施一批重点科技项目,集中力量,组织攻关,力争突破一批影响特色小镇主导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建立特色小镇科技示范工程。

(七)支持特色小镇嫁接现代科学技术。市县科技部门要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广应用“互联网+”、大数据应用、智慧制造、机器换人、农业农村信息化等先进技术和产品,构建适合新业态发展的运行环境,探索和创新一批适应市场机制的新模式,推进互联网技术与小镇主导产业的深度融合,积极打造一批互联网特色小镇。

(八)对接特色小镇加强科技服务。要积极引导和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加强特色小镇的科技合作。公共财政支持的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要向特色小镇开放共享科研仪器设备等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为特色小镇提供技术咨询、检验检测、合作研发、创意设计、知识产权等服务,全力支持特色小镇建设。发挥“创新券”作用,支持特色小镇的科技型企业充分利用创新载体的科技资源,降低企业和创业者的研发成本。

(九)建立特色小镇精准服务制度。市县科技部门要将特色小镇建设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当好科技“店小二”,做到“精准对接、精准服务”。加强与特色小镇建设单位的合作,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倾斜支持特色小镇建设。要做好入驻特色小镇科技型企业的培育和发展,落实好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等政策,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条件的认定为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符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辅导做好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专业特长,围绕地方特色小镇建设技术需求,主动做好对接和服务。要主动跟踪并加强对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调研,征集技术难题、项目合作和人才引进等需求,解决特色小镇和企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十)建立特色小镇重点联系制度。已规划启动建设特色小镇的市县科技部门要尽快建立科技部门重点联系制度,主要负责人为服务特色小镇建设的主要联络人,牵头做好调研,协调并解决科技方面存在的问题,全力支持特色小镇建设工作。

(十一)本意见至2016年 月 日实行。

各级科技部门要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把特色小镇建设作为科技部门的重点服务对象,整合创新资源,为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把特色小镇打造成为创新创业的重要基地,助推我省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2016年4月13日

第二篇: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携手应对金融危机 动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主动服务企业

山西省科技厅厅长 廉毅敏

(2009年9月29日)

尊敬的张平副省长、刘滇生副主席,各位领导,同志们: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战略部署,今天,科技厅、教育厅、国资委、科协在这里共同召开山西省“企业科技特派员”派出动员会议。刚才,张平副省长作了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开展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的紧迫性、主要目标任务和保障机制等方面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开展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开展“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是着眼于应对金融危机,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服务企业、服务经济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是科技帮扶中小企业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今年3月24日,科技部等7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动 员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意见》,并于3月26日联合召开了电视电话会议,对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深入一线,服务企业,提出了要求,做出了安排。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要求广大科技人员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入到服务企业的行动中。所以,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大学、科研院所挺身而出,发挥自身科技优势,主动积极地帮扶中小企业,携手应对危机,共克时艰,是我们大家的光荣任务。广大科技人员要发挥爱国奉献、不畏艰险、务实创新、淡泊名利的优良传统,坚决响应和执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号召,积极行动起来,带着技术和成果,带着知识和经验,带着满腔热情和奉献之心,深入基层,面向市场,通过多种形式的科技活动,为企业发展服务。我们一定要全力以赴共同努力,完成这一历史使命。

二是开展“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是当前我省广大企业的现实需求。

只有企业发展遇到困难时,才更能显示科技工作的力量。我省的中小企业普遍科技力量较弱,缺少技术创新能力,渴求新技术、新产品。在当前的形势下,一个新技术、一个新产品被中小企业接受应用,就很可能会开辟一个新市场新发展空间。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更使企业把技术创新作为发展的生命线。发挥科技引领作用,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和科研困难,努力把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 度,使企业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综合实力通过这次金融危机得到明显提升,为全面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全省实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开展“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提高自身科研水平的战略选择。

