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推进普陀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56
关于推进普陀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国家的灵魂。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因此,加强文化建设业已成为我区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它是在新的起点上促进普陀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战略选择。本文试就普陀文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对普陀今后文化发展做出有益的探索。
一、我区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我区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效:
文化发展环境逐步改善。近年来,我区为加强文化建设,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建立了区、乡镇(街道)、社区三级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对各乡镇(街道)年度基层文化的工作进行量化要求,并将考评结果纳入到对乡镇(街道)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年度考核当中,明确了各乡镇(街道)在文化建设中的责任主体。同时,根据中央和省市关于文化建设的有关文件,我区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政策保障。区财政也不断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2010年公共文化事业经费达到2712万元,文化专项经费从2006年 的100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450万元,进一步提高了公共财政用于文化建设的比例。各乡镇(街道)也积极地将文化事业经费纳入到财政预算中,据初步统计,2010年全区各乡镇(街道)用于文化事业发展总支出达900多万元。这些措施有力地保障了文化阵地的建设与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文化阵地建设扎实推进。按照国家提出的“十一五”期间实现区有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有一站(文化站)、村有一室(文化室)的要求,我区积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活动场所和文化设施,形成和健全了以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为龙头,以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为抓手,以新型社区和行政村文体室为基础的多层次文化网络。目前东港、白沙综合文化站采用共建共享方式已初步完成建设任务,其余10个乡镇(街道)的综合文化站面积均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图书室面积均达到100平方米以上,并相继荣获省“东海明珠”乡镇和市“海岛百花”乡镇等荣誉称号,占全区83.3%。2010年虾峙镇综合文化站被中宣部等四部委评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还成为全市唯一的省级文化强镇。勾山、朱家尖、展茅、六横、虾峙、登步、蚂蚁、白沙8个乡镇(街道)已建有文化广场,占全区的66.6%。我区还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采用多种方式建设多功能、综合性强的村(社区)文化活动室(活动中心),100%的社区建有文化活动中心,93%的行政村建有文化活动室,人均文化场地面积已达1.6平方米,年底行政村农家书屋也将实现全区域覆盖,一个布局合理、覆盖城乡、便民亲民的大众化的公共文化 设施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文化活动日益丰富。近年来,我区成功举办了“同一首歌走进舟山”、第十届市老年人文化艺术周、新年音乐会、“活力普陀〃魅力网格”红歌赛等大型文化活动。每年在全区实施“百场演出、千场电影、万本图书”的文化惠民活动到基层、到企业、到村(社区)。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更是在全国提前四年实现免费开放,为群众提供免费文化服务。举办一年一度的渔农村文艺汇演,激发群众自主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并借助“文化走亲”载体,实现城乡文化互动,据统计,全区每年举办各类形式的文化活动400余场,基层文化活动可谓红红火火。
优秀文化产品陆续涌现。近年,我区精心编排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永远跟党走》、大型舞台情景剧《孝让普陀充满受》,用歌、舞、诗等表现形式,融入当代声光电科技手段,为群众展现一个个经典艺术作品,深受群众好评。近五年,我区荣获国家级和省级文艺创作评比各种奖项近300余人次。其中,舟山锣鼓《沸腾的渔都》获“CCTV民族器乐大赛”优秀展演奖,还涌现出了鼓乐《蛟龙出水》、小品《鸡飞狗跳》、舞蹈《海涂上》、《佛茶细语》等优秀作品,普陀渔民画作品更是在国内外频频获奖,极大提升了普陀渔民画的知名度,我区也因此入选浙江省渔民画艺术之乡。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我区文化产业近年来呈较快的发展势头,涵盖了演艺娱乐业、健身休闲业、体艺培训业、媒体业、工艺品制造业等。尤其依托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做精做强 “中国沈家门渔港国 际民间民俗大会”、“中国舟山国际沙雕节”等有一定知名度、较为成熟的文化节庆品牌,节庆文化产业链进一步拉长。不断加大对普陀渔民画、木船制作等传统民间技艺的市场开发力度,通过文化旅游纪念品制作、文化衍生产品开发等方式推动海洋文化旅游产品名牌项目形成。积极实施文化产业大项目,“印象普陀”大型山水实景的成功开演成及鲁家峙文化创意园等几个重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建设的快速推进,影响和带动了全区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文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我区近年来不断加强区文化馆、图书馆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面向社会招聘综合素质高和业务能力强的文化专业干部,以便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综合文化服务。目前我区有全区乡镇、街道文化站在编人员 21人,外聘人员9人,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有23人,占乡镇(街道)从事文化工作人员数的76.6%。其中2007至今,我区共招聘了12名文化专业人才,充实到各乡镇、街道文化站,使乡镇文化站专职人员配备率达100%,每个社区基本上配备1名专(兼)职文化管理员。文化部门还采取政府买单订单式培训,每年有近千名文化骨干得到免费专业培训,业余文艺团队也逐渐壮大,目前全区渔农村群众性业余文艺队伍有359支,成员达11402余人,文化志愿者2000余名。
(二)我区文化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
1、文化设施仍然薄弱,文化阵地难以稳固。区文化馆至今还设在文广大楼,不利于开展各类文化辅导。现有的部分基层文化设施,如勾山等乡镇综合文化站趋于老化,已无法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个别乡镇文化站(室)设备简陋,更新缓慢,功能不全,管理滞后,导致个别文化站(室)形同虚设,未能发挥新文化主阵地的作用。沈家门老城区由于历史原因,文化广场较少,群众基本的文化活动也无法得到保障。
2、文化活动开展不平衡,参与群众年龄结构不合理。经济发达乡镇和尚不发达乡镇文化活动开展差距明显,经济收入好的村有文化队伍,而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村,文化活动情况基本上空白。不同群体参与文化活动积极性不平衡,当前文化活动中,青少年、老年人参与情趣高,中青年参与的积极性相对较低。因此,群众对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呈现出两头偏热,中间偏冷的现象。
3、文化产业总量较小,竞争力弱。现有文化产业多分布在文化娱乐、音像零售出租、网络文化服务及印刷等领域,主要是游戏室、歌舞厅、网吧、音像店和印刷厂等,经营业主主要是个体户,呈现规模小、收入少、影响力小的特点,尽管有“印象普陀”大戏引进,但总体来说还是缺少优势行业、优势企业和优势品牌。
4、文化人才较为缺乏,文化队伍建设需要加强。一是文化专业人才年龄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专业文化干部老的老,少的少,缺少中坚力量。二是由于政策限制,人才引进难度大。相对教育、卫生系统来说,文化人才的引进缺少必要的机制,许多人才由于受制于编制而无法在本地扎根,个别人口在3万人以上的乡镇,需配备3名以上的文化干部却未配齐。三是由于有的文化干部兼职太多,承担着许多具体事务性工作。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乡镇文化专干工作积极性不高、精力不足,骨干流失、专干不专。
二、我区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我区文化建设存在问题既有历史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长期以来对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对文化发展缺乏支持,给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而乡镇之间投入、发展不均衡也严重约制了我区文化事业的发展步伐。
(一)对文化建设认识滞后。由于对文化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认识不足,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下,相当多的人认为文化工作是软任务,投入多、周期长、见效慢,是花钱多效益少的社会公益事业,可搞可不搞,不愿意花钱投入,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存在着“文化说说重要,做做次要”,经济与文化“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致使群众文化需求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
(二)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思想认识上的不足由此带来财政上投入不足,是“能省则省,能缩则缩”,对文化事业经费的统筹与安排较为欠缺,使文化设施日益老化。各乡镇、街道虽然对文化工作或多或少都有投入,但对文化事业有固定财政拨款的不多,基本上是每搞一次活动审批一次经费,特别是乡镇大都把重大文化活动的经费最终平均到群众的人均活动经费,而群众平时最基本文化活动难以开展。
