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庆市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终
安庆市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建设的若干政策规定
为认真组织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扎实推进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皖江城市带区域中心城市,结合安庆实际,特制定本政策规定。
一、加强承接平台建设
1、从2010年起连续6年,市财政每年统筹安排不少于2亿元,用于安庆集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的贷款贴息、补助、奖励和产业引导基金等。每年政府性融资不少于10亿元,用于产业承接平台及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各县(市)、区也要安排一定资金,用于示范区建设。
2、从2010年起连续6年,市县区国有资产减持、出让净收入以及土地出让净收益的40%,用于安庆示范区内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3、从2010年起6年内,安庆集中区内新建企业年新增增值税和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全额返还用于集中区建设。
4、积极推动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并申报建立安庆出口加工区。鼓励具备条件的现有省级开发园区根据发展要求修编开发园区总体规划,报请省政府批准拓展开发区域,有条件的要积极申报省级高新区;支持符合条件的乡镇工业集聚区申报筹建省级开发区。
二、优化建设用地供给
5、土地利用计划内指标优先保证集中区和国家、省级开发园区建设用地需求。
6、每年全市建设用地置换指标的5%和新增耕地指标10%由市级实行有偿集中统筹,专项用于示范区内重大工业项目。新增耕地和置换建设用地指标优先满足全市范围内调剂使用需要,鼓励使用示范区外建设用地置换指标。
7、规范集中区、国家和省级开发区项目准入标准。安庆集中区、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单独选址供地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当期且不含土地出让金,下同)不少于5000万元,投资强度每亩不低于150万元;市区其他省级开发区单独选址供地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不少于3000万元,投资强度每亩不低于120万元;县域省级开发区单独选址供地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不少于2000万元,投资强度每亩不低于100万元;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项目除外。其他项目需要进入园区的原则上由园区提供标准厂房。
8、鼓励在安庆集中区、国家及省级开发园区内建设多层厂房。市区对符合产业发展及投资强度要求的项目(企业),容积率等规划指标达到控制标准,新建多层生产性厂房且投产达效的,二层部分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补助100元,每增加一层,该层补助标准增加100元。
三、鼓励合作园区发展
9、大力吸引海内外地区政府、开发园区、央企、行业协会、企业集团、投(融)资机构等在安庆集中区、国家和省级开发区内开发建设“园中园”,积极探索园区合作发展新途径。
10、对“园中园”开发建设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且符合我市产业发展和布局规划的,从“园中园”建设年度起10 年内,新建工业企业的土地出让金全额用于“园中园”建设,企业增值税和所得税市县区所得部分全额返还“园中园”建设主体,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11、在已整体办理“园中园”土地权属手续的情况下,对建设主体引进的其他入园企业,在办理土地权属变更手续时,所征收契税全额奖励给建设主体,并免收土地权属证照工本费。
四、加大财税扶持力度
12、对符合开发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和准入条件的新建工业企业,正常缴纳土地出让费用且在约定时间内投产达效的,给予一次性补助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标准为该企业自正常纳税年度起三年内年均税收收入的两倍,最高不超过亩均工业用地最低价。
13、对落户安庆集中区符合集中区产业发展规划的新建工业企业和项目,免收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进一步降低上述企业和项目的市内经营服务性收费(因行政许可、审批程序需要而产生的国家定价和国家指导价部分),具体明细标准由市物价局制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亿元且投资强度超过200万元/亩的工业项目,前述经营服务性收费由同级财政全部承付。
14、市外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在安庆集中区、国家和省级开发区投资的,按其在安庆固定资产投资的3‰给予一次性奖励。其年新增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3年内全额奖励企业。
15、安庆示范区内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的,给予300万元二年期借款资助,两年内企业成功上市转为奖励,其中30万元奖励经营班子。因企业上市改制、重组发生土地、房产、车船等权证过户所产生的营业税、契税、房产税、车船税、土地增值税,以及因对企业进行规范处理调整以往年度应税所得而应依法补缴的税费,企业上市后市县区所得部分奖补原企业股东。
16、上市公司注册地迁至本市的、市外企业将总部迁至本市并上市的,均按其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固定资产投资的3‰给予一次性奖励。其年新增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3年内全额奖励企业。
17、对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亿元的项目、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工业项目或亩均纳税10万元以上的高新技术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更优惠的政策。
五、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18、设立安庆市产业承接引导基金,引导符合示范区规划的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发展。
19、构建安庆示范区共建共享机制,各行政区域相互引荐市外投资主体在安庆集中区、国家和省级开发区内建设合作园区、产业项目的,产生的绩效考核指标,全额计算到引荐单位。由此产生的税收收入等地方所得部分实行财政分成,投产后十年内引荐方与项目落地开发区按3:7的比例分成。
20、加强市区产业布局统筹领导和协调,建立科学高效严格的产业及项目准入制度。因产业统筹布局需要而进行空间选址调整的项目,相关利益分配,参照共建共享机制执行。
21、建立安庆集中区项目快速审批“绿色通道”,区内项目审批事项由市行政服务中心全程无偿代理。
22、积极探索安庆集中区市场化、多元化、开放式运营模式,同时,赋予安庆集中区统筹推进机构相应市级经济管理权限。
六、规范环保准入条件
23、对符合一定条件、属国家鼓励发展的项目,如所在区域已通过规划环评,简化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环境现状基本相同的局部区域,项目环评时环境现状监测数据共享。
24、简化建设项目“三同时”竣工验收监测程序,对一个企业有多个功能相同的环保设施排放口,采取随机抽测的办法。审批环评报告书缩短为10个工作日(化工等环境敏感类项目可延长为20天)、报告表缩短为5个工作日、登记表缩短为2 个工作日。
25、新建企业自身建有污水处理设施并达标排放的,将对其所征收的污水排污费纳入地方环保专项资金的部分,奖励给该企业用于污染防治。
七、附则
26、安庆示范区范围包括含八县(市)三区的安庆市域全境;安庆集中区范围包括安池铜产业集中区安庆园区以及枞阳园区规划界定区域。
27、本规定中有关安庆集中区政策,各地可根据实际比照执行。除本规定中已明确以外,各项分成及奖励政策按照“谁受益、谁奖励”的原则,由同级财政负担。
28、本规定由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负责解释。相关条款实施细则由市推进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相关部门负责制定。
第二篇: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
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
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法律系2011级经济学1班11040104董雪丹
【摘要】
