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农业生产中的农机与农艺相融合问题
浅析农业生产中的农机与农艺相融合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农业三十多年来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由传统农业向农业机械化,再到农业的现代化,中国农业发展经历的三次变革,成效是明显的。在广大的农村,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历史慢慢演变为机械化栽培,和一体化管理收割的现代农艺技术。“民以食为天”,在我们视为“天”的土地上,真正耕耘的是中华民族强盛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这块基石要夯实,就必须深深扎根于沃土之中,就要在现实农业生产中找到统一点,发现矛盾点,解决问题点。
一、农机与农艺的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具有统一性。
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十八大开创性地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工业反哺农业,并采取农业补给、补贴、优惠贷款等一系列惠农政策。2004年11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应当分别安排专项资金,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国家支持推广的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给予补贴”。2004年—2012年8月30日,全国共实施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42.9亿元,中央财政第一批补贴资金基本实施完成,补贴农机具405.2万台(套),受益农户达311.7万户。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优质农机的投放,使农业这个延续几千年的传统行业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农机的投入改变了传统的以人、畜耕作为基础的农艺,使农艺技术逐步走向一体化、现代化的科学发展道路。
二、农机与农艺要求的发展存在距离,具有矛盾性。
在广博的中国大地上,农艺对农机的要求却远远高于现有的农机技术水平。除了与发达国家发展有巨大差距之外,这里着重谈一下与农业实践的距离和存在的问题:
1、农机制造与农艺的脱离。
农机是因地制宜地为适应农艺因用而生的,但广大的设计人员缺乏农艺知识和经验,导致了设备通过了专家的重重考评、合乎设计要求,却在农民手里成了摆设。如近年来,甘肃许多农村地区为增收,农民纷纷将玉米种植改为收入可观的枸杞种植,但采摘环节繁琐且人工成本费较高。一款枸杞采摘机曾在某电视节目中得到相关专家的认可,并于2014年推广于该地区,但农民拿到机器后才发现,用此款机构采摘会将未成熟的青果一起摘下,浪费了果实又严重影响了此地区枸杞的品质要求和品牌形象。由此可见,适用于农业,即能便捷操作,提高效率,方便维修,又可以代替和超越手工农艺的农机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机与农艺的融合。
2、农机与农艺发展中的不平衡。
农机的发展在国家政策和地方需求的带动下发展迅猛,设备的更新换代也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了农艺的发展。人们逐步适应了这种机械手代替自身劳动的耕作方式,节省劳力降低成本,实现了农民的增收。但农机和农艺都是两个发展中的个体,我们一直在追求的产出和利润中,都离不开这两个载体。因此现代农艺的发展更趋时代性,要求精细化,科学化,和市场化,这就要求农机不仅仅要实现代替人畜工作,更多的是实现人性化、个性化的操作要求,又要满足农艺发展的配套化、多元化要求。因此,两者是不断调整,不断冲突矛盾、解决矛盾的一对矛盾共同体,客观上要求要达到相对的平衡性才能协调发展。
3、现在我国农机的投入仍远远不能满足农艺发展要求。
在我国不同的地区,不同品种,甚至同一品种的不同品类对农机要求都不尽相同。而广大农民真正拥有的和能用得的上的农机还是少之又少,有些缺乏农机具仍然依靠传统方式种植,有的没有配套设备有机器用不上,有的地区地处山区设备无法施展,有的地区专业人员和投入、后继资金缺乏。就湖南省而言,全省800多万台(套)农业机械就要需要一支庞大的农机服务队伍,和大量的农机维修、售后经费,但实际中农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农业管理基层人员专业知识老化,维修资金缺口很大,导致了农机推广缓慢,实现与农艺相融合困难重重。
三、农机与农艺的真正融合任重道远。
农机的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纵贯世界,能够真正应用农机投入现代农业的国家,其发展持续而稳定。农业是基础,也是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国强民富的根本所旨。要发展农业现代化,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就必须牢牢抓住:
1、经济发展契机。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充分引进和利用国外先进设备,专注研发符合中国国情、中国造的专业设备,适时利用互联网和先进电子技术,将农机植根于农艺需求,为农艺和农业发展,开拓思路,打开销路,找到出路。
2、政策改革契机。
在国家重视农业的大背景下,我们不难看到农业的发展将是历史性的变革,也是我们改变祖辈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的必然。各级政府在推进城市生态文明,绿色转型的发展中,农业将逐步显现其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地位。要将传统农艺与现代农机的碰撞、结合擦出闪亮的火花,国家的资金支持、政策扶持,地方政府的着力推入广、知识普及、专业化人才培养以及科学公正合理的安排落实,都是极其重要的。