(三)文化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政府在文化建设中,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明确的目标要求和科学的规划引领、政策指导,文化工作在乡镇考核激励机制所占比例还比较小。
(四)文化管理体制不畅。乡镇文化站专业干部虽以条块为主,但有时候乡镇文化干部还多忙于乡镇其他工作,专干没有专用。区文化主管部门无法对他们直接进行调配,容易导致人才流失。
三、加强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惠民之举,是彰显城市个性、增强城市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是在新的起点上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强文化基础建设,培育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创新的思路和扎实的措施强力推进。在具体的建设实践中,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各级领导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切实提高对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国发[2000]41号)和省政府《关于建设文化大省若干文化经济政策的意见》(浙政发[2001]9号文件)的精神,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坚持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强化区、乡镇(街道)工作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将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目标考核,进一步提高文化建设在乡镇(街道)综合考核中的比例(6%-10%);进一步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建议确保区财政每年对文化事业拨款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当年财政预算增长幅度 的1至2个百分点。为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可考虑将区级文化专项基金提高到1000万,每个乡镇(街道)用于群众文化活动的经费(不包含基础设施和大型节庆文化活动投入)达到人均10元以上。区财政应对经济尚不发达的乡镇(街道)、偏僻行政村(社区)予以适当文化经费补助。同时借鉴外省市县区经验,建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各种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双轮驱动。
(二)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构建科学合理文化格局。要继续加快建设普陀大剧院、渔港博物馆、普陀美术馆等一批区级标志性文化设施。要建设单列的普陀文化馆或普陀文化中心,便于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按照普陀图书馆近几年的发展,可适当考虑重新建设区档案馆,将原档案馆成为区图书馆的一部分,这样增加馆藏图书数量和阅览室面积,既能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又提高了普陀的文化品位,使之成为集中展示我区形象的窗口。要建设一批体现普陀海洋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城市雕塑,实现纪念性、主题性、观赏性和装饰性的完美结合,塑造城市之魂。二是加快建设基层文化设施。我们可借鉴嘉兴乡镇图书分馆建设,在读者需求量较大或地理位臵较佳的的六横、虾峙、朱家尖、展茅和沈家门老城区建立乡镇图书分馆,普陀图书馆作为总馆、采取物流式公共图书配送,在总分馆间实施一卡通制度,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沈家门老城区要通过采取文企联姻等形式,鼓励引导非文化单位的文化设施向社会大众开放。扩建或重建已无法与其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勾山、展茅等乡镇综合文化站。各乡镇(街 道)、村(社区)应普及以“乡村戏苑”、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村(社区)阅览室为主要内容的且名副其实的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室)建设,努力使公共文化设施城乡差距缩小,实现全区城乡每千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逐步建成以区级文化设施为龙头,沈家门、东港中心区域为主干,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的覆盖全区的文化设施网络。
(三)创新文化活动载体,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立足普陀优势文化资源,深入开展具有普陀鲜明地方特色和广泛影响力、群众参与度广的重大文化节庆活动。组织好专家辅导团下乡辅导,开展送戏、送书、送电影到社区、偏僻小岛和村落。推进文化低保工程建设,积极为新居民、经济欠发达地方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开展“千镇万村种文化”活动,与政府部门的“送文化”良性联动。进一步探索适合中青年人群开展的文化活动,如举办中青年歌手大赛等活动。大力开展“一乡多品”、“一村一品”特色文化活动,发掘和开发各地传统民间文化资源,发展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以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四)繁荣艺术创作,提升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实施精品战略,强化精品意识,采取切实措施,鼓励支持文艺工作者深入海岛、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并认真吸取优秀文艺创作成果,推进文化内容创新,创作出一批具有普陀海洋特色、普陀海洋风格、普陀海洋气派的,能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争取有更多优秀作品在省级、国家级获奖。扶持和推动文化精 品的创作、生产和传播,建立健全精品创作的论证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对有海洋文化特色的重大作品的规划与策划,突出重点,落实责任。设立文艺创作资金和优秀作品奖励基金,对重点的原创作品给予资助,并对优秀作品给予奖励。
(五)抢抓发展机遇,促进文化产业有序发展。重点发展文化创意、平面传媒、广播影视、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文化会展等六大文化服务业,重点培育数字电视、新型媒体终端等高增长性战略产业,形成特色鲜明、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不同产业门类互动发展的普陀文化产业新格局。建设“沈家门、朱家尖、鲁家峙”普陀金三角文化产业带,重点打造沈家门休闲娱乐区块、朱家尖佛教文化和鲁家峙文化创意三个重点文化产业区块。继续精心打造《印象普陀》旅游文化大戏,可将《印象普陀》改造成一台反映观音传说的大戏,作为普陀山观音文化的有力补充,并通过《印象普陀》的创作制作和市场化推广过程,进一步促进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和城市品牌塑造,积累发展现代大型舞台艺术的经验,推动普陀区大型演艺业的发展。要准确定位鲁家峙创意园区,建成集文化创意、艺术展览、海洋文化生态展示、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创意中心。依托海洋文化特色,做活做强各类节庆会展,大力发展节庆会展业。有效依托朱家尖国际沙雕节、桃花武侠文化节、沈家门国际民间民俗大会等节庆品牌活动,通过“政府主导、民间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运营机制,进一步提升品位,扩大规模。努力开发与创新海洋文化产品,积极研制开发海洋文化系列礼品。建设文化产业与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机制,促进文化 与资本市场对接,鼓励各种风险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参与文化产业建设。
(六)抓好文化人才培育,打造人才高地。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也是最重要的保证。培育文化人才应重点抓好:一是文化专业人才培育。既立足用好现有人才,又要着力培养文化新人;既重视本地人才,建立本地文化人才资源库,又要引进外来人才,为外来人才创造有利条件,努力构筑文化人才高地。二是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培育。要发展普陀文化产业,就必须要有这种人才,我们可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具有创新文化理念、能够培育市场主体和消费群体、善于经营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经纪人队伍,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三是壮大群众文化骨干队伍。应注重对群众文化骨干的培养,充分发挥文化示范户、民间艺人在文化活动中的组织、示范、引领作用。认真解决乡镇、街道文化站人员老化、素质不高、队伍不稳、专干不专的问题,着力配备配齐专职专用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干部,积极探索建立乡镇、街道文化站新的用人机制和管理办法,将乡镇街道文化干部纳入区级文化部门直接管理,确保基层文化工作层层有人管,环环有人抓。
第二篇: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中共湖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许云昭
廉政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反腐倡廉建设中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各地注重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在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新形势下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廉政文化建设中积累的基本经验
