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累各方面的素材,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丰富、庞大的“素材库”,作文教学就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作文,这是一个一直困扰农村师生的难题。为了写好作文,有的主张多写多练,熟能生巧;有的主张由说到写,降低坡度;有的主张作文指导课生动活泼,让学生愉快作文;还有的主张评改作文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快乐。这样的确使作文教学大为改观,但是,静心而问,学生感到作文难,其根本原因何在?我认为就在于语言的积累贫乏。《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累各方面的素材,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丰富、庞大的“素材库”。那么如何引导农村小学生积累习作素材呢?
一、生活中捕捉素材
生活是学生获得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因此教师要善于开发农村习作教学资源,为孩子提供原生态的体验环境,让习作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让孩子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1.体验家庭生活,写出真情实感。人们常言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是孩子最好的教育场所。童年时代,每个学生除了在学校读书、生活外,呆的时间最长的要算是家庭了。因此,平时要求学生用心去体会家庭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甜酸苦辣,或与爸爸妈妈一起去买菜、一块儿干家务活,与爸爸妈妈在一起聊天、谈心,去体会家庭的温馨快乐,去体会家庭中的亲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观察农村生活,积累习作素材。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丰富多彩的生活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材料。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作一些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用心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习惯,从而丰富情感体验。如:写写农村风光:田野风光美、乡村景观美、农家新居美、乡村民俗、民间工艺、农村新时尚等等。
二、阅读中积累素材
阅读能为学生打开通向世界、连通古今、通向内心的门户,能为习作找到数不清的“切入点”并树立许许多多的“习作的范例”。
1.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我们用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的方法。所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要有作文意识,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练笔。
2.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根据农村孩子的实际情况,我们要经常从图书室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的书籍。与此同时开展“课前三分钟练说”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把每天发现的校内外的大事、好事、新鲜事进行交流;坚持每天让学生读30分钟的书,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通过阅读课外读物,不但能使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更规范,还能把阅读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很大的作用。
三、活动中积累素材
校园生活丰富多彩、五彩斑斓。除了同学们每天的上课、做操外,还有每年开展的运动会、少先队主题活动、课外活动、德育活动、主题班会活动、庆祝“六一”活动、元旦晚会、辩论会、讲故事、做实验、演课本剧等,可以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再根据实际情况经常组织篮球赛、乒乓球赛、跳绳比赛、歌咏会、演讲比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大大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习作能力和素养。
四、勤于搜集资料
搜集资料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增加知识积累,增强记忆能力。这好比蜜蜂采花酿蜜,只有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香甜的蜜来。倘若只局限在一处,所得必然枯燥,而且有限。所以,我们要勤于搜集资料,广泛积累,为我所用。搜集资料的途径很多,如读书看报、网络、参观展览、采访、访问等。搜集资料的方法有做摘抄笔记、制作资料卡片、编辑剪报、归类粘贴等。
五、背诵累积材料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和“背”,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更能让学生吸收和积累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背诵,但不是死记硬背,要有正确的方法。如提纲背诵的方法,列出段落的层次提纲、抓住重点词,然后循着主导词熟读成诵;有些名言警句、诗歌,可采用手抄与背诵相结合的方法;还有理解背诵法,没有理解为基础的记忆是机械记忆,机械记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积累。为防止遗忘,在熟读成诵后隔三差五就要提醒学生复习一下。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广大农村教师都能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村学生写作的实际情况,带领孩子们去看、去听、去摸、去嗅、去尝、去思„„让孩子们的每个细胞都参与到生活的碰撞之中,帮助他们抓住这碰撞之中闪现的火花并及时记录下来,这样写出来的习作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能充满兴趣和活力!让我们共同努力,做个有心人,不断去挖掘、去创新,摸索出一条习作教学的新路子,迎来独具风景的农村学校习作教学的春天。
第二篇:浅谈习作素材的积累
浅谈习作素材的积累
一提起作文,许多学生都感到力不从心,主要是学生头脑中缺少可供写作的素材,平时没有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俗话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的“粮草”和“米”又是什么呢?写作素材是也。因此,积累写作素材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帮助儿童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位置观察社会,用不同的方法发现、搜集和整理素材,既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生素质、面向未来教育的一项长期任务。那如何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呢?