3、发展空间巨大。
农机在适应不同地区和品类需求的同时,更要适应不断开发、推广的新型品种。但在现实中农机的发展远远跟不上农业技术的发展需求,所以也未能满足其农业生产中的基本农艺要求。农业技术发展无止境,农机的研发亦无止境,现实的距离和发展的差距,导致农机与农艺的融合之路漫漫而长远。
通过以上分析,必须依靠农机和农艺相融合,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在当今万众创业、国家强有力政策的鼓舞和引导下,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投入农机与农艺的研究和开发,有更多的农民去主动学习和掌握农机知识、提高农艺水平。农机和农艺的发展融合,也必将为现代农业注入强劲的动力。
第二篇:加强农机农艺融合
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一个全方位快速发展的阶段。不过,目前农机农艺相对滞后矛盾凸显。业内人士认为,推动农机化科学发展的当务之急是——
有助于促进农机推广
日前,农业部发布的一则消息再次引发业内高度关注。消息的内容是关于开展主要农作物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示范区建设的通知,意在通过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集成和融合品种、栽培和机械化技术,开展机械化、轻简化、集成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试验示范,探索全程机械化的合理生产模式,形成标准化作业农艺技术和操作规范,示范带动区域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机械化水平提高。
农机农艺问题为何广受关注?
国内外实践证明,生产粮食所采取的先进农艺技术要标准化、大规模、高速度地推广,必须与农机化技术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粮食耕、种、收和田间管理环节许多农艺措施尚不能通过机械化手段加以实现,农机农艺融合的需求日益迫切。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机化发展迅猛。在抵御自然灾害、夺取粮食连年丰收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央财政购机补贴资金从2006年的6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75亿元,农机工业年均增长20%以上,跃居世界农机制造大国。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的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52%,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从主要依靠人畜力到依靠机械化作业的历史性跨越。
在农机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影响发展质量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逐渐积累和凸显,农机农艺融合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黑龙江省农机工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士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不能实现机械化的农艺技术是没有前途的,只在试验田里做一做,到大规模生产时不能实现就没法推广。农机刚发展时只是解决劳动强度、提高效率等问题,那时更多的是服从农艺,但是现在到了中级阶段,农机农艺要融合,到高级阶段,农艺要服从农机,农机实现不了的,不要搞。”
因此,为加快农业机械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就必须千方百计引导农民彻底改变传统的种植习惯,围绕机械作业而确定种植方式,真正实现农机农艺的融合。同时农机生产企业,也要围绕农作物的种植方式,不断改进机具规格,这对于加快农机科技推广将起到重要作用。
粮食作物是短板
“产业技术体系中特别是栽培、土肥专家对农机不能适应新的栽培方式总是不满,我觉得怎么适应杂交稻和超级稻的机插秧是关键问题。农艺提出的问题最大的是行距问题,总想变行距,以为农机很有弹性。”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马旭表示,“现在已确定行距标准,北方30cm,南方双季稻25cm,并动员很多企业改做25行距的,这样可减
少很多问题,下一步的中耕、施肥和植保等环节都能跟上。”
马旭教授的一番话暴露了我国目前在粮食作物的生产过程中的农机农艺未能融合的现象。如在粮食作物中,水稻低成本规格化育秧技术、杂交稻和超级稻的少本、稀植型插秧技术始终是机插秧技术发展的难题;玉米的栽培技术和收获技术模式千差万别,规范化种植和适用的机械化作业的矛盾亟待解决。在经济作物中,油菜、棉花机械化收获比例不高,缺乏定型的产品和技术,农民劳动强度大,种植效益低;马铃薯、花生等根茎类机械化还处于科研与示范阶段,在有些地区还是空白。
丘陵山区等欠发达地区适应农艺要求的农机具推广应用缓慢,仍是影响和制约全国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提升的瓶颈。另外,在设施农业、林果业、秸秆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农机农艺融合问题研究得还不够,农机作业的潜力和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