高校、科研院所具有技术、人才、科研成果上的优势,能帮助企业解决技术瓶颈难题;而中小企业具有机制灵活、应变迅速、效率高的特点,适合作为新技术试验和新产品开发的载体,科技帮扶企业是一件有利双方、实现双赢的好事。高校、科研院所在服务企业过程中不但可以拓展自身业务领域、锻炼研发和服务队伍,而且对培养创新团队、提高能力、促进体制改革等方面都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二、积极创造条件,确保“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落到实处

第一,明确我省开展“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的目标、进度和主要任务。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部署,解决广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燃眉之急,科技厅、教育厅、国资委、科协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已经做了许多工作,并收到初步成效。3月份,科技部等七部委召开视频会议后,我们四个厅局及时召开会议进行了学习、传达和贯彻; 4月份,经四厅局研究联合出台了《关于开展“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的实施意见》(晋科政发[2009]49号),《意见》确定了开展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实现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的人才对接,推动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加强合作,深入开展攻关研究,不断提升企业,特别是急需科技人才的中小企业的研发能力和竞争力;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一批有生产一线工作经验的科技人员,进一步提高高校和科研机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意见》还确定了今年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主要任务是实施“三个一工程”:即2009年选派100名企业科技特派员,深入我省100家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科技服务。《意见》发出后,得到全省广大科技人员的热烈响应,为使企业和科技人员更好的进行双向选择,6月12日,科技厅等四部门又召开了“2009年企业特派员对接会”,为企业和科技人员搭建平台,让他们充分沟通和交流,进行双向选择,得到了科技人员和企业的好评,科技部主办的《科技日报》对此以“科技鹊桥会火热进行中”为题进行了长篇专题报道;7月份,在广大科技人员申请,所属单位推荐,四厅局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决定《选派赵永祥等90位同志为企业科技特派员》(晋科政发[2009]91号)。这些企业科技特派员主要来自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太原科技大学等高校 以及山西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此外,还有部分省外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与我省的中小企业签订了服务协议,加入到了企业科技特派员队伍行列。到目前,所有的企业科技特派员与企业都已经取得了联系,签订了协议,有的已经展开了服务,并取得了初步成果。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我们今天隆重召开了全省企业科技特派员派出会议,可以讲,今天的会议,既是一次出征会、动员会,也是一次鼓劲会、誓师会。

第二,要通过“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确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鲜明导向。

目前,创新资源不足是制约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这次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就是要建立这样一种导向,引导人才向企业集聚,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有序流动,我们非常支持科技人才进入企业,同时还要帮助企业引进海外人才,打造出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对这次派出的近百名企业科技特派员,我们的要求和希望是:到今年年底,每人至少帮助企业解决一项技术难题或开发一项新产品,到明年这个时候,每人能与所服务的企业至少联合申请一项专利技术,每人创造百万元的销售收入。我们的整体希望是:这支企业科技特派员队伍经过一年的服务,帮助企业新申请100项以上专利,新创造1亿元以上的销售收入。我们要通过这次行动,培育出一批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带动更多企业走依靠科技创新谋 发展的道路。

把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战略要求,也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通过利益机制整合各种科技资源。通过这次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进一步推动企业成为创新需求的主体,由企业提出技术需求,决定攻关的方向和重点,由企业按照市场需要,直接实施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第三,要通过“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建立起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从世界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潮流看,由企业独立创新到产学研互动创新,已成为普遍趋势和有效途径。当前制约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主要问题是,体制机制不健全,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目标导向不一致,合作动力不足。所以,我们要以这次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为载体,来推动产业技术创新链的构建,围绕企业技术创新加强产学研长期战略合作,探索建立成果共享和风险分担机制,开展协同攻关,制定技术标准,共享知识产权,联合培养人才。要积极引导产学研各方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形成合作关系,建立健全信用机制、责任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优化产学研合作的环境,形成企业提出技术需求、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服务的良性互动局面。通过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的实施,促使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一步完善自身改革、发展和定位,实现在创新、再创业、再发展。

