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双导互动教学反思
编辑:雨雪飘飘 识别码:20-1096768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09 00:42:41 来源:网络

第一篇:双导互动教学反思

“双导互动”做课展示的教学反思

在自己真正走上讲台进行实践教学五周多的时间之后,我同所有老师一样参加了学校内的“双导互动,人人做课”活动。简单请教了我的教学师傅和几位有经验的前辈,再凭着自己的理解和领悟,我尝试了自己的第一次做课展示。然而自己毕竟经验极浅,对于学生的调控、对课堂的把控和对时间的掌控都不太好。听了同年级其他几位语文老师的做课,并经过几位老师对我的分析和指导,我对自己的语文教学进行了对比及自我反思。

一、有效课堂教学的形成和把握

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有力的掌控、学生的跟进以及师生的相互配合。我自己在准备做课内容和课件时考虑到了这些方面,但是实际运用大有欠缺,其他老师的做课展示让我看到了自己和他们的差距。

比如,荆老师的课设计成一个小故事来引出五个前鼻韵母的学习,一条主线贯穿始终,这样一来学生的注意力就更加集中,思维紧跟老师,师生的互动配合得到了很好的展示。窦老师做的是识字部分的第一课《一去二三里》,他先由数字引出汉字,然后是这首诗,最后又回归汉字并书写,书写时不是纯粹的示范指导,而是由学生进行小组自主讨论得出结果,时刻把握课堂进度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整节课更加充分有效。

而我的课堂虽然也设计了学生互动及教师引导互动,但是实施的时候给学生的要求不明确、关联提示不到位,以致于课堂进程出现拖延混乱。比如,我在学习前鼻韵母环节配以很多图片,但是对于图片和韵母教学的联系没有向学生们很好地进行解释,导致部分学生观察和理解出现偏差,交流互动混乱且漫长,我自己的课堂设计也无法顺利完成。

二、新课教学中“教”与“论”的把握

我的教学设计未能按计划完成,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拼音新课教学的时候与学生商量式“论”的环节太多,让学生去说“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而不是直接给予学生正确的知识灌输,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出现不确定,而且大大延误了课堂进度。这就是自己对课堂上各个环节的分配比例没有完全掌控,教学中“教”与“论”的分配应该就不同类型的知识进行区别划分,灌输型的知识就不需要过多的讨论研究,明确交给学生正确的知识即可。这一点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积累和总结,从而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生动而高效。

三、整体课堂时间的分配和运用

教学设计的时候就应该给自己一个明确的教学进度“时间表”,每一个知识点大致用几分钟,不同环节大致需要多长时间,这些都需要提前设计好且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过程当中还要时刻注意时间的掌控,不要在不必要的环节因为临时状况而耽误太多时间。张老师对我的分析就是课堂上的时间掌握不够,原本的设计与实际教学无法吻合,所以以后的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去把握时间,甚至要细致到一个字母几分钟、写一个字几分钟等等。

四、用不同方法调动和管理学生

我总是埋怨学生的课堂纪律差、爱做小动作等等,但是观摩了几位老师的做课,加上张老师对我的提点,让我明白了学生的课堂表现更多的在于老师的调动,而厉声斥责仅仅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教学进行中的时候,发现学生没坐好,其实完全可以直接提问他,或者以表扬他身边坐得端正的同学来暗示他;平时表现不好的同学这节课表现积极且良好的时候就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这个同学继续努力的同时也激励其他同学表现更好。不经意的提示和反方向的以奖代惩可能会更加事半功倍。所以,一个好的老师还要学会以最适合的好的方法去“带着学生跟你走”。

现在我看到的学到的还太少太少,汲取前辈的经验、改变自己的不足,才能是自己的教学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第二篇:小学“双导互动”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双导互动”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双导互动”学习心得体会

今天有幸听了xx第六小学xx老师利用双导互动教学模式执教的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连加连减一课,听完这节课我只能用震撼一词来形容。被王德鹏老师的“双导互动——让生本理念在课堂落地开花”这一教学模式所震撼,真的是太精彩了。

此教学模式以双导互动为形式,以学生真实问题为核心,以小组合作互动为基础,以自主梳理为途径,力图实现以下目标:

1.通过“双导互动”实现由单边静态的课堂状态走向多元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参与到问题情境的设计过程中,体现尊重学生个性基础上的多元互动。2.通过“双导互动”实现由单向问答走向双边对话。充分体现学生参与探究过程的“话语权”,使学生既是探究活动的参与者,又是活动的发起者,体现学习活动的主体性。3.通过“双导互动”实现由学习的知识点走向问题阈。更多的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双导互动”教学模式力图通过教师为主的资源层面和学生为主的探究层面的“双导”,形成自主状态下的“互动”学习模式,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状态下的互相促进和共同发展。