这些因农机农艺未能实现融合而产生的不良影响被业内人士认为是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农机化发展的短板。而为保证“十二五”粮食有效供给,农业部提出2015年总产量增加100亿公斤以上的发展目标,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推进粳稻机械化育秧技术,农机农艺融合的需求日益迫切。
农业部此次发布的消息即是通过建设示范区,开展先进生物与工程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形成农机农艺相互适应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对促进薄弱环节机械化的突破,引导主要农作物生产向机械化、轻简化、集成化、标准化、规模化方向迈进,实现高产、高效,全面提升
农业机械化技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了解,示范区建设以地方为主,各省区市农机化主管部门负责抓好本省区市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示范区建设。在各省区市示范建设的基础上,推荐一批典型作为全国示范区,首批示范区建设主要围绕水稻、玉米、油菜、棉花、甘蔗、薯类等6大类作物开展。如何实现有效互动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究员胡志超表示,农机农艺结合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因为有些还牵扯到品种和培育,任务比较艰巨。按标准化生产,必定建立在规模化生产上,应该从政府层面或者从体系层面,引导和扶持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土地流转。
也有专家指出,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机械岗位专家相比农艺岗位专家声音比较弱,机械岗位专家人员设置偏少,不利于开展工作,不妨提高农机专家的地位,增大农机专家的声音,让农机专家和栽培品种的专家平等交流。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廖庆喜则表示,农艺如何说,农机就应当如何去实现,而经过“十一五”的磨合期,现已经步入一个农机农艺相互适应的时期,农机与农艺的结合应当站在某个作物或某个产业链角度来看,围绕产业中的作物或农产品,以重效率为核心目标,实现农机农艺的衔接,让农艺专家了解农机不是万能的。农机农艺结合应该是中国式的农机农艺结合,是世界先进的融合,是大农业的结合。
总结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没有农机农艺融合,就没有
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机械化。例如,40多年前,我国农机工作者就发明了水稻插秧机,但没有注重与农艺结合,未研究如何适应和体现农艺要求,更多地去机械模仿手工插秧动作,加上其他原因,水稻生产机械化进展缓慢。后来,日本搞机插秧技术,注重育秧与机插秧结合,成为了当今水稻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此外,美国的棉花生产机械化更称得上是农机农艺融合的典范。
实际上,为了推动农机农艺的融合,我国相关政府部门一直在探讨解决这一难题的答案。在今年11月份召开的全国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会上,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讲话中强调必须下功夫加强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和标准化,为农机农艺一体的机械化作业模式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发展空间。实践表明:先进的农艺技术要标准化、大规模、高速度地推广应用,必须与农机化技术相结合,才能快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因此,做好农机推广工作,不仅要推广工程技术,还要推广相关联的生物技术。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技术推广是主要实现形式,是促进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连通器”。(2011年12月8日《中国县域经济报》)
第三篇:有力推动果园农机农艺融合
有力推动果园农机农艺融合,一直是王海波和团队成员思考的问题和研发的重点,他在参加果树所党委书记郝志强主持的果园新型小型机械研发与应用项目过程中,积极出主意、想办法,扎实做好与山东农业大学、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高密益丰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的每一次协作攻关,并在组织召开首届果园农机现场观摩会和后续推广应用中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基本覆盖葡萄生产全过程的12台套机械最终在短期内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在推广应用中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同时,与果园机械配套的果树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建设研究也在王海波的努力下得到推进。不仅如此,适宜果园机械作业的葡萄、桃品种筛选也在近两年取得了明显进展。这些成绩背后,王海波不知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赵春江:对“互联网+”背景下农机化发展的思考
