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开发区园区经济调研报告
坚持高点定位 加速推进产城一体化
市县委政研室 202_年12月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园区经济发展专题调研活动的通知》精神,县委政研室组织精干人员,深入园区实地考察,走访入驻企业,召开座谈会、咨询会,发放调查问卷,广泛收集调研材料,认真分析经济开发区各项发展数据,现就我县开发区发展现状,园区特色产业打造,产城一体化具体实践等有关情况调研汇报如下:
一、经济开发区发展现状
市经济开发区成立于202_年2月,是以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纺织、服装、机械、电子、新材料等为主导产业的多功能省级经济开发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高点定位、科学发展,努力破解土地、资金、企业用工等方面的发展瓶颈,开发区综合实力快速提升,发展局面全方位打开,已成为我县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拉动全县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一)发展规划高位提升。我县经济开发区原规划面积为2KM,已开发近5KM,针对规划深度不足、承载力弱、基础设施落后等现状,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跳出空间受限的死角地带,选择高速公路节点建设远景规划30KM的五大
22园区。县委、县政府结合实施“双五十”城市发展战略,提出“一体两翼、三区互动、组团发展”的理念,把开发区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翼,作为与中部的政务新区、南部滨河新区同等重要的一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时立足“工业新区、人居新城”这一功能定位,聘请国内一流的设计专家,对开发区和政务新区、滨河新区进行了形象设计,使30KM
2的工业新区与灵城形象相融、功能互补,既各自独立,又天然一体。通过规划实施,未来5年,北部工业新区将被打造成为全县工业发展的引擎、对外开放的窗口、区域合作的桥梁、投资创业的热土。
(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调研发现,截至202_年底,注册企业112家,与202_年比(下同)净增87家,其中,工业企业91家,净增76;现已投产68家,净增6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家,净增30家,同比皖北其他省级经济开发区,各项指标均进步较快。202_年实现工贸总收入24.69亿元,年递增33.8%;实现工业总产值22.85亿元,年递增38.5%;完成财政收入9500万元,年递增31.5%,其中税收收入4602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7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2.63亿元,安臵就业9865人。一组组翔实的数据表明,经济开发区实现了经济总量快速增加,经济增幅逐步增大,就业人数明显增多的良好发展态势。
(三)服务机逐步构健全。近年来,经济开发区从下辖 2个行政村,拓展到下辖7个行政村,辖区面积35KM,人口24000余人,开发区管委会作为县委、县政府派出机构,对开发区的经济和社会事务实行统一的管理和领导,管委会下设办公室、经济发展局、规划建设局、社会事务局和投资服务中心,公安、财政、建设、国土、地税、计生分别设立派出机构,行使相关职能。服务机构的健全为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硬件条件日益改善。我县通过争取财政拨款、贷款、BT融资等方式筹措资金8.37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征用土地5600余亩,修铺“六纵六横”道路24.5km,建设220kv和35kv变电站各一座,建设日处理污水5万吨污水处理厂一座,架设10kv双回供电线路21.8km,敷设供排水、污水处理管网32.9km。实现南部工业区通路、通水、通电、通邮、通讯和土地平整的“五通一平”。为保障开发区裂变式快速扩张,投资5亿多元,建设龙山大道、项王大道等北部工业新区路网和10KM起步区,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五)招商形势日趋看好。几年来,我县采取驻外招商、节会招商、以商引商等形式开展招商引资工作。202_年全县共引进项目156个。12月1日,召开全县招商引资集中签约大会,现场共签约项目63个,协议引资78.2亿元。经济开发区已有来自苏浙沪等地区的85家企业落户开发区,总投资规模达60.32亿元,累计完成固定投入29.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有大诚明农业科技、富康工业园、钟馗酒业等15家,5000万元以上的有荣业纺织、百方针织、恒大面业、兴程食品等203 家。初步确立了纺织服装制造业、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主导产业。随着我县区位优势的不断提升,开放区招商形势逐年看好。
(六)推进机制完善规范。为加快实施“一区五园”发展规划,实现开发区裂变式扩张,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完善、规范开发区机制体制,成立开发区建设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开发区建设的领导,及时解决开发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起统一协调、高效快捷、良性互动的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202_年又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市经济开发区跨越式发展的决定》,组建开发区建投公司,创新资金融入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为开发区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同时进一步完善开发区共建共享工作机制,创新项目引进利益分配机制,充分发挥项目引进单位和开发区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我县经济开发区在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通过调研,暴露出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滞后,建设投入不足,规划不到位,项目质量不高等现实性问题。一是建设投入不足,承载能力很弱。我县开发区还处于大投入、低产出阶段,加之融资渠道匮乏,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投资者的需求,南部工业区至今不通自来水,北部新区供电规划、污水处理、自来水建设计划尚未提上议事日程;我县开发区原批准的2KM范围内已无地可用,新区土地因政策限制或配套不足有地不能用,承接大项目入驻受限制。二是规划深度不够,长远发展受限。南部工业区没有可操作的总4 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产业发展规划,所引项目不分行业类别、项目大小均随意摆布,没有做到功能分区;北部新区规划牵扯部门多,程序严,审批周期长,在谈项目存在“点地”现象,不利于实施功能区规划。园区缺少商贸物流、金融服务、星级酒店、文化娱乐等三产配套设施,制约开发区长远发展。三是项目质量不高,开发层次较低。各项指标纵向比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与发展较快的省级经济园区相比较,仍有一定的差距。一是总量不大,规模偏小;二是主导产业不强,链条短,集聚效应不明显,制约产业延伸;三是投产项目较少,效益不高,对财政贡献较小,对全县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四是个别项目缺乏实力,不能按期投产,合同投资强度低,产出率低,土地长期闲臵。四是服务手段单一,环境有待改善。由于体制和机制问题,开发区管委会基本上停留在帮办、引路服务阶段,无法向深层次延伸;个别部门服务办事效率不高,服务不规范的现象时有发生,亲商有余、安商不够、富商无措、扶商无力是当前加快开发区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些部门缺乏服务意识,各自为政,致使手续相互掣肘,企业无法办理。例如,办理工程规划需要消防意见,而办理消防审查时需要工程规划许可,双方都坚持,以致工程无法推进。