实践证明,要增强廉政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使之具有持久的旺盛生命力,廉政文化建设必须紧贴实际、上下联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统筹推进,通过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效果明显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
必须构建统筹推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方能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推动力。廉政文化建设既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社会的各个方面,又是一项基础性和长期性工作,需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在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群众积极参与的廉政文化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廉政文化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本地本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从组织、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各级纪委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调动宣传、文化、新闻、出版等相关部门的积极性,使各部门发挥优势、各展所长,共同为廉政文化建设献智出力,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被动配合为主动参与,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抓廉政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各级各部门要积极想办法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魅力,不断创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廉政文化活动形式,不断拓宽人民群众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渠道,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打下深厚的群众基础。
必须纳入各地区文化建设整体规划,自觉遵循文化建设规律,方能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影响力。个性和特色是增强廉政文化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基础,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资源,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只有善于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使廉政文化建设与本土文化特点相结合,才能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例如,湖湘文化底蕴深厚、富有特色,素有文化湘军之称。在廉政文化建设中,湖南省借助湖湘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借助实施“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乘势而上,不断扩大廉政文化的影响力。省委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全省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整体谋划,协调推进。各级宣传、文化部门把廉政文化建设融入各项文化建设之中,统一计划、统一部署、统一检查,在建设机关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农村文化的同时建设廉政文化,在组织“五下乡”、“公共大戏台”、“文艺进社区”和高雅艺术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下农村的文化活动中,都安排一定比例的廉政文艺节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必须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充分调动各个层面的积极性,方能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廉政文化建设要面向全党全社会,在对象上,要在重点抓好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权力部门、要害部门党员干部教育的同时,抓好广大干部群众的廉政教育;在内容上,要在重点抓好理想信念、高尚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纪律等方面教育的同时,抓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在构建平台上,要在重点抓好发挥“六进”活动、大型文艺活动、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警示教育基地、历史人文廉政教育基地、广播、电视、报刊等平台作用的同时,发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作用;在工作措施上,要在重点抓好制度建设、作品创作生产、传播等工作的同时,抓好廉政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在力量上,要在依靠党政机关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同时,发挥宣传、文化专业部门,特别是群众组织和团体的积极参与作用,形成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贴近群众,方能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亲和力。在开展廉政文化建设中,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廉政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之中,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增强人们的廉洁意识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开展廉政文化活动中折射人文关怀。坚持运用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开展廉政文化活动,做到寓教于理、寓教于文、寓教于乐,为干部群众提供服务,建设大众化的廉政文化娱乐场所,开辟多渠道的廉政教育对话互动平台,把廉政文化以温馨和谐、适合民众审美心理需求的形式传输给大众。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实现平等的交流、沟通,激发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和自觉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做到根据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廉政文化产品。
必须不断创新形式、拓展载体,方能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吸引力。廉政文化建设只有不断丰富廉政文化的内涵,创新廉政文化的传播形式,提供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载体,才能为广大干部群众所喜闻乐见。对廉政文化的载体和传播廉政文化的渠道、形式,要不断地丰富和拓展,从传统的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反面典型通报会到现代化的示范教育基地、警示教育基地,从传统的廉政诗、廉政故事到现代的廉政电影、廉政电视剧、廉政电教片,从传统的廉政碑、廉政墙到现代化的廉政文化街,从传统的廉政报刊到现代快捷、方便的互联网、手机传播廉政信息,从开展零星活动到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六进”活动和其他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活动,多管齐下,方能不断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吸引力。
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做到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方能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持续力。廉政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承接,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才具有生命力。在廉政文化建设中,既要坚持“古为今用”,不断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文化资源,又要坚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要求,大力倡导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效率诚信和民主法制等富有时代特征的新观念、新道德、新风尚。此外,还可以利用民间文化活动中蕴涵的许多闪光的廉政思想内容,充实到廉政文化之中,创作出一批具有丰富廉政思想内涵的优秀文艺作品,并把这些作品融入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之中。同时,借鉴世界各民族的优秀廉政文化成果,以海纳百川的态度吸收国外廉政文化精华,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时期廉政文化。
推进新时期廉政文化的创新发展
当前,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廉政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以建设性的思路、举措和方法扎实推进,不断取得新成效。
在继续深化对廉政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上下功夫、见实效。廉政文化建设是反腐倡廉的基础性工作,是拒腐防变的第一道防线,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从源头上有效预防腐败的重要举措,必须始终抓紧抓好。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新时期廉政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必须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四中全会的重要精神,从经受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高度,从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的高度,从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高度来加强新时期廉政文化建设,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保障和强大的精神支撑。