产业转移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是我国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是我国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便捷途径,是实现充分开放合作的重要突破口,是新型工业化的助推器。要强抓机遇,进一步提高开放度,增强承接能力,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推进我国经济加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可以提高经济效率与水平,进行产业转型与升级,可以调整我国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发展。
【关键词】产业转移 产业结构调整承接地区
【正文】
一.产业转移的基本状况
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产业转移对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区域间经济关系的优化具有重要义意,并进而影响部分企业的战略决策。产业转移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引起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将部分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地区,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地区转移的过程和现象。产业转移在本质上是现有生产力在空间布局上的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以及产业较于发达国家来说还比较落后,进行产业转移可以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率与水平,产业转移可以增加我国的就业岗位,减少劳动力的剩余,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改变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可以促进产业的分工与合作,可以促进产业区域结构调整,可以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二.承接产业转移
承接产业转移,是指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主动做好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
位优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巨大的发展空间和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抓住历史性重大机遇促进产业聚集,增强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三.影响承接产业的因素
影响承接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如国家的政策、地价的昂贵、环境的污染等,其中最重要的有:
1.劳动力因素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3.市场因素
四.承接产业转移与就业
产业转移给承接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机遇,有利于承接地区域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挥各个区域的优势,更新承接地区观念,促进承接地经济的发展。
首先,承接地应该积极承接技术、知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这类产业对于大学生来说,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更好的发挥,而大学生的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对于发展技术、知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发挥大学生的专业优势和现代管理技术的结合,可以为承接地区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
其次,积极承接产业链整体转移的产业。产业链条的整体转移,一方面有利于承接地区对于承接产业更好的吸收和消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带动承接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承接产业转移是,有目的地延伸产业链,使产业群附加值升级,更注重技术、人才、研发能力等综合知识优势和信息基础设施、体制条件等,这对大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都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最后,积极承接如金融、旅游、咨询等服务业,使转移的产业多样化。目前国内的产业转移都侧重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且资源消耗量大,金融、旅游、咨询行业并未完全进入转移的行业中,但这些行业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
五.产业转移建议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的重大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自愿合作为前提,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产业集中布局,提升配套服务水平;着力在承接中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着力加强环境保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着力引导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加快城镇化步伐;着力深化区域合作,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实现东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逐步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增强中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减少行政干预。遵循市场规律,尊重各类企业在产业
转移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注重规划和政策引导,改善投资环境,完善公共服务,规范招商引资行为。
2、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立足比较优势,合理确定产业承接发展重点,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产业集聚,推动重点地区加快发展。
3、坚持节能环保,严格产业准入。加强生态建设,注重环境保护,强化
污染防治,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产业承载能力。
4、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突破
发展瓶颈,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强区域互动合作,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实现良性竞争、互利共赢。
(三)措施
1、因地制宜承接发展特色产业
依托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推动重点产业承接发展,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劳动密集型产业。承接、改造和发展纺织、服装、玩具、家电等劳动
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其吸纳就业的作用。引进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先进技术工艺的企业,吸引内外资参与企业改制改组改造,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管理模式,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建设劳动密集型产业接替区。
(2)能源矿产开发和加工业。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大力发展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承接发展技术水平先进的高载能产业。加强资源开发整合,允许资源富集地区以参股等形式分享资源开发收益。