中国农业机械网
2015/12/4 10:57:29
来源:农机360网
【大 中 小】
11月29日,由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农业机械化分会和农机360网共同主办的2015中国农业机械化论坛在北京雁栖湖APEC会址成功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互联网+与机械化农业”,目的是调动行业思考、改变行业思维、鼓励行业思变,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创新发展融入新动力。本次论坛,向行业阐述了 “互联网+大数据”在农业机械化全过程中的融入和促进作用,探讨了中国农业机械化如何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实现跨越式发展,从思想体系、方法论证、发展模型、实践经验、未来策略等方面,向论坛与会嘉宾阐释了“互联网+大数据”是一个即将深度链合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方向。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应邀为论坛做主题发言。赵春江主任从“什么是互联网、互联网+?”、“互联网+农机的主要内容”、“对互联网+农机的思考”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互联网+‟背景下农机化发展的思考”。
一、什么是互联网、互联网+
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宽带互联网,现在我们所说的互联网主要指宽带互联网,同时也包括短距离通信网,还有移动通信网。网就是相互连接的一个通信体系。经过20年的发展,现在我国网民的数量已经达到6.7亿,其中基于手机用户的网民数量达到5.9亿,而且发展速度远远比宽带网的发展速度快。现在,每个网民平均每天上网时间为7小时,而且每个人拿着手机时,平均1分钟大概看2-3次手机。可以说,网络发展是人类在IT领域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一个历史性事件。在中国有个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主要讨论信息经济,每年该论坛都会选择10大事件进行讨论,其中关于互联网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一个很重要的议题。
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报告,发达国家在2004-2009年间,互联网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1%。其中英国第一,互联网经济价值1920亿美元,占GDP8.3%,韩国第二。中国互联网经济价值3260亿美元,占GDP5.5%,位居全球第三位。中国提出互联网+,主要是从经济推动的角度出发的,因为我国现在存在的资源问题,以及整个国际国内市场的一系列复杂问题,导致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必须重视IT经济的发展,所以中国提出了互联网+。国务院也提出了“十一个行动计划”,其中现代农业排第三。其实,与农机相关的还有协同制造,包括高效物流和电子商务。如果农机能像淘宝网上卖东西一样,变成一种新兴的电子商务,我们的农机企业在销售过程中将会降低大量成本。
如何理解互联网+?这个互联网+并不仅仅是指网络自身,主要还是指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谈到互联网+,不能只盯着网络,我们应该看到这个网络背后的东西,像智能化技术和大数据技术都很重要。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从信息互联到产业互联,互联网背景下的农机化发展就是要把互联网和整个农业产业结合在一起,形成很多数据,再把这些数据盘活起来进行应用,从而使农机产业链的价值链能够得到进一步放大和提升。
二、互联网+农机的主要内容
美国农机从单品向系统发展的演变历程,实际上是从农机产品、信息化产品到互联网化农机产品的发展过程,现在我国提出相互协同的农机系统发展态势,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网络起到很大的作用。当下,我国谈互联网+农机,应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互联网+农机精准作业;互联网+农机制造;互联网+智能农机装备;互联网+农机管理与服务。这四个方面都与当下互联网+有很深刻的联系。
说到互联网+农机精准作业,机器在田间作业时应该有指挥系统,这个指挥系统是基于CAN总线的电控系统,但机器毕竟是机器,我们还要人为让它实现这套技术方案,所以在田间作业过程中要实时接入数据。目前,国外很多农机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农机作业网络系统。
农机物联网可以提高集群的作业能力。目前有很多拖拉机首先通过网络收集数据,农机再根据决策方案进行作业实施。在美国还有一些欧洲国家,农机作业逐渐向高度集中化的作业方向演变。
在田间作业进行定量、精准播种时,我们要通过导航技术实现位置定位;同时,使用控制系统提升作业质量。在国外,一些高质量的播种机机播效果较好,当研究员把位置信息记录下来之后,对今后的田间管理十分有利。
当GPS定向播种技术成熟之后,将来我们在施肥时,可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比如今年我国发布了一项靠近作物根系进行施肥的项目。如果每颗种子之间的距离都是固定的话,将来我们可以使用激光技术或机械化技术进行定位以便把这些杂草除掉,达到少施农药或不施农药的目的。当然,GPS导航定位本身就是导航网络,它在农业生产中有很大的需求,包括精准施肥等。将来我们想把宽窄行施肥技术和接近根系侧身施肥技术使用在黑龙江垦区。
