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务院督导室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办法
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
能力评估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深化办学机制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和水平,依据《教育督导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评估目的
全面了解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情况,引导高等职业院校充分发挥办学主体作用,加强内涵建设,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提高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能力,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适应行业发展需要。
第三条评估原则
(一)统一标准。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制定评估指标和标准,并按照统一要求开展评估。
(二)统一程序。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统一部署,按照“学校填报数据、省级实施、国家总体评估”的程序开展。
(三)客观公正。以学校实际情况为依据,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相关数据进行评估。评估程序透明,评估结果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四)注重实效。强化结果运用,为办学提供指导和帮助,为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
第四条评估范围
按国家规定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批准成立,并在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的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包括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
第二章 内容与工具
第五条评估内容包括办学基础能力、“双师”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等五个方面。
办学基础能力:主要考察学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教学仪器设备配置,校舍及信息化教学条件。
“双师”队伍建设:主要考察学校教师结构与“双师型”教师配备。
专业人才培养:主要考察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校内外实践教学及校企合作情况。
学生发展:主要考察学校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情况和就业情况。
社会服务能力:主要考察学校专业设置,向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和满足政府购买服务情况。
第六条评估工具包括数据表、调查问卷和数据信息管理分析平台。
数据表包括《高等职业院校基本情况表》、《高等职业院校师生情况表》和《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情况表》,由学校填写。
调查问卷包括《校长问卷》、《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分别由学校校长和一定比例的师生填写。
数据信息管理分析平台将以在线方式进行数据信息收集、校验、汇总和分析。
第三章 组织实施
第七条学校按照评估内容和指标进行自评,完成自评报告,并以函件形式报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学校在规定时间登录指定网址,按照系统操作说明和提示步骤,完成相关数据表格的填写,并组织在线填写调查问卷。
第八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数据填报进行指导和过程监督。督促学校按规定时间上网填报相关数据信息,保证所填数据真实可靠。
各省登录数据信息管理分析平台获取学校填报的数据信息,结合学校自评报告,分析撰写完成省级评估报告,并以函件形式报送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
第九条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委托第三方机构基于院校相关数据信息和省级评估报告,建立数据模型,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分析评估,形成国家评估报告。
第十条学校填报的数据是客观评估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的基础,学校应认真、准确填写。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将核查填报数据的质量情况,如发现编造虚假信息和瞒报等现象,一经查实,将予以通报。
第四章结果运用
第十一条高等职业院校要在学校门户网站公布自评报告。向社会展示学校办学基本情况和专业发展优势,以及改进计划和发展方向。
第十二条向社会发布国家评估报告和省级评估报告,接受社会监督。引导社会转变观念,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第十三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评估结果提出整改意见,有针对性地指导和督促学校改进工作,并将整改情况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
第十四条各地依据评估结果,优化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布局,提高学校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第十五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评估结果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提高政府重视程度,采取有力措施,及时解决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过程中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第十六条教育或行业主管部门应将评估结果作为对学校主要负责人考核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第五章附则
第十七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指标及说明
附件
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
指标及说明
一、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指标
1.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
2.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3.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
4.信息化教学条件
5.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
6.生师比
7.“双师型”教师比例
8.课程开设结构
9.年生均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时间
10.企业订单学生所占比例
11.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
12.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
13.专业点学生分布
14.专业与当地产业匹配度
15.招生计划完成质量
16.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
17.直接就业率
18.毕业生就业去向
19.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
20.技术服务到款额
二、指标说明
1.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指学校通过各种财政渠道获得的经费收入,包括财政预算内、预算外、专项、经常性补贴等,按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人数折算的平均水平。
2.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指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总资产值与在校生总数之比。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值是指学校固定资产中用于教学、实验、实习、科研等仪器设备的资产值。
3.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指学校教学及辅助用房和行政办公用房总面积与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总数之比。
4.信息化教学条件:指高职院校保障教学的信息技术条件情况,包括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终端(计算机)数、接入互联网出口带宽、无线覆盖、一卡通、校园网主干、信息化教学水平和资源情况等。
5.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指学校校内实践(实习、实训)场所进行实践教学的工位数,即实践教学过程最基本的“做中学”单元数,按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人数折算的平均水平。
6.生师比:指学校每位专任教师平均所教的学生数。
7.“双师型”教师比例:指学校“双师型”专任教师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百分比。“双师型”专任教师是指具有教师资格,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校内专任教师:(1)具有本专业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及职业资格(含持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具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并在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
