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统筹城乡客运资源
编辑:梦中情人 识别码:20-615909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04 03:38:23 来源:网络

第一篇:统筹城乡客运资源

统筹城乡客运资源,推进城乡道路客运协调发展

道路客运协调发展是根据城乡旅客运输发展的客观要求,为适应社会经济一体化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改革现有的道路客运管理模式,打破城市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利用科学的运作方式,使道路客运相互融合,综合利用各种客运资源,发挥客运资源效益最大化,以达到客运相互衔接、资源共享、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畅通有序地协调发展,为旅客出行提供更优质的运输服务。

一、我县城乡道路客运发展现状

1、城乡道路基本情况。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带来城乡道路旅客运输市场迅猛发展;道路客运生产力快速增长,使城乡道路客运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增强。止目前,全县拥有营运车辆4056辆,在营运车辆中客运班车135辆,4110个座位,其中:高级客车39辆,占29%;中级客车51辆,占38%;公交车19辆,755个座位;出租车138辆,690个座位;载货汽车3764辆,13102.3吨,其中:重型货车505辆,占13.4%;专用载货汽车230辆,占6.1%。全县已开通客运班线166条,营运里程达16526公里,日发班次287个,乡镇和行政村通班车率达100%。各类维修业户已发展到55户,其中:一类1户,二类4户,三类50户;运输服务业户5户。全年完成客运量259.3万人次,客运周转量9761.1万人公里,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1.7%和10.7%;完成货运量192.3万吨,货运周转量13925.5万吨公里,比去年同期增长47.7%和25.8%;全县道路运输产值达0.95亿元,增长11%。每年旅客运输业都能圆满地完成春运和旅游黄金周的运输任务,较好的满足了人民群众乘车出行的需求。

2、道路客运运力增强,运力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客运车辆的安全性、舒适性的要求也与日俱增。城区的出租车由最初的面的型,现已形成了以桑塔纳为主要车型,辅之羚羊、奇瑞、等车型,极大地提升了我县出租车品位。班线运输车辆完全按照部、省要求,跨省、跨市运营车辆必须达到相应的标准。我县农村客运车辆档次由原来的普客逐步更新更型为安全、节能、经济、环保型车辆,形成了高、中、普多层次运力结构,提高了农村客运的竞争力。

3、客运站场建设情况。农村公路是统筹城乡客运的重要载体,农村客运场站是发展农村客运的重要平台。目前全县有二级以上客运站1个,四级客运站1个,已建成候车站点65个。形成了以县客运站为中心,乡镇客运配套,乡村候车站为补充的农村客运站点网络体系,使农村客运场站建设、农村公路建设和农村道路客运三者之间有机结合起来,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

二、我县城乡道路客运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道路旅客运输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1、道路客运公司经营和管理不到位。交通部10号令第五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道路客运经营者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公司化经营,禁止挂靠经营”。我县从事道路旅客运输的大部分车辆采取挂靠的方式加入客运公司,从车辆手续上看,都是各客运公司的名称,而客运公司对这些挂靠车辆既没有财产所有权,也没有使用权,造成企业难以形成规模,市场竞争力相应减弱,经济效益有限。

国家禁止客车挂靠经营的目的是进一步完善安全防范机制,加强客运安全管理,实现客运经营专业化,管理规范化。挂靠经营的少数车主经营行为不够规范,服务质量下降,群众反映和投诉后,客运公司对车主缺乏有效管理手段,结果还是由运输管理部门直接管理车主。

2、客运场站及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目前,我县的客运站尤其是农村客运站的停靠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一是乡镇建设客运站的积极性不高,资金难以筹措;二是位臵偏僻,不能形成人员集散地,三是经营效益不高,有些乡镇的客运站型同摆设。四是部分乡镇至今尚无汽车客运站点,大部分是路边停靠点。场站建设滞后与城市化建设不协调、也与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3、班线客车、公交车、出租车的经营矛盾突出。一是班线客运特别是农村客运班线目前还没有达到公交模式经营的程度。从某种程度上说,人为增加乘客换乘次数、严重阻碍了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二是出租汽车与班线车争客源。出租汽车经营的局限性,导致行业竞争激烈,服务质量、收入相对不高,造成部分出租车受利益驱动,暗地里跑固定班线客运,从而与班线客运之间形成相互竞争,矛盾日益加剧。三是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班线客运与公交客运这两种运输组织形式早已开始相互渗透,城市公交车辆不断向农村延伸,造成经营者之间利益分割不均,以至出现抢客、争客甚至相互争执,严重扰乱了道路运输秩序。

三、推进城乡道路客运协调发展的建议

1、道路客运要走“公车公营”的公司化集约化经营的模式。实践证明,承包、租赁、挂靠等模式是不成功的。客运的第一要素是安全。第二要素是服务质量水平。单纯靠行政管理去追求服务质量是远远做不到的。只有公司化,才能规模化,才能集约化。安全和服务质量才能够得到真正的保障。

2、出租车汽车的经营权终身制问题必须解决。出租汽车经营权是国家资源,现在普遍存在出租车私下转让、炒作,严重危害了国家的利益,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3、科学编制道路客运规划,统筹城乡客运网络。要进一步整合市场现有资源,政府牵头,通过收购或参股的形式,进行相对集中,积极落实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战略,花大力气管理好出租车经营秩序并解决好深层次的矛盾。努力做到几种客运方式的高效接驳,乘客享受“零距离换乘”的便捷。

