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是获得准确临床检验报告的关键环节
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是获得准确临床检验报告的关键环节
临床检验报告在临床诊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临床医生及患者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的要求也日益增长。但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误区是:“检验报告是检验科出的,检验科理应对结果的准确性负责。”
随着近年来检验医学的迅速发展和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使我们逐步认识到,要实现准确,及时,完整的临床检验报告的质量目标,实验室质量管理要覆盖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环节,而分析前质量控制,虽然处在检测标本入科之前的环节,但却恰恰是最重要的环节。据有关资料分析,分析前所产生的误差占整个实验误差的70%~80%,并且这种误差是检验仪器、试剂、质控品等无法解决的。
下面,我们就具体来谈一谈分析前质控之所以重要的原因:
首先,让我们来按照时间的顺序,界定分析前环节。从临床医生开出医嘱开始,到分析检验程序启动时终止的步骤,包括检验申请、患者准备、原始样品的采集、标本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进行传输。这一系列的步骤都是分析前环节。如果说,一次检验分析,反映的是患者在特定病理生理时刻的特定标本的特定检测指标的定量或定性结果的话,那么,控制检测前的所有的变量,是获得一次准确检测结果的前提。这就是分析前质控的内容。
卫生部临检中心2012年就分析前质量控制,制定了分析前质量指标,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检验项目的申请是否适当有效;患者和标本信息识别;采集标本的操作符合规范要求;标本运输与接收的操作符合规范要求。每个部分中又相应制定了多个评估指标,比如,检验项目的申请是否恰当有效就包含:1.医嘱录入错误率;2.申请医生的身份不明确率;3.申请科室信息错误率;4.申请不易识别率;5.申请单上患者信息错误率五个指标。不难看出,分析前环节的实施者是临床医护人员及患者。是检验科之外的环节。最重要的环节,却是最难控制的环节,那么要做好这个环节的质量管理,检验科与临床之间的密切配合和沟通必不可少。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认为下列这几方面是必须要沟通和合作的事项:
一.密切临床沟通正确选择检验项目
临床医生合理选择实验项目,开立医嘱是使检验结果发挥其临床价值的前提。不同的疾病有其不同的病因,同一种疾病不同病程有其不同的病理表现,所谓特异性诊断实验就是检测根据不同病因,不同病理产生的标志物而设计的实验方法。用于疾病的诊断,临床医生必须对实验的方法学原理、临床诊断意义及干扰实验的生理、病理、药物等因素有较深入的了解。例如:参考书籍介绍诊断心肌梗塞时有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和磷酸肌酸激酶三项实验,但实际上三项实验在不同病程所得结果是不同的。肌红蛋白多在发病的6~12h出现阳性结果,而肌钙蛋白和磷酸肌酸激酶分别在发病的12~32h和20多~70小时阳性率最高。如果临床医生不了解试验的窗口期选择实验,不但给患者造成不必要负担,还会做出错误判断。
检验医学近年来发展迅猛,学科信息更新率非常高,临床医生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很难有时间对检验医学有全方位、深刻的了解,这就要求我们检验师与临床医生一起,不断进行检验方法学的临床价值的探讨,优化出最直接、最特异、最经济的项目或项目组合提供给临床并不断主动与临床沟通,接受临床的反馈。
与临床医生沟通的第二个问题是提供检验结果的参考值,临界值,危急生命值及如何准确判断分析。2012年12月25日,卫生部颁布了《部分临床常用检验项目基于中国人群的参考区间的卫生行业标准》,并要求医疗机构实验室自2013年8月1日起参考使用。这个行业标准的发布,对国内临床检验医学意义非凡。因为,在此之前,国内多数实验室开展的常规项目,无自己实验室的参考值。为临床提供的参考值是厂家制定的,溯源均来自外国人群。众所周知,参考值是判断实验结果有无诊断意义的标准,不同检测系统,不同人种,甚至不同地域的参考值是不同的。
与临床医生沟通的第三个问题是要求医生认真、准确地开立检验医嘱,讲清每项填写的意义。特别是患者有可能干扰实验室检测或影响检验结果的用药史、特殊的病理变化、与检验有关的既往史以及留取标本、送检标本的时间等。
二.耐心辅导患者配合标本采集
标本来自患者身体,采集检验标本之前,患者的生活起居、饮食状况、生理状态、病理变化、治疗措施等对标本的质量至关重要。所以,在采集标本之前,对患者进行相应的行为辅导,就成为分析前质量控制的一个绕不过去的环节,实验室有必要和临床医护人员沟通,并通过他们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培训。影响检验结果的生物因素均来自患者的生活习性,比如:
1、饮食:
一顿标准餐后,甘油三脂增加50%,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增加20%,胆红素、无机磷、钙、钠和胆固醇增加5%左右。饮食结构的不同,对上述指标的影响也是不同的。高脂肪饮食会使甘油三脂大幅度升高,高蛋白饮食会使氨、尿酸和尿素值升高较多。所以,在标本采集前的规定时间内,临床医生应建议患者选择不影响检测的饮食。
2、运动:
运动消耗体内储存的ATP及通过有氧和无氧代谢产生的ATP,同时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人体处于与静止时不同的状态。马拉松运动员跑完一个马拉松全程45分钟后,其钾、钠、钙、碱性磷酸酶、白蛋白、糖、无机磷、尿酸、尿素、胆红素、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检测指标可比运动前升高1倍以上,ATP肌酸磷酸激酶转移酶甚至可升高4倍以上。为了避免对实验室检验结果的误差,将避免剧烈活动、禁食12h后的采血作为标准。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却屡屡遇到临床随意,随时采血送检的状况。