8.课程开设结构:指学校“纯理论课”(A类)、“实践+理论课”(B类)和“纯实践课”(C类)三种课程的课时比例情况。
9.年生均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时间:指上学年在校学生参加校外实训(实习、实践)基地(指校企签订合作协议的基地)实习时间,按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人数折算的平均水平。
10.企业订单学生所占比例:指学校接受企业订单(指用人单位与学校签订合同约定相关就业和服务年限的订单)学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
11.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指学校每年度用于支付企业兼职教师报酬的总金额。
12.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指企业为学校提供的实践教学设备(设备在学校,产权属企业,学校有使用权)的总资产值。
13.专业点学生分布:指各专业点在校生分布状况。
14.专业与当地产业匹配度:指学校学生数最多的几个专业与区域产业的对接程度。“当地”的界定:公办学校,省级财政投入经费的以省域为“当地”,地级财政投入经费以地级市域为“当地”,以此类推;民办学校,以学校所在地级市(或直辖市等)为“当地”,如有异地校区则分别统计。
15.招生计划完成质量:指学校学生主动报考意愿情况以及招生计划完成情况,包括统招计划报考上线率与第一志愿上线比例、自主招生计划报考率与完成率等。
16.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指学校当年已获取所学专业国家资格认定体系内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数占毕业生总数的百分比。仅统计国家统考类或人社部统考类证书。
17.直接就业率:指学校当年已直接就业(含创业)的毕业生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百分比。
18.毕业生就业去向:指学校当年已直接就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就业单位去向,包括留在当地就业的比例、到中小微企业基层服务的比例、到国家骨干企业就业的比例;二是专业相关度,即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毕业生所占比例。
19.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指学校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实际到账总收入,包括扶贫专项、社会人员培训、社区服务、技术交易、及其他各类政府购买的服务费用。
20.技术服务到款额:指除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以外,学校科研技术服务的实际到账总收入,包括纵向科研、横向技术服务、培训服务、技术交易等经费。
第二篇:202_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1.新一轮评估的全称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答:(1)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促进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提高质量。
2.新一轮评估的核心是什么?
答: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有哪几条? 答:(1)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3)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4)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5)大力推进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6)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7)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8)加强教学评估,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9)切实加强领导,规范管理,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4.新一轮评估的目的是什么?
答:随着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加快改革,强化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展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旨在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育行政部门完善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宏观管理,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5.新一轮评估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这次评估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要求,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引导高职院校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进行改革与建设,引导学校把注意力集中到内涵建设上来,引导学校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目标评估向过程评估转变”、“硬件建设评估向软件建设评估转变”、“被动评估向主动评估转变”;建立健全校内质量保障体系并有效地发挥作用,完善多元化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通过评估,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办学机制,创建办学特色,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
6.新一轮评估对学院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答:(1)有利于我们更好总结办学经验,丰富办学特色。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改革和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没有能系统地去进行总结,也没有
很好地思考我们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有哪些?今后如何更好地、可持续地发展?评建工作的开展,将会促进学院教学和管理工作上档次、教学质量上水平,也有利于我们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提升内涵、丰富特色、增强核心竞争力。
(2)有利于我们全面深化、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近年来,学院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多标志性成果,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许多新的教育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不少改革的成果还没有真正让学生得益,而且改革本身还存在一个完善与推广的过程。迎接新一轮评估,本身就是一个强化学习,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的过程。通过评估提高素质成为应有之义,更何况评建工作为我们每个人都搭建了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因此,评建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我们全面深化、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尤其是促进中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有利于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
(3)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推进学院更好更快发展。虽然新一轮评估不给学校定级(是优秀,还是良好、合格),评估的结论只分为“通过”和“暂缓通过”。但是,一方面通过评估,我们要给专家留一个好印象,为我院顺利进入教育部、财政部即将启动的新一轮高职院校建设工程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通过专家组的“诊断”和“开方”,能够帮助我们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主要原因,推进学院更好更快发展。
7.新一轮评估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答:(1)诊断。根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和相关文件要求,依托《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围绕影响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被评院校必须做出实事求是的自我评判,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发现自己的特色亮点,找准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对策措施;评估专家组通过对被评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数据的分析,辅以现场考察,对被评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方面进行分析,对其人才培养工作的现状做出客观、科学的评判,发现或发掘被评估院校的成功经验、创新之处、特色亮点;发现被评估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2)推广。被评院校要在校内总结推广不同院系、专业、教师创造的新鲜的教改经验和教学质量保证的成功做法;评估专家组要总结推广评估中发现的改革创新和特色鲜明、成果显著的先进办学经验,特别是校企融合、工学结合、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的成功做法;总结推广被评院校建立健全校内质量保障体系并有效运行的成功经验。
(3)创新。学校自评和专家组评估都要带着问题,边评估、边研究、边总结、边完善,创新评估的方法、手段,完善评估的标准和程序,提高评估工作水平和公信度。
8.新一轮评估的原则是什么?