4、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功能完善的客运站场和健全通畅的道路网络是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基础条件。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是一个公益性行业,满足着最广大收入层次低老百姓的出行需要。使利润空间低的农村客运和城市公交有长期生存和有效发展的机会。对因建设停车场、调度中心、换乘枢纽、乡镇客运站场等公共交通设施所需用地,政府应当优先安排、无偿划拨。对发展公交和农村客运所承诺的优惠政策,应当切实落实到位。

5、以服务质量招投标为手段,加快站场建设。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吸纳社会资金,多、快、好、省地推进道路运输站场建设,加快小城乡客运换乘站建设,稳步解决我县客、货运输站场基础建设严重滞后的现状。认真开展客运线路清理,严格并按照《道条》和省局的工作要求,遵循“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推行以服务质量招投标为主要内容的客运线路许可办法,打破客运线路经营“终身制”,实现客运市场进退有序,优胜劣汰。积极实施运输市场多种准入模式,按照“符合市场机制、结合线路实际、便于行业管理、利于道路运输经营者”的原则,探索推行主干线、冷热线搭配的客运线路经营权招投标制度。

随着我县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界限越来越模糊,城乡居民的出行需求无论是从质还是量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现有的道路客运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城乡居民的出行要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乡道路客运协调发展。

根据旅客运输发展的客观要求,构建城市公共交通、出租汽车、城间客运、城市与农村之间以及城市周边农村的各种客运整体协调发展,实现统一、有序、高效的客运系统模式,最终达到方便旅客出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城乡客运协调发展进程;道路旅客运输与城市公交统一管理、衔接有序、资源共享的一种客运组织模式。

四、统筹城乡道路客运协调发展的思考

统筹城乡道路客运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利益关系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坚持统一规划、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稳妥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化解矛盾,减少阻力,顺利推行城乡客运一体化。

1、统筹规划,兼顾城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要进一步确立“路运并举、协调发展”的思想,坚持“路、站、运一体化”建设原则,公路路网与客运站场统筹规划,同步建设。尽快构建一个以公路网络为基础、客运站场为节点、客运线路为通道的一体化城乡客运网络体系,使各种城乡客运方式有效衔接,农村客运和城市公交渗透融合,以实现客运资源共享和旅客“零距离”换乘。

2、政策扶持,鼓励发展。

扶持农村客运发展,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争取地方各级政府支持,享受有关税费优惠和财政补贴政策,让客运企业增效益,让农民群众得实惠。引导农村客运经营者采取灵活多样的运输组织形式,以确保农村客运班线“开得通、留得住、有效益”。

3、依法监管,稳定市场

在城乡客运互融渗透和一体化的构建过程中,道路运输管理部们一定要加大城乡客运市场的整顿治理力度。依法严肃查处公交车随意越限运营、出租车跑班线和超范围运营、县乡客车在城区随意游走上下旅客、三轮车、残疾人代步车非法载客等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以确保客运市场稳定和发展,为城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创造良好环境

第二篇:统筹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

统筹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 提升农村群众出行质量

建湖县客运管理处 裴文雅

摘要:本文就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构建相互衔接、资源共享、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城乡道路客运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我县城乡客运统筹发展提出几点意见。

城乡道路客运是联系城乡、服务居民出行的重要纽带,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道路客运资源共享、政策协调、衔接顺畅、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服务优质,是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中央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战略、落实中央“三农”政策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城乡道路客运发展方式、提升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发挥行业比较优势的迫切需要,对推进城乡道路客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构建相互衔接、资源共享、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城乡道路客运服务体系,现就加快推进我县城乡客运统筹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城乡道路客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保障城乡居民“行有所乘”基本需求为目标,以转变城乡道路客运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公交优先、城乡一体”的发展理念,将统筹城乡道路客运协调发展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大工程,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部门联动、政策引导和市场互动的组合作用,努力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便捷、经济、高效的出行服务。

(二)主要目标。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全国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取得重要突破,城乡道路客运发展更加协调、网络衔接更加顺畅、政策保障更加到位,服务广度和深度逐步提升,服务质量显著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具体目标包括:一是基本建成分工明确、衔接顺畅、保障有力、安全高效的城际、城市、城乡、镇村四级客运网络。二是建设一个管理规范、服务优质、衔接顺畅、方便灵活的城际客运系统,有效衔接城市公共交通、农村客运及其他客运方式,不断巩固道路客运的保障能力、竞争优势及其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三是基本建成能力充分、方便快捷、安全舒适、节能环保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实现地市级以上城市公共交通网络覆盖郊区主要乡镇。四是加快构建覆盖全面、运行稳定、安全规范、经济便捷的农村客运系统,实现全国乡镇通班车率达到100%,建制村通班车率达到92%,100% 的中心镇建成客运站、候车亭或招呼站;积极推进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改造,力争实现县域内20公里范围内的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运行率达到30%以上。

