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档案中级职称第五章 档案学五篇
编辑:梦醉花间 识别码:20-539487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6-23 03:30:42 来源:网络

第一篇:档案中级职称第五章 档案学

职称考试——档案学篇

第一节

档案学的产生与发展

1571年,德国档案学家亚克伯·冯·拉明根在海德堡出版的《综合报告——怎样才算—个完美的登记室》和《登记室及其机构和管理》等两部专著,是目前各国档案史料中报道的最早的档案学专著。

1804年,德国档案学家约瑟夫·奥格著《一种档案学理论思想》,正式提出“档案学”概念。

1885年,法国历史学家郎格鲁在巴黎出版的《国际档案馆、图书馆和博物馆》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档案馆的科学》一文,首次提出档案学是一门独立科学的见解。

一、外国档案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欧洲档案学

1、萌芽(16-18世纪)

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

档案工作的发展

2、产生(18-19世纪)

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的档案工作改革,使世界档案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主要标志是档案工作改革中提出并实践了具有近现代意义的三种思想,即:

(1)组建近现代意义的国家档案馆

1790年,法国在原国民会议档案馆的基础上,成立法国国家档案馆,并在其他省设立地方档案馆,构成了法国档案的分级管理系统或层次结构系统,标志着世界范围内档案馆事业的开始。

法国档案工作改革的意义:使世界上有了第一个近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档案馆;使中央和地方档案馆形成网络,有了真正的国家档案馆事业;档案馆馆藏来源由单一性变成了多样性

(2)档案事业实行集中管理的原则

1794年6月25日,法国颁布《穑月七日档案法令》,规定国家档案馆是中央级档案馆,地方档案馆作为国家档案馆设在地方的分馆,接受地方政权和国家档案馆的双重领导,这就使档案集中管理原则包含了档案事业集中管理的内容。档案集中管理原则的确立,是档案学产生的又一个重要标志。

19世纪欧洲档案学研究的主要成就:档案学概念的提出与运用,“事由原则”的否定及“尊重全宗原则”的确立,“来源原则”的提出与运用,对档案馆的社会性和地位的阐述等方面

3、发展(20世纪前后)前30年主要成就:

一批档案学经典著作问世:荷兰缪勒、斐斯、福罗英三学者合著《档案的整理与编目手册》(1898);英国希拉里·詹金逊《档案管理手册)(1922);意大利埃·卡萨诺瓦《档案学》(1928),被列入1964年《英国大百科全书》。

深入阐述了档案学的概念及其内容构成。

禁毁年份和迈斯奈尔档案鉴定思想的提出和传播。德国档案学家迈斯奈尔在1901年制定的《档案鉴定标准》,使档案鉴定工作的目的由销毁转向保护贵重档 案,由注重实用转向既注重实用价值又注重历史价值。

上世纪40-80年代:波兰卡林斯基提出“职能鉴定论”,把机关职能作为确定档案价值的重要标准;联邦德国布伦内克在其遗著《档案学——欧洲档案工作的理论与历史》较为翔实地阐述了“自由来源原则”和“档案体”两种思想。

(二)前苏联档案学

1917年到20世纪30年代末期,苏联档案工作以列宁“六一法令”为基础,进行了社会主义档案工作改革,取得的成就:

奠定档案事业管理体制:“六一法令”(即1918年6月1日列宁签发的《关于改革和集中统一管理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档案工作的法令》)和五项具体档案法规文件,是苏联档案事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也为苏联档案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形成档案学基本术语:1925年全国性的档案学术大讨论,形成对档案全宗概念的统一——“莫斯科公式”:档案全宗是在机关或个人活动过程中有机地形成的档案材料的总和。这种历史原则或历史联系原则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一直是苏联档案学理论研究中遵循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原则。

档案学理论发展:《档案工作的理论与技术》是苏联档案学史上第一部理论著作,出版于1935年,作者克雅捷夫。

(三)北美档案学

欧洲的档案学理论于20世纪初传入。1934年,美国国家档案馆成立后,正式把来源原则作为公共档案管理的基础,决定档案馆的档案以文件组合的形式管理。

20世纪90年代后,出版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著作是美国戴维·比尔曼所著的《电子证据——当代机构文件管理战略》(1994)一书,另外,加拿大的特里·库克在1996年发表了《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观念:后保管时代及后现代主义社会里信息与档案管理中面临的一场革命》等文章,承接20世纪70年代美国档案工作者杰拉尔德·汉姆的思想,提出了“后保管”时代的到来。

北美档案学研究的主要理论:主要有文件管理理论、档案整理理论、文件中心理论、档案价值鉴定理论、电子文件管理理论等。

二、中国档案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产生和初步发展(20世纪20-40年代)

我国将有关档案现象作为一个独立性的专门问题进行科学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20—30年代。“行政效率运动”——促使我国近代档案学思想产生的直接原因之一;史学界整理明清历史档案和学术研究的需要——重要原因;近代意义上的档案教育的创立——积极推动,武昌文华、重庆崇实、上海中国档案函授学校等;一批档案学研究成果:1935年滕固撰写的《档案整理处的任务及其初步工作》正式出现档案学的概念。

