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岱庙双龙池(模版)
编辑:海棠云影 识别码:20-707362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21 21:37:3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岱庙双龙池(模版)

岱庙双龙池简介

岱庙又称东岳庙、泰庙,是古代帝王奉祀泰山神,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始建于秦汉,拓建于唐宋,是泰山上下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建筑群。岱庙,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清单。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双龙池位于岱庙遥参坊南,清光绪六年(1880年)为引王母池水而建,因池内东南、西北各有一石雕龙头而得名。双龙池每两栏板之间用一望柱,柱身断面为正方形,立在通长的地栿上,柱头作仰覆莲,柱身分别浅浮雕花卉纹、狮纹,栏板为整块的石板,线刻委角长方形纹,北面正中栏板内侧阴刻行书“龙跃天池” 四字。池周围有《双龙池》碑和《万古流芳》碑,均为清光绪七年(1881年)引水竣工的记事碑,池西有古槐一株。

双龙池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其一,它是城市记忆的 “名片”。双龙池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位于泰安历史文化轴线上,南接泰城最古老的街道——通天街,北依帝王登封泰山的古御道起点——遥参亭,在古代这里一直是古泰城的中心,被称作“亭子门首”,成为泰城的主要地标。其二,它是古代城市饮水工程的典范。在双龙池建立前,由于泰城内井水多苦涩,被称为“苦水井”,居民吃水都要肩挑人抬,往返数里到山上泉溪中汲取,十分辛苦。清光绪初年,泰安的官员为解决泰城居民饮水之难,在遥参亭前开凿双龙池,修“曹公渠”,专引王母池之水,环绕岱庙注入池内。曹公渠每隔五十步留一井口,供居民打水。现池旁有“曹公渠记碑”、“双龙池记碑”等,记述了当年修建水池的经过。

附:相关资料

双龙池记碑

泰郡多山而少水。辛巳夏,余来守是邦,邑令曹亦后先莅任焉。民以城无蓄水为憾,既饮泰山而甘,问于泰人,得于城西数百步之遥,其上则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有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天地自然之利,不引之适于用,弗贵也。城中每遭回禄,救援莫及,守兹土者,莫不以兴水利为念。前太守增公、梅公有志未逮,旋擢任去矣,士民感之。公余暇,余与泰人共创此议,具有同心,始犹疑其难,继访羽士张传彬,具述水源,众绅士李三策等董理其事。爰不辞艰巨,力图其成,博采众议,禀请上宪,酌同捐廉以兴是举。时维盛夏溽暑,登山相其机宜,观其流泉,导泰山之源,自王母池而下,环绕岱庙,贯注遥参亭前,结大池以停奔湍之势。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因颜曰“双龙池”,都人士具大观焉。因溪理沟,节次开池以蓄水,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民之所共适。县署前结池于左,混混原泉,盈科而进,取用称便。是水也,发源于泰山之巅,绕城中,达汶河,二百余里之源流,一以贯之。夫惟政通则人和,人和则百废兴,踊跃从公,不日告成,欢乐之象,感召天和。是岁雨旸时若,乃亦有秋,有自来欤。衣食足然后礼乐兴,将见人文鹊起,科甲蝉联,于文教风俗大有裨焉。好恶同民,未之能信,窃愿成此志云尔。因弁数言,以为之记。泰安府知府曹濬澄撰。(以下题名略)光绪七年十月十□□。

说明

此铭文刻在“双龙池”碑碑阴,刻于光绪七年(1881)。

双龙池的传说

在泰山脚下泰安城的通天街北边,紧靠遥参亭有一座方形水池,人称双龙池。

相传很久以前,泰城里的人吃水十分困难,要到山根下的王母池去挑。一年夏天,久旱无雨,泰山上的树木花草大都被烈日烤焦了,王母池中的水也只剩下一小湾,挑水的人成群结队,从山脚一直排到岱庙城墙。这天,有一个白发老太太从山根的红门宫里走出来,手提小瓦罐,出了岱庙南门,把小罐摔在了地上,飘然而去。接着那儿出现了一个清澈的泉眼。人们说这是泰山老母来搭救泰城百姓了。这泉水很旺,涌流不断,四外漫淌。后来有位姓曹的员外出钱,修了个方形水池,水池两角刻着两个龙头,东南一个吐水,西北一个吸水,把水排到奈河里去了。打那以后,人们便把这池叫作双龙池。

选自《泰山区民间文学集成》

泰安日报20080715期

探索·发现

“曹公渠”与“曹公”的百年误解

2008-07-15 徐春燕)“曹公渠”石刻位于泰山王母池下梳洗河西岸的崖壁上,是为纪念清朝末年的引水工程而立,该水渠将梳洗河水引至城内,极大地方便了泰城居民用水。因当时主持其事的地方官姓曹,泰城百姓为表达感激之情,将水渠命名为“曹公渠”。据民国十八年《重修泰安县志》记载,曹公即时任泰安知县的曹钟彝。记者近日获悉,市文物局田承军硕士经研究证实,曹公并非知县曹钟彝,而是另有其人,《重修县志》及之后的一些文献有关曹公渠的记载是失实的。

据田承军考证,“曹公”乃是当时的泰安知府曹浚澄,时任泰安知县的正是曹钟彝。赵步灜撰写的《曹公渠碑》称,“辛巳(光绪七年)春,太守曹老公祖、邑侯曹老父台来莅兹土”,太守即知府曹浚澄,邑侯即知县曹钟彝。