答:(1)学校自评与专家评估相结合原则。以学校自评为基础,专家评估相配合,建立和完善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2)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原则。既要考察人才培养效果,又要注重人才培养工作过程,还要关注学校发展潜力。
(3)全面了解与重点考察相结合原则。既要把握人才培养工作全局,又要抓住关键要素进行重点考察。
(4)评价与引导相结合原则。既要对人才培养工作状态做出科学诊断,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更要分析问题的成因,开出“处方”,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提出建设性思路与办法。
(5)分类指导原则。根据不同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以及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评估工作,指导各高职院校通过评估实现自己的办学目标,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6)科学与效率原则。客观、科学、民主、公正,简化工作程序,减轻学校负担,提高工作效率,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7)评建成效与政策激励相结合原则。对于在评估过程中领导重视、认识到位、参与积极、评建成效明显的院校在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教学建设项目评审、招生信息发布中给予政策激励;对于评建成效不理想的学校,省教育厅将通过限制招生规模、暂停教学建设项目申报等手段督促参评院校尽快改善人才培养工作。
9.新一轮评估的方法有哪些?
答:这次评估主要采取“平台分析+现场考察”的方法。专家组进校前对《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数据进行(分析)预审,提出初步分析意见,确定现场考察重点,并将预审意见发给专家组长。现场考察的主要方式是听取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情况汇报、实地考察(重点考察实验、实习、实训的硬件与软件;产学合作、工学结合进展情况)、专业剖析、说课、深度访谈、查阅原始资料等。
10.新一轮评估指标体系的内容有哪些?
答:新一轮评估指标体系的内容涉及7个方面的22个要素。具体是:
(1)领导作用。1.1)学校事业发展规划;1.2)办学目标与定位;1.3)对人才培养重视程度;1.4)校园稳定。
(2)师资队伍。2.1)专任教师;2.2)兼职教师。
(3)课程建设。3.1)课程内容;3.2)教学方法手段;3.3)主讲教师;3.4)教学资料。
(4)实践教学。4.1)顶岗实习;4.2)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4.3)教学管理;4.4)实践教学条件;4.5)双证书获取。
(5)特色专业建设。5.1)特色。
(6)教学管理。6.1)管理规范;6.2)学生管理;6.3)质量监控。
(7)社会评价。7.1)生源;7.2)就业;7.3)社会服务。
11.新一轮评估关注的基本要点有哪些?
答:(1)基本办学条件;(2)双师素质比例;(3)双师结构;(4)专业带头人;(5)剖析专业;(6)说课。
12.新一轮评估为什么要建设《状态数据采集平台》?
答:《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是《新评估方案》的核心和基础。各高职院校依据《新评估方案》和《评估实施细则》开展评估,是建立在《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相关数据的真实性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不仅具体展现了各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概况、教学状态、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和办学特色,也记录了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发展轨迹,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学校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
《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建设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学校实现管理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的需要,是深化改革、强化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是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实施宏观管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建立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保证。
《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高职院校要逐步做到信息公开,教学状态数据要逐步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13.《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有哪些要求?
答:(1)明确目标。各高职院校按照教育部要求尽快建设好、管理好、应用好《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根据各自的特点,进一步开发、完善《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功能,逐步做到向社会开放;最终实现教职工满意、校领导满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满意、教育部满意、社会有关各方满意。
(2)落实到位。各高职院校根据教育部《新评估方案》的具体要求,把《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列为学校办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加以落实。
(3)加强培训。各校应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领会相关文件精神,积极宣传《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对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意义,统一全体教职工的思想认识。
(4)及时准确。各校要从提高质量的高度,本着诚实守信的态度,实事求是地采集填报原始数据,确保《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信息的原始性、即时性、独立性、写实性和公开性,实现信息源头到校级平台的直接对接。要健全专业、课程、项目、教职工等代码体系,确保《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建设的规范有序和健康发展。
(5)健全机制。各校要建立健全《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管理和奖惩制度,建立从数据产生源头和一线岗位进行信息采集填报的运行机制;建立信息采集责任制,明确每一位教职工都是每条信息源头的具体责任人,并落实学校总体汇总责任人,做到《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上所有信息的源头,均来自于信息发生人或信息发生地,确保《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原始性和独立性。
(6)逐步公开。《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上的相关信息应通过校园网等途径在校内公开,并向教育部、省教育厅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组开放浏览权限。同时应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逐步向社会公开《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接受社会的监督。
1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提高质量有哪些要求?