1935年5月,《行政效率》杂志出版了档案专号,193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文献馆出版了馆刊《文献特刊》,是我国史学界研究档案学的最早刊物。这一阶段档案学思想研究的特点(P160)。

(二)重构与渐进发展(50-60年代)

这个时期我国摒弃档案学是历史学的辅助科目的观点,开始强调档案学是一门独立学科。1958年12月,国家档案局成立档案学研究室,成为我国第一个专业档案科学研究机构。这一阶段档案学建设的特点。(P160)

(三)完善与繁荣发展(70年代以来)特点及研究成果。(P161-162)

三、发展趋势

(一)与相关学科进一步交融——档案学产生与发展的主要特征 主要与历史学、管理学、信息学等学科有密切交融关系

(二)研究角度将更加多样化

当前的四种角度:历史学角度、文件本身运动的角度、信息资源管理角度、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务信息管理角度

(三)研究的国际化程度更高

(四)理论研究将更加倾向技术性

第二节

档案学的学科内容与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与任务

研究对象:档案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研究任务:在研究和揭示档案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档案管理的科学理论、原则、技术和方法,指导档案管理实践,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水平,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

二、研究范围与学科体系

(一)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

档案学基础理论就是要从宏观上、整体上揭示档案现象的本质及其运动发展规律。就此而言,档案学基础理论对其他档案学分支学科的研究和建设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分档案学原理、档案术语学、档案法学、比较档案学等学科。

(二)档案史学研究

主要研究中国档案事业史、世界档案事业史、档案学史、档案思想史

(三)档案学应用理论研究

档案学应用理论是档案学学科体系中的主体部分,主要有档案行政管理学、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纂学。电子文件管理。

(四)档案应用技术研究

主要由档案保护技术、档案缩微复制技术、档案计算机管理技术、档案信息化和数字档案馆技术等几门学科承担。

(五)档案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边缘性研究

目前与档案学科交叉比较明显,而且有比较明确边界的分支学科有 :信息资源管理学、政务信息管理

三、档案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在20世纪文件数量急剧增长的专业背景下提出的。正如阿根廷档案学者曼努埃尔·巴斯克斯评价的那样,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形成,标志着现代档案学的成熟。

第三节

档案学基本理论

一、档案学基础理论的构成 两个层面:

一是档案与档案管理活动的基本理论性认识; 二是档案管理的基本理论(又称档案管理理论): “八项环节”(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编目与检索、提供利用、编研)

“五大功能”(输入、存储、处理、输出、反馈)八项环节的划分比较适合对于档案实体管理的描述,而五大功能的认识方法比较适合描述档案信息的有序管理

档案管理的基本方法或核心方法是历史主义的方法,档案管理的灵魂。

二、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理论

(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产生的实践背景

文件数量的急剧增长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产生的基本因素;文件中心的建立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产生的直接因素。

(二)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国外:

1940年,美国档案学者菲利普·布鲁克斯最早提出“文件生命周期”概念; 1950年,英国伦敦大学教授罗吉尔·艾利斯在第一届国际档案大会上提出文件运动的“三阶段论”,即现行阶段、暂时保存阶段和永久保存阶段;

20世纪80年代,阿根廷档案学者曼努埃尔·巴斯克斯。他出版的两部专著《文件的选择》(1982)和《文件生命周期研究》(1987),是全面系统论述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代表作。

国内:

1999年9月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的何嘉荪、傅荣校著的《文件运动规律研究——从新角度审视档案学基础理论》,标志着中国化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形成。

(三)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

1、文件从其形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是一个完整的运动过程。

2、由于文件价值形态的变化,这一完整过程可划分为若干阶段。

3、文件在每一阶段因其特定的价值形态而与服务对象、保存场所和管理形式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对应关系。

(四)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准确地揭示了文件运动的整体性和内在联系,为文件的全过程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2、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准确地揭示了文件运动的阶段变化,为文件的阶段式管理提供了实践原则。

3、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准确地揭示了文件运动过程的前后衔接和各阶段的相互影响,为实现从现行文件到档案的一体化管理,为档案部门或档案人员对文件进行前端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五)电子文件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挑战与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兴起

1、面临的挑战:

对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的新理解;对电子文件生命周期阶段划分的不同看法;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揭示的文件各阶段特定价值与相关因素的对应关系不再适用于电子文件

2、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兴起

澳大利亚档案学者弗兰克·阿普沃德为代表的档案学者,提出“文件连续体理论”文件连续体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构建了一个多维坐标体系来描述文件的运动过程。这一多维坐标体系包括四个坐标轴——文件保管形式轴、价值表现轴、业 务活动轴和形成者轴。

三、来源原则 定义:档案馆按照档案的来源进行整理和分类,要求保持同一来源的档案不可分散、不同来源的档案不得混淆的整理原则。

(一)起源与发展

1.起源:法国的“尊重全宗原则”