在完善廉政文化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上下功夫、见实效。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不仅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着眼于从体制、机制、制度、管理等方面解决廉政文化建设深层次的问题。要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各展所长,依靠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的廉政文化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反腐倡廉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统一安排,统一部署,统一检查,统一考核。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主动承担牵头组织和协调的责任,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推动各级各部门抓好落实工作。要发挥宣传、文化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廉政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要健全廉政文化建设联席会议等制度,规范工作程序,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上下联动。要强化廉政文化建设目标管理,构建主体明确、责任到位、运转顺畅的责任机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要加大对廉政文化建设的投入,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提供保障,对廉政文化建设所需经费要列入财政预算重点保证,健全廉政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在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上下功夫、见实效。要深入调查研究,找准本地廉政文化建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敏锐把握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脉搏和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全面科学地制订中长期整体计划,拟定工作方案,精心组织各类廉政文化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廉政文化建设的预见性和针对性。要突出重点对象。反腐倡廉教育的主要对象是领导干部,因此,领导干部是廉政文化建设的重点对象。要突出重点内容。在抓好传统教育内容的同时,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抓好作风建设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强化宗旨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廉洁意识和奉献意识教育。要突出重点工作,抓好廉政文化建设纲要的制订,完善廉政文化制度建设,重视廉政文化的传播,构建长效机制。
在继续抓好廉政文化内容和形式创新上下功夫、见实效。改革创新是一种时代精神,也是廉政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永恒主题。要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使廉政文化建设更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在教育的内容上创新。廉政文化是做人的工作,而人的思想是随着时间、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必须根据变化的形势,适时创新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容。首要的是在理念上创新,把廉政文化建设放到先进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中,放到反腐倡廉的总体格局中去谋划,去推进。要在方法上创新。坚持因人施教、分类施教,注重人文关怀和思想引导、心理疏导,讲求实效,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把廉政文化建设同基层组织建设、干部作风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开展各种廉政文化主题实践活动,使廉政文化更贴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做到入脑、入心,真学、真信、真用。要在运作模式上创新。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途径,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努力用市场的手段解决廉政文化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如大力发展廉政文化旅游业、探索廉政文艺演出新模式等,扩大廉政文化建设的社会效益。要在传播途径上创新。积极拓展教育形式,创新教育载体,既要通过传统的文学、音乐、绘画、民间艺术等形式普及,又要高度重视网络、博客、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体传播方式,做到形式生动活泼、灵活多样,让廉政文化建设有声、有色、有形、有情。
在加强廉政文化队伍建设扩大影响上下功夫、见实效。新时期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立足全党全社会,不断增强影响力,扩大覆盖面。要加大廉政文化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阵地,经常、广泛、深入地宣传廉政文化,尤其要加大廉政影视、戏剧等廉政文化产品的传播力度,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到廉政文化建设之中。要自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廉政文化建设融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之中,深入改革发展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为此,要加强纪检监察专门宣教队伍建设,充实力量,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充分发挥其廉政文化建设组织协调主力军作用。要建立一支覆盖全省各地各部门的通讯员、网络宣传员队伍,并不断提高其政治业务素质。要大力建设各类廉政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善于发现和培养文化人才,尤其要大力发现培养创作、表演类专业人才,形成以党员干部带动骨干、以骨干带动群众的宣传模式。要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唤起他们主动投入廉政文化建设的热情,使之成为廉政文化的创造者、参与者,努力营造全社会尊廉崇廉的良好风尚。在继续加强廉政文化理论研究上下功夫、见实效。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需要在理论上取得新的突破,才能在实践中创新发展。要继续注重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推进廉政文化理论研究,既认真研究廉政文化现象和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从中总结经验,理性思考,提炼理论,揭示规律;又坚持研以致用,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加强廉政文化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的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体系。要加强对廉政文化建设的工作研究。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出发,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扎实有效地加以推进。要密切联系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际,努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和解决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更好地发挥
廉政文化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尊重群众和基层的首创精神,善于从广大干部群众创造的经验中汲取理论研究的营养。要加大投入,重点扶持廉政文化课题的研究,整合研究资源,充分发挥廉政文化研究基地、各级监察学会、党校等学术机构和团体的理论研究的平台作用,广泛吸纳大专院校和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加入到理论研究队伍中来,开展多层次、多角度、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理论研讨活动,增强廉政文化研究的前瞻性和实效性,把廉政文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三篇:安全文化建设探索与思考
安全文化建设探索与思考
长宁县政府副县长王文华
一、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
(一)安全文化建设是落实“安全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指出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安全与资源、环境并列提出来,强调“安全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安全生产列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列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第一次把安全生产定位在社会管理之中。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的生命为本,科学发展首先要安全发展,和谐社会首先要关爱生命,全社会对此已经形成了共识。