第四,要通过“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打造一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能打胜仗的科技人员队伍。企业科技特派员要结合国家和企业的需求, 遵循“政府引导、双向选择,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为企业提供服务,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一是促进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特派员要带技术和成果到企业去,加快现有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在企业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步伐。二是帮助企业技术研发。服务企业特派员要积极参与企业关键技术攻关,提供产品开发咨询服务,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三是改善企业科研管理水平。企业特派员要帮助企业完善研发体系,构建技术创新平台,加强研发队伍建设,提升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四是帮助企业解决经营管理问题。企业特派员要引导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供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咨询,帮助企业开拓投融资和市场渠道,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有效支持。最终真正实现研发人才队伍在企业,研发机构在企业,研发经费主要来源在企业,研发成果出自企业,这是我们开展这次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的实践基础和真正目的。

三、加强组织协调,为“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提供有力保障

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挑战,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上来,密切合作,扎实推进,务求实效。

第一,精心组织,协同配合。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是一项具有前瞻性、探索性的新生事物,科技厅、教育厅、国资委、省科协等四部门将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密切合作,做好方案的落实工作。加强调查研究,根据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第二,上下联动,合力推进。要高度重视各市县在推进“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沟通协商和分类指导。我们希望各市县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和支持企业工作中,能创造出好的经验和做法。要充分发挥各市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方案。要注意总结各地经验,选择有基础,把有特色的市县作为试点,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第三,突出重点,务求实效。在今后二到三年中,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的带动下,集中力量抓好三个一批:即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重点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形成新的技术创新格局;建立一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整合资源,加大支持,形成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支撑和服务系统;建设一批创新型企业,加快形成产业发展新的竞争优势。

第四,集成资源,加大支持。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大幅增加科技投入。创新投入方式,优化科技计划的投入结构,支持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承担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攻关任务;支持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整合资源,优化存量,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有效服务;支持创新型企业通过产学研结合,承担国家和地方科技计划项目。发挥政府资金的放大作用,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和形成新兴产业与战略性产业提供有效支持。

同志们,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积极应对危机挑战,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抓住机遇,迎难而上,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希望入选科技特派员的科技人员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到企业和基层去施展自己的知识和才华,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为实现我省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宏伟目标贡献自己的聪明和才智!

谢谢大家!

第三篇:发挥科技参谋作用

发挥科技参谋作用,助推实力泉山建设

2013年9月以来,泉山科技镇长团,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紧紧依托专业优势和工作背景,积极为地方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建言献策,协助制定地方人才科技发展和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重大人才与科技创新工程及活动,帮助企业积极申报科技项目和专利,引进先进适用技术,组织科技攻关,解决技术难题。如今,大学科技园、徐州软件园,已成为徐州乃至淮海经济区,科技创新的“孵化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目前泉山区正在积极探索大学科技园和徐州软件园“两园融合”发展之路,建设“一个中心、两个基地”,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与此同时,大力发展科技型高端制造业。加快徐州动漫文化产业园建设进度,引进战略性合作伙伴;与徐州医学院加强合作,加快建设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科技产业园,做好“一园三区”规划布局;加强与萧县的沟通合作,积极推进萧泉共建工业园建设,将工业园建成以机械制造业为主,兼顾机械研发、物流为一体的机械产业集聚区、现代新城和跨省合作示范区。

建设实力泉山,充分发挥产业结构优势,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建成经济基础雄厚的现代服务业强区。加快推进大学科技园、徐州软件园、泉山经济开发区、徐州动漫文化产业园、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科技产业园、徐州2.5产业园、萧县—泉山共建工业园、徐州工业设计城八大园区规划建设。集中突破“三重一大”,加快推进总投资487亿元的38项实施类重大产业项目,总投资158亿元的52项城建重点工程和11大类35项为民办实事项目。继续支持西部城区发展,加快实施雨润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泉山新城。依托大型商贸设施和充沛楼宇资源,发展“三大商圈”,壮大楼宇经济,形成商贸商务和现代楼宇的集聚效应。健全服务企业制度,完善企业办事“零障碍”全程协办制,不断推动辖区企业发展壮大。

。泉山人意识到,创新是一座城市主城区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泉山区还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平台优化、资源整合、市场带动等方式,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改造、市场倒逼等手段,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泉山区将以“六大园区”为载体,集聚各类发展要素,努力实现经济集约集群发展。