起源于近代法国,是在逐步否定事由原则的过程中产生的。

1841年,法国内政部发布了《关于各部和各地区档案整理与分类的指示》,首次提出新的档案整理原则——“尊重全宗原则”,具有里程碑意义,第一次闪现了尊重档案本质属性的理性光芒。

2.形成:德国的“登记室原则”——标志着来源原则的正式形成。3.理论论证:荷兰《档案的整理与编目手册》

4.普遍认可:1910年布鲁塞尔大会

5.灵活运用:英、美的“组合”思想 6.部分修订:德国的“自由来源原则”

7.丰富和发展:前苏联和我国的“体系化的全宗理论”

(二)基本内容

1、尊重来源

档案与形成者之间的来源联系是首要联系,也是最根本的联系。2.尊重全宗的完整性

3.尊重全宗内的原始整理体系

来源原则的三个基本点紧密联系、层层递进。尊重来源是基础,尊重全宗和尊重全宗内的原始整理体系都是尊重来源的重要体现和延伸。

(三)电子文件时代对来源原则的新解释

1、受到冲击

2、重新发现 一方面,电子文件的巨量信息使得描述文件的主题内容的难度相当大;另一方面,电子文件的数据单元可以不留痕迹地随时组合和拆分。这种虚拟性使掌握数据单元的来源信息显得尤为必要;“来源原则的重新发现”。

来源原则“重新发现”的意义。P184

四、档案鉴定理论

档案价值鉴定与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的产生并不同步,是文件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一)传统鉴定理论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

普鲁士的迈斯奈尔和波兰的卡林斯基,奠定了传统档案鉴定理论。

1901年,迈斯奈尔提出的一套鉴定标准,首次把档案的价值鉴定上升到理论高度,奠定了鉴定理论形成的基础。其中的两条标准沿用至今:“高龄案卷应当受到尊重”——年龄鉴定论;不能把案卷作为零碎的材料孤立地分别单独评判,而应该以它们固有的行政关系为具体背景进行鉴定。

20世纪20、30年代,波兰档案学家卡林斯基将档案鉴定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其理论核心是“职能鉴定论”,即档案文件的价值取决于产生机关的职能及其在政府机关体系中的等级地位。

(二)双重价值鉴定理论阶段(20世纪50-80年代)“美国档案鉴定理论之父”谢伦伯格首次对档案价值作了较全面的阐述P187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档案学者博尔斯和朱莉娅·扬提出了一个由三个模块即“信息价值”、“保管费用”、“鉴定建议”组成的鉴定决策模型。

(三)新职能鉴定理论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发达国家公民看来,由纳税人资金建立起来的档案馆应该是属于全社会的。档案理论的思想基础发生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即从一个国家的理论发展到一种全社会的理论。“社会分析和职能鉴定论”最初源于德国档案学家汉斯·布姆斯的“以文件形成者职能体现社会价值”思想。

(四)电子文件的内容鉴定与技术鉴定双重支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

法国档案学者哈罗尔德·瑙格勒1984年在其研究报告《机读文件的鉴定》中,首次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电子文件双重鉴定的思想,“机读文件的鉴定包括文件所含信息的鉴定(内容鉴定)和文件技术状况的鉴定(技术分析)”。

电子文件内容鉴定方面,存在两种观点,一是美国国家档案馆的方法,侧重文件内容;另一种是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德国等国的方法即对电子文件进行鉴定时,侧重电子文件本身。

电子文件的技术鉴定方面 :技术鉴定所承担的责任是对电子文件的各方面技术状况进行全面的检查,包括对电子文件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可读性的认定和对电子文件有无病毒检测与载体状况的检测。

(五)档案鉴定理论的发展趋势

1档案学两大特色理论——来源原则与鉴定理论的紧密结合2史学影响的色彩在消褪

3.职能鉴定论以一种新的面目回归 4.鉴定标准日趋实用化

两方面体现:鉴定标标准向更利于实际操作程序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鉴定成为档案优化的主要措施。

5.效益标准日显作用

第二篇:2014安徽省档案中级职称考试档案学原理真题(回忆)

2014年安徽省档案学原理真题回忆(中级)

一、填空(10分)

1、档案的产生是以

23全宗。

6各项建设事业必不可少的环节。

7、按照一定的原则划分的,相互间有密切联系的若干全宗组成的群体称为:全宗群。

89、我国档案专业教育始于:

10、我国强调档案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

二、单选题(20分)

2、档案工作的基本矛盾:档案管理水平与社会对档案信息需求之间的矛盾。

3、档案工作效益:社会对档案工作的投入和档案部门对社会档案信息需求的有效满足程度之间的比较关系。

4、CAD5、档案研究机构是:中国档案学会。

6、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是:瑞典。

7、地方档案局出台的是:地方性档案规章。

8、按预先拟定的问题或主题类别划分和整理档案保持档案逻辑联系的是:事由原则。

9、文件中心依据:文件生命三阶论

10、法国档案改革主要标志:实行向社会公开的原则。

11、在我国,各级各类档案馆之间均无 关系。

12、传统档案载体的是:缣帛和简牍

13、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从:1993年开始

14、除档案之外,其他实行统一管理。

1516、《档案法》施行之前最重要的行政法规是:《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决定》。