曹浚澄到任后,体察泰城民情,探询百姓疾苦,为老百姓办了很多实事、好事。他尤其关注泰城居民的饮水问题,当时泰城“民以城无蓄水为憾”,“城内外无水,虽有井而咸苦不可食”,当时居民多去城西汲水,摩肩击毂,抱甕挈瓶,极为不便,现今的泰城打水胡同就是当时百姓到城外取水的明证。曹知府咨询士绅百姓,博采众议,最后决定修建引水渠。他邀请岱庙道士张传彬相地理察水源,动员府县两级官吏捐款资助,委托绅士李三策等董理其事。当时正值盛夏,他跋履山川践行险阻,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整个工程付出了极大辛劳。为方便蓄水,又便于百姓取水,他命人在位于泰城中心的遥参亭前开挖水池,命名为“双龙池”。水渠修成后,水自王母池而下,环绕岱庙注入“双龙池”。城内各处又依次开挖小蓄水池,水流穿行于通衢陋巷之间,清且涟而清且沦,有左右逢源之乐。水渠的修建极大地缓解了泰城居民饮水难的问题。

曹浚澄的《双龙池碑》(候补县傅锟代撰)详细记载了他修建水渠的经过,该碑称:“守兹土者莫不以水利为念,前太守增公(增瑞)、梅公(梅启熙)有志未逮,旋擢任去矣,士民感之,公务之暇,余与泰人共创此议,具有同心”。民国五年泰安知县沈兆祎撰写的《郡城内外水道记》亦记载:“水道轫(初始之意)议于前清光绪四年增太守芝田……曹太守继成之……是举(指泰城水道)始于增太守成于曹太守扩张于段(友兰)太守及毛(瀓)冯(汝骥)两大令”。

田承军分析,在开渠过程中,作为泰安知县的曹钟彝肯定也参与了很多工作,但由以上资料看,知府曹浚澄确是整个工程的主持者。退一步讲,即使知县曹钟彝做了很多工作,从中国传统的政治规则分析,只要有知府曹浚澄的参与,在水渠的最后冠名上,“曹公”肯定还是曹浚澄。同时期在泰任职的知府、知县都姓曹,且均参与了修渠工程,二位大人的这些巧合之处竟最终导致了几十年后《重修泰安县志》编纂者的失误,百余年来使得“曹公”一直名不副实、不得其所。囿于资料,我们对曹浚澄其人还不甚了解,《山东通志》载他是江苏如皋人,光绪七年任泰安知府。任职泰安期间,还曾主持修理泰山盘道。总的来看,曹浚澄是一位在泰安有所作为的知府。(记者 徐春燕)

遥参亭:老城墙前的“亭子门首”

2011-06-14 21:52:00

来源: 齐鲁晚报

关键词:

[提要] 无论是老泰安人还是来旅游的外地人,行至岱庙附近第一眼看到的建筑物都是一个池子和池中央的两棵大树,随后便是一个古旧的亭子,上书三个红色大字“遥参亭”,这便是老泰城的中心,泰安土语俗称“亭子门首”。

文/片 本报记者 刘慧娟

无论是老泰安人还是来旅游的外地人,行至岱庙附近第一眼看到的建筑物都是一个池子和池中央的两棵大树,随后便是一个古旧的亭子,上书三个红色大字“遥参亭”,这便是老泰城的中心,泰安土语俗称“亭子门首”。

◎参拜泰山神,先拜遥参门

10日,记者来到岱庙前的遥参亭附近,远远望见亭子前双龙池白色栏杆,明亮的阳光下双龙池内两棵古树愈发显得郁郁葱葱。

遥参亭后岱庙坊内的一名导游介绍,遥参亭是一组独立的建筑,但与岱庙在内涵上又是统一的。由于它的存在,把岱庙神秘而庄严的气氛烘托得更加浓厚。这种既独立又统一的建筑风格,不仅在五岳中独树一帜,在中国现存古建筑中也是不多见的。民间曾有“参拜泰山神,先拜遥参门”之说。古人凡有事于泰山,必先至此进行简单参拜,而后入庙祭神。游览岱庙时,也应首先从遥参亭开始。

亭前两侧铁狮对峙,旗杆高竖。坊前为双龙池,清光绪六年为引王母池水而建。池南为通天街,池西有唐槐一株,池北有1929年立《济南五三惨案纪念碑》。亭后是岱庙坊,又名玲珑坊。清康熙年间山东布政使施天裔重修岱庙时创建,并撰书楹联:“峻极于天,赞化体元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

◎老城中心的地标参照物

泰城附近有一些以里程命名的地名,如城西南之三里庄,城西之七里埠、二十里埠,城东之八里庄、二十里埠等。很显然,三里、七里、八里、二十里,是这些村庄与某一特殊地标之间的距离。这一地点到底是什么地方?问及上了年纪土生土长的泰城人,都会得到一个相同的答案———这个地方就是“亭子门首”。

亭子即遥参亭,“亭子门首”就是遥参亭附近。遥参亭位于泰城通天街的北首,坐落在岱庙正阳门外,为岱庙的前庭。唐代称“遥参门”;宋代在门内筑亭,改称“草参亭”;明代扩建,建殿围墙,成为二进式完整的庭院建筑。现存主要建筑有南山门、仪门、正殿、配殿、方亭、北山门。正殿内祀碧霞元君神像。南山门前的遥参坊,为四柱三门式牌坊,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建,石坊左右有清代铁铸狮子一对。

“亭子门首”成为泰城地标的具体年限已经无法考证,以“亭子门首”为参照物,于是就有了三里庄、八里庄、七里埠、二十里埠这些与亭子门首相关的地名。就连一家挑担子卖甜沫(是一种以小米面为主熬煮的粥)的,因其常年在遥参亭前,从早卖到晚,随要随盛,于是乎和亭子门首一起成就了泰安城的一句歇后语:“亭子门首的甜沫──现盛(现成)”。