第四篇:发挥科技引领作用

发挥科技引领作用 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科技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小平同志在八十年代末已经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刚刚结束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总书记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赖之以好”。科学技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影响越来越广。农业生产的发展更是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病虫害防治、配方施肥的应用、机械化耕作等生产环节,都与科技密不可分,特别是以近年来以基因组学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物联网、智慧农业的发展,更离不开科技的不断创新。农业部对外公布,2015年我国农业科技在稳粮增收、农业调结构、转方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将越来越高,农业科技创新对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一、科技创新对现代农业的影响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广泛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建立技术密集型、科技含量高的农业,不仅能大大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质量,有效地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且对于改善不良的耕作制度,保护和抵御自然灾害,改良土壤,防治沙化,以及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 用。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由此可见,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一是农业结构调整需要科技支撑。我县耕地资源少、森林覆盖率高、旅游资源丰富,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特别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农产品供给侧改革,需要不断更新农产品品种,不断提升农产品品质,以满足人民日益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这就更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河南的粮食生产洛阳不占主要,洛阳的粮食生产嵩县更不占主要。因此,我县农业必须改变传统农业种植模式,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方新、特、奇等高效农产品,特别是林果业、中药材。同时,拉长产业链条,融合一二三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结构调整必须依靠科技,深入挖掘生物遗传潜力,选育一批市场前景好、效益高、且适宜我县种植的中药材、林果业优良品种,攻克一批中药材、林果业生产关键技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二是农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需要农业科技不断创新。为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加快农业生物技术、信息 技术和资源环境等科技创新,发展涉农新兴产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有效增加科技储备,从总体上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强农业竞争优势。

三是能增强农业科技服务能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劳动力平均年龄不断升高,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对劳动者技能的要求。同时,随着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新型种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等逐步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关键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产生巨大需求。为此,迫切需要增强农业科技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提高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四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受资源短缺、物价上涨、自然灾害等因素制约,农民持续增收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开辟农业发展空间,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主导产业,打造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农民通过应用新技术、转化新成果,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二、我县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现状

上世纪末以前,我县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还算健全,各乡镇均有农业技术推广站,配备有农业技术人员,隶属于县农业局。2005年机构改革时,乡镇农技站并入农业服务中心,由乡镇政府统一领导,原农业技术人员大都调整到其它岗位 工作,乡镇一级农技推广站已不复存在。目前县一级农技推广机构主要有农三站(农业技术推广站、植保植检站、种子管理站)、农试站(农业科学试验站)及农广校。农业技术推广站主要承担农业技术推广、全县土壤肥料的检测、农产品质量检测等职能;植保植检站主要承担植物保护、检疫及农药管理使用等职能;种子管理站主要承担新品种的引进、种子市场管理;农业科学试验站主要承担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为全县筛选适宜我县生长的新品种;农广校主要承担农民科技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县农技推广机构共有技术人员45人,其中高级职称人,中级职称人。由于多年没有招收专业技术人员,现有人员存在知识结构与年龄结构普遍老化,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按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补助项目要求,我县近两年在车村、大章、饭坡、闫庄、城关等五个乡镇建成了五个农业技术区域推广站,意在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但由于种种原因,人员没有配备到位,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农业科学试验站利用自身拥有120亩试验地的优势始,终承担着国家、省、市试验任务,不断引进新品种示范,为推广适宜我县种植的小麦、玉米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累计引进推广农业先进生产技术80多项次,农作物新品种300多个,创造社会经济效益2.5亿多元,荣获国家、省、市、县科技进步奖40多项次,连续多年被省农科 院、县人民政府评为科技工作先进单位。我县农试站是河南省农业科研系统三十个重点县站之一,洛阳市唯一的省重点县级农业科研单位。但由于属事业差供单位,多年没有引进农业技术人员,知识严重老化,只懂小麦、玉米种植技术,难以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三、加快我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服务水平。