(3)农产品加工业。发挥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产业资本,承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4)装备制造业。引进优质资本和先进技术,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壮大一批装备制造企业。积极承接关联产业和配套产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提高基础零部件和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所需的重大成套装备制造,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5)现代服务业。适应新型工业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大力承接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积极培育软件及信息服务、研发设计、质量检验、科技成果转化等生产性服务企业,发展相关产业的销售、财务、商务策划中心,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依托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及省会等中心城市,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培育和建立服务贸易基地。
(6)高技术产业。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承接发展电子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创新要素对接,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研发中心,支持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产业“孵化园”,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7)加工贸易。改善加工贸易配套条件,提高产业层次,拓展加工深度,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形成布局合理、比较优势明显、区域特色鲜明的加工贸易发展格局。发挥沿边重点口岸城镇区位和资源优势,努力深化国际区域合作,鼓励企业在“走出去”和“引进来”中加快发展。
2、促进承接产业集中布局
加强规划统筹,优化产业布局,引导转移产业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园区规范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增强重点地区产业集聚能力。
(1)引导转移产业向园区集中。把产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加强园区交通、通信、供水、供气、供电、防灾减灾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综合配套能力,引导转移产业和项目向园区集聚,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发挥园区已有重点产业、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吸引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提升产业配套能力,促进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
(2)规范发展产业园区。统筹规划产业园区建设,合理确定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形成布局优化、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特色明显的产业园区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产业园区扩区升级。支持发展条件好的产业园区拓展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相融合。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园区,大力推
进园区整合发展,避免盲目圈地布点和重复建设,防止一哄而起。
(3)发挥重点地区引领和带动作用。按照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在中西部地区着力培育和壮大一批承载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经济实力雄厚的重点经济区(带),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发挥规模效应,提高辐射带动能力。
3、改善承接产业转移环境
完善基础设施保障,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破地区封锁,消除地方保护,为承接产业转移营造良好的环境。
(1)完善承接地交通基础设施。加强区域间交通干线和区域内基础交通网建设,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构建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物流基础设施资源整合和有效利用,完善现代物流体系,进一步降低物流成。
(2)强化公共服务支撑。发展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完善公共信息、公共试验、公共检测、技术创新等服务平台,规范发展技术评估、检测认证、产权交易、成果转化等中介机构。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区域间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3)改善营商环境。规范政府行为,防止越位和错位,不得采取下硬性指标等形式招商引资,清理各种变相优惠政策,避免盲目投资和恶性竞争。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推进依法行政,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法制环境,保障投资者权益。
4、加强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
将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依据,加强节约和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1)严把产业准入门槛。产业承接必须符合区域生态功能定位,严禁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和高耗能、高排放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转入,避免低水平简单复制。全面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承接项目的备案或核准严格执行有关能耗、物耗、水耗、环保、土地等标准,做好水资源论证、节能评估审查、职业病危害评价等工作。加强承接产业转移中的环境监测。
(2)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耕地资源保护,防止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侵占基本农田。制定相关行业建设用地控制标准,推广多层标准厂房建设,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用地密度。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建立和推行用水定额管理制度,大力提高废污水处理回用率。鼓励企业采用节能、节水、节材、环保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生产流程及实施相关项目建设,降低单位产出的能源资源消耗。鼓励和支持承接产业转移园区发展循环经济。
(3)加大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产业园区污染集中治理,建设污染物集中处理设施并保证其正常运行,实现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大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力度。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实现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完善节能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体系。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5、完善承接产业转移体制机制
完善政府管理与服务,提高行政效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区域合作纵深发展,创新产业承接模式,探索建立合作发展、互利共赢新机制。
(1)深化行政管理和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推动相关行政许可跨区域互认,做好转移企业工商登记协调衔接。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发展和完善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加快资源型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