据考证,遥参亭前为泰城南北干道通天街和东西干道升平街的丁字路口,东离泰安府衙很近,南距泰安县衙不远,附近有城隍庙、文庙、关帝庙、龙王庙、财神庙等祠庙,饭馆、药店、布店、成衣店、杂货铺、肴肉店等商铺林立,是城内居民日常消遣、购物,城郊农民进城买卖生活用品的主要去处,加上南来北往的官宦、客商和香客,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一派繁华的市井景象。

因岱庙之于泰城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其南门至遥参亭附近也一直是这座城市的中心。

◎光绪年间增添双龙池

泰安市相关历史文件记载,光绪年间为解决城内居民吃水问题,泰安地方官员捐资开凿水渠,自王母池而下引东溪梳洗河之水入城,环绕岱庙贯注遥参亭前,结大池以停奔湍之势。水势旺盛,清流滚滚,极大方便了泰城居民用水。渠曰“曹公渠”,池即“双龙池”。由此,遥参亭前又多了一项为泰城居民供应生活用水的功能。

岱庙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双龙池位于遥参亭南19米处,始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为引王母池水而建,因池内东南、西北各有一石雕龙头而得名。

如今的泰安城,面积和人口都远远超过了过去,岱庙和遥参亭附近也已不再是这座城市惟一的中心。按照泰安市城市总体规划,该处作为老城区的中心,被赋予了旅游、休闲、文化等新的城市功能,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千百年来,“亭子门首”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看惯了街道上鼎沸的人群,阅尽了这座古城的冬来暑往。作为老泰城的地标,将和那句歇后语,和那些地名一起,永远“活”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记忆里。

第二篇:龙池免费开放总结

拓展服务平台 构建文化乐园

----------龙池文化服务中心免费开放工作总结

龙池文化服务中心在市文化局、办事处党委指导和支持下,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充分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进一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改革,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挥公共文化机构的基本职能作用,免费向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群众的好评。现将开放工作总结如下:

一、各级领导重视,龙池办事处从处领导到社区干部、群众人人重视免费开工作,在龙池文化服务中心一无站址,二无资金来源的情况下,取得了西畈社区的大力支持,提供了房屋作为免费开放阵地,并且经处党委研究决定,2012年2月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为组长、宣传委员为副组长、文化站长及相关人员为成员的免费开放工作领导小组。使免费开放工作有了坚强的后盾。

二、硬件建设上档次

根据我处文化站的实际情况,多方筹措资金,添置硬件,共投入资金 万元。

1、图书阅览室:配书柜三组,桌子6张,椅子12条,各类图书1500多册,目前订有五份报纸:人民日报、湖北日报、经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黄冈日报及求是杂志;

2、多功能活动厅:配置投影机一台,电脑一台,桌椅100多套;

3、科技培训室:配桌、椅30套;

4、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配电脑四台,已接入宽带;

5、文娱活动室:配棋牌桌二套;

6、体育健身和老年、少儿活动场:建有一篮球场,有乒乓球桌一台。

三、创新方式,提升服务水平

(一)、我们建立书刊阅览室管理制度、书刊阅览室管理人员职责、电子阅览室管理制度、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管理人员职责、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管理制度、科技培训管理制度、多功能活动厅管理制度、文娱活动室管理制度、文化站长岗位职责、文化站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健全了设施管理制度,强化管理措施,加强日常维护,保障建筑物完好,各种功能齐备,提高各功能室设施的运行效率。坚持公益性质,保障所有设施用于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不改变其用途。

(二)、建立财产登记保管制度。实行站长负责制、专人保管制、损坏遗失照价赔偿制,配备的桌椅、电脑、报刊图书等所有财物要登记造册。遵循国有关资产管理规定,妥善保管器材,定期进行设备维护,使其功能完好,确保所有资产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防止丢失毁坏。各种设施、财物一律不准外借,不得随意拆卸,不得占为己有。

(三)、明确规范要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必须保证网络信号接通,防止线路破损、接触不良导致信号不畅。严格按照规程操作计算机、投影仪器等硬件设备,保证设备工作环境的洁净、通风、干燥,注意防尘、防潮、防热、防盗。认真做好平时的工作记录,掌

握农民群众对文化信息资源有关服务的具体需求,充分发挥和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和资源。接受各级领导的业务指导,做好书刊分类、贴标、上架,书目造册统计、借阅登记备案等工作。

(四)实行文化惠民服务。积极做好接待群众、上网管理、电视及投影视频设备的使用服务、书报刊借阅登记整理等日常事务,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充分发挥综合文化站的文化服务功能。保证了开放时间,做到“周周有安排,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赛事,年年有亮点。”

四、打造亮点,开展特色服务

针对我处地处城区,人们的精神需求日新月异,大众文化需求多样性、多样化的特点,我们及时更新工作理念,调整开放功能,使综合文化站建设成为服务广大群众的满意工程。

1、图书借阅:图书阅览室的开放时间为:早上8点至下午5点,读者可在室内阅读,也可用相应押金或身份证件抵押借走,乡干部借书须登记签名。开放以来,每日借、阅者二十人左右。

2、科技培训及科普讲座:一季度举办一期,至今已举办六期,分别为:法律知识培训,三批次,参加人数120人;计划生育专业技术,三批次,受训对象为各村计生专干及妇女主任,参加人数90人;安全生产知识讲座,参加人数37人,受训对象为各私企负责人;种养殖技术培训,受训对象为各村种养殖专业户、村民小组长代表,共36人。

3、广泛开展各项文化体育活动。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农村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已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多数老年人子女常年在外,他们文化生活极为贫乏。面对这个问题,以老年活动室为阵地,定期开展一些贴近农村、贴近生活、适合老年群体参与的

