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意义及亮点
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意义及亮点
【关键词】 高考;改革;意义;亮点;变化
【中图分类号】 G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9―0022―01
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新一轮高考改革正式启动。笔者结合对《意见》的学习和理解,简要谈一下对本轮高考改革主要精神的认识和体会。
一、改革的背景意义
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主要是高考招生制度,于上世纪50年代初建立、70年代末恢复,历经半个多世纪并不断完善,基本形成现在比较成熟的考试招生体系。进入新世纪以来,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备受争议。考试招生制度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教育制度,以什么样的标准选拔人才,对教育教学和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以刚性指标(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录取的主要(唯一)依据。在此架构下,“考什么,教什么”,高考成为了中学教学的 “指挥棒”,特别是在教育功利化的影响下,高考“指挥棒”的杠杆作用进一步放大,各中学为了提高升学率,放松了对学生思想品德、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直接催生了基础教育的畸形发展,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发展,这是目前社会各界对现行高考制度最质疑的地方。在此背景下,高考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的高考招生制度就一直在改革,如考试科目改革、并轨招生改革、高校扩招改革、网上录取改革、网上阅卷改革、网上填报志愿改革、网上征集志愿改革、专项计划改革、大平行志愿改革等等,高考可以说一直在“争议”和改革中负重前行。本轮高考改革之所以备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主要原因是这次改革是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总书记于2014年8月18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明确指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这为本轮高考改革指明了方向,这次改革是全方位的综合改革。本轮改革顺应了社会各界对高考改革的诸多诉求和期盼,吸收了过去十余年教育界对高考招生制度的反思批评和探索研究成果,改革涵盖了中小学招生、职业教育及继续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就近入学制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制等基础教育改革;探索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二、改革的亮点及变化
1.高考计分“3+3”。把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是本轮高考改革最大的亮点。《意见》规定,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总成绩改由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的高考成绩和考生自选3科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要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学习科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国家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统一组织实施。
2.素质评价作参考。《意见》规定,“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新生”。高考录取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在于引导、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中学需顺应改革的要求,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和社会实践等内容。
3.实行分类考试。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分类考试招生是这次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意见》规定,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将成为主渠道。今后的高考招生制度,将是“技能型”高考和“学术型”高考并行,逐步实现分类考试,分类录取。
4.关注农村学生。《意见》规定,今后将继续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力争使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人数明显增加,并形成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
5.规范加分项目。这项改革措施有利于维护高考选拔录取的公平、公正。《意见》规定,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g等特长生加分项目。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并报教育部备案,原则上只适用于本省(区、市)所属高校在本省(区、市)的招生。加强考生加分资格审核,严格认定程序,做好公开公示,强化监督管理。
6.规范自主招生。自主招生是统一招考录取模式的补充。这次改革提出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主要措施为:一是申请学生要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达到相应要求,接受报考高校的考核;二是试点高校合理确定考核内容,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三是规范并公开自主招生办法、考核程序和录取结果;四是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五是从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
编辑:郭裕嘉
第二篇:0304新一轮检察改革八大亮点
新一轮检察改革八大亮点
【核心提示】2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发《关于深化检察改革的意见(2013—2017年工作规划)》(全文),明确六大重点任务。那么,此次检察改革有哪些亮点?