(三)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城乡协调。以满足城乡居民出行需求为根本出发点,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强城乡联动,有序衔接,促进城乡道路客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政府主导,政策引导。确立城市公共交通和农村客运的公益属性,争取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将城市公共交通和农村客运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范围,加大公共财政、土地等公共资源保障力度,不断满足城乡居民“行有所乘”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坚持因地制宜,分步推进。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发展条件和需求特征,探索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模式和推进路径,不搞“齐步走”和“一刀切”。选择有一定工作基础的地区分批开展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试点工作。在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配套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在全行业推广应用,逐步建立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长效推进机制。

——坚持统筹协调,资源整合。统筹协调城市公共交通、城际客运和农村客运发展。在普通公路上,人员往来比较频繁的毗邻城市之间以班线客运公交化改造为主,地市级以上城市周边地区以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延伸为主,县域内特别是乡镇以下地区以农村客运线网优化为主,并积极推进公交化改造;在高速公路上,以发展班线客运直达运输为主。注重整合城乡道路客运企业、线路、场站等资源,提高集约化、组织化水平,强化市场监管,规范经营行为,维护经营者和乘客的合法权益。

二、主要措施

(一)科学编制城乡客运统筹发展规划

1.认真组织编制“十二五”城乡客运统筹发展规划。各地要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部署,打破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的二元分割格局,从实际需要出发,认真组织编制“十二五”城乡客运统筹发展规划,有关内容应纳入城市及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之中。规划编制要立足整合城乡客运资源,优化客运网络衔接,科学合理布局城乡客运线网;稳步拓展和延伸城市公交网络,支持和鼓励城市公交向农村延伸,提高城市公交线网覆盖面;改进客运组织模式,有序推进县乡客运和毗邻地区线路的公交化改造,促进运输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大力实施农村客运通达攻坚工程,优化调整农村客运网络,加快发展镇村公交;充分利用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站点设施,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城乡客运网络有效衔接和融合,实现城乡客运线网结构全覆盖;高度重视城乡结合部,以及镇与镇、县与县、市与市毗邻地区客运线网的设置和衔接。

2.编制完善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要依据“十二五”城乡客运统筹发展规划,编制完善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完善路网布局,提高路网技术标准和安全保障。“十二五”期间,全省建设改造农村公路2.5万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桥梁6000座,为全省镇村公交和城乡客运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加快完善城乡客运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

1.积极改善农村公路通车条件。对乡镇通往行政村的现有农村公路和桥梁,不符合客运班车安全通行条件的,要纳入“十二五”规划加快改造,力争2012年前完成。加快建设通往集中居住点等重要节点的农村公路,提高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继续实施撤渡建桥,发展水上客运,切实改善岛屿村群众的出行条件。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安保设施,新建公路安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竣工、同步验收。

2.加强农村客运站点建设。按照路、站、运一体化的要求,在新建或改建农村公路时,加强农村客运站(亭)建设,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到2015年,全省农村乡镇客运站达700个,占乡镇总数的 70%,开通镇村公交的沿线行政村设置招呼站或候车亭。同时,结合客运线网规划,优化城乡客运场站布局和衔接,主动对接地铁、铁路、机场等其他运输网络,积极改善换乘设施,方便群众出行。

3.强化城乡客运基础设施管理。加强政策引导,不断完善站场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确保已建成的农村客运站及时投入使用,为经营者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充分发挥县、乡政府的作用,加强农村公路和农村客运站(亭)等基础设施的养护与管理,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

(三)进一步优化调整城乡客运经营结构

1.优化城乡客运经营结构。各地要大力倡导公司化经营、公交化运营、员工化管理,积极推进城乡客运经营主体整合,通过收购、兼并或入股等形式,实施规范的公司化改造;打破地域垄断,积极引入规模大、有实力的客运企业,促进本区域内城乡客运资源整合;对区域内存在线路重复、经营中容易发生矛盾的相关客运企业,积极引导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造、兼并。

2.创新城乡客运组织模式。对县(市)城区至乡(镇)的线路,有条件的可选用公交车型,实行公交化的运营模式。对乡(镇)到乡(镇)、乡(镇)到行政村的线路,通过新辟、改线、延伸等手段,因地制宜实行多样化的运营模式,不断扩大农村客运的覆盖和服务范围。对路况条件、客源等不适宜公交车型的,要按照《乡村公路营运客车结构和性能通用要求》,选用适用车辆。

(四)不断加大对城乡客运统筹发展的扶持力度

1.建立规范的城乡客运成本费用评价制度和政策性亏损评估制度。鼓励实行城乡客运低票价政策,落实经济补贴、补偿。对城乡客运企业的成本和费用进行评估,核定企业合理运营成本。对不能完全通过价格补偿的政策性亏损,由政府给予合理补贴。对城乡客运企业承担的社会福利(包括老年人、残疾人、伤残军人、警察、学生等实行免费或优惠乘车)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增加的支出,由政府进行专项补偿。对车辆和设施装备的配置、更新等,地方财政要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2.加大对城乡客运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的扶持力度。市、县人民政府要加大投入,加快改造不符合客运班车通车条件的农村公路、桥梁,建设农村客运站、候车亭,完善安保设施,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规划内的项目给予专项补助。3.加大对镇村公交发展的推进力度。加快建立镇村公交发展扶持政策,大力推进镇村公交发展。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以县(市)为单位、乡镇为单元对开通镇村公交的乡镇给予一次性补助,对所有乡镇开通镇村公交、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县(市)给予一次性奖励,重点用于新增、更新节能环保车型等,具体补助和奖励资金可在燃油税转移支付资金中列支。镇村公交营运车辆可参照城市公交标准申请燃油补贴。加强对补助资金使用情况的考核,重点考核地方政府财政配套资金支持情况、企业经营机制、服务质量以及群众满意度等,具体实施办法由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另行制订。