目前我国的北斗导航定位非常有应用前景,是非常好的一种技术。关于这项技术,我国在新疆已经做了一些试验,国产化后将解决我国的一些技术问题。
关于制造业的信息化比较复杂,包括零部件的信息感知,农机生产制造过程中的信息感知,整个生产车间的网络控制,最后到农机生产过程的监控、组配监控等体系。如果把网络用进去之后,对于我国农机的生产质量,特别是在检测过程中自动化水平的提升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农机自身网络化智能化,特别是CAN总线技术,目前是一种很好的技术。现在,我国中低端产品不能满足细节化发展的需要,未来农机一定会向中高端产品方向发展。
今年农业部提出全国要完成2亿亩深松整地任务,那么关于这项整地任务该怎样进行监管?因为有补贴,补贴要有依据,而依据如何拿到手?过去,我们的土办法是进行田间测量,但是这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基于这种情况下,我们中心做了一个典型的案例,研制了一套深松监测技术体系,在这套体系中有传感器、有平台的运维系统。有了这套系统,我们就能够获得大量的数据。
实行深松实时监测可以了解农机的工作状态、作业时间、作业面积、作业质量、作业空间位置等。基于这些数据,今年这个体系已经得到30亿条数据总量,这是一个很大的数据。目前这30亿条记录,总数据达到1700G,日峰值30G。基于这些数据,我们分析了总作业时长为25万小时,并统计了作业面积、作业里程、作业地块数。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还可以对不同地方作业效率的比较进行分析。除了深松实时监测,我们还对飞机喷洒农药系统做了一整套体系,可以对作业时间、喷药位置以及对周边是否有污染进行统计和监测。
三、对互联网+农机的思考
我们需要积极推进“互联网+农机”行动,围绕主要农田作业和养殖产业繁重劳动全过程机械化的要求,积极发展中高端智能化农机装备,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水平,加快信息感知技术、传感网、互联网和智能控制技术在农机装备上的应用,提高农机产业升级,加强“互联网+”农机大数据的分析利用。(农机360网)
第四篇:加强农机农艺融合 加速农机化发展
加强农机农艺融合 加速农机化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是大多数人的生存之本、衣食之源,也是影响国民经济的关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农业产生模式也逐渐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但是,当前农业生产模式当中,依然存在深层次的矛盾,这种矛盾对农业生产影响比较大。为了更好的促进农业发展,我国开始注重加强农机农艺融合,解决农艺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问题,从而保障农业丰产丰收,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针对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加速农机化发展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仅供大家参考。农机与农艺的辩证关系
随着农业的发展,各种农机农艺也逐渐发展起来,为了更好的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加速农机化发展,以下针对农机农艺的辩证关系进行研究:
1.1 农机适应农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提
近年来,我国工业发展十分迅速,各种高科技产品也被运用到各行各业。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使农机适应农艺,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高质高量生产。而想要实现农机适应农艺,还需要在农机研发过程中,充分了解当前农业生产现状。将农艺规范作为研究对象,要求农机具备高强度、高硬度、集中度等特征,从而制造出操作简单,适合大多数农作物大规模生产的农机。类似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不同地区存在比较大的气候差异,水稻成熟期茎秆中的水分也有很大的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农机研发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区时候,研发出一种半喂入式水稻收割机,针对含水量比较高的水稻这种收割机不能达到受到的脱粒部位,也就避免了水分过高的水稻脱粒问题。这种农机形式就是适应农艺发展的具体体现。
1.2 农艺适应农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要求
除了农机适应农艺以外,使用农业机械耕作也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目前农机耕作当中依然存在操作不灵活、局限性高等缺点,导致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脚步被拖慢。因此,在现代化农业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农艺充分适应农机,要求农业技术人员通过调整农艺来实现农业的机械化生产。此外,还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做好?R导际醯拇?授,让农业生产人员更加了解农机操作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更好的利用农机耕作。农机与农艺融合途径
2.1 组建农机农艺领导机构,建立农机农艺长效发展机制