文艺联欢会、民俗表演、棋牌比赛等小型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了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去年“五一”期间的棋牌比赛,参加人数50人,11月份主办了欢庆“十八大”活动,参加的人数500多人。春节及元宵期间组织陵园社区的龙灯、西畈社区的狮子在辖区内巡回慰问演出,并协同老年体协组织了龙灯、腰鼓队到各社区表演,参加人次一千以上。除了以上有组织的开展活动以外,我站相对齐全的文化设施还为群众自发的文体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如:每日早晨五、六点钟就有几十位老年朋友在文化站的篮球场上扭秧歌、跳广场舞等进行晨练,下午放学后或双休日,我站的乒乓球桌、蓝球场就成了中、小学生们的舞台,晚上7.00至8.30有老年健身队和青年健身队在文化广场打太极、跳广场舞;娱乐活动室也是人来人往。总之,文化站的免费开放是一项惠民工程,经过一年的运行,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交口称赞。综合文化服务站投入使用以来,我们坚持做到群众性大型文化活动常年搞,小型文体活动月月抓,阵地活动天天有。我们力争坚持一月一期科技培训班”,既轰轰烈烈,又丰富多彩。其中每年的“元宵”“五一晚会”、“六一儿童节”、“七一晚会”、“八一晚会”、“国庆晚会”及节日的各项比赛活动更是异彩纷呈、高潮迭起。

五、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由于各种综合因素,我处文化站在免费开放的过程中还 存在着以下问题和困难:

1、经费不足:地方的配套资金不能到位,无法满足开展各种活动的支出;

2、人员缺乏:我处综合文化站只有在编的一名管理人员,要管理和服务于众多的开放项目,可以用聘请临时员工来解决,但聘用人员的工资无法解决,加之开展文艺演出活动,则非有文艺专业人员来指导不可,而我站目前没有这方面的人员,故不能完全满足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第三篇:双池创先争优事迹

围绕五好抓党建

创先争优促发展

------山西省交口县双池镇党委先进事迹 双池镇辖16个村委、43个自然村,总面积88.7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2264人,是交口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次中心和现代综合商贸物流集散中心,2011年4月被列入山西省“百镇建设示范镇”行列。镇党委下辖党支部25个,共有党员924名。近年来,镇党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三抓并举、注重四个创新、完善五项管理、统筹六项工作、围绕一个根本,走出了一条 “围绕五好抓党建,创先争优促发展”的好路子。

一、坚持三抓并举,打造一个好班子

过硬的党委班子是党建工作的一面旗帜。镇党委始终把打造谋发展、干实事的党委班子作为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一是抓学习。结合镇域中心工作,每年初都制订详细的党委中心组学习计划,精心安排学习内容,落实每周二、五定期学习制度,有效提高了领导班子成员的党性修养和政策理论水平。二是抓作风。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班子成员全部进行公开服务承诺,每月召开一次党委工作例会,汇报当月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查找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提高了班子成员的工作效率。三是抓团结。凡属方针政策性的大事、全局性的问题,都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严格按照议事程序民主决策,充分调动了班子成员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二、注重四个创新,建设一支好队伍

镇党委紧扣发展富民主题,注重四个创新,在打造善创业、带民富的党员队伍上狠下功夫。一是创新党员发展工作机制。执行发展党员预审制、公示制、票决制和责任追究制,将培养发展的重点放在致富带富能力强的优秀农村青年上,建立相关档案,实行动态管理。二是创新党员教育机制。采用外出观摩、集中培训、远程教育等形式,大规模集中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同时在党员中开展了争当“学习型标兵”活动,使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三是创新党员管理机制。积极开展以“争先进、作表率、树形象”为主题的十星级党员评创活动,对党员评星定级,激发整体活力。四是创新党员帮扶机制。开展了“四个一”活动,组织每位党员在村内分别联系一户文明户、一户经营大户、一户科技示范户、一户贫困户,落实“传”、“帮”“带”“扶”责任。

三、完善五项管理,形成一套好机制

镇党委坚持以制度规范人、管理人、激励人,重点完善五项管理机制。一是完善农村党支部星级目标管理。把党支部星级目标内容具体化,责任到人。坚持季度一小结、半年一检查、年终一考核,并奖惩兑现。二是坚持政务村务公开制度。镇村都设立了政务、村务公开栏,政务、村务每季度公开一次,财务每半年公开一次。村组两级全部实行了村财镇管,推行村党支部书记参与村组财务联签制度,强化了党支部对村级财务的监管。三是大力推行“文建明工作法”。认真落实“三制”、“三定”、“三教育”、“两下”、“两集中”工作制度和措施,有效提高了镇党委的工作效率,改进了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四是扎实推进“四议两公开”

双池卫生院住院大楼;新建了4处农村文化大院和16个农村书屋。同时全面落实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新型养老保险等党的惠农政策。完成清河街改造、镇区供水管网改造、神岺山生态园建设、双池中学扩建等8项重点工程。全镇95%的人口实现饮用水达标。实现村通、户通,镇村街巷硬化率达92%。教育、文化、卫生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六是“三大活动”成效明显。近期,镇党委周密部署、扎实推进“大排查、大接访、大化解”活动,坚持矛盾纠纷排查“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确保各种矛盾纠纷原地化解、群众反映问题基层解决,信访突出问题源头预防,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五、围绕一个根本,赢取群众好口碑

“为人民服务,让人民群众满意”是镇党委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全部工作的根本所在。围绕这个根本,镇党委千方百计为民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全力推进农村富民工程、帮扶工程、惠民工程三大工程建设。每月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并邀请人大政协代表、社会人士参加,紧紧围绕当前工作在人民群众中的反应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落实整改措施,修正工作思路,改进工作作风。每半年面向人民群众发放一次问卷调查,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并要求对整体工作进行满意度评价。在2011年底的满意度调查中,群众满意率达98%。党员干部辛苦指数的提高换来了基层群众幸福指数的提升,而群众幸福指数的提升也换来了镇党委群众满意度的提高。