三、多选题(20分)

1、档案价值的扩展律主要表现在:主体扩展、作用性质变公导致价值扩展。

2、档案实体管理系统:收集、整理、鉴定、保管。

3、音像档案又称:声像档案、视听档案。

4、公有档案与私有档案的区别。

5、开放型档案馆的特征。

6、如何打开效益途径。

7、两个一体化:文档一体化、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体化。

四、判断(10分)

1、档案事务所是提供档案事务服务的一种商业性档案服务机构。

2、文物与档案的区别的根本点是确定性。

3、全宗在英国称为“组合”。

4、我国一直是集中式档案事业管理体制。

五、简答题(20分)

1、中国档案学建设的主要成就?

2、简述档案工作的管理性?

3、档案信息输出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4、尊重全宗原则的意义?

六、论述(20分)

1、档案的属性是什么?

2、档案室的性质和任务?

第三篇:档案学

第一章

一、1、档案室类型与任务:主要有普通档案室、科技档案室、音像档案室、人事档案室、综合档案室、综合档案室、联合档案室、档案信息中心。基本任务是,集中统一管理本机关各部门形成的各种门类和载体的全部档案,为本机关各项工作服务,并为党和国家积累档案史料。具体任务是,对本机关文书部门或业务部门文件材料归档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负责管理本单位的全部档案和相关资料,并积极组织提供利用;定期把具有长远保存价值德尔档案向档案馆移交。

2、档案馆类型与任务:国家档案馆、部门档案馆、企事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单位档案馆。基本任务是,收集、保管和利用档案,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维护历史的真实,服务于现实和未来。

3、档案工作机构的设置:单位档案室、文件中心(集中保管并提供利用的机关、事业单位处理完毕的文件的机构)、各级各类档案馆、各级档案局(《档案法》的执法主体)

4、A、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一份纸草档案:公元前1164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四世制成,现存伦敦不列颠博物馆。B、世界上创刊最早的档案专业刊物:1876年,德国《档案杂志》。C、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档案学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观点的人:1884年法国朗格鲁.D、世界上唯一的档案专业出版社:1982年1月3日,中国成立了档案出版社E、世界上唯一的档案专业报纸:1995年《中国档案报》

5、档案馆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是保存档案史料的基地,是社会各方面利用档案资料的中心

二、1、档案的定义表述为,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档案就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像、声音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

三、1、档案的价值和作用:凭证价值(这是由档案的本质属性—原始记录性所决定的)、参考价值(基本价值)。作用:(1)机关工作的查考凭证(2)生产建设的参考依据(3)政治斗争的必要工具(4)科学研究的可靠资料(5)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

2、档案的基本分类:按生产领域,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和专门档案;按制成材料,甲骨、竹简、缣帛、纸质、胶片、磁带、光盘、食物档案等;按单位性质,政党机关档案、事业单位档案、企业档案、军队档案、农村档案等;按形成时期,建国档案(历史档案)、建国后档案(现实档案)

3、档案工作8大环节:档案收集、档案整理、档案鉴定、档案保管、档案统计、档案检索、档案利用、档案的编研 第二章

一、1、归档时间应注意:向档案室移交的时间一般应该在第二年6月底以前,由文书部门立好卷向档案室归档。

2、文书档案保管期限划分:永久和定期,定期中再实行标时制,一般分为30年和10年。

二、1、归档:机关各单位在工作活动中不断产生的文件,处理完毕以后,经由文书部门或文件工作人员整理,定期移交给档案室集中保存,称为归档。

2、归档范围:是指本机关哪些文件应该立卷归档,哪些文件资料可不立卷归档。

3、归档制度:就是确定归档范围、归档时间以及归档案卷质量要求和手续的一种实用文。基本内容包括:归档范围、归档时间、归档要求

4、档案征集公告:是指政府或机关团体向社会公众宣布档案征集目的、范围、方式等事项的一种应用文体。基本内容包括:征集范围、征集方式、联系方式

三、1、归档要求:(1)归档总要求,遵循文件资料形成规律和特点,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区别不同的价值,便于保管和利用(2)归档注意点,电话答复重要问题、会议记录、一些高级领导人的即席讲话应当记录下来的形成文字,并要标明作者、时间、地点、办理情况等;注意基层单位的收集工作,一般收集会议记录、决议、请示和报告、计划和总结、生产统计报表、分配方案、财会凭证和财务账簿、单位的简史等;要求归档制度的标准化,即用于档案管理的各种图表的外形尺寸、大小、用纸应当统一。

2、永久保管的文书档案主要包括:本机关制定的法规政策性文件;本机关召开的重要的会议,举办重要活动等形成的重要文件;本机关职能活动中形成的重要文件材料;本机关关于重要问题的请示与上级机关的批复批示,以及重要的报告总结、综合统计报表等;本机关机构演变、人事任免等文件材料;本机关房屋买卖、土地征用,重要的合同协议、资产登记等凭证性文件材料;上级机关制发的属于本机关业务的重要性文件材料;同级机关、下级机关关于重要业务问题的来函、请示与本机关的复函、批复等文件材料