4.加大对基础设施用地的保障力度。国土资源、规划、建设部门要对纳入城乡规划的客运枢纽、换乘场站、乡镇客运站、保养场、停车场、首末站、调度中心等基础设施,优先保障场站用地。对经规划确定并依法取得的城乡客运基础设施用地,不得随意挤占,不得擅自改变用途。

(五)切实加强城乡客运服务与管理

1.加强城乡客运规范化管理。完善城乡客运服务网络,拓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延长服务时间,努力改善城乡居民出行条件。简化许可程序,改造毗邻地区城乡客运线路,引导城市间公交线路相互融合、互联互通,着力解决城市毗邻地区城乡居民的出行问题。加快优化城乡结合部线路设置,加大线网密度,建设换乘站点,规范市场秩序,统筹考虑城市公交与班线客运资源整合,避免无序竞争。

2.建立健全城乡客运服务质量规范和质量考评体系。高度重视城乡客运统计工作,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支撑。定期组织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测评,加强城乡客运服务质量考核,将考评结果作为各项资金补贴的依据,并与客运线路招投标及企业发展扶持政策等挂钩,督促企业规范管理。

3.加快城乡客运技术创新。积极推广智能化调度系统和ic卡系统,建立城乡客运服务信息查询系统,完善应急反应机制,发挥科技手段在经营行为监管和行业经济运行分析等方面的作用,不断提升行业服务质量。大力推进新能源、新技术车型在城乡客运的应用,积极与省内汽车制造企业合作研究开发标准化的镇村公交车型。

4.确保城乡客运安全发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严格落实各项安全管理规定,强化经营者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切实提高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公安部门要科学核定车辆载客数和时速,合理划定车辆停靠点,科学指导设置交通安全设施。在城乡道路条件满足通行安全的情况下,允许投入有站立乘员席的公交车型从事城乡客运。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将加快城乡客运统筹发展列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将所需资金纳入政府公共财政,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推进力度,切实把加快推进城乡客运统筹发展作为服务民生的“惠民工程”抓实抓好,为教育、卫生、医疗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供基础支撑,让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各地要成立由政府分管负责同志牵头,宣传、教育、公安、监察、财政、国土资源、建设、交通运输、安监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组织机构,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把推进城乡客运统筹发展列为各级政府城乡统筹工作的重要任务,将城乡客运发展指标纳入城乡一体化、科学发展评价等考核指标体系。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引导城乡居民自觉维护城市道路、农村公路以及站(亭)等基础设施的完好,充分利用学校和各种媒体大力普及安全出行知识。

(二)加强行业引导。各地要制订相关政策,建立健全城乡客运在发展规划、设施建设、服务监管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体系。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对集约化程度高、服务质量好的企业,在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客运线路招投标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全力打造品牌客运企业。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牵头组织对各地城乡客运统筹发展工作进行考核,提出指导性意见,及时反馈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考核结果可作为各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立项和补助的参考依据。深化行业文明创建,组织开展城乡客运统筹发展示范县(市)建设,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加快全省城乡客运统筹发展进程。

(三)加强市场监管。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城乡客运市场的监督管理,确保城乡客运统筹发展工作顺利推进。公安、交通运输、安监等部门要密切配合,严格落实各项安全管理规定,强化城乡客运安全管理工作。公安部门要加强交通安全秩序和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监管,严厉打击农用车、拖拉机、三轮车、摩托车和各种报废车非法载客行为,确保道路交通安全。安监部门要加强对城乡客运安全工作的指导、检查和监督。交通运输部门要充分发挥基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作用,充实力量,加大城乡客运管理力度,规范经营行为,强化服务质量监管,依法查处非法营运车辆,督促客运企业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加快推进我省城乡客运统筹发展。

第三篇:城乡统筹

攻坚克难砥砺奋进

切实推进连云区城乡统筹发展工作

连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农村工作暨城乡统筹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为工作思路,深入开展调研,积极制定政策,明确工作重点,切实推进城乡统筹工作顺利进行。

一、加强组织领导,搭建机构平台。为扎实贯彻落实全市农村工作暨城乡统筹发展会议精神,连云区委、区政府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学习传达会议精神。结合区实际情况,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牵头,党政分管领导指挥的连云区城乡统筹建设指挥部,负责城乡统筹的组织领导、协调推进、督查监督和考核奖惩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内设综合管理、宣传督查、规划建设、环境整治4个工作组,并及时抽调工作人员。形成了党委统筹、党政共管、部门配合、整体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

二、确定总体目标,切实推进执行。2012年,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明显提速的大背景下,连云区富民强区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按照市委提出的六个一体化”为工作思路,连云区结合区情实际,制定任务目标。具体目标是:确保全区村集体收入超千万元的1个,超400万元的4个,全区村集体年收入均超20万元,2012年,计划将板桥街道的张跳新