发展农机农艺融合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做好农机农艺融合十分重要。而在农机农艺融合当中,政府的支持与扶持十分重要。所以,当地政府为了鼓励地方农机农艺融合发展,应该积极组建农机农艺领导机构,该机构必须具有独立性与针对性,成员配备齐全,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农机专家、相关领域领导等。从而在农机农艺领导机构下建立农机农艺长效发展机制。在农机农业发展机制当中,需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有效支持,并且为了改变当前一家一户承包经营的方式,机构应该鼓励各种形式土地的有偿流转,将土地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此外,做好农机农艺科研推广,包括技术推广、农机农艺融合等,从而提升农业生产队伍当中农机技术人员比例,为农机农艺融合奠定基础。
2.2 加强农艺和农机部门协作力度,推进农机与农艺融合工作的顺利开展
构建了专门的农机农业领导机构后,相关部门还需要加强农机农艺部门的协作力度,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并且对农机农业生产进行合理规划与统筹安排,推进农机与农艺融合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农机农艺的融合。例如:安徽省池州市涓桥区的农业产生当中,为了实现机械化农业生产,可以通过农艺部门对农田基础工作进行指导,包括农作物的选择、育种、施肥、移植等,从而更好的保证农作物产量与质量。同时,农机部门根据农作物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农业机械进行协助生产,在两者协作过程中,农机农业的融合也会更加顺利。
2.3加强农民技术培训,使其掌握农机与农艺发展相结合、相配套的技术
在农机农艺融合当中,除了政府支持以外,农业产生人员能否掌握相关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加强农机农业融合时,还需要加强农民技术培训,使其掌握农机与农艺发展相结合、相配套的技术。首先,成立专门的农机农艺技术队伍,并且保证技术队伍人员数量,根据队伍的属性,有效分配人员职能。其次,做好技术队伍人员技术培训。相关部门可以成立专门的农业培训项目,通过分析农民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培训手段。包括培训时间、培训方式的选择等。在农忙之前,还可以针对机械耕作进行专门的突击培训,运用多样化的培训手段与方式,充分提升农民农机农艺技术水平。此外,在培训期间,还需要注重农民的积极性,可以通过一些教育的方式,使农民意识到农机耕作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培训当中。除了理论培训外,还需要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核,考核方式可以通过农田实践的方式进行,促进农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保证农民能够掌握专业的技术,推动农机发展。
在机械化发展迅速的当今社会,机械农业耕作必然会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为了更好的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相关部门应该更加重视农机农艺的结合,将机械化耕作普及。
(作者单位:247104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涓桥镇农服中心)
第五篇:实施农机农艺融合加快农机化发展
实施农机农艺融合加快农机化发展
平邑县位于沂蒙山区腹地,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辖13个镇、1个街道和1个经济开发区,733个村居社区,人口101万。平邑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山区丘陵占总面积的85%,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8%。全县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有小麦40万亩、玉米50万亩、花生30万亩、土豆15万亩、大蒜15万亩、果品40万亩。近年来,在省农机局的领导与支持下,平邑县农机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农机化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实施国家甘薯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建设为总抓手,结合我县实际,在马铃薯、地瓜、大蒜、花生、小麦、玉米等经济、粮食作物生产中大力推广实施了农机农艺融合技术,通过持续加大组织、技术和管理创新建设、扩大示范区面积,我县的农机农艺融合示范推广工作开创了良好局面。2011年,平邑县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县。
一是促进了装备结构优良化。近年来,平邑县以建立现代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县为目标,紧紧围绕农机农艺标准要求,坚持走农机总量增长与结构优化并重的路子,依托农机购置补贴,鼓励引导农民购置符合我县实际、先进适用的大中型拖拉机、小麦、玉米联合收获机、深松整地机械及经济作物生产机械,通过不断调整存量,优化增量,农机装备质量与结构不断优化。截至目前,平邑县拥有各类农业机械10万余台(套),其中各类型拖拉机3.38万台、联合收割机209台、种植业机械2.8万台、农用排灌机械2万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1.6万台、畜牧养殖机械3087台,机具配套比为1:1.6,农机总动力达到68.6万千瓦,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9.5%。农机总值和农机总动力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9%、5%,全县大中小机械趋于协调,耕种收机械相对配套,适应农机农艺融合需求、有利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现代农机装备格局初步形成。