3、刺激物和成瘾性药物:
刺激物和成瘾性药物通过各种复杂机制对人体产生多种影响,表现为多种实验室指标的升高或降低。比如咖啡因可使血糖、儿茶酚胺等升高,烟草的有效成分一氧化碳结合血红蛋白的增高进而使血红蛋白检测结果增高,酒精可使乳酸、尿酸升高,血糖减低等。因此: 建议医生应嘱咐患者采血前4h勿喝茶或咖啡、勿吸烟饮酒;并且要尽量了解病人对刺激物(烟、酒、茶或咖啡)和成瘾性药物的接触史,供评价检验结果时参考。
三.规范标本采集保证合格标本
标本采集过程是保证标本质量的关键环节,在实际工作中,实验室长期受到采集过程不规范造成的不合格标本影响检测事件的困扰,如何保证标本采集过程的质量,检验科对临床护士的培训督导负有责任。今年上半年,实验室与护理部合作,对全院护士进行了标本采集规范培训,内容包括了标本采集的整个过程,包括采集时间、采血姿势、止血带的使用、采集与收集标本容器的要求、采集标本量及抗凝剂或促凝剂的应用等。
采集标本的时间对于检验结果的阳性率密切相关;用于血培养的血液应在估计寒战或体温高峰到来之前采集; 对于有些检验指标来说,卧位采血与坐、立位采血结果是有区别的;止血带的使用也会改变静脉压力,从而引起与体位改变类似的检验指标改变; 采血量对于某些实验项目要求严格……。这些看似平常,却至关重要的概念,通过培训使临床护士有了深刻认识。
四.重视运输和储存
标本采集后的传送环节,是最易被忽视的,常常存在的问题有:在送达实验室前放置时间过长;运送过程中晃动剧烈;运输容器不密闭等。这些问题均能造成标本变质,以致影响检测结果。
第二篇:临床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分析
临床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分析
质量控制是保障医学检验检测水平实现一定高度的基础,具体而言,在检验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时间段里的质量控制水平能够使得临床检验的结果更具权威,故此把好质量控制这道关口即能在临床检验过程中实现准确有效。本文即是根据医学检验操作实践,结合理论知识探讨临床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对检测者的方法和思维要求,从而总结医学检验过程中实现有效质量控制的方法。
一、检验前的质量控制解析
1、合格的标本
合格的标本是检验前质量控制要求的第一步,合格的源头才能保证结果的正确,影响标本合格的因素较多,因此,需要质量管理的严格保障。检验前的质量管理就是指的在患者的准备、原始标本采集、储运乃至实验室验收合格的整个过程。在此过程中首先要做到检验申请单据填写的正确清晰,其中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号、病案号、诊断以及标本来源,有时还要附有简单的病历,特殊情况说明等临床资料。这些内容能够为检验分析提供详实的参考,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患者这一层面,首先要对患者的情绪及行为进行有效引导,防止出现标本的异常。如在患者服用药物以及疲劳、熬夜、饮酒等都会对检验造成较大影响,所以检验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告知和引导,如出现上述此类情况,应该检验申请单上注明,从而方便检验人员客观地解释检验结果。
2、标本采集过程
在标本采集中,首先要认真核对检验申请单所填写与标签是否一致,其次在采血过程中最好使患者采取坐位或卧位,使患者处于安全的状态,且止血带压迫时间不宜过紧、过长,也不要用力拍打穿刺部位,检验人员应在穿刺入血管后立即放松止血带;对于器材,应该实验要求;而且要在采集后避免血标本的溶血和标本的污染。
二、检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分析
标本送达后,在检验过程中要在仪器、试剂准备以及分析过程三个方面把好关,确保结果的正确。
1、仪器维护保养
首先,仪器需要准确,就要做好仪器维护工作,检验仪器维护要按规定做好日保养、周保养、月保养以及季保养,确保仪器的性能合格。这些都需要在日常的仪器维护中毫不松懈的去合规操作。其次,试剂准备过程中要严格按流程操作,以说明书的每个步骤作为操作规范严格执行,时刻监控观察试剂的稳定性。此外,人员方面需要调配经过训练、资质有效的检验操作人员。
2、室内质控
进入实际检验过程中,首先要做好室内、室间质控,一旦出现失控情况,必须要有失控的调查记录及改正措施。其次,对于整个检验过程及出现的情况要做好原始记录,并进行归档。
三、检验分析过后的质量控制
检验后的质量管理工作要认识到仪器显示结果的误差,需要运用自身的分析能力进行认真复查。
1、仪器与资料的衔接
对于仪器要做好保养,按照仪器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并做好仪器与资料的对接,实现检验结果的可追溯性。
2、科室合作
要求检验人员正确认识检验职能与其他临床人员的关系,加强合作,检验部门亦可以详实了解患者情形,如药物等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等方面。在患者信息的录入、标本编号到分离、审核仪器操作检验结果、发送检验报告单以及检验结果的信息反馈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各科室均能保持认真的态度,而检验人员也必须认真分析和核对检测结果,对于错误要及时进行改正。
2、深入了解、对比分析
同时,检验人员还需要将结果与近期结果进行比较,有效分析各参数之间关系,并与临床资料作分析比较,必要时还需要与患者面对面交流了解,以便与检验结果结合,更为详实的了解患者患病情况。
总体而言,临床检验的整个质量控制是考验检验人员操作规范掌握程度、认真程度、医学思维的考试,也是保障患者治疗、康复过程中的前提,能够切实锻炼检验人员的临床检验工作素养。
参考文献
[1] 楼慧萍.谈检验科的全面质量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9(3):276.[2] 丛玉隆.临床实验室分析前质控对策.中华检验杂志,2004;27:483.