3定期报管的文书档案范围:本机关职能活动中形成的一般性业务文件材料;本机关召开会议、举办活动等形成的一半文件材料;本机关人事管理工作形成的一般性文件材料;本机关一般性事务管理文件材料;本机关关于一般性问题的请示与上级机关的批复批示,一般性工作报告、总结、统计报表等;上级机关制发的属于本机关业务的一般性文件材料;上级机关和同级机关制法的非本机关主管业务但要贯彻执行的文件材料;同级机关、下级机关关于一般性业务问题的来函、请示与本机关的复函、批复等文件材料;下级机关报送的或以上计划、总结、统计、重要专题报告等文件材料

4档案保管期限表的类型:通用档案保管期限表;专门档案保管期限表;同系统机关档案保管期限表;同类型机关档案保管期限表;机关档案保管期限表

5档案销毁制度的内容:销毁的档案必须是经过严格的鉴定后确认失去保存皆知的档案;销毁档案,应以全宗为单位编制的”销毁档案清册”,写出销毁档案报告,报请主管机关或上级档案管理机关批准。未经鉴定和批准,不得擅自销毁档案;对已经批准销毁的大难,如无特殊情况,一般可存放一段时间在销毁;销毁档案,应派两人以上监销,监销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并在’档案销毁清册“上签字盖章,注明“已销毁’字样和销毁时间、地点、方式;销毁数量大,要送指定的工厂进行监销,严禁出卖或改为他用;’档案销毁清册’及批准手续,要归入相关的全总卷妥善保存 第三章

一、1、全宗:是档案的基本分类和管理单位,指一个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形成的具有联系的档案整体。全宗从形成角度看有组织和个人两类。

2、立卷说明:又称案卷文件目录序言,就是文件处理部门在立卷工作告一段落后,为了便于向档案室移交,方便日后的保管和利用,对机关当年的职能活动、立卷情况和文件材料的大体内容作出的叙述式的文字简介,其形成的文字材料就是立卷说明。

二、1、档案整理的原则:A、充分利用原有基础(1)充分的重视和利用先前的整理基础,以确定档案整理的任务和要求,不要轻易打乱重整。(2)在整理过程中,应该充分研究和利用原来整理的成果,不要轻易破坏以往整理和保存的历史状况B、保存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文件在来源方面的联系、文件在时间方面的联系、文件在内容方面的联系、文件在形式方面的联系C、便于保管和利用。保持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不是整理档案的主要目的,所以不能为联系而联系,便于保管和查找档案,才是档案整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要求。

2、以“件”为单位与以“卷”为单位整理的区别:(1)取消案卷,界定“件”的概念,从检索的实际需要及减轻工作量出发,实现文件级管理,免除了繁琐、复杂的组卷过程。装订以“件”为单位进行,对装订材料不作统一规定,只要符合档案保护要求即可。(2)分类方法固定为、保管期限、机构,并允许各单位视具体情况组合及简化分类层次(3)取消案卷、卷内文件两级目录,只编以“件”为单位的归档文件目录。以件为单位装订,不用拟写案卷题名,跨盒编流水件号,不编页号只记页数(4)归档章的位置不限,同时对归档章的项目加以调整,只保留检索必备项目(5)文件排列方法灵活,便于查阅,利于保密(6)归档文件直接装盒保管,档案盒的项目设置有了较大变化。无须撰写案卷题名和填写案卷封面,只须填写盒脊。第四章

1、档案登记:就是对档案管理活动中出现的所有重要的事实、行为和数据进行随时随地的记录。

2、档案统计:就是以表册、数字的形式,揭示档案和档案工作呢的有关情况。

3、全宗名册:是对其所管全宗进行逐个登记的一种形式。

4、全宗单:详细登记每一全宗情况的登记形式,主要应用于档案馆和保存了较多全宗的档案室。

5、全宗登记表:是一种比全宗单内容更详细的表格。

6、档案统计的类型:档案构成统计、档案利用统计、档案工作人员情况统计、档案馆建设状况统计、档案室建立情况统计 第五章

一、1、档案检索工具:是揭示和介绍档案馆保存档案内容和成分,记录、报道、查找档案资料的手段,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工具

2、档案著录:是指档案馆室编制检索工具时对档案的内容和形式特征进行分析、选择和记录的过程。

3、档案标引:就是对文件或案卷内容进行主题分析,从自然语言转换成规范化得检索语言过程,即对内容分析结果赋予检索标志的过程。档案标引是档案著录最核心内容。

二、1、检索工具的分类:A、按编制方式分:(1)目录。案卷目录、案卷文件目录、归档文件目录、全宗目录、分类目录、主题目录、专题目录(2)索引。文号索引、人名索引、地名索引(3)指南。档案馆指南、全宗指南、专题指南;B、按载体形式分:可以分为以纸张为载体的、以胶片和磁带为载体的两大类,其中以纸张为载体的又可分为卡片式、书本式,以以胶片和磁带为载体的包括缩微目录和机读目录;C、按检索范围分:全宗范围检索工具、若干全宗范围检索工具、以若干个档案馆的全部或部分档案为对象的检索工具;D按功能分:馆藏性检索工具、查找性检索工具、介绍性检索工具;E、此外,按信息处理手段可分为手工检索工具和机械检索工具;按使用对象的不同可分为恭维性检索工具和开放性检索工具;按排检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分类法的检索工具和主题法的检索工具