二、破解难题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未雨绸缪,大胆尝试,积极探索,破解发展上的土地、资金、企业用工等面瓶颈制约因素,科学谋划,认真做好项目用地、征地补偿、建设资金等方面的 5 工作,为园区进一步发展提供保证。
(一)在破解土地瓶颈上的主要做法
一是提高准入门槛,入区条件202_年为500万元,目前提高到3000万元,未达到标准的不予单独供地。二是严格投资强度,投资强度标准从202_年的50万元/亩提高到现在的150万元/亩,在确保项目经济效益好、污染程度低的前提下,实行供地量与投资额、产出效益相挂钩。三是建立项目退出机制,对未按协议约定的投产时间、投资规模进行建设,造成土地闲臵的,依法收回未用土地,几年来,先后收回盘活土地1493亩。四是在争取新增用地指标的基础上,重大项目争取列入省“861”计划,申请点供土地指标,扩大土地增量,202_年上报点供项目5个,计划用地450亩。
(二)在破解资金瓶颈上的主要做法
一是开发区道路、排水、绿化、亮化由财政出资建设,供电、通讯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由受益单位出资建设。二是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组建了注册资金1000万元的开发区建投公司,发挥国有资产(土地、公用设施)的增值功能,增强自身“造血”能力。采取BT模式“引凤筑巢”,安徽四方臵业有限公司计划投资3亿元的北部新区一期5KM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之中。三是积极争取土地指标,为企业办理土地、房产手续,创造融资条件;对不具备指标的潜力项目,引进省市担保机构,探索推广资产抵押、动产抵押等信贷担保方式,解决园区发展资金困难问题。四是主动帮助企业争取上级资金。帮助企业争取国家、省在循环经2 6 济、技术改造、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的财政资金。
(三)在破解用工难上的主要做法
我县是劳动力输出大县,大批农民工流向苏浙等东部沿海省市,剩余劳动力不足,企业招工成为一大难题。在县直有关部门积极协调下,开发区在春节民工返乡的时机,利用县电视台宣传开发区内企业招工信息;在县城和乡镇举办用工推介会,免费为企业提供宣传展位;鼓励企业争取利用国家给予新毕业的大专院校学生就业补助资金(每生每月400元),招收应届毕业生。
三、下一步发展对策
我县是沿海与内陆梯次开放的结合部,处于徐州都市圈、黄淮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辐射圈内,是承接东南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桥头堡”。经济开发区要利用好承接产业转移的第一梯次优势,进一步实施科学、有效的措施,迅速提升园区的发展速度,增强园区经济实力。
(一)高点定位,拓展跃升空间
县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按照“一区多园、拉开框架、留足空间、错位发展”的要求,实施“1521”园区扩张规划,努力加快工业新区建设。在高速公路节点规划起步10KM,远期30KM的北部工业新区、人居新城,建成食品加工、新型建材、轻纺服装、物流配送、文化创意5大园区,加快推进开发区配套型发展、产业链延伸、龙头型带动。依托北部新区,启动“2465”工业振兴计划,力争到202_年培育发展200家规模以上企业,打造轻纺、服装、食品、建材、电
22子、新兴产业总产值超400亿元的6大产业集群,建设5个产值超85亿元的产业园区。
(二)加大投入,提升承载能力
按照开发区经济总量发展规模要求,建立一级财政,并建立相应的开发区金库,设立开发区国税、地税机构。开发区内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等土地有偿使用费,除按规定上缴中央和省外,由开发区管委会按收支两条线原则收取并全部用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在县财政加大投入的同时,继续发挥开发区建投公司的融资功能,采取BT、BOT、贷款等市场运作模式,逐步实现自我滚动发展,推进南部工业区美化、亮化和人居功能配套提升,推进北部“五园”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报批新区规划,争取明年上半年完成审批,部分项目入驻,解决空间不足问题。
(三)突出特色,实施园区招商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扬长避短、错位发展”的原则,不断创新思路,不断创新招商形式,发挥我县基础产业优势和三元文化特色,组团赴沿海发达地区召开投资环境说明会、经贸洽谈会。逐步实施招商选资,着重引进基地型、龙头型的总部经济,走以围绕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构筑特色产业的产业招商之路,最终实现扩量与提质两大目标。未来三年,北部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企业有望 8 突破200家,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进一步引领经济园区的高位、快速发展。
(四)坚持培育引导,壮大支柱产业
我县开发区的基础产业主要为农产品深加工与纺织服装产业。重点引导、扶持富康箱包、钟馗酒业、大诚明科技、笑果科技、荣业纺织、四方精工等30多家超亿元的大企业,培育5-10家年产值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计划到“十二五”末,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超300家。力促投资30亿元的水晶产业园、投资10亿元的皖北袜业工业园尽快开工建设。到年底,经济开发区预计可实现销售总额25亿元,工业总产值20亿元,工业增加值7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全区项目突破100家,规模以上企业突破30家,大大增强园区的经济实力。
(五)优化资源要素,推进产城一体
我们通过同步规划、统一设计,把北部五园定位为“工业新区、人居新城”,走以产业化振兴城市,以城市化助推产业,将园区作为城市来建设。在产业选择上,注重园区产业发展与城市繁荣统筹协调;在规划实施上,通过建设大外环、高速公路连接线,使工业新区与灵城建设笔断意连、有机衔接,实现产城一体、融合发展。尤其是在内部发展上,整合、优化现有园区的资源,加强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园区产业集聚,促进企业产业链向两端延伸、价值链向 高端攀升,把开发区建成产业集群区、生活宜居区。
四、几点建议
(一)拓展政策空间。建议市政府抢抓省加快皖北发展的重要机遇,利用好承接第一梯次优势,研究东部产业转移动向,出台鼓励加快开发区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希望市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全市空间布局和产业定位,对新增投资项目进行引导和调节,提高开发区产业发展聚集水平。