第三篇: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分析
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分析
来源: 本站原创
检验科是医院的重要部分,不可替代,检验的水平与质量直接影响到医院的诊疗水平,及时而可靠的检验有助于医生合理分析与正确治疗,低水平的检验质量控制严重影响检验质量,影响诊疗过程,甚至引发医疗事故与医患纠纷。因此检验科管理人员应特别重视质量控制,为临床提供真实、可信的检验报告,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浅谈检验科应如何做好质量控制。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主要环节
1.1 检测前质量控制 包括从检验申请开始到患者的准备、原始标本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传输。此环节实验室工作人员基本上难以控制,它是由临床医生、护士、护工在实验室外完成的。临床上大多数不满意报告是由于标本的质量不合格,因此检测前质量控制尤为重要。首先临床医生要根据患者病情、发病时间来合理选择检测项目。很多检验项目对患者准备有许多要求,如果无准备则检验结果可能存在较大偏差,甚至造成误诊、误治。护士有责任将所检测项目的准备要求、注意事项、正确的标本采集方法详细告诉患者,以取得患者的配合,保证检验标本的客观、真实、合格,这是取得检验质量控制最为重要的工作环节。要考虑到患者饮食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如血糖、血脂检查,最好坚持空腹抽血,一般在禁食12 h时要求患者处于平静、休息状态;要考虑到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必要时要询问患者的用药史;要注意标本采集的合理时间,严格按采血步骤规范操作;注意抗凝剂的种类以及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要适当;标本采集后尽量减少运输和储存时间,这样可提高结果的可靠性。检测前质量控制是基础,是全面质量控制的最重要环节。
1.2 检测中的质量控制检验科收到标本后应立即核对检验申请单,检查标本是否合格,要对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床号、医生签字、标本采集人姓名等项目进行核对。采用血清或血浆检测时,对采集的标本应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处理,如标本不能当天检测,应按要求保存。检验仪器要定期调试保养,使其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实验室人员要对仪器及时进行校对,检查仪器对于周围环境要求是否合适,如温度、湿度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避免人为误差。试剂要求有质量保证能力的单位生产提供,选择有生产批准文号的试剂。要保证所有器皿、吸头等实验用具干净。每天都要用高、中、低3个质控品对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检测项目进行比对,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要加强对检验人员责任心和医学质量控制理论与实践的培训。
1.3 检测后的质量控制 各种试验完毕后,要认真细致、完整准确地写出质控报告,并绘制质控图,对每天质控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差距,提出整改方案。建立质量信息反馈制度,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科室的沟通,找出检验质量问题所在。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目前存在的问题
医学检验是一个受诸多因素影响的系统工程,是一门集合的科学,临床检验的首要任务就是能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断和治疗信息。由于医学检验实际工作与医院整体发展不相适应,缺乏严格的科学管理,致使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在临床无信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检验科基础建设薄弱
2.1.1 人员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医学检验队伍中尚存医生、护士改行及未经专业培训上岗者;某些检验工作者质量意识淡薄,满足于实际工作中数量的完成而忽视质量;某些医学检验工作者责任心不强;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培训不够。
2.1.2 仪器设备老化,检验方法陈旧 由于某些医院资金不足,设备老化不能及时更新仪器,检验科不得不用已被淘汰的老方法、老仪器进行检验。
2.1.3 过分依赖经济杠杆的作用,致使检验工作者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检验质量 为了科室经济收入增加,违反技术操作规程,追求生产速度,使仪器设备超负荷运转;为了降低成本,购买廉价、低质量的试剂及标准品,甚至不顾自身条件,盲目上新项目,从而导致终末报告质量下降。
2.2 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不完善
2.2.1 临床医生、护士控制不力 检验标本采集前,临床医生、护士不注意患者饮食、运动前后及用药可能会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2.2.2 标本采集不准确 常由于采集时间、部位、数量、防腐剂及抗凝剂使用错误导致检验结果与临床不符。
2.3 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的力度不够
2.3.1 质控措施不落实 日常工作中经常发生质控样本不做或漏做,不能及时将质控结果标在质控图上,一旦出现检测结果失控,难以及时查找失控原因。
2.3.2 试剂及标准品的质量不合格由于目前市场上试剂及一次性医用度量器具供应渠道较多,管理比较混乱,致使它们流向医院,也有某些医院因减少浪费而使用一些过期产品
[2]。
2.3.3 室间质评与室内质控不同步许多医院在处理上级检验中心下发的室问质评标本时,不是按要求与工作标本同步处理,多采用开小灶的手段来应付。即一旦收到质评标本,便如临大敌,不惜重金买来最好的试剂及标准品,指定专人从加样、测定到取值,反复多次,从而使上级检验中心组织的室问质评活动流于形式,报告的质评结果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本实验室的质量好坏。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对策