(二)安全文化建设是实现企业本质安全的现实需要。2011年11月10日国家安监总局印发了《安全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提出“着力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推动安全文化建设示范工程,加强安全文化阵地建设,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形成富有特色和推动力的安全文化,为实现我国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安全文化建设作为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实现企业本质安全的重要途径,是一项惠及职工生命与健康安全的工程。通过推安全文化建设,使企业领导和员工真正形成“安全第一”的意识、“生命高于一切”的道德价值观、遵纪守法的思维定势、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方式和自觉行动,并切实加大生产安全和职业健康经费投入,杜绝“三违”(指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纪律)、“三超”(指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行为的发生,从而促进企业的持续、稳定、安全发展。
(三)安全文化建设是提高全民安全意识的有效手段。2007年8月10日卫生部首次发布的《中国伤亡预防报告》显示,我国内地每年约发生各类伤害二亿人次,因伤害死亡人数约70万到75万,占伤害死亡总人数的9%,是继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病之后的第五位死亡原因。但是伤害是可以被认识、预防和控制的。对于伤害的预防和控制,可以通过一系列安全文化建设,让“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理念广为普及,从而改善人群和环境的安全状况,实现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的根本好转。特别是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安全社区(即建立了跨部门合作的组织机构和程序,联络社区内相关单位和个人共同参与事故与伤害预防和安全促进工作,持续改进地实现安全目标的社区)建设,是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方式,是建立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安全文化建设工作面临的不足和现实困难
(一)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还未真正体现。企业是安全生产工作的主体,但在安全文化建设中还没有真正起到主体作用。一是对安全生产的规律重视不够。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后往往是就事故分析事故,忽视了对安全问题的深度把握,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没有将事故原因从现场向外作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延伸。对安全生产的规律研究得不深、不透,对安全本质问题缺乏深度的、系统的思考,安全工作措施治标而不治本。二是安全文化建设盲目进行。安全文化建设是为了解决安全工作的实际问题,但有的企业对本单位安全生产现状不了解、不分析,安全文化建设蜻蜓点水,华而不实,很难起到实质效果。就拿我县来说,近两年来已有5家企业成功创建为市级安全文化示范企业,但仍有大部分企业对安全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在上级部门要求时才勉强应付,没有将安
全文化建设当成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已经创建了的企业,其基础性工作还不扎实,虽然进行了创建工作,但是离目标要求和实际效果还存在明显差距,工作还缺乏宏观性、综合性、系统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二)政府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引导作用还未完全到位。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牵头,系统组织实施,但现实情况离此还有明显不足。一是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够健全。要把安全文化建设纳入经社会济发展的总体规划,融入安全生产工作、宣传教育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坚持安全文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安委会各部门的职责,做到工作有人抓。二是经费投入还未切实保障。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界支持的安全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机制,切实保障实施安全文化精品工程,开展重大安全文化活动所必需的资金,做到经费有保障。三是考核和激励机制还未真正建立。要建立健全考核机制,细化考核内容,建立科学的考核标准,促进安全文化建设有序进行,要扶持和奖励为安全文化创作和传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打造优秀的安全文化创作和宣传队伍。
(三)员工在安全文化建设中能动作用还未完全发挥。员工是企业中最为活跃分子,是安全文化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企业员工作用发挥不佳。一是企业对员工的个性重视不够。如在教育方面,所有职工都使用同样的教材、接受同样的教育,千篇一律,职工个体智商、情绪、观念、认知、心理等方面的差异往往被忽视,没有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对象、不同文化、不同需求等实行有差别、个性化的教育。二是企业对培养员工行为规范重视不够。生产中一些员工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违章就没法干、安全生产是领导的事”等错误思想,安全工作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以及侥幸、蛮干、习惯性违章等现象还时有发生。三是员工素质不高增加了安全文化建设难度。随着行业竞争的日益
加剧和用工要求的不断提高,一些企业出现了招工难、用工难现象,由于召不到正规学校毕业的专业人员,只有大量使用农民工、轮换工、临时工。这些人大多是从农民中直接招收而来,文化层次参差不齐,安全素质较为低下,对企业生产缺乏必要的认识和了解,其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都与从业的基本要求相差很远。这些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全文化建设的效果。
三、对策建议
(一)深入开展“三大宣传”,着力营造安全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要把安全文化宣传摆在与生产管理同等重要的位置,充分利用一切手段和形式,深入开展“三大宣传”,在全县形成“人人重安全、事事讲安全”的安全文化建设浓厚氛围。一是突出重点时段宣传。坚持每年重大假日、“百安活动”、“安全生产月”等重点时段,由县安委会办公室牵头,相关成员单位、县内规模以上企业参与,分别在县城或企业,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中小学教材等多种媒介扩大安全生产宣传覆盖面,采取咨询热线、公益广告、专题栏目、事故案例等多种形式丰富宣传内容,强化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基本常识的宣传,从整体上促进全民安全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二是狠抓基础工作宣传。安全理念和意识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政府要将安全理念纳入各级、各类教育环节中,形成产品设计研发、生产作业、应急救援等全方位的安全保障理念。政府、企业、员工要牢固树立强烈的安全生产责任意识,要明确政府监管监察、企业主体和员工自律三者间各自的分工和责任,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从措施上促进安全生产工作从“治标”向“治本”转变。三是把握重点区域宣传。坚持对乡镇、街道(社区)安全工作实行分类管理,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所在乡镇根据辖区内安全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的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宣传工作计划和安全
文化建设计划,年复一年持续推进,从范围上促进安全工作以“区域安全”保障“整体安全”。
(二)全面推进“五进活动”,不断提升安全文化建设的社会效应。安全文化建设要取得实效,就要把“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渗透到广大群众中去,让安全文化覆盖全县各个层面,构筑更加坚实严密的安全防范网络,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安全文化“五进”活动。一是开展安全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全县各中小学校,重点抓好每周至少开设1节安全教育课,提倡安全从我做起,安全从小抓起,达到教育学生来带动家庭的良好效果。二是开展安全文化进农村活动。利用村级党员活动室这一阵地,建立健全村、社安全管理制度,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基层;利用社员大会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生产事故案例,教育群众“不坐超载车、不乘违规船”,普及了防火、防电、防中毒等生活安全知识;借助标语、宣传栏等多种形式,用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事例教育群众,倡导安全、健康的生活方式。三是开展安全文化进企业活动。要认真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督促企业加大安全生产投入,积极建立“三全”(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管理机制。要指导和督促企业深入开展“三级”(指厂级、车间、班组)安全教育,帮助员工树立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努力做到“三不伤害”(指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别人伤害)。要利用会议、板报、标语等多种形式,营造企业安全文化氛围,充分发挥群体效应的引导作用,全面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四是开展安全文化进社区活动。要积极开展“安全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建立健全社区安全管理网络(即加强城市安全社区建设,深化企业主导型安全社区建设,探索和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下的农村安全社区建设),充分发动居民参与社区安全管理。要依托社区居委会,将安全监管触角延伸到社区、楼院和家庭。通过集中学习、上门宣传等形式向社区居民普及安全用电、用气以及防火、防爆、防中