(二)做好规划指导。赋予开发区更大自主权,对规划区范围内的建设用地,由开发区管委会根据详细规划和建设的需要提出申请,政府优先安排开发区的建设用地指标。鼓励现有企业追加投资、提高投资强度,向空间发展,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国土资源局要用足用活政策,采取土地增减挂钩臵换手段,争取更多的建设用地指标。
(三)健全考核机制。建议市政府绩效考核部门进一步完善对园区的考核办法,建立健全符合各园区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促进开发区健康发展。
(四)打造产城一体发展平台。实现产城一体化,要求我们建造的不再仅仅是一个工业园区,而是一个城市,一座有产业支撑的和谐城市。建议市委、市政府立足全局,进一步完善市场化机制,探索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运作”的产城一体的园区建设模式,利用政策导向作用,增加土地审批、征用指标,增大对园区项目的财政投资力度,坚持一体化规划,引领产城融合互动,夯实产业发展载体。
第二篇:上海浦东川沙经济园区调研报告_最终版
上海浦东川沙经济园区调研报告
上海浦东川沙经济园区成立于202_年10月12日,总面积为690公顷,由原川沙镇工业园区和机场镇工业园区合并而成。园区分为三个板块,其中经济园区296公顷、产业园区188公顷和物流园区206公顷。
三个板块中经济园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产业园区以临空产业为主;物流园区以现代物流、仓储业为主。
在202_年6月9日园区成为省级开发区“上海浦东空港工业园区”的重要板块。
川沙新镇人民政府授权上海浦东川沙经济园区有限公司对园区实施开发和管理。
目前园区内累计引进投资项目72个,其中经济园区54个、产业园区10个、物流园区8个,总投资额约53亿元。
随着园区周边大项目的推进,尤其是其北靠新城区,南望洋山深水港,东临浦东国际机场,西衔大型主题公园等独特的区位和品位优势,使川沙经济园区日益成为浦东投资热土中的热点。
202_年7月上海浦东川沙经济园区标准厂房区正式命名为“川沙国际精工园”,“精工园”坐落于经济园区川沙路6999号,由A、B、C三区组成,总面积185000㎡。其中A区30000平方米共建18幢 单层厂房,B区58000平方米共建18幢厂房,单层5幢、二层4幢、三层9幢共40个楼层,C区20000平方米正在规划中。
“川沙精工园B区标准厂房项目”总占地近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共约51879平方米,现已竣工。精工园B区标准厂房项目共建造标准厂房18幢,其中单层 5幢、二层4幢、三层9幢,共有40个楼层。
川沙经济园区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生态园林型经济开发区。入园项目应达到以下要求:
1、入园项目应为无干扰,无污染的一类工业项目。
2、入园企业必须注册在川沙经济园区,并以此企业名义进行生产经营。
3、项目成长性好。能积要求为:
(1)批租土地的企业在三年内产值达到500万元人民币/亩/年左右。
(2)使用标准厂房的企业在第三年内年产值达到1.5万元人民币/m2(建筑面积)左右/年左右。
4、批租土地的项目在项目经浦东新区有关部门批准后一年内开工建设。
园区企业:以外资企业为主,约占80%,但是少量中资企业的资质高,如有融资担保需求,风险较低。(目标客户,简单列举个别):
1.上海浦东旅游用品厂、上海浦旅酒店用品有限公司坐落在上海 浦东新区川沙镇妙境路880号,是一个专业设计生产和配套销售宾馆酒店用品的企业。联系方式:021-58928000 顾先生 2.上海森林特种钢门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钢门、特种门、卷门、木门、防排烟窗、防火涂料、防火堵料、金属天花、隔断、幕墙、五金构件等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联系方式:机场镇森塘路28号;临空产业园区航城十路387号 总机:58933269 3.上海惠达橡胶制品有限公司:主要经营和生产汽车橡胶配件(车用橡胶减震器、橡胶防尘罩、密封件)、给排水管道中各类橡胶密封圈、橡胶胶管、工矿橡胶配件及金属冲压制品。公司创建于一九九五年,202_年新建厂区占地一万两千平方米,现拥有员工150名。联系方式:施新路989号,电话:021-68960804。
综上所述:
1.该园区成立至今近十年,由区级工业园区升级至市级园区,对于入驻企业的准入标准也逐步提高。为园区内企业质量把好了第一道关,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司的担保风险;
2.我司的高层领导在川沙有着广泛的人脉,可方便业务人员在该地区开展业务,如遇到困难可在第一时间得到公司的帮助; 3.园区的企业类型:有加工制造、电子、物流等等,如企业有融资担保需求,都属于我司融资担保的目标客户;
4.园区内的有些企业自己购买土地自建厂房,如有短期的融资担保 需求,有可作为反担保的标的物;
5.由于园区内有大量的外企,有时偶尔也会有融资担保需求,我司能否能针对外企的融资需求提供相适应的服务,同时如何把控风险(政策风险和公司风险)最为关键。如能顺利为有需求的外企提供服务的话,经媒体报道,可打响公司的知名度。
6.园区内的企业除了有融资担保的需求外,企业发展过程中也将涉及其他方面的金融需求。我司可利用在该地区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把该区作为试验田。如获成功,可以推广到下一个工业园区。
7.园区外围也有一些小型的生产型企业,附近有曹路、龚路、蔡路等工业园区,如我司在川沙工业园区打出一定的知名度,可起到辐射作用,顺便把被辐射区的目标企业也拿下。
通过我司同仁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拿下该区的目标客户的。为领导争光,为公司创收,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更可实现公司“企业发展的推动者”的历史使命。
第三篇:园区调研报告
资阳区园区经济发展调研情况汇报
益阳市资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_年8月19日)
一、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湖南益阳长春经济开发区原名益阳市长春工业园,成立于202_年,202_年升格为省级开发区,202_年获批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202_年3月被授牌为第一批湖南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2_年4月更名为湖南益阳长春经济开发区。
长春经开区地处益阳中心城区资江北岸,西至马良路,东至长常高速公路,北至白马山环线,南至幸福路、长春路、资江。园区行政总面积达8.63平方公里,规划总面积达7.09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3.7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面积141公顷。园区共有企业121家,商业企业29家,工业企业92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5家;初步形成了电子产业园和新材料产业园两大特色园区。今年1-6月份,园区共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6亿元,增长9%;完成工业税收1.63亿元,增长15.4%;启动23.6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建设,建成10万平方米;前四年累计建成的标准化厂房利用率达96.4%;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0.2亿元,其中本级政府投入1.61亿元;新开工工业项目12个。