亮点一:建立健全检察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
◎ 最高检将推动省以下地方检察院人员统一管理改革,配合中央有关部门,建立省以下地方检察院检察官统一由省提名、管理并按法定程序任免的机制,建立省以下地方检察院政法专项编制统一管理制度。
◎ 最高检推动省以下地方检察院财物统一管理改革,配合中央有关部门,建立省以下地方检察院经费由省级政府财政部门统一管理机制。>>
亮点二:健全冤假错案防范纠正责任追究机制
◎ 完善对限制人身自由司法措施和侦查手段的司法监督,加强对刑讯逼供和非法取证的源头预防。
◎ 落实和完善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对所有讯问活动、重要取证活动全程同步录音或录像制度。
◎ 强化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知情权、陈述权、辩护辩论权、申请权、申诉权的制度保障。
◎ 建立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的辩解、申诉、控告认真审查、及时处理机制,完善诉权救济机制,为诉讼权利受到不当限制或者非法侵犯的当事人提供畅通的救济渠道。
◎ 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统一错案责任认定标准,明确纠错主体和启动程序。
◎ 明确检察人员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工作标准。
◎ 要适应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严格规范取证程序,依法收集、固定、保存、审查、运用证据,配合有关部门完善证人、鉴定人出庭制度,举证、质证、认定证据标准,健全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的法律制度。
◎ 进一步明确检察环节非法证据排除的范围、程序和标准。>>
亮点三:探索建立健全行政违法行为法律监督制度
◎ 探索建立健全行政违法行为法律监督制度。建立检察机关在履行职务犯罪侦查、批准或者决定逮捕、审查起诉、控告检察、诉讼监督等职责中发现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不行使职权行为的督促纠正制度。探索对行政违法行为实行法律监督的范围、方式、程序,明确监督的效力,建立行政机关纠正违法行为的反馈机制。
◎ 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探索提起公益诉讼的条件、适用范围和程序,明确公益诉讼的参加人、案件管辖、举证责任分配。健全督促起诉制度,完善检察建议工作机制。
◎ 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配合有关部门完善移送案件标准和程序,建立与行政执法机关的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坚决克服有案不移、有案难移、以罚代刑现象,实现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的有效衔接。推进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明确信息共享范围、录入时限,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 改革涉法涉诉信访制度。完善检察机关信访受理、办理、督办、息诉化解、终结退出、责任追究、源头治理等工作机制。推进网上信访、远程视频接访工作。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导入司法程序机制,建立健全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和与其他政法机关相互协调配合机制。完善涉法涉诉信访终结办法。完善刑事申诉案件办理程序。配合有关部门,探索建立以律师为主体的社会第三方参与机制,对不服司法机关生效裁判、决定的申诉,逐步实行律师代理制度。
◎ 完善检察环节司法救助制度。建立健全对人身受到伤害或财产受到重大损失的刑事案件被害人或其近亲属、举报人、证人、鉴定人,以及特定民事侵权案件当事人、符合条件的涉法涉诉信访人的司法救助制度。>>
亮点四: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检察人员管理制度
◎ 实行检察人员分类管理,将检察人员划分为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和司法行政人员三类,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
◎ 建立检察官员额制度,合理确定检察官与其他人员的比例。
◎ 建立检察官专业职务序列及与其相配套的工资制度。
◎ 完善检察官职业准入和选任制度,适当提高初任检察官的任职年龄、法律工作年限。根据检察院不同层级,设置检察官不同的任职条件。
◎ 健全检察官统一招录、有序交流、逐级遴选机制。初任检察官由省级检察院统一招录,一律在基层检察院任职,上级检察院的检察官一般从下一级检察院的优秀检察官中遴选。
◎ 建立检察官遴选委员会制度。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检察官制度。
◎ 建立军事检察官转任地方检察官衔接制度,畅通具备条件的军队转业干部进入检察队伍的通道。
◎ 健全检察机关和法学教育研究机构人员的双向交流与互聘机制。
◎ 建立检察官宪法宣誓制度,经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决定任命的检察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亮点五:建立对公安派出所刑事侦查活动监督机制
◎ 完善侦查监督机制。探索建立重大、疑难案件侦查机关听取检察机关意见和建议的制度。建立对公安派出所刑事侦查活动监督机制。
◎ 完善刑事审判监督机制。加强和规范刑事抗诉工作。健全死刑复核法律监督机制。
◎ 完善羁押、刑罚执行等刑事执行活动和强制医疗监督机制。健全和落实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完善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决定和执行的监督机制。完善分级负责的纠防超期羁押和久押不决工作机制。加强对刑罚变更执行的法律监督,配合建立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网上协同办案平台。配合立法机关,健全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制度。完善对强制医疗决定和执行的监督机制。
◎ 完善提高司法效率工作机制。开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试点工作,完善刑事案件速裁机制,建立完善对刑事案件速裁程序的法律监督机制。推动完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健全认罪案件和不认罪案件分流机制。建立刑事案件管辖争议快速协调处理机制。
◎ 完善民事行政诉讼监督机制。进一步明确民事抗诉的适用对象、标准、程序和效力。完善和规范检察建议的提出、受理、办理、反馈机制。完善对民事执行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的范围、方式和程序,健全民事行政裁判执行监督工作机制。细化对行政诉讼活动监督的范围、程序、方式和要求。
◎ 完善对涉及公民人身、财产权益的行政强制措施实行司法监督制度。>>
亮点六:配合完善惩治贪污贿赂犯罪法律制度
◎ 在推动反腐败法律制度建设方面,将配合中央有关部门加快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配合立法机关完善惩治贪污贿赂犯罪法律制度,把贿赂犯罪对象由财物扩大为财物和其他财产性利益;推动完善国家保护、奖励职务犯罪举报人制度。
◎ 在加强查办职务犯罪规范化建设方面,要加强职务犯罪线索管理,健全受理、分流、查办、信息反馈制度。明确纪检监察和刑事司法办案标准和程序衔接,依法严格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完善职务犯罪案件初查机制。建立职务犯罪案件跨行政区域管辖制度,规范指定管辖、交办、提办工作。
◎ 在加强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能力建设方面,将推进侦查、预防信息化和装备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职务犯罪案件侦查、预防信息系统,与工商、税务、电信、金融、审计、海关、国土、房管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同时,完善行政机关、公共服务行业等部门协查职务犯罪工作机制。深化司法领域区际国际合作,加强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工作。
◎ 检察机关将建立健全工程建设领域腐败预防、监督机制。>>
亮点七:探索建立健全行政违法行为法律监督制度
◎ 探索建立健全行政违法行为法律监督制度。建立检察机关在履行职务犯罪侦查、批准或者决定逮捕、审查起诉、控告检察、诉讼监督等职责中发现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不行使职权行为的督促纠正制度。探索对行政违法行为实行法律监督的范围、方式、程序,明确监督的效力,建立行政机关纠正违法行为的反馈机制。