第四篇:龙池司法所2010法律援助工作总结

龙池司法所2010法律援助工作总结

今年来,在区局、街道领导直接关心支持下,在上级业务部门和局分管领导的具体指导下,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个大局,紧紧围绕局党组的工作中心,紧紧围绕构建“和谐吴中”这个目标,认真探索法律援助工作新模式,优化法律援助运行机制,积极改进服务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弱势群体对法律援助和法律咨询服务的需求。为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法律援助充分发挥维权职能作用,树立良好“窗口”形象

今年来,我们坚持以执政为民、服务百姓为出发点,抓好规范化管理,提高法律援助服务水平。全面开展各项法律援助业务,使更多的社会弱势群体享有平等的法律权利,为群众提供全面更好的法律服务,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一是规范法律援助窗口接待。从坚持上下班制度、文明服务承诺入手,提高窗口的接待质量。二是苦练内功,提高办事效率。积极参加上级和局组织的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各项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工作人员的政治理论和业务水平有了明显进步。同时,加强法律援助工作的宣传,按照局领导的要求,明确任务,分解指标。今年已有在法律宣传栏内发布了4期与法律援助有关的内容。三是加强对法律援助案件的受理审查。对要求提供法律援助的申请人,司法所工作人员认真接待、耐心听取当事人陈述,不推诿、不唐塞,只要符合援助条件,绝不漏受理一件;对不符合受援条件的申请人,妥善做好法律解释和思想稳定工作,并告知其解决渠道,让申请人满意。据统计:截止年底,司法所共受理并指派法律援助5件,接待来电来访咨询32件。5件法律援助案件中,民事类5件。在32件来电来访法律咨询中,其中电话接待10件,来访接待22件。

二、探索和创新法律援助新形式、新途径,打造一个具有特色的法律援助品牌

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权利是法律援助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如何提高法律援助案件的办案质量一直以来是法律援助部门的困惑。今年以来,龙池司法所在局领导的指导下,认真探索,积极尝试一种全新的提高和监督法律援助办案质量的新形式、新路子。一是按照区司法局出台的有关规定。司法所在深入调查论证的基础上,依据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规定,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工作。二是认真抓好有关规定的实践运行。今年以来我们重点突出抓较为典型的民事案件,在法律援助站进行试运行。目前,法律援助工作站已受理并指派法律援助共办案件5件,已结案5件。今年以来,法律援助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工作中还存在这样或哪样的不足。为此,法律援助工作站在下要着重抓好以下工作:一是继续抓好法律援助工作站人员的政治和业务学习,提高办事水平和效率。二是继续做好日常来电来访的法律咨询工作,抓好法律援助案件的来访、受理、指派和监督。三是继续关注和跟踪好区局规定的实施,并搞好经验总结。四是继续配合公、检、法机关做好适合认罪轻案办理程序案件的试点,切实加强认罪轻案法律援助案件的指派、跟踪和监督工作。

龙池司法所法律援助工作站

2010年11月6日

第五篇:山东岱庙导游词

岱庙,旧称“东岳庙”,又叫泰庙,主祀“东岳泰山之神”,也是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告祭时居住和举行大典的地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东岱庙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山东岱庙导游词(一)

我们现在将要游览的是古代艺术的博物馆——岱庙。

岱庙,旧称“东岳庙”,又叫泰庙,主祀“东岳泰山之神”,也是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告祭时居住和举行大典的地方。

岱庙创建历史悠久,西汉史料始有“秦即作畴,汉亦起宫”的记载。唐开远十三年(公元725年)增修宋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后经金、元、明、清历代拓修,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岱庙位于泰安市城区北部,恰在南起旧泰城南门,北的岱顶南天门中轴线上。南北长405.7米,东西宽236.7米,呈长方形,面积为9.6万平方米。岱庙的建筑,采用了中国古代纵横双方扩展的形式,总体布局以南北为纵轴线,划分为东、中西三轴。东轴前后设汉柏院、东御座、花园;西轴前后有唐槐院、环咏亭院、雨花道院;中轴前后建有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主体建筑宋天贶殿位于岱庙内后半部,高踞台基之上,其他建筑则设在中心院落之外,彼此独立,又有内在联系。这种建筑布局是按照宗教的需要和宫城的格局构思设计的,形成分区鲜明,主次有序,庄严古朴的独特风格,并通过建筑空间的变幻,在庄重、肃穆和幽深、雅朴的相互渗透中相映成趣,完整一体。庙中巍峨的殿宇与高入云端的南天门遥相呼应,给人以置身泰山之中的优美感。

岱庙城堞高筑,周长三华里,高三丈,四周8个门,向南开的5个,中为正阳门,左为东掖门,再左名仰高门;右为西掖门,再右名见大门;向东的名青阳门,也叫东华门;向西的名素景门,也叫西华门;向北的名鲁瞻门,也叫厚载门。每个城门上皆有城楼,岱庙的四隅分别建有巽、艮、乾、刊角楼,整座建筑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犹如一座帝王的宫阙。

岱庙,是泰山文物最集中的地方。这里保存了琳琅满目的历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祭器、供品、工艺品,也有闪烁着华夏文明光华的泰山出土文物和革命历史文物,并保存了大量的泰山典籍和道经。更为珍贵的是还有184块历代碑刻和48块汉画像石,成为我国继西安、曲阜之后的第三座碑林。

岱庙,又是一座赏心悦目的古典园林。虬龙蟠旋的古柏,遮天蔽日的银杏,玲珑精美的盆景,争奇斗艳的花卉,又为古朴典雅的亭、台、楼、阁增添了万种风情的媚态。岱庙,一年四季景色如画,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