村等2个村确立为新的农民康居示范点,2012年全区粮食综合补贴、水稻直补和良种补贴资金超60万元,种粮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超100元。抓好农机监理及农机购机补贴工作,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购置补贴资金100万元,2012年力争争取农业项目6个,金额300万元以上,建立海珍品养殖示范园区,力争建设规模达到40000亩以上。全区农产品年出口额力争突破6000万美元。

三、加速城乡建设、制定统筹政策。2012年,将是连云区一个大干快上、大发展的突破之年。连云区在紧扣确保实现“八连冠”这一主题,紧紧围绕BRT及特色街区建设,海棠路、平山转盘、海城广场、在海一方等重要节点出新,连云新区及零公里入口的规划建设等“563”重点工作,突出规划引领、推动集约发展、实施重点突破、强化多点支撑,快速提升城市化推进水平,迅速打造了一批优势产业,不断壮大乡街经济实力,全力办好民生实事和系列惠民工程。同时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见》、《关于做好2012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的意见》以及市委副书记张同生在全市城乡统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结合连云区农业农村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城乡统筹面临的形式和任务,科学规划设计全区城乡统筹目标、路径和措施,编制一系列的意见和措施,作为全区城乡统筹工作的参考依据。

四、突出集群优势,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发展高效农业。随着我区大开发、大建设的发展,我区耕地面积逐年缩小,为避开这一致命的 “短处”,我区将把农业转型升级作为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来抓,大

力发展生态、高效、外向农业,把培育高附加值、强带动力的龙头农产业和企业作为重点,全力扶持,常抓不懈。目前,我区已成为国家级连云港出口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现有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8家,主要集中在云山农产品加工区和板桥海洋食品加工区内,板桥海洋食品加工区同时也是市级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年出口创汇居全市前列;二是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012年,我区将继续培育发展骏都生物科技、国盛食用菌和顺福食品等一批规模较大、技术先进、带动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力争使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带动我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引擎。积极为龙头企业争取省级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目前,我区省级龙头企业已达6家,市级龙头企业已达7家,全区农产品年出口额近6000万美元。在扩大我区农民就业、增加我区农民收入的同时,还辐射和带动了东海、赣榆、灌云等周边县区主要蔬菜产区的发展,直接带动20000余户从事蔬菜种植;三是抓好农业项目争取工作。积极为龙头企业争取省市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2012年力争争取农业项目6个,金额300万元以上;四是大力发展海洋产业经济。积极加快渔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以重点产业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突破口,立足我区加快建设国际性海港城市、奋力争当江苏沿海开发第一区的新形势,充分发挥独特的资源优势,建设具有本地特色、布局合理、生态高效的现代渔业体系,加快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积极推进渔港建设,抓住当前国家、省、市各级对渔港等渔业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的有利时机,全力争取农业部和发改委将我区连岛中心渔港建设和高

公岛一级渔港建设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科学制订我区的海岛开发利用整体规划,多方引进资金开发前三岛、竹岛等岛屿,探索有连云特色的海岛经济发展模式,把休闲渔业建成我区海洋经济的亮点产业。加大前三岛海珍品基地建设,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充分开发前三岛海洋自然资源,加快海参、鲍鱼、海胆等海珍品增养殖基地建设,推动深水网箱养殖,要使海珍品养殖示范园区建设规模达到40000亩以上。

五、强化农经管理,维护农村稳定。一是落实好农村“三资四化”管理机制。加快推进农村“三资四化”网络平台建设,实现农村“三资四化”网络全覆盖;抓好村级经费专项审计,提高村级经费的使用效率,查处村级经济违法违纪行为;抓好村级财务管理薄弱村治理,积极抓好扶贫村的债务化解工作;加强农村会计人员和民主理财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农村会计人员和民主理财人员业务素质和监督水平。二是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严格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和不改变农用地的原则,实行土地流转信息、台账定期上报制度;指导各乡街在条件具备的村组,积极创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健全规章制度,扩大办社规模,加快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三是加快推进农经“一站式”窗口服务。拓宽服务领域,把农民最关心、最需要,对改善干群关系最见效的“三资四化”、农村土地流转、农业保险等纳入“一站式”窗口服务,作为农经改革的品牌打造好、维护好;四是着力提升农民组织化的程度。围绕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村干部群众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增强合作办社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农民组建适应当地生产发展的特色农民专业合作社,消灭农民专业合作社空白村,培养一批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组建合作组织联合社。整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有资源,对规模较小,组织化程度低,带动能力弱的同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合并建立联合社,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能力;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承担土地治理项目试点,支持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直接实施产业化经营项目,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凝聚力、覆盖率和带动力。

六、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基础建设。引导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专业服务组织等参与农业服务,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主导、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为基础、其它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性服务与综合性服务相协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开展生产资料供应、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农产品加工流通、农民教育培训等服务,强化农村金融、农业保险、农业信息等方面的服务。