2、档案排检方法:按作者排检法、按文号排检法、按字序排检法、按地序排检法、主题法 第六章

一、1、档案保管:是指根据档案的成分、状况所采取的存放和安全保护措施,包括日常工作管理、流动中保护、专门保护等。

2、档案利用: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经济建设的直接途径,是档案工作中最富有活力的一个环节

3、全宗卷:是档案馆或档案室在管理某一全宗过程中形成的,能够说明该全宗历史情况的有关文件资料所组成的专门案卷

4、档案用户调研工作:就是根据档案工作的目的和要求,在广泛收集和积累有关用户对档案信息的各种反应,以及进行实地调查和考察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分析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对比、判断与综合等逻辑思维过程,提出相应对策与措施的一项工作

二、1、全宗卷的主要内容:全宗指南、大事记、档案的收集、档案的整理、档案的鉴定、档案的保管、档案的统计、档案的利用、计算机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2、档案利用工作的基本要求:有正确的服务观念和良好的服务态度;充分研究和了解社会需要,熟悉馆藏档案;正确处理基础工作与利用工作的关系

3、档案利用基本方式:提供档案原

件、提供档案复制件、根据馆藏档案内容制发档案证明 第七章

一、1、档案编研:是档案馆(室)以档案馆(室)藏档案为主要对象,满足社会利用的需要为主要的目的,在研究档案的基础上编辑史料,编写档案参考资料,参加编史修志以及撰写专门著作的工作

2.全宗介绍:也称全宗指南,是以文章叙述的形式揭示和介绍某一全宗档案内容和成分及其意义的一种检索工具

3、大事记:是用简明的文字按时间顺序扼要的记载一定历史时期内发生的重大事件,揭示重要事件和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参考资料

4、组织沿革:也称组织机构改革,是系统记载一个机关、一个地区或专业系统的组织机构、人员编制、体制变革情况的一种档案参考资料

5、基础数字汇编:也称基础数字汇编,是以数字形式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单位或某一方面的基本情况的档案参考资料,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从档案资料中选取有关统计数字汇编而成的6、专题概要:是用文章叙述的形式简要说明和反映某一方面的工作、生产或其他现象的发展和变化情况的一种参考资料。

二、1、编研工作的内容:汇编档案文件、编辑档案文摘汇编、编写参考资料、编史修志

2、现行档案文件汇编类型:法规文件汇编、重要文件汇编、发文汇编、会议文件汇编、公报政报、其他专题文件汇编 第八章

1、人事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在人事管理活动中形成的,记述和反映个人经历、思想品德、学识能力、工作业绩的,以个人为单位集中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文字、表格及其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材料

1、查阅的要求:1)利用党委组织部门的人事档案必须是中共党员。2)组织、人事、劳动部门查阅人事档案须有手续完备的信件;其他部门应该持有本单位领导签字的正式查档介绍信或《查阅人事档案审批卷》。3)查阅人员不得查阅本人及其亲属的档案。4)未经领导批准,不得查阅同级人员档案,下级不得查阅上级人员档案。5)本单位组织、人事部门一般不得查阅本单位领导人的档案。6)只准查阅介绍信或审批表中提到的有关内容 第九章

一、1、会计档案: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告等会计核算专业材料,是记录和反映单位经济业务的重要史料和证据

2、电子档案:是指人们在各种活动中以电子计算机为工具产生的一类数字化形式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

3、声像档案:是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照片、影片唱片、录音带、录像带等不同材料为载体,以声像为主,并辅以文字说明的历史记录,是全宗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4、照片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以感光材料为载体的图像资料。

5、照片档案的归档范围:本单位在工作活动中产生的具有凭证和参考价值的照片;领导人物或著名人物参与某单位某地区重大公务活动的照片;反映本地区重大事件、重大事故、自然灾害及异常现象的照片;本单位向有关单位提出内容和要求,组织拍摄或征集的照片;与本单位的其他载体档案有密切联系的照片;外单位形成但经本单位选用的照片;其他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的照片

6、家庭档案:是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社会生活组织形式的家庭或家族所形成的档案。

7、家庭档案的作用:教育作用、依据作用、传承作用、宣传作用、参考作用

第四篇:档案中级职称申报资格

档案专业中级职称申报资格

第五条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第六条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必须是本专业被聘在岗人员,且任现职内综合考核结果达到合格。

第七条学历、学位与资历要求

一、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报中级任职资格:

(一)具有硕士学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2年;