一、细致观察,生活积累。
新大纲规定,教师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学生要写作文必须仔细观察、熟悉生活、积累素材,如果学生能主动地到现实生活中认识周围事物,才能表达出来。在生活中积累,让孩子们用日记的形式记录。学生通过写日记,懂得了更加细心地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和人,他们的思想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得到良好的自我锤炼。对生活、身边的人、周围的事物产生了更多的理解和关爱。日积月累,学生在写日记的过程中积累了素材。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就需要我们有双善于观察的眼睛。“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留心生活是充实学生作文素材的源头。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事事都在作文,时时都有作文,四季变化都可入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学生的思维往往局限于在家就是一日三餐,在校就是读书作业,两点一视,视野狭窄。事实上,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日新月异,丰富多彩,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即使每天往返于家与学校之间的路上,只要留心观察,写作素材就在身边。坑洼的小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破旧的房屋改成了气派的高楼,还有一根鱼刺,一盘棋局,一场游戏,一次改选……俯拾之间都是写作的素材,事物的多样性、复杂性、变化性决定了写作材料的丰富性,家务劳动、校园活动、走亲访友、兴趣爱好都是学生写作的好材料,这就要求学生用一双慧眼细心观察、善于发现。
除此之外,还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对于一个事物、一种现象,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这样才能看得全面、透彻,才能有新的发现。本学期开学教育课上,我要求学生课间注意留心新学期学校里、班级里、同学中的新气象,新变化。第一堂作文课时,我布置学生写写感受,结果学生在作文中写出了:教室变亮了,操场变大了,饭菜更香了,校园更美了,同学关系更融洽了,学校操场上多了一群不速之客稻飞虱……学生由于平时的细心观察,写出了新的学期校园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避免了文章的言之无物,而且培养了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捕捉美、记录美的能力。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如果学生善于从生活的一草一木、一点一滴中体会观察,思想将逆射出耀眼的火花,感情将插上翱翔的翅膀。
二、背诵“储蓄”,语言积累。
古往今来,背诵是人们读书的一种传统方法,也是最古老的积累方法,如果对一些好的文章或段落、片断进行精读、背诵,日后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学生养成背诵的习惯,也会终身受益。
语言材料的积累目的是将学生的习作直接和书本知识、社会生活挂起钩来,为习作做好铺垫。实践证明: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取决于学生大量感性的语言积累和反复的实践活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巴金曾说:“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他的话给我们的启发就是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新大纲中对学生的阅读也作了明确的规定,强调积累。
精读、背诵,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的背诵是一种储蓄式的积累,就像蜜蜂采集各花万朵的花粉,虽一时一点一滴,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也会成为大学问。通过精读背诵,会不断消化。吸收到大量的词汇聚于脑中,会得到许多布局谋篇的章法储存脑际,逐步形成各种各样的优秀写作范型。下笔时,一旦触发灵感,就会意到笔随,妙语连珠。鲁迅、巴金等名家行文时之所以能挥洒自如,就是因为他们在精读、背诵方面下了许多苦功的缘故。
青少年时期,精力充沛、记忆力强,应不失时机地抓紧背诵一些名篇佳作,如果忽视这一宝贵的时期的背诵积累,那也许会造成“腹中空”、“根底浅”的后果。每周我都不得让学生做两则摘记,摘录好词佳句,优美片段。摘抄最终是达到积累的目的。对于学生摘抄的内容,我在学校每周一早自习时间,采取教师点名背、学生交换背等方式,让学生把摘抄的内容牢固地储存到记忆的仓库里。背得好的同学,我会在教室后的学生评价栏为其贴上星星或苹果,以此来激励学生多读、勤记,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地给学生充电,学生才会得心应手地薄发。通过积累,学生拥有了大量的“原材料”,为日后的加工、制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开展活动,拓展积累。
