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2015年开放课题招标指南
编辑:红叶飘零 识别码:20-627606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10 09:30:14 来源:网络

第一篇:2015年开放课题招标指南

复旦大学药学交叉学科培育暨

智能化递药教育部及全军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

2015年开放课题招标指南

为了促进复旦大学药学学科之间及与外单位的科研合作,智能化递药教育部及全军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特设立2015年开放课题。为贯彻“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方针,使实验室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学术水平的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室面向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大学、研究院所和企业的科研人员设立开放课题,资助国内外科技工作者依托本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

一、开放对象

2015年开放课题对国内外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实行全方位开放,对象包括:

1、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博士学位的国内外科技工作者;

2、中级技术职称以及获得硕士学位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需由两名同行高级职称科技人员推荐);

3、自带课题和经费来复旦大学药学院工作的国内外科研人员。

注:开放课题根据开放对象不同,分为两类:1)复旦大学药学交叉学科培育暨智能化递药教育部及全军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开放课题,面向复旦大学药学院院内科研人员开放;2)智能化递药教育部及全军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开放课题,面向国内外研究人员开放。

二、课题研究方向

开放课题基金用于资助围绕实验室研究方向、创新性强、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课题。研究方向包括:

1、递药系统所用的智能化材料设计与评价;

2、具有主动寻靶功能的递药系统构建、表征与评价;

3、定时、定位、定速等药物控制释放递药系统的设计、表征与评价;

4、智能化递药系统的生物效应评价方法研究与安全性评价。

三、基金申请程序

1、申请人须根据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方向与实验室固定人员联合申请(在研项目不能申请),填写开放课题申请书(请根据申请开放课题种类选择申请书模板,一式四份),由所在单位同意并加盖公章,在本指南发布后20天内寄交至实验室,并请将申请书电子版发送到smartdds@fudan.edu.cn。

2、“申请书”将分送学术委员会三位同行专家评议,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根据评议情况给出资助意见,由实验室主任批准后立项,并将评议结果通知申请人及所在单位。

3、课题申请获准后,由课题负责人编制课题研究计划并签署课题合同任务书。经其所在单位签署意见后,报送至本重点实验室,作为拨款和检查的依据。

四、基金的使用与管理

1. 每项课题资助经费为4万元人民币,研究期限为二年(2015年7月15日-2017年7月15日)。

2015年度下拨经费2万元,2016年度下拨经费2万元。2.开放课题基金根据复旦大学有关科研经费使用规定统一管理。3.基金使用范围:

1)研究所需的材料等费用(占资助经费的80%); 2)与课题有关的测试费(占资助经费的20%)。4.课题完成后的结余经费将统一收回管理。

五、课题及成果管理

1.由开放基金管理工作组对项目进行管理,课题负责人或主要研究人员应按计划在其单位或本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

2.凡由本开放基金资助的课题,项目负责人每年须汇报课题进展,根据课题的性质不同,提交年度工作报告,并附研究成果及其证明材料。

3.实验室不定期检查课题执行及进展情况,对不执行研究计划的,有权终止资助。

4.课题结束或终止时,课题负责人应向实验室提交如下材料归档: 1)研究工作总结或终止报告;

2)研究成果及其证明材料,如:发表论文或接受论文,或申请专利; 3)课题工作中的原始资料及实验数据,档案及目录;

5.开放课题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其知识产权为复旦大学和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共有,学术论文必须标注本实验室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外籍客座人员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研究成果如需组织鉴定或评审时,由本实验室负责组织办理,并由双方单位联合申报成果或申请奖励。成果转让的获利,由双方共享,比例以另行协商并签订协议为准。申请专利时,按专利法及有关规定办理。

6.由本开放基金资助的课题所发表的论文、论著、研究报告、信息资料、鉴定证书以及申报成果时,研究者的署名单位中必须含智能化递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上海201203;英文为:Key Laboratory of Smart Drug Delivery(Fudan University), Ministry of Education, Shanghai 201203, China。同时标注“智能化递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开放课题资助”,英文为:Supported by School of Pharmacy, Fudan University & The Open Project Program of Key Lab of Smart Drug Delivery(Fudan University), Ministry of Education , China。