答: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制定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第三篇: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范文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教师说课活动要求
学校教务处和有关教学系部:
请学校按照专家组抽选(或者按照要求推荐)的教师和课程,通知有关任课教师做好说课的相应准备,并确定3名以上学校同行教师与评估专家一起参与说课活动。
1、说课一般采用“整门课+单元课”的模式。每门课程说课教师陈述20分钟,其中,用10~15分钟时间介绍课程的整体设计,其余时间结合专家指定(或者任课教师按照专家要求自选)的某一教学单元的具体教学内容介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
说课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各种辅助手段,例如利用多媒体课件效率高、信息量大的特点,在限定时间内向同行和专家把所任课程说清楚。
2、课程的整体设计介绍中,应该包括:
课程的性质与作用(准确把握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学生基础和特点分析,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安排,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手段,课程对教学条件(师资、设施、环境及教学资源)的要求等。
3、教学单元说课,要结合课程单元具体教学内容介绍教学模式的思路,讲清如何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手段。
4、说课前,教师应将说案、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学生用参考教材(或学习过程主要参考资料)等提供给专家;说课过程中或说课后,教师应将教案(或讲稿)、助学多媒体课件等展示给专家和同行。
5、任课教师说课陈述之后,学校同行教师质询问题,说课教师简要回答,主要研讨课程和教学的设计问题(不研讨课程中业务和技术的细节);然后评估专家与参与说课活动的教师共同研讨课程的改革和建设问题。
6、教师说课活动的目的和说课活动的要求可以参考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评估教师说课活动要点(供参考)”和《高职高专教育评估手册》中的“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评估教师说课活动要点(供参考)”。
7、请将本说课活动要求印发给说课教师。学校根据课程的性质及说课需要,安排说课地点和环境条件。其他教师旁听说课活动由学校安排。
202_年5月
第四篇:高等职业院校人才评估知识(最终版)
1、什么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是对高等职业院校以教学工作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工作的全方位、全过程、全息式的综合性评估。为了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教育部在202_年评估试点工作基础上,从202_年开始正式启动第一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第二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试点工作已于202_年正式启动。
2、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开展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旨在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育行政部门完善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宏观管理,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3、评估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要求,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切实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2_〕16号),保证高等职业教育基本教学质量,促进院校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引导学校把工作重心放到内涵建设上来。
4、评估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围绕影响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通过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数据的分析,辅以现场有重点的考察,全面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对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方面做出分析和评价,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学校加大对工学结合改革的投入,使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学校的自觉行动。
5、评估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学校自评与专家评估相结合。以学校自评为基础,专家评估相配合,建立和完善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2)静态与动态相结合。既要考察人才培养效果,又要注重人才培养工作过程,还要关注学校发展潜力。
(3)全面了解与重点考察相结合。既要把握人才培养工作全局,又要抓住关键要素进行重点考察。
(4)评价与引导相结合。既要对人才培养工作状态做出判断,更要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出建设性思路与办法。
(5)客观、科学、民主、公正,提高工作效率,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6)不向评估学校收取评估费用。
6、评估的工作方针是什么?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7、申请评估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高等职业院校自有毕业生起至有3届毕业生前必须参加一次人才培养评估,但须符合以下条件:
(1)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并达到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2_〕2号)的有关要求;
(2)核算教师总数时,兼职教师等非专任教师数按每学年授课160学时为1名教师计算,专兼教师之比无限制;
(3)实验、实习、实训场所(含合作共建)及附属用房生均占有面积(平方米/生)达到下表要求:
(4)生均图书(含折算电子图书)达到:40册/生
不具备申请评估条件的院校,应尽快加大投入,在有5届毕业生前须达到基本办学条件,参加一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同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在其有3届毕业生后、首次参加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前,逐年减少其招生计划。
8、评估结论有哪几种?