◎ 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探索提起公益诉讼的条件、适用范围和程序,明确公益诉讼的参加人、案件管辖、举证责任分配。健全督促起诉制度,完善检察建议工作机制。
◎ 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配合有关部门完善移送案件标准和程序,建立与行政执法机关的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坚决克服有案不移、有案难移、以罚代刑现象,实现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的有效衔接。推进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明确信息共享范围、录入时限,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 改革涉法涉诉信访制度。完善检察机关信访受理、办理、督办、息诉化解、终结退出、责任追究、源头治理等工作机制。推进网上信访、远程视频接访工作。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导入司法程序机制,建立健全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和与其他政法机关相互协调配合机制。完善涉法涉诉信访终结办法。完善刑事申诉案件办理程序。配合有关部门,探索建立以律师为主体的社会第三方参与机制,对不服司法机关生效裁判、决定的申诉,逐步实行律师代理制度。
◎ 完善检察环节司法救助制度。建立健全对人身受到伤害或财产受到重大损失的刑事案件被害人或其近亲属、举报人、证人、鉴定人,以及特定民事侵权案件当事人、符合条件的涉法涉诉信访人的司法救助制度。>>
亮点八:将从三个方面健全检察权运行机制
◎深化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
将深化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以落实和强化检察官执法责任为重点,完善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科学界定主任检察官、副检察长、检察长和检察委员会在执法办案中的职责权限。
建立健全检察机关执法办案组织,完善检察机关执法办案责任体系。改革和完善执法办案指导决策机制,规范案件请示汇报制度,明确各层级的办案责任。
◎规范检察机关内设机构设置
最高检将研究制定地方各级检察院内设机构设置指导意见,明确设置标准,整合相关职能,形成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的内设机构体系。
制定派出检察院管理办法,规范派出检察室设置标准、职能定位和职责权限,明确派出主体,完善审批程序。
◎完善案件管理机制
要深化案件管理机制改革,建立严格规范的案件受理、办理、管理工作机制,完善案件流程监控、质量评查工作机制。
完善检察业务考评机制。
第三篇:新一轮课程改革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基于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发展与变革浪潮,为适应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和走向世界的目标而提出来的,时至今日已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启动。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主动地构建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助于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地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我省是全国课程改革全面铺开的省份之一,关于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构架已体现在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如何实施课程标准,结合个人的学习体会和近年各地的实践经验以及我们前期所作的探索研究,谈谈个人的思考: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及基本理念
1.1高中化学课程目标
(1)宗旨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习兴趣,促进个性发展。(2)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3)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4)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5)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常将这些目标概括为新课改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将其内容具体化:
1.1.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概念。②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完成一些化学实验。③重视化学与其它学科之间联系,能综合运用有关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1.1.2 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②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宄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③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④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②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③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④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反对迷信。⑤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2课程基本理念
新课程基本理念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1)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2)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3)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4)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5)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6)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7)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8)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新课程目标和基本理念的确体现了新,体现了与时俱进,突出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选择,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参与学习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和社会责任感,使每一个学生成功。同时也为每一位教师搭建了创新的平台,提供了用武之地。因此,只有吃透了课程目标和基本理念,才能以积极的心态,高度的责任感,卓有成效的工作迎接新的挑战。明确实施新课程的策略
本次课程改革体现了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并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是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集中体现,为保证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实践过程中必须明确所要遵循的策略:
2.1 努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新课程最大的亮点之一是,以全新的教与学的方式告别应试教育,走进素质教育。然而,好的课程资源必须要有高素质的教师去付诸实施,因此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必须相应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要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目前高中生中独生子女比例高达90%以上,且不少家庭已处于小康水平,至少是衣食无忧,学生没有了过去“跳农门”的那种强烈欲望。因此很多学生学习动力容易弱化,缺少拼搏精神,缺少社会责任感。是此,我们各学科老师都要学会在教学过程依据教材内容有机地渗透鲜活的德育教育,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学习激情,使之产生持之以恒的学习动力。②要学习新的教学方法。课程改革的关键点是,学生全员参与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体系。这种转变对于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状态下学生的确有一定难度,能否实现这种转变是对教师智慧的考量,是此教师不仅要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更要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创新教学方式,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质量。③要学习新的教学内容。新课程的知识模块中贯穿有很多与工农业生产、社会生活实际及新科技发展相关联的知识内容,有的还要通过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或实验才能得出结论。是此,教师不仅必须具备相关新知识,而且能组织学生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既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又是课程改革的目的,也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策略。为此,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应试教育催生了一代又一代学生习贯于听老师的讲解,抄现成的答案,围绕老师和书本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须先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如课堂上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由满堂灌转向师生互动对话,由抄现成答案转向为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知识,由单一在课堂上获取知识转向在实验室动手做实验、在图书馆查阅资料、上网搜集信息、进入社会调查访谈等多途径获取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猎取知识途径的多样性、思维活动的创新性。
2.3 注重联系实际拓宽学生视野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它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联系实际就是为学生创设一种生动的学习情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其中的原理,并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新教材本身联系实际的内容比较多,除列有“化学与社会”、“化学与技术”、“实验化学”、“常见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等模块外,还设计有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生活中的家庭小实验、社会调查等探究性学习内容。联系实际学习既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体验到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喜悦,强化了学习欲望。
2.4 突出学科特色 发挥教育功能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1)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如通过MnO2加快H2O2分解速率的实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催化剂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2)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如通过Na、Mg、Al、Si、P、S、Cl2的单质与水或与H2反应的一系列具体实验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第3周期元素原子半径(或原子序数)的量变引导化学性质的质变规律。(3)利用化学实验史实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哈伯的合成氨实验使氮的固定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由此农业产量翻番,解决了全球粮食短缺问题。(4)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如纯碱呈碱性的实验检测。此外,还应重视培养学生实验规范意识、安全操作意识,原料节约意识,环境友好意识等。
2.5 引导自主探究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学习是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新学习方式,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要注重调动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学习是以发生在身边的问题为载体,在设计的具体的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或与社会的互动,在探究活动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运用比较、归纳、分析、综合、优化等方法去揭示其内在规律和作出合理的解释。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方面也得到良好的发展。
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持续进步的过程。教师要按课程内容的要求,积极开展以实验为切入点的探究活动。由初期的教师引导探究逐步迈入学生的自主探究;由课内简单问题的探究逐步发展到解决生活中某些实际问题的探究。真正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四篇:新一轮解放思想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要求全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就告诉我们,解放思想,一头连着理论,一头连着实践,只有用最新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解放思想就是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干群思想。对于全党来说,解放思想就是要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干群头脑,确立科学发展观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中央正在试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其目的就是为了促使全党同志进一步解放思想,用科学发展观统一全党的思想。重庆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直接目的当然是为实现“314”总体部署奠定思想基础。但我以为更深层的目的与中央的试点活动高度契合、异曲同工。即通过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把全市干部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在思想上真正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地位。因此,各级党委应该高度重视这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科学安排,精心组织,务使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入到大讨论中来。通过大讨论,统一思想,武装头脑,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解放思想就是以改革创新精神提升战略思维。对于党的领导干部来说,解放思想就是要用新的指导思想更新观念,用改革创新的精神,提升新形势下把握全局、驾驭宏观、处理新矛盾、解决新问题、实现新发展的战略思维。无论是中国的发展、还是重庆的发展,都到了一个关键阶段。要抓住前所未有的机遇,战胜前所未有的困难,实现前所未有的发展,必须提高领导水平。而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最为核心的就是宏观战略思维。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让最新科学理论入脑入心,使领导干部的宏观战略思维得到新的提升,领导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大突破。因此,各级领导干部不但要认真组织好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的大讨论,而且要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头解放思想,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牢固树立改革开放意识,坚定不移坚持开拓创新求发展,以此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开创事业的新局面,领导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又好又快发展,进而促进全市跨越式发展,向着“314”总体部署的战略目标顺利前进。