(二)具有研究生班毕业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4年,任助级职务4年;

(三)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从事专业技术工作5年,任助级职务4年;

(四)具有大学专科学历,从事专业技术工作7年,任助级职务4年。

四、破格条件

(一)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报中级任职资格:

1、具有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学历,从事专业技术工作12年,任助级职务4年;

2、后取得中等专业学校学历,从事专业技术工作17年,任助级职务4年。

(二)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报副高级任职资格:

1、具有全日制普通大学专科学历,从事专业技术工作16年,取得中级任职资格5年;

2、后取得大学专科学历,从事专业技术工作20年,取得中级任职资格5年。

第八条获取及处理信息能力

一、外语要求

除符合免试条件的人员外,外语成绩必须达到规定标准。

二、计算机要求

除符合免试条件的人员外,计算机成绩必须达到规定标准。

第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年不允许申报:

一、弄虚作假,或窃取他人学术成果的;

二、经有关部门鉴定,发生责任事故的;

三、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未满处分期的;

四、依照法律法规有关规定,其他情形不能申报的。

第三章评审条件

第十条中级任职资格评审条件

一、专业理论知识

(一)具有较坚实的档案学理论基础,较全面地掌握与本岗位相关的档案专业理论知识。

(二)熟悉有关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

(三)了解档案专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

(四)一般地了解相关政策、法律和现代科技、管理科学知识。

二、工作经历与能力

(一)具有独立工作能力,能独立完成或直接参加完成档案专项业务工作,解决有关业务工作中的问题。

(二)具有一定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业务工作中有所创新。

(三)具有一定的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能力。

(四)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五)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并能辅助进行档案管理。

三、工作业绩与学术成果

(一)工作业绩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按标准独立完成或直接参加完成档案业务工作,得到有关部门认可;

2、通过调查研究,对本单位档案工作提出过有针对性的建议或可行性方案;

3、参与制定有关档案工作的标准或技术规范。

(二)学术成果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作为第一作者,在有CN或ISSN统一刊号,且公开出版发行的科技类或社科类期刊上发表本专业论文2篇,每篇字数1500字以上;

2、作为作者,正式出版有ISBN统一书号的本专业专著或译著1部,或为大中专院校采用的教材1部,字数1万字以上。

第五篇:晋升档案中级职称准备材料

烟台市档案专业馆员资格 申报指导意见(试行)

一、适用范围。本意见适用于我市各类档案馆和企业、事业单位档案部门专职从事档案研究、开发、管理等工作的在职在岗专业技术人员。

二、思想政治条件。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任现职期间,各考核均为合格以上。

任现职期间,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延迟申报: 1.未参加考核的,根据未参加考核的年限相应延迟申报年限;考核未定等次的,待确定等次后,达到合格以上的可以申报。

2.考核不合格的,须从下起,经过《条例》规定的一个任期,连续考核为合格以上,方可申报。

3.在计算机应用能力、职称外语、业务测试等考试中有违纪行为的,自通报之日起延迟3年申报;伪造学历、资历,剽窃他人成果等,自查实之日起延迟5年申报。

三、计算机及外语条件。计算机条件:取得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证书,或符合免试条件并取得市人事部门核准的有效证明。外语条件:取得有效期内的职称外语考试合格证书或达到规定标准的外语考试成绩单;符合放宽外语成绩要求或免试条件,并取得市人事部门核准的有效证明。

四、继续教育条件。任现职期间,按照《山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和省、市有关规定,参加继续教育,达到规定学分并提交有效证明。

五、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条件。任现职期间,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从事档案汇编工作的人员,独立完成档案史料汇编10万字以上或档案参考资料5万字以上。

2.从事接收征集工作的人员,制定过接收征集的方案,接收档案1000卷以上。征集珍贵档案10件以上。

3.从事整理编目工作的人员,制订过整理编目方案,独立完成组卷200个(或调整组卷1000卷以上)或完成编制检索工具2种以上。

4.从事缩微、计算机、裱糊等技术工作的人员,有700小时以上上机或进行业务操作的经历,并提供出本人撰写的反映700小时以上工作经验的业务报告。

5.从事接待利用工作的人员,有3年以上接待工作经历,收集整理利用效果100例以上并撰写过接待利用分析报告。

从事其他档案专业工作的人员,比照上述相应条件执行。

六、学历、资历条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取得硕士学位,从事档案专业工作3年以上。2.取得第二学士学位,任助理馆员职务3年以上。3.取得大学本科(含大普)毕业学历或学士学位,任助理馆员职务4年以上。

4.取得大学专科毕业学历,任助理馆员职务5年以上。

七、业绩成果条件。任现职期间,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条可以申报:

1.获得1项市、厅级科学技术奖及相当奖励项目,或2项县级科学技术奖及相当奖励项目的主要完成人。

2.获得1项发明专利或两项实用新型专利,并转化为生产力,取得一定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3.主要参与完成本单位(本部门)组织的科研项目或档案信息开发课题2项以上。