评估结论分为“通过”和“暂缓通过”。对暂缓通过的院校,在一年内必须进行再次评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同时适当减少其招生计划;若第二次评估仍未通过,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采取暂缓安排招生计划等有效措施,促进其尽快达到人才培养基本要求。教育部将从202_年起,每年定期向社会公布一次评估结论。
9、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及关键评估要素有哪些?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共有7个主要评估指标、22个关键评估要素。
(1)7个主要评估指标分别为:领导作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特色专业建设;教学管理;社会评价。
(2)对应的22个关键评估要素分别为:
领导作用: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办学目标与定位;对人才培养重视程度;校园稳定。
师资队伍:专任教师;兼职教师。
课程建设: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手段;主讲教师;教学资料。
实践教学:顶岗实习;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教学管理;实践教学条件;双证书获取。
特色专业建设:特色专业。
教学管理:管理规范;学生管理;质量监控。
社会评价:生源;就业;社会服务。
10、在实践教学中,顶岗实习时间是多少?
实践类课时占教学时间的比例是多少,获得双证书的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是多少?
根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在实践教学中,顶岗实习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年。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核心环节,纳入课程体系的整体设置中,理论教学应与实训、实习密切联系,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时间的50%以上,有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获取“双证书”的人数达到毕业生的80%以上。
11、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依据是什么
(1)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依据:主要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
(2)教育科学依据:遵循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规律,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
(3)管理科学依据:遵循高等教育管理及评估理论,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以及评估理论,重视全面质量管理和系统方法在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4)工作依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2_】1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2_】5号)文件,是评估工作的直接依据
1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2_]16号)文件的基本精神
共有九点:
一、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
三、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
四、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
五、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六、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
七、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八、加强教学评估,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九、切实加强领导,规范管理,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13、高职教育目标是什么?
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4、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启动1000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重点建设好3000种左右国家规划教材,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并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
15.什么是“双证书”制度?
“双证书”制度是指毕业生不仅有学历证书,还有至少一种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不仅指劳动部门的技术工人系列证书,也指人事部门的技术系列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还包括其他部委及一些知名企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双证书”的人数应达到毕业生的80%。
16、什么是双师素质教师?
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教师资格,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内兼课人员:
(1)具有本专业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及职业资格(含持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具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并在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果良好。
17、高职院校每五年要接受一次教学工作评估,其作用是什么?
一是要以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引导高职院校正确定位,促使其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各项教学改革与建设。二是要把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就业质量与当地院校设置和招生计划挂钩,促进地方政府和学校的举办者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上实现权利与责任相统一。三是要起到社会监督和整合教育资源的作用。四是通过水平评估,推动学校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18、我省评估工作的主要指导性文件有哪些?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2_〕16号)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2_〕5号)
(3)《山东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的通知》(鲁教高字〔202_〕2号)
(4)《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实施细则》(试行)
(5)《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专家组操作规程》(试行)
(6)《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202_-202_年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规划》
19、评估的程序有哪些?
1.学校自评。学校要组织干部、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文件,准确理解开展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基本精神,掌握实质内涵;认真回顾总结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思路、成果、经验和特色,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做出基本判断,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形成自评报告(不超过10000字),并填写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
2.提交材料。学校须提前60天向省教育厅提出评估申请。专家组进校前30天,学校向省教育厅提交书面自评报告和《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最新数据,并同时将自评报告、《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最新数据、区域和行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学校发展规划、特色专业建设规划等在校园网上向社会公布。
3.确定专家组成。评估专家组应由熟悉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组成,其中必须包括行业企业人员和一线专任教师。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需根据被评院校规模与校区结构、自报主要专业、特色专业类别等因素,确定专家组成员人数和名单,并对社会公布。专家组人数一般以5-8人(含秘书)为宜。
4.现场考察。专家组到现场考察评估,在与学校充分交流和对学院填报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考察评估工作报告。现场考察时间建议掌握在2-3天为宜。
5.确定结论。专家组的结论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予以审定、公布,并将评估结论(包括专家组评估考察意见)及时反馈给学校,学校根据评估意见制定并实施整改措施。
20、学院的自评工作有哪些?
学校自评工作包括自查、自建、自改,并准备自评报告。
21、自评报告由哪些部分组成?
自评报告(不超过10000字)一般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学校概况(沿革与现状);(2)自我评估(包括在改革、建设、管理、发展总体上取得的成果和自评结果);(3)特色专业的简要说明;(4)存在的主要问题;(5)整改方案、思路及措施。
22、根据《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评估专家组是怎样组成的?