二、园区经济发展特点
(一)主导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园区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电子产业园以目前全市唯一一处三类工业用地为依托,以电子PCB科研开发、加工生产、内外贸易为主导,规划用地3000亩打造知名特色产业园区。该园区现已基本建成1200亩,引进奥士康、明正宏、卓邦科技等电子类企业15家。新材料产业园以鸿源稀土为龙头,吸引了中核集团合作开发。产业园一期规划用地2200亩,全部为独立工矿用地,全力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稀土材料及关联产业集群的特色园区。目前新材料产业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家,202_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5亿元,占园区规模工业总产值的9.1%;已完成532亩用地的土地平整,正在进行园区干道及污水处理厂建设,鸿源稀土、佳纳能源、博强新材料等企业正积极进行开工前期准备工作。农产品加工产业以槟榔产业为主,辅以木业、熟食、纺织等,现有8 家企业,202_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22.74亿元,占园区规模工业总产值的14.6%。目前,我区正在以皇家湖工业园为基础打造食品加工园,一期规划设计已通过评审,污水处理厂即将启动建设,93亩食品类标准化厂房征地拆迁即将完成,完成土地平整70亩。装备制造产业以宇晶机器、瀚鑫机械为龙头,聚集了18家企业,202_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40亿元,占园区规模工业总产值的25.7%。
(二)企业质效显著提升。目前,长春经开区共有企业120
余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家,就业人口近2万人。202_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43家,过5亿元的企业有7家,税收过千万元的企业有6家。其中以奥士康、鸿源稀土、宇晶机器、口味王槟榔、皇爷食品、瑞亚高科等明星企业尤为突出。202_年,奥士康完成产值13.4亿元,纳税5413万元。鸿源稀土完成产值5.12亿元,纳税2675万元。宇晶机器完成产值1.12亿元,纳税1411万元。口味王槟榔完成产值9.5亿元,纳税4789万元。皇爷食品完成产值10.63亿元,纳税4118万元。瑞亚高科完成产值5.8亿元,纳税1224万元。园区现有吉林森工、绿地集团两家上市企业,另有奥士康、宇晶机器正在积极筹备上市。
(三)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近三年来,长春经开区各项经济指标不断增长。202_年,园区共有企业80个,其中规模工业企业49个,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10.9亿元,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31.05亿元,上缴工业税收 1.92亿元;202_年,园区共有企业 98个,其中规模工业企业 55个,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41.71亿元,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 36.40亿元,上缴工业税收2.14亿元;202_年,园区共有企业108个,其中规模工业企业62个,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63.31亿元,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40.52亿元,上缴工业税收2.62亿元。
三、当前面临的发展瓶颈
(一)资金瓶颈。资金来源与建设需求的矛盾是目前阻碍园区发展的重大瓶颈。目前,长春经开区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基础设施建设、征地拆迁等各项任务重,且土地成本日益增加,园区融资及资金筹措工作压力巨大,而园区资金来源单一,仅靠创鑫公司进行融资。商业银行对政府背景的融资公司管理越来越完善,申贷门槛越来越高,申贷资料审查越来越严格,且包装项目和抵押物的手续办理程序时间长、费用大,导致资产归集越发困难,创鑫公司融资运营压力较大。
(二)用地瓶颈。随着园区建设不断加快、规模日益扩张,现有用地指标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用地矛盾日益凸显。同时,个别项目土地利用率不高,投资强度和投入产出率达不到要求,土地闲臵的现象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土地供需矛盾已成为制约园区发展的主要障碍。
(三)征拆瓶颈。一方面,随着舆论媒介的不断增多,老百姓对征拆的个案报道片面吸收,且园区失地农民保障未到位,被征地农民普遍认为补偿偏低、新安臵办法分配的宅基地面积减小,导致征拆工作寸步难行;另一方面,由于园区不断扩张,个别项目落户已涉及到其他乡镇范围,虽然区委、区政府不断加大协调力度,但由于村级集体征地补偿费分配方式是以大多数群众的意见为主,致使两个区域的村民支持程度不一,影响拆迁进度。
(四)体制瓶颈。长春经开区作为区政府的派出机构,没有比较充分、相对独立的管理权限,导致入园企业因规划、报建审批环节过多、时限过长、办事效率低下,特别是当园区职权与职能部门相冲突时,园区管委会很难协调,经常出现“项目等地,排队入园”的现象。
四、产业园区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工业园区建设要坚持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我区“项目立区、工业强区、城镇兴区、商贸活区”发展战略,积极与《益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2_-202_)》、《资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益阳市资阳北片、南片控制性详细规划》、《长春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2_-202_)》等衔接,以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为出发点与落脚点,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建设,提高节约化水平,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核心竞争力,力求在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扩大发展成果上实现新突破。
(二)发展定位
着力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农机产业、生物医药等比较具有优势的产业集群,使之成为中西部地区国家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承接点和支撑资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引擎。坚持科学规划,高起点、高标准
制定工业地产发展规划,明确重点发展区域,突出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强化区域产业协作,推动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向工业地产集中,引导工业地产集聚式发展。到202_年,形成5个以上在全国、全省有名的特色产业集群。
(三)发展主要目标