解放思想就是从扩大开放视角拓展工作思路。对于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一个单位来说,解放思想就是要用新的指导思想去审视新情况、新任务、新要求,以世界眼光、时代风貌去努力拓展工作视野、工作思路,寻找到更好的发展办法和工作措施,使本地区本行业本单位更好更快地发展。在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的今天,不进一步扩大开放,不把本地区本行业本单位放到全国全球的大背景下去审视、谋划、发展,绝不可能谋求到更好更快的发展。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绝不只是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事。我们的事业是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事业。没有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宏伟蓝图永远不会变为现实。没有广大干部群众思想的解放,改革开放的措施办法难以寻找,即使有了好的措施办法也推行不了。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积极参与“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的大讨论,立足自己的工作单位和本职工作,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对照“314”总体部署的新的战略定位,认真查找思想上不解放的具体表现,认真查找闭关自守的具体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理清工作思路,定位工作目标,完善工作措施,更好地把单位和个人融入全市工作大局之中,把点点滴滴的力量都凝聚到全市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上来,共同铸就“314”总体部署伟业。
第五篇:浅谈新一轮思想解放的意义
浅谈新一轮思想解放的意义、背景与任务
来源:中国·万年 更新时间:2008-6-20 点击次数:377
王 培 根
党的十七大庄严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这是我们党总结党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经验后作出的一个科学论断。为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许多地方相继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新一轮思想解放的春潮在古老的中国大地再次涌动,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向前发展。
一、思想解放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追根溯源,“解放思想”或“思想解放”这一提法,最早是由我国早期思想家梁启超提出来的。1919年,也就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同一年,他在《思想解放》一文中写到:“要个性解放,必须从思想解放入手。”但是,真正赋予“解放思想”科学含义,特别是将其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一部分,这个工作首先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完成的。1978年12月13日,他在那篇著名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中,高频率地使用了“解放思想”一词。在这篇讲话中,鉴于当时党内普遍存在的思想僵化半僵化状态,邓小平深刻地剖析了思想僵化的危害,深刻阐述了解放思想对于我们党、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他严肃地告诫全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才能顺利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这振聋发聩的声音犹如号角,把由“真理标准”大讨论引发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向了高潮。
那么,什么是“解放思想”呢?综合邓小平的这篇讲话精神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概念:我们所说的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真正做到实事求是。概括地说,解放思想就是在思想观念上破旧立新,使自己的头脑跟上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尽管直到1978年邓小平才首次将“解放思想”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一部分,但是综观我们党的历史,解放思想的脚步其实一直伴随我们党始终,党的事业的每一次新进展,理论建设的每一个新建树,无不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的。而每一次的思想解放,都推动了党的事业的新发展,都增强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党的辉煌历史证明,只要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一定能够带领人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就能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解放思想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功”?说到底是因为解放思想是我们党固有的理论品质,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我们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纲领和旗帜的。虽然马克思主义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价值,但是只有与一个国家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产生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尤其在有着独特历史、独特国情,人口众多,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生产力不发达的中国,无论革命还是建设,都无法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书本中寻找到现成的答案,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灵活而不是僵硬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坚定地走自己的路,我们才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成功。我们党正是这样做的。我们不仅找到了自己的正确道路,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功,同时还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在这个思想路线中,解放思想是本质要求。没有解放思想,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更不可能做到与时俱进。当然,在解放思想这方面,党的历史上不全是成功经验,同时还有深刻教训。在我们党内曾经盛行一时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那种以僵化、教条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做法,都曾经给党的事业带来过巨大的伤害,甚至险些葬送党的事业。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解放思想,什么时候就取得胜利;什么时候思想僵化,什么时候就遭遇挫折。解放思想,是我们党固有的理论品质,是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革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