二是促进了生产全程机械化。农机农艺有机融合,有效推进了农业传统种植的改变。近年来,平邑县农机局始终把推广先进适用的新机具、新技术作为农机工作的重点来抓,综合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加大农机农艺融合宣传和推广力度,并于2011年成功召开了全省农机深松整地现场会,取得良好的推广示范效果。我们根据我县山地丘陵多、平原湖片少、粮食作物种植逐渐减少、经济作物面积不断加大的实际,因地制宜,在示范区内,大力推广实施了经济类作物机械化生产。并分别于2011年和今年成功召开了全省马铃薯播种收获机械化创新示范项目现场会和全省马铃薯机械化播种暨技术培训现场会。通过各级现场会的示范引导、辐射带动,我县玉米机收、秸秆切碎还田、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经济类作物机械化生产等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农民对农机农艺融合有关技术的了解、熟悉、使用的积极性和实践性不断提高,有效促进了传统种植模式的转变。截至目前,平邑县小麦、玉米两大粮食作物中,小麦生产全过程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机收水平达到了98%,玉米耕种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机收水平达到了75%,小麦秸秆切碎还田、保护性耕作面积超过15万亩,薯类、花生、大蒜、黄烟等经济类作物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64%。全县农业机械化作业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某一作物、某个环节、某项技术单一发展的局面,呈现出向农作物耕种收全程机械化和向农村畜牧、养殖、林果、农产品加工各业全程机械化全面发展的态势。
三是促进了种植模式精准化。实施机械化作业,有效缩短了农作物耕种收各个环节作业时间,提前了农作物收获上市时间,如土豆、玉米等作物的收获期提前了5—10天,使销售价格明显提高,为农作物增产增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作业时间的缩短,为开展多种农作物轮作提供了充裕时间,增加了轮作次数,大蒜、玉米、花生、蔬菜等农作物交替种植,提高了农民收入,深入农民欢迎。同时,农机农艺融合,一大批新机具、新技术脱颖而出。随着平邑县引进的玉米点播机、穴播机、花生点播机、马铃薯种植收获机的推广应用,农作物种植环节的株距、行距、垄高、垄宽等方面实现了标准统一,推进了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
四是促进了农机作业规模化。农机作业规模化是农机化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农机农艺融合,为农机作业规模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撑,而农机规模化作业又是在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近年来,平邑县农机局精心培育,扶持引导农机大户向农机专业大户发展、农机专业大户联合起来向农机合作社发展,不断实现农机服务组织的升级再造,使全县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农机合作社34个,资产20万元以上的农机专业大户286个。依托农机合作社、农机专业大户等农机服务组织,通过实行跨区作业、订单作业和承包作业等服务方式,不断提高农机作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农机作业的规模化水平。目前,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已承担了全县45%以上的农机作业量,并且以每年15%以上的速度递增。
五是促进了农机服务产业化。农机农艺融合,使农民传统意义上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模式,迈向了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时代,不但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也迅速催生了农机服务业的发展壮大。近年来,平邑县适应农机化发展的新要求,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致力于培育发展农机作业、运输、维修、销售市场,推动了农机服务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农机服务业成为农村有知识、有见识的“新型”农民投资创业和发展的重要选择,成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截至目前,全县农机从业人员达到5.9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2.5%,全县农机服务总产值达7.8亿元,农机化为农民人均实现纯收入52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发展壮大,为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平邑县农机局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