紧紧围绕“一园、一城、一湖、一路”经济建设主战场,壮大集体经济、拓展发展空间、扶持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加强组织建设,依托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以工业园区为平台,以快速高效发展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中心,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经济,明确园区产业定位,不断突出园区产业发展的规模和特色,使之逐步成为带动我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成为“益阳招商引资的承载区、经济发展的先导区、项目建设的集聚区、新的城市居住区”。
——经济总量目标。至202_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年递增16.5%;规模工业总产值达285亿元以上,年递增17%;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年递增20%;工业税收6亿元以上,年递增19%。
——产业发展目标。至202_年,电子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两个创业园区基本成熟,形成电子信息、新材料两大特色产业集群。其中电子产业园实现年产值约100亿元以上,年创税2亿元以上;新材料产业园实现年产值60亿元以上,税收过1亿元。
——项目建设目标。至202_年,新引进创新企业8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家,投资过亿元的企业12家,过10亿元的企业3家,其中建成投产企业50家以上。
——园区建设目标。至202_年,新建成标准化厂房200万平方米,累计建成标准化厂房利用率达90%以上;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新增园区建成面积3.5平方公里;大力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入园企业净用地平均投资强度每平方公里20亿元以上,税收贡献率平均每平方公里达到5500万元以上。
五、产业园区发展任务
(一)加快建成电子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两大特色园中园
——电子产业园位于长春路以南、白马山环线以东、长常高速公路以西,规划面积2万平方公里。以奥士康为龙头,依托益阳市目前唯一一处三类工业用地,打造集科研开发、加工生产、内外贸易一条龙的电子信息生产基地。省商务厅已授予产业园为“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特色园区”称号,省环保厅通过了电子产业园可发展PCB产业的环评批复,使之成为我省目前唯一可发展PCB产业的特色园区,并于12月16日经民进省委挂牌为“同心园区创建基地”。力争到202_年,引进大型电子类企业5家以上,中小型电子类企业及关联企业30家以上,实现年产值约100亿元以上,年创税2亿元以上;将PCB产业
打造成为益阳乃至湖南的支柱产业,将电子产业园打造成为中南地区最大、全国知名的千亿级特色产业园区。
——新材料产业园位于长常高速公路以东、资江以北,规划总面积3.3平方公里,其中一期1.5平方公里。科技园由资阳区人民政府与中核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由北京恩菲公司负责规划编制,以中核公司和鸿源稀土公司成立的项目公司为主体。力争到202_年,形成硬件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产业园区,引进国内一批稀土行业深加工企业,力争打造产值60亿元以上,税收过1亿元的全国知名稀土材料及关联产业集群特色园区。
(二)侧重打造教育品牌特色园区
湖南国基职业教育基地规划总用地面积为2555.5公顷,功能定位为湖南省乃至中南地区的职业教育、益阳市教育产业的重要载体,生态旅游休闲胜地。202_年7月,由湘潭市规划建筑设计院设计,编制了园区实训基地控制性详细规划。一期规划面积为3000亩。
——积极做好短期培训,与全日制职业教育互补,长短结合,提升园区人气,输送合格技工,致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摸清基地学校闲臵实训场所,与沿海转移项目企业合作,引进与学校专业相同或相近的环保型企业租赁办厂、资源共享,人力资源和实训场地实现优势互补、厂校双赢。
——对于园区范围内学校进行摸底造册,根据各学校校园
现状进行项目包装、转型处臵,对接具体企业项目,或租赁或拍卖,盘活存量资产。
——启动精瑞英才经典学校的扩建,精瑞英才经典学校是全国第一所农村经典文化学校,办学几年来成绩斐然,省、市、区领导相继到该校视察。目前,该校生源充足,但是教学用地严重不足,该项目计划投资100-200万元,扩征土地20亩。
(三)加快标准化厂房、道路及相关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标准化厂房建设。以两大特色园区为重点,力争建设标准化厂房60万平方米以上,其中电子产业园35万平方米、新材料产业园25万平方米,加快工业地产的形成。
——道路建设。针对当前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大力气,努力解决一批困扰企业发展和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老大难题,形成更加完善的道路交通体系。
——安臵点建设。完成合新、龙塘、白马山、杨树、南丰、电子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等安臵点建设,力争建成安臵房20万平方米,确保征地拆迁工作的顺利推进。
——其他配套建设。尽快启动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完成污水处理厂扩容,解决园区污水处理难的老问题,加快特色园中园内的排污、供水、电、气、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工业地产硬件服务水平。
(四)加快项目建设
加大土地报批和征地拆迁力度,力争批回土地5000亩,拆迁房屋500栋,促成落户项目早开工;加大环境整治力度,营造宽松的建设环境,力促三木电气、恒辉电阻、鸿源稀土、佳远钴业等项目动工建设;积极促成博强新材料、优德通力科技、湖南菲美特等重大在谈项目尽快签约,确保15个筹建项目年内开工建设、13个项目年内建成投产。
六、产业园区发展措施
(一)提升招商品位,增强集聚效益。一方面,注重从招商到引商的转变。进一步培育已落户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吸引上下游配套项目,打造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形成多点开花的局面;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加大土地报批力度,提高“三通一平”效率,尽可能地实现熟地招商;进一步加强平台建设,以便利的交通、完善的配套等硬件设施吸引企业入驻。另一方面,注重从招商到选商的转变。积极落实项目准入制度,紧紧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选择一批投资大、产值高、税赋高的创新企业落户园区,使集群效应随产业链的延伸而增强。
(二)提高执行效率,推进项目建设。一是积极探索新常态下的征地拆迁办法,从解决失地农民思想、生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着手,把握尺度,注重实际,突出重点项目、重点户子,以点带面促进征地拆迁开展,切实提高供地效率。二是加强合同约束力,进一步提高企业业主合同履约率,积极联系、督促企业加快建设进度,减少建设周期。三是联合科技部门开展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加大企业科技创新鼓励力度,促进企业转型发展。