毒等安全知识。要积极开展群众性安全文艺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市民的安全防护意识,实现“安全进社区,人人同安全”的目标。五是开展安全文化进家庭活动。各部门、各企业在开展好安全文化建设的同时,不只是自己学习,还要将安全文化带回家庭,增强群众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
(三)坚持“五个结合”,真正确保安全文化建设的引领效果。在安全文化建设活动中,我们要坚决打消脱离安全生产来抓建设的孤立作法,把握“五个给合”把建设活动融入全县安全生产工作中。一是坚持与安全生产“两基”建设有机结合。狠抓安全工作机构、人员、经费、制度、办公场所“五落实”,教育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落实“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将安全生产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来抓。二是坚持与“安全示范乡镇”建设有机结合。已经创建安全示范的乡镇要继续保持,探索更好的管理模式。要将 “示范乡镇”注入新的内涵,同时建立、健全联系帮扶制度,县安委会成员单位分别联系乡镇,帮助和指导乡镇安全文化建设,形成“联系一镇,牵动一片,带动全面”的工作格局。三是坚持与“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有机结合。我县已在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中小型水力发电站、白酒生产企业等行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中,我们要将安全文化建设融入其中,促进企业逐步建立起自我完善、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四是坚持与“安全培训”有机结合。要组织各级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企业班组长、特种作业人员以及工人参加安全培训,在培训中增强安全知识,有力促进全县安全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五是坚持与“依法行政”有机结合。坚持文明执法,严格队伍管理,狠抓依法行政,在全县形成安监部门执法为民的良好形象。
第四篇:安全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新柏公司2010年“两会”政研论文
论 文 提 要
摘要:企业安全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基石和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论文从企业安全文化的内涵、作用、企业文化建设组织和基本要求讨论如何构建特色企业安全文化。煤矿是特殊作业,安全是煤矿的头等大事,是煤矿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和保证。安全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稳定和经济效益,事关矿井的改革发展,更直接关系到职工的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因此,安全是煤矿永恒的主题,永远是重头戏。实现企业的本质安全,要求我们必须建设一种能够促进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实践证明: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基石和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在这种情况下,营造以人为本、创新为魂的企业安全文化,可以为战略管理提供最有力、最长效的平台。
关键词: 煤炭企业 安全文化 管理体系 探索实践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煤矿是一个高危行业,搞好安全生产是煤矿永恒的主题,是煤矿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和保证。安全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稳定和经济效益,事关矿井的改革发展,更直接关系到职工的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同时,安全工作情况也反映一个矿井的整体素质和整体形象,是企业文明生产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一名煤炭企业工作者,笔者认为,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职工实行安全自主管理,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才能形成,企业才能精心地组织生产。实践证明: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工作的灵魂。
一、什么是企业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顾名思义是指企业在长期安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或有意识塑造的又为全体职工接受、遵循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思想和意识、安全作风和态度、安全管理机制的一切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安全文化是凝聚人心的无形资产和精神力量,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和推动力,是员工精神、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和发展之宝。
目前,我国大部企业对安全文化的定义也与上述狭义的定义基本相似,也是狭义的定义。这些定义只是考虑了对人的安全问题,没有考虑到对环境和物体保护的安全问题。当然,人是一切活动中应该首先进行考虑和保护的,也是保护的核心,但人生存的环境及用于人从 事生产和生活的劳动工具、劳动设施、劳动设备、劳动环境和劳动成果也必须同时进行考虑和保护,否则,人的安全和劳动成果最终也就无法得到保障。比如我们煤炭行业,我们的生产是受地质条件限制,也可以说是与自然条件做斗争,安全生产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条件的好坏,如果我们没有好的条件,没有好的装备,没有先进的开采技术,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只有高素质和安全意识强的员工,就能确保证人的安全吗?就能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吗?就能保证设备和设施不损坏吗?并且我们的主要工作人员都是农民协议工,文化素质普遍低,流动性大,素质难以短期得到提高,仅靠提高安全意识和素质是无法实现安全生产的,且安全意识和职工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是需要长期的培养和教育才能取得效果的,它的特殊性正与我们行业人员结构的特殊性不相适应,所以说,仅靠提高安全意识和素质是难达到搞好安全文化建设目的的。
二、煤炭企业推行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
众所周知,煤炭企业具有行业的特殊性,大多数都是井下作业,环境差、条件苦,水、火、煤尘、瓦斯、顶板五大自然灾害俱全,时刻都在威胁着矿工的人身安全,稍有不慎,随时都有发生事故的可能。所以,作为煤炭企业来说,安全生产是一切活动的基础,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安全价值的文化,是煤炭企业安全形象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一些煤炭企业非常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很多煤炭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得轰轰烈烈,已初具成效,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进一步提高。然而,这些企业平时仅仅注重了企业文化建设,而忽略了安全文化建设,其实,煤炭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安全文化建设必须依赖于企业文化这个基础,没有企业文化的发展,安全文化就没有根基。因此,在抓好企业文化建设的同时,必须搞好安全文化建设。
1、推行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安全文化建设包括了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三个层次,把人、机、环境有效地统一协调起来,达到人、机、环境的和谐。
2、推行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弥补生产力水平不高、技术装备不高存在的缺陷。煤矿的安全管理,点多面广、战线长,安全管理难度大;地质灾害严重,安全威胁大;劳动用工的多样化,职工素质的参差不齐,安全意识的淡薄,自主保安意识不强;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还时有发生;技术装备的相对落后,安全设施的不完善。这些都必须从解决人的问题入手,靠人的主动管理来弥补。这就迫切需要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增强主动管理的安全文化意识和自律管理的安全观念,以精细严实的管理方式弥补技术装备的内在缺陷,从而有效地解决生产力水平不高、技术装备等方面存在的缺陷。
3、推行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规范职工安全生产行为,营造浓厚的安全生产氛围。在安全生产人、机、环境三要素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同时也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因素。因此,能否做到安全生产关键在人。能否有效地消除事故,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取决于人对安全工作的认识、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而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要坚持 以人为本,全面培养、教育和提高人的安全文化素质,完全符合安全生产的工作规律。