县一级由于设备落后,资金、人员短缺,农业科技自主研发是短板,但我们在基层,有基地,离农民群众近,我们应扬长避短,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力度,使现有的农业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目前,我县应加快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其职能,不断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农业科技推广的组织建设。尽快配备五个区域站的办公设备、仪器设备,配齐工作人员,使其尽快发挥作用,彻底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加快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研单位、涉农企业等多方力量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促进农技推广工作的公益性与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努力把农业科技服务送到田间地头。

二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要以技术人员直接到户、科技成果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为目标,着眼加快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引进”战略,为农业 系统多引进作物栽培、植物保护、园艺(蔬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技术推广等专业人才,充实到二级机构和乡镇区域站,以推动全县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以农业科学试验站为主,充分发挥现有农技推广机构职能作用,围绕我县“工业强县、生态立县、旅游带动、民生为本”四大发展战略,强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着力引进适合我县种植的中药材、林果业、花卉园艺新品种,辐射带动全县农民发展高效农业及休闲观光农业,推动我县现代农业及全域旅游快速发展。

四是加大资金投入。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技推广机构单位的经费支持,保证其机构运转费用和办公费用。加强硬件建设,不断改善科研条件和办公条件。县财政每年拿出不低于50万元,用于农技推广机构外出考察、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以及农业技术人员下乡指导差旅费等费用,支持农技推广工作,促进我县农业科技不断创新。

嵩县农业局 2016年6月11日

第五篇:北京:进一步发挥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作用

今年2月25日至26日,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工作时指出,北京要坚持和强化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北京新的城市战略定位,也是北京作为首都的一项核心功能。

一、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特征和功能

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字面上的关键词有3个,即“全国”、“科技创新”和“中心”。同时隐含了1个关键词,即“具有全球影响”。

(一)内涵和特征

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是指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产生大量的创新成果、建立先进的制度机制、形成优良的创新环境,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突出、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在全球科技创新版图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全国科技创新具有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城市或区域。

从国内来看,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在我国科技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主导全国创新发展的方向,引领国家创新发展的进程。

从国际来看,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积极参加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国际科技竞争中有话语权、有主导权,体现了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对全球科技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1.原创性。

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拥有丰富的科学基础设施、科研仪器设备、网络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文献和科技人才等,在原始性基础研究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在基础前沿、关键共性、社会公益和战略高技术研究等领域不断取得重要突破,保证基础性、系统性、前沿性技术研究和技术研发持续推进,在自主创新成果的源头供给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2.主导性。

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在全国科技资源总量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聚集了大量的高端创新要素,产生了大量的科技成果,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对于全国科技创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引导全国创新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同时对全国其他区域的创新发展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3.示范性。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要形成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创新环境和文化氛围,在全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坚持把改革作为强大动力,正确处理首都和国家、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企业和其他创新主体、科技和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关系,完善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框架和制度创新成果,为全国创新发展发挥示范作用。

4.集成性。

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不仅仅局限在狭义的科技创新领域,而是要积极顺应全球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加强科技创新统筹协调,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衔接配套,促进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协同融合,提高创新驱动发展的整体效能。

5.世界性。

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和加快应用极有可能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创新体系竞争、创新战略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是我国参加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桥头堡”,是我国用好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的重要主体,是我国抢占国际经济科技发展先机的主要力量,在全球科技格局的形成和演变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四个功能

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发挥的功能与其内涵、特征紧密相关,是首都、科技创新和中心城市等三项功能的复合体,主要发挥以下四个方面的功能: 1.服务和示范功能。

这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必须履行好“四个服务”的基本职责,这是首都最大的市情,是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最重要的特征。这个特征要求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必须按照首都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增强服务国家创新战略的责任感,更加突出服务的功能,发挥服务的优势,从国家发展大局的高度出发,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上率先垂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人才发展机制、优化创新环境,加快形成首都创新体系和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对全国创新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发挥首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重要作用。