3.1 医学检验全程质量控制应遵循的规则 一项医学检验一般要经过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3个环节之后,才能发出检验报告单。因此,要想获得高质量的检验结果,必须对医学检验的每个环节都实施质量控制,即质量的全程控制。而整个医学检验的质量管理和控制都需遵守以下规则:
(1)应该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全面质控工作,并坚持对工作人员进行医风教育和业务培训,普及有关质量管理的知识,提高其综合素质。
(2)科学的管理和严格的规章制度是医学检验质控方案得以落实的重要保证,因此,医学检验不仅要有标准的操作流程,有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程序,还要注意仪器和量器的定期鉴定、校正,实验用水、试剂、质控品及校准品的质量水平,以及保证采用的各种测定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等技术性能完好。
(3)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室内质控管理方法,经常开展室内质控,对于失控的检验结果,能够及时地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4)要积极组织和参与实验室之间的质量评价活动或者比对检验活动,对结果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对已经或有可能失控的结果及时检查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3.2 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具体对策
3.2.1 走出误区,重新认识质控近年来,通过开展质量控制,作者深深地感到,过去在质量控制方面存在以下3个误区:
(1)认为开展质控浪费试剂,增加成本;
(2)认为质控工作是检验科的事情,忽视临床科室的作用;
(3)认为质控即参加室间质量评价,忽视开展室内质控。这些对质量控制的片面认识,导致了质控工作不能很好地、深入地开展。
实验室质量控制是一种包括患者、临床、实验室均参与在内的全面质量保证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不可能保证实验室结果的准确可靠,所以在抓实验室质量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患者和临床科室对质量影响的作用,要加强对患者的管理,和对医生、护士的质控知识的教育,共同提高检验质量。检验科作为质量控制的中心环节,要认真坚持做好室内质控,确保参加室间质评活动的效果,达到真正提高临床检验质量的目的。当然,开展质量控制工作要有一定的投入,如果标本量不大,相对来说质量控制对成本的影Ⅱ向较大,或许还会造成很大的浪费。通过质量控制提高了检验质量,提高了患者首诊合格率,减少了误诊、转院,促进了医疗质量与医院的社会效益的提高。开展质量控制是医学检验发展的必然趋势,应该改变对质控的认识,重视质控工作的开展。
3.2.2 加强临床医生与检验人员的双向交流强化行政管理有些医院规定新分配人院的临床医生到检验科等辅助科室轮转,意义重大,临床医生可了解检验科检验项目与特点,可以了解新的实验项目临床意义、影响因素及标本采集方法等。当实验结果与临床不相符合时,应及时与检验科沟通,说明情况,必要时重新采集标本复检。这是负责任的态度,也是科学的态度。实验室应每月安排一次与临床医生沟通,听取临床医生对检验结果可靠性的评价,向临床医生解释检验结果与临床不符合的可能原因与对策。据调查,约半数质量问题是由于标本采集不当所致,这些做法对改善检验科室与临床科室关系,提高工作人员责任心,提高检验质量水平十分重要。院级主管领导要加强对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管理与监督,建立以检验科主任和学术骨干为主导的医学检验质量管理体系。
3.2.3 建立质量管理制度 质量控制是保证工作质量而设立的一个重要措施,质量是医学检验的生命。从事检验的工作者,不仅要掌握质控工作的理论、规则和要求,还要有扎实的基本技能,以高质量高素质和高度负责精神,认真分析实验室基本条件。从实验仪器、开展项目、人员素质结构等方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挖掘内部潜能,因地制宜,制定出最佳的质量管理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检验科的质量控制工作。
加强质量控制管理工作的领导,全院成立医院质量管理委员技术的互动性与社会治理会和医技专委会,定期进行查房制度。由科主任负责,成立由各室专业人员组成的质量管理小组,定期开展工作。
提高检验人员的质量意识,工作中认真负责,认真带教好进修生、实习生,放手不放眼。严格执行三查三对:查检验单与标本是否相符;查标本是否符合要求;查检验项目目的是否填写清楚;对姓名、床号、检验结果和诊断是否相符,签发报告单前,必须进行审核,经审核无误后,方可发出报告。
所有实验技术操作必须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技术要标准化、规范化、质控常规化。坚持室内质控,做好质控记录,画好质控图,同时能正确判断在控与失控。失控时,应及时查找原因并立即纠正。在搞好室内质控基础上,积极参加上级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室间质评活动,提升检验科的工作质量,以便高质量地完成日常检验工作。
综上所述,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对实验诊断水平要求越来越高,l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直接反映一个实验室的技术水平。质量我国各地区食品制造业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控制是保证l临床检验质量的重要内容,包括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质量控制。标本采集、送检、测定、签发报告等都是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要加强领导检验质量工作,提高职工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充分发挥每个职工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增强责任心,做好室内及室间质控。加强仪器设备的维护,注意试剂质量、仪器、操作及标准品、质控品等因素造成的实验误差。进一步加强与临床联系及其信息反馈,面向临床,为临床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医学检验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检验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志德.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方法[J].实用医药杂志,2007,24(5):639.