于此同时,加大对乡镇,村各种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2012年,我区计划新增海滨花园、连岛新村、高公岛新村、板桥新村等居民集中居住区9万平方米。全面实施农村环境整治,重点推进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工业污染源、农业废弃物、河道沟渠整治,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第四篇:城乡统筹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认真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统筹办先后组织召开了三次会议,分解落实各项规划编制任务,要求各专项规划的编制牵头部门要高度重视,深入调研,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确保按期高质量完成编制任务。同时,还成立了对各类专项规划的专门审查机构。目前,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正扎实有序推进。

(二)认真修改总体方案。11月11日,区统筹办相关工作人员到市统筹办听取了对总体实施方案的修改意见,并向市统筹办报告了我区总体方案编制等方面的有关情况。为充分突出元坝特色,提高总体方案的纲领性、指导性和实效性,确保我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在重点领域和区域率先重点突破,11月14日,区委、区政府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研究了市统筹办和市级各部门对我区总体方案的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了我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目标、措施,明确了我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推进路径。11月15日,区统筹办结合市上的反馈意见开始对总体实施方案进行认真修改。

(三)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结合市委、市政府下达我区的土地管理使用制度专项改革和社会事业设施一体化专项改革任务,区国土资源分局、教育局、文体旅游局等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向省、市有关部门的衔接力度,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在专项规划编制指导、政策扶持、项目资金倾斜等方面的支持。同时,区发展和改革局会同区经济和商务局、招商局,积极与省、市发改委协调沟通,上报了有关农产品加工、工业发展集中区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的项目,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工业项目支撑。

二、存在的问题

(一)由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还在进一步修订完善,影响了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进度;

(二)各专项规划编制进度存在不平衡现象,部分规划已经编制完毕,但个别规划要按期完成编制工作还有一定困难;

(三)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部门、多层次,加之该项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推进和协调的难度较大。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今后,我区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不断完善推进机制,确保统筹城乡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二是组织精干力量,加快总体方案的修改和各项专业规划的编制工作步伐,着力在提高可操作性上下功夫,确保规划的贯彻落实。三是进一步加强与省、市统筹办及相关部门的衔接沟通,积极争取支持,确保各项任务按时完成。

第五篇:城乡统筹

城乡统筹综合改革

“城”与“乡”,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体。在转型发展的节点上,我市以新型城市化为龙头、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改革,将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体制,解决“三农”问题、半城市化问题,开创城乡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对城乡统筹问题的关注来源于温州现实。首先,温州“半城市化”问题尤其突出。虽然目前统计口径城市化率是67%,但我市农业户籍人口比重高,很多城市化人口的身份还是农民。通过改革,我们希望可以消除新型城市化中,进城农民市民化的制度障碍,有利于城乡人员流动,让温州后续发展更有后劲。

其次,统筹城乡有利于优化城镇与村庄人口布局。通过区划调整和“1650”网络型组团式大都市布局规划设计,人口分布更趋合理,教育、医疗、配套设施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农民与居民社保可转化,相应资源优化、公共财政投入将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均衡,让农民福利与权利提升显著。

第三,改革可以大力促进农民持续、普遍、较快增收。在温州,城乡居民收入比差距显著。通过统筹城乡综合改革,如把承包经营土地进行流转,一方面可以发挥农业规模效益,推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另一方面,土地流转后的农民可以到专业合作社工作,除了流转收入外,还多了一份经营劳动收入。

城乡统筹是温州转型发展的一项战略性、全局性和基础性工作,是一项必须干、可以干、能干成的大事;而在此之前,市委市政府以“一号文件”形式,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要进一步推进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10项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工作。

从去年2月份开始,温州着手实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乡镇重组,到5月底,这项工作基本结束,经过不到半年的时间,全市乡镇街道数量缩减率达54.8%。同时,各乡镇、街道规模也相对均衡。这次区划调整创造的“温州速度”,让许多人都难以想象。但人们可以理解的是,当大多数人的意愿形成一种合力时,这股力量将无坚不摧。

去年温州出台的城乡统筹改革方案,正是对症下药的有效举措。而区划调整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自然也就顺势而为,它通过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革,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平台,与政经分开、资地分开、户产分开和股改、地改、户改的“三分三改”,与引导农民跨行政区域到规划小区建房、鼓励农民到中心镇集聚的农房改造,形成了一个整体关系,并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启动了温州城乡统筹改革方案的全盘实施。

去年,按照“1650”大都市的整合目标,一场大刀阔斧的行政区划调整,直指绵延繁乱的村镇带和村镇群。通过撤乡镇建街道和乡镇撤扩并,全市乡镇(街道)数从290个缩减到132个,其中乡镇数从262个减少到71个,街道比例从10.3%提升

到45.8%,乡镇的平均人口从2.36万上升至7.45万。

乡镇区划调整,不仅优化了我市城乡空间形态,提升了城镇与城市的集聚功能,而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从城市化的角度、从能更多地吸引农村人口到城镇城市集聚的角度,来修编新的城乡体系规划和区域总体规划。

区划调整的城乡“重组”,为后续工作夯实了发展平台。而“三分三改”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则箭指城乡二元结构的靶心。从户籍、土地、资产,全方位把脉城市与农村梗阻顽疾,我市依次开出“单方”。