(2)创新园区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鼓励中西部地区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与东部沿海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积极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支持中西部毗邻地区之间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资源整合、联动发展。
(3)加强区域互动合作。推动建立省际间产业转移统筹协调机制、重大承接项目促进服务机制等,引导和鼓励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搭建产业转移促进平台。提升各类大型投资贸易会展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在中西部条件较好的地方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充分发挥其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做好产业转移与对口支援、对口帮扶工作的衔接。
6、加强人力资源支撑与就业保障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强人才开发和就业服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
(1)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快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步伐,健全职业教育培训网络,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落实就读中等职业学校逐步免学费政策和职业培训补贴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产业转移需要,新增和调整相关专业,定向培养中高级技工和熟练工人。落实农民工培训补贴政策,切实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
(2)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鼓励各地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建设适合农民工租住的住房,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机制。
(3)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使用、激励和服务保障机制,积极为高层次人才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推动人才合理流动,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吸引东部沿海地区和海外高层次人才根据本人意愿在中西部地区落户。
7、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
为进一步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引导和支持产业有序转移和科学承接,在财税、金融、投资、土地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1)财税政策。中央财政通过加大转移支付等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改善民生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产业承接环境。对中西部地区符合条件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贷款实施财政贴息。对投资中西部地区国家鼓励类产业和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按规定免征关税。完善和规范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办法。
(2)金融政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产业转移项目提供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东部地区企业并购、重组中西部地区企业提供支持。支持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
场、票据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的投融资活动。鼓励和引导外资银行到中西部地区设立机构和开办业务。有序推进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企业集合债券和上市融资。
(3)产业与投资政策。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强化对产业转移的引导和支持。根据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实际,研究制定差别化产业政策,适当降低中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门槛,适当下放核准权限。根据《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修订情况,加快修订《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增加劳动密集型产业类别。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转移项目,根据权限优先予以核准或备案。支持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鼓励省级技术改造等财政专项资金优先用于符合条件的产业转移项目。支持中西部地区根据产业发展和自主创业的需要,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
(4)土地政策。在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产业园区建设用地指标。严格执行工业用地最低出让价标准,进一步完善体现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最低价标准实施政策。探索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和年租制度。
(5)商贸政策。支持在条件成熟的地区设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保税监管场所。支持有条件的沿边地区设立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培育和建设一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对加工贸易重点企业给予贷款支持。加大对“大通关”建设和口岸建设的支持力度,推进中西部地区与东部省份的区域通关改革。
(6)科教文化政策。鼓励东部地区转让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中西部地区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对产业园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知识产权运用以及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的支持力度,提高集成创新和再创新能力。鼓励东部地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与中西部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在中西部地区建立研发机构和中试基地。支持中西部地区高等学校提升人才培养与创新服务能力,结合产业转移重点办好特色专业。支持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振兴发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六.参考文献
1.西南科技大学编写.经济导刊,2010(8)
2.张晓丽.浅谈当前经济环境下国内产业转移的规则分析(J),2009
3.孙明贵.试论产业转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2012-5-19
4.刘胜秀.产业升级转移(J),2008(12)
5.章琰天.产业转移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管理观察,2011
6.郑宁.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推进江西在中部崛起(J),2003
第三篇:安庆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调研报告
安庆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调研报告
一、做法