学校的学习生活是多彩多姿的,如果眼睛只盯在文化知识的掌握上,那么学生就毫无生机可言,学习就成为负担,身心健康得不到保障。为此,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益的体育活动。如反映出团结协作精神的拔河比赛、接力棒比赛,反映身体灵活协调的活动踢毽子、跳绳等,通过运动员场上表现以及场上拉拉队助威情况,就能写出一篇篇生动、形象的习作来。在每年“元旦节”、“六一儿童节”、“国庆节”期间,排练一些小品、舞蹈、快板、合唱等文艺节目,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生活,又可以发挥他们的特长。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写出来的文章才是内心感受,是真情实感。另外,缝钮扣比赛、缝沙包比赛等等,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像这样有了活动,就不愁没有内容写。
校外活动也很有必要。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我有意将学生的视线从校内引向校外,引导学生不断走出校门,去寻找写作的“活水”。如,利用双休日和结合学校大队部组织的野外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风光,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让学生参与劳动,擦护栏、清除垃圾;帮父母亲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场所;和爸爸妈妈一起走亲戚;……通过系列活动,扩大了学生的写作范围,大大丰富了写作素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学生要写“听到的”内容。小学生见识少,但淳朴好学,善于借他人之口丰富知识,既是生活的需要,又能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平时,我经常在班里定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手抄小报展评、诗歌故事演讲、班级文集装订等活动,及时了解与反馈学生在积累素材和表达语言方面的情况。
四、广泛阅读,模仿积累。
一篇教材就是一个例子,例文模仿是小学生作文训练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一方面,例文能把文章作法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另一方面,例文又能帮助学生习作时扩充知识,开拓思维,丰富想象。学生阅读例文,当受到了思想感情的感染或写作技巧的启示时,就会产生尝试写作的冲动,此时作文兴趣很高。例如在学习了《槐乡的孩子》后,我让孩子们仿照槐乡的孩子们劳动时的场面,写一写自己做大扫除时的场面;在学习了《荷花》后,写了写自己喜欢的花;在学习了《风筝》后,写一写自己放风筝的情景;在学习了《争吵》后,写一写同学之间或家庭之间的矛盾……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指导学生写作必须与阅读相结合。我在重视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积累和捕捉素材之外,还要积极组织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吸收营养,拓宽知识层面,增强语言能力,丰富写作素材。平日我们常说:“作文功夫在文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小学生知识面和生活的接触面都较为狭窄,如果将阅读范围仅局限于语文课本,不去了解外面的大千世界,平时无积累,作文又何以倾吐?
因此,我在抓好课内阅读的同时,指导学生在课外多读书、多读好书。我在班级里设置了“小小图书角”,学生的图书写上名字后放入橱柜可供全班传阅,共享资源宝库。另外,在学生组织的书香校园活动中,我和孩子们同读一本书,在课堂上尽量挤出时间让学生扩大阅读,并充分利用图书角的优质资源,让学生广博猎取。
“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时”,在教学实践中,除了在课堂上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如感悟语言文字的特色,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熟读背诵优美语段等)进行语言积累以外,积极鼓励学生阅读大量课外书,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经过分类,摘抄在本子或卡片上,也是十分必要的。鲁迅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
我们只有长此以往这样坚持,引导学生并逐步培养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收集和处理信息的习惯和能力,做生活的有心人,并随时记录到自己的生活笔记中去,才会品味生活,使生活的语言富有灵性。学生写作起来,才不会抓耳挠腮,无所适从。
第三篇:如何引导学生诵读积累
如何引导学生诵读积累
比大海更广阔的是蔚蓝的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一个人的心胸。一个人要想内心强大,那就多读书,一个学生想要学好语文,也要多读书。有名言说得精辟: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父母生养了我们的身体,书籍却塑造了我们美丽的灵魂。一个人阅读的厚度能够决定他的人生高度。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非常注重引导学生诵读积累。
首先,我引导学生建立这样的思想观念:要想幸福一生,就要学好语文,要想学好语文,就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因为书籍能给我们关于人生关于生活的种种启迪,烦恼时读书,烦恼会随风飘散,快乐时读书,快乐会在心底无限蔓延。