(三)创新筹融资方式,突破资金瓶颈。一是积极探索多途径的融资方式。通过创鑫公司投入、银信部门贷款、土地经营、市场运作等方式,积极引进外资、民资、信贷和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开发与建设,实现由政府管理园区向经营园区转变,由以财政投入为主向以社会资金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入转变。二是加强财务资金控管。针对园区筹融资工作的实际情况,加大对部分欠缴土地款的签约企业的催缴工作力度,以新引进的企业提前预付征地款的方式筹措部分资金,通过加大财务资金控管力度,开源节流,提高园区建设发展的资金利用率。三是搭建企业融资平台。通过着力包装项目,做好政、银、企的对接工作,并探索与金融机构或财团合作,建立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为企业滚动发展进行融资,解决好企业流动资金和滚动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
(四)优化园区环境,增强品牌效应。一是抓好环境整治。坚持把优化环境作为加快园区发展的“一号工程”,规范涉企行为,加大专项整治行动力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环境整治快速反应”机制,严厉打击阻工闹事、强揽工程、强买强卖等阻碍企业发展的行为,为企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二是抓好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完善园区消防设施配套;
联合区安监局和消防大队对园区重点企业开展消防安全排查;组织企业进行安全事故应对培训,切实提高企业处理安全事故的能力。三是抓好各项创建工作。建立健全市容卫生秩序等长效管理办法;不定期对辖区居民区雨水井、检查井、路灯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排查;建立长效清扫保洁机制,整顿无序经营现象,规范建设高标准庭院,建设生态文明园区。四是抓好社会管理。大力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网格化工作,以全面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参与度为主线,着力加强社会管理、优化社会服务、完善社区治理,积极探索以“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多元化参与、信息化支撑”为特征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
第四篇:经济开发区学习调研报告
衡阳高新区作为全市唯一的国家级园区,承载着改革创新发展、汇聚现代产业、振兴实体经济的历史使命,如何在衡阳的“换道超车”中发挥主引擎作用。阳春三月,衡阳高新区部分工作人员赴嘉兴、无锡、镇江高新区学习考察,感受颇深。
一路走来,看到了什么
思想解放,营造利于园区发展的良好氛围,值得我们深思。来到江浙地区的高新区,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里是一片思想开放、思维活跃之地,真正做到了把思想认识从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以思想解放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定位上,体现一个“准”字,江浙地区始终把高新区作为经济发展的排头兵、科技创新的主阵地、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规模上,体现一个“大”字,如,南京高新区规划面积160平方公里,无锡高新区规划面积220平方公里,徐州高新区规划面积180平方公里,武进高新区规划面积182平方公里。配置上,体现一个“高”字,无锡和镇江高新区的“一把手”均由市委常委兼任,专职负责高新区的全面事务。管理上,体现一个“活”字,即灵活选择适合园区发展的管理模式,并且不断改革创新。无锡高新区于202_年在高新区所辖区域基础上设立新吴区,实行区政合一的管理模式;镇江高新区于202_年,从所在行政区分离,实行市政府派出机构制;嘉兴高新区实行管委会负责经济管理、企业服务的模式。在放权上,体现一个“广”字,权力下放做到了应放尽放、能放必放,园区自主性强,行使市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园区事能园区结。另外,大量的招商补贴、企业补贴等均由园区自主决策,园区的招商竞争力优于中西部地区。
不忘初心,坚守创新驱动发展的功能定位,值得我们追赶。江浙两省始终坚持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功能,将其打造成区域创新动力平台与核心竞争力区域。一是平台建设经验丰富。江浙地区高新区孵化平台的建设起步较早,大多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起开始孵化器的建设运营,有着较为成熟完备的孵化器建设运营模式,在多项专业工作方面有明显优势,能够为企业提供“集中式一站式”服务。如无锡高新区目前有各类创新孵化载体达250余万平方米,镇江高新区拥有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20余家。二是科技服务体系完备。以无锡高新区为例,区内有202_余家科技服务企业,从事各类科技服务,代理、法律服务,运用转化服务,咨询服务等,服务保障相当充分。三是产权服务特色明显。江浙地区在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方面的特色非常明显。比如,镇江高新区大学生创业科技园引进了2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其中的江苏汇智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充分发挥其在专利运营服务体系中的节点作用,以“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打通产业协同创新价值链,演绎以知识产权为纽带的“人、创新、产业”的关系,真正发挥知识产权撬动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巨大作用。
龙头带动,走出产业集群集聚的发展路子,值得我们仿效。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对江浙地区的发展显得尤其明显。比如无锡高新区依靠着华虹集团强大的行业龙头效益,积极布局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相关上下游产业链条,使无锡迅速成长全国集成电路高端生产基地。又如,当物联网在大多地方还只是概念的时候,无锡高新区已经走在前面,迅速实现应用,这和物联网龙头企业感知集团、朗新科技、无锡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的龙头效益密不可分。
特色小镇,提供产城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值得我们借鉴。浙江着眼供给侧培育小镇经济的思路,对做好新常态下的经济工作也有启发。这里的特色小镇遍地开花,主要有着三个特点。一是产业立镇。嘉兴秀洲高新区的光伏小镇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该小镇主体功能结构为“一核、两带、三片区”。即围绕光伏科创园形成的核心节点,涵盖光伏研发、制造、检测服务和旅游休闲,成为秀洲高新区一块闪亮的“金名片”。二是特色鲜明。江浙地区的特色小镇并不是重复建设,而是因地制宜,多样化发展。目前,无锡高新区共有包括鸿山物联网小镇、慧海湾小镇、梦溪小镇、旺庄智能装备小镇、梅里文化小镇、硕放航空小镇等10个特色小镇,其主导产业丰富多彩、特色鲜明。三是“三生融合”。即生态、生产、生活相结合。与传统的产业园区相比,特色小镇关键在于“产城融合”。如旺庄智能装备小镇不仅发展产业,还着力反映推动产城融合到产城人融合的轨迹。小镇依托宅滨水生态走廊,引进优质的公共教育资源和家庭医生等特色医疗,建设智能、时尚的商业综合服务体和科技文化展示馆,打造一片彰显江南水乡特色的滨水宜居生活区。