庄严、雄伟的岱庙,殿宇辉煌,文物荟萃。这里的每一处建筑都体现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风采,每一件文物都反映了泰山的文明发展。漫步在这艺术的世界里,抬眼望到的,举手触到的都是民族的瑰宝,无不使观者动力容,令游人感慨。巍巍岱庙,是一座熔建筑、园林、雕刻、绘画和祖国传统于一体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现在,我们到的这个地方叫“遥参亭”。它位于泰安市区的中部,通天街的北首,座落在岱庙正阳门外,是岱庙的前庭,为进入岱庙的初阶。古代帝王每逢来泰山举行祭典时,先要在这里举行简单的参拜仪式,以表示对泰山神的虔诚。因此,古时又称“草参亭”。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山东参政吕经升任副都御史,临行前改为“遥参亭”,一直延用至今。遥参亭门外的遥参坊是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创建,至今完好无损。另有旗杆高竖,左右铁狮蹲列。坊南的“双龙池”,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开建,方石垒砌,引王母池之水,环绕岱庙注入池中。因池内西北、东南角各有一个进出水的石雕龙头而得名。池南是通天街,使人一进入泰城南门就置身于神秘、庄严的“登天”气氛之中。池北侧的华板上刻有“龙跃天池”四字。1992年又在池外围以汉白玉雕花石栏,周长63米,以保护文物。双龙池周围为一小广场,四周古建筑林立,形成一幅优美的图画。

遥参亭为过亭式院落,东西宽52米,南北长66.2米,总面积3442.4平方米。正殿五间,建在院中心长方形台基上面,宽10.8米,进深7.75米,通高7.9米,为四柱五梁、九脊单檐歇山式,黄瓦盖顶。清代曾祀碧霞元君。两侧为东西配殿各中间。第一遥参亭是一组独立的建筑,但与岱庙在内涵上又是统一的,由于它的存在,把岱庙神秘而庄严的气氛烘托得更加浓厚。这种既独立又统一的建筑风格,不仅在五岳中独树一帜,在中国现存古建筑中也是不多见的。遥参亭在唐代曾叫“遥参门”,民间曾有“参拜泰山神,先拜遥参门”之说。当您游览岱庙时,也应首先从遥参亭开始。

穿过遥参亭,迎面而立的“岱庙坊”是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山东布政使施天裔创建。坊高12米,宽9.8米,深3米,为四柱三门式。坊起三架,重梁四柱通体浮雕。四柱前后流通墩上雕有8个石狮,姿态各异;重梁四柱刻有“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群鹤闹莲”、“天马行空”等20余组形象逼真的祥禽瑞兽和各式花卉纹样。整座石坊造型别致,刻镂透细不凡,为清代石雕艺术中之珍品。坊柱南北两面都刻有楹联,南面为施天裔所题“竣极于天,赞化体亢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北面是清山东巡抚、兵部侍郎赵祥星题的“为众岳之统宗,万国是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掺群灵之总摄,九州待命荡荡乎功孰于京?”两副楹联扣人心弦,先声夺人,把泰山的崇高地位和泰山神的显赫声威做了高度概括,使人未进岱庙便生敬仰之情。

山东岱庙导游词(二)

岱庙古称东岳庙、泰岳庙,也叫泰庙,明代就开始称为岱庙。它是泰山上下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是古代帝王来泰山时祭祀泰山神的场所。据文字记载及文物调查证实,岱庙初建于秦汉,随着泰山神信仰的逐步增大,岱庙规模也日益增大,以宫城形制来营造岱庙,是宋代以来所严格遵循的制度。

先看一下岱庙的平面图。整个岱庙呈长方形,四周城墙高筑,四角都建有角楼,总占地面积约占9.6万平方米,城内布局严谨,对称规整,以一条南北方的轴线为中心,主要建筑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左右两边以庭院形势对称分布,这些院落各自独立,以幽雅、质朴的风格与主要建筑的庄严、肃穆相映成趣,即主次分明,又完整统一。

游岱庙要从遥参亭开始。遥参亭又名“草参亭”是岱庙的前庭,古帝王来岱庙祭祀泰山神之前必先在遥参亭举行一个简单的拜仪式,遥参也就是遥遥祭拜的意思。在遥参亭与岱庙之间的中轴线上,是清康熙11年,山东布政使施天裔和巡抚兵部右侍郎赵祥星组织人筑建的“岱庙坊”,石坊的上部为仿木结构,在石坊的梁柱,额板等地分别雕有“铺首衔环,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群鹤闹莲,天马行空,麒麟献宝等二十余幅图案,图案设计均采用对称的手法,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工匠精湛的雕刻工艺,是我国现存清代石雕建筑珍品。

岱庙四周有八个门,朝正南的为五个,中为正阳门,正阳门两侧为“掖门”掖门两侧东为“仰高门”西为“见大门”,意思就是说仰望泰山之高,目睹泰山之大。

配天门是岱庙的第二重门,创建于北宋的大中祥符年间,取孔子语“德配天地”之意,解放后曾多次整修,现悬挂的“配天门”牌是当代书法家舒同书写,殿内原供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星宿,现在是流动展室,为泰山民俗展。

走右边,此为三灵候殿,祭祀周朝谏官唐宸、葛雍、周武三人,传说宋真宗东封泰山时,在南天门见三神人,加封为“三灵候”后来建此殿专为祭祀。现神像早已被毁,在殿中间陈列有泰山石上刻“泰山石敢当”。