1.创境导入。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方向,使学生不在是“一片空白”地进入学习活动。

2.师生互动。教师预设不一定完全适应学生,通过师生互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收集相关信息,为自主探究活动做好准备。

3.课堂论坛。这是整个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学生获取了必要的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站上讲台,通过让学生上讲台的形式促进生生互动,使学生真正关注的问题显现于课堂,营造生生互问互答的氛围,进一步加强学生“学”的自主性。

4.应用反馈。在学生理解知识重难点的基础上,通过辅导练习、独立练习等不同形式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梳理提升。课尾的梳理也是重要环节,提高学生整理概括能力。

总之,这种教学模式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教师与学生进行着知识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这种教学法采取的是双向沟通的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听教师授课,而且还能提出自己的见解、观点,与教师、同学共同探索知识,特别震撼的是一年级的小学生通过短短两个多月的训练个个都能达到小老师的水平,使课堂教学由原来的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探索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由以前单纯的受教育者转变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第三篇:“导学互动”教学之我见

“导学互动”教学之我见

香花镇一初中 杜

晓 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各地课改如火如荼。我县的“导学互动”教改模式也初见成效,渐入佳境。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教师独霸课堂的局面,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现将实施过程中自己的体会归纳如下:

一、导纲放在课前还是课中,不能一概而论,要是实际情况而定,若时间允许,且探究性问题不多,可放在课前,若探究性问题居多,思维难度大,需合作交流的则放在课中预习较为合适。

二、导学归纳时以学生归纳为主,教师的引导相当重要,平时要注重教给学生归纳的方法,让学生有例可循,逐步培养归纳能力。学生归纳有难度时,教师可引导或代为归纳后,要让学生再行感悟理解。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还可适当地进行拓展、深化和升华,已达画龙点睛之效。

三、反馈训练重点在反馈指导,因为从对学生的训练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便于查缺补漏。

四、课堂评价方式可以多种并存,视情况灵活运用。学生互评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师生共评则可使学生从评价的对比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以上拙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原谅。

第四篇:导学互动

思想品德课导学互动式教学初探

荆紫关镇第一初级中学

王建清

一、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文化课以传授文化知识为主要目的,渗透一定的思想教育;而思想品德课则是借助于一定的文化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制和心理品质等方面建的教育。自实施新课程以来,《思想政治》更名为《思想品德》,这也表明:初中思想教育淡化教材知识体系,强化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和活动实践,更加注重学生的道德素质、心理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新教材、新课标强化了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变革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这种变化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观念,变革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从过去知识传授者这一主要形象中解放出来,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

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要求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在组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中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之间的多边互动。

二、导学互动式教学的内涵

导学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指把教育活动看做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互动式教学模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教材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

三、提倡导学互动式教学的必要性

德国著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导学互动式教学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不是传统意义上“传道、授业、解惑”,而是注重发展学生四个方面的基本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初中阶段是学生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交际能力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想活跃,探究意识强,多思、好问、敢于尝试是他们这一阶段比较明显的心理特征。随着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知识阅历的不断丰富,年龄不断的增长,他们越来越不满足于沉闷、呆板的教育教学方式。思想品德课要想走出空口说教的困境,就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思考、辨析和探究,主动认识新知识,领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获得新知。关键还在于我们教师能否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精神,善于利用好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尤其是进行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改革,弥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弊端,于此,在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动地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导学互动式”教学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式,符合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给了学生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收器,而是学习知识的主人,通过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互动教学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学充满热情、思维活跃,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成绩提高,这必然使教师深受鼓舞与鞭策,教学上更加精益求精,达到完美的良性互动。

四、导学互动式教学方法的优势

导学互动式教学是指在个体活动基础上的集体活动,就是通过交流、合作、展示等活动方式,使学生吸取集体的智慧,进行再学习的过程。导学互动式教学在肯定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合作。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方主动地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的相互对话、相互观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从而真正促进教学相长,共同实现新课标要求。较之于传统的讲授型课堂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方法有明显的优势:

1、导学互动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学生的积极参与,这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消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动口、动手和动脑能力,为其不断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导学互动式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增加,也要求学生在课余认真阅读和查阅相关资料,充实自己,以满足课堂上参与相关主题的讨论和学习的需要。

3、导学互动式教学法是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开放的教学,课堂气氛活跃,教师与学生相互呼应,这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热情,有利于教学双方最佳状态的发挥,真正地促进教学相长。