安庆市提出建成全国重要的石化和轻纺产业两个基地,带动皖西南、辐射皖赣鄂交界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成为与长三角地区有机融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正在做的和下一步做的工作:
1、以规划为引领,做到规划先行。安庆市正在编制“6+2”重点产业和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各个县区也在制定相应的规划,各个园区制定专项规划。各个规划都落实到具体的产业、项目和企业上,《实施方案》中确定的发展目标、思路,在各个专项规划中都必须有所体现。所有的重点专项规划,都要求在年内完成。力争通过规划的引领,培育“6+2”产业(石油化工、轻工纺织、文化旅游、装备制造、建筑建材、农副产品、服务业、新兴产业),建设若干个“千亿产业”和“百亿企业”,以此推动产业升级,形成产业支撑。
2、以园区为载体,推动园区整合升级。安庆市提出“一区两片多点”开发模式。“一区”主要指铜池枞产业集中区,“两片”就是《规划》中的安庆产业组团、铜池枞产业组团;“多点”是指在池州长江大桥到铜陵长江大桥之间,以横埠工业园为依托,形成增长点;在安庆长江二桥和望东长江大桥之间,以化学工业园区为依托,形成增长点;各个县区以现有园区为依托,6个组团推进,形成多点开发。
安庆现有13个省级开发区,有一定基础,但也存在着主导产业不突出、承载能力较弱的问题。安庆提前考虑推动园区扩展升级,对全市经济开发区进行“二次发展规划”。主要是,支持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尽快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探索以国家级开发区名义对城区各园区进行整合;推动安庆化学工业区与现有的大观循环经济园区融合发展、扩容升级,建设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计划建设纺织服装、机械制造产业承接集中区。
3、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允许先行先试。提倡先干不评论、先试不议论,时间做结论。在园区合作共建方面,提出“飞地经济”发展模式,实行股份合作、全权托管等形式,建设一批园中园、托管园和共建园,推进组团式承接产业转移;尝试在GDP统计、税收分成、环境容量方面建立共享机制。在政策环境方面,研究落实有关财税、融资、土地等支持政策,在规划编制、产业布局、审批核准及投资安排、资金补助、贷款贴息、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争取力度;对一些政策和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在融资方面,建立承接产业改造升级专项基金,引进更多的金融机构,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在政务方面,建立市县领导帮扶承接企业和项目联系制度,选派有业务专长的人才到企业帮助工作。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实行城乡居民户口统一登记管理,将外来人口纳入本地社会管理。
4、以建立健全工作架构为保障,推进组织实施。确定了市委、市政府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市直有关部门为第一落实主体。成立了安庆承接产业转移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和市长担任组长,成立了规划指导委员会、区域合作委员会,负责指导、协调各专项产业规划的制定、评审,负责研究制定促进区域合作的专项政策措施。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实行重点项目专题调度会,采取“一事一议”办法。严加考核评估,把工作落实情况纳入机关效能监控体系,每季度通报一次,每年考核评议一次。
二、建议
1、把推进示范区建设作为加快池州跨越发展头等大事来谋划。推动示范区建设,对于同处皖江城市带的10个市来说,都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必须增强发展信心,统一全市思想,增强示范意识,全力加以推进。一是市县区尽快成立专门班子,确保有人来具体抓。二是尽快出台实施方案,明确路径图,列出时间表。三是尽快召开动员会,先动起来。四是宣传发动,大造声势,网站要有图片、电视广播要有声音,报纸要有专栏,形成全市争先进位、大干快上的氛围。
2、不等不靠,抓紧行动。尽快确定产业集中区选址方案,做好概念性规划,加强与省有关部门衔接,积极对上争取。集中全市力量,进一步拉开现有园区框架,推动园区的扩容扩张、升级提升。选择一两个项目开工,以鼓舞士气。尽快地走出去宣传推介,特别是到长三角地区,带着招牌、带着规划、带着项目,有针对地开展招商推介活动。推进示范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最有效、最现实的途径就是是园中园式招商和与央企对接,重点加强这两方面工作。
3、加紧研究出台政策。重点是在土地、资金、体制、机制方面先行先试,比如,引进战略投资者或中央大的企业合作共建园区政策、边建设边招商的政策、土地置换的政策,等等。各个县区、市直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能,抓紧政策的研究、制定、出台、实施。
4、加强与周边市的合作。示范区建设一个重要定位就是合作发展先行区。规划中,池州与安庆、铜陵联系最密切,安庆产业组团包括东至县,铜池枞产业组团包括铜陵、池州和枞阳县,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未来几年池州与安庆有5座大桥相联,跨江联动、合作发展是大势所趋,加强池州与安庆合作更具有战略意义。建立高层互访、共同协作、统筹推进机制,推进两市产业布局、项目建设错位发展,推进两市交通、体制、机制无缝对接,真正把铜池枞产业组团打造成重要增长极,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示范区。
第四篇:关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意见
关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意见来源:转载区委区政府发布日期:2009-07-29浏览
次数:112【字体:大 中 小】
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来安徽视察时提出的“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战略决策。经近几年快速发展,我区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一区八园多带”的发展平台初步建立,产业规模和层次逐步提升,已具备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和条件。为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加快推进全区大建设、大发展、大跨越步伐,现就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解放思想,先行先试,注重改革创新,突出发展特色,改善发展环境,用新思路、新机制,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着力提高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努力把我区建成产业实力雄厚、资源利用集约、生态环境优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二、目标任务
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积极打造皖东南地区新兴生态型中心城市、苏皖边界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区、面向长三角的“三基地一枢纽”(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配套产业基地,旅游休闲基地,集综合交通、区域性现代物流于一体的综合型枢纽),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到2015年,区属生产总值超过20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30亿元左右。
三、政策措施
(一)加强产业规划,积极打造承接产业转移新载体
深入研究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点,结合我区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认真编制各项产业发展规划,找准承接产业转移的方向和着力点。区经委负责牵头编制纺织服装、化工及化学制品、碳酸钙深加工、机械加工及装备制造产业规划;区农委负责牵头编制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规划;区商务局负责牵头编制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区旅游局负责牵头编制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区政府办、发改委、环保局、招商局、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等单位做好配合。