六、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张衡路826号

智能化递药教育部及全军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药学院科研楼831室)

联系人:王丽敏 邮 编:201203 电 话:021-51980147 *** 传 真:021-51980147 Email:smartdds@fudan.edu.cn

第二篇:1-校级课题招标指南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2014年校级招标课题指南

一、经济类

1、贵州省产业园区建设区域统筹与协调研究

2、贵州省工业重要产业竞争力研究

3、贵州省县域投资软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4、努力提高贵州省扶贫资金使用效率研究

5、贵州农业现代化典型案例研究

6、贵州省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研究

7、贵州省小微企业信贷研究

8、鼓励、支持、引导贵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研究

9、解决制约贵州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结构性问题研究

10、贵州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融合发展的政策研究

11、贵州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研究

12、贵州农村新型合作经济发展研究

13、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14、贵州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研究

15、贵州城镇化与村级集体经济协同机制研究

16、扶持和发展贵州少数民族医药业研究

17、未来10年贵州劳动力供求变动研究

18、贵州乡村旅游业发展研究

19、贵州民族药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20、贵州民营经济倍增发展政策供给研究

21、贵州白酒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

22、贵州中成药产业发展研究

23、贵州省循环经济模式和路径研究

24、贵州推进绿色工业化、建设生态文明研究

25、贵州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深度开发利用研究

26、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研究

27、贵州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问题研究

28、贵州民间金融企业生存状态研究

29、贵州扶持微型企业的“3个15万元”工程的效益评价研究

30、贵州白酒产业配套能力研究

31、贵州旅游小康城镇建设研究

32、贵州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研究

33、贵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研究

34、贵州产业园区科学发展研究

35、贵州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研究

36、贵州非公有制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37、贵州农村集体经济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现状研究

38、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投融资困境及对策研究 ★

39、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研究 40、贵州传统产业生态化研究

二、社会类

1、贵州省乡镇干部生存状况研究

2、贵州省失地农民生存状况研究

3、贵州省县域群体性事件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4、党校系统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5、贵州同步小康重点、难点及突破策略研究

6、构建适应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研究

7、责任型政府及其构建策略研究

8、优化人大常委会、专委会结构研究

9、“四化同步”视野下贵州的信息化发展路径

10、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统筹兼顾研究

11、落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常态化机制建设研究

12、贵州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研究

13、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机制研究

14、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理论和贵州实践研究

15、构建面向基层面向民生的贵州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体系研究

16、贵州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与人口流动、人口迁移研究

17、构建助推贵州科学发展的动力支撑体系研究

18、城市化推进中贵州农村教育改革与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19、贵州农村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研究 20、贵州贫困县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研究

21、贵州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

22、贵州社会管理创新的地方实践及经验研究

23、贵州科学发展观与民族工作的创新发展研究

24、我省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相关问题

25、贵州非营利机构的生存状态研究

26、贵州特色小城镇建设研究

27、贵州城镇化进程中公共服务支持研究

28、贵州农民专业合作社生存状态研究

29、团队管理中统驭之道

30、贵州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转移模式研究

31、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问题研究

32、贵州同步小康的难点与战略选择

33、贵州“四化同步”研究

34、自建数据库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5、党校图书馆绩效管理研究

36、党校读者图书馆利用习惯调查研究

37、和平发展的国际舆情监测研究

38、图书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和策略研究

39、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40、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土地问题研究

41、贵州特色生态城市模式研究

42、贵州构建具有山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体系研究

43、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研究

44、智慧党校建设与发展研究

45、贵州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制度创新和环境建设研究

46、贵州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

47、贵州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48、智慧城市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49、贵州城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50、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研究