4、推行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企业安全管理的水平和层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安全管理由经验型、制度型的传统管理向依靠科技进步和不断提高员工安全文化素质的现代化安全管理转变,是安全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没有先进的安全文化做指导,安全生产工作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现代化的安全管理模式也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通过安全文化建设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树立职工新风尚、企业的新形象,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如何加强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基础工作做起,才能使安全文化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1、积极创造适应新的企业安全文化运行的管理制度和机制 加强安全文化制度建设不能单纯停留在口号和表面上,不能说我建立了安全文化长廊,矿工的安全素质就提高了,必须把它渗透到企业的每一项规章制度、政策及工作规范、标准和要求当中,进行强势推动,使员工从事每一项活动,都能够感受到企业安全文化在其中的引导和控制作用。人的行为养成,一靠教育,二靠约束。约束就必须有标准、有制度,建立健全一整套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管理机制,是搞好企业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健全安全管理法规,让员工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违反规定应该受到什么样的惩罚,使安全管理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对管理人 员、操作人员,特别是关键岗位、特殊工种人员,要进行强制性的安全意识教育和安全技能培训,使员工真正懂得违章的危害及严重的后果,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术素质。新柏公司自成立之日起经过多年的积淀,形成了“让制度管人、管事”的管理理念,在安全方面建立了安全会议制度、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安全工作制度、周三、周五的职工安全会议、安全检查人员的跟班蹲点制度、“三违”帮教制度、事故隐患排查制度等,公司将这些规章制度汇编成册,在广大职工中学习,已成为新柏公司安全制度文化亮点。
2、加强舆论宣传
安全文化舆论宣传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就是让职工接受企业精心培育、提炼的安全理念,要在井上井下开展安全文化长廊建设,制作安全标识、安全色、安全形象标识等视觉冲击力,通过安全警示,使员工的个人行为变成群体行为。新柏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开展的同时,注重安全文化建设,培育和提炼了“规章至上、安全为天”的安全理念,通过各种形式在全体员工中宣灌、渗透,如,建立安全文化长廊、开展安全书画展、安全漫画册学习、通过在井下巷道、工作面悬挂安全寄语牌板、全家福进区队、召开职工家属安全座谈会等,提高了员工对各种安全理念的认知程度,促进了安全生产。
3、强化员工安全培训。众所周知,煤炭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是相对较低的,这是造成煤矿事故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强化员工安全知识培训是煤炭企业的当务之急。一是要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工种、不同文化层次,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个性化和针对性的安全知识、安全 技能的培训;二是把安全培训与安全教育结合起来,大力开展亲情教育、案例教育等,把安全培训寓于日常安全教育之中,增强安全培训的效果。三是创新安全培训形式,注重把安全培训从传统的我说你听向互动参与、相互讨论转变,从单一教学模式向多种教学模式转变,从课堂向现场转变,从理论向操作转变,不断提高安全培训质量。
4、开展群众性安全特色活动。安全文化建设必须不断创新和探索新的方法和新的载体,通过职工喜闻乐见的特色活动,把安全理念融入到日常的管理和行为中,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一是要推广亲情教育法,达到循循善诱,触动心灵的目的。在矿井口开展家属协管员安全嘱托活动,在各区队会议室设立员工“全家福”照片牌板,开展班前安全宣誓活动等,积极让员工自主参与安全宣传教育之中,取得教育效果。二是要设计载体,不间断地开展各类安全活动。比如“我为企业安全献一策”、组织开展以安全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安全文化知识竞赛、安全文化辩论赛等,在整个矿区营造出了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三是要常引导,构建和谐安全氛围。就是要随时掌握职工思想动态,做好安全生产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消除安全上的思想隐患。要在政策上倾斜、生活上关心,使职工感受到领导和组织上给予的温暖,尽快放下思想包袱,全身心的投入到生产中去,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总之,安全文化建设是一种柔性的管理,为了构建煤矿企业安全长效机制,实现矿井的本质安全,必须将安全文化建设贯穿到安全工作的始终,扎根于职工群众的内心深处,使安全文化建设成为一种无形的推动力量,确保矿井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第五篇:中学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中学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胡德喜(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学)
一个懂得尊重文化的学校,才会积淀丰厚的文化;一个积淀了丰厚文化底蕴的学校,才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在144年的峥嵘岁月中,同文人挥洒着与日俱增的激情,不断追寻,以实现人的最大价值、提升生命的最高质量为终极目标,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秉持着独特的气质,培育了独特品质的同文文化,走出了一条充满魅力的同文教育发展之路。
承担着学校文化引领重任的校长,应该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最佳切入点,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打造优质教育品牌,满足社会不断攀升的优质教育需求。我们同文中学以一百四十多年的校史文化为精神内核来凝聚人心,以制度文化为重点来激发热情,最终外显为教育的课程文化和师生的行为文化。
一、中学文化建设的思考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曾对学校文化作这样的解释:“学校文化,狭义地讲是指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传统、学校规范制度的总和,校风校貌的综合体现,是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共同的价值信念及其各方面的物质表现,是学校深层次和高品位的建设。”
一所学校的发展有诸多因素,学校文化以其特有的丰富内容,成为激励全体教师与学生成就与成长的重要精神力量。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迫切需要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学校文化为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发展的主观需求,通过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铸就学校全体师生共同的信念和追求,使大家产生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逐步形成相互信赖、团结互助、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从而为学校的共同目标而奋斗。第二,学校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生存发展的客观需求。现实告诉我们,一所学校仅靠传统的资源优势未必能在今天的教育竞争中永远抢得先机、雄居高地,只有拥有优秀文化的学校才能具有持续不败的竞争优势。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曾经有一些地区和学校创造过应试的辉煌,但有不少却如匆匆过客,转瞬风光难继。还有一些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着趋同流俗,难以高位发展。究其原因,就是这些“高质量”的背后缺少真正文化的支撑。真正的文化底蕴、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显著的办学效益,都是需要认真从文化建设切入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一所学校的办学真正有特色,有品位。在推进素质教育背景下,一些着眼点仍然只落在升学率上的学校所获得的社会评价常常是片面的,学校也不再是生产“考试机器”的加工厂,缺乏文化支撑的学校是难以持续发展的。第三,学校文化对社会文化有着巨大的相互融合、相互砥砺的需求。21世纪,文化竞争正在逐渐取代生产竞争、管理竞争。继第三次浪潮之后,正在形成第四次浪潮,并将成为未来的经济发展的动力。学校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可以陶冶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可以辐射社会,推动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
在建设学校文化中,我们首先应该建设学校的物质文化。也就是说,通过对学校看得见摸得着的基础设施文化、自然人文环境文化的建设,努力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理念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全体师生的观念和行为。与此同时,我们应该建设学校的精神文化,明确适应社会发展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建设,在提高办学质量、办学品位的同时,传承学校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精神,为学校的发展不断注入新鲜的活力。我们还要建设学校的制度文化等人文文化,“厚德载物”,“兼容并蓄”,创设合作竞争的教研气氛,容纳个性发展,迎来和谐教育的美好明天!