五、导学互动式教学设计

导学互动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设计,它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变“传递——接受”的传统讲授方式为“合作——探究”的开放活动方式。在互动式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从中学会发现,学会反思;还应当引发话题,参与学生的开放式研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式和步骤,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以下就如何开展互动式教学浅谈自己的一些实践体会。(一)巧设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引发互动

在思想品德互动式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要服务于教学目标;既要有利于突破重点和难点,又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既要体现具体案例的个性,又要体现知识的共性。我在教《平等尊重你我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文时,举了一个动物王国举行运动会的例子,大象在与野猪赛跑时,中途败下阵来,但却毫无怨言地为跑到终点的野猪鼓掌致意。比赛结束,大象获得了最佳荣誉奖,颁奖嘉宾狮子解释说:“当大家都在为自己家庭的运动员取得好成绩欢呼雀跃时,唯有大象不忘为别人喝彩。”我设计了三个问题:①“为别人喝彩”为什么值得推崇?②大象之所以得到最佳荣誉奖是因为它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③大象得奖给你什么启示?提出问题之后,开展讨论。通过师生互辩,对话交流,让学生正确理解故事主题,产生联想,领悟生活中的道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立、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这正是课改所希望的,也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二)创设生活情境,孕育情感,创建互动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可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体验,互相交流,归纳迁移,在场景感知的基础上,通过体验和感悟,获得新知识,培养情感,发展个性和能力。在创设情境时,既要考虑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又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让学生觉得有话说。我在讲《我和父母交朋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文时,我选择学生比较喜欢看的家庭喜剧《家有儿女》的片段,创设了多个情境:播放满文军演唱的《懂你》的歌曲,渲染气氛,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全班同学背诵孟郊的《游子吟》这首古诗,让同学们领会母亲对孩子的一片爱心,拨动同学们的心弦;用《好妈妈》的旋律进行创作表演,调动同学们的爱母情思;给妈妈画像,表达对妈妈的敬爱和感激……这样,同学们在教师创建的教学气氛中,尽情地表现着,能动地活动着,此时的课堂已不只是双向的互动形式,而是多向的交往,集体的互动。

(三)深入生活实践,在实践中体验,促进互动

从实践操作入手,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观察、分析、提炼,从而培养能力。学生可以走出课堂,进行实地考察、采访调查、查阅资料……然后小组合作,互相交流,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写出报告。这样,有了“第一手资料”,更容易促进学生的互动。我在讲解《网络交往新空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前,针对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出现的不文明行为和沉溺于网络游戏等不良情况,我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社会调查,收集相关材料,找出网络交往不文明行为的危害,并写出调查报告。在上课时各小组拿出自己的调查报告互相交流和讨论,最后由老师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对待网络交往。这样的学习,从实践中来,从学生中来,同学们自己动手,多种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四)及时进行评价,满足情感需要,激励互动

互动式教学方式必须基于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教师能给同学们提供一种温馨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从而激发同学们的情感需求,点燃他们的心灵火花。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重视评价,以评价启动内需,有效地建立师生、生生相互评价的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作为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学习主体,赏识每一位学生,善待每一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以口头评价、及时评价、随机评价为主,一句话、一行字、一朵花、一支歌、一个手势、一个故事、一段录像……都可以作为评价激励的手段,要让评价作为激励互动的载体,伴随教学的始终。

六、导学互动式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

《思想品德》是一门思想性、教育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在传统说教式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是大讲大道理,然而不一定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久而久之,使学生失去了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好学、乐学,教师应该采取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下面举一实例:

在《学会调控情绪》,首先可以采用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将喜怒哀乐的形式表现出来,表现是为了体会。然后要求学生说出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理由呢?你们会采用怎样的方式解决,学生“看情绪”,用多媒体来完成,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发言,自设情景。让学生谈心得体会,情绪的调整方式。教师在指导这一过程要注意加紧契机,在适当的时候,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经过长期这样的互动,潜移默化,从而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新课程改革指出:新课程改革建构的主导不是学科知识的给予,而是学生能力的发展——建立的是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一切教育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以人文关怀为终极目标。这就是说,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高度关注,有兴趣去关心现实问题,主动探究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真正让课堂成为学生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场所,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思想品德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互动式教学设计进行阐述。

总之,思想品德课互动式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的思想在互动学习中产生共鸣,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实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让思想品德课堂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感地带”。