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各部门要抢抓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机遇,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对接,超前谋划一批园区建设、原材料、交通、水利、供水、供电、科技、教育、物流、旅游、环保等涉及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与跨区域合作项目,抓紧做深做实项目前期工作,尽快启动水阳江码头、汤村水库、中心医院搬迁、污水处理厂等重点项目,加快打通与江苏高速公路接口的宣狸路、水雁路等连接工程,建立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高速通道,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更多优质载体。区交通局、经委、建委、农委、水务局、商务局、卫生
局、教体局、旅游局、环保局、科技局、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要尽快提出重大项目方案。
(二)加快开发区建设,着力构筑承接产业转移新平台
经济开发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要以经济开发区和乡镇分区为载体,立即启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先期建设工作,市区合力推动皖东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经济开发区要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结合园区综合发展规划编制灯饰、汽摩配及高科技产业发展规划;创新园区建设方式,吸引发达地区政府、行业协会、投资商以建设专业园区、特色园区、园中园、标准厂房等多种形式与我区合作建设开发区,增强产业整体转移和承接能力。要抓住省委、省政府培育经济强镇的机遇,创新乡镇分区建设方式,进行科学定位、错位发展,打造多层次的产业转移承接平台;水阳、狸桥分区要发挥毗邻江苏的区位优势,吸引外来投资者无偿借地开发建设,实现借船出海,加快打造沿边产业带;积极争取水阳、水东、狸桥、孙埠四个分区设立省级开发区。
(三)加大改革力度,探索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机制
我区当前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大发展机遇,必须大力推进发展环境的创新和突破。
⒈进一步完善外来投资服务机制。抓紧完成政务服务中心和投资服务中心建设,实行“一站式”服务,对外来投资项目安排帮扶专员,实行一对一跟踪服务,帮助协调解决项目落户、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⒉创新招商工作机制。加强招商机构建设,充实专业招商人才,围绕产业规划,组建专业招商小分队,扩大招商范围,拓宽招商视野,增强招商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⒊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和干部管理体制。对在发展过程中急需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经济管理人才,要放宽条件,大胆引进,破格录用。下放经济开发区干部管理权限,建立适应开发区发展需要的灵活、积极的用人机制。选送优秀年轻干部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学习,提高干部发展意识和发展能力。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培育我区承接产业转移所需要的大量熟练产业技术工人。
⒋灵活运用土地政策。区国土分局要制定相关措施,指导各园区及乡镇结合土地流转、土地复垦、建设用地置换和新农村建设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大土地收储力度,盘活土地资源,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充裕的项目建设用地。
⒌创新金融服务机制。区金融指导小组要强化指导和协调,加快农村合作银行组建进度,引导外来资金申报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争取开展村镇银行试点。提升区国资公司和振宣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融资担保能力,有条件的乡镇可以组建投资公司,允许社会资金参股,提高融资服务水平。区促进企业上市指导组要加强资本市场研究,积极引进发达地区战略投资者,做好华卫集团、宣酒集团、博瑞特热能设备公司等重点企业上市指导工作。
⒍推进各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区发改委、建委、环保局要下放项目管理和审批权限,区安监局、卫生局、劳保局、工商局等相关行政职能部门要采取授权或委托方式,下放区级行政审批许可和处罚权,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降低行政成本。区财政局、发改委负责牵头制定培育经济强镇政策措施,实施灵活积极的财税分享机制、干部人事管理机制,加大政策激励和扶持力度,有效激发基层加快发展的热情。
(四)创新发展观念,全力营造承接产业转移新氛围
全区上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发展理念的更新突破,要坚决摒弃小富即安思想,学习长三角地区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思想观念,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以思想解放带动创造力释放,以观念创新带动工作创新,以思想观念更新
推动产业转移承接。宣传部门要积极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宣传媒体,加强对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宣传,重点突出我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和投资环境。经济开发区及乡镇分区要立即行动,通过在城镇、高速、国省道两旁醒目位置设置反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建设内容的大型户外广告标牌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扩大经济开发区及乡镇分区的对外影响力,大力营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氛围。
进一步加大投资环境整治力度。区委督查室、区优化办要定期开展全区投资环境检查,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及时查处破坏投资环境的案件。区政法委要组织公安分局、司法局、招商局等部门定期开展外来投资项目建设环境专项整治行动,项目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及街道办事处要积极配合,对影响项目建设的强包工程、强买强卖、无理阻挠施工等行为,坚决予以打击,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营造安全、顺畅、高效的投资环境。
第五篇:关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方案
关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方案
(2011年3月15日)
为全面贯彻落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皖发〔2010〕2号)、《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皖发〔2010〕3号)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合发〔2011〕4号)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结合县情实际,以规划为先导,以项目为抓手,以培育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大力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肥东跨入全国百强县的奋斗目标。
二、目标步骤
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战略步骤,分阶段实施。
一年打基础。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要确保开好局,起好步。承接产业转移宣传推介深入开展,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引进资金和项目数明显高于上年,一批产业层次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260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10亿元,引进县外资金达170亿元。