[2] 李会敏.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8,6(4):242.
第四篇:2-分析后质量管理是检验报告准确用于临床的重要环节
分析后质量管理是检验报告准确用于临床的重要环节
丛玉隆
20世纪过去的十年中,推动检验医学发展的重大事件之一就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了《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ISO15189)。在这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医学实验室的服务是对患者医疗保健的基础,因而应满足所有患者及负责患者医疗保健的临床人员的需求。这些服务包括受理申请、患者准备、患者识别、样品采集、运送、保存,临床样品的处理和检验及结果的确认、解释、报告以及提出建议”[1]。这一论述不仅确立了现代检验医学的内涵,更新了学科建设的理念,也为质量管理的过程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根据实验室的服务内容,文件将全程质量管理分为分析前质量控制、分析中质量控制和分析后质量控制。有学者对发生在不同阶段的误差发生率进行了调查,发现由于分析前因素导致的误差占总误差的46-68.2%,由于分析后期产生的误差占总误差的18.5-47%,分析中产生的误差占总误差的小于15%[2]。可见,加强分析后管理对于标准检验结果准确可靠、提高医疗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分析后质量控制全程质量管理的最后一道关口,是质量保证进一步完善和检验服务于临床的延伸,包括:结果确认、规范报告、授权发布、临床解释、传送报告以及保存1检验结果的审核和发出;○2检验样本检验样品。这一阶段的质量保证工作有三个方面:○3咨询服务,即检验结果准确的解释及其在临床诊治的合理应用过的保存和标本的处理;○程。
一、检验结果的确认:在确认检验结果可否发出时,首先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3]。1.注意标本质量问题:检查标本采集、保存、送检情况,标本有无溶血、乳糜血、还应考虑药物影响,如有这种可能,应暂停药或排除这些原因后再进行复查。又如APTT、PT等凝血试验,室温条件下取血至检测完成的时间不能超过4小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样本不符合要求而又进行了检测,则必须加以说明。
2.注意有无干扰检验结果的因素:输液后立即抽血检查血糖及K、Na、Cl等电解质;注射VitC同时取标本检查血糖、LDH、尿糖、尿红细胞(潜血);服用阿司匹林5天内测血小板集聚功能;输入大剂量抗生素同时取血培养等现象,显然都是不恰当的。
3.注意对比申请单医生填写的临床资料与检验结果,分析是否符合患者的既往史和医生的的初步诊断:如患者是14岁女性,申请单诊断是“贫血待查”,而血红蛋白190g/L,显然这样的矛盾结果必须复查。
4.注意相关联检验参数的检验结果之间有无临床资料不能解释的现象:我们曾遇到这样的结果: RBC 2.1x10/L, Hb 85g/L,MCV 85fl,MCH 42pg,用什么红细胞的病理表现都不能解释,最后发现是由于采血不当造成标本溶血引起的。日常工作经常发生的外观是“柏油便”但单克隆潜血试验结果阴性,乙肝两对半检查出现表面抗原阴性而e抗原阳性矛盾的结果很可能是抗原与抗体的“前滞”反应,标本稀释后即可得到真实的结果。
5.注意有质控意义参数的表现:如“尿11项”检查中的Vic结果的质控意义要远大于临床诊断价值。因为尿十项化学成分检查中,有五项受尿标本所含的Vic的干扰。因此,签发报告时先要查看Vic的含量,如果超出方法学允许的浓度,必须改用其他方法检测。又如,尿液酸碱度可干扰尿蛋白、尿比重的检测,只有PH病理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方可发出报告。特别是用仪器进行白细胞分类时,每个标本在发出报告前必须核实仪器结果是否符合“镜检筛选标准”,不符者必须涂片镜检。
6.要注意分析仪器运转是否正常,质控在可接受范围内,如发现系统误差或漂移,及时修正并验证检测系统恢复正常后,再行检测发出报告。
二、结果的审核与发出
检验结果是临床医师开展诊疗活动的重要信息,而检验报告就是这些信息的传递载体,必须重视这一环节的质量保证。通常发送报告单或通过网络系统发送检验结果给临床医生。无论何种形式,发出的检验报告必须保证“完整、准确、及时”。
1.严格的报告单签发、审核制度
一份完整的检验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医院名称、实验室名称、报告题目、患者姓名、出生日期(年龄)、性别、科室、病床号、申请医生姓名、样本种类、样本采集时间、实验室接收时间、报告时间、检测项目、检测结果(包括单位)、参考区间及异常提示。检验报告单发出前,除操作人员签字外,还应由另一位有资格的检验人员核查并签名,最好由本专业室负责人核查签名。审核的基本内容有:临床医师所申请的检测项目是否已全部检测、是否漏项;检验结果填写清楚、正确;有无异常的、难以解释的结果;决定是否需要复查等。
2.应建立明晰异常结果、危重疑难患者的复核或复查制度