如果说,长期以来农村土地、产权、户籍等城乡二元制度安排,严重阻碍了温州的城乡一体化进程,那么,农房集聚改造作为一个有效的切入点,如今渐渐打开的这道统筹水闸,则不断激活了各种要素的流通,也“激活”了农民进城的意愿。这种民意基础,使得农房集聚改造顺利开展。在坚持“农民可接受、政府可承受、发展可持续”和 “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我市大力提倡“就地就近、跨域联建、户为单位、鼓励连片”,相继出台了县、镇、点3个层面的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实施意见、方案和细则。同时,各地还在跨域安置、政府回购、鼓励连片、困难救助、规费减免、审批简化等方面积极寻求创新。与此同时,都市功能区和中心镇管理新体制基本建立,村级组织“转并联”有序推进,为城乡统筹发展搭建了有效的组织架构,开启了温州城乡统筹发展的新篇章。

比如农房集聚改造,我市首轮试点镇农房改造集聚项目点,大多在新一轮规划修编之前选址,一些集聚点并不符合“1650”城市化体系的优化布局要求,尤其是乡镇区划调整后新社区建设布局有了大的变动,原定的项目点可能会难以形成社区集聚效应;如何推进跨域集聚,在用地、资金、人员迁徙、中心镇发展和资地平衡等方面,缺乏县级以上层面的统筹考虑。同时,要素制约有待进一步破解,筹资困难的情况还要进一步扭转。这些问题没有消除,因此,各地普遍存在布局选点比较零乱,开工率不够高,开工量不够大,单体规模偏小,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研究不够,相关配套没有跟上,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等问题。现在全市203个农房改造集聚项目当中,31个是2011年前开工的老项目;集聚点占地面积60亩以下的138个,占68%,其中30亩以下的61个,占30%。

总之,统筹城乡改革,各地思想认识需要再提高,真正确立城乡统筹是转型发展一大战略的理念;体制改革需要再深化,当前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仅是冰山一角,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政策制度设计的系统性、联动性和操作性需要增强,都市功能区、中心镇与办事处、社区的管理体制亟须理顺;当前“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局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提高基层管理服务水平的任务非常繁重,迫切需要全面加大城乡统筹工作力度。

突出五大抓手统筹城乡发展

陈玲玲

统筹城乡推进新型城市化,构筑“1650”大都市发展新格局是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大决策。龙湾区作为“1650”大都市主中心城区之一,坚持城市带动、产业联动、城乡互动、改革驱动,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主线,以加快大平台建设等五大抓手为突破口,构建城乡规划建设等五个一体化,加快融入温州大都市、打造滨海新城区步伐。

一、加快大平台建设,构建统筹发展格局

坚持“一心集聚、两带拓展、五区联动”的总体发展框架,按照温州大都市区的总体规划和城市东部五大功能区规划要求,全面加快功能区规划建设,深化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区街规划、社区规划,加快构筑以中心区为核心、五大功能区为平台、中心社区为节点的网络型组团式发展格局,形成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城乡全覆盖,实现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一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区建设。依托规划建设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区,通过退二进

三、退二提二,着力发展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研发孵化、科技服务、软件、生物医药等产业,努力构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互融合、互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将状元蒲州片打造成为要素集聚洼地、新兴产业孵化器、现代服务业集聚地和高新技术产业新城。二是加快龙湾城市中心区建设。按照“完善新城、对接旧城、推进瑶(溪)北、拓展瑶(溪)南”的开发思路,拉框架、强功能、抓提升,以城市中心区集聚建设发展为核心,以大型商业、楼宇经济项目为重点,加快商贸要素集聚,加快城市综合体、总部经济园、商务楼宇区、高档商业街及生态型高端示范社区建设,打造集行政管理、商业、金融商务、文化娱乐、品质生活等五大功能为一体的温州城市东部新地标。三是加快空港新区建设。依托温州永强机场空港枢纽,重点整合空港和围垦用地资源,发挥交通物流优势,兼顾城市配套与新兴战略性产业的良性互动,着力发展航空运输、航空制造、现代物流、商务商贸、研发创新、休闲居住等综合性产业,促进沿海片区的一体化发展,构筑龙湾新的城市增长极和经济增长极。四是加快瓯江口新城起步区建设。依托瓯江口新区建设,重点围绕港口物流、半岛起步区的配套生产生活需要,着力发展现代商贸、商务办公、休闲观光、生态旅游等产业,把灵昆打造成港口服务基地、宜居组团和商务度假区。五是加快滨海新区建设。依托滨海园区、民科基地和南部街道,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主,加强城市和产业互动,重点发展专业市场、金融商务、现代商住、公共服务、生态休闲等,构筑城市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才智集聚、产业高端的城市副中心。

二、加快城乡产业转型,构建统筹发展体系

加强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加快发展城市经济,形成特色彰显、城乡区域联动的区域差异化、融合化、高端化产业新格局,实现产业发展一体化。一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将现代服务业作为战略性产业优先发展,全力培育现代商贸、金融商务、专业市场、文化创意等产业,推进万达广场等重大三产项目建设,打造现代高端商贸商务平台、区域物流平台和商贸网络,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把龙湾建设成为温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和提升的先行区。二是全力推进工业升级。全面实施工业升级战略,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推进阀门、不锈钢精加工、食药机械三大支柱产业由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加快组建具有区域和行