评估专家组受教育厅委派,由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委员会负责拟定人选,报省教育厅批准同意,经向社会公示后聘请。评估专家的选定要结合被评院校特点及专业类别等因素,有针对性的选派。专家组一般由8人组成(含秘书),必须有教育教学的一线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和外省专家参加。
23、评估专家组到学院考察评估时采取哪些步骤?
(1)听取学院自评情况的汇报(不超过20分钟)。主要陈述学校的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创新举措、存在问题及自我诊断的、整改措施等内容。
(2)查阅资料,考察学院。
考察学院:有重点、有选择性地对学院校园环境、基础设施、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教师教研和学生课内外学习活动等方面进行观察,以获得相关信息。
查阅资料:主要查阅学院提供的各主要信息源的材料。若信息量不够或遇到不清楚的问题,可另向学院索要相关资料查阅,也可请学院相关部门负责人来做进一步解释。对学院提供的材料中出现矛盾或不一致的地方,要仔细认真核对,并通过其他调查手段予以澄清。
(3)根据需要听教师说课。
视学院情况,开展教师说课活动,原则上每所学校不少于6名。说课是指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专家,以语言为主要表述工具,系统而概括地解说自己对所任课程的理解,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教学设想、方法、改革思路等。说课教师由专家选定,并提出具体说课要求,时间控制在20分钟。说课后,专家进行简要评价,并填写《教师说课记录表》
(4)深度访谈与座谈会。
访谈对象可以是学院领导、中层管理干部、教职工、学生等。每位专家访谈2至3名。访谈前,专家要明确访谈目的、重点、拟好访谈提纲,以提高访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访谈包括走访:即专家组根据分工走访有关职能部门和专业院部,以便通过与教师、工作人员的广泛接触,更加全面地掌握学院的实际情况,更加有效地传递正确的评估信息。
在评估过程中遇到疑问,也可组织访谈,以便准确掌握学院的实际情况。学院的师生员工也可向专家反映情况或意见。
专家将根据需要就特色专业建设等有关问题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会。
(5)专业剖析。
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布局,由专家组和学院共同确定两个有特色的专业,进行重点剖析。听专业带头人汇报(不超过10分钟)、召开专业教师和学生座谈会,以增加考察的深度和可信度。
(6)专家组全体会议及工作小结。
在各位专家汇报基础上,经过民主讨论,形成专家组对学院的考察评估反馈意见和评估结论建议。
(7)召开评估情况通报会。
专家现场评估时间为2至3天,评估工作日程由组长和参评学校协商后确定,专家现场评估不能干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24、评估是否通过的指标是怎样评定的?
专家组对照《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中的22个关键要素进行投票,若某个关键要素 “合格”票数达到三分之二即该关键要素“合格”,否则该关键要素为“不合格”。若被评院校关键要素的“不合格”总数超过5项,则院校评估结论为“暂缓通过”。若关键要素的“不合格”总数不超过5项(含5项),评估结论为“通过”。
25、评估的整改与回访是如何规定的?
(1)整改作为评估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学校落实专家组反馈意见,巩固和扩大评估前期阶段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下一轮评估的重要考察内容之一。学校要认真研究专家组的考察意见,针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认真做好整改工作,明确整改目标,研究整改方案,制定整改措施,切实把整改落到实处,发挥评估的最大效益。评估结束后1个月内,学校应以正式文件分别向教育厅和评估委员会提交整改方案,整改方案应明确整改目标、措施、责任人、完成时间。整改期限为1年。整改结束后向教育厅和评估委员会提交整改情况报告。
(2)省教育厅建立随机评估回访检查机制,不定期组织专家深入学校了解学校评估整改情况,促使学校评估整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成效。回访工作由2至3名专家组成,回访检查一般在学校评估整改结束后进行。回访工作时间为1天,回访检查后形成考察报告,分别报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委员会和省教育厅。对没有按整改计划完成整改任务的学校,省教育厅将批评通报,限期整改,情节严重者将更改评估结论为“暂缓通过”。
26、教师座谈会一般有哪些内容
(1)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者的关系,教学工作的地位和学校其它工作的关系;
(2)教学有什么特点,培养的学生有什么特色;
(3)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和就业的情况;
(4)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管理和使用情况;
(5)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6)学风、教风、机关人员作风情况;
(7)教学管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情况;
(8)与职业教学工作密切联系的其它问题等等。
27、管理人员座谈会一般有哪些内容
(1)教学工作的地位与其它工作的关系;
(2)各项管理工作是如何体现为教学服务的;
(3)学院培养的学生有什么特色;
(4)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和教学保障情况;
(5)与学院发展建设工作密切相关的其它问题,等等。
28、评估专家听课时,主要考察授课教师哪些表现
(1)讲课的热情、精神是否饱满;
(2)讲课的感染力,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对问题探索的深入浅出和启发性;
(4)讲课是否简练、准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
(5)对讲课内容是否娴熟、运用自如;
(6)讲课内容的信息量;
(7)教学内容是否能反映学科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
(8)有无给学生思考、联想、创新的启迪;
(9)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课堂气氛;
(10)能否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29、评估中着重关注的基本要点是什么?