二、思想解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大法宝
30年前,曾经沉寂的中华大地上,突然响起了一声春雷,震惊了世界,也使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当我们回首改革开放伟大历程时,我们不得不说:是那场史无前例的解放思想的运动,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兴起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历史永远记着这一刻: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发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为其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根本的指导思想,吹响了新的历史时期解放思想运动的号角,也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序幕。
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改革是对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否定,是对人们固有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突破。因此,改革每走一步,必然地要以思想的解放为开路先锋。没有思想的解放,不可能触动原有的体制、观念。回顾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改革开放每向前推进一步,都离不开解放思想的动力支持。我们正是依靠解放思想这一法宝,才突破了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使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解放。一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思想解放的历史。例如,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姓社”“姓资”“姓公”“姓私”之类的问题,一直困扰和束缚着中国改革的脚。直到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引发新一轮思想解放以后,这些问题才得到基本的解决,中国改革开放随之开始大踏步向前推进。
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坚定不移的选择。现在,改革开放已到了攻坚的阶段。从纵向上看,改革已经触及深处,一些深层次矛盾开始显露;从横向上看,改革不再仅限于经济领域,不可避免地要触及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而且,我们现在所进行的改革是在一个更加复杂的国际大环境、各种矛盾开始凸显的国内小环境下进行的。可以说,今年改革开放的任务较之以前将更加艰难、更加具有挑战性,更加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迎接新挑战。只有我们继续用好解放思想这个法宝,改革开放道路上就没有不可逾越的沟坎。
总之,党的十七大作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的科学论断,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历史的深刻总结,也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确定了一条提供思想保证的科学路径。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把解放思想的大旗继续地高举起来,毫不动摇地把改革开放的宏伟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三、新一轮思想解放的背景 社会实践没有止境,解放思想未有穷期。党的十七大报告旗帜鲜明地号召全党“继续解放思想”,明确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一个“继续”,一个“法宝”,凸显了在新时期新阶段继续解放思想对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极端重要性。那么,在改革开放已经30年且已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党中央为什么如此突出地强调要继续解放思想?
一是继续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需要。30年前扬起的改革开放的风帆,开辟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开辟这条道路,解放思想的先导和动力作用功不可没。今后我们要继续坚持走这条道路不动摇,同样离不开解放思想为之提供先导作用和强大动力。我们只有继续解放思想,才能破除对社会主义的教条式理解,更加准确地掌握和立足国情,科学地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才能对西方式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大声地说“不”,从而更加坚定地走我们自己选择的道路,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二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需要。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作出了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新部署。这是中华民族的千年企盼。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事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书本里没有现成的答案,世界上也没有成功的模式可以套用。我们只有一如既往地用好解放思想这个法宝,才能成功破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并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后胜利。
三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观是30年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科学发展观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和今后全党的工作大局。除了科学发展观外,党的十七大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和理念。我们要在各项工作中贯彻好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精神,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的高度上,深刻领会其丰富的理论内涵,并以此指导我们的工作。这对于我们来说,又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但是,只要我们用好解放思想这个法宝,就一定会回答好这一新的课题。