检验科应规定哪些情况下的检测结果应与以前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观察当前检测的结果及其变化是否符合规律,可否解释,必要时可与临床医生取得联系。建立实验室信息系统(LIS)时,软件应有自动对历史结果的回顾与提示功能。3.建立危急值(critical value)紧急报告制度
实验室应规定危急值的报告制度,其中含结果的复核、结果报告的方式(电话报告、病房来取,通过LIS系统报告,向主管医生发手机短信等)及规定结果报告时间;因为一些检测项目,如血钾、钙、糖、血气(血pH、PO2、PCO2等)结果过高、过低,都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实验室必须迅速将结果报告临床,并记录报告时间,报告人及结果接收者。
4.特殊项目的检验报告及一些关系重大的检验报告
如抗HIV抗体阳性的报告单、诊断为白血病及恶性肿瘤的报告单、发现罕见病原体的报告单等,需检验科主任或由科主任授权的人员,复核无误并签名后尽早把结果发给临床。
5.建立检验报告单发送的签收制度
医院应建立这方面的规章制度,患者取报告单应有相应的凭据,一方面可以避免拿错报告单,另一方面可以保护患者的隐私。同时加强医护人员责任心,防止检验报告单的丢失或发错科室。
6.检验数据管理
实验室应管理好检验相关数据,所有检验报告和原始记录应保存一段时间。通常检验申请单应至少保存2年,检验结果数据至少保存2年,质控和能力验证记录至少保存2年,仪器维修和状态记录保留到仪器使用终身。实验室信息系统的数据要拷贝至少3份并保存在不同地方,以防火灾等灾难性事件带来损失。以上所有数据在特殊情况下,应提供以便于临床查找及核对。
三、检验后标本的储存
标本的储存是指对检测完毕后的样本进行必要的一定时间的备查性保留。分析后的样本要明确规定保存.保存时间长短,取决于样本种类和检测指标,其原则是保存后的样本检测结果与初次检测结果仍有可比性。
1.样本储存的目的临床上对每一个标本的检测项目只作一次测定,所以样本储存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备查。检测结果也只能代表该次样本的某项指标水平,换言之,每份检测报告仅对送检样本负责。所以,当临床对检测结果提出疑问时,只有对原始样本进行复检,才能说明初次检测是否有误。此外,样本储存也有利于在科研工作中开展回顾调查。
2.样本储存的原则
首先应有样本储存的专门规章制度,最好专人专管,敏感或重要样本可加锁保管;其次在样本储存前要进行必要的收集和处理,如分离血清、添加防腐剂等。另外,应作好标志并有规律存放,最好将样本的原始标志一并保存。最后,对储存样本要定期清理,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3.储存样本的种类及条件
临床检验样本虽有多种多样,但最常见的仍以血液、尿液、粪便为主。尿液及粪便除特别必要外,很少保存。血液的保存又由检验内容的不同,其保存条件,保存时间会各不相同。而作为细胞学分析的骨髓片、各种积液细胞涂片样本等,则需要以档案片的形式进行长期保存和(或)电子版保存。
四、咨询服务与抱怨的处理[4] 传统的“医学检验”与现代“检验医学”突出的观念变化就是从过去的“以标本为中心,以检验结果为目的,只看标本不管病人的工作模式”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以检测结果更好的服务于临床为目的理念”.试验数据只是标本检测全过程中实验室阶段的终结,还要将有限的数据转化为高效的诊治信息尽可能满足临床需要.因此,结果解释、咨询服务、抱怨处理是检验科实验室外工作的延伸。这一点在前述的ISO15189在限定的医学实验室服务内容是已经阐述的很清楚了。
1.咨询服务
咨询服务的内容主要是检验结果的解释及临床处理意见或建议。它关系到检验数据能否被临床有效利用。除此之外在会涉及其他与检验结果相关的问题。
(1)传染性疾病“窗口期”(window phase)的问题
在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中比较明显,即使感染了某种病毒,其标志物的检测在一定时间内可能还是阴性,遇此情况,要注意一下病程,并可采取间隔一定时间后再进行复查予以核实。
(2)ELISA定性实验以“阳性”和“阴性”来报告结果,两者间有一条分界线被称为“阳性判断值”(cut-off value,CO值),这是定性免疫测定结果报告的依据。由于ELISA的CO值的设置不能区分所有正常和异常的人群,尤其是位于CO值附近的人群。特别是ELISA检测还有几个特点:检测变异大(18%~65%);不同试剂盒CO值存在差异;病毒感染存在窗口期;病毒变异后表达产物含量低以及个体差异等。因此在CO值附近存在一个临床意义可疑的区域,被称之为“灰区”。国产的传染性病原体抗原和抗体检测的ELISA试剂盒中均未涉及“灰区”的设置,仅仅依靠CO值来决定感染的有无,尤其是对献血员的筛查具有较大的风险。因此对于检测结果位于“灰区”的患者可采用确认实验或追踪检测的办法加以确诊。