业影响力的集团公司和中小企业整合步伐。培育发展以提高制造业附加值为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优势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高新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区域产业集群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以高效、生态为目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功能区布局,突出做好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区建设,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变。

三、加快农房改造集聚建设,搭建统筹发展构架

坚持“农民可接受、政府可承受、发展可持续”原则,按照“四个一”要求,促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加快推进农房集聚建设,实现城乡社区建设管理一体化。一是做好规划的编制与对接。以功能区规划为龙头,加快编制镇域空间布局规划,完成农房集聚点规划修编工作和城市社区建设的规划设计,将“城中村”改造纳入统一规划范畴,并做好与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二是多模式推进农房改造集聚建设。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实际、发展水平和发展特色,采用“四模式、四结合”,整体推进全区农房集聚建设。“1+N”辐射带动模式,将农房集聚建设和中心城区建设拆迁相结合,在城区黄金地段高标准、高起点、高规格建设农房集聚点,打造对农民有吸引力的城区精品社区,吸引带动周边村的农房改造;联村连片结点模式,将农房集聚建设和三产返回地开发相结合,各村联合开发建设档次高、规模大的小区,并根据设计方案和返回地面积分配相应住房,促进农户跨村跨片区集聚;城区建设融合模式,将农房集聚建设和城区建设相结合,对涉及重点工程拆迁的行政村农房安置就近融入城区建设,带动拆迁安置范围内的整片整村农房改造,扩大城区容量;整村搬迁腾换模式,将农房集聚建设和“城中村”改造相结合,以“城中村”整体搬迁集中安置进行改造。三是加快城市社区建设。创新城市社区管理理念和城市管理方式,科学设置社区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方式,构建以服务为主的新型社区管理模式,推进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变,农民向城市居民转变,打造一批和谐社区、精品社区。

四、加快“五网”建设,夯实统筹发展基础

坚持“统筹兼顾、适度超前”原则,按照“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要求,全面深化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一是构建“城乡交通网”。加快实施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形成“二高二环、纵八横一三道”路网骨架,达到南北贯通、东西相连、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格局,重点推进快速轨道交通线、甬台温高速复线龙湾段、飞云江三桥龙湾段接线、江滨路龙湾段、77省道延伸线龙湾段等外部交通主干道和曹龙大道、围垦路、通海大道等区内交通主干道建设。以农村联网公路和道路改造提升为重点,做好区内道路、交通快速干道、城市道路的衔接并网,实现城区公共交通全覆盖,打造内通外畅的区域“半小时交通圈”。二是构建“公用设施网”。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布局、资源共享、分步实施的要求,完善覆盖城乡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城市公交、供电、供气、供水、通信、信息等公用基础设施和网络向农村延伸、覆盖。三是构建“市政设施网”。进一步完善“户送、村收、镇(街道)运、区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加快环卫设施建设,健全市场化保洁机制,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覆盖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加快东片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和城市污水管网建设,确保污水达标排放,加快市政设施城乡一体化、建管一体化建设。四是构建“绿色生态网”。通过拆违建绿、拆围透绿、见

缝插绿、沿河沿路种绿,打造以森林绿化为主的城市绿心,以城区绿地公园为重点城区广场绿片,以城市主干道为主的绿轴线,以城市功能区块为主的绿地斑点,以沿海沿堤为主的防护林绿色屏障,以沿河沿山沿海为主的城市绿色慢行系统,形成集生态绿心、绿片、绿轴线、绿地斑点、绿色屏障、绿地慢行系统为一体的立体化绿化格局。五是构建“社会保障网”。坚持以创业带就业、促增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健全城乡居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扩大全民社保的覆盖面,健全城乡统筹的社会养老保障政策体系,建立统一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完善农村失业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五、加快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强化统筹发展保障

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合理流动、要素集聚、提升功能、增强辐射的要求,加强城乡统筹的各类要素市场优化整合,使更多的公共资源和生产要素流向农村,实现城乡要素配置一体化。一是强化要素无障碍流动。全力推进“三分三改”,促进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推进农村人口向功能区和新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公共服务向建成区集中。二是强化资金要素保障。以省级金融创新示范区创建为契机,加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扩大和深化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进农村财产的资本化,深化农房抵押贷款试点,创新涉农担保方式,拓宽农村发展融资渠道。加大财政对城乡统筹发展的投入,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优化财政资金支出结构,确保财政奖励、土地收入、公共建设投入向基层倾斜,形成基层财政与事权相匹配的机制。切实发挥财政的激励导向作用,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领域,扩大农业和农村事业投资,构建高层次多元化的融资平台。三是强化土地要素保障。按照“功能置换、增减挂钩、总量平衡、滚动开发”的原则,通过“一退出、二挖掘、三置换”(土地闲置退出,挖掘农村“三地”和地下空间资源,土地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农村宅基地和农村住房置换城镇产权住房、转而未供土地进行功能置换等三大置换),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力度,进一步盘活用地资源,优先用于村镇建设,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四是强化政策保障。充分发挥政策措施的引领作用,进一步落实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各类政策,健全户籍、就业、社会保障、土地、投融资平台和公共服务等配套政策,保证政策的科学性和操作性,为城乡统筹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统筹城乡客运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