三年见成效。产业承载空间进一步拓展,推进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和综合服务水平与长三角、与合肥市区有效对接,产业承载和配套能力显著提升,打造对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承接平台,经济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力明显增强。201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6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08亿元,引进县外资金达274亿元。
五年大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体制机制、基础设施、产业关联度和综合服务水平与长三角、与合肥市区实现全面对接,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镇承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80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375亿元,引进县外资金达450亿元。
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在“十二五”末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主要任务
(一)扩大对外开放合作。面向全球,扩大开放。抓住合肥市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机遇,进一步深化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推进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扩大与珠三角、环渤海、海峡西岸、港澳台等区域的交流合作,密切与中西部地区的联系,不断拓展开放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加深与市内外的经济技术合作,构建合作机制,实现与合肥市区全面对接。加强与沿海先发地区城市政府高层和商业协会的定期会商,协调落实重要合作事项。主动承接合肥城区产业转移,融入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以招商引资作为对外开放的主抓手,围绕县域产业发展方向,选准产业承接重点,谋划推动一批产业层次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构建 “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承接模式,促进产业组团式承接和集群式发展。充分利用高交会、投洽会、中博会、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徽商大会等各类投资贸易活动平台,加强与央企、外企和知名民企等各类企业的对接合作,吸引各类企业到我县投资发展。
(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围绕产业结构升级和培育新的增长点,积极承接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深入推进工业立县战略,重点发展绿色化工及新材料、钢铁及钢材深加工、机械制造及汽配、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家用电器五大产业集群,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建筑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逐步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重点发展五大产业集群。绿色化工及新材料产业集群。以中盐公司为主体,充分利用煤化、盐化、油化资源,大力发展盐化工-煤化工一体化,打造绿色化工新园区;积极规划、建设以化工、钢铁废料为原料的新材料产业园。钢铁及钢材深加工产业集群。全力支持马钢(合肥)公司建设,形成以马钢为依托、以向合肥家电、汽车等产业提供新材料为基础的多品种、多门类的钢材深加工基地。机械制造及汽配产业集群。积极承接江汽等汽车骨干企业的配套生产,加快发展输变电设备、大型水泥专用设备等优势配套产业;依托合肥重点龙头企业,侧重汽车及工程机械、精密机械等产品及精密加工技术的研发,与市区企业共同形成机械制造及汽车产业共生链。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充分发挥肥东经济开发区食品工业园作为全国农副产品加工创业基地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肉、蛋、奶、水产、杂粮、蔬菜等地方特色食品发展,形成10个以上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家用电器产业集群。利用合肥市家电产业基地优势,重点承接发展家电关键配套产品,提升主机配套零部件本地化率;积极承接家电整机生产企业,拓宽家电产品品种,与市区企业共同形成家用电器产业共生链。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配件、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景坤新能源、中南光电等重点企业,建立硅产品工业园;承接和发展省内奇瑞、江淮、星马等一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配套件生产。
做大做强建筑业。发挥我县建筑业传统优势,支持有资质的总承包企业申报对外经营签约权,与省内外大承包商联营合作发展境外劳务输出;规划建设建筑产业园,筹建“肥东建筑业总部大厦”,做大做强建筑业总部经济。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先发展为制造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推进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开发区建设,以商贸物流业为龙头,带动全县服务业发展。发挥中心集镇在城乡服务业体系中的节点功能作用,推进城镇服务业和农村服务业集聚发展;突出特色,加快建立以风景游、红色游、人文游和乡村游“四位一体”的县域旅游新模式。利用我县山场和森林资源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文化园。将我县历史文化与民俗、民间文化相结合,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肥东文化软实力。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利用近郊的区位优势,发展蔬菜、瓜果、畜禽、苗木花卉等高效农业,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程度较高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园。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合肥东向发展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融入省会15分钟交通圈,实现与市区主次干道对接。延伸新安江路、临泉东路、花园大街、方兴大道分别至店埠、撮镇和长临河;完成合店路二期、合马路二期、环巢湖大道建设,新建包公大道东延、浮槎南路、浮槎北路、古城路、横大路东延等工程。加快农村公路路网建设,完善“三环四射”农村公路路网格局,加快 “村村通班车”招呼站和候车亭服务设施,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实施店埠河航道升级改造,提高航道技术等级,建成店埠河皖港码头、循环经济示范园专用码头。完善城乡三级供变电网和工业园区供电网络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推进覆盖全县主要城镇的天然气管网建设。完善电信通讯网络、宽带网、电视网建设,推动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建成覆盖全县的高速信息网络。完善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实现雨污分流,提高雨水回收利用率。
(四)加快开发园区建设。完善提升现有开发园区功能,推进三大开发园区(肥东经济开发区、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开发区)、合肥东城新市镇和乡镇工业
聚集区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服务建设,促进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功能集成,高水平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平台。
肥东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家用电器、机械制造及汽配、新能源、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开展区镇(村)、区区合作,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突出发展以绿色化工及新材料、钢铁及钢材深加工、再生资源利用、生物科技为主的新兴产业园区,培育特色,加快发展,努力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主动加强与周边乡镇合作,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开发区。以商贸物流业为核心,依托优越的公铁水运网络优势,建成立足合肥、面向全省、辐射中部各重点城市的商贸物流基地。合肥东城新市镇。全面实施产城一体战略,打造宜居宜业的产城一体化新城区。乡镇工业聚集区。重点发展污染小、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积极发展为大工业、大企业配套的零配件产品生产。