51、农村地区公共资源服务社区化研究

52、政府对微型民企发展扶持作用研究

53、贵州生态移民后续问题研究

54、事业单位转企改革问题研究

55、构建具有山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研究

56、我省法治化进程中的突出矛盾与问题研究

57、贵阳司法体制机制的开拓与创新——贵阳环保法庭的创设与影响

58、如何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59、贵州特色的城镇化路径研究

60、现代交通法规中的行政处罚问题研究 61、错误但合法行政行为研究 62、法治贵州建设理论构想

63、我国党校系统与行政学院系统关系梳理与探讨 64、贵州工业强省背景下的技能型人才保障机制研究 65、贵州招商引资的制约性因素及应对措施研究 66、贵州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对策研究 67、加快黔中城市群建设研究

68、贵州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依据及实施对策研究 69、贵州科学发展的政绩评价体系研究 70、贵州加速发展与加快转型的实现途径研究 71、贵州跨越式发展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结合途径研究 72、贵州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途径研究 73、贵州反贫困工作中产业与教育帮扶联动机制研究 74、贵州少数民族的活动与环境变迁研究 75、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方式研究 76、大数据时代领导干部信息素养培育研究

★77、党校教学、科研、决策咨询的嵌入式信息服务研究 78、大数据产业——机遇与挑战

79、信息化与贵州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研究 ★80、贵州山地特色城镇化道路探索 81、贵州创建生态文明先行区研究 ★82、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83、贵州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研究

★84、贵州守住两条底线的哲学依据及实现途径研究 85、贵州全面正确履行行政职能创新研究 ★86、贵州县域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研究 87、贵州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研究

88、贵州省教育“9+3”计划实施分析 89、强化我省生态环境法律保护若干探索 ★90、贵州城镇化建设中的相关法律问题

三、文化类

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研究

2、中国共产党应对“四大考验”、化解“四个危险”研究

3、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创建与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研究

4、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与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研究

5、中国共产党党员道德建设研究

6、地方党史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

7、市场经济下农村文化信仰培育模式的重构

8、抗战时期贵州文化教育状况

9、贵州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

10、贵州公共文化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研究

11、贵州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12、遵义会议与党的建设

13、毛泽东与遵义会议

14、贵州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保护问题研究

15、“中国梦”的贵州解析

16、贵州区域文明发展史研究

17、后撤点并校时代贵州民族文化传承问题研究

18、贵州精神的历史内涵与时代意义

19、贵州诚信文化研究 20、贵州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

21、我省人口文化建设研究

22、我省家庭文化建设研究

23、贵州农村农民思想动态研究

24、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工业经济思想比较研究

25、法治思维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26、贵州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保护传承研究

27、贵州诚信农民体系建设研究

28、新时期贵州干部的核心价值观研究

29、十八届三中全会新形势下的党建研究

30、总书记党建思想系统研究

31、阳明文化与党的建设

32、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时代转化问题研究

33、贵州多元文化生态和谐共生研究 ★

34、少数民族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注:带★号为重点课题,省、市(州)党校的教研人员均可申报。除本指南外,研究者可自行设计研究选题和内容。

第三篇:SIBCB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指南及管理办法

为创造良好的科学研究条件和学术环境,吸引、凝聚国内优秀学者,在科学技术的前沿开展高水平的基础性研究,促进新兴和交叉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发挥重点实验室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培养和造就高层次科学研究人才。本实验室特设立开放课题,资助与实验室研究方向有关的研究工作,适当地向边缘地区和西部地区倾斜。

一、申报对象:副高级以上水平的非本实验室固定人员。

二、访问学者需以实验室某一固定研究组为依托组,递交书面申请。课题内容要符合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经室务委员会审议通过,即可来室工作,一期1年。期满需延期者,合作双方联合提交延期申请,由室务委员会审议。

三、课题一般不得超过两期,工作结束时需提交结题报告。

四、课题资助力度5万元/课题,以额度拨入依托组账户内,提供访问学者的实验、住宿补助,该经费不得划拨出室。

五、开放课题的研究成果由本实验室和研究者所在单位共享。发表论文时必须共同署名,署名排序须征得双方同意。课题成果评审、鉴定、总结、学术论文及原始资料应立卷,交实验室存档。