其次,我给学生推荐列举了好书阅读目录,例如能给人以思想情感启迪的现代杂志类书籍,如《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等,能开阔人的视野、给人以深深思考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等,能把人带入一个时代里面体会那种冷得发热的民族情怀的《鲁迅全集》,有着淡淡忧伤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激励了千千万万青年的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我给学生介绍国内的张爱玲、冰心、张恨水、徐志摩、萧军、萧红、茅盾、巴金等知名作家,我也引导学生吟诵唐诗宋词,我还引导学生阅读世界文学名著,了解海明威,了解莫泊桑,了解莎士比亚……总之,我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文学的海洋徜徉,使他们的思想与情感慢慢受到熏陶感染,悄然发生美丽的蜕变。
再次,我交给学生读书的方式方法,或浏览,或速读,或精读,或默读,或大声美读,同时定期开展一些活动促进读书积累,具体做法是:
(一)每人建立读书笔记本,每天或者摘抄积累精美语句,或者写写读书时的思考与感受,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并且定期展览评比读书笔记,提高学生读书积累的积极性。
(二)每天清晨大声读书10分钟。诵读的具体内容可以是古朴典雅的古诗词,可以是生动精美的现代散文,也可以是慷慨激昂的演讲稿。通过这样的大声诵读,全身心地体验文字之美,调动自己对语文的感觉,慢慢培养诵读的热情。
(三)课前一分钟脱口秀。脱口秀的内容可以是名人名著推介,可以是名言警句赏析,可以是激情朗诵,也可以是即兴创作,人人参与,全员评价。通过这样的活动,大大激发同学们的表现欲望,进一步调动学生诵读积累的积极性。
(四)布置以读书为主的家庭作业,每周每人办一份读书手抄报。手抄报的内容以推荐好书、佳句荟萃、文学鉴赏为主。根据手抄报的质量,评选一、二、三等奖,目的在于激励同学们诵读积累的积极性。
(五)每月举办一次读书鉴赏会。以小组为单位,选出大家最喜欢的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或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或者进行文学赏析。举办这样的活动,可以实现生生、师生思维大碰撞,在思维碰撞中擦出美丽的火花,进一步把读书诵读积累活动推向高潮。
实践证明,当学生喜欢上读书了,当学生爱上诵读积累了,学生的精神面貌也会随着发生积极的变化,不仅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对生活、对自然、对人生百态、对社会万象的理解也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可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诵读积累真是一件有公德的事情啊!
第四篇:贴近生活实际 积累习作素材
贴近生活实际
积累习作素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农村学生视野狭窄,语言表达能力差,大部分学生习作时无话可说。农村作文教学中,学生埋怨作文难写,为之头痛;教师感慨作文难教,为之困惑。究其原因,主要是作文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致使学生缺乏习作素材。那么,怎样贴近生活实际,积累习作素材呢?
一、走进自然
积累素材
农村学生的生活范围狭窄,如果只是闷在教室里,坐井观天,冥思苦想,就很难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农村学生虽然生活范围狭窄,但农村连绵的群山,广阔的田野,弯弯的河流,清澈的小溪;蓝天中飞翔的小鸟,水中嬉戏的鱼虾,草地上肥壮的牛羊„„这一切都为农村学生的习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美丽的大自然不但给学生带来了美的享受,陶冶了学生高尚的情操,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我在指导学生完成《春天来了》习作时,我先带领学生走进春天的原野里,让学生身临其境。然后把所见所闻和感想写下来。学生走出了校园,感受到五彩缤纷的大自然,为学生的习作积累素材。有的学生写道:“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悄悄地藏在花蕾里。”有的学生写道:“春暖花开,争奇斗艳,好像飞舞的彩蝶。”学生亲身感受到春暖花开、花红柳绿、草长莺飞、五彩缤纷的春天,把春天写得精彩纷呈。
二、参加活动 积累素材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参加各种活动。教师可根据儿童节、新年等重大节日,开展文艺演出活动,为学生搭建施展才艺的舞台;利用国庆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利用教师节、中秋节等节日开展有意义的主题班队会;利用植树节、重阳节等节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样既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又为学生积累了习作素材。也可以组织各种文体活动和竞赛,如拔河、登山、书画、歌咏等竞赛活动。还可以组织一些简单有趣的游戏,如老“老鹰捉小鸡”、“盲人摸象”、捉迷藏等游戏,并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寓教于乐。我在指导学生完成《记一次有趣的活动》习作时,先带领学生做了一个有趣的活动——“贴鼻子”游戏。在“贴鼻子”游戏中,调皮的学生把鼻子贴到额头上,滑稽搞笑的样子,逗得全班同学笑得前仰后合。在这欢快的气氛中,我引导学生把这有趣的活动记录下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既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又为学生提供了习作素材。大部学生的习作写得都真实生动、富有情趣。