第五篇:教学活动中“双主体”关系与学导互动

摘要“双主体”之间的交往是目的型的,其交往的信息 内容、媒体、组织形式和具体场景,不仅受教师和学生身心特点的制约,而且受教学目的的制约。而教学目的往往是培养目标的体现,反映着 社会 对教学的要求。关键词教学活动双主体学导互动

一、“双主体”关系的界定 所谓“双主体”关系,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在体现教师教的主体作用的同时,又体现学生学的主体作用。从教学论的角度来审视,教师和学生同是教学活动的承担者与参与者,二者的区别只在于:一是教授主体,一是 学习主体,其教授行为和学习行为都有自己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构成同一教学过程的两翼,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固然,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和主体行为的养成决非自发形成,需要教师的教授、引发和指导。但是,教师的主体行为也只有通过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才能发挥效用。这正合乎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哲学 观点。由此看来,教学过程教与学的矛盾中,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学的 问题 不仅是学生自身的任务,也是教师的任务。教师为学生的学而存在,为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发挥着教授主体的作用。这是问题的一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学生的主体行为对教师的作用构成了教师发挥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进行着知识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教师在向学生提供知识、信息,展示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获取知识 方法 的同时,还自觉不自觉地以自己的动作、表情、语言风格、气质风度、价值取向、观念态度潜移默化地 影响 着学生。学生也以自己的认识、言语、行为、态度、情绪影响着教师及其 教育 方式和教学方法。这种互动关系是一种动力,决定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成长,也影响着教师自身的 发展。过去,人们常把教师比做红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以此激发教师的自豪感,但是也不可否认地滋生了“教师吃亏论”。其实,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活动中无亏可吃。学生是教师的一面镜子,教师从中可以照见自己,进而从学生身上汲取营养,丰富、完善自己。帮助学生学习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教学活动是教师生命的一部分。一旦教师与学生之间在认知、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方面有了冲突,交流受阻,或教师一方居高临下,凌驾于教学活动之上,学生处在被动状态时,其教学过程虽在进行,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就微乎其微,也就谈不上促进学生的成长了。从社会学角度来审视,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活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伴随着教学活动的始终,二者都是交往主体。“双主体”之间的交往是目的型的,其交往的信息内容、媒体、组织形式和具体场景,不仅受教师和学生身心特点的制约,而且受教学目的的制约。而教学目的往往是培养目标的体现,反映着社会对教学的要求。“双主体”交往也是民主型的。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交往参与者,需要自立自尊,也需要互相理解和尊重,建立起积极、平等、融和的人际关系。如果任何一方或个人片面强调自己的主体地位,强调自己的自由发展,而置社会制约、集体影响、他人利益于不顾,都将导致交往的解体。此外,“双主体”交往还是多边型的。教师个人和教师个人、教师群体和教师群体、教师个人和学生群体、学生个人和教师个人、学生个人和教师群体、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之间正当、合理的交往,应该受到尊重并加以倡导。传统教学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却忽视了学生与学生的个体交往和群体交往,甚至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某些正常交往为消极的破坏行为而加以扼制,实则这种交往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同龄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心理沟通具有相容性、可接受性,更易内化。现代 心 理学 研究 认为,教学活动中有三种学习情境: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目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是开发和利用得最不够的一种,而它却是教学活动的主流。现代教学法改革的一个新趋向,就是教学置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正向互动的主体背景之上。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取消学生群体和个体之间的交往,就取消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延缓、推迟了学生由 自然 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进程。

二、“学导互动”的优势 教学活动中“双主体”关系的确立,为引入“学导互动”的教育理念提供了条件。所谓“学导互动”,就是指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以课堂讲授、讨论为主要特征,引导学生通过参与特定形式的教学活动,主动探究问题、获得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学导互动”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意味着传统教学策略的改变。在教育心理学中,教学策略可分为两种:指导的策略和发现的策略。前者就是教师按照教学要求,事先制定教学程序,学生主要在教师的系统讲授和直接指导下学习。后者就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事物、提出问题、查阅并 分析 有关资料,最后得出相关结论,通过亲身实践去探索和领悟知识的真谛。建构主义教学 理论 认为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构造过程,认识并非是主体对于客观简单、实在、被动的反映,而是主体在真实的环境中积极地输入、输出信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的学习不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达的信息,而是要过滤和同化新信息,并且整合或重建原有的知识结构。“学导互动”教育理念正体现了二者的有机结合,它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是优化教学过程。反映“学导互动”教育理念的教学方法使课堂不仅成为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成为探索知识的殿堂,把原来单向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双向的、互动的过程,改变了以往在教学过程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参与,重知识结论的记忆轻问题的探索过程等现象。“学导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使教学功能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

双导互动教学反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