四是有效应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的需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国际上,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西方国家对我实行西化、分化战略一天也没有停止。从国内看,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了巨大活力,同时也带来了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包括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我们只有继续运用解放思想这个法宝,才能洞悉世界趋势和潮流,科学制定对策,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五是扎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需要。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关键是要抓好党的自身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更高要求。落实这些新要求,哪一条都少不了解放思想。我们只有解放思想,才能以改革的精神和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努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使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始终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成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四、新一轮思想解放的时代内涵和目标任务 解放思想不是空洞的口号。回顾历史,每一次思想解放都因背景不同而任务和要求不同。新一轮思想解放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基本实现小康、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条件下而兴起的,因此它必然有着与往次思想解放运动不同的崭新任务和要求。
不同时期的思想解放有着不同的时代内涵。新一轮思想解放的时代内涵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过去讲解放思想,更多地强调要树立敢想、敢干、敢冒精神;现在除此之外,还要增强按科学规律办事的认识,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合乎规律,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第二,创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去更多强调的是抢抓机遇,追求发展速度;现在必须强调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好”字当头,更多地注重“以人为本”。
第三,探索建立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新体制。过去面对计划经济体制,更多地强调“破”;现在必须更多地强调“立”,逐步探索建立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新体制。
第四,推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过去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经济发展速度走在前列;现在则要在继续加快发展的形势下,全力统筹兼顾好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发展,使发展充分体现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第五,勇于超越自我。过去主要是纠“左”;现在主要是针对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基础上出现的问题,如民生问题、社会矛盾问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等进行解放思想,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和办法。
第六,向改革遇到的深层次障碍挑战。过去主要是从传统计划经济中最容易改的部分开始进行改革,改革经历了由易到难的过程;现在改革进入深水区,遇到的都是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向改革遇到的深层次障碍挑战,向既定的利益格局和体制顽症挑战,还是要靠解放思想。
第七,把解放思想和改善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过去主要是指怎样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现在则需要把解放思想和改善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
当前,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因此,新一轮思想解放的核心任务就是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就是要通过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清除一切有碍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思想观念、发展模式、工作作风、体制机制,等等。正因为如此,现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把继续解放思想的目的和任务要求,定位在诸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上。
当然,这是从总的方面说明新一轮思想解放的任务和要求。具体到我们某一级党组织、某一个党员干部,新一轮思想解放的任务和要求就显得更加具体了。不过,通过新一轮的思想解放,着力解决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和工作能力的问题,应该是普遍的要求。
第一,着力解决思想观念方面的突出问题。当前,有这样几种思想观念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格格不入。一是小进则满,安于现状。有些党员、干部只喜欢纵向比,自己跟自己比,不喜欢横着比,特别是拒绝和先进地区、先进单位、先进个人比,陶醉于“成绩不大年年有”“迈小步,不停步”,而对明摆着的差距无动于衷,缺乏应有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致使差距越来越大。二是“怕”字当头,怨天尤人。有些党员、干部对发展中的困难,或是怕出乱子,怕担责任,坐失良机;或是缺少主动性,坐等上级,等靠要思想严重;或是只强调客观原因,不检讨自己失误,致使工作局面长期得不到改观。三是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有些干部凡事习惯按照旧传统,遵循老路子,领导没说的不敢办,文件没规定的不敢做,别人没做过的不敢试,以求四平八稳,稳稳当当。这些思维方式、精神状态和工作方式,与我们的时代精神,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去甚远,必须要在新一轮思想解放中加以改变。
第二,着力解决工作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当前,一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缓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工作作风不扎实。主要表现在:一是心浮气躁,工作漂浮。有些干部有时间交际交往,没时间静心学习思考,更别提要扑下身子,用心工作、用心落实了。二是虚情假意,做表面文章。有的党员、干部对老百姓缺乏真实感情,热衷于搞形式主义,损害老百姓的切身和长远利益;有的习惯说大话空话假话,靠假成绩、伪政绩堆砌往上爬的阶梯。三是自由散漫,市侩气浓厚。有些党员、干部办事拖拉,责任心不强,更有甚者不仅自己不干事,而且对干事的人说三道四;有的党员、干部大局意识、政治意识淡漠,言语行动间,有损党员形象。第三,着力解决工作能力方面的突出问题。当前,确实有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目光短浅,习惯于传统工作方式和发展模式;思路狭窄,能力不强,特别是领导科学发展、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不强,使得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发展和稳定工作长期打不开局面。要通过新一轮的思想解放,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得到提高。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使他们善于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用新的思路、新的办法推动工作;善于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效率与公平、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努力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效率与公平、重点与一般的的关系,努力掌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善于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加快本地区本单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