政策完善,打造系统全面丰富的政策体系,值得我们学习。无锡高新区深刻把握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紧密结合无锡高新区发展实际,充分发挥好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扶持作用。一是突出重点产业政策。重点突出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推进包括“城市云脑计划”和“产业唤醒计划”的实施落地,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出台了无锡高新区“产10条”。二是突出科技创新政策。制定了《无锡高新区关于推动科技创新创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科技创新创业政策实施细则》,共有扶持范围、科技发展专项资金、信息与服务外包专项资金、创新创业专项资金、预算安排及资金管理等五大项。三是突出人才引进政策。出台了《无锡高新区(新吴区)科技领军人才创业项目实施办法》,为创业者提供50-800万元的创业支持资金,三年来为400家重点企业引进和培养了各类紧缺人才4500名。
对标先进,还缺少什么
调研期间,江浙地区高新区的管理理念、发展思路、经济实力、创新能力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衡阳高新区和这些先进园区相比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体制机制不顺。一方面园区管理模式落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尽管衡阳高新区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园区的管理模式并没有“因时因地”改变,“级别低、人员少、担子重”的问题愈加凸显,既要承担经济发展的重任,又要肩负社会管理的重责。另一方面审批权限下放不够。由于政策的变化,衡阳高新区在国土报批、规划审批、资金申报等事项上,存在着“程序多、手续多、时间长”等问题,降低了园区的竞争力。
2.创新能力不强。一是科技研发实力薄弱。由于衡阳地区缺乏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同时企业科研技术力量薄弱,导致高新区整体的科研实力较弱,缺乏强大创新推力。二是创新人才不足。除了缺乏成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加之近年来一二线城市纷纷发动“抢人大战”,衡阳高新区引才效果一般。当前,人才匮乏,尤其是中高端人才的缺失,已经成为衡阳高新区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3.发展空间不足。衡阳高新区行政管辖面积为21.79平方公里,相比其它高新区动辄近200平方公里的管辖面积,衡阳高新区的面积明显偏小。一些有意向投资的好项目、大项目因土地因素的制约,无法在高新区落地,发展空间严重不足,已严重影响衡阳高新区进一步发展。
4.资源整合不畅。目前衡阳市周边有高新区、白沙园区、松木工业园、衡山科学城四个园区,园区归口较多,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造成园区间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产业雷同交叉。与此同时,虽然明确高新区、白沙园区、衡山科学城在报表上统一上报,但由于缺乏园区联席会议制度,致使衡阳市园区整体竞争力不强,未形成应有的影响力、产业辐射力和带动力。
奋起直追,该干些什么
以先进为鉴,求奋进之策。江浙之行,激发了我们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演化为全区上下加快发展的生动实践。
思想解放是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先导,我们必须在思想认识上实现新突破。要实现园区更高质量发展,就一定要在思想观念上来一个大转变。要有一种共识。园区发展状况不仅关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水平,且决定未来区域竞争中的实力和地位,我们必须要形成“资源向园区配置,政策向园区倾斜,精力向园区集中”的共识。要有一股勇气。要有一种“敢为人先”的勇气,坚持“大思路、大规划、大发展”思维,把眼光放远、把目标定高、把位置找准、把步子迈大,敢于“跳起来摘桃子”。要有一片氛围。园区层面,各部门和个人要坚决摒弃畏难发愁思想和唯条件论,破除部门利益、小集团利益、个人利益至上的思想,增强全区一盘棋的大局意识。市级层面,各部门也要对园区发展高看一等厚爱一层,努力开创干事创业、共促发展的良好局面,助推园区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
机制健全是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我们必须在园区管理上实现新突破。体制机制是园区发展的生命所在,体制机制越优越的园区发展越有活力。一是扩大园区职能权限。按照《湖南省加快推进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202_-202_年)》要求,扩大产业园区管理权限,真正实现“园区事园区结”。二是创新园区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参照先进地区高新区的管理模式,在人事管理权限上,改审批制为备案制,以利于园区灵活选人,多渠道补充干部;在园区干部人事管理使用上,考虑实行封存档案、全员聘任(用)、绩效考评、薪酬激励等举措。
改革创新是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我们必须在创新驱动上实现新突破。创新是高新区的灵魂,是高新区“高”、“新”的本原。一是加快平台建设。依托“2337”工程,鼓励社会机构、民营资本兴办科技企业孵化器;帮助企业加强与各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健全完善区域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全面搭建一批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等各类平台,建立初创企业到小微型科技企业完整的科技创业体系。二是完善政策体系。我们应当抢抓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良好机遇,以《衡阳高新区创建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实施方案》为引领,六大政策性文件向配套,实行“1+6”政策服务体系,充分释放改革和发展活力。三是强化人才保障。衡阳作为三、四线城市,亟需要在人才引进上下更大功夫、做更多努力,真正做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力争引进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精英海归人才和优秀硕博高级知识分子,为园区的创新驱动提供人才支撑。
组团做强是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我们必须在资源整合上实现新突破。一是扩大园区发展空间。建议进一步启动调规扩区工作,加快启动雨母新区规划建设,做好园区“大规划、大发展”这篇文章。二是统筹园区组团发展。建立园区统筹协调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对外,由衡阳高新区统筹管理全市各园区,经济指标数据统一汇总报送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争取在全国高新区排名中进一步争先进位;对内,各园区统筹发展方向,统筹发展机制,统筹发展成效。