2.支撑和引领功能。

这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保障功能。支撑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为国家重大科技决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技研发和产业化项目提供支撑,为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供技术供给和创新成果;二是为北京保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城市建设和管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等提供科技支撑,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服务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三是为周边区域和全国其他省区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提供智力资源、技术供给和科技成果,进一步发挥首都科技在全国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引领功能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引领国家创新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主要是在基础前沿、关键共性、社会公益和战略高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原始性突破,产生原创性、前沿性技术成果,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成为我国重要的高端创新和原始创新基地。二是推动创新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开发和拓展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新的应用、新的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成为我国重要的创新成果应用地和新兴产业策源地;三是营造鼓励创新、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创业氛围和创新文化,成为我国创新文化的重要引领者;四是积极参加国际科技竞争合作,抢占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和发展先机,为提高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和影响力作出贡献。

3.集聚和融合功能。

这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功能。创新要素、创新主体、创新成果的高度聚集,进一步对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效果提出了要求,从而要求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很强的融合功能,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中央和地方、国有和民营、外资和内资等不同所有制和隶属关系的科技资源实现融合发展,促进企业、高校、院所、金融、应用、科技服务机构等多元主体的协同,促进技术、资本、人才、市场、空间、政策等创新要素的流动和配置,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市场导入、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紧密结合、协调发展机制,促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快完善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提高首都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4.辐射和带动功能。

这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衍生功能。辐射和带动功能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重大科技创新基地、科研仪器设备、网络信息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等科技基础设施为全国提供服务;二是技术、资本、人才、信息、管理等创新要素向周边地区和其他省区市辐射溢出,创新成果在周边地区和其他省区市得到转移转化和产业化;三是周边地区和其他区域充分利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品牌和环境条件,建立总部机构、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和结算中心,吸引人才、开拓市场;四是科技创新体系、咨询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促进区域之间研发、生产、服务、销售等方面的交流融合;五是制度机制和政策措施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六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营造的“鼓励创新、勇于创造、追求成功、宽容失败”的创业氛围和创新文化,对全国具有很强的启发借鉴意义。

二、进一步发挥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作用 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具有许多得天独厚的基础和条件,拥有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聚集了一大批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创新基地,聚集了一大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和创新创业团队,全社会科技投入快速增长,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很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大量涌现,参加国际科技竞争的能力不断提高,对首都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提升,对全国创新发展的高端辐射作用日益突出,发挥了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今后,北京要进一步发挥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作用,尚需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大力度。一是促进首都科技资源融合发展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二是加快科技成果应用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完善;三是首都科技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支撑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从而相应地需要加强三个方面的功能,即:科技资源的融合功能、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功能、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辐射带动功能。

(一)加强科技资源的融合功能,促进首都科技协同创新。

完善首都科技资源统筹协调的组织模式和工作机制,在中央和地方联动、创新主体协同、战略研究咨询和日常工作机制等四个层面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构建“政府支持引导、市场配置资源、突出企业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协同创新发展格局,促进首都科技资源融合发展,真正构建“首都科技”的工作体系和发展格局。1.建立完善首都创新驱动发展的统筹协调机制,促进中央和地方的协同创新。

近年来,北京市坚持“四个服务”职责,积极与中央国家机关、高校院所、中央企业、驻京部队加强沟通协调,深化央地合作,促进科技资源融合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面对国家要出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部署和顶层设计方案的新形势,需要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统筹协调机制,统筹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部署产业布局和区域发展,统筹推进重大创新项目和重点工程,统筹研究制定重大创新政策,统筹科技政策与产业、经济、财税、金融、土地、区域、国有资产管理等政策之间的衔接配套,促进创新资源的优化集成和高效配置。

2.发挥产业技术联盟等社会组织的作用,促进创新主体的协同合作。

产业技术联盟作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新型产业组织平台,具有整合科技资源的天然优势,在联合开展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标准规范制定、技术方案选择、商业模式应用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地区有技术创新联盟150余家,已经成为产学研用合作的重要载体。今年2月,在北京市科委的引导和支持下,北京地区的技术创新联盟联合成立了首都创新大联盟,初步形成了跨界发展、产业融合的态势。完善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需要充分发挥产业技术联盟、科技服务机构等社会组织的作用,促进中央、地方、国有、民营、外资等创新资源的协同,促进产学研用等创新主体的协同,促进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的协同,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创新环节的协同,促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军民融合创新、区域创新和科技服务等创新体系的协同。3.发挥研究咨询机构的作用,促进战略研究资源之间的协同互补。