评估工作关注的基本要点是三个“符合度”,即学校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符合社会、学生需要和国家规定的程度;学校实际工作状态符合学校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学校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符合学校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
30、产学研结合的途径有哪些?
第一,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第二,积极实施“双证书”制度,大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第三,大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第四,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
31、特色专业指什么?
特色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特色专业是指在建设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等方面有明显特色的专业。
32、什么是人才培养模式?
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与运行方式。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把工学结合作为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33、教师风范及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教师风范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修养、知识水平、文化水准、精神面貌的体现,是教师的德与才的统一表现。教师风范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教师风范表现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主要反映在课堂教学,科学研究,人格魅力,敬业精神和教书育人等方面。
34、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六大基本特征是什么?
培养目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培养方案: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
课程体系:以“技能”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培养方式:实践教学占较大的比重(实践学时占50%以上)。
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培养途径:学校与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生产劳动者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学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35、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中的“三大规划”和“三小规划”各是什么?
“三大规划”是:校园发展规划、专业发展规划、师资队伍规划。
“三小规划”是:课程建设规划、教材建设规划、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36、什么是“ 订单式”培养?
所谓“订单式”培养就是以企业用人订单为依据,组织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企业的“订单”不仅是一张“用人”需求的预定单,还要包括从培养目标、课程计划到教学方法、评估方法、实习实训安排在内的订单培养计划。
37、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产学合作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1)行业和企业可在双方自愿的原则下,向高职院校注入资金,派出人员参与学校管理和重大事项决策,与学校共同把握办学方向;
(2)可向学校提出人才需求的规模与条件,进行订单式培养,参与制订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
(3)与学校共建实习基地,向学校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技术,派出专业技术人员作学校的兼职教师,帮助学校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使学生学到真本事。
(4)企业还可以委托学校帮助培训员工,节省培训时间、场地、师资和费用。
38、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主要包括: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9、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德育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的、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主要应包括四个方面,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40、现代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有哪些特征?
(1)坚持教育的“三个面向”;
(2)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终身教育观念;
(4)适应社会和教育市场经济的需要;
(5)构建适应21世纪的新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6)强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的管理,树立全程质量意识,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机制,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7)在对教育质量、办学效益的评价中,接受社会的检验。
13.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产学合作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答:①行业和企业可在双方自愿的原则下,向高职院校注入资金,派出人员参与学校管理和重大事项决策,与学校共同把握办学方向。②可向学校提出人才需求的规模与条件,进行订单式培养,参与制订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③与学校共建实习基地,向学校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技术,派出专业技术人员作学校的兼职教师,帮助学校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使学生学到真本事。④企业还可以委托学校帮助培训员工,节省培训时间、场地、师资和费用。
第五篇: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基本知识问答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基本知识问答
1、开展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以下简称评估)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答:开展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旨在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育行政部门完善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宏观管理,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评估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要求,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切实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2_〕16号),保证高等职业教育基本教学质量,促进院校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
3、评估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学校自评与专家评估相结合。以学校自评为基础,专家评估相配合,建立和完善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2)静态与动态相结合。既要考察人才培养效果,又要注重人才培养工作过程,还要关注学校发展潜力。
3)全面了解与重点考察相结合。既要把握人才培养工作全局,又要抓住关键要素进行重点考察。
4)评价与引导相结合。既要对人才培养工作状态做出判断,更要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出建设性思路与办法。
5)客观、科学、民主、公正,提高工作效率,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6)不向评估学校收取评估费用。
4、评估的方针是什么?
答: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5、评估的程序是什么?