二、同文中学文化建设的探索
九江市同文中学是一所具有144年历史的名校。144年来,我们积极探索文化建设的各种途径,逐步走上了一条独具特色、健康发展的道路。
1、让精神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我们首先是用直观的手段让同文历史与文化从无形转化为有形,直接映入师生的视野,根植于师生的心灵,唤起师生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时时刻刻教育引导着师生的成长。我们每年都要组织新生参观校史展览馆,每年都要在方志敏塑像前进行清明祭扫活动;我们请杨叔子等著名校友回到母校,现身说法;我们制作了几百幅“同文骄子”宣传画,张挂于教室; 1
我们邀请老红军后代前来讲述先辈故事。我们把校训“读好书,做好人”刻在学校门口的墙壁上,我们把古今中外大家的名言耸立在同文广场,我们把办学传统“以人为本、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敢为人先”张挂于教室。我们让办学目标成为师生的共同愿景,我们提出了今天的办学理念:“教在同文,让同文成为教师成就事业的沃土;学在同文,让同文成为学生和谐发展的摇篮。”我们提出了新的工作思路,即“一三五工程”:以教育教学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部学科,面向全面发展,向管理要质量,向教育教学常规要质量,向教育科研要质量,向晚自习要质量,向学科竞赛和各类考试要质量。作为质量的最终成果追求,我们提出“提升优分,壮大有效分,提高平均分,消灭低分”的目标,让同文成为学生放飞希望、成就梦想的摇篮。我们的一切努力是使得同文的发展“与世界先进教育发展同步,与教育现代化同行,与家长高质量教育需求同心,与教师高品位追求同向”。
2、让制度文化保障学校发展
以文化形式呈现的制度给学校制度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充分发挥教代会和学术委员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真正实现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质量的现代管理目标,形成健康的用人制度,树立良好的竞争风尚。我们实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在教师聘任中引入了评聘分开、择优聘任的竞争机制,建立和健全公平、规范的评价制度;根据民主公开、一视同仁、平等竞争、任人唯贤、择优任用、优化组合、人尽其才的原则,我们实行了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在全校范围内公开竞聘中层干部。我们加强了“青蓝工程”、“名师工程”建设,对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尊重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对青年教师,关注他们的成长,为他们创设健康成长的各种平台;在提升教师整体业务素质和师德形象方面,我们提出建设“同文中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五个一工程”和“同文中学教师每日十问”。“五个一工程”指的是每学年研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并完成读书心得;每学年撰写一组教育教学随笔或教育教学后记;每学年撰写一个教育教学案例;每学年参加一项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或发表一篇教育教学论文;每学年执教一堂精品示范课。“每日十问”是指:一问校园内外,我和学生互致问候了没有?二问走进办公室,我整理好内务了没有?三问走进教室前,我认真备课了没有?四问上课前我清点学生人数了没有?五问教育教学中,我尊重学生人格了没有?六问教育教学中,我表扬了学生没有?七问作业设计、布置、批改,我执行规范了没有?八问每天的教育教学我反思了没有?九问对特殊学生,我关注了没有?十问我今天读书学习了没有?
3、让课程文化丰厚师生素养
我们在全体教师中弘扬四大精神:人文精神、敬业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我们确立了“科研兴校、特色立校”战略,以教育科研带动教育管理改革,以教育科研促进教师成长,以教育科研推动教育质量的提高;十一五期间,立项了17个规划课题,其中,我主持的江西省高中新课程改革重难点攻关课题“如何发挥备课组在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顺利结题,被评为省重点优秀课题;全校参与各类课题研究人数达106人;近两年省市各类优秀论文评比中,有近200人次获奖,学校被江西省教育厅授予科研兴校先进单位。我们把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积极推进探究性学习,开设研究性课程,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方式;同文中学读书之风历来甚浓,我们把语文阅读课排进了课表,学生直接进入图书馆自主阅读,并通过文学沙龙、作文比赛、辩论会等多形式多渠道展示学生阅读成果;我们继续加强了“英语特色”工程的建设,2005年12月5日,省教育厅正式批准我校与加拿大爱加信国际学院合作创办 “九江中加友谊学校”,这是江西省第一所实施高中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结束了我省没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历史,去年的高考,中加友谊学校已收获了它的第一个硕果年;我们与澳大利亚沃拉尔地区学院结为姊妹学校,与美国KCD学校结为友好学校;我们还在获得聘请外籍教师资格的基础上,积极引进了数名外籍教师来校任教,并选派高中学生出国深造;2006,我校还首次接待了AFS组织选派的两名外国留学生来我校进行学习和生活,此后,我们每年都接纳外国留学生来同文学习交流,至今已接纳了十余名各国留学生。今年2月,我校又迎来了哥斯达黎加的Carlos(卡洛斯)和新西兰的Sarah(方赛拉)。我们还完善校本研究,开设了校本课程,充分挖掘同文的历史和文化,办好一报一刊,即《樟苑风》和《同文教育》。
4、让行为文化彰显办学品位
道德行为抓活动,我们每个学期都要组织开展“百名教师进千家”与“师德师风教育月”活动,通过进行“同文校园生活荣辱观”的大讨论等去规范学生行为。教学行为抓常态,常
态课堂教学首先得有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有安全感,做课堂的主人,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其次,我们要求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活动化,调动学生们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给学生们不断带来新鲜的人生体验;其三,我们要求教师创新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个人魅力,鼓励创新,鼓励教学风格百花齐放。其四,教学手段一定要多元化。活动行为抓特色,我们充分发挥各个班级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坚持利用升国旗仪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坚持开展校园运动会等一系列全校性活动;通过年级组、教研组积极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文艺演出、征文、演讲比赛;认真组织学生开展军训、社会调查等活动。我们非常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让学生在自己的社团组织中培养能力、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学生会制度完善,校园广播站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同文文学社的作品为多家刊物刊载。朝气蓬勃的学生社团,为学生提供了发展自己、张扬个性的广阔舞台。
5、让环境文化突出学校形象
学校不应该只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物质场所,它还应该成为学生陶冶情操、勤奋努力的精神家园。在学校校园建设规划中,我们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力求突出特色与个性,突出人文与科学;既注重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又注重校园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使之既有艺术景观的感觉,又有育人功能的体现;既能反映学校历史,又能体现时代特征。我们收回并重建了搁浅11年之久的烂尾楼,大大改善了同文行政办公的环境;我们在“老红楼”的原址上新建了“思飞楼”,解决了办学规模扩大的瓶颈问题;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满足部分特长学生的需求,我们增设了音乐教室、微机教室、通用技术教室;为了丰富现代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给思齐楼、思飞楼和思贤楼的全部教室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我们改建或新建了四栋学生公寓,共925张床位,而且每间学生寝室都装了空调;从实际出发,我们全面修整了初中教学大楼,解决了大楼自落成使用以来就存在的安全系数小、噪音干扰大等问题,提高了大楼使用效率;我们重新修建了乒乓球场,铺设了塑胶田径运动场,又新建了塑胶篮球场,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优良的教学和活动的场地,同时也美化了校园环境。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勇敢面对挑战,积极把握机遇,将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必然选择。今天的同文人穿过百年的风风雨雨,信心百倍的走在开拓创新的辉煌的大道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同文的明天必定海阔天空,春暖花开。
(作者邮编:332000;电话:***;信箱:826860524@qq.com)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2011年10期,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