在岱庙内共有碑刻二百多块。有“宣和修泰岳庙记碑”它立于北宋宣和六年,也就是公元1124年,是宋微宗遣人修岱庙的记事碑,碑高9.25米,宽2.1米,仅龟座就高1.85米,重约4万斤,是泰山上下现存最大的一通龟趺碑。据碑中记载,此次重修后,岱庙内的古建筑共有八百一十三楹,碑文由翰林学士宇文粹中撰写,朝散大夫篆额并书,碑阳刻有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山东巡抚中州李戴,巡抚清源吴龙徵题,田东书写的“万代瞻仰”四个大字。前人有很多丰碑,在明代时被借用,即在碑最刻上几个大字,此碑就是如此。

进汉柏院,门匾上写“炳灵门”。这处雅致的小院名叫汉柏院,因院内保存有五棵柏树,相传为汉武帝公元前110年来泰安封禅时亲手栽植而得名,在院的北面是一座炳灵宫,供奉着泰山神的三太子炳灵王,1929年毁于战火,1959年在炳灵殿旧址建起汉柏亭,此院内共有碑刻90余块。西北侧中间一块,是清乾隆皇帝御制的汉柏图碑,乾隆皇帝的诗文留世的很多,但画却很少见,尤其是刻在石碑上的更不多见。乾隆曾十次来泰安,六次登上泰山,在泰山留下170余首诗文,汉柏连理枝这幅图是乾隆回去后凭记忆绘制的。北边这通碑是清康熙年间,河道总督张鹏翮,所题写“汉柏”诗(诗文:古柏千年倚碧峦,太平顶上觉天宽,晴空白鹤时来舞,云外逍遥得静观)。南面这通碑是由明崇祯年间陈昌言绘制的。碑额“汉柏图赞”由左佩璇篆写。

东御座在元明时是贵宾休息的地方。明代称迎宾堂,清朝时乾隆皇帝将它改为“驻毕亭”,这里成为乾隆皇帝来泰山时临时休息的地方。因它处在岱庙的东华门内,又是帝王休息的场所,所以又称“东御座”。(这几个字是当代书法家李传周所书)它是一个四合院式的建筑。由垂花门、仪门、大门、正殿和厢房影壁组成。

院内保存有我们现存最早碑刻之一的《秦刻石》,又名《李斯小篆碑》,此石刻是我国最早的记叙功德的刻石,它原立于泰山顶碧霞祠西侧玉女池旁,刻石原有222字,主要内容记载了秦始皇的功德铭和秦二世胡亥的继位诏书。这个碑刻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是在清乾隆五年(1740年)的时候曾毁于一场大火,整个碑刻就遗失了,75年之后泰安知县蒋伯生在泰山顶玉女池旁边拾到两块残片,现仅存10个残字,内容是“斯、臣、去、疾、昧、死、臣、请、矣、臣”。秦刻石最初有7块,但现在仅存琅玡1块,泰山1块,所以这块秦泰山刻石已成为稀世珍宝,是我国的一级文物。“高台三上五间正殿是皇帝来时休息的地方。中间是龙椅,两边的红木家具是从民间收集来的,按清朝时的原样陈列的,家具上有用象牙骨头、贝壳镶嵌的人物及花卉纹饰。在殿内抱柱上的这幅清乾隆皇帝的诗联:“唯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横匾为“勤政亲贤”。意思就是说“天下要有一个人来统一治理,但天下不能仅供奉他一人,皇帝要勤于政事,亲近贤明”。殿内东为书房,西为卧室。

岱庙内共存有文物一万多件,其中一级文物138件,以祭器为主,乾隆皇帝献给泰山神的祭器中,有三件尤为珍贵,被定为泰山镇山三宝,都是一级文物。

沉香狮子“乾隆27年奉于岱庙,用珍贵的沉香木疙瘩粘合雕制而成,狮子的眼睛用琉璃镶嵌,各重3.5公斤。沉香木是一种较为名贵的中药材,盛产于南方,不但木质坚硬,而且还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以入水即沉为贵。

温凉玉圭:清乾隆36年奉给泰山神,圭衣90多厘米,重27.75千克,它由两块玉组成,上部为纯玉制成,质密而凉,下部为璞玉制成,所含的杂质较多,与上部比较手感稍温,上凉下温,故称“温凉玉圭”。玉圭的上部刻有日、月、星及海岱河的图形,意喻泰山神主宰天地,威与天齐,下部刻有“乾隆年制”四个字。

黄釉青花瓷葫芦瓶:此瓶为一对,是明代嘉靖年间官窑景德镇精品,烧成后一直珍藏于皇宫中,于清乾隆52年供于岱庙,但是1942年瓷瓶曾被盗走,在转售过程中遗失了一只,现仅存一瓷瓶及另一瓷瓶盖。

仁安门,岱庙的第三重门,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元代重建,取孔子语“仁者安仁”意思就是说:以仁义治理天下,天下则安。“天下归仁”四个大字是集的李隆基所写“纪泰山铭”摩崖石碑上的字,四侧回廊是1999年重修恢复元以前的形式,匾额由陈从周所题。

阁老池是古时的一处品级台,据说随帝王来祭神的阁老官员至此止步,不准前行,在石栏池内立有九块玲珑石,这些石头是金代大安元年奉符县令献给泰山神的。这玲珑石有多种称呼,一叫“界石”跟随帝王来祭神的一品大员至此止步,起到时界线的作用,又叫“扶桑石”据传此石从东海运来,东方是日出之地,有神木扶桑,亦有扶桑之国,还有一个俗名为“迷糊石”,这是一个有趣的游戏,以石洞为中心将双眼闭死,绕石头正转三圈反转三圈,然后往北走,去摸那棵古柏的树心,摸到的人泰山神会赐予他大福大贵。

天贶殿:

前面就是岱庙的主体建筑——宋天贶殿。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10月,北宋真宗赵恒率群臣来封泰山,举行隆重的封禅大典。第二年下诏扩建岱庙,创建天贶殿以供奉泰山神灵。“天贶殿”之名就是说这座殿是上天赐予的。大殿采用了“九五”之制,重檐庑殿顶的建筑形式。所谓“九五”之制就是开间为九,进深为五,以这两个数字组合的大殿在古建筑中为数很少,象征着帝王之尊,而庑殿顶是指殿顶前后左右四面都有斜坡,具有四坡五脊的特征,是古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屋顶。天贶殿采用这种最高等级的建筑形式,是为符合泰山神五岳独尊的身份而设计的,此殿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曲阜辽孔庙的大成殿并称为中国三大殿。殿内供奉着东岳大帝泰山神泥塑像。唐玄宗来泰山封禅,给泰山神加封号为“天齐王”,这是泰山神有史记载的帝王给予的第一称号,北宋真宗又封泰山神为“仁圣天齐王”,大中祥符年又晋封为“天齐仁圣帝”。元世祖忽必烈又封泰山神为“天齐大生仁圣帝”,明太祖朱元璋认为给泰山神加封号是对他的不尊重,于是给泰山神云除“帝”和“王”的称号,改称为“东岳泰山之神”,恢复其神的本来面目,并定时派员祭神。皇帝拜祭泰山神时,行三献二跪六叩之礼。泰山神又称东岳大帝,民间又传为黄飞虎,主管生与死,这主要与泰山位于东方有关,日出昭示着生命的开始,日出东方是一日之始,东方属春又是一年之始,万物复苏就在春季,而日落是一天的结束,伴随而来的就是黑夜,有升就有落,有生就有死,于是生死的大任顺理成章地落在了泰山神身上,他上可管天子百官,下可管黎民百姓。任何人也逃脱不了生与死的问题,所以历代帝王纷纷来泰山祭天礼地,乞求保佑皇位永存,长命百岁。其上匾额“配天作镇”为康熙所写。

泰山神启跸回銮图:

殿内东、西、北三面墙壁上所绘的这幅壁画名为“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启”为出巡之意“跸”是净街清道之意,“回銮”就是返回。整幅画内容描绘了泰山神出巡和回归的盛况。壁画是最早绘于宋代,画长62米,高3.3米,通过描绘泰山神出巡的场面,表现了宋真宗封泰山的威严气派,画面以大殿后门为界,东半部为“启跸图”,西半部为“回銮图”。第一组是送行部分,十八位大学士捧笏送行,这儿也是泰山神的随从人员,文官在里,武将在外,密密麻麻簇拥着乘座四轮玉辗的泰山神,肃穆庄严,上方穿红袍的就是泰山神的三太子炳灵王,下方是道教神仙延禧真人,他是泰山神的军师。这一组是奇珍异宝祥兽图,在珊瑚狮子、白象等,白象的背上有五彩宝瓶,瓶出五彩之光,喻意吉祥如意,两匹骆驼在出巡图幅中身上没有驼东西,这儿是个伏笔,再往前是仪仗队乐队,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最后是十八城隍接驾,城隍是地方小神仙,在此恭候泰山神的到来。另一边是回銮图,这是十八城隍由恭候改为送行,注意此处多了一只老虎,因为古帝王出巡还有一层涵义,就是狩猎。再往前与前半部分大致相同,前面骆驼身上是空的,在此它的身上多了卷宗,我们同前边老虎联系起来看,卷宗代表文,老虎代表武,表示泰山神出巡双丰收。整个画面有697人,场面宏大,是我省最大一幅壁画,画面内容在全国实属罕见,是古代艺术的魂宝。殿内铜釜铸于明代,是古代举行庙会时舍粥用的。铜镜的四周雕有缠枝花纹,上端的两角有祥云纹,云纹当中各铸有14个圆,合起来为28个,意指天上二十八个星宿。镜面上端高浮雕女神,此镜是明弘年间铸造,原是遥参亭碧霞元君神像后的供物。1936年移到这儿保护起来。据说一切妖魔鬼怪在此一照就会原形毕露,所以又叫照妖镜。

后面的三组建筑是后寝宫,创建于北宋,宋真宗认为泰山神即封成“帝”,就没有皇后,因而给泰山神想象了一位皇后,封为“淑明后”并建这三宫以供其居住。

山东岱庙导游词(三)

女士们、先生们,现在我们已经站在了巍峨的岱庙前。大家注意到了吗?岱庙前面,还有一座较小的庙宇,这就是“遥参亭”,是当年帝王来泰山举行封禅祭典时的起点。

正阳门内就是岱庙了。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它的围墙与一般庙宇不同,围墙周长1300米,5层基石,上砌大青砖,呈梯形。共有8座门:正中为正阳门,是岱庙的正门。迎面是配天门,取孔子说的“德配天地”之意。配天门两侧,东为三灵侯殿,西为太尉,三殿之间以墙相连,构成岱庙中间第一个院落。

过了仁安门,便是雄伟高大的天贶殿,是这座庙宇的主体。大家看,天贶殿坐落在白色的台基之上,周围石雕栏楹环绕,云形望柱齐列,周围施以回廊,回廊把岱庙这座大建筑物紧紧地环抱着,平直与崇高的对比,更激起了人们对岱庙的崇仰。

从天贶殿后门出,有砖石通道与后寝宫相连。是皇帝祭泰山下榻的地方。

这座高大、古老的庙宇蕴含了丰富的自然与文化的积淀,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从岱庙出来,经岱宗坊、一天门、红门、中天门、升仙坊至南天门、是古代皇帝封禅泰山所走过的路,也称中路。我们从这条路就可以登上泰山极顶了。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这次岱庙之旅就到此结束了。请你们继续步入大山,去领略泰山的神韵。回味美好泰山的时候,也要记得带你们一起游岱庙的小高导游哟……谢谢大家的支持,再见!

岱庙双龙池(模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