(3)检验结果正常与否的判断,最常用的判断标准是看其是否处于参考范围,这已是一种常识。然而这种判断方法在现实工作中难免会出现偏差,尤其是在未充分考虑到该参考范围所蕴藏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时,这种偏差出现几率就大大增多,如生物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检测过程中的分析误差,参考范围的可信区间等问题,只有在充分了解这些问题的实质后,才能对检测结果作出正确判断或合理解释。一个检测方法或检测系统是否精密,常以不精密度来表示,即使最好检验的方法也会有一定的不精密度,在结果解释时应给予考虑。检测结果和真值(或可接受的参考值)之间存在差异,更确切地称为“不准确度”。这类误差有一定的方向和大小,主要由系统误差引起。临床实验室通过各种办法力求最大限度地减少系统误差,但它是客观存在的。检验结果的不准确度一般不在检验报告中加以表述,只作为判断结果的参考,因此在临床咨询和检验结果解释时必须阐明误差存在的必然性和适当范围。
(4)常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这次检验结果与上次结果有差异时如何判断;在除外标本采集错误或不合格的情况下,主要考虑有两种情况:①病情确实有了变化;②实验误差引起。室内质控的Delta检查在区分这两种情况会有所帮助,但有时仅凭二次检查很难区别,可以多次检查后,从检验结果变化趋势作出判断。
2.抱怨的处理
临床检验的抱怨通常是指临床医师、患者或其他方面对实验室的服务不满意时所作出的各种形式的表述,包括投诉或质询等。在实际工作中,最常见的抱怨是来自患者和送检医生的投诉。
其主要内容不外两个方面,一是服务态度的问题,二是服务质量的问题。在医学检验的质量保证体系中,抱怨的处理应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抱怨在所难免,通过正确的抱怨处理可以帮助检验人员查找导致质量问题的原因或影响因素,在整改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从而改进和提高检验质量,同时也就不断地减少抱怨。
五、实验室与临床科室的沟通
实验室与临床科室的信息沟通在分析后的质量保证中具有重要作用。从严格意义上讲,检验报告所提供的结果绝大多数属于数据资料,而非信息,信息是经过解释的数据,即数据经过分类、整理、分析才成为信息。
1.信息沟通的内容
一方面检验人员应将实验室所开设项目的相关信息主动告之临床,这些信息包括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检测方法的影响因素和不精密度,以及需要临床配合的患者准备、样本采集、运送要求和注意事项等。甚至包括该项目检测的成本核算、收费标准。信息沟通中,来自临床的反馈信息对实验室非常重要.ISO9001明确指出“所谓质量就是满足于客户需求的程度。因而,患者与临床医护人员的评价就是医学实验室质量好坏的标准。无论实验室质量管理工作做得有多好,最终仍要看是否满足了临床需要.另外,有些制度或指标,如检验结果的参考范围、危机报告值、检验后样本保存时间、标本的采集程序、标本的接受、验收、拒收等,都需要检验科与临床科室共同制定并形成文件,经院医政部门批准,签订合同共同实施。
2.信息沟通的途径和方式
最常用的沟通方式就是电话联系,召开医技–临床对话会是一种较好的方式,或者是全院性的工作会议交流,即使是提意见也是一种沟通。其实方式方法也可多种多样的,例如开展检验医学专题讲座、编印检验信息发放到临床科室、实验人员到临床参与查房或会诊、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在网上进行实验室与临床的信息交流等。
分析后质量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得到医政部门领导、临床医护人员、实验室工作者共同努力和配合才能完成。实验室也要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和程序.不断宣传分析后质控的意义,强化工作人员执行规则的自觉性。同时还要培养实验人员多学些临床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鼓励他们深入临床,,多学习、多交流、多实践,共同做好检验与临床的交流工作,促进分析后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GB/T22576:2008/ISO15189: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2008,北京
2.Plebani M.Clin Chem Lab Med.2006;44(6):750-9 3.丛玉隆,王前.实用临床实验室管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北京, 2011年 4.丛玉隆等:《现代医学实验室管理与认可实践》。人民军医出版社,北京,2011年
第五篇:临床检验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临床检验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2015年版)
一、标本类型错误率
定义:类型不符合要求的标本数占同期标本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标本类型错误率=类型不符合要求的标本数/同期标本总数×100% 意义:反映所采集标本的类型是否符合要求,是检验前的重要质量指标。标本类型符合要求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前提条件。