充分发挥北京地区各个类型的研究咨询机构、北京市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简称“专家咨询委”)以及北京市与中央单位联合共建的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简称“首科院”)的作用,支持引导战略研究机构建立“小核心、大网络”的研究咨询网络,支持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尤其是科技思想库,汇集和凝聚首都丰富的专家智力资源,为北京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参考。

4.完善日常工作机制,促进首都创新体系的协调发展。

完善与科技部等国家有关部门的部市会商工作机制,深化与中科院的院市合作,全面落实与中央单位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构建并完善中央和地方科研及产业资源对接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在北京落地。实施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培育建设一批协同创新中心,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建设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基地和转移平台,支持军地企业联合开展军民两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加快军民结合产业园建设,促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充分发挥中关村创新平台的作用,深化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和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完善产业布局和调控机制,将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二)加强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功能,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内生动力。通过加强科技创新中心的支撑和引领功能,为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提供支撑手段和先导引领;同时,“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构建,也为强化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提供基础条件和发展空间。

1.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北京市今年4月发布实施《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04—2007年)》。组织实施两个类别的重大专项:一类是以技术创新支撑解决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培育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另一类是紧密围绕产业发展的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高端发展。2.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的激励碰撞达到一定的融合程度时,才能诞生出引人入胜的商业模式。当前最关键的是要破解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瓶颈,通过科技成果入股、科技成果折股、股权奖励、股权出售、股票期权、分红激励、科技成果收益分成等股权激励措施,完善科技人员的收入分配和激励政策,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发挥政府采购的调控作用,开展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工程,从市场端拉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使供给侧政策和需求侧政策相互促进、协同互补,传好科技成果转化的“接力棒”,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3.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针对中小企业在初创、成长、发展等生命周期的不同需求,构建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银行信贷、多层次资本市场等全链条的科技金融政策,努力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多渠道资金支持体系。落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建设高水平研发中心。创新资源集成机制,建设完善“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促进科研仪器、科技成果、科技人才等资源的开放共享和转移转化,为全社会创新创业提供公共科技服务。

(三)加强首都科技的辐射带动功能,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

近年来,京津冀三地在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共建科技园区和产业基地、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深入推进科技交流合作。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成为国家重大战略的新形势下,要发挥首都科技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1.支持三地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联合研发与成果转化。

联合开展战略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联合研发关键技术和创制技术标准,共同申请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和产业化项目,联合建设实验室、工程中心、中试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根据三地的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要素条件,注重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支持北京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在天津和河北建设科技孵化器、研发和制造基地、科技园区和产业基地,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对接合作,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

2.促进创新要素的流动和配置。

制定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促进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技术市场、产业技术联盟、科技创新人才、信息服务等创新要素按照市场规律流动配置,为京津冀区域提供研发创新服务。北京科技孵化服务机构在整合资源、创新模式、打造品牌的同时,积极探索服务输出和品牌输出,完善科技孵化服务网络,创新孵化服务模式,培育新型孵化服务业态,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3.推动京津冀产业升级和融合发展。

支持京津冀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社会组织等创新主体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科技企业跨区域布局。围绕京津冀地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区域环境治理等迫切需求,以承接重大工程、共建技术联合攻关、组建区域产业联盟、建设生态园区、探索市场化运营模式等手段,在大气污染治理、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利用、垃圾污水治理等方面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示范应用。支持北京地区高校院所和科技型企业积极参加河北、天津的钢铁、电力、能源、化工、建材等产业技术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大气雾霾和环境质量。培育和发展平台型企业,形成在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挖掘利用等领域的领先地位,带动周边地区产业配套发展。

关于发挥科技创新作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