答:1)学校自评。
(1)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相关评估文件,准确理解《评估方案》的基本精神,掌握各评估指标及关键评估要素的内涵与标准,以及学校特色或创新项目要求;(2)填写《采集平台》,并收集整理相应的支撑材料;(3)回顾总结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管理发展的成果、经验和特色,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解决的对策,制订整改的方案和措施。(4)组织校内专家和干部、教师,按评估指标体系的关键评估要素进行自评,填写《自评结果汇总表》。(5)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由学校党政领导审定,最终形成学校的《自评报告》。
2)提交、公布资料。按要求向省教育厅提交自评报告和《采集平台》数据;并于专家组进校前30天在校园网上对社会公布自评报告、《采集平台》最新数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学校发展规划、特色专业建设规划等。
3)专家评估。
(1)查阅资料。主要查阅重点考察内容的原始资料;(2)实地察看。有针对性地对办学条件、教风学风、校园文化等方面进行观察;(3)听教师说课。说课教师由专家选定,原则上每所学校不少于6名;(4)深度访谈。访谈对象包括学校领导、中层干部、教职工、学生等,每位专家访谈2至3名。(5)召开座谈会。专家将根据需要就特色专业建设等有关问题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会。
(6)专业剖析。由专家组和学校共同确定两个特色专业,进行重点剖析。(7)指标评定。在专家个人汇报和充分民主讨论的基础上,专家对22个关键要素是否通过进行表决,若某关键要素未获半数“通过”即为“暂缓通过”,若关键要素中“暂缓通过”的项目大于、等于5项,则评估结论即为“暂缓通过”。
4)确定结论。专家组的结论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予以审定、公布,并将评估结论(包括专家组评估考察意见)及时反馈给学校
5)学校整改。学校根据评估意见制定整改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并于半年后向省高职评估委员会秘书处提交《学校评估整改报告》。
6、自评报告由哪些部分组成?
答:自评报告(不超过10000字)一般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学校概况(沿革与现状);(2)自我评估(包括在改革、建设、管理、发展总体上取得的成果和自评结果);(3)特色专业的简要说明;(4)存在的主要问题;(5)整改方案、思路及措施。
7、教师说课的内容要点包括哪些?
答:1)该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起的作用;2)该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所进行的取舍、整合等改革情况;3)该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手段;4)该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和环节;5)该课程实验、实训室建设方案;6)该课程实验、实训项目的确定;7)该课程实验、实训所需的仪器设备;8)该课程多媒体课件的建设状况;9)该课程的师资队伍状况;10)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及以后的改革思路。
8.评估中着重关注的基本要点是什么?
答:评估工作关注的基本要点是三个“符合度”,即学校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符合社会、学生需要和国家规定的程度;学校实际工作状态符合学校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学校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符合学校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
9.高职教育的定位是什么?
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
10.今后一段时期,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一是要以制造业为重点加速培养高技能型紧缺人才,这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二是要大力培养发展现代服务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这是今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重点工作。三是要高度重视为农业现代化培养高素质人才,这是高等职业教育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11.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以培养高等技术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践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12.产学研结合的途径有哪些?
答:第一,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第二,积极实施“双证书”制度,大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第三,大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第四,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
13.什么是“双证书”制度?
答:“双证书”制度是指毕业生不仅有学历证书,还有至少一种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不仅指劳动部门的技术工人系列证书,也指人事部门的技术系列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还包括其他部委及一些知名企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双证书”的人数应达到毕业生的80%。
14.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应如何做好实践教学工作?
答:制订教学计划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实践教学在高职高专的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要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训、实践的时间和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实训课程可单独设置,以使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 50%。
15.高职教育发展、改革的关键是什么?
答:关键是要科学准确定位,明确发展方向,理清工作思路。一是要明确办学方向和树立科学质量观;二是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区间和发展空间。
16.进行专业改革,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一是要考虑专业设置要与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纠正不考虑社会需求,而按照现有教师来设置专业的做法和只考虑专业建设的成本的做法;二是专业建设要体现高职特色,可以对口一家企业、行业,也可以与企业、行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三是对就业不好的专业要及时调整方向,按照市场需要进行合理的转型,可以与其他专业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17.特色专业指什么?
答:特色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特色专业是指在建设目
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等方面有明显特色的专业。
18.高职教育的特色内涵主要应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高职教育的特色内涵主要应当体现在以下方面:(1)办学指导思想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之路;(2)专业设置要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方案;(3)课程体系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主线;(4)素质教育要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并要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5)围绕培养目标的实现,建设结构合理、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立满足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培养要求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实践训练体系;(6)建立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7)建立以就业率、社会诚信度为主要杠杆的产学合作、多元投入、优胜劣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