三、学会生活 积累素材
农村学校大都是寄宿制学校,多数学生寄宿在学校里,让学生在校学会洗衣服、叠被子、清扫卫生、轮流值日等基本的学校生活,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周末在家学会做饭、喂鸡、浇菜水、收拾房间等力所能及的家务。教会学生基本的学校生活技能,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体现。我在指导学生完成《我学会了XX》习作时,我先让学生周末回家学做一件力所能及家务,学生学会做家务,并受到爸爸妈妈的夸奖,学生体验了“学会”带来的乐趣,然后把学做家务的过程清楚地记录下来。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既让学生学会了生活的本领,又积累了习作素材,习作时轻松自如。
“问渠哪里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习作离不开生活。因此,在农村小学的习作教学中,让学生走进生活,学会生活,感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积累习作素材,为学生的习作注入“源头活水”。
第五篇: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积累丰富习作素材
指导学生留心观察 积累丰富习作素材
姜堰市唐元中心小学
郁云
“观察、观察、再观察。”是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名言。这一名言强调了观察的重要性,并要求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新课标也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再者,“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由此,指导学生留心观察便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帮助学生积累丰富习作素材最有效的手段。
如何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帮助学生有效积累素材呢?
一、留心观察大自然,积累写景习作素材。
大自然处处时时有美景。小到家乡的田野、河流,大到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就以家乡的田野来说,田野一年四季的风光各不相同,春天的忙碌,夏天的成熟,秋天的丰收,冬天的沉寂无疑都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即便是春天的田野,田野里碧绿的麦苗、金黄的油菜花固然值得欣赏,但田边的野草、野花这些点缀也不容易忽视,他们都代表着生命和活力。再说早春、晚春的风景又不尽相同。故语文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感悟,从而为学生的写景习作积累大量素材,更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相信,学生们的写景作文中一定情感真挚,内容详实,想象丰富。
二、留心观察身边物,积累状物习作素材。
不少同学对身边的物往往熟视无睹,更不懂得去欣赏,故每每写起作文来虽然身边有物但总觉无话可说。作为语文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去比较、去发现,如现有的文具盒与舍弃不用的文具盒比较,比材料、比形状、比图案、比颜色、比大小、比作用······自己的文具盒与同学的比,从而在比较中既加深对物的了解,又深厚对物的感情。相信写起物来,一定能表达出真情实感,把物写具体、写形象、写生动。再如写一种动物前,可让学生观察它的外形,看看每个部分有什么特点,再观察它的动作。观察动作要仔细,要有耐心,有时要反复观察,比如小鸡吃食,公鸡打鸣,鹅鸭凫水,猴子嬉戏,鸟儿飞翔等。搜集到了充分的习作素材后,写起动物来必然得心应手。
三、留心观察身边人,积累写人习作素材。
茫茫人海,不可能千人一面。但不少学生写起作文来,往往是千人一面,只源于学生对身边人不够留意,更缺少观察缺乏了解。故教师应时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身边人,观察他们的相貌、体型、穿着、打扮等,了解他们的品质、性格、特点等,熟悉他们的典型事迹。厚积才能薄发,相信接下来的作文人物一定个性鲜明,读后一定如见其人。
四、留心观察身边事,积累写事习作素材。
每个人的身边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事,但不少人对身边的事往往表现漠然,不去追究事情的来龙去脉,即使是对颇为引人注目的事也仅仅是凑凑热闹而已。因而写起事来总是内容空乏,更缺少对事情的深层思考。故语文教师应经常引导学生去密切关注身边的事,了解它们的前因后果,了解它们的经过情形,并鼓励他们对事情形成自己的思考。
五、留心观察生活,丰富习作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留心观察生活,可为习作积累大量的素材,有了素材,写起作文来才不至于言之无物,内容空洞、东拉西扯、生拼硬凑。即使是写想象作文,想象也是以生活实际为基础,完全脱离生活实际的想象只能是幻想、空想,写出来的作文只能是无稽之谈。观察出智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观察对于儿童是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故广大语文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勤于观察、仔细观察、耐心观察的好习惯。当然这一过程必须注意循序渐进,切不可贪多求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