产业发达是园区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我们必须在做强产业上实现新突破。产业是园区生存发展的关键,当前我们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为下阶段跨越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一是抓好招商引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与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接触,努力引进品牌企业和大型企业,发挥集聚效应;转变招商引资方式,积极采取项目招商、中介招商、以商招商、驻点招商等多种方式,不断延伸招商引资经贸合作的触角。二是培育特色产业。依靠完善的基础设施、发达的关联产业、便捷的信息获取等有利条件,全力发展总部经济;依靠现有金融机构集聚的优势,发展金融服务业,打造金融小镇、基金小镇;依靠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厚重的历史底蕴、丰富的生态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文化小镇。三是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四新经济”,从衡阳和高新区的实际出发,瞄准新能源、智能机器人、无人机、视觉系统技术等尖端前沿技术,重点集聚发展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量子通信、大数据、物联网等一批未来产业,打造自然天成的产业生态系统,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第五篇:蓝山经济开发区园区规划情况
蓝山经济开发区园区规划情况
一、产业发展
积极推进以“三高两低一自主”(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投资密度、低耗能、低污染、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为特征的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通过产业招商、靠大联强、延伸产业链等措施,做强毛针织产业、制鞋产业、机械电缆电子产业三大产业基地。同时以现有的规模企业为基础、产业集群为主线,加快配套和关联企业的发展,构筑产业平台。力争至202_年全区规模工业企业毛针织企业达 20 家,制鞋企业达 8家,机械电缆电子企业达6家。
1、主导产业
⑴ 承接境外和沿海加工制造业转移,吸引“有技术、有品牌、有市场”的国际知名品牌来园区兴办加工贸易企业。
⑵ 重点承接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产业转移,重点引进纺织服装业、制鞋业、玩具业、五金电子业、竹木加工业、机械设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优势产业,充分利用国际市场配置生产要素,促进发展地方特色的产业核心集群。重点建设好永州飞地经济工业园引进十二个重大的纳税企业落户工作。加大对奔腾彩印投资控股集团、湖南天龙米业有限公司、湖南湘君面业有限公司、东莞市炫彩服装有限公司、永州市环线恒丰机械有限公司、佛山南海欣威皮革制品有限公司、磁达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等项目的引进工作。加大对永盛工业园区、纺织工业园、创业工业园区引进的重大项目的落户工作。
⑶ 承接现代化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及第三产业。即打造服务核心带,建设湘粤物流中心、海关快件监管中心、新政务中心和广场文化娱乐中心、毛织会展示中心、商业金融中心等等大型企业的落户工作。加大对意向合同广州德晟纺织厂、北京普拉德汽车改装有限公司电动汽车项目的引进工作。
2、总体布局
⑴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市场运作、园区管理”的原则,以新工业园为中心,开发区远景建设规模达30平方公里。
⑵ 立足长远,适当超前,按照“开发区、城市新区”的要求,将开发区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在主攻永盛产业园、归雁创业园、飞地经济示范工业园的基础上,按照产业集群要求,建设一批“园中园”、“产业小区”等特色产业园,力争形成2-3个全省领先的特色产业。加快园区水、电、路、通讯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产业承载能力。同时,进一步完善园区功能配套、充分考虑吃、住、行、学、商、医等综合功能因素,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创业环境。
二、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园区平台建设,完善“一区多园”。围绕把蓝山建设成为全省加工贸易示范园区,着力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园区平台支撑。按照循环环保经济理念,创建生态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促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成为我省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典型。
1、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
实现园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其中征地拆迁10平方公里,五年内完成5平方公里建设任务。
基本实现“五通一平”,即通路、通电、通(给排污)水、通讯、排污和土地平整,且所处位置要交通便利、通讯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完成新六路(即丽宏大道、五里大道、龙泉大道、创业大道、兴蓝大道、永盛大道)的建设。抓好六园(市飞地经济工业园、永盛产业园、湘威工业园、宏泰工业园、归雁工业园、纺织工业园)的建设以及立亚达电子厂、三和盛矿山投资有限公司、七一八矿总部大楼、新招商大厦的建设工作,形成道路网络和井字结构及一园多区发展结构。
完成永州建宏环保有限公司,投入使用和污水处理配套使用。新增一座环卫所、一个垃圾转运站和多个景观公共厕所及沿途果皮箱。工业园区内水和地下水Ⅱ-Ⅲ类水质能满足给工厂取水要求,改造排水设施,规划好生产生活用水主要由扩建好的二水厂供应,通过改造原有城市供给水主体管接入工业园。二水厂要达到日供水能力26万m3 /日。工业园区电网全面融入全省大电网,为全县工业的加快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供电巨大动力。
2、通信、信息、交通建设
⑴ 工业园区建成六大网络即数字程控交换、长短农话、无线寻呼网、语言信息电话自动网、移动通信网、数字数据通信网,新增电信分局1处、邮政支局1处。建成好开发区、新政务中心、商务局、商品检验检疫、外汇核销等综合招商大厦和海关快捷报关电子中心和电子商务中心。
⑵ 工业园区开通好公交车、出租车和物流免检直通车辆,确保工业园区内畅通无阻免检安全运输货物。
⑶ 工业园区新建液化气站、石油加油站、人防消防站、防洪带,新增煤汽供应管道,确保燃气供应。
3、绿地和景观规划
规划沿斜西河、柳溪河和牛承渠道三条水系两侧设置沿河绿地,形成自然的组团分割界限。规划对园区西北部及西南部的较高山体进行绿化,形成工业园的自然生态公园。沿六路六园两侧各设置10米绿化带。规划绿地总面积237.83公顷,占建设用地的8.75%,其中公共绿地209.19公顷,人均公共绿地10.5㎡/人。绿地景观结构为“一心、两轴、五带、六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