4.所在单位档案工作达标或被当地政府、上一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表彰,本人是经单位所在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认可的主要贡献人。

5.独立编写本单位的业务制度、技术规章、工作细则,或提出业务建设可行性建议2项以上,并被采纳应用。

6、考核1年优秀(含嘉奖、记功等)。

7.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具有一定水平的学术论文2篇(第一作者)或出版著作1部。

对长期在乡镇、海岛工作的,在民营企业工作的,任现职以来具有援藏、援疆、援外工作经历的,业绩成果条件可适当放宽,具备以上条件之一即可。

八、破格申报条件。不具备规定学历(含后学历不满3年)任助理馆员职务满5年或具备大学专科学历任助理馆员职务满3年,任现职以来考核2年以上优秀,且具备下列条件(同一获奖项目、获奖论文或著作按一项计算)中的两条,可破格申报。其中,获设区的市政府表彰的,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也可破格申报:

1.承担市、厅级项目(课题),并经同级业务主管部门组织同行专家鉴定,在管理、应用技术推广(包括专利成果推广应用)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2.获市、厅级科学技术进步奖、成果奖三等奖以上及相当奖励项目的主要完成人;或者获市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以上的主要完成人;或者获县级科学技术进步奖、成果奖一等奖的前三位人员、二等奖的前二位人员;或者获两项以上专利,其中至少一项在实践中推广应用;或有一项通过省部级鉴定或二项通过市厅级鉴定的独立设计、研制的新产品,各项主要技术指标均为省内先进水平,并正式投入生产,取得重大经济效益。

3.在具有国内统一刊号公开发行的专业期刊上发表本专业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3篇以上(独立完成或第一作者,3000字以上);或公开出版由本人撰写的本专业有较高学术价值的1部以上专著或译著;或主持编写大型系列国家或部颁标准及规范;或者主持编写在省以上范围通用的教材(不少于15万字)。

4.获得县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或获得市级以上本行业内公认的有较大影响的荣誉称号。

5.在全国性专业比赛、评比中获奖的人员;或2次在省级专业比赛、评比中获奖的人员;或3次在市级专业比赛、评比中获奖的人员。

九、评价导向。馆员须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熟悉相关学科知识,了解本专业国内外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专业工作经验,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能独立完成一定难度的业务技术工作,取得较好的专业工作业绩;公开发表、出版本专业有一定水平的论文、著作;具有指导初级专业人员进行工作的能力;较熟练运用一门外语获取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业务测试成绩居本专业中游以上水平。

评委会推荐评审时,在基本条件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在创新能力评价上,有发明创造和知识产权的优先;在科研成果评价上,已转化为生产力的优先;在业务测试成绩评价上,测试成绩高的优先;在学历水平上,高学历的优先;在所学专业上,与申报资格专业相同或相近的优先;在单位性质上,民营企业和行业重点骨干企业单位的优先;在工作层次上,基层单位的优先;在工作岗位上,长期在乡镇、海岛工作的优先;在工作经历上,任现职以来具有援藏、援疆、援外工作经历的优先。

评委会评审工作,贯彻公正、公平、合理和综合评价的原则,坚持标准,严格评审,保证质量。评审结果由评委会执行委员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同意票超过出席会议的执行委员总数三分之二的为评审通过。

十、附则。本意见有关的词语、概念的特定解释及有关政策规定:

1.著作:指取得1SBN统一书号,公开出版发行的本专业学术专著或译著。科普类、手册类、论文汇编等不在此列。著作必须具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全书字数一般要求在30万字以上,个人承担的编著字数必须在10万字以上。

2.论文:指在公开出版发行的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本专业研究性学术文章,其内容一般包括摘要、关键词、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等六方面。论文必须具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全文一般不少于3000字。期刊必须有ISSN(国际统一刊号)和(或)CN(国内统一刊号)刊号,或经新闻出版部门批准,具有内部资料准印证号。

3.学历:必须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认可,且所学专业与所从事专业相同或相近。凡是取得后学历(硕士及以上的除外)评审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所学专业应与从事专业相同或相近,并在取得学历后继续从事该专业工作3年以上(省人事厅鲁人职„1998‟6号文件规定)。

4.科学技术奖:指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等奖励项目;科学技术获奖者:指等级额定获奖人员(以证书为准)。

5.本意见中所规定的学历、年限、数量、等级等概念,均含标识的学历、年限、数量、等级。如,本科以上含本科,5年以上含5年,1项以上含1项,三等奖以上含三等奖。

6.申报人提交的著作、论文等,不论出自何处,其学术水平和价值均由评委会专家综合评定。

7.本意见所提的各项专业水平,均由评委会专家综合评定。8.本意见所提“市”指设区的市,不含县级市;所提“县”,包括县级市、区。

9.本意见所涉及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职称外语、继续教育等要求的有关政策规定,可通过“烟台人事编制信息网—职称专家”栏目查阅。

10.本意见所涉及的有关工作经历、工作业绩等,均需提交原始证件。提交不出原始证件的,需由呈报单位出具经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的证明材料。

档案中级职称第五章 档案学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