(五)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对接合肥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优先发展以合肥东部副中心(肥东经济开发区、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东城新市镇、店埠镇、撮镇镇、桥头集镇)为核心、区域中心镇为支撑、新农村中心村为节点、国省道及县乡道路为轴线的现代城市体系,提升肥东作为现代化滨湖大城市东部副中心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快推进教育、文化、卫生和治安保障等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向乡村延伸,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建立以养老保险、合作医疗、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严格资源节约和环保准入门槛,切实把好项目准入关、投资强度关和环境评价关。推进节能减排和企业技术改造,开展园区低碳经济试点,支持企业和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支持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申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程。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和城镇生活垃圾的污染;推进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人工湿地工程、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四顶山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肥东。
(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实施科技创新重点工程,鼓励企业原始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政府性投融资公司设立创新奖励专项资金,激励企业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八)努力创新体制机制。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深化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在行政审批、土地管理、环境保护、能源利用、职业教育、社会保障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制定突破性的支持政策。进一步改进政府的管理和服务,简化审批程序,优化审批流程,提高行政效能,建立合法高效的行政审批机制。设立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和产业发展基金。规范融资平台,积极支持企业上市。大力引进金融机构,集聚金融资源,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积极开展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工作,努力保障承接产业转移建设用地。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创新人才引进、培养、评价、使用、激励和服务保障机制,扩大人才引进规模,实现人才柔性流动。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转岗职工技能培训新模式。
四、工作要求
(一)科学发展,创新承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产业承接与资源优化配置相结合,有序承接各类企业及要素资源转移。坚持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实现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坚持产业承接与区域分工合作相结合,创新合作方式,实现互利共赢。坚持产业承接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加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各部门要结合实际,采取扎实举措,以推进重点工作和实施重大项目为带动,全面建设产业承接示范区。要编制好示范区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重点专项规划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总体规划。要确定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集中资源和力量,在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重要产业基地、重点区域建设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
(三)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各部门要根据本实施方案内容,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分解各项工作任务,进一步落实责任,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具体实施方案要在2011年4月底完成,报县发改委备案。县领导组办公室将选择可以分解的指标,分解下达到各开发园区和重点乡镇,作为落实工作任务和检查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
(四)用活政策,先行先试。认真研究国家和省、市已出台的政策措施,积极贯彻落实,切实用好用活用足。加大对合肥市已出台的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服务业发展和推进自主创新等承接产业转移系列配套政策的落实力度。进一步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按照先行先试的要求,创新政策措施,探索建设示范区的新办法、新途径。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组,由县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第一副组长,县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研究决定示范区建设中的重大事项。县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委,从相关单位确定专人联合办公,具体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和推进工作。开发园区和重点乡镇要成立相应机构,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二)加强统筹协调。密切加强与国家部委、省直、市直有关单位的沟通衔接,争取在政策、项目和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加强与沿海及周边城市、县份合作,部门之间、部门与园区、乡镇之间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引导和鼓励公众、企业参与,吸收全县各方面的意见和力量,推动肥东加快发展。
(三)加强宣传发动。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着力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入理解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把思想统一到省、市、县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宣传部门要牵头制定示范区建设宣传方案,组织各新闻媒体加大对示范区建设的宣传报道力度,形成社会各界广泛关心和支持示范区建设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评估督查。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本方案的实施和监督。各乡镇、开发园区、县直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对牵头负责的事项,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将示范区建设目标任务纳入各部门考核目标管理,县领导组办公室每年组织对各乡镇、开发园区、县直有关部门示范区建设工作情况及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形成评估报告上报县委、县政府。