附件: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书

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二零一二年二月

第四篇:2014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招标课题指南

附件1

2014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招标课题指南

1.教育现代化的动态监测及政策调适研究

2.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研究

3.升学考试制度改革试点跟踪与评估研究

4.应用技术型高校标准体系研究

5.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6.“五科融合”推进立德树人研究

7.娱乐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品质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8.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研究

9.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的治理结构、实现途径和政策研究

10.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及实现高质量就业路径研

11.聚焦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中的青少年体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12.大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标准研制和评价研究

13.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研究

14.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选送研究

15.教育信息化与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S)战略研究

 “五科”指大中小学的思想品德、政治、语文、历史、艺术课程

-1-

第五篇:2011年开放课题基金申请指南

2011年开放课题基金申请指南

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991年建于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是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发展项目”建设的7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并被认定为其中7个试点实验室之一。1995年4月通过国家验收,1996年2月正式批准向国内外开放。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用于资助围绕实验室研究方向、创新性强、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课题。一. 开放对象

1.国内外科研教学人员、博士后研究人员、产业部门的科技工作者均可在项目指南范围内申请课题。2. 根据工作需要,应课题负责人或实验室主任邀请来室参加在研课题的研究人员、博士生、硕士生。3. 自带课题和经费来室工作的科研人员及短期测试人员。二. 开放课题资助方向

1.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新技术和新原理的研究 2.聚合物成型理论和技术的研究 3.高性能和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 4.油田开发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

5.废弃高分子材料再生利用与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 三. 基金申请程序

1.申请人须根据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方向与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联合申请,填写“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书”一式两份(原件一份,点击申请表可直接下载),并请将申请书转化为pdf.格式发送到sklpme@scu.edu.cn(盖章页请扫描后附上)。经所在单位主管领导同意后,在2010年12月15日前向本实验室提出申请(以邮戳时间为准)。

2.由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对申请者提交的申请书进行评审,确定资助项目和金额,并通知获得资助的申请人。

四. 基金的使用与管理

1.实验室2011年拟资助5-7个课题。每项课题资助经费为6-8万元人民币,研究期限为2年(2011.1.1-2012.12.31)。

2.开放课题基金由实验室统一管理。根据财务管理规定,建立经费使用本,专款专用,由受资助人掌握使用,经费使用不得违反财务制度。3.基金的使用范围:

1)小型专用仪器购置费,仪器设备的加工、租用费; 2)试验所需的材料费,计算费,测试费等;

3)与课题有关的学术活动费,调研费,资料、论文的打印复制费等。4)客座人员来室的交通、住宿、生活补贴等费用。5)水、电消耗及业务管理费。

5.课题完成后,结余经费的处理:全部由实验室资助的课题结余经费全部归入实验室。五. 课题及成果管理

1.凡由实验室资助的课题,项目负责人每年须汇报课题进展,根据课题的性质不同,同时提交学术论文,研究报告,或实验工作阶段小结。

2.课题结束或终止,必须向实验室提交如下材料归档:

1)研究工作总结或终止报告 2)学术论文或报告

3)课题工作中的原始资料及实验数据,档案及目录 4)所发表的研究论文全文 3.实验室主任不定期检查课题执行及进展情况,对不执行研究计划的,有权终止资助。

4.资助课题所取得的成果,属于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研究者所在单位。外籍客座人员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研究成果如需组织鉴定或评审时,由本实验室负责组织办理,并由双方联合申报成果或申请奖励。成果转让的获利,由双方共享,比例另行协商。申请专利发明时,按专利法及有关规定办理。

5.由实验室资助的课题所发表的论文、论著、研究报告、资料、鉴定证书以及申报成果时,研究者署名前冠中文: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英文: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olymer Materials Engineering(Sichuan University),和研究者所在单位,且均须标注“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资助”(Supported by the Opening Project of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olymer Materials Engineering(Sichuan University))中英文字样和项目编号。

六. 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四川大学 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联 系 人:程振刚 邮 编:610065 电 话:028-85405132 传 真:028-85402465 电 邮:sklpme@scu.edu.cn 网 址:www.teniu.cc

2015年开放课题招标指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