二、标本容器错误率
定义:采集容器不符合要求的标本数占同期标本总数的比例。计算公式:标本容器错误率=采集容器不符合要求的标本数/同期标本总数×100% 意义:反映用于采集标本的容器是否符合要求,是检验前的重要质量指标。
三、标本采集量错误率
定义:采集量不符合要求的标本数占同期标本总数的比例。计算公式:标本采集量错误率=采集量不符合要求的标本数/同期标本总数×100% 意义:反映标本采集量是否正确,是检验前的重要质量指标。标本采集量不足或过多都可能影响检验结果。
四、血培养污染率
定义:污染的血培养标本数占同期血培养标本总数的比例。计算公式:血培养污染率=污染的血培养标本数/同期血培养标本总数×100% 意义:反映血培养过程是否操作正确,是检验前的重要质量指标。
五、抗凝标本凝集率
定义:凝集的标本数占同期需抗凝的标本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抗凝标本凝集率=凝集的标本数/同期需抗凝的标本总数×100% 意义:反映标本采集过程抗凝剂是否正确使用的情况,是检验前的重要质量指标。
六、检验前周转时间中位数
定义:检验前周转时间是指从标本采集到实验室接收标本的时间(以分钟为单位)。检验前周转时间中位数,是指将检验前周转时间由长到短排序后取其中位数。
计算公式:检验前周转时间中位数=X(n+1)/2, n 为奇数
检验前周转时间中位数=(Xn/2+Xn/2+1)/2,n为偶数 注:n为检验标本数,X为检验前周转时间。
意义:反映标本运送的及时性和效率,检验前周转时间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和及时性的重要前提。
七、室内质控项目开展率
定义:开展室内质控的检验项目数占同期检验项目总数的比例。计算公式:室内质控项目开展率=开展室内质控的检验项目数/同期检验项目总数×100% 意义:反映实验室开展的检验项目中实施室内质控进行内部质量监测的覆盖度,是检验中的重要质量指标。
八、室内质控项目变异系数不合格率
定义:室内质控项目变异系数高于要求的检验项目数占同期对室内质控项目变异系数有要求的检验项目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室内质控项目变异系数高于要求的检验项目数/同期对室内质控项目变异系数有要求的检验项目总数×100% 意义:反映实验室检验结果精密度,是检验中的重要质量指标。
九、室间质评项目参加率
定义:参加室间质评的检验项目数占同期特定机构(国家、省级等)已开展的室间质评项目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室间质评项目参加率=参加室间质评的检验项目数/同期特定机构已开展的室间质评项目总数×100% 意义:反映实验室参加室间质评计划进行外部质量监测的情况,是检验中的重要质量指标。
十、室间质评项目不合格率
定义:室间质评不合格的检验项目数占同期参加室间质评检验项目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室间质评不合格的检验项目数/同期参加室间质评检验项目总数×100% 意义:反映无室间质评计划的检验项目中实施实验室间比对的情况,是检验中的重要质量指标。
十二、实验室内周转时间中位数
定义:实验室内周转时间是指从实验室收到标本到发送报告的时间(以分钟为单位)。实验室内周转时间中位数,是指将实验室内周转时间由长到短排序后取其中位数。
计算公式:实验室内周转时间中位数=X(n+1)/2, n 为奇数 实验室内周转时间中位数=(Xn/2+Xn/2+1)/2,n为偶数
注:n为检验标本数,X为实验室内周转时间。
意义:反映实验室工作效率,是实验室可控的检验中和检验后的重要质量指标。
十三、检验报告不正确率
定义:检验报告不正确是指实验室已发出的报告,其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包括结果不正确、患者信息不正确、标本信息不正确等。检验报告不正确率是指实验室发出的不正确检验报告数占同期检验报告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检验报告不正确率=检验报告不正确率是指实验室发出的不正确检验报告数/同期检验报告总数×100% 意义:反映实验室检验报告正确性,是检验后的重要质量指标。
十四、危急值通报率
定义:危急值是指除外检查仪器或试剂等技术原因出现的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必须立刻进行记录并第一时间报告给该患者主管医师的检验结果。危急值通报率是指已通报的危急值检验项目数占同期需要通报的危急值检验项目总数的比例。计算公式:危急值通报率=已通报的危急值检验项目数/同期需要通报的危急值检验项目总数×100% 意义:反映危急值通报情况,是检验后的重要质量指标。
十五、危急值通报及时率
定义:危急值通报时间(从结果确认到与临床医生交流的时间)符合规定时间的检验项目数占同期需要危急值通报的检验项目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危急值通报及时率=危急值通报时间符合规定时间的检验项目数/同期需要危急值通报的检验项目总数×100% 意义:反映危急值通报是